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十篇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十篇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12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篇1

论文摘要:当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父母学历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失当、教育影响不一致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应提高素质、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同时家庭、学校、社会构建起“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的家庭教育能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却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关系融洽,对孩子理智施爱,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孩子往往充满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低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回答“开着,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变好,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是动辄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劳作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狠狠训斥,严厉惩罚。

(四)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订购家教报刊,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强,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非常重要,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辨别能力。比如,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像戒毒那样戒网,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否则孩子无所适从,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当前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对策[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0,(5):11-14.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篇2

你们好!

首先,对各位家长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表示深深的感谢!在此,我代表所有任课老师和同学们,对家长们表示谢意。召开这次家长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相互交流一下学生在校及在家的情况,以便老师能够及时调整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促使家长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总之一句话,就是“一切为了学生”。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初三年级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一个转折点。可以说初三的一年将基本决定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升学方面的前途命运。

一、学校为初三毕业班所做的重点工作

初三年级的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学校领导也非常重视。也是各位家长所关注的。学校为了做好初三年级的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选配优秀教师担任初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初三年级的教师整体呈现出了敬业、爱生、奉献的良好精神面貌,是我们全校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学校信赖的一支队伍。初三的每一位教师也都深知责任重大,都在千方百计把教育学生的工作干好,各科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各学科的教学情况也有了很大突破。

二、初三总体情况简介

这届初三在我校就读已经两年了,总体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特别是本学期以来,我感觉孩子们也长大了懂事了,纪律、学习、劳动方面都比较好,开学半期了,班级学生没有出现任何违纪事件。

三、针对实际情况,我们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严格管理,依法治班。一个学校没有严格的管理,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成果,一个班级没有严格的纪律,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为此,我们重点强化了纪律教育,实行了德育学分制,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作业情况用学分进行了评价。严格控制学生请假,让学生做到不随意缺课,也请家长们予以配合。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信念与成才欲望。充分利用课堂、班会的时间给同学们加油充电。多开有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追求的主题班会,通过班会同学们懂得了很多道理,目标明确了,信心增强了,学习也变的积极主动了。

3.既要全面抓,又要重点抓。所以我们始终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关心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宗旨,有重点、有计划地展开各项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学习,日后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希望和建议。

抓好初三年级的工作,单靠教师的努力还远远不够,更多地需要家长的关心、支持与配合。可以说在学习上,每个同学都是平等的,关键是学生学不学的问题,任何一个同学只要想学习好,都能成功,学生学不学的关键在于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爱不爱学习,思想能不能投入到学习中去。而这个学习的观念同时也需要家长来给学生灌输。可以说学生读书的好坏很大一方面取决于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那么,面对孩子紧张的初三学习生活,家长应注意哪些教育问题呢?

1、强化家庭教育意识,努力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人生最大的烦恼莫过于儿女的不成器,为人一生最大的欣慰莫大于孩子的有才有德。其中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校表现情况,和学生共同制订学习目标。家长要更多一点的投入精力关心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了解知道孩子什么时间该上学,什么时间放学,有没有完成作业。这样,孩子感受到家长对其学习的关注,当然在学习上就会非常用功,努力把学习搞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材的培养没有几十年的精心培养是成不了人才的,靠朝夕之功是培养不成人才的,靠侥幸心理也是断然培养不好孩子的。

2、要把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放在第一位。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有两个基本的任务,一是学会做人,二是学会学习。“要做好事,首先要做好人”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而会不会做人跟家庭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在学生中也有打架、上课不遵守纪律以及不尊重老师等不良行为,对此,我们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及班规班纪对极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处分。为保证极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为了正班风班纪,我们对这样的学生也会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处分。这是对全班学生和家长的负责,希望各位家长能够理解。

3、安全警钟长鸣。

学生的安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学校身感责任的重大。抓好学生的安全工作不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家长的事。而我们当前的安全工作主要有交通(学生上学放学途中的乘车安全)、饮食以及通校生参加晚自习(个别家长不能保证每天接送)等隐患,希望家长能积极支持与配合学校的工作,一起努力,让你的子女安全健康地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

4、对你的孩子要有信心。

教育孩子做好人、做有用的人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当前可能你的孩子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因素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或离你的要求还有差距的话,那他们更需要的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信心。要对你的孩子说“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同时对你的孩子有合理的定位,否则会挫伤他的自尊心的。

5、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对孩子的道德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

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矫治。而常见的、多发的、容易诱发孩子犯罪的不良行为概括起来有:吸烟、酗酒;与品行不正的人交朋友;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或故意损害公共财物;参与或变相;观看、收听色情淫秽音像制品读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的未成年人不适合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等。对以上不良行为作为监护人的家长切不可视为小事。希望家长监督学生课余上网现象、看课外读物等。更要注意孩子与那些人交往,星期天除了做作业外的行为。

6、家长要多一些时间和耐心去和孩子交流。

要重视心理健康,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备加呵护,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并不仅仅满足家长物质上的给与,学生需要的是和家长的真诚交流。要学会欣赏孩子,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能行,是好样的。试想当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也同样很优秀,当他内心成材成功的欲望被激起时,学生能学不好吗?事实上,学生要求也不在乎家长给他们买多少好吃的多少穿的,有时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慈爱的眼神就可以使他们很满足、充满动力了。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篇3

[关键词]初中生早恋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12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呈现出早熟的趋势,一些初中生会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不断加强,随之对异性产生爱恋,并相互吐露心声,致使初中生早恋现象频频发生。初中生能不能谈恋爱,称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中学生正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心任务是学习,早恋是不应提倡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早恋的产生是寻找爱、归属及尊重的需要,是无法禁止的,主张正确地引导早恋。笔者认为,初中生是学知识、学智慧、学做人的时期,主要精力是学习,如果有早恋现象出现,初中生很容易由于自控能力不足而严重影响学习,教师与家长不能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对早恋的孩子,家长与学校不应粗涉,而是予以疏导和教育。因此,对于初中生早恋,家长与学校必须给与重视,正确引导,使初中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早恋的类型

