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十篇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十篇

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3:04

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篇1

【关键词】轨道交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52-02

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实现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能否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人才需求、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为最高标准的专业教学质量目标,必须逐步建立以专业建设科学性评价、教学条件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评价和社会声誉评价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为交通服务业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一)专业建设科学性评价

1.专业设置科学性评价

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在整个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所以,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是重要的一环。

2.课程开发科学性评价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它是职业教学的核心,其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是由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建设、课程考核等方面组成。

(二)教学条件质量评价

1.师资队伍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专业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既要有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有专业实践技能和经验,并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素养。

2.实验实训条件

包括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站务员、票务员、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职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岗位技能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重点,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教学管理制度

它是规范教学工作,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用于保证教学工作有秩序、有成效地进行。学校建立并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23个程序文件及71个作业指导文件定期开展内部质量审核,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三)教师教学质量的教学过程评价

所有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过程,所以要制定有效的制度公平、公正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听课制度

一方面成立由主要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及教研组长参加的听课小组,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另一方面建立任课教师相互听课制度,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3次。

2.督导制度

学校非常重视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提升。2001年成立教学督导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建立了校、科、组三级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

3.教学检查制度

一方面,学校对各教学部门教学文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另一方面,对教师阶段教学工作各环节进行检查,实行三查两控制。

4.学生信息反馈制度

每周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记录表》,注重学生信息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

5.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制度

实行教师两年两个月到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到企业参观学习、举办教师下企业实践汇报会等活动,使教师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了解行业人才新需求,市场发展新方向。

6.学生评教制度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比较客观,但有时会出现主观偏差,通过数理统计并借助微机处理以达到学生评价的公正性。

(四)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结果评价

这是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核心是看学生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职业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一种跨专业的能力,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规范、胜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线的站务员、票务员、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等职业岗位的意志品质;群体中的行为合作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有为任职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应变的能力,如自我调节的良好心理素质等。

2.必备知识与理论

必备知识与理论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的基本理论掌握与应用的能力。应该看到,胜任站务员、票务员、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的职业岗位工作,是本学生毕业的最基本标准;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是学生走向职业生涯进行的必备条件;而一定的文化基础既是培养扎实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

3.职业技能水平与“双证”率

作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所对应的某一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包括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而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是用职业资格证书来衡量的,所以用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来进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标准是较为客观的。本专业要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第三方评价。

4.获奖情况和成才典型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在校生的校内外获奖情况和毕业生的成才典型,反映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力,也是本专业教学质量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外在指标。

(五)社会声誉的评价

该指标的目的是看社会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社会评价,以反映本专业在社会声誉中所处的地位。具体包括就业率、就业质量、学生报到率和流失率、短期培训、技术开发与推广五部分内容。

1.就业率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吸引生源的最大优势就是就业率。就业率是学生是否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主要标志,能直接反映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并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可比性。

2.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是就业率的一个延伸的指标。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专业对口率、职业稳定率、工作称职率、岗位晋升率、平均工资水平及自主创业及对口升学等。

3.学生报到率和流失率

录取学生的报到率以及学生在不同学期(学年)的流失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的认可程度。是学校社会声誉的表现形式之一。

4.短期培训

本专业设置的功能除了提供正规的学历教育外,还应该包含为社会主动、积极地举办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相关工种短期培训的功能。短期培训既有相对灵活、变化较快的特点,同时也有各种实践性教育占突出地位的特色。社会选择短训时,讲求“实用”、“时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办学水平和行业地位。

5.教科研与成果推广

本专业要发挥本专业教师教科研优势,联合广州地铁公司、深圳地铁公司,进行交通行业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服务交通,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作贡献。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

(一)深入调研、科学设置专业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深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调研就难以遵循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就会导致专业设置不适合生产需求、不服务“市场”,也会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教学资源浪费,专业招生的困难。所以,专业设置前一定要了解国家《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广东省城市、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建设,以及人才需求状况,科学设置专业,真正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精神。

(二)科学开发课程和教材

职业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所以本专业课程开发务必根据站务员、票务员、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等岗位工作的技能操作要求产生一个完整课程方案的全过程。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时数、考试考查、实验实训等,是学校确定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发技能型实用教材等的总和。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改革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与广东地方铁路有限公司,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深圳地下铁道总公司等交通服务行业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巩固和完善“2+1”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生产特点的“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交通客运高峰周期的生产规律特点,每年的“五一”、“十一”和“春运”等客运繁忙阶段,学校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实时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行业和企业进行阶段性实习。全面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

(四)建设有专业特色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办学的主要条件,是教学的主导力量,因此从专任教师的数量和结构看,要保持合理的生师比例、职称结构比例,提高专任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比例,专业课教师数量要充足;从教师自身的素质来看,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并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五)建设和完善教学设施

包括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践基地。本专业必须设有工位充足轨道交通实训室,包括轨道交通模拟沙盘,供电系统和行车组织基本操作和展示,以及行车组织实训室等到校内实训条件,培养学生岗位技能。

(六)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

根据城市轨道运输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中务必针对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教学实践,目前,在城市轨道运输与管理专业教学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当推动导向教学方法的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研究性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最大限度地实现以素质教育为基、能力培养为本、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目的。

参考文献:

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篇2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133-02

低碳经济是近年逐渐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自从诞生之初,便受到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这种现实情况之下,如何有效管理交通运输便提上了日程。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可以逐渐改善当前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有效实现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实施交通运输管理的目的在于节约资源,有效减少环境污染。[1]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再对如何有效解决交通运输管理问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以期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管理的优势来贯彻落实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阐述

低碳经济是一个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它的核心是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相应的制度与政策来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有效贯彻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促进经济发展由高能耗模式逐渐向低能耗模式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首先是在英国提出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国纷纷重视对节能减排措施的研究,中国社会也正处于向低碳型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期。[2]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进步,交通运输成为了保证城市日常运转的重要工具。交通工具的多样化是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但由此产生的一个环境问题便是汽车尾气排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要想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改善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形式,就需要逐渐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对交通运输的规划管理。

二、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问题和不足

(一)交通管理与城市规划脱节,计划与实际不兼容

国家虽然有对交通运输投入资金,但如果管理不善的话,就很可能会产生资金浪费的现象。交通管理与城市规划不协调,就会使交通运输妨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正在不断增多,交通运输是当前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工具。如果交通管理与城市规划不协调的话,就无法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3]除此之外,交通运输管理的规划不当,在人口较少的区域内投入了较多的交通建设管理资金,就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如果在居民较为密集的区域缺乏交通运输管理规划的话,就会影响到人民的正常出行。

(二)居民出行需求无法满足,公共交通应用不足

在当前的城市中,公共交通工具迟到的现象较为明显。公共汽车是当前我国城市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公交车晚点的情况是很多城市中都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也是当前交通运输中,私家车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公交车已经无法满足市民对方便快捷出行的现实需求。[4]但要看到的是,私家车的增多会造成一个循环,就是交通越来越堵,公交车无法准时到达目的地。除此之外,还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汽车排放的尾气造成了大量的空气污染,这也是目前许多城市出现雾霾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新能源车辆发展应用缓慢,缺乏体系化激励

主要是受地方政策落实不利、激励政策不充分、充电技术规范不统一、公共充电设施滞后、家用充电桩进社区难度大、插电混动干扰、配套的充电设施不完善、电池技术存在瓶颈、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地方配套政策欠实惠、新能源汽车普及不够、零部件基础薄弱以及加气站的配置不完善合理。同时由于人才缺乏: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存在较大缺口,还远远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售价较高,难以带动需求释放;由于市场规模偏小,企业短期难以获得规模效益,生产成本尤其是核心技术电池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汽车售价普遍偏高;电池续航里程不高,给远途出行带来不便;应用环节配套体系不健全,充电难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核心问题,消费者与社会群体对新能源汽车认知度不高,推广普及工作有待提高;而新能源LnG车辆也存在技术水平不高,购置成本较高,政策优惠涉及范围单一,加气站的配置不完善合理等原因,造成新能源车辆发展受到制约。

(四)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不健全,存在信息漏洞

由于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各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越来越无法跟上城市化的发展步伐,这一点在交通运输上得到了体现。当前来看,虽然许多城市都已经实现了城市化,但这些城市都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城市交通运输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的交通运输信息系统会出现相应的信息漏洞,从而影响到交通运输管理的正常开展。[5]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体现。在交通运输管理中,信息的地位也很重要。如果管理人员不能获得准确及时的数据信息,就会在具体制定相应的交通运输管理方针上面存在偏差,进而无法根据有效方案来规划设施配置。信息漏洞的出现,容易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这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完善提升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机制与思路分析

