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十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十篇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37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1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行创造力培养,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下列途径进行。

1、设疑激趣。自然界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激发兴趣。如在讲《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时,以“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但是,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为题设疑。这样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极浓,这就为上好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直观激趣。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或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讲到事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时,以演示实验展示给学生,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情趣激趣。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兴趣。如讲《藻类植物》一节时以“当你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由蓝色、白色、绿色组成的星球,那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地球。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白色是飘动在地球上空的云彩,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开头设置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第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应奉行“主体参与,分曾优化,及时反馈”的教学原则,其中核心是主体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学中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细胞有哪些结构?如何分裂等等。从中都可以引出丰富的猜想。初中生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好奇心,这都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了创造性思维。

2、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课堂上适时组织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形式的发展。如在总结生物的特征时,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出现,但有时学生可能产生争论,只要通过集思广益,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的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较差学生的自信心、勇气。

3、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课上,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有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第三,应该注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对人一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那下面就简单说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些途径。

1、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为能够产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

2、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3、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法规、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2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设创新环境

中学数学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及师生共同参与的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探究环境,使学生由被动的、消极的接受式学习向积极的、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中学数学教师应真正转变教育管理的观念,变“权威式”为“民主式”,由传统的传授者角色转变为中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从“讲”师变为“导”师,教育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克服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又要摈弃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应以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现代教育观念为基础,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法改革,应注意以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作为教学的根本原则,优化组合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将数学发现的过程简捷地重演于课堂。解题指导,中学数学教师要善于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引导中学生运用入情入理的推理方法展开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与猜想,激发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引导创新能力的训练方法

1.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与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2.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画家齐白石说过:“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这句话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教学亦然。要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3.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的通行证。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三、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就会吸引学生,就会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使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的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的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促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四、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源于创新动机和创新意识,激发中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在备课时应抓住中学数学教材体系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以数学思想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并加以提升,鼓励学生创新,通过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创新动机,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辅活动。例如,某一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就能成为激发中学生努力学习这一知识的最好材料。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3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学习能力培养

我们一般认为,数学的能力,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新成果的能力;一种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的能力。因为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毕竟是将来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以及进行数学创新的基础,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面对当前许多学生自理及学习能力的弱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培养他们哪些重要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现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转换的能力

1、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它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改过去“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例如:鼓励学生动口,让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并能准确表述概念、性质、定理;在课堂上研究例题时,教师不要急于读题(可能这是普遍现象),这样做是越俎代庖,应在学生自己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再展开教学,即可减少教师语言对学生不必要的暗示,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锻炼学生数学语言“互换表达”的基本技能。数学语言从形态上说,主要有三种:普通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例如“圆锥的体积”用符号语言表示为V=1/3Sh,用普通语言表示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课本上还配有图形语言。由于三种形式的数学语言各有其特点,图形语言形象直观,符号语言简练准确,普通语言通俗易懂。让学生逐步熟悉这些语言,过好语言关非常重要。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动手画草图、建模型、例图表、符号化等,以多种多样形式表示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使问题清晰和简洁,从而全方位构思解题方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数形结合、化归、类比、归纳、符号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落实到具体问题上往往其本身就是一个数学语言的转换过程,尝试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意味着多种思想方法的应用,学生可以获得多种语言的体验,通过经常性的对不同数学语言之间的“互译”,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得到训练、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成功的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行为观念的转变,高中数学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转变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上来。现代建构观强调认识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过程,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吸收,具有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将由“主导作用”转向“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方法交给学生,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凡是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解答,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读书时间、练习时间、思考时间、思考空间、想象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例如在学习《日历中的方程》时:观察某个月的日历,一个竖列相邻的3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设最小的一个数为x则其他两个数怎样表示?其它两个数表示为x+1,x+2。如果设中间的一个数为x,则其它两个数怎样表示?如果设最大的一个数为x,则其它两个数怎样表示?你认为怎样设未知数比较好?再观察某个月的日历,一个横列相邻的3人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怎样表示这三个数?一条对角线相邻的3个数又有什么关系?你怎样表示这三个数?学生一般都能独立完成,教师无须花过多的时间去分析讲解。学生在练习时存在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纠正。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主动质疑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把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猜想,让学生去质疑,让学生去试验操作,让学生去讨论,让学生去发现,合作交流。探究性学习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它强调尽可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生活中数学问题怎样转化为数学模型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取的,一个数学有什么样的结论,理解生活中数学问题是怎样转化为数学模型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体验上升为科学结论,从中感受到学数学乐趣,提高学生的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概念的教学,定理、法则的发现,例题的学习和拓展,问题中的变化规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外活动等。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数学阅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能力,学生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真正达到了“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还可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在将来陌生的领域施展才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社会、人生、世界,使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1观察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新课程改革后的生物教材中生物实验的权重也在不断加大,我遵循能力培养的原则,紧扣实验教学的关键环节,结合初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在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38个学生实验,其中单纯的观察实验28个,占全部学生实验的73.7%,观察实验贯穿于全部实验中。所以,教师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

