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十篇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十篇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04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1

关键词:矿物加工;学分制;培养方案;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9003

收稿日期:20100726

作者简介:张东晨(1965-),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从事矿物加工与研究。

Discussiononthefeaturesofacademiccredit

systemofmineralprocessingengineeringmajor

――takingtheexampleof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ZHanGDong-chen

(SchoolofmaterialScienceandengineering,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uainan,anhui232001,China)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hegraduatecultivationpatterninthedomesticmainmineralprocessingmajor,thispaperexploresthefeaturesofcultivationpatterninthemineralacademiccreditsystemofprocessingengineeringmajorin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proposingthatthekeyoftalentcultivationistovaluetheintersectivenessofsubjects,theofferingofapplicativecourses,thereformofteachingmethods,andthereinforcementofpracticaltraining.

Keywords:mineralprocessing;academiccreditsystem;cultivationpattern;features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实行向完全学分制的转变[1-6]。安徽理工大学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采用学分制,并为此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校政[2009]7号、《安徽理工大学2009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校教务[2009]3号等文件,各专业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培养方案的制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明确培养目标和总体思路前提下,通过进行大量调研和学习讨论,逐渐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新培养方案,随着对新方案的实践和逐渐完善,将会大大增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学分制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

据查,如表1所示。可看出近年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在系统内就业,且就职于生产企业的学生比例占到70%以上,其中大部分都工作在生产一线。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总体就业率达90.54%。人才市场对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高,用人单位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基础扎实,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

国家经济政策决定了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继续得到加强,矿物加工技术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对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此专业毕业生属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还在不断加大。反馈信息表明,用人单位急需懂技术、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的专业培养应主要着眼于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中对矿物加工专业的要求,针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特点,制订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时应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是:课程体系设置平台化,基础与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特色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以促进矿物加工学科发展为目的,以增强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要求,加强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矿物加工高级专门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国内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较

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考察了国内有关高校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对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及黑龙江科技学院等院校的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调查和比较。调研表明,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特点:

1.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及其专业培养要求,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强化实践教学四个部分。以当前矿产行业发展形势为基准,调整和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尤其是改变专业教材思想滞后、教学内容偏窄过深、部分内容陈旧落后的现状,科学协调先修、后修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提出整体优化的改革思路。

2.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学改革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实现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原则制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

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势在必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可通过课程设置板块化和课程内容综合化来实现。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板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安排研究探索性强的专题实验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对专业课的认识。同时,按照“突出工程训练,体现培养特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前期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受到了更为系统的工程训练。

4.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除利用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外,还加强专业机房建设,为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三、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

在对国内主要矿物加工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基础上,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培养优势和特色。

(一)注重学科交叉与应用性专业选修课程开设

新方案以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淡化专业和重视专业特色为原则,以专业学科大类构建为基础,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进行了整体优化,在课程设置上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体现共性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了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在新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涉及范围广泛,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性、前沿性与应用性等课程的开设,例如:矿业生物技术、组态软件在计算机控制中的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矿山资源综合利用、选矿CaD等等。其总数量接近学校规定学分上限的2倍,充分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的需要,为毕业生开阔视野和在更广范围内就业与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干课程的改革是构筑学科课程新体系的突破口。确定“学时要少、内容要新、水平要高、效果要好”的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在课程内容的优化中,注重知识的选择,不能只做简单的增删,而是加强重点,提炼核心,同时妥善处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做到传统专业课程内容和现代课程内容和谐统一。

(二)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随着煤炭洗选加工生产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和课时的有限是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量是根本出路。在教学手段改革中,本课程改变了以前传统教学手段,采用板书教学与Cai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考虑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又考虑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结合典型案例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旋流器选煤工艺、跳汰粗选重介精选选煤工艺适应性技术、煤泥水深度净化及工艺优化、表面微生物处理泡沫浮选技术、浅槽重介分选机技术、选煤厂产品性能优化、螺旋分选机分选细煤泥工艺、动力煤全粒级分选优化等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典型案例和科研成果的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达到不断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新方案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大赛等课外教育环节纳入新方案中。尤其注重科研学分的教学内容,突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特色。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研究项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意识;在课程实践模块中增设了矿物加工自动控制专题等,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同时,把毕业设计的选题与指导教师从事的科研课题紧密联系等等。

本科生具有相当程度的科研创新潜力,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7-8]。国内外许多高校的学生都认为,参加科学研究的经历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最难忘、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经历之一。创新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形成宽松、自由、浓郁的科学氛围。而营造科学氛围的最直接措施便是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创新热情,这样能使他们在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完成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同时,科技实践属于集体活动,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互相启发和共同讨论更有利于产生创新成果。

本科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培养体系改革,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分反映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将科研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教学渗透和贯穿到专业教育之中,使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相信随着新的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一定会更有利于新时期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岳,旋天颖.对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2):33-34.

[2]阴医文.高校本科学分制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3):64-69.

[3]张薇薇.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分制运行模式分析及发展前景探讨[J].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6):212-213.

[4]李训贵,邵国良,刘楚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名牌大学的经验对我校的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1-5.

[5]朱庆之.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及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5):16-18.

[6]刘楚佳.适应时展深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导刊,2003(2):27-29.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2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Bme);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16-02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一门生物医学与理工科交叉渗透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它整合了数学、物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众多领域,具有综合面广、交叉性强的特点。应该说有多少工程的门类,就会有多少生物医学工程的分支。与物理、数学等传统专业相比,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立的时间较短,又具有专业覆盖的知识面宽、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Bme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是世界各国、各高校所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相比之下,美国代表了目前全世界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和研究的前沿,因而广泛学习、了解该专业本科教育在美国的情况,并结合国内实际,是形成更加完善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最有效途径。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概况

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物学、工程学、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从工程的角度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解读生物医学中人的生命奥秘,解决医学中的实际问题,保障人类的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的学科。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边缘学科,Bme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被认为是今后几十年内最容易出现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的学科领域之一。美国的生物医学工程是全球发展最早和最快的,早在1953年就制订了其学科研究计划,并于1967年把培养Bme专门研究人员列入该计划。此后,一些著名大学相继开设了Bme专业科系,开始了其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前全美共有60余所大学的Bme本科专业获了美国工程技术认定委员会(aBet)的认定,获得授予学士学位资格。而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全国已经有110余所大学有该专业的本科招生计划,其中约24个为医科院校(包括两个军医大学),其余八十余个为理工或综合性大学。随着设立该专业的高校迅速增多,各高校面临的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因此,亟需积极探索、创新和完善该专业的教育培养方案,形成自己的特色,创出品牌,以鲜明特色和高质量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本文主要以国际知名高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重庆大学的最新本科培养方案为参考样本,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学位设置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基本情况,希望对国内该专业本科教育发展有所启示。

二、两所中美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对比

在美国很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美国新闻(USnews)和世界报道(worldReport)最新联合公布的2009年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排名表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位列第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里就选择了这所国际知名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最新本科培养方案为参考样本,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学位设置等方面,同样与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重庆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以分析不同和找出差距。

1.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及要求的比较。在这个方面,美国的Bme本科教育更多地是为研究生培养(含职业教育)打基础。这个理念反映在他们的培养目标上,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理科、工程、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等相关领域的四年本科教育,使其具有广阔的工程学和生物医学背景,能够理解、阐明并应用相关工程学原理解决医学问题;能够成功地从事职业实践并继续深造,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他们并不强调让学生具备某种专业技术技能,更看重的是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毕业生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我们是以培养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它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设计、制造、应用、开发和企业管理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更强调学生对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专业技术及技能的掌握。相比之下,我们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具体,但也存在过于单一和局限的问题,因此学生在择业的广泛性方面远不及美国。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3