(一)制定完善的交通管理方案

交通运输管理需要包含在城市规划之中,这样才能够做到统筹兼顾,二者协调发展。城市化发展过快,使得一些交通运输的管理方针无法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甚至还有一些交通运输管理跟城市规划出现冲突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规划方案,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发展的现实需求,才能有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具体制定交通运输管理方案时,还要考虑到当地的人口情况。在一些人口较多的繁华地带,加大交通运输方面的资源投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的情况,方便市民的快捷出行。[6]除此之外,在考虑当地的人口因素时,还要结合其他的一些客观因素。如在修建地铁的过程中,要保证天然气与煤气等管道运输的安全性,还要对运输管道定期检查,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如果地铁建设与运输管道相距较近的话,在检查时就会影响到地铁的正常运行,给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一旦管道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威胁到市民的出行安全。所以,制定合理的交通运输管理规划方案不仅可以方便市民出行,还能保证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重视基础建设,加大对交通运输工作的投入力度

虽然当前政府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管理建设城市交通运输,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城市交通运输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资金不足会阻碍到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对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政府需要逐渐强化对交通运输的资金投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舒适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群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当前城市交通运输拥堵的现实情况,还可以减少由于汽车尾气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从而实现了节能减排的城市发展目标。当前来看,我国许多城市还缺少地铁等其他相应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这种公共交通工具单一性的现象会影响市民的正常出行,也是造成当前城市交通运输拥堵的重要因素。所以,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来创新公共交通工具形式,可以通过修建地铁来有效缓解当地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输负担,从而达到合理分流人群,保证交通运输通畅的目的。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从交通工具上着手,逐渐将以前高能耗、高排放的交通工具转变为低耗能、低排放的交通工具,从而实现绿色交通运输的管理建设要求。有效增加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中舒适安全的新型交通工具数量,可以吸引市民乘坐,有效贯彻节能减排的发展方针,也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要求。

(三)多措并举,营造新能源车辆发展良好氛围

尽快明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技术路线,建立创新合作机制;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推动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的突破;尽快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完善检测标准与手段;建立财税金融激励政策体系,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拓宽融资渠道,健全风险投资机制;注意和谐发展,节能与环保并重;强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既保护自主技术又尊重他人技术。同时要全面拉动新能源汽车消费,积极创造优惠条件,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使用便利,提高服务水平,继续推行并加大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补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尽全力保住自己在某个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优势的同时,持续并深入的研究下去,不断创新和进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通过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水平,减免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等方法,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新能源汽车;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转变人们传统观念,增强人们环保意识,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快信息化,完善交通管理机制建设

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交通运输管理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合理有效配置城市交通运输资源的必要保障。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交通运输也开始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从而为管理人员制定相关管理方案提供数据支撑。健全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可以保证交通工具的正常行驶,有效避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一些安全事故。道路信息可以保证车辆运行通畅,为驾驶者提供准确有效的绕行路线,有效降低道路拥堵现象的发生率。人口信息可以使城市交通运输的各项设施能够合理分配,从而实现交通设备的布局不断向科学化方向发展。政策信息是指政府针对城市交通运输管理所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这是交通运输管理能否正常开展的必要保障。所以,信息系统在城市交通运输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是交通运输管理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有关部门需要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有效开发公共信息平台,从而提高信息的实际利用价值。

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篇3

关键词路网;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

中图分类号U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103-0106-02

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其客流量大、速度快、能耗低等优点成为当前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城市交通建设的重点。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密度逐年升高,居民出行量和出行频率不断增长,这也对城市轨道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需求是人类的第一需求,安全问题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重大难题,所以对基于路网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1城市轨道交通路网

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在经典的“线状城市”理论中强调城交通规划应先于城市规划。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是在现有城市形态的基础上,依据客流量多少和城市发展潜力来修建的,是明显落后于城市规划的,所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其实并不具备明确清晰的路网结构,甚至一些轨道交通结构简单的城市还没有建成路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朝向大规模、网络化方向进行的,我们对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的研究也必然建立在路网的基础上的。

2基于路网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的影响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是一个分布很广且开放性较强的动态体系,影响其行安全运输的因素错综复杂,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类:人为因素、道路因素、环境因素。

2.1人为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行车安全运输与许多人为因素有关,毫不夸张的说,人为因素是这三大因素中最至关重要的因素。轨道交通的各个环节都要依赖于高效、安全、可靠的个人操作,离不开人的控制与主导。工作人员不仅要操纵、控制和监督各设备的运行,还要与客观环境进行不断地交流协调。除了工作人员以外,乘客行为也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对乘客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规范乘客行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2道路因素

道路是城市轨道交通路网中的基础,良好的道路条件是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的前提。道路因素包括道路基础设施和交通管理现状。越复杂的路网结构,其受道路因素的影响越大。

2.3环境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是一个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系统。在组成成分上它包括硬件系统、人员配备、组织机构、社会经济环境、社会互动等。其安全性不仅要受到运营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还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法律等方面的影响。

3构建基于路网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管理系统

构建基于路网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管理系统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运营企业、监管部门等共同努力,制定安全管理总方针,同时积极开展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规范企业行为、加强安全监管力度、完善安全审核评估制度、建立应急预案等工作。

3.1明确基于路网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管理的难度

与简单线路的城市轨道交通相比,对路网的行车安全运输管理难度更大。线路是构成路网的基本单位,不同的路网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形态结构,线路越多,路网越复杂,对各线路、各车站协调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安全管理的难度就越大。

3.2组建安全管理部门,确定部门职责

为了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行车安全运输管理,应当设置专门的部门来进行此项活动,而且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和权限。在人员配备上至少要包括最高管理者、部门业务经理、安全训练人员、特种装备负责人、设备技术操作人员等等。其中最高管理者要承担安全管理责任,安排部门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职责,审查安全管理措施,协调各线路安全管理工作,并对安全管理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在安全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划分上,要面面俱到,坚决对决职责划分不清,遇事相互推诿的情况。

3.3对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运行进行控制

对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进行运行控制的目标是与运行相关的所有风险,并使这些风险都处于受控状态。对于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主要是不可容许的风险)应当建立文件化程序。参照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或惯例设置运行标准,该标准要确保每个操作人员都可以看懂并知道如何去做。

3.4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应急系统

应急系统的工作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即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而一份完整有效的应急预案在内容设置上应当包含参与单位、应急责任人、参与人员的岗位职责、应急信息、紧急联络通信、内部报警与通报、人员疏散预案、关键设备保护预案、危险品处理预案。

应急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管理系统中作用主要由两大方面:1)确定安全事故或紧急情况的发生可能性;2)对已经发生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快速反应,降低安全事故或紧急情况造成的损害。

在应急预案的设置方面,积极建立包括公安、消防以及医院等单位在内的抢险救援队伍,定期安排演练。在演练期间要注意协调各单位之间、各部门之间、应急设备与参与人员之间的合作,提高抢险救援队员随机应变的能力。这里的应急设备包括消防设备、报警系统、隔离阀、应急照明系统、逃生工具、安全避难等。

4结论

作为当今城市重要的运输手段,城市轨道交通正在大规模的建设当中,路网结构日益形成,且复杂多样。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管理体系,保障行车运输安全,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刘建仁.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讨论[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2(9).

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篇4

低碳交通(LowCarbontransport)是指在交通出行的各个环节全面关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通过对运输结构和运输效率的优化,最大程度地减少碳排放总量。一般地,减少碳排放总量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量,二是使用替代能源。但在现实中,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无大规模替代能源出现前,化石能源使用量难以从根本上减少,因此,发展低碳交通的首要手段是节能,其次才是使用替代能源。并且,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应用智能交通技术可达到节能25%-50%的水平。同时节能的领域可覆盖到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管理等多个方面,其降碳潜力更是可观。当然,加强电动车、生物质能汽车等替代能源交通工具的研发和商用化从战略上而言也是必须的。在这样一个认识前提下,可对影响城市通低碳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1.运输方式因素

不同的运输方式在能耗水平、运行速度、运输能力、平均运距、运输成本、投资规模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也适应于不同城市群的交通流量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决定城市群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下表列出了五种主要的不同交通方式的技术经济指标比较情况。

由下表可知,在不考虑交通流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情况下,发展大运量的铁路运输和水上运输(在自然条件允许时)是发展低碳交通的最优选择。而对于油、气等适合于管道运输的货物,管道运输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2.交通工具和设施因素

交通运输的载体是交通工具和设施。对于公路运输而言,公路条件是影响交通能耗水平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高等级公路运输比低等级公路运输节能。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车辆的油耗要比普通公路节约20%以上(交通运输部,2006,下同)。不过,高等级公路会刺激车辆的运行,使运量加大,所以总体能耗仍在加大。车辆的技术状况和使用方式也对交通能耗有重要影响。此外,交通流条件也影响公路运输能耗水平,通常交通量大的混合交通要比交通量小的非混合交通条件下的能耗要大。

3.能源结构

不同的能源具有不同的效率,因此也影响到城市通的节能水平,如采用柴油机车辆比汽油车要节能15%左右。在码头通过“油改电”来调整能源结构可达到40%-60%的节能效果,推广使用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可在部分替代化石能源的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

