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和旅游规划十篇文化和旅游规划十篇

文化和旅游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10

文化和旅游规划篇1

“十四五”规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2021-2025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这个时间正值中华民族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拐点,中国正从旧常态跃迁到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更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我国文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维文旅认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要先解决好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

一.《“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意义重大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承前启后的规划。《“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成为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将开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征程,既要巩固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又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第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在文化旅游领域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统筹发展的规划。应紧密结合新时代背景,符合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文旅和旅游领域的重大课题,找出重大问题的矛盾症结,提出管用实用的对策措施,让《“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的重大工程项目统筹到国土空间规划中。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文化不等于旅游,文化价值不等于旅游价值,但文化资源、需求与旅游产品、活动密不可分,文旅融合发展不能仅仅依托传统渗透,而是要着眼于产业一体化,以实现两个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既要认清文化和旅游的差异,也要通过规划实现文化和旅游的乘数效应。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创新引领的规划。旅游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融合发展,旅游强调文化为魂,文化界非常在意如何有效地与旅游结合,从而落地文化价值。因此,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不在于它们是否融合,而在于如何运用创新理念引领融合。《“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创新理念引领的规划,目前文旅融合的创新型开发还远远不够,更多是块状结合,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还不多。

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但是,以往的融合一般属于自发性融合,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理论指导,融合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要指导文旅融合发展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文化旅游融合须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是目前的文旅产品结合仅停留在文化表层,融合内容浅薄,形式单一,游客体验内容单调乏味。另一方面是我国的文旅产品的设计总体上还处于简单融合、模仿的阶段,缺乏对现代元素、创意ip等内容的应用,产品创新性不足。

二是文化旅游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差距影响,我国旅游业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文化旅游的开发顺应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文旅融合程度较高,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尚未形成大规模性的文化旅游产品聚集。因为区域差异,文化旅游发展要找准发展重点区域,树立典型示范项目。

三是文旅融合方法论体系尚未健全。在文旅融合的发展和研究中,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大多只停留在分析融合现状的基础上,对产业融合的思路、方式、结构等方法论体系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主动融合的层面很多,但两者在产业发展模式和架构上存在很多不同,需要探索科学系统的融合方式,实现产业间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是文旅品牌仍需持续培育。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大国,但是文化输出较弱,更是缺乏文化旅游方面的世界品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加强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扶持龙头企业,让中国文化旅游更多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带动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的标杆。

三、《“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点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经完成“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正在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专题调研等工作,并且统筹确定了25个“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组织各司局结合本领域工作开展前期研究,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在《“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新梳理文旅资源与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在传统观光旅游发展阶段形成的,很难满足体验旅游时代的游客需求。我国地域广阔、人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多种公共资源,均可与旅游资源进行融合,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旅融合专项规划编制应突破传统的资源分析框架,挖掘能够充分代表自身文化特质、对客源市场有吸引力、整合后能在具有充分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建立“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文化”的旅游资源分析框架,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建立完整的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筛选出对规划区最具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

首先,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内涵需挖掘。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具有较大重合性,但传统旅游资源的边界在延伸,文化旅游资源不再是单一的某个景点或具象的吸引物,它可以是一种城市气质,也可以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对应的规划编制中要将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解读,充分挖掘地方的资源价值;吸引更多旅游者,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赢。

其次,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资源内容在扩充。除了传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以现代文化为支撑的城市创意图书馆、博物馆、音乐节、小剧场等都成为热门的旅游资源。

(二)明确文旅融合发展目标与战略

坚持“以文强旅、以旅兴文”,结合当地文旅资源等级和分布,明确各地文化旅游发展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产品,在此基础上明确规划区的文旅融合总体发展目标,并且明确产业增值、区域布局合理性、产业结构优化、产品与服务提升等具体目标。

在充分了解当地文旅资源、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分析出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地区发展目标和文化定位,完成当地文旅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旅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培育形成文旅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进组建跨界、跨域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形成旅游、文化、体育、娱乐、康复、餐饮、传媒等融合的产业体系。

(三)制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原生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及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和修复,保护和培养传承人,通过文旅保护与利用专题明确保护范围、规划目标、功能分区、建立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障措施等,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在分析历史遗存、民族服饰、特色民居、民间工艺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分析民间习俗、节庆活动、仪式、语言、书法、舞蹈、音乐、戏曲、杂技、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为核心的开发利用体系。

(四)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成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通过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多种创新手段,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其中,注重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发展,明确文创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领域,完成当地文创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创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要挖掘文旅消费的新动能,构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建设文旅融合创新业态系统。对于重点产业项目,应该确定行动目标,分解行动任务,保证重点项目的先行突破和落地。

(五)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

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对国土空间进行统一部署,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性规划融合,推进“多规合一”。所以,《“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需要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使国土空间规划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这也是《“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环节。

(六)针对重点领域明确战略导向

文化和旅游规划篇2

   1引言

   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文化范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提升旅游素质,提高旅游内涵和韵味的重要内容。本文旅游文化品位的概念旨在突出文化能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影响力,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提升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位必须要以挖掘其文化内涵为突破口,这种文化应是一种独特的、富于自我个性的文化。这将给整个地区的旅游业注入文化色彩,丰富文化底蕴,以此形成高层次的旅游文化品位。具体而言,文化对提升旅游品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一旦旅游资源被赋予某种文化内涵,其知名度及影响力就会随着旅游资源的文化传播而迅速提高。很多地方借助名人效应提高了其知名度,成为着名的文化旅游地。比如绍兴的鲁迅文化旅游、诸暨的西施文化旅游、宁海的徐霞客文化旅游等等。

   (2)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目的地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而且通常时间越久远,其吸引力越强,这充分体现了文化对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作用。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十二五”时期的开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蕴含着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又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挑战。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推进诸暨市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期。那么,要想进一步加强诸暨市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就要更加强调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在提升旅游品位中的重要性。在此之际,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诸暨市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2科学文化旅游

   2.1明确诸暨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

   认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实践科学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该地发展旅游业的思想基础。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没有明确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也就失去了科学文化旅游的内涵。根据2001年编制的《诸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2~2020年诸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吸引国内旅游者为主体,充分利用“四名资源”(名胜、名人、名品、名居),立足五泄山水风光,突出西施名人文化,发挥珍珠产品优势,开发斯氏居民古建,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把诸暨市建设成为以风景名胜为依托、历史文化为特色,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旅游形象特色鲜明的全国重要旅游胜地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至2010年,诸暨市旅游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指导,以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为契机,科学制定了诸暨市旅游业2010年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这进一步为打响诸暨旅游品牌,提升诸暨旅游文化品位奠定了基础。

   2.2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管理从更高的层次讲也是一种文化,对于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新。诸暨旅游业从1984年起步,至今走过了26年的风雨历程。在这26年中,诸暨旅游管理体制经受了多头管理阶段、统一管理阶段、政企分设阶段、统一管理阶段等4个阶段,终于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即将诸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机构合并,既按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又代表政府行使旅游行业管理职能。这一模式,形式上与第2阶段相似,实质上有根本区别,即诸暨旅游业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实施行业管理,一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为诸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上和组织上的保证,奠定了大旅游、大投入、大产业的基础。

   2.3统筹协调,加强旅游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

   (1)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把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专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市域范围内各单位牵头编制的不同区域与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符合《诸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根据《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和绍兴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由市风景旅游管理局为主负责全市旅游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凡不同区域、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报市风景旅游管理局审核备案,在评审通过并经相关程序批准后方可实施。

   (3)建立旅游规划协调机构。市政府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旅游规划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各项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工作,并逐步实行旅游规划会审制度。

文化和旅游规划篇3

abstract:tourisminantuCountyhasbecomethepillarindustry.ButautuCountyisasmall-mediumcity,itstourismplanningconsciousnesswasweakforalongtime.ithasrarelymentionedplanningintheirmasterplanningandleadstoaweakenedeffectoftourismontheeconomy.inthispaper,throughdescrib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antuCountytourismplanningandthemasterplanning,itdrawsupthetourismplanningstrategyinantuCounty.itprovidesanimportantreferencefortourismplanningdesignandmasterplanningdesignofantuCountyandothersmall-mediumtouristcities.

关键词:安图县;总体规划;旅游业规划

Keywords:antuCounty;masterplanning;tourism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52-03

0引言

由于近年来长白山风景区及县域民族特色旅游的风靡,旅游业为安图县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已逐渐成长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然而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距今时间较长,尤其是对旅游业的规划已无法满足现有的发展需求,因此文章采用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选择和制定了安图县旅游业的规划策略。该策略若能切实有效地结合到下一轮的县域总体规划设计中,使之与安图县迅猛发展的旅游经济相适应,将对安图县今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安图县旅游业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的关系

安图县的城市发展已离不开旅游业的繁荣,反之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安图县的规划建设,旅游业的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安图县所特有的众多旅游资源将使安图县必然地承担起东北亚地区的旅游职能,而旅游经济将加快安图县的产业结构调整,二者对安图县的城市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再者由于相对集中的旅游季节、旺季爆发式的游客数量,安图县已无法参照常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建设深刻影响着安图县的用地结构规划;同时为了适应和满足大量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安图县的空间布局从发展方向、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亦将收到旅游业规划的影响[1]。

2安图县旅游业重点规划策略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旅游业规划是县域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总体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业应与其他相关产业统筹统规,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策略。

2.1规划目标

安图县旅游业的发展要以长白山旅游开发为主,辅以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生态风光旅游、历史古迹旅游、边境旅游、冰雪漂流娱乐项目等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模式[2],确立旅游业在安图县域总体规划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软硬件建设,实现旅游市场规范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旅游合作国际化、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通过实现这“五化一体”来使安图县成为新兴的旅游强县,让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起飞的全新动力。

2.2旅游业布局规划策略

2.2.1空间布局规划

安图县旅游业的总体格局是“两镇两村”、“两湖两园”、“一线一岸”为主线,沿线8个重要旅游景区、23个重要景点构成的四个各具特色的旅游。一起构成了安图县旅游业“一线四区23景”的叶脉状布局结构,如表1所示。

