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循环经济的实例十篇循环经济的实例十篇

循环经济的实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9:02

循环经济的实例篇1

关键词: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教材建设;案例教学

2017年10月,在中共报告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科学部署。社会发展对环境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需求将更大,对高校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环境类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既要考虑学科特色,也要兼顾社会的实际需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是环境类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社会的需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存在问题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是环境学科中一门比较重要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与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类似,理论和实践要求较高,对于从事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相关工作非常重要。但是,该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如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等课程不同,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一)缺乏合适教材

目前,设有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相关课程的高校,选择教材差异较大,课程内容不同,深浅不一。据本文调查,作为高等教学教材出版的重点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只有规划教材《化工清洁生产技术概论》《清洁生产导论》等,其它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不多。这些教材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偏重理论概述,与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基本理论基础、清洁生产评价方法及审核程序、清洁生产实施途径、清洁能源和产品、生态农业和工业(或农业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循环型社会等。从内容来看,重在理论讲解,案例也以国内外典型案例为主。教材中缺少实践内容,如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和程序,均按照“筹划与组织、预审核、审核、方案产生与筛选、方案确定与实施、可持续性清洁生产”等环节展示。这部分内容有相对容易理解的部分,如筹划与组织等;也有不好掌握的内容,如财务分析等。大部分教材以讲解过程为主,缺乏必要的案例解析,难度较大。再如,循环经济模式,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属于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内容,但教材中例子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经典案例,国内最新、更加实际的案例不多。2.教材较少,编制时间长,更新慢,国家新政策、新法律法规落实不够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例,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方面教材不多,仅有2007年和2006年出版为数不多的教材。由于教材更新较慢,相关法律和法规、行业标准等没有体现,典型示范园区、示范工程在教材中也很少涉及。例如,2010年后新增数个清洁生产行业标准,2017年陆续颁布排污许可制度、环保税法等,教材都没有涉及。目前,教材提供的大部分是20世纪中叶国外典型案例,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二)授课方式单一

授课方式仍然以理论授课为主,主要是清洁生产主要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容载力理论,废物与资源转化理论,最优化理论等。理论知识枯燥,内容繁多,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与当前人们的认知存在巨大差距,单纯的理论讲授无法改变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例如,“清洁生产”不同于“末端治理”,大部分学生认为降低污染的根本途径仍然停留在末端治理。再如,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的区别,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等等,这些内容采用单纯的理论授课效果并不理想。

二、对策

(一)编写新教材,建设辅助案例库

一门好的课程,需要一本优质教材。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较多,清洁生产方面包括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基本理论基础,清洁生产评价方法及审核程序,清洁生产实施途径,清洁能源和产品;循环经济方面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节约型社会等。单纯的知识讲解,学生以记忆为主,应用能力提高相对薄弱。因此,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教材应该理清知识体系、知识应用环节等。另外,根据现实情况,重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突出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和程序,并辅以法律法规、标准、案例等内容,加深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掌握,后续开展清洁生产相关教学。突出循环经济概念,辅以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加深学生理解宏观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加强案例库建设。以清洁生产审核为例,开展清洁生产的行业很多,如水泥、石化、酒精等。然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不会对每个行业都很了解。为了更好熟悉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了解清洁生产水平,建设高质量案例库十分必要。在案例库中,通过近些年的案例展示行业标准,展示清洁生产审核过程和成果。通过案例库建设,不仅可以扩大授课范围,也可以直观了解清洁生产审核过程。

(二)探索案例教学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虽然是一门重在讲授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的课程,但在当前节能减排的形势下,更应关注相关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很多内容需要提供更加生动的案例来展示。多个法律文件已经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导,实践中有更多政策和实例支持。《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法》等法律文件明确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定义和范围。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法律文件的描述,无法更深入地理解定义。因此,通过必要的案例阐述法律文件规定的内容,对于更好地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十分必要。国家已经陆续或修订了数十个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如《清洁生产标准——酒精制造业》《清洁生产标准——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标准——合成革工业》等。单纯介绍相关标准,对于未接触过企业生产的学生来说太抽象,行业间的差别导致学生很难从直观上掌握相关知识,以及行业清洁水平。因此,结合标准,提供一些具体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工艺流程、能耗和物耗、产污环节、环保措施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基本情况(各企业生产情况、产品副产品去向、企业间合作关系、区域环保措施等),有条件的话提前进行实习等,对于理解和掌握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十分必要。课程知识与当前人们的认知存在差距,需要通过案例改变对知识的认识。例如,“清洁生产”不同于“末端治理”。为改变大部分学生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讲授该部分内容前,通过引入一些案例,导入清洁生产的核心是全过程控制,通过鲜活的实例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授课结束后,结合案例库,通过实际案例展示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通过案例贯彻授课始终的方式来提高授课质量。再如,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的区别等,这些知识内容可以提前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介绍,深入剖析各工业区内运行方式。

循环经济的实例篇2

随着国家对循化经济试点地区工作的重视,很多地方涌现出一批具有典型特征的企业,实际上这些作为宣传典范的循环经济型企业或循环经济型生态园,是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与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并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样本性、参观性的企业,这些企业从本质上看并不是真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如果这些具有特殊性质的企业失去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也就因此而消失了。虽然,我国理论界、实践中都将循环经济的发展视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迄今为止,循环经济并未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大部分企业由于缺乏获得更高经济利益的源动力而失去了开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很多企业在实行循环经济后甚至出现了亏损。这种“循环”但是并不“经济”的现状的诱因很多,例如,从国家层面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从企业的微观层面来看,发展循环经济在短期内将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还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企业的自身主观因素等。实行循环经济的企业并未真正建立起与循环经济的发展相匹配的成本管理理念、也未构建与循环经济相匹配的成本管理体系,最终导致实行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控制力差、成本过高等问题的出现。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在企业内部树立全新的成本管理企业文化氛围

成本管理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成本管理活动的基本价值与行为准则的一种态度。例如,对成本管理在企业激烈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意义,行业价值链成本的发展态势,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成本等的基本的认识,对企业成本节约进行的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对各项成本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等,这些都属于企业成本管理文化的范畴。因此,循环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文化氛围的创建将帮助企业顺利地开展各项成本管理活动。例如,在企业内部创建“以人为本、以人治物”的成本管理思想与制度,企业可以利用本单位的网站、宣传画、标语、横幅等手段提高企业员工成本管理意识。再例如,在企业内部构建有效的成本节约激励机制,这是保障成本管理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对于企业员工对企业的研发设计献计献策而被企业采纳的、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在原材料的采购环节中能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在生产环节中使用清洁生产工艺与环保无害工艺的,都将给予这些员工一定的奖励。在企业内部构建循环经济企业文化也是帮助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循环经济在企业中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生产环节、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才能得以实现,单靠企业的某一个部门,不仅无法顺利推进,还可能会在员工之间、各部门之间产生矛盾与摩擦,从而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向心力、凝聚力、正能量。因此,在建设成本管理企业文化时必须将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融入其中。

(二)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出合理的循环经济价格

企业是否会主动地实施循环经济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成本效益之间的比较与衡量。只要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就能为企业带来收益,那么很多企业一定会主动实施循环经济。但是,我国现行的资源价格体系,并未真实的将各种资源、产品的完全成本、真实的价值等反映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导致很多企业从循化经济中得到的是微利,有的甚至是亏损。这种现状如果不解决一定会大大打击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与决心。例如,在我国苏南,很多纺织企业为了环保都建立了中水回收系统,但是,建立好的系统就摆在企业中,并未得到使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要想达到回用的标准,企业将为每吨污水提供2.2元的成本处理费用,但是,该地区的自来水的价格仅为0.8元每吨,而污水的排放成本也为0.8元每吨,可见,在这种极不合理的价格关系下,企业如果使用建造的污水循环利用系统,不仅无利可图还有可能亏损,这也就是为什么苏南的很多纺织企业循环利用设备闲置不用的主要原因了。现行的这种价格体系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因此,为了激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动力,为了使企业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有利可图,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及时构建合理的、科学的、资源环境价格制度,在全面提高废弃物排放成本的同时,努力降低企业使用再循环成本,从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状态,其投入的成本较高、技术支持较为复杂、技术更新快、对各项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较高,因此,要想使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在资金上做文章,加大对企业资金的投入力度,缓解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在这一点上,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和个别地区非常重视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一般的环保投入占到了该国或地区GDp的2%-3%,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对环境的良好保护效应。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仅占GDp比例的1.34%左右,很显然,这一比例是无法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的。虽然很多企业为了发展循化经济向商业银行贷款,但是由于循环经济项目的建设周期长、资金的需求量大、存在较大风险等特点,作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为了尽量减少信贷风险通常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贷款审核与要求极为严格、谨慎。不论是政府的财政支持还是商业银行的信贷都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需求,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融资需求的压力,并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联合商业银行出台相应的政策,在我国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全面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实施财税政策支持,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

