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十篇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十篇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8:00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 急诊 护理 纠纷 防范 

       护理纠纷是指在临床诊治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病人及其家属或陪伴所发生的各类矛盾。从所周知,急诊病人病情急重,变化快,病死率高,如若诊治、护理不当,或是护士的技能和人文素养欠佳等均可诱发护理纠纷,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和医院形象。本文在总结继往护理工作的基础上,我院急诊科于2009年10月实施了规范化管理,有效地防范了护理纠纷的发生。现总结报道如下:

       1规范化管理措施

       1.1一般资料 

       2009年9月我院急诊科针对近年来所发生的护理纠纷进行原因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制订了规范化管理措施。通过一年来的实施,实践证明,规范化管理措施有效地避免和遏制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1.2护理纠纷的原因

       1.2.1护理人员因素主要包括:①责任心不强,接诊、分诊概念不清,服务意识淡漠或语言表达欠佳,工作无头绪、无重心而导致分诊混乱。②院前急救意识淡漠,毫无准备而草率出诊;接听呼救电话不详,或是出诊缓慢;未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在转运途中可能存在的风险。③缺乏牢固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急救技能;抢救物品或急救药品不齐备;缺乏应变能力。④人文素养不够,缺乏医患沟通技巧,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重视不够,或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未履行告知义务及签署知情同意书;抢救病人时手脚忙乱,或是毫无头绪和重心,甚至必要的治疗或护理措施尚未实施;护理记录书写不及时或欠规范。

       1.2.2病人及其家属因素主要包括:①病人及其家属在突如其来的急症情况下措手无策,感到恐惧、惊慌失措而致使心理障碍。②因突发的疾病以及经济上的困扰而急躁或对他人感到十分不满。③健康教育不够,患者及家属缺乏应有的健康知识,对医务人员出言不逊或缺乏应有尊重。④对疾病的诊治和护理不配合。

       1.3护理纠纷评定标准

       根据我院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结果自行拟订评估标准,并分为3级。Ⅰ级:一般矛盾,经护士本人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后即可化解;Ⅱ级:矛盾突出需经科室领导或护士长亲自协调才能解决,而事后双方均能谅解;Ⅲ级:矛盾尖锐需通过医院领导协调才能解决。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2

目的:观察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应用临床护理效果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内科行急诊的急性腹痛患者73例,观察本组患者临床护理前后各项有效性指标评分情况、临症改善用时及复况。结果:本组患者Hama、FpS-R两项评分指标情况均较护理前后显著改善,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急诊内科;急性腹痛;临床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38-02

内科急性腹痛作为一种临床常见多发性急病症,由于其致病因素繁杂,若不采取及时诊断及护理,将会给患者预后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在诊断及治疗期给予患者恰当的临床护理方案,是提高内科急性腹痛临床诊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腹痛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本研究主要对73例应用临床护理的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现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内科行急诊的急性腹痛患者73例,本组患者男女比例47:36,年龄20-65岁,(32.58±1.94)岁,疼痛持续时间3-10min,平均(5.21±2.10)min;病症分型:急性胃炎35例占47.95%,急性肠炎24例占32.88%,急性心肌梗死14例占19.17%;腹痛情况:上腹痛37例占50.68%,中腹痛25例占34.24%,下腹痛11例占15.07%;其中伴有转移性右下腹痛12例占16.44%,伴放射性痛15例占20.55%,伴休克5例占6.85%。

1.2方法:

本组73例内科急性腹痛患者均行临床护理:①首先观察患者体征、病情的临床表现,在了解每位患者腹痛基本情况下,责任护士应迅速给予患者恰当的针对性护理措施。②护士在患者治疗期实时监测患者体征、病情变化情况,一旦发生异常现象(面色苍白、出汗、脉搏微弱等),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并予以恰当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患者治疗期生命的安全性,预防病情恶化。③待患者急性腹痛稳定后,耐心对其讲解专科疾病的相关知识,叮嘱患者治疗前后的注意事项及预防疼痛发生的知识,并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运动计划。④护士在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下,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以排解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治疗有效率。

1.3观察指标:

护理有效性指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面部疼痛表情量表(FpS-R);并观察本组患者临症改善用时及复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本组患者护理前后各项有效性指标改善情况:本组患者护理后Hama、FpS-R评均分值均比护理前低,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2.2本组患者临症改善用时及复况:本组患者经合理对症护理后,临床主要症状改善用时为(2.15±0.24)d,疼痛持续复发在再就诊3(4.11%)例,再次就诊后3例患者腹痛情况均得到有效改善,且均未发生二次复诊事件。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73例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后的Hama、FpS-R评分均比护理前低,且差异显著,说明临床护理有利于快速有效的减轻内科急性腹痛患者疼痛程度,并排解患者焦虑、恐惧、不安等心理应激反应。由于内科急性腹痛具有位置不固定,疼痛程度不稳定,轻重急缓不一等特点,因此临床诊断容易发生误诊、漏诊等不良事件,同时诊断的不明确性容易加重患者心理负担。而合理的临床护理在患者就诊时在简明扼要的询问患者腹痛基本情况(疼痛位置、性质、伴随症状、持续时间、既往相关史等)的基础上,给予恰当快速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稳定患者病情,例如对部分严重腹痛呼吸困难患者,应立即送入抢救室,采用人工机械通气,从而恢复患者生命体征,为主治医师提供充分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时间,从而提高诊断正确率。另外本研究结果与蒋春舫等人实验结果类似,进而验证临床有效性[3]。