将上述重要的布局节点平铺开共有23景,分别是:长白山、虎林园、美人松园、园池、古洞河浪漫漂流、长白山药园、长白山文化博览城、宝马古城、泰安寺、“安图人”遗址、刘建封县衙、森林狩猎场、森林小火车、药水泉、浮石林、二龙山公园、五峰山森林公园、明月湖风景区、龙顺雪山飞湖旅游景区、福满生态沟、红旗朝鲜族民俗村、海沟“黄金城”、双目峰口岸。

2.2.2交通布局规划

加快各级公路网的建设,以S203省道为县域旅游的交通主干线,构建县城明月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的S型主干线和叶脉状辅线的公路、铁路交通路网络,如表2所示。

2.2.3旅游服务中心布局规划

根据各景区的重要性,将安图县旅游布局的各重要节点规划为五个级别的旅游服务中心,如表3所示。

2.3旅游路线规划策略安图县域旅游的一般行程普遍是从明月镇出发终到二道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沿途经过各景点的“传统路线”。为了充分开发淡季旅游资源,突破安图县传统旅游的固有模式,应依托于长白山的特点强化冬季旅游项目的建设,根据季节特点进行旅游路线规划,如表4所示。

为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安图县内各处旅游景区的特点规划出相应的特色旅游路线,以S203省道为主线呈叶脉状的空间布局,如表5所示。

为了满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对于时间成本和旅游日程的要求,根据各景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联和交通状况,以日为单位规划出多层次的日程旅游路线,如表6所示。

2.4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规划策略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因素,根据安图县现有情况合理强化交通路网、能源、水电、通讯、环卫、餐饮、住宿、商业、娱乐休闲、医疗卫生、安全防灾等等一系列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强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缩短旅客在途时间[3]、提高景区周边便利性,对于长白山北坡以外的其他旅游景点,应加强景区排污和垃圾处理、完善景区引导标识、公厕及停车位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4]。各主要景区周边的城镇要加强绿化建设、游客步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特色景观建设[5],加快与旅游相关各行业的升级转型,尤其是随着游客数量层次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应在中低档餐饮住宿设施为主的基础上,增加高档旅游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使安图县内旅游产业链上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结合,互促互进。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安图县新一轮总体规划即将开展之际,旅游业的规划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介绍安图县总体规划与旅游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涵盖旅游业布局、县域旅游路线、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规划策略,为安图县的总体规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其他旅游型中小城市的对于旅游业规划的认识,发挥起旅游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波.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37-38.

[2]苏阳.凸显地域自然特色的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6-39(3):251-254.

[3]赵秀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8).

文化和旅游规划篇4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旅游规划;空间分析

GiS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它利用地学模型来分析空间数据,对环境、资源等空间信息进行管理、分析,并进行动态变化的预测、预报,为各行业的管理和规划服务[1]。由于旅游规划中的多数信息直接关联着空间位置,因此,将GiS应用于旅游规划中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信息系统是构建与应用旅游规划信息系统的基础软件平台和核心技术。近几年,开发及应用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规划旅游方面的核心点,而其最受关注的新领域为GiS信息技术在旅游规划信息系统中的构建及应用。

一、构建与应用的旅游规划信息系统概况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是重点概述旅游信息系统的架构及功能,对GiS应用于旅游规划系统的研究较少。GiS具有综合性强、拓展面广、时空跨度大的特点,将GiS应用于旅游规划信息系统的构建,能解决其构建中的关键技术与重要功能等问题。目前,旅游规划信息系统尚处于设计概念阶段,其正逐步探索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以拓展GiS旅游规划系统的应用范围,增强技术实力。

通过相关研究分析,借助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空间分析方法库等技术,逐步构建了集合空间查看、分析及网络分析功能为一体的GiS旅游规划信息系统,可使其有效实现管理图文一体化、基址分析自动化、规划成果可视化的旅游规划目的。

构建基于GiS旅游规划的旅游信息系统,不但能大力推动旅游规划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而且能有效提高旅游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客观性及实效性。结合GiS技术构建旅游规划信息系统,需先建立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它是旅游规划数字化、定量化、信息化的关键内容。

二、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的构建

旅游规划的基础及核心环节在于资料信息获取全面、准确,其工作量大,投资大且其过程较为繁琐。与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比,搜集数据信息在旅游规划信息系统中占到85%以上的开发系统总造价。因此利用GiS技术构建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对数据的编辑、处理与分析有重要作用。

数据库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是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和用户的使用。因此,数据库的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2]。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系统不但应具备空间数据库,而且应具备非空间数据库。对旅游规划的对象而言,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规划区地形要素数据库、动植物物种数据库、环境要素数据库、各类用地要素数据库、交通要素数据库、代表景点图像库等。非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规划区历史文献资料、行政、经济、管理及规划人员档案资料等。通过这些数据库可以加强对旅游规划对象各方面情况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经营管理。

运用GiS对旅游规划数据进行合理有效地的组织、处理与管理,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将GiS与旅游规划信息系统构建有效结合,能使得旅游规划信息系统更科学、更全面,并能有效实现分析客源市场、选址旅游设施、组织旅游路线及计算旅游环境容量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3]。

三、旅游规划信息系统中GiS的应用

(一)分析旅游客源市场

旅游区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更关乎客源市场的辐射范围。景点的吸引力越大、市场辐射范围越广、景区的可进入性越强,越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客源市场是旅游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分析旅游客源空间

应用GiS对有关于旅游地人口分布、吸引力影响因素及目标群体分布等方面的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加入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的因素,分析出旅游地客源的地域范围。

2、叠加旅游客源属性

对上述分析的结果叠加客源属性进行分析,成图,最终把不同旅游规划策略下的参考方案提供给规划管理者。

(二)规划旅游设施分布

所谓的最优区,也即在各种意义的最优目标下,分布最优的产业、基础设施位置,关联着布局空间问题,通常可归属为选址问题,而其选址问题关系到人类生产、生活、娱乐及文化等多方面。同时,旅游设施占有旅游投资规划较大的比重,不合理的规划布局将严重损失投资成本,污染生态环境。对此,开发与建设时,旅游区选址的科学性、旅游设施的合理布局显得至关重要。

1、分析整个建设区域

利用GiS的拓扑叠加功能,通过地形、地质、气候、交通及方法模型等得出与旅游资源评价图叠加来分析要建设旅游设施的整个区域。

2、确定设施空间布局

利用GiS的网格分析功能来设置最佳的景区内交通设施,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最合理的布局;且可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来确定所需建设的旅游设施与旅游设施外的某种影响或保护辖区。

3、检验设施选址效果

利用GiS数字高程模型(Dem)来检验某点相对周围区域的可视通透性,便于在全局上考虑旅游旅游设施之间的通视性效果。

(三)选择与组织旅游线路

旅游线路设计是旅游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旅游线路是旅游产品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际上是旅行系统在线性轨迹上的投射,将各种单项的旅游产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把GiS技术应用于旅游线路设计中,可以将旅游线路定量化,并大大提高各种单项旅游产品之间的有效组合,合理安排旅游时间,以增强旅游过程中的特色[4]。

规划风景旅游区的游览路线是一项微观问题。相关旅游组织认为,旅游区通过鼓励旅游者亲自感受的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开发有趣的自然途径,使其成为旅游区的重要吸引物。对此,以设计自然游径为例,探讨游览路线在景区内的GiS辅助设计方法。

1、设计自然游径的主要特点

通常长度需限定在0.5-1.5公里内,使旅游者走完时间限定在30-60分钟之内;环形单行线路是游径的最佳形态,起始点设在同一地方;沿途设置解释系统;具有吸引力的游径景观,途中不可有坡陡、泥泞地及其他障碍物。

2、GiS辅助设计自然游径

与GiS应用其他项目有一定相同之处,GiS辅助游径设计最重要也是尤为关键的环节在于搜集数据并输入GiS空间数据库。利用GiS网络分析模块,通过运用GiS的相关分析功能处理与分析数据,分析最佳路径、优选出最佳方案、汇总最终结果,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意见。

(四)设计景区旅游路网

1、搜集与管理路网数据

在规划景区路网中,可将有关路网的空间和属性信息经过数字化,输入GiS空间数据库,构建图形拓扑关系,图文连接关系,反映数据的三维特性,便于转换、存取、查看及更新数据。再按照地形、旅游管理等数据规划次一级地区,由属性数据文件间的连接而得到各个区域的综合属性,进而明确交通结点位置,落实一体化管理图形及数据文件。

2、分析路网数据

按照GiS的重合、分类及分析网络等多空间分析功能,在规划景区路网时,需首先分析各区间的地形、资源、经济、人口状况及资源分布等方面[5];明确各交通结点的吸引范围及力度;之后考虑状况,完善路网布局;最后叠置路网的范围、吸引力度,可实现路网的综合服务目标,进而可全面落实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3、输出路网规划产品

在规划景区路网时,GiS可提供分析网络数据表格、网络最佳图,交通流预测结果和分配交通流等,同时可预测模拟规划方案。

(五)计算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需探讨旅游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应地,旅游规划则需探究旅游环境容量和游人规模,并按照供需匹配的基本原则,动态化平衡二者间的关系[6]。

1、旅游环境容量的要义

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区在不可再生资源未耗尽,未破坏生态环境,长期稳定旅游景观的前提下,所能承载的旅游活动最大容量值,也即旅游环境容量的要义。

旅游环境系统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改变其容量;而表现为一定值域范围的旅游环境容量,可利用一定的手段来测定。对此,旅游环境容量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反馈性及动态化、测量性等多方位特征。

2、测量旅游环境容量

测量旅游环境容量涉及旅游环境各子系统间的关系,是旅游理论研究中的关键点,也是规划与管理实践中的旅游的有效工具。对此,可利用GiS辅助测量模型进行旅游环境容量的测量工作。在GiS数据库内,以矢量形式输入旅游地旅游景点分布图及旅游路线图,通过变换、配准投影,系统会重建拓扑而自动赋给每个景点的面积字段值、赋给每条旅游路线的长度字段值、之后,在各矢量要素的属性表内,添加两个字段值,即将各景点和旅游路线的容量标准和人均利用时间输入到属性表内。

通过此方式,GiS数据库内将输入所有旅游环境容量测量的变量。与此同时,各景点、路线的容量值可作为属性数据在GiS环境中以地图形式可视化、显示及查看,对比实际旅游接待统计人次数,计算其容压值,进行动态化检测景点、景区、旅游线路,以此作为调剂旅游量的重要参考依据。

结束语:

本文基于旅游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及其数据库基础原理,提出了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构建的重要技术环节。进而将可视化功能的旅游规划信息系统应用于分析客源市场,在设计旅游路线中应用网络模型与叠置模型,旅游规划过程中重点应用空间测量,全面落实了数量化、模型化及信息化旅游规划。

此外,受各种影响因素的限制,本文还有一定的欠缺之处。针对数据信息的问题,未真正深入探讨基于GiS旅游规划系统,对构建及应用规划数据库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对此,基于进一步完善的系统理论体系的前提下,依托软件技术,使研究开发系统技术得到有效加强。

参考文献:

[1]黄非亚,王晓东.GiS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4-5.

