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十篇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十篇

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5:17

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篇1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自我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六榕街社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538人,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进行28个月的自我管理,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不同。结果干预组进行自我管理后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中有6个维度得分比干预前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我管理模式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促进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改善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生活质量,值得在社区中推广。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自我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6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根据调查估算全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存在低骨量[1]。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的健康问题,极大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可控因素而降低[2]。本研究对社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开展自我管理,探索自我管理模式对社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健康管理的干预效果,为指导预防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资料来源

研究对象来自课题项目“太极拳预防社区老年妇女骨质疏松骨折的研究”中筛查出来及其他途径发现的、同意参加本研究并自愿接受自我管理的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目标人群为年龄50~75岁女性,共有538例符合入选条件,随机分为自我管理干预组269例和对照组269例。入选标准参照我社区参与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社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筛查及预防骨折的干预研究”的危险因素评估标准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1]而制定,符合下列危险因素两项或两项以上者:①年龄≥65岁;②绝经≥5年;③低体重Bmi<19;④非暴力骨折史;⑤跌倒﹥1次/年;⑥规律运动<30分/日;⑦不长期服用钙剂、维生素D;⑧骨质疏松家族史(包括脆性骨折家族史);⑨40岁以前1年以上的闭经;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增长期(3个月以上)服用糖皮质激素、袢利尿剂、抗癫痫药、甲状腺素、抗凝剂等。

1.2调查工具

统一使用课题项目设计的《社区老年妇女骨质疏松骨折的研究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健康管理专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三部分:①一般资料(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既往史和疾病治疗史、家族史、月经婚育史、骨质疏松症相关情况;②骨质疏松症知识知晓程度、生活方式调查表;③健康调查简表(SF-36)。

1.3研究方法

干预时间为2010年8月~2012年12月,为前瞻性和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干预方法:①干预组及对照组在干预前均由健康管理专员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②由责任医师综合评估干预组对象的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及计划。③干预组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每月定期举办一次健康知识大讲堂,开展有针对性的骨质疏松症防治知识和健康促进讲座,发放会员登记卡,上课予以盖章,积累积分可换取小礼品。针对个体开出饮食运动处方,定期开展知识趣味比赛、健康膳食pK赛和义诊活动等。④传统运动干预:聘请专业教练对干预组定期进行太极拳、健身操的免费教学,1周至少3次,每次1小时左右。⑤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管理专员指导干预组进行自我管理,督促管理对象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的改变,包括鼓励进食含钙丰富的食品如乳制品、豆制品、海产品、鸡蛋等饮食调节,多晒太阳,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戒烟限酒及运动锻炼等干预措施,定期自我监测,加强自身安全防护,防止跌倒骨折。⑥为对照组提供常规的健康教育及门诊服务。⑦两组均定期健康体检。

1.4评价指标

干预28个月后进行终末调查,对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效果评价。

1.5数据整理及统计学方法

调查问卷经过复核后,利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计算机双录入,经检错后,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根据资料的性质选择适合的统计指标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经过规范的自我管理干预28个月后,干预组中途退出8人,对照组中途退出5人,干预组人数变为261人,对照组变为264人,共525人。其中干预组平均年龄(61.83±7.92)岁,对照组年龄平均年龄(61.78±7.57)岁。

2.2骨质疏松知识知晓率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骨质疏松症知识知晓率都不高。干预后干预组骨质疏松症知识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参与常规健康教育,在“补钙可以预防骨质疏松”、“补充维生素D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绝经后女性每天需补钙1200~1500mg”、“含钙量高的食物”、“最有效的锻炼方式为主动负重的锻炼”五个知识点的知晓率也比干预前明显提高。结果见表1。

2.3健康行为形成率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健康行为形成率都不高。干预后,除了吸烟、饮酒这两类行为没有明显差异,干预组健康行为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4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后对照组生活质量的“生理功能”得分比干预前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干预后干预组生活质量的“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得分比干预前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干预后两组人群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得分比较,干预组的“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得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当今全球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受害人群最多、最具危险性且尚未能治愈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3]。早期患者往往无任何症状,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可导致椎骨、髋骨、腕骨、肱骨、胫骨骨折[4-5],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目前我国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大多以内科方法为主。由于内科治疗使用雌激素、钙剂、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和氟化物等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价格昂贵、难以推广。自我管理的健康管理方式,对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疾病防治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日趋显现[6-8]。

本研究的自我管理模式是通过系列健康教育课程、推广传统运动及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等综合措施,帮助居民掌握管理骨质疏松症的基本防治知识、技能和信心,主要通过高危对象互助、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配合、全科医师对居民个体化指导来减少骨质疏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自我管理,强调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增加一种由居民自己“照顾”自己的管理方法[9-11]。

本研究对干预组开展规范的自我管理,28个月后干预组骨质疏松症知识知晓率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变(p<0.05),健康行为形成率也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及门诊服务,28个月后的骨质疏松症知识方面有5个知识点的知晓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而健康行为形成率与干预前相比无明显改善(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骨质疏松症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自我管理比单纯的常规健康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居民健康知识、增强居民对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推动居民掌握自我保健技能。自我管理虽不能直接改善骨质疏松骨骼的高危及病变状态,但其重要作用在于提高居民对骨质疏松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并正确掌握如何自我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发展的知识和行为原则。

干预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中有6个维度得分比干预前提高(p<0.0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p<0.05)。而对照组干预后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中有7个维度得分无明显变化,还有1个维度(“生理功能”)得分降低(p<0.05)。表明本研究所采取的自我管理模式有效改善了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若不采取干预措施的话,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生活质量则基本不会得到改善,甚至可能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的下降而逐渐降低。然而“生理职能”和“躯体疼痛”干预后改善不明显,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自我管理措施在短期内尚无法达到改善疼痛和高危状态的效果,同时也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对躯体症状和疼痛控制的治疗指导。

本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自我管理模式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传统运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心理疏导等综合措施,提高了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有效防范骨折发生的风险,并对高危人群的心理精神状况、社会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对高危人群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自我管理模式能提高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健康管理效率,将对社区开展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此管理模式经济、有效、可行,易于被居民接受及在社区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7.

[2]白颖,杨雪,王蕾,等.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10):946-948.

[3]孙唯珺,吴冬春.2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19(8):859-865.

[4]王丹阳,曲研,李金姬,等.丹东地区朝鲜族骨质疏松症女性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9):840-842.

[5]许海容.广东河源地区中老年妇女跟骨骨密度测定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2013,13(3):143-144.

[6]林华,陈新,朱秀芬,等.绝经后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干预[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09,2(2):93-98.

[7]吴丽华,叶学丽,田庆显.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120-122.

[8]伍中庆,吴宇峰,张文宙.运动疗法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2):198-200.

[9]杜世正,袁长蓉.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实践进展及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48-1051.