同时本研究结果现实,本组患者应用临床护理后,于(2.15±0.24)d内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提示快速有效的临床护理是大幅度减轻患者身体痛苦,及因长久持续性疼痛造成的脏器功能损坏的严重事件。本研究中疼痛持续复发在再就诊率4.11%(3/73),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口述疾病的正确性及诊治是否恰当有关,虽后经复诊后均有效改善,但在具体护理措施实施过程,应快速、简要的询问患者情况,严格根据患者腹痛实际情况予合理的诊治,最大限度的为内科急性腹痛患者提供良好的诊治及护理方案,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成功率。

综上所述,规范有效的临床护理对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的疗效具有积极影响,可快速稳定患者病情,有效提高临床明确诊断率及治疗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东.基层医院急诊科夜间急性腹痛临床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2,13(5):367-368.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3

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患者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因中医历来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因而,其基本理论同样是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现代的整体护理模式与中医护理有着十分相似的内涵,在中医院开展整体护理的目的,就是要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护理,以进一步丰富整体护理的内涵。现就中医护理人员在运用护理程序的临床实践中,应如何体现中医的特色和优势,简要论述如下,以供进一步探讨研究。

1中医护理评估

评估是通过对护理对象和相关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出准确的推断,为护理活动提供可靠的依据。中医护理的评估方法须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例如:患者表现神昏烦躁、面色红赤、恶热喜冷、口渴欲饮、手足烦热、小便短赤、大便燥红、舌尖红、苔黄、脉数,则属热证,病位在心;表现纳呆腹胀、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则属寒证,病位在脾胃;病程较长,表现腰膝酸软、精神萎靡不振、声低气短息微、腰痛喜按、舌质淡、胖嫩、少苔或无苔,脉细无力,属虚证,病位在肾;病程较短,表现高热,精神尚佳或兴奋烦躁,声高气壮息粗,腹痛剧烈拒按,舌苔厚腻,脉实有力属实证,病位在大肠。同时,要了解发病原因是与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有关,还是因“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损伤相关脏腑,或由于饮食、劳倦、外伤所致。在基本分清寒、热、虚、实及病位、病因的基础上,才能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护理法则提供可靠的依据。因而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能运用中医理论正确判断。这绝非一日之功,临床实践中须在熟练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观察能力,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具有中医特色的评估技能。

2中医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是对护理对象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情志方面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其诊断范围必须是在护理职责范围内能解决或缓解的问题。现代医学从健康自理能力方面、营养代谢方面、排泄方面、心理活动方面、活动锻炼方面、睡眠方面、感知能力方面、症状及体征等方面归纳出128个护理诊断,每一诊断有名称、定义、诊断依据以及原因、促成因素和危险因素组成。

关于中医护理诊断的描述,不必强求全部采用中医理论,例如:自理能力缺陷与肢体偏瘫有关;知识缺乏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有关等。但某些护理诊断是从中医护理评估中产生的,其健康问题和相关因素是应用中医辨证分析作依据的,描述中可采用中医理论或增加中医辨证的相关因素,以更全面、细致地反映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例如:关于营养代谢方面的,可以提出辛凉解表饮食的需要与外感风热有关。以此类推,可根据患者的证候提出各种饮食的需要。如:滋阴饮食的需要与肝肾阴虚有关,温补饮食的需要与脾肾阳虚有关,清热生津饮食的需要与燥热伤津有关等,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饮食指导。又如:关于排泄方面的,除西医护理诊断中的相关因素外可增加便秘与胃肠积热有关,或与气虚传导无力有关,与血虚津少有关,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有关等,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便秘问题;关于体温方面,可提出壮热(体温过高)、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畏寒肢冷等,可以更形象、准确地表述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其临床依据、相关因素各不相同,护理措施也完全不同;关于睡眠方面,可提出不寐、多梦易醒、入睡困难、早醒等,其相关因素中的病理因素除西医提出的以外,可增加肝火扰心、心神失守、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痰热扰心、神不守舍、饮食不节、胃中不和等,护理措施内容也可更有针对性。但中医护理诊断还有待于专门的学术机构探讨和研讨,以确立一系列具有中国国情和中医特色的护理诊断。

3中医护理计划

护理计划应包括护理诊断的陈述、预期达到的目标、准备实施的措施和健康教育,制定一份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计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护理对象及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细致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因而必须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掌握关键的信息。(2)对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应进行最基本的辨证分析,确立其病因、病性、病位的前提下,才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3)在制定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计划时,应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开展有辨证施护,应用中医传统技术。才能使护理对象获得真正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

中医护理计划除以上介绍的护理诊断外,中医特色主要应体现在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中。

3.1护理诊断

体温升高(恶寒发热)与外感风寒有关;预期目标:患者无恶寒,体温降至正常范围;

3.2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2)遵医嘱给予辛温解表中药,服药后喝热牛奶一杯或热稀粥一小碗,加盖衣被,静卧休息2h。(3)观察汗出、脉象及体温情况,若微汗出,脉静热退为顺,若大汗淋漓或汗不出,热不退,患者烦躁不安,应及时报告医生。(4)汗出后及时用温热毛巾擦干,必要时更换衣被。(5)给以清淡半流质饮食,可进葱姜热汤面、香菜肉末粥等具发散解表作用的食品,忌油腻煎炸食物。(6)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防止患者直接吹风。

