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理财方案风险评估十篇理财方案风险评估十篇

理财方案风险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1:29

理财方案风险评估篇1

关键词:工程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与城市发展的逐步推进,建筑工程企业的经营发展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工程企业发展过程中,利用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提高企业发展效率是我们财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工程企业经营中财务风险的出现,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当前的工程企业,在新型风险管理技术视角的支持下利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与管理理念,做好企业财务风险评估预警及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工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一)财务情况复杂影响了风险预警效率

在企业风险管理中,风险预警工作的开展需要对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市场情况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评估才能完成。而在工程企业的财务过程中,财务工作内容较之一般企业更为复杂。这种复杂的财务管理实际状况,影响了风险预警开展的效率。首先是财务数据汇总较为困难。在工程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数据汇总工作受到工程进度的影响,所以较为困难。如跨年度的工程建设中,其工程结算的财务数据难以进行有效汇总或汇总到的数据不完善的情况经常出现。这种数据汇总问题的出现,使得财务风险评估难以得到数据支持,进而影响了评估预警的整体质量。其次是市场变化影响了风险评估的开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其施工建设周期较长,因此容易受到市场变化影响,加大了风险评估预警工作难度。这里所指的市场变化除了工程企业经营市场外,还包括了原材料市场、工程人力资源市场、金融市场等与工程企业有关的市场环境。如随着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化,企业成本的提升容易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由于这种风险因素的提升,必然会加重企业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责任,进而使评估预警工作效率降低。

(二)突发问题较多造成财务风险的提高

在工程企业发展过程中,突发问题的出现是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安全性突发问题。在当前的工程建设过程中,虽然企业加强了安全建设意识,但是安全问题依然难以避免。在安全问题发生后,可能会出现企业财务管理中现金支出增加、财务信誉度降低等问题,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二是金融市场突发问题的出现。因为工程建设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所以工程企业财务管理中必须与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行业进行合作,吸纳贷款与投资。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等突发性问题出现时,就会使企业资金链断裂,造成财务风险的出现。

(三)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不完善

在工程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过程中,其评估与预警体系的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对于风险管理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中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缺乏风险管理核心。在以前的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的管理工作,但是因其缺乏企业管理的决策权,所以难以起到风险管理的核心作用。这就会在企业日常风险管理工作中影响了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监控体系不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属于企业整体性的财务工作,良好的风险监控是评估与预警工作完成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工程企业中,企业总部对各工程项目间的风险管理监控质量较差,进而影响了风险评估与预警的工作质量。

(四)风险管理中缺乏整体的抵御策略

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评估与预警工作的目的就是针对财务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抵御措施,降低风险因素对企业财务体系的影响。但是在财务工作中,风险策略的不足造成了企业风险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这种策略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策略实用性差。在当前的工程企业风险应对抵御策略中,大部分内容集中在领导的管理层面,缺乏对实践工作内容的指导意义。如具体工作管理责任人员、实际工作程序等内容的缺乏,使应对策略缺乏了实用性。二是缺乏联合性工作策略。在当前的工程企业风险应对策略中,其应对措施主要由企业内部人员完成。这种应对策略的应用会使企业财务压力加大,影响了风险抵御工作的效果。如果我们采用行业和市场联合工作的应对策略,将会提高企业风险抵御的质量。

二、工程企业财务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实践措施研究

(一)结合企业实际工作,建立网格化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提高风险评估与预警的工作效率,针对工程企业财务与风险管理工作较为复杂的情况,结合企业实际,利用新的网格化风险预警技术,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所谓的网格化技术既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管理内容划分为若干网格来进行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一是以工程项目为网格开展工作。在工程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种工作模式可以保证在工程遇到突发性安全问题,或财务风险问题时,管理者可以及时开展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质量。二是以工程项目时间节点为网格开展工作。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经营与工程项目施工时间节点,制定风险管理网格,开展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这种工作模式可以根据企业与工程项目在不同时间阶段的经营与财务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工作,提高其管理质量。如在工程开始、施工、收尾、验收等不同工程阶段,我们针对其不同的风险内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工作,利用新技术促进风险管理的开展。

(二)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预案,减少突发风险影响

在工程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为了解决风险管理中遇到的突发性问题影响,在实践工作中,我们采用新的技术观念设计风险管理预案,指导风险管理工作。一是对突发性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与研究。在风险管理预案中,我们需要根据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概率、危害、应对方法等因素利用综合模型进行全面的考虑,特别是对于突发问题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考虑和研究,结合工作中曾经出现的经验教训,为预案的制定提供实践参考,提高预案中应对突发问题风险的作用。二是在预案中规范工作方法。突发性问题风险的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严格有效的工作方法进行应对。所以在风险管理预案中,我们需要利用预案制度模式规范风险应对工作方法,利用规范化模式,保证突发问题风险评估与预警质量的提高。同时在风险管理预案应用中,我们还可以将预案管理与监督管理进行结合,为风险监控工作提供参考性保障。

(三)以法人管理为核心,完善风险预警与评估体系

为了更好地完善工程企业风险预警与评估体系,我们在企业内建立了金字塔式风险管理体系,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一是以企业法人为风险管理核心开展工作。我们应发挥法人在企业管理中的决策、监督等工作权利,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二是发挥财务部门的专业作用。这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开展有着重要实践指导作用。如在企业内,财务部门组织专业的风险管理培训,提高企业内整体的风险管理意识,对于风险管理开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三是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制。在企业各部门、工程项目中设立专人开展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工作,落实风险管理的专人责任制,在基层实现风险管理的开展,层层负责,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根植于企业文化中。四是聘请专业的外部机构。为了多方位的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可以聘请专业的审计机构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审计测试,从不同的视角检测风险管理体系的设计是否存在缺陷,运行是否有效,从而发现内部人员没有关注到的风险点,强化风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四)以合作模式,建立全面的企业风险抵御策略

为了更好地应对企业财务风险,我们需要以新型的合作性管理工作模式建立风险抵御策略,提高企业风险抵御的质量。一是内部合作模式的开展。在企业风险的应对与抵御过程中,我们需要在风险应对策略中整合企业内的各部门,促进企业内部合作的开展,做好企业风险应对与抵御工作。在这种模式下,财务风险的应对与抵御不再由财务管理部门单独完成,而是由企业内的各个部门与工程项目进行合作应对。这种工作模式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实践作用。二是外部合作模式的开展。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可以在市场和经营过程中与金融、保险等第三方企业进行联合性的风险应对与抵御工作,转移一部分风险。如在风险应对过程中,企业与金融企业合作获取资金进行风险应对,对于企业风险应对与抵御的开展可以提供很好的资金支持。

三、结束语

为了确实做好工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提高其在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工作中的质量,我们根据工程企业特点与风险因素产生原因,围绕着工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内容,利用新型技术与风险管理理念开展了风险评估、预警与管理实践研究。就当前的研究结果而言,其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而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阳.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理财方案风险评估篇2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加强风险管理,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6月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的出台,开创了国有企业风险管理(eRm)改革创新里程的新起点,标志着我国企业正向管理的更高阶段――全面风险管理迈进。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风险的认识不够准确