早恋,也叫做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早恋的划分标准不同,早恋的类型也不尽相同。按年龄发展划分,早恋可分为模仿性早恋、自然纯真型、天真钟情型等;按行为表现划分,早恋有冲动型、浪漫炫耀型、叛逆逆反型。所以,针对早恋的不同类型,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引导,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初中生早恋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价值观念的转变,初中生早恋的现象屡屡出现。究其原因,与学生自身、学校的引导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一)学生个体生理心理因素

一方面早恋是初中生在许多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发生的,许多个人因素都会造成早恋情况的发生。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丧失信心,这些精力与兴趣不合理的转移就可能发生早恋;而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容易成为别人追求的目标,如果忍受不住诱惑,容易产生早恋。另一方面初中生早恋的基础原因还与生理成熟、性心理过早的发育有很大关系。科技的发展等诸方面都促使中学生的生理发育逐渐提前。在调查统计中发现,当代学生平均14、15岁便产生了性心理活动,容易产生性冲动,如果在外界不良诱因刺激下,很容易产生早恋。

(二)特殊家庭环境的不良熏染

初中生早恋同时也深受家庭环境的感染。比如父母离异、父母早亡或家长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一些家庭人员起不到很好的榜样作用,父母在孩子面前过分亲昵或者家庭人员有性犯罪行为,道德堕落;有的家长忙于事业,对孩子缺乏关心与教育,都会成为诱发初中生产生早恋的因素。

(三)学校缺乏对学生早恋的教育和引导

作为学校教师,有责任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前提是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可如今学校总是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环境下,学生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发泄自己的情绪,整天面对枯燥、乏味的学习,课外活动又缺乏,跟教师沟通少,这些都是产生早恋的原因。

(四)大众传媒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初中生早恋心理同样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媒体等不良信息的传达成为早恋的社会原因之一。大众传媒的发展,导致性自由逐渐根深蒂固在人们的心中。一些报刊,媒体等为了扩大影响力,传播一些不良信息。有许多学校又忽视对学生的性教育,多数家长也羞于与子女沟通关于性的话题,所以使初中生产生早恋的愿望。

三、初中生早恋的应对措施

对于中学时期的早恋,家长、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要坚持梳理、引导,但不要围追堵截,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优化环境,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一)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我督促

初中生要培养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一时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段,要拥有丰富的人生,就要勤奋学习,生活中要学会乐于助人,学习中与同学共同成长,家庭里要尊老爱幼。初中生要认识到,自己经济上尚未独立,主要依赖父母或他人,恋爱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心理上尚未成熟,易冲动,注意力易转移,容易感情用事,做出越轨的事情来。所以,这时期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自己的理想,不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

(二)家长应充分尊重和关爱子女,加强沟通

作为家长应该与孩子保持沟通,况且每一个早恋的初中生,都希望父母能够理解,不要粗暴的对待。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取得孩子的信任,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才能对症下药,总结教训,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同时要引导孩子阅读欣赏健康的有益的书籍,让孩子在书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帮助孩子净化心灵。同时培养孩子自信、阳光的个性,让孩子从健康的书籍中学习一些人生哲理。通过一些名言名句来激励孩子为追寻人生理想而奋斗,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

(三)加强学校对教育的引导,增强初中生的道德情操

首先,老师要向孩子传播一些正确的知识,引荐孩子看健康向上的书籍。其次,在对初中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道德教育。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以德育常规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有责任培养道德品质优良的学生。一个具有道德意志力的人,才有较好的自控力,才能更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最后,老师应当通过道德榜样学习,不断提升初中生的道德意识。因此,加强初中生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白纯洁的友谊还是存在的,友谊比恋爱更长久,回忆会更美好。

(四)优化社会环境,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社会应该创造和谐的环境,弘扬社会正风气。我们当今社会的文化宣传一定要从增长孩子的知识、陶冶孩子的情操、丰富孩子的精神面貌等目标出发,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孩子,不要让那些冰冷无情的游戏、不健康、不雅观的报刊杂志侵入孩子的心扉。政府也要做好调节,营造乐观向上、助人为乐、奉献社会、遵纪守法等良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风气,要让学生的发展有榜样可以学习,强化初中生自身的责任意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初中生自身的认知能力、父母的立场、教师的态度以及社会大众传媒的发展都会对初中生的早恋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们,身体迅速生长以及各方面的因素,早恋的出现也很正常。在早恋现象发生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对初中生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情观,才能有效消除早恋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曹慧巧.浅谈中学生早恋现象及应对措施[J].教育革新,2009(09).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篇4

论文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初中生;心理健康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孩子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学到基本的社会规范,还可以从父母、长辈那里学到基本的生活技能。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未来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初中生面临中考及其他各种考试的压力,每天的任务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几乎为零,他们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增强,对外界事物敏感,存在要求独立与不能完全独立的矛盾。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对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及个体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

美国心理学家Steinberg(1993)曾指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

国内研究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涉足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领域,最初的研究从儿童心理卫生及儿童性格入手,探寻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模式。[1]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研究。

1.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扩大

国内学者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对象从最初的学龄前儿童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各类群体成员,填补了我国某一年龄段或特殊群体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空白。张春兴指出教养是指后天环境中学到的经验。儿童从家庭步入学校,到小学、中学、大学中去学习和生活,其周围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在影响他们的发展。

2.关注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家庭的气氛、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结构、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少数民族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等都成为研究者对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重点。

彭文涛(2007)《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显示,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来说,父亲的教养方式对男生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在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过保护等消极维度上,初中三个年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3.多学科参与,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研究