[2]赵俊兰,赵洪岩.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科学.2009,(4),208-211.

[3]何雨.旅游规划概论[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4]付晶,郑中霖,高峻.GiS技术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92-97.

[5]郑朝洪,陈文成.基于GiS的旅游度假区区位选址分析[J].测绘科学.2010,35(2):180-182.

[6]马勇.李玺.旅游景区规划与项目设计[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文化和旅游规划篇5

【摘要】本文探讨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规划的总体思路,重点分析了规划目标、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定位、总体构思等方面内容,突出“慢城”作为新兴旅游规划形式的核心内涵和发展思路。

1规划概况

2010年11月,高淳以桠溪镇“生态之旅”被世界慢城组织正式授予国内首个“国际慢城”的称号。“慢城”这一称号为生态之旅总体规划拓展了发展新思路,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总体规划正是在上述战略指导下进行的区域规划。

高淳县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位于高淳县东部,桠溪镇西北部,是一处以丘陵地形为特色的狭长型风光带,观光道路全长48公里,规划面积约为25.2平方公里。目前人口约2万人。

2规划目标

规划主要解决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区发展方向定位、旅游项目布局、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形象确立、旅游市场开拓、经营管理模式等一系列问题。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功能定位、核心项目策划、特色景观营造、全新形象塑造等为规划的重点。

通过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管理手段的有机结合,统筹生态之旅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将其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山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创建“国际慢城”特色旅游示范点。

3旅游发展指导思想

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发展规划以高淳县桠溪镇生态之旅的区位、生态、文化、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打造“国际慢城”新概念旅游形象为核心,以凸显鲜明的丘陵地形地貌特色为亮点,以彰显生态自然、和谐宜人的世外田园景观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构筑良好的产业平台和服务平台,追求最佳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建设成风光独特、功能健全、效益显著、设施齐全、环境良好、技术领先、管理科学的“国际慢城”旅游区和生态田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辐射、推动桠溪产业结构和旅游发展的整体优化调整。进而,实现从旅游部门抓规划、旅游系统办旅游到全社会共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变,实现从计划经济的事业型旅游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型旅游的转变,实现从粗放性旅游到集约型“慢”旅游的转变,提高旅游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

4规划原则

4.1生态导向

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业的发展应该遵循旅游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旅游体系。按照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编制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要求,本规划在产品和项目设计方面强调生态理念,重视保护良好的湖、山、林生态环境,在景区经营管理方面,力图通过水循环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等手段确保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优质的生态环境得到彰显和提升。

4.2“国际慢城“导向

“国际慢城”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是指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根据“慢城”运动联盟的规定,成为其中成员必须在城市人口、环境政策、城市发展规划、基础设施、食品生产甚至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满足54项的具体规定。

在慢城导向的基础上,规划提供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慢城旅游,简称“慢游”,包括以下规划要素:

4.2.1采用步行、自行车、电瓶车等多种绿色交通方式,构建“慢游”道路系统。

4.2.2策划多样化“慢”节奏旅游产品,开发多层次“慢”节奏休闲项目。

4.2.3保护自然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人工景观。

4.2.4保护具有地区象征性意义的产品,包括地方特产物质资源和民俗文化。

4.2.5严格制定生态环保处理系统,防止声污染、光污染、视觉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多种环境污染。规划区域内杜绝工业生产。

与以往的快节奏观光旅游不同,“慢游”强调缓慢的游览节奏、深度的体验和灵活个性的消费选择,同时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此外,在产品设计和设施配套等方面满足慢游游客的需求,吸引游客采用环境友好型的方式旅游,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探寻旅游的本真,努力打造绿色环保、低碳生态、休闲养生的“国际慢城”旅游区。

4.3市场导向

本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客源市场,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以特色开拓市场,尽快提高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的市场知名度,将其建设为具有极强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4.4休闲导向

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本规划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功能建设、旅游形象口号塑造等方面准确把握休闲旅游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休闲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等研究成果,突出深入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特色,实现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由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

4.5特色导向

鲜明的特色是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所在。本规划坚持高立意、高起点、高标准,力求寻找、彰显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的独特性,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

5规划定位

5.1功能定位

规划形成以自然山水风光、历史古迹和乡村景观为基调;以特色民俗文化展示和体验、生态农业发展和观光为核心;以休闲度假、艺术创作、运动养生、会议接待为辅助的特色旅游旅游区,重点展现“国际慢城”的特色旅游,提供“慢游”新概念旅游模式。

根据生态之旅资源现状及开发潜力,将旅游区功能定位为:

5.1.1观光与发现:特色地形,田园风光,特色文化观光(纪念、宗教、村镇)

5.1.2体验与劳作: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采摘体验,风俗体验

5.1.3交流与拓展:自然教室,员工训练,产业互动,会议接待

5.1.4休闲与游憩:“慢生活”之旅,运动之旅,风情度假,节事庆典

5.1.5美食与养生:赏花品茗,瓜果飘香,绿色食品,健康之旅

5.2产品定位

以地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为拉动,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平台,主题旅游(“国际慢城”旅游、生态观光游、乡村农业体验游、民俗文化风情游、养生休闲度假游、商务社交游、户外拓展运动游等)为支撑的多元化复合型产品体系。

5.2.1独树一帜的“慢城”旅游:如“国际慢城”金花节广场、国际慢城主题广场、自行车慢骑赛、亲子科普教育活动等等。

5.2.1特色鲜明的自然风光:如国际慢城、大官溪谷、七彩桥李、荆山竹海等等。

5.2.2科学优质的生态农业:以农林产业园为重点,发展农业文化交流,农产品交流展示、农家乐体验、农耕田园观光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合理配置资源,合理发展加工产业,科学处理农业、景观、旅游以及经济发展的关系。花果飘香,山转水美。

5.2.3浓郁丰富的民俗文化:如“春油菜、夏荷花、冬民俗”旅游节庆活动等。

5.2.4利用山水美景和特色农产品等优势,发展休闲度假、养生美食和野外拓展等项目。

5.3市场定位

国内市场定位目标为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为主的核心市场;以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等为主的基础市场;以珠三角、环渤海为主的机会市场。

国际市场定位目标为以港澳台、日韩为主的核心市场;以东南亚、欧美为主的基础市场以及其他地区的机会市场。

5.4形象定位

“国际慢城,美丽乡村。”

6规划总体构思

6.1规划概念主题

“慢城为核,美丽为心;

旅带为轴,生态为核;

丘陵为型,植被为画;

民俗为神,文化为魂。”

规划概念主题以打造“国际慢城”旅游模式为主核,以彰显特色美丽乡村为中心,以生态之旅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特色为基础,以一条串联整个旅游区的带状中心景观道为轴线,以展现生态乡村田园风光为核心目标,重点突出蜿蜒辗转、连绵起伏的丘陵景观特色,描绘一幅幅五彩斑斓、自然秀丽、明快流畅的风光画卷。同时,以地方民俗风情渲染旅游区的景致神韵,塑造赋有内涵和灵魂的历史人文景观。

6.2规划构思理念

6.2.1整合资源,突出主题形象

在空间上最大程度地整合同类相关旅游资源,形成主题形象鲜明的旅游区,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慢城”旅游新体验。

主题形象是旅游区的灵魂,是增强资源吸引力和游客关注度的催化剂。在空间分区布局规划中必须通过各种产品与服务来突出旅游区主题形象的独特之处,通过自然景观、建筑风貌、体验参与项目等来塑造和强化旅游区的形象,给游客形成一目了然的视觉形象。

6.2.2合理布局,集中功能单元

对不同类型的设施如观光、休闲、康体、住宿、餐饮等功能单元采取相对集中布局,力求使各类旅游服务综合体在空间上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一方面,集中布局带来的景观类型多样性可以吸引游客滞留更长时间以增加旅游区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它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和连续控制,使敏感区域得到有效的保护。

6.2.3有机联动,构筑服务体系

本规划倡导“结构优化”,强调“整体联动”,构筑功能完整、特点突出、优势互补的旅游服务体系,开创旅游区旅游发展的新空间格局。

6.2.4生态保护,预留发展空间

旅游区以山地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开发的环境本底和资源依托,重视生态保护是旅游区旅游开发的前提。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区旅游活动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生态屏障;另一方面,生态涵养和生态保护也为旅游区预留了发展空间,宝贵的生态空间资源必将使旅游区在不远的将来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6.2.5丰富项目,强化参与性