3.3健康教育

(1)向患者讲解外感病须卧床休息的意义。(2)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解表药的服法及服药后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最佳药效。(3)向患者及家属宣讲热退汗出后应及时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被,防止受风的方法和意义,以免重感。(4)指导患者及家属调配饮食的方法,并讲解其必要性。

以上护理诊断是在恶寒、发热、咽痒、流涕、头痛、鼻塞等临床表现中提出的,其护理计划针对外感风寒证的发热制定的。能密切配合医疗,达到辛温解表、退热祛邪的目的,比一般的高热护理有更好的效果。

中医护理计划也有待于系统整理,可按“病”和“证”制定中医标准护理计划,以供临床实施。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4

病历资料

患者,女,25岁。主诉:停经70天,药流后阴道大量流血1小时。患者孕50天开始出现反复阴道流少量暗红色血,至孕70天在当地医院以过期流产行药物流产,但一直未流产,下午行清宫术,术中子宫收缩差,阴道流血多,立即停止清宫,建立静脉通道,输氧,告述患者及家属出血的原因,急诊收住院。

查体:t37℃,p66次/分,R20次/分,Bp80/46mmHg。患者面色苍白,神志清楚,精神差,心肺正常,肝脾触诊不满意,全腹无压痛,腹平软,下腹见约10cm横形手术瘢痕。

妇科检查:外阴已婚未产式,阴道畅,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双合诊未作。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1993年因骨髓炎行手术及输血治疗,2007年行剖宫产手术。

化验:wBC6.0×109/L,Gn59.3%,pLt186×109/L。

病情特点:①入院后积极补液,止血,合血输血的同时再次行清宫术,术中未清出组织物,并出现大出血,出血量500ml以上,告之患者及家属若清宫不全胎盘组织植入,子宫不收缩,继续出血多,为保患者生命,可能行子宫切除术。②术中开腹见腹腔与子宫前壁广泛粘连不活动,子宫前位,呈葫芦状,2个月孕大小,切下剖视见胚胎组织附着于子宫前壁下段切口部位,已机化,宫底部未见组织物着床,子宫软,双附件正常。

讨论

护理诊断:缺乏知识与文化水平有关。护理措施:①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与疾病有关的医疗卫生保健知识;②多与患者交谈建立相互信任,介绍治疗计划,使之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护理诊断:恐惧与担心手术有关。护理措施:①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讲明术后反应及要求事项;②鼓励家属对患者进行语言安慰,取得家属密切配合。

护理诊断: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疾病有关。护理措施:①给予静脉输血输液等高营养物质;②术后恢复期,加强营养饮食,食用高蛋白,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品,如鸡蛋、肉汤、绿叶蔬菜;③流食以防产气过多,少量多餐,促进肠蠕动。

护理诊断:引流不畅或脱落。护理措施:①引流管接头固定牢固,避免翻身时脱落受压;②观察尿袋内尿色和尿量;③术后24小时拔除尿管。

护理诊断:伤口感染与切口有关。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伤口情况,有无渗血及渗液;②严格观察体温变化,测体温4次/日;③保持病室通风;④静滴高效抗生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美洛西林3.0g,2次/日,左氧氟沙星200ml静滴;⑤严格无菌操作及三查七对。

护理诊断:疼痛与手术有关。护理措施:①取舒适卧位;②术后24小时内按医嘱给予止痛药;③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勿过多打扰患者;④及时系腹带,包扎松紧适宜,减轻伤口的张力。

护理诊断:有出血的可能与手术有关。护理措施:①术后6小时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测量Bp、pR各1次,6小时后1~2小时测量1次;②做好生活护理各项指标;③观察切口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④操作时动作稳、准、轻。

子宫切口妊娠虽然少见,但因为剖宫产较多,所以临床上要注意观察,经量减少患者痛苦。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危重休克;接诊;护理;急救措施

休克病人病情危急,变化快,临床以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器官功能受损,毒素吸收为主要病理改变。急诊科是各种危重症集中的场所,也是各种病因引起休克最多的地方,因此接诊护士准确判断病情,明确休克类型,及时有效的接诊、分诊、争分夺秒实施救治措施,为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也是急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笔者根据自己在急诊科的实践,对急诊中危重休克病人的接诊、分诊及护理急救措施实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68例,男158例,女110例,年龄13-78岁,低血容量休克89例,心源性休克48例,过敏性休克20例,感染性休克18例,脑出血2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7例,一氧化碳食物中毒38例,均是我院120救护车送至接诊科危重休克病人。

2接诊护理

2.1评估患者生命的机能本组病人一到急诊科,即向“120”护送医务人员及家属询问病因,根据患者休克指数迅速判断休克程度,按生命机能的评估。立即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进行心电监护。患者脉搏细速,频率>100次/min,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来水平下降30%以上等生理参数,进行综合评估患者休克程度。