循环经济的实例篇3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循环经济,即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清洁生产的方式,构建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反馈流程系统,从而达到资源以及能源使用最少化、利用率最大化,同时污染物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生态效率最优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可以视为一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在生态视角下来指导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不单单存在于经济范畴,而是集经济、社会以及科技于一体的工程系统。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理论不同,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可以从表面特征和本质特征来看:从表面来看,循环经济要求经济发展遵循两低一高原则,即低资源能源投入、高经济产出、低污染排放,这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好相反,传统的经济发展体现了两高一低,即高资源能源投入、低经济产出和高污染排放,这些不仅对环境索取过多,且多度的排放更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不利于持续发展。而不管是“两低一高”还是“两高一低”都只是循环经济后结果的体现,它们的实现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手段;从本质上来看,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即考虑了自然生态生存发展的规律,以“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这一物质循环流动方式来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代替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单向物质流动方式,即“资源一产品一废物”,这样的流动方式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压力,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前提,必将会被循《商场现代化》2011年4月(上旬刊)总第643期环理念所取代。因此,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减量、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下,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循环发展。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自然资源、消耗大量能源为代价,而随着经济发展稳定后发达国家又利用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来治理被污染的环境,但即使支付比破坏资源所带来利润的成本来治理,被破坏的生态也不可能重复曾经的状态,这是种不循环、难以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对于新兴发展国家——中国来说,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必然不符合自然生态的发展,也不符合我国特有的国情。首先,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我国国土广袤。资源丰富,但在世界第一人g:l总数这个庞大的基数下,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可谓远远落后与世界平均拥有量。如我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很多地区都处于水源不足甚至缺失的状态;耕地方面,我国人均拥有量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40%,即我国面临着仅用占世界上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1:3,这意味着多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其他方面,如石油、铁矿石、铝矿、天然气以及煤等重要资源、能源,我国人均占有量均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如果我国一味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来挥霍这原本不那么丰富的人均资源,必然阻碍以后的发展,不适合我国国情,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其次,随着改革开放,工业兴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如火箭般迅猛,但同时也为很多地区带来了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因为我国工业发展较为落后,科技水平不及世界发达国家,因此许多生产制造企业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即意味着我们需要消耗自身的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来换取最微薄的利润,而发达国家则既保护了自身的资源不被消耗,通过设计、营销、品牌的优势来获取高额的利润。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因为刚开始粗放型的制造业生产而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如在我国首届内陆湖泊暨潘阳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提出,我国江河湖泊已经有70%被污染,且有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不仅如此,土地沙化、水质下降、资源短缺都与传统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不无关系。因此,在现有的人均资源拥有量,以及我国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的现状来看,尽管我国需要增强国家实力,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但按原有的发展模式,似乎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当资源耗尽、环境被严重污染,我们还能那什么来发展经济。可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传统经济模式的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循环经济法制的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法制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较为成功和完善。如德国制定循环经济相关法制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待各个领域的立法逐渐成熟后再制定基本法,然后在日后的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现已构建出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制系统。日本则是在发展循环经济前,就建立了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基本法,并逐步建立各项专业条例以及综合性的条例,来为构建循环经济社会奠定基础。让循环经济模式的运行更合理合法化。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循环经济立法相比,我国循环经济法制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1.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制普及度低

我国对于循环经济的理念已经较早开始推行、提倡,但对于政府以及群众的普及程度似乎没有想象中理想。首先,尽管国家领导在讲话中经常提及循环经济,各项政策也频频出现循环的字眼,但在真正实施时,各级政府由于考虑到其自身管理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以及一些经济发展指标的趋势,使得其再管理监督循环经济制度时,将本地区自身利益、部门利益置于整体利益之前,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需要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其次,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法制构建程度很低。循环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是需要社会每个成员都将发展循环经济视为己任,将循环理念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包装盒。自带购物袋购物等等,提高每个社会成员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感。而参与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是让公众了解循环经济法制的有效途径,而且可以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但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在群众参与程度上明显出现群众参与意识不强、政府提供参与方式不合理以及形式单一、公众参与缺乏有效性以及缺乏完善的群众参与制度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2.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受循环经济发展不成熟的制约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失去了很多,透彻的湖水、碧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都成为难以用经济来换取的奢侈品。由于我国在技术研发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加上人才的缺失使得我国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不高,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形成资源、能源高消耗,低产出率使得经济进入不循环发展的困境。如我国钢铁、电力以及水泥等高消耗的行业所产生的产品产耗率高于世界平均先进水平的20%之多,且不可再生资源的回收率仅为30%,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技术水平的低无法达到国际标准,也使得我国在制定循环经济法律时缺乏可以参考的技术标准,而利用国际循环经济的技术标准又与我国国情不符。所以,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法制不够完善,还受到了循环经济技术发展不成熟的制约,因为循环经济法律的制定与其他法律制定不同,需要相关的技术标准支持,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相匹配,而现在的循环经济相关技术无法提供循环经济立法的有效依据。

3.缺乏有效的循环经济法制运行机制

法律制度是循环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保障,进行的基础。因此我国循环经济无法有效进行,还与现存的循环经济法制无法提供有效的实施机制,不能调动公众开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作为经济人,在利益的驱动下,会趋于忽视社会效益而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对环境以及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但依靠市场的调控难以对企业行为向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协调的方向进行,如果可以的话,企业将更倾向于牺牲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的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的实现,这种行为的出现则与循环经济法制供给力度不足密切相关,因为政府无法提供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尤其是有效的法律制定来管理和控制经济向循环经济模式发展。而由于运行机制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也使得企业有漏洞可钻,使得循环经济更类似于一个口号,缺乏实质性。

4.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缺乏刚性

虽然关于循环经济我国已构建了相关法律制度。但是现存的循环经法太过原则性,缺乏刚性。尽管我国大力提倡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但在具体循环经济法律条例中,没有实际可以操作的制度,较多的使用“鼓励”或者“支持”这种模糊性的措辞,很难针对性的对实际经济中发生的纠纷进行处理、解决。如《循环经济法》中第26条中说明“国家对城市居民生活所用的电、气、自来水等资源性产品,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实现‘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而这类的描述没有具体的数据参照和收费标准,很难在下属部门执行是具体采用和实施,不利于监督部门对循环经济进行管理。再看我国循环经济法制中对生产责任制的相关规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我国生产者责任制延伸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规范,且有些规定过于原则化,操作性不强,且对于违反循环经济法制的惩罚条例还不完善,让许多损害国家利益的人无法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四、如何完善循环经济法制建设

循环经济法制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保障,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制可以使我国传统经济法制模式真正转向循环经济模式,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战略的实质性实施。针对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可以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几个角度来完善循环经济法制建设。

第一,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政府针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制的普及度不高的问题,应该加大对循环经济法制的宣传力度。循环经济法制化进程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责任,而是需要全社会都加入的系统工程,要发挥公众的力量,将政府推动循环经济转向群众支持、主动参与,深化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提高其对循环经济法制制度参与的积极性。这些就需要政府完善循环经济法建设中公众的参与制度,让公众可以有机会加入到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中,成为法律制度的一员,这样使得公众及企业更加自觉的遵守相关法律条例,而且对相关违背条例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监督。这不仅提高了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也全面推动了循环经济的运行;另一方面,政府要强化自身职责。对于循环经济法制相关条例的完善和实施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循环经济法制是一个与新型经济理念相匹配的法律体系,它既有综合性也要求具有针对性,因此,在制定和完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我国整体国情,还要针对不同的行业以及特殊的企业制定,对有利于循环经济进行的科学技术专利采取有效的法律保护,对于违反相关循环理念的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以及可以切实实行的惩处条例。其次,各级政府也要排除一己之私,对循环经济法制的实施进行公平合理的监督,可按照权责明确、行为规范、高效运转以及监督有力的要求,构建一套完备的评估检测体系、长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循环经济的实例篇4

【关键词】发电功率增量;环境温度;变工况;最佳真空

前言

近年来提出的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具有直冷系统的节水率,同时可实现接近于湿冷机组的真空。由于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真空不受外界环境与机组工况的约束,在系统设备配合下真空是可以人为大范围调节的,这就相对于直接空冷系统大大的增强了环境适应能力且很好的解决了“高温难满发”的难题[1]。本文以蒙东地区600mw直接空冷机组为例,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在经济性上与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做详细的比较。

1复合循环空冷系统与直冷系统比较

如图1、2中给出了直接空冷系统与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的主要设备图。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的设计结构[2]其相对于直接空冷系统是在空冷散热器与汽轮机凝汽器之间插入了由氨汽轮机与压缩机并联而成的系统,其运行方式主要取决于机组负荷与外界的环境温度。通过氨汽轮机的运行,实现低温时段排汽潜热的利用,通过压缩机的运行保证机组的高温满发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2算例的气候条件与系统真空的选取

由于复合循环空冷系统与直冷系统设备的运行功率与外界环境温度有直接的关系,对系统做经济性的分析需结合机组的气候分布做计算。算例中气候条件分布采用典型年气温―小时分布如图3所示,结合机组的运行负荷变化,本文采用满负荷加权小时数,全年加权小时数为5500h。

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在不同的外界环境温度与负荷下,最佳真空的计算中选取采用了系统功率的增益函数[3]:

(1)

