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学制药现状十篇化学制药现状十篇

化学制药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44

化学制药现状篇1

关键词:化学信息学制药工程文献检索中医药高校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61-01

国家教育部于1984年《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004号文件,第二年,教育部随之下发《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65号文件,进入1992年,教育部又下发《文献检索课基本要求》44号文件,文件要求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对于中医药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医学专业院校,是以传播创新性的知识为基础,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既可以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又为社会的科研工作做出了贡献。因此,医学信息素养的加强的是医学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1]而中医药院校中的工科制药工程专业对于文献信息的检索更是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制药工程是一个集化学、药学(中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类专业,是以培养未来可能从事药品制造,新工艺方法、新设备研制、新品种开发、放大和设计的人才为目标。而其中的制药工程专业《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制药专业学生的获得信息的意识,掌握从各种信息源中获取所需专业信息的一门科学方法课程,也是制药专业学生开展制药工程专业知识及相关信息教育的重要课程。[2]

1《化学信息学》课程与《文献检索》课程

1.1《化学信息学》课程

《化学信息学》是一门集化学化工与信息、计算机科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它采用信息学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近年来,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化学实验中使用大量的新仪器和新方法,从而得到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这样使得大量的信息与人们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形成了很大的矛盾,所以要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处理、编译和再加利用,因而对于化学信息的处理提出了更高和更迫切的要求。今天,化学信息学已经成为化学、药物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

1.2《文献检索》课程

文献检索是指将需要的相关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对于《文献检索》课程则是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方法和技能课,时代性强,特点突出。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搜集情报意识,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能,使之能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独立获取和运用文献的能力,继承前人的经验,创造科研成果。

1.3《化学信息学》与《文献检索》之间的关系

《化学信息学》研究的领域包括化学化工文献学,化学知识体系的计算机表示和图形处理、实验数据管理与网络传输,信息处理及模拟运算,化学教育与教学的现代技术与远程信息资源等等。从上面可以看出,《化学信息学》其实包含了《文献检索》的绝大部分内容。

2目前中医药院校开设《化学信息学》课程的情况

在中医药院校,学生不仅需要找到他们自己的专业医学文献,而且还要在各种各样的医学档案库里找到自己需要的其他信息。通过调研,结合本校的教学情况,不要说开设《化学信息学》课程,就是我们发现在中医药院校《文献检索》课程都存在着以下问题。[3]

2.1教材内容陈旧且更新周期较长

目前,通过调研发现我国现已出版文献检索课教材多达上百种,但教材内容普遍简单,形式单一。主要表现为: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侧重点不能与所学相关,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文检课教材改版速度过慢,更新周期一般在数年以上。

2.2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出版物在图书馆的开放使用,因此,要提高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检索设施等。虽然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系统,但是教学的模式仍然摆脱不了传统填鸭式教学,不仅老师讲授起来很费劲,学生听完之后也是不明所以。

2.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许多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各自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他们中部分除教学任务外,其他还担任着图书馆内的其他业务工作。这样使得相关专业的检索就变得不是很得心应手,而且教学的知识也仅限于本图书馆的相关内容,使得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影响了教学的发展。

2.4课程开设时间欠合理

部分高校将《文献检索》课程安排在较后面的学年进行,而此时是学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学生忙于搞毕业设计,急于找工作单位,种种因素对该课程的学习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3结语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强调培养基础宽厚、能适应多种需要的通才教育。而信息技术教育在制药工程文献检索课中的应用仅仅是一个前提。只有学会了这种基本的技能,才能在利用信息创造性地实践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够真正地灵活运用这项技能配合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学习制药工程的专业课程以及进行大学生的创新科研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制药学生自学能力、独立科研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使他们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媛.试论医学院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J].医学信息,2011(3):1128-1129.

化学制药现状篇2

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的虽是从西方传入东方,但两者共有的特征是不再单纯注重基于还原论的分析,而是从事物的复杂性及系统性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关注事物在环境中的整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以及事物内部,特别是与外部的复杂联系关系,在认识论层次上为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以及医学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提出新思维[1],论述了右脑功能将占有重要地位,但并非因此左脑就不再重要,更不是右脑会替代左脑,而是左右脑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只是一直不受重视,或属于不重要地位的右脑的功能受到了特殊的重视。从某种角度看,左右脑的分工与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甚至医学有着类似的关系,左右脑之间无障碍的相互合作,对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与医学间的协同发展有着深刻的启迪。

中医学的发展一直是开放胸襟,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基础理论上深入,在技术、实践上发展、提高,使其自身不断获得发展,以满足时展的需要。这个过程使得中医学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不仅在继承的基础上,保留与发展了基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及东方科学建立起来的传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方法论体系,而且也在创新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基于西方哲学建立起的西方科学所产生的大量研究成果。中医现代化本身就是在尝试着在协同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中医学,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2中医学中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中医药信息学能否如同其他生物信息学、资源环境信息学等交叉学科一样,区分中医学所研究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进而通过信息来控制系统的运动呢?

物质、能量与信息是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只是推论,但信息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英)在《控制论》中提到:“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这并没有明确指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与信息组成,因而,该论断只是推论。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在《复杂适应系统的进化》中认为“可以认为物质,能量(运动)和信息是一起构成宇宙形形、丰富多彩现象的三大基本要素。”辞海中给信息的定义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通常须通过处理和分析来提取。信息和物质、能量是构成系统的三大要素。”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尽管物质、能量与信息密不可分,但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因此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在任何系统中信息均具有自身独特的作用。

控制论是研究动态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传输、变换、加工、处理来实现的。反馈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生物体保持自身的动态平稳,或是机器自动保持自身功能的稳定,都是通过反馈机制实现的。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控制论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的变换和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运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控制论表明信息在系统有目的性的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学自古至今一直是在不断包容中发展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概念的引入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有可能促进其发展。中医学虽然没有明确的对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认识,但并非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看作是铁板一块,如对人体精、气、神等的认识,就是将其分别作为非相同的因素认识的。精、气、神不能完全对应物质、能量与信息,但中医学中有对物质、功能与信息的认识是无疑的,只是由于中医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其物质、功能与信息的概念与现代科学所讲的物质、能量、信息相比有更广泛的含意,及更复杂的包含,需要重新认识。

因此,中医药信息是一组特殊信息,其处理方法的研究,有可能促进信息科学方法学的发展,中医药信息处理方法的进步对促进中医药学发展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对中医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2中医药信息学以中医药信息为研究对象

中医药信息是中医药及其子系统存在以及变化的状态。其特征为:相对重视系统时间上的延续变化状态;相对重视系统包含了大量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包括本质在内的现象变化状态;相对重视系统(包括子系统)相互间影响后产生的整体变化状态。

例如:方剂系统呈现的信息包括中药自身经过长期遗传、以及受自然界环境影响,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炮制和配伍,作用于人体后,通过人体整体变化表现出来的包含了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方剂配伍作用的综合状态;中医诊疗信息采集系统收集的信息包括人体自身经过长期遗传,以及受社会、自然界环境影响形成的,人体内部局部变化所引起的、包含了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整体综合变化状态。

在信息系统中,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数据,数据是用字符(通常为数字或字母)、算术符号以及描述来表示,这些表示形式应该对其所涉及的每一个数据都有一个明确稳定的含义,从而达到处理与交流的目的。信息要被不同用户组或应用系统所共享,就必须有一致认可的定义。信息必须是明确的,每一个信息要有概念的语义含义(内涵)、概念的全部实例(外延)以及一致认可的表示法。对各类信息概念的正确理解需要依赖于信息分类;对各类信息做出一致认可的表示需要依赖于信息编码。

