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十篇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十篇

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8:01

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方法

引言

因为叛逆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负效应,轻则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重则可能对家庭甚至社会带来重大的不良影响,所以针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非常必要。同时语文作为中学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它具有知识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点,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又密切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研究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并采取有效措施疏导他们的叛逆心理,减少中学生的叛逆行为,让中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初中生叛逆心理的三种表现类型

1.1自主叛逆心理

它是指由于主体对外界的不满和不科学的认识而导致内心的压抑无法得到正常排解所产生的逆反心理。由于现代的学生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比较大和受社会不良风起的侵袭,致使他们觉得生活无意义,没有希望,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并且开始愤世嫉俗,觉得只有自己是对的,所有的一切都在与他作对。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内在因素而产生的一种叛逆心理。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好的工作,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好好学习,故自我放纵;比如老师明确要求学生用钢笔写作文,有的学生就认为自己用圆珠笔写的字好看,觉得老师的要求是多此一举、故作刁难,偏偏不去遵守等。

1.2情景叛逆心理

它是指由于没有适时引导或者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所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特别像一个一触即爆的气球,如果对于外界的一些做法和要求没有和他们的自主要求达到一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引发他们的叛逆心理,所以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或者引导的时机和场合不合时宜,叛逆心理一触即发。如有些教师经常拖堂,却没有任何的铺垫或者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解释,中学生就容易出现如故意不听讲、或无动于衷以示不满的叛逆心理,再如老师只是单纯地提出禁止要求(比如上网)却没有给出明确解释(沉迷网络的危害),导致学生故意去做禁止的事情,还有在公共场合批评指责学生从而导致学生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侵害而表现出的不满和逆反。

1.3信度叛逆心理

它是指主体由于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而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如果他特别信任一个人或者一种观念,那么他会表现出顺从或者接纳,反之就会表现出逆反。比如:教师为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答应给于某种奖励,却最终没有兑现或完全兑现;此后学生会萌发对教师言行表示怀疑、否认和不屑一顾,甚至故意作对。

2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具体方法

2.1利用课文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进行疏导

语文教师在讲读课文的时候,除了完成基本的语文教学目标之外,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应如何正确地对待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较强的对立心理和好奇心理,偏激和不成熟的心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家长以及他们的正确或者不太正确的教育方式,恰当地处理自己和家长之间产生的矛盾。此外,这些资源还可以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他们抵御来自外界的不良思想的侵袭,疏导初中学生形成的叛逆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健康的心理。整体上看,此种方式更易疏导学生的“自主叛逆心理”,同时,由于可以让学生的内心更理智更成熟,也可以为学生的“情景叛逆心理”、“信度叛逆心理”、起到一定的辅助疏导作用。比如在讲授“回忆童年”的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积极的引领学生回忆一下美好难忘的童年,回忆一下自己孩提时的天真无邪,初生牛犊不怕虎,充满爱心等等,回忆和亲人、老师、朋友或者陌生人共同走过的美好日子,学生内心的压抑和叛逆心理就会得到很大的舒缓。

2.2利用阅读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的作品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很多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讲有时候教师和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已经失去了效用,已经完全被学生放入了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内容之中,多说反而无益。倒不如给这些叛逆期的孩子一点自我的空间,给他们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就好像山东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课《为学》中,作者彭端淑选取了与“为学没有直接关系的“蜀鄙二僧”的故事,让子侄辈的人去自己品味其中的道理,这样却会有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2.3利用写作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周期性的作文。具体来讲就是每学期都要有不少于规定数量的作文要求,(一般每学期不少于四篇)虽然现在学生的作文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讲,作文依然是学生展现内心状态的一个平台。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名师,于老师不仅很早就是声名远播的优秀语文教师,而且在中学生德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她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和情感变化都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把握。这也让我深刻领悟到,于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为什么能很经常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性情和真想法。这是我们一直所倡导和追求的。于漪老师曾说“文章是人心灵的轨迹”,所以语文老师可以通过作文这个平

台来洞察学生的内心,以反映学生的叛逆心理,并且通过作文这个窗口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真实想法和宣泄内心情感的渠道,从而达到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效果。

3结束语

面对那些充满叛逆的孩子,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再加上必要的家庭教育疏导,以及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诸如父母经常和孩子一起出游、经常一起开家庭会议,提倡民主平等和开放的家庭氛围等,舒缓孩子的叛逆心理。

【参考文献】

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篇2

一、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都是“00后”,这个时代的学生都生活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阶段,由于各种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影响,当代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和以前的初中生有很多的不同,相比于以前的学生,他们具有热情和激情、具有更加活跃的思维、具有更加强烈的生活欲望。但是,由于在初中这个阶段他们的心智和思想还不是很成熟,使得他们的思想以及行为方式都比较不稳定,并且体现出矛盾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思想和行为上的叛逆性。当学生生活在客观的环境中时,出现了和环境不相符合的心理活动,就会对客观环境产生比较强烈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就是叛逆心理的初期形态。叛逆心理是初中生在青春期的常见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却对每一个学生以及家庭都有很大的影响。初中老师对学生的管教会让学生更加容易叛逆,这让老师的工作更加辛苦和力不从心。但是,面对这一问题,老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手段,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填鸭式教学,不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忽略了语文教育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作用。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课程的标准有了明确的说明:语文课的开设和改革,目的是要让语文教育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同时要重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发展,使学生在掌握自然科学的同时,也能够得到人文氛围的熏陶。通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于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只是单纯地对知识的教学很拿手,缺少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和教育方法,对叛逆学生更是无从下手。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策略