2.2明确休克的原因接诊时我们详细询问病史,明确掌握休克的原因,确定休克的类型,迅速分诊,为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本组有20例因左腹部外伤伴左腹部疼痛,病人面色苍白,直出冷汗,血压60/40mmHg以下,接诊护士一见即考虑病人内脏出血即通知外科,有6例诊断为肝破裂,有14例诊断为脾破裂,做好术前准备,立即送手术室进行急诊手术,为患者赢得了抢救和手术的时间,休克纠正,手术成功,均痊愈出院,家属满意。

2.3判断休克的类型本组根据休克类型实施各种急救治疗及护理措施。病人内出血、肝脾破裂严重出血性休克,我们立即给抗休克的及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快速进行输液和交叉配血,扩容,根据病人失血量进行输液和液体的补充,及药物治疗,同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以便急诊手术。对感染性休克病人,我们即刻有效的降温,控制体温继续升高,合理使用降温药物和抗菌素,及时处理感染的创面,本组1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我们及时按医嘱用药配合物理降温,用冰敷或30-50%酒精擦浴,效果满意,体温降至37.5-38.0℃之间。

2.4密切注意和监测患者意识和瞳孔的变化病人意识障碍和瞳孔的变化是病情危急的信号,也是脑功能受损的突出症状,接诊时随时注意患者意识和瞳孔变化,准确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对指导抢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我们接诊中,发现瞳孔的改变常见于眼疾、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或毒物中毒等。从瞳孔的形状、大小、双侧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等,都可以了解病情的发展,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协助诊断,建立准确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救治处理。

2.5监测缺氧程度本组一方面通过血氧饱和度监测来了解和掌握患者缺氧情况是否改善;另一方面从患者面色、口唇、指甲观察有无发绀,根据缺氧的程度给予充足的氧量。本组一般用鼻塞法进行吸氧,病人紫绀状况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2.6留置导尿管对危重休克急诊的患者,在救治中,我们一般给病人留置导尿管,并认真观察其尿量、颜色、性质的改变,同时记出入量。临床上危重休克患者的尿量是反映组织灌注有效循环血流量的指标,尿量的多少可为临床提供治疗的重要依据,一旦患者尿量每小时

3急救护理措施

3.1正确摆放我们一经接诊即给患者抗休克。为有利于静脉回流,病人的头部和下肢各抬高20°,躁动不安及昏迷患者,我们在其床边加用床栏,本组有效的防止了坠床及意外的发生。

3.2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本组患者给予足量的吸氧,及时消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和痰液,防止了呕吐物误吸而引起的窒息。有20例由于呼吸道深部分泌物特别多,常出现呼吸困难,眼看气管就要堵塞,我们即做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呼吸,有效的保持了气道通畅,患者得救了,家属满意。

3.3迅速开放静脉通路本组迅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一条以扩充血容量,一条及时用药,另外一条可输血用,特别选用肘正中粗大而直的静脉进行留置输液管,保证扩容和体液的平衡度。并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cvp,呼吸和尿量等调整输液的速度和合理安排用药次序。

4结果

本组经及时有效的救治,除2例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到急诊科时,病人心跳停止,出现潮式呼吸,经积极抢救后不到15min,抢救无效而死亡外,其余病例均纠正休克状态,病情稳定后安全送转病房处理。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急诊;优质护理;护理方法;临床效果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患者及患者家属因为担心患者病情,情绪多较为激动,导致该科室发生护理纠纷的几率较大。如在工作中实施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措施,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避免出现护理不良事件[1]。为了研究对急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本文特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最小12岁,年龄最大52岁,平均(31.13±3.1)岁;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8岁,年龄最大63岁,平均(35.02±3.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存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比结果有意义。

1.2入选标准

(1)于我院急诊科进行全程治疗的患者;

(2)无严重威胁生命的组织或器官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3)精神正常,神志清楚,能完整流畅回答出研究人员提出的有关于疾病的相关问题的患者;

(4)在研究人员的讲解下,对本研究有一定的熟悉,自愿参与其中,并在书面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的患者;

(5)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下进行[2]。

1.3护理方法

在实施相同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等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如下:

1.3.1优化就诊流程

急诊科的传统就诊流程为先挂号再治疗,患者等待时间较长,易延误治疗,故急诊科可实施先治疗再挂号的就诊模式,保证患者在入院后能及时得到有效就救治;患者因为对医院各病室的结构陌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到达诊疗地点,浪费时间,故护理人员应对就诊患者做好引导工作,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增强患者的信任度,急诊工作繁重,压力大,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护理措施时,应时刻保持镇静从容,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保证各项护理措施有序进行,让患者及其家属看到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3]。

1.3.2提升服务质量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多换位思考,顾及患者主观感受,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的生活要求,重视基础护理,保证质量[4]。

1.3.3弹性排班管理

急诊科相对于门诊,主要收治夜间前来就诊的患者,为保证护理质量,夜间值班护理人员人数应适当增加,保证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能及时进行有效抢救;值班护理人员应新老搭配,以保证护理质量[5]。

1.3.4提升护士专业素养

为保证在短时间内正确判断患者病情,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吸纳临床新知识,科室内也可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提升其重视程度及学习积极性[6]。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1)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基础护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药物管理、安全风险管理,每项满分100分;

(2)焦虑抑郁评分:通过SaS焦虑评分表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判断,分数低于35分表示心理健康,分数高于65分表示重度焦虑;通过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判断,总粗分上限是41分,分值越低表示心理状态越好;