孩子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从事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的研究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影响进行了纵深的研究。如曹蓉(2009)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初中生自立人格的研究表明,正向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人际自立人格有显著的正相关,负向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立人格有显著负相关。林春湖、刘满芬等人(2010)从医学角度对服用盐酸曲马多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中显示,初中生盐酸曲马多滥用者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父母多理解、关心孩子,孩子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就高,总体幸福感就强;父母对孩子放任不管或管教过于严厉苛刻,孩子的幸福感则弱。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初中生家庭经济环境越来越好,在物质得到基本满足的条件下,初中生面对精彩的世界,接受新知识的途径多了,自尊心及竞争意识更强了,但他们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差了,可能出现无法正视和同学的矛盾,甚至对老师的教育置之不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面对以升学为目的的考试,初中生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国内学者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父母的关系、父母之间的感情融洽程度都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父母较高的期望有利于初中生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但父母的期望过高,对孩子过分苛求,就会导致初中生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产生自责、焦虑、逆反和担心,这就直接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初中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初中生平均每天在校时间至少为8小时,以中考为指挥棒,主要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成为现在初中生在学校的目标。只有孩子上了重点高中,才能上大学,这样孩子才叫人才。在21世纪的今天,初中生似乎又回到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时代,在升学率的要求下,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学校模拟、月考、期中、摸底、期末等高频的考试为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紧跟考试后的是排名、按名次编排班级,在一些学校出现的“火箭班”又使学生产生学习压力过大、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3.自身影响因素

初中生的性别等自身因素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原因。女孩在10.5岁开始进入青春发育加速期,到12岁时达到高峰,13~13.5岁回落到较慢水平;男孩13岁时开始进入青春发育加速期,14岁达到高峰,16岁回落到一个较为缓慢的速度。与青春发育加速期同时开始的是生殖系统的发育,我国的初中生多处在这一年龄阶段,身体发育的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让女生产生比较消极的身体意象,男生在外形上接近成人,但心理发展上却未表现出成熟。心理的幼稚与生理的成熟相矛盾,追求自我的独立与对父母、他人的依赖的矛盾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及解决途径的探索

谢蓓芳等人(2008)研究表明,因父母双亡而成为孤儿寄养在别人处,父母一方丧偶而另一方又严重病残,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孩子从小未能享受安全、温暖、轻松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正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涂敏霞(2006)研究发现,家庭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453,朋辈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294,学校支持(教师情绪支持)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是0.256,相对来说,家庭支持的影响水平较高。

众多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1.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和睦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言行是对父母言行的投射,父母为孩子提供安全、温暖、健康的家庭氛围,使正处在身心发展关健时期的初中生能把父母作为自己最信赖的朋友,在遇到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个体成长等方面的困惑时有情感上的依赖感,他们可以和父母交流,在父母那里得到指导。而不是背离父母,害怕父母是知道他们“秘密”的人。在父母与初中生平等交流的同时,更应该尊重自我意识渐渐增强的初中生。父母在和孩子民主交流的过程中,把中国传统父母命令式的语气换成讨论、交流式的语气以体现对孩子的尊重,这会对孩子性格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父母应该和初中生一起成长

很多初中生的父母觉得孩子在小时候吃饱、穿暖的满足感没有了,他们对父母的要求更多了。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势必要求父母能跟上孩子的身心发展,这样父母才是真正从“身”、“心”上对子女关心、照顾。如果学校能为初一、初二、初三年段学生家长分别设立父母的成长课堂,针对每一年段、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指导,对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有指导教师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这样父母才能真正随孩子一起成长。这是中国目前关注教育中忽视的一个方面。

3.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

在社区中,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健康知识等的宣传随处可见,这些宣传中如果能再增添家庭教育这一特色,让所有的父母与子女在他们生活的小环境就可以得到“心”的知识储备,或是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中设立专栏,为一些初中生父母提供教育指导,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会让孩子独立、乐观、自信地站在社会面前。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时代的变迁在青少年这一代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留守初中生主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的烙印。留守学生在一些地方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大,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也值得广大教育者和家长深思。

一、信仰的迷乱与缺失

留守初中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享受着丰富的家庭物质条件,感受到的是优越的社会环境,但他们缺少了劳动,缺少了艰苦的磨炼,在他们当中许多人也缺少了正确、科学、高尚信仰的支持,存在着信仰的迷乱与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仰的多元化。调查显示,他们的信仰选择,既有高尚的信仰,又有低俗的信仰,既有科学的信仰,又有非科学的信仰,既有理性信仰,又有非理性信仰等等。

2.信仰的非理性化。www.133229.com非理性主义对留守初中生的影响虽不大,但还是存在的。在他们的信仰世界里,部分学生还存在着迷信、盲从、盲目信仰的倾向,他们对一些现实问题,不会加以理性思考,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3.信仰的非科学化。部分初中生对激烈的升学竞争难以适应,因而对现实感到失望,甚至厌学,转而向神灵求庇护,使神秘主义和有神论在他们心中蔓延,他们对星相学、预测学很有兴趣,荒废了学业。

4.信仰的世俗化。在当前的教育中,由于有些教师思想教育的世俗化、功利化,甚至有个别教师信仰教育中的悬空化,导致部分留守初中生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信仰,更不愿为伟大理想而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遇危不扶,有难不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功利化的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把金钱和利益看得至高无上,高尚信仰趋于淡化。

在有些留守初中生的思想境界中,由于没有正确、科学、高尚信仰的支持,使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一些不良影响没有一个强大的对抗精神力量,所以他们很容易被不良影响所感染,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心理问题,出现了厌学、早恋、网恋等行为问题。

二、理想的迷茫与低俗

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按性质分: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别;按内容分:有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我们通常所说的“青年人应当有理想”,主要是指有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初中生理想的迷茫与低俗化很明显。