1.善于利用阅读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他们自己在阅读中品味作家的思想和心境,给他们以最大的自由空间,从而让他们的心理受到一个良好的熏陶和影响。相比于老师和家长苦苦相劝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更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作用。老师在课文讲授之后,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和课文相关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一些流行的文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和思考,能够体会作者更加深层的含义,对自己的心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会,然后老师再进行一些讲解和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学生共同探讨,这样就会产生更加良好的效果。同时,一些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杂志和中外名著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中学生阅读》《名人传》《飘》《简・爱》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作为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开阔他们的眼界,也可以很好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让他们能够自己分辨善恶,树立远大的志向。

2.关爱学生,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

初中生处在一个由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阶段,他们对于很多的事物和行为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说教以及管理有很强的抵触心理。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个不成熟群体,教师要更加地关爱他们。而要想了解学生的想法,首先要做到的是和学生成为朋友,被学生接纳。因此,老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平等的氛围和师生关系,要主动和学生做朋友,倾听他们的心理诉求,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苛责和管束。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更加的关注,不让他们对学习和老师产生排斥,不要总是一副严厉的面孔来面对他们,要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他们才更加愿意讲出自己的心里话,打开心结,积极地面对自己成绩的问题,进而改正学习上的不足和缺点,提高自己的成绩。

在生活中,老师也要做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课堂上要多进行鼓励和表扬,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肯定学生付出的努力,坚定他们的信念,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

总的来说,在初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干预和疏导是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师需要根据每一个人不同的特点采取不一样的方式,同时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语文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初中生;叛逆心理;引导

不同于理工课程的理性和逻辑性,语文是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并且感性的课程,通过对于语文的学习,从而培养出来的语文素养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这对于让初中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现如今学习的重担和学校以及社会的高素质要求,当代的学生无不都是压力满满,久而久之的积压造成的叛逆心理现如今也成为了教育界的关注重点,叛逆心理造成的负效应不可忽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更应该认真对待,利用语文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对初中生心理进行排解和疏导。

1多数语文教学中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不足

出生在新时代的初中生,思维和想法与以往的学生有着极大的不同,现如今的学生见识更高,思维更广,不甘于被长时间的约束,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因而表现出的叛逆也更甚于过去的学生,面对这种现象,如今的初中教学工作者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明显的感到力不从心,管理难度大,对于这些精力充沛的学生感到没办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学,语文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老师的个人演讲,简单地向同学们灌输着书本上的知识,强调字、句、章的结构和内涵却忽视了中国文学的精髓———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实际教学中的老师多数不会对课本内容进行再拓展或者对于学生课堂表现的再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较重,以自我为中心,这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上也形成了阻碍。

2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教学中的合理做法

2.1掌握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氛围:教学过程中,课本内容是进入教学活动主题的根本和依据,但是轻松活跃的氛围则能够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不仅要对课文中蕴涵的深刻的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讲解,同时,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更好更为有效的疏导,应该赋予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学习和探讨的空间,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更能了解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和想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和学生的密切交流构建出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学中,适当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课堂小活动,带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针对学生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与鼓励,通过认真倾听,逐渐渗透积极的思想意识和对学生缓解叛逆心理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引导。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更能让学生感到到教学工作者对其的尊重和理解。

2.2结合课文内容,对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进行渗透:语文是个丰富多彩的存在,充满了积极性和正能量,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完全可以通过对不同内容之间的理解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借助语文课本中的美好描述转移注意力和思考的方向,联想到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教学结束后,为学生有意留下专门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通过自我反思,为自身的叛逆心理寻找释放点和解决办法,逐渐学会去体谅理解他人,懂得去调节自身情绪,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生活的趣味性并逐渐融入其中。

2.3课后与学生真诚沟通,构建信任与情感基础:课上课下的交流是进行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挚友,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不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与长处,积累的多了,就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信念更加明确和坚定,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长期交流与相处,不知不觉中就可以使学生改正一些缺点和错误。学生产生的亲近感、信任和尊重是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关键点,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敢于畅所欲言,更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的了解,当然也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的目的。

3结语:

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理成长上处于良师益友的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能够有效排解学生的负面心理,当然需要结合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以自己深刻的见解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相应的回复,要充分的认识到叛逆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意识到语文教学对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从多个角度和方位出发,通过不断的优化教学方式适应学生逐步去引导学生的真性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面对自身偏激不成熟的心理这一成长进程中的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史云铃.《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综合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34):112-115.

[2]窦辉.《初中教学中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思考及探究过程》[J].成才之路,2016(58):104-110.