关键词: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理工交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94-02

应用物理学专业是荆楚理工学院新办的本科专业之一,2012年我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1]”的办学定位,根据学校的总体定位和社会、企业对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对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同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硬件和软件资源都不太丰富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如何培养出较高水平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呢?除了最大限度地整合、优化、利用资源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除了要吸收一流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先进培养模式外,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首先专业方向上不能求多,国内很多院校的应用物理学专业都设置了几个专业方向,例如有光电、材料、电子等方向,而我校在有限的师资力量和实验设施的情况下,选择光电信息技术作为专业培养方向,集中精力办好一个专业方向。其次培养模式要体现实用性,要密切与企业结合,争取定单式培养,要将企业的需求融入到培养模式当中来,让学生毕业后有一技之长,到企业后能马上从事相关工作。通过到武汉光谷信息园、荆门东光电子厂等企业调研和论证,并查阅参考了潘懋元教授的“高等学校分类理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体系”等相关资料[2],并且根据我校“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托学校的工科优势和社会对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最终确定了“夯实基础,理工融合,突出应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

我校最初设置应用物理学专业时,专业定位主要是面向物电方向,学生就业面窄,专业没有特色,不能顺应时展的需求,通过到沿海和周边城市进行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光电产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约占全球市场的5%,从业人员需求达20万人,其中研发和制造方面的人员需求将达到3万人左右,湖北地区也将占到可观的份额,但目前研发人才奇缺,复合光电专业的高层次物理类人才将会有较高的就业率。近年来,武汉“中国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极大地带动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光电子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此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将大受青睐,因此将原来的专业定位改为培养光电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开设光电信息技术方向,直接对接企业在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形势下对人才的需要,体现了“理工交融[1]”和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培养理念。修订后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掌握光电子信息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在光纤通信、光电信息获取及处理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及维护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专业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因此,围绕新的培养目标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专业重新定位以后,我专业积极申报了《地方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组在仔细调研国内高校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专业培养计划[3]的基础上,结合应用物理学专业在21世纪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的修订。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是:开放课程体系,整合同类课程,平台与模块结合,突出专业教学,体现全球化视野[3]。其中通识课为校一级课程,即人文课程和工程类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为院一级课程,强调专业理论素质的培养。专业方向课是根据学生意愿和专业所在行业的实际需要,灵活设置不同方向的课程模块。上述三方面课程的比例为4∶3.5∶2.5,其中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4∶6,且实践教学课程不少于45周。在具体设置课程时优选教学内容,整合重组学科基础课,研究课程之间的衔接,横向贯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降低了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加开了光电方向限选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培养方案对课程采用了模块式的设置,整个课程体系分为4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可以看成一个课程群。

第一个模块由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基础文化素质教育课构成,其中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和体育等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增强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第二个模块由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构成,其中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四大力学、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等课程,让学生掌握物理、电子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模块由专业限选课构成,其中包括光电子技术、光电探测与信号处理、激光原理及技术的课程,这部分课程也是培养方案的特色,是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中的体现,该模块紧紧依托光电行业背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光电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第四个模块由专业拓展选修课构成,该模块包含了光电前沿、智能通讯等方面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就业打好理论基础。

这四个模块各成系统、相互牵连、层层递进,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科学合理地构成了应用物理学光电方向课程体系。目前该方案已经实施,效果明显。

三、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上的创新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在学生的培养途径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本科生导师制度[4]。为了更好地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跟踪培养,我院组织了一支高素质的本科生导师队伍,队伍中的人员由教授、博士和重点大学的硕士组成。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由学生自主选择导师,每个导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指导,不仅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撰写毕业论文和参加各种科技竞赛,还要不断地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尊重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2.开展物理创新实验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我院每年举办一次物理创新实验竞赛活动,并成立了物理创新实验兴趣小组,建立了物理创新实验室,指派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开展物理创新实验。该项措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撰写论文、相互交流与协作等能力,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活动的开展,我院学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去年获得了四项国家发明专利,两项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及湖北省物理创新实验竞赛三等奖等奖项。

3.校企合作,促进就业。依托荆门市周边企业,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去年我们与荆门天合源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引进来的方式,聘请企业的高水平工程师、核心技术人才和一线操作工人到我院讲学,讲授专业知识,交流工作经验,传授操作技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的需求接轨。这种方式,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更实践了我校“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1]”的办学定位,达到了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目的。

4.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提升办学水平。学院把学生考研作为一项常规的工作来抓,每学年选派优秀的教师对考研的学生进行辅导,并安排专门的教室让学生安心学习。每学期举办一次考研座谈会,邀请已经考上和正在攻读硕士的毕业生与在校生进行交流,传授他们的学习经验。通过这种方式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走上了更高的台阶。我专业近三年研究生录取比例直线上升,今年更是达到了学生总人数的30%,其中有五名同学被一本院校录取,成绩喜人。

5.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提高办学质量。我们积极申报校级实验室建设项目,争取购买一批光电子信息方面实验仪器,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就业打好实践基础。今年学校总共投入120万元为我专业添置了新实验仪器,丰富了实验教学,提高了办学水平。

我校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何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新形势下,真正实现“夯实基础,理工融合,突出应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吴麟章.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8):5-9.

[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2008,(12).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控制论;生物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04-02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期解决当前国家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1]。国家、社会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使得生态产业成为了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人才市场需求。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开办了生物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希望能为地方培养能真正扎根基层工作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范围和规模上的发展,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如何真正落实针对地方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是当前地方高校相关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想,遵循地方高校专业培养规律,立足地方,以学科为龙头,优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整体提升专业培养质量的良好效果。

一、控制论基本思想

美国数学家维纳首先提出了系统控制论[2],其核心思想在于,系统和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在此过程中根据系统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系统的最优控制,从而保证系统达到并持续保持在最佳状态。在维纳的控制论中,可总结出三个最为基本的概念:控制、反馈和调节。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受到内路和外路两条回路信号的控制,各种节点相互关联。内路(由学校、院系和学生组成)进行系统输出的超前控制,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行及时调节。外路(由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院系组成),将系统输出的状况(即培养学生的质量)实时反馈给学校院系,学校院系通过反馈机制进行内涵建设的调节,不断完善优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师资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最优控制。

二、地方高校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构建

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路,将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看成具有反馈调节机制的复杂系统。学校的招生是系统的输入,毕业生的质量是系统的输出,学校和相关院系作为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节点,教学质量的信息回馈作为系统的内路反馈节点,社会用人单位作为系统的外路反馈节点,将教学中的“质量管理―过程监督―效果反馈”与控制论中的“信息输入―控制调节―反馈修正”进行比对,构建其共同的构式。

1.内路系统模式。内路系统模式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构架。当学生取得学籍进入学习后,本科生管理单位从过程管理、教学执行、教学质量监督与反馈、教学质量考核与改革四个方面开展人才培养。

2.外路系统模式。外路系统模式是学校人才培养得到社会认可的反馈控制过程。这包含两个层面的机制:(1)学校紧密跟踪用人单位,根据调查回馈信息重新调整前馈保障体系,进而更好的保障本科生的培养质量。(2)促进有关教师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以便及时掌握市场行业的发展动态,更好的调整教学内容。