在对留守初中生进行“我的理想”的问卷调查和谈话中,四分之一的学生对理想认识模糊或根本没有理想,他们的理想肤浅,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总说:“我对未来没有什么想法,只想自由自在地过日子。”“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还不清楚。”“想这么多干什么,长大再说。”也有许多留守初中生对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的进行了思考,他们好像是通过透视远处父母的所作所为,懂得了生活的艰苦和人生的不容易,这些人比非留守初中生更早、更多、更踏实地思考未来,但他们常常很苦恼,不知将来做什么好,自己没能给自己一个肯定的、清晰的答案,心理很是迷茫,如一个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写道:“我们的父母都在远处打工,有的挣钱多有的挣钱少,我不知道我会成为他们的哪一种,难道象他们那样一辈子都去打工吗?不去又能做什么呢?我不知道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生活消极,学习没有动力。”约五分之一的留守初中生存在理想迷茫的苦恼。

留守初中生理想的低俗化很明显。留守初中生中狂热的追星族很普遍,他们对于明星的身价百倍,日进斗金,所到之处灯光、闪光灯、狂热fans的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非常崇拜,这表象辉煌的一切无不深深吸引着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在他们眼里,处于人们视线金字塔尖的明星几乎成了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社会的熏陶,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在大多数留守初中生认为拥有财富和权力就是意味着拥有了一切,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成功人士驾乘名车,出入豪宅,在留守初中生的眼中充满了无比的诱惑,虽然机会和风险双生双栖,盈亏都由自己承担,但是,他们则更容易被繁华的表象所吸引,他们的注意点更侧重于物质的追求与享受。

理想是中学生腾飞的翅膀。一名胸怀远大理想的中学生,他一定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他的生活一定非常充实,他会按照自己确定的人生目标,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没有理想,就没有行动的方向,没有奋斗的动力。留守初中生中理想的迷茫与低俗化,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缺少推动的原动力,即使有外部力量推动,他们的学习也缺少坚强和长久的努力,如果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或有一些困难,逃避的思想便很容易产生,也很容易产生厌学、逃学、上网、早恋的行为了。

人生境界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日常事务,衣食住行、各种应酬等;第二个层次是事业,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业;第三个层次是审美,也可以说是思想和认识的境界;这三个层次一个比一个高级,一个比一个更接近人的精神内核。一个人如果缺少信仰和理想,就只能在第一个层次中生活,他的精神内核就得不到补充和发展,他就处于不思进取的停滞状态。

三、亲情关怀的缺少

亲情是指亲人之间的感情。亲情是人世间最真至纯的情感,它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最能激发进取,因此,亲情是教育最好的源泉和支持,亲情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成长、生活有着丰富的滋润和营养作用。亲情教育是不可以,也不可能取代的,孩子渴望亲情,也最需要亲情的温暖。但留守孩子的亲情教育刚好是最缺少的,也是最不能得到满足的,也是他们感到最委屈的地方。在对留守孩子“什么是家”的调查中,回答最多的是“父母就是家”,即使家里建有很好的房子,大部分的留守孩子还是认为父母才是家。可见,父母是孩子最无私的帮助和依靠,父母的亲情关怀是最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留守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在身边的陪伴,缺少父母温馨的亲情关怀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不足。留守孩子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亲情关怀缺少有关。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好坏、对错、是非等判断力较弱,正处在一个生理急速变化,心理发育不稳定的阶段,如果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就可能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就可能会致使有些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教师同学甚至亲人生了隔膜感。

四、父母教育的失当

家长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孩子得到爱的满足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但是有些外出打工的家长,一般一年回家一次、二次,在家时,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给孩子,甚至把变味的爱也撒向孩子,对他们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是溺爱放纵;不在家时,出于一种补偿心理,孩子要钱给钱,要物买物,他们要干什么就同意干什么,使一部分“留守学生”形成了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坏习惯。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如有父母认为“上不了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些外出打工的家长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学校缺少配合,他们工作地点经常变更,居无定所,学校、学生与他们沟通交流非常困难,不要说平时,就是遇上急事,也往往是束手无策。有的打工家长,思想狭窄,教育水平低下,只是一味地强调,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在外务工供养孩子生活、学习很不容易,对孩子一味地强调考试分数,即使孩子考了99分,也还是不行的,要求高,加大了留守孩子的心理压力。

&nbs

p;五、隔代教育能力不足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辈大多是既没有教育的精力和体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隔代管教、监护工作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溺爱,一是粗放管教。爷爷、奶奶年纪大,孙辈是个宝,小孩要钱给钱,要吃给吃,对小辈往往过于溺爱放纵,对小孩的一些不合理愿意、行为不加予反对、否定、约束,使失去约束的留守孩子特别顽皮任性。有一些老人,一生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把儿女拉扯长大成人,现在他们又要照看孙子、孙女,身心已经疲惫,能力已经不足,因此,他们对留守孩子只能是粗放管教,教育方法简单,每天上学就行,至于在外面干什么,就不管了,想管也管不了。这样就使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约束、引导处于一种松懈状态,留守孩子的思想、行为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六、管教出现真空地带

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隔代教育往往又力不从心,缺乏家庭管护,加之节假日又是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造成了留守孩子在校有教师管,在家少人管、节假日无人管的恶性循环,出现了管教上的真空地带。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节假日他们在水塘中游泳,在鱼塘边垂钓,在国道上飞车,在网吧中沉迷……在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的同时,他们的思想也失去了约束和引导,随意、散慢、任性得以助长。

七、学校教育的不足

一是以往学校对留守孩子的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相应的对策。二是学校管理留守孩子力不从心,教师编制紧,教学任务重,造成教师没有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很难及时发现留守孩子存在的问题。三是教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调。