4.管理因素

交通运输管理对交通低碳化影响很大,尤其是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可大大减少车辆的空车回放、绕行、道路交通拥挤、营运车辆超期服役等因素增加的能源消耗量。研究表明(交通运输部,2006),提高车辆里程利用率1%-5%可节能3%-15%,通过管理手段来缓解道路交通拥挤可节能7%-10%。

5.城市群规模结构和工作距离

城市群规模结构和工作距离也是影响交通低碳化的重要方面,这是可见的研究成果未能认真注意的一个事实。一般而言,城市规模越大,人的交通距离会增加,从而增加交通能耗水平。同时,在现有商业区、工业区和生活区分离的城市开发模式下,人的工作距离变得更长,也会增加交通流量和交通能耗。因此,合理的城市群规模和城区功能区结构对交低碳交通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

二、我国城市群发展低碳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各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与低碳化要求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

1.大运量交通方式发展滞后,综合运输结构不尽合理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群既有铁路线路能力已经饱和或接近饱和,既有铁路网规模总量明显不足,铁路网分布也不均衡。在水运资源丰富的各大内河流域,由于近十年来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发展,水运发展相对缓慢,水上运输节能环保的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同时,公路、水路和铁路不同运输方式之间,主干网与主干网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综合运输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尚未充分显现。

2.交通设施节能水平较低

铁路货运站场建设、县级水运码头、欠发达地区公路和桥梁设施老旧、损毁现象较为严重,局部路段交通拥挤较为严重,绕行等不合理运输现象多有发生,内河高等级航道偏少,通航河流上的碍航闸坝较多,致使航道严重不畅。通航河流乱采滥挖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甚至在航道上采挖砂石,影响航道畅通及安全航行,部分航段失养失管。这不仅防碍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增加了运输过程中的能耗水平。

3.运输工具能耗较高

水路运输船舶老化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大型水运企业船龄超过20年的船舶比重较高。营运车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大马力低油耗的柴油车数量不足。汽车甩挂运输发展滞后、中小型企业很难注重节能技术的应用,政府推行节能难度较大。

4.替代性低碳能源利用极少

柴油和汽油是各城市群公路和水上运输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部分城市公交车、出租车也使用天然气作为能源,但比重较小。铁路运输业以电力为主要能源,但根据全国电力供给以火电为主导的能源结构看,铁路运输使用的也是高碳型能源。

5.物流组织化、集约化、一体化发展程度较低

目前,各城市群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各城市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阻碍了城市群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运作,统一的城市群物流市场尚未完全形成;物流企业普遍规模小、装备落后,这都导致城市群全社会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较低,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增加了物流业的能耗水平。

6.城市交通低碳化管理水平低

作为新理念和新方式,城市交通低碳化管理尚处于认识和研究阶段,远未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一方面,私人轿车发展过快,缺乏增量宏观调控措施,城市交通问题较为严重。另一方面,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公交车设施运力不足,专用通道建设相当落后。此外,城市交通节能管理手段较为落后,城市交通能耗强度较高。

三、我国城市群发展低碳交通的基本对策

城市群低碳交通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群低碳交通的发展必须综合考虑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在考虑交通运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时,还必须考虑到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环境的其它类型的污染。因此,城市群低碳交通的发展必须遵循交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性等原则。

1.优先发展区际大运量交通网络和市内公交体系

应改变目前以高等级公路(包括高速公路)优先的城市群区际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思维,逐步转变为以铁路为主体的区际交通架构。加快提高既有线路等级和运输能力,加快推进新建项目,促进铁路网实现质的飞跃。在具备条件的城市群中发展快速城际线。在水运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以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的船舶为载体,大力发展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内河水运体系。其次才是发展高等级公路体系。在公路运输中,应优先发展大众客运和第三方物流,接着才是私人货运和小汽车。

2.优化交通运力结构

应严格执行《机动车登记规定》和《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加强对已达到报废期限机动车的监督管理,加快高油耗客、货车退出道路营运市场进度。鼓励推广小排量乘用车,引导用户使用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积极发展适合高速、干线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和短途集散用轻型低耗货车。推广厢式货车、集装箱专运车辆,加快发展甩挂运输。积极发展与航道技术标准相适应的大型化、标准化船舶和特种货物运输船舶,加快淘汰老旧船舶与落后船型。鼓励投放节能、大型、专业化运输机车,对购置低碳型机车的企业实施一定的减免税,对运行超年限机车实行强制性淘汰。鼓励发展铁路重载运输。

3.优化运输能源消费结构

应鼓励和引导经营者使用柴油汽车,提高柴油车比重,大力推进运输车辆的柴油化进程。积极推广汽车利用天然气、电力、燃料电池、醇类燃料、生物柴油汽车等石油替代性能源。研发推广新型船用替代燃料,因地制宜在船舶上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加强对港区码头的岸电技术改造,推广使用岸电。推进港口机械“油改电”工程,鼓励港口应用太阳能、空气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

4.改善运输基础条件

应加快城市群之间高等级公路建设,强化连接线、断头路等薄弱环节,提高公路网络通行能力和效率。加强农村区域二级以上公路、旅游公路建设。加快未铺装路面改造,改进路面结构及材料,全面提升路网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促进公铁、公水等多种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和一体化运输。

5.建立健全低碳化交通运输管理体系

在城市群中,应树立发展低碳交通体系的共同理念,这就要求要建立健全区际低碳化交通建设合作协调机制,统筹各城市区际交通和物流设施规划和建设。在各城市内部,也应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各管理部门低碳管理工作合作机制,共同推进低碳交通建设和管理,包括严格营运车辆准入和退出机制管理、加强大中型运输企业、枢纽站场和码头碳排放管理、加强运输企业运力调查和管理工作等。同时,应加快构建全社会物流高效节能降碳运行管理体系,鼓励物流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6.挖掘城市和城区空间布局降碳潜力

一方面,要保持适度的城市规模,以利于交通流畅,减少城区非经济车速和堵车带来的能源浪费。另一方面,要优化城市区域内部结构,将居住区和工作区尽量建在一起,构筑工作与居住相临的城市内部结构。

7.构建低碳交通生活模式

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篇5

【关键词】一体化交通英国借鉴

一、一体化交通战略的内涵

“一体化交通”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之分。第一个层次,交通的不同部门之间实现技术上的一体化。以货物运输为例,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从公路到铁路运输的无缝衔接。这属于狭义的一体化。第二个层次,一体化交通政策战略以社会发展一体化为目标,它强调交通政策与土地利用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社会公平政策的结合。这属于广义的一体化,也是一个国家长远实现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

二、我国一体化交通规划实践的不足

2008年3月国家交通主管部门进行大部制改革,将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职责,建设部指导城市客运的职责,整合划入一个部门,组建交通运输部。新设立的交通运输部集合了对公路、水路、民航三种运输的行业规划、政策和标准的拟定和组织管理责任于一体。尽管我国一体化交通运输管理在部门一体化和运输方式一体化上有了明显的改进,但在以下方面仍有不足。

1、缺乏将各种运输方式集中管理的国家大部机构。目前我国交通仍是铁道部和交通运输部的分块管理,铁道部负责拟定铁路技术政策标准、组织重大技术的研究和铁路运输调度管理,交通运输部负责制订水路、公路、航空三种技术标准规范、开展重大项目技术研发和三种运输服务提供。国家缺乏对上述四种方式进行综合协调管理的统一部门或机构,这造成关于水路、公路或航空和铁路之间无缝衔接技术研究的主体缺位,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多式联运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

2、缺乏交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政策之间的一体化。当前我国交通管理组织不具备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的职责,在城市发展中,城市公交规划仍属于城市规划的附属,缺乏交通发展和城市发展一体化协调规划理念。这种一体化理念的缺乏突出反映在城市圈的建设中。例如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意味着武汉城市圈将可实施9个城市区的一体化交通规划。毫无疑问,在当前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之间缺乏一体化的现实条件下,城市圈的一体化交通规划需求必将受到原有城市建设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体制的制约,这必将阻碍整个城市圈的建设和发展。

3、交通规划缺乏对各种交通方式的参与者平等对待理念。当前我国交通规划实行的是“人车分离”、“车为本”的思想。在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制定上,城市发展以“1小时交通圈”或“30分钟交通圈”等来概括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衡量的标准是小汽车出行所需的时间,例如北京市“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目标即为:“2010年城市干道高峰小时平均行程车速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五环路内85%的通勤出行时耗不超过50分钟”。可以说,当前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在某种意义上更类似于机动化交通规划,它没有全面考虑骑自行车者和行人的交通需求,为非机动车驾驶者规划相应基础设施,使各种交通参与者都能分享适当的空间。

4、缺乏交通规划与环保政策的一体化。当前交通发展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交通运输部并没有下设一个直接负责交通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的部门,缺乏一个实现交通与环境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平台。此外,国家缺乏从立法和制度建设上对一体化交通规划所应达到的环境保护标准、以及交通规划如何与地区总体环境保护政策协调发展的约定。