数字化的中医药信息即中医药数据具有如下特点:大量古汉语成分,难以与现代数据共同处理;名词术语不规范,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数据清洗的困难;数据多为定性,缺少量化表达,使得现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困难;非结构化数据较多,结构化难度较大,给数据分析造成困难;数据内容体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不利于逻辑推理与一般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数据所具有的高维小样本及个性化特征需要特殊处理等。

3以中医药系统信息运动规律及其作用为研究内容

研究中医药及其子系统信息运动规律及其作用,首先,要建立起包含中医药系统及其全部子系统的系统模型,发现、理清中医药及其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联系;其次,要在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展开中医药信息学的原理研究,研究中医药系统及其子系统包含了本质的现象信息产生、获取、转化、激活、控制与传播的原理。

图1中医药系统的钻石理论模型(略)

4以中医药信息学方法论为研究方法

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就是运用中医学理论与信息科学的原理,把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是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对各系统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中医药及其子系统、以及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运动过程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特点是以中医理论和信息概念作为分析和处理中医药系统(包括子系统)运动过程中所产生问题的基础,不侧重中医药及其子系统实体及其具体结构的改变,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过程抽象为信息变换的过程,通过信息流动过程特别是干预后产生的综合性反馈信息的存在,使得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按照预定目标实现控制。中医药信息学的方法论遵循了信息学的整体准则和功能准则,揭示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状态之间的信息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中医学更准确地从整体上把握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的运动状态,同时也揭示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的信息规律,对过去人们对中医学所认识的、而现代科学难以理解的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现象,从中医药信息学的角度做出了说明。中医药信息学方法论为实现中医药海量数据的有效利用,以及中医药信息管理和中医药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5以提高中医药信息获取、转化、传播与利用能力为目标

中医药信息整体现象信息获取手段的落后(观察与体验),现象信息转化为经验性知识的困难,经验性知识传播的问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说),现象信息中所包含的规律很难发现与总结。因此,在中医药信息利用方面,应开展基于海量数据发现现象信息中隐含规律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在中医药信息传播方面,应充分应用新载体与新技术,开展中医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方法学研究,在中医药信息转化方面,应开展基于海量数据的共性规律研究、基于海量数据的特殊知识发现、基于现象信息转化为经验性知识的新途径与方法研究,在中医药信息采集方面,应开展采集信息的数字化、图像化处理相似度比较等研究。原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对中医信息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医药信息学的内涵。

5.1中医药信息形成的原理中医药信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主体对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过程中内部与外部全部关系自然整合后生成的综合现象的认识,具有明显的主客相融的特征,其重要任务就是对不同载体表现出来的信息进行载体转化与处理,提高中医药信息学分析和处理中医药信息的能力与效率。

5.2中医药信息获取的原理中医药信息的获取需要经过感知与识别两个过程,而中医药信息是以复合方式表现出来的具有主客统一特征的现象信息,这种信息已不再单纯是客体本身的信息,而是叠加了主体感知的具有综合特点的现象信息,因而其感知的信息更多地是依赖于体验,而不是观察,仍然具有“感”而不“知”的特性。尽管由于中医药信息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复杂性,但其感知的现象信息在理论上,仍有可能做到不丢失客体本身现象信息的基本信息,从而基本把握了各系统现象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这是正确认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现象运动规律的基础。中医药信息的获取任务就是要通过使用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尽可能地实现更全面、更准确、更接近实际地感知在自然状态下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稳定和不稳定联系的全部现象信息的基本信息,并使其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和分析的形式。

5.3中医药信息识别的原理中医药信息的识别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展开的,建立在“比类取象”理论基础上,对感知信息进行的识别。中医药信息的识别任务就是使用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建立众多、准确、规范的信息模型,并通过数据分析,提高中医药信息识别的速度和准确度。

5.4中医药信息转化的原理中医药信息转化为经验性知识是一个复杂过程,是在所观察的中医药现象信息中发现其特征,即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现象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个性特征集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个别现象信息到经验性知识聚类(整合)的关键环节。中医药信息的转化任务是使用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在海量数据中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集合特征,加速经验性知识形成的实现过程。

5.5中医药信息反馈控制的原理从中医药信息学的角度观察中医药系统及其子系统的运动过程可以将其看作是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系统动态现象信息的运动过程。通过信息的输入控制系统和输出系统的反馈信息,发现与主体目标间的差异,根据差异,调节输入信息,从而达到控制系统按预定目标进行运动的目的。中医药信息反馈控制的任务就是运用控制论方法,如黑箱方法,分析中医药信息的信息流程、反馈机制和控制原理,从而达到认识中医药系统及其子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并通过信息流控制物质流和能量流,从而调节系统的运动。

6中医药经验性知识激活的原理

中医药经验性知识的激活,就是在系统运动目标引导,通过对经验(知识)的选择、调节和反馈机制的建立,生成相应的策略。其主要任务是要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建立目的导向的机器学习环境,通过关联分析等方法,建立与目的关联的知识选择模型,并同时建立模型自调节与反馈的算法,以促进中医药经验性知识激活的实现。

7中医药经验性知识传播的原理

知识传播是知识在空间位移与时间延续上交错进行的一种知识流动与转化状态。由于中医药经验性知识自身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其转化亦具有系统整体性的特点,即某种知识转化的实现,必须是系统或子系统知识的完整的空间位移和时间延续,才具有实际效用,正是这种知识转化的复杂性使得中医药经验性知识的共享特别困难。中医药经验性知识传播的任务就是要为相关知识的移动提供新的载体及途径,以便“知识”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地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同时利用信息学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数字化进程及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方法的利用等,加速显性与隐性知识相互间四种转化方式的实现过程,以促进中医药知识传播的实现。

化学制药现状篇3

【关键词】毒性中药;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R8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186-01

从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提出有毒、无毒中药概念始,历代医家都对中药毒性理论作了较多补充。随着药物认识范围的扩大,《本草经集注》等医著对有毒中药采收、鉴别、炮制等内容有了较多的记载。《炮炙论》作为第一部中药炮制学专著,对减除有毒中药的毒性或烈性、增加药物疗效作了较多的论述;《本草纲目》集明以前中药学研究之大成,同时在中药作用机理及有毒中药提取方面有了较多新颖的阐述;《白猿经》提出用新鲜乌头制取冰晶状“射罔”,可谓开有毒中药成分分离之先河。迨至近代,随着西方化学、毒理学等现代科学的融入,有毒中药研究取得了更加瞩目的成就,促进了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分支学科的奠立与发展。

1取得的研究成果

1.1辨证研究规律引人注目。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药物的寒凉温热,疾病的寒热虚实,证候的轻重缓急,进行辨(病)证应用有毒中药。而中医的证是机体一类病例状态的高度概括,在不同的证状态下药物毒性与副作用不同甚或大相径庭,那么不同试验对象、不同状态等,毒效、药效反应有无不同。同时健康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在质或量上,往往与病理生理状态动物的反应不同;不同病理生理状态动物,特别是寒与热、虚与实之类互相对立的病理模型,可能显示完全不同的药物反应。

