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好处十篇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好处十篇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1:54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好处篇1

[关键词]国际数棋;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国际数棋是吕玉桂教授于1993年发明的一种结合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并可有效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新型教学学习用具,1994年获国家专利,1998年通过教育部审查鉴定.我校于2009年引入数棋这一新型数学学习工具,多次取得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为此,学校也将“数棋”教学作为我校的一个特色来抓.本文是在立项市“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C/2011/09/146)的基础上,单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角度来阐述数棋的功用,以求教于大方.

数棋的特点迎合了学生“爱动”的天性

数棋的特点是手脑结合、寓教于乐,是一种能够把少儿玩的天性自然转化为学习数学、训练口算心记、掌握数学运算技巧、直接开发智力的教学用具和体育用品,对弈中往往需要完成大量“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数学题型,所以下国际数棋大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想象思维”“联想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它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又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思维,拓宽知识视野,融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于一体.经过全国上万所小学的试用,现已确认该棋在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等方面效果显著,能够使少年儿童从小练就一身独立思维的本领、勇敢决策的本领、灵活机智的本领和统领全局的本领.学习数棋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提高办事效率的意识和习惯.开展国际数棋比赛活动,对培养孩子们毅力、耐挫力、竞争力、荣誉感、自尊心、自信心,以及集体观念、合作观念、团体意识等都有好处.

数棋活动增强学生的“逆反思维”

逆反思维又称逆向思维、反向思维,这是相对正向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正向思维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思维方式,而逆向思维常有悖于情理,甚至离经叛道.它强调从与常规习惯的思维方向相反或对立的方面去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国际数棋中的逆反思维比较典型地出现在“单跨”这一走棋形式中,“单跨”指的是一棋子可一步跨过和它在同一直线上的几枚棋子,但必须是这几枚棋子的号码数通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计算出该棋子的号码数.这个棋子的号码数实际上就是算式的答案,学生已知了答案,再通过现有的数字思考计算过程,就形成了思维的一个逆反过程.当然,逆反思维在“连跨”中也能得到训练.当学生猜测出几段数字的同一得数后,就要考虑这几段数字分别怎样计算才能得到那个猜测的共同得数.学生在一次次的“告诉答案思考计算过程”的训练中,逆反思维能力能得到发展.

其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

应用逆反思维进行思考,通常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思考相对的对象有什么特征.

(2)思考相反条件下会产生什么结果.

(3)思考相反的作用过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4)思考相反的方向会有什么结果.

逆反思维的应用,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习惯,这需要努力克服常规的思维定式,只有经常有意识地训练才可做到得心应手.

数棋可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棋类教育本身对开发智力,特别是培养非智力因素有非常大的作用,国际数棋对小学生的意义更大.首先,它要求小学生必须应用刚刚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巧妙设计棋路、设防、堵截、进攻等方式;其次要求小学生下棋要快速行跳;最后,则要求有较高的得分.这样就能从小培养孩子们提高办事效率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开展国际数棋比赛活动对培养孩子们的毅力、耐挫力、竞争力、荣誉感、自尊心、自信心,以及集体观念、合作观念、团体意识等都有好处,如我们班成立的数棋竞赛委员会.

案例筹建班内国际数棋学习竞赛组委会

1.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班委会成员或通过选举或推荐,组成第一届组委会.组委会可由5~7人组成,包括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若干.

2.为开展相应的竞赛活动,设置竞赛工作职能机构,包括“竞赛组”“宣传报道组”“后勤组”“安保纪检组”等,各组的组成及职能分解如下.

(1)竞赛组:包括组长、副组长和组员若干,具体策划、组织竞赛活动.其主要工作职能有:设计与编排竞赛方案,并报组委会通过后组织实施;编印秩序册、成绩册、统分表等;分工组织裁判工作;做好成绩统计工作.

(2)宣传报道组:包括组长、副组长和组员若干.具体进行文稿的撰写与活动的宣传报道.职能有:组织学习国际数棋知识及竞赛活动的相关知识;宣传活动的形式及活动的意义;撰写相应宣传报道文稿;与学校相关部门,如宣传部、学生会、学生科、报社、广播台、校七彩电视台等部门协调,以海报、报纸、广播、电视播放等形式开展宣传报道工作;组织新闻会,以新闻会的形式说明活动的内容、意义及活动动态情况;做好采访与专题跟踪报道工作.

(3)后勤组:包括组长、副组长、会计员、出纳员、器材保管员等.具体职能有:做好组委会的财务工作,包括组委会自有活动经费的管理、财务账目管理、经费的来源、活动的预算与支出等;做好活动赞助工作,策划赞助方案并严格执行;根据活动方案的需要安排场地、设施及相应的器材道具;做好相应的供应工作.

