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呼吸系统疾病特点十篇呼吸系统疾病特点十篇

呼吸系统疾病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2:38

呼吸系统疾病特点篇1

[关键词]高龄病人;老年呼吸系统疾病;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6)05(a)-0111-0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环境污染程度也不断加重,导致近年来我国患有系统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加。经过研究发现,患有较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为高龄病人,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种的常见病。目前临床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我国老龄病人发病率最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例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发病时间较长,不易治愈的特点,能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3]。当前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有许多,例如糖皮质激素、抗氧化剂、免疫调节剂、支气管扩张剂等。但是常规诊治的方法并不理想,CopD还伴有呼吸衰竭的症状,病人的呼吸不顺畅及其痛苦,在临床当中使用有创机械诊治病人容易出现呼吸机依赖的情况,而无创机械通气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情况。同时近年来又由于我国的生产力大幅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丰富,患有糖尿病的人数也不断增多,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发现,全有每年有9亿人患有糖尿病,每年由于糖尿病和糖尿病的并发症导致死亡的人数为7000万人,所以糖尿病在近年来已经成为危害全球人民生命安全的第一危害疾病。诱发糖尿病的因数有很多,包括不良的因数习惯,先天的遗传因数,后天的药物破坏,强烈的刺激等等,而导致病人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的因数也有很多,包括天气和气温的剧烈变化,外界强烈的刺激,机体内环境距离变化均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4-5]。近几年国外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统计发现,患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疾病的高龄病人中有很多人有糖尿病的病史。同时也发现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合并糖尿病导致死亡的人数逐年增加。所以该研究通过收集2015年2月―2015年7月到该院进行治疗患有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50例高龄病人作为研究目标,在选择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50例中青年病人作为对照。整理病人分析两组病人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和疾病分布情况。通过实验分析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龄病人与2型糖尿病疾病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2月―2015年7月到该院进行治疗患有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50例高龄病人作为研究目标,在选择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50例中青年病人作为对照。整理病人分析两组病人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和疾病分布情况。发现探究组病人有50例。所有研究对象年龄在60~83岁之间,所有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73.73±8.91)岁,所有病人的体重在40.12~58.93kg,平均体重为(51.58±9.25)kg,探究组所有研究对象的学历分别是,中专以下30名研究对象,大专以下12名研究对象,大学以上有8名研究对象,研究组所有病人患病时间在2~17年不等,平均间隔时间为(9.69±3.95)年。对照组病人中有50例研究对象,对照这种研究对象年龄在27~55岁之间,对照组中平均年龄为(41.98±11.92)岁,所有病人的体重在48.12~51.23kg之间,平均体重为(48.92±4.65)kg,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的学历分别是,中专以下25名研究对象,大专以下19名研究对象,大学以上有6名研究对象,对照组病人患病时间在4~12年不等,平均患病时间长度为(5.4±3.76)年。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严重的心脏疾病,肾脏疾病和肝脏疾病。所有研究对象均满足我国最新出版的第八版内科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判定,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心率脉搏和其他疾病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病人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实验方法

1.2.1研究组收集2015年2月―2015年7月到该院进行治疗患有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50例高龄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在选择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50例中青年患者作为对照。整理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和疾病分布情况。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调查表法进行调查,再保证采用一对一单独填写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针对不能不识字的患者医护人员帮组患者进行问卷填写。填写完毕后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的联系。

1.2.2对照组收集2015年2月―2015年7月到该院进行治疗患有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50例高龄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在选择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50例中青年患者作为对照。整理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和疾病分布情况。对照组患者整理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和疾病分布情况。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调查表法进行调查,再保证采用一对一单独填写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针对不能不识字的患者医护人员帮组患者进行问卷填写。填写完毕后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的联系。

1.3统计方法

将该实验的所以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8.0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有计量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x±s)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有计数治疗进行t值检验。

2结果

2.1呼吸系统疾病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经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发现发现,高龄患者患有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的高龄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的人数为46人,两种疾病并发率为92%。对照组患者中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合并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人数为29人,两种疾病的并发率为58%,p

2.2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情况

对100该研究进行探究分析的研究对象患有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种类进行探究发现,患有呼吸系统感染的人数为34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人数为42人,患有肺癌的人数为12人,其他疾病14例。所以发现呼吸系统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是本地区患者患病率较高的几种疾病。

3讨论

患有较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为高龄患者,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种的常见病。目前临床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我国老龄患者发病率最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例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发病时间较长,不易治愈的特点,能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发现,全有每年有9亿人患有糖尿病,每年由于糖尿病和糖尿病的并发症导致死亡的人数为7000万人,所以糖尿病在近年来已经成为危害全球人民生命安全的第一危害疾病[6-7]。诱发糖尿病的因数有很多,包括不良的因数习惯,先天的遗传因数,后天的药物破坏,强烈的刺激等等,而导致患者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的因数也有很多,包括天气和气温的剧烈变化,外界强烈的刺激,机体内环境距离变化均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近几年国外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统计发现,患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疾病的高龄患者中有很多人有糖尿病的病史。所以本实验对2015年2月―2015年7月到该院进行治疗患有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50名高龄患者作为研究目标,通过实验分析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龄患者与2型糖尿病疾病的相关性。

实验发现,高龄患者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和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综上所述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龄患者常常合并患有2型糖尿病疾病,在治疗高龄患者的呼吸系统疾病时应该注意控制患者的血糖。

[参考文献]

[1]刘琰.老年呼吸系统疾病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S3):60-61.

[2]赵俊,陈敏,明凯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t细胞免疫状况及免疫干预[J].广东医学,2010(6):747-749.