三、英国一体化交通规划实践特点

英国交通部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施一体化交通规划,其一体化交通发展采用广义一体化交通发展理念,即要实现交通与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健康和社会公平的可持续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突出反映以下6个特点。

1、大部制的英国国家交通部。由于英国国土面积不大,传统的英国交通部就已涵盖了道路交通、铁路运输、民用航空运输和航海运输四大运输方式。而2002年6月,英国又将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管理以及地方事务3个部合并,成立了大部门――英国交通部(departmentfortansport)。其发展使命即为每个人提供平衡经济、环境和社会的需求。该部既是四种运输方式技术上一体化的组织平台,同时也为交通规划和环保政策一体化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障

2、国家交通部机构设置反映出交通发展与环境和社会公平、安全政策的一体化。从英国交通部组织结构看,各个分部都具有相应的与繁荣、环境和健康相关的职责范围。例如,在国际运输网络和环境分部下,航空处具有航空安全和航空环境的职能,环境和国际处承担清洁燃料使用和国家环境政策制定及国际间协调的责任。在国家运输网络部下设铁路技术处,专门负责铁路安全服务。

3、一体化交通委员会的设立为英国一体化交通战略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为推动本国一体化交通体系发展,1998年英国交通部下专门设立一体化交通委员会(commissionforintegratedtransport),该部门是一个服务于政府集合交通政策的独立团体,其使命旨在为政府提供一体化交通政策的独立建议,并监督交通、环境、健康和相关部门的协调发展状况。该委员会主要提供的政策建议包括:未来英国蓝色天空战略建议、如何跨越环境、社会部门的建议、如何推动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和交通服务提供者更好地改善服务质量;对欧洲和欧洲以外其他国家政策进行比较研究;评价新技术对未来政策选择的影响;英国交通部交待的特殊任务。

4、城市交通政策的一揽子计划结构强调了交通规划与社会公平和土地使用政策的结合。英国城市交通政策是由基础设施建设、定价、交通管理和土地使用四个类别工具组成的一揽子政策计划,而每个类别具体可选择工具如表1所示。英国城市交通政策一揽子计划结构反映出两个特点:其一,重视社会公平;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工具中包括移动者、公园和停车场,这说明英国城市交通规划机构以人为本,关注非机动者的交通需求,重视向他们提供使用交通设施和服务的机会;其二,在四个类别工具中,土地使用工具作为一个单独类别工具使用,反映出英国城市交通规划政策和土地使用政策一体化程度的紧密。

5、地方交通规划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英国中央政府交通部给予各地方交通规划机构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由各地方综合交通规划机构负责区域内不同交通规划方案的筛选和排序。例如,英国交通部要求各个地方主管机构必须在每年的交通政策和规划中提交涉及到道路和公共交通投资提议的一揽子政策建议,并明确要求这个一揽子政策建议必须是服务于该地区一体化交通发展目标的。中央不以行政指令形式规定各地方的政策工具,与之相反,中央允许各地方交通规划机构在土地、经济和环境目标一体化战略性结合原则下、结合本地区实际自主制定一个可以满足本城市交通需求的全面计划,各地区一揽子政策工具的组合由地方政府自己提出。国家交通运输部只对相关地域的一揽子方案进行审批,地方机构可以最大的自由去实现审批后的一揽子方案中各种工具的转换和结合。这充分说明,英国一体化交通规划实践强调在一体化交通持续发展原则下的中央给予地方交通规划机构充分自主。

6、英国中央政府以条例和指导手册形式为地方交通规划机构在交通环境评价和交通项目多目标评价上提供行动指南。英国城市交通项目评价主管机构为各地方交通规划机构,英国交通部在充分给予地方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同时,为确保国家一体化交通规划战略部署,早在1994年就制定了《城市交通项目公共评价框架acommonappraisalframeworkforurbantransportproject》,该框架对交通项目和外部经济效应评价都提供了指导性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以指导各地方交通规划机构根据地区实情选择相应评价指标和采取不同权重。英国中央政府也重视以管理条例和建议形式为地方交通规划机构提供环境评价指导意见,1988年,英国政府就制定了《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以指导各地方机构的环境效益评价;英国交通部1993年了环境评价手册,为环境问题评价提供导向原则,该手册以建议和信息形式提供,而不是中央对地方的命令性指令。

四、英国一体化交通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体化交通规划进一步推进的借鉴意义

1、加强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体化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建设。英国一体化交通规划中的部门一体化特点是其根据本国国土面积不大的国情、发展出与本国具体国情和资源条件相适应的大部制管理机构。我国幅员辽阔、内陆深广,铁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有特殊地位,这使得短期内将铁路规划和管理纳入国家交通运输部职责范围、从而实现交通运输方式和部门一体化可能性降低。因此,尽管含铁路在内的大交通部的综合交通规划部门是长期的建设方向,但是短期内,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只有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和调和,才能推动我国一体化交通规划的进一步发展。不同部门包括铁路部门、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等各相关部门,具体合作方式可以包括共同合作委员会机构的设立、人才在各部门间的流动、跨部门间的岗位培训等。

2、设立专门的一体化交通战略研究机构。我国交通运输部应专门设立一个国家交通战略研究委员会,它可以由国内外知名的交通规划专家组成,并建立与国外相关研究委员会定期交流的有效机制,集中国内外最优秀的智力资源,制定我国一体化交通战略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

3、逐步推进发展社会公平、土地使用与城市交通规划的一体化。与发达国家――英国相比,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在以人为本和保障民众交通权利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各城市在发展社会公平与城市交通规划一体化上应该结合城市实情逐步推进,城市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应该将“移动者、公园”等保障民众交通权利的工具率先引入到交通规划政策中,城市发展水平低的城市可以暂时推迟引入。同时,国家应该鼓励各地方政府进一步推动城市规划和道路规划政策的一体化合作机制。

4、国家给予地方主管机构更多的自主性。国家交通部应根据一体化交通目标,制定环境评价和城市交通项目评价指南,而地方政府是本地区环境保护和交通发展的责任人,按照评价指南负责地区内不同规划方案的筛选和排序,以实现可持续和公平运输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佩虹:一体化交通规划从概念到现实的途径[J].综合运输,2009(5).

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篇6

(二)美国商品流量调查美国商品流量调查CFS(commodityflowsurvey)是全面掌握境内货物发送运输情况的最主要调查方法,自1963年以来每隔5年开展一次。CFS调查对象是境内有带薪雇员的基本单位,也就是运输服务使用者,通常针对发送方进行调查。调查抽样框是依托普查局的商业注册数据库进行构造。在调查实施过程中,调查样本每个季度会收到普查局邮寄的一份调查表,填写完毕后反馈回去。CFS调查是美国经济普查的组成部分,由美国运输统计局和普查局联合开展,运输统计局负责的工作是向普查局就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结果估算等提供指导、建议和协助;普查局负责的工作是具体实施调查以及报告调查结果。

(三)我国城市综合交通调查综合交通调查通过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揭示、掌握有关城市交通运行机理和规律,为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经营决策制定奠定基础。经过多年实践,城市综合交通调查技术体系日益成熟完善,主要围绕交通需求、交通供给与交通特征等方面开展相关调查。从全国各地开展的综合交通调查来看,相对于人流、车流的调查,货运调查普遍是薄弱环节。1.北京北京市分别于1986年、2000年、2005年开展了三次综合交通调查,在第三次综合交通调查中,共有8项具体调查内容,没有进行货物运输调查。2.上海上海市于1979年开展了货车全样调查[5],由于当时货运市场总体是国家独营,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货源、统一运价”的“三统一”管理,政府监管手段足并且车辆少,可以依靠公有制运输企业的生产数据,有利于调查实施。2009—2010年,为进一步系统了解全市交通现状,办好2010年世博会,科学制订交通发展规划和改善交通的对策措施,上海市开展了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在延续以往调查基本内容基础上,根据交通发展新特点扩充了大量调查内容,涉及四项共24个具体调查项目,其中涉及到货运的主要是货运车辆出行特征调查。目前,城市综合交通研究与规划的重心主要在客运,重点是居民出行需要,很少涉及货运,即使涉及货运规划,也主要是货运走廊或者物流园区的规划研究。城市货运调查是进行城市货运规划的基础,城市货运调查数据的缺乏制约了城市货运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北京市中心区货运调查实践

(一)调查背景2009年通过的《北京市道路运输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会同市商务、建设、农业、市政管理等相关部门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定期归集整理北京市生产、生活等重要物资的货运需求信息并向社会公布,引导运输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发展。”在此背景下,为全面、系统掌握城市中心区货运需求总量、结构及时间、空间分布等特点和规律,加强和改善城市中心区货运管理和组织,促进货运供需平衡发展,缓解交通拥堵,按照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和市统计局的部署,市交委运输管理局、市统计信息咨询中心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于2010年11月联合开展了从需求方入手的城市中心区货运需求量调查。本调查所称“城市中心区”是指北京市五环路(含五环路)以内的行政区域范围。