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篇4

1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误区。眼下我们的小学生的家长们和部分教师们“应试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走向片面或畸形,他们只注重片面的知识传授、机械的技能训练等活动,而这些活动均是以“应试”为目的,这不仅违背了孩子的意愿,更是以牺牲孩子的感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所谓的“应试教育”里没有孩子心理教育的内容。

2 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叛逆起来。据统计数字表明,目前的离婚率将近22%,父母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冷漠、叛逆等变态心理,其中叛逆现象尤为严重。

3 身心成长的失衡。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但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特强。就拿我们这届马上毕业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我们把他们当成小孩子,在校园里表现出来的就是哪个老师的话他都不愿意听,班主任也不例外。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我们的学生出现许多困惑和不安,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4 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我们有许多学生喜好攀比,穿名牌、吃洋餐等一系列自认为时尚的活动他都愿意参加,当他们的意愿未达成时,他们立马会变得消极、叛逆起来。

二、应对小学生心理叛逆现象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我认为消除学生叛逆现象可采取以下方法.

1 沟通与交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在广阔的社会中,正确认识到自身成长的过渡期,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拯救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通过真心的沟通与交流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2 相互理解,共建和谐、平等关系。从这个观点出发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同时要求家长和教师也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我们的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我们的学生要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

3 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指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由教育者设计和组织。以活动为基本方式,引发小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从而对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形成和改善小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对于消除学生心理叛逆现象我们也可以采取“个别心理辅导”方式进行。如教会一些叛逆学生和同伴、老师交往时的基本的交往原则,培养他们尊重、合作、帮助他人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并能始终看到别人的优点的良好心态;最重要的还有一点,一定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有感受成功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心态、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与性格,我们还害怕“叛逆”这个词吗?

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篇5

一、个案

个案一:刘同学在初一时性格开朗活泼,学习成绩优秀,有自信。初二时由于功课难度加大,成绩就不稳定了,数学下滑得尤为严重。之后刘同学就变得自暴自弃,不能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在班级里脾气也变得急躁,一点就着,不愿听取老师的教导。

个案二:吕同学是个高挑清秀的女生,初一时给人的印象就是安静、内向,她遵守校纪,成绩中等,是个惹人喜爱的女生。初二阶段她判若两人,衣着时尚、浓妆艳抹,打架、敲诈、偷窃,屡犯校规。对老师的规劝置若罔闻,对学校的处分熟视无睹。

个案三:任同学性格内向,很少引起老师的注意。初二时他突然拿了父母的钱离家出走,流连于网吧,旷课数周。返校后精神萎靡不振,厌学,不愿和同学交流,用沉默作为对抗老师和家长的武器。

二、多观察、细思考,寻找症结

以上三位同学的变化看似突然,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的变化之后肯定有各方面的原因,如个人的性格特点,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当,大众媒体的渲染不当等。所以当问题出现后,我们需要的是冷静思考和分析,抽丝剥茧之后才可能找到症结所在。

(一)家庭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使每个人懂得:在社会面前,他的责任和对神会最重要的义务,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可见家庭环境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等方面都会打上家庭的烙印。所以老师首先应该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接触三位同学的家长,我对他们的成长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刘同学家境富裕,父母文化水平较高,事业有成,对孩子的要求严格。在旁人看来,刘同学有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但在父母和孩子的交谈中,我发现正是由于他们自己的优秀,他们时常在言语中流露出对孩子不足的排斥,甚至以此为耻,觉得很丢脸。在如此功利的家庭中,孩子学习的目的被扭曲成了为父母脸上增光。在孩子有了过失之后,父母的不包容使孩子感到孤立无援,从而产生叛逆心理。

吕同学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她跟着奶奶生活。吕同学的父亲人高马大,性格急躁,曾在女儿出事后来过学校,结果在办公室里就对女儿使用暴力。之后吕同学的父亲就再也不愿意来学校,什么事都让奶奶和老师联系。吕同学的母亲来过学校一次,她向老师表示自己因为忙于生计对女儿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吕同学在奶奶、爸爸和老师面前始终昂起的倔强头颅,在妈妈面前终于低了下来,泪光闪烁的眼里充满的是对母爱的渴望,对妈妈的依恋。可惜的是吕同学的妈妈匆匆离去,好像并没有体会到女儿的感情。吕同学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缺失父爱母爱,因此就产生了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任同学的家庭情况一切正常,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任同学的妈妈性格软弱,在学校和老师交流几句就会泪流满面,在生活中对儿子较为溺爱。任同学的爸爸反复向老师强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向来是非常民主的,但是透过事实来看,爸爸其实是把民主错误地理解为放任自流。比如满足孩子对物质的过度追求,流行的手机、名牌的服饰,只要孩子要求就不会拒绝。再如在孩子犯错后不及时指导、教育,反而对问题只字不提,认为这是大度,是包容。久而久之,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又受到不良影响,孩子的行为最终发生了偏差。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对于孩子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孩子有害。一是忽视,二是希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二)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如果学校教育存在弊端,就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例如过度强调学业竞争的激烈,可能会使学生感到紧张、压抑甚至恐惧,不良情绪长期积累,学生就可能出现自卑、消沉、意志脆弱、言行过激等心理方面的问题。刘同学的数学成绩不稳定,可是我们学校每周一都有一次数学小测验,这就意味着刘同学每周都要为此提心吊胆,因为一旦考不好,他不仅要面对自己的失败,还要看父母的脸色。日积月累的焦躁情绪使得刘同学在青春期异常叛逆。