[3]李彦芳,沈小梅.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1):1319-1321.

[4]曾晓丽,汤旭磊,刘晓菊,等.老年呼吸系统疾病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7):3264-3266.

[5]张化冰,向红丁,杨玉芝,等2型糖尿病患者呼吸及消化系统死因分析十五省市19912005年住院糖尿病患者死因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19(9):2529.

[6]陈萍,兀威.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16(17):58-59.

呼吸系统疾病特点篇2

【关键词】 疾病分布;流行病学;分析

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是衡水市区惟一一个三级甲等医院,内、外科临床各系统专业分科较细,而贵宾病房(以下简称我科)是我院特设的一个内科综合科室,所收治的病例,其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疾病分布均比较广泛,没有做出特殊的规定与限制。所以,对于区域性的疾病分布有一定的代表性。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6至2008年在我科所有的住院病例,共1164例。其中男715例,女499例;年龄16~95岁,平均年龄63.76岁;<45岁168例,男77例,女91例;45~60岁254例,男151例,女103例;>60岁742例,男498例,女253例,城镇居民730例,农村居民434例。

1.2方法对入选患者按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分期标准(即:<45岁为青年,45~60岁为中年,>60岁为老年)进行年龄阶段的划分。得出上述基本资料。同时统计和总结各年龄阶段的疾病分布情况。

2结果

2.1患者出院第一诊断疾病分布情况前五位的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为: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消化和泌尿系统;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见表1。表11164例住院病例系统疾病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分类)

2.2患者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统计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前五位的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为: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循环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见表2。

2.3患者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前十种疾病:在<45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上呼表21164例住院病例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吸道感染、糖尿病、肺炎、高血压、急性扁桃体炎、泌尿系感染、心肌炎、过敏性紫癜、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急性胃肠炎;45~60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后循环障碍、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癌、肝癌、急性气管炎、食管癌;在>60岁的老年阶段,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肺癌、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循环障碍、肺炎、泌尿系感染、肝癌。见表3。表31164例住院病例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统计)

2.4患者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统计依据,前十种疾病总体分布情况,前十种疾病:<45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肺炎、高血压、泌尿系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脂肪性肝病、心肌炎、过敏性紫癜、巨幼红细胞性贫血;45~60岁的中年阶段,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血脂异常、后循环障碍、肺炎、肺癌、肝癌、急性气管炎;>60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血脂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后循环障碍、肺炎、泌尿系感染。见表4。表41164例住院病例前十种疾病总体分布情况

2.5出院的第一诊断和1种及1种以上合并症者一体多病发生率(构成比):在<45岁占16.67%(28/168);在45~60岁占57.87%(147/254);在>60岁占56.47%(419.742)。

3讨论

近些年,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疾病构成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了解和掌握衡水市区域的疾病流行病学状况,故进行我院综合内科病房病例疾病分布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呼吸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仍以呼吸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上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仍以上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这表明,在青年阶段,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及住院率高,这符合年轻人的内外环境特点。所以,年轻人要以预防呼吸道疾病为主。

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居第一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循环系统疾病居第一位,神经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脑梗死居第一位,冠心病发病率与之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高血压居第一位,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构成比相近。这表明,中年时期发病情况较青年阶段分布广泛得多,以神经系统及神经系统中的脑梗死(17.72%)、循环系统及循环系统中的高血压(38.19%)和冠心病(25.59%)、代谢疾病及代谢疾病中的糖尿病(15.75%)和血脂异常(13.39%)。以上反映了中年时期即已经以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为主,故中年人群的疾病预防即应以这些慢性病为重点[1]。同时,呼吸道疾病也不容忽视。

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居第一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与之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循环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脑梗死居第一位,冠心病与高血压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高血压居第一位,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构成比相近。这说明,老年阶段的疾病系统和病种分布,与中年时期发病情况相近,均以神经系统及神经系统中的脑梗死(25.61%)、循环系统及循环系统中的高血压(40.03%)和冠心病(30.46%)、代谢疾病及代谢疾病中的糖尿病(23.72%)和血脂异常(11.05%)。由此可见,老年时期疾病分布可能是中年阶段疾病分布的继续,即仍以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为主,同时,呼吸道疾病也不容忽视。所以,老年人群的疾病预防即应以这些慢性病为重点,同时也提示我们,老年期疾病的防治重点要做好中年时期疾病的防治[2]。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特点篇3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摘 要】可吸入颗粒物(particleswithanaerodynamicdiameteroflessthan10μm,pm10)指自然大气力人体的呼吸道所吸入的一些颗粒物,而许多流行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有紧密的联系,但机制不清。pm10在呼吸系统的沉积与清除、其大小和数目以及炎性细胞、细胞因子和氧化负荷的增加在pm10对呼吸系统所致的危害中可能起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呼吸系统;颗粒物;一般护理

1概念界定

从疾病类型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按照我国卫生部的官方数据,国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接近7.1%,位居城市死亡率疾病类的第3名,而在农村的死亡率常年保持在首位。根据年龄结构来看,呼吸系统疾病的年龄集中在老年人和儿童两大群体。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最容易发生在冬季。

2病因

呼吸系统与外界相通,人体中唯一与心输出血量有紧密关系的是肺部,如果血流量比较多,空气中的有害颗粒和微生物等疾病因子,非常容易侵入到肺部,产生许多疾病。传统上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感染性疾病,其中,以肺结核病与细菌性肺炎最为明显。伴随抗生素的频繁使用,感染性疾病大多比较容易控制。不过,环境污染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肺部疾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多,逐渐受到许多人的重视。