增强采摘类、游乐类、文化类的参与体验性旅游项目,提升旅游区的吸引力,实现“百米能停。千米能游、万米能留”的完善功能体系。

6.3旅游规划总体格局

规划格局反映着区域内各组成要素的分区、结构、地域等形态规律和特点,也影响着旅游区的有序发展及环境关系。依据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开发方向和生态之旅空间整体形态以及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在“保护为前提、开发为要点、服务为关键”核心理念的统领下,旅游区构筑“一轴、四区、四景”的旅游开发格局,其内容包含一条中心发展轴,四大功能分区,以及四个核心景区。

6.3.1“一轴”――生态之旅中心发展轴

整体旅游区依地形地貌,沿一条7米宽的一级车行游线,呈带状空间蜿蜒伸展,这条一级游线将各分区及其内部的核心景区进行串联和沟通,是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得以展示的主心骨和战略轴线,演绎了整个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的生态景观特色、乡村田园风貌、民俗文化风情。

6.3.2“四区”

“国际慢城”主题公园展示区、“美丽乡村”生态观光度假区、“七彩桥李”农业娱乐体验区、“荆山竹海”文化休闲养生区。

四大功能分区的景观特色、旅游产品、产业功能各有侧重,作为旅游区差异定位、特色显著、功能互补的四个有机体,共同构筑丘陵为型、文化为魂、一轴延展、全面联动的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生态旅游区。

6.3.3“四景”――

本规划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本底,集中优势资源和炫美景观,在四大功能分区中划分了若干特色景区。其中提炼出四个核心景区,在所有景区中处于最高等级,是生态之旅立足市场的亮点,是功能核心和开发重心。

四个核心景区包括:“大官溪谷”景区、“国际慢城主题公园”景区、“红枫昭华”景区、“竹海寻幽”景区。

文化和旅游规划篇6

2016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为了推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壮腰发展战略实施,根据市政协xxxx4年工作安排,8月下旬至9月底,市政协正副主席、秘书长,分别带领由市政协研究室、经济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市民革、民盟、民进、农工党等单位组成的1个综合调研组和6个专题调研组,围绕加快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走访了100多家市直和县市区相关单位、企业,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形成了7个调查报告。现将主要情况简要综合汇报如下:

一、xxxx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做法与成绩

近年来,xxxx着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重要经济增长点,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一批旅游景区项目逐步建成开放,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4家,44家星级宾馆,47家旅行社;65个对游客开放的景区(点),其中13个a级景区,包括4个4a级景区,9个3a级景区;4个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2家省级卫生示范旅游景区,3家省级文明旅游景区,8个省级旅游名村,429家农家乐。

(一)规划体系逐步完善。xxxx市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开展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一是编制了总体规划。《xxxx市城市总体规划xxxx1-2020》xxxx1年5月获国务院批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xxxx市发展总体规划》及旅游、生态、交通三个专项规划获省相关部门评审通过,与鄂西圈战略实现了有效对接。《xxxx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暨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被纳入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二是编制了专项规划。编制《xxxx古城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xxxx市三义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总体规划》、《xxxx市区旅游发展规划》、《xxxx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等一系列区域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成为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引领。

(二)重大项目建设平稳推进。策划了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入库重大项目37个,总投资290亿元。注资1000万元成立xxxx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推动鄂西圈投与xxxx组建洪湖湿地生态城旅游公司、湖北洈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投资公司,启动一批景区景点建设。目前,鄂西圈投公司已投入3.5亿元对洈水景区进行提档升级;关公文化园项目已完成投资3550万元,关公雕像将于年内落成;公安县三袁景区项目建设即将启动;洪湖悦兮半岛旅游区二期工程已完成征地及规划编制;金湾大酒店已进入装修阶段;监利县以周老嘴镇为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建成风情一条街。以xxxx古城为核心、洪湖湿地生态和红色旅游、松滋洈水自然风景区等为支撑的旅游格局正在形成。

(三)文化旅游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通过财政投资、招商引资、民间集资等方式,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汉宜铁路通车,北煤南运大通道、洪监高速、江南高速、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开工建设,5条高速公路在6个县市同时建设,基本建成三横五纵城市道路框架体系。二是加强了城市绿地建设。以承办省运会为契机,加快城市生态保护和美丽xxxx建设步伐,实施园林绿化提档升级,着力打造城市精品靓点,城市绿地率达35.14%,绿化覆盖率达39.78%,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四)文化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财税扶持、费收支持、旅游招商、项目用地、奖励措施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政策覆盖全市旅游管理部门、企业、饭店、景区和旅游团体及个人。本级财政加大扶持力度,近三年投入资金282.9万元支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兑现奖励经费182.8万元落实旅游促销奖励。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用地优先,土地使用权依法续期,建设用地预审、土地征收等相关工作全面改进。旅游专项人才引进突破编制限制,博物馆、文保中心等单位三类人才招聘绿色通道畅通。

二、xxxx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问题与原因

xxxx文化旅游业近年来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整体上仍然规模不大、占比不高、增加值不强,竞争实力不强,开发和运营水平低,尚处于夯实基础、完善要素、树立品牌、培育市场的阶段,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思想上还没有树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文化壮腰虽列为五大壮腰战略之一,但没有像抓工业壮腰那样重视,会议研究的多落到实处的少,研究文化的多研究旅游的少,规划制定的多认真执行的少,项目前期重视的多后续配套重视的少。比如说襄阳诸葛亮文化产业园比关公文化产业园起步迟却已开园营业,博物馆文保大楼动工两年却还只见框架、国家资金到帐两年却不能用。二是认识有偏差。片面地将旅游等同景区(点)、将景区(点)等同文物,用文物的理念来主导旅游;过多纠结文化寻根,认为根不清枝不茂,总在争论城市打什么牌定什么位;将文化与旅游割裂,认为文化是文化部门的事,旅游是旅游部门的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观念还未形成共识。

(二)体制机制不畅通。从领导层面看,全市还没有一个统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机构和协调部门,文旅局分工具体负责抓旅游的人员不多,大量工作靠临时会议和领导批示督办推进。从部门层面看,全市涉及文化旅游产业工作的机构有市或区文化、建设、文物、宗教、林业、鄂旅投、文旅投等,都可管理导致都不管理,实际上仍是旅游部门一家抓旅游,文化、旅游二个部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其它部门不管不问、各行其事、逐利避害,尚未形成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整体合力。如市长亲自督办一年半才完成电瓶车的整治。从经营层面看,景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导致景区(点)低、散、小、弱,难以形成旅游品牌,不具备持久的吸引力和整体带动力。目前游客看的多是xxxx古城墙、博物馆等一些标志性老景区,走马观花游玩,带动不了吃、住、行、游刚性需求,更谈不上购物、娱乐弹性消费,难以实现驻地游、目的游。

(三)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突出地表现在旅游市场机制僵化和文化旅游企业素质偏低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旅游资源管理方式条块分割,管理手段相对垄断,管理权限交叉严重,管理职能各有局限,相互之间难以协调,导致政府行政管理而非市场机制主宰xxxx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最终造成对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本能排斥和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对资源转化和产业升级的消极懈怠、对行业调控管理的自然抵触,使本应属于市场的文化旅游产品难以参与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进程。xxxx文化旅游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壮大面临着体制、政策和发展空间上的障碍,如古城内景区(点)的整合,阻力重重,四年才完成。另一方面,xxxx目前尚无一家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曲江集团才刚刚起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济效益不高,缺乏主导xxxx旅游发展的市场主体,所以市场规则制定、行业标准推广、区域旅游合作、市场秩序维护、旅游品牌重塑等只能靠政府来推动,而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很难落实的。

(四)发展环境不理想。一是政策兑现难。xxxx0年制定的《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的优惠政策兑现程度低,企业用地指标较紧,一些需占用大量土地的新型文化旅游项目只得等米下锅,最后一公里的配套设施建设久被搁置。二是资金投入少。旅游专项发展资金投入明显低于周边城市,且还不是专款专用,影响了旅游产品的宣传造势和旅游商品的开发。三是配套设施缺乏。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发展不平衡。交通网络滞后,重要景区还未完全实现快速公路通达,功能健全、换乘快捷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尚未形成。没有旅游集散接待中心和旅游购物中心,没有大型旅游车辆集中停靠场所,部分县市的一些经典景区由于规模酒店、餐饮娱乐等未被开发,游客只得在参观之后即刻返回。四是专业人才紧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策划和服务队伍紧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五是社会氛围不浓。还未形成人人都关心、支持、参与文化旅游发展的社会氛围。同时,缺乏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对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等方面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状态,让好的规划难落实,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多年,古城人口越迁越多,高层建筑越建越多。

三、加快xxxx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为进一步加快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认识

