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十篇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48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1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首要地位,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尤其意志品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既限制了学生将来能力的全面发展,又失去体育教学的意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及其重要。

一、教师应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形象

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一些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体育老师的教学态度不严谨、业务不精等不良行为,将会对学生产生思想的懈怠。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二、寓情于教,以情感人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如在体育教学中也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机智勇敢的意志品质。对一些体质较差的学生多给温暖和鼓励;经常进行师生谈心和交流,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会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情感。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情感的催化下,学生会自觉愉快地接受,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起到激励其奋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

三、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就应加强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以及勇敢、顽强、刚毅、果断、吃苦耐苦的意志品质锻炼,培养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和自我调节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将来学生步入社会后要比他们学习的文化课更加重要。体育教学能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体质,磨炼他们的意志,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具有健康的体魂,丰富的知识,坚强意志品质的人才。所以,体育教学对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意志品质的方法。

(1)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动机,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将来成为建设的合格人才,才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2)利用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首先,利用竞赛法。竞赛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学生在竞争条件下进行学习。其次,还可利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所谓游戏法就是指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学生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掌握和运用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机智,灵敏和独立创造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纪律和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3)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其它学科主要在理论上,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体育教学则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本体感觉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调节因受场地器材的约束和周围环境的干扰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体育运动项目繁多,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培养的意志品质不同。如球类运动,这是一种集体合作的项目,能培养学生强烈的进取心、高度的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勇敢拼搏、不畏强手的意志品质。单杠、高低杠等项目,田径中的跨栏,撑杆跳等难度大、技术性高、危险性大的运动项目,则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以及机智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队列练习,则可以培养学生的目的性、纪律性、坚韧性。由此可见,只要合理地选择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就能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4)气候、环境、器材设备的优劣也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在不利的条件下训练,能培养其勇敢顽强、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

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内涵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从社会上发生的一系列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甚至因为和家长怄气动辄就跳楼自杀的极端个案分析,发现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一方面源于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应试教育理念对一些家长和老师的影响,给孩子们造成无形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形成的“唯我独尊”的潜在意识,使孩子们受不了一点委屈。同时,在众多老师和家长的观念中,对思想品德高尚小学生的鼓励仍然不够,而对考试成绩优异的孩子却报以各种各样表象和潜在的鼓励,甚至家长以金钱奖励孩子,使一些孩子越来越变得自私、冷漠、怯懦……在一些学校的统计结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问题的严重性,相当多的小学教师反映,“现在的学生越大越自私”、“现在的学生越大越不愿做好事”、“现在的学生越大思想越混乱”、“现在的学生越大越难教”。面对复杂社会现象,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变得相当复杂,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观察发现,及时予以纠正。对于一些学校学生品德得分不容乐观等现象,需要从学生自身原因探讨,更需要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据报道,在沿海开放地区,一些小学生比内地孩子受环境影响冲击时间较早,但由于身心发展水平所限,思想道德基础和认知能力有限,受到消极因素影响时,有可能产生错误理解,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所以,现阶段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二、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强化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无论采取哪种教育方法,都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要进行理论指导,纳入教学考核范围,作为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任务和要求,引起全校师生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树立身边的榜样,把那些经常“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好学生培养成骨干力量,让他们以实际行动把大家带动起来。对于“刻苦学习”、“拾金不昧”等各种优秀学生,作为思想道德楷模进行宣传,发挥身边模范作用。广泛联系社会团体,请有特殊贡献的优秀青年、老同志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思想教育。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榜样,从细小心灵里孕育为祖国繁荣而发奋进取的良好品质。另外,还需要家庭与学校结合,把小学生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需要与家长密切配合,使德育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与家长谈话在充分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上进心。德育老师要与班主任及时沟通,对品德较差的学生定期与家长联系,不断变换教育方法,做到因人施教,尽可能做到每学期中间针对一些比较典型的情况,进行学生操行返家,广泛征求家长意见。这样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就能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虽然这样做学校德育工作有些麻烦,但往往在繁琐过程中挽救思想品德即将落伍的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结合,让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实时与生活中的事件联系起来,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小学德育老师肩负着既教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需要与其他科任老师密切联系,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注重显型教育与隐型教育结合,不要变成单纯的说教,要把思想教育隐藏在愉快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故事、游戏等多种方法,把思想品德教育巧妙融合其中。德育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中普遍出现的共同思想品德问题,通过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对学生中偷东西、看黄色书刊、沉溺于网络游戏等问题,一定要以个别谈话为主,了解其思想形成根源,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及辨别是非的能力。思想品德教育要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教师要以自身魅力为孩子们做好榜样,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德育老师要以身作则,在言谈举止方面成为小学生的表率,从生活到学习,处处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不仅能消除对教师的恐惧心理,而且能培养小学生爱老师、爱学校、爱祖国的健康心理。

三、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多边式教学艺术实践科学建设艺术感知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一、引言