《指引》明确指出:“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注重防范和控制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和危害,也应把机会风险视为企业的特殊资源,通过对其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换言之,既要恰当防范和控制纯粹风险,又要理性认识和管理机会风险。目前,企业将财务风险更多的视为纯粹的负面的东西,较为关注防范风险带来的负面效应,对损失和盈利可能性并存的机会风险缺乏必要的认识,忽略风险中蕴藏的机会。

2、财务风险管理多为事后控制,缺乏主动性

企业现有风险管理多为事后控制,对风险缺乏系统地、定期地评估,缺少积极的、主动的风险管理意识及机制,对财务风险缺乏必要的识别、评估与应对,不利于从根本上防范重大风险以及其所带来的损失。

3、重视具体风险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

目前,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缺乏系统、整体地考虑企业风险组合与风险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另外,企业还没有一套严谨、规范、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现有的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功能与协调功能较为欠缺。

4、风险管理职责不清晰

企业现有的风险管理职能、职责散落在各个部门和岗位之中,缺乏明确且针对不同层面的风险管理的职能描述和职责要求,考核和激励机制中尚未明确提出风险管理的内容,导致缺乏保障风险管理顺利运行的职能架构。

5、尚未形成企业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风险管理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

企业内部缺乏对于风险信息的统一认识与管理,风险信息的传递尚未有效的协调和统一,对于具体风险,缺乏量化和信息化的数据支持,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效果。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执行之前,这些数据并没有被统一集中地处理,而是散落在各个业务流程或业务单元中。

6、缺少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风险管理技术应用相对滞后

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涉及的管理领域宽泛,专业性较强,这类人才相对稀缺。同时,风险管理技术应用相对滞后,定性分析运用较多,定量分析较为薄弱。

7、财务风险应对环节的不足

(1)应对措施的采用较为消极,基本以回避或接受为主,积极应对风险的意识或能力稍显不足,强调纯粹风险的规避,缺乏对机会风险的合理管理;(2)对剩余风险缺乏应有的认知,剩余风险水平与主体的风险承受度的协调性稍显不足;(3)风险应对以单一措施为主,缺乏风险组合的观念意识。可喜的是,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对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与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适合、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把握得准确、到位。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局限既体现于财务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等管理环节的不足,同样也体现其风险管理机制的欠缺。企业虽然设立了一些制度与措施运用于财务风险管理实践,但这些制度与措施基本上原则性较强,操作性欠缺,对财务风险管理更多体现为指导性,与《指引》的要求尚有距离,可能会导致不能有效、合理地识别、评估及应对财务风险。

二、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环节的改进建议

1、风险识别环节

(1)严格风险识别过程,建立风险辨识、风险溯源以及风险排序机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应在财务风险辨识的基础上,探寻财务风险的根源以辨析相关风险的可控性,结合对企业影响的重要性和在长、短期内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风险排序。(2)依据前已界定的财务风险分类框架,建立财务风险调查制度。(3)加强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知识培训,有效识别纯粹风险,理性对待机会风险。培训可由内部专家和外部专家参与,内部专家较为熟悉行业特性,外部专家可依托高校或科研单位。

2、风险评估环节

财务风险评估能帮助企业梳理风险,进而有针对性地去管理目标,为具体的管理行为找到重点和方向;它是制定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的基础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整个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企业风险评估状况的基础上:(1)将风险评估扩展到企业已建立的财务风险框架的全部区域,克服目前财务风险管理范围较为狭窄的局限。(2)在有效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准确衡量与测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风险评估应定性方法或定量方法相结合,适度引入定量方法。在运用定性术语评估并描述风险的基础上,结合运用数量方法测度财务风险水平。(3)完善企业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引进具有数量方法运用能力的专业人才,以对财务风险管理形成充分的信息与技术支持。

3、风险应对环节

(1)区别财务风险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当前应对措施的采用较为消极,基本以回避或接受为主,积极应对风险的意识或能力稍显不足。企业应区别财务风险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其主旨为:有效规避纯粹风险,积极、合理管理机会风险。(2)重视在管理当局的风险应对之后所残余的风险(即剩余风险),谨慎把握剩余风险水平与主体的风险承受度相协调。(3)注重风险应对措施与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适合及其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

三、关于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改进建议

1、建立严格的财务风险管理程序

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国际上通行的程序一般包括如下步骤:(1)建立综合信息框架;(2)风险评估;(3)制定风险管理策略;(4)构造风险管理解决方案;(5)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6)监控改进风险管理的过程;(7)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沟通。同理,在其子系统“财务风险管理”的程序中,也可合理地仿效上述步骤来构建。

目前企业尚无严格的财务风险管理流程,在财务风险管理环节中均存在一些不足与局限,这是目前亟待完善之处。上述步骤的程序执行不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直线式的过程,应是互相联系的循环过程。这种循环式的执行程序表现了财务风险管理的连续性特征,使得财务风险管理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2、制定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根据《指引》的精神,制定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确定其风险承受度及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标准,然后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做到提前防范风险,使风险管理目标更为明确。

在相关机制得以有效建立后,企业还应当定期总结和分析已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并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其中,应重点检查依据风险偏好或风险承受度所确定的风险控制预警线的实施结果是否有效,并提出定性的或定量的有效性标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的调整机制的建立,可使企业经常性地对在此基础上确定的风险承受度、风险预警机制等进行动态的审视,以促使其不断完善和调整。

3、构造严谨的财务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企业需加强以下工作:(1)如果一个风险与其它风险没有太多联系,应单独制定方案,形成针对这个风险的解决方案。(2)针对一类风险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由于几个风险的特点、管理流程和工具相似,应制定统一的解决方案。(3)针对若干个相关的风险的管理解决方案,应综合分析相关风险的平衡点,宜对其进行风险组合管理。(4)企业在面对不同的风险时,应该充分考虑风险的内在属性以及风险的归属管理部门,应用不同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制定有效的(必要时制定跨部门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以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企业应当按照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的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5)企业应当根据风险管理策略,把财务风险按优先程度排序处理,针对每一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6)企业应当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业务流程为重点,对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关键控制活动及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采用压力测试、返回测试、穿行测试、亏损事件管理及风险控制自我评估等方法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变化的情况和存在的缺陷及时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进行持续的改进。(7)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每年至少一次对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及其工作效果进行监督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4、设置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按照《指引》精神,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承担风险评估、汇总风险信息、落实风险管理责任、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维护更新风险信息库等职责。公司通过设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组成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可以把风险落实到部门,把责任落实到人,保障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实施。

5、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系统

内控系统是整个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存在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之属可控制的大部分财务风险而言,内控系统是必要的、高效的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对于存在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之属可控制的大部分财务风险,应通过流程梳理与改造可以解决,财务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应落实到内部控制上,正确地设定了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选择了相应的控制手段,实现对人的行为的控制,最终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系统。同时,内控有其自然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目标的局限、应用范围的局限、方法的局限等;可通过培育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得以一定程度的弥补。

6、架构迅捷、协同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为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各项功能。在公司eRp运用的基础上,应实现风险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汇总、报告和反馈,以能让管理者做到时时掌握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理财方案风险评估篇3

[关键词]准备金评估,偿付能力,个案准备金,在途准备金

自2002年新版《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必须聘用经保险监督机构认可的精算专业人员、建立精算报告制度”之后,中国保监会相继颁布《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和相配套的实施细则。该《办法》首次提出采用精算方法评估准备金,并建立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制度,其实施对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监管机构准确评估非寿险公司负债、防范承保风险、保证充足偿付能力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该《办法》在指导公司实践中,在数据质量要求、准备金分类认识、评估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评估原则