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团体协作意识,使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好处篇2

青少年的这种心理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抖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其实,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威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圆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威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的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敬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行为。

3、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数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借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被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奇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思维的独立性与思维的批判性密切联系着。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

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把个人行为的产生变化规律,用一筒单公式示之:B=f〈p、e〉,其中B代表行为(Behaviour)f是变量,p是个人〈person〉,e是环镜〈environmeat〉,p和e的交互作用形成心理场,即情境。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个情境中,关键在于“场中人”的主观感觉,即心理气氛。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级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4、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原理——适度原理。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即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否则家庭教育的功效就会消弱。

首先,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励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必须得到改变,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好处篇3

创新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的学校教育模式仍然还处于比较传统的阶段,尤其体育课上,仍然只注重加强孩子的身体素质锻炼,而忽略了孩子创新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忽视了体育课在孩子创新性思维模式培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引导孩子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观察研究事物表象下的深意,使得孩子看问题不会单一片面,同时还能够培养小学生自己动手的习惯和能力,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因此,小学体育在上课过程中要多注重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在增强小学生身体素质良好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使课堂上的氛围更加生动活跃,孩子们也会更加喜欢体育课,参加体育训练。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措施

创造轻松氛围,以兴趣为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老师和家长都知道的一句话,但并不是都在意这句话。在体育课上,孩子们对所感兴趣的体育运动的兴趣是不同的,选择也不同。比如,男生喜欢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竞争和团体意识十分强的球类运动,而相对来说,女生就更加喜欢一些比较小型的轻运动,比如捉迷藏,羽毛球,跳皮筋等。因此,在进行体育课的教学时,要跟据孩子们不同的兴趣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在进行一些基本运动的基础上,可以多开展些别的孩子们感兴趣的项目,然后以各个班级为单位,以学生们的兴趣为依据进行分组,然后给每个组派老师进行指导。这样的分配方式不仅尊重了孩子们的自主选择权,让孩子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激发其上课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且可以在运动中培养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促进小学生身心教育全面发展。在体育课上,学生更有机会可以接触到兴趣爱好相同的伙伴,而不是只能局限于自己班的小朋友,年龄差不多,兴趣爱好相同的小孩子很快就能成为好朋友,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孩子的交际能力。

在体育运动中发挥学生个性和思维对于小孩子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文化课堂上的引导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时体育教学也不能忽略,同样十分关键。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不能把关注点全都放在锻炼学生的外在身体素质上,内在的思考方式的培养,良好品格的形成也十分重要。每个小孩子的特长和天性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擅长学习,有的孩子擅长运动,不能根据片面的成绩或表现对一个小孩子过早下定论。在体育课上,老师要认真观察每一个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并进行合理运用,让学习比较落后的孩子找回自信,保持充沛的精力,培养孩子们集体生活的智慧,使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小团体,小家庭。而且同时也要多关注那些不能及时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不能一味责怪,而是经常鼓励,并引导别的小朋友对其进行必要的帮助,在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热心友爱的品格的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进步和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反向教学,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要想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首先要引导学生不用传统的平常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从多个方面,以及遇到问题时可以逆向思考。逆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思考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思考事物的本质,使问题可以有一个新的解决方法,增加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可能性和机率。以前的小学体育课堂上,老师对于理论知识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将正确的动作规范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在旁边照葫芦画瓢,一直按照老师所教授的方法步骤进行演练,这种情况是在小学校园里经常会见到的景象,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绝对不是最适合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动脑思考,只会将所有的学习方法依赖于老师,机械的跟随老师的脚步,使学生惰于思考,创新性的思维模式也就得不到培养。但是如果在教学进程中,向学生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做一个错误的示范给学生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发现错误,从而加深对动作地理解和记忆,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大脑更活跃,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中更加认真细心。

结束语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好处篇4

论文摘要: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在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杭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对教师、家长、社会各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好奇;对立;偏激等方面,掌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对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下面对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做个分析: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

    (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做出禁止而又不做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不规范的网吧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

    (3)对立心理.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比如老师对后进学生和学习好的学生之间的偏爱,或有失公平的批评,都会引起后进学生对老师说的话都听不进去而产生逆反情绪.

    (4)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考虑问题不周到,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自鸣得意,沾沽自喜.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客观原因

    (1)社会缺乏对青年学生独立意识的认同感.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社会称为是“抱大的一代”,社会舆论往往对这些孩子的前途存在担忧,担忧他们的自立能力,担忧他们将来不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不可否认,当今的孩子确实存在着社会经验少,吃苦精神差,社会责任感淡薄等诸多不足,但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对这些孩子关爱太多,总认为他们什么也不懂,忽略了对孩子们自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孩子的自立能力差,主要责任不在千千万万纯洁的孩子,而在于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方法违背了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对各种生活方式、各种思想观念缺乏正确分析能力,往往盲目去追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观念,甚至对西方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加选择地接受。崇拜、效仿;这时就往往与传统的老师、家长的思想产生诸多冲突,如果这时老师和家长不及时采取疏导的方式而是硬加阻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向对抗心理.虽然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严重妨碍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因此必须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逆反心理的疏导和克服