进入了21世纪,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健全,对于舞蹈行业的发展也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舞蹈的文化和风格对本国舞蹈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舞蹈专业教育是整个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舞蹈艺术水平的高与低与舞蹈专业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整个国民的舞蹈欣赏水平,学校的舞蹈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教育科学,信息技术和与国际文化的联系等也同样对舞蹈专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制约的作用。不仅如此,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以及民族特点等也同样制约着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的经验证明,只有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族等方面的特点来建立舞蹈专业教育的体系,并在教育改革中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促进舞蹈专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以往舞蹈教学方式,调整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模式,正确把握舞蹈学的学科定位与规划,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师资和舞蹈人才,是实现舞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多边式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21世纪的舞蹈教育应从传统走向现代,运用科学仪器训练职业舞者,运用各种手段投入社会办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远程舞蹈教育,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扩大舞蹈教育传播渠道。

(一)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艺术教育增添了许多了新的技术和手段,作为艺术教员,应该把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段不断地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它,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通过给学生展示图片,或者播放录像来介绍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使学生对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和内在的文化意蕴有更详细的了解,从而在学习和表演是能够赋予舞蹈本身应有的灵魂和生命,真正实现对知识技能的全面认识和掌握。但现实是,虽然舞蹈教学的内容和功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但教学形式相对于最初的“示范―模仿”来说,却并未有的太多的改变。现代传媒利用特殊的影响语言与现代科技手段,在影响舞蹈的主体形式构成的诸多方面,丰富舞蹈的直观动态性的感性形象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舞蹈的欣赏价值,在舞蹈的审美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视野。

(二)采用情境化教学,增强学生兴趣情境

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富于描述性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优美的动作及设计新颖的、趣味性的教学手段等为学生营造一定的艺术氛围。采用情境化教学,从各种渠道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这种兴趣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因此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启迪学生通过艺术形象去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塑造出美好的心灵。如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用课件来引入,通过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作为"序幕”加以烘托,辅之以教师饱满的情绪、富有表现力的绘画、富有激情的演唱演奏以及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想象和艺术完美的结合,犹如身临其境,情不自禁的萌生对艺术课的兴趣。

三、艺术实践与舞蹈教学应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认识到舞蹈学习不仅是掌握规范动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知识接纳功能应用实践的操作。理论来源于实践,舞蹈理论是舞蹈实践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正确的、科学的舞蹈理论又能反过来推动、促进舞蹈实践。艺术教育本身富有创造性,教育的目的也是要培养一批富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我们应改变传统的以单纯传授艺术知识、训练艺术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育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集体唱歌绘画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育方式,营造人性化的教学氛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表现自我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冲出“喜爱艺术,而不爱上艺术课”的困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突出科学建设并熏陶学生对艺术的感知

进行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这是高校舞蹈必须突破的难点。构划舞蹈教育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突出舞蹈教学体系的特点,是技术与技巧教学、实践与创造能力的教学做到互相为所用、互相补充,达到全面推荐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目的。健康的艺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激励其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把德育渗透在整个艺术教学之中,寓教于德,循循善诱,全面育人。在艺术课中,从选歌、选图、释词、释图以及教学的安排等,都着意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要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培养他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

艺术教育应当寓教音乐。音乐和舞蹈艺术教育中是不可分离的。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也是舞蹈的灵魂,通过音乐也可以丰富舞蹈者的想象力。舞蹈教育在于提高个人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例如,通过舞蹈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从而满足人对美的高层次的追求。而且可增进人类社会东通向受,共同准切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并且也引起全人类的共鸣,当我们以美好的、生动的、诗一般的意境的舞蹈进行交流时,让我们体验到的是对人类的热情,对和平的向往,最真善美的渴望以及对人生的珍重。因此,在狭义上指的是个人身心艺术修养的教育,在广义上意味着人类意境的完善与升华。结论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我们要求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自己就得具备这种精神,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努力改变传统注入式课堂教学的刻板模式。

五、结语

现代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既要有自己的学术专长,同时知识结构还要趋向综合化,而且还应能熟练的操作和驾驭现代的教育技术。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综合使用多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多角度予以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在实践中发挥其相互结合、相互弥补的作用,实现新时期舞蹈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舞蹈是人民以劳动和生活为基础,按照美好的规律创造一种艺术式样,它包含无穷的艺术之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因此,正确、科学的教学,不仅有助于舞蹈创作观点更新,还能促进学生表演须知的提高,推动舞蹈艺术事业发展,并且因此影响与整个社会。21世纪科学技术和各个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要以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2]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认识思考

思想品德教育即德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各个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基本总称,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的首要工作。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一定时代、一定特定环境的客观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规律地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促使他们具有与时共进的社会所希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当今的小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21世纪中国在世界大环境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高瞻远瞩,以战略的世界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客观必然性,严肃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