1.1要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1.2要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很必要的。教师可以从这三方面着手:(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2)对比观察――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3)重复观察――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净,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的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2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中突出了实验教学,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实验教学中,操作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达到培养操作能力的目的。例如:显微镜是初中阶段能接触到的特别重要的一种仪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先讲解显微镜实验仪器和操作要领,做到“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细)准焦螺旋,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一边规范操作一步,一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时,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学生操作关键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不能包办代替,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独立实验仪器的操作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生物》新旧教材明显区别之一,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前提;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引导学生认识探究学习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加强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实现生物新教材课程目标的关键之一。

生物实验教学中包含了丰富的技能训练,这不单单是指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如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或重复实验,量的检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表达方式,以及书写实验报告等。在新教材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探究实验,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我们分别选用了青菜、萝卜、小麦种子同时做了对照的实验,发现青菜、萝卜种子完全浸没水中仍会发芽,只有用小麦种子做实验现象与假设相符,所以就选用小麦种子来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时每组放100粒小麦,还可用来“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小麦种子萌发后根毛非常清晰、数量多、密度大,可用于“观察根毛”;等长出幼苗,还可用于课外探究“光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同时成立几个独立的学习小组分别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然后进行表达与交流,达到实验的目的。这样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更好地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4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5

关键词:高中教育;历史教学;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设计和安排的情境当中,结合教材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方式自行研究教材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地融入学习当中,形成独立解决问题以及综合把握教材基本知识的能力。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则必须要通过科学的课堂设计,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较好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参与热情,并最终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性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改变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现实需要

尽管当前我国大多数高中都能够重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中的“指挥棒”,学生也习惯于被动地听讲,不喜欢主动探索知识,而是喜欢将教师介绍的现成的知识直接装进大脑,特别是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发挥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学习生硬拔高,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仍然不能够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有的学校大搞题海战术以及突击训练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其实,历史学科本来是一个对学生很有吸引力的科目,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把握不足,没有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得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了解过于片面,没有体会到探索历史奥秘的快乐,课堂教学无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要积极转变观念,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发展的需要

全面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生要综合全面发展,而自学能力则是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有必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终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常教师会把已经设计好的知识结构呈献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地发挥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阅读能力。而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知识结构,则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但可以让学生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教材的教学思路,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将教材有关内容按从属或并列关系连接起来,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发展的整体中来,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二)培养学生自主运用工具查阅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内容丰富,在课堂中教师不可能一一讲述所有事件。尽管当前教材中已经配备了大量的地图、注释、表格以及插图等资料,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知识点所传达的信息,但是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教材之中,无法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查找相关学习资料。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者是课后为学生预留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自己通过工具书或者网络搜集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资料,了解某一时期的历史背景。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体现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而解决问题体现的则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记忆能力。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内容,还要让学生提出疑问,了解知识点的来由,为何而产生,为何而发展,并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才能使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和必要的巩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广大历史教师积极转变观念,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6