三、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吉首大学位于偏僻闭塞、经济落后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区,拥有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以及生命科学(含师范)、生物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药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为体现落实吉首大学“立足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根据多年来对与地区相关企业的交流和对湘西地区生态环保市场的了解,确定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适应地区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根据前述控制论的思路,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内路系统模式方面做了如下重大修订:(1)首先明确办学的特色培养方向。从控制论的视角来看,作为系统的输出,吉首大学所培养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是为地方生态环保市场服务的。因此,为了能让所培养的学生更好的被社会认可,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首先重点明确了吉首大学生命科学(含师范)、生物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药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特色方向。例如,环境科学专业以“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特色培养方向,环境工程专业以“水污染控制技术”作为特色培养方向。(2)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重大调整和修订。在课程体系上,改变过去课程设置过程中“大而全”的课程设置思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分别将“环境影响评价”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这两门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群的核心,而其余课程围绕这两门核心课程进行构架。

另外,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外路系统模式方面也做了如下重大修订:(1)优质师资队伍的调整和建设。吉首大学与湖南省、四川省多家具有行业工程咨询资质、工程设计资质的企业单位进行合作,一方面聘请了企业部分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工程师担任部分课程的讲座教师,使学生理解当前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等信息;另一方面,结合相关教师的科学研究,积极开展与地方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2)经常根据反馈信息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根据用人单位、毕业学生等反馈的就业信息和生态环保行业的发展信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校内外专家、政府官员、已毕业学生等,适时经常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四、结语

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合地方需求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在其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上,基于双路控制系统的控制论原理,将人才培养质量模式过程与控制论中规划控制、信息反馈和效果调节三个要素契合,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反馈控制机制。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近年来以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为龙头,在明确办学的特色培养方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办学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改革。实践结果表明,相关模式得到了用人单位与社会的认可,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多年来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平台;模块化;国际物流;化工品物流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exporationandpracticeofprofessional-trainingmodeinlogisticsmanagementforouruniversity,basedonthe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oflogisticsmanagementpersonneltrainingabroadandathome.itconcludesthetheoryandpracticeinthelogisticspersonneltrainingmodeofterrace&moduleestablishedbythelogisticsmanagementmajoratouruniversity.

keywords:professionaltrainingmode;terrace;modularization;internationallogistics;chemicalproductslogistics

1构筑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和意义

当今世界物流业正如火如荼发展,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物流业的发展已经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www.133229.com与红红火火的物流实践相比之下,物流理论研究十分滞后,零星散乱,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直至目前,“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还没有真正弄清楚,物流的本质特征也还没有被全面地揭示出来,在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也找不到理论答案,中国乃至世界上都缺少物流理论。作为物流理论和实践基础的“物流学”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因此,建立和发展物流学科体系是致力于物流业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从1978年引入“物流”这一概念以来,物流业和物流人才的培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在管理和工程门类下新设立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这一方面说明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已经为企业效益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标志着物流学科的重要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重视。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物流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物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人力资源支持。但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方面由于其所涉及的物流活动的专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学科体系尚未成熟,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物流专业本科教育多属各校自行筹划,缺乏统一的指导,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往往与人才的市场需求相脱节。从而使得我国目前广泛存在着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物流素养不高,物流管理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同时,在国外设置物流专业的也不多,国外同类教育也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层次,可供借鉴的成熟人才培养模式也很少。因此,探索和实践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作为我国物流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尤其是作为推动物流业发展、物流人才培养为己任的物流学者,我们更有义务、有责任为我国物流学科的发展和物流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面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初创、中外运的鼎力相助、上海国际物流中心的环境、上海市物流管理教育高地的有利时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在建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严格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其中颇有特色的是建构并实践了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

2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2.1制订“平台+模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得以推广应用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物流专业于2000年开设,属于国内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该校物流专业坚持以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以校企合作为手段,以服务于上海物流市场为目标,紧密结合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专业定位力求贴近社会、产学合作、错位发展、特色求新,培养方案的制订依据专业基本属性,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尊重中外运意见,提出了以物流中“流程”为基点建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以“物”为切入点建设“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

2.1.1以物流中“流程”为基点建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在对物流市场和物流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物流专业的专业特性,首先考虑物流中共性的东西,提出物流应该以“流程”为基点建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该流程包括:“采购、运输、仓储、配送、回收”,同时包含了作为综合性流程建构的“供应链管理”。

2.1.2以“物”为切入点建设“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由于物流的实际运作与实际的物的特性必须紧密联系,针对不同的物,其运作流程有自己的特性,因此在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物”为切入点建设“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以更好的适应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鉴于对上海物流人才市场、学校师资、专业设施设备、实训基地等各方面的考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目前已“开设了国际物流”和“危险品物流”摸块式专业培养方向。

对于上海的物流市场而言,洋山深水港、外高桥码头、浦东机场、虹桥机场等决定了上海是全国乃至世界的货运中心,其对国际货运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因此该校在2000年就开设了国际物流方向,构建了“国际物流”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对于危险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危险品的物流有其特性和要求,在2006年又开设了危险品物流方向,构建了“危险品物流”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

对于本科生在第一学年下半年、第二、第三学年,学习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目的在于打好物流专业的基础;第四学年学习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物流专业方向相关实务与技能的培养,形成学生的专业个性和特长;对于专科学生,在第一学年下半年、第二学年,学习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第三学年学习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课程。

2004年底至2005年初,在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处的领导下,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主组织编制订成了以“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为线索的《高等职业学院物流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兄弟院校的一致好评。

2005年被批准建设上海市物流管理教育高地建设项目。2006年、2007年,该校以上海市物流管理教育高地建设项目为契机,连续组织召开了两届全国物流专业建设会议,该套“平台+模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获得兄弟院校的认同和借鉴。

2007年4月~2007年10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物流专业承接了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物流技师认证项目,该项目以物流的“流程”为基点进行构建,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顺利结题并得以在上海市其他高校的物流专业推广应用。

2.2组建了适应“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的实验和实训基地

2.2.1校内实验创新基地的建立。本专业坚持实验室建设和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先进的集教学服务、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物流实验室。该实验室注重实验的仿真性,实验项目、实验软件和数据直接来源于先进企业的实践领域,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实战性。同时注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物流实验室建成社会知名的物流培训基地。学校投入本专业建设启动资金10万元;中外运投入180万元资助建设发展,其中,100万元建成“国际物流实务仿真实验室”(另赠送15万元数据库管理软件),80万元设中外运奖教学金;教育高地建设经费共350万元。同时在建“全球物流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2.2.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物流专业为了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有利于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学科基础—工程实践—综合训练”的有机结合,体现现代物流教育与科研生产的一体化、综合化的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积极开展校际、校企和国际之间交流与合作,注重产、学、研合作教育,努力开拓物流学生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实践证明,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实践和工作能力的培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等整体能力和素质上大大提高。以“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为契机,以与中国外运集团总公司联合创办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为基本框架,注重实习基地建设。其中“国际物流”实训基地为上海远洋国际集装箱储运有限公司、上海港集装箱有限公司、上海环众物流公司、上海海通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危险品物流”实训基地为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有限公司。

2.3培养适应“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师资力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培养师资队伍采取多种有效办法: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职称高、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挂帅,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组织具有不同专长的教师,建立面向“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国际物流”、“危险品物流”的三支物流学科的专业师资队伍,发表了一系列科研、教学和教改论文;同时成立面对具体企业的项目咨询小组,主导和参与企业的物流项目建设和评审。

(2)坚持聘请企业、科研单位有名望的物流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担任兼职教授,充分发挥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3)坚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和参加相关专业培训,获取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和相关的国际和国内的物流资格证书。

(4)为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促进他们早日成才,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访问工程师4位,专业资质14人次,出国(境)访问8人次,国内学术交流20余人次。

2.4构建适应“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的“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实践体系

2.4.1优化课程设置,建构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在本项目“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强调素质教育,夯实基础,拓宽专业面,跟踪发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及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根据物流行业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调整了原有的课程系统,构建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基础平台课程,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平台课、国际物流和化工品物流两个专业模块课,同时加大实验课的学分比重,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保证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外语应用能力训练、加强实践教学和市场营销能力训练。争取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上有质和量的突破。