如中药附子在用于寒证与热证时,毒性相差很远[1];另如洋地黄对正常人与心衰病人的毒性相差甚大,由此而发展出“疾病药动学”“群体药动学”等分支研究[2~4]。

这些不同病证药效、毒效及毒理等研究成果使得学者的思路与方法开始进行转变,参以中医辨病证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开展研究已引起学界的注目。如借助代谢物组学的优势,观察生物样品体内变化,发现毒性的化学或生物标志物,从而动态地研究生化过程中内源性和外源性代谢物对毒性的影响;将毒代动力学和毒性研究同时平行进行研究,即在毒代动力学研究中平行设立毒性观察的卫星组[5]等等。这些都为辨证研究有毒中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2炮制研究进一步深入。炮制是解决有毒中药增效减毒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炮制,不仅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还可使有毒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实现辨证用药最佳化,并进而提高临床疗效。经过历代中医药家的潜心研究,有关炮制辅料、溶剂,炮制工艺,炮制机理等方面的内容更加丰富,中药炮制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过往有毒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成果,针对有毒而无效成分,常常采用理化性质改变化学属性或提取分离相关物质,以实现减毒目的,如白芥子含有的芥子酶,通过清炒方法加以破坏,保存其有效成分白芥子苷[6]。对有毒又有效的成分,通过促进成分转化或适当控制摄入剂量,实现减毒增效目的,如川乌等毒效部分经过炮制实现了成分的部分转化;巴豆等进行淀粉稀释后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有效等。

此外,过往研究还结合古代文献及科学最新发展,在证实古代炮制方法具有合理性、先进性,并揭示其机理基础上,有些研究者还对有毒中药炮制工艺作了较多合理的改进,甚或创新。如郑建涵利用化学分析法、碘量法等分析代赭石不同炮制品中Ca2+、Fe2+、as3+的含量变化,通过实验数据证实,煅醋淬法较煅水飞法除砷的效果好,不但降低毒性,而且有效成分最易煎出[7]。

1.3毒理学研究成果颇丰。通过机体对有毒中药毒性反应的研究,初步阐明了某些有毒中药不同毒性成分的毒理作用及不同毒性成分具有的特征性毒性。如生物碱主要是使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兴奋,进而出现麻痹,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脏,提高心肌兴奋性。如王新红等报道,长春新碱可致病人惊厥、面神经麻痹、脑神经病变等[8];含苷类有毒中药,依据毒理作用和不同作用部位,分为强心苷、含皂苷、含氰苷、含黄酮苷等;含毒蛋白的中药主要毒理作用是对胃肠道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常引起广泛心脏出血;含萜及内酯类中药主要是对局部具有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此外,含无机矿物质有毒中药,如砷、汞和铅等重金属化合物亦有各自毒性特征。

毒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还为安全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如姜树山研究表明,土贝母对实验性宫颈癌、实体瘤S180、肝癌H22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其煎剂对亚硝酸肌氨酸乙酯诱发的小鼠胃增生及癌变,不但无抑制作用,而且可能有促癌作用;周爱香等研究表明,复方马钱子片有一定的镇痛、抗炎和调节免疫作用,但在急性毒性实验时,出现了明显的中毒症状,全身强制性抽搐,直至死亡,对其慢性毒性实验时,发现大剂量组(0.9g/Kg)有15%动物死亡,中剂量组有2.5%(0.3g/Kg)动物死亡,这些研究结果都为用药安全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深入的毒理研究,开始涉猎对有毒中药中有毒成分的开发和利用。如蟾酥治流感、作浸润麻醉用。巴豆油提取后被Baker等制成酚-巴豆油化学脱皮方,用于整形美容及皮肤光老化[9]。

2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对更多有毒中药毒性研究的铺开,将逐步对有毒中药的相关传统理论作出科学论证,进一步揭示蕴含其中的更多科学内涵,完善对有毒中药药性的认识,推动有毒中药研究全面、深入的研究,开创有毒中药研究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马伟,等.附子对虚寒证与实热壅滞证的证治毒理学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年读科研课题

[2]pfeiferS.theeffectofdiseaseonthepharmacokineriesofdrugs.1.Kidneydisease.pharmazie,1991;46(5):305

[3]pfeiferS.theeffectofdiseasestatesonpharmacokinetiesofdrugs.2.Liverandbiliarydisease.pharmazie,1991;46(9):623

[4]Jinwey.populationpharmacologyresearchonpharmacokinetiseofdrugs.pharmazie,1996;46(9):668

[5]周海钧,毒代动力学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张兆旺.中药炮制与中药质量[J].中成药研究,1983,(11):27

[7]郑建涵,吴振华.中药代赭石最佳炮制方法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6,24(8):1559

[8]王新红.长春新碱引起神经毒副反应12例临床分析[J].河南神经疾病药理学杂志,2002,5(4):68

化学制药现状篇4

关键词:中药;双向调节作用;药理研究

“中药的双向调节”一词是近代中医药研究中出现的新术语,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为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重点之一。特别是近10年来,国内外对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进展很快。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1]。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1中药成分与双向调节作用

中药成分复杂,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众所周知,很多西药发挥作用往往只靠一种成分,而中药发挥作用多是几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成分含量的多少、作用于机体受体和酶的不同,都会使中药药效表现出多效性。每一味中药都是一个小的复方,因而同一种药可能具有不同的或者相反的两种作用,同一种药可能含有药理作用一致的多个成分,也可能含有一定数量药理作用相互对立的化学成分。如大黄中含有的番泻甙a为大黄泻下作用最强的有效成分,另外还含有鞣质,具有收敛止泻作用[2]。附子中提取的去甲乌药碱在麻醉及不麻醉犬每分钟静滴1~4μg/kg后,呈现血压下降、外周动脉及全身血管阻力降低,附子中提取的氯化甲基多巴胺却具有升压作用[3]。

2中药剂量与双向调节作用

药量不同,药物的效应也不同。就单一成分而言,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其药理作用一般会增强。换言之,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大小一般与药物的剂量成正比。然而各种不同的药物成分,其药理作用增强的幅度可能不同。倘若是含药理作用方向一致的各种成分,一般其药理作用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如果是药理作用方向相反的两种成分,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总的药理作用的强弱就与这两种成分的阈剂量组合时各自剂量的比值和各自随剂量增加而药效增强的幅度有关。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能随总剂量增加彼此作用互相抵消;也可能随总剂量增加某一方向的作用增强;还可能随总剂量增加某一方面的作用减弱。若中药多成分中含有多个药理作用相似或相互对立的成分,它们总体的药理效应就更加复杂多变。因此在中药中经常出现小剂量和大剂量药理作用相反的情况。如大黄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内钙释放影响不大,而对钙内流有促进作用,但随着剂量增加钙内流减少[4]。黄芪水煎液在高浓度时能抑制t淋巴细胞转化,低浓度时能促进t淋巴细胞的转化[5]。研究证实:三七皂甙对血凝素(pHa)诱导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2,具有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的双向作用[6]。

3中药炮制与双向调节作用

炮制前后,药物的效用不同。通过对药物进行一定的加水、加热、加辅料(如酒、醋、盐水、蜂蜜、药汁)等炮制处理后,药物不仅在物理性状上发生改变,而且其化学成分也发生变化。由于炮制使药物的纯度、溶解度、有效成分的质和量发生改变,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亦因之而变。生黄芪具抗利尿及升压作用,炒黄芪有利尿及降压作用[7]。生地黄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熟地黄有滋阴补肾、补血调经的作用[2]。

