首页范文小学生科技教育十篇小学生科技教育十篇

小学生科技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1:25

小学生科技教育篇1

一、科技教育德育化

1.少先队大队部将科技活动的评比纳入班队建设,评选文明班级、星光之家的条件,设立了科技星、科技章的优秀个人评选活动,并在“六一”庆祝会、开学典礼等全校性活动中为科技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品。此举提高了科技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孩子们懂得了参加科技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科技活动。

2.学校各中队均建立了科技队角,成立科技爱好者协会或组织开展成长体验班队活动等,做到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保证了学生参加经常性科技活动的阵地,使孩子们有用武之地,时刻置身于科技活动的氛围中。

3.科普活动和科技竞赛常态化。学校定期开展科技知识讲座,大队部组织参观科技作品展览等。近三年来,学校每年都组织科技艺术节,人人参与,层层选拔,优秀项目进行展览、表演,并邀请家长观看,为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展示才华提供了舞台,也使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得到普及。

二、科技教育课程化

(一)科技教育应该课程化

首先必须将科技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倡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发现新问题。这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正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模式,老师在各科教学中,坚持这一程序的渗透,无疑起到了夯实学生科学素质基础的作用,让学生受益终生。

(二)开发了以科技教育为主的校本课程

把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纳入课表,组织专人编写教材,包括科技制作、科幻作文、科幻想象画等,其内容涵盖前沿科技、电脑天地、环保主题、创新教育等;学校在妥善安排科技课程的同时,还充分运用电脑网络等先进的媒体手段,广泛开展计算机课程讲座和各项教学竞赛活动(包括邀请专家现场讲座、网页制作表演、网上查询、程序设计等活动)。教导处还制定出科技教育的课程标准和各年级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孩子在会电脑、会上网的同时,也能说会道、善于交流。

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进展,使人类的信息交往和过去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水平。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注重信息科学技术对青少年的影响,并始终坚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科学探究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科技教育课程化,使科技教育落到实处,从教学计划、制度和时间上都得到了保证,提升了科技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营造了良好的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学习氛围。

三、科技教育科学化

把科技教育与科学评价、科学育人结合起来,保证了科技教育的健康发展。小学阶段的科技教育工作不仅要适应当前教育的理念、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将趣味性和科学的严谨性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让科技教育生动活泼地发展。

首先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合理的评价,保护孩子们的积极性。科学启蒙教育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这是我们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最需要的东西。

其次要严格规范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过程是要经过严格训练的,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过程,让学生对研究问题进行预测,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对课堂上有分歧和争执的局面,教师应抓住机会,当场验证,解决问题,让学生印象深刻。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发现、新观点,教师要及时肯定,对于课堂上没有按老师要求进行探究的学生,教师也不能完全否定,他们的问题和发现可能就是课堂闪光的地方,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也许学生将来都会成为各方面的专家,而你的启发和鼓励,他们则会因此受益终身。

四、科技教育特色化

科技教育的内容广泛。我校在开展科技教育时,根据自身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学校科技教育的自身特色――三模教育。科技教育特色化,使学校科技教育在全面展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层次,满足了师生的成就感,增强了师生的科学意识。

学校每学期都在1-6年级组织“三模”竞赛,几乎是人人动手、班班参与,孩子们兴致盎然。学校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设置不同类别、不同档次的奖项,保障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在广泛开展的班级竞赛中,我们选拔了了大量优秀的科技苗子,吸收到校科技组,进行系统、严格的训练。

小学生科技教育篇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学校要特色发展,校本课程是关键。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我校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与创建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相结合,进行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不断完善自我及超越自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素养。

 

一、课程开发宗旨

 

1.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目标;

 

2.符合学生学习认识发展规律,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并使人文与科学结合;

 

3.强调课程的特色和个性,为教师和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

 

4.强调课程面向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进行学习。通过我们多途径、多层面的课程开发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张扬,丰富了主体教育实验的内涵。

 

二、课程开发措施

 

1.建立合作机制,多层面价值认可

 

教师的开发态度、合作精神、合作行为是校本课程有效实施和整合的有效保证。我校在建构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理念时,传承科技启智未来,学做合一提高素养,在实践中求真,在实践中求学,在实践中求发展,教师对科技教育理念文化的深度思考。科技教育特色创建工作逐步成为全校教师的普遍自觉,体现在每个教师的期望和态度中,不断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还通过家长学校向社会、家长广泛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科技教育特色文化,使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街道、社区、家长的广泛支持。

 

2.建立整合机制,多学科渗透互动

 

为保证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配置,学校应建立开放的组织氛围和教研制度,引导不同学科的教师打破同一学科和年级的组织和界限,围绕科技教育课程文化重建的主题,建立起新的非正式的开放的组织气氛和组织制度,以利于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整合的学习和教研主题,推进不同学科教师的互动和学科整合。

 

学校通过建立开放式的备课组,让科技教育骨干教师参与其他学科集体备课活动。在此过程中,语文、品德等学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人文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艺术学科组织学生绘科技幻想画、临摹获奖科技制作、排演科技小品、让学生在场景中扮演科学家的角色等;数学学科在计算、测量等教学中,密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指导学生将科学实验数据转换成简图、表格、图像等,并指导学生运用图像和表格中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预测,指导学生运用分数、小数、百分数等运算方法就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让学生在整合性学习中激发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

 

3.建立体验机制,多渠道走向生活

 

①课外活动

 

我们将学生课外的活动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课后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探究活动,参加科技兴趣小组。

 

②家庭教育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言传身教最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家庭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是我们课程开发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学校要不定期召开科技教育家长会,跟家长探讨科学素养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多给孩子输送科学的思想,培养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③社区环境教育

 

我校的课程开发注重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以社区为背景的科学及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穿插社区环境污染的调查,将书本的知识生活化、具体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也有利于其人文素养的提高。组织学生开展“生活科技实践行活动”,以专题形式加以设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定期请专家作环保科技专题讲座,请园艺师作栽培现场指导,请工程专家作“感知教育”基本知识讲座等,让地方和社区的自然人文资源成为科技教育课程开展的不竭源泉。

 

4.建立活动机制,多形式开发智能

 

任何教育都是从活动开始的,科技教育课程建设更是如此。在建立活动机制的实践中,必须确立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兴趣为主题的课程观,十分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学校的课程开发应弥补科学学科课程的不足,重视开发和丰富活动课程,平衡课程类型,让学生在自主性体验活动中提升和发展科学素养。

 