2.4.2建设配套的“系列化”教学教材体系。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物流教育高地的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物流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需求的物流人才需要高质量的物流教材作为基本保证。大力发展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必须重视物流教材建设,编写和出版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教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建设一流物流管理学科,尽快建立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体系框架、培养出高质量的物流专业人才,从物流学科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在对物流管理类专业进行“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的基础上,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将科研成果、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有机融合,组织提炼了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主编并出版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的3套共20多部教材,分别适应高职高专和本科教学需要,从而形成了自己颇有特色的“模块系列化”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体系。如:《物流管理学》、《国际物流》、《物流运输》、《物流仓储与配送》、《物流英语》、《物流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其中,《现代物流管理学》、《国际物流与货运》、《第三方物流》、《现代物流管理》四本教材被教育部列入“十一五”规划教材;《供应链管理》被列为甘肃省物流专业自考指定教材;黄中鼎老师主编的《现代物流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年内重印13次,总印数达75000册,为全国50多所高校所采用。该“模块系列化”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具有学科体系结构安排新颖科学;适应物流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注重编写内容的知识性、应用性并重,着眼于物流应用能力培养;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等特色

2.4.3加强实践体系建设,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顺应适应21世纪人才市场要求学生“上手快、后劲足”的高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全院上下,形成共识,狠抓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一进校就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中学习,三年或四年实践不断线,环环相扣有规范。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路完整、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暨执行方案,并创建了“实验室实验—企业见习—专业实习”的梯级实践体系。

该实践体系紧紧围绕“平台+模块式”方向,创立模块实验内容的教学组织新方式。该实践体系注重更新观念—以“平台知识”为基础,以“模块专业能力”为重点,注重引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紧跟物流实践和物流技术不断发展,及时修订和完善实验和实习指导手册,注重实践教学中的教师责任和教学辅导方法,注重实践教学的教师考核和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拥有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中外运华东有限公司,2004年至2008年共接收250余名学生实习。2006年、2007年接纳3名教师挂职锻炼。专业实验基本编制出实验指导书,计划的5门专业课实验全部开出,3学年共有18周的专门实践教学。

3取得的成效和应用情况

(1)编制的《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训指导方案》得到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部门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并将此方案定为全国的指导性方案。

(2)三套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得到兄弟院校的广泛采用,大部分书已经两次或两次以上重印。该三套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于2004年上学期开始投入该校物流专业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承接完成的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物流技师认证项目在上海市建桥学院、上海市邦德学院、上海市应用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推广应用。

(4)接受了北京化工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水产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兄弟院校关于物流人才培养的经验交流。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物联网;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2016302

0引言

自2010年国务院确定我国要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教育部、省教育厅相继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物联网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国家教育部开始接受物联网工程新专业的申报,截至目前,全国共有约70所高校获得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办学资格。湖北省教育厅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启动了两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其中重点支持物联网专业。目前,湖北省内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三峡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等院校获批物联网工程或相似专业。物联网是近年开始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覆盖至少7个一级学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等特色鲜明,对于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巨大挑战。

地方高校的办学力量相对薄弱,学科门类往往不齐全,这对于物联网这类综合性极强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来说面临较大的困难。物联网专业目前尚无本科毕业生,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三峡大学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必须结合交叉学科特点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构建。

为此,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提出了新型产学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用人单位培养高质量的适用人才;组建了新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有效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构建了新型实习实训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确保学习与就业的平稳过渡。

1智能控制课程群建设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通知》(鄂教高\[2010\]18号)要求,三峡大学制定了物联网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物联网应用技术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和三峡物流中心需要,与宜昌纵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三峡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宜昌三峡物流园有限公司、湖北海山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联合培养基础扎实、宽口径、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具备创新实践和管理能力,在电子、信息及物流行业胜任物联网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等工作。

学生主要学习物联网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基本训练,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符合“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这种新的产学研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①通过建立产学研及校企合作平台,有效解决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问题;②通过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解决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③通过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授课,解决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足问题;④通过定向培养,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面向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与地方企业联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实施订单(定向)培养,毕业生主要在合作企业内就业。主要研究内容:①地方高校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特点,探索校企合作切入点;②构建产学研和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实习实训基地;③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所学与所用协调一致;④与合作企业联合开设专业课程,以保证学习的有用性;⑤引进合作企业双师型教师的模式,以保证培养方案执行的持续性、有效性;⑥让校内教师走进企业,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⑦让定向培养的学生尽快融入企业;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并将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供同类院校借鉴。

3研究拟达到的目标

(1)与合作企业建立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良好的平台。该实习实训基地既是学生平时的工程实践基地,又是学生进入企业的岗前培训基地。

(2)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一套有效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案。该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产学研合作特点,能够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3)建立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模式。包括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和大学教师进企业的工作模式。

(4)建立一套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确保学生学习与就业的平稳过渡。

(5)通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取得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学模式等)。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与合作企业探索校企合作切入点,联合构建产学研和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运行模式;②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设专业课程,以保证所学与所用协调一致;③建立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模式,以保证培养方案执行的持续性、有效性,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④从实践中探索具有普适性的地方高校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推广应用。

5课程群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

(1)走访调研相关高校和企业,分析调研成果,制定关于目前各高校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报告。

(2)根据调研报告的分析和总结,探索性地提出地方高校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与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模式、产学研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定向培养与就业方案等,与合作企业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制定出总体研究报告。

(3)制定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编写各门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大纲,搭建产学研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具体要求。制定教改方案,编写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

(4)实施新人才培养方案,测试效果,总结改进,撰写教研论文。通过实践,探索和检验本方案的可行性,并把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心得体会总结后以教研论文的形式发表,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6结语

通过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建立产学研和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开通定向培养与就业的直通车,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与水平。通过实践,有利于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新的实践教学平台,有利于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企业急需的、管用的人才,有利于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复合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新型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受益范围为三峡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2011年及以后招收的本科学生,但对其它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也具有参考价值和普适性,适用于同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物联网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祥岭,刘加宁.构建高校物联网专业与实训中心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7

摘要:新时期,物流产业人才培养必须要有战略性。考虑当前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特点,提出多导师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了其体系化发展思路;结合实践经验,归纳了我国战略性物流人才多导师制培养模式实施的若干保障机制。

关键词:战略性物流人才;多导师制;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4年8月的权威预测,中国物流人才缺口为5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教育部高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认为,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40万人。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与此同时,很多物流公司人员却在不断流失,有些物流公司也在裁减富余人员。一方面是大量人才需求缺口,另一方面却是人才流失和富余人员的裁减,供给与需求之间显然出现了错位,而根源显然是在供给,即物流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物流产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复合型转变,伴随着过渡时期的不确定性,企业对人才需求和高校对人才培养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位。因此,首先,当前阶段,物流产业人才培养必须要有战略性;其次,在此背景下,还要求与之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

1.战略性物流人才培养特点

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还主要是以宽口径、大众化教育为主。这不仅不能有效衔接供给与需求,而且也没有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经过近几十年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高等教育组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入多样化、创新化发展时代。

(1)单纯技能型人才向技能创新型人才转变。物流业涉及面广,业务知识综合性强,相对于单纯技能型人才,应用创新型人才具有更广泛的适应能力,更综合的专业知识,是当前企业广泛需求的新型复合性应用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而提出的,它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岗位适应性,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能力,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1]。