关键词:预习;引导;训练

我国现行教育正面临从义务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学训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从以下步骤开始:

1.明确教学目的

在新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通读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的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掌握重点难点。

2.预习与引导

对教学内容分析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预习方向加以引导,要求其完成课前预习的部分,并进行思考,设计预习提纲就相关问题提问,让学生尝试自主寻找

答案。

3.习题训练

习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掌握学习要点为主的基础知识题,二是灵活运用学习内容的提高训练题。通过解答习题,让学生掌握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自主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

二、以勾股定理为例的自学教案设计

以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自学教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课前准备

教学目的:掌握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教学分析:用数学公式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

预习提纲:

(1)勾股定理的内容和定义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如何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

(4)尝试解答:已知RtaBC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4cm和9cm,求斜边长多少?

2.课堂教学

对勾股定理的课文内容详细讲解。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度为a、b,斜边长度为c时,三边关系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且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证明

解说勾股定理的常见证明方法。

(4)勾股数

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如3,4,5;6,8,10;5,12,13等,帮助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3.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习题

例如: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b、c是aBC的三边,则a2+b2=c2

B.若a、b、c是RtaBC的三边,则a2+b2=c2

C.若a、b、c是RtaBC的三边,∠a=90°,则a2+b2=c2

D.若a、b、c是RtaBC的三边,∠C=90°,则a2+b2=c2

②aBC的三条边长分别是a、b、c,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a+b=cB.a+b>cC.a+b

4.课后总结

就习题中学生错得较多的部分给予详细解答,确定辅导的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历史是中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阵地。中学历史教学是传授已经不复存在的具体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最基本的科学历史知识,其特点是过去性和具体性。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历史知识,不仅是历史事实,同时也是对事实的分析和评价,是史论结合的知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科学文化遗产,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并使之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从上述性质、特点和学科设置目的出发,历史教学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即“追本溯源,借古鉴今,予见未来”的能力。具体地讲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

一、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意识的知觉知识,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基础。学习历史需要有较好的观察能力,众多的历史事实材料、历史文物、历史遗产、历史图片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成就,如果学生善于观察这些形象资料,就能在头脑中形成生动的历史表象,因而真正领会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文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及课本上的插图;也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陈列室、纪念馆、历史遗址等。

二、阅读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谓“会学习”最主要的就说自学能力。而阅读能力,就是自学能力的基本部分。阅读能力就是准确、迅速地阅读、理解、记取、分析、综合、整理文字材料的能力。因为历史知识主要是文字材料,所以在历史课上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课外读物和各类文字材料的能力,是打开学生智力的门户,使之善于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基础工程。

阅读能力既有感性成分,也有理性成分。培养阅读能力,就是训练学生把感性阅读和理性阅读结合起来。所谓感性阅读是通过文字材料形象地感知史实的具体情景;所谓理性阅读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从阅读中区别异同,掌握主要特征,发现问题,辨其真伪,看前人的记录是否属实,所作结论是否正确,从而重新研究作出新的结论。

三、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们利用已感知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重新加工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富于创造性的智力活动,被称为“智力活动的翅膀”。

想象能力是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能力之一。因为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人和事,过去的人和事即历史现象不能重演,不能通过实验验证,只能凭借一定的实物资料或文字资料等历史资料进行想象。如果没有想象力,便很难把握。

历史教学中培养想象能力,就是通过生动叙述教科书等文字资料提供历史事实及演示直观教具,唤起学生的想象,使他们根据听到和看到的事实,在自己头脑中再现历史图卷,“思接千载”、“遥视万里”,达到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观古今于须臾”、“托四海于一瞬”的境地。必须强调的是,历史的想象必须是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臆想,更不能用歪曲或伪造的材料把学生的想象引入歧途。