八、社会环境的影响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高消费等各种消极没落的生活方式的影响,、贪污、暴富等各种社会弊端的存在以及生存空间的制约等等,使有的留守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偏离,只讲个人,不讲集体,只讲利己,不讲社会责任,只讲自由,不讲纪律;有的心理素质较差,意志薄弱,对生活缺乏足够的认识,战胜挫折缺乏勇气;有的不爱劳动,传统美德水准下降,是非观念不强,个别甚至出现偷盗、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留守初中生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所难免,但愿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能解开他们的心结,能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帮助和呵护。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特别是理想教育的几点建议[eb/ol].

http://www.hefei.gov.cn/n1105/n32932/n193134/n193510/16117188.html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时代的变迁在青少年这一代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留守初中生主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的烙印。留守学生在一些地方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大,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也值得广大教育者和家长深思。

一、信仰的迷乱与缺失

留守初中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享受着丰富的家庭物质条件,感受到的是优越的社会环境,但他们缺少了劳动,缺少了艰苦的磨炼,在他们当中许多人也缺少了正确、科学、高尚信仰的支持,存在着信仰的迷乱与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仰的多元化。调查显示,他们的信仰选择,既有高尚的信仰,又有低俗的信仰,既有科学的信仰,又有非科学的信仰,既有理性信仰,又有非理性信仰等等。

2.信仰的非理性化。非理性主义对留守初中生的影响虽不大,但还是存在的。在他们的信仰世界里,部分学生还存在着迷信、盲从、盲目信仰的倾向,他们对一些现实问题,不会加以理性思考,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3.信仰的非科学化。部分初中生对激烈的升学竞争难以适应,因而对现实感到失望,甚至厌学,转而向神灵求庇护,使神秘主义和有神论在他们心中蔓延,他们对星相学、预测学很有兴趣,荒废了学业。

4.信仰的世俗化。在当前的教育中,由于有些教师思想教育的世俗化、功利化,甚至有个别教师信仰教育中的悬空化,导致部分留守初中生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信仰,更不愿为伟大理想而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遇危不扶,有难不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功利化的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把金钱和利益看得至高无上,高尚信仰趋于淡化。

在有些留守初中生的思想境界中,由于没有正确、科学、高尚信仰的支持,使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一些不良影响没有一个强大的对抗精神力量,所以他们很容易被不良影响所感染,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心理问题,出现了厌学、早恋、网恋等行为问题。

二、理想的迷茫与低俗

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按性质分: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别;按内容分:有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我们通常所说的“青年人应当有理想”,主要是指有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初中生理想的迷茫与低俗化很明显。

在对留守初中生进行“我的理想”的问卷调查和谈话中,四分之一的学生对理想认识模糊或根本没有理想,他们的理想肤浅,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总说:“我对未来没有什么想法,只想自由自在地过日子。”“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还不清楚。”“想这么多干什么,长大再说。”也有许多留守初中生对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的进行了思考,他们好像是通过透视远处父母的所作所为,懂得了生活的艰苦和人生的不容易,这些人比非留守初中生更早、更多、更踏实地思考未来,但他们常常很苦恼,不知将来做什么好,自己没能给自己一个肯定的、清晰的答案,心理很是迷茫,如一个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写道:“我们的父母都在远处打工,有的挣钱多有的挣钱少,我不知道我会成为他们的哪一种,难道象他们那样一辈子都去打工吗?不去又能做什么呢?我不知道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生活消极,学习没有动力。”约五分之一的留守初中生存在理想迷茫的苦恼。

留守初中生理想的低俗化很明显。留守初中生中狂热的追星族很普遍,他们对于明星的身价百倍,日进斗金,所到之处灯光、闪光灯、狂热fans的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非常崇拜,这表象辉煌的一切无不深深吸引着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在他们眼里,处于人们视线金字塔尖的明星几乎成了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社会的熏陶,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在大多数留守初中生认为拥有财富和权力就是意味着拥有了一切,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成功人士驾乘名车,出入豪宅,在留守初中生的眼中充满了无比的诱惑,虽然机会和风险双生双栖,盈亏都由自己承担,但是,他们则更容易被繁华的表象所吸引,他们的注意点更侧重于物质的追求与享受。

理想是中学生腾飞的翅膀。一名胸怀远大理想的中学生,他一定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他的生活一定非常充实,他会按照自己确定的人生目标,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没有理想,就没有行动的方向,没有奋斗的动力。留守初中生中理想的迷茫与低俗化,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缺少推动的原动力,即使有外部力量推动,他们的学习也缺少坚强和长久的努力,如果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或有一些困难,逃避的思想便很容易产生,也很容易产生厌学、逃学、上网、早恋的行为了。

人生境界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日常事务,衣食住行、各种应酬等;第二个层次是事业,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业;第三个层次是审美,也可以说是思想和认识的境界;这三个层次一个比一个高级,一个比一个更接近人的精神内核。一个人如果缺少信仰和理想,就只能在第一个层次中生活,他的精神内核就得不到补充和发展,他就处于不思进取的停滞状态。

三、亲情关怀的缺少

亲情是指亲人之间的感情。亲情是人世间最真至纯的情感,它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最能激发进取,因此,亲情是教育最好的源泉和支持,亲情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成长、生活有着丰富的滋润和营养作用。亲情教育是不可以,也不可能取代的,孩子渴望亲情,也最需要亲情的温暖。但留守孩子的亲情教育刚好是最缺少的,也是最不能得到满足的,也是他们感到最委屈的地方。在对留守孩子“什么是家”的调查中,回答最多的是“父母就是家”,即使家里建有很好的房子,大部分的留守孩子还是认为父母才是家。可见,父母是孩子最无私的帮助和依靠,父母的亲情关怀是最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留守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在身边的陪伴,缺少父母温馨的亲情关怀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不足。留守孩子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亲情关怀缺少有关。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好坏、对错、是非等判断力较弱,正处在一个生理急速变化,心理发育不稳定的阶段,如果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就可能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就可能会致使有些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教师同学甚至亲人生了隔膜感。

