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定位十篇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定位十篇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定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5:42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定位篇1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087-02

目前,建筑技术人才数量上质量上短缺是建筑业面临的严峻问题。《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必须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必须适应建筑行业用人的需求,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培养出一批能从事城镇建筑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资料整编等符合城镇化进程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2011)确定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有8个,即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主要岗位有6个,即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职业岗位需求调研,目前区域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群主要有两类,如图1所示。

(一)初次就业岗位。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建设行业初次就业人员实行资格证书制度,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必须持证上岗。

(二)迁移岗位。我国建设行业已建立房地产估价师、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造价工程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房地产经纪人和建造师等八类执业资格制度,基本形成以教育评估、执业实践、资格考试、注册管理、继续教育和信用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高职教育应引导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完成各类执业资格考试应具备的专业理论和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毕业后通过3~5年的专业务实,顺利通过执业资格考试。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工程管理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和社会需求调研,确定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详见表1。

三、构建“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详见图2。

“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具体如下。一是立足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二是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结合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实施双证融通,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三是“岗位驱动”。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以岗位能力为主线。通过职业岗位调研分析,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施工一线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相关职业岗位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岗位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调整,处动态状态,充分体现以市场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这些职业岗位应具有的岗位能力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四是“能力递进”。体现在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本专业培养过程既有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是单设的理论为主课程,而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是实践为主课程,而是有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手段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真正的“做中学”。“五阶段”培养中学生的能力是递进关系。第一阶段“通用能力培养阶段”,在第一学期进行。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实践课程建筑工程见习安排于第一学期,是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实际工程,专业学习以专业实践知识为起点,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起点。第三阶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第四阶段“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岗位群的共性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生就业的不同岗位,开设相应的员级实务课程,进行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选择2~3个职业岗位进行强化培养,呈动态状。如资料员的培养,就是根据对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进行考察调研,了解到目前建筑行业非常紧缺工程资料整编的人才。学院培养学生达到“面广、技精、灵活多变”的程度,充分体现以市场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第五阶段“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进行。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提高应用能力。在完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再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五是构建4大保障体系。通过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学团队、优质教学资源库”4大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构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围绕本行业职业岗位的特点,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平,陈淑娟,李光.构建能力本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7(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定位篇2

1.施工员岗位主要工作:现场施工管理及资源管理;现场的技术、质量、安全交底;现场技术指导、施工过程控制;现场的施工准备,测量标志保护,进场材料检查;填写施工原始记录、隐蔽工程验收检查记录及施工日志。2.技术员岗位主要工作:参加施工调查、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技术交底;进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督促班组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编制施工进度计划;主持竣工技术文件的编制。3.测量员岗位主要工作:制定与施工同步的施工测量方案;测设建筑物的控制桩、水准点;实地校核红线桩测量控制点;测量控制线投测及标高测定;测量控制线投测及标高检查;测量数据记录与整理。4.资料员岗位主要工作:工程项目资料收集与管理;工程技术档案的编制与管理;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工程计划、统计的管理;竣工资料报送;工程档案移交。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素质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面向建筑业的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咨询等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岗位。

2.人才培养素质

(1)思想品德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2)知识文化素质学习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法学、历史和文学。学习数学、英语、写作、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为从事本专业必须的计算机基础、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材料、建筑力学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一般房屋结构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土建工程预算编制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的编制知识、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工程绘图的基本知识。(3)专业技能素质具有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能力、编制测量方案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编制施工技术方案能力、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能力、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能力、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能力、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能力、编制测量方案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编制施工技术方案能力、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能力、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能力、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能力、编制工程量清单报价能力、编制工程造价文件能力、编制工程技术档案能力、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控制能力。(4)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积极的心态,健全的心志,良好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度的行为反应,勇于接受挑战的勇气和快速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

为了迎合建筑企业的人才需求,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教学、企业实践教学三者科学合理的结合起来。同时,考虑东北地区冬季不宜施工的特点,采用“1.5+3个0.5”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为:第1~3学期(1.5),职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在学校进行德育课程、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基本应用技能的训练。第4学期(0.5),职业专项能力培养阶段:上半学期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职业技能实训,下半学期和暑假到建筑企业进行带薪的生产实习。第5学期(0.5),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1-6周在建筑企业进行带薪生产实习,其余时间返回学校,总结实习中的问题,补强学生欠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第6学期(0.5),职业个性能力培养阶段:1-6周进行按工作岗位的毕业设计,分为施工方案、测量方案、工程内业;其余时间在建筑企业进行带薪毕业实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个性能力,并实现预就业。

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专业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广泛深入的一线施工企业调研,明确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归纳相应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选择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以真实建筑工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岗位工作要求,参照建筑工程技术员、资料员、造价员、测量员及建造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资源,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五、教育改革的制度保障措施

为了深入全面的进行专业教育改革,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搭建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1.强化校企深度合作的保障机制

(1)建立组织机构1)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建立由专业建设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小组,负责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落实课程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2)建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建立由系主任、专业带头人、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等组成的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商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大计,对学生就业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校企合作交流进行指导、咨询、协调和帮助。(2)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制度1)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例会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合作过程中的问题,落实具体合作事项。2)校企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在产学研过程中工作量的计算和有关利益分配的办法,保证产学研工作顺利开展。3)校企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完善生产、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制定实训设备管理条例,制定实训设备操作规程,建立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安全公约,确保学生实习实训顺利完成。4)校企共同制定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解决兼职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保证企业兼职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均满足要求。