四、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就是对观察、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揭露其本质,认识其规律的能力,也就是把感性认识变为理性认识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总结历史现象,揭示史实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多方面、多高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语言和文章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表达形式。重视学生的语言修养,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问、讨论、作业等都是通过语言训练来发展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分析、认识历史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锐利武器。因此,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历史现象,是学生思维能力能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五、记忆能力

记忆是人对经历过的事实的反映,是过去感知过和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记忆是智力活动的仓库。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十分重要。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的具体因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需要牢固掌握,这就有赖于良好的记忆力。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尤其需要重视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有道是“背诵是记忆的根本,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趣味是记忆的媒介,应用是记忆的要诀,争论是记忆的益友,重复是记忆的窍门,联想是记忆的动力,化简是记忆的助手,卡片是记忆的仓库”这些方法都是有助于学生提高记忆力的。

六、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

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就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记忆能力、制作和运用图表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历史课上就是口头论述和讲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书面回答问题,解释名词,编制提纲,写历史小论文的能力;绘制年表、地图、图解、表解的能力;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独立分析新学历史课题的能力等。这是前五种能力在具体课业学习中的综合表现,是高层次的自学能力。学生养成了这样的能力,才有可能独立积累知识,更新知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开拓创新,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培养口脑手并用的操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教学中废止教师满堂灌,增加学生的活动。例如:口头提问、讨论、课堂书面练习、课外作业、参观、写参观心得、制作教具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8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应用能力;培养

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擅于调动学生提高数学应用力的学习气氛,加强实践课程的研究,拓展多元化加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方法。以此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技能与素质,为其未来的就业提供积极作用。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数学应用兴趣

当前,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应用式教学理念,需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创新的习惯,为其日后的就业提供指导。中职院校教师应使学生通过与应用相结合的方式更灵活地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在中职数学应用性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培养中职生主动应用问题的意识的能力,教师需不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数学应用兴趣。并结合现实生活里存在数学知识如何具体应用的形式进行学习。以此树立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观念,联结其的数学理论知识与思考能力,进而为其在应用性数学教育与以后不断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受益而做好准备。学生懂得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去解决问题,其应用这个问题的思路就会更广泛,教师在此过程中,再进行适当引导与配合,将逐渐提高学生利用自身思维去思考与锻炼的能力,更利于培养其主动实践创新与应用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应用式中职数学教学时,教师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学生可不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给予宏观方向上的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应用活动,并主动与同学合作。如可以运用实践、结合生活等教学方式,在主动应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即此种应用性教学模式需教师改变教学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应用与思考问题的能力。数学应用式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最终会易于中职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目的与学习方式。而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运用自身的智慧去发现与应用,不断解决问题才可体验到应用的有效之处,由此使学生解决问题与和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提升。此外,也需不断提中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并处理问题,从而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增强其综合素质与能力。运用所学数学理论知识,主动思考与应用,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应用式数学教学会为中职学生未来的就业及发展之路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数学;职业能力;渗透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现在正处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如何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找准职业能力教育的切入点,做到教书又育人,是一线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该实践的课题。