(2)学校单向培养向校企联合培养转变。学校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建立面向市场的双赢式教学模式,搭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平台。通过此平台,把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建立与产业、企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相衔接的课程体系;通过建立物流产业人才基地,基地实行公司化运作,校方与企业方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基地为中心,向外接受订单进行加工与生产,对内完成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与实训;通过联合培养,开办面向行业的特色专业,引入企业专业人才加入到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开设专业课程,提供真实实训场所,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满足企业需求。

(3)单一培养模式向复合培养模式转变。学校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与相关企业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从战略角度开展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向和职业能力规划等。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实现“工学交替”的“滚动式”培养模式;实施“定单式”和“多导师制”培养模式;复合模式等。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

2.战略性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2.1培养目标规划

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物流本科普遍培养方案,以四年为一个周期。在大学起始阶段就规划各阶段培养目标,通过分阶段、分层次、有目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应变适应能力等。考虑企业需求的战略性物流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可以分为以下层次:

(1)战略性科研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属于研究型人才,强调特定物流领域知识的精深化,比如:物流系统研究、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及其实现技术和解决方案研究等;

(2)战略性管理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复合性,擅长工程实施与管理等,比如:企业物流部门经理或主管、物流项目经理或主管等;

(3)战略性技能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立足于具体专业技术岗位,在具体物流业务上具有熟练的技能和良好应用创新能力,比如:仓储、运输、包装、物流信息化应用等。

2.2培养模式框架

我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末步入数量和规模扩张上的黄金时期以来,很快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2]。针对现代企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构建高等院校战略性物流人才多导师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整体框架,如下图1所示。

图1战略性物流人才多导师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框架

此模式框架的核心理念在于基于多导师制满足企业需求与学校在人才培养规划、教学方案设计及企业对学生能力需求的多方位、立体化互动培养,做到不同类型培养目标、学生、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资源配置与教学方案及其保障机制等的一条龙科学管理。关键是针对特定阶段培养方案双向选择指导老师,特别是校外导师,是整个培养模式框架的中枢和纽带。其中,培养目标规划、学生管理与教学课程体系是基础和前提,确定了不同类型学生培养要达到的指标;教学方案管理是针对基础和前提在条件许可情况下所制定的教学解决方案,即教学方案体系;与企业需求规划相对应的教学资源配置、保障机制和培养效果评估是在企业需求基础上保障人才培养达到特定效果的措施与机制等;跟踪、反馈与再教育是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毕业人才效能的跟踪管理与相关再教育服务,保障毕业生快速成熟和人尽其才。这四个方面在整体上通过双向选择、参数化科学匹配等手段进行无缝对接,形成一个高效、完整和科学的战略性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2.3体系建设

现代高等教育已经突破了传统单纯的课堂式教学模式而向多元化、立体式、社会化教学模式发展,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精英化与大众化等教学理念同时存在,并相互促进、相互补充[3]。因此,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巨大丰富和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特别是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广泛需求,现代高等教育真正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各高等院校应立足于自身办学特色,从战略角度培养适合企业或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特色人才。基于以上模式框架,战略性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

第一,战略性物流人才需求体系建设。比如:战略性科研创新型人才、战略性管理创新型人才和战略性技能创新型人才需求,并根据行业、企业特点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子层次,形成一个体系,方便对接;

第二,学生与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管理与课程设置是高等院校管理的基础工程,也是战略性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内容。按照科学、开放、公正和服务原则协调各方诉求,并结合人才需求体系进行评估、优化,设计若干对接参数;

第三,教学方案体系建设。核心是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积极挖掘潜在资源,针对具体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进行针对性、个性化方案定制,每四年一个周期,并进行科学计算、预测、决策与控制;

第四,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教学资源体系是一个长期积累与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完成包括教学团队的打造、实验软件和实验仪器与实训装备购置、实习基地与校外合作伙伴选择等的逐步确定与完善。

3.保障机制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无论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部门,还是广大高等院校都应该立足于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特点,面向长远,做好各层次战略性物流人才培养保障工作,不断充实和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1)培养目标与方案联合规划。实践证明,高校与企业产学合作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校所具有的科研实力,而人才质量优劣最终要由社会和企业来鉴定。因此,企业与学校应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机制。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和教学计划制定,共享教学资源,根据企业需求共同研究制定多阶段、多层次培养目标和方案,系统设计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等,及时向学校反馈人才需求信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快捷、通畅的人才培养信息流。

(2)校外培训基地与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联合教育实施平台,建设产学研紧密型基地是开展战略性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的基础,从而把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把实践教学作为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点,驱动课程体系建设。另外,不同培养阶段针对培养目标配备不同指导老师,形成“校内+校外”联合多导师制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多层次、针对性管理需求。一般来说,较普遍的导师配置方式是校内与校外采取1:n方式,而校内全程指导可由一名指导老师负责,而校外根据岗位需求可轮换多名指导老师。同时,在培养过程中,通过校内老师、学生与校外老师的合作,校内老师可深入到企业一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毕业生职业通道规划。在看到此联合培养模式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应注意其不足,即毕业生职业去向的不确定性风险。因此,一方面,要切实做好人才培养目标战略规划;另一方面,要加强毕业生校企联合培养期间职业通道规划。从而,在培养方案制定之初就让学生对自己四年后的就业去向有较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提高了培养效率。比如:对一名本科毕业生来说,较普遍的上升通道有管理通道和技术通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会有意识的加强岗位职业素养的认识与积累,相当于缩短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时间。

4.结束语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物流人才培养着重基础知识教育,与实践脱节严重,实用性不强,对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现代社会,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不断创新培养模式,精细化培养目标与方案,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战略性需求。实践表明,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实行导师制管理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具有教育性、技术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等综合效能,是实现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肖辉赞.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208-209.

[2]刘尧,刘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教育与现代化,2009,(1):62-68.

[3]陈学云,冯春梅.我国物流教育发展和创新的路径选择[J].物流技术,2011,30(3):154-156.

[4]文斌,李岚,刘秀娟.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本科导师制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1,(35):36-38.

DiscussonanUniversity-enterpriseJointtrainingmodepracticeaboutmulti-tutorialSystemofStrategicLogisticstalentsinnewperiod

ZHanGChanjun,LeiYinsheng

(Collegeofeconomyandmanagement,wuhanpolytechnicUniversity,wuhan430023,China)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国际化;物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柳学信(1972-),男,河南信阳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教改重点项目“工商管理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23-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全球化的潮流,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国民经济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必然需要大量具备国际视野、懂得国际规则、具备物流专业知识的大量人才。但是,中国制造业发达省份,如广东、上海等沿海省份,极为短缺物流规划咨询、国际物流和物流科研三种人才。目前物流业内中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还是专科以下学历,人才数量和素质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探寻物流人才短缺背后的原因,必然要考虑我国大学现有的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首先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然后比较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物流类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探索国内高校物流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我国教育国际化实践有所裨益。

一、教育国际化

加拿大学者奈特(Knight)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中整合进国际的或跨文化的维度的过程。”强调了国际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奈特(1994,2008)认为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教育国际化,主要是在国内高等教育活动中融入国际的和多文化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国外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国外高等教育活动中师生跨国交流、跨国交流项目和相关政策等。

从高校视角来看,国际化实际是指结合国家总体要求,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相应的国际化目标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国际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国际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部分。培养目标是高校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目标,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定位、自身办学条件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等确定的培养方向、规格和专业培养要求等具体内容。培养过程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培养制度一般指学年制和学分制。培养评价指根据培养目标对培养过程和培养人才质量进行的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如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

二、中外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美国在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物流人才短缺之后极为重视物流教育。经过几十年发展,物流教育日趋完善,学科特色明显,专业设置合理,课程体系科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高校的物流本科教育起步较晚,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设置了第一个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近年来本科物流专业发展迅速,全国共有318所高校开设物流本科专业,48所高校在一级学科下面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但是,在高校教育国际化形势下,国内高校要汲取国外高校的成熟经验,改革现有人才培养体制中的不足之处,创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物流教育。