2.强化校企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定位篇3

【关键词】关键技术;典型应用;实训教学体系;职业能力与素质

通过以深入企业调研,对从业人员现状、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初步得出了当前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结论。

一、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关键技术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关键技术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装饰施工图、效果图的制作和识读

效果图是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把装修后的结果用透视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效果图的展示,业主能够明确装修活动结束后空间的表现形式。它是业主最后决定装修的重要依据。因此是装修设计中的重要文件。施工图是指导施工过程技术规范、结算工程项目进度款、决算结算工程项目款的重要依据,可见,施工图在一个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拿到一个施工图要能很快的读懂方案设计的意图,设计的思路、风格取向,心中要有个如何实施这个方案的大概思路。

(2)建筑装饰材料和装饰构造的掌握运用

建筑装饰材料是建筑装饰工程的物质基础。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设计讲究效果,更要注重材料的合理环保利用。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不是材料的堆积,好的设计是对材料的娴熟以致于精巧的运用。想要将材料玩弄于股掌之中,那么必须对所选材料的各种特性了于指掌方可。了解了材料的基本特性,这只是材料应用的一个基本条件,而能否熟练的使用,则又要提到尺度的问题。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材料采购问题,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是需要用相对宏观的眼界来控制的。

(3)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了解掌握

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运用建筑装饰材料,对材料的加工过程就是建筑装饰施工技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和工作空间的品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则是实现这一建筑品质的重要过程,施工技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和用户的满意度。而建筑业的发展,使得新的工程技术不断问世,随之而来的是适用这些新技术的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推出。设计行业作为工程材料运用的前沿代表,就必须不断学习这些新技术,了解新材料、新工艺。

(4)建筑装饰工程预决算

所谓装饰工程预算,即根据不同设计阶段的设计图纸,各种定额和取费标准,预先计算拟建工程所需全部费用的过程。它是确定工程造价、以及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进行工程结算的依据,是拨付工程价款、甲、乙双方进行工程结算的依据,是建设单位确定标底、施工单位投标报价的依据,是施工企业编制施工计划和加强企业经济核算的依据。

(5)施工组织与管理

因为建筑装饰施工工序繁多,施工操作人员的工种也十分复杂,这样就增加了施工组织管理的难度。要做到施工现场有条不紊,工序与工序之间衔接紧凑,保证施工质量并提高工效,就必须依靠具备专门知识和经验的组织管理人员,并以施工组织设计作为指导性文件和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方案,对材料的进场顺序,堆放位置,施工顺序,施工操作方式,工艺检验,质量标准等进行严格控制,随时指挥调度,使建筑装饰施工严密地、有组织地、按计划地顺利进行。

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典型应用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典型应用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实训在绘制建筑装饰施工图、效果图上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核心技能。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施工图、效果图表现技能,使学生拥有扎实的绘图能力,掌握正确的软件操作方法和较强的空间处理能力,为其它设计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教学实训在施工图纸会审上的应用

《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人员表达设计思想的主要体现,是工程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施工人员进行施工的依据。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规范的手工绘图能力、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以及绘图的实际技能。

(3)《建筑装饰材料》教学实训在材料的选购及管理方面的应用。《建筑装饰材料》是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建筑装饰材料的概貌和掌握一定的材料的应用,并能够在设计中,将材料的应用与艺术相结合,从而提高设计能力,对学生后继学习本专业课程及今后从事的工作都有着重要作用。

(4)《建筑装饰施工技术》教学实训在监督检查工程施工质量方面的应用

通过《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建筑工程装饰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装饰材料的应用设计、熟悉室内(酒店、办公、商业、家居)常用的材料的特性与工艺、规格与品种;培养学生合理、主观、艺术性选择装饰材料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工程材料知识运用到具体设计过程和具体施工过程中,从而使得建筑装饰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达到实施要求。

(5)《建筑装饰工程预算》教学实训在工程量计算和编制工程预决算方面的应用

《建筑装饰工程预算》是也是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它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定额原理相关知识,具备计算建筑装饰工程的工程量、编制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实训,可以使学生能够根据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的内容,正确计算建筑物各部分的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正确计算楼地面、墙面、顶棚及其他装饰装修工程的工程量等。

经验告诉我们,发展高职教育不能离开行业的参与和支持。高职建筑装饰行业的人才培养业务规格,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有关装饰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控制和项目管理方面的原理、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专业基本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均可以在校内通过讲授、实验、实训完成,而施工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到施工现场进行。真实环境下的真实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项目中的设计创新、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经过职业规范化训练,完成关键能力的培养,达到完成职业道德素质和企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的。

作者简介

徐开秋(1970-),男,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教师;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定位篇4

关键词:工程过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传统的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是通过认知实习、实验操作、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应该能参与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并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施工技术、生产组织、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就非常重要。

1、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1)校企合作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团队,调研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2)对施工员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3)对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施工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4)实现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的转换。