    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向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那种把老师和学生看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把家长和孩子看成“服从”与“被服从者”的观点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那种认为命令孩子服从是天经地仪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特别是老师和家长在做错事的时候,要学会向孩子道歉;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尤其不要使用“讨厌”“你真笨”“不能这样”这些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好处篇5

问题儿童特点教养方法

一、五种基本问题儿童的特点

国外心理学教授斯坦利.i.格林斯潘博士在《为什么孩子这么难教》一书中,介绍了五种问题儿童的分类:高度敏感的儿童、沉迷自我的儿童、叛逆的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以及过分活跃(攻击型)的儿童。当然,这个分类只是给出一个基本的框架,大多数儿童并不是完全属于这五类儿童中的一类,而是倾向于某一类,或者同时带有其中几类的一些特点,所以在观察和教育儿童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掌握,而不是给儿童贴上某一类别的标签。

1.高度敏感儿童的特点。这类儿童通常很聪明,有创造力,口头语言能力强,富有同情心和容易理解别人;这类儿童容易出现的性格问题在于他们依赖性强,专横又挑剔,会因为一点小事情而大发脾气,同一时间对于太多的东西感兴趣。喜怒无常、注意力不集中、阴晴不定这些词语是养育者对于他们的评价。

2.沉迷自我儿童的特点。这类儿童通常安静,有满足感,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类儿童的消极性格特点是内向,对外界的反应不敏锐,无兴趣感,关注自我,不与人交往,被动,懒散,会出现社交障碍。这种不与社会进行主动互动的性格导致他们不能发展性格部分的现实感,而是沉浸在自我的幻境中,有碍于完整人格的形成。

3.叛逆儿童的特点。这类儿童中有些极为聪明,做事有组织、有方法并且目标明确,抽象思维发达,通常成年之后在科学、数学、哲学等领域有所建树。这类儿童的消极性格特点是固执,想控制一切,对待事物喜欢说“不”,表现出不合作和消极的态度,不能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周围环境中的事情和人际关系。

4.注意力不集中儿童的特点。这类儿童性格表现通常是积极的,思维和身体状态都很活跃,证明他们很有热情,也很聪明,对周围环境充满探究的兴趣。但是这类儿童的消极表现是十分“好动”,像个“飞人”,无法安静下来,思维和动作表现总是迅速从一个“点”转到另一个“点”。通常这类儿童被定义为不适应学校教学环境的多动症患者,但是这种界定需要慎重,一般情况下,一个儿童是否存在注意力障碍需要足够的医学和心理学评价证据,否则应该把这类问题当作一种消极习惯,能通过培养积极习惯来改变注意力状态而使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得以解决。

5.过分活跃(攻击型)儿童的特点。这类儿童喜欢用动作进行表达,倾向于用身体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如果不能平衡自己这种过剩的精力,就变成了暴力和攻击。这些儿童有些是因为很恼火而且高度敏感才会富有用攻击性,有些是因为渴望更多的感官刺激而具有攻击性。

二、五类问题儿童的成因

这五类问题儿童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里我们需要从天赋、家庭和社会环境互动等方面寻找原因。

1.天赋方面的差异。儿童们在出生后对于声音、触觉和视觉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而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些感觉对于我们成人而言是大致相似的。所以这就让照料者忽略了幼儿期孩子对这些反应的不同感受,从而失去了纠正孩子们因此而造成的不良情绪的机会。父母们可能完全忽略孩子们对于他们所见到的事情的理解、反应方式和能力是很不相同的。

而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从成人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反应,或者简单认为孩子们都一样。这些成人的想法和做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忽略了孩子的差异,忽略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丧失了教育他们形成积极情绪体验的最初机会。

2.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儿童性格的形成影响非常明显。比如说对于一个敏感的儿童,敏感度本身并不会使儿童变得害羞或者不爱交际,而是儿童的照顾者们或者密切接触群体与儿童的互动方式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性格。每一个家庭、照顾者以及周围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的家庭及照顾者精力充沛但却杂乱无章,周围环境也是如此。有些家庭和照顾者则有懒惰、被动和消极的特点。有些照顾者总是敏锐地观察儿童,并且对于儿童的行为持积极和同情态度。有些照顾者可能对儿童的反应持否定态度,不鼓励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些家庭氛围热情活泼,有些家庭则显示出安静、内敛。这些不同的环境氛围和照顾者的个性极大地影响了儿童性格的形成。

3.食物和化学品对于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食物和化学品对于儿童性格的影响有其不确定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食物和化学品与儿童的行为具有相关性。一些儿童对于特定食物和化学品具有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导致儿童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的异常反应。对于由此而导致的儿童行为的变化,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个体的存在,排除孩子接触一些敏感食物和化学品,通过细心地观察,排除掉有可能导致孩子行为古怪和不舒服的食物和化学品。

三、五类问题儿童的教养方法

我们这里强调一种观点:这五类问题儿童的界定只是为了解决儿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它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我们的孩子主要在哪一类问题上,不是简单地认为哪个孩子就属于哪一类,所以要抓住儿童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而不是给自己的孩子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