部分教师重学科知识传授而轻学生个性差异,轻学生情感需求,更有甚者轻学生品德培养。面对个性风格迥异的学生,老师往往容易注意到的或是活泼好动的,或是成绩优异的、落后的,或是有特长的,容易忽略那些内向安静、成绩中等、没有什么突出特征的学生,忽略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波动,简单草率地用听话、守纪为其定性。所以当他们的问题出现苗头时很难被发现,爆发时令人措手不及。为什么性格内向的吕同学和任同学叛逆期的异常行为出乎家长和老师的意料?其实就是因为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关注不够,没有及时地予以正确的引导。

(三)社会因素。除了家庭和学校外,学生的心理行为发展还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转型阶段,心理状态极不稳定,往往缺乏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未成年人的冲击很大。网络、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是导致其产生叛逆心理的一个因素。有人说:“现在学校老师把学生教育成才需要一个月,而社会上某些不良环境把学生教育成虫只要一天。”这种说法不管是否夸张,但是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是公认的。

三、多交流、细判断,对症下药

想要帮助这些叛逆期的孩子们,家长和老师在仔细观察、冷静思考之后,还需要关切询问、准确诊断,再及时对症下药。对于以上三位同学,我在仔细观察分析他们的表现后,和他们都有过多次的深入交流。

在交流时,我坚持以下原则:

(一)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绝不居高临下。面对面地交流,从眼睛的平视到心灵的平等。不要总是盯着学生的弱点,尽可能地寻找学生的优点并多加鼓励,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抗拒心理。

(二)不从学习入题,谈人生,谈理想。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谈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谈谈对生活、对理想的看法,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换位思考,寻找共鸣。联系自己的青春期体验,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和表现,和学生有了共鸣之后,才有可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四)稳定情绪,理智冷静处理问题。不能把急躁、心烦等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在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再同学生交流。

在这样的谈话之后,我对这三位学生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后采用了“寻找关键人物”的办法解决问题。

刘同学在谈话中流露出了对父亲的无比崇拜和对自己学习的期望。所以我和刘同学的父亲多次沟通,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达成共识。刘父表示愿意和儿子像朋友一样相处,不再颐指气使。对儿子会多鼓励,促使他形成自信、健康的心理。同时我还帮助他们联系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学辅导老师。在一段时间之后,刘同学的情绪明显好转,对老师和同学的抵触也越来越少。

在和吕同学的交流中,我毫无悬念地发现她对母亲情感上的依赖,所以治愈吕同学的良药无疑就是母爱。为此我和吕同学的母亲联系,吕母在知道女儿的心思之后答应一定多关心女儿。我还做了吕同学奶奶的思想工作,希望她能摒弃前嫌,支持吕母的教育。此后吕同学开始慢慢地发生变化,她的衣着打扮变得整洁清爽,再也没有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

至于任同学,我发现他最信任的人是他正在上大学的表哥,他觉得只有表哥能理解他,和他有共同语言。于是我在开家长会时特地邀请任同学的父母带着表哥一起出席,并在会后和他们交流,希望任同学的表哥能够为该同学在思想上引好路把好关。令人欣慰的是,这位表哥对弟弟也很关心,愿意尽力而为。后来任同学每天按时到校,再也没有出现离家出走这样极端的行为。

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篇6

一、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处在叛逆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具有所谓的正义感,他们爱憎分明,从不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敢想敢说,从不屈从外界。因此,这时对学生的引导,也就是因势利导的教育是最为有效的。如果老师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那么他们会把老师排斥在外,认为老师不是自己的知心人,也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老师,对老师采取顶撞、敬而远之的策略,老师的任何说教都无法打动他们,因此也不会生效。

二、做好与叛逆性孩子的交流

初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从小学高年级开始,直到初中,孩子处在一个特定的生理发育期,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理也随着生理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教育心理学把它称为疾风暴雨时期,这样命名是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情绪波动大。喜怒无常,强烈要求被重视和被关注,以自我为中心,在心理学中,把这个称之为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高涨时期。所以,此时的他们,具有人生旅程中一个最为特别的时期,他们渴望独立又十分依赖父母,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处在半独立性、又具有半依赖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他们会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三、以一颗真诚之心面对孩子

老师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以一颗真诚之心面对孩子。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性格非常如特殊,所以这时需要老师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对于学生的言行,老师要从心里认为他们的初衷是好的,心理是善良的,行为是积极的。如果老师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那么他们会把老师排斥在外。

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逆反心理;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在语文教学中对逆反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对授课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与此同时想要在授课的过程中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教学的一些内容渗透缓解逆反心理的方法,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如,老师在教学《南京大屠杀》时,就可以通过授课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南京大屠杀过程中中国人所受到的侮辱和虐待,通过这篇文章的深度解读,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爱国思想,让学生懂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他们可以消除过于叛逆的思想,进而达到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目的。