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必须尊重和满足个性的兴趣、需要和意愿,在兴趣发展的基础上将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统一起来。如以制作“小三模”,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金钥匙工作室”,每周组织学生学习航模基本知识,动手操作拼装和制作航空航天模型,定期组织班、校竞赛活动,并积极参加省、市、县科技模型大赛,以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拼装、编程、调试等技能的“罗伯特工作室”,引导学生从小就接触前沿科技。各工作室设有相应的班级工作站点,在以上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参加相应的工作室和工作站点,让学生各选其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我校还将学习的内容分为低、中、高年段,在课时上1-6年级每周1节科技教育课。各年级科技教育内容安排如下:一、二年级:科幻画、手工制作、智力拼图,侧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锻炼出灵巧的双手。三、四年级:科幻画、科技小制作、科学小论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写作训练。五、六年级:废旧物利用、科学小实验、科技实践活动,侧重培养学生创造技能和创造思维,训练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验报告的撰写。将科技教育课列入课表,使科技教育进入教学主渠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每个班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及指导老师,加大科技的含金量。

 

普及科技制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文娱表演型活动中,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各种科技类文艺节目,使校园科技节与艺术节融为一体;在评比竞赛型活动中,组织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参加省市县科技创新大赛,学校主动承办、协办各级机器人大赛,为学生展示新兴科技技能和特长创造机会;在科普宣传型活动中,让学生以自己制作的科技制作、科学幻想画、丰富校园环境文化;在探索研究型活动中,组织学生写科技小论文、搞小发明参加专利申请等。开展这些活动的宗旨是用丰富的科技活动去实践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理念,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小学生科技教育篇3

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对某大学小学教育论文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培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其说课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有: 

1.1说课技能理论与实践相悖 

表1 

你是否写过说课稿,参加过说课比赛?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 

有效没选21.31.41.4 

没有6241.142.844.1 

有2214.615.259.3 

写过说课稿,但是没5939.140.7100.0 

有参加过说课比赛 

合计14596.0100.0 

缺失系统64.0 

合计151100.0 

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本科学习的,在对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如表1)和访谈可得知,有80.1%的学生表明开设过说课理论课程,但是只有15.2%的学生参加过说课比赛,有40.7%的学生写过说课稿但是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而有42.8%的学生没有写过说课稿也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虽然80%的学生都进行过说课技能理论课的学习,但是将近一般的学生没有书写过说课稿,这说明这些学生没有进行过说课技能的实践培训,说课技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没有结合。 

1.2师资整体素质及能力不够降低教学质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培养小学教师的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并没有讲授教师专业专项技能的专门教师,在访谈中也可得知,教师专业技能的教师所教授的都是比较笼统的教师技能,且每个技能分配的课时很少,讲得多但是不够深入,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训练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 

1.3教学环境与资源缺乏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针对某大学小学教育本科生培养情况调查分析,可支持说课技能的培训的有专门的说课技能教材、多功能教室、校内授课教师、学校的学习氛围等,但是通过调查可知仅有较少部分学生表明在说课技能培养中没有专门的教材和多功能教室,有部分学生表明没有专业技能实践和训练的平台和机会,也没有校内、校外专业课指导教师,学生反馈的这些问题暴露出了学校在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上对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的诸多制约。 

1.4技能类课程的设置有待改善 

通过调研可知,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专业理论课程中有开设教师专业技能相关课程,但是没有对专项技能的专门培训,也少有专项技能的专门教材。专业实践类课程只有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且微格并不经常使用,教育见习随机性强,对学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很大的限制。 

1.5中师阶段的培养有待开发 

中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目标也是培养基本功扎实,有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小学教师。由调查可知,调查对象中有大约百分之九十都是通过中等师范学校获得中专学历,然后考入本科学校的,其中有一半的学生表明中师阶段虽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说课技能培养,但中师阶段有关教师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本科的继续学习,由此可见,中师阶段的学习和培养是本科阶段的预备,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2说课技能培养对策分析 

2.1总结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思路 

2.1.1明确本科生培养目标,重视说课技能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复合型小学教育人才。说课技能是教师必备技能,是高校培养计划中的重点,学校应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和实践的培养,多增加说课训练机会,让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教师技能,为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打实基础。 

2.1.2归纳培养经验,创新培养模式 

近几年,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显示出了对高质量小学师资的社会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兼顾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并重集体成长和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学教师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掌握教学实践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面对这样的新形势,高校对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总结培养经验,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新思路。 

2.2更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师队伍 

2.2.1提高教师的水平,完成培养任务 

既然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那么小学教师的培养也应该是师范教育的重点,要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时必须配备更高层次的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改善,例如聘请教师专业专项技能培养教师或在教学一线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 

2.2.2增加特级、骨干教师互动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校外指导教师多数为一线普通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有限,高校应与小学特级、骨干优秀教强强联合,增加小学教育本科生深入一线教学、训练教师专业技能的机会,形成专门培养小学教师能力和指导小学教师技能的模式,为培养未来的优秀小学教师提供保障。 

2.3增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训练机会 

2.3.1巩固理论基础,增加实践训练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以及各种比赛中处处是说课技能的用武之地,可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极其重要的必备技能。调查发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没有开设说课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多数是在教师专业技能课中一提而过;每学期一次的微格教学虽然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基本上起不到提升教师说课技能的作用;每学期还有一周的小学见习实践,但是随意性和流动性大,也没有起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小学应该在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多的为本科生提供实践训练平台,例如增加微格教学频率,与校外见习、实习学校实施一人对一班的培养计划、增加说课比赛或模拟招聘会等。 

2.3.2学校给予相应的支持 

不同的教学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和能力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可以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教师技能强、专业素养高,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优秀小学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校应该积极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动员一切师资力量支持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例如学校可以提高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的使用频率,分配有说课比赛评委资格或经验的教师教授该门课程等。 

2.4调整课程结构,做到全面发展 

2.4.1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 

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所占比重较小,每学期仅有一门比较笼统的教师专业课程,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也体现不出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建议学校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空有理论没有训练是不能够培养出教师专业技能强的小学教师的。高校应该适当调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课程结构,增加教师技能类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和培养中不畏惧讲台,没有紧张情绪,面对任何教学对象都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体现出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2.4.2调整课程的结构,加强校内外实践 

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整合当然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还可以拓展到校外。校外相对于校内的教学和训练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校外是教育前线,对于师范生来说是真正的锻炼平台,不仅接触一线小学的实际教学,还有真真切切学习知识的小学生,对于即将成为祖国花朵的护花使者的小学教育本科师范生来说,多到一线小学进行磨练才是真正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强化教师各项教学技能的最好办法。校外的见习可以和校内的理论课程相互对应,做到校内巩固教学加强,存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养成。 