一、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处使用,否则没有品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歹愈大。”所以对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极其重要。(一)有利于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品质。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基本知识的起始阶段,也是形成基本人生观、基础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品质的基本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道德修养、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使其受益终生。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以,抓住人生初始阶段时机积极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二)有利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持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显现,既然要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那么不可否认地就要加强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培养视野宽阔、责任心强、整体素质水平高、具有耐心、恪守纪律的教师队伍是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和日常生活过程中,注重实施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影响,必须以身作则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三)事关于中华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曾说:“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希望,民族地未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从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高度去认识做好小学阶段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牢牢占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这块主阵地,对于帮助他们构建健康成长的大环境,为国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素养、教学方式的影响,当前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效率还不令人满意,效果不理想。(一)不适应社会与时展步伐。当前在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各个方面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学校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方式方法上比较简单滞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侧重“说教”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其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教学方法缺乏相适应的创新,加上教师的基础教育理论知识储备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等,学生动手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不够,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转化为现实社会发展节奏的能力需要。(二)不适应教育观念变革与更新。侧重于知识传授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关心学生学到和背记了多少知识,而对思想品德教育一般都是能应付就应付,应有的重视没有到位。由于实践中严重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情感因素的专注培养,应试教育自然也惯性地过于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课的考试成绩,教育观念僵化和滞后,致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丧失兴趣。(三)不适应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很多年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了解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缺乏自觉,不注意考虑学生的感受,普遍存在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发展特征也不顾及,淡化与弱化隐性教育,加上经常不能积极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使学生不能正常向着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发展,从而导致小学生心理不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体的有效措施

如何加强改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崭新的良好姿态迎接新常态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我认为,做好新形势下学校特别是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找准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关键点,使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德育工作得以持续良性发展。(一)注重确立思想品德教育主导地位。学校的秩序功能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功能支撑作用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员工在研究工作方式方法和计划、措施的同时,包括在学生中、家长中,必须端正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为首的严肃态度,经常性地开展各种不同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研讨活动,不断增强全员思想品德教育意识,树立起正确的导向作用,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注重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综合素养。面对现代化、信息化、科学技术创新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目标的实现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艰巨挑战,每一位教师必须不折不扣的认真落实《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在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的同时,必须对自身思想、道德、业务、语言等方面的高度修养的重视。不仅要对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加以坚决的抵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德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而且要用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通过改进、传承、创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启迪学生,感召学生,才能够取得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效果。(三)注重班级核心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班级工作是学校实施教育方针,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建立一支以班主任为主,全体任课教师为辅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极为重要。我认为,班级核心管理工作建设来源于对班主任的选拔、培训、激励、考核管理;而班主任队伍建设,又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现实管理者、组织者、主导者。因此,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汇集班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共同沟通并商讨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开展班级教育管理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完善选派机制,增强选派班主任的科学性,形成合理的班主任队伍结构,而且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班主任的考核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创新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达到完成教育、教学及班集体建设任务的目标。(四)注重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方法。一是紧跟时代步伐。现代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授教学模式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知识殿堂,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潜能,训练学生的认知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寻找符合时展的德育内容,因为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要与家长、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小学生道德“知、情、意、行”的水平,共同促进发展其道德能力,为他们以后能成为有用之才奠定扎实基础。二是注重教育层次。由于教育针对性强,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必须以低、中、高三个教育层次实践,努力取得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操作来看,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本情况,掌握其心理动态;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积极开通教师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之中。三是把握典型示范。小学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人师表的作风对于构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意义不言而喻。教师经常向学生展示各时代的民族精神,利用榜样示范教育,引导学生模仿典型行为,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理性的教化效果。四是丰富课外生活。笔者通过走访调查,许多学校能够很好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教育效果未能令人满意。我认为,多种形式的课外生活课首先要让学生共同遵守服从集体的生活准则,深刻理解劳动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加劳动,增强劳动的自觉性,点滴积累对社会的义务感,爱惜劳动成果为主,辅助以校内劳动、大扫除,或社会公益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如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搞义务劳动或当文明礼貌、文明交通、文明生态劝导员,培养其自信心及责任意识,或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体验生活,使思想品德教育得到自觉提升。五是利用现代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输媒体,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发生了快速变化,也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空间不断得到扩展。学校教师要充分地、正确地、科学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通过正确探索处理“现代教学媒体与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师主导地位”、“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等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感知,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健康环境,从而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5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既要认清当前的社会和思想现实,也要看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以创新和变革作为转变和提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质量的基本方法,力图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路径的创新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实现对小学生系统发展、持续成长的保障功能和作用。

2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

2.1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功能

小学校不单单是文化和知识传递的场所,而且更是重要的育人阵地,进行完整而系统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实现学生全面成长,养成良好的认知、行为和思想规范,坚定学生良性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信念,并能够将形成的思想品德外显于家庭和社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推广提供坚实的基础,真正确立正确的思维和理念,主动抵制各类有害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和影响,做到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2.2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价值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将小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主体,但是由于心智和生理存在尚未成熟、尚未完善的实际问题,因此对于外界环境因素和不良影响不具有系统的鉴别能力和有效的抵抗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承认小学生的待发展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也强调小学生的可塑性特征,通过对思想品德机制和体系的调整提升教育的影响力,发展出小学生更高的思想品德素养和能力。