1.对于高度敏感的儿童的教养方法主要是建立一种养育氛围:这个氛围包括四大要素:同情和理解、规则和限制、鼓励主动性和自我观察。

养育者要在同情和理解与规则限制之间找到持续的平衡。养育者对于这类儿童要付出更多的热情、同情和灵活性,同时要更为坚定地设定规则和限制。养育者要知道尊重这类儿童的特殊需要,同时要教给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自私想法和行为。这其中要把握一种平衡,也就是爱护、尊重和规则的平衡,也就是当孩子哭闹和生气的时候,我们能充满理解、同情孩子,同时要时刻坚定自己的规则意识。

养育者给孩子越早设定规矩和界限越好。帮助这类儿童了解界限和规则在哪里,以便于这类儿童形成对于自己生活的控制感。这里我们要注意惩罚的运用要恰当,我们的惩罚不剥夺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的那些事情,而可以采用比如说不让看电视、不让玩玩具或者要求其做一些家务等。养育者和孩子都必须认识到互相合作、共同控制或限制某些行为是明智之举。

鼓励主动性的关键在于让儿童找到感觉安全、更受欢迎、更独立自主的方式。养育者的目标是让孩子自己做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鼓励自我观察有助于这类儿童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鼓励自我观察较好的方式是让孩子讲述他的感受,如果孩子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悲伤、孤独或者愤怒的感受,他就更能够认清楚自己,主动做出人际关系的选择。

2.对于沉迷自我的儿童,养育者所思考的是如何将孩子从自己的幻想世界拉出来。养育者可以成为孩子从幻想世界进入现实世界的桥梁。对于这类儿童,养育者要记住一个目标:培养儿童的主动意识。养育者要付出持续的热情、爱、同情与认同,从而打动这类儿童的心。

3.帮助叛逆的儿童最重要的方法是了解他的不安全感和弱点,从而呵护他。养育者要取得孩子的信任,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养育者对待消极、叛逆、拒绝的最恰当的态度是充满爱意的关心他。爱、尊重、信任、热情、理解和同情是对于叛逆儿童的最有价值的态度。

设定规矩和鼓励自我意识也是纠正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让儿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和对待事物的容忍度有助于缓解叛逆的心理。设定界限是必须的,但是对于这类儿童采取“温和”的限定和同情,还有灵活性能收到比较好的改善叛逆的效果。

鼓励自我意识在于鼓励儿童将自己的感觉组织成语言,对于自己的行为形成反思的习惯。通过这种不断地反思,孩子将渐渐学会如何应对困难。

某些身体运动可以缓解叛逆儿童的过重敏感性和压力,比如说大肌肉运动、有节奏的运动。值得注意的是要把这些运动的决定权教给于儿童,因为他喜欢支配一起。

4.对待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养育者要清楚地了解儿童的注意力强项和弱项,做到发挥强项用来弥补弱项。

养育者要根据儿童的先天优势建立一种自信。有的儿童有听力信息处理障碍,有的儿童有视觉信息方面的障碍,有的儿童在运动技能方面有困难,有的儿童在信息处理上有障碍。这些都需要养育者有清楚的了解后,鼓励强的方面,弥补弱的方面,这样会逐步建立儿童的自信心。

调动儿童的情绪来维持注意力也是很好的方法。注意力的保持部分在于持久的欲望或情感。养育者必须培养一种让孩子倾向于你的情绪状态,要努力与孩子建立起一种良性的、积极的情绪互动环境。养育者要了解孩子的动机,并且创造出足以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情境。

在儿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养育者都要鼓励孩子发展积极参与的能力。也就是观察到孩子注意力方面的弱点,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用积极的方法弥补孩子的注意力弱点。

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治疗也可以提高儿童注意力的品质。自我观察的能力出现在5到12岁的阶段。自我观察是对于自己思维和感受的关注。需要强调的是自我观察的能力需要反复使用与练习来加强。自我治疗也是提高注意力的较好方法。自我治疗指的是指用一套策略提醒自己提高注意力。

5.对待过分活跃(攻击型)的儿童,养育者需要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给予他们温暖和安抚,同时设定界限,通过一些游戏让儿童建立一种规则意识。

养育者要让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运动系统。这种控制过程需要大量的游戏环境来实现。同时养育者要建立一种和谐、安全、亲密和快乐的氛围,让孩子更有爱心。所有这类儿童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养育者和儿童建立一种学会关心、同情和尊重的呵护型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安全感的基础。

游戏的方法对于这类儿童也有良好的效果。通过一些模拟的游戏,孩子学会了用语言表达感受,学会使用观念,而不是用动手或者是愤怒来处理问题。

总之,我们强调一种观点: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都应该得到爱心、耐心和有效方法的帮助。对于教养者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正确、积极、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不断弥补曾经缺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好处篇6