2.5利用中师的培训,促进更好发展 

2.5.1巩固中师阶段的学习成果 

小学教师的培养层次越来越高,从中师到本科不断提升,中师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是虽然距离本科培养的小学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教师专业技能。即使在中试阶段没有接受过说课技能或者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会或多或少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也对小学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在中师阶段培养结果之上继续进行本科层次的继续学习的话,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5.2形成校——校联手,培养优秀小学教师 

要培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需要中等师范院校和本科师范院校两个培养层次联手合作。中等师范院校可以主动向本科层次培养院校看齐,注重学生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学习机会。本科阶段接受的教育都是中师阶段的提升,如果本科培养的都是接受过中师培养的师范生,那么本科的培养将更加得心应手,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建议两个层次的学校可以形成互助关系,达到双赢,最终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优秀小学教师,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添砖加瓦。 

3结语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根基,小学教师就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保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师专业技能,各大高校在对小学教育师范生进行培养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师专业能力一样重要,有时更重要,只有教师具备一点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够胜任新时代对小学一线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小学生科技教育篇4

关键词: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国家越来越重视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英语教学技能训练作为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课程,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全面认识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的必要性,了解当前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全面提高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的必要性

(一)适应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要求

首先,小学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全科型教师。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师资的培养主要采用分科培养的方式。但在发达国家,则将小学教师作为一种综合性职业,普遍实施全科性培养。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教育,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现象日渐突出,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开始被我国教育界所关注。2006年,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专科层次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2011年,浙江省将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纳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开始实施定向培养农村全科型教师的政策,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两年的定向培养,计划在2013-2017年间培养大约5000名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1]。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中明确指出,根据小学教育实际,要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2]。其次,小学课程的综合性需要全科型教师。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应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2011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小学教师应当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方法,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与小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学会设计综合性主题活动,创造跨学科的学习机会[3]。综合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融合相关学科课程,突出课程教学的综合性。但是,当前小学综合课程的实施还存在着综合性师资紧缺的问题,而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为小学课程的综合性实施提供了师资保证。

(二)适应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依存度不断加深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巨大的科技文化力量,所有行业的科技成果、尖端技术和文化产品基本上是用英语发表的,自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许多非英语国家都十分重视英语教学,将其作为核心课程列入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在我国,2001年新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开设英语,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必修课程,从而深受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其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和水平。但是,当前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城乡差别大,农村小学师资不足,英语教师兼职现象十分普遍,许多任课教师并非英语专业毕业,英语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甚至不懂单词的正确拼读,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加强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及其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是推动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英语教学技能是教师顺利开展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行为方式,是影响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着小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是可观察、可描述、可训练的。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师的技巧并不是需要某种特别天才的艺术,但这是需要教导的一种专门技能,正如教医师学习他的技术、教音乐家学习他的技术一样”[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课改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初步能力为主要任务,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5]。小学英语新课改理念的贯彻、目标的实现和质量的保证,都离不开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因此,加强对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成为了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

二、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当前,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存在着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影响到技能训练的成效。

(一)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学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结果。小学英语教学技能是全科型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当多的师生对此还不够重视,认为语文、数学才是小学的主科,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训练相应的教学技能,而英语是“副科”,特别是现在的农村小学基本上不开英语课,因此,师生不愿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训练英语教学技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科型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功利化趋向,为的是毕业后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他们缺乏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动力,加上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对英语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存在排斥情绪,这必然会影响到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学习掌握。部分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情况了解不多,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更少,忽视了自身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的隐性影响,课程授课与小学英语教学实际相脱节,必然影响到师范生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

(二)英语教学技能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实践性

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相应的课程学习和教育实践来实现。教学技能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是师范生发展自身实践性知识、形成个人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6]。目前,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中,课程设置仍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主,表现出“全”的特点,教育类课程比重较低,职业技能类的课程更少,英语教学技能课程只有“小学英语教学论”,课时多为一学期,每周2-3节。对小学教师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的课程,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堂教学艺术、教学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教育教学研究等,大多是融入到“小学英语教学论”课程中,但由于授课时数少,全面训练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目标也就难以落实了。“小学英语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其内容既涉及到教育理论知识,也涉及到英语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因此,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但是,目前该课程大多由英语学科的教师来授课,他们在教育理论素养和小学教育实践经验上相对缺失,加上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于“师讲生听”的知识讲授方式,忽视课程的实践性和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由受教育者向教育者角色的转换,从而制约了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教育实践时间少,教学经验积累不足

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教学经验的积累离不开有效的教育实践锻炼。吴刚平教授在《教师的教育经验及其意义》一文中指出,没有教育经历,是很难谈得上教育经验的,教育经验又是在教育经历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7]。但是,目前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基本上仍沿用传统的模式,教育实习成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即便是教育实习,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教育实习目标不够具体明确,诸如“了解教育实际”“巩固专业思想”“检验所学知识”“培养教育能力”等表述十分宽泛,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发挥目标的指引、激励和评价功能,容易导致教育实习目标流于形式。二是教育实习时间过短,一般是8-12周,且集中安排在毕业学年进行,除去第一周的见习和最后一周的实结,实际实习时间仅6-10周。由于实习时间过短,很难保质保量去完成“全科”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指导课外活动、开展教学研究等实习任务,不利于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三是教育实习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多数学生都做不到“全科”实习,主要还是侧重在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上,即使是教学实习也主要是放在语文、数学的教学实习上,英语等其他学科往往被忽视或是“走过场”。四是教育实习指导不到位,许多高校没有专职的指导教师,所选派的指导教师囿于个人的学科背景和对小学教育的了解,一个人很难有效做到对一所实习学校几十名实习生进行“全科”性的实习指导,不利于师范生对小学教学技能的全面掌握。

三、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策略

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要在提高师生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小学英语教学技能课程建设,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训练方案,强化教育实践,才能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的水平。