4中药配伍与双向调节作用

配伍亦可影响药物的作用。中药配伍以后可产生不同于单味中药的特殊作用。表现在同一药物由于配伍不同,则作用迥异。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药物配伍组合成方后,其相互之间产生协同、拮抗或相乘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或络合物,则整体作用发生改变。中医学认为,阴阳平衡为常,阴阳失调为变,协调阴阳也就成为制方的基本原则。且物极必反,故要“无使过之”,汗而毋伤,下而毋损,凉而毋凝,温而毋燥,补而毋滞,消而毋泛。在方剂配伍上,就出现两种性质相对、功用不同的药物组合即双向配伍原则,如寒与热、升与降、收与散、动与静、补与泻等。二者相反相成、对立统一,起到补偏救弊、调整阴阳的作用。从现代医药学角度考虑,单味中药的成分尚且是一个多成分的集合体系,在复方中,则更是多个集合体的叠加,使原本已经很复杂的体系更加复杂。故复方中药理作用相反的成分同时出现的几率就更多,如四君子汤中既含有兴奋胃肠平滑肌的水溶性成分,也含有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的脂溶性成分,两类成分共同完成对小肠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该作用是四君子汤治疗脾虚患者存在胃肠功能紊乱的重要药理依据[8]。在桂枝汤中,既含有升压成分Fr.B,亦含有降压成分Fr.a和Fr.e,它们一起共同完成对血压的双向调节[9]。

5机体状态与双向调节作用

药物的作用是以人体的机能状态为基础。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药物的作用也不同。中药所含的拮抗性成分是产生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而机体的机能状态则是中药产生双向调节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当作用相反的两种成分同时作用于机体时,机体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机能状态。如益母草对受孕子宫呈抑制作用,对产后子宫呈兴奋作用[10]。黄芪在人体免疫反应偏低时可使之升高,反之偏高时可使之降低[3]。甘草煎剂能增强应激状态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而对安静状态下的小鼠则呈抑制作用[11]。

总之,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复杂的,尚有待探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对人体在病理状态下所产生的功能失调起到平衡调节作用,这是中药药理的深奥之处。随着分子药理学、免疫药理学的发展,将会更清楚地阐明其机理。

参考文献:

[1]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1.

[2]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68,401.

[3]赵翠兰,刘葆琴.中药的双重性作用[J].新兴医药研究,1996,6(4):170-171.

[4]靳珠华,林秀珍,马德禄.大黄素和大黄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J].中草药,1994,25(8):413.

[5]姜平.虫草酒处方药理与物质基础关系简析[J].时珍国药研究,1993,4(4):16.

[6]周金黄,李晓玉,荣康泰.免疫药理学进展(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172.

[7]魏伟,梁君山,周爱武,等.白芍总甙对iL2产生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9,5(3):176.

[8]王汝俊,胡英杰,杜群,等.四君子汤对胃肠运动双向质基础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6):4-5.

[9]秦彩玲,刘婷,张毅,等.桂枝汤对大鼠血压双向调节部位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7(4):20.

化学制药现状篇5

关键词:中药;出口;熵权法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55―04

1研究背景

“中药”是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后,人们对于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称呼,是与西医相对而言的。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古已有之的药物应用是以中国传统医药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中药”,即中医用药。从现代化、国际化的角度出发,中药的概念应该描述为:在中医药学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用物质,其主要来源为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发酵制品。

1.1中国中药出口发展现状

从增长速度来看:从2000到2010年这十一年间中药出口贸易总额呈稳定上升趋势,除2008年外,其他年增速均在10%以上,2010年出口总额更是增长了47%;从中药产品在国际医药市场所占份额来看:虽然我国是中药发源地,具有很大的市场优势,但是中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并不高,最新数据显示占有率不足10%,这表明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很低;从出口商品结构看:中药产品出口主要包括3大类:中药材、中成药以及植物提取物。出口产品中仍然以附加值低的中药材以及植物提取物为主要出口对象,而中成药的出口一直碰到技术壁垒,总体来看中药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大于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从中药出口格局看: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贸易对象为亚洲国家,比如日本、韩国、香港等,占中药出口总额的60%以上。表明我国中药产品出口主要依赖亚洲市场,而对欧美市场开拓不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发展。

中药作为我国的国粹,在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中药治疗疾病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绵延上千年,中药的使用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中药现代化、中药国际化也已经成为现今中药发展的主题。我国中药产业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些年,随着回归大自然的思潮,自我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绿色食物、绿色药材会更加向往,对健康更加关注,中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使得我国中药市场发展十分迅猛。

尽管中国中药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结构相对完整的产业基础体系,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技术法规以及“劣药”的冲击等这些障碍,中药的国际化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正受到国际医药市场的诸多限制,发展缓慢。

1.2熵权法

“熵”的概念源于热力学,后由C.e.Shannon引入信息论,现已在工程技术、经济社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已发表的文章如周梅华进行的可持续消费测度的熵权法实证研究,李旭红应用熵权法分析区域物流发展竞争态势,国外文章如Zhi-hongZoU的关于应用熵权法确定影响水质各因素权重等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熵权法是一种在综合考虑各因素提供信息量的基础上计算一个综合指标的数学方法。熵权法理论认为,对于某一指标的个样本观测值,数据差别越大,则表明该指标对系统的作用越大,包含和传递的信息越大,因此赋予较高的权重。作为客观综合定权法,其主要根据各指标传递给决策者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权重。本文通过分析找到反映中国中药出口现状的各项指标,然后根据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影响中药出口现状的各个方面,从而为其发展提出建议。

2指标体系的建立

2.1评价指标的选择

张玉萍(2009)在分析影响我国中药出口现状时采取了4个角度:产业基础、出口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市场结构。文章指出虽然中药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中药产业基础还很薄弱,出口规模不大、产品结构以市场结构方面都存在不平衡等问题,这些方面的不足都限制了中药产品出口的发展。杨文茵(2008)在分析中药出口贸易发展现状中认为由于我国中药行业研发投入不足以及技术设备落后等原因,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和稳定性,更没有能力研发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产品方面的缺陷同样限制了我国中药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发展。李璐(2010)在分析中药如何走向世界时也提到了中药出口的诸多弊病,比如出口市场结构单一、市场销售规模不大以及产品研发投入不足等方面缺点,这些方面都影响中药出口的发展。综合以上文献论述,我们从以下3方面分析影响中药出口发展的内容:

(1)产业基础方面。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中医药已经成为最具中国民族特色和独特优势的领域,是中国加入wto后少数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是中国中药出口的基础。产业基础包括中药资源情况、中药年产量、中药生产企业及中药出口业务企业情况等。衡量中药的产业基础,是评价中药出口现状的首要内容。

(2)产品方面。

中药的出口属于产品贸易,产品自身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出口情况,因此产品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指标,产品方面首先要保证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在重金属含量及农残含量方面要符合出口标准。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要加大对中药产品的研发投入。研发具有创新性、高附加值的中药产品,采用现代标准工艺研发符合标准的中药产品进而促进中药产品的出口。

(3)贸易方面。

中药的国外市场销售情况是衡量中药出口现状最直接的指标之一,包括中药产品的出口总值以及占总出口值的比例。中国中药出口商品通常划分为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三大类,因此本文主要以这三大类的出口值历年的变化来反映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中国国内市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2.2设计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对中国中药出口现状的各个方面的分析,结合熵权法的评价方法,设计建立中药出口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经过筛选整合,最终确定的中国中药出口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基于熵权法的中药出口现状的分析