在美国,《财产/意外险赔款和理赔费用准备金原则的声明》中提出准备金评估四原则:1.准确、可靠的赔款准备金估计基于合理的假设和精算方法。2.准确、可靠的理赔费用准备金基于合理的假设和精算方法。3.赔款及理赔费用准备金具有内在不确定性,准备金估计范围更为准确合理。4.在准确合理的准备金范围内,最合适的准备金值既依赖于各估计值出现的相对概率,又依赖于财务报告目的。

在我国,准备金管理办法尚未明确提出评估应遵循的原则,但强调谨慎性原则,如“采用至少两种方法进行谨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的最大值确定最佳估计值”。

通过比较可看出,准备金管理办法出于监管的目的,要求根据评估结果最大值确定最佳估计的做法非常谨慎保守,但最大估计值可能远远偏离最终实际赔付值,无法真实反映公司实际负债。而在美国实务中,精算师运用精算方法给出准备金估计范围,管理层根据财务报告的目的以及各种值出现的相对概率,在评估范周中选择最佳估计作为公司报告值。美国监管会计(Sap)也曾偏好于产生最高负债值的方法,并要求机动车辆责任险、产品责任险、医疗事故责任险、劳工补偿险、信用事故险责任准备金必须达到用特定公式得出的最小值(根据保费的一定比例),否则提取超额法定准备金,但最终遭到许多公司反对,认为其不能反映负债真实水平,并于2001年取消了这些规定。

二、准备金分类

根据准备金管理规定,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分为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其中,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包括长期责任准备金和短期险业务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包括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和理赔费用准备金。

在美国,根据险种类别、保单期限,对长期和短期保单计提未赚保费准备金。《财产/意外险赔款和理赔费用准备金原则的声明》将赔款准备金分为个案准备金(或称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报告赔案未来进展准备金、重立赔案准备金、已发生未报告iBnR准备金、在途准备金(或称已报案未立案准备金)共五类。已发生未报告准备金为纯iBnB准备金,在途准备金是由于保险人记录过程消耗时间所导致,实务中两者通常无法区分。声明中还指出,广义iBnB准备金还应包括对未决赔案未来进展的资金准备和重立赔案准备金(在某些情况下,结案后支付赔款实际并不重新开案,而是作为已知赔款的未来进展)。

理赔费用发生于赔案报告和理算、赔付的整个过程,已报告赔案和未报告赔案都包含理赔费用。在美国,理赔费用准备金应与赔款准备金并列,而不是赔款准备金的子类。我国却把理赔费用准备金当作未决赔款准备金的子类,同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并列。

我国理赔费用包括直接理赔费用和间接理赔费用。直接理赔费用包括专家费、律师费、损失检验费等发生于具体赔案的费用,之外费用属于间接理赔费用。在美国,理赔费用包括可分配和不可分配理赔费用准备金。1998年之前,关于独立理算师的费用,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界定方式。直到1998年,联邦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为了各公司报告的理赔费用一致,规定直接理赔费用仅指与辩护、诉讼和遏制医疗成本相关的费用,所有理算师(内部理算师和独立理算人)费用均被认为是不可分配理赔费用。

三、准备金评估方法

(一)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评估方法

根据准备金管理办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评估采用1/24法或者1/365法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以前《保险公司财务制度》规定的1/2法,要求一年内保费收入均匀流人,假定平均起保日在年中,如果保费收入集中于上半年,必然高估未到期负债,低估当年利润,使部分利润推迟至下一年反映。反之,会导致准备金提取不足,危及偿付能力。相比之下,1/365法假设条件更为宽松,对现实背离的可能性较低,评估的准确性较高。

对长期保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评估,准备金管理办法中没有单独规定。根据比例法原理,主要采用1/365n(n表示保单期限),是对1/365法的一种扩展。该方法沿用了1/365法“保单期限内,风险均匀分布”的重要假设,而这一点对于长期保单通常不满足,如消费信贷保险风险递减,建筑工程保险风险递增,保证保险风险集中程度较高。因此,采用1/365n法不能准确反映长期保单风险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另外,采用日比例法计算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得低于预期未来赔款与费用扣除相关投资收入的余额或者评估日假设所有保单退保的退保金额,否则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

在美国,未赚保费准备金按险种类别、保单期限,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短期合同采用1/365法逐单评估,主要由会计部门负责。长期保单合同,考虑到风险分布的不均匀,最初采用78法则或逆78法则。然而在实际中,风险的分布不可能服从严格的等差递增或递减。因此,1995年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规定了长期保单未赚保费准备金评估的3个测试规则,未赚保费准备金不得低于3个测试的最大值。1997年9月,该规则被重新修订并首次要求在1998年财务报表中,精算声明必须包含对长期未赚保费准备金的精算意见。

美国监管会计计提长期保费准备金的财产/意外险包括:职业责任险中,涉及被保险人死亡、伤残和退休而附加延长期保险保障的职业责任险;质量担保保险;其它趸缴保费或固定保费的保险期超过十三个月的保单。但不包含财务担保保险、抵押贷款保证保险及担保保险。测试1考虑退保因素,未赚保费准备金必须足以应对退保。测试2估计赔付和费用进展及分布,根据未来赔付和费用占总赔付和费用的比例乘以签单保费估计未赚保费准备金。测试2消除了比例法计算内在的“增长惩罚”。如果10%的总赔付和费用发生在保单签发时,那么年末最后一天签发的保单,未赚保费准备金为90%的签单保费。如果采用日比例法,则将所有的保费都转为未赚保费准备金。这样,如果保险人保费增长速度很快,使用监管会计规则,不允许保单获得成本递延摊消,盈余会因为保单获得成本而流失,导致“增长惩罚”。测试3为保费充足性测试,未来期望赔付及理赔费用从发生折现到评估日的现值扣减未来保费从收取折现到评估日的现值。测试3允许保险人用评估日到赔案及费用发生日之间的预计投资收益来冲抵未来赔付支出。由于允许贴现,需要确定风险边际,因而贴现率选取净投资收益率扣减1.5%和5年期债券收益率中的较小值。测试3实际上忽略了签单保费(前两个测试以签单保费为基础),完全根据保单未来风险计算期望净现金的流出。如果保单定价明显低估,那么未赚保费准备金可能会超过签单保费。

比较可看出,我国保险公司数据信息系统还不完善,对于短期保单,并非所有公司都有能力采用1/365法,部分公司采用1/24更符合公司实际。长期保单未到期责任准备,简单比例法(1/365n法)同美国监管会计3个测试相比,准确和谨慎程度还有所差距,主要体现为:1.不能准确反映长期保单损失不均匀分布的特点。2.我国公司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会带来“增长惩罚”。3.对于偿付能力存在问题的公司,更容易通过低价销售保单“圈钱”来掩饰公司的流动性压力,此时未来负债可能会高于签单保费,而根据我国保费不足测试,未赚保费永远低于签单保费,从而无法真实反映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