3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3.1呼吸道

从器官上来说,呼吸系统包含肺部、鼻部、咽部、喉部等方面,主要担负气体的流通与交换。具体来说,呼吸系统就是按照喉环状软骨充当分界线,分成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而下呼吸道从气管开始,支气管经逐步分支,最终达到肺部。其中,终端细支气管及其上部署传导部分。在临床上,小于两毫米的支气管直径与细支气管叫做小气道。

3.2泡面积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Ⅰ型肺泡上皮细胞都是十分重要的人体组织,他们共同组成血气屏障,担任气血流通交换的媒介作用。同时,Ⅱ型肺泡细胞并不多,主要以立方形的状态呈现,连接于Ⅰ型上皮细胞,帮助人体的肺部分泌活性物质。

3.3肺的血液循环

肺主要由动脉与静脉血管构建,担任气体交换的职责。其中,体循环的支气管动静脉、胸膜等都是人体非常有重要作用的营养血管。同时,肺部与人体的所有器官的气血都进行交换,尤其是淋巴系统,所以其他组织的感染或癌肿可肺发生播散。

3.4胸膜和胸膜腔

肺组织外包膜即胸膜,胸膜脏层和壁层组成的潜在腔隙即胸膜腔

3.5肺的通气和换气

3.5.1肺通气

(1)动力:胸腔容积改变。

(2)指标:每分钟肺通气(mV):每分钟进入或排出呼吸器官的总气量。

(3)肺泡通气量(Va):吸气时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总气量。

(4)最大通气量(mmV):最大速度和最深呼吸的每分通气量。

3.5.2肺换气

(1)动力: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分压差。

(2)影响因素:气体分压、气体量、通气/血流比例、肺泡膜弥散面积和厚度。

3.6呼吸运动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反射和体液化学变化等来调节。

延髓——呼吸基本中枢。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常见异常呼吸。

3.6.1陈-施呼吸(Cheyne-Stokesbreathing)(1)特点:呼吸会出现逐渐变强变快,又在一定时段内主机爱你变弱变慢,伴有呼吸暂停的现象。

(2)原因:①肺-脑循环时间延长(如心衰)②呼吸中枢反馈增益增加。

(3)临床:这种呼吸多发生在人体脑损伤与缺氧的状况下。

3.6.2比奥呼吸(Biotbreathing)(1)特点:当产生一次以上的强呼吸时,继以较长时间的呼吸暂停,之后又再次出现这样的呼吸。

(2)临床:呼吸中枢损害。常是死亡前出现的危急症状。

3.6.3睡眠呼吸暂停(sleepapnea)

事实上,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都容易发生周期性呼吸暂停的情况。而如果频繁地出现睡眠呼吸暂停,那么该人群将出现困顿、肺a压高、右心衰竭等疾病。

3.7防御功能

虽然在人体的所有器官中,呼吸系统和大气环境的关系最紧密,所有如果环境中有许多污染性的有害因子,将直接增加肺部疾病的几率。当然,呼吸系统自身的独特性,也具有净化自身的作用,帮助人体抵抗一定的环境有害因子。

(1)调节与进化空气——加温湿化过滤。

(2)反射性防御——咳嗽喷嚏支气管收缩。

(3)清除肺泡内有害物质——巨噬细胞。肺巨噬细胞是一种重要的抵抗细胞,可帮助人体抵挡外界的有害因子,并能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4)免疫防御——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肺泡毛细血管膜可帮助净化人体肺部的微生物与颗粒,并帮助肺部抵挡有害因子的侵入,起到保护肺部组织的作用。

4护理评估

对于人体的疾病来说,必须在做好详细的检查后,才能根据疾病信息进行诊断。因此,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也应该加强周密性的检查,比如,X线胸部检查是检查肺部疾病的重中之重。只有经过常规化的检查,才能对症下药,做出科学客观的诊断。

4.1病史评估

(1)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

(2)社会心理状况。

(3)精神情感状况。

4.2身体评估

根据病人的疾病情况,做好全面的检测,一旦出现胸部疾病,就会出现直接性的反映。比如,肺部的炎症在呼吸与音调上都有很大的变化,而胸腔积液等情况,都会呈现气管的移动。

4.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评估

(1)血液检查。

(2)抗原皮肤试验。

呼吸系统疾病特点篇4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进行中医辨证,为临床中西医结合诊断以及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提高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40例患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辨证分为四型:肺热壅盛型、脾肾阳虚型、痰湿内盛型、外寒内饮型。对照患者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感染概率,总结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感染类型的规律性与特点。结果:经中医辨证,我院收治的40例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肺热壅盛型9例,占22.5%;脾肾阳虚型10例,占25.0%;痰湿内盛型12例,占30.0%;外寒内饮型9例,占22.5%。结论: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以下四类,痰湿内盛型感染率最高,脾肾阳虚型患者感染率再次,肺热壅盛型患者感染率与外寒内饮型患者感染率最低。

【关键词】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医辨证分型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体质、抵抗力也有较大幅度的减弱。真菌感染已经逐渐成为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的突出病因,真菌已经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种[1]。患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临床常见症状为有大量的痰液产生,而不一样种属的细菌感染的患者其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2]。而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年来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关注的热点。笔者试图将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患者感染情况相互验证,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病例均选自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400例患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自21岁至84岁,平均年龄为49.43±11.78岁。其中经西医诊断为肺气肿患者8例,慢性气管炎患者15例,肺炎患者4例,肺肿瘤患者7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6例。