3.1熵权法原理

假设系统处于n种状态,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记为pi,则定义熵(e)为:e=-

ni=1pi・lnpi,其中pi满足0≤p≤1。当所有状态的概率相等时,熵取得最大值ln(n),此时权重为0,系统完全失序,即当系统只有一种状态,则p=1,e=0,此时系统没有不确定性。

熵值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1)首先设有n个评价对象,有m个评价指标,可以得到原始矩阵

X=(xij)n×m,xij即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指标。为了便于统计,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本文所采用的指标都为正指标,即越大越好的指标,因此采用正指标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即

yj=xj-min(xj)max(xj)-min(xj)×

0.4+0.6(j=1,2,3,…,m),经过无量纲化后的矩阵为Y=(yij)n×m。

(2)第j个指标下第i个评价对象所占的比重pij=yij/ni=1yij。

(3)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ej=-ni=1pijlnpij/ln(n)。

(4)第j个指标的差异系数为gj=1-ej。

(5)第j个指标的权重为wj=gj/ni=1gj。

(6)最后算出第i个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vj=nj=1wjpij。

3.2数据及实证分析过程

3.2.1数据来源

本文的产业基础方面以及产品方面的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本书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科学技术部编写,收集了2000-2010年间中药产业经营、研发及相关活动、固定资产投资等资料以及相关的国际比较数据,较为全面描述了中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贸易方面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按照中药(天然植物药)概念,经仔细核对2000年-2010年这11年间海关原始数据而得到。

3.2.2实证分析

根据熵权法的计算步骤,经计算各指标熵值、差异系数、权重如表2所示:

4结果分析

4.1整体评价

由图1可以看出,中国中药出口指标从2000年以来时间序列上总体呈上升趋势。我们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2年中药出口出现了明显的上升,一方面由于中国于2001年年底加入wto,国外对中国中药出口的限制放宽或取消,从而有利于中医中药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中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已经写入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但在2003年,综合得分、产业基础方面、贸易方面均低于2002年的水平,原因在于2003年中国以及国外一些国家出现了“非典”,这影响使得中药年产值、中成药企业数以及中药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均呈下降趋势,影响了中药的出口。从2004年开始,无论从综合得分还是产业基础、产品以及贸易方面各指标都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

另外通过分析3个内容指标的权重,可以较好的区分其对中国中药出口结果贡献率的大小。图1从产业基础、产品及贸易3个方面的综合指标分析得到三者权重分别为:0.302、0.207、0.489,可以看出贸易因素影响最大,产业因素次之,产品因素影响最小,以上分析结果是很难从直观数据中得到的。另外目前已发表的大部分文献均采用定性角度分析制约中药出口发展的因素,文章首次通过熵权法定量的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及其所占权重,并以此为根据为促进中药出口发展而提供建议。

4.2中药出口结构分析

中药出口的产品结构也不断调整(如图2),一直以来中药材的出口一直是中药出口的主要部分,但从2006年开始,植物提取物出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青睐,超过了中药材的出口,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出口产品仍多以低附加值原料药材、中间体及一些中药提取物为主,国外所用中药原材料有70%~80%是从中国进口,而中国的中成药出口比例不足5%,并且由于2008年以来遭遇的各种绿色壁垒,中成药的出口总值逐年降低,这说明国内中药走向世界市场与周边国家还有很大的困难。

5结论与建议

通过熵权法对中国中药出口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从产业基础、中药类产品以及中药类产品贸易这些方面研究了中国这11年来的出口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的为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和中药出口的增长提供决策依据。

5.1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

中国中药材自身尚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的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有毒物质含量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中药出口的重要因素,限制了中药出口的发展。尽管国外消费者对中医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中医传统理论和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国中药进入国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还是困难重重。如美国禁止含有汞、铅、朱砂成份的中药进口和销售。另外,中国的中成药的生产过程如提取、浓缩等工艺存在落后、流程长、能耗大、效率低、缺乏良好的环境保护设施等问题,使得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无法保障,技术文件不能反映药品的药理、毒理、有效成份、安全指标等内容,严重影响了中药的安全性而遭拒绝销售。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均对中药在质量、药用成份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因此,必须加强中药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从中药材到中药的上市临床试验都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来严格要求,这样才能克服国外的绿色壁垒,促进中药的出口。

5.2加大对中医药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尽管国内在中药制药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申请的专利数也逐年提高,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的平均投入水平,中国的科研投入严重不足,无法保证不断推出能进入国际市场的高科技含量、好附加值的创新产品。中药产品出口过多依赖初级产品,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中药材以及植物提取物仍然占出口比重的很大部分,而中成药出口一直徘徊不前,近两年还出现了下滑,2010年出口比例不足10%。

因此,国家应加大对中药基础研究的投入,建立现代化的中药研发体系,充分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对中药行业技术性壁垒的研究能力;扶持中药基地的发展,促进中药基础、创新和产业化;进一步加强中成药的研发力度,以调整中国的产品出口结构,实现高附加值的出口。

5.3完善中药的相关标准与规范

中药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必须具备国际认可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制定和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并大力推进实施,是实现中药国际化的基础和必由之路。目前我国中药管理涉及了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Ga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中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等。但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和日趋严格的国外技术标准规范,要不断完善从种植、生产、非临床及临床试验到销售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

此外,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系中,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框架未能包含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在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国际上的药品专利是针对化学药品而建立的,将新发现的中药材、中药材新的药用部位、中医的治疗方法、中药的使用方法等都排除在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外,中药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力度不足,中国急需建立一个针对中药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参考文献

[1]李进伟.中国中药出口现状分析及对策[J].农业问题研究,2010,(1):5464.

[2]叶荣华.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调查[J].现代商贸工业,2012,(3):79.

[3]周梅华.可持续消费测度中的熵权法及其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12):2531.

[4]李旭宏,李玉民,顾正华等.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区域物流发展竞争态势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4,34(3):398401.

[5]ZhihongZoU,YiYUn,JingnanSUn.entropymethodfordeterminationofweightofevaluatingindicatorsinfuzzysyntheticevaluationforwaterqualityassessment[J].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2006,18(5):10201023.

[6]唐韵.基于aHp熵权法的浙江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7]张玉萍.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分析及对策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8,27(9):93104.

[8]杨文茵.我国中药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8,15(5):1620.

[9]李璐.传统中药如何走向世界――再谈中药出口[J].首都医药,2010,(10):3133.