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篇2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12(a)-0157-03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对医学和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腰椎压缩性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其危害性更大,据研究显示[1],骨质疏松造成的股骨颈骨折城市化的国家发生率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可能会与日俱增[2-3],分析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指导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本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98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62例,年龄61~88岁,平均74.5岁,所有入选的病例均排除有以下情况: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卵巢切除、肝病、肾病等影响骨密度和钙磷代谢的疾病。

1.2方法

每位患者填写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职业、教育程度、运动情况、生活习惯、基础疾病情况、用药情况及骨折的诱因等,对98例患者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正位L1~4及双侧股骨近端(骨折患者选健侧)骨密度,所有病例经X线检查结果均确定为骨折,本研究采用1999年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的中国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4],所有研究对象均被诊断为骨质疏松,即t值≤-2.0为骨质疏松,-2.0-1.0为骨密度正常。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因素分析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以患者是否并有骨质疏松性骨折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职业、教育程度、运动情况、生活习惯、基础疾病情况、用药情况等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选入标准为0.05、变量剔除的标准为0.10,结果表明,性别、年龄、生活习惯、跌倒是发生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对骨质疏松并发骨折呈负性作用,而体重指数和骨矿含量对骨质疏松并发骨折呈正性作用。

3讨论

3.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3.1.1年龄大量的研究表明,年龄因素在所有影响骨质疏松的因素中最为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代谢发生了变化,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致骨量逐渐减少,骨质疏松症与年龄呈正相关[5-9],与本结果研究一致。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6]。由于老年人相对活动少,机体对骨组织的机械作用力降低,骨骼的柔韧性及四肢的协调性呈现衰退状态,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栗平等[10]对呼和浩特地区中老年健康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度测定结果显示:女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60~70岁约为66.83%,>70岁约为85.37%,男性骨质疏松60~70岁约为41.38%,>70岁约为70.45%。本组病例发生股骨颈骨折患者57例,占58.1%,腰椎骨折16例,16.3%占,桡骨骨折24例,占24.4%,骨股颈是人体躯干重力作用的一个重要受力支撑点,极易在轻微外力作用下造成骨折,骨股颈骨折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3.1.2性别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这是由女性生理特点决定的,另据研究显示:女性腰椎BmD从45岁开始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到50岁时骨量有一个快速丢失时期,这与女性绝经期后雌激素、降钙素水平极速下降有关[11,13],而且女性绝经年龄越早,其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就越高,因为绝经年龄越早卵巢的功能衰退越早,骨代谢发生改变,逐步呈高转换型负平衡状态,加速了骨量流失,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含量随着绝经期的延长而逐渐降低[12]。

3.1.3生活方式吸烟、酗酒、过多饮用咖啡、碳酸饮料、运动少、低钙饮食及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膳食结构不合理等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长期大量吸烟、酗酒、饮用咖啡、碳酸饮料会抑制钙与维生素D的摄取及维生素D的活化,抑制骨形成,导致骨量丢失及骨质疏松[14]。

3.1.4跌倒骨质疏松患者骨骼脆性增加,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不慎跌倒是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直接因素。本研究对象大多数是由于跌倒造成的骨折,据研究报道[14],肢体发生骨折危险性与跌倒有直接关系。这与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的调控功能下降,应激状态下神经-肌肉协调性降低,自身身体平衡状态不能调整有关。

3.1.5其他教育程度、身高、体重均参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发现,文化程度与骨质疏松具有相关性,文化程度低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高。也许是文化程度低的人对骨质疏松知识认识不足,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另外,低体重也是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体重在骨密度的生长发育中产生一定影响,人的体重越大,自身各肢体的负重力量越大,在一些非体育锻炼中就可完成对自身骨骼的锻炼,因此低体重者较肥胖者易发生骨质疏松。

3.2干预措施

3.2.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根据老年人自身的身体情况,采取适和自身的锻炼方式,每日要阳光照射至少2h,选择步行、慢跑、练功、老年操等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不仅可强化皮肤中维生素D3的形成,还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骨形成延缓骨量丢失。

3.2.2膳食合理骨质疏松患者应注意饮食调节结构调整,每日膳食中要加强钙与蛋白质的补充,例如豆制品、蛋类、海米、乳类、虾皮、瘦肉、芝麻等,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所释放出的氨基酸与钙形成可溶性钙盐促进肠道吸收,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3.2.3药物干预根据患者骨质疏松程度,合理选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绝经期后妇女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补充雌激素可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

3.2.4加强安全防护跌倒是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根据老年人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防止跌倒,可有效降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机会[15]。

3.2.5重视健康教育大多数老年人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及其严后果认识不足,直到发生骨折时才会到医院就诊,骨质疏松的预防重于治疗,需要通过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对骨质疏松症认识的程度与其健康生活方式有显著的正相关,符合健康教育知信行理论,健康教育是预防骨质疏松症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骨质疏松是一种多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16],主要表现为单位体积内骨含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改变和骨破坏。研究显示,早期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干预可增加腰椎、髋部的骨密度和骨强度,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的目的[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在预防骨质疏松方面为不可控因素,身高和体重有遗传也有后天的因素,文化程度、不良生活习惯、运动方式、跌倒等为骨质疏松的可控危险因素,在预防骨质疏松的工作中要改变可控因素,最小化不可控因素。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预示着有更多的老年人将面临着这一重要问题,预防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近况[J].实用预防医学,1998,5(1):60-61.

[2]徐苓.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6,2(1):56-59.

[3]KulaC,GaeblerC,pichlRw,etal.predictivegeometricfactorsinastandardizedmodeloffemoralneckfractureexperimentalstudyofcadaverichumanfemurs[J].injury,2002,33(1):427-433.

[4]刘忠厚,朱汉民,杨定焯.中国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1):1-3.

[5]黄际远,宋文忠,陈明曦,等.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体表面积对成都地区中老年人腰椎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9(8):121-123.

[6]潘海林,苏宏业,黎英荣,等.广西南宁地区成年女性骨密度与年龄关系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6):884-885.

[7]马宗军,王一农,马宁,等.宁夏地区回族正常人群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14(4):254-257.

[8]杨春菊,张术缨,吴远,等.深圳市居民4123人骨密度分析及骨质疏松患病率调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37):7338-7340.

[9]罗翠云,张强,周翠萍,等.广西贺州地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现状调查[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9,15(5):357-360.

[10]栗平,格德,武瑞卿.呼和浩特地区500对中老年夫妇腰椎骨量的比较[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9,15(9):676-679.

[11]娄明武,王秀荣,王顺兴,等.深圳地区妇女骨矿密度标准QCt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12(1):26-28.

[12]SendakRa,SampathtK,mcphersonJm.newlyreportedrolesof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and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inboneremodeling[J].intorthop,2007,3(1):753-757.

[13]邓廉夫.骨质疏松的雌激素药物治疗与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对策[J].实用老年医学,2008,22(6):413-417.

[14]戚少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康复对策[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2):920.

[15]林华,韩祖斌,包丽华,等.钙及维生素D3治疗骨质疏松症349例疗效评价[J].实用老年医学,2000,14(1):33-35.

[16]刘印,田京.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4):31-32,35.