(二)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方法

已报告赔案的理赔涉及到案件受理、现场勘查、责任审核理赔、残值和追偿款收入估计。在我国,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主要采用逐案估计和案均赔款法。在美国,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是由理赔人员的负责,由理赔部门完成,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逐案评估、公式法或平均赔付成本系统。

长期以来,我国财产险公司精算没有得到重视,财产保险主要为短尾业务,iBnB准备金比重相对较小,采用不高于当年实际赔款4%提取,强调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的准确性。但随着职业责任险、医疗事故责任险、雇主责任险等长尾险种的开发,全民保险意识、法律意识增强,已报告赔案最初赔款估计必然无法完全准确,因此采用逐案评估法、公式法和各种赔付成本系统估计已报告赔案,而将已报案赔款的未来进展归人广义iBnR准备金,强调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一致性,广义iBnR准备金的准确性,会成为必然趋势。

理财方案风险评估篇4

【关键词】跨国并购;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一、前言

跨国并购是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基本运作方式是财产权与股权的交换。跨国并购是一项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国际企业之间的博弈。这就要求企业在实施并购时谨慎地防控并购中的风险。本文主要以财务风险为视角,对跨国公司并购做出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

二、企业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

1.关于评估风险的分析

所谓评估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的前期,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所蕴含的风险。导致评估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具体表现为:

(1)因投资者偏好的不同而引起的风险。这种风险源于投资者对不同风险的种类、程度的偏好,而导致的结果就是投资者会在不同的风险中选择与其偏好相一致的风险。因而,可以认定导致这种风险的核心逻辑就是以人为评判代替了科学评估。以tCL并购为例,tCL早期的并购失败与企业负责人李东升的个人偏好有一定的联系。李东升的勇士精神对向越南的投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这也成为研究投资者偏好对跨国并购中企业财务的影响的经典案例。

(2)因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引发的风险。这种风险源于评估人员与评估机构的专业胜任能力。概括来说就是:评估机构的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的评估人才。评估机构也是由评估人才构成的,这个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评估人才的缺失。一个优秀的评估人才,不仅要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前者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后者却要在实践中总结。但对于跨国并购而言,其所涉及的事物较复杂,资金额度大,涉及财务背景复杂,而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企业对年轻的评估人员不信任,而这样的“死循环”也加剧了评估人才不足的问题。

(3)过分依赖财务报表的风险。这种源于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在跨国并购中对目标企业的调查与接触难度大,因而财务报表自然成为判断目标企业价值的核心依据。但需要强调的是: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就在于难以准确反应“或有损失”与“期后事项”,而这也是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

2.关于融资的风险分析

跨国并购中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资本配置的风险;二是汇率波动的风险;三是目标公司信用的风险.

(1)资本配置风险。资本配置的风险主要源于因配置资本而导致的交易成本的损失。可以从融资模式与资本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融资结构的角度分析:超前融资与滞后融资都会导致企业的交易成本上升。从超前融资的角度讲:在进行超前融资时,企业需要支付额外的利息,多支付的利息会转化为企业并购的交易成本。从滞后融资的角度讲:滞后融资中企业的交易成本体现在因资金供应而导致的时间与资金的损失。从资本结构的角度分析,自有资金占总资金的比例也会影响企业的交易成本。

(2)汇率风险。并购期间的汇率波动也会增加企业的融资风险。以我公司并购东南亚某国水电厂的案例进行分析。目标企业的收到的电费是当地货币,而我公司在并购时使用的是美元,这种币种之间的差距,在电价与汇率不存在联动调整机制的情况下,就存在汇率风险。同时由于目标企业所在国美元储备并不充沛,受汇率的影响,可能导致并购企业最终无法将红利或者资本的利得兑换美元而汇出。

(3)目标公司信用风险。在我公司并购东南亚某电力公司的过程中,由于目标公司的信用存在问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信保)在为本项目提供保险时,存在疑虑。这就有可能导致无法从国内获得贷款、迟延获得贷款或要求增加抵押物,使得公司存在并购失败的风险或资金成本过高的风险。

3.关于财务整合风险的分析

跨国并购中的财务整合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务体系风险;二财务运行风险。

(1)财务体系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各个地区财务体系的不同。我国的财务体系一般包括:财务基础体系,财务预算体系、财务核算体系以及财务报表体系。与国际不同,这种财务体系的划分是以财务的合规运行为前提的。而在跨国并购中由于被收购方与收购方的财务体系设置的不同与可能引发财务整合的风险。

(2)财务运行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为:目标企业财务运营不规范。以我公司并购东南压某国电力公司案例为例:在财务整合时,我公司发现,目标企业曾拖欠支付电费。经过沟通,目标企业拒绝支付因拖欠电费而发生的利息。目前目标企业此商业纠纷尚未解决,就这一问题尚在沟通中。由于目标企业的财务运营不善,给我公司的收购带来了风险。

4.税务风险

企业跨国并购中的税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股权结构不合理引发的风险;二是目标企业纳税合规定性风险。

(1)股权结构不合理引发的风险

股权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风险主要体现在税收协定、目标企业所在国的资本利得免税差异。以并购美国某企业为例,我国公司投资首先投资到香港,以香港为海外投资平台进行对外并购。经过调查:综合考虑联邦税率与州税率,目标企业平均税负为30%,其余70%的利润可汇出美国。以香港为资金汇入地,但香港与美国之间不存在税收协定。在这种情况下,从美国汇出的税后70%的利润需要交付香港目公司30%,也就意味着70%*30%=21%,21%的预提所得所,同样要交给美国政府,这也就意味着有50%的税将留在美国,造成我国公司的税收损失。

理财方案风险评估篇5

审计风险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只能在最大程度上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这与审计风险的特征有着重要关系。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潜在性、普遍性、可控性等特点。第一,审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风险,是审计人员不能完全控制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审计风险的影响是独立于审计人员之外存在的。第二,审计风险是一种潜在风险,并不一定会表现出来。例如财务舞弊所造成的客观损失,如果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发现这一财务舞弊现象,那么这种风险就会继续处于潜伏状态。第三,审计风险的存在并不限于某个审计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当中,在审计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偏差,都可能对整体审计结果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审计风险的普遍性。第四,审计风险还具有可控性,虽然审计风险客观存在并且无法完全消除,但是审计风险依然是能够进行控制的。审计制度、审计人员、审计单位、委托单位、被审计单位等都会对审计风险的控制产生重要影响。

二、基于审计风险特征的财务舞弊影响分析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影响

从财务舞弊角度讲,审计风险的客观性是一种环境影响因素,如果被审计单位不存在财务舞弊问题,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固然存在,但财务风险却相对较低。而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财务舞弊问题,那么就会增大审计风险,无论在审计中是否发现财务舞弊现象,这种财务问题都客观存在。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审计风险控制并非是一种零和博弈,风险的控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审计风险可以控制,却无法消除。在经常采用的审计方法中,无论是抽样审计还是详细审计,都不能保证完全消除审计风险,财务舞弊的存在可能会在审计过程中被发现,但也存在不被发现的可能。有国外学者认为,财务舞弊之所以会造成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增大,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有着很大关系。事实上,近年来爆发出大量的财务舞弊案件,与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方法不当不无关系,财务舞弊所带来的审计风险增大在这种环境下也就更加凸显。这种观点主要是基于环境因素对于审计风险的影响。