3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水平的对策和方法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应该面向现实、面向社会、面向发展,要寻求体系和路径上的创新,鉴定地进行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变革,通过不断探索和持续改革建立起新型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组织、模式和方法,在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功能性的前提下,创新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3.1加强小学课堂教学提升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中课堂教学是关键的平台和载体,将关于德育工作、思想教育的相关资源整合在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法之中,不断丰富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以潜移默化和系统建设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建立综合性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阵地的同时,做到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

3.2强化小学少先队工作

少先队是小学生接触的主要团体和组织,利用少先队活动可以丰富小学生认知范围,在更广阔的空间提升思想品德水平。小学校应该依托少先队工作和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各类活动、工作真正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的途径,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提供组织、机制和体系方面的基础。

3.3掌握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节点

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是小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机和重要节点,小学应该根据传统节日、历史纪念日、法定节日的主题认真而全面地开展各种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一方面丰富小学生在历史、文化和传统上的认知,同时也做到对小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培养;另一方面开辟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品德教育新模式和新平台,让小学生学生以实际行动和亲身经理的方式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在活动中提升小学生文化自信心、集体荣誉感和优良思想品德。

3.4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实践活动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抓住重要的关键环节,而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将思想品德教育应用于实际的具体环节,通过抓好实践活动、实践过程和实践环节可以大幅度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性和价值性。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特点和实践要求进行系统而科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传播正能量、展开志愿服务、奉献爱心的过程中展示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修养,在体现时代风貌和要求的前提下使小学生思想品德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成长。

3.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当今社会上互联网正在迅速推广,社会网络化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在网络上一些不良文化和恶习正在飞速蔓延,很多学校和家长都将网络看成小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洪水猛兽”。新时期小学教育要从网络平台建设和利用上入手,将网络作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有效屏蔽不良网站和不健康软件对小学生的影响,利用网络高效率、高速度、高整合的优势进行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开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平台和新空间,将网络转化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资源。

3.6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

家庭是小学生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和平台,家长作为小学生第一任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帮助和支撑功能。小学学校应该建立家长和学校、家长和思想品德教师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体系,组建小学生家长委员会,密切小?w生家长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使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进一步开辟新的空间和环境,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性和针对性,在家长大力支撑的前提下延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力和功能性,形成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组织形式和新功能结构。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新形势学生

前言:

初中时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形势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处于青春期发育时期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青春期的学生都会在初中阶段出现逆反心理,与家长和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在这一时期必须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现阶段在我国初中思想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思想品德教育理念上也存在较大的偏差,这些偏差和缺陷已经严重阻碍的思想品德课程发展进程,因此要研究在新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新途径,通过不断的对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创新,促进思想品德课程的良好发展。

一、目前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现状

本文从对于我国现今的思想品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方面的问题,进而以科学合理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控制整个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教师方面分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目前学校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不足。随着国民经济的进步,文化也正在的逐步发展,现阶段人们越来越逐渐重视学校教育。我国有些学校在初中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方式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并且学校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都局限于课本,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比较形式化的阐述思想品德教育,简单的告诫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些形式上简单的教导,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上的失误,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添学生的逆反心理,通常越受思想品德限制的事情学生就越想尝试[1]。例如近些年出现的一女中学生受到群体殴打的事件,从这件事情反映出,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迫切性。

初中思想品德在教学方法存在不足。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要求着在学校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根据在课堂中和学生的平时表现上查找学生存在的不足,尤其是要着重注意学生的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程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能不是单单的局限于平时的教学上,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相关的能力上。目前有些思想品德教育在模式上存在偏差,在学校教学中存在教学主置与学生相互颠倒的现象,教师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运用现代高科技设备进行教学的现象还较为少见,教师思想品德在教学方式上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到影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

(二)从学校角度分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以学校的角度分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需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在思想品德教学评价体系上存在误差。现阶段大多数初中学校都是将测试的分数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能力测评的依据,并且不少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还存在着品德教育内容上的重复,这使得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在改革中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学校对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情况和实际的教学水平考察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学校在教师教学水平的考察上,是通过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能力上进行评估,但是这种形式上的检测,有些教师往往会提前进行准备,并不能真正的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不少学校组织的思想品德教研活动在实际开展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教研活动中未能对教研活动给予关注与重视,这些将使得教研活动区域形式化[2]。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学校应该在新形势下逐渐的对教学评估进行改革,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估,促进思想品德教学向良好方向发展。

(三)从学生的方面分析初中教学中存在的不存之处

目前中学生的受众意识相对缺失。近些年初中学校根据国家规定实施择近入学方案,一些中学学生资源大量集聚,但是教师资源还相对匮乏,出现一科教师担任几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不能集中针对具体班级里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思想品德知识传授工作。这些大量学生资源中会存在着一些综合素质较低的初中学生,加之学生青春期发育时期,学生对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学习存在一定的偏差,或是一味的对教学目的认可教师,或是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在行为上,进行错误的示范[2]。盲目的对教师认同,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分析判断的能力,在学生思想品德学习上缺乏自主思考过程,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削弱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会产生一些的逆反心理,这些逆反心理现象的产生会降低学生行为判断上的失误,导致学生在成长中迷失自我,走向错误的人生方向,甚至还会出现违法犯罪的现象,因此针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3]。