[17]刘忠厚.骨质疏松诊断[m].北京:中国现代文艺出版社,2011:395-400.

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篇3

关键词:群组看病骨质疏松老年人骨生化代谢指标oSta指数

[astract]objective:exploreeffectinGroupmedicalvisitstohighriskelderlycrowdwithosteoporosis.

methods:throughoStaindexcomputed,werescrcened86withhighriskeldelycroudwithosteoporiosisandcollectedbasicinformationandscoreinbothoSeSandoKt.theleftfemoralneckbonemineraldensitywasdetectedbydual-energyinstrument.meanwhile,biochemicalmarksofbonemetabolism(pinp、ptH,25-oHVitD3、β-CtX)usingelectrochemiluminescence,theserumBUn、Cr、Ca2+、p3+weredetectedbybiochemicalanalyzer.Groupmedicalvisitsinclude:healtheducation、conditionmonitoring、groupworkandprescription.twogroupconductaboveitemsassessmentagainafteroneyear.Result:Bloodcalcium、phosphorusandLFnBmDhadnostatisticaldifferenceafterinterventionintwogroups(p>0.05).afterintervention25-oHVitD3、ScoreinoKtandoSeSininterventiongroupwerehigherthanmatchedgroupandbeforeinterventionintra-group(p

[Keywords]:GroupVisitsosteoporosisagedbiochemicalofbonemetabolismmarks

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密度低下与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防治骨质疏松的关键是早期发现高危人群,给予骨质疏松预防和治疗,降低骨折发生率[1]。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self-assesmenttoolforasians,oSta)是国内用于op危险性筛查应用最为普遍的工具之一。由于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的病理生理以及治疗目的、知识的认识不足,造成不依从治疗的情况非常普遍。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将群组管理模式运用于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有国内研究表明,群组看病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2-4]。本研究为探讨社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干预的有效管理模式提供依据,研究日期从2015.8-2016.7止。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于本社区11216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将打浦桥街道所辖的17个居委,按东、西、南、北进行分层,随后从各层中分别抽取3个居委,共12个居委,在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在12个居委会中抽取3106名65岁以上老年人,安排体检工作,最终有2912人参加健康体检。受检率为93.75%,通过oSta计算。共筛查出236名骨质疏松高危的老年人群,对上述人群进行骨密度、骨生化、转换指标检测并用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量表[5]和骨质疏松症知识问卷[6]进行基线调查,随后用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86人,分为干预组(n=43名)和对照组(n=43名),在干预12个月后,对二组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及上述相关指标的检查、分析评价。

入组标准:

1.居住在本社区年龄65岁以上,oSta指数

2.否认心、肝、脑等脏器严重慢性疾病,精神正常,生活自理,能配合体检工作。

3.近6个月接受骨质疏松的治疗,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继发性op患者,已经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者,近6个月内新发的骨折。

1.2研究方法:

1.2.1本研究有家庭医生团队负责对上述86名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进行体检,体检内容包括体格检查,(测身高,体重等),血生化指标检查: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钙(Ca2+)、磷(p3+)及骨生化、代谢指标[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VitD3)、甲状旁腺激素(ptH)、i型原胶原分子的n-端前肽(pinp),β-i型胶原C端肽(β-CtX)]。采集每例受检者eDta抗凝血样5-7ml,应用脲酶法检测BUn及酶法检测Cr,使用比色法检测血Ca2+及速率法检测血p3+。上述指标使用日立7180生化分析仪检测,应用电光学发光法检测25-(oH)VitD3、ptH、pinp及β-CtX。使用Roche.e411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所有试剂购于上海罗氏生化试剂有限公司。内生肌酐清除率(Ccr)采用年龄、体重及血肌酐浓度进行计算[7]。

1.2.2同时安排上述每例受检者进行骨密度(BmD)测定,为美国G.e公司的DpX.BR.ave型DXa,测量腰椎、股骨颈2个部位骨密度,选择左股骨颈骨密度(LFnBmD)作为本次研究数据,根据wHo推荐的诊断标准:t值小于等于-2.5为骨质疏松。

1.2.3采用2011年出版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推荐的计算方法,oSta指数

1.2.4骨质疏松自我效能量表(oSeSosteoporosisselfCefficacyscale)是一个多维度多级评价的调查表,由二个分量表组成,即锻炼自我效能量表和食钙自我效能量表,其中锻炼自我效能量表由9项条目构成,食钙自我效能量表由10项条目组成,计分方法采用5分制法,各项分数的累积即为总分,分数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高。骨质疏松知识问卷(osteoporos’sknowledgetestsokt),由3部分组成,op危险因素(1-11题),运动知识(12-18题)和钙知识(19-26题).其中op危险因素可以和运动知识组合为运动知识分量表,计分:答对为1分,答错位0分,问卷总分范围0-26分。

1.2.5干预措施:将43名干预组骨质疏松高危老年人分为2组,建立对应的2个服务团队。每个团队由一位家庭医生、助理、1位全科护士及康复师负责一组病人进行群组干预规范管理。时间频率为每月1次,在社区以“小组围坐式”实施群组干预看病。每次干预活动约持续90min,包括群组健康教育及个体化的技能指导,病情监测,小组活动及处方开药4个模块的内容。干预药物为阿仑膦酸钠(福善美,默沙东70mg/次qw口服)加碳酸钙D3片(每片含钙0.5g与维生素D35ugBiD口服)。

群m健康教育采用医生、助理相配合的集体学习讨论(头脑风暴法)。提供病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通过创造性的言论提供更好的建议,教会成员自我管理的一般技能,对照组的老年人接受常规骨质疏松的管理(发放宣传资料及日常饮食)。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forwindow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_(_差)±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2.结果

2.1二组干预前基本资料干预组43例,女34例,男9例,对照组43例,女33例,男10例,二组之间性别构成比经统计学检验无差异(χ2=0.07,p>0.05)。二组在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BUn、Cr、Ccr、oSta指数、okt、oSeS、骨生化及转换指标,LFnBmD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oSeS、okt的变化干预组干预前、后的运动知识,钙知识、锻炼及食钙自我效能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且干预后二组在上述4个方面亦存在统计学差异。见表2。

2.3二组骨生化、转换相关指标变化干预组干预前后除血Ca2+、p3+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LFnBmD、pinp、β-CtX、ptH、25-oHVitD3均有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干预组在干预后除LFnBmD、血Ca2+、p3+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骨生化,转换指标在干预后二组有统计学差异,见表3.