四、父母教育的失当

家长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孩子得到爱的满足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但是有些外出打工的家长,一般一年回家一次、二次,在家时,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给孩子,甚至把变味的爱也撒向孩子,对他们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是溺爱放纵;不在家时,出于一种补偿心理,孩子要钱给钱,要物买物,他们要干什么就同意干什么,使一部分“留守学生”形成了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坏习惯。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如有父母认为“上不了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些外出打工的家长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学校缺少配合,他们工作地点经常变更,居无定所,学校、学生与他们沟通交流非常困难,不要说平时,就是遇上急事,也往往是束手无策。有的打工家长,思想狭窄,教育水平低下,只是一味地强调,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在外务工供养孩子生活、学习很不容易,对孩子一味地强调考试分数,即使孩子考了99分,也还是不行的,要求高,加大了留守孩子的心理压力。

&nbs

p;五、隔代教育能力不足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辈大多是既没有教育的精力和体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隔代管教、监护工作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溺爱,一是粗放管教。爷爷、奶奶年纪大,孙辈是个宝,小孩要钱给钱,要吃给吃,对小辈往往过于溺爱放纵,对小孩的一些不合理愿意、行为不加予反对、否定、约束,使失去约束的留守孩子特别顽皮任性。有一些老人,一生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把儿女拉扯长大成人,现在他们又要照看孙子、孙女,身心已经疲惫,能力已经不足,因此,他们对留守孩子只能是粗放管教,教育方法简单,每天上学就行,至于在外面干什么,就不管了,想管也管不了。这样就使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约束、引导处于一种松懈状态,留守孩子的思想、行为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六、管教出现真空地带

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隔代教育往往又力不从心,缺乏家庭管护,加之节假日又是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造成了留守孩子在校有教师管,在家少人管、节假日无人管的恶性循环,出现了管教上的真空地带。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节假日他们在水塘中游泳,在鱼塘边垂钓,在国道上飞车,在网吧中沉迷……在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的同时,他们的思想也失去了约束和引导,随意、散慢、任性得以助长。

七、学校教育的不足

一是以往学校对留守孩子的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相应的对策。二是学校管理留守孩子力不从心,教师编制紧,教学任务重,造成教师没有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很难及时发现留守孩子存在的问题。三是教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调。

八、社会环境的影响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高消费等各种消极没落的生活方式的影响,、贪污、暴富等各种社会弊端的存在以及生存空间的制约等等,使有的留守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偏离,只讲个人,不讲集体,只讲利己,不讲社会责任,只讲自由,不讲纪律;有的心理素质较差,意志薄弱,对生活缺乏足够的认识,战胜挫折缺乏勇气;有的不爱劳动,传统美德水准下降,是非观念不强,个别甚至出现偷盗、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留守初中生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所难免,但愿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能解开他们的心结,能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帮助和呵护。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特别是理想教育的几点建议[eb/ol].

[2]罗晓燕.理想是中学生腾飞的翅膀[eb/ol].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篇7

浅析初三学生的特点

走过两年的初中生活,特别是面临着中学生学的压力,初三的学生无论在身体上、心理上,还是价值观念上都会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班上的学生开始逐渐的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但是个人对升学的期望值与本身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会使他们产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及行为表现。有两类学生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1.心理浮躁这类学生学习成绩还不错,但对于学习是恒心不足,情绪波动比较大,学习的态度随心情变动,常会显露出自以为是,浮躁的学习情绪,故成绩起伏较大。成绩掉下来后,就更会自暴自弃,最终一坠千丈。

2.力不从心这类学生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也为自己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学习勤奋刻苦,但成绩总不理想。这类学生多集中于女生,她们常为自己的成绩不能提高而苦恼不已。其二,对问题的反应能力、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其三: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类推的能力相对较差;其四:没有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们是家长,但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优秀的家长。要想当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家长,最起码的一点那必须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正确地评价孩子、引导孩子,使孩子不断地取得进步。

到了初三,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了,面对社会的挑战,家长的压力,老师的要求,这些会使我的学生很容易地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表现出自卑、忧郁、焦虑等问题。严重的会产生厌学、离家出走;上课不认真听,不做作业……等等现象。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家长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一要在为人处事、学习等方面做孩子的表率和榜样。二要注重对孩子的正面影响,正面引导,不让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或家庭中暂时遇到的困难而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些家庭经济富裕的家庭,就要十分重视孩子劳动态度、生活习惯、吃苦精神的磨炼,不讲究吃穿。特别初三的孩子,快临近毕业了,要绝对防止一些不正常的交往,使孩子安安心心的学习。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父母亲没有固定职业的父母来说,就要帮助孩子正确地看待暂时的困难。使孩子明白困难是暂时的,同时也说明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家确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直面人生,活到老,学到老,不抱怨社会,不抱怨人生,自强、自立,勇于拼搏,并且家长还要拿出具体的行动,为孩子做出榜样。目前,许多家长放弃了原来打麻将、打扑克、酗酒、等的不良习惯,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家长。

(2)家长应帮助孩子消除青春期心理障碍。到了初二、初三有些男生对异性产生了爱慕的心理,上课走神;下课看见漂亮女孩互相追打;有些人还在偷偷地传递纸条,还有些女生非常喜欢看言情小说,喜欢打扮,穿一些时髦的衣服等,这样容易分散学习精力,也更容易成为男同学追逐的对象,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还有个别的跟随校外的学生来往频繁等等.作为我们做家长的要随时注意自己孩子的变化。其实出现上述这些问题,并不奇怪,也不可怕。要紧的是我们正确引导,及时阻止不良的苗头出现。经常了解一下孩子的来往对象。阻止学生频繁地接触和外出游玩。经常查问孩子的作息时间,特别是放学

后能否准时回家(有没有过早或过晚的现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教育孩子要先学会做人,自觉抵制各方面的干扰,以利于孩子茁壮成长。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篇8