二、通过民主的教学模式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

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自由发展和学习的空间,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知道学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一定的评价和鼓励,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构建民主的教学模式,在对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老师在对《白杨礼赞》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传统的讲解方法是老师运用满堂灌的方式对这篇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并无法体现主体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处于逆反阶段的学生难免会感到无聊和不受重视,这时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意见,建立民主的教学课堂,进而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有效的缓解和疏导。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的逆反心理实施疏导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通过家长以及班主任的教导和德育课堂的讲授,同时在语文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也应该有一定的涉及。初中语文教学与我国的传统和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这一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正确的心理和思想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对于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篇8

【关键词】传统国学经典;初中生;德行;心理;性格

初中学生的品性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的难题,一方面学生从身体到心理在慢慢成长,向“小大人”的方向发展,有其相当独立的思考与见解;另一方面学生处在第二性征发育期的青春叛逆期,他们对成人世界的教条化秩序有很强的排斥心理。但学生这个时期又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初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培养学生良好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落实新课改理念,为每个学生发展负责。传统国学经典既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又是初中生品性教育的精神食粮,是助力初中生形成优秀品德与性格的不二法宝,初中教师只要善于运用,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学生身心发展、知识学习与解决思想困惑三方面,来探析传统国学经典对初中生品性教育的帮助。

一、针对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吸收传统国学经典的丰富养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性

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且都在2000年以后出生。在物质条件相对宽裕的条件下,其成长一般来说也比较顺利,挫折承受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其在青春期往往会表现出攀比、冲动、叛逆、走极端等所谓个性张扬的行为,其性格中往往有自私、不包容、不体谅等,这些性格作为集体特征在“二胎”放开后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从媒体报道的数据来看,大部分初中生不同意父母生二胎。针对初中生的这种现状及心理发展特点,传统国学经典就提供很丰富的养分,不管是《三字经》中孔融让梨、黄香温席,还是《弟子规》中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都可以成为学生品性教育的材料,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

以初中生的叛逆性格的心理特点为例,由于这一特点的行为往往表现为不听长辈的话,喜欢跟长辈对着干。要培养学生的孝顺、包容品性,就可以从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很多的案例来进行引导。首先,从心理学和为人处世的角度来理顺学生叛逆行为的逻辑,帮助学生找到认识的误区,如用《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学生认识到叛逆性格的不合理性。其次,从感恩与孝顺的心理引领学生理解师长的苦心与经验,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来培养感恩心态,用“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的例子来说明孝顺的重要性。最后,用传统国学经典来加强对学生品性形成的巩固,用“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思想来推动学生优秀品德的培养。

二、结合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积极推动传统国学经典教育进入课堂,潜移默化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初中生品性发展

传统国学经典越来越受到很多学校和教育界的重视,是因为经典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初中教育中,既可以通过传统国学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等专项活动来推动,还可以在传统人文教育学科的学习中来进行,利用好语文、思想品德、历史等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也能对学生进行很好传统国学经典教育。因此,积极推动传统国学经典进入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传统国学经典,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传统国学经典的改造与熏陶,达到品性教育的目标。

以语文教学的《论语》为例,在《学而》篇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怨,不亦君子乎”,作为初一的学生,其理解内容不会太难。通过教学探究,这句话包含了学习、交友、处世三个层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要培养兴趣从而使自己学习起来身心愉悦;交友要志同道合,树立共同远大的理想;处世要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具有君子风范。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自觉接受了儒家优秀思想的熏陶。

三、密切联系初中生学习生活实际,通过传统国学经典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成长中面对的烦恼排忧解难

传统国学经典要落到实处,就要密切联系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让传统国学经典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人生、理想、信念等三观内容成为了其成长的烦恼。由于社会的形形的现象和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其学习生活必然遇到不同的困惑。不管是读书无用论的冲击,还是金钱至上论的影响,都可以用四书五经、传统文化、优秀文学作品等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良药,用儒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走出青春期的困惑,更从容地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因此,用传统国学经典来化解社会带给学生心灵的负面影响,并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辨别能力,有助于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三观。

总之,初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成长特点、学习生活实际、学科学习需要等,吸收传统国学经典中有非常丰富的养分,引导初中学生自觉接受传统国学经典的熏陶,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走出青春叛逆期,形成做优良的品德、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三观等,为初中生成长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国学经典要与时代感恩教育、大爱教育结合起来,要契合发展需要,取其精华而用之。

【参考文献】

[1]孙鹏飞,王井.用国学经典成就教育的大美与丰盈[J].辽宁教育,2015(14)

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篇9

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她别扭

“吃着饭,滔滔不绝就开始讲起了班上某个男生的事情,说什么球打得好,人也长得帅,歌唱得还一流,声音特有磁性,还说他们班的女生都快迷疯了。”说起女儿的不是,刘女士现在还觉得气不打一处来,“上次考试没考好,我就觉得她受什么干扰,原来是这个。”

针对妈妈的批评,乔乔也不示弱:“我平时都不怎么和我妈交流,她总是听风就是雨,然后唠唠叨叨没个完,那天吃饭觉得妈妈心情还好,就和她聊了两句我们班的一些事,谁知还没说完,她就发火了,和妈妈说并不代表我就喜欢那个男生,再说喜欢别人也不是什么应该害臊的事,更和有没有出息沾不上边。”

刘女士也对女儿倔强的样子表示不理解,“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气得心直颤,拿起筷子就给了她一下。”

“有理讲理,干吗动手打人!”乔乔觉得妈妈对自己特不满意,虽然自己的成绩在班级能排三四名,可妈妈总不满意!