3.讨论

op是一种全身性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被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疾病。据调查,中国>60岁人群的op总患病率为22.6%,男性为15%,女性为28.6%,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8],骨质疏松虽然作为老年常见的慢性病,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尚未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项目之中。

群组看病将自我管理支持和看病结合在一起,一次性满足慢性病患者的多层次的需求,过程中利用同伴的支持和激励,从而在积极的患者和准备好的团队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互动,其也被认为是未来家庭医学模型的一个之一。作为一种全新的实践模式,其设计可因实施的人群,特定的团队和组织,不同的医疗服务系统特定而异,形式灵活[9]。根据国内外的原有经验,群组看病模式是一全新的慢性非传染性慢性病的管理模式,时至今日已经取得很好成效[4,9]。群组看病模式在国外一些慢性病管理中(如:糖尿病、心衰、CopD、高血压)开展实施。

本研究中通过对骨质疏松高危老年人进行群组干预管理,干预后干预组在运动知识,钙知识,以及锻炼自我效能,食钙自我效能四个方面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t=12.48、10.84、10.31、13.81,p

新一代骨代谢生化指标由于具有及时敏感,特异性等优点,可以早期反映骨的转换水平,预测骨折发生的风险性,监测药物疗效,已经应用于临床,但是目前仍不能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10]。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推荐首选pinp和β-CtX这二个骨转换生化标志物[11]。群组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pinp、β-CtX、25-oHVitD3、ptH均存在差异(p0.05),但干预组组内分析显示与干预前有统计学差异(p

本研究中同时补充基础活性维生素D3及钙剂后,干预后干预组的25-oHVitD3水平较前升高,而ptH水平下降,在以往的研究中提示25-oHVitD3与骨密度呈一定的相关性[16-17]。2011年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中指出,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对骨骼健康,保持肌力,改善身体稳定性,降低骨折风险有益。

本研究中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25-oHVitD3平均水平为15±4.36ng/mL,与国内上海等地区关于25-oHVitD3的流行病学调查一致,提示老年骨质疏松高危人群中25-oHVitD3水平下降[18]。故在今后防治工作中应该补充及监测25-oHVitD3的水平。

目前关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基础研究,三级医疗体制中如何诊断骨质疏松症,治疗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症、骨折等方面,缺乏社区层面管理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标准,通过本研究结果发现群组干预管理治疗社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是一种有效方式,它可以提高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补充钙知识、运动以及锻炼的自我效能,同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药物(阿仑膦酸钠)加上基础治疗(活性维生素D3+钙片),可以改善骨生化代谢指标的变化。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生不仅要控制患者的病情,更重要的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群组干预管理对患者从社会、心理、生理、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各方面实施综合性干预管理。

参考文献:

[1]楼慧玲.亚洲骨质疏松自我评估工具在骨质疏松症筛查中的作用[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9(4):155-160.

[2]朱兰.群组干预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生命质量影响评价[J].中国卫生资源,2014,7(2):131-134.

[3]余峰.团队管理群组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的效果评估[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21(5):230-233.

[4]王晓莉.群组看病模式在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5(8):8-11[0].

[5]胡蓉芳.“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量表”汉化版的测试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1):696-698.

[6]陈玉平.骨质疏松症知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测定[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3):339-341.

[7]陈文彬,潘祥林,康熙雄,等.诊断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51.

[8]宋轶萱.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J].医学综述,2008,14(3):400-402.

[9]李丽平.组看病模式:慢性病管理领域的创新[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6):750-753.

[10]肖恩.骨质疏松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14(3):212-216.

[11][0]陶天遵.原发性骨质疏症的治疗与预防[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5,8(5):377-384.

[12]李玉洁.2014年骨质疏松领域进展回顾―美国骨矿研究学会(aSBmR)年会精粹(2014,休斯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21(4):379-394.

[13]张萌萌.中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20(11):1263-1272.

[14]孟迅吾.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7):504-506.

[15]李毅中.骨转换标注物监测双膦酸钠盐治疗反应[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20(10):1175-1215.

[16]杜伟.[0]骨代谢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8(12):36-40.[0]

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篇4

关键词骨密度骨质疏松老年人定量超声测定法

中图分类号:R27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6-0051-0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人类的重要健康问题,中国也不例外。骨密度的测定方法有多种,技术最成熟的是双能X线吸收法和定量超声测定法[1],定量超声测定法具有费用低、无电离辐射、简便、速度快、可仪器携带等优点,可在社区广泛进行使用。2012年我们在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中使用该法,进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调查,为骨质疏松症防治提供依据及对策。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2年5-9月参加本中心65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的患者共1610人,排除长期服用激素、结缔组织病、慢性肾病、甲状腺疾病及不愿检测者106人。实际参加调查1504人,其中男626人,女878人,年龄65~95岁。

1.2方法

1.2.1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

采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共10个问题:①父母有没有轻微碰撞或跌倒就会发生髋骨骨折的情况;②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会伤到自己的骨骼;③是否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可的松、强的松等激素类药品;④身高是否降低了3cm;⑤是否经常过度饮酒吗;⑥每天吸烟是否超过20支;⑦是否经常患痢疾;⑧女性是否在45岁之前绝经;⑨是否曾经有连续12个月以上无月经的经历(除怀孕期);⑩男性是否患有功能障碍或缺乏的症状。如果受试者有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即为阳性,表明有患上骨质疏松的危险,但需进行骨密度测试来得出结论。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面对面问卷。

1.2.2超声骨密度测定

采用日本aLoKa公司aoS-100nw超声骨密度测量仪测定骨密度t值。检测步骤:①校正调试仪器;②输入受检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份、种族、足托、身高和体重等相关信息;③受检者取坐位,用乙醇清洁被测者右(左)足跟,在足跟的两侧涂抹适量的超声偶合剂后将右(左)足踏在放足台上固定;④整个操作过程由骨密度仪自动完成,自动进行图像处理。

骨量的判断标准为t评分,按中华医学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t值≥-1.0为骨量正常;-1.1~-2.4为骨量减少,t≤-2.5提示op。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p

2结果

2.1不同性别、各年龄段骨密度受检者检测结果

1504名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骨量正常者470例(31.25%),骨量异常1034例(68.76%)。其中骨量减少的682例(45.35%),op352例(23.40%)。骨量正常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82,p

65~69岁组、70~74岁组骨量减少发生率男女组间无明显差异(x2=0.50、0.14,p>0.05),其余组骨量减少发生率及op发生率女性组显著高于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79岁组、≥80岁组骨量减少发生率女性组与男性组比较x2=8.79、10.71,p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两组骨量正常率逐渐下降,而异常发生率逐渐增高。65~69岁组与≥80岁组比较,女性组骨量正常率和op患病率两年龄组者之间有显著差异(x2=10.24、18.5,p0.05)。男性组骨量正常率两年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x2=5.39,p0.05),但其百分率逐渐上升提示男性骨量丢失是一个缓慢过程,其骨量异常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增高。

2.2骨质疏松发生原因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后退法选择变量,在α=0.05水平上,性别、经常腹泻、45岁前绝经3个因素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经常大量饮酒和每天吸烟>20支2个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进入,原因可能是调查对象中女性老人比率较高,关联度较低所致。骨质疏松发生原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3讨论

骨质疏松是指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骨组织细微结构退化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全身性、生理性骨骼疾病。不仅会使身高变矮、驼背、全身疼痛,其严重后果常导致老年人在轻微外力下发生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胸腰椎椎体、桡骨远端骨折,对老年人威胁很大。国内外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报道不一,为14.00%~60.00%不等[2-4]。可能与年龄、性别、地区、检测人群生活条件、检测手段、检测部位各不相同有关,加之诊断标准尚未统一,故有较大差别。笔者按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徐家汇社区65岁以上老人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3.40%;低骨量发生率为45.35%。