1.深刻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机遇。今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旅游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让广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湖北省委省政府把xxxx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成员之一,并于今年6月,将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纳入省级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按照世界遗产、中国品牌、湖北代表、xxxx实施的发展目标,予以支持发展。市委市政府按照实施壮腰工程,加快xxxx振兴,打造湖北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战略目标,把文化壮腰作为五大壮腰的重要内容。这些都为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2.深刻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xxxx区位优势明显,已成为北上南下、东进西出的重要节点城市。xxxx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以二广高速和沪渝高速为骨架,以318、207国道和汉沙线、沙渔线、荆三线为主干的公路网;拥有盐卡集装箱港区、李埠港区等xxxx组合港重点港区;汉宜铁路通车,蒙华铁路xxxx段开工建设;沙市机场迁建工作展开。三是xxxx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丰富。xxxx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在xxxx定都长达411年,历经20代楚王,成就了春秋争霸、战国称雄的雄伟霸业。xxxx是三国文化的中心,闻听三国事,每欲到xxxx。xxxx具有独特的名人文化,孕育出屈原、宋玉、关羽、岑文本、张居正等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xxxx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广、水网密度高,形成水文化。xxxx具有鲜明的红色文化,任弼时、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xxxx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巨型民俗文化宝库,闻名遐迩的楚辞歌赋,享誉中外的楚剧楚舞,匠心独具的髹漆楚绣,名扬天下的八宝美食以及龙舟竞渡等。这些都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深刻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严峻挑战。一是国家宏观政策制约。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xxxx古城人口疏散计划,我市原计划将xxxx古城内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率先迁出,由于受到国家5年内禁止停止党政机关新建楼堂馆所规定的影响,这一外迁方案必须调整。二是金融资本制约。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国家没有专项资本投入,地方财力有限,社会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影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文化旅游人才制约。人才要素市场不健全,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领衔主演、导演、编剧、音乐创作、舞台艺术等文艺人才以及旅游文化项目策划、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本土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外来人才的有效引进机制不够顺畅等,已成为制约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四是周边城市竞争的制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的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均超过了xxxx,尤其是襄阳旅游综合排名超越xxxx,xxxx在全省旅游综合排名由过去的第6位降至第9位,到xxxx来的游客相对减少,给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压力。因此,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加快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二)科学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1.高端定位。按照华夏楚都,三国名城,文化xxxx的形象定位,重点打造好文化牌和生态牌,争取通过5-10年的努力,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xxxx古城为核心,以县市协调发展为支撑,以历史文化旅游为重点,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为补充的一主多元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通过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文化旅游环境,实行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由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由一般观光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由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加快实现旅游产业现代化、旅游城市品牌化、旅游市场国际化,把xxxx打造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2.规划引领。一是科学编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相结合,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县市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的要求,编制好xxxx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二是科学编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要求,认真做好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把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力争到2020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三要科学编制项目建设规划。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好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规划。规划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旅游公路、火车站、汽车站旅游码头,旅客集散中心等,使城市市政建设项目与文化旅游项目有机融合,相互配套;规划好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按照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优化布局;综合配套,提高游客承载能力。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规划的执行力。

3.科学布局。按照一大核心、四大板块、四大特色的架构,搭建多层次、全方位、复合式的文化感受,生态体验,休闲娱乐的现代旅游构架。突出一大核心即:以xxxx古城为核心,重点打造四区两带,建成xxxx古城核心游览区,纪南生态文化游览区、熊家冢车马坑游览区、八岭山风景区、滨江景观带、内河景观带。四大板块即:中心城区文化旅游板块,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板块,石首天鹅洲湿地生态旅游板块,松滋洈水自然风景区旅游板块。体现四大特色即:历史文化旅游特色,重点打造xxxx城、楚纪南城、八岭山森林公园及熊家冢楚墓遗址博物馆等景区,建成以传统历史文化、现代都市观光、娱乐购物为主的旅游区域;水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重点打造长江荆江大堤及分洪工程景区,长湖、海子湖休闲度假区,洈水风景区、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保护区、洪湖湿地生态保护区,建成以水文化为载体的生态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区域;红色文化旅游特色,重点打造洪湖瞿家湾、监利周老嘴、石首桃花山、江陵沙岗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建成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旅游区域;荆楚民俗文化旅游特色,以荆楚民俗文化展示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景区。按照上述构架,设计精品旅游线路,串珠成线,联线成片,实现在xxxx全境内的一日游、二日游和多日游。

(三)着力打造优质文化旅游品牌

1.加快xxxx古城保护开发。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倾力打造高品质5a级古城文化旅游品牌。一是加强xxxx古城保护。做好古城墙申遗工作,对古城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维修,恢复建设两汉古建筑,突出三国名城特色,古城内现有建筑和设施依据旅游功能进行逐街、逐巷、逐屋包装改造,使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与古城文化相一致。加快古城人口搬迁计划,继续通过政协提案将古城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争取全国和省政协支持xxxx古城保护建设,先期外迁学校、医院等单位以及文物重点保护所在地的居民,力争在2020年前,疏散人口6.2万人。加快实施护城河整治工程,进行城垣保护、河道疏浚、驳岸护坡,景点建设、游步配套。二是加强重点景区建设。以环城四门为中心,复建城垣楼阁,建设四大特色旅游区域,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国名城游。以东门为中心,形成古城墙游览区;以南门为中心,形成关公文化祭祀区;以西门为中心,形成文博实物观赏区;以北门为中心,形成三国风俗展示区。三是优化古城景点建设。高水平建设一批纪念馆、名人故居和文化广场。逐步在古城内原址上复建xxxx将军府、承天寺、三管筆、相爷府、江陵县衙等。统筹协调xxxx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把开发夜间文化旅游摆上议事日程,拓展护城河水上游魅力,筹划演艺项目,培植夜餐、夜购等夜市功能,展示人文底蕴和旅游特色。

2.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产业集聚区和产品体系建设,重点推动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一是打造楚文化品牌。建设高标准的楚墓遗址博物馆,加快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加快八岭山森林公园建设及古墓群保护。二是打造名人文化品牌。以屈原塑像为中心,建设以屈原祠、江渎宫、屈原广场等为主要内容的屈原文化园;以关公义园为重点,建设关公雕像、关公纪念馆、朝拜中心、体验中心、修行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关公文化产业园;以相爷府为中心,建设张居正故居、相爷府、张居正文化一条街等为主要内容的张居正文化园;建设孙叔敖、岑门相府、公安三袁文化园。三是打造宗教文化品牌。以章华寺为主体,打造4a级景区;恢复建设太晖观、开元观、玄妙观,实行联合经营。四要打造水文化品牌。以滨江景观带、内河景观带为主体,建设好荆江大堤沿江景观带和引江济汉运河沿岸生态旅游景观带,沿河多点布景、纵深绿化,让游客感受亲水文化。五是打造创意文化品牌。加快实景打造和动漫制作研发,比如打造刘备迎亲,草船借箭等实景剧,展示三国故事,楚国入城式实景,展示楚文化,让游客参与其中,让静态文化旅游资源动起来。

3.加快推动县市统筹发展。按照区域合作、错位发展、协调推进的原则,加快县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到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发展。各县市应根据资源特点,确定发展重点:江陵县重点打造南星洲长江文化园,建设高尔夫球场、旅游度假区、人水和谐体验区;松滋市重点打造洈水风景区,建设山、水、岛、洞、泉等景点;公安县重点打造北闸风景区、黄山头风景名胜区,建设分洪文化博物馆、生态园、南闸纪念馆等景点;石首市重点打造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保护区、桃花山自然风景区,建设麋鹿科普博物馆、白鳍豚标本陈列馆;监利县重点打造洪湖西岸梦里水乡景区;洪湖市重点打造洪湖岸边是家乡景区,建设蓝田生态园、明清一条街、瞿家湾红色生态旅游度假区和乌林温泉国际度假村。

(四)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1.加快文化旅游交通建设。按照文化旅游交通设施无障碍全覆盖的要求,加快铁路、公路、水运、港航、城市公交等交通设施建设,使公路、铁路、港口对接,形成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完善的交通服务。一是构建xxxx对外联内的快速通道。加快城际间高速公路建设,实现xxxx到周边大中城市的高速快捷通达。加快建设江南、江北高速公路通道,实现xxxx中心城区与县市之间通达高速公路。加快环城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城市出口通道。加快旅游景区标准化公路建设,实现旅游景区与干线路网连接,形成全市境内主要景区(点)一小时旅游圈。二是构建江汉平原航道网。依托中心城区重要港口,建设xxxx长江国际旅游码头,把xxxx建成三峡之旅(武汉-xxxx-宜昌)精华游的节点。三是要加快铁路建设。推进蒙西华中铁路尽快建成通车,与沪蓉高铁互联互通。同时加快xxxx机场规划建设,形成文化旅游发展的区域空港。

2.加快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游客为本的服务理念,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优质提供中转、购物、咨询、本地游等一站式系列服务,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做好游客接待服务,建立xxxx市游客集散中心,在xxxx火车站、xxxx客运站、xxxx旅游港等分别建立游客接待中心,各旅游景区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形成多级接待服务网络。做好导游服务,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提高导游队伍的素质。做好游客交通服务,游客接待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应成立游客代步车队,为游客提供交通方便。做好购物服务,抓好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建设特色商业街区、休闲街区、美食街区、娱乐街区、楚风民俗一条街、xxxx古玩一条街、xxxx美食一条街,建设并完善重点旅游景区游客集中购物场所,形成旅游购物一体化。

3.加快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发展和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类旅游企业积极进入市内资本、产权、土地、林权、人才等要素市场,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产权交易和资源要素重组。二是完善旅游文化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旅行社经营、旅游购物、旅游专业运输企业申报准入制度和旅游文化企业的评级、运营挂牌制度,规范旅游文化市场行为。实行部门联合监管,推进无障碍旅游。三是加快旅游文化行业协会的改革发展。强化行业指导与自律功能,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和企业诚信经营,整合文化旅游相关科研院所,建立健全决策咨询论证机制,建立旅游文化产业专家咨询库,为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服务。四是加强市场诚信建设,加快完善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加强旅游文化产品消费投诉机制建设,依法严厉打击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不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1.完善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整理平台,合理利用土地的管理制度,推进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一是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文化旅游产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用地供应。二争取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积极向省政府争取生态文化用地专项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争取部、省将我市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城市,三是合理利用存量土地,加强对已开发文化旅游用地和新文化旅游用地的复合利用,向存量要空间。新建重点旅游项目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从地方基金预算列支,用于该旅游项目配套设施建设。

2.完善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深化旅游投融资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对部分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实行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投资者采用Bot、tot、aBS、ppp等融资方式,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旅游文化项目投资环境,切实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3.完善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大财政税收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运用财政投入、财政补贴、贴息贷款、减免税收等多种手段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性作用,支持重点旅游文化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大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财政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把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投融资纳入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年度计划。逐年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客源市场开发、城市形象宣传、旅游项目招商、旅游产品包装和对团队旅游奖励等。二是实行税费优惠。对旅游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可按税法规定在税前扣除;旅游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就业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旅游饭店严格执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三是整顿、清理旅游企业行政性收费项目。减免有关规费,降低旅游企业经营成本。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生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凡涉及收费的,一律按下限收取。