刘女士对乔乔的表现很是伤心,“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她别扭,总觉得她不够努力,不够优秀,一见她在做的事情和我安排的不一样,我就生气,有时甚至很绝望。”

这件事像导火索一样最终使母女间的矛盾全面爆发,两人几天不说一句话,也不正眼看对方,后来女儿干脆搬到了亲戚家住。

青春期“叛逆”是正常现象

事实上,刘女士的遭遇绝非是简单的个案,它是步入中年的父母普遍遇到的问题。

“不仅仅是青春期,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其心灵都是十分敏感而脆弱的,如果不能给孩子正常的亲子关爱或者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就会给孩子心灵造成损伤。”北京四中心理咨询教师、北京友谊心友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师孙晓峰认为,有些家长喜欢沿用上一代人教育自己的方式教育子女,觉得自己都成长得好好的,这便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尤其是父亲)甚至还存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老观念,试图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将其“吓住”。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心理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李梅认为,人的心理发育要经历两次反抗期,一次出现在2~3岁,表现为任性,不听话,爱哭爱闹;一次发生在青春期,大致从12~14岁开始,可能持续三四年。

“人在第二个反抗期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性激素的分泌,第二性征从开始发育到逐渐成熟,同时在心理上也逐渐发育成熟,最后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李梅认为,“叛逆”现象一般出现在青春期的中期阶段,敏感、易怒、任性是他们心理变化过程中很正常的行为表现。

专家认为,处于青春期中期的孩子在通过竞争增强自信心的过程中并不是找自己同龄的“优秀生”,而是喜欢挑战“权威”,在孩子心里,这种权威主要是父母和老师。

对青春期表现不要过于敏感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当孩子进入十几岁后,开始变得特别爱面子,家长再像以前那样大呼小叫,肯定会惹孩子不高兴。

“这是青春期孩子‘挑战权威’的具体表现,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挑战来确立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且,出于安全考虑,孩子往往将这种挑战的对象锁定在自己最亲近的人身上。”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博士胡邓认为,家长对孩子在青春期表现的“叛逆”不要过于敏感和紧张,而应该“欣然接受”。

“首先,这种‘叛逆’是不可避免的。”胡邓说,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同时,这种叛逆是必须的,孩子只有在青春期经过这种冲突才能初步建立未来社会竞争力的基础,为日后的社会竞争提供最初的心理自信心基础。当孩子在对家长表现出挑战的迹象时,家长最好能表现出有原则的示弱,而适当帮助孩子增强这种自信。

胡邓说,这种“叛逆”也是双赢的,孩子在通过“幼稚”的竞争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也是在提醒父母,家庭中将要减少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而增加一位顶天立地的青年。

在李梅看来,青春期的家庭教育的关键在家长,家长的方法和态度直接决定了能否和孩子融洽相处,能否使孩子顺利、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人生中的特殊时期。

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篇10

关键词:怀旧;爱情;青春;叛逆

康德说,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1]青春时的迷惘、困惑、忧伤、初恋与叛逆,这些都是人类一种永恒的感情。而人到中年时,表达对这些事情的一种感慨,是我们生活当中最常见的。这些也是电影当中表现的一种主要题材。一般表现这种情绪的,我们通常称之为电影中的文艺片。这部片子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可能复制到每个人的身上都成立。我们从学生时代走过来,都经过朦朦胧胧的那段青春期,本能的对异性有好感。但是碍于周围的环境,不方便表达;偶尔展露出来,成为我们那个时代最为羞涩的记忆,最为隐秘的心跳。

怀旧文化

从不同学科、不同视阈审视怀旧,不难看出,在意识层面上,怀旧日益演变为一种个人对过去和现在的心理真实,并趋向于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从本质上讲,怀旧既是对过去理想化的一种重构,又是人们对过去渴望的心理满足。[2]

为什么这部片子,能获得那么多人的追捧?它的投资很少,在台湾当地,就把整个的投入都收回来了,到香港竟然获得两千万的票房。这个令很多片商都没有想到;因为我们觉得,好像香港这个地方经过多年的殖民地文化,包括英国的文化、还有海外文化的熏陶,好像这个地方早就已经熟透了,好像这个地方早早的就脱离了蒙昧时代和封闭时代;似乎这个地方的青年男女,已经很早就成熟开放,就像西方的发达国家一样。在这样一个地方,还会有那么多人留恋一些纯真、淳朴、简单的感情么?但是,人类的这些感情不会因为这个地方的经济发达程度、观念开放程度而有所消失或退减。比如初恋,这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往往最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那个地方,而这种感情,是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不会因为外在的环境变化而消失掉。所以,此部影片它其实就是在怀念我们青春期时候那种最早的冲动。正如九把刀在《那些年》的《电影创作书》封面上写到的那样:“当你学会世故,当你习惯被现实的社会驯养,当你终于承认成熟才是面对这世界最好的语言,那么,这部电影会让你再一次想起,在青春的潮水里,我们曾如此的幼稚,如此的,毫无畏惧!”[3]