本研究表明:骨质疏松与年龄和性别有显著相关性,女性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男性;分组表明,各个年龄组女性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发生率除个别组外,均显著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骨量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男性骨量异常发生率亦有增加,但较女性组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发生率还与女性、45岁以前绝经与经常腹泻等因素相关,可能与绝经后女性骨量呈快速丢失,她们的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而男性不存在快速骨量丢失期,另外雌激素水平降低,对成骨细胞的刺激减弱,亦是45岁以前绝经女性易形成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长期腹泻,势必影响到肠道钙的吸收,身体处于长期缺钙的状况,亦易形成骨质疏松。

定量超声波骨强度仪(QUS)在骨密度测定中具有设备小巧,便于携带,价格便宜,没有电离辐射,使用方法简便,尤其适合大规模人群的普查的特点。但据报道,跟骨大小、形状以及其周围软组织厚度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不同个体所检测的骨头部位不同,因此导致错误的检测结果判断[5]。另一些研究结果亦显示,QUS法提示其诊断能力尚可,但尚不能认为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6]。因此建议超声骨密度测定存在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老人进一步作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以及对社区居民尽早进行合理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指导,并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以达到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

参考文献

[1]陈惠英,浦锡娟,余南,等.定量超声测定法筛查广州市萝岗区健康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12(12):1474-1476.

[2]邓伟民,崔伟历,沈有高,等.补肾壮骨冲剂与密钙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综合疗效比较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5):2973-2975.

[3]KnappKm,BlakeGm,SpectortD,eta1.CanthewHodefinitionofosteoporosisbeappliedtomulti-siteaxinltransmissionquantitativeultrasound?[J].osteoporosisint,2004,15(5):367-374.

[4]KanisJa,melonLJ,ChristiansenC,eta1.thediagnosis0fosteoporosis[J].JBoneminerRes,1994,9(8):1137-1141.

[5]FrostmL,BlakeGm,Fogelmani.Doesquantitativeultrasoundimagingenhanceprecisionanddiscrimination?[J].0steoporosint,2000,11(5):425-433.

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篇5

【关键词】骨质疏松;患病率;全体教工,院校;退休

【中图分类号】R336R1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8)11-1064-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老年骨质疏松患病率已居常见病的第6位[1]。为了解北京市东城区退休教师骨质改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笔者于2005年4-6月对全区3331名退休教师进行了骨密度测量和相关因素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北京市东城区退休教师3331人(男680人,女2651人),年龄为50~80岁。

1.2方法

1.2.1骨密度测量及诊断标准用美国产metriscan骨密度仪(Spa),采用X线放射数字图像吸收法计算非优势手的第2,3,4手指的中节指骨的骨密度,自动给出相对的骨密度值和t值,依据t值做出诊断。我国通用t值诊断标准:骨质正常t值为>-1.0,骨质减少t值为-1.0~-2.0,骨质疏松为t值<-2.0。严格按仪器使用要求操作。

1.2.2相关影响因素采用现场询问法,将每天户外活动1.5h以上、吃豆制品(每天至少一餐中有豆制品)、饮用牛奶(每天250mL以上)且持续20a以上等作为正向影响因素,由医务人员询问填写。同时排除影响骨代谢的各种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子宫附件切除)及进行激素替代治疗、长期补钙者。

2结果

2.1骨质疏松检出率共检测退休教师3331人,检出骨质正常、骨质减少、骨质疏松分别为23.06%,22.40%,54.55%。不同年龄教师的骨质疏松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23,p<0.01)。见表1。

不同性别退休教师骨密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6.26,p<0.01),女性骨质正常率明显低于男性,而骨质疏松检出率明星高于男性。见表2。

2.2影响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1817例骨质疏松人群中,常户外活动者1382例,占76.06%,明显低于骨质正常组的98.83%(759/768)(χ2=259.85,p<0.01);常吃豆制品者1507例,占82.94%,明显低于骨质正常组的94.66%(727/768)(χ2=80.28,p<0.01);饮奶者1270人,占69.90%,明显少于骨质正常组的90.23%(693/768)(χ2=458.68,p<0.01)。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东城区退休教师骨质疏松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从50~岁组的41.55%上升到70~80岁组的66.18%,其患病率低于浙北地区相同年龄人群(71.3%)[2],但高于北京市区50~79岁人群(22.25%)[3]。估计与地域、生活方式和测量设备、测量部位、职业有一定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结果还表明,女性骨质疏松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患病率均低于浙北地区同龄人群(男35.8%,女67.3%)[2],但高于北京市区同龄患病率(男12.37%,女29.75%)[3]。影响老年男性骨密度的原因主要是雄激素水平降低和增龄生理性退变;影响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原因除雌激素水平降低、增龄生理性退变外,关键还在于运动,负荷锻炼对骨质的增加较其他类型锻炼更有效。女性从青少年起每天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是提高骨量的好办法。

饮奶、户外活动、吃豆制品均与骨质改变有关。体力活动减少,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骨生物学刺激减少,肠钙吸收及骨质形成下降等均可导致骨质疏松。因此,普及预防知识,增加乳、豆制品的摄入,注意饮食搭配,增加户外活动,给予阳光照射和适当体育活动等措施,均可起到防治骨量减少的作用。

骨质疏松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主要为环境因素(营养、运动、生活习惯等)和遗传因素所影响[4],而环境因素是可控因素。由于骨质疏松的危害在于骨骼疼痛、功能障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致残率高,又无明显早期表现,影响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早期诊断和预防显得十分重要。由于目前尚无绝对有效的方法使骨质疏松后的骨骼完全恢复正常,因此,改善环境因素是延缓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最好办法。

4参考文献

[1]徐建春,毛应德龙,史晓林,等.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浙江临床医学,2006,8(1):95-96.

[2]朱志鑫,张金梅,顾宣,等.浙北地区6330例跟骨骨密度测定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分析.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10(2):191-192.

[3]吴青,陶国枢,刘晓玲,等.北京市区1333人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及骨质疏松患病情况调查.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5,1(1):76-80.