(一)丰富英语教学技能内容,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是通过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来实现的。专业技能课程涵盖了从事小学全学科教学与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全部专业技能,突出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目标特色[8],是衡量全科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实践活动指导技能、教学评价与反思技能等。与传统小学英语教师相比,新课改对全科型小学教师英语教学技能的要求更高,以往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全科型小学教师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需要,丰富英语教学技能课程内容,构建科学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全科型小学教师英语教学技能涉及丰富的内容,不仅有一般教学技能,而且有专业教学技能。在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对全科型小学英语教师所需的各项专业技能的课程比重进行合理设置。第一,拓宽基础性课程,加大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的比重,让师范生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能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具体化教学,做好小学生英语启蒙教育和兴趣引导。第二,调整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结构,增加小学英语教学技能性内容。根据小学英语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可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进行适当整合,增设与小学英语课程相对应的综合技能课程,允许学生“学有专长”。第三,强化对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练习与实践,针对学生练习情况定期组织检查汇报并对成果进行展示,促进师范生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掌握。第四,强化小学英语教育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教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教育结合起来的机会,加强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锻炼。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教育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及学习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了更多先进手段。认知心理学认为,多重感官的协同认知比单一感官认知的学习效果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刻[9]。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集声、文、图、像于一体,通过多形式、非线性呈现教育教学信息,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够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因此,在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中,不能局限于传统单一的技能训练手段,而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综合起来,采用最恰当的技能训练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成效。微格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它集合了教学理论、视听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可对复杂的日常课堂教学进行分解和简化,通过对教学全过程的记录,给受训者提供大量反馈信息,使受训者对自身教学技能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不断改进自身教学技能,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水平[10]。除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外,在培养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分工合作学习和小导师制等教学方法。根据技能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将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组合成不同的模块,在每个模块中选择优秀学生作为班级小导师,由其负责带领班级同学共同学习训练,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实现共同进步,使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效果最大化[11]。

(三)坚持以实用实效为导向,优化技能训练方案

加强对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目的是为了使他们毕业后能够胜任小学英语教学的需求。为此,必须坚持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南,以实用实效为导向,将小学英语教学技能训练内容纳入到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科学设计小学英语教学技能课程,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12],强化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应包括英文口语技能和书写技能的训练,要求师范生能正确掌握英文口语和书写规则并正确演示;还应包括英语歌曲教唱技能与游戏组织技能的训练,培养师范生学会哼唱或改编数首英文歌曲,对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游戏和活动进行设计;还要特别重视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的训练,培养师范生掌握较强的课程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具备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技能,并对教学及时反馈和评价,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能力。教学技能训练方案的设计,既要注重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也要注重特长生的发展,在“全科”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学有所长、练有特色。同时,要根据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不断优化英语教学技能训练方案,丰富技能训练内容,创新技能训练模式,积极探索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新路。

(四)立足教学技能训练实际,强化教学实践训练

小学生科技教育篇5

一、科技教育是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重要方式

品牌化是学校教育正在迎来的发展主题。学校建设特色品牌,是改变“千校一面”“千生一面”同质化发展现状、实现转型发展的破局之举。品牌化,是学校发展的新视点,也是学校发展的新战略。品牌化的学校,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科学素养以及高超的生活智慧。

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科技创新能力是新时期人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制定了四大行动,第一个行动就是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目的在于提高并增强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把未成年人作为重点人群,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就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主阵地、主渠道。在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品牌建设,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学校教育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的路径整合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传统中,小学科学(自然),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有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以科学知识教育为主,而科学技术教育相对缺失。由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特别重要,国家多个部门都非常重视,都想为中小学科技素养的培养作贡献。多种力量关注青少年科技教育本来是件很好的事,但问题是带来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基层学校无法统筹兼顾。归纳起来,当前中小学科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堂和课外问题、多头管理问题、师资问题、资源问题、平台问题、经费问题等。因此中小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应该进行如下路径整合。

1.管理路径整合。科技教育通常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范畴,但各区县教育局教研中心很少有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各中小学学校也少有专职科技辅导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教育的开展。依现有经验得知,凡有专职教研员的区县、有专职科技辅导员的学校,科技教育活动都开展得好,都各有特色。所以区县设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学校设立科技辅导员,可以很好地管理和落实各种力量、各种渠道组织的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

2.课程路径整合。科技教育全称应是科学技术教育。当前的课程设置现状是,科学教育课程一般在普通中小学校开展,技术教育一般在职校技校开展,这是一种脱节现象,现在的高中虽然设有通用技术课程,但课程执行力较弱,达不到课程预期目标,从而导致中小学生技术素养的缺失。而科技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学,实践中学,模拟中学。所以要把课堂文化课与课外活动课很好地结合起来;把科学知识教育和技能技术教育整合起来。

小学生科技教育篇6

【关键词】科技教育;办学特色

长城中心小学建校于1913年,经过百年的文化沉淀,各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师生群体的合力创建,逐步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特色兴校、质量兴校”的办学新路。尤其在特色办学上,学校立足实际,以科技教育为特色,以教育科研为平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如今,我校的科技特色教育工作,在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延着“总结梳理——探索提高——彰显特色”的科技教育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五化五结合”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学校特色文化及办学品位的不断提升。

1.以“五化”为依托,为特色文化建设提供有效保证

1.1 组织建设网络化。学校建立了三级科技管理网络。

1.1.1 一级网络:科技教育领导小组。

1.1.2 二级网络:科技教育工作小组。

1.1.3 三级网络:学校建立一支由40名学生组成的科技小辅导员队伍。

学校要求领导小组在各项工作中必须做到“三到位”,即领导到位,议事到位、经费到位。

1.2 制度建设规范化。学校把对科技活动的管理制度归纳为“三定”、“两总结”、“一考核”、“三挂钩”,保证科技工作的系列化、规范化。三定是:一定活动时间,每周四下午三点到四点是科技活动固定时间;二定地点,由学校统一安排,一学期不变;三定活动内容,按计划确定活动内容;“两总结”是:一是每一活动结束要有总结;二是每学期结束后,要进行专题总结;“一考核”是:将辅导员的科技活动情况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参考内容。“三挂钩”是:一是每年把班级科技活动情况进行量化,评出科技活动先进班集体,与市、区三好班级评比相挂钩。二是将相关教师科技教育成绩作为其业务考核、职称评聘、绩效奖金的依据之一。在科技比赛中获得名次与学科比赛所获名次同等对待,同样给予表彰。三是学校还把科技活动作为考评学生的一项内容,凡是不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不能评三好学生。对优秀学生利用升旗仪式表彰或在全校张榜、科技画廊内予以表彰。

学校根据工作实际,还制订了有关科技教育的规章制度。

1.3 科技引领专业化。我校科技教育专业引领队伍组成,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五类:一是学校的科技骨干教师,二是在科技教育上有一技之长的兄弟学校教师,三是外聘的上级有关教育、科技部门的专家、教授,四是聘请的校外科技辅导员,五是有科技特长的家长。