1.培养目标对比

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体现了人才的基本特征,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培养制度选择的依据。国外高校的培养目标较为宽泛,如美国物流管理本科培养目标定为“毛坯”,极为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学生通过学学阶段的“通识”课程,打下较为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将来的硕士和博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国外高校较为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的培养,如欧盟通过“伊拉斯谟项目”和“苏格拉底项目”提升高校师生的国际化能力。

我国高校的物流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表述较为抽象,往往定义为“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山西财经大学物流本科的培养目标表述为“为社会输送在物流管理领域具有宽阔学术视野、扎实理论基础、综合素质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强的合格人才”;未能明确表述为何种人才,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是通才型还是专才型都没有清楚表述。其原因部分在于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要遵循国家相关部门规章,办学体制决定高校不具备办学自;部分在于我国高校因自身办学经验、办学条件和学术水平等方面限制,建立起的工商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

2.培养过程对比

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

(1)课程体系对比。美国物流教育起步早,物流管理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课程体系极为强调物流管理的应用实践,高校物流教育主要是围绕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以及市场需求而设定的。国内高校很多是学习借鉴了美国高校的做法,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制约,课程体系相对固定,往往忽视了市场需求,部分课程相对滞后;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

从学分来看,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多在在120~130分之间;我国高校一般在150~180分左右。折合学时来看,国外高校学时较少。如美国大学本科学时多在2200学时左右,课程门数一般在32门左右。如哈佛大学本科生要学习的通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是32门。中国高校本科学时较多,一般在2500~2900学时左右,门数多在50门左右。

从课程结构来看,国外大学物流本科的课程主要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如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包括社会分析和外国文化等课程,相关专业课程也融入了外国知识和国际观点等国际元素,学生通过学习和相关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国内及国外状况,具备较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内大学有公共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类。公共课主要是大学英语、体育和政治,融入的国外知识和国际观点很少;专业课往往重视理论体系的讲授,对物流管理的实践重视不足。

课程根据学生选课方式分为必修、限选和选修三类。美国大学的选修课一般占到总课程的60%左右,而我国高校内选修课的比例较小,一般仅在20%左右,选修课程中有关国外文化、国外知识和国际观点的课程极为有限。

(2)培养途径对比。培养途径主要指课堂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从课堂教学方法来看,国外大学一般也采用讲授法讲授大部分课程。但是工商类课程和实际结合密切,国外大学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如哈佛商学院,所有的课程都要用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400~600个案例。国外大学采用较多的课堂教学,还有研讨会(seminar),学生课外自己查阅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准备好上课材料,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讨论;此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使学生系统学习了理论知识,广泛了解不同的观点。

国内授课主要是通过老师课堂讲授的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方法较好地适应了国内大班授课的方式,能系统讲授理论知识,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也有部分课程借鉴国外的经验,采用了案例授课,但总的来说数量少。

从实践教学来看,国内实践环节主要有基础课程阶段的“认识实习”、专业基础课程阶段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还有各种类型的校外“社会实践”等模块。国内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为10%左右。但实践课管理漏洞较多,对实践课的评价考核不系统。多数实践仅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报告,根据实习报告给予学生课程成绩,实习过程监管较弱。

国外大学极为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课程比重在15%左右。学校一方面要求课程教师有相关社会兼职或兼职经历,教师要根据最新社会发展修订自己的课程,融入当代社会各种元素。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实地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过程中学校和实习单位有人定期指导学生,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体验真实的商业经营管理过程。实习过程有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从素质、态度、语言组织、创新性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给予学生综合评价。

3.培养制度对比与培养评价对比

培养制度一般指学年制和学分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学年和学分制结合方式。学生从入学开始,一般四年内修完所有课程,达到本科毕业的学分,最长可延长到6年。国外大学较为灵活,主要实行学分制。学生学习一定课程,修够学分后才能毕业。

培养评价指根据培养目标对培养过程和培养人才质量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如考试制度和实践评价制度。国内大学主要是通过课程期末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一般考试课程期末考试占80%,平时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占20%;考查课往往通过考试形式给予成绩,平时成绩比重在30%。国外大学评价手段与国内不同的是期末考试比重仅为50%,学生平时作业、案例讨论、期中测试、出勤等占50%。

三、对我国高校物流教育的启示

从中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比来看,国内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制订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提高师资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改进现有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以期促进高校国际化,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1.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培养目标的表述较为抽象,往往定义为“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门人才”。而培养目标体现了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学校应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术水平,准确定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借鉴国外高校对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划分,形成具有显著差异的不同层次培养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求。同一高校的不同班级也可形成不同特色的物流教育。

2.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我国高校物流类专业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国外大学师资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且通过兼职等方式具有较强实际从业经验。我国高校师资大多是硕士博士毕业后走上讲台,缺乏实际从业经验。高校应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引进高素质、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尽可能招聘国际化人才。或者通过聘请企业的管理专家到大学讲学,提升综合师资实力。同时派出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去国内大学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学校支持并积极组织教师投身区域经济建设理论、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讨,通过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时积累物流管理经验和案例,以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

3.国际化课程体系

国际化人才是通过国际化课程体系实现的。应该对现行的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充实,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增加国际化成分或元素,例如开设外语课程及双语课程、创建多元化校园、开展合作研究等;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中针对环境问题、和平问题、多元文化问题等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有选择地开设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把当前有关国际政治、世界和各国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基本知识引入教材,引入课堂。有条件的高校应开设多种外语,满足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交往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要注意介绍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应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吸引外国专家、学者讲学,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全球性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高校形成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群,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

4.案例教学法

国内授课主要是通过老师课堂讲授的方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也有部分课程采用了案例授课,但总的来说数量少;案例讲授时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程度不够。因此,应采用案例教学法等方式,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占主导地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避免合用Si和CGS单位,例如,电流以安培为单位,在磁场以奥斯特为单位。这往往导致混乱,因为等式两边不相等。如果必须使用混合单位,请清楚说明每个公式中每个数量所使用的单位。

四、结论

物流本科教育是一个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点。本文详细比较了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物流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方面。从中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比来看,国内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制订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提高师资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改进现有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以期促进高校国际化,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陶经辉.张晓萍等.物流产业发展与物流人才需求模型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1).

[2]赵群.何家蓉.日本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带给我国的启示与思考[J].物流科技,2008,(2).

[3]曹翠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0,(23).

[4]paulRmurphy,RichardFpoist.Skillrequirementsofsenior-levellogisticsexecutives:anempiricalassessment[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1991,12(2).

[5]vanHoek,R.,Chatham,R.andwilding,R.managersinsupplychainmanagement,thecriticaldimension[J].SupplyChainmanagement,2002,7(3/4).

[6]Bessant,J.,Lamming,R.andKaplinsky,R.puttingsupplychainlearningintopracti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operationsandproductionmanagement,2003,23(2).