方法: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40例患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辨证分为四型:肺热壅盛型、脾肾阳虚型、痰湿内盛型、外寒内饮型。对照患者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感染概率,总结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感染类型的规律性与特点。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以p

结果:

经中医辨证,我院收治的40例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肺热壅盛型9例,占22.5%;脾肾阳虚型10例,占25.0%;痰湿内盛型12例,占30.0%;外寒内饮型9例,占22.5%。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讨论: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发病,其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肺气肿患者,慢性气管炎患者,肺炎患者,肺肿瘤患者,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4]。患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临床常见症状为有大量的痰液产生,而不一样种属的细菌感染的患者其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而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年来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关注的热点[5]。

本文将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四类,肺热壅盛型、脾肾阳虚型、痰湿内盛型、外寒内饮型。上述四类分型其中有三类可以相互转化,外寒内饮型患者并未发生任何转变。肺热壅盛型患者转变为痰湿内盛型,其转变过程包括邪实正未虚,体现为临床病程长,发作频率较为频繁,一般肺部感染长期不愈患者易发生。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为痰液黄粘、咳嗽、痰液量大。胸闷、便干、口渴,但无发热现象。有痰湿内盛型患者转变为脾肾阳虚型,其转变过程包括正虚邪实、实邪伤正、久病致虚、正气不足。一般有长期吸烟史、肺气肿、年老体虚、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易发生。临床表现为咳吐粘稠或白色的痰液、经常咳嗽、早晨起床后痰液量较大。有脾肾阳虚型患者转变为痰湿内盛型,其转变过程一般发生在患者出现心衰后经一系列医疗措施后逐渐好转时。肺心病或慢性气管炎患者由于劳累或感冒导致病情加重,从而引起心衰、肺部感染,临床表现为不能平卧、浮肿、喘息、心悸气短。

本研究发现,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患者的真菌感染概率密切相关,患者的真菌感染率服从以下规律:痰湿内盛型感染率最高,肺热壅盛型患者感染率次之,脾肾阳虚型患者的感染率再次,外寒内饮型患者感染率最低。4种中医辨证分型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真菌感染均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参考文献

[1]范洪,郑小丽,石海香,等.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者痰液真菌培养结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2(1):24~26

[2]蒋洪敏,韦超凡,陈利玉,等.白色念珠菌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9,19:453

[3]叶应妩,王毓三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61.

呼吸系统疾病特点篇5

致病的主要因素

大气污染和吸烟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与空气污染、吸烟密切相关。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可刺激呼吸系统引起各种肺部疾病;吸烟是小环境的主要污染源,目前我国青年人吸烟人数增多,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发病率增加的重要因素。

吸入性变应原增加随着我国工业化及经济的发展,特别在都市可引起变应性疾病的变应原的种类及数量增多,如地毯、窗帘的广泛应用使室内尘螨数量增多;宠物饲养导致动物毛变应原增多;还有空调机的真菌、都市绿化的某些花粉孢子、有机或无机化工原料、药物及食物添加剂等,均是哮喘患病率增加的因素。

肺部感染肺部感染病原体的变异及耐药性的增加,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的重要因素。

外感寒邪中医学认为一旦气温骤降或贪凉饮冷超出人体适应能力,即可导致人体感寒而病。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及养生预防都有密切的相关。所以,中医重视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这也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及过度劳倦也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呼吸病的预防与调理

呼吸系统疾病特点篇6

【关键词】呼吸系统;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05-01

随着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我国亟需大量合格的全科医生。但是我国全科医学起步晚,目前全科医生培养中尚存在缺乏专职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全科医生的临床带教多由专科医生完成的问题。

全科医学是不同于其他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呼吸专科医生如何做好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养。首先,呼吸专科医生要接受全科医学规范化师资培训,充分掌握大纲要求。其次,要经常到社区服务中心工作,在实践中提高全科医学理念。通过提高自身能力及素质,在临床带教中注重对全科医生进行全科医学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ies)[1]的培养。

1全科医学的理念及临床思维

到我院进行岗位培训的全科医生都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没有系统学习过全科医学。呼吸专科医生要将全科医学的思维和理念渗透到临床代教中,让他们懂得全科医生从临床思维、理念到工作方式与专科医生不同。全科医生是以病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导向的健康照顾,提供的是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全科医学探索和揭示的是社区居民个体表现出来的早期未分化疾病的症状[2]。合格的全科医师,不仅要学会运用全科医学独特的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矛盾并加以解决,还要了解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全方位的知识,为病人制定的处理计划要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进行。

2呼吸系统常见社区疾病的诊治能力

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等是社区多发病。呼吸专科医生要结合全科医生未来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在社区从事基本医疗服务,社区缺乏高、精、尖医疗设备及全科医生医学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临床带教中加强内涵内容教育。重视呼吸系统疾病典型症状、体检及常用的临床操作技能,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治思路。只有掌握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才能让全科医师立足于社区,保证社区医疗水平档次,提高居民满意度。同时让他们了解社区医疗与综合医院医疗的不同特点,充分、合理的利用医疗资源,及时恰当的对社区患者做出转诊决定。

3呼吸系统危重症的识别及处理能力

呼吸系统有许多危重症,如重症哮喘、张力性气胸、重症肺炎、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呼吸衰竭等,如处理不当可危急患者生命。呼吸专科医生在临床带教中要注意对全科医生进行呼吸危重症识别、疾病严重程度判断及处理能力的培养,使之反应灵敏,在紧急情况下处理适当。同时培养其掌握呼叫120急救电话的要点,转运病人前的准备,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术及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