(3)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根据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代表满意,80-90分代表部分满意,80分以下代表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护理质量评分上的比较

比较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在焦虑抑郁评分上的比较

在进行治疗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无显著差别,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上的比较

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96.67%,对照组仅76.67%,观察组显著更优,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诊科是一家医院整体医疗护理水平的缩影,体现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该科室的工作相对较忙,突发状况多,对医疗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人际交流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对于收治入急诊科的患者,在积极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意义重大[7]。优质护理服务不同于传统遵医嘱行各项护理操作的模式,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各项护理操作的依从性,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高,保证各项治疗措施顺利进行,保证治疗效果;弹性排班可以有效保证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使其在工作时间能有充足的精力完成各项护理操作,保证质量;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室相关疾病的知识讲座,使其有效掌握各种疾病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减少护理不良时间的发生几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指标均较对照组较好,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升急诊护理质量,改善急诊科患者的不良状态的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对急诊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疗效显著,且能显著降低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提升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舒适程度,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彦辉,李海霞.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37-839.

[2]李娟.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28-29.[3]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5):557-558,559.

[4]张晓霞.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在急诊自毒中毒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差异[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7):104,100.

[5]程云芳,石燕.流程化护理对急诊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5):1197-1198,1199.

[6]卢延娟,李欣华,韩自华等.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28):168-169.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7

【摘要】:为探讨门诊注射室护患纠纷的防范,减少和杜绝护患纠纷。通过对门诊注射室所潜在的护患纠纷分析,认为用法律意识约束护理行为,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有助于降低门诊注射室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门诊注射室;护患纠纷;防范措施

护患纠纷是指发生在护士和患者或其家属之间的纠纷,属于医疗纠纷的一种。门诊注射室是病人接受医疗护理活动比较集中的场所,且具有工作任务繁琐、服务时间集中等特点,是护患纠纷的易发地、高发地。护患纠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秩序,对当事者及护士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引发暴力。因此,分析注射室护患纠纷发生的原因,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已是新形势下护理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护理管理者所面临的新问题。

1注射室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

1.1护士方原因

1.1.1服务态度不满意有些护士服务意识不强,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态度冷漠、语言生硬,没做到以人为本[1]。另一方面注射室承担着全院门诊注射工作,任务繁重,而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无充足时间与患者解释、沟通。这些都引起患者不满,导致纠纷。

1.1.2工作责任心不强有些护士工作懒散、精力不集中,在处置、执行医嘱时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三查七对”制度[2]。护士巡视不够,输液时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未及时发现、报告医生处理,此时易发生护患纠纷。

1.1.3技术操作不熟练个别护士技术操作水平低,心理素质差,未能一针见血[3],且低年资护士工作时间短,经验缺乏,不能及时灵活处理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往往引起患者不满,引起纠纷。

1.2患者方原因

1.2.1患者的心理期望过高随着公众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通常把自己当作特殊的消费者,认为自己所有的要求都是合理的而应该得到满足;对医院及医护人员期望过高,不能容忍医护人员诊疗过程中发生任何瑕疵[4]。甚至有的患者对医院失去信任,加大了护理工作的难度,间接影响了护理工作。

1.2.2缺乏医学知识患者缺乏对疾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缺乏正确的认识,医疗风险意识不足,在治疗过程中如病情未见好转或效果不佳,患者和家属往往心存不满,操作时就会迁怒于护士,易引起纠纷。1.2.3缺乏耐心和理解由于就诊环节多,患者要经过挂号、看病、交费,取药等环节[5],往往使病人产生不耐烦情绪,无论在哪个环节遇上不愉快,最后到注射室从而迁怒于护理人员。

1.3环境原因

1.3.1社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也在增强。尤其是近年来新闻媒体纷纷曝光以及多种社会舆论导向使得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上帝观念”更加强烈,甚至不乏有“过之”现象,对医务人员的部分行为有“不放心”的误解。

1.3.2医院环境就诊环境不合理。患者的整个就诊过程被候诊、交费、取药、检查、排队等耗去了大部分时间,可与医生面对面时,可能三言两语就结束了整个的诊疗。各种检查、治疗延续性差,患者需要楼上楼下地找诊室,询问不能及时得到答复,开大处方、大检查等,造成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危机。

1.3.3输液室环境注射室每天接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不同文化素质及不同生活环境的患者,患者人数多、病种杂、病人和家属来回流动[6],尤其是儿童输液室脏乱、婴幼儿大小便有难闻的气味,部分患者常迁怒于护士,对护理质量不满引起纠纷。

2注射室护患纠纷的防范措施

注射室护患纠纷的防范措施有很多方面,以下主要是医院方面及医护人员应该要采取的措施。

2.1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2.1.1改善输液室环境,优化输液流程良好的输液环境能增加患者和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和愉悦;合理的输液流程可缩短患者等候的治疗时间,使患者尽早得到治疗,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服务质量。为此,医院改建门诊注射室,在输液室安装电视、空调,儿童输液室粘贴色彩鲜艳、有趣的卡通片,为患者提供开水、一次性茶杯;制定收药到注射一套合理的输液流程,缩短患者输液等候的时间,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1.2增强服务意识医院要持之以恒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护士要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7],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加强责任心。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有礼貌、尊重、诚恳、热情、注意语言表达,情感真实,主动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根据心理需求来确定与患者沟通的内容。