化学制药现状篇6

关键词:药剂科;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73-01

作为医院医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药剂科具有其特殊性,他承担着医院的为科研、教学、临床提供药物的重要作用[1]。药剂科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济收入和发展水平,药剂科在确保医院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体现医院的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当前,如何有效提高药剂科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各大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院院药剂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各大医院药剂科管理模式的转变及药学发展方向,初步提出了提高本院药剂科管理水平的建议。

1药剂科管理现状

1.1药品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作为医疗辅助手段,传统药剂科主要以临床药品供应的方式来发挥其作用,但不发挥其所具有的药学技术性作用。与传统作用不同,当今的医院普遍要求药剂科发挥药学作用,以保证禁止滥用药、管理贵重药物、监督临床医师用药、保证药物质量等,还要保证医院的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均远远超过了以往药剂科管理水平[3]。

1.2部分人员素质偏低

在医院中,药剂科归属于医技科室,药剂人员只需具备发药能力就可以上岗工作。由于准入门槛较低,致使药剂科工作人员素质整体偏低,且专业知识多数不过关,还有因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医疗事故[4,5]。随着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的深入发展,药剂科不仅仅是服务性的科室,而更需要成为具有较强临床操作能力和掌握过硬的药学知识多元化科室[5]。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充分利用药剂科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优势,严格审查处方,杜绝配伍禁忌和减少不合理用药,发药时,自己做好记录,仔细向患者家属及患者本人讲解药物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禁忌等,尽可能降低患者的用药顾虑[2]。

1.3药品质检工作不完善

当前,我国对大部分医院自主研制的药剂均进行了批批检验,但是由于缺少定量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中药制剂率更低[3]。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医院都具备自己研发和配置中药制剂的技术,但是很少有医院能够真正做到定量质检分析,甚至极少数医院根本不做或者从没做过药物定量分析质检。即使定量分析中药制剂,大部分医院均是依据《中国医院制剂规范的》和《上海市医院制剂手册》,采用的是容量分析法,极少采用仪器分析法[2]。控制药物制剂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则是进行微生物检查,但是采用细菌检查来查看内服制剂的质量却不够完整,其检验率存在很大差异[1]。

1.4滥用药现象

部分医院的抗菌药物结构不合理,导致药剂工作者无法充分考虑地方因素、病患群体及医院类型等,也无法合理、科学的调整药品的实际结构比例。

1.5制剂工作室的规模萎缩

由于药品市场竞争的逐渐白热化,各种特型药、新型药渐渐的进人医院,给医院药剂科制剂室的生产积极性带来了巨大冲击,医院药剂科原有的生产规模和自我研发能力萎缩、下降,再加上医院的政策趋向于淘汰医院制的药剂室,使得医院药物生产线出现大范围的萎缩[3]。

2药剂科的管理办法及发展思考

2.1全面调整管理模式

⑴始终坚持把药品质量放在首位;⑵合理调整药品的结构,防止药物滥用。药剂科人员要充分考虑到用药地方因素、医院类型及群体等,合理调整用药结构,既保证患者疾病的治疗、防止药物滥用,又能控制医疗成本,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又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⑶明确药剂科的工作职能。药剂科不仅拿药科室,也是能为医师提供合理用药建议的科室,要及时纠正、提出配伍不当的药物,向患者详细解释用药问题[1,4]。

2.2加大药物质检的力度

建立以院长为核心,并由护理部及重要科室组成的药学部门,以满足我国当前药学的发展。作为药学部的下属科室,要对药品质检科的业务建立给予关注,质检科需要独立于药剂科,其任务是通过对医院药剂科自制的制剂和对外采集药品进行质量检查,为医院管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2.3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⑴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医药药剂科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管理科室,它更是一个依托于药学科学技术的业务科室和学科带头人。

⑵注重引进高级人才,并对现有人员进行再教育:目前药学人员中,缺乏高学历人才,应该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人才补充到医院药剂科。对于药剂科的每一位药剂人员来讲,接受药学再教育是终身过程,该过程有内容、目的、性质互相衔接而又各不相同的教育阶段组成,即药学院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再教育,这称为药学教育一体化,只有通过引进人才、再教育药学人员,才能不断地为药剂科地培养出优秀药学人才[4]。

2.4加大药物管理力度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企业严格供货方或销售方资格审查,规范购销渠道和票据管理,认真执行出入库复核、查验制度,以及禁止现金交易等规定,防止药品流入非法渠道;要加强对零售药店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监督和指导,防止药品被套购和滥用[1,5]。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药剂科管理模式还存在较大的不足,这就要求医院药剂科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强化人才培养、重视药剂质量管理、建设现代化的药剂科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医院的临床药学水平,来逐步推进药剂科管理方式的改革,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吴爱军.药剂科的管理现状及发展思考[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68-169.

[2]徐凤梅,杨明娜.药剂科的管理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3:237-238.

化学制药现状篇7

关键词:消化内科;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发病机制

消化内科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病与多发病,主要特征为持续性或阵发性症状发作,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精神、饮食、寒冷等均可为该症的诱发因素[1]。现阶段并无确切的临床病理学诊断标准,多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以症状学为参照进行联合诊断;治疗以药物治疗、调节饮食、心理辅导为主。本研究就常规治疗方法与综合治疗干预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对比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2月某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66例;年龄21~53岁,平均(43.2±5.3)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行3次大便常规培养检验为阴性,便血实验为阴性,血尿常规正常;患者症状表现为阵发持续性腹痛、腹泻、腹胀、腹部不适和/或便秘症状和/或大便形状改变,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排除标准:患有可致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如胃肠炎症、肿瘤等。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联合行为干预,并未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法。药物主要包括胃肠解痉药物,抗胆碱药物如卢比前列酮、复方谷氨酸酰胺(1次/d,8mg/次,10d/疗程),或钙通道阻滞药物如硝苯地平(口服、症状发作时服用)、匹维溴铵(口服,10mg/d,症状发作时服用);泻药,可适用于老人,睡前使用;若患者出现严重抑郁、焦虑症状,可服用镇定剂;给予消除肠道胀气措施如服用活性炭;若患者腹泻较重,可给予肠道益生菌治疗。行为干预,纠正可引发抑郁、焦虑症状的行为如失眠、坐卧不安等[2]。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综合治疗干预,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制定者由经验丰富的医师组成的诊疗小组制定,积极祛除诱因,对症治疗。主要治疗措施:①调整饮食,据患者饮食习惯与症状,促患者禁食刺激食物如酸辣食物,少食奶制品、大豆等产气食物,可致胃排空食物如高脂肪食物,致结肠运动高纤维食物;②心理治疗,耐心解释,缓解患者忧虑情绪,行生物反馈疗法抑制失眠、焦虑症状;③药物治疗,据患者病情给予排气、排泄、抗抑郁等药物抑制病情。

1.2.3研究方法整个疗程持续10d,10d后观察统计患者症状,并持续随访60d统计复况,统计腹痛、腹胀等症状发作持续天数。

1.3疗效判定痊愈:患者治疗结束后症状消失,观察60d内未复发;显效:治疗结束后症状消失,观察60d内复发,但持续时间较治疗前下降3/4以上;有效:治疗结束后症状显著改善但未消失和/或观察60d内复发,但持续时间下降1/4~3/4;无效:治疗结束后患者症状未有明显改善和/或观察期内复发且持续时间未见显著下降[3]。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p

2结果

治疗与观察结束后,观察组痊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3.33%、0.00%、100.00%显著优于对照组21.67%、16.67%、83.33%,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消化内科肠易激综合征致病原因复杂,是由胃肠道动力紊乱、内脏感觉异常、精神因素等原因单个或多个综合作用所致[4]。采用药物治疗多只能抑制单个因素作用,如行泻药解除肠道堵塞,缓解腹胀、腹不适症状效果显著,但通常药效只能持续一段时间,胃肠道动力紊乱病因仍然存在。此外,肠易激综合征现阶段并无临床病理学诊断标准,多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据症状判断,因此治疗方法以药物解除症状为主,并无祛除诱因疗效标准,极易复发[5]。

研究中采用治疗综合干预,疗效较单纯用药治疗更为显著,治疗后未见复发而痊愈者32例,占53.33%,更未见无效者,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采用综合治疗干预,调节饮食改善胃肠状态减少对胃肠道刺激,心理治疗抑制不良情绪减少神经反馈,药物治疗缓解症状,三管齐下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江育民,张广武.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11):44-45.