(二)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影响

审计风险的潜在性主要表现在财务问题以及财务风险在审计中不会被发现,而继续处在潜伏阶段,财务舞弊增大审计风险潜在性的主要方式是存在虚假会计账目,通常讲就是做假账。会计信息造假是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会计信息造假的形式多种多样,随着金融工具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的财务会计制度可以利用的漏洞也很多,这就增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在当前的财务舞弊现象中,还呈现出会计账目造假日趋复杂化的特点。比如非经营性损益舞弊,一些企业通过进行债务重组,将一些不允许非关联的交易操作为关联交易,将不具备商业实质的资产关联交易引入到损益计算中来,通过复杂的差额损益计算,企业也就有了一定的利润操纵空间。这种财务舞弊问题需要审计人员和审计单位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有着充分的了解,如果审计人员和审计单位不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往往很难发现。在财务舞弊中之所以利用一些复杂的手段制作大量复杂的会计账目,其目的是增大审计工作的难度,降低被审计发现的概率。一般而言,财务舞弊的手段越高明、会计操作方式越复杂,审计风险的潜在性也就越大。

(三)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影响

从一些财务舞弊案件的特点来看,往往在会计操作中并不是将舞弊金额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一般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阶段的拆分,将舞弊金额分拆到会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而增强财务舞弊的隐蔽性。这样在审计过程中就很难发现各个环节中存在的所有问题,特别是一些金额较小的偏差。在审计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出现的细微偏差,可能最终导致审计风险大大增加,而增加的审计风险同舞弊者的舞弊获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等的,审计结果的风险越高,舞弊者获利也就越大,这是一种双向作用的关系。审计风险所具有的普遍性是这种财务舞弊手段的应用基础,而财务舞弊又会反过来增大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在这种双向作用中,审计工作的整体风险会增大,财务舞弊者被发现的概率会降低。财务舞弊增大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同增大审计风险的潜在性一样,都是舞弊者对于财务舞弊手段选择所导致的结果,因而这种审计风险的增加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财务舞弊的操作手段。

(四)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影响

首先,审计风险的控制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其中也包括被审计单位,当被审计单位存在财务舞弊时,就会降低审计风险的主体控制能力。其次,当前财务舞弊手段日趋复杂,虚假会计账目的制作手段也日趋高明。当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没有达到相应要求时,也就无法较好地控制审计风险,这也是财务舞弊降低审计风险可控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审计风险控制是一种相对控制,在审计风险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财务舞弊是影响这一可控范围的关键因素,当财务舞弊客观存在时,就会增大审计风险可控范围,降低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基于以上,财务舞弊的存在会降低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审计风险的控制也会因此呈现出更加复杂化的特点,审计风险控制与财务舞弊这二者之间本质上是此消彼长的相悖关系。

三、针对财务舞弊的审计风险控制机制要素

(一)被审计单位的评估机制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财务管理情况、业务经营情况都会对审计风险产生重要影响,在审计工作中首先要建立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估机制。在审计前要对被审计单位的信用情况作出相应评价,要充分了解其业务构成、经营范围等经营情况,以及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执行力等。通过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审计方案,同时在评估中也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较高,相应的审计风险也会较高。

(二)审计方案的合理性

审计方案的选择和制定以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为基础,综合考虑被审计单位信用情况、财务情况、经营情况,审计方案应包括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审计流程、审计方法等。在审计方案中首先应当明确审计目标,包括审计工作的整体目标以及审计风险控制目标。其次,对于审计风险的评估要明确重要性水平,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一个最低的范围内,审计风险范围的认定与被审计单位的评估结果要结合起来。最后,审计方案中还应当有对于错报的相关应对措施,在审计中一旦发现错报,则应当根据审计方案中的应对措施对错报进行审核,评估错报存在财务舞弊的可能性,甚至重新评估被审计单位所有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对于审计方案中的审计流程和工作方法,既要保证最大程度地控制审计风险,也要通过合理的审计工作安排提高审计效率,科学、适当的审计方案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障。

(三)审计人员的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

审计人员的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是审计风险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决定财务舞弊问题是否能被发现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应的审计制度,在审计工作中严格执行审计流程,对于审计证据的认定和评估应当谨慎,特别是在错报项目的处理方面,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和全面性的认定往往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个人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一方面要依赖审计人员的自身参与,作为审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严守职业道德规范,不参与财务舞弊的合谋。另一方面,审计单位应当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加强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的选择并没有普遍性的适用标准,对于不同的被审计单位,就其具体情况应当选择适宜的审计方法。首先要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执行力,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审计方法的选择和审计风险。重要的是要能够积极利用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审计工作信息化的建设。在现代审计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实现审计信息化已经是必然趋势。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快速对会计信息进行检索,在错报处理方面也更加有针对性。应当指出,审计方法的完善是相对的,在审计方法的选择上应当更加富有针对性,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审计方法,一味追求先进的审计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在个别审计工作中取得较好效果。

四、结束语

理财方案风险评估篇6

[关键词]橡胶企业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一、常规方法简介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企业财务领域就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将其目标设定,问题的甄别和评估,方案的拟定和筛选以及实施和控制四个步骤。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是财务方案的实施和控制。②要整合使用多种财务风险分析办法以甄别和评估财务风险,考虑不同时期的货币价值,着重看现金的收支性财务风险。③应当从财务风险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来确定所要选取财务方案,关注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财务风险整体水平,因为这是决定企业具体选择何种财务方案的必要条件。对于成熟阶段的橡胶企业,尽管它的生产经营一般相对稳定,企业的财务亦能承受较强的风险水平,但是我们多数还是选择财务风险较小的方案。反之,发展阶段的企业则通常会选择财务风险较高的方案。④要注意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匹配,使目标风险与目标收益之间达到平衡。⑤要在企业整体财务目标的约束下,制定财务风险的解决对策,制订、评价可选方案,并提供多种供选方案。企业根据历史经验和以往的数据来拟定、评估和最终定夺财务方案并对该方案财务风险进行估算,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现其与制订方案时设想的情况不太相符,因此,需要积极控制财务方案的实施过程,并根据方案实施的实际情况实时做出调整,进而确保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有效将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方法的实际使用将企业财务风险的特有规律与风险管理的常规方法相结合,就产生了企业融、投资,利益分配,资金管理等不同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方法,本文拟就橡胶企业的资金筹措,阐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法的实际应用。

第一步,设定目标,降低风险。企业经营始于筹集资金,筹资成本过高或是偿还期限过于集中,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企业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并企业后期的经营非常不利。所以,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基础是资金筹措的风险,一定要在企业整体财务风险可承受的限度内设定筹资风险控制目标,慎重考虑资金的投入、资金的管理、股本和利息的分配等企业活动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尽可能地将企业筹措资金的风险确定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

第二步,评估企业资金筹措的风险。应当着重依据企业的各种会计报表,从财务分析的角度,选用恰当的财务指标进行评估。这里介绍一下经常选用的指标:①资产负债率,用来分析负债状况和有无以及财务风险的大小,它的选取要依据企业所处的地区、行业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特点等。②流动比率,既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可以用来分析企业能否在短期内偿还所欠债务,也就是短期债务偿还能力。通常企业的流动债务应小于企业流动资产的一半,该比率越低,企业的短期债务偿还能力也就越强。③偿债比率,既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偿还借款总额与企业收入的比值,用它来分析企业经营收益的债务偿还偿还能力,比率越大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弱。