式中,pst―系统相对于直接空冷真空变化的发电功率增量,kw;pat―复合循环空冷系统低温时段潜热利用氨汽轮机发电功率,kw;pac―高温时段压缩机耗功率,kw;pap―氨泵的功率,kw。在机组负荷与环境温度为定量时,不同真空值对应有不同的增益函数Y值,其中Y为最大值时对于的真空值为系统的运行最佳真空,计算结果如图4所示。

3空冷系统经济性比较预测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的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的最佳真空结果,在系统的实际运行假定系统始终按照最佳真空方式运行,通过计算来分析其高温时段与低温时段的产耗功相比较于直接空冷系统的经济性。计算以机组满负荷运行为例,结合不同温度分布的加权小时数可以得出每一温度点对于的功量:Qst(低温时段Qst,1和高温时段Qst,2的和)、Qat、Qac、Qap,可定量的对系统经济性做出分析。

3.1低温时段系统经济性比较

由图4可知在低于-2℃时,最佳真空为4kpa(在最佳真空的计算中,真空取值从机组设计的极限背压4kpa开始取值),算例中直接空冷系统额定背压为15kpa。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相对于直接空冷系统的经济性收益[4]有两部分:(1)由于背压的降低汽轮机发电增量Qst,1定义为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内收益;(2)对低温潜热利用的氨汽轮机的发电功率Qat定义为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的外收益。算例中温度低于-2℃的加权小时数为2409.7h,机组由于真空的变化汽轮机发电功率增量为10129kw,由此可得到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在低温时段机组内收益为:

Qst,1=101292409.7=2.44108kw・h(2)

结合氨汽轮机功率与温度―小时分布情况可以得到系统的外收益如图5所示。低温时段氨气轮机累计产电量为:

Qat==9.78×108kw・h(3)

按算例中直接空冷机组的额定工况计算,可以得出直接空冷系统全年的发电量为3.33×1010kw.h,由此可得:(2.44108+9.78×108)/3.33×1010=3.67%,可以看出复合循环空冷系统中的氨汽轮机内收益与汽轮机组发电外收益对电站整个系统经济性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3.2高温时段系统经济性的比较

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在满负荷时,由图4可知当外界温度大于-2℃时为最佳真空运行方式的高温时段,系统由氨汽轮机转换为压缩机的运行。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系统的最佳真空也增大,当环境温度为13℃最佳真空值是10.5kpa时,系统相对于算例中直接空冷系统的收益为零,即此时压缩机的功率等于系统相对于直冷系统由于背压下降汽轮机功率的增量。当环境温度大于13℃时,采用最佳真空运行方式由于压缩机的功量的增加与最佳真空的变大,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的运行出现负收益阶段。结合图4中的给出的数据点,计算负收益阶段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压缩机小时累计耗功量如图6所示。高温时段压缩机耗功Qac结合对应小时数计算结果:

高温时段系统采取最佳真空方式运行与直接空冷系统汽轮机发电功率增量计算中,直接空冷系统的额定背压为15kpa,复合循环空冷系统背压结合图4中计算结果[5],结合气温―小时分布图可得:

由于此处的直接空冷系统选取的背压为额定背压,而在高温时段直接空冷系统的运行保持额定背压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实际汽轮机发电功率增量要大于公式(5)中结果,这里的计算结果为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相对于直接空冷系统的发电功量负收益的一个极限。

3.3全年系统的经济性比较

上面对复合循环空冷系统与直接空冷系统的经济性在高温时段与低温时段做了详细的比较计算。计算的温度选取区间只考虑了收益性较明显的低温时段与高温时段的系统负收益区,对高温时段的经济性正收益阶段此处不做考虑[6]。接下来对全年的经济性收益做计算:

结合直接空冷系统额定工况全年发电量可得7.97×108/3.33×1010=2.39%,计算表明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相对于直接空冷系统的全年经济性收益还是比较可观的。

4结论

本文以蒙东600mw直接空冷系统为例,结合算例中气候条件与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的经济性做了详细的分析:

1)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在低温时段运行相对于直接空冷系统的收益是比较明显的,可以分为汽轮机发电功率增量的内收益与排汽低温潜热利用的外收益,且内外收益之和相对于直冷机组全年发电量可达3.67%,对电站系统总效率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2)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在高温时段的运行相对于直接空冷系统额定背压15kpa在经济性收益方面存在负收益,但是综合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全年时段的运行在经济性上相对于直接空冷机组全年发电量可达2.39%,在解决目前空冷机组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同时还是有很好的经济性收益。

【参考文献】

[1]高增宝,柴靖宇.关于空冷机组在夏季炎热期满发的问题[J].电力建设,1998,(9):28~31.

[2]杨善让,徐志明,王恭等.蒸汽动力循环耦合正、逆制冷循环的电站空冷系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23):61~66.

[3]赵洪滨,曹岭.直接空冷凝汽器理论最佳背压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30(11):1834~1836.

[4]杨善让,陈立军,郭晓克等.环境低温条件下汽轮机排汽潜热的利用新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39(1):150~153.

循环经济的实例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包装材料;再循环;回收利用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74-02

引言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与此相伴随的是,我们在享受经济高增长带来的繁荣同时,也付出了能源、环境的巨大代价。如果不尽快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今后有可能导致资源,尤其是能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严重后果。

在中国,商品过度包装的问题说了好多年了,非但没有改观,反有愈演愈烈之势。近年,中国用于包装的塑料制品因其不可降解性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土壤和农作物。烧,污染空气;埋,二百年不烂。如果将北京每天扔掉的废塑料回收炼油,可得50万升无铅汽油和50万升柴油,仅汽油就可供约3万辆小轿车驾驶100公里,塑料制品回收再加工,可重新制成各种新的塑料制品,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中国每年包装废弃物有1500多万吨,其中1/3是废弃塑料;而中国每年塑料的需要量大约是1100万吨,年产塑料只有600多万吨,缺口500万吨需要进口,120吨废弃罐头盒就可以回收1吨的锡,这相当于开采冶炼400吨矿石,而且还不包括经营费用。

目前,对各种包装材料回收较好的是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回收率已达到83%,荷兰也为79%。中国目前的废弃包装回收利用率还不足10%。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容器包装的再回收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显得意义重大。

一、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首次正式出现于1994年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法》,它遵循“避免―减少―再利用―限期处置利用”处理程序,要求提高废弃物处理能力,以利于保护环境与减少公害。20世纪90年代后期,循环经济的概念引入中国,随着人们对循环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概念的表述也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一般性角度上升到人与环境、资源、生态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技术层面上,循环经济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环境保护技术体系的融合,强调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是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

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它使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达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按照循环经济的循环范围来看,循环经济一般包括三种的循环:企业内部循环,也称小循环;生产领域的循环,也称中循环和社会整体循环,也称大循环。

循环经济的实施,跳出了以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困境,它的兴起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各个国家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摸索出来的切实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在现实经济中处处可以体现,如,容器包装、家用电器、汽车、建筑与食品业等的再循环利用。本文以下就以容器包装的再循环为例,借鉴几个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一点浅见。

二、中国包装业发展及容器包装回收利用状况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出口产品因外观不佳而招致的压价损失每年达数亿美元。后来当商家发现包装里有“黄金”后,包装产业发展迅猛,在无规则限制下以15%的速度连年递增之后,包装业发展之迅速令人刮目相看。近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包装业已继美国、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包装大国。

可是物极必反,有些商家挖空心思在包装上大做文章,造成了消费者购买上的困惑,甚至让人反感。包装的尽善尽美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包装消费者不能了解商品内在的质量,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便是最好的写照。按照国际上的一般规定,包装成本如果超过产品出厂价格的15%,则属于过度包装。

在中国,过度包装的典型市场为月饼包装。中国每年月饼市场的规模超过200亿元,包装开销占月饼生产总成本的1/3以上,每年用于月饼包装的费用已达25亿元,加上搭车销售的茶叶、酒、金银珠宝等其他商品,过度包装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最高可达80%。不仅仅月饼,补品、药品甚至是一些小商品都陷入到“过度包装”的怪圈,包装后的体积竟然膨大数倍乃至几十倍。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沈晓悦指出,由于中国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率很低,目前包装废弃物已成为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现在中国每年包装产量约3000多万吨,而中国包装产品的回收情况除纸箱、啤酒瓶和塑料周转较好之外,其他产品的回收率特别低,整个包装产品的回收率不到总产量的30%。很多地方已经出现“垃圾围城”问题,过度包装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中国每年包装废弃物生产量是工业和生活垃圾重量的3%~5%,但体积却占生活垃圾的30%以上。中国垃圾处置仍以卫生填埋为主,包装废弃物的增加无疑会占用更多的土地。

将包装更多地定位于普通消费群体,回归平民化、大众化、简约化,商品包装则可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包装最终还是要走上绿色包装的道路。所谓绿色包装就是“3R1D”(Reduce、Reuse、Recycle及Degradable),即包装要达到“减量化、重复使用、再生使用和可降解”,这是世界包装业的绿色原则。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德国。

三、案例:德国的包装回收体系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崇包装材料回收的国家,其管理态度非常明确:首先是“避免产生”,然后是“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理”。