什么是婴幼儿的创造力

创造力或称创造才能,是人的多种能力和品质的总和,它包括了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发达的创造性思维、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因素等。其中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是两种主要的能力。这里笔者主要阐述婴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指通过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主要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侧向思维与反向思维。

1、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将思路展开来,对一个问题寻求很多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发散思维还被称为求异思维和辐散思维,它要求思考者充分发挥想象,打破知识固有的界限与约束,以获得旧知识的新组合、新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是指寻找单一的答案或解决方法的一种思维形式。收敛思维又被称为求同思维或辐合思维。收敛思维的特点是综合性,其结果往往是独一无二的。

3、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从其他角度、其他事物的作用中得到启发而产生新的设想。侧向思维往往是通过横向渗透的方式,经过联想的作用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科学创造中,侧向思维有时也表现为汲取、借用某一对象的概念、原理、方法及其成果,作为研究其他对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手段,从而一举获得成功。比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的能量是通过热核反应产生的,这一发现使物理学家们茅塞顿开,由此想到能否模仿太阳上的热核反应来获得巨大的能量,从而最终发明了氢弹。

4、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称逆向思维。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往往能使孩子得到一个全新的思维结果。300多年前,人们发现人在生病时,体温一般都会升高,但医生却无法知道病人的确切体温。于是,医生们就请当时享有盛名的科学家伽利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伽利略为此设计了多种方案,可都失败了。有一次,他在给学生上实验课,边操作边讲解,他问学生:“当水温升高时,水为什么会在容器内上升呢?”学生们回答:“这是因为水的热胀冷缩的缘故。”学生的回答给伽利略带来了灵感,他心中一亮:“既然当温度升高时水会膨胀,那么反过来,从水的体积变化,不也就能测出温度的变化吗?”于是,伽利略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体温计。在这里伽利略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就是所谓的反向思维方式。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

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要从多方面着手,增强他们的创造力。以下介绍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1、适当向孩子提问

要向孩子提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例如:水有什么用处?砖头都有什么用处?世界没有太阳会怎么样?孩子迷路了怎么办?小猴有几种方法可以摘到树上的桃子?要鼓励孩子说得越多越好。

2、鼓励孩子提问探索

孩子好问为什么,这是孩子好奇心强的表现。有一位孩子问老师:“蜗牛有没有嘴巴?”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找。于是孩子拿起蜗牛左看右看,最后还拿了放大镜来看,却还是不清楚蜗牛是否有嘴巴。此时孩子有些泄气了,老师这时对孩子说,从蜗牛的外表我们看不清蜗牛是否有嘴巴,我们再想想其他办法吧。“嘴巴是干什么用的?”这时老师开始启发小朋友了。“是吃东西的。”这个问题当然难不倒孩子。听了孩子的回答,老师又接着问:“那么你现在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去找蜗牛的嘴巴?”小朋友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只要看看蜗牛会不会吃东西就能知道蜗牛是否有嘴巴了。于是第二天孩子从家中带来了一片菜叶,放在蜗牛下面,一天、两天,孩子终于发现了菜叶上有许多小洞,于是他高兴地告诉老师:“蜗牛有嘴巴的。”

家长要鼓励孩子提问,更重要的还要帮助和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3、利用游戏来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会玩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在游戏中他们往往不拘泥于游戏的原有玩法,会玩出不同的新花样。家长应鼓励孩子在游戏中不断创造新的玩法,在游戏材料不足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寻找替代物或自己动手制作玩具,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要多给孩子自由,多让孩子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孩子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己见、喜欢争论的个性。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大有益处的。

如何教给孩子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加法

这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经过混合、组合、易位等的处理,从而得到一种新事物的创造方法。如生活中的组合家具、通话照机手机就是简单加法的产物。

2、减法

这是将多变少、将重变轻的方法。如带邮票的明信片、无绳电话机等都是运用了减法的产物。

3、扩大法

扩大法,即把一种物品扩大、扩展的方法。如大屏幕电视、家庭影院都是扩大法创造出来的产物。

4、缩小法

缩小法,即把一种物品缩小的方法。如笔记本电脑等,这样使用起来更方便。

5、联想法

这是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方法。如瓦特由开水的蒸汽冲壶盖而引发联想,从而发明了蒸汽机。

6、改变法

改变法,即改变事物本来的一些属性,而产生一个全新的事物的新形象。如北方某些居民居住的窑洞、我们今天使用的折叠伞等。

7、模仿法

这是模仿、学习别的事物而产生新产品的方法。如人类模仿鸟儿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儿发明了潜艇等。

8、反向法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好处篇7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分析;对策 

一、概述 

青春期是逆反心理的多发季节,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依赖性和独立性交织在一起,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时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往往会导致其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接受教育者的正确教育,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在现实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家长、老师对孩子无微不地关心,唠唠叨叨地叮嘱,声色俱厉地批评,一味说教灌输。事实上,这样非但无济于事,还会使他们的逆反变本加厉,会使他们感觉厌烦,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产生对立的情绪。如果听之任之,则会产生新的逆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思维过程 