[2]郭虹,王金梁,江涛,等.剔除食物治疗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8):3012-3013.

[3]王铁云,尚风云.腹针配合磁热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上西医药杂志,2013,42(10下半月):1182-1183.

化学制药现状篇8

一引言

缓释制剂也称长效制剂或延效制剂,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达到延长药物作用的一类制剂。

控释制剂是指药物从制剂中以受控形式恒速释放至作用器官或特定靶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类制剂。

缓控释制剂的原理主要有控制溶出、扩散或溶蚀,或溶蚀与扩散、溶出相结合。缓控释制剂所用的制备技术主要有膜包衣技术、骨架技术、渗透泵技术等。缓控释制剂的剂型主要有口服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微囊、微球等;注射剂;植入剂;凝胶剂;和贴膜剂等。缓控释制剂所用的辅料主要有纤维素类、聚乙烯醇、明胶、环糊精类、丙烯酸树脂类等。缓控释制剂的主要适应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哮喘、肿瘤、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疼痛等。

国外对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相对成熟的水平。而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对中药缓控释制剂进行研究,相比较而言,起步较晚。且由于中药的固有特性,如有效成分繁多、理化性质复杂、药代动力学不明确等,仅仅将化学药缓控释制剂的技术照搬过来并不能适用于中药,从而使得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尚不能满足临床对中药缓控释制剂的需求。

但是由于缓控释制剂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如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小、用药次数少、血药浓度稳定等,近年来我国对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仍然是逐年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提高。对中药缓控释制剂进行研究,有利于改变中药传统剂型落后的缺点,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并有助于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早日实现。

下面,通过对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专利申请进行统计,来分析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二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专利技术现状

(一)检索:虽然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的释药规律和体内血药浓度等不完全相同,但区别并不显著,且二者均能控制药物释放的速度,在体内保持较长时间的治疗有效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尽量避免体内血药浓度的波动。因此本文并未将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加以区分,而是合并在一起进行统计的。

另外,由于中药单体化合物结构明确,理化性质较为清楚,其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的制备与化学药基本一致,因此,本次检索并没有将中药单体化合物的缓控释制剂包含于其中。本次检索针对的仅仅是单味中药有效部位和复方中药的缓控释制剂。

1检索的数据库和时间范围:本文的目的在于了解目前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专利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因此,本次检索使用的数据库为中国专利数据库(Cnpat),检索日期为2011年7月15日,即检索的是2011年7月15日之前公开的有关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专利文献。由于专利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发明专利申请后,经初步审查认为符合本法要求的,自申请日起满十八个月,即行公布。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早日公布其申请”,因此,申请日在2010年1月15日之后的相关专利申请,除非申请人要求提前公开,否则并未被录入到中国专利数据库中。也就是说,在本文的统计结果中,2010年和2011年的相关专利申请数据是不完全的。

2检索策略:本文通过关键词、分类号等检索方式,在中国专利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之后对检索到的专利文献进行手工筛选和统计。

检索所用的关键词:缓释、控释;检索所用的ipC分类号(《国际专利分类表》第8版):a61K035:含有其有不明结构的原材料或其反应产物的医用配制品;a61K036:含有来自藻类、苔藓、真菌或植物或其派生物,例如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药物制剂;a61K031:含有机有效成分的医药配制品。

3检索结果说明:经过筛选,得到关于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专利文献共139篇,得到关于化学药缓控释制剂的专利文献共1650篇。

(二)检索结果统计

1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量按时间分布情况:

截至2011年7月15日,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总量为139件。从时间分布上看,最早的申请在1996年提出,仅1件。1997年和1999年均没有申请提出。2000年至2003年,专利申请量处于稳定的低水平增长状态。2004年申请量有所下降。从2005年开始,申请量又有所增长。申请量在2008年达到高峰,为22件。此后,2009年和2010年的申请量又稍有回落,而2011年的申请量为0,据分析,这可能与2010年和2011年的申请数据不全有关。具体数据见图1。

图1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量按时间分布

2我国化学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量按时间分布情况:截至2011年7月15日,我国化学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总量为1650件。从时间分布上看,最早的申请在1987年提出,仅1件。1988年、1989年和1991年均没有申请提出。1992年至2001年,专利申请量基本处于稳定的低水平增长状态。从2002年开始,专利申请量出现大幅度增长,并在2006年达到高峰,为331件。2007年至2009年的申请量虽然较2006年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2010年和2011年的申请量有显著下降,分别为100件和6件,但这可能主要是因为这两年的申请数据不全。具体数据见图2。

图2我国化学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量按时间分布

3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法律状态:

截至2011年7月15日,在中药缓控释制剂的139件专利申请中,授权47件,占申请总量的33.9%;视为撤回27件,占申请总量的19.4%;驳回2件,占申请总量的1.4%;正在审查、尚未结案的63件,占申请总量的45.3%。在已经结案(即最终被授权、视为撤回或驳回)的76件专利申请中,授权率为61.9%,视为撤回率为35.5%,驳回率为2.6%。具体数据见图3。

图3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法律状态

4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授权情况按时间分布:截至2011年7月15日,在中药缓控释制剂的139件专利申请中,共有47件被授予专利权。从时间分布上看,专利申请授权量在2007年达到小高峰,为11件。但是总体上看,授权量仍然处于低水平增长状态。具体数据见图4。

图4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授权情况按时间分布

5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申请人分布:截至2011年7月15日,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申请人为企业的有68件,占申请总量的46.3%;申请人为院校的有37件,占申请总量的25.2%;申请人为个人的有22件,占申请总量的14.9%;申请人为研究机构的有16件,占申请总量的10.9%;申请人为医院的有4件,占申请总量的2.7%。由于某些申请为共同申请,申请人为2个,甚或3个,因此上述数据是将多个申请人分别计算得到的。具体数据见图5。

图5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申请人分布

6最终被授予专利权的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申请人分布:

截至2011年7月15日,在最终被授予专利权的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的47件专利申请中,申请人为企业的有23件,占企业申请总量的33.8%;申请人为院校的有13件,占院校申请总量的35.1%;申请人为个人的有6件,占个人申请总量的2.7%;申请人为研究机构的有4件,占研究机构申请总量的25%;申请人为医院的有2件,占医院申请总量的50%。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7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按药效物质分布:截至2011年7月15日,在中药缓控释制剂的139件专利申请中,药效物质为单味中药有效部位的有74件,占申请总量的53.2%;药效物质为复方中药的有65件,占申请总量的46.8%。

8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前6位申请人、其申请量及申请的法律状态

三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数据分析

1化学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总量为1650件,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总量为139件,前者是后者的将近12倍。从最早申请时间上看,化学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最早出现在1987年,而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最早出现在1996年,相差了将近10年的时间。化学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量从1987年的1件到2006年的331件,共增长了300多倍。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量从1996年的1件到2008年的22件,共增长了20多倍。由此可见,虽然我国企业、科研机构和院校对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发能力有所提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但是中药缓控释制剂技术的发展与化学药缓控释制剂技术的发展相比,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从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法律状态上看,不论是与全部申请量相比,还是与已经结案的申请量相比,授权率都是比较高的。但是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授权量从时间分布上看,从2000年至2011年,仍然处于低水平增长的状态。