[7]myers,m.,Griffith,D.andDaugherty,p.maximisingthehumancapitalequationinlogistics:education,experienceandskills[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2004,25(1).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9

关键词:生物工程;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2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高校,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直接融入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1-2]。湖北理工学院是湖北省第一批转型试点改革学校,其生物工程专业三年来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生物工程企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构建了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在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1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面临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无自身特色

地方高校在中国高校分类体系中属于普通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学术型的工程型人才,尽管各地方高校也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但事实上,地方高校在发展的过程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过程中,虽然也在不断推进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3],但总体来是以学习和借鉴部属高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厚基础、宽口径”这一不变应万变的精英教育理念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非精英学生[4],较少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区位环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缺乏创新,落入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窠臼,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3]。

1.2工程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大部分是由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升级而来,本科教育时间不长,工科专业无行业背景支持,工科专业大部分以为理科基础衍生而来的,开展工程教育时间较短。学校升本后的首要任务是迎接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使师资队伍学历层次达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学校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大力引进高学历、特别是有留学经历的人员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3]。这无疑提高了师资队伍整体的理论教学水平,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但在引进这些教师的同时,只注重引进人员的高学历学位,忽视了他们大部分是刚从一所高校毕业又转进入另一所高校任教,缺乏工程训练的基本实践。毫无疑问,这些老师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他们能教给学生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3],但对工科教育的本质“工程实践”缺少感性认识和深度理性思考,绝大多数引进人员的思维停留在理科“科学教育”上,其教学环节与工程实际需求有偏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质量监控不到位,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指导[5]。致使工程教育师资紧缺和工程教育研究人员相对匮乏,具有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5-6]。

1.3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有生物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方位人才[7]。这要求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应能直接与企业对接,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掌握理论知识,还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8]。传统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讲究大而全,缺乏工程实践性和地方特色,与社会企业生产需求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没有形成与企业生产岗位职业能力相匹配的科学课程体系[9]。地方高校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所设置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失调,在课程设置上因人设课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纯理论性的课程较多,而实验和实践性课程严重不足[3]。部分课程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往往都是课内实践,学时少,时间分散,每组学生人数较多,学生无法体验到生产岗位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3]。

1.4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生物工程的理论知识源于实践,最终服务于实践,学生很难单纯从书本中了解、掌握生物工程工艺的各个环节,他们必须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巩固理论知识,因此,实践教学尤为重要[8]。地方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远落后于中央部属院校,教育经费不足,实验平台条件相对较差,不能配置相应的教学仪器和设备,无法完全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也大大降低了理论教学的效果。地方高校建有一些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但由于实践基地管理模式、人员配置、学时安排等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相对薄弱[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时间短、效果不明显。主要是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认识不足,认为接受学生实习,为学生提供相关实习场所,安排学生吃和住等,将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还需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辅助管理,严重浪费企业的人力资源,甚至影响生产[8-9]。而且在校外实践的具体操作上,企业一般只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这些岗位可能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往往会出现学生只是为了到企业实习而实习的情况,专业课老师没能深入企业车间学习实践,与企业员工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导致校企信息的沟通不及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因此,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停滞在相对较浅的层次上,未能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和探讨,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9]。

2转型发展期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措施

教育的本质区别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培养形式[10]。

2.1结合地区特点,科学编制人才培养方案

湖北理工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它的办学类型定位是应用型,其生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企业所需要的生物技术人才。为体现此目标,湖北理工学院学院的生物工程专业应制订出自己的科学、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不是照搬中央部属的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此,湖北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分别邀请了劲牌有限公司、青岛啤酒(黄石)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黄石)有限公司、湖北紫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石世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数十家生物技术企业代表,以及省内兄弟院校的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结合湖北理工学院的办学类型定位、鄂东南地区的资源优势、企业生产的需求和学院所录取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多次论证,共同制订出湖北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案时,遵循确立主线,统一编排,避免重复,相互协调,循序渐进的原则,多方向、多维度地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先修和后修的关系,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核心,按照“模块综合”的思路,强调内容的实用性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1]。避免各位老师上课时同一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多次重复,同时也有利于将零碎的知识点归纳提炼,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链,使教师都对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学生学习时能够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脉络。(1)明确应用型人才目标。区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注重于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理论知识服务于生产实践。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以社会需求为为导向,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夯实工程基础。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重点强调坚实的工科基础,设置有物理化学、机械制图、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及CaD、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程工厂设计等课程。(3)整合专业课程内容。2年级在完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后,整合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生化反应工程、发酵工程等传统的专业课程内容,开设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与地方企业生产直接对接的酿造工程、酶工程与酶制剂、植物细胞工程、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微生物制药工艺学、啤酒生产技术、生化分离工程等应用型课程。(4)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性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33.8%。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二部分,课内实践教学环节由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生物工程专业实验三部分组成,总达338学时;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实习实训,达35周,主要有化工原理实训和化工单元操作设计(4周)、认识实习(2周)、生产实习和生产工艺设计(6周)、工程实训及工程制图(7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16周)等五部分组成。

2.2切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多渠道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湖北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采取多种渠道,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较好生产实际经验、能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1)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指导。新入职的人员,根据湖北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的要求,统一进行“岗前培训”。学院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其导师,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用、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及教学反思等方面对新入职教师实施专业教学技能指导。同时要求三年内手写教案,不使用或少使用多媒体教学,每次课前要写板书设计,使其快速熟悉课程,掌握教学基本技能。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青年教师实验课课说课比赛”、参加校外的提供课堂教学能力的研修班,如由北京中教国培教育咨询中心和《发现》杂志教育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中国特色的成果导向教学实务操作”培训班、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新技术条件下高校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等,青年教师还要求每年完成一门课程完整的跟堂听课任务,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下迅速成长。(2)强化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湖北理工学院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请进来”是指聘请合作企业的高层领导和生产骨干为外聘教师,每学期为生物工程专业师生举行2~3次讲座,与专业教师一起担任毕业设计及工厂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根据生产的需要对师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操作能力。“送出去”是鼓励青年教师申报“湖北省高校青年与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根据项目要求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参加实践活动一年,学习企业的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每年要承担实习教学任务,带领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生产实习和专业实践。教师深入生产一线,通过交流与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2.3突现地区特色,精心构建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厚基础、重实践,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湖北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吸纳劲牌有限公司、青岛啤酒(黄石)有限公司、湖北紫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人员及公司主管从生产实际角度提出的建议,综合考虑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的相对完整性、专业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和内容的连续性,突显“绿色、虚拟、智能、矿冶”的地区特色,建立起既满足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又与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无缝对接的课程体系。(1)校本课程模块。理论课程方面:1、2年级完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任务(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等);3年级开设生物反应工程、生化分离工程、发酵工程、酿造工程、酶工程与酶制剂、生物技术制药、细胞工程、生物能源技术等专业课;第7学期开设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抗生素生产工艺工艺学、矿山废弃地的生物修复、鄂东南特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企业经营管理、啤酒生产技术等特色课程。实践课程方面:构建以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和小学期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每学期开设16学时(8次)的生物工程前沿专业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动态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工程实践训练,把企业技术个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专业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的课堂来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企业课程模块。邀请劲牌有限公司、青岛啤酒(黄石)有限公司、湖北紫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石世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矿等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以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的形式讲解白酒酿造关键技术、啤酒的质量分析与品管、天然色素提取与分离、阿奇霉素生产工艺、矿山废弃地的生物修复、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内容,直接将企业生产技术和相关管理知识导入课堂教学,培养与企业生产直接对接的应用型人才。(3)课外自主学习模块。第七时期,每位同学须独立完成一项与生物工程专业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进行科研训练。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对学生的进行指导,形成科研小论文,期末集中答辩,进行评审。大学四年期间必须完成课外自主学习的10学分,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参加各类竞赛,如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国药工程杯”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也可以申报各类项目,如,学校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

2.4产教融合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生物工程专业现已建有劲牌有限公司、青岛啤酒(黄石)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黄石)有限公司、黄石世鑫药业有限公司、湖北远大富池医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紫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个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践与实习教学基地。2017年积极与江西彭泽县矶山工业园化学化工协会对接,建立湖北理工学院-江西彭泽县矶山工业园化学化工协会联盟,并签订实习就业协议。突出学生实习实训,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了保证实习落实到位、收到实效,制定了实习教学管理相关规定和实习教学质量保证措施,安排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指导和管理。同时根据社会的需要与人才培养要求,尝试对实习方式改革,将生产实习安排在暑期进行,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老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实习并重。学生通过实习,深入企业,了解了企业,将生物工程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消化和巩固了专业知识,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3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取得的成效

转型发展三年来,生物工程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各级教改项目共5项,其中湖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3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1项,实验建设说课比赛三等奖2项。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在30%左右,其中考取“211”或“985”院校的学生占一半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学生人数比例为6∶1,一次性就业率达92%以上,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学生申报湖北理工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7项,湖北理工学院实验室开放基金项6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6项。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6篇,在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中,第三届学生荣获单项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综合赛二等奖2项;第四届荣获单项赛二等奖3项、优秀奖1项,综合赛三等奖1项。在第十届、第十一届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学生分别获得三等奖。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风,为培养专业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眭平.地方高校创新实践平台嵌入创新方法教育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索,2015,34(9):168-171.