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篇6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绝经期妇女常见病,是由于绝经后的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骨吸收加快,骨量减少而发生,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骨质疏松的最重要并发症是骨折,并以脊椎压缩性骨折多见,且绝经期妇女患病率较高,尽管这些骨折短期内对其功能和生活影响不大,但长期限制活动、卧床休息会使高龄患者发生其他并发症,极大地降低了她们的生活质量,昂贵的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增添了沉重的负担,在我国社会日趋老龄化的今天,防治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我们对120例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从2002年9月~2004年3月来更年期门诊就诊的年龄45~65岁的绝经期妇女1120例中有185例曾行骨密度检测及X线检查,最后收集到120例有效调查结果。

1.2方法本组对50例患者采取了雌激素替代疗法,即口服维尼安,每次2mg,每2周1次,连服6个月,并于服药后的第3个月及6个月末10天,各加服安宫黄体酮(mpa)4mg,每日2次各10天;30例患者应用降钙素治疗,隔日进行肌肉注射密钙息100iU,以14天为1个疗程;40例患者服用了二磷酸盐类药物(固邦)每天10mg,连续服用3个月,在以上所有病例的治疗过程中均补充钙剂、维生素D,每日口服钙剂600mg,对腰酸背痛、关节疼痛患者,一般10天左右开始缓解,3周疼痛可基本消失。

1.3饮食调整以上病例均在饮食方面进行调整,更年期妇女胃肠对钙的吸收功能减退,需要高钙饮食才能防治负钙平衡,如饮用鲜牛奶、酸牛奶、豆浆、食用鱼、虾、豆制品、蔬菜、干果、骨头汤等,这些皆可增加钙摄入量,使负钙平衡,减少酒精摄入,亦可增加钙的吸收利用率。

1.4日光照射冬季每日60min,春秋季每日40min为宜,可促进活性维生素D3的分泌代谢,提高钙的吸收。

1.5适量的运动对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纠正因病痛给更年期骨质疏松症患者带来的心理负担,使其保持正常睡眠,适量运动,如散步、做老年体操、扭秧歌等等,防止因疼痛而不活动,也防止过度劳累造成的骨折与损伤,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陈代谢处于平衡状态,防止骨量的骤然减少。

1.6记录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记录通过采取以上方法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包括血钙、骨密度变化、腰腿痛、小腿痉挛等情况。

2结果

经过半年的治疗,在120例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中均获得了随访,时间为8~12个月,平均为10个月,三组骨质疏松症患者采取综合治疗后,均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见表1。表1120例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

3体会

对更年期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在治疗上,单纯补充钙剂是不够的,因为妇女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不足,活性维生素D的生成与活性降低,从而干扰肠道内的钙吸收,因此单纯补钙不易吸收,必须在雌激素的参与下补充钙剂才能被吸收。

饮食调节。中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结构的调节,多食一些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鱼、虾皮、豆制品、骨头汤、蔬菜、新鲜水果等,这些高钙食物对预防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篇7

【关键词】骨折;围绝经期;绝经后期;钙剂;维生素D

中图分类号R58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3-0070-02

doi:10.14033/ki.cfmr.2015.03.03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为绝经后妇女最为常见的一种退行性骨代谢疾病。25%的围绝经期妇女遭遇骨质疏松,随着妇女年龄增长,患病率亦相继上升。为探讨预防早期骨折和骨质疏松发生的有效措施,回顾性对笔者所在医院216例40岁以上妇女骨折后防治骨质疏松的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从南方医科大学深圳恒生医院病案室抽取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骨科40岁以上女性骨折患者病历216例,计算自发性骨折的发生率、骨折后用药情况,及出院后电话回访,出院后是否长期用药的情况及预后。并结合文献探讨临床医生如何合理使用钙剂加维生素D防治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妇女骨质疏松和骨折。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年龄、骨折部位、是否应用钙剂加维生素D等防治骨质疏松的药物。

2资料统计

用excel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用表格形式列出患者的年龄、是否使用钙剂加维生素D等药物,出院后电话随访等情况。

3结果

本次调查中,共216例40岁以上女性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各年龄段55%~79%的患者未使用钙剂和维生素D剂或其他促进骨折愈合及防治骨质疏松的药物(表1)。自行摔伤的骨折145例(67.1%),意外撞伤骨折占32.9%;在自行摔伤中股骨骨折居首位,占26%,其次为桡骨骨折,占15%(表2)。出院后电话随访187例(216例中,29例所留电话为空号或电话已更改),使用钙剂加维生素D的有56例(其中再发骨折0例);未使用钙剂加维生素D的有123例(其中再发骨折20例);因脑出血后遗症加骨折,或骨折后导致长期卧床引发褥疮反复等情况8例。

4讨论

随着女性年龄增长及绝经期的到来,很多女性都会患上绝经期骨质疏松症。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60~75岁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率高达50%[1]。骨质疏松将增加女性发生骨折的几率,而且对绝经后发生过骨折的女性来说还会增加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骨折不仅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而且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另外,由于骨质疏松的发生毫无预警,极易被人们忽视,因此被称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现已跃居世界常见病的第7位[2]。

人体中的钙99%沉积在骨骼和牙齿中,促进其生长发育,维持其形态与硬度。钙离子的生理作用决定了它对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当人体内的钙严重缺失时,会引起骨质疏松、骨折等疾病;缺钙还会加重女性绝经期后雌激素缺乏导致的骨快速丢失,而补钙则可减缓该作用。有研究数据表明,女性在30岁以后,骨量每年将以0.4%的速率减少直到绝经期[3]。进入绝经期后,骨丢失率急速增加,其中骨小梁中骨丢失率为5%,占总骨量的1.0%~1.5%,这种快速骨丢失可持续5年,然后逐渐减缓。据估计,女性在绝经20年后,骨小梁的骨丢失率为50%,皮骨质为30%,这将会明显增加骨折的机率,其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是股骨、腰椎、髌骨、桡骨。

笔者所在医院骨科40岁以上女性骨折患者住院期间的用药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生对于骨折患者重视保守或手术治疗,而忽视了钙剂加维生素D剂的辅助治疗作用,对后期防止再发骨折及骨质疏松的营养防治方面不够重视。这些女性骨折后的钙剂补充严重不足,多数患者骨折后未补充钙剂加维生素D剂。只有少数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患者使用了钙剂加维生素D剂等药物[4]。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在骨折的预防、愈合过程中钙剂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在达到恰当补钙的前提下增加钙吸收,表现在增加血钙、骨钙,降低尿钙,减少钙丢失,从而有利于成骨代谢的进行;增加骨远端干骺端骨密度、皮、髓质密度、皮质厚度指数;增加骨干重、灰重[5-6]。所以为更好地预防和加速骨折愈合,防治骨折疏松,应充分考虑钙剂的合理补充。在补钙的同时还需注意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维生素D可以帮助肠钙吸收,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老年女性由于年龄高,吸收功能减弱,尤其要注重钙加维生素D同时服用,利用维生素D的功效促进钙剂的吸收[7-8]。

在预防骨质疏松引起骨折的综合性措施中,保证足够钙的摄入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目前中国营养协会推荐剂量为钙剂1000~1500mg/d及400~800iU/d的维生素D3。除血钙过高、尿钙过高或肾结石患者外,均可接受该种治疗方法。在合理补钙的同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雌激素,两者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雪梅.跳跃可预防骨质疏松[J].家庭中医药,2004,11(8):31.

[2]张泽鸿,孙平,洪曼杰.老年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8):753-755.

[3]冯敏,周云鹤,何传华,等.上海市高知女性跟骨骨密度测定:197个结果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7):1311.

[4]侯建明,蓝旭华,吴晖南,等.近5年国内外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比较[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2,6(3):472.

[5]苑文杰.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2):4082.