1.4 营造环境温馨化。学校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为此,学校努力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坚持“校园文化”这一阵地建设。学校有百米长的科技长廊、50余米长的科幻画廊、节能环保创意墙、科普作品展柜等。学校还定期举办学生科技活动作品展评、学生科普知识宣传画展,通过科技活动室的定期开放和科技图书的阅读活动,营造浓厚的崇尚科学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1.5 阵地建设系列化。学校共有六大科技阵地

1.5.1 小小发明家俱乐部

1.5.2 科技长廊

1.5.3 科普活动专用教室

1.5.4 小小种植园、养殖园:

在办公楼的前面约2亩的平地上,开辟了“红领巾种植园”。在教学楼前面的花园内建立了“红领巾养殖园”。同学们开展了“小种植、小养殖”活动。种植园从增加学生的劳动体验入手,划分为数个板块,由三~六年级各班负责“承包”。

养殖园内,水池里游的各种鲤鱼达300余条,同学们能结合四季温差、光照,采取科学的喂养方法,悉心照料。在观赏娱乐的同时,陶冶了学生情操,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试验、实践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1.5.5 家校科技工作委员会。有经验丰富的优秀班主任、科技教师和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家校科技工作委员会,为家长颁发聘任证书。定期开展全校性活动。通过“四参与、一转变、三提高”等途径,在家庭中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良好风尚,促使学生和家长增进了解,共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1.5.6 科技教育辅导站:自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与大连市科技馆、大连市发明创新俱乐部、沙河口区科技活动中心、旅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长城博士工作站等建立合作关系。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到这些活动基地开展参观、学习、访谈、实践、体验等各类科技主题活动。

2.以“五结合”为载体,全方位开展科技教育工作

2.1 科技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走普及之路。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领会到,科技特色成为学校特色,重要之一是全体师生参与科技教育活动,达到科技教育普及化。因此,学校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全员参与科技活动。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

低年级(1-2年级):以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为主。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技意识,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中年级(3-4年级):以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为主。培养科技实践中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能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描述;初步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动手能力、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简单的科技技能。

高年级(5-6年级):以发明创新为主,重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这样就使各年级既相互并列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既体现连续性又相互独立,体现了不同年级段不同的学习特征,加强了科技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普及型。目前,全校300余名学生均能够参与到科技教育活动中来,参与率达到了100%

2.2 科技教育与教育科研相结合,走创新之路。

2.2.1 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①组织学生阅读科普作品

②通过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③开展科技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

学生的探究课题《让烟尘远离我们》、《低碳生活我先行》等科技实践活动,受到了镇政府的高度重视。

2.2.2 以科研课题为牵动,推动科技教育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结合“十一五”课题《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科技类)开发的探索》研究,使学校科技教育研究更系统、更有生命力。目前“科技与创新”这一主题下设的《小小发明家》《智力七巧板》等8类校本课程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喜人的成绩。

学校的科技特色教育模式研究已成为我校“十二五”省级重点研究课题。如今,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兴趣浓厚,科研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有效地推动了科技教育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2.3 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走整合之路。科技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技意识、提高科技能力应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以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为重点,注重教学过程的多样性,教学环节的变通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学中要做到“四渗透”:思想渗透,内容渗透,方法渗透,手段渗透。

2.4 科技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走延伸之路

2.4.1 认真组织研究型、提高型兴趣小组,做强科技特色教育。在科技教育实践中,我们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全面普及科技特色教育的同时,学校组织一批对科技活动兴趣浓厚、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个性特长的科技苗子,开设多个兴趣小组,并集中最强的师资,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和多元发展的机会,使学校的科技教育更具有层次性,多元化,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搭建平台。学校先后成立了建筑模型队、车模飞模队、七巧板队、机器人队、om竞赛队、科技实践活动队等多个科技兴趣活动小组。

2.4.2 打造学校传统节日,做亮科技特色教育。我校的科技节、科普周、科技开放日已成为学校重大的节日。现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活动体系。通过举办科技讲座、班级科技特色活动展示、学校科技成果展览、参观访谈、科技论坛、实地考察等活动。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让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汇聚成学校科技教育的亮点。

2.4.3 抓形式多样的科技竞赛活动,做优科技特色教育。学校科技特色教育工作的普及与提高,为师生参加国家、省、市科技竞赛,储备了优秀的科技人才。仅近两年,就参加了省、市、区等各级科技活动100余次。学生们以赛代练、以练促赛。实践能力在大赛中得到检验。这也是我校在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

2.5 科技教育与科学的的评价机制相结合。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登记、归档。

评价过程中我们注重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实施过程化、评价工具档案化,我们实施了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主要搜集小学生历次科技作品的成绩,最佳作品项目,科技方面的特长,参与的重要的科技实践活动等。该档案由教师保存,定期发给学生,师生共同持续记录,形成纵向比较,指导学生学习。

2.6 科技教育成效显著。几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首批“七巧科技”《校本课程》试点实践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第七届智力七巧板科普活动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第14届“七巧科技”系列活动总决赛科普示范学校、“辽宁省家长学校示范校”、辽宁省第八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参赛单位、“大连市科技之星竞赛活动先进单位(连续六年获得此项荣誉)”、“大连市优秀发明单位”、“大连市创新活动先进集体”、大连市科技教育示范校、旅顺口区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等50余项荣誉。

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区的各项科技比赛,成绩显著。学校先后有500多人次获得各种奖项。其中,在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上,三次喜获辽宁省金奖。参加全国智力七巧板总决赛、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活动,先后获得一金、四银的优异成绩。

在专利评选活动中后有300余人的作品被中国国家专利产权局受理,124名同学取得实用新型国家专利授权书。70人取得由中国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国家专利证书。

学校还多次接受了各级媒体的采访:其中辽宁电视台、大连电视台、旅顺电视台先后多次来校专程采录学校科技活动的成功经验。

大连日报、半岛晨报、国家专利产权报、大连教育网、旅顺教育网等多家媒体也对学校的科技活动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小学生科技教育篇7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技能;创新能力;小学教育