(二)调查目标根据行业管理部门要求,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城市中心区生产、生活对货物运输需求的总体情况,另一方面要掌握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重点物资运输需求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中心区、四环路以内货运总量和保障物资货运总量,实际经营地在五环路以内的法人单位、个体经营户在中心区、四环路以内的货运总量及保障物资货运总量;中心区、四环路以内货运特征及保障物资货运特征:获得分行业、分货类货运量,分车型货运量,分运输方式货运量,分时段货运量;中心区、四环路以内运力配备需求及保障物资运力配备需求———分车型运力配备需求、昼运运力配备需求(见图1)。

(三)调查对象1.实际经营地(办公地)在五环路以内各行业(道路运输业除外)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2.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经信委、市住建委、市农委、市教委、市市政市容委、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卫生局、市药监局、市新闻出版局、市邮政管理局和市路政局的主管或归口管理重点货运需求单位。

(四)调查内容针对城市中心区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调查货物运输起点、终点、货物种类、运输车型、运输车辆吨位、运输方式、运输时段、运输货物重量、运输货物体积以及运入或运出等信息。配合需求调查,针对部分样本法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各单位对目前城市中心区货运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通过全市每年两次各个区县共同开展的货运车辆抽样调查(每次货运车辆抽样调查共调查约1900个样本),从运输服务供给的角度进行调查补充,并为运力配备测算奠定基础。

(五)调查方法采用分层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并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分为必调查样本和随机抽样样本。法人单位采取发放调查表、调查对象经培训后填报、调查人员进行调查表收集与审核的方式;个体经营户采取调查员“面访”(入户调查)的方式。

(六)抽样方法根据北京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法人单位名录库》、《个体经营户名录库》,以实际经营地(办公地)在北京市五环路以内、营业状态为“营业”的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不含道路运输业法人单位、个体经营户)构成抽样单元。根据北京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及北京市住建委建设单位数据,以中心区总货运量为目标估计量,在保证95%置信度、理论极限相对误差控制在10%的情况下,利用奈曼分配(最优分配)原理计算所需最低理论样本量。中心区有法人单位15万个,共划分16个调查子层,法人单位最低样本量为2431个;有个体经营户24万个,共划分13个调查子层,个体经营户最低样本840个。

三、调查结果

(一)货运量根据本次调查,2010年北京市城市中心区货运总量为10041.07万吨,货运总车次3639.61万车次,城市中心区日均货运量27.51万吨,日均货运车次9.97万车次。根据对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等14个委办局主管或归口管理重点货运需求单位的货运需求数据进行汇总,中心区城市运行保障货运总量为5309.20万吨,货运总车次779.10万车次。城市运行保障货运量占城市中心区货运总量的52.87%,车次数占城市中心区车次总数的21.41%。

(二)空间分布本次调查根据北京市货运通行管理规定,将货物运输起终点的区域划分为三个:四环路内、四环路至五环路之间、五环路外。2010年四环路内货运总量为3404.24万吨,货运总车次2740.10万车次,四环路内货运量占城市中心区的33.90%,车次数占75.29%。从运量的流向分布来看,由五环路外运到四环路至五环路之间的运量最大,占33.99%;其次是四环路至五环路之间运到五环路外,占18.34%。从车次流向分布来看,由五环路外运到四环路内的车次数最多,占25.40%;其次是四环路内运到五环路外,为14.87%。

(三)时间分布本次调查将运输时段划分为三个区间:23∶00—次日6∶00、9∶00—16∶00和其它,并将时段划为白天和夜间,白天指6∶00—23∶00。调查结果表明,城市中心区9∶00—16∶00时段的货运量和车次数最大,其次为23∶00—次日6∶00,其它时段最小。

四、北京市中心区货运调查特点

(一)建立中心区货运调查规章制度保障2009年,北京市通过《北京市道路运输条例》,要求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会同市商务、建设、农业、市政管理等相关部门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定期归集、整理、生产生活等重要物资的货运需求信息。正是在这一条例的有力保障之下,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等委办局积极配合,高效协作,保障了货运调查得以顺利实施。

(二)构建高效协调、执行力高的组织保障体系北京市中心区货运调查在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和市统计局的部署协调下,具体由市交委运输管理局、市统计信息咨询中心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联合组织开展,市统计信息咨询中心召集调查对象、发放调查表和回收调查表,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设计调查表并进行调查结果分析,通过交通部门和统计部门各自运用自身资源、发挥各自优势,调查得到被调查企业的充分信任,被调查企业配合程度较高,能够积极参加调查培训,理解调查表填写要点,整个调查实施过程高效协调、执行力高。

(三)基于真实、全面名录库建立整体抽样框建立科学的抽样框是开展抽样调查的基础和前提,北京中心区货运需求调查抽样框是在真实、全面的全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法人单位名录库》、《个体经营户名录库》的基础上构建的,保证抽样框完整而不重复。该名录库涵盖了五环路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经济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包括了除农业以外的所有国民经济行业。该名录库在统计部门组织的多项以基本单位为调查对象的调查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使用。

(四)根据调查统计指标设计调查方案、明确计算方法根据行业管理部门全面掌握城市中心区货运需求的总量、结构及时空分布等特点和规律的需求,细致设计调查实施方案,调查方案中明确根据调查样本推算、计算相关指标的思路与方法,并将样本分为必调查层和随机抽样层,提高了样本的代表性,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精度。

(五)基于运输服务需求方开展货运调查与从运输车辆着手开展调查不同,货运需求调查是从运输服务需求者入手,前者是从运输服务提供者入手。并且中心区货运需求调查关注五环路以内特定区域内的货物运输情况,因此与CFS调查不同,调查内容既包括需求方货物发送需求,也包括需求方货物运达需求。

(六)货运需求调查与货运车辆调查有机结合货运车辆生产过程也是使用者对交通运输服务的消费过程,在中心区货运需求调查中有机结合了北京市每年开展两次的货运车辆抽样调查结果,运输需求调查与运输供给调查相互补充,深化了调查结果的分析,在满足货物运输需求的基础上,为引导货物运输需求并提高运输组织服务效率提供决策支持。

五、结语

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篇7

关键词:国有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行车组织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人口及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成为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另外,随着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及铁路枢纽的发展,许多大城市铁路枢纽的部分线路运能虚迷,故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线路、设备,使之参与到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上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1国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大,利用国铁可减少投资

根据国外城市建设的经验,拥有10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但是,建造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造价昂贵,地铁每公里造价高达7亿元~9亿元,轻轨造价也达到了每公里3亿元~5亿元,我国许多城市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还没有能力承担这样的巨额费用。据统计,修建城市铁路每公里投资仅约为0.9亿元,是地铁的1/7~1/10,轻轨的1/3~1/6。如果利用既有的国有铁路,稍加改造,便可在投资较少的情况下,在不影响铁路客货运输的基础上,开通市区公共轨道交通系统。这在目前的国情下,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经济可行的道路。

1.2盘活国有资产,给国铁创造新的利润源泉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我国大城市铁路枢纽发生了巨大变化,铁路枢纽内的许多联络线、支线逐渐被城市包围,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作用,这些线路运能虚迷,设备、设施闲散。将这些国有铁路改造成城市公共轨道交通线不仅能盘活铁路闲置资产,而且能增加社会再就业机会。所以发展城市铁路是一条可行之路,也是改变城市交通拥挤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和公路运输的不断延伸,铁路的货运增长是有限的。面对城市化带来的巨大的短途客运市场,铁路经营者应当加快改革步伐,树立新观念,一改长期形成的只经营中长途客货运输的习惯思维和模式,从为城市经济服务这样的战略高度,思考和规划铁路的布局与发展。探索利用既有线路与设备富余能力,挖掘现有职工队伍的潜力,实现长途客运、货运和市郊列车共线运营的模式、方法,为铁路自身的长远发展开拓新的领域,也为城市交通提供服务。

1.3国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能力紧张的需要

日本大阪市区共有839万人,面积为1579km2,其中主城区人口为247万人,面积为221km2。大阪市内拥有7条城市轨道交通线、6条铁路线,以及10余条放射线状的私营铁路与周边地区相连[4]。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与大阪市在人口总量、主城区面积上相当甚至更多,因此无论是市内交通还是城市与周边卫星城的交通量,仅靠现有的道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一方面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行将大量增加,特别是工作在城市、居住在市郊的新生活方式的不断扩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辐射也将逐步形成或强化,大城市卫星城镇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客流量将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有小汽车不断增多,道路的拥挤、堵塞情况将更加严重。而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能耗小、污染低、方便、舒适、快捷的优点,开行市郊铁路客运专线将能较好地解决大城市运能与运量的矛盾,缓解道路运输压力,减少交通堵塞现象。