为何怀旧

这里说的“怀旧”(nostalgia),指的是现代人的一种无家可归的主观体验,一种在精神上重返家园(自然、自由、童年、过去、故乡等)的感受。[4]时过境迁、人面桃花、人去楼空、睹物思人、物是人非,说的其实都是这一感受。[5]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怀旧总被想象成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它是某种朦胧暧昧的、有关过去和家园的审美情愫,不仅象征了人类对那些美好的、但却一去不复返的过往的珍视和留恋,还暗含了人类的某种情感需求和精神冲动。人们习惯于在日常经验的层面上描述怀旧,注重那些触发我们怀旧情思的生活细节,沉迷于那种略带惆怅的“甜蜜的忧伤感”,比如一张古旧的唱片,一朵干枯了的玫瑰花,一间挂满了老照片的咖啡厅,一个久远的故事,一个仿佛属于过去的人等等。[6]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希望回到孩提时代呢?就是不成熟的时代,那种纯真透明,人处在一种无忧无虑的状态。所以有时候的初恋,人们怀念的是什么呢?有人说初恋最刻骨铭心;刻骨铭心的是什么,不是刻骨铭心的爱着那个人,而是自己对自己那种纯真状态的刻骨铭心,对那种状态的追忆;甚至有时候经过多年以后,当初自己初恋的对象、喜欢的那个男孩或者女孩,在记忆当中都已经模糊了。他/她到底是什么样子?很多时候如果后来你再跟他/她往来的话,你甚至都觉得可笑,会想当初怎么认为他是那样一个人呢?结果完全不是。但是这些不影响我们对初恋的追忆和刻骨铭心。因为我们初恋恋爱的那个对象,不是那个男孩或者女孩,其实是我们自己;是自己在跟非常纯真透明的自己谈恋爱,而这些和另外的那个异性并没有关系。就如影片中1999年台湾地震时,柯景腾对沈佳宜说的那句话“我也很喜欢当年喜欢你的我”。

成长启示

在这部片子里面还能感悟到,我们在回顾自己的青春的时候,初恋给我们带来的记忆,有好多是我们一点点总结到的成长的规律。其实初恋,不仅仅是爱情的世界,它还意味着我们对这个世界、对人生认识的这种成熟。人们经常说,在大学里面,如果没有谈过恋爱,是件挺遗憾的事。为什么呢?我们想像一下,还有什么比恋爱这种方式能更好的近距离了解异性呢?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了解两种人:一种是异性,一种是同性。在了解这两种的过程当中,同性是交朋友,在交朋友的过程中,能了解到同性是什么想法;那么谈恋爱就是最好的了解异性的方式。这种了解,往往带给我们的是对这个世界、对人生的认识,我们随之的也成熟起来。那么此片带给我们哪些成长的认识,以至于更多的人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唏嘘叹惋,觉得仿佛就是自己过去时代一种真实的写照。影片中,有几个经典的场景:高中毕业后,原本都争争吵吵快要在一起的柯景腾与沈佳宜,可是后来为什么分手了呢?就是柯景腾做出了一些不成熟的举动。例如柯景腾认为男生要在女生面前表现自己最强的一面,于是举办了一场“自由格斗赛”。柯景腾觉得两个男人分出胜负觉得超炫,但是沈佳宜怪柯景腾,不能理解柯景腾为何要办这种比赛把自己弄伤,认为这些举动不仅不能保护自己,反倒伤害了自己;而柯景腾认为,沈佳宜不能理解他想在她前面表现勇敢的一面,为此两人大吵一架。在大雨中,柯景腾痛苦的放弃追求沈佳宜,遗憾未能成为恋人。这一点是我们青春记忆当中几乎是每个人身上都会碰到的,男孩女孩是初恋状态,这一点往往都是同学关系,年龄也相差无几。可是我们发现,差不多的男孩和女孩,女孩的心理成熟程度,要比男孩起码早两年;也就是同龄的男孩女孩相比,女孩要比男孩成熟。而这种成熟在恋爱的时候往往看不出来,往往要到分手的时候,就能看出来了。分手的时候,不仅仅是两个人说感情不行了,它还包含着一种功利的判断,比如说女孩觉得男孩不务正业,将来没有依靠的人。毕竟传统的因素,对人都有影响,这里就有功利的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女孩比男孩启蒙要早的多。我们所说的女孩比男孩成熟的多,主要是指对人生价值判断,这种成熟上女孩比男孩要早两年。这个规律,造成了很多人跟自己的初恋,处着处着到最后分手了,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现在所说的初恋,大家经常说初中高中之类的;在过去更早一点的时候,由于时代的封闭、文化上的不开放,经常20岁出头才开始初恋,常有这样的事情,而且这种过程交往的时候也会发现,最后分手也常常是因为同龄人交往过程当中女孩比男孩要成熟。女性对于伴侣的偏好,较之任何其它物种中任何性别的择偶偏好,都较为复杂和神秘。她们喜欢具有特定属性的男性,这些属性能够确保女性的收益。[7]当女孩出现了一些价值判断的时候,觉得男孩不符合她的价值,很可能两人就会散。就像柯景腾在影片中感叹的那样: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远比同年龄的男孩成熟;就是这种成熟,让男孩招架不住。这部电影通过即将在一起的恋人最终又分手这样一个结局,也给我们再现了女孩的成熟是如何使初恋的美梦回到现实的土地上,这是第一点给我们带来成长的启示。