逆反心理,是一种以“对着干”为基本特征的心理行为反应,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逆反心理,是指对家长和老师的话对错与否都一概不听,凡事都要反着来的心态,即使他心里认为“甲”比“乙”好,为了与家长和老师“对着干”,也要故意弃“甲”选“乙”;狭义的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内容或教育者的不满及抵触。逆反心理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要素构成。 

认知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基础。当外部刺激与主体认知体系基本理念相冲突时,主体必然产生对外部刺激的否定性评价和态度。这种否定性评价和态度反复m现,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情感是逆反心理的助推器。否定性的认知会引发否定性的情感,否定性的情感又会阻碍主体认知的客观、公正性。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总是指责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形成了嫌弃、厌烦的情绪,在这种情感作用下,父母的话不管是否在理,是否对孩子有益,孩子都反感,一概拒绝。 

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的外在形式。知、情、意、行是统一的,由于认知上的错位,情感上的排斥,行为意向上就必然表现为抵触和逆行。总之,逆反心理是始于认知止于行为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反应。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逆反心理是其在受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抗、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在学校,对正面宣传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完全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对思想教育及规章制度消极抵抗;对老师指定阅读的书籍不感兴趣,却对那些禁止阅读的书刊想方设法地偷读。在家里,有的拒绝与父母交谈,有的对父母的话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等等。 

这一时期,他们事事处处希望被当成“大人”看待,渴望自己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立身处世,不任人摆布,当这种独立的试探遭到否定,他们在心理上就会觉得蒙受了屈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会产生对家长、老师的话一概不听的逆反心理和行为。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教育者教育失当的责任。 

(一)青少年自身生理和心理原因 

首先,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机能的发育成熟,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其次,随着青少年第二特征的口趋成熟,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其心理上产生断乳,形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凼此,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他们会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另外,由于青少年生理上的Ft趋成熟和心理上仍处于“断乳期”,两者的不平衡性使得他们产生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他们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产生对抗心理。 

 

(二)教育者的原因 

教育方式简单,方法粗暴。家长、老师对孩子的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孩子稍有不从,则反复唠叨,偶有过失则不断责备,平时过分地干涉孩子的言谈举止交往,没有很好地说服引导孩子,没有给孩子独立的活动空间,等等。孩子感到总有一双眼睛时时盯着他,让他事事处处不自在,从而在心理上造成一种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断积莆、沉淀,却找不到渲泄的渠道,便在情感上对家长老师的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缺乏耐心,没掌握好教育分寸。教育者要么三两语,孩子爱听不听,缺乏耐心和诚意;要么讲一堆大道理,引起孩予的反感;要么自身教育理论不足,无法以理服人。 

教育者缺乏对孩子的了解、宽容。教育者情感上的亲和力对孩子非常重要。孩子对家长、老师心理上的接受程度与其对孩子的影响力成正比。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行为往往是由于教育者缺乏亲和力,缺乏对孩子的理解和宽容,因而没有在情感上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纳教育者过于强调自己经验的正确性,忽视或否定青少年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教育者的观点有时尽管本质正确,但如果不与新时代新生活接轨,不与青少年对生活、对社会的体验和探索相对应,那么青少年也难认同、接受。比如提到勤俭节约、吃:新耐劳,孩子们就觉得老套、过时,这是因为教学者总是从自己所处时代出发来教育孩子、教育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教育者总是希望或要求青少年按照自认为是正确的恰当的合理的方式去生活,去为人处世,否则就要走弯路,吃苦头,摔跟头;当孩子稍有异义,就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结果,孩子困反感而产生青少年逆反心理。 

三、预防、纠正消极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对逆反心理的正确认识 

“心理断乳”期是青少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心理上的进步:(1)从心理上依赖父母、老师到要求独自主;(2)因逆反心理而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3)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 

因此,父母和老师要重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正确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对逆反心理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因势利导,促其成才。 

(二)对逆反行为的正确态度 

1.理解、沟通是化解消极逆反的重要渠道 

逆反心理的基础是对问题的认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常以代沟形式表现出米。作为教育者,理鳃、沟通是化解逆反的重要渠道。教育者必须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同孩予交流、沟通,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设身处地替孩子着想;遇到分歧时,多反躬自省,将心比心,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2.尊重、信任是化解消极逆反的有利条件 

青少年都渴望被尊重、被信任,但大多数家长却常常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总认为孩子们不可能自觉学习,不可能照顾好自己,不可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因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事事叮嘱再三,时时忧心忡忡。其实,成人的经验永远代替不了青少年自己的实践,即使是青少年的一次失败的实践也比成人给他的几十句成功经验印象深刻。家长要充分信任他们,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做,对他们的失败抱着宽容的态度,让他们在失败中成长,在挫折中进步,在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们才不至于因不甘心被人看扁而产生逆反心理。 