1引言

教师技能训练是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综合素养的重要保证,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教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对教师职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技能训练中仍然存在技能训练内容陈旧、探究意识淡薄、训练模式单一等问题[1,2],应进一步探索教师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逐步形成符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际的教师技能训练模式,提升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2教师技能训练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技能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必备的职业能力,是其发挥内在素质和完成教学设计的最基本保证。教师技能内容主要包括通用教学技能、学科教学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此基础上应该具有内化、自我塑造与适应技能,能够在其教学生涯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十一世纪以来,创新能力培养是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师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对教育教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为、创新人格以及创新技能,将教育过程看成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反思、变化更新的创新过程。教师技能训练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手段,是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改革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实施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将技能训练与创新活动融于一体,在培训形式、资源建设、队伍保障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充分体现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鼓励学生去观察、思考和分析,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创新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3教师技能训练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技能训练内容陈旧。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技能实训案例陈旧、训练方法单一,并且实训深度和广度长期保持不变,忽略软环境开发,对以前的中等师范和专科师范的训练模式和训练内容缺乏突破意识。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主要重视传统教学中的“三笔一话”等内容,而对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较少,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改革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学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具有鲜明的复合性、整体性,应根据现代信息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教育实际对传统教师技能训练内容进行广度和深度拓展,使训练内容更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3.2科学探究意识淡薄。当前的教师技能训练仅将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致使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淡薄,个性化自由追求的环境缺失,不能独立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激情。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应发挥个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将技能训练内容作为交流的载体与手段,促进他们问题意识的发展,大力倡导结合技能训练进行探究性思考,通过启发式的方式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技能训练,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3.3技能训练模式单一。当前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技能训练模式比较单一,主要将传统的讲练手段和现代教育工具相结合,侧重于教学方法和技能的传授,缺乏教师职业理想和情感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导致部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应将教师技能训练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理论基础与实践训练”的多元化训练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技能的提高。3.4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技能训练评价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一部分,是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训练规范性的保证,通过合理的评价能有效促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能力发展。当前,大多数学校对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训练项目没有完善的管理与评价制度,评价范围不全面、评价手段缺乏灵活性、评价指标操作性不强,忽视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无法恰当的对技能训练做出合理的评价,评价的促进作用难以发挥,不能够有效调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参加教师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4教师技能训练中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4.1设计合理的创新内容。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等文件要求,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和完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整体规划和设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训练的创新内容[3,4]。学校将创新能力内容明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认知技能训练和创新行为塑造相结合的全方位技能训练体系,促进理想信念素养、学科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素养等核心素养的养成。训练过程中要发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主体性,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规范化、系统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4.2积极组织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竞赛是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养的一种路径选择,丰富了教师技能培养的方式和手段,正逐渐被师范院校认可。教师技能训练的特殊性决定了训练方式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践,应该开发更加广阔的培养领域和手段。为了切实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院校每学期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师技能竞赛活动,如经典诗歌朗诵、汉字书写大赛、教育辩论大赛等系列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搭建技能展示和交流的舞台。除了校内的各种竞赛外,还应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种技能竞赛。通过丰富多彩的职业竞赛活动,强化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教育意识和创新意识。4.3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师范院校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进行教师技能训练时,应适应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坚持全面发展的方针,做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都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目标,个性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前提的。个性发展的目的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注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独特性和自我意识,以问题为中心实现合作探究,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拓展训练。学校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营造宽容、理解的文化氛围。4.4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技能训练指导教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践行者,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学校要高度重视技能指导教师队伍的培养,打造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勇于探索的高素质导师队伍。师范院校要聘任中小学有经验的老师为兼职教师,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高校教师与校外导师根据自己的专长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指导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确保教师技能训练的时间和质量。在学生的技能训练中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创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和勇于创新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4.5注重小学教育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也称为“21世纪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跨领域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教师核心素养是新世纪教师必备的关键技巧,注重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小学本科专业教师技能训练中必须面对的新命题[5]。对于教师技能训练要强调健全和完善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将创新思想渗透在教师技能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素养、终身学习的知识素养和实践创新的能力素养。小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养成是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结果,是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教育技能训练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

小学生科技教育篇8

为推动全省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陕西省教育厅、省科协已连续7年每年举办全省中小学生科技节。2012年2月,教育厅、省科协印发了《陕西省第七届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方案》,本届中小学生科技节主题是:科技成就梦想。从3月份科技节活动启动实施以来,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科协和广大中小学校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全省中小学生中普遍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参加科技竞赛的获奖面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

王海波在讲话中就深入做好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四点希望:

一是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科协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开展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落实经费投入,建立保障机制,把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校检查评估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作为开展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对于这项工作,要坚持不懈地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二是希望广大中小学校要努力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设环境和条件,加强学生科技活动园地和相关设施设备建设,有序向学生开放科技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和图书室;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资源和优势,让广大中小学生参与和体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进一步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注意渗透科技创新活动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介绍,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学生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重视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在观察、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是希望广大教师进一步提高科技素养。要进一步加强骨干培训和校外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鼓励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和研修,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参与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充实和更新知识储备,进一步提升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

四是希望广大中小学生充分利用好中小学生科技节这个平台,发挥主体作用,志存高远,勇于创新,善于钻研,投入你们科技创新的热情和智慧,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科技节活动,为未来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把伟大的祖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小学生科技教育篇9

[关键词]科普教育 实践探索 创新

1目前对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现状

科技馆以展览教育为主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为我国的科普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贫困地区来说,青少年活动中心或科技馆都还是一种奢望,因此科普活动比较单一。

贫困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科技知识土壤贫瘠,是科普活动的薄弱环节,更需要“科普扶贫”、“科技下乡”,进行“科普希望工程”,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除增加那里的科普投入外,中小学生可由专门的科普工作者组织科普宣传团队深入边远郊区进行科普教育下乡宣传,增强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有条件的地区可新建科技馆等科普单位,进行科普活动的定位宣传,以缩小“城乡差别”。

认识到青少年科普教育中存在的矛盾,必然能打造出解决问题的钥匙,用来强化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系统工程,使之成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科教兴国战略的起点,因为它关系到农村贫困地区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和两个文明建设。

2创建青少年科普模式的意义

模式创新是实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关键。构建一种能够结合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产生引力、动力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力的科普教育机制,使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自觉投身于科普教育,必须进行模式创新。要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并集成应用。有效地将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课程教学、互联网络、大众传媒、科技馆所等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师、家长、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普合力。突破传统教育观念,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依据城市、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科普对象的独特性、情境性、丰富性和社会性特点,制定多元化、多样性的科普教育新模式。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科普新模式

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抓中小学正规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和探索对青少年的校外科普教育,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通过科普活动纠正学校科学教育的某些缺陷。“经济是今天,科技是明天,教育是后天”这一浅显语言深刻地描述了经济、科技、教育的三重关系。我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之所以至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根源就在我国教育、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国民的基本素质较低。为了适应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要求,更要重视通过教育改革,加强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大面积推进科普教育的力度,探索和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