1992年,与废物再循环相关的商家、工业组织和其他团体,共同出资建立了德国双轨制度,即著名的“绿点”回收系统方法。所谓“绿点”,就是在商品包装上印上统一的“绿点”标志。这一“绿点”表明此商品生产商已为该商品的回收付了费。由使用“绿点”标志的生产商付的费用,建立一套回收、分类和再利用系统,经营这一系统的公司是非赢利性质的。所有“绿点”标志的商品,居民使用完后,就将他们放到特制的黄塑料袋子中,经营“绿点”系统的公司有专人定时来各家各户收取。“绿点”系统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商品包装条例,产品责任原则首次在法律上被确定下来。根据该条例的规定,商品包装的生产和经营者有义务收回和利用使用过的产品。

1996年6月,德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装废弃物处理法规――《包装废弃物的处理法令》。它规定对不可避免的一次性塑料包装废弃物必须进行再利用或再循环,并强制性要求各企业承担回收责任,但也可委托回收公司代替完成。如果厂商对商品进行一定包装,就须缴纳“废品回收费”;而消费者若想扔掉包装,须交纳“垃圾清运费”。德国政府还规定,以膨大包装夸大内装物容量的行为属于欺骗行为,将予以处罚。比如,把纸盒包装里折叠的单瓦楞纸板衬垫安排得极松弛以使纸盒尺寸加大,让人产生错觉等行为,均属欺骗性包装。

2002年12月,德国最高法院颁布了最新法令:要求所有商店从2003年1月开始向顾客收取罐装和瓶装饮料的包装回收押金。用于啤酒饮料类的pet塑料瓶,连食品在内的1.5公升以下的缴纳0.25欧元;1.5公升以上的则需缴纳两倍的押金。商店在顾客交回包装时将押金返还给顾客。但葡萄酒、白酒、牛奶、果汁等商品的包装不在规定之列。

目前,德国政府正着手出台第3版的《包装条例》,计划对所有一次性包装饮料一律征收25欧分押瓶费。

据DKR回收公司的调查显示,89%的德国消费者赞成塑料广泛再造;约有40%的德国人拒绝使用没有回收价值的包装。由此可见,该国在回收废物方面成绩出众,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

四、政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中国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也提上日程,但是与循环经济工作做得较好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还应加强各方面的工作。

1.开展教育工作,增强节约和环保观念。从发达国家案例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做得较好的国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公民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很强,本人觉得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市场经济的发展容易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就是环境是公共物品,很难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因此需要全民的努力配合,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

2.加强立法,政府执法需严格。立法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严格执法是重要保障。案例中的发达国家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法律作为依据,而且法律中定的处罚都比较严重,可以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这是作为一部法律的基本作用。中国近几年也出台了一些法律,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仍存在处罚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的现象。

3.依靠科技进步。循环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科技的进步。如利用绿色包装材料,包括可重复再用和再生的包装材料、可降解材料、可食性包装材料和纸材料等的发现,都是科技进步的功劳。

4.运用经济杠杆。以往实施的“谁污染,谁治理”方针是一种被动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推行“谁污染、谁付费”和“谁治理,谁收益”的治理方针,让污染者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使其不得不实施清洁生产;使治污者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鼓励社会各界投入环保产业。

参考文献:

[1]中包网,省略.

[2]左铁键,冯之浚.德国循环经济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王克强,赵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戴宏民.新型绿色包装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循环经济的实例篇6

近日,浙江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谋划“十二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发展目标:2015年完成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

这份约7000字的《行动计划》提出,浙江省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循环型产业形成较大规模,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面完成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积极争创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行动计划》给出了明确的目标数据。到2015年,全省资源产出率比2010年要提高1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8%,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到78立方米,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比2010年提高20%。

被誉为“静脉产业”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也将得到全面推进,工业、农业废弃物以及生活垃圾的利用水平将不断提高。《行动计划》明确,到2015年,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要达到94%,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9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

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中提出的“991”,意为发展循环经济九大领域、打造九大载体、实施十大工程。

九大领域包括着力发展循环型工业、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发展循环型服务业、积极培育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等。

打造循环经济九大载体的目标包括:打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和园区、培育一批示范企业、枸建一批循环型产业链、创建一批“绿色系列”、认证一批循环经济产品、推行一批典型模式、推广一批适用技术、制定一批标准和规范。

根据安排,浙江省将以杭州市建设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宁波市建设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等为契机,加快推进部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县、乡等;推进绍兴滨海工业园区部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

“十大工程”涵盖节能减碳工程、“城市矿产”开发工程、农业资源循环化利用工程、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再制造产业化工程、污泥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关键技术突破工程、绿色消费促进工程等。

以“城市矿产”开发工程为例,浙江省将以报废机电设备、电线电缆、家电、汽车、手机、船酸电池、塑料、橡胶等“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矿产”基地建设,力争建成若干个部级和省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根据《行动计划》,浙江省将进一步健全餐厨废弃物回收体系,通过政府投入扶持、民间融资参与等方式建设餐厨废弃物处理示范工程,积极开展餐厨废弃物综合利用工艺和设备的研发,推动全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据了解,为强化保障,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浙江省将制定或修订《浙江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浙江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条例》等循环经济领域的地方性法规。

循环经济的实例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定量化评价;循环指数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7)01-0033-05

循环经济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但是循环经济受到广泛关注则是在90年代,这是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直线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物质流动的滞胀。因此,构建以经济系统中物质要素的环状流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如何建立一套衡量经济系统循环程度的指标体系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施具有基础性作用。

1循环经济的评价与物质流分析方法

当前,关于循环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评价循环经济的综合性指标体系,一般包括经济类、资源类、生态环境类等若干类指标,每类指标又包括若干具体指标[1-3]。这些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若干体现3R原则的指标,但是综合性指标体系固有的局限性,导致此类指标体系并没有能很好地体现循环经济的真正内涵。二是基于某些特定的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例如史宝娟等基于能值分析方法构建了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4],而更多的研究则是尝试运用物质流分析(mFa,materialFlowanalysis)方法来评价循环经济。mFa是测算经济系统中物质消耗量的基本分析工具。继1992年奥地利和日本各自建立整体物质流帐户后,一些发达国家也建立了物质流账户。在国内,一些学者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就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利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5-9]。

目前,国内的一些学者从物质流的角度对循环经济的定量评价展开了初步研究。陆钟武等针对铁元素、铅元素建立了生命周期分析模型并对其循环程度进行了评价[10-11]。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些元素的循环利用评价上,没有扩展到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评价,也没有考虑到与区域外的物质交换和系统中可能的物质沉淀。

2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总量模型

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总量模型是从物质流动角度对一定时空范围内社会经济系统的抽象,这里的物质是对包括自然资源、物资产品、废物、再资源化的资源等具体形态物质的抽象。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模型Ⅰ假定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系统与其他经济系统之间没有物质上的交换。根据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内部流动的基本特征,将其流动过程概括为资源开采过程、产品生产过程、产品消费过程和废物处理过程四个阶段[12],见图1,其中不包括虚线部分。

2.1资源开采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

资源开采过程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第一个环节,该过程从自然环境中开采自然资源以供社会经济系统运行需要。设该过程输入产品生产过程的物质流量为F(F0)。图1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模型

产品生产过程将输入的资源转化为产品和生产废物输出,假定该过程中没有物质存留,即总输入量等于总输出量。其输入总量包括从资源开采过程输入的F和从废物处理过程输入的R,其输出量中产品和生产废物的流量分别为p和w。由物质质量守恒知:

王奇等:循环经济的定量化评价方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1期定义再资源比率α为再资源化的资源在总资源流量中的比例,即

2.2产品消费过程

产品消费过程的输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产品生产过程输入的产品p;另一部分为废物处理过程输入的再利用产品U。其输出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输出到废物处理过程的消费废物V;另一部分为输出到系统沉淀的S。这里的系统沉淀,是指由于产品的使用寿命与对社会经济系统评价的时间范围不一致而导致的暂时退出流动过程存留的部分产品。这就是说,经济系统中的部分物质产品在所考察的时间段内不会变为消费废物而积存到下一时间段;同样,其前的时间阶段留下来的物质产品可能会在该阶段转化为消费废物。这里的S为产品消费过程对系统沉淀的净输出。这些物理量满足:

再利用产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指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消费的产品所包括的再利用部分;另一部分是经废物处理后重新进入产品消费过程的部分。为了表达的方便,模型中这两部分都以经废物处理过程输入的形式来表示。定义产品再利用率β为再利用产品量占产品消费总量的比例:

2.3废物处理过程

废物处理过程从产品生产过程输入生产废物w,从产品消费过程输入消费废物V;把这些废物再资源化处理或无害化处理后全部输出,一部分以资源形式输入产品生产过程,流量为R,一部分以再利用产品的形式输入产品消费过程,流量为U,最后一部分以环境无害的形式H返回自然生态系统。它们满足:

2.4开放的社会经济系统

在模型Ⅰ中,假定经济系统与其他的经济系统没有物质上的交换,而实际中的经济系统往往与其它的经济系统有着物质上的交换。鉴于此,将物质流模型扩展为模型Ⅱ。一个经济系统与其他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关系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物质产品的交换(假定经济系统间无废物交换),定义所考察的社会经济系统与其它经济系统交换的自然资源净输入流量和物质产品的净输出流量分别为m,n(-F<m<+∞,-p<n<+∞),见图1,其中模型Ⅱ包括了图中虚线的部分。

3循环经济定量化评价指数

3.1基于物质流模型Ⅰ的循环指数i1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参与经济活动的物质要素呈环状流动状态,具体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产品消费过程中产品的再利用,生产废物和消费废物的再资源化等。经济系统中,参与环状流动的物质要素越多,那么其循环程度越高,即循环经济的程度也越高。

循环指数i1的基本思想是:某一时期内参与环状流动的资源流量在总的资源流量中的比例。其中,参与环状流动的资源流量包括R和U1,总的资源流量包括R、U1和F。这里的U1是由再利用产品基于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与资源的比例不变这一假定按比例折算成的资源流量,其数学表达式是:

因此,基于物质流模型的循环指数i的数学表达式是:

零的时候,循环指数i1才为零;当二者之一等于1或者都等于1的时候,循环指数i1为1。这表明,如果经济系统满足该模型的基本假定,那么提高废物再资源化的程度、提高产品再利用的程度都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构建。如果社会经济系统的产品均来自再资源化而来的资源或者这些产品被完全再利用,那么该经济系统既不需要再开采自然资源也不会产生任何废物,实现了理想状况下的循环经济。

3.2基于物质流模型Ⅱ的循环指数i2

模型Ⅱ考虑了经济系统与其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上的交换关系。根据与循环指数i1同样的原则,设计循环指数i2:

容易验证,i2仍然满足对α,β单调递增的性质。3.3循环指数与3R原则

当前关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已经达成共识,即“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现利用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循环指数i1与“3R”原则的关系。

减量化,是指在保证社会经济系统物质需求的情况下,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从而减少人类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荷。在该物质流模型中,减量化意味着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F。易知i1对F的偏导数小于零,循环指数i1是F的单调减函数,随着F的减少,循环指数逐渐增大。

在物质流模型Ⅰ中,再利用意味着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再利用的产品物质流U。易知i1对U的偏导数大于零,循环指数i1是U的单调增函数,随着U的增大,循环指数逐渐增大。

在物质流模型Ⅰ中,再循环意味着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再资源化的物质流R。易知i对R的偏导数大于零,循环指数i1是R的单调增函数,随着R的增大,循环指数逐渐增大。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循环指数i1的变化与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一致的,“3R”原则的实施可以使得循环指数i的数值增大。

对循环指数i2同样的分析表明,i2的变化与循环经济的“3R”原则也是一致的。但是,与循环指数i1相比,i2考虑了经济系统与其它经济系统的物质交换。易知,i2对m(n)的偏导数均小于零,即随着m(n)的增大,i2会不断降低。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经济系统提高了从其他经济系统输入的资源流量,那么其循环经济的程度就会降低,因为该经济系统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支撑起运行;如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产品的输出流量,这些产品将彻底退出该经济系统的运行,降低了产品再利用的流量,从而也降低了该经济系统循环经济的程度。

4案例研究:日本社会经济系统1987年和2000年的循环程度评价

运用构建的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模型和循环指数对日本社会经济系统1987年和2000年的物质流动状况进行了案例分析。图2是日本1987年和2000年的物质总量流动平衡图[13,14],它描述了1987年和2000年日本的人均资源输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与废弃物处理或处置状况。

可见,日本的经济系统与其它经济系统有物质上的交换,可以计算循环指数i2;现假定日本1987和2000年的经济系统与其它经济系统没有物质上的交换,而其他数据保持不变,据此计算循环指数i1。计算结果见表1。

可见,1987年和2000年日本经济系统的i2值都比i1值低,这反映了国际贸易对日本经济系统的影响。如果不考虑国际贸易,忽略日本经济系统与外界在资源与产品等方面的联系,而仅仅评价日本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那么其循环指数i1数值高;如果考虑输入资源和输出产品对日本经济系统运行状况的影响,那么循环指数i2数值要低于i1。这就是说,日本经济系统表面上看来较好的循环经济水平(对应于较高的i1值)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其国际贸易中对资源的输入和对产品的输出。

从时间来比较,1987年和2000年的循环指数i1相等,这说明日本经济系统表面的循环程度基本没有改变;而循环指数i2则明显降低,这说明日本经济系统的循环程度实际上有所降低,同时也说明其较高的表面的循环程度的维持依赖于更多地资源输入或产品输出。

5结论与展望

根据经济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特征,将物质在系统内的运动分作了资源开采过程、产品生产过程、产品消费过程和废物处理过程,建立了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评价经济系统物质运动循环程度的循环指数i1和循环指数i2。i1和i2都是再资源化资源在资源总量中的比例和再利用产品在产品总量中的比例的单调递增函数,二者的取值区间均为[0,1],而且数值越大,表征所考察系统的物质循环程度越高。分析还表明,循环指数i1和i2的变化都与循环经济的“3[wtBZ]R”原[wtBX]则相一致。特别地,循环指数i2反映了经济系统与其它经济系统物质交换对其循环程度的影响。

对同一个社会经济系统而言,i1值与i2值的差别反映了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对其发展状况的影响程度。如果某经济系统不受其他经济系统的影响,即不存在物质交换,那么i2=i1;如果所考察的经济系统需要从其他经济系统输入自然资源或输出物质产品,那么i2<i1;如果所考察的经济系统向其他经济系统输出了自然资源或输入物质产品,那么i2>i1。

当然,循环指数i1和i2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该评价方法需要有较为系统的物质流数据基础,而实际统计中这方面的数据较为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该方法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牛桂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2):4~7.[niuGuimin.establishmentoftheRecyclingeconomicassessmentindicatorSystem[J].Urbanenvironment&Urbanecology,2005,(2):4~7.]

[2]章波,黄贤金.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22~25.[ZhangBo,HuangXianjin.ResearchonCirculareconomyDevelopmentindicatorSystemandDemonstrableassessment[J].ChinapopulationResource&environment,2005,(3):22~25.]

[3]杨华峰,张华玲.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123~128.[YangHuafeng,ZhangHualing.ontheestablishmentoftheevaluationindexSystemofRecyclingeconomy[J].ScienceofScienceandmanagementofS.&t.,2005,(9):123~128.]

[4]史宝娟,赵国杰.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经济系统评价方法初探[J].生态经济,2006,(4):87~89.[ShiBaojun,ZhaoGuojie.onthemethodofCirculareconomicalSystemBasedonenergytheory[J].ecologicaleconomy,2006,(4):87~89.]

[5]刘敬智等.中国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与物质减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1):46~51.[LiuJingzhietal.DirectmaterialinputandDematerializationanalysisofChineseeconomy[J].ResourceScience,2005,27(1):46~51.]

[6]陈效逑等.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1):17~23.[ChenXiaoqiuetal.materialflowanalysisofChineseeconomic-environmentalSystem[J].JournalofnaturalResource,2000,15(1):17~23.]

[7]陈效逑等.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4):538~547.[ChenXiaoqiuetal.materialinputandoutputanalysisofChineseeconomySystem[J].actaScientiarumnaturaliumUniversitatispekinensis,2003,39(4):538~547.]

[8]张天柱等.中国经济系统中化石燃料的物质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04,44(9):1166~1170.[Zhangtianzhuetal.materialFlowanalysisofFossilFuelUsageintheChineseeconomy[J].JournaloftsinghuaUniversity(Sci&tech),2004,44(9):1166~1170.]

[9]张天柱等.贵阳市物质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04,44(12):1688~1691.[Zhangtianzhuetal.materialFlowanalysisinGuiyang[J].JournaloftsinghuaUniversity(Sci&tech).,2004,44(12):1688~1691.]

[10]陆钟武.关于钢铁工业废钢资源的基础研究[J].金属学报,2000,36(7):728~734.[LuZhongwu.aStudyontheSteelScarpResourcesforSteelindustry[J].actametallurgicaSinica,2000,36(7):728~734.]

[11]毛建素,陆钟武.关于中国铅的资源效率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3):78~80.[maoJiansu,LuZhongwu.StudyontheResourceefficiencyofLeadforChina[J].ResearchofenvironmentalSciences,2004,17(3):78~80.]

[12]邓南圣,吴峰.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6~40.[Dengnansheng,wuFeng.industrialecology:theoryandapplication[m].Beijing:Chemicalindustrypress.2002.36~40.]

[13]motoyukiSuzuki.energy,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needforzeroemissionconcept[a].see:theoryandactiononSustainableDevelopment[C].Beijing:CentralCompilation&translationpress,1998.23~28

[14]GovernmentofJapan.Fundamentalplanforestablishingasoundmaterial-cyclesociety[R].2003,3.[Ht][HJ3/5]

StudyinQuantitativeevaluatingofCircalareconomy

wanGQiwanGHui

(CollegeofenvironmentalSciences,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itisnecessarytobuildanevaluationindicatorsystemtoassesstherecycling

materialsintheeconomicsystemwhenthestrategyofcirculareconomyisemphasised.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thematerialflowintheeconomicsystem,twomaterialflowmodelsarebuilt.oneofwhichisforanopensystemandtheotherisforaclosedone.thentwocircularindices(i1&i2)aredesignedtoevaluatecirculareconomy.attheend,acasestudyiscarriedoutontheeconomicsysteminJapan.