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任何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三个方面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不可以替代。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主席在2015年新春团拜会上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此,学生是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只有家校携手,才能实现教育合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淄博三中是位于淄博市府所在地张店区东部的一所全日制普通中学,从2007年开始学校转变发展思路,提出了“坚持质量立校,建设精品学校”的办学思路和五精(管理精细、教学精彩、文化精致、育人精心、设备精良)的办学目标。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三课型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班主任进教室办公和全员育人导师制等方式,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但学校所处的位置是来淄务工人员的聚居区,学校招收了大量随迁子女,学生家长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经验缺乏。家庭情况构成复杂,沉重的生活压力使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教育孩子,导致学校出现了大量学困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畅通家校联系渠道,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实现家校携手育人这一难题摆在了学校面前,这也成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

一、调查研究

找准症结

“这些孩子为什么习惯这么差?”

“为什么在别的学校管用的措施到了我们这些孩子身上就失灵了?”

“为什么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和在学校里有天壤之别?”“为什么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这么粗暴?”

开学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初中低年级的老师们开始抱怨起学生来。要解决学生管理和学习上遇到的难题,首先要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经过研究,学校决定首先在初中低年级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科学分析问题产生的成因。学校面向初一初二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家访等形式,初步找到了问题的主因――家庭教育。其具体表现为:

1.家长学历层次普遍偏低

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家长不足20%,大部分都是高中毕业,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于目前初中段的知识没法直接传授,特别是随着知识难度加深,家长在知识传授方面的劣势更加明显。

2.家长家庭教育意识不强

30%的家长在家里有使用不文明用语、酗酒、等现象,给孩子品德和学习等方面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3.家长缺乏教育孩子时间

由于家庭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打工或做小买卖者占60%,由于沉重的工作压力和压抑的工作环境,他们不得不为了生计付出比一般家庭更多的工作时间,辅导和教育孩子的时间相对不足。

4.家庭氛围不和谐

父母双方经常吵架的占28%。离异家庭占到了15%,非独生子女家庭占65%,父母很难抽出时间全身心教育孩子,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由爷爷奶奶以及外公外婆管教,他们对于孩子更多是溺爱,使得学生的心理放纵,让学校教育工作难上加难。

5.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缺乏

家长对家庭教育普遍不够重视,由于生活的压力,不能沉下心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交朋友。听过家庭教育讲座的家长不足15%,82%家长不能抽出时间参加学习。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教育通常简单粗暴,有过体罚孩子经历的占78%。

6.家长缺乏与老师的有效沟通配合

没有微信、qq的家长占34%,从而导致无法加入学校的家校联系平台。48%的家长不能主动与老师沟通孩子的在校情况,18%的父母经常不到校开家长会,多由其他亲属代劳。能到校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孩子情况的家长只占15%。

二、多措并举携手育人

这六大问题是学生家长层面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是通过教育孩子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直接或间接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必须畅通家校联系渠道,提升家长素质,做好家校联系这篇大文章才行。为此,学校在初二年级进行试点,因为初二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习惯养成教育、青春期教育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教育引导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

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必须走起来、干起来、改革创新、大步向前……于是,家委会建立起来了:家长交流qq群、飞信群建立起来了:“相约星期五”家庭教育课堂开课了;家校联系卡写起来了;周五家长接待时段开放了……学校放开手脚,不断借鉴先进学校经验,大胆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举措,构建了立体的家校联系网络。

1.依托家委会引领学校家庭教育

通过对学生家长家庭情况进行摸底,在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初二级部家长委员会,9名优秀家长光荣成为家委会的成员。这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途径,家委会的家长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有效监督,提出意见建议,并积极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提高其他家长认识,成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得力助手。如有的家长提出可以实行家庭结对培养学生,一帮一,先进带后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家委会成员积极参与到学校举办的运动会、庆六一展演、“相约星期五”综合实践活动等主题活动中来,提升了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家委会成为引领学校家庭教育的重要机构。

2.依托家庭教育课堂大力提升家长素质

依托“相约星期五”活动,家庭教育课堂精彩开课。《初二年级青春期教育》《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行习惯》……学校面向家长免费开放家庭教育课,家庭教育课由对家庭教育感兴趣的班主任主讲,既提高了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水平,又提高了家长的素质。实现了双赢。同时,学校针对家长需求,邀请工教育专家为家长做家庭教育报告,同时建立了淄博三中家庭教育课堂qq群,构建了网上交流平台,定期有学校老师与家长沟通,解决广大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课堂为孩子撑起一片家庭教育新天地。

3.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家校联系“高速路”

要想加强家校沟通联系,必须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不该是一个难题。学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成果,各班建立飞信群,每天向家长发5-10条飞信,内容包含学业辅导、生活指导、成绩报道和心理疏导四类,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建立班级家长qq群,内容大多是学校第一时间开展的活动,以及应对突发气象状况采取的处置措施。让家长理解学校、融入学校、信任学校。同时转发一些教育教学理念和咨询,帮助家长一起成长。飞信和qq群,已经成为家校联系的双翼。

4.依托特色家长会构建携手育人新局面

改变家长会班主任的说教传统,创新家长会形式。家长会前,首先安排家长参观学生优秀作业、试卷、作文、特色作品展。家长会上,主持人由学生轮流担当。组长对组员前段表现进行点评,表现较好的学生做家庭教育经验介绍,最后由班主任进行总结。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又提升了家长的自信心,家长参与家长会的热情越来越高。学生家长说:“看到孩子能主持家长会,真的从内心里感到自豪。”