[6]孙清.激素替代治疗的趋势[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9):525.

[7]伍先明,吴俊.鲑鱼降钙素(密盖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4-6.

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篇8

【关键词】鲑鱼降钙素;阿法骨化醇;重度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02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退化、骨密质变薄、骨小梁数目减少、骨髓腔增宽、骨强度减低为病理改变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其中,慢性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1]。随着人口寿命的不断增长及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约有骨质疏松症患者6000~8000万[1]。腰背疼痛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减轻疼痛往往是患者就诊要求解决的主要述求,本院通过2013年3月~2015年6月的门诊就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160例,分组使用鲑鱼降钙素及鲑鱼降钙素联合阿法骨化醇用药治疗,对患者随访观察;发现鲑鱼降钙素联合阿法骨化醇用药对重度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的治疗效果比单纯使用鲑鱼降钙素具有更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2015年6月的门诊就诊的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患者160例,按照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第一组中男16例,平均年龄(65±3)岁,女64例,平均年龄(62±4)岁;第二组中男11例,平均年龄(63±4)岁,女69例,平均年龄(6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第一组患者给予鲑鱼降钙素治疗;第二组患者给予鲑鱼降钙素联合阿法骨化醇治疗,两组患者均加用钙剂治疗。

1.3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每周均进行血骨钙素、尿羟脯氨酸进行观察,随访2周,观察其临床疗效。

1.4评定标准疼痛分度[2]:Ⅰ度:疼痛不能忍受评3分;Ⅱ度:疼痛可忍受评2分;Ⅲ度:疼痛稍有疼痛评1分;Ⅳ度:无疼痛评0分。疗效判断标准:显效:疼痛缓解≥2个级差(3分1分,2分0分);有效:疼痛缓解1个级差(3分2分,2分1分,1分0分);无效:疼痛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第一组总有效率为78.8%,第二组总有效率为9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鲑鱼降钙素联合阿法骨化醇的用药机理鲑鱼降钙素是调节钙代谢、抑制甲状旁腺素的激素之一,它能显著地降低高周转性骨病的骨钙丢失,它对停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躯干骨作用比四肢骨更显著和对高周转性骨病比低周转性骨病更显著。它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同时刺激成骨细胞形成。降钙素也能抑制溶骨作用,从而使病理性升高的血钙浓度降低以及通过减少肾小管再吸收而增加尿钙、磷和血钠的排泄,然而血清钙不会降至正常范围以下。阿法骨化醇正向协同作用于人体骨骼系统,加大了抗骨质疏松治疗力度,所以在加用了阿法骨化醇后,对骨质疏松症具有更好的早期止痛效果,增加骨矿物密度,并减少椎体压缩骨折。

3.2鲑鱼降钙素与阿法骨化醇的协同镇痛作用腰背疼痛往往为骨质疏松症的首要临床表现,也是骨质疏松症患者就诊的主要述求,降钙素可以通过特异受体作用于下丘脑,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具有稳定的镇痛效果;阿法骨化醇对钙磷代谢等各方面的调节作用,表现在促进小肠吸收钙磷,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尿钙磷;增加血钙磷水平,促进成骨;并影响遗传信息转录过程,促进蛋白质合成与细胞分化,加速成骨对肌肉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以达到增强肌力、协调平衡缓解骨痛的目的[2]。本研究显示采用鲑鱼降钙素联合阿法骨化醇用药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具有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快速解决患者腰背疼痛,缓解疼痛所导致的焦虑等作用。

综上所述,鲑鱼降钙素联合阿法骨化醇用药对重度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的治疗效果比单纯使用鲑鱼降钙素具有更好的疗效,在临床工作中鲑鱼降钙素可联合阿法骨化醇用药,可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及减轻疼痛程度,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恩.骨质疏松症鉴别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8.

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篇9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质疏松;生存质量

骨质疏松症在我国老年人中多发,对病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病人在临床上主要出现为骨量降低,存在异常骨组织等情况,因骨质疏松病人的骨质脆性提高,病人更容易出现骨折的危险[1]。目前我国人群不断向老龄化发展,人群中患有骨质疏松病的比率也随之增加,该病开始变为影响老年人生活的主要疾病之一,因其需要较长时间治疗,效果显现迟缓,不但使病人的生理遭受到痛苦,病人也极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本院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就诊的骨质疏松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观察组33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56-85岁,平均年龄(66.1±10.8)岁;对照组34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65.9±11.3)岁。所有病人均排除存在恶性肿瘤及严重的心、肺、肝、肾等疾病史。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病人均进行常规治疗,主要包括补充钙质和缓解疼痛两个方面,补钙主要为补充碳酸钙,疼痛缓解采取中药内服外用、按摩、理疗等方式进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系统的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对病人进行骨质疏松症健康知识宣讲,为病人耐心解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疾病发展、治疗重点等方面,发放相应的疾病知识宣传册,举办疾病相关专题知识讲座,着重提出饮食、运动、药物及心理因素对疾病发展的重要性。

1.2.2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在护理方案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骨质疏松症病人大多数年龄较大的人群,其病程漫长,生活上也不太方便,病人容易发生焦虑、忧郁、意志消沉等不良的心理状态[2],在进行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要充分考虑病人本身的因素,进行换位思考,能够耐心倾听病人的想法,表现出尊重、理解,护理时应多与患者交流,将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起来,同时在精神上支持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协助病人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缓解其心理压力,塑造病人乐观稳定的机体内环境。

1.2.3运动干预选取合适的体育锻炼及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骨结构,避免骨量丢失。按照病人自身的不同情况制定运动方案,选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进行负重锻炼,运动负荷的选择按照病人身体能够耐受的程度作为标准[3]。通常,运动量应选择由少到多,每次进行锻炼的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内为宜,尽量不选择剧烈运动,避免发生摔倒等意外情况而造成骨折,每周运动次数控制在3-5次。叮嘱病人锻炼的环境应选取有充足阳光、空气流通的地方来进行,因日光照射能够显著增强皮肤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磷吸收。

1.2.4饮食护理叮嘱病人应粗细搭配进行饮食,尽可能多食用杂粮,以及一些能够对骨代谢进行改善的食物(例如洋葱、绿叶菜等),平时在生活中应禁烟禁酒,饮食清淡,可以多进食一些坚果的食品。

1.2.5积极的止痛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能够对病人疼痛的严重程度、可能承受的程度、以及疼痛加重的原因进行评估。常规的疼痛可机械能按摩、中药烫疗、理疗等方式缓解;中度疼痛应当在主治医生的指导下选取一些合适的止痛药,例如非甾体药物,同时留意药物给病人带来的副反应,并积极采取措施;疼痛发生较为严重的病人,在采取药物进行镇痛的基础上,可协助病人适当休息患肢,鼓励其采用手杖、腋杖等辅助工具来进行日常活动,同时协助病人进行合理程度的锻炼来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