1.4国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是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需要

我国许多城市提出了“建立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公交为主体的综合运输体系”的战略,符合城市发展趋势,而且也已规划了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但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经营难度大,靠这些城市的财力,要全部建成这些轨道交通将很遥远,其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客流增长的需要。因此,以多种融资方式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多种方式经营管理轨道交通,是轨道交通建设的必然选择。许多铁路线路位于城市中心或周边,有些线路和设备有富余能力,且铁路有多年的运营管理经验,因此铁路参与轨道交通建设,开行市郊列车客运专线,可大大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速度。

1.5国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可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城市卫星城镇及城市快速铁路的建设,不仅可以缓解目前的交通问题,改善都市形象,而且可以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其沿线的房地产开发、经济、商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城市轨道交通和普通铁路在技术装备上虽然有些不同,但是除了专用电动车组和较高的行车密度外,与普通铁路基本一致,相结合的技术难度不大。初期可利用与现有的市郊铁路网相关的机车车辆,以后逐步过渡到专用电动车组。只要我们以城市为主,调动包括铁路部门在内的各种力量,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结合既有铁路的技术改造,就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花费不太多的资金,建成城市快速铁路系统。这些铁路可为本系统专用,也可以与铁路共用。

2国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模式

2.1运营管理模式

建立适合各地具体情况的运营管理体制,是使国有铁路尽快参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关键。世界各主要城市的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形式多样,但主要是由资金来源所决定的,即由投资主体决定运营管理体制[1]。

转贴于2.1.1国有国营

参与城市交通的市郊铁路仍为国家所有,由国家出资建设或改造并进行运营管理。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俄罗斯莫斯科均采取此种方式。

2.1.2国家与地方所有,国家经营

德国汉堡采取此种方式。该城市市郊线路的修建由城市和联邦铁路共同负责,联邦铁路负责车站和线路部分,城市负责隧道部分;运营管理由德国联邦铁路负责。

2.1.3地方政府所有,地方经营美国纽约和加拿大多伦多采取此种地方国有的方式。纽约的市郊(城市)铁路由长岛铁路公司和北方铁路公司进行运营管理,它们同属纽约城市运输管理局。多伦多的市郊铁路由安大略州政府所属的交通管理局进行运营管理。

2.1.4民有民营,私有私营

日本东京采取此种方式。东京公共交通中的市郊(城市)铁路在民营化后,隶属东日本旅客运输公司,在60年代初实现了高架和地下化,与长途客运和货运分离,经营效果较好。

在我国,铁路属于铁道部所有,运营管理由铁路部所属的铁路局执行;而城市轨道交通则由地方政府负责建设管理。这样的格局造成了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在运营管理体制上的问题。考虑到我国铁路和城市交通的特点,考虑到资金来源,建议我国国有铁路参与城市公共交通的经营管理模式可实行股份制,成立城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由有丰富铁路运营和管理经验的铁路部门及市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双重领导,公司实行二级管理,由总经理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公司内设必要的职能部门,公司下设车辆段、通号所、房产所、供电所和行车指挥中心等,负责城市铁路的日常行车指挥、车辆管理及各项检修等生产任务[3]。

2.2行车组织模式

城市铁路作为一种新形的运输方式,在国内目前尚无经营管理经验,由于既要考虑到城市交通,又要兼顾到国有铁路的客货运输,因此它应该兼容国有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两种行车组织模式。

城市交通时段性强,客流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白天,尤其是早晚上下班时段是客流的高峰期,流量大,需组织密度相对大的行车;而在平峰期,客流量小,可少开或停开车辆。相对于城市交通,国有铁路运输是中长途运输,时段性没有城市交通那么强,而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国有铁路,其客货运量较小,因此,我们在组织城市铁路行车时,可以城市交通为主,即早晚客流高峰要开行城市铁路列车,但不中断国铁列车,平峰和夜间主要开行国铁列车,但不中断城市铁路列车。

3结论

利用国铁开行城市轨道交通,对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合理引导城市发展方向,以及为国铁创造多种运营模式,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虽然对国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所采用的运营管理模式和行车组织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还只是初步的设想,要充分发挥国铁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中的作用,其模式还有待在实际运作中不断的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啸来,等.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3):12-15.

[2]罗秀清,等.市郊铁路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2):22-25.

[3]刘国强.对沈阳城市铁路发展的探讨[J].铁路运输与经济,2001,23(9):23-24.

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篇8

关键词:交通运输;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

1.1人为因素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交通因素,对防止交通事故发生、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也不能脱离人的因素。人对于安全的主导作用,在城市交通运输安全方面也不例外。城市交通运输安全与许多活动有关,所有各项活动都依赖于高效、安全和可靠的个人的操作。在城市交通运输工作中,不管是哪个环节、哪项作业,都需要由人来控制与主导,是一个个的人在操纵、控制、监督着各项机器设备,完成规定作业,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交流互换信息,协调其他作业进程。正是由于运输工作中有人的参与,才使个体因素在运输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2道路因素

道路在交通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不言而喻,道路上良好的交通条件对于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应考虑道路基础设施和交通管理现状: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投资、标线施划率、标志设置数量、指路标志设置情况、让行标志标线设置率、限速标志设置率、行人过街设施设置率、路口渠化率、路口灯控率、路口人行横道灯控率、路段人行横道灯控率以及学校周边安全设施设置率等。

1.3环境因素

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环境通常是指人为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工作环境和场所,包括周围的空间和人工环境的所有生产设施。然而,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系统,它是一个硬件系统(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安全技术设备),人员(交通系统工人与各级管理人员),组织机构(理事机构,运行组织,维护组织等),以及社会经济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再加上社会的互动影响综合形成的。安全运输过程中不仅要经营内部环境,还包括通过运输系统管理建设的社会环境,其中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广泛环境。

2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的总体方针

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的总体方针是城市交通运营企业对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意向和原则的声明,实施城市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体系的全过程是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的。安全管理的指导方针,在安全方面需要指定总体方向,规范企业行为和发

展提供了具体目标和框架。

城市交通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制定和管理的总体思路应符合下列要求:它应遵循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在没有法规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城市交通行业标准作为参考,管理模式的指导方针应该包含对在城市交通运输安全水平改进的内容,并制定改进时间表;安全管理规范要体现出运输全过程中的综合管理思想;安全管理规范应当与城市交通运输的其它管理的方针一致,并且同等重要;安全管理规范形成文件,例如写在安全管理手册的开头部分;传达到每一个员工,动员全员参与,使其意识到自己在安全运输方面的义务,保证方针的实现;并积极地接受上级及广大乘客的监督;作为安全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方针也应当定期评审,确保其适用性。

3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

3.1对危害进行识别

危害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经营环境的破坏或根源,也就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即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的设备条件,对环境的不利因素和管理缺陷等原因。伤害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对危害防范的范围如下:(1)日常业务活动应的危险识别;(2)定期维护活动;(3)所有的工作人员和乘客的活动;(4)紧急情况下可以预期;(5)设施和设备。

对所有确定的危害,评估风险程度,制定控制方案,以降低他们的风险是允许的风险。控制计划应该是预防,而不是在事故发生之后。实施的评价和控制方法的结果,应当记录,并保持实时更新信息。

3.2目标和管理方案的建立

合理构建安全管理目标,既要考虑到运输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共性安全问题,也要根据各个部门的特殊情况规划。对于目标的要求有以下几点:(l)目标要确定所有不被允许的风险,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2)通过科学手段,将风险目标指标量化;(3)要考虑应急安全管理方案的可操作性;(4)目标要与各部门的实际相符合,不能天马行空不切实际;(5)有完成的时间限制与考核规定。

将安全管理目标细分,并制定相应的目标管理方案,其中应该包括:(l)确定担任各项任务的工作人员,以及他们的职责和权限;(2)适当分配人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3)拟定任务完成的方法及进度。

3.3组织结构和职责

在城市交通运输安全活动中,工作人员起着重要的影响,须认真明确其职责与权限,便于实施安全管理细则。要对其职责、作用和权限进行规定的人员如下:(l)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应当承担安全管理责任,负责审查与批准安全管理方针,安排安全管理职责,并为安全管理提供充足资源与保障;(2)部门业务经理;(3)安全训练人员;(4)特种装备负责人;(5)设备技术操作人员等。

通过职责的划分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对于所有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事务,必须面面俱到,充分考虑细节,明确职责。而不能存在疏漏,或者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

3.4对运行进行控制

运行控制的目的是对所有需要控制的风险的运行和活动实施有效控制,使与这些运行和活动有关风险都处于受控的状态。对于经过评价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主要是不可容许的风险),应建立文件化得程序。运行标准应当清楚到现场操作人员可以看懂并知道怎么去做的程度。这些运行标准可以来自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惯例等规定。当然为了保证本质安全,应当从设施设备设计时抓起。