循环经济的实例篇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循环农业十分强调优化集成与合理循环,其在生物再生产、经济再生产上具有多维立体结构和功能,在广度上讲究对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循环农业既把握物流、能流转换规律,适度延伸食物链,又按照经济增值规律,延伸产品加工、贮运、销售链条,达到多维经济增值。为此,要积极在实践基础上探索有益的发展模式。

一是立足于适量投入、立体种养、高效利用、固碳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模式。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农牧公司的农牧有机结合高优农业模式为例,仅一个出栏1万头的养猪场,通过实施循环农业模式可节约牛粪成本约6万元,节约电费约17万元。

二是立足于优化环节、合理循环、减少废弃、防控污染,构建环境友好型循环利用系统的生产模式。以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为例,以草生菌优良菌株选育为重点,循环利用秸秆资源、充分利用废弃物,形成多途径开发模式,每667平方米栽培草生菌可增收100元,菌渣有机肥替代化肥量30%,减少稻草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三是立足于农林复合、农牧配套、合理调控、促碳中和,构建固碳增汇型优化调控系统的生产模式。以林下经济模式为例,在郁蔽的林下养鹅,每667平方米可养500只,每年可养3茬,出栏1500只,年纯收入在1.2万元以上;在林下栽培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环利用),种草菇后的培养基废料可作林地肥料,促进林木生长。

四是立足于发挥功能、优势互补、统筹集成、和谐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型统筹协调系统的生产模式。绿色家园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业增效增收。例如建造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柴2000千克以上,相当于0.23公顷薪炭林或0.4公顷林地的年产林木蓄积量。

五是立足于技术密集、高效循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构建科技示范型高效循环农业的园区模式。

循环经济的实例篇9

(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发展循环型农业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文章对其概念、内涵进行了梳理旨在把循环农业的思想更充分地应用在实际生产中。系统地阐述了循环农业的定义、特征、原则与理论基础等,结合国内外循环农业的制度创新和机制研究,分析了循环农业的参与主体、结构层次、技术支撑和法律保障等。研究和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来指导农业生产,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循环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志码:B论文编号:2014-072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典型农业系统物能循环特征及系统优化调控技术”(2012BaD14B03);国家自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能值的纸坊沟流域生态资产与人类福祉变化动态模拟”(4127154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与区域生态安全”(41030535)。

第一作者简介:胡晓欢,女,1989年生,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系统生态学研究。通信地址:100875北京师范大学,e-mail:201321190008@bnu.edu.cn。

通讯作者:董孝斌,男,1973年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xbdong@bnu.edu.cn。

收稿日期:2014-08-04,修回日期:2014-10-08。

0引言

自从循环经济思想传入中国以来,政府和学术部门就引起了高度重视,纷纷将其融入到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探索热潮中。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也因此获得巨大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循环经济的思想应用于农业领域,研究成果犹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他们分别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区域出发,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方面贡献了诸多借鉴。毋庸置疑,循环农业在理论内涵方面的研究,对于指导中国的农业生产实践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1循环农业的概念

1.1循环农业的概念及发展

关于对循环农业的定义,可谓百家争鸣,目前还没有较明确、统一的结论。作为一个新生概念,循环农业的理论来源于循环经济理论与农业结合后的发展进程。随着时间的发展,通过与生态学、经济学等理论的结合,逐步成为了一个较为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在此,笔者将不同学者的概念精髓[1-15]总结罗列如表1。

1.2循环农业的定义归纳

笔者将循环农业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借助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产业链延伸理念等,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以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估体系和绿色GDp核算体系为导向,优化并调节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避免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免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使农业生产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循环农业的原则

循环农业的原则同样来源于循环经济,由最经典的“3R”原则发展到现在的“4R”原则、“5R”原则等等,版本繁多。现将极具代表性的几个原则标准介绍如下。

2.1“3R”原则

最早提出遐迩闻名的循环经济“3R”原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发展局的前局长拉德尔女士带领下专家们研究而出。循环农业同样是建立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基础上的。详细展开如下:

2.1.1减量化或减物质化原则(Reducing)针对总流程的输入端。以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为宗旨。具体是指在农业生产全程乃至农产品生命周期(如从田间到餐桌)中减少稀有或不可再生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从而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例如,种植业通过有机培肥提高地力(如利用沼液沼渣灭虫施肥等)、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为节水、节肥、节地、节种、节药、节电、节油、节柴(煤)、节粮、减人(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即“九节一减”。

2.1.2再利用或反复利用原则(Reusing)针对总流程的中间过程。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污染。具体是指农业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例如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冲洗畜禽等等。

2.1.3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Recycling)针对总流程的输出端。通过把废弃物资源化以减少末端处理量。具体是指将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例如秸秆还田。

2.2“4R”原则

循环农业的“4R”原则有多种版本。

2002年,陈锐等[16]在“3R”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农业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的“重组化原则(Reorganize)”原则。

2005年,崔和瑞[17]提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遵循的“4R”原则,即在“3R”的基础上增加了“再回收(Recovery)”原则。

2007年,高旺盛[18]在设计“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时候,提出了“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和可控化”的循环农业发展“4R”原则,增加了“可控化”的原则,内涵是可控制有害生物和污染物。

针对不同的原则定义,在2010年4月的循环农业“十二五”重大工程项目顶层设计讨论会议上[19],与会专家建议,针对中国的粮食问题以及不同地方农业购买性资源的投入水平的迥异,把“减量化原则”改成“适量化”原则。至此,循环农业“4R”原则“适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和可控化”基本成型。

2.3“5R”原则

关于“5R”原则,同样众说纷纭。刘静暖[17]提出,应在实践中加上资源的再生性(Repreduce)原则和替代性(Replace)原则这2“R”,成为操作性更强的“5R”原则。再生性原则是指在资源的使用中,对可再生资源要在能够保证再生的前提下使用,使资源的消耗速度不高于资源的再生速度。替代性原则是指对不可再生资源应寻求替代性资源,也即开发新的资源。

2005年3月26—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思想者论坛”大会上,中国著名学者吴季松教授参与了国际循环经济理念从3R向5R转变的研讨,会上提出了5R循环经济的新思想,并获得一致赞同,从此循环农业的发展也有了崭新的指导原则[20]。5R理念在传统的3R理念中新增了“再思考(Rethink)”和“再修复(Repair)”两原则。再思考原则就是一反旧的经济理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还要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加大监督力度和管理水平;再修复原则是指不断地及时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比起原有的3R理论,5R理论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的拓展和升华。它不只包涵了循环农业在实践中的规范,还在理论水平上对循环农业进行了指导和完善。

2.4其他原则

此外,在践行循环农业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保育土壤原则、因时因地制宜原则、统筹协调原则、资源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原则、产业结构合理化原则以及综合治理原则等。

3循环农业的理论基础

在农业领域,随着农业发展的逐步深入,出现了以替代现代化常规农业为核心的“替代农业发展理论”,涵盖了有机农业理论、生物农业理论、生态农业理论、低投人农业理论、自然农业理论、再生农业理论、持久农业理论等等[21]。尹昌斌等[22]认为循环农业不仅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同时它又是一种产业形态,其过程与管理应该遵循产业经济学相关原理。综上所述,笔者将循环农业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梗概,详见表2。

4循环农业的层次结构

根据不同的规模,将循环农业划分为3个层次:规模最小的是家庭层次。这种层次体现在结合农民的庭院种植、养殖和生活废物等等,通过沼气工程将资源循环利用。

其次是乡村、园区层次。以村镇为单元,将农户的秸秆残留、生活垃圾、畜牧粪便等等统一回收处理,资源化,建立农村清洁社区。循环农业园区方向拥有着更广阔的前景。中国较为成功的代表有:江苏省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雁门关生态畜牧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3]、上海市崇明县前卫村多功能联动的农业园区模式[24]等等。

最大的是区域层次。就是将农、林、牧、副、渔与相关加工业紧密耦合起来,从而达到产业链的延伸与产业结构的优化。

另外,从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的角度来看,吴天马[2]将循环农业较为系统地分为4个层次:产品生产层次、农业产业内部层次、农业产业间的层次以及产品消费过程和消费过程后层次。从侧面反映了循环农业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减量化、资源化等理念。

5循环农业的保障体系

5.1循环农业的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分为5类。

5.1.1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是循环农业所依赖的核心技术。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甚至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它不仅包含了清洁能源和清洁的生产过程,还有清洁的产品这一方面。

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创新,农业清洁生产遵守循环农业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生产和使用“绿色”农用化学品,同时借助GiS等技术提高它们的利用效率[32],遵循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发展方针。

5.1.2能源开发及循环利用技术大力开发生物质能源,充分利用地层新能源技术,逐渐由高开采、高排放、低利用向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转化。