2、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

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展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以培养专业技为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形式。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按照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为依据,同时考虑学生职业发展和迁移能力。

第一步: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从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行业企业岗位入手,分析其岗位工作任务。

第二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体系。在工作任务分析过程中,要梳理清楚相同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深度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职业能力的要求,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2~3年、3~5年后所能承担岗位工作任务的范围、难易程度、达到的技术水平、职务等,确定本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

基本目标为能熟悉行业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工程制图能力和较强的工程识图能力;具有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进行检测、保管的能力;具有选择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技术问题处理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测量的能力;具有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能力;具有控制和检验施工质量的能力;具有施工资料的编制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运用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能力。

3、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3.1、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和刚参加工作学生的回访,学生刚参加工作时,项目部安排的工作一般是施工员,由于工作经验的不丰富,该岗位工作内容最初是以抄平放线、试块制作、技术资料收集、一些简单工程量计算、施工日记记录等,经过几年的现场实战,就可以从事现场组织管理岗位、工程计量与计价岗位、材料供应与检测岗位、工程质量检验岗位、施工技术档案资料管理岗位、工程安全管理岗位及相关工种岗位测量员、试验员等。

3.2、对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归纳其行动领域

表1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3、整合课程内容

在提升实验教学训练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将原来实训教学内容从附属于理论课程体系中抽取出来,独立设课,并进行整合整理,推陈出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不应再进行独立开设,而应考虑其与行业的核心联系,实训课程模块化,形成由专业公共基础实验、施工基本技能实训、岗前技能训练、预顶岗实习四大模块组成的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合力,并在课程结束后给予相应的学分。

3.3.1、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课程整合

按照传统教育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是两门单独开设的课程,但这两门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制图课程时很难建立空间概念,制图课以建筑构造为依托进行讲解更加贴近专业,构造课制作的各种模型可作为制图课的实体模型,且该课程将实体模型转化为平面图形更有利于学生的识图,即实物图形制成平面图达到识图的效果。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将平面图形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空间实物,学会对建筑施工图的识读。

3.3.2、建筑施工、高层建筑施工及测量课程整合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施工工艺在建筑施工中都要讲到,只是侧重点不同。测量是施工技术之一,而且测量课的知识在施工中只用到一部分,把这部分知识学到,能为施工服务就可以了,重点在测设工作而非测绘工作,目前的测量课重点在测绘上。

3.3.3、施工组织、项目管理及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课程整合

施工组织是设计如何组织施工,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同时施工设计也是对如何进行项目管理的设计,因此这两门课密不可分。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是项目管理用计算机编制的方法,整合后既有方法又有技术。

3.3.4、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和“平法”识图整合

传统教育中这几门课均单独开设,是这个层次学生最难学习的课程,单独开始时每门课程均有70%~80%的不及格率,究其原因,学生的基础太差,理论性强的课程很难接受。按照培养目标定位施工一线人员,这几门课开设的目标实际上仍是识图,要求具备能够看懂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力学讲授时以钢筋混凝土中具体构件为例进行,这样建立的力学概念就不会空洞。同时抗震课中的一些构造要求、计算也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讲到。目前建筑结构施工图中钢筋均采用“平法”标注,在建筑结构课程讲授时结合混凝土结构施工图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讲解,达到识图目的

4、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建议

4.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会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培养规格、开发的课程体系,将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地选择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建筑企业作为调研对象,以预先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为主,辅助召开座谈会、网络调查等手段,尽可能多的扩大调研覆盖面,使调查结果尽可能有代表性,使培养的人才更易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需要。拟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后,再与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共同研究讨论,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4.2、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教师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产学研工作经历、实践成果等纳入到教师聘期考核、职务晋升等考核指标体系中,对于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双师素质培训给予政策支持。其次,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或培训,积累实践经验和岗位技能,参加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和建造师等工程类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或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再次,提高实践兼课教师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或有关专家进行讲学,建设一支包含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的校外兼课教师队伍,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4.3、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成为高职教育的主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课程通过创设仿真的学习情境或引入实际工程任务,使学生体验岗位工作,以期克服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等困境,实现“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我们分别采用了项目引导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文引导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探究、实践和思考,专业能力提升明显,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训教材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点。首先,应根据学生的生源质量和职业面向的实际情况,确定教材的内容和理论深度;力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尽可能结合现有实验实训条件,提高实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其次,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实践成果,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教学要求,将纸质教材与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及教学资源网站等配套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到一起,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的实训教材体系。再次,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理念,体现实用性。教材编写人员应深入到企业一线,对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实训项目或案例要取材于行业、企业,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技术实用性。

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应当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利用好建筑工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合理运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学分制教学等教学改革措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以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选择和有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应当立足于院校实际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综合考虑考核目标、考核项目与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法与手段、成绩评定、制度保障、运行机制等要素,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体系。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互为补充,根据课程实践性要求确定理论和实践考核分值比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从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技能等方面,制订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案。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建设中至关重要,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摆脱课程内容受学科体系影响而与行业脱节的现象,促进高职高专课程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定位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6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深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基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创新“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理念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2013年验收结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建筑业发展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广西土建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培养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行业标准为依据”的原则,改革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引入建筑行业企业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和相应的教学资源,指导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实践,辐射和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实质上是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实施的综合过程和实践过程。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定义,围绕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岗位驱动,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是指课程体系开发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人才培养采用“能力递进”模式,始终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具体分析如下:

图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图

(一)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

1.城镇化进程提速,区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党的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到2025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55%左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城镇化列入2013年6项工作重点,城镇化战略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述了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若干措施。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更是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实施改革的总抓手和主命题。城镇化进程为建筑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城镇群城镇带布局的意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化水平接近65%,可见广西城镇化和房地产业量大面广。广西凭着绝好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南宁又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给广西建筑市场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必将拉动交通、能源、经济、房地产、城市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上升,而这些都为广西的建筑市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北部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业迎来新机遇。2010年3月19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这是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国家批准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又一战略性宏观规划。该纲要明确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的发展目标和城镇群总体空间格局。根据近三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急需紧缺人才招聘会的统计,建筑业、房地产业岗位人才紧缺位居前茅。2015年建筑行业人才需求总量达2.6万,“十二五”期间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缺口0.8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科学地预测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未来8年的人才需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是9类最吃香人才之一。

3.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技能人才势不可挡。《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必须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必须适应建筑行业用人的需求,与就业岗位相结合。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周边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出一批既能从事城镇建筑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资料整编等符合城镇化进程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

在学院校企合作与开发理事会平台的基础上,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1区2集团”即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深圳宝鹰建设集团深度融合,成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与深圳宝鹰建设集团联办“宝鹰建筑学院”,形成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新机制。依托“1区2集团”,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实施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

(三)“岗位驱动”开发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开发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以岗位能力为主线。通过职业岗位调研分析,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施工一线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相关职业岗位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岗位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调整,处于动态的状态,充分体现以市场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这些职业岗位应具有的岗位能力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共同实施和共同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思路见图2。通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定位,进行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工作领域”;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课程,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

图2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图

(四)“能力递进”式培养人才

采用“能力递进”式培养人才,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第一阶段是“通用能力培养阶段”。第二阶段是“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第三阶段是“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前两年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到校外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边理论边实践,边打基础边应用。第四阶段是“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工学交替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综合实训。授课教师由企业选派的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与学院的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建立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引入企业管理要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另外,校企每年定期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开展新技术、新规范讲座2~4次,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前沿技术。第五阶段是“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到宝鹰建设集团以工作为途径,以学习为目的进行顶岗实习。“五阶段”培养中学生的能力是递进关系。

(五)构建四大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学校在国家骨干建设中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实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较完善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通过建设“项目化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学团队、优质教学资源库”四大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行。

1.引入行业标准,建设“项目化课程体系”。与广西建工集团、深圳宝鹰建设集团等企业合作,将建筑行业技术标准引入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制订核心课程开发计划,确定核心课程标准。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由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骨干及专业带头人组成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小组,负责课程建设的计划、建设实施、监督检查和验收。

2.建设“三位一体”的“校中企”、“企中校”实训基地。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内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建立生产性、仿真性、开放性的校内外相互补充的实验实训基地,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与企业合作开发建筑技术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校中企”、“企中校”实训基地构建理念见图3。

“三位一体”

图3“三位一体”的“校中企”、“企中校”实训基地构建理念图

3.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注重执教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上得去、下得来”等多种途径,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育专家、教学名师指导下,聘请行业大师、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将建筑行业技术标准引入课程建设,引入真实的项目和任务开发教学和训练内容,校企合作按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开发“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3门核心课程。将“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六)达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最终达到培养面向广西建筑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具有从事一般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在建筑工程施工和项目管理方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专业对口率达到90%,双证获取率达到92%,企业满意度达到95%。

三、结语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定位篇6

XX集团在省教育厅、建设厅、劳动厅、建筑工程管理局的领导关心支持下,在第一届理事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体成员单位按照“民主自愿、平等互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自觉按照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促进XX集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江苏建筑职教集团章程》规定的活动内容,结合建筑职教集团实际,制定2006年度工作计划。

一、充实完善江苏建筑职教集团网站栏目和内容。及时国家、省、市有关建筑业政策,有关用人信息和优秀毕业生信息。链接集团内企业和院校网站,通过各种媒体不断扩大对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各会员单位的宣传和推介。

二、进一步延展集团内校际合作办学的覆盖面和教学一体化。一方面要继续扩大参与联合办学院校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五年制招生计划,为更多的学校争取生源,继续运作“2+3”办学模式,在联合办学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环节,争取在与部分学校开展对口单招合作办学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的一体化建设,作为校际合作的重点,加强教学交流、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在教学方面初步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培养规格、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使用、统一考核评价标准,有效地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带动成员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在促进集团内校企间人才双向交流方面有实质性进展。要组织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内有关院校的教师到建筑企业顶岗锻炼,同时要积极选聘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校企之间要共同协商,处理好互访人才的待遇及有关问题,按照有利于调动双方人才参与双向交流积极性的原则,酝酿建立校企人才交流互访管理制度。

四、进一步拓展深化产学研结合的广度和深度。要充分发挥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省级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和省级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进行建筑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和建筑领域技术课题的研究与攻关。努力使集团内更多的企业成为建筑类院校学生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实践的环境和具体指导。