一、中职生对于职业的认识

从笔者与学校职业办和各个企业以及学生们的接触来看,学生们就业以后的流动性太强,有些学生很不适应现代企业的规章制度,有的学生放弃专业对口的、能运用所学知识的工作。这说明现在的中职教育与企业的用工需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虽然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一周仅仅有2课时的讲授,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存在了太多臆想的成分,学生不能够很透彻地理解今后要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如果学校输送给企业的不是有一定职业修养的准职业人,那教育就是不合格的。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仅依赖德育教育,还要在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授课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中职学生普遍有一个问题,数学和英语成绩不够好,他们自身对于数学和英语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学生们对于数学“敬而远之”,长此以往,他们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不够自信,这种负面情绪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对于其他知识的学习,进而引发他们对于自我的否定。所以教师要在数学授课过程中为学生重新树立信心,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巧妙地设计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分层,认真分析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提问,力争使每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只要教师不断给所有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就会为学生下一步的成功增加信心。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被学生们提问过多次:“学习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我们毕业了就去上生产线了,又不用算数,也不用证明。”确实,学生们毕业了在工作中可能用不到立体几何证明题,但是立体几何的解题过程考查的却是数学技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空间形式的逻辑能力。这部分能力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总是会被频繁用到。例如物流专业中的产品堆码、动漫专业中的构图、机电专业中的钳工加工、计算机专业的工业产品设计等等,空间逻辑能力薄弱都会对专业学习造成障碍。中职数学教材中引入了一些直接来源于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把这些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领会到比教材更多的内容。数学应用意识的养成,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成为更积极的主动学习者,还能够增强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竞争力。

3.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多数学题中,如果粗心大意就很容易出现错误。例如:已知集合a={x|x2=ax+a2-19=0},B={x|x2-5x+6=0},C={x|x2+2x-8=0},若??CaBa,?=?≠,求实数a的值。在这里,如果没有把a的两个值代入到集合a中验证,就会使本题出现两个解,在解题过程中产生错误。在三角函数学习过程中,正弦定理学习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已知在aBC中,∠a=30°,a=15,b=30,求∠B。这时需要全面考虑,在三角形中内角的范围是(0°,180°),且30°<∠B<180°,所以∠B=45°或∠B=135°。这就要求学生们在解题的时候认真思考,长期下去,学生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严谨认真起来。而事实告诉我们,经过反复推敲、思考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正确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们克服年轻人特有的毛躁、容易冲动的缺点,变得沉着稳重,并且用头脑做事。试想一下,学校培养的学生对客户热情周到,做服务认真负责,对产品精雕细刻,处理事情严谨稳妥,哪一个用工企业会不喜欢我们的学生呢?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品行以这样一道与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为例:大家都知道,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陆续实施了自来水阶梯水价。自来水涨价的原因之一肯定是为了节约能源。为了增强公民的节水意识,某城市制定了每户每月用水收费(含水费和污水处理费)标准(见下表)那么,每户每月用水量x(m3)与应交水费y(元)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用函数解析式表示出来?这道例题应用分段函数求解,在解题过程中这种归纳演绎式的讲授可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分段函数细节化的处理与讲解,向学生们渗透着职业精神,培养着他们的职业能力。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了很多的宠爱,有一部分学生形成了“双差”,即学习成绩差和基本素质差。那么,如何能让学生们在学习上刻苦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勤俭朴素呢?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们勤俭节约,这才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教育。这样一道有关用水量的习题,可以很好地架起德育教育与数学学习的桥梁。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简朴淡定的个性,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奋斗。

5.在体会数学工具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以教材中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为例。教师通过推理论证,将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教给学生,然后将计算过程制作成软件,并且教会学生使用软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还要向学生们渗透依法纳税的责任,将“纳税”的观念灌输到学生们的头脑中,无论学生们就业还是创业,这将是他们今后受益终生的财富和整个社会的财富。又或者教会学生们应用excel软件计算回归曲线和回归方程,在应用软件的过程中,数学工具学科的特点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们可以对家中的恩格尔系数、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等等内容进行计算,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数学的巨大能量只有通过和其他学科的结合才能释放出来,将数学和office软件结合起来,这本身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了解各自家庭的收入情况和其他家庭的现状,使学生们的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得到充分发展,他们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懂得回报与感恩。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教会学生今后职业用得上的技能,使他们用真诚友爱的心对待周围的事物,去付出,去帮助别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6.通过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自律自强的精神新版的数学教材在每一章的结尾都安排了“阅读与欣赏”,里面有好多数学家的事迹和杰出贡献。中职学生在今后就业的时候,很多岗位都是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环境和家中的优越环境相比有很大落差。笔者学校就出现过实习学生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几天就放弃工作岗位的现象,可以说学生还不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和工作环境。有的学生怕工作、怕严谨、怕纪律、怕吃苦,其实这些都是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弥补的。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培养自信心,增加勇气。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华罗庚这位从贫寒之家走出的著名数学家,相信会对学生们有所触动。还有牛顿、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的故事等,这些数学家们的光辉形象鼓励和鞭策着学生们,让他们懂得任何成功都离不开汗水,要做好先吃苦的思想准备,面对学习、面对工作尤其要这样。另外,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也是激励学生们奋斗的好素材,例如祖冲之与圆周率、杨辉三角、勾股定理等故事。这些伟大的成就会在中职学生心中荡起爱国主义的豪情。