二、新形势下上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方法

(一)实行人本管理的思想品德课管理方法

所谓的人本管理的思想品德教学,实际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本”在人本管理中实际有两方面含义,第一方面,目的和中心,也就是指学生本身是管理活动开展的主体,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学生作为核心来开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主要前提。第二方面是根本的意思,也就是说学生本身是思想品德教育课管理活动的根本。所以,人本管理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中心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解放,包括学生的思想、性格等方面,意在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学校在实行思想品德教育课的人本管理时,首先要确立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学生开展一些良性的活动。并且通过这些活动以较小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实际效果,达到完善学生品格、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最终目的[4]。

对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课的人本管理的概念理解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其一,从管理目的来分析,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的人本管理的目的是尽可能的发挥学校师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校一些思想品德教育课的课堂管理得到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其二,从管理内容来分析,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课的人本管理主要内容是通过人本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管理方法,实现学校师生的自我课堂管理。其三,从管理方法来分析,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课的人本管理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积极的鼓励、充分地信任与理解来进行管理的,而不是式的独裁治理。其四,从最终的管理结果来看,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人本管理模式能够优化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进而全面的推动学校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发展和全面进步。

(二)培养学生自主养成良好品德学习的习惯

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门以语言与行为教学为主的学科,是学校教学阶段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承接阶段,思想品德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学科来说,不仅对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也直接的影响着学生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与形成[5]。其次,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动机,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思想品德教学知识内容,并且能高效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所以,在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培养与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比如,在思想品德课堂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课堂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具有民主性,也或者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使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变得灵活有趣,对学生与老师互动配合进行加强,从而使得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养成良好品德学习的习惯,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和更加强大的知识系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想要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改革,首先主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思想品德教学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灵活运用课堂,增添小组讨论形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开展思想品德辩论形式,促进学生主动投身于思想品德教育中来。其次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并在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以指导学生学习为重点,在教学内容上增最新的现实生活案例,在教学方式上引领学生学习,同时在课上多注意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灵活的运用教学课堂,充分活跃思想品德课堂氛围,把学生放在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

(四)在思想品德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改变传统单一思想品德教学方法,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开展热点话题讨论,并组织思想品德小组讨论会,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多选取贴近生活的思想品德典型案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还要适当的对课堂氛围进行活跃,改变传统的严谨教学风格,幽默和轻松的氛围更容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可以运用多媒体数学,例如可以将现实生活中案例用画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效率

三、新形势下上好学生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

现今,思想品德教育逐渐发展了自身的大众化特点,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中占有非常独特的重要作用,由于其对本身教师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改革,使得学校学生能够通俗易懂、积极接受并且主动参与的特点,使得在思想品德教育新形势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改革逐渐显示出了这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近些年来,由于思想品德教育沿袭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因此可以看出传统固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方面上的需求。目前,教育新形势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育改革已经逐步的被引入到学校的教育章程之中,基于这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思想品德课的改革在教育新形势的背景下正在展现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只有学校积极确定与修改思想品德教育方向以及教育思路,使得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课程进入到正规化的教学改革模式中,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随着现代思想品德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逐渐被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形式所取代,将学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对学生人格、主人翁地位和权利充分的尊重,进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优点最大化的发挥出来,使得学生的基本价值得到完美的体现,进一步的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因此,新形势下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成为了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热点之一,为学生的教育管理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视点,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深远影响。

结论: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以提高学生的本身素质为目的,使其具有正确的生活观念和健康的心理,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从而促进其在身体与心理上的良好发展。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情感,还拓宽了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视野,使学生的日常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并且对丰富学生文化内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全面推进学校各管理工作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徐刚.综合改革背景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3.

[2]谈松华.社会改革教育改革思想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02):8-12+84.

[3]尧文明.浅谈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3:52-53+61.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字】思想道德;一二三课堂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国内经济秩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物质极大丰富,国际交流频繁,思想道德教育一直以来受到各界的关注,国外的思潮、价值观不断涌入。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冲击着校园文化,非常容易侵袭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传统的价值观逐渐被弱化,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会随之改变,这对于培养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这也是思想品德教育丞需解决的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及成员的关注。

而学校对学生开展的相关课程则被视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原本应该鲜活、生动、形象,然而却被看作是向学生灌输思想的工具课,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了畏惧,教师也怕教的趋势。尤其把升学率看作是衡量学校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的今天,学校片面追求成绩,一味的迎合考试、重视分数,轻视甚至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自我意识太强,以自我为中心,参与协作能力差,造成一些学生思想素质低下。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使其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直观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仅限于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中的四十分钟是不能达到教育目的,因为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在课堂上的教学,也为校园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品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二三课堂的整合,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去体验,发掘生命的活力,进而不断的使道德理念得以提高升华,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