五、进一步搞好“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建筑类院校与集团内企业广泛开展“订单式”培养,从建筑企业实际需要出发,逐步提高订单数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学中,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培训计划,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培养学生。

六、不断加强校企间学术交流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将为之开辟专题栏目,优先刊发江苏建筑职教集团会员单位的有关优秀论文和科研技术成果方面内容。

七、举办集团内专场人才招聘会。为便于建筑职业教育的优秀毕业生到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内有关企业工作,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将适时组织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建筑职教集团内企业可以提前与学院联系招聘优秀毕业生,亦可委托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推荐优秀毕业生。

八、加大建筑行业成人教育力度,积极为企业在职培养提供优质服务。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委托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学院,要充分发挥办学优势,把课堂办到企业现场,积极为集团内的企业培训蓝领技术工人,进一步发挥已有36个工种的国家技能鉴定站(点)为集团内各成员单位服务的功能,以促进提高企业的经济增长力和综合创新力。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定位篇7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工程应用;高职;实训课程体系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职专业,在2016年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更名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建设行业和企业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水平提供保障,从而为建设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一、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守类型、稳规模、强内涵、调结构、促合作、探贯通、办特色”的办学思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重在培养面向建筑和工程领域,从事智能建筑系统和工业控制相关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设备安装、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管理、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维护与改造、系统报价和招投标、工程管理、绘图和资料管理、工程监理、产品销售等岗位。

二、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课程内容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单项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且多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容易使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缺乏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从而无法完成系统化的工作。(二)实训教学方法陈旧对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多学科交叉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有些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训教学,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感到课堂沉闷,从听不懂进而过渡到提不起兴趣,很难理解、掌握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实训课程内容,难以形成工程应用能力。

三、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一)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

在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可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项目教学法。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每学期都要进行实训,然后将实际工程做成项目单,并根据企业标准检查项目结果。第二,任务驱动法。将大型的工程项目分解成各个小项目,全班共同完成,这样,不但积累了学生的工作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建立多样性的实训实践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教师将部分小系统、小项目直接制作成任务,学生自主选择去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样,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在不占用总课时的条件下又增加了更多的系统和项目。第四,不断扩充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每个假期,高职院校都安排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假期实习,建立多个长效的假期实习基地。

(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

第一,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培养模式,研究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探索培养模式目标和培养环节,制定实训课程教学计划,研究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激发培养模式的内在动力,建立高效的培养机制。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取对图纸和系统进行深化设计的方法以及既接近实际工程又符合实训基地培养模式的系统工程。第二,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课程体系,针对培养模式的要求,开发相应的模块课程,确定本专业的实训模块,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其他院校课程和实际工作技能要求以及最新的先进技术,探讨适合本产业结构的实训课程体系。另外,还要注重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链接问题;保证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时,合理解决核心专业模块课程过重的问题。第三,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基于实际工程的基地,合理利用校外实习实践环节,建立高效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提出了要从实训教学方法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两方面加强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进而为建筑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的现代化人才,充分满足市场对建筑人才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正松.论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13(2):36-37.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定位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绿领”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09-04

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绿色工作

绿色工作倡议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劳工组织(iLo)以及国际工会联盟(itUC)于2007年联合开展的一个合作项目。2008年,国际雇主组织(ioe)加入了该倡议。在Unep、iLo、itUC和ioe联合发表的《绿色工作:在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实现体面劳动》报告中将绿色工作定义为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管理等领域有助于保护或者恢复环境质量的工作。

绿色工作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建筑、交通、基础工业、农业和林业六类经济部门,可以减少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它们通过推行高效节能策略来减少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的消耗,实现经济无碳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或避免所有形式的废物和污染,保护和重建生态系统并保持生物多样性。其中建筑内以及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效率,是最有可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带来就业机会的领域之一,在未来将会创造出大量的直接与间接性绿色工作。绿色工作与中国倡导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绿领”人才

“绿领”(GreenCollar)一词最早由美国佛蒙特法学院教授在1976年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一份题为《为环境就业:即将到来的“绿领”革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事实证明,过去30多年里,“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和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为之服务的“绿领”阶层日益走俏。

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绿领”阶层指的是从事农业、制造业、研发、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劳动者,他们的工作能对维护和恢复环境质量起到重要作用。“绿领”人才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绿色工作中,绿色工作离不开大量的高技术技能“绿领”人才的支持与保障。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经济与绿色工作。其中,打造国际水平的绿色建筑成为加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和推进绿色工作进程的重要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艰巨任务,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领”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研究有利于绿色建筑领域“绿领”人才的培养,能够促进绿色工作倡议与理念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最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课程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课程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途径,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三大类。绿色经济要求更新职业教育课程,将绿色经济的元素整合到课程中。绿色经济需要技术发展,技术发展必然会产生新的技能,新的技能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不断更新。课程保障机制是实现高职院校“绿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一)文化基础课

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文化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等。