第三步,方案的制定及确定。筹资方案一般要考虑筹资量和确定资金来源。通常情况下,用资项目是我们用来决定筹资量的,该项目具有较好的财务可行性我们才考虑使用该用资项目,然后再决定需要多大的资金量。企业可以从内部,也可以从外部来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企业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努力降低成本,以获取较大利润,用增长的利润来弥补企业资金上的不足,以此达到内部筹资;企业一般可选择利用股票、债券和银行信用等方式进行外部筹资,目前橡胶企业大部分是以橡胶企业本身的投入或借入、以及银行信用等形式进行筹资,很少在社会上利用股票、债券的方式进行筹措资金。设计筹资方案先要确定筹资总量和每期需要筹集的资金额,要投资所需的资金数量和企业需要筹集的资金总额计算好,然后再解决企业本身实际需要的资金数目,再减掉获取的外部资金的数额。

筹资方案以资金来源的确定问题为设计的重点,资金的来源不同,其成本喝风险也不同。股东得到的回报不能与企业的所得税相抵减,因为股东得投入属权益筹资,但是它的好处是没有还本的压力。

借款可以将其与企业所得税相抵减,因为它属于债务筹资。应尽量使企业既获得资金成本的最小化又获得价值的最大化,虽说这有一致性,但其矛盾的一面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企业的资金使用是有成本规定的,这个成本是企业各类资金成本的加权平均数,所以企业要尽可能选择资金成本低的方案作为筹措资金的方案;再者就是,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价值最大化,企业存在各种相关利益主,不能厚此薄彼。过多的债务筹资能够使企业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进而降低利息保障系数,损害现有债权人的利益;过多的权益筹资能够分散企业控制权,进而损害股东的利益。

第四步,方案的实施和控制。企业筹资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许多问题:信贷筹措资金的方式可能会赶上筹资成本上升、利率发生变动的情况等。企业应当及时调整方案制订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要么改变调整,要么按原方案执行,亦或干脆放弃,再重新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方案。

以上论述的方法主要是运用风险管理的常规财务方法,针对企业融资投资、筹措资金、利润分配、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对象分别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橡胶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控制企业财务活动的不同方面,进而达到整体控制上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涛.内控制度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贵州社会科学.2006(06).

[2]陈少飞.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面面观[J].财务与会计.2006(06).

理财方案风险评估篇7

一、典型舞弊案例简析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典型案件的分析发现,最大的审计风险来源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失败。而经营失败往往导致管理层舞弊,由此导致审计失败。

案例1:2001年的安然事件是近年来震惊国际资本市场的重大案件。安然公司的破产导致了作为世界“五大”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终结,并引发了全球性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危机和一系列重大变革的出台。其原因在于公司虚假经营、虚构利润、隐瞒亏损。例如,利用“特别目的实体”高估利润、低估负债;通过空挂应收票据,高估资产和股东权益;通过合伙企业操纵利润;利用合伙企业网络组织自我交易,隐藏巨额亏损。

案例2:2001年的银广厦案件是我国近年来影响最大的案件之一。其直接原因是银广厦天津公司捏造虚假经营引起的。公司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其中,1999年为1.78亿元,2000年为5.67亿元。由此,银广厦风光多时的业绩神话被连续两年半亏损的事实所取代。银广厦事发之后,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相关注册会计师被吊销执业资格,并受到法律惩处。

案例3:2002年6月25日,世界通信公司财务真相被揭露,涉嫌虚报巨额利润。经调查,2001年到2002年第一季度,公司凭空捏造出38.52亿美元利润。在真相被报的次日,世界通信股票价格由鼎盛时期的60多美元降到9美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民事欺诈的罪名将其告上法庭。

不可否认,在上述案例中,涉案的会计师事务所大多负有普通过失、重大过失或欺诈等责任。但是,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出现审计失败而承担风险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事务所本身,而是被审计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因此被审计公司利用虚构业务、虚增收入、夸大利润、隐瞒亏损和负债、虚增资产和股东权益等手段进行舞弊,并且这种舞弊是由管理层策划并执行的“一条龙造假”,可以轻易绕过内部控制的约束。近年来,资本市场上有很多重大的财务丑闻属于管理层舞弊。“一条龙造假”一般能做到证证相符、账务处理正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失灵。如果是员工舞弊,内控导向的实质性测试可能有效,但对管理舞弊往往无效。如果注册会计师不注重从宏观层面把握财务风险,而是直接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的测试,容易产生审计失败,因为企业管理层的舞弊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内部控制是失效的。正是基于这种管理舞弊,注册会计师需要把视角放在企业内部的监管之外,放在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相关的经营风险方面,审计时要跳出账簿、跳出内控,根据现代财务舞弊的特点进入以查找管理舞弊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二、国际上审计风险准则的发展

随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理论研究与实务中的运用日趋成熟,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审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的审计风险相关准则。

新的国际审计准则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成立联合工作小组,进行了调查审计方法的发展、探讨审计风险模型是否仍然适当、在这三个国家开展调查研究等工作,最终在2000年5月向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提交报告,从而将风险准则提上了议事日程;第二阶段是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与美国联合风险评估工作组进行的相关工作,这时的制度环境发展的新情况是美国成立审计有效性小组,对2001年-2002年的会计失败进行调研,并提出新的监管规则(美国萨班斯法案);第三个阶段是三项新准则于2002年10月开始征求意见,2003年10月并自2004年12月15日起生效。

新国际审计准则修订了审计风险模型,而不是规定一种新的方法,但相关内容有大量的改变与发展,更多地体现了风险评估导向的审计理念。例如,国际审计准则315款规定,审计人员必须先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经营环境,包括内控,以充分确认和评估由于错误和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据此设计和实施后续审计程序。这一条款使基于经营风险分析的风险导向审计的各部分制度化,成为一个循环递推的过程,并提倡使用交叉查证。其他国家的准则修订也突出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例如,美国审计准则(SaS)第100号关于舞弊内容的主要变化包括:增加了风险评估程序,包括向负责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人员进行查询;舞弊引起的重要错报风险是一项重大风险,应该得到相应的处理;需要对发现舞弊风险的控制的设计进行评估,并确定控制是否得到实施;收入确认应该一直被视为一种舞弊风险;注册会计师对舞弊风险的反应增强;关注管理层舞弊;管理层越权控制的风险一直是一项由舞弊引起的重要错报风险;需要额外的文件记录。

三、我国审计风险准则的创新

根据行业面临风险的特点以及国际审计准则的新进展,我国对审计准则体系中涉及审计风险的项目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的审计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借鉴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基础上,新的审计准则体系制定、完善了审计风险的相关准则,体现了基于风险分析、评估的审计理念。

我国制定审计风险准则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强调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着力解决了以下问题:一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二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三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四是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五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

四、以风险评估应对舞弊

所谓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指审计应将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系统分析和评价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编写单独的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状况分析报告,并以此作为出发点,作为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制定审计计划的重要依据。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始终将了解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作为审计工作的首要内容,并不断分析其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影响。在编写审计报告时要充分考虑已实施的审计程序实施是否了解公司的实际状况,是否需要追加审计程序;然后,根据其实际状况分析其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使审计过程成为以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状况为轴线的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职业判断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石。