5.1.3废物利用技术将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回收分类并进行资源化处理。这里具体指的是农业废弃物的“四化”利用[18]:结合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实践成果,对于生产和生活过程产生废弃物(例如畜禽粪便、人粪尿和秸秆等)采取能源化、材料化、肥料化和饲料化4种模式。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有秸秆的能源化和饲料化以及人畜粪便的沼气化和肥料化。

5.1.4污染治理技术通过环境工程技术来净化生产过程末端所产生的废弃物来实现污染控制,从而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

5.1.5定量分析技术在国内,循环农业的定量分析方法[25]主要有HDp法(人文发展指数法)[26]、BpeiR模型法[27]、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类分域评价法、可持续发展评价法[28]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5.2循环农业的法律保障

5.2.1国外循环农业的法律保障体系德国曾经是化肥、农药的生产和使用量最多的国家,也是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32]。自从循环经济的理念诞生以来,德国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都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思路制定了法律法规,无论是水、土壤、大气还是耕作制度、农产品质量、生物多样性等各个方面都加以规范。同时,德国的法制建设也走在世界前列。在1978年宣布“蓝色天使”计划之后,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和《电子产品的拿回制度》。为禁止农民于每年11月15日至来年1月15日在农田施用厩肥[29],德国又于1989年正式立法,同时在政府补贴上向生态农业倾斜。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后,遐迩闻名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理法》于1994年制定出来(1998年修订),把循环经济思想推广到所有的生产部门。之后,德国先后制定了《垃圾法》、《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森林经济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森林繁殖材料法》和《再生能源法》等等。

美国的立法注重防患未然、未雨绸缪。它早期的农业环境立法包括农业法中的土壤银行计划、耕地保护计划、《废弃物处理法》、《土壤保持法案》、《国家环境政策法案》、《资源保护与回收法》等等。1990年,美国又将《污染预防法》中规定的“尽最大努力预防或削减污染源”作为了一项国策。在固体废弃物管理方面,美国《综合环境影响、补偿和责任法》和《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两部法律对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比较完备[30],它的发展模式为三个层次,即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立法。第一层是日本的基本法,由《环境基本法》、《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和《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计划》构成。他们明确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原则等等,规定了组织者、参与者所承担的责任、义务。第二层是《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和《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两部综合性的法律。最后,1995年至2000年期间,日本结合不同产品的性质制定了五部专项立法,依次有《促进容器及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和《绿色采购法》。为调动举国上下都参与建设循环型社会,日本政府颁布了《环保商品购买法》和《循环型社会白皮书》并率先购买和使用环保商品,进一步增进国民观念的深化。

瑞典最早的有关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在1970年左右便开始制定。到20世纪末,《农业环保法》的出台较为系统地规范了其循环农业的生产操作。此法不但明确了“污染者补偿原则”、节省原材料和能源的“生态环境原则”,还规范了水、肥料、农药等的用法、用量,强调了官方的监督作用价值[31]。

西班牙的农业环保法制化自1989年展开序幕,标志是当年通过的《生态农业属名条例》。通览该国的法律法规,囊括了欧盟法、国家法和地方法3个层次。因此,西班牙既要严格执行欧盟的法规,也要将其作为本国法规的制定依据。举例来说,西班牙对来自生态农业与生态牧业的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进口等方面的规定就是参考欧盟的标准[32-33]。

5.2.2中国循环农业的法律保障体系中国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将资源环境保护的相关理念纳入了议事议程[30]。至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制定了10余部环境保护法律和20余部资源保护法律,包括《水法》、《水土保持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其中在《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循环经济”一词得到了明确使用。其对于清洁生产措施的规定以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的规定“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体现了循环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废物循环再生化的特点。同时,《2006-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支持中国循环经济的建设并将其作为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制度和政策方面的框架构建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第一条明确了将缓解中国当下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作为宗旨,提出将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这三方面统筹协调起来。然而,中国的立法尚不健全,例如,中国只是在《森林法实施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退耕还林条例》等行政法规中涉及了循环农业方面的相关内容,但是专门的关于循环农业的行政法规呼之欲出。

6循环农业的前景展望

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不管是发达国家的“石油农业”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革命”都没能摆脱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残酷现实。这些农业模式虽然能够快速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例如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农业发展方式的不当都是严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随着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问题愈演愈烈,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从而大幅度延缓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研究并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业生产,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可控化、废物循环再生化、产业链接生态化、大众消费绿色化,追求生态系统服务的持久力、最大化,是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中国农业发展也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德敏,王文献.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师,2002(11):8-9.

[2]吴天马.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环境导报,2002(4):4-6.

[3]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27-31.

[4]周震峰,王军,周燕,等.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348-351.

[5]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2004(11):83-87.

[6]卢良恕.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现代集约持续农业[J].生态经济,2000(8):9-12.

[7]卢良恕.新时期的中国农业与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通讯,2004(14):8-9.

[8]邓启明,黄祖辉.两岸循环型农业之发展比较与交流合作[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2006:276-279.

[9]王军,赵金龙,何玲.循环农业最优化机制的经济分析与评价[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农学通报,2006:72-75.

[10]尹昌斌,周颖,邱建军.循环经济理念、循环农业内涵与战略途径[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农学通报,2006:88-91.

[11]黄山美.拓展循环农业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农学通报,2006:95-97.

[12]吴春芳,姜永平.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循环农业中“三圈”模式[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农学通报,2006:105-107.

[13]李志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6(1):9-12.

[14]赵金龙,何玲,王军.谈循环农业的模式及其评价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66-1767.

[15]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552-1556.

[16]陈锐,牛文元.循环经济:二十一世纪的理想模式[J].中国发展,2002(2):12-17.

[17]崔和瑞.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5(2):94-98.

[18]高旺盛.中国循环农业的原理、模式与技术途径[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C].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27-431.

[19]张海成.县域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原理与实践[D].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0]刘静暖,代栓平.对循环经济的再认识——从“3R”到“5R”[J].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06(2):79-81.

[21]卢良恕.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与模式[m].济南:山东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6:8-11.

[22]尹昌斌,周颖,刘利花.中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48-52.

[23]刘海.山西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发展模式研究[J].山西农经,2004(1):48-56.

[24]吴志冲.中国沿海地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范例—上海市崇明县前卫村模式[J].上海农村经济,2004(3):19-21

[25]肖忠海.中国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述评及展望[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1):77-81.

[26]孙建卫,黄贤金.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演进分——以江苏省为例[J].江西科学,2007,25(6):672-676.

[27]何志毅,杨少琼.对绿色消费者生活方式特征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4,7(3):4-10.

[28]张其佐,黄基秉,袁力等.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带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2):146-150.

[29]LarsenLB.StrategicimplicationofenvironmentalReporting[J].CorporateenvironmentalStrategy,2000,7(3):276-287.

[30]羡瑛楠,李云燕..中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现状与完善立法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3):18-21.

[31]wagnerwC.Sustainableagriculture:howtosustainaproductionsysteminachanging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forparasitology,1999(29):l-5.

循环经济的实例篇10

abstract:theindustryecosystemisakindofeconomicsystemthatthehumanimitationofnaturalecologicalsystemestablished.it'sfundamentalpurposeistosaveproductionandconsumptionprocesswiththeresourcestheyneed,whichtobringouttheimprovementofeconomicbenefitandenvironmentalbenefitatthesametime.thispaperestablishedtheindustryecologicalsystemofresourcescyclemodel,westudytheresourcescirculationpath,andstartingfromtheexamples,explaintheindustrialecologicalsystemresourcescirculationpath.

关键词:产业生态系统;资源循环;循环路径

Keywords:industryecosystem;resourcescirculation;circulationpath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165-03

0引言

产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新构建起来的一种人类经济系统。建立产业生态系统,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在节约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资源的同时,实现产业系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同时提高产业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传统的“线形开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产业系统生态化建设的要求,而建立“闭环流动型”的经济运行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符合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的要求。

1产业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循环模式

1.1资源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利用模型在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的发展不仅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而且要把大量开发自然资源转变为依赖适量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再生资源利用。这种物质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从传统的“线形式”发展模式向资源的循环式也就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方式转变[1]。如图1,描述了产业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

如图1,图中的椭圆范围内的部门组成产业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作为维持产业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原料进入系统,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被生产过程消耗,另一部分直接进入消费过程。生产者制造出的产品被消费者用来消费,同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出的废弃物一部分直接流入废弃物再利用部门,一部分直接流入废弃物再生部门,还有一部分被废弃物回收部门吸收。废弃物再利用部门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和简单的清洁、维修等工序,就生产了可再利用资源或产品,这些可再利用的物质又重新流入生产者和消费者部门,实现再利用;废弃物再生部门对废弃物进行再生产,产生再生资源,又提供给生产者作为生产原材料。废弃物回收、废弃物再利用和废弃物再生过程都会产生并排放废弃物,最终成为垃圾,这些垃圾被排出产业生态系统外。图中的实线箭头表示的是与传统经济运行模式下相同的物质流动过程,虚线箭头表示的是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资源的循环使用过程。