3.1国内外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基本组织方式

3.1.1学校主导型

学校组织各种科技类选修课、活动课、科技兴趣小组及科学俱乐部,开展各种学习、研究和探索活动。如指导青少年阅读科技书刊,收看广播电视的科技节目、科技电影,参观科技展览,访问科技专家,组织专题讨论会、课题研究、科技竞赛、学科探秘、科技制作、种植养殖、发明创造等活动。美、英等国教育界普遍认识到,科普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低,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以及教科书存在的局限性等。

3.1.2科教交融型

基础教育课程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站在战略性的高度上,早在1985年,美国就启动了著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61计划,针对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技术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要通过中小学整个学习过程反映技术已渗进我们的生活,要求学生采取实验和亲身体验的方法,随着从幼儿园到第12年级而不断增加其深度。

3.1.3社会与学校互动

校外教育机构和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为科技爱好者组织相应的活动,利用假期举办综合的或专业的科技夏(冬)令营,组织青少年进行学科竞赛活动,组织各种科技参观、考察和实验活动,组织短期研习活动等。科技团体组织高校、科研单位与学校建立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使一部分有志于科学技术研究和探索的优秀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直接得到向著名科技专家咨询学习的机会,在科技专家指导下进行高层次的科普活动,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组织社会多种科普资源,使之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是国外科普教育值得借鉴的模式。

3.1.4网络化科普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引入学校,运用于教学,会逐步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将日益淡化,学生也将更多地自主学习。在此情形下,政府研究机构、科技团体、大学等开发的各种科普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方便地进入学校,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也会更加科普化。美国能源部门把计算科学纳入中学科学教育,实施了一项称为“超级计算探索”的计划,该计划支持开发了许多计算科学学习资源。比如让若干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登录因特网进行科学探究。华盛顿大学为帮助中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专门开发了一系列虚拟现实演示项目用于课堂教学,它还帮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虚拟生态环境等虚拟现实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工作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既突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各种环境下感受和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又更加重视让科普教育进入中小学教育主渠道,从而拓宽了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实施途径,初步形成学校、科技界和社会各界联手,大面积实施科普教育的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对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模式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2探索和构建科普教育新模式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视能源环境、生态,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是一项从儿童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大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探索创新并构建能够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融科学课程教学、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科学可行的科普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

3.2.1青少年科普教育校本模式创新

以科普的层次理论为指导,结合教育部“新课标”,研究和探索如何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学校教育单纯传授有限知识的做法;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水平,分层次分年龄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研究科学素养教育进入学校正规教育的渠道和途径,组织有关学校进行科普教育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实验。利用课程进行科技教育,开展校内大型科普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普教育环境。

3.2.2青少年科普教育校外模式创新

以协同理论为指导,探讨如何构建学校科普教育的开放系统。即:实现及时跟踪最新科学发展,科学课程教育内容的实时更新;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学校科普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接触科学研究和实践;学校师生与科研人员的互动,课程教学与社会科普资源教育的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协调发展的自组机制。

3.2.3青少年科普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以信息化理论为指导,利用教育部大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契机,探讨如何利用“校校通”工程教育网络,组织教师开发和整合网络科普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对科普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在网络教学的新形势下,如何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开展适当的科学研究活动,树立主动学习和合作研究观念,促使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向更加科普化的方向发展。

3.2.4不同地区科普教育模式创新

以哲学、经济学、生命科学和生态环境理论为指导,根据经济发达、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探讨城市、城镇和农村等不同学校的科普教育分类模式,重点研究如何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实现大面积进行适当地需要的科普教育模式,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对封建迷信糟粕的抵御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2.5农村青少年科普教育模式创新

中国大部分青少年在农村,促进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是青少年科普的重要方面。农村青少年科普学校—社区—家庭协同是农村青少年科普的基本特点,要结合农村教育改革,探索如何把科普知识的传播与实用技术的培训有机结合,提高农村青少年科技创新和创业能力。要充分利用农村的特色养殖、种植的便利条件,开辟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供青少年观察、研究。使青少年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基本的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结论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青少年科普模式的探索和创新,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基础教育领域的观念更新,校内、校外科普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及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寻找我国中小学科普教育落后状态的症结所在就是把科普教育的效果,最终落实到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形成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与创新的科普教育文化氛围。

作者简介:

小学生科技教育篇10

一、学校发展状况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闵行区文明单位,闵行区绿色学校、闵行区花园单位。学校领导始终将科技教育作为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校在学生中开展科技教学的同时不断深入,经过不懈地摸索和尝试,在科技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学校上下正为争创闵行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而努力,我们认识到科技教育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日常的科技教育实践中还须不断完善,做到实处,有理论有实践才能使知与行有效结合,只有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科技的渗透作用,才能提高学校科技教育的实效。

二、科技教育思路

根据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在对科技教育日益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之下,面对科技教育全方位、多角度、重素质的时代特点,我校以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科技教育,以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为本,以二期课改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欣赏和体验科技魅力,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重视学生科普活动,将普及科技教育和创建闵行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学校科技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师生,提升我校科技教育教学水平。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了我们的行动思路。

1、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努力将我校的科技教育达到区同类学校中、上等水平,提高广大师生的科教兴国意识,在生活中、学习中努力实践科教工作,营造良好的科教氛围,争创闵行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2、建立学校科技教育领导机构。由校长全面负责、教导处分管、教师参与、各学科组及团支部少先队实施落实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全员到位,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学校形成了“师生并行,纵横贯穿”的运行网络。

3、重视普及工作,提高普及质量,将科技教育落实到每位师生。在普及的基础上探求我校科技教育的亮点,创出切合我校的科技教育的特色。探索不同学科中的科技教育途径。

4、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转变科技教育观念,深化科技教育改革,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多方面渗透科技教育,提高科技教学质量。以科技小先锋的培养来带动课堂内的普及性教学。

5、参照闵行区科技教育规划精神和兄弟学校工作经验,拓宽科普活动渠道,积极开展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普兴趣小组活动,积极参加区、市乃至全国各级各项竞赛和展示活动,力争使我校的参展项目在区、市展示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6、加强我校科技教师队伍建设,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搭建多种舞台,为他们自我成长创造条件。通过区、市级的专题进修和学校自培两种途径,提高师资专业水平,注重学科教学与现代媒体技术的整合,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并能在兴趣课、必修课中运用起来,努力培养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科技教育师资队伍。