绿色工作需要的技能包括通用技能与特殊技能,其中通用技能培养应通过文化基础课程的实施来完成。通用技能一般包括良好的沟通、交流、管理技能与水平,对相关环境立法、环保材料的深度了解、具有提高一定资源利用率的能力等。因此,要保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领”人才的培养,必须首先在文化基础课程上融入绿色元素。如法律基础课程不仅要包含所有公民应了解的法律基础,还应包含政府制定的主要环境法律、方案、规划,如《环境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英语课程不仅要包含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写作能力的内容,还应融入并加大对绿色工作、绿色能源、绿色材料和绿色经济等英文材料的介绍,让学生及时了解全球范围绿色工作的进展状况,并为以后获得国外绿色工作方面的一手资料提供方便与可能。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形成特殊专业能力的重要保障与途径。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高层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等。建筑业存在着巨大绿色潜能,包括节能的照明设备、家电和办公设备、太阳能加热和冷却及太阳能集热板、建筑物改造、绿色建筑(节能窗户、隔离设施、建筑材料、暖气、通风和空气调节设备)、被动式太阳能房屋以及零排放建筑物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原有专业基础课程中添加新建筑材料、技术、能源效率等内容,保障学生绿色建筑领域所需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如新材料知识、能源效率技术解决、跨部门能源问题的认识、了解其他与建筑装修有关的职业等。此外,还可以增设一些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的专业课程,如“国内外绿色建筑概览”、“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简介”、“中国绿色建筑案例剖析”等。

(三)专业实践课

技能差距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制约因素。在巴西的生物能源产业,孟加拉、德国和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产业,以及澳大利亚、中国、欧洲和南非的建筑行业,技能差距都有所体现。世界各地大多数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们还不清楚哪些材料、什么样的设计和建筑技术可以用于低能耗建筑,因此也就无法将其应用到他们的项目中去。

专业实践课是培养学生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实践课主要有建筑工程测量实习、土建实训、建筑施工图识读、结构施工图识读、施工管理实务模拟等。

为了加强学生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以及对相关技能的掌握,顺利实现“绿领”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可以增设一些针对绿色建筑的专业实践课,如带领学生参观国内一些代表性的绿色建筑,并尽可能参与一些绿色建筑的建设过程,了解其建筑材料的选择、节能设备的安装、太阳能的利用等。

实训基地保障机制

实训基地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媒介,是学生养成相应专业技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一般包括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一)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的特点、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一般包括力学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建材实验室、土工实验室、节能材料试验室、新型建筑材料试验室、施工技术中心等。其中,在绿色工作与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应加大绿色节能材料试验室与新型建筑材料试验室的开放与利用率。通过校内实训,让学生更形象具体地了解绿色建筑理念、绿色建筑节能材料,促进其绿色建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此外,高职院校要保证校内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对校内实训基地及时进行维护与更新。

(二)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仅仅依靠校内实训基地是不能完成的,还要得到校外实训基地的保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把学生放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中去,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使他们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联合建筑企业、行业共同建设,保证一定数量的建筑建设单位供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以后建筑都将会朝着绿色建筑发展,应保证一定数量的绿色建筑校外实训基地供学生参观、实习,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理念及技术等融入到建筑产品的过程与方法、绿色建筑特征、绿色建筑效益、绿色维修、低碳节能、绿色品质、绿色运营管理服务等,保障“绿领”人才目标的顺利实现。

师资保障机制

高职课程的实施、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师资队伍的保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要保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双师型”教师与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合理与否对顺利实现“绿领”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影响。

(一)“双师型”教师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努力构建与维持与专业规模比例相协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要满足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注意不定时地派送教师去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同时加强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适当引进企事业内部理论知识扎实、高技术技能人员充当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在绿色工作的背景下,“双师型”教师仅仅具有以往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已不能满足要求,教师应加强对绿色经济、绿色工作理念的认识,不断学习与了解可再生资源、绿色节能材料,并要知道该如何运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还要了解并会应用绿色建筑理念、绿色建筑功能、绿色建筑的LeeD评价标准、太阳能系统、建筑节能材料等。

(二)兼职教师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聘任兼职教师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结合所在地实际,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兼职教师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兼职教师主要应从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中聘请。

“绿领”人才的培养仅仅靠高职院校远远不够,还需要行业、企业的共同支持与配合。发展绿色就业必须在政府、雇主和职工之间达成共识。雇主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要尽可能将绿色就业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中突出绿色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绿色就业发展。企业雇主在促进自身企业绿色发展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和高职院校共同培养“绿领”人才的责任。企业可以派送部分了解绿色工作理念并有高技术技能的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教授学生掌握绿色生产的新技能、新方法,提高学生节约资源的能力、运用绿色工作理念的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兼职教师可以从当地从事绿色建筑的企事业单位中聘请,把绿色建筑的理念传授给学生。

评价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绿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合格与否需要一定的评价机制进行判断与保障。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是形成性评价,二是总结性评价。

(一)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高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加强学生对自身阶段性学习的清楚认识,并不断对自身不足之处进行改善,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各种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明确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

形成性评价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完成。一方面,高职院校根据学生在学校内对绿色工作理念的了解、运用,对相关节能材料与技术的掌握程度给予口头或书面评价;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学生在单位的实践情况,判断其对绿色工作理念的态度以及对具体节能减排技术技能的运用水平给予过程性的评价。比如,要实现“绿领”人才的培养,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形成性评价可以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是否有环保意识与态度、是否对绿色建筑的特点与评价标准有应有的认识、能否合理运用绿色建筑材料、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有无明显进步与退步等方面进行判断与评价。