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下,产业生态系统内的生产和消费部门排放的废弃物经过废弃物回收部门回收以后,废弃物之中的可可再生和再利用的部分分别会被投入到废弃物再生单位和废弃物再利用单位,从而可以进行循环利用和再生产过程,从而产生可循环资源,循环资源再次投入生产和消费单元,这就是图1中虚线箭头描述的物质流动过程。在图中,所有的箭头一起构成了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反映了简单的产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模式。

1.2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产环节图1中的描述,有六个关键生产环节,组成了产业生态系统中经济运行系统,即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回收、再利用和再生环节。对这六个关键生产环节做出如下解释:

①生产环节。产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环节与传统的产业系统中的生产环节基本相同,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生产出满足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消费所需的产品。生产环节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来自于原始自然资源的开采,或者自然资源简单加工过的初级产品,生产设备和人类的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在循环经济模式下,通过可再循环废弃物的回收和废弃物再利用,可以形成资源的循环,循环后的资源又可以被生产环节再次利用,而再次利用后的循环资源最初是从自然资源中转化而来的,因此在第一次生产的过程中已经计算过对生产的投入了,所以在第二次循环利用的过程中,不再算作自然资源对生产的投入,这种循环的经济模式构成的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会小于传统的经济系统。除此之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废弃物是循环资源的形成重要来源。

②消费环节。传统产业系统中的消费环节与产业生态系统中的消费环节是基本相同的,主要是人们的消费活动去满足自身正常的需要。传统产业系统中的消费环节所需要的物品主要是来源于自然资源以及生产中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在产业生态系统的循环经济模式下,消费环节还可以使用再循环资源,如经过废弃物再利用过程又重新被投入循环过程的产品和资源,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这部分消耗在消费环节的消耗总量中可以达到很大比例。与生产环节相同的,消费环节由于使用了再循环资源,因此消耗的自然资源量减小,这意味着产业生态系统中的消费环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传统的经济模式下的消费环节要小。同时,消费环节产生的废弃物也是形成循环资源的重要来源。

③废弃物排放环节。这个环节是个新环节,来自于传统经济系统的生产环节,废弃物排放环节是指产业生态系统中所有废弃物排放过程的环节。而在现实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任何生产和消费过程都会伴随着废弃物排放,所以这一环节很难从生产环节中独立出来,但是,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对废弃物的排放进行科学统计和严格核算。这一环节不能改变产业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会对系统内的资源循环流动产生关键影响,但它是系统内资源开始循环流动过程的起点,并且对于循环经济的实施环节,这是一个关键节点。只有明确产业生态系统内各环节的废弃物排放情况,才能制定和构建生态产业链条,这也是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要先明确和细化经济系统内的每个产业环节,才能认识到生态系统内部的整个物质资源是如何循环的。废弃物排放环节构成了循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物质流经过程,并不会产生物质在形态和性质上的变化,因此不会对废弃物发生任何改变,同时,在这一环节使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及其产生的废弃物,在整个物质循环过程中所占比例非常小。

④废弃物回收环节。当前的经济模式下已经有废弃物回收环节,与废弃物排放过程相比,废弃物回收环节比其他产业环节更为独立,而他整个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比如说污水处理,废物品回收再利用等等。这对于统计核算工作是有利的,但是在产业生态系统中,各产业单元之间是共生关系,各个产业单元进行生产过程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应该被有效回收,并被相关的共生产业单元使用,这样才是能更好的实现产业生态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废弃物排放环节与废弃物回收环节有相似的方面,其相似之处就在于,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既不发生状态上的变化和也不发生性质上的变化,回收环节只是分类处理废弃物,从中筛选出可再利用的废弃物和可再生的废弃物,并将这些物质投入相应的再循环过程。对于筛选剩下的那部分废弃物就是不可再生的,经过垃圾处理过程作为垃圾排出产业生态系统外。

废弃物回收过程在产业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的实施效果会直接影响产业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废弃物回收中的筛选工作如果由于技术水平不够或者人力资源等投入不够,没有将全部可再循环的物质挑选出来,不但会减少系统内的可再循环资源量,而且会增加整个系统对环境的垃圾排放量,加大环境负担;另外,系统为了维持生产运行,就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自然资源,这会加重自然资源的消耗,这些都有悖于产业生态系统建立的初衷。因此,重视废弃物回收环节,控制好废弃物的回收,尽量提高废弃物的回收比例,才能有效建立产业生态系统。

⑤废弃物的再利用环节。这个环节是属于废弃物再循环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产业生态系统区别于传统经济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产业生态系统中建立产业共生关系的重要依据。这个环节不会改变废弃物的化学物质和物理结构,只是对废弃物进行简单的处理,如维修、清洁等等,并依据废弃物本身的性质和用途,确定其作为可再利用资源的流向,即是用于生产环节还是用于消费环节。

⑥废弃物再生环节。废弃物再生环节也属于废弃物再循环过程,是废弃物经过回收后,对于可再生的物质进行再加工处理,在加工过程中物质的物理结构会发生变化,甚至化学性质也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物质,也即再生资源。再生资源与可再利用资源统称为再循环资源,但是它与可再利用资源不同的是,由于废弃物在这一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再生资源绝大部分不能直接投入消费环节,而只能作为生产原料被投入生产环节,要再次经过生产加工才能成为可被消费的产品,投入消费过程。

以上六个生产关键环节是产业生态系统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或产业单元之间是以副产品和废弃物交换为纽带建立产业共生关系的,而废弃物的交换和经济价值的重新获得都要取决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再生环节运行的好坏。

2产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路径

2.1物质循环路径的模型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废弃物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个是再利用,另一个是再生。同时,废弃物有两种来源,一个是消费过程,另一个是生产过程,而再循环资源的使用流向也是消费过程或者生产过程。从理论上讲,资源的循环路径可以有以下8条,如图2①-⑧所示。

2.2物质循环路径实例解释现实生产中,由于废弃物经过再生处理过程,生成的再生资源或产品一般质量较低,资源纯度或者产品性能都会较初级资源或初次生产出的产品差一些,所以一般不会直接投入消费过程,因此过程④和过程⑧一般不会在实际生产系统中出现。因此,本文的研究中,我们暂不考虑这两条路径,而是重点考虑其他6条资源循环过程,并以路径①③⑤⑥为例进行循环路径的实例解释。

2.2.1路径①,鲁北化工集团磷铵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磷石膏的再利用[2]路径①的意思表示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循环处理后,形成的可以再次利用的生产资源或产品,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资源循环类型,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的资源循环过程。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是我国第一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其创建的中国鲁北生态工业模式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认的中国生态工业的典范。鲁北化工实施技术集成创新,创建工业生态园发展可持续循环经济,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磷铵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磷石膏废渣,这些废渣经过烘干处理,分解出水泥熟料,这部分水泥熟料可以与锅炉排出的煤渣和盐场来的盐石膏等配制成水泥。对于磷石膏的烘干处理过程就是再利用处理过程,烘干后的水泥熟料可以作为原材料投入水泥生产的过程中。这样,既可以减少磷铵生产的废弃物磷石膏对环境的排放,而且再利用产生的资源投入水泥生产,减少了水泥生产对原始资源的需求,降低了生产成本,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路径①的循环属于原级再循环,这种循环对资源的再利用效率较高。

2.2.2路径③,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造纸资源循环利用[3]路径③表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再生处理后,可以形成再生资源或产品,这些再生资源或产品可以被投入到生产过程汇总用。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是国内建设最早也是目前发展最完善的一个生态工业园案例。该园区以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制糖、酒精、造纸、热电联产和环境综合处理六个系统为框架,这六个系统关系紧密,通过副产品、废弃物和能量的相互交换和衔接,使某一产品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产品生产的原料,形成互为上下游的生态产业链。

2.2.3路径⑤,美国施乐公司的循环物流系统路径⑤表示的是,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再利用处理后,成为可再利用资源或产品,并再次投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过程。美国施乐公司自1959年向世界推出第一台使用普通纸的自动办公复印机以来,一直在世界复印机领域处于龙头地位。施乐公司发现市场上打印机等相关产品的使用周期越来越短,这带来了巨大的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施乐公司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绿色再循环系统工程,即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设计和管理为指导,以优质、高效、节能、环保为目标,以先进的技术为手段进行生产,对报废的产品进行修复,大多数复印机,打印机和多功能设备都设计成为可以翻新再用的产品,而施乐的产品及其部件极高的质量和耐久性使之成为可能。施乐公司根据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评价和分析,找出产品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循环物流系统。

2.2.4路径⑥,生活用水的循环再利用路径⑥表示的是,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再利用处理过程后,形成再利用资源或产品,并再次投入消费环节中被使用的过程。这种再循环路径在现实生活中也非常常见,例如生活用水的回收再利用,城市总将生活污水经过净化等再利用处理,用来清洗道路或者植物。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也提倡节约用水,可以用洗菜或洗手洗脸的水冲洗厕所等,这些都是简单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活动,很容易对物质的循环路径⑥做出解释。

3结论

建立产业生态系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的基础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与再利用实现系统中各个产业或者企业的共生,进而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明确产业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循环模式及其实现路径是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德胜,钟书华.生态工业园区理论研究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05,(2):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