3.鼓励、赏识是淡化消极逆反心理的最佳武器 

教育者要善于从孩子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多用鼓励、赞美、赏识作为教育武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赞美是一颗种子,在孩子心灵深处种下的是信心和力量,是奋进向上;赏识是一种兴奋剂,让孩子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多一次鼓励、赞美、赏识,就少一个消极逆反的孩子。 

4.营造和睦、平等的人际关系是防止消极逆反的良策 

预防青春期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纠正其不良行为,需要主、客体双方的共同努力,需要营造一个和睦、温馨、平等的人际关系环境。像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睦、温馨、平等的家庭氛围就会最大限度地防止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利于逆反心理的转化。 

5.教育音改变教育观念是预防消极逆反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是“好孩子:孩子+听话”“好学生=学生+听话”。把是否“听话”作为孩子“好坏”的标准。这种陈腐的观念与今天的t-,H~格格不入。时代需要创新人才,需要标新立异,只要“逆反”得有理有据有利,教育者就应该认同、接纳。 

6,重视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好处篇8

1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纵观现代家庭,三口之家逐渐增多,独生子女成了主流,孩子成了家中宝贝、掌上明珠。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学习等都行得很重,尤其是在身体健康和学习上,更是无微不至。为了孩子长身体,加营养,促锻炼;为了孩子学习,请家教,配电脑……只要是孩子所需的,家长是听之任之,说一不二。孩子的健康有了保障,成绩也上去了,而孩子的脾气――孤僻、倔强的性格也逐渐形成。面对这一批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学校教育的重任――良好品德的培养、心理健康教青势在必行。

为了与索质数育的要求相一致,与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一新理念相吻合,一味的夸奖式的教育给了当今学生甜头低年级学生只喜欢听好话,希望每时每刻能听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老师稍微说个不字,脸上少带些笑容,孩子心灵就蒙上了阴影,表现出不痛快,说一些“老师不喜欢我”之类的话。冈此,从低年级开始就应正确开导他们,要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错就指出,该批评时就要批评,使他能知错就改,这样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2及时矫正学生逆反心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逆反心娌加重。在家不听家长的话,事事与家长反着做。住校呢?表面是怕老师。实际呢?是背地与老师对着干。如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说是人小鬼大,有的孩子可以说是家庭管得挺严,父母动辄棍棒相加。结果孩子打皮了,根本不吃这一套,在学校里处处与同学为敌,因为他在家得到的是父亲动不动抬手就打,所以他对班级同学动手就是打,造成班内学生频频向老师告状。此时,如果教师再批评,可能会适得其反,加重学生的逆反倾向。于是,班主任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找机会和他谈心,并运送《少年犯》影片中的事例,让他回忆、讲青少年儿童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使其不偏不倚地守家规、遵校纪。通过一番沟通,孩子的逆反心理消除了,有了积极、奋发向上的表现。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3运用班队活动,调节学生心态,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大,学生的自尊心和嫉妒心越来越强,男女生之间的矛盾也开始产生了。此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调节,使学生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好处篇9

【关键词】中职学生;逆反心理;原因分析;教育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

当外部影响与自身心理感受不一致时,它就容易产生。中职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逆反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根据研究需要,对我校及其他中职学校部分学生进行了逆反心理或具有逆反心理倾向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职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由于中职生就生源而言,属于底层生源。相对于普高学生来说,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时比较复杂的。许多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成为学生逆反心理的一大诱因。例如: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备的逆反心理;有些教育方法不当的家庭,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专断,不少学生与家长很少交流,很少讲话,讲起来就是争吵。而且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这些都容易给中职学生在心理上造成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而这些心理又不成熟的学生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引发了逆反心理。

2、个人方面。首先,这个时期的中职生,在生理上的发育逐渐的成熟,生理上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性别意识逐渐的强化和建立。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了。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轻则回避、重则刻意背离。其次,中职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相对于初中生而言都有了飞跃,但其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对老师的善意的教育往往总抱有一种排斥,把自己放在了老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上。

3、学校方面。中职学生评判能力较低,特别是进入高中学习后,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扩大、加深,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并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因而常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往往是不成熟的,极易产生固执、偏激等不良倾向,甚至以感情代替理智,用直觉代替分析,把现象看成本质。

4、社会方面。社会的大环境下,“上高中、考大学”成为了社会的共识,职业教育的地位非常尴尬。虽然国家不断地出台扶植职教,但是高中始终是被奉为“正路”,职教不过是“旁门左道”。基于这样的认识,中职学生会有一种自卑心理,带来一种防卫性的自负。这种自负由于在旁人看来是可笑和可悲的,所以出现逆反心理也不足为怪。只不过这种逆反就不仅仅是针对老师和家长了,甚至是对社会的一种逆反。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思想教育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好处篇10