因此,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侧面的教育,必须梳理一二三课堂研究近况,采取综合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近况分析及结论

从查献来看,对思品一二三课堂资源研究的资料较多,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第一课堂”的研究

第一课堂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学者们主要是围绕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方法与途径、教学模式与效果展开研究。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的研究。范贵富在《试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科海科教论坛》2010年第5期)一文谈到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不仅要对教育观念进行转变,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习惯的养成进行培养。他强调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要精心设计活动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知行统一。戴洪才在《新视域下初中思品课中目标教学的运用》(《文科爱好者》2011年第6期)一文提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境教学目标等六个环节进行实施,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课堂效率。郑丽红在硕士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2005年)中谈到从新课程改革等方面详细的阐述了其重要性,并针对如何有效的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阐述和论证,最后提出自身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和过程的研究。吕志莲《关于思品课创境激趣教学环节的几点思考》(《教育学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要与其学科门类相衔接。在表现形式上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机会,注重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学生在探知、求索的引导下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乔铭礼《思想品德课导入法之我见》(《教育学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提到了教师应将具有创造性的导入法深刻地融进教学中,介绍了巧设疑问等六种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具体运用。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和效果的研究。毛文兰《初中思想品德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思考》一文中提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源头,其实质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刘朝明《浅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科海科教论坛》2010年第5期)一文中提出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进而发现其身上的独特个性;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充分的发挥主导。合理的运用声像,加强教学的效果,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求知欲。

学者们对第一课堂的目标、理念、内容、方式方法、教学设计、过程步骤、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反映出第一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特e是围绕第一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不同学生的需要,把握教材教学特点,提出了如情感法、创景激趣法、头脑风暴法等各种生动而有实践意义的方法途径,这为第一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参考咨询,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学习成长、相互交流进步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丰富了目前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现有研究,也启发了笔者对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标准的共鸣和渗透,为笔者在研究第一二三课堂的整合时,提供了借鉴和创新的源泉。

第二,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第二课堂”的研究

姚小丽《在活动中体现德育教育的直观有效实施》(《教育学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谈到实践活动是紧密联系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桥梁,也是体现他们对知识的综合利用。且对学生产生直接的经验,尤其是活动内容的三个特性。让德育教育具体融入到活动之中,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去体验。

张雪兰《浅谈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才智》2012年第8期)一文中提出教学生活化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教学生活化,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要结合时政热点,培养学生责任感;要使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第三,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第三课堂”的研究

蔡俊成《浅论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科海科教论坛》2012年第5期)一文中谈到以生活基础,课程也始于生活,促进学生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提出以生活为本,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让学生快乐的享受生活。

陈明明《环境调查活动的开展--初中政治社会调查活动初探》(《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1期)一文中提到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生活,还要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相结合,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各种活动,对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逐渐地完善,提升生活经验。以环境调查为对象,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强调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第四,对“中学思想品德结合一二三课堂运用”的研究

经查阅相关文献,有关中学思想品德整合一二三课堂教学的研究论文论著基本没有,只有在高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相关的论文论著,但都少见。

王多明《整合一二三课堂教学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一文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促进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对思想教育的纵深度进行不断地挖掘,将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全面地发挥,大力建设第二课堂的精品文化活动,紧密结合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全面整合三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育人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各具特色。但笔者认为,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研究仅仅局限于国内的经验介绍,对本文有开拓思路的作用,对国外的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尚未检索到相关论文,没有从根本上起到对比借鉴作用;有些理论性的研究,往往停留在教师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理论研究的表面层次和部分地方,缺乏对理论的系统和深刻的研究和剖析,对思想品德教育在实践中的意义指导不太明显;有些实证性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某几个或一个环节,如模式、内容、途径、目标、效果评价等,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其规律,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第二三课堂的关注也比较少;已有研究往往只是停留于单一内容的描述,而对第二三课堂的重要性等问题缺乏深入的分析与论证,对于如何解决三个课堂相互联系和补充的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有关一二三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现状的研究尚未检索到相关论文,可见加强对它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三、研究意义

一二三课堂资源的研究,既是全面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需求,也是把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种各样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精品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思想品德教育的乐趣,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丰富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方式及手段。对制约本地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三类课堂质量和影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高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并总结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及学生成长有实质性指导意义的理论观点和操作方法,进而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影响,思品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性,丰富三类课堂发展的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方式,为社会教育机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思品教育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工作参考。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弊端内涵实现途径

一、引言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又译作“主体际性”,即主体之间的关系,最早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主体间性原本是现象学、阐释学及后现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它是对传统哲学主客对立与主题中心论的否定。黄明娣教授认为:“作为主体间关系的规定,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和不同主体通过共识所表现出的一致性,即主体之间不是‘我’与‘他’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而是‘我’与‘你’之间的平等、共生、理解、对话、交流的主体间性关系,它体现了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1]王锐生教授曾在其著作中将主体间性阐述为:“第一,主体间性意味着双方的共同了解,不仅了解自我,而且了解“他我”;第二,它意味着交往双方的彼此承认,承认“他我”与自我有相同的地位、权利;第三,它意味着交往双方人格平等与机会平等,反对强制和压迫;第四,它意味着恪守共同的规则,交往双方必须遵守共同认可的规范;第五,它意味着主体与自然界的和谐。”[2]