4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健康教育及连续性管理能力

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病居多,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均具有较高患病率和致残率。由于居民医学常识的匮乏,致疾病不能早期诊断或者因依从性差导致疾病的反复,致使患者对疾病失去信心,导致焦虑、抑郁症患者增多,生活质量下降。全科医生是在临床一线直接接触患者。这就要求其采用包括集中教育、随访教

育等多种方式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和自身处理疾病的能力。同时要掌握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连续性管理技能。以支气管哮喘为例,全科医生要教育患者避免哮喘急性加重诱发因素;了解哮喘防治药物知识及掌握吸入药物的方法,如何进行自我监测;急性发作时的自我处理及如何把握就医指征等内容。通过对患者的教育,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5沟通能力

在临床带教中要加强全科医生沟通技巧的培养。全科医生直接接触患者,如不能掌握沟通技巧会直接影响卫生服务质量。首先,让全科医生了解,有效的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是防范医患纠纷的重要手段。其次,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充分的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才能针对性的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在带教中培养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交流方法,语言上增加亲和性、通俗性、灵活性及知识性。最后,要知道沟通的基础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有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才能让患者信赖。

6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式采用单向授课的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这种长期习惯的讲授模式导致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差,创新性差。结合全科医生的服务水平要与居民健康需求相适应,要求其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能力的特点。在临床带教中采用多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BL)[3]、案例式教学法等。综合呼吸系统症状学中发热、咳嗽、胸痛等具有多学科间交叉的特点,引导全科医生运用多种方法检索相关知识,展开讨论,增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全科医生与时俱进,从而保证社区医疗水平。

总之,只有具备了以上核心能力,全科医生才能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居民“健康守门人。”

参考文献

[1]杜改燕,齐殿君,王爽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实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a):1109-1111.

呼吸系统疾病特点篇7

感染性疾病:

发热头痛有细微差别

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有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脑膜炎。春天是感冒发热的高发期,而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往往出现在感冒发热之后。常见感染性神经疾病都会表现为头痛、发热、抽筋、昏迷。

如果高热40摄氏度持续五天,出现头痛、抽筋、意识障碍等症状,很可能是病毒性脑膜炎的表现。如果发热五天以上、一个月之内,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则有可能是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表现。如果低烧五天以上,出现盗汗、消瘦、纳差,则有可能为结核性脑膜炎。

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

频繁复发可致病情加重

中枢性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有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神经功能受损和渐进式致残。多发性硬化最常见的表现是视觉障碍、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有些患者从手指开始逐渐身体麻木、眩晕甚至小便失禁,有的视力下降,有的走路一瘸一拐,表现很像中风。

周围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有格林巴利综合症。通常患者会先出现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五天到一个月内,从下肢开始出现对称分布的瘫软无力,且症状逐渐向上蔓延,有些病人最终出现吞咽和呼吸困难。

该病在起病之初容易被错当成普通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有病人甚至上了呼吸机后才发现是神经系统病变。对该病常规方案是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冲击治疗。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四肢无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以重症肌无力为代表。重症肌无力的突出特点是眼睑下垂、重影,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吞咽、喝水困难,四肢无力,最终出现呼吸困难和四肢瘫痪。患者出现的四肢无力具有波动性,即“早轻晚重、运动后加重”。如今,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取得很大进步,病人可以长期生存。

北方的春季经常出现雾霾和沙尘天气,气候也较之南方更为多风干燥,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

预防哮喘发作,首先要避免与发病有关的过敏源接触。春天百花盛开,空气中的花粉颗粒浓度显著升高,这些漂浮于空气中的花粉可以诱发或加重哮喘。

其次,要预防呼吸道感染。春天天气冷热变化较大,昼夜温差也大,使人容易患呼吸道感染,而呼吸道感染与哮喘的发作密切相关。

第三,居室环境要适宜。在居室的地毯、沙发、空调中的灰尘中往往寄生着看不见的螨虫、霉菌等微生物,春季的气温、湿度很适合它们生长繁殖,而这些微生物也可诱发或加重哮喘。

第四,防治变应性鼻炎(也称过敏性鼻炎)。有资料表明哮喘患者中有60%左右的人患有变应性鼻炎。哮喘合并有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在气管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控制鼻炎能明显减少哮喘的发作频率,并减轻哮喘的症状。

哮喘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气雾剂,以备哮喘发作时缓解症状,以上这两种药物可以快速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

慢阻肺是一种逐渐削弱患者呼吸功能的破坏性慢性肺部疾病,同时也是容易在春季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下降是慢阻肺的主要症状。

春季日夜温差大,慢阻肺患者若不注意保暖,也会诱发慢阻肺急性发作。

在饮食方面,慢阻肺患者要少吃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高糖食物会增加呼吸功耗。经常咳嗽导致浑身无力,消耗量大,在饮食上可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补充营养。

呼吸系统疾病特点篇8

关键词:羌族;儿童;疾病谱;变化趋势

了解一个地区住院儿童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分析儿童病种结构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当地儿童疾病的区域特点和时间趋势,对于评价社会医疗需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以及为政府决策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但目前相关数据更多集中在大型综合医院,缺乏县级基层医疗单位儿童病历分析,更缺少对少数民族儿童疾病谱的系统报道。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现有人口30多万,主要聚居在四川省的茂县、汶川、北川县等地。北川县是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羌族8万多人。北川县人民医院在5.12特大地震后遭受毁灭性破坏,于2010年9月迁入北川县新县城。本文就5.12地震后2011年1月~2014年12月间3159例羌族住院儿童病历进行了回顾性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来源于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北川县人民医院的羌族住院儿童。