关键词:中学教育小城镇教育心态失衡

在我国的大部分小城镇,尤其在那些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教育模式依旧很落后。“教”与“学”的方式相当传统,填鸭式、死记硬背、大量作业、应试等等。近年来,国家对中学教育十分重视,多次出台政策,倡导积极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小城镇,可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素质教育”、“减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禁止补课”等等似乎只是随便喊喊的口号。有关数据显示,在很多偏远地区的中学,学生从来没有上过英语口语课,没有学生涉及任何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没有一个超过十天的寒暑假,甚至学校会公开组织补课并统一收费,这在学校和家长看来都很正常并对学生有好处。通过分析小城镇中学教育现状,最值得反思与剖析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狱”学校

在小城镇,那一两所重点中学几乎是所有学生削尖了脑袋都想进入的。不得不说,这些小城镇的重点中学之所以能够取得好的成绩,要归功于严格的管理制度。

1.时间与效率的不等同

每天从早上6点半的早自习开始,到晚上10点半的晚自习结束,任何学生不允许离开学校。可是,时间与效率并不是成正比的。似乎很多时间,学生对着课本和作业发呆,想象着外面的世界。虽然他们可能凭借刻苦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远远比不上大城市每天学习8小时的学生们。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学生会组织和参与诸如英语演讲的各类比赛,而小城镇的学生学的一直都是“哑巴英语”。

2.禁止人际交往

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需要朋友,需要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沟通。可是在小城镇的中学,这种人际交往与交流沟通是被认为影响学习并被禁止的。同性学生间亲密会被认为是聊与学习无关的八卦,异性之间交往会被认为是早恋。在学校中禁止两个学生一起走路聊天,被教导主任发现会被叫去罚站。

二、“彪悍”老师

教师心态可以左右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小城镇的中学教育中,老师的教育心态主要是为了晋升职称,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一定要自己的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所以教师变得异常“积极”与“负责”,同时,对待学生足够的严格,无时无刻不在督促学生学习。

1.抢课

每个老师都在为了自己的科目努力,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每个老师都在努力抢学生的时间,多布置自己科目的作业。而且,体育课和活动课,似乎都被英语课、数学课等占用,学生都很自觉地在教室等着看哪科的老师过来上课。这样,学生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变成了主要学科的重点突击。

2.体罚

中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直接体罚还是间接体罚,都侵犯了学生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为打骂学生致使学生跳楼的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所以老师在众人前打学生的现象基本不存在,但是变相体罚现象依然屡见不鲜。例如:让学生当众做一些难堪的动作,言语上的侮辱、讽刺、嘲笑,这些对中学生身心的伤害不亚于接触性体罚。

三、“机器”学生

中国的中学教育,尤其是小城镇甚至偏远地区的中学教育,很难培养出像西方国家那样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因为人很多与生俱来的创造性与激情,在枯燥的学习与应试教育中,被无情地扼杀了,结果人才成了只会机械记忆的机器。

1.被扼杀的创造性

孩子从小就被告知很多概念和定义是什么样的,不用他们再去想象与创造,否则就会“犯错”。急于求成的家长往往功利思想严重,很少考虑子女的兴趣,在平时的学习中点滴创意或者新奇的见解也被认为是不专心学习,中学生的创造力在被扼杀。

2.叛逆期的教育偏差

每个人都有叛逆期,我认为这期间的教育存在两个误区:第一种是全面打击。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言行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渐渐地,孩子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状态,实际上,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第二种就是放任自流。一些家长面对难教的孩子渐渐失去信心,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此时,无论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样,家长都不再过问、指导。这样孩子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且不能明辨是非最终导致行为发生偏差。

反思小城镇地区的中学教育,我们会发现应试教育的很多弊端,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心态的集体失衡。教育心态是施教时的心理状态,建立在教育者的世界观、教育观念、个人价值体系、个性心理品质和专业心理品质的基础之上,而且能动地体现在现实活动和精神活动之中。小城镇地区,家长、老师及社会对待教育的普遍心态是不端正的,过分虚荣,攀比心理过重,目的性过强。他们认为中学生只要取得好的成绩,进入理想大学,就是成功。在这种偏激价值取向下,出现了扭曲的方式和方法。过分看重分数,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个人素质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此,我觉得中学教育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维能力,而非机械性的知识记忆。中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喜欢记公式,不注重理解,在做题时爱生搬硬套公式。这种习惯会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导致思维僵化。所以要注重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引导。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其次,大量枯燥练习不如精做和总结分析。古人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因此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反思批判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大量的枯燥练习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精做和总结,会让学生学得轻松,并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再次,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注重身心发展。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静心等花开的过程,需要给他们无限的耐心和成长空间。在学生成长的适当阶段,如青春期,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教育与引导,增进沟通,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最后,个性培养,因材施教。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其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而加以引导和培养。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促进个性培养,才能培养多样性人才,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苏兰花,覃恩兴.贫困地区中学素质教育评价的实证研究.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2]赵千秋.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师心态.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6)

[3]查明华.边远地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心态调查.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

[4]朱凡琪.我国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0)

[5]郭喜青.家长不良教育心态对子女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基础教育参考,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