4.完善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一是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旅游文化服务人才,吸引一批国内外高层次旅游文化专门人才。二是制定旅游文化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文化人才资源开发机制,重视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使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能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积极推进旅游文化教育培训改革与发展,在大专院校专门开设旅游文化课程,培养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四是加大文化旅游人才引进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文化经纪人、文化企业家、文化创意人才来荆创业。同时,完善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设立市级荣誉奖励制度,重奖贡献突出的旅游文化工作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六)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1.创新行政管理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等组织领导机构。领导和协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文化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和指导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实施和有关项目的建设。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统一调配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形成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三是加强目标考核。建立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将文化旅游发展指标纳入目标管理,加强对目标责任、工作进度的跟踪检查和阶段性问责问效。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理顺发改委、旅游、文化、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职能的关系,强化对重点投资项目的便捷服务,减少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文化和旅游规划篇7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我市是旅游资源大市,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旅游业发展,明确把旅游业作为优势主导产业来培育,提出了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的旅游业已经打下了良好基础,形成了比较优势,具备了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条件。

(一)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旅游业是公认的“绿色产业”、永不衰退的“朝阳产业”。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xx明确要求“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温**总理强调“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省委、省政府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好客xx”旅游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市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和“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内容,及时出台《关于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配套出台《xx市旅游景区管理规定》、《xx市旅游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共促xx旅游业发展。各县市区也相继出台鼓励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加以培育扶持。全市上下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有关部门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良好发展环境。

(二)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去年全市开工建设重点旅游项目42个,总投资176.33亿元,完成投入60多亿元。xx运河核心景区、xx县宝相寺景区、xx县xx古镇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xx游客集散中心、圣都国际会议中心、xxxx文化会展中心、银座佳悦大酒店等正式投入使用。xxxx机场开通广州、北京、上海、成都、沈阳、青岛6条航线。泗水西侯幽谷、万紫园、xx湖综合开发、邹城峄山、金乡羊山、xx香格里拉大酒店、xx太阳国际酒店等项目规划建设进展顺利。xx、xx古镇、xx景区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建立了旅游、景区、管委会于一体的管理模式。坚持产业联动理念,推动文旅融合、农旅牵手、工旅联动、航旅互动,合力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日趋规范,服务质量逐步提升,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有效提高了旅游产业素质,为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旅游产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从政策层面看,国家促进消费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实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人民收入稳步增长,大众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全球旅游业预计XX年将温和复苏,入境旅游发展前景看好。国务院去年12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对推进旅游业改革创新,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我市作为资源型城市,“转方式、调结构”任务突出,实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XX年上海世博会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预计世博会期间入园游客将达到700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50万人次,以“世博旅游年”为载体,结合省政府开展的“观世博、游xx”活动,搞好世博旅游宣传推广,可吸引更多的游客来xx观光旅游。

(四)旅游产业发展有着很大潜力。我市拥有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满足国际国内不同层次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但从实际工作看,我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丰富程度还不相称,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地方和一些领导同志仍然缺乏对旅游业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缺乏对自己拥有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没有把发展旅游放在应有的位置;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统筹协调能力不强,资源整合乏力,制约着景区开发建设;缺乏有影响有实力的旅游大项目、大集团,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投融资机制不活,缺乏融资平台和市场化运作资金的手段;与大众化、多样化旅游消费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备;旅游文化产业的关联效应尚未充分发挥,产品开发缺乏高端策划,特色不够鲜明,品牌不够响亮,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旅游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尤其是缺少高端旅游策划、营销和管理人才。我市旅游业发展仍处于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方式、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亟须解决,区域之间、产业要素之间、产业内部格局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有待加强,市场化程度、产业素质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健康完善的市场体系有待培育。差距就是潜力,差距就是空间,只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破难攻坚,化差距为压力,变压力为动力,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我市的旅游业就会不断跨上新台阶。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是实现我市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关键一年,必须结合产业发展实际,调整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朝集约、集聚、高端的方向发展。

(一)整合旅游资源,推进项目建设。各县市区要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意见指导下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避免产业趋同。在科学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策划一批旅游项目,争取建成一批投入使用,开工一批加快建设,储备一批后续开发。一是突出规划衔接。切实把旅游专业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城建规划、生态规划衔接好,把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精品城市结合起来。二是科学创意规划。聘请高层次专家做旅游项目规划,高点定位,建成精品,“不留遗憾,多留遗产”。今年重点推进xx整体开发、全球xx文化研修交流中心、xx湖旅游区、xx佛教文化园、xx文化主题公园、xx泉群景区等项目规划建设,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促进文旅融合。按照“世界著名、国内一流”标准,重视文化的引领作用,在旅游产品中增添文化特质、注入文化元素,把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放到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来,以文化提升项目品质,以文化提升发展质量,以文化塑造旅游品牌。四是严格建设管理。严格旅游项目规划审核,加强项目建设过程和竣工验收审核,确保项目规划与总体规划、项目建设与项目详规相符合。景区类新建旅游项目,尤其是投资额超过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要按照国家5a级景区评定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二)促进联动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要把旅游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把握,作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培育。要注重创新发展,做深做透“生态、休闲、文化”的文章,推进旅游业态多元化,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要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培育文化节庆、旅游演艺及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在工业发展中注重为旅游提供优质商品,创造发展工业旅游的有利条件;在城镇建设中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形成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城镇风貌,使城镇成为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充分利用农业、林业、水利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快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旅游乡村,推动乡村旅游由以农家乐为主的初级旅游产品向生态、健身、民俗文化等多层次乡村旅游产品转变。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在数量、层次结构等方面的比例关系,消除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环节。

(三)培育市场主体,增强竞争实力。积极引导通过行政划拨、联合重组、相互参股、破产兼并等多种形式,组建以旅行社为龙头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充分利用我市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品牌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大集团,并尽快打造成上市公司,搭建xx旅游融资的大平台。重点培植xx湖旅游、宝相寺旅游、xx旅游、圣源旅游等一批龙头企业,增强xx旅游的竞争力。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特许、转让、承包等方式,广泛吸纳外资、民资,引进国际国内大型旅游企业、知名旅游品牌等战略合作伙伴,依法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经营景区和兴办旅游企业。鼓励我市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发展旅游产业。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旅游企业,促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协调自律功能,建立健全同业合作、市场拓展、团队接待、门票餐饮折扣、旅游购物定点定价等行规行约,优化经营环境。从严查处对旅游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确保旅游市场有序竞争和健康运行。

(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在交通公路建设中优先安排旅游景点之间的连接道路,优先开通城镇与旅游景点之间的公交线路。要以城市为核心,按照“国际旅游目的地”标准,完善交通、景区、酒店、公共标识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以满足旅游者需求为导向,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投诉处理、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卫生设施、医疗设施、安全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以开展“好客xx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为契机,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深入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以标准化为手段,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宣传推行《好客xx旅游服务标准》,推动实施景区创a、饭店评星和旅游目的地体系创建工程。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加快培养旅游企业经营人才、旅游专业技术和服务技能人才。落实旅游人才各项待遇,创造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五)强化宣传营销,拓展旅游市场。旅游是典型的形象产业和眼球经济,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宣传推介至关重要。要认真研究旅游客源结构,强化市场细分,加大对重点目标市场的促销力度。要牢固树立品牌理念,整合孔孟文化之旅、运河文化之旅、xx湖休闲之旅、宗教文化之旅、xx文化之旅等旅游品牌,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实施“捆绑式营销”,推介旅游整体形象。加强与周边地区和著名景区的互动宣传,实现信息互通,市场共享。继续办好xx文化节等系列节庆活动,使节会与旅游互促共进。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策划设计多元化、多功能、有卖点的旅游产品。增发xx旅游“一卡通”,鼓励xx人游xx,做活本地市场。“观世博、游xx”是我省今年重点营销的旅游产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谋划,切实做好结合文章,有效拓展市场。加大对日韩、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开拓欧美等新兴市场,稳定并增加入境游市场份额。

(六)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旅游投入。发展旅游产业,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必须统筹协调、打整体战。要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形成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整体发展的机制。加快推进文化旅游、风景旅游等事业单位改制,解决旅游资源部门分割、多头管理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条件的县市区要设立旅游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大对旅游的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给予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形成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开放,就是抓就业、抓民生。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发展旅游业的组织协调,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及时充实调整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强化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严格工作考核,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

(二)抓好政策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旅游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级要认真抓好落实。要按照《意见》要求,以全局视野、战略眼光、开放思维,统筹谋划旅游业发展。对省、市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要深入研究,结合实际制定操作性强、切实管用的配套政策和工作措施。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护、从业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完善旅游工作督查考核体系,保证政策效应得到最大发挥。

文化和旅游规划篇8

以中共十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加快文化旅游发展的工作意见和决定,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速度,突破行政区域概念,突破传统产业发展观念,突破文化旅游行业理念,加快推进“宜旅、文化、生态、幸福”建设进程。

二、目标任务

围绕打造“中国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以规划编制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落实政策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联合社会各方力量,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全年旅游接待游客突破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亿元;文化支撑更加有力,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8亿元。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全年必须完成十项任务:一是高标准完成全县旅游总体规划编制、科学谋划屈原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二是推动组建县文化旅游投资公司;三是完成现实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亿元;四是开通副坝旅游专线通道;五是以江苏对口支援为平台拉动长三角来秭旅游超过5万人;六是建成文化旅游商务平台;七是支持屈原文化生态旅游区宾馆集群和游船母港码头水工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移民后续项目建设;八是在全县开展“六个三”文化示范精品工程建设;九是做好文物和非遗等项目普查、申报和争取工作;十是培训产业技工突破1000人次。