3.5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系统的准备

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系统,是用来确定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的可能性,并对已经发生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快速响应,以预防事故,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应急管理应当从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四个方面着手,做好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不仅可以减轻后果,还可以预防更大规模的事故发生。

交通运输应急计划制定时,需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l)应急单位;(2)应急期间的责任人与全体人员的职责,特别是担负重要作用的关键岗位职责(如消防人员);(3)内部报警与通报、紧急联络通信;(4)人员应急疏散预案;(5)关键设备的保护及危险物处理;(6)应急期间必要的信息:装置布置图、危险物质数据、程序、作业指导书、联络电话号码等。主要必备应急设备有:消防设备、报警系统、重要的隔离阀、应急照明和动力、开关和切断阀、逃生工具、安全避难场所、急救设备和通讯设备等。

3.6事故发生后的处理和预防

事件发生后,立即采取措施,以减轻其后果。应包括: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控制事态的发展,限制事故的规模和范围,启动应急程序;抢救伤员,急救然后发送医院,迅速按照规定的项目向有关部门报告事故;必要时保护现场。此外,紧急事件发生后,应进行相关调查。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选择,首先考虑消除危害,然后再考虑降低风险,最终考虑保护措施的原则;进行风险评估之前,避免产生新的风险;前线员工参与评估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有关文件若果发生变化,应遵循实施做好记录;核查纠正预防措施。

4结束语

城市在不但发展的同时,其交通体系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城市交通运输专业性强、技术设备复杂、客流量大,造成城市交通安全运输管理的难度较大。因而建立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预防事故发生,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运输中安全事故的社会危害性,己成为当前城市交通运输管理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宿凤鸣.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09)

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篇9

值得注意的是,城镇的发展与城市、区域性的发展不同,特别是交通运输方面,区域性、大城市的交通发展可以说是配套完善的多层次,多领域发展,每一个重大的交通建设大到对该城市甚至国家有影响,小到对周边城镇有影响。城市的交通运输具有密集化,丰富化的特点,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的基本交通运输都初具规模,随着时展完善的更多的是人性化和时代的交通设备。城镇经济的发展不是这样,城镇经济处在一个快速前进的道路上,或者说是成为城市的道路上,这个发展过程中交通的基础设施也许还不完善,特别是像基本的铁路、高速公路和飞机场的建设,所以这时候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城镇经济的影响不像大城市群那样除了带动经济发展外还有考虑配合发展需求、居民个性化需求的作用。通常城镇更多的是通过交通运输带动城镇经济,通过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城镇的发展铺好道路,一方面交通运输作为规模较大的行业,可以带动就业拉动GDp增长,另一方面交通设施建好后可以持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不断补充城镇发展所需要的东西。所以在进行城镇交通建设的时候不能把目标定的太大、太远模仿大型城市的建设计划,主要还应该考虑到城镇自身的发展潜力和目标规模,带一些超前性的进行规划城镇交通。

二、当前城镇经济发展现状

1.公共交通利用率低小城镇的公交系统建设不完善,公交服务水平低。有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用地开发强度低、难以形成稳定的客源。公交线路少、配车数也少,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而且公交场站建设相对滞后,首末站用地缺乏保障,还有站点位置布置不合理等问题,居民换乘也不方便。小城镇居民一般采用自行车和助力车作为出行工具,到了早高峰时期。自行车和电动车占用了大量的道路资源,延长了公交车停车时间,减慢了公交车运行速度,也耽搁了居民的出行时间,选择公交出行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而选择非公共交通出行的人越来越多,如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城镇内的居民流动受到限制,城镇交通发展收到阻碍,内部的经济交流就会收到影响。2.城镇直接联系不够密切城镇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必须需要周边城镇的相互帮助与沟通。

三、交通运输对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

只有明白城镇需要什么样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城镇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什么样的交通运输经济可以帮助城镇经济发展有效前进。首先,交通运输对城镇经济的支撑。深人研究交通运输和城镇经济之间互动效应,利用铁路、公路的规划、建设及运营契机,及时制定或修编城镇规划、产业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从区域整个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上协调城镇的交通分布形态及特征,以尽量减小出行时间为目标规划城镇的空间结构。这样的每个城镇对外沟通就会变的方便快捷很多,城镇周边的用地也可以有效的配合交通的发展而被利用,不至于盲目的征地建设,造成交通建设的缓慢。对周边城镇和对周边大城市的交通运输方式要协调发展,不能偏废其一,特别是国家规划的交通运输可能更多的是与大城市的串联,那么城镇自身就要多注重城镇发展所需的互补资源。这样的交通运输可以持续的为城镇经济提供支撑点。其次,交通运输优化化沿线城镇资源配置效率。国外许多理论研究均表明,城市的本质即集聚,在城镇化初期及中期阶段,集聚是城镇化最明显的特征。需求关联效应、外部规模效应、成本关联效应与经济空间集聚的离心力是对立统一。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为区域经济与城镇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交通基础设施,而且通过提高区域或城镇可达性从而实质上促进要素加快流动,扩大市场范围和规模,促进市场竞争,改善厂商区位,弓{发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和土地增值;当交通运输带动形成城镇带后,城镇带的作用就会更显而易见,其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的解决乡村中的剩余劳动力;缩小区域差距。最后,改变城镇空间结构。城镇发展的大致规律是:从早期的独立分散的单一工农结合体走向非农城镇化的区域网络结构。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折,都必须有交通方式的变革和带动。总体来讲,快速私人交通使城镇有分散发展的倾向,而公共交通使城镇布局紧凑。而大载运量的铁路的完善,是城镇交通运输方式的更大的进步,其建设与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区域(城镇)空间形态。交通的运输在国家和地方配合下发展起来,地方自然会对如何利用交通运输设施认真的引导城镇的产业经济发展,据此对城镇未来的发展进行重新展望,并对城镇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发展战略做出实时的与适度的调整。

四、相关建议与措施

第一,制定城镇区域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城镇的发展趋势必将形成城镇区域,那么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按照城镇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充分了解并掌握每个城镇的交通运输情况与经济前景,使交通运输策略的制定能够为城镇化和城镇区域发展提供合理的前景规划。第二,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开发。也许城镇在加强交通运输学科方面的节能减排的科研难以有所发展,但是可以引进先进的交通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变更,和交通工具的完善,使居民更多的使用基本的公共交通工具,加快民间交流沟通,加强经济联系。此外,严格管理非法车辆和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提供一个良好的交通秩序,培养居民形成一个好的交通出行规范。第三,资源和合理配置。城镇与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肯定会资源利用冲突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各方对交通运输资源的争夺往往会导致交通运输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和资源浪费。那么就需要由上一级政府提前进行协调和沟通;科研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城镇之间如何建设交通运输设施可以达到良好的互补状态。而不是资源冲突。另外重要的一点,不同的城镇所需的交通方式可能会不同,城镇的产业结构不同需要的方式就不同,有的需要高速公路有的省道就足够。这也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城镇之间沟通良好,物理距离较近,不仅不会造成资源冲突还会节省资源利用。所以,在这个资源紧缺的年代,城镇的经济体还不够大,动力不像城市那么足,更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合理的运用。

五、小结

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篇10

一、__市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以更加开阔的思路和更加广阔的视野,对__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进行了重新审视。即:站在国内交通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的角度审视__交通发展程度;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审视__交通适应能力;站在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的角度审视__交通服务水平;站在科学发展的角度审视影响和制约我市交通发展的矛盾问题。

(一)__市交通发展现状。伴随我国30年改革开放进程,__市交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截止20__年,在公路基础设施方面,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5478公里,路网密度达到27.11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21公里,占全区的32.1%;国省道干线公路660.7公里,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12.1%;县道580.2公里,占全市的10.6%;乡镇及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916.2公里,占总数的71.5%。在道路客货运输方面,全市公路营运客车957台,220__客位;营运货车19501台,78004吨位。道路运输年客运量达到1987.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87285万人公里,年货运量达到1421万吨,货运周转量16.4亿吨公里。在城乡公共交通方面,开通__至灵武,__至小坝2条城际公交。开通城乡公交线路达到52条,日完成客运量16.8万人次,公交出行分担率接近67%。有出租汽车2426台。概括来说,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我市交通供给能力极大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极大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交通发展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目前,我市公路网密度仅为24.9公里/百平方公里,明显低于周边省地市、区;技术等级偏低,三级以下公路超过总里程74%,还有7.2%的等外路;骨架公路网初步形成,支线路网正在建设之中,路网结构不够合理,国省干线仅占总里程的12.7%;通达深度不够,通行能力仍然不足,农村公路还有很多断头路和大量的危桥险涵,乡村道路硬化率偏低。运输场站设施缺口较大,场站布局不够合理,场站之间相互割裂;已有的场站规模处于较低层次,且服务功能单一,综合服务组织能力不高,缺口部分的建设速度明显落后于需求增长,供需差距呈现日益加大的趋势,货运场站始终不能满足需要。旅客运输还存在马路发车现象。全市41个乡镇仅有乡级客运站21个,行政村建停靠站、招呼站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公交首末站、停车场、规模级的汽车修理厂严重不足;一类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数量较少,培训能力不高;道路旅客运输服务站点设施相对简陋,部分站点疏散能力较低,城区公交客运覆盖范围不高,功能明确的换乘枢纽公交站严重缺乏。