在我国这一概念最初被应用于文学理论研究领域,进入二十一世纪才被引入教育领域,并逐渐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焦点。不过,多数研究者将研究侧重点放在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而忽视了从这个角度研究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本文拟从主体间性视角探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寻求提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某些问题

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将教师视为思想品德教育行为的主宰者,而将中学生视为纯粹客体,忽视了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接受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单向灌输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关系和教育效果。

1.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体现在等级观念上。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将教师与中学生看成“主体―客体”的关系。在这种不太平等的关系中,作为主体的教师始终高高在上,处于支配地位。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学生被视为有待改造的对象,中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得有所忽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被忽略。在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中学生有时被边缘化,只是听众,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曾有学者指出:“主体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与客体间的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塑造、甚至征服。也就是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强调的是受教育者(中学生)个体对教育者(教师)的服从、认同,教育者占据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只是被驯服的对象,或者把受教育者看做被改造、被填充的对象,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至于把受教育者客体化、物化、非人化,由此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完全被动的局面而难以受到应有的效果。”[1]可见,教师与中学生地位的等级差异,使得他们之间不易实现相互理解并形成良性互动,往往导致双方关系的欠和谐。

2.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体现在教育模式的单向性上。在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对象是未成年的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育活动片面夸大教师的作用,教师成为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主宰者,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教育模式是由教师传入中学生的单向活动。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互动性差。思想品德教育基本通过“灌输”实现,中学生被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容器,其主观能动性被忽视。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与中学生不是平等和谐的互助关系,而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哈贝马斯指出,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做基础,而是以“双方理解”的交往作起点。[3]缺少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忽视与中学生的良性互动,单向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无法取得好的成效。

3.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还表现在教育效果低。在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不太重视中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内容往往脱离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只告诉中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却不解释中学生所关心的“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该那样做”,因此不易取信于中学生,不易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实现真正的内化。其结果便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偏于形式,课堂成了教师空宣讲的地方,中学生缺少积极性,也不易有所感悟,产生共鸣。

三、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4]从中不难看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由教师、中学生、教育媒介和教育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将该四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在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承认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重视教师与中学生的互动。

1.在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与中学生之间是“主体―主体”的和谐关系,而非“主体―客体”的对立关系。传统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将教师与中学生视作“主体―客体”关系,即作为主体的教师对作为客体的中学生的教育、塑造改造,二者间时有紧张的关系。显然,教师与中学生之间不应是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这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取得预期教育效果。在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与中学生是一种“主体―主体”平等和谐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对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和修订上。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育活动并及时反馈自己的真实感悟。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5]有必要指出,我们在呼吁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淡化了教师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2.在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积极沟通交流,实现良性互动,而非单向的压迫性灌输。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教师的单边行为,缺少中学生的参与。教育模式只是由教师到中学生的单向活动,教师负责“教授”,中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二者之间往往缺乏沟通与互动。不难看出,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影响了教师与中学生的关系,不太符合教育规律。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交往,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亦如此。至于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十九世纪就有过如下阐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6]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顺应教育实践规律,确立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将教育行为视为双方的知识共享与情感共鸣,重视彼此良性互动,有助于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在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辩证继承与发展。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虽然有其缺陷,但并非一无是处。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对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全盘否定,它是对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批判继承与发展,是一种扬弃,即既克服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足之处,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升级。具体表现为: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继续重视教师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并强化教师在此过程中的组织能力与监管能力;同时关注中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参与与能动作用,积极推动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促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生的内化过程,切实强化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虽然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但是只要我们下定决心,采取恰当的途径就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我国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进步,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

1.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所以在举步维艰,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过于夸大教师的作用,忽略了中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教师与中学生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对立关系。要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首先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承认中学生的平等地位,重视中学生的能动作用,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者,而是中学生的朋友、知己、榜样。中学生也不再是令教师“头痛”的冷眼旁观者,而是教师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合作者。

2.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实现由单向灌输教育向互动式沟通教育模式的转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并最终实现中学生自我道德内化的过程。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原因在于忽视了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并不是一个被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7]要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即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而应当充分激发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唤起中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中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批判,真正实现教师与中学生双向互动,建构互动式沟通教育模式。

3.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摒弃脱离实际的空洞乏味的教育内容,实行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深入地解答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有关思想品德的困惑,挫伤了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易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汲取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某些教训,摒弃脱离实际的内容,精心选择中学生感兴趣并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积极实行中学生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品德要求,并逐步外化为个人自觉行为。

五、结语

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凸显,已经不和谐于时展的要求。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弥补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不足,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有利于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国内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改革,提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明娣,李平.试论“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6.