5.依托周五接待时段真心倾听家长意见

为了能够真实了解家长的想法,学校规定周三为校长接待日,周五下午5:30―6:30为班主任接待时段,每周五家长可以到校与教师进行交流。在接待家长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了解到班级内的很多问题,比如学生追偶像的问题,比如学生私下聚会的问题,比如学生迷恋玩手机的问题,很多问题都是在班级内没发现的。班主任及时找学生谈心,消灭问题于萌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依托家校联系卡,班主任及时收集了很多学生在周末的表现和问题,对学生的教育也更有针对性。

三、提升素质静待花开

“淡淡的铅笔色是我们青春的憧憬,花开时节,有我们快乐的身影,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描画青春的梦想。”这是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缩影。一年来,学校初二级部老师在级部主任的带领下,执着追求,在精心育人的道路上艰辛探索,在家校联系的大道上奋勇前进,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建立,新型家校关系逐步确立,成效凸显。

1.家长家庭教育意识得到极大提高

一年来,80%的家长参与了家庭教育课堂的听课,90%的家长参加了周五接待时段活动,80%的家长加入qq群并时常上线交流。30%的家长积极参加心理专家课堂,改变了以往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开始用爱心、耐心去教育引导孩子、陪伴孩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朋友。30%的家长改变了酗酒、玩游戏等不良习惯,开始陪孩子一起读书。许多家长开始有了自己的家庭教育心得,敢于走上家庭教育课堂的讲台,为其他家长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

2.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全面提升

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在学期末举行的期末学业水平考试中,语文、历史合格率达到100%,英语、生物及格率达到98%,数学平均分也达到90分以上。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面提升,初二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朗诵比赛获全校一等奖,手工作品和书法作品展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广播站、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竞选,并成为学生活动的主力。学生积极参与家长会系列活动,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学生还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3.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满意度走在全市前列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背景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32-01

目前,多数家庭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在注重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并促进其适应社会。

一、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儿童观落后

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把孩子看成附属品,将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等。

(二)教育目标失衡

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视智力而忽略儿童的能力发展;重视身体,而轻视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教育方式不科学

如对孩子过分亲昵、关注、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

(四)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

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认知

(一)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是指三岁至六七岁这一时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神经系统方面。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脑电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5-6岁左右是脑电发展的第一个明显加速时期;约4岁时,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2.幼儿的游戏方面。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主要有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活动性游戏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如爬、跳等。

3.言语的发展方面。幼儿期是一种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3-4岁词汇数量的年增长率最快;词类范围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积极词汇较婴儿期大大增长;语法的掌握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4.认知的发展方面。随着言语的发展,记忆在不断的发展,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对增长,对信息的接受和编码也在不断的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最初实物、数和类的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5.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方面。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社会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我意识发展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思维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倾犯行为和社会行为最早出现在此期。

(二)了解家庭氛围中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居住条件。居住条件的好坏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休息的质量,也影响着身心的发展。如随着城市独门独户的增加,给孩子的同伴交往带来减少问题应引起注意。

2.家庭物质条件。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家长不会吝惜,但应注意理智。

3.家庭结构。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理念,也要保持完整的家庭,有益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4.家庭氛围。氛围是一种精神环境。家庭氛围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父母要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营造和谐、平等、开放、快乐的家庭气氛。

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指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社会、学校之间要协调一致。

2.两不原则。指再穷不能穷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

3.三为主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父母要鼓励孩子,给他正面积极的教育。二是以赏识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本质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命。采用赏识教育,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亲亲孩子的脸。三是以细节教育为主。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善于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及时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说理性的教育。

4.四尊重原则。一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规律。二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三是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温馨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四是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要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采取适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全面发展原则。指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这五方面全面发展,不可偏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都达到基本素质,并能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

总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篇10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人格健康教育;三位一体

以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为主导的城镇化快速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谋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学龄儿童减少,今天的农村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持续十年之久的“撤点并校”政策,致使乡村教育出现“城挤、乡弱、村空”的局面;大量增加的农村留守儿童无疑成为新的边缘化群体。

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因素以及文化生活单一的制约,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把健全人格培养与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需要、心理诉求、个性发展和道德内化相结合,使其自信、博爱,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勇敢坚强的个性心理品质已至衍生为有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适应社会和新环境的能力;使其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坚定信念、内心驱动和行为品质,避免德育中“双重人格”现象的形成呢?

一、学校管教是关键――细

一是育德和育心相结合。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导学生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文化,奠定人生航标,健康成长、修身养性。二是特色和机制相结合。强化农村初中生健康人格工作的针对性:重视家访、来访工作。以纳入班主任德育工作考核为抓手,以学生成长记录为载体,实行动态监管,形成有效管理机制。三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强化内容和授课方式改革,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外要加强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校园文化建设。四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运用好网络和信息化手段,线下根据制度安排和关爱活动载体,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五是贴心知暖,搭建平台,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家庭、师生、同学等人际关系。

二、家庭教育是核心――活

家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日益凸显其特殊地位、功能和价值。当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父母学历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失当、教育影响不一致等诸多问题亟须化解。

1.提倡农村初中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和教育专业培训,学习教子理论,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引导家长身教重于言教,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经常保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2.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新理念。一是当今社会要求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树立使孩子全面发展的发展观。二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亲子观。三是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要树立教养结合、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的教养观。

3.注意教育方式的科学与灵活。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三、社会支持是保障――准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未成年人人格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机会,切实起到政策扶持、经济支柱、后勤保障的重要作用。

2.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贯彻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编制标准,职称评聘向乡村倾斜等举措全方位、多角度,着力解决乡村教师师资短缺、专业结构失衡甚至职业倦怠等突出问题。

3.借乘教育扶贫契机精准发力。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各级各类部门要从战略性高度来认识和实施这一需要长期坚持的重大民生工程。通过贯彻教育脱贫十三五规划,从单纯扶贫转向综合扶志,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等举措切实解决辍学失学过多问题;解决读书无用问题;解决贫困农民和普通农民在教育上差距拉大的趋势问题。

4.整合德育力量,凝聚德育智慧,优化德育资源,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德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