2、运输结构不优、有效供给不足。运力结构不优,中低吨位普货车辆比重偏大,存在着结构性运力过剩;市场主体结构不优,缺少运输龙头企业,整体上呈现多、小、散、弱局面;运输经营结构不优,新的运输领域有待进一步挖掘,特别是反映在物流综合服务上,挂牌物流企业不少,能够提供真正意义物流服务的企业不多,物流业整体上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运输有效供给能力明显不足,降低了交通对经济运行的保障水平。

3、科技水平不高、增长方式不良。科技水平较低,设施装备落后,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行业竞争力需要大幅提升。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的调度指挥系统和客运班线运营信息系统尚未建立,旅客出行缺少有效的服务指南;道路货运还处于电话联系业务的原始阶段,公用型物流信息平台尚未搭建起来;公路养管机械化程度不高,养护管理依然以人力为主。

4、保障能力不强、安全状况不佳。交通安全应急体系建设不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公路安全事故快速救助机制、极端天气交通预警预报机制都没有切实建立起来,特别是在公共危机状态下的交通保障还没有有效建立。交通运营安全状况也不容乐观,安全生产事故特别是交通运营中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此外,基础建设、客货运输、公路养护等市场发育不健全不完善,有效的行业管理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行业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错位问题,社会公众对交通发展的理解和参与程度不够,行业管理体制尚待进一步理顺,交通运输企业经营体制改革仍在攻坚阶段,改革阵痛期还未过去,经济运行方式转变、各种利益重新分配以后,新的体制尚未健全,旧的矛盾尚未化解。这些突出问题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交通科学发展。

总体上看,我市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运输需求的“有效供给”得到较大改善。但是,这种缓解和改善仍然是初步的、低水平的、不稳定的,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际需要,尤其是与先进地区的发展程度相比较,差距还相当明显。因此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与落后的交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市交通发展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科学发展,提升质量,仍然是我市交通工作的主题。

二、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随着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社会分工的深刻变革,以及资源、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大,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鲜明特征,交通运输面临从“走得了、运得了”向“走得好、运得好”升

级的更大挑战。(一)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看交通运输需求。一是新型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产业布局进入新的调整时期。在传统大运量、低价值货物运输需求依然旺盛的同时,伴随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生的小批量、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不断加大,如太阳山煤化工产品加工等,预计到20__年,太阳山地区的镁及镁合金生产能力将达到60万吨,占世界镁产量三分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镁都”。经济、可靠、高效的运输需求日趋强烈。能够将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各环节有机串联起来的交通运输成为我市工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二是民族特色产业稳定发展,我市成为全国清真食品生产加工基地,西部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我市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全面升级,对外贸易稳定增长,需要构建快捷顺畅的对外经贸大通道,并提供可靠高效的运输服务保障。三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区位特征确立,使我市成为国家东西运输大通道及亚欧大陆桥重要节点。同时,以银川市为中心辐射沿黄城市圈建设等对外交通需求,要求我市交通更具开放性。四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对我市建设“滨河园林”和“黄河金岸”现代文明城市,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互补和城乡交通资源共享提出了新的要求。五是随着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客运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人员流动性显著提高,选择交通方式的观念及行为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安全、便捷、舒适乃至个性化的价值取向日益增强。

(二)从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看交通发展方向。当前,全国交通发展正处于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发展向以交通服务业产业规模最大化发展为目标转型阶段。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交通,提高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运营效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不断拓展交通服务领域,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这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是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不能超出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承受能力,交通运输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还要保持交通自身发展能力的持续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交通发展正在经历由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由外延粗放向内涵集约的过程。

(三)从我市交通面临形势看发展任务。当前,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传统交通运输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已经全面展开。基础设施面临大建设、大发展;运输结构面临大调整、大优化;行业管理面临大规范、大提高;体制机制面临大改革、大理顺;发展观念面临大解放、大转变。特别是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我们既面对严峻挑战,又面临难得机遇。所有这些形势和任务、机遇和挑战,都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发展大势,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快发展,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推动__市交通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交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打造现代交通业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时期交通发展核心战略,也是交通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抓手。坚持现代交通业发展方向,推动我市交通工作全面进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围绕“三个服务”,推动“三个转变”。“三个服务”是:交通运输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三个转变”是:由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由主要依靠单一运输方式的发展向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转变。

按照这个总体思路,当前应当深入研究、认真谋划、正确把握八个方面问题: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运输网络体系。按照自治区交通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结合__市加速推进“两城五园”和“十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实现公路基础设施跨越发展。进一步提高干线公路通行能力,规划建设覆盖全部公路运输主枢纽、旅游景区和主要的矿产资源地、农产品基地,形成环射相连的二级公路网络;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功能,打通农村公路所有断头路,乡镇和行政村全部实现油路(水泥路)连通,30分钟以内到达高速公路或国省干线公路。在此基础上,保持一定时期内的合理投资规模和建设速度,推动路网不断向广度拓展、向深度进军、向高度提升,使路网层次规模更加合理、结构更加清晰、功能更加明确。与此同时,按照人便于行、货畅其流,路、运、站协调发展的目标,着力构建快速干线运输、城市公交、农村客运、现代物流网络,加快推进运输站场建设,特别是综合运输枢纽建设,逐步实现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

(二)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认真履行“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监管市场、协调服务”职能,致力于制订实施科学合理的行业政策,为物流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致力于发挥公路、铁路运输优势,努力培育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市场主体;致力于优化运力结构,努力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致力于扩大对外合作,促进__市与发达地区物流产业的融合。逐步引入现代物流的服务理念、运行方式、管理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将传统货物运输只提供简单的位移,向提供增值服务引导;将传统货物运输的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引导;将传统货物运输的人工控制,向信息管理引导;将传统货物运输缺乏统一服务标准,向实施标准化服务引导;将传统货物运输侧重点到点、线到线服务,向构建服务网络引导;将传统货物运输单一环节的管理,向整体系统优化引导。

(三)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建设综合运输体系。按照“三位一体,协调衔接”的发展思路,即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区域交通发展一体化;运输网络协调衔接、通道走廊协调衔接、场站枢纽协调衔接,加快推进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编制,统筹协调公铁空各种运输方式,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衔接顺畅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使各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合理便捷流动,回避无序建设和恶性竞争、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减少无效运输和运力投放、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发挥公路运输的基础性作用和比较优势,主动做好与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强信息技术与资源合作。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运输网络覆盖率和通达度,加快推进运输站场和运输通道建设,进一步开放道路运输市场,积极推动道路运输资源整合,积极引导区域间道路运输市场的交流合作,发展跨区域网络化、规模化的运输经营。发挥交通网络的最大效益,提升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能力,跳出单一运输方式各自发展的小循环,形成更安全、更通畅、更便捷、更经济、更可靠、更和谐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探索具有__特色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模式。

(四)积极推动公交优先,努力打造公交优秀。积极推动《__市优先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实施意见》出台,确立公共交通在城乡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及社会公益性定位,确定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投资安排、路权分配、财税扶持等优先政策。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有序竞争、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原则,优化公交资源配置,改善公交基础设施,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通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城乡公交发展,保证城乡公交车辆准点率,提高城乡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加快城市公交设施改造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公交车站点,力争20__年使全市城乡公交运输出行分担率达到80%以上。深入开展以干净交通、文明交通、秩序交通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交通”建设活动,努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公交出行的吸引力。

(五)城乡客运一体发展,城乡交通资源共享。根据我市城乡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满足城乡居民出行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城乡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网络为依托,以实现城乡客运“运营网络一体化、政策法规统一化、运营方式多样化、服务价值均等化”为目标,深入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加快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班车覆盖率,提升农村客运服务水平。加快郊区客运公交化进程,积极推动客运公交化改造。按照城乡客运三级网络布局,将经营线路辐射到广大农村,停靠站点覆盖各乡镇村。通过城乡客运诸元素的合理配置,将经营管理体制、线网场站资源、车辆配备运行、信息调度服务、政策法规保障等有机结合为一体,形成城乡之间畅通衔接、安全便捷、整体协调的旅客公共运输系统,使交通发展的成果惠及城乡、人民共享。

(六)紧紧依靠自主创新,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线,提升交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交通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交通行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建立完善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提高交通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交通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运输,推行营运车辆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完善运输装备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从源头上限制高耗能运输装备进入运输市场,大力推广应用压缩天然气等新型替代能源。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推进人才强交战略。在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交通系统党政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高交通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实现交通队伍自身建设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