(二)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与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而进行的整体评价。总结性评价重视学习的结果,能够判断学生在一段学习后达到预期教学与培养目标的程度,包括学期末的各种考试、专业技能考核以及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取得等。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每学期都会对各门课程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常用建筑材料性能的检验和评定能力、土建施工图基本绘制能力、土建施工图识读及翻样能力、施工质量管理控制能力等进行评价,学生毕业时应取得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绘图员资格证书、土木工程工种中级工等证书中的两种。

如今多数国家都意识到了绿色工作的重要性,并创造出许多绿色工作,或加强对传统工作的改造,使之符合绿色工作的要求。对此,开展绿色职业从业资格认证和绿色技能鉴定考核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国家应逐步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开发绿色职业技能标准,鼓励劳动者参加绿色职业资格认证,提高绿色工作中劳动者的技能与素质。高职院校要根据相应的绿色职业技能标准,制定“绿领”人才评估考核标准,对学生绿色技能进行鉴定与考核。如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以出台绿色施工员、绿色建筑评审员、建筑自然采光设计员等证书。

参考文献:

[1]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GreenJobs:towardsdecentworkinasustainable,low-carbonworld[R].2008:5-19.

[2]internationalLabouroffice,SkillsforGreenJobs:aGlobalView[R].2011:118-121.

[3]刘晓.低碳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变革[J].职教通讯,2011(5):31.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定位篇9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或者社会相结合,全面开发基地的生产功能,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中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种实训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最显著的办学特色在于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加强实践教学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组成,按照实训的任务可分为教学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按照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训。

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先进性原则、职业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其中真实性原则中包含仿真性和生产性。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和实训两个方面的结合上来理解,一方面强调生产性的实习,另一方面强调实习场所的生产仿真性或企业环境的真实性。

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和现状(一)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的显着特征,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则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发展的体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模式,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现状

我国高职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总体时间不长,对于基地的建设与运行还缺少一套比较完善的有效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普遍存在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程度不高,基地的建设规划、环境布置和项目设计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对接程度不够,导致校内实践教学与生产管理一线的对接、与企业真实环境的匹配、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不够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大多采用操作工位单元设计,强调实训技能操作练习,每个工位提供一项或多项操作技能训练条件,由教师发放实训任务,学生在工位上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操作技能训练任务,但此种设计整体实训环境和实际生产环境的条件和规模有所差距。

由于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范畴充分体现建筑工程的工作环境紧张、恶劣、责任大,技术关注点复杂以及建筑电气自身安全、环保、节能、智能等技术特点,要求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必须主动适应,量身定制,特色发展。

三、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一)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建筑电气设计、施工、管理第一线,从事建筑供配电系统、建筑照明系统、建筑防雷和接地系统及建筑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从培养目标可知,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从工作技能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四项核心能力:建筑电气设计能力;建筑电气系统施工能力;建筑电气系统调试与运行能力以及建筑电气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

(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特点和生产过程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生产与建筑土建施工、建筑装饰施工配合紧密,具有工作面相互交换多、立体交叉作业多等特点,因而在生产进度计划安排、作业安全措施、验收整改等各类生产活动的协调安排显得十分重要。

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生产过程包括图纸识读和技术交底、二次细化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准备、施工材料准备、人员组织与调度、施工组织与管理、电气控制线路安装、电气设备故障分析和检修、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安全与环境管理、项目质量验收、工程合同管理等生产环节。

?实习实训?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针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工作能力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生产特点,设计能够满足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生产内容的仿真实训环境。实训环境分为施工技术准备兼办公区和仿真施工区。

施工技术准备兼办公区提供可供角色扮演的施工现场办公环境,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硬件平台,提供设计参考资料,满足建筑供配电计算、照明计算、设备和器材的选型和配置、制图和设计文档制作,提供工艺流程、规范等技术文件。即在施工技术准备兼办公区可以完成技术图纸识读和技术交底、二次细化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准备、施工组织与管理等生产性工作。

仿真施工区可为金属结构仿真建筑房屋,采用金属网孔板与铝合金支架组合房屋模型,在房屋模型内可安装插座、线槽、线管、灯具、配电箱等电气设备和部件。在仿真施工区完成施工材料、工具、人员组织与调度、电气控制线路安装、电气设备故障分析和检修、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安全与环境管理、项目质量验收等生产性工作。

在教学组织上,学生按照任务要求,以小组团队、分工合作进行工作任务的解读,查找技术规范和图纸资料,进行工程设计,制定工作方案,确定施工技术,领取工具和器材并完成施工训练任务。最终的学习成果包括各项技术图纸、各项施工技术方案文本、施工组织和管理文本、质量目标、成本控制、安全管理措施、项目验收报告等文本以及工程的施工现场和调试成果。

以上的建设思路,充分体现了建筑电气工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仿真性要素,既培养了学生的核心工作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社会职业能力,例如沟通、协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等。