2.2增强法律意识护士应懂得一些法律知识,了解相关的法规,并熟悉医院的规章制度,明白工作与法律间的相关问题,增强自我保护意识[8]。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临床三查七对制度、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等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护士不仅要遵守,还要有严谨的作风和慎独的精神,要不分人前人后,不管有无人检查,都要循章守制,同时也要注意工作中的一些细节。

2.3增强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强调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若在诸多因素下穿刺不能成功时,要敢于向患者及家属表示歉意,作出必要的解释、安抚,取得谅解与支持[9]。同时,护士要注重业务学习,如了解药物作用、毒副反应、适应证、配伍禁忌等。

2.4增强处置能力一旦出现护理纠纷,处理态度要真诚,以理服人,防止激化事态,不应采取以势压人、激化矛盾的错误方法。要及时采取正确的取证措施[10]。有些重要的证据和细节可能会被忽略应及时保留现场与物证,作为分清是非,正确处理纠纷的基本依据。

参考文献

[1]于义琴,管淑红.门诊注射室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1(17):8196-8197.

[2]凌素环,赖爱萍.浅谈门诊注射室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2010,2(2):772-773.

[3]胡艳华.门诊儿童注射室护患矛盾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华全科医学,2012,1(1):150-151.

[4]罗晓云,肖冰,欧阳梅.门诊注射室产生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1(22):205-206.

[5]齐海青,曲丽莉.注射室护患沟通中患方愤怒情绪的护理应对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0,3(14):172-273.

[6]李凤兰,蔺秀香.中心注射室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10,5(5):50-51.

[7]金海兰,林明玉.门、急诊注射室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J].医院管理,2011,12(34):147-148.

[8]席建梅.门诊注射室护患纠纷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5):1222-1223.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预防;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the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目前尚无治愈的有效方法,但对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有效减少ptS的发生[1]。对ptS的有效控制,离不开护理干预,现将ptS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ptS的发病率

由于国内对此研究不多,其发病率在国内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1996年prandoni[2]等报道ptS在静脉血栓形成后1年内的发病率为17.3%(其中较严重者占3%),2年内的发病率为23%,5年内的发病率为28%,(其中较严重者占9%),8年内的发病率为29%。2009年ashraniaa[3]等人报道了ptS在深静脉血栓形成2年内的发病率为23%~60%。可见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并发症,大多数ptS发生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年内。因此,有必要研究ptS的诊断标准以及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2ptS的临床表现

ptS是与一组临床症状和体征相关的综合征,每个患者的表现不尽相同。ptS的主要症状包括患肢疼痛、沉重感、肿胀、痛性痉挛、皮肤瘙痒、麻刺感,在站立或者行走时加重,休息、抬高患肢或卧床可缓解。体格检查时可发现患肢的体征包括水肿、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湿疹、静脉侧支曲张、严重者可出现脂性硬皮病和溃疡[4]。

3ptS的诊断

目前尚无诊断ptS的金标准,但有客观诊断依据。在有症状的患者中,如果血管彩超和体积描记法可客观证明存在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可帮助诊断ptS[5]。大多数ptS患者都有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但是有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患者不一定有ptS[6]。已有研究成果表明,通常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3~6个月后肢体的疼痛、肿胀才会缓解,因此对于ptS的诊断需要延迟在这个时期之后。

目前国际上推荐使用Villalta评分作为诊断ptS和其严重性分级的标准,此评分以5个临床症状和6个临床体征为依据,进行评分,5个临床症状分别为:疼痛、痉挛、沉重感、感觉异常、瘙痒;6个临床体征分别为:胫前水肿、皮肤硬结、色素沉着、发红、静脉扩张、腓肠肌压痛,每1个症状和和体征均按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进行评分,然后相加,据评分结果可分为轻度(5~9分)、中度(10~14分)、重度(≥15分)[7]。

可以看出,Villalta评分方法较充分考虑了ptS的典型临床病征,可以作为国内目前诊断ptS的实用标准,建议在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3~6个月后采用该方法进行诊断。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对评分值的判定上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这是该方法的缺点,还需进一步改进。

4ptS的预防及护理

目前对ptS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主要在于预防ptS的发生。ptS是由DVt引起的常见的慢性并发症,预防血栓形成是预防DVt的有效手段,但预防血栓形成并没有消除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将近50%的静脉血栓栓塞时间不可预见地发生,提倡关注DVt后预防ptS,更有可能降低ptS的发病率[8]。预防ptS的护理措施可借鉴DVt的护理措施。

4.1心理护理ptS患者因其临床症状痛苦、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根据患者的心理活动,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缓解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焦虑心理,同时介绍治疗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争取患者家庭、社会的支持。

4.2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多饮水,进食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低脂可以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而加重血栓的形成;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戒烟,防止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

4.3一般护理措施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这样可避免n窝处受压,这种可以使髂静脉呈松弛状态,并且有利于静脉回流;忌挤压、按摩、热敷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4.4医用弹力袜的使用医用弹力袜是一种经特殊设计的医用产品,是借助于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即压力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下肢静脉回流有深、浅两组静脉通道,应用医用弹力袜能压迫浅静脉,减少浅静脉的血液回流,从而增加深静脉的血液回流;同时减少下肢静脉泵及整体静脉血容量,防止静脉系统淤血,减少因静脉瓣膜破坏而引起的血液倒流,增加血流速度[9]。