三、小结

十余年的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经历让笔者深深懂得,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寓职业能力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在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多,只要教师根据教学条件、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内容,就必定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重视中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中职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途径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自身的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等实际情况,选择最优方式,不断进行探索,做好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就一定能开创中职应用数学教育的新局面。职业能力不是学生们天生就具备的,“职业就是事业,职业就是天职”的道理在十几岁的学生心中并没有扎根。他们的职业能力需要潜移默化地一点一滴去培养,通过数学教学培养他们理性、严谨、刻苦、勤俭等优秀高贵的品质,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不断地理解职业的含义,使他们具备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实现学校教育和工作岗位的完美对接,获得数学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肖伟平.在数学认识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2(6).

[2]陈寿平.中职数学教学与职业精神的生成[J].都市家教,2009(5).

[3]蒋乃平.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用得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10

关键词:中专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专数学教师只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友爱、平等的教学气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利用情感教育,开启学生的创新能力智力源于情感,情感支配智力,对于人的成功而言,情感智力比通常所说的智商更重要,因此,在进行中专的数学教学时,我们要善于用自己炽热的教学情感去调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美好情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人格,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和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他们获得久违的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宽松和谐,主动自觉的学习环境,必将使学生的聪明智慧、潜能才智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从而出现教学上的高效率、高质量。

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一节课开头的好坏,对上好整节课关系极大,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为此,教师如能在每节课开始精心设计一种简短而又有启发性的导语,就会象磁铁一样牢牢把学生吸引住,使之产生新奇感,从而集中注意力。另外,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必须将数学教学从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活动如数学游戏、模型制作、数学板报、趣味数学、数学竞赛等。有些同学还别出心裁地利用色彩的变幻,反映平面图形的立体感,从而培养了同学们的立体思维。通常我和他们一起制作一些课件,这样既巩固了他们的专业知识,而且加强他们的数学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想。事实已经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所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情境之中,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创新的过程还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维持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适度,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进而学生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适度地给予学生机会,满足他们好胜的心理,让他们生发出创新意识。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带来的快乐,巩固创新的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中的美。数学与科学知识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力量,就在于其具有秩序、和谐、对称、整齐、结构、简洁、奇异等特点。教师要善于将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带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生活设计中,使学生能产生共鸣,培养他们创造的欲望,由此可以有效维持他们的创新兴趣。

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长期以来,在教学方法上,国内偏重于“演绎”,国外偏重于“归纳”,使得我们的教学不但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却极大程度上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的心理。数学上的“悟理”,主要是通过猜想―推理―分析归纳,从而领悟其中道理的。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最头疼的就是繁琐复杂的习题课。学生如果能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来认识知识逻辑规律与原理,则是一种享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对获得知识有着浓厚的憧憬和期盼心理,从而唤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阶段,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展示一些概念形成的原始材料,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形成过程,解题的思维过程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再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综合、归纳、推理、验证等思维活动,揭示事物的本质,形成理性认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不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一种主动参与、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构造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在获得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解题方法等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获得了参与创造思考的机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