1.2方法疾病诊断参考诸福堂《实用儿科学》及有关专业会议的统一规定,疾病分类以《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为标准,采用第一诊断进行分类统计。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构成比及疾病顺位统计方法,p

2结果

2.1总体情况2011~2014年共收集羌族住院儿童病历3159份,其中男性儿童1755例,女性1404例,男:女=1.25,无统计学差异(χ2=0.65,p>0.05)。儿童住院数逐年增加,到2014年已突破上千例,见表1。

2.2年龄分布年龄2h~16岁,平均年龄32.71月。各年龄段以1~3岁儿童最多,共1221例,占全部病例的38.65%;0~1岁婴儿其次,901例占28.52%;其它依次为3~7岁803例占25.42%,7~12岁199例占6.30%,12~16岁35例占1.11%。

2.3羌族住院儿童疾病系统构成各个系统疾病中,以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传染病为主,始终占居各年度发病的前3位,所占比例超过90%。呼吸系统疾病所占比例高达近80%,且近两年有上升趋势。新生儿疾病所占比例为2.82%,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病、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意外伤害等各个系统所占比例相对较少,都没超过1%,见表2。

2.4羌族住院儿童疾病病种构成每年度住院儿童前10疾病病种构成不尽相同,但支气管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基本上一直占居各年度发病的第1、2、3位,特别是支气管肺炎和化脓性扁桃体炎病例数远远高于其它病种,见表3。手足口病在2012年和2014年都上升到第4位,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也从前2年第10位上升到后2年第7位,高热惊厥在2014年进入前10位,提示这三种病发病都有上升趋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从2011年后没再进入前10位,发病数呈现逐年降低。4年中未见白喉、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病例;流行性腮腺炎每年散发,符合当年流行趋势。

2.5疗效和住院时间治愈1278例,治愈率为40.46%,好转1843例,好转率为58.34%,治疗有效率为98.80%。未愈34例,死亡1例,其它3例。平均住院时间为6.18d,住院时间≤3d的病例为342例,占10.83%。

3讨论

随着5.12特大地震后灾后重建的顺利完成,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社会经济和医疗保健事业取得了长远发展,儿童保健意识显著增强,就诊率不断提高,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羌族男性住院儿童比女童多,可能与我国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及某些疾病发病存在性别差异有关。发病年龄集中在0~7岁,占92.59%,其中1~3岁儿童占全部病例的38.65%,主要原因是婴儿6个月以后来自母体的抗体滴度下降,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渐增多,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完善,免疫力相对较弱,易受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毒、细菌感染[2]。

本文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一直占据着疾病谱的首位,与国内多地文献报道一致[1-4]。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婴幼儿本身处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②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多,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得不到很好控制。wHo提出儿科今后重点是加强呼吸道管理,努力降低呼吸系统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的根本措施一方面要增强环保意识,减轻环境污染,改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儿童保健,做好健康教育,提高身体素质[1,2]。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种疫苗的广泛接种,许多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但一些新发传染病(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等)不断出现,特别是手足口病近年上升明显,保持高发趋势,这与手足口病病原体多样,传播途径广泛,传染性及致病性都较强,又无疫苗免疫等有效预防手段有关,应引起医务工作者和管理者高度重视[5]。

参考文献:

[1]马丽霞,王广新,李楠,等.1998~2009年山东省住院儿童疾病谱变化规律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5):4445-4448.

[2]张姝,黄志,宋萍.我院10年来住院儿童疾病谱构成及变化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1,37(2):132-134.

[3]金克微,李昌崇,蒋永贺.儿科住院病例疾病谱及流行趋势6987例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1):898-900.

呼吸系统疾病特点篇9

关键词:急诊;内科;留观患者;疾病谱;流行病学

急诊内科是医院的窗口部门,承担着大量门急诊内科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病情评估、分流、留观诊治、收住院等工作。其中,留观患者涉及内科多个系统,病种复杂,且很大一部分留观患者诊治工作难度较大,这部分患者主要包括疾病诊断不明的患者,或合并多种疾病无法收入专科的患者,或病重需住院但住院部暂无空床位的患者。这就要求内科急诊医师在掌握内科急救技术的同时,也要掌握内科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知识,提升有等同于专科的持续诊疗能力。但在信息快速更新和医学专科细分化的时代,内科某一专科的疾病诊疗知识就已经需要医师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何况是整个内科各个系统疾病医学知识。而且,我院急诊内科尚未分科,在医患关系紧张、患者期望值越来越高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提高我科急诊内科医师的诊疗水平,为来我院就诊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有必要对本院过去接诊的内科急诊留观患者进行各个系统疾病发病率、易发病季节、年龄分布、性别差异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重点学习和培训。现对我科近一年来的内科急诊留观患者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本院急诊科“急诊内科留观病人医生交班本”记录的资料,以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急诊内科就诊并具有完整病历记载的1178例急诊内科留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对“急诊内科留观病人医生交班本”记录本上的疾病按系统分为9大类,同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留观时间等资料,全部数据利用excell软件进行计算分析。

2.结果

2.1急诊内科留观患者疾病谱急诊内科各系统疾病留观患者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急性中毒>泌尿系统>内分泌与代谢系统>其他>造血系统及风湿疾病。结果见表1。

2.2各系统疾病留观患者数量四季分布情况及数量比较,消化系统疾病共436例,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循环系统疾病共240例,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呼吸系统疾病共199例,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神经系统疾病共122例,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泌尿系统疾病共66例,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急性中毒共69例,冬季>夏、秋季>春季;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共26例,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其他疾病共20例,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的就诊时期呈季节性变化,其余系统变化不明显。结果见表2。