医用弹力袜可减轻水肿和改善组织微循环,使用医用弹力袜可降低pt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9,10]。一般在DVt发病14d后,选择适宜尺寸和压力的医用弹力袜。早晨起床后穿上袜子,晚上睡前脱下,由护士协助并指导患者及家属穿脱弹力袜,保证出院后能坚持每天穿上医用弹力袜。穿戴医用弹力袜时,尤其是患肢有明显的肿胀者,需注意挑选适宜尺寸和压力的弹力袜,应避免较松的弹力袜向踝部滑落,而使局部过度受压,使受压部位的血供出现障碍。

5结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the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是DVt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较高、症状严重,目前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也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总结和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①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为:患肢水肿疼痛、沉重感、肿胀、痛性痉挛、皮肤瘙痒、麻刺感,在站立或者行走时加重,休息、抬高患肢或卧床可缓解。临床检查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湿疹、静脉侧支曲张,严重者可出现脂性硬皮病和溃疡。②Villalta评分方法较充分考虑了ptS的典型临床病征,可以作为国内目前诊断ptS的实用标准,建议在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3~6个月后采用该方法进行诊断。③预防ptS的护理措施可借鉴DVt的护理措施,如:加强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指导患者多饮水,进食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姿势卧床休息;适时适宜地使用医用弹力袜等。

需要指出的是,对ptS的护理工作应以预防为主,在确诊为ptS后,如何依据ptS的诊断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还需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宏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5):147.

[2]prandonip,Lensingaw,Cogoa,etal.thelong-termclinicalcourseofacutedeepvenousthrom-bosis[J].anninternmed,1996,125:1-7.

[3]ashraniaa,HeitJa.incidenceandcostburdenofpost-thromboticsyndrome[J].Jthrombthrombolysis,2009,28:465-476.

[4]KahnSR,GinsbergJS.Relationshipbetweendeepvenousthrombosisandthepostthromboticsyndrome[J].archinternmed,2004,164(1):17-26.

[5]milneaa,Stonebridgepa,Bradburyaw,Ruck-leyCV.Venousfunctionandclinicaloutcomefol-lowingdeepveinthrombosis[J].BrJSurg,1994,81:847-849.

[6]KahnSR,partschH,VedanthamS,etal.Definitionofpost-thromboticsyndromeofthelegforuseinclinicalinvestigations:arecommendationforstandardization[J].JthrombHaemost,2009,7(5):879-883.

[7]张利.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学,2011,40(11):1123-1125.

[8]黎莉,孙唯瑁,姚丽文.医用弹力袜在预防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2(11):984.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9

【关键词】门诊急诊;管理;质量

作者单位:475000河南省开封市妇产医院

急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急诊护理活动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协同“作战”的活动。急诊科医生和护士从事着高强度、高风险、高技术的工作。由于所抢救的都是病情危重、有生命危险的患者,所以护理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护理效果,甚至出现差错和纠纷,从而影响了急诊护理质量的提高[1]。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新要求,护理人员应该切实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以服务质量为核心,建立急诊护理标准化制度,把人性化服务有机地流入整体护理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服务能力。本文通过对我院临床急诊护理实践,就如何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1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意识

1.1快速反应意识这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没有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患者的需要。反应快、动作迅速、操作娴熟、配合密切,这是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

1.2院前急救意识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即能迅速组织好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具有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院前急救处置步骤是: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躯干及肢体固定,然后搬运至救护车上,途中的不间断救治。

1.3现代监护意识首先要具备现代监护设备;掌握各种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方法;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掌握各种管道的使用和观察技术。其次,病情观察,掌握患者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提供最新临床资料,帮助医生确立或修改治疗方案。以上这些是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

2规范服务流程,创新管理模式

2.1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切实保证急、危、重患者的快速就诊[2]。为了提高急救效率,确保危重伤患者转危为安,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对急危重患者设立专门急诊印章。②强化急诊出诊环节的管理。③重视急诊科软、硬件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安装中央监护系统、除颤心电监护仪、亚低温治疗仪、氧动心脏按压器、呼吸机等。④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加强护理人员急救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急救技能。

2.2制定并执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落实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落实急诊交接班制度、各工作单元工作制度、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诊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诊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等,并有相应的实施记录。

2.3制定紧急医疗护理救援预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制定大批伤员抢救预案,并将组成人员备案在册,定期演练。

2.4提供各种便民措施为无陪侍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为危重患者检查提供全程陪伴服务,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提供开水、茶杯、轮椅、便器、拐杖等临时用品用具。

3制定质量控制标准,严格质量管理

制定一个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来衡量护理工作,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3]。急诊科要以“零缺陷”为最终质量控制目标,并有相应的考核制度来进行管理。①定期对科内护士进行质量管理教育,随时进行护理质理抽查,建立检查登记和质量控制信息反馈制度。②制定质量控制目标: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80%;预检分诊正确率≥95%;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0%;急、危、重症抢救记录和监护记录合格率≥95%;抢救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患者对护理工作、服务态度满意率≥95%。③建立急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按要求登记上报并及时处理。④制定常见急、危、重症抢救规范或程序。⑤制定并落实急诊患者告知制度,如:出、入院告知、特殊诊疗告知和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等。