[2]卜路平.pDSipe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J].钦州学院学报,2015,30(3):73-77.

[3]汪大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J].中国成人教育,2015(22):22-24.

[4]董妍玲,潘学武.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策略及实践—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综合版),2015,12(下):26-29.

[5]兰智高,谢伟,韩高军,等.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湖北省5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36(6):5-9.

[6]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0):1-19.

[7]杨青宝,李焕玉,李靖,等.地方高校新进青年教师生命质量现状分析与影响因素探究[J].体育科技,2014(5):91-93.

[8]刘微,董媛,姜勇,等.关于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生物技术世界,2016(5):305,308.

[9]王娣,曹珂珂,李妍,等.校企合作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6,44(12):183-185.

[10]游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探索—以钦州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6,31(1):75-79.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物流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Followingtherulesofeducationandteachingandtalenttraining,logisticsmanagementinindependentcollegesshouldinsistontheteachingorientationoftrainingtheappliedlogisticsmanagementtalents,takemarketrequirementasguide,andoptimizethetalent-producingprogram.meanwhile,thereformofcurriculumsystem,laboratoryconstruction,theimprovementofteachers'teachinglevelandestablishmentofabetterteachingsystemshouldalsobeputontheagendasoastocultivateappliedtalentswhocanmeettheneeds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ndadapttothepersonnelmarketaswell.

Keywords:independentcollege;application-oriented;logistics

独立学院是在普通高等院校内部按照新机制和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借助于公办高校的办学优势和社会资金的投入,以民营机制运作,共享母体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下,一个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未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脱节现象较为严重。作为本科教育的补充,独立学院应找准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定位,在普通本科的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寻求突破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关系到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相对于传统的专业而言,我国的物流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教育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学科体系,基本是依附其他专业学科成长发展的,没有系统的物流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尚未形成规范,也没有经过市场验证,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操作能力不强,无法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2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由于现代物流业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学科体系尚不成熟,物流专业的学科教育发展亦比较缓慢,远未形成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在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不够成熟,甚至有的是照搬照抄母体的模式,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直接引进,仅在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上做一些改造,有的是在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做降级培养,盲目的把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降低,按照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组织教学,通过挤占职业学院的市场来谋得生存,背离了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规律和办学定位,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多提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关于“应用型”的标准、规格和实现方式等问题界定不清,以至于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无法跟普通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区分开来,使“应用型”流于形式。而在这种体系下培养出来的物流毕业生,往往是理论水平弱于普通本科院校物流毕业生,操作能力又不及高职高专院校的物流毕业生,无法实现独立学院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人才的目的,影响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2.2师资力量薄弱。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办学的基本要素,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我国大多数独立学院的自有教师所占比例非常低,对母体高校教师和外聘教师的依赖性很强。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时间较短,物流人才尤其是高水平人才短缺,很多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都是从与物流相近的专业转来,教师自己对物流专业的理论体系和专业技能尚未完全掌握。且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为繁重,教师无暇进行科研和教研,最终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2.3课程体系不健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依托于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相同,基本上都是按照物流管理的功能为模块开设专业核心课,但是在学科基础课和选修课方面的差距较大,有的偏重国际物流方向,有的比较重视物流信息技术,还有的强调物流系统和供应链管理,总体而言,课程体系尚不健全,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所占的比重较大,实践教学环节少、内容窄,且很多实践教学环节都流于形式。

2.4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求配备完善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而独立学院的民办性质使得其在硬件投资上比较谨慎,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费用所占比例又比较重大,这就使得大多数独立学院在物流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和更新上投入不足,实践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5教材建设。我国早期物流管理的教材大多是从国外有关教材翻译得来,进入21世纪以来,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迎来了一个高峰,一直到现在,市面上关于物流的教材可谓数不胜数。但总体而言,物流教材种类不少,高水平教材不多,大多是低水平重复,缺少权威、经典教材,大部分教材理论体系不成熟,结构、内容雷同,案例陈旧,适用于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的教材较多,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教材缺少,即使有教材号称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普通本科的教材并无多大差别。

3基于应用型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独立学院大多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人才为己任,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格局不同,其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有的城市港口物流系统比较发达,有的城市的物流以配套服务于其制造业为主,泛泛的专业教育势必不能培养出与城市物流需求有效对接的人才。因此,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在物流专业内部开设货运、采购、物流信息技术等不同的专业方向,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应用型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就物流专业而言,要进一步研究应用型的标准和对应的人才培养方式。一般来讲,应用型物流人才是介于研究型物流人才和作业型物流人才之间的层面,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掌握相应的操作能力,作为物流教育者,要认真审视其中的界限,既要避免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面过窄,又要防止一味追求理论的厚基础,陷入了传统的理论教育。

3.2改革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组建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与地区物流行业协会的对接,多渠道调研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按照市场需求设定物流专业方向模块,基于物流岗位制定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并为教师进行科研提供有效支持。

强化由企业业务骨干、行业专家、校外专家、本校专家组建的产学研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深化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指导专业建设和改革。组织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充分论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更好的落实,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更强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情况零距离,实现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3.3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完善办学条件。在物流实验室构建仿真供应链物流环境,较为真实的模拟物流企业的运营流程,能有效辅助物流理论教学。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能较好地熟悉作业环境、体验岗位操作、验证设计方案、执行管理活动、仿真策略执行结果,同时避免误操作引起的人身安全隐患,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当前的物流实验室已经进化到第四代,既能仿真物流企业的硬件环境、业务流程,又能仿真物流企业各种工作岗位及具体操作,可以省掉物流实验室的硬件购置及维护成本。因此,对于实验室建设资金较为紧张的独立学院,可以直接跨入到第四代实验室,既能达到实验室教学效果,又能完善办学条件。

3.4着力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建设“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引进考核、评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营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加强校企紧密合作,畅通“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途径,可以聘请物流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授,或从第一线岗位上聘请既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的员工作为兼职教师,以提升教学质量。

3.5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主线,进一步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现有的实训条件,并引入第四代物流实验室,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和运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网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扎实的基础与条件,充分发挥与相关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作用。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巩固和拓展校外实习网络,改革创新实训、实习教学管理机制。成立行业专业教学指导小组,让行业、企业的管理专家、实务工作者参与专业建设,审定专业实训教学计划;加强实训基地管理,制定、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4总结

总之,作为独立学院,其物流管理专业应当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内容,改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标准,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江艳,伍应环.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人才培养策略[J].企业经济,2012(11):80-82.

[2]陈文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6-139.

[3]贺盛瑜,何求.我国物流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70-72.

[4]刘联辉.物流管理专业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