三、工作重点

(一)规划与项目

1、创新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与项目建设的体制机制。一是创新项目管理考核机制。在原有的文化旅游重点项目考核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和投资完成率的考核力度,保障投资任务的完成。二是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推动成立县文化旅游投资公司。三是完成《县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切实抓好后续一期项目的申报和争取。今年将继续对已列入后续一期实施规划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进行整合申报和争取。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依照规划完善和修定项目可研和初设;二是对照2012年国家审查项目的要求,规范程序,完善手续,提高申报项目的合规性和合法性。三是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国家项目审查工作,争取资金的最大化。

3、科学谋划好屈原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内容和项目。一是坚持《中国屈原(国际)文化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确定的总体框架和空间布局,围绕“一带四个集群”,科学谋划好从副坝坝头至物流园沿江景观带、游船“母港”服务基地项目集群、宾馆饭店项目集群、屈原文化项目集群、核心吸引物项目集群的规划内容。二是在县城总规和区域总规的指导下组织编制屈原文化生态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有计划地开展项目可研和初步设计工作。三是捆绑项目,整合资金,聚力打造屈原文化生态旅游区,启动该区部分重点项目建设。

4、抓好现实项目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过亿元的目标。推进屈原故里景区和九畹溪景区的提档升级项目建设,在开漂前完成游客接待中心、终点停车场等项目建设。支持周聚旅游专线公路的改造建设。加快五龙温泉进入道路改造进度。加快九龙寨景区的开发建设,一期项目在8月底基本建成,初步具备接待能力。支持链子崖景区配套建设,打造高峡平湖旅游新产品。继续抓好高峡平湖游船观光项目建设,再新建两条游船下水运行。启动移民后续项目文化保护中心和民俗文化村的建设。支持启动乐平里景区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争实现当年创3a景区目标。

(二)营销与市场

5、加大旅游形象及产品宣传营销。一是请江苏省政府牵头组织协调对口支援旅游宣传,在江苏主流媒体加大对旅游形象及产品的宣传,依托江苏,主攻“长三角”市场,确保今年“长三角”市场进入旅游的人数达5万人以上,科学谋划“珠三角”和“港澳台”的市场营销工作。二是探索动车旅游宣传。在—武汉—南京—上海等动车组上试点投放旅游形象宣传册。三是依托各旅游企业品牌,深度挖掘文化及旅游产品的亮点,拍摄微电影。四是开通文化旅游官方微博,运用微博营销,提高旅游知名度、美誉度。

文化和旅游规划篇9

[关键词]丝绸之路;价值挖掘;线路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37-03

一、旅游线路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关于旅游线路的概念,学界众说纷纭,综合起来看大致有以下四种观点:

一是从市场需求出发,认为“旅游线路是旅游服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分析而设计出来的包括旅游活动全过程所需提供服务全部内容的计划线路”,“旅游线路是旅游服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资源和接待能力,为旅游者设计的包括整个旅游过程中全部活动内容和服务的旅行游览路线”。

二是从旅游线路合理规划方面认为“旅游线路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为使游人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观赏效果,由交通线把若干旅游点或旅游域合理地贯穿起来,并具有一定特色的路线”。

三是将旅游线路视为是一种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是指旅行社生产的包价旅游产品,根据旅游资源和接待能力以及旅游者的需要而规划出来的旅游途径。

第四种观点综合了以上三个内容,认为旅游线路既是指旅游规划或管理部门为旅游者设计的游览线路,又是旅游管理机构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

除了对旅游线路的概念进行探讨外,研究者还从旅游线路的类型、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国内外旅游线路的设计模型、旅游线路空间与时间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总体来看,研究者对旅游线路的研究多从旅行社或旅游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试图设计出最优化和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来。但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研究者从旅游资源角度出发,根据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禀赋,在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尤其是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基础上设计旅游路线。

丝绸之路是人类的宝贵遗产,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它是一条经济贸易发展之路、通商之路,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播之路。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地遗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仅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7个省份就拥有26处世界文化遗产点和1000多个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实施的《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18972―2003)(Classification,investigationandevationoftourismresources)标准,在全国8个主类31个亚类旅游资源中,丝绸之路上的旅游资源就涵盖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6个主类;综合自然旅游地、地质地貌过程形迹、自然变动遗迹、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泉、冰雪地、草原与草地、花卉地、居住地与社区、水工建筑、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归葬地、地方旅游商品、人事记录、民间习俗等17个亚类。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又包含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其它辅助旅游资源。物质文化资源如佛教石窟、寺院遗址、古城址、古驿站、古烽燧、治所、古墓葬以及各类出土文物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的规划,需要在充分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沿线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在时空布局及主题提炼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二、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规划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游客的需求永远是旅游线路设计的导向性因素。在进行旅游规划之前,一定要进行规范的市场调研,根据旅游者的需求进行线路规划。充分考虑到游客的旅游动机、时间和经济消费能力、身体状况、特殊爱好、特殊旅游主题等。线路的设计要尽量丰富多样,以满足不同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这种原本针对团队旅游的旅游线路规划对于散客来说也同样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旅游线路的市场调研分为现实客源市场的调研和潜在客源市场的调研。现实客源市场调查就是针对已经购买了该旅游产品的旅游者而做的调查,是游客在体验了该产品后对旅游者的满意度进行调研,根据游客的反馈意见对旅游线路进行适当的调整。潜在客源市场的调研则是先设计出一些旅游线路产品,看该产品对潜在游客的吸引力有多大。潜在游客的意向性的调研也是对旅游线路产品的一个初步的宣传,让潜在游客对该产品有初步的印象。

(二)科学合理的时空布局原则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是一次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如何统筹安排好这六大要素,让游客有一个完美的旅行体验是旅游线路规划设计的核心。统筹安排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统筹布局,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和旅游景点,制定合理的价格和游览的时间,配备合适的导游,安排恰当的住宿、购物和娱乐活动等。

(三)资源类型合理搭配原则

丝绸之路上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风格、质量和品位也各不相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历史文化景观,还有各类景区和旅游服务项目。一条旅游线路上的景点的选择和搭配对于游客的参观体验非常重要。

第一,根据景点的质量和品位来安排。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条旅游线路上的旅游景点的质量和品质不可能处在同等水平,如果一开始就安排质量品质最好的景点,把相对较弱的景点安排在后面,随着游客在时间、经费和体力上的不断付出,他们会感觉后面的景观越来越不如之前的景观,会产生心理落差,从而降低对这条旅游线路产品的感受。如果反过来,把越好的景点放在后面,游客看到的是一个比一个更好的景点,其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功感就会更高。可见,对不同质量和品位的景点进行不同的组合后带给游客的游览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根据景点的自身特色来安排。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在旅游线路景点的安排上,也要根据景点的自身特色来安排。一般来说,水域自然风光在清晨参观比较好,因为清晨空气清新,风平浪静,更能体现水景的韵味。以山体为主的景观或者安排在清晨,或者是黄昏,清晨太阳上升时的光线和下午的烈日余晖更能勾勒出山峰连绵起伏的线型和山体的雄浑壮丽。以观赏植物为主的景点,则更适合下午游览,有利于欣赏植物富于变化的动态美。一些民俗类、休闲类的游览活动放在晚上更合适,游客在辛苦奔波一整天后回到住处,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观看表演等都是比较好的休闲方式。

第三,充分照顾游客的生理、心理特点。历史遗迹类文化信息比较浓厚的旅游景观适合在上午游览,因为根据人的生理机能,上午时间人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兴趣浓厚,容易接受复杂的更大量的文化信息,下午人比较疲倦,接收文化类信息的兴趣较弱,就不适于参观这类景观了。线路的安排还要讲究动静结合的原则,如果第一天游览的景观对人的体力消耗较大,那么第二天的游览就要考虑安排体力消耗较少的静态的参观内容,让游客有时间恢复体力。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在空间布局上较为分散,各省之间和每个省内的各景点之间基本呈点状分布的状态,而且历史文化遗迹类的资源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在旅游线路规划时就尤其要注重景点的合理搭配,充分考虑游客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第四,注重文化资源内在价值的联系。关于这一点,以往很少有人注意到。对于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线路,当然不必去考虑各景点之间的文化关联,但是作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来说,注重各景点之间的文化关联是有必要的。根据调查发现,选择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游客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他们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又知之甚少。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的荣衰与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各地文化遗迹之间的关联性也比较明显。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对各文化资源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并找出它们之间的文化关联,将更加有助于游客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向游客传递文化信息,也无形中增加了这条线路的分量和吸引力。

三、基于文化价值挖掘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规划策略

丝绸之路沿线涉及7个省份、1000多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但同时,由于丝绸之路沿线涉及的省市非常多,旅游资源呈散落分布的状态,各省、市、县区之间的游线一般都比较长,游客既可以选择省内游,也可以选择跨省份旅游,使得丝绸之路的旅游线路规划变得非常复杂。

以往的研究者在进行旅游线路规划研究时,更多地是从时空布局方面安排旅游线路,主要研究如何在最合理的时间内让游客参观最多的旅游景点,几乎没有考虑过要根据丝绸之路沿线文化旅游的资源价值特点和游客对文化信息的不同需求来实施旅游线路规划,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本文主要以甘肃省和陕西省为例,在充分挖掘和整理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及其价值的基础上,从省内基础线路、省内主题线路、区域合作专题旅游线路、区域合作环行旅游线路、区段旅游线路等不同层次来分类探讨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规划的策略。

(一)省内基础线路规划

省内基础线路规划就是专门针对省内旅游而进行的线路规划,比较适合短期旅行的游客。可以根据各省旅游资源的特点,选择一些最经典和最有特色的旅游景点进行合理的搭配。比如甘肃省内基础线路可以设计出如下旅游线路:

河西走廊精品旅游线路:武威雷台汉墓―张掖大佛寺―嘉峪关―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阳关―玉门关

戈壁古关古城旅游线路:张掖黑水国遗址―瓜州锁阳城―高台骆驼城―敦煌沙州古城―玉门关―河仓古城―阳关

甘肃石窟艺术赏析游:天水麦积山石窟一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玉门昌马石窟―安西榆林窟―瓜州东千佛洞―敦煌莫高窟