在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上,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利用大学生创业项目计划和教师工作室计划,将企业任务引入课堂。由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合作培养,通过建章立制,建立一整套实验、实训、培训、竞赛、考证、研发、服务的管理制度,从实训教师管理到实训设备管理维护都有章可循,并建立实训基地长效发展机制,使其成为建筑电气对外服务的平台,提供包括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技能考核与鉴定(如建筑电工证、建筑施工技术员、质量检查员等)等社会服务工作,提升实训的生产性内涵。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定位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情境化实践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2015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共建陕建建筑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双主体情境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引言

实践教学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施工精细化管理、Bim信息化技术应用、绿色施工、生态建筑等新理念不断涌现,以及新的建筑设计施工标准规范出台,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将培养目标与产业行业发展相结合,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建筑施工类主要专业之一,其宗旨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在建筑工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轻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不够、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深度不够及实践教学缺乏系统设计等诸多问题[1],因此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十分必要。

对接职业岗位,改革专业实践教学

高职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2],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依托企业学院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陕建”)建筑见习学院,组建由陕建集团各级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学院专业教师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研讨小组,基于双主体教学实施思想、情境化教学设计思想,校企合作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保障体系、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等进行了改革探索。

1.基于工作岗位情境,校企共同制订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由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服务岗位(群)、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等三部分组成,其中准确定位专业服务岗位(群)是关键。

经广泛调研论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为土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岗位,次要就业岗位(群)有造价员、资料员、测量员、材料员、监理员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3]、家相关的教育教学标准[4-5],以及陕建各建筑企业对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岗位的标准,归纳整理得到专业人才规格(即知识、能力和素质)为:计算机应用、建筑工程识图、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放线、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方案编制、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及成本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缺陷分析、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专项方案编制、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处理、建筑工程资料整理、环境保护及绿色施工技术、心理品质、自信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不断发展的愿望等。

2.基于职业能力情境,校企共同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上。围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核心岗位群(土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等),以学习和掌握土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岗位关键能力为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主线,按照能力由单一到综合培养规律,将培养目标分为基础技能、单项技能、综合能力和岗位能力培养四个阶段,构建与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四段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四段式”课程即指基础技能培养课程、单项技能培养课程、综合能力培养课程和岗位能力培养课程。

“四段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与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建筑行业岗位资格证书要求相结合,提高了课程体系与工作的关联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

3.基于工作过程情境,共同实施双主体教学

实践教学实施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制订、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编制、情境化项目开发等工作内容。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实施中,通过与企业人员合作,分析整理土建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岗位典型任务和工作流程,以典型任务为载体,构建与工作任务情境一致的学习型工作任务,结合企业生产情境过程,设计情境教学,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陕建建筑见习学院”校企合作平台,构建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和职业情境,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组织教学,教学场所安排在校内仿真虚拟实训室和企业生产现场。校企共同细化课程标准,编制教学整体设计、实训项目指导书、任务书,共同进行课业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教学资源设计,共同实施教学。

为了营造职业化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按照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工种对学生进行分工,结合实际工程施工方案编制任务,要求学生创新思维、创意规划,做到人员、材料、机械最优配置,并开展实训综合评价,使学生相互学习借鉴。

4.基于工作环境情境,共建“四双”教学保障体系

以校企资源共享、技术互帮、协同发展为原则[6-7],对专业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教材等教学条件不断完善和丰富,形成以学校教材与企业教材“双教材”、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双基地”、校内外专兼教师“双教师”、校企“双赢”合作机制等“四双”为特征的教学保障体系。

5.基于企业生产管理情境,共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校企双主体教学运行实施涉及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投入管理、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工作。校企通过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明确校企双方责任、建立理事会制度,理事会负责宏观管理,下设专业建设工作组、教学实施工作组、技术研发工作组等不同组织,负责校企合作组织落实、人员落实及内容落实工作。

将企业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融入实践教学,制订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等一系列适合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训的,并与实践教学实施形式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规范实践教学计划、大纲、指导教师、经费、场所和考核落实等六大环节管理,形成教学督导、教师、学生、社会教学评价体系,以及完整的信息反馈系统。

6.基于企业员工考核情境,共建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精细化考核标准对员工具有激励、约束等功能。校企双主体教学中学生以企业准员工身份实训实习,改革传统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评价方法,按照能力递增形成过程性考核评价思想,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目标,构建层次化、过程化的动态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制订校内指导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双重考核标准,将企业对员工考核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等纳入实训考核体系中。除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外,将实习态度与纪律、工作能力、实习业绩等工作绩效作为校外实践教学考核基本指标,将工作绩效纳入实习单位对学生考核指标中,可以增强学生实习的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激发学生实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结语

构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构建了突出土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岗位能力培养的“四段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化的创新探索,经连续三年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陕建班”试点及与平行班对比分析,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学生在全国“鲁班杯”建筑识图大赛及“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大赛中获得部级奖项10余项,毕业生在中建、陕建等大型企业就业人数比例增大10%。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质、工作能力与态度、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满意度达到96%。因此,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经验做法对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秋兰:《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土建专业为例》,《中国成人教育》2014年第10期。

[2]冯燕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8期,第33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2011。

[4]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土建大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

[5]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6]王云江、邓振义、拜存有:《引企入校创新校企合作资源共享运行机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