1.2.6预防跌倒骨质疏松病人平时易发生跌倒,而造成骨折。如果病人同时存在高血压、心脏病、视力障碍等疾病,也容易发生跌倒的危险情况,护理人员应当能够结合病人自身情况对其进行相关风险评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1.3疗效评价标准无效:腰背痛、四肢痛未产生明显变化,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存在障碍;有效:腰背痛、四肢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进行一般的日常活动;显效:腰背痛、四肢痛消失,日常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生存质量评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调查表(wHoQoL-100),选取患者入院第1天进行首次调查,干预半年后进行第二次调查。调查由专业人员协同各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在调查员的协助下,由患者自行填写,调查人员复核、检查。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7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我国人群寿命的不断延长,骨质疏松症为老年病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从而成为公众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4]。骨质疏松症其发病原因与病人年龄密切相关,疼痛是该病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且其具有漫长的病程,易给病人及其家人造成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研究和改善老年人健康情况是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对骨质疏松的治疗及护理意义重大。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表现患者全身性骨密度下降并存在异常骨结构,骨骼脆性升高,十分容易发生骨折,且大部分骨质疏松症病人长期存在较轻疼痛,而因病人对疾病知识不够了解,畏惧心理使得其减少日常运动量,进一步造成骨质流失,引发疼痛加剧[5]。疼痛、骨折和驼背是该病患者的主要表现,对病人产生生理、心理、经济多方面的危险,使病人的生活质量变差。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不但应关注医治疾病本身,同时也应对病人的生活质量产生足够重视。饮食干预、心理干预及运动干预以及健康知识宣讲等内容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病情程度,促进病人的康复。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78.18%),观察组患者的相应生存质量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赵清平,张艳艳,唐莉萍,等.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南京地区老干部骨质疏松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8(3):2633-2635.

[2]张辛,席冠华,王云霞.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4,12(4):1035-1036.

[3]赵月仙.社区护理干预对减轻老年骨质疏松病人疼痛的作用[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6,13(6):1213-1214.

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篇10

关键词: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发生原因家庭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5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238-01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低骨质和骨组织微循环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生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健康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约1.73亿,是世界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按2008年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的《骨质疏松症防治中国白皮书》公布数据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患骨质疏松症[1]。由此可见防治骨质疏松症发生刻不容缓。现就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原因及护理阐述如下。

1骨质疏松症发生原因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骨代谢中骨重建处于负平衡状态。这是因为:一方面破骨细胞的吸收增加,另一方面成骨细胞的功能衰减。

1.1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性激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性激素功能减退,激素水平下降,骨的形成减慢,吸收加快,导致骨量下降。其中,雌激素对骨细胞和骨髓细胞有直接作用,并通过调节这些细胞分泌局部调节因子而影响骨代谢,还可通过调节骨髓中免疫细胞和造血细胞,产生一种或多种调节因子而间接作用于骨组织[2]。另外,雄激素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作用,对骨基质的合成有促进作用[3]。(2)甲状旁腺素(ptH):ptH作用于成骨细胞,通过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如iL-6)促进破骨细胞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加,血ptH逐年增高骨髓细胞的护骨素(opG)表达能力下降,导致骨质丢失加速。

1.2遗传因素

骨质疏松症以白人尤其是北欧人种多见,其次为亚洲人,而黑人少见。骨密度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骨密度值为70%,由遗传因素决定,30%受环境因素影响[4]。

1.3营养因素

钙是骨矿物中最主要的成分,维生素D可促进骨细胞的活性作用,磷、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可维持钙磷比例,有利钙的吸收。老年人基础代谢率较低,胃肠道消化功能下降,对矿物质及维生素吸收减少,导致骨的形成减少。

1.4生活方式

体力活动可是刺激骨形成的基本方式,故一些老年人长期卧床及活动过少易于发生骨质疏松,此外吸烟、酗酒,高蛋白高盐饮食,大量饮用咖啡,光照减少均是骨质疏松的易发因素。

1.5其他因素

其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肝素等,长期治疗可引起骨质疏松。

2家庭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一旦生病需要卧床时心情错综复杂,情绪可表现出忧郁、悲观、焦虑、恐惧、怕孤独等心理[5]。作为患者的家属,应经常陪伴在患者身边,时时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并开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使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2饮食护理

(1)营养素的供给:每天供给优质蛋白60~70g,维生素C300g;钙质一般每日不少于1000~2000mg,而且食物中钙磷比值要高于2∶1[6]。特别要鼓励老人多摄入含钙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含钙丰富的食物有牛奶、乳制品、大豆、豆制品、海带及虾米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有禽、蛋、肝、鱼肝油等。另外还需补充与骨代谢相关的其他的营养素,如维生素K、钠及必需微量元素氟、锰、铜、锌等[6]。(2)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少吸烟少喝酒,并避免高蛋白高盐饮食、饮用大量咖啡等。

2.3疼痛护理

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的原因只要与腰背部肌肉紧张及椎体压缩性骨折有关,故通过卧床休息,使腰部软组织和脊柱肌群得到松弛可显著减轻疼痛。休息时应卧于加薄垫的木板或硬棕床上,仰卧时头不可过高,在腰下垫一薄枕。也可通过洗热水浴、按摩、擦背以促进肌肉放松。同时,应用音乐治疗、暗示疏导等方法对缓解疼痛也是很有效的。

2.4预防并发症

尽量避免弯腰、负重等行为,同时为老人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或装束,防治跌倒和损伤。对已发生骨折的老人,应每2小时翻一次身,避免压疮。

2.5用药指导

家属应监督患者合理用药,并了解某些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服用时的注意事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药物:(1)钙制剂:如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注意不可与绿色蔬菜一起服用,防止因钙螯合物形成降低钙的吸收,使用过程中要增加饮水量,通过增加尿量减少泌尿系统结石的机会,并防止便秘。(2)钙调节剂:包括降钙素、维生素D和雌激素。(3)二磷酸盐:因此类药物的消化道反应最多见,故应晨起空腹服用,同时饮清水200~300ml,至少半小时内不能进食或喝饮料,也不能平卧,以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

2.6运动指导

(1)运动项目:跳跃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方法,有研究者对绝经前后的妇女进行了观察,发现每天坚持做上下跳跃运动女性,1年后便可使骨密质增加,最容易发生骨折的髋部,其密度也能增加3%[7]。所以一些老人可在有人看护的条件下进行适量的跳跃运动。(2)运动时间及频率:大多数研究者把运动时间设置在30~60min左右。锻炼频率主要根据受训者的主观感觉而定,以次日不感到疲劳为度。一般采用每周3~5d为宜,锻炼次数太少则效果不佳,而次数太多则会产生疲劳[2]。(3)运动环境:锻炼的地方宜选在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的环境中进行,以增加日光照射,促进皮肤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磷的吸收[6]。

3结语

通过以上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原因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的了解和学习后,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做好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谢海宝.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6):541.

[2]楼华.老年性骨质疏松及其运动干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671-10674.

[3]苏燕凤,罗翠云,何茜.农村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2):245-246.

[4]张新军,陈冉.浅析老年骨质疏松的原因和治疗方法[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