第二点成长的启示,从影片中一对青年男女的初恋过程会发现那句传统的话很有道理,那就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个“坏”很多人解释为“坏心眼”,其实“男人不坏”这个“坏”指的是男人的个性,而这种个性,一定要冲破时代的束缚,不循规蹈矩,能够标新立异,甚至哗众取宠。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发育,男女生产生了喜欢相互接近的需要。女生对男生有好感,表现为以倾慕的心情注意男生说话、表情和动作。男生对女生有好感,他们常常以好强、逞能等各种举动来显示自己的男子汉气概,而引起女生对他们的注意和好感。[8]男孩女孩在青春萌动期的时候都具备一定的叛逆性,都不想循规蹈矩走前人的路,所以会本能的对打破常规的事情、新鲜的事情、刺激的事情比较向往。所以在这个时候,要想吸引异性,恐怕就要做出一点出格的举动来。

我们女孩喜欢的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个“坏”是指行为上的出格,是指更洒脱、更自由、更不受规矩的约束。在一定程度来讲,成年女人不怎么会欣赏这样的人,因为觉得不踏实。但“少女情怀总是诗”,小女孩希望在眼前看到的是一个卓尔不群的这样一个男性,就像《大话西游》里面紫霞仙子说的,有朝一日自己的恋人会驾着七彩祥云来娶她。驾云这怎么可能呢?就是少女的情怀里边,对男人本能的要求带有一种英雄情结,往往把这种反潮流,当做一种英雄的体现。

青春的叛逆和对原有教育制度框架的叛逆

影片中体现的不仅仅是恋爱,还有成长过程中,青春的叛逆和对原有教育制度框架的叛逆。影片中有一个经典的场面:在班级里班费丢了,不知道是谁偷的,这个时候教官就让学生在随堂测验纸上写他们认为可能是小偷人的名字,投票结果前三名的要把书包倒在讲台上,让教官检查。这主意一出,班里的同学不同意,曹国胜第一个站起来反驳教官,柯静腾第二个站起反驳,接着好学生的代表沈佳宜站起来说,“报告教官,你不可以这样。不可以叫我们投这种票,不可以叫我们怀疑自己的同学。大不了大家再把钱缴一次就好了,这也没什么”。然后同学们的书包集体丢向了教官。如果说曹国胜和柯静腾的对旧的教育制度的叛逆是因为成绩差、不知天高地厚,那么好学生的代表沈佳宜的反抗则有力的说明了80后青春的叛逆和对原有教育制度框架的叛逆。把书包丢给教官这一行为,正是对原有教育制度框架持反对态度的淋漓尽致的表现。

比80后早的那些人,对于旧有的制度,好的东西吸收了,不好的东西也完整的继承了;80后则进入了一个选择的时代,不好的不要;片中班费丢了让写纸条选前三名,其实这是另类形式的告密,也是另一种的民主形式里的弊端,即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好多反抗过去的教育制度的记忆。作为长辈来讲,应该好好考虑怎么去教育下一代,怎么去教育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影片也体现了一种教育思维的渗透,身边的那些不良的教育现象,其实大多反映在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在青春期表现的种种现象,既是和我们自己的人性、和我们成长的青春在做斗争,也是在和一些合理的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在做斗争。所以在青春时期,回顾这样的文艺片,值得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关注它。往往就是这种比较慢的节奏,我们更能品味到这里对于社会、对于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

结语

“所有影片之所以好看,是因为我们在其中看到了自己”。[9]如同这样一部简单而不平凡的电影,让每个人都找到了年轻时青涩的自己。“青春像一场大雨,虽然我们都曾被淋湿而感冒,但我们都想再来一次。”[10](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彩图版[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10页

[2][10].《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怀旧文化解析[J].电影文学,2013,第10期:71页

[3]九把刀.《再一次相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2

[4]赵静蓉.《怀旧:一种永远的文化乡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胡疆锋.《近年来华语怀旧电影探析以和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6期:48页

[6]赵静蓉.《怀旧文化事件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5,3:183

[7]蒙英男、薛黎明.《浅析人类择偶行为偏好》.科教导刊社科学论[D].2013年5月(中),第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