[2]王锐生,等.社会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5.

[3]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2001(5):134-138.

[4]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80.

[5]转引自袁文艺.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交往关系[J].求实,2006(4):74-75.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9

一是一些学校和思品课教师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一些学校认为思想品德是中考科目,因而陷入了重视分数,轻视德育的误区;一些思品课教师把思想政治课看做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教学是为了应试,上课时只注重帮学生找答案、背答案,重分数而轻思想品德教育、轻能力提高,甚至以练习、考试代替讲课,不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陷入了思想品德课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怪圈。

二是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存在认识上的错位。当前,在高中以中考分数高低作为录取学生的体制下,不少学生把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纯粹的知识理论课,学习这些理论是为了应付考试,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只是被动地抄答案、背答案、甚至陷入题海,不懂得把理论知识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再加上思品课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观臆断,造成学生反感、排斥心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结果适得其反,这就使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难以发挥。

三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仍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一些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注重课堂上的教育,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忽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现象,为上好理论而上课,而不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解决自身在生活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因此,有的学生感觉上课乏味,对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只知死记硬背,不能把理论知识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相联系,理论知识转化不了自己的观点,不能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这种教学方法根本不能解决学生的政治导向、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观念导向等问题。

可见,思想品德课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其德育功能远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如何使学生既能从思想品德课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呢?

第一,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学校和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认识到,单纯为了追求分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观念和以分数的高低去评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的做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要克服应试教育的思想,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坚持思想品德课的方向性、教育性,发挥其作为德育工作主要阵地的作用。当然。我们的高中招生体制也应该进行一些改革,不然追求分数的观念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促使学生从错误认识转变到正确认识上来。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不但要从思想品德课中学习到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体会到做人的道理。从而乐于去学习,乐于去实践。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活的灵魂。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从“封闭”型教学走向“开放”型教学。“封闭”型的教学只注重课堂教育。忽视社会的实际需要,忽视各方面的教育因素,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开放”型教学重视利用一切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从本质上说就是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去。通过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因素的作用。最终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把知识转化为觉悟和观点,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第三,在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同时。大胆地处理教材,补充事实、材料,弥补教材的不足。一方面,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运用了大量的材料。从内容来看,既有我国历史与现状的比较,也有我国与外国的比较:既讲正面的事例,也讲反面的例子;既讲我们的优势,也讲我们的不足与困难,内容非常丰富。因此,要求教师正确理解教材的可读性与可教性的关系,在教学中重视挖掘、运用教材本身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在教法上下功夫。另一方面,现行的教材也有明显的不足。从时间上看,教材的材料、事例有陈旧性,无法反映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从空间上看,教材无法兼顾城市、农村学校的学生实际,无法体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因此,思品教师要在教学中大胆处理教材,有时应将教材的例子作为课前或课后的阅读材料,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进行教学。

第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德育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观点。如有位教师在讲“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时,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片《神州吟》第四集《漫长的跑道》,使学生看到新中国60年来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然后看第五集《不平衡的舞台》,使学生看到广大农村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状况。在学生看完录像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国情的基本轮廓,并将教材的观点以幻灯形式投影出来。这样,学生就较容易理解、掌握这些观点,思想教育性也更强。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10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是整个思想教育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在党的教育指导方针指引下,以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规律和特点为基础,努力协调、组织教育全过程,使整个教育活动有效展开,最终达到教育活动最佳化的目的。一切思想教育管理活动最终都服务于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整个过程,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思想品德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工作,是每个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管理成效如何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学校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此外,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对于优化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着明显的作用,还能够促使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提高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方法的有效策略

在充分认识思想品德教育管理的含义和重要性之后,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实践经验和初中学生群体的发展特点,提出三个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方法的策略,希望以期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初中教育的良好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管理者以工作为出发点,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培养人、教育人等等,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理念。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也是一种管理工作,也具有管理工作的一般特性。针对初中生特殊的群体,在他们特殊的年龄阶段上,正是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如果对其思想工作做到位,可以为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思想教育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必须首先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从自身做起,关心每个学生,利用人性化的手段来教育管理学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在处理一个经常迟到旷课的初中生的时候,思想教育管理者可以适当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并经过调查分析学生迟到旷课的原因,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犯错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学生所犯下的错误。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管理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教育管理者必须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以人性化方式处理教育问题。

2.完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机制。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管理者对于学生来说是自己思想上的导师,行动中的引路人,他们在思想品德教育管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眼里,都会引起学生的效仿。所以,思想品德教育管理者的队伍首先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建立相对稳定与合理的流动制度,完善思想品德教育人员的考核机制,这样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式化,规范化。其次,是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多方面吸纳各种人才,提高整体素质,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往高层次和高水平方向发展。关于优惠政策,学校依据自身实际发展状况,定期举行教育培训活动,提供教师通过培训得到晋升的空间,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也能达到完善管理机制的目的。此外,要切实解决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待遇问题,依据各个教育工作者的不同情况,适当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管理得到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