7、拓展科普实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有科技兴旺国之兴旺意识,有科普宣传行为,提倡创新思维。学校还结合德育教育,倡导良好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为习惯。三、科技教育和实践

(一)加强管理,健全管理制度

(1)学校领导充分意识到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重要性,始终将科技教育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从20__年至今,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加强科技教育建设,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教育活动,在帮助学生增强科技强国意识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2)学校通过加强管理,健全管理体制。学校根据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要求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领导小组,相关人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楚,互相协调,分工合作。

[创建闵行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领导网络图]

(3)学校根据实际制定《闵行五中创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及特色项目的发展规划》,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组织管理、过程与评价等方面为学校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制定的方向。

(4)根据区少科站的领导和专家对我校科技教育的实际状况的诊断和研究,学校确定“车模”为科技特色项目,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定期检查、评定和总结。做到有相关会议记录、资料总结和工作检查记录等。

(二)建立队伍,加强学校科技教育队伍

(1)学校、教导处在学年、学期

工作计划中均列出争创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工作计划、办法等。分高低年级开设不同类型的科技基础型课程,学校每周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科技兴趣小组,并根据我校科技特色项目(车模)编写适应高低年级学生的校本教材,内容包括:四驱车系列、f1大赛、上海与f1、国内外的交通法规、车的发展史等。涵盖面广、知识性、趣味性强。

(2)在必修课、活动课开设的同时,还结合理科、语、数、英、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特点,通过上课、学生演讲等形式渗透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科技识教育内容(详见教案)。对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落实到专人专项管理,做到有教案有学生作品,探究课中也通过学习小组来探讨宇宙星球、车的世界、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内容(详见学生作品)。

(3)学校由科技辅导员牵头,建立科技教育教研组,对科技教育定期进行研讨活动,组织科技辅导员用足用好科技报、中学科技等报刊杂志。并且需求班主任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科技辅导员。

(4)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科技网进行各项科普知识宣传和竞赛活动,并要求科技辅导员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网络进行上课,校本教材也以多媒体方式加以展示、教学。(三)广泛开展课外、校外活动,建立科技社团与兴趣小组

(1)学校每学期都通过国旗下讲话,向全体师生进行科技教育。如《科技在身边》、《保护地球母亲、净化校园环境》、《20__世界环境日教育——“海洋存亡、匹夫有责”》、《关注身边的电子污染》等。

(2)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专题教育,如开通科技广播会、读科技报、专项竞赛、观看科普影视、举办“核电知识”、“交通法规”等专题讲座,并要求学生有记录、有影评、有反思。每年根据区少科站的科技主题并结合本校特点,全校开展科技活动周。

(3)学校有固定的绿色广播台,政教处负责。播出有《动物世界中的黑镜头》、《让环保与我们携手同行》、《德国环保法律及历史与现状》等科技内容节目

(4)学校坚持每年举办有主题的科技活动和组织各类竞赛。科技月活动丰富多采,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既有著名科学家、专家开设的讲座,又有科技活动,还有科技作品制作及展览,以及学生收集整理制作的各种科技橱窗展览.学校举办的科技月活动,每位同学参加,参与率达100%.

(5)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区、市的各项科技比赛,成绩优异。特色项目——车模有竞争力,车模各项竞赛成绩显著,就03、04两年我校获区级一、二、三等第奖45人次,团体奖7次,获市级等奖24人次。

(6)学校根据学生爱好,开设多种科技兴趣小组,如:《科普英语》、《数学俱乐部》、《金钥匙综合》、《植物知多少》、《鸟类》、《生活中的化学》等。做到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科技活动时间深受学生欢迎,不少科技小组活动注重生活中的科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拓展学生视野,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精神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7)科普活动中,组织各年级学生根据需求参观上海市科技馆,上海动物园、上海水族馆、世纪公园,闵行博物馆等,切实感受科技发展现状,了解闵行科技发展历程。

(8)关注环境绿色教育,学校被评为闵行区绿色学校,20__“生态闵行、绿色家园”青少年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先进学校”。学生参与护绿实践,学校开展《我爱我家——护绿承诺活动》,加强学生的绿色家园意识,及时关注学校内的环境问题,通过校长信箱积极认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在班级中设立生物角,绿化教室环境,在办公室中鼓励种植绿色植物,美化办公环境。

(9)学校在创设过程中把科技教育和二期课改理科教材的紧密结合,我校是理科二期课改实验学校,在二期课改实验过程中,教师们充分发掘二期课改教材中有关科技方面内容,通过强化、深入在学习中、在探究中引领学生的科技及可持续发展意识,例如:《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废旧电池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生活中的环保》、学生中有《蚯蚓对环境的适应情况的探究报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服务,树立良好的科技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学科的渗透一方面在教改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一方面让学生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环境保护的思想,并内化到行为上。(四)建立评估表彰激励机制,加强基础建设与理论研究

(1)学校把教师的科技教育的实绩纳入业务考核。每学年从学校教师奖励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表彰科技优秀教师和品学兼优积极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

(2)学校重视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投入,在创建活动中,先后投入数万元对学校科技特色项目专用教室进行配置和整修,同时制定《闵行五中科技辅导奖励制度》,通过考核奖励相关老师,并为学生的教育探究提供资金保障。

(3)学校相关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积极参与市、区组织的科技教育培训课程,并根据学校的培训制度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在组内进行科技

教育理论和科技知识的相关培训,提高开展科技教育的能力,小有成效。(五)争取社会多方支持,营造科技教育氛围

(1)学校依据科技特色项目,特聘闵行区交警大队作为学校科技教育多方面的支持,如定期开设专题讲座、积极参与班级主题班会等活动,宣传及教育效果明显。

(2)学校每学期要求各班级出2期以科技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十分钟队会、主题班会和科技小报评比以及大型车模展示活动。

(3)为更好开展我校科技教育,特聘闵行自来水厂、闵行区疾控中心、闵行区科协等有关科技人员为校外科技辅导员,为我校提供科技资料和科技教育社会实践场所等服务。

总之,在开展科普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教研组也各自形成了有组内特色的科技教育项目和竞赛指导教师,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成绩斐然,在参加的多项科技竞赛以及科技节和交流活动中充分展示出我校科技教育的成果,自20__年以来,学校获科技类竞赛等第奖三百余项,其中团体奖市级4项,区级20项;个人市级奖76项,区级奖242余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开展科普教育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