河西自然风光游:武威民勤沙漠公园―张掖山丹军马场―嘉峪关七―冰川―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

根据陕西省旅游景点的分布特点和资源类型,陕西省内基础线路一般为一条线路一日游的类型:

西安―兵马俑―华清池―西安

西安―华山景区―西安

西安―乾陵景区―法门寺―西安

西安市区明城墙、钟鼓楼广场、大雁塔北广场

㈢省内主题线路规划

近年来以资源类型为基点的主题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的新兴模式,主题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旅游,因而需要在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价值的基础上找到各文化旅游点之间的文化关联,以便更好地诠释丝绸之路的文化,给游客更深度的文化体验。

根据甘肃省内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特点,可以设计如下主题旅游线路:

远古文化游:武威黄娘娘台遗址―临洮马家窑遗址―秦安大地湾遗址―天水伏羲庙―卦台山―泾川王母宫

古城镇遗址文化游:夏河八角城一临夏桑科古城一景泰吊沟古城―金昌高庙古城―永昌骊轩城―张掖黑水国遗址―高台骆驼城―瓜州锁阳城―敦煌古城―阳关―玉门关

古墓葬文化旅游:天水汉将军李广墓―武威雷台汉墓―张掖黑水国汉墓群―酒泉丁家闸壁画墓―酒泉唐代模印砖墓―嘉峪关魏晋壁画墓

陇中、南石窟文化游: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山拉梢寺石窟―木梯寺石窟―甘谷大象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河西石窟文化游:西千佛洞―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玉门昌马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

甘肃民俗文化游:甘南藏族风情―临夏穆斯林风情―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民俗风情

根据陕西省内旅游资源可以设计如下专题线路:

佛教文化胜迹游: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鸠摩罗什塔―法门寺―彬县大佛寺

古城遗址文化旅游:汉长安城遗址―厝长安城遗址―明城墙

古墓葬文化旅游:秦始皇兵马俑―乾陵―昭陵―茂陵―阳陵

㈢区域合作旅游线路规划

区域合作专题旅游是在旅游空间方面进行扩展和延伸的旅游线路,根据游客的喜好和各省之间的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可以规划出如下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

丝绸之路黄金全线游:陕西西安―成阳―宝鸡―甘肃天水―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新疆哈密―吐鲁番―库尔勒―库车一喀什

魅力丝路精华游:乌鲁木齐―吐鲁番―葡萄沟―天山天池―敦煌―嘉峪关―兰州―青海湖―塔尔寺

丝路探秘游:乌鲁木齐一吐鲁番―葡萄沟―天山天池―乌尔禾魔鬼城―布尔津―喀纳斯湖―莫高窟―嘉峪关―兰州

(四)区域合作环行旅游线路规划

西安旅游环线: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兰州―武威―宁夏银川或中卫―西安

兰州旅游环线甘肃兰州―武威―青海西宁―兰州

银川旅游环线:宁夏银川―甘肃武威―嘉峪关―敦煌―青海西宁―甘肃兰州―银川

西宁旅游环线:青海西宁―甘肃武威一兰州―天水一甘南一临夏一西宁

文化和旅游规划篇10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规划特殊性

一、引言

我国旅游规划经历了70年代末的资源导向阶段,80年代的市场导向阶段,90年代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国际国内旅游并重的局面,到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完成了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标志着我国旅游规划又出现了新的气象。随着大众旅游的快速发展,规划在景区和地区旅游的长远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遗产是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增长最快的一种旅游产品,以遗产地为目的地的文化旅游日益兴起,在旅游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可是近年来不断出现遗产被破坏的现象,使得笔者重新审视其景区规划。景区规划的目的应是: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确保资源的可持续额利用;促进社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2]。可是一些景区不合理的规划不但没有通过旅游实现上述目的,反而因规划的欠合理性和发展的过渡商业化给景区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文化遗产资源的脆弱性和稀缺性使得文化遗产类景区的合理旅游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规划深切关系着文化遗产的传承,此类景区的规划应有别于其他景区,对其特殊性进行探讨有利于识别文化遗产类景区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突出其规划的与众不同之处,更有利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遗产旅游的体验质量以及促进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遗产类景区旅游规划的特殊性

保护对于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一些属性,如“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都是规划时不得不重视的因素,另外文化遗产景区较之一般景区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地方性”成为另外一个重要的属性。

(一)注重“真实性”

真实性是英文“authenticity”的汉译,其本义是“真实的、原本的、忠实的、神圣的,而非虚假的、复制的、虚伪的、褒读的”。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中以法定形式限定了真实性对国际现代遗产保护的意义,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真实性就意味着是前人的创造而不是今人的创造,是历史的创造而非现代的创造,它是文化遗产的生命和价值所在[3]。文化遗产的灵魂是它们的原生性和真实性,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便永远失去,任何复制品都不可能具有原有的价值[4]。可是因为规划开发的不合理,以及发展的不合理导致一些景区正失去这种真实性,如丽江古城的过度商业化运作,正在使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逐渐失去许多真实性的元素和符号,原住民逐渐失去了其古朴的生活方式,游客体验到的已经不再是“真实”的丽江。

文化遗产类景区较之一般景区对文化价值的要求更高,也更需体现遗产的真实性价值。文化遗产资源本身的特殊性使“真实性”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原则,为实现遗产的保护和体现遗产的价值,景区的旅游规划也应充分意识到真实性的意义,并将其作为旅游规划的一项基本原则。一个景区的发展是从规划开始的,规划决定着景区的未来发展方向,保持遗产真实性的规划在打造文化遗产类景区美誉度,保护景区文化传承价值,维持景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完整性”

2005年新修订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提出要求,完整性应当具备“时序上的连续性,地域上的关联性,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类型的多样性”。主要指两方面:一是指空间范围、结构形式方面的完整,二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比如对一个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就不只是保护建筑,文物,遗址等,还要保护它的传统活动、人居方式、象征符号等。

完整性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个原则,在对文化遗产类景区进行规划时,首先应该保证对现有遗产进行完整性的保护。在保证物质形态完整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如规划过程中,不能为商业目的毁坏现有的遗存,遗址,建筑群,必要的修复工作要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

(三)更注重“可持续性”

遗产旅游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但制约着遗产旅游的健康发展,也危及文化遗产的传承,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强调景区规划的可持续战略。《可持续旅游发展》中指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即旅游、资源、人类生存环境三者的统一,以形成一种旅游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

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和不可恢复性使得景区规划面临一定的难度。规划内容上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现存遗产进行可持续性开发,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保护措施和规划原则。

三、文化遗产类景区旅游规划的建议

基于文化遗产类景区在保护以及地方性规划方面的特殊性,并结合目前我国旅游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文化遗产类景区提出以下规划建议:

(一)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规划原则

“保护”原则在文化遗产类景区规划中有着比一般景区更重要的地位。此类景区在规划时应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把完整性,真实性,可持续性等属性作为保护性规划的原则性属性。陶伟(2000)曾提出保护文化遗产所应坚持的原则是:1.保护它在生存全过程中所获得的有意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情感信息;2.保护它的真实性和原生性;3.保护它的一定范围的历史环境,不要使它脱离历史形成的环境而孤立出来[4]。

(二)把“游客容量”的控制纳入规划内容

目前中国遗产旅游的一个现状是有限的世界级的旅游资源面临旅游者数量倍增的巨大压力。公共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但是一旦超过一定容量,对景区来说竞争性和排他性均会出现,这样不但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更会对景区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大自然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使自身得到平衡,但是如果游客容量没有得到合理控制,就会破坏这种平衡。例如洞穴壁画等遗产,游客的进入及相关活动,甚至是呼吸都会对这类遗产带来破坏,并且是无形的,渐变的破坏。游客人数得不到控制,长期的积累必然导致严重的负面影响。泰山景区不顾各界的反对建索道,以使泰山可以容纳更多游客。但是,索道本身对遗产景观的破坏,游客数量增加带来的生态破坏、噪声污染远非增加的所谓经济效益所能弥补。

基于以上论述,本文认为把游客容量的控制纳入遗产类景区的规划内容实有必要。规划过程咨询各界专家意见,综合考虑不同时段以及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不同属性等因素,针对性的研究其最佳游客容量,并落实于规划实施阶段及景区今后的发展阶段。

(三)加强对遗产解说真实性规划的重视

景区解说系统的规划也属于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解说一方面可以通过向游客传递信息增强游客体验,另一方面通过传播信息加强游客对资源价值和意义的了解,教育和引导游客对资源及目的地文化的保护和尊重,这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可或缺。可是我国文化遗产地的解说却存在着“以大同小异、似是而非的传说和神话,代替基于文化、历史、科学的介绍”的问题。

遗产解说应以保护遗产真实性为原则,以游客体验为导向,在不影响遗产真实性的前提下创造真实、丰富的游客体验。这就要求景区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遗产的真实性,设计体现遗产真实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解说系统。

(四)鼓励参与式的“地方性”规划调研

“地方性”在文化遗产景区规划中的品牌建设,美誉度培育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在加强对地方性的认识,提高地方性的可识别性时,鼓励居民,旅游者参与调研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确定对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具有特殊意义的景观和场所,明确这些场所的地方性特征及其表现元素和象征符号,并运用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明确旅游地居民的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让社区居民鉴别那些对于他们以及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的保持有着重要意义的地方和景观,从而制定相应的地方性保护规划。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具有地方性的多样化旅游产品,不但可以促进旅游发展,获得经济收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遗产文化内涵的保护,使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以旅游产品的物化形式进行传承。

四、总结

文化遗产类景区资源的特殊性使其旅游规划不同于其它景区。近年来文化遗产类景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制定兼顾遗产“保护的有效性和规划的可操作性”的规划对此类景区发展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学界和业界在认识到遗产类景区规划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更多建设性和针对性的建议,以实现我国文化遗产类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人韦.旅游规划的发展[J].经济地理,2000,(3):101-104.

[2]陈才,龙江智.旅游景区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