根据对有关事务所的调研,笔者认为,在风险评估程序方面,在审计过程中考虑舞弊风险主要应包括五个步骤。

(一)审计业务小组的讨论

包括:讨论容易发生财务报表舞弊的可能性;审计小组成员应撇开对管理层和公司治理方的诚实性和正直性的信任;与未参加讨论的小组成员进行沟通。

(二)取得为识别舞弊风险所需要的信息

包括:询问管理层、公司治理方(例如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以及其他人;考虑所取得的信息是否显示了一项或几项舞弊风险因素的存在;考虑不寻常的或非预期的关系;考虑其他信息。

(三)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

包括:在财务报表层面和认定层面进行识别与评估;将风险与认定层面可能发生的错误联系起来;考虑风险的规模和概率;确定是否所有的评定风险都是舞弊引起的重大风险(即可能导致重要错报的风险);如果存在重大风险,则评估公司相关控制的设计,并确定其是否得到实施。

(四)对评估结果采取应对措施

包括:确定对会计报表层次上的整体反应;设计并执行对交易、账户层次认定的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包括与管理层越权控制相关的认定,评估所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在工作底稿中加以记录。

(五)评价审计证据

理财方案风险评估篇8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也在不断完善,此管理方式也为高校管理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在一些细小的方面还是存在困难的,需要我们积极寻求方法解决困难。文章将会一一给出解答。

一、高校财务内控的缺陷

1.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没有一定规章制度的约束,一方面会导致高校人员不重视、不支持财务人员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对内部财务人员的行为也难以规范。例如财务管理中没有明确对票据的开取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有一些单位装订会计凭证后没有及时封粘,甚至票据填写有问题,缺少会计人员签章或者其他项少填、漏填等。这种形式的票据上交到财务处没有实际效力,影响正常的财务管理工作。高效财务管理制度不全,还会让财务管理人员产生一种懒散、不负责的工作态度,对于一些会计账簿、会计档案乱摆乱放,或者随意出借,导致档案缺失、破损,难以完成移交、清册等。这些都会为高校财务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使档案保管不力、查找困难,甚至会造成数据统计差错、账额对不上等。

2.财务人员技能不高

随着高校规模的逐渐壮大,对财务人员的需求也日趋增长。但高校财务部门并没有重视对报销审核人员的培养,报销人员的素质偏低也是当前客观存在的问题。尽管财政部规定财务人员必须每年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但很多地方的培训也只是应付了事,并没有真正提高财务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业务技能。而且报销大厅每日如同集市,报销人员把窗口围得水泄不通,这种嘈杂的环境中,财务人员既要审核原始单据,又要审核领导签批权限,还要查看是否符合对应的经费预算,再加上时不时的电话答疑,在财务人员分工不明确,报销、退款和开票收钱没有分项管理的情况下,致使财务人员遇到疑难问题相互推诿,消极怠工。

3.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近些年来,高校在进行体制改革和不断扩招及扩建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淡薄的问题。由于设备更新快且投入多,融资渠道却没有增加多少,唯有向银行借贷,但高校却忽视了偿还能力,造成财政经济出现问题,风险因素加大,而风险预警机制的乏力又迟迟没有解决。学校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薄弱,虽以办一流大学为最终目标,却陷入盲目扩招、扩建的怪圈,又对风险评估程序、机制认识不足,甚或是对相关的风险缺乏深入的评估、透彻的分析和有效的控制,超脱财政负担能力范围,陷财政于危机之中――高额的借?J压力。

二、高校财务内控对策探究

1.材料正确归档

在高校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涉及最多的就是会计档案的搜集、分类和归档,对于不同账簿、收据等要检查好必填项和选填项是否合法合规,日期、签章、数额等是否符合事实。有高校的财务往来较多,原始会计凭证要有会计主管和会计人员共同检阅之后装订成册,对于一些财务报表、财务账簿和手工登记册等要及时检查是否符合纳税登记要求、财务申报要求等;凭证数据要及时利用会计电算化登记在系统中,仔细核实后移交清册,保证凭证及时归档、入库。对于不同性质的财务档案要按照具体要求正确分类、归档,可采用编号编辑管理,方面日后的整理和查阅。

2.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目前高校教学经费已从单一的财政拨款转变为多种形式筹资,财务报销日趋复杂,账面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对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在实际工作中,众多高校财务人员缺乏积极的职业精神,不认真参加会计法规培训课程,对相关会计软件和技术的应用也达不到国家标准。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国家最新会计政策、法规,熟练利用会计方法对高校财务信息进行核算,也要具备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因此高校应当加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经常开展财务人员培训、考核,健全继续教育制度,促使财务人员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职业判断技能,从而促使财务报销审核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并鼓励他们参加职称考试、申报相关课题,开展理论结合实践方面的研究,更新财务工作观念,调整工作心态,提高创新能力,拓宽执业范围。

3.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现阶段,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机制(有人称风险预警机制),从根本降低资金的流失、避免赤字的出现或加剧,所以其不仅可以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定性,还可以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为高校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损失。当前由于高校的建设资金来源已经多元化,并且高校的运营潜在风险威胁,因此高校应当做好财务风险的预防,以确保风险评估机制构建的科学、合理、高效。

理财方案风险评估篇9

在全球并购浪潮的推动下,我国企业并购也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我国的并购出现于改革开放之后,始于1984年7月保定纺织机械厂和保定市锅炉厂以承担全部债务的形式分别兼并了保定市针织器材厂和保定市鼓风机厂。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在沃尔沃所在地瑞典哥德堡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以18亿美元的代价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相关资产。作为中国汽车业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案,吉利上演了一出中国车企“蛇吞象”的完美大戏。最近,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和中国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发表一份联合声明,证实双汇-史密斯菲尔德收购案已获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批准。双方定于2013年9月24日举行特别董事会,以最终敲定这一涉资71亿美元的交易,这将是中国至今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并购先后经历了三次并购浪潮,逐步发展完善起来,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扩张的一种主要方式。 

企业并购作为一种企业发展方式,必然存在风险,特别是财务方面的风险不容小觑。从广义上来说,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应该包含更宽泛的涵义,包括“由于并购而涉及的各项财务活动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讲,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有不确定性、决策向光性、价值性、动态性、可预测性与可控性等方面的特征。 

一、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类型及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价值评估风险 

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是企业实施并购的基础,对整个并购过程中来说非常重要,评估过高可能导致企业丧失并购的机会,评估过低风险显而易见。企业价值评估过程中,因为信息不对称,方法不科学,评估体系不健全,甚至政治经济因素等都容易导致风险产生。 

(二)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付对价,手头有大量现金的企业少之又少,也不符合现金管理的原则,因而大部分并购企业都需要大量融资,并购融资渠道包括内部融资渠道和外部融资渠道。并购融资方式有债务融资、权益融资、混合融资还有诸如杠杆收购、过桥贷款、卖方融资、信托、资产证券化等其他特殊融资方式。融资风险主要是指在进行并购时,为确保并购资金充足而进行融资,引起企业负债率过高,资金周转困难、收到经济政策影响所导致的融资失败、企业资本结构发生变化而带来的风险等。譬如,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应符合多项苛刻条件,缺一不可。发行企业债券更是需要多项财务指标达标。权益融资容易分散企业的控制权、发行成本较高,企业税负较重。 