2.3急诊内科留观患者各年龄段分布情况青(少)年患者(

2.4统计各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种并按照患者数量多少进行排序。呼吸系统(19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73例,肺部感染37例,支气管哮喘19例,发热原因12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1例。循环系统(240例):冠心病106例,高血压73例,心律失常33例。消化系统(436例):胃肠炎178例,胆囊炎73例,腹痛原因7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5例。泌尿系统(66例):泌尿系结石45例,泌尿系感染14例。内分泌和代谢系统(2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2例,低血糖症5例。神经系统(122例):头晕原因57例,脑血管意外36例。急性中毒(69例):酒精中毒39例,神经催眠药5例,毒蕈中毒5例。其他(20例):血钾异常7例。

3、讨论

急诊流行病学研究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地区差异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就业状况等的不同,各家医院的报道结果不尽相同,而且急诊科疾病谱也与医院等级、诊疗水平和特色专科等有关[1]。且急诊留观患者每年呈升高趋势[2]。因此,有必要从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急诊科内科留观患者疾病谱的研究。

从急诊内科留观患者疾病谱可见,患者数量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急性中毒,它们所包含的急诊留观患者数量为1066例,占内科急诊留观患者总数的90.49%。由此可见我院急诊内科医师应在广泛学习内科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和掌握这五个系统疾病的诊治。从急诊内科留观患者疾病谱中还可见,在留观患者总数上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并且某些系统的疾病在性别上有明显差异,男性患者数量多于女性的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女性患者数量多于男性的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前者可能与男性吸烟诱发呼吸系统疾病有关。造血系统和风湿免疫系统未见留观患者,其原因一则可能是发病率低,患者数量少,病情发展缓慢,患者白天已在专科门诊就诊,再则血液科疾病诊治专科性强,病房床位较充裕,患者可直接收入病房住院。

各系统内科急诊留观患者数量也呈一定的季节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较多(44.22%),循环系统疾病在春季较多(30%),消化系统疾病在春夏较多(64.45%),泌尿系统疾病在春夏较多(77.27%),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在春季较多(34.62%),神经系统疾病在春秋较多(58.84%)。其余系统患者数量随季节变化不明显。此外在急诊内科留观患者总量上春、冬两季较多,分别占到总量的31.15%、26.57%。由此建议本院急诊内科可根据各系统疾病患病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季节变化特点,强化医务人员专业技术学习,合理制定各季节疾病的治疗方案措施,完善治疗工作机制,防范重点。

从急诊内科留观患者各年龄段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老年患者(≥60岁)数量最多(52.88%),其次是中年患者(45-59岁)(20.22%),数量最少的是44岁以下的青(少)年患者(26.9%)。原因可能与我院属于贵阳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患者认同中医药对老年病、慢性病有较好疗效有关。结合我院所在贵阳市2012年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本市65岁以上的人口为38.70万人,占常住人口8.69%。提示我市老年人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我院急诊内科医师应对老年病的诊治进行重点研究,并应特别注意中医药治疗老年病的方面的研究。另外,有些老年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对由于依从性差,出院后不能规范治疗而致反复急诊留观的老年患者,应与急诊科护士、内科专科病房联合进行长期有效的健康宣教,增强老年病人的有关健康知识,提升老年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

从各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种可见各个系统疾病应该重点研究和诊治的病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循环系统疾病的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消化系统疾病的胃肠炎,胆囊炎,腹痛原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疾病的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症;神经系统疾病的头晕原因,脑血管意外;急性中毒疾病的酒精中毒、镇静安眠药中毒、毒蕈中毒;另外应注意电解质异常里面的血钾异常。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急诊留观患者疾病涉及内科多个系统,病种复杂,发病率于季节、年龄、性别差异都有关联,必须分析其特点规律。应根据急诊内科留观患者的疾病谱及流行病学特点,加强医务人员相关专业进修学习,合理安排急诊工作,提高急诊急救水平和应急能力,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特点篇10

人们一般认为感冒、气管炎是呼吸道感染小毛病,没必要过分大惊小怪,但是事实上,呼吸系统疾病是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因呼吸系统疾病致死者占各种疾病之首;在我国城市中,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排名第四;在医院内科,每3个病人中就有1个呼吸系统病人,而其中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占70%左右。

说到肺部疾病,“非典”是一个让人最为难忘的话题。2003年罕见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SaRS,至今令人记忆犹新。“非典”之后给予我们的思考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每一个人必须关注我们的“呼吸行为健康”!

专家呼吁:请爱护肺脏,让中国人的呼吸都健康起来!

了解肺炎和慢阻肺

人们平日里对呼吸疾病往往漫不经心,遇到疾病拖延、使小病变成大病的做法是严重损害健康的。在人群中因急性支气管炎治疗不彻底而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例不断增加,肺原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等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我们有必要了解肺炎和慢阻肺,早知是为了早防、早诊、早治。

肺炎,指非急性渗出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咳嗽、咳痰、胸痛。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证实,肺炎的死亡率占呼吸系统急性感染死亡率的75%。我国每年约250万人患肺炎,年发病率2/1000,死亡率1/10000。肺炎对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威胁最大。

中医认为肺炎病因是正气不足或寒气失调所致,西医认为肺炎根据病因,可分为细菌性、支原体性、真菌性和病毒性肺炎等多种。这种不完全可逆的气道堵塞性疾病,是一种破坏性的肺部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其症状为气流受阻、气短、咳嗽、气喘并伴有咳痰,会逐渐削弱患者的呼吸功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慢阻肺在全球疾病死亡原因当中,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第四位。通常在症状出现之前,患者的肺功能已经开始下降,比如上下楼气短,走路急时呼吸困难等已经是慢阻肺的中晚期,往往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只是因为人的很多器官具有较强的生理代偿能力,有的功能下降了30%左右,他的生活也许不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功能一旦下降到40%以上,其功能损失就会成倍地增加,很多问题都会暴露出来。