4加强业务培训和建立协调机制,推动急救护理工作

4.1联系工作实际,加强业务学习为增强各级护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和竞争意识,我科将护理质量管理融入了日常护理工作中。①通过参观学习、举办培训班、学历教育等形式加强业务学习。②熟练掌握各种仪器操作技能及抢救技术,如心电监护、气管插管、洗胃机、人工呼吸机、吸痰器等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③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④强化上岗前培训等措施,推动护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4.2加强协调管理加强与相关科室之间的交流、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理顺各方面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群众满意度,有效防范医疗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确保急诊护理质量。

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4]。由于我科坚持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护理管理,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急救技能不断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到持续改进,保证了护理过程安全。

参考文献

[1]任真年.现代医院医疗质理管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24328.

[2]胡俊萍.浅谈如何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护理与临床,2009,11(4):9798.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危重患者;基层转诊;风险因素,护理措施

危重患者转诊是指转诊医院通过接诊、检查、诊断、救治及转送等有组织有准备地搬移患者,是由专业医务人员到基层医院转运危重患者到专业医院治疗的过程,这也被称作是流动的iCU(mobileintensivecareunits,miCU)[1]。本文通过研究转诊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建立了一系列完成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实际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基层医院转诊的23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为1.5:1,年龄平均为(42±2.7)岁。疾病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脑出血及脑梗死38例,颅脑外伤11例,心血管疾病9例,急性中毒24例,呼吸系统疾病16例,其他疾病132例,方法

对230例危重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其中发生意外的情况,并分析风险因素中各种风险发生的次数以及其所占的比例,主要研究的分析因素包括以下几种:医护人员,患者病情评估,应急药物准备,保护措施,检测体系,应急处理,转运记录,交接流程,总结分析结果转诊过程中意外事故发生概率

230例危重患者在转诊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共有83例,其中供氧问题(7.8%),心律失常(6.09%)的发生概率较高。转诊过程中风险因素评估

从发现意外事故的例子中,我们分析了其中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医护人员是构成转诊风险的关键因素,由于医护人员配置不合理,相关经验不足,未及时对转诊对接医院进行沟通使转运过程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达(9.13%),此外转诊前未医者未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未充分准备应急药物,以及未对转诊的患者进行有关保护措施,而发生事故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转运分析因素。详细风险因素分析见表2所示讨论

危重患者在转诊治疗过程中,由于交通问题,病情易发生变化,基层医院医疗设备和相关应急药物缺乏等诸多条件因素限制,使转诊过程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在36.09%左右,表明了危重患者在基层转诊过程中易发生意外情况,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必须要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来降低危重患者在基层转诊过程的意外事故,保证危重患者的转诊安全,达到患者的有效治疗。

3.1医护人员合理配置,培训相关经验

在危重患者的转诊过程中,各相关环节都存在一定风险因素。这要求我们首先要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通过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急救能力和专业技术的培训,使其掌握安全转诊的关键技巧,积累更多转诊经验,并通过合理配置转诊医护人员,完成基层转诊。所以,基层医院应当全力组建一支稳定的具有转诊急相关经验的,以及配备相关专业先进设备的专业救医护人员队伍,定会减少基层转诊过程的意外事故的发生。

3.2做好转诊沟通和患者病情评估

转诊前未认真对危重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未能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安全因素,使得在转诊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而且,由于一些医护人员在转诊前未通知相关接诊医院做好相关接受准备,使得相关部门未准备相关抢救措施,严重影响了危重患者从基层医院转诊到后的治疗。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完成危重患者基层转诊的转诊手续,建立有效的转诊指南,通过一定的指导方案,形成标准化的转诊模式,实现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评,估有效的规避一些转诊风险,提高医疗质量[2]。

3.3充分准备好应急药物和转运保护措施

在转诊过程中,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是转诊安全进行的首要条件,特别是对于危重患者,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是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3]。因此,在转诊前,医护人员应当检查各设备是否良好运转;各种管道是否通畅,衔接处是否固定紧密;预先准备各种应急药物。医护人员在转诊过程中,要能保持转运有条不紊的进行,熟悉相关操作,最好还能通过一定心理护理,有利于危重患者配合治疗。

3.4严格执行监测体系和应急处理方案

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还应该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情况,尤其是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进行重点观察[4]。通过各种简便的体格检查和设备监测情况,及时关注患者的各方面情况,随时准备进行应对突发状况。针对一些突况,医护人员要立即进行抢救措施,呼叫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协助,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3.5做好转运记录和交接流程

此外,除了以上几种措施,我们医护人员还应对患者在转诊过程中进行转运记录。详细记录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各个监测指数变化情况,意识状态,检查或治疗期间情况以及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救治等,这些对医护人员判断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要通过不断总结分析,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有效可靠的护理措施来降低转诊过程中的风险,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使患者能安全转诊,及时获得治疗,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容桂荣,肖军.危重病人院间转运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7):653-655.陈敏.危重患者在基层转诊中存在风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7):985-987.方方.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8,23(5):22-23.金润女,陈建霞,赵国平.急重症患者搬移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7,25(2):89-90.

,5(2a):41-42.

[3]方丽.静脉滴注与静推青霉素不良反应的对比及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2):38-39.

10):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