(三)企业并购的支付风险 

并购对价支付是企业并购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不仅关系到并购能否成功,而且关系到并购双方的收益、企业权益结构的变化及财务安排。企业并购涉及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支付、股权支付、混合支付等等。企业并购的支付风险是并购企业为完成目标企业的收购,采用某种方式或某几种方式支付对价带来的风险,主要来自资金流动性和股权稀释相关的风险。企业并购支付方式若选择不恰当,则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1.现金支付带来的风险。现金支付会给企业带来资金负担,降低并购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调整能力,产生资金流动性风险;2.股票支付带来的风险。采用股票支付,并购企业就需要发行新股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并购企业的资金压力,获得税收价值,但新股的发行会增加并购企业的成本、稀释股权,同时分散了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3.混合支付带来的风险。采用混合支付企业资本结构很难达到最—种最佳状态,多种支付方式同时使用容易出现间断性,企业并购后会增加财务整合的难度。 

(四)企业并购的财务整合风险 

财务整合,是指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的财务制度体系、会计核算体系统一管理和监控,使被并购企业按并购企业的财务制度运营,最终达到对并购后企业经营、投资、融资等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管理和收益最大化。企业并购的财务整合风险是指当企业并购完成后,由于并购过程中的某些因素作用到一定程度时,由某一事件的发生从中起到主导作用而导致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风险:(1)财务管理目标、会计人员及组织机构、会计政策及会计核算体系、财务管理制度、业绩考核体系不同而产生的财务整合风险以及存量资产、现金流量等整合风险。 

二、控制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控制 

理财方案风险评估篇10

(一)工程项目财务管控模式

工程项目财务管控模式包括管理理念、机构与人员设置及职责与权限、管理流程与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与工具、过程监督检查及绩效管理等,是企业独特的财务管理经验积累,作用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

(二)工程项目前期财务策划能力

工程项目实施前所进行的总体财务战略规划,包括分部分项工程成本费用控制策划、分包或协作成本控制策划、设备物资采购策划、管理费用及税收策划、利润策划、资金需求及融资策划等,并反映和评估可能发生的重大重要财务风险,形成前期财务策划方案,以及对策划方案的复核和审批,作为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和控制的依据。

(三)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财务风险揭示与控制能力

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客观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动态识别影响财务目标的风险事项,并评估发生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及时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具有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并嵌入内控系统,是实现工程项目财务目标的重要保障。

(四)工程项目收支结算与资金管理能力

工程项目具有阶段性结算特点,但客观存在合同解读与执行、变更设计或设计变更、新增减工程等复杂情况,需要建立一套充分支撑结算要求的管理程序和档案管理制度,并依据结算特点合理测算工程建设资金需求。结算风险控制是工程项目建设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工程项目财务合规控制能力

工程项目建设涉及较多规范管理,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遵从,以及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具备设计健全完善、操作性强和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相关部门和人员履职及协同实现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保障措施。以上五项财务管理能力是依据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6)、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及配套指引(2010),结合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特点所界定的五项综合性财务管理能力,反映在前期、过程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工程项目财务管理能力的基本内容。

二、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能力现状及评价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更多关注财务合规控制、财务收支结算和财务表现能力及其结果,而对前期财务策划、过程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较弱,狭义财务管理模式特征显著。这一模式重点关注收入和成本费用的计量和确认,而对其发生的科学合理性并不直接控制,当风险发生并传递到财务上,发生亏损或未达到预期经营目标时,财务实际已无应对能力。

(一)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模式评价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一般采用项目经理制及财务主管委派制,项目部按工程建设需要设置工程质量部、经营管理部、财务部等部门,围绕合同履约,财务管理以营业收入完成率、营业收入利润率为中心。这一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清晰。受招投标的影响,不同项目营业收入利润率客观存在较大差异,以此作为绩效评价的依据,不能真实反映项目部经营管理水平。其二,财务管理未与风险管理较好结合。工程项目存在较多的变更,而对合同的解读、分包及结算等主要集中于经营管理部,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往往导致重大财务风险发生。其三,会计管理以合同(标段)为对象,未按分步分项法进行成本费用控制,不能及时揭示和评价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会计更多起到核算的职能。

(二)工程项目前期财务策划能力的评价

前期财务策划对确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目标及财务风险评估起到重要作用,但诸多施工企业并未建立前期财务策划管理制度,未实施前期财务策划,或者由于成本费用基础管理信息欠缺,财务策划方案不尽科学合理,财务预算方案与实际执行偏差较大,不能对整个工程财务管理起到控制作用。

(三)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财务风险揭示与控制能力的评价

目前施工企业并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在合同履行、变更、新增减工程、分包、结算等流程管理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未加以识别和揭示,评价其发生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财务管理处于工程建设的后端,当与财务管理目标产生重大偏差时,实际已无较好的应对策略。

(四)工程项目收支结算与资金管理能力评价

完整齐备的资料是工程结算的基础,但大多施工企业相关工程量表单填列、监理签证、业主确认与结算等流程管理并不规范,在工程变更情况下,往往发生结算风险。一些工程未结算款大量积累,导致资金困难。

(五)工程项目财务合规控制能力评价

工程财务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与完整性,以及可操作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在制度设计上,目前更多关注财经纪律及相关法规,而较少从企业可持续发展、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角度完善财务制度,如施工过程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在制度执行上,一些制度不明确、可操作性差,而有一些制度执行不到位或执行不力,如分包合同分级审批及分包结算管理。

三、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能力提升措施

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不仅体现为事后合规控制能力,而应在事前、事中嵌入风险管理方法与程序,体现创造价值的功能。前期财务策划,过程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事后合规控制“三位一体”,才是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应达到的基本状态。

(一)优化和改进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模式

一是做好前期财务策划,明确财务管理目标。涉及大量基础工作,包括成本费用项目及控制标准,可能发生重大财务风险,以及财务策划方案审批与执行管理制度。二是调整项目部绩效考核方式,从营业收入完成率(合同完成率)、营业收入利润率评价调整为目标利润完成率主导的绩效考核模式,消除因招投标差异带来的冗余,更多体现管理创造价值。三是拓展会计监督与控制的职能,按分步分项法细化会计核算对象,归集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信息,动态评价预算执行的偏离情况,揭示工程建设过程存在的风险。

(二)建立与完善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是将前期财务策划作为风险控制的基本手段,最终体现为工程财务预算方案,分解到分步分项工程及年度实施计划中,使预算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并作为执行和评价的依据。二是针对合同履行、变更、新增减工程、分包、结算等流程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重大重要财务风险,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如合同变更(含变更设计或设计变更),应有分级审批制度及档案管理制度,并动态调整预算控制方案;再如结算,应有结算报警制度,对未结算款项达到一定阀值,明确应采取的对策,而对分包结算,应依据分包合同,在结算依据充分前提下,采用集体联签制,确定支付款项、金额及方式。在流程管理中,针对关键风险点,使财务活动均有相应内部控制。三是建立项目中期综合性财务评估制度。评估目标不仅在于合规性(内部审计),还在于预算编制与执行、合同及变更情况及在建工程财务状况、财务信息传递及风险揭示与评估和应对管理、存在的主要财务问题等,判定其“在控、可控”程度。

(三)规范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