40岁以上的人较容易患这种疾病,有四类人群属于高发慢阻肺人群:长期吸烟人士、反复呼吸道感染人群、室内污染人群、从事有粉尘污染职业等人士。有资料显示,15%~20%的吸烟者会发展为慢阻肺患者。

检查呼吸行为是否健康

你的呼吸行为健康吗?请根据以下几点来判断:

1.你是否呼吸过于平稳及呼吸表浅

当人们在进入社会工作状态之后,人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了自己的行动速度,在我们心目中,“慢”是理所应当的。很多人主动去掉“呼哧带喘”(主要指运动中的“喘息”现象)。可是这里隐藏了一个巨大的健康隐患,那就是肺部功能的下降。另外,很多人常年没有呼吸深度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中老年人,往往出于不能让自己累着的考虑,放弃从事剧烈运动。殊不知缓慢的运动不会使肺部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发生大幅的改变。一天两天、一年两年……长此以往下去,肺部的功能会因衰退造成许多问题,比如现在中老年人群中的“肺部纤维化”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运动或劳动时肌肉运动所产生的机械、化学刺激,会使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发生变化,是安静状态下的几倍到十几倍。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自己的呼吸行为。预防呼吸行为出现问题的方法是,积极改变自己的呼吸行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特别是参加有氧健身锻炼,比如走步、慢跑、爬山、骑车、划船等。

2.你是否遭遇过呼吸系统的损伤

“呼吸系统的损伤”主要是指吸烟、环境污染(粉尘污染、化学污染)、家庭烹饪污染(炒、炸过程中的油烟)、肺部疾病等。

3.你的呼吸系统自身组织和辅助呼吸系统的功能是否优秀

呼吸系统组织是否优秀,比如肺部黏膜的功能,肺泡壁的弹性、肺部血管的扩张能力等;辅助人的呼吸活动的组织还有骨骼(肋骨)、肌肉(膈肌、肋间肌、肩胛肌、胸肌等)是否优良。

运动能够保持肺部健康

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我们自己的呼吸行为优秀起来。

1.每天坚持进行有“呼吸模式”的健身运动,比如走步、慢跑、爬山、骑车、划船等运动。

2.关注呼吸系统的损伤,如拒绝或减少吸烟,注意环境污染和家庭烹饪污染等。

3.进行有效的呼吸系统自身组织和辅助呼吸系统的功能锻炼,比如进行胸部、肩部的力量训练。

总之,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改变自己的呼吸行为方式,去达到保持肺部健康的目的。参加运动锻炼是最好的方式。

有氧运动的呼吸训练能增强肺部的能力

为什么有氧健身训练中的呼吸训练能增强肺部适应运动的能力呢?我们将非有氧运动项目与有氧运动项目的呼吸特点比较一下:

如球类运动的呼吸特点虽说会对肺部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肺部锻炼的价值比较低。

如健走、慢跑、爬山、骑车、划船、游泳等有氧健身训练,都会达到非常好的呼吸训练效果,这是因为从事这些项目,一旦运动起来,呼吸强度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

由于在有氧健身训练中可以很好地把握呼吸频率及呼吸深度,此时,我们追求的呼吸强度必然会改变我们自身的呼吸能力。

日常的呼吸锻炼

在运动中加上一些合理的肢体动作,可有效引起肺部的牵张反射,会自然地加大肺部吸入空气的总量。利用这一特点,也可达到锻炼肺部的作用。

1.扩胸走

促进呼吸器官的锻炼方法非常多,通常的呼吸锻炼会有效地使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泡及肺部的血管系统等功能提高。在呼吸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对胸腔的骨骼和胸腔的肌肉的锻炼。发达胸廓的肌肉练习方法非常多,比如单杠、双杠、杠铃、哑铃的上肢训练,都会达到同样的效果。

下面向大家推荐一种以徒手方式、在走步中发达胸廓能力的练习方法。

练习方法要求:

行走时上肢曲臂做扩胸动作,同时做拉廓式的吸气。注意动作不要太快,缓扩缓吸。

行走时双臂快速做夹胸动作,同时快呼。

练习量的控制:

一次可做20次~30次,中间间隔1分钟~2分钟的休息,做3组;

也可视身体情况,一下子做30次~50次。

2.憋气练习

在走步运动中憋住一口气,并坚持一定的时间。这种方法是在减少空气摄入量或憋气条件下进行的练习,如在走步中每10步呼吸一次。其目的在于增加肌肉中的氧债和乳酸值,提高心肺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工作的能力。同时利用运动中的“缺氧”现象,即运动中的肌肉等组织从单位血流量中所需摄取的氧气量增加,运动中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浓度偏高现象,会造成肺部在瞬间的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出现“加速”状态。这种状态会有效地促进肺部功能。这一现象在所有可引起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变化的运动中存在,只是强度不像在步行中容易控制而已。

注意事项:

凡处于肺部疾病急性期的患者,要避免用这种方式进行锻炼。

处于康复期的患者,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锻炼。

心脑血管病的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或健身专家指导下进行锻炼。

锻炼最好选择在通风好的室内或户外进行。

锻炼时间的选择,最好是放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进行,因为这时人体各方面的机能和肺部都处于运动的应激状态中,容易取得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