3从申请人的分布状况上看,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占了申请总量的绝大部分,共82.4%。这表明由于缓控释制剂的投入大,研究时间长,其研发力量主要还是依赖于资金和科研实力均较强的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而个人由于资金不足、研发能力不够,因此申请量较少。从最终的授权率上看,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和医院的授权率均较高,而个人的授权率则很低,仅为2.7%。表明在缓控释制剂方面,个人的发明高度不够,或是申请文件撰写存在问题,从而导致授权率偏低。

4从药效物质上看,单味中药有效部位缓控释制剂的专利申请量要多于复方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专利申请量。这表明,因复方中药较之单味中药有效部位,其有效成分更多、理化性质更复杂、药代动力学更不确定,复方中药缓控释制剂较之单味中药有效部位缓控释制剂的辅料筛选及制剂处方设计和成型工艺的难度更大,因此其制备成功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

5从申请量位于前6位的申请人及其申请量看,拥有至少两件申请的申请人绝大多数为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共48件,占前6位申请人申请总量50件的96%。个人申请中,只有刘玉一人拥有2件申请。说明目前国内具有较强的中药缓控释制剂技术研发能力的主体仍是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反应当前国内该技术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四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的发展趋势

随着药物剂型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中药剂型已经很难满足临床治病的需要。加快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发,是临床应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要。目前,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较之化学药缓控释制剂而言还有很大差距,中药缓控释制剂仍明显落后于化学药缓控释制剂,但是仍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具体而言:

1)中药缓控释制剂的药效物质大部分都是单味中药有效部位和复方中药,因此仍应坚持中医药理论的指导;

2)选择一些副作用较强的中药、或是用于治疗慢性病的中药,采用缓控释制剂的形式,以提高疗效、减少给药次数、降低毒副作用;

3)应用现代的提取分离技术获得中药有效成分;

4)加强中药药效物质及其理化性质、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5)加强药用辅料的研究;寻找新的、具有良好性能的辅料;通过实验,对现有辅料及其用量进行筛选;

6)对制剂处方及其成型工艺进行优化。

五总结

总之,虽然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发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随着药物剂型的发展,原有的传统中药剂型已经很难满足治疗疾病的需要,中药缓控释制剂是中药制剂领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然趋势,仍然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专利技术通常代表着本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尽管经过20多年的研究开发,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已经得到发展,但及时掌握缓控释制剂专利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范碧亭,中药药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刘天宇等,浅析中药缓控释制剂,黑龙江中医药,2009,(3),50-51;

[3]张娅等,中药缓控释制剂及药用辅料的研究进展,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12),64-66;

化学制药现状篇9

【关键词】狗蚁草;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2-0023-02

狗蚁草为豆科链荚豆属植物狗蚁草alysicarpusvagnalis(Linn.)DC.的全草,又名练荚豆、假花生、山土豆、大叶青等,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地[1]。狗蚁草性凉,味甘、苦,具有去腐生肌、活血通络、清热化湿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筋骨酸痛、慢性肝炎、跌打损伤等[2]。狗蚁草为广西的道地药材,民间用其来治疗慢性肝炎,但迄今为止,狗蚁草抗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在国内外未见有报道。实验通过肝纤维化体外HSC-t6细胞模型来研究狗蚁草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抗肝纤维化活性。

1仪器与材料

1.1药材狗蚁草由广西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教研室韦松基教授鉴定为豆科植物链荚豆alysicarpusvagnalis(Linn.)DC.的全草。

1.2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清洁级)48只,雌雄各半,体重(20±2)g,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桂医动字第11004号。

1.3细胞株HSC-t6细胞购买于上海博蕴有限公司。

1.4材料石油醚(分析纯,批号:20130820,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氯仿(分析纯,批号:20130518,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正丁醇(分析纯,批号:20130409,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乙酸乙酯(分析纯,批号:201305040,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DmSo(批号:020120709370,amresco);青链霉素混合液(批号:1491907,Gibco);胎牛血清(批号:121005,浙江天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mtt(批号:410c051,Solarbio);秋水仙碱(批号:C8190,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

1.5仪器epoch酶标仪(美国Bio-teK公司);311型Co2培养箱(美国thermoForma公司);tB-215型丹佛精密天平(德国赛多利斯公司);HVe-50型自动高压灭菌器(日本HiRaYama公司);DLe560型超净工作台(荷兰Cleanair公司);明澈-D24UV超纯水仪(法国默克密理博公司);G3型旋转蒸发仪(德国Heidolph公司)。

2实验方法

2.1含药血清的制备取狗蚁草干燥药材,剪碎,称重,置于开口反应器中加适量95%乙醇浸泡过夜,次日加入药材12倍量的95%乙醇,回流提取3次。依次保持微沸状态2、1.5、1h,过滤,合并3次滤液,减压浓缩,干燥,得95%乙醇部位提取物。将95%乙醇提取后的药材晒干,加入12倍量纯水,按上述95%乙醇的提取步骤进行提取,得到水提物。取适量95%乙醇提取物,加水溶解,依次用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减压浓缩提取液,干燥,得狗蚁草石油醚萃取物、氯仿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取昆明种小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秋水仙碱组、95%乙醇提取物组、石油醚萃取物组、氯仿萃取物组、乙酸乙酯萃取物组、正丁醇萃取物组、水提取物组,每组雌雄各3只。阳性对照组给秋水仙碱0.8mg/kg,空白对照组给纯水,其余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给药剂量均相当于生药量112g/kg,灌胃容积均为20ml/kg,连续5d,每天2次。最后一次给药(灌胃前禁食不禁水12h)1h后,摘眼球取血,3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于56℃下温育30min灭活,过滤除菌。每组药物含药血清设10%、5%、2.5%三个浓度,5%和2.5%含药血清组再分别加入5%和7.5%空白对照小鼠血清,使各组培养液总血清含量均为10%[3]。

2.2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SC-t6细胞,消化制成单细胞混悬液,取适量混悬液,用0.4%trypanBlue染色,在显微镜下计数,活细胞百分数应大于90%。调整细胞浓度至5×103个/ml,取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中,100μl/孔,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吸出96孔板中的原培养液,加入相应含药血清培养液200μl,每组药物的含药血清分别设4个复孔,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24h后每孔加入mtt溶液(5mg/ml)15μl,37℃培养4h,吸去上清液,每孔加DmSo150μl,室温下用微量振荡器震荡10min,酶标仪双波长法测吸光度a570/630(检测波长570nm,参照波长630nm),根据抑制率=(对照组a570/630-给药组孔a570/630)/对照组a570×100%计算抑制率。

2.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3结果

由表1可知,狗蚁草不同萃取物含药血清作用于HSC-t6细胞24h后,其乙酸乙酯萃取物含药血清在10%、5%、2.5%三个浓度下,HSC-t6细胞增殖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

4讨论

肝纤维化是指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淀,是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持续大于细胞外基质降解的结果,是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发展的必经阶段[4]。肝纤维化的发生涉及肝星状细胞(HSC-t6)、肝细胞、Kupffer细胞、窦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和酶,其中肝星状细胞的激活是肝纤维化的关键环节[5]。当肝脏细胞受到损伤时,机体就会分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肝细胞生长因子等激活静息状态的肝星状细胞,激活的肝星状细胞大量增殖,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合成大量的细胞外基质[6],导致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降解减少。鉴于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以肝星状细胞为靶细胞,建立肝纤维化体外模型用于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筛选有重要意义[7]。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如果直接加入到细胞培养体系中,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可能干扰实验结果导致假阳性的产生。另外,中药的化学成分未必是发挥疗效的成分,有些药物需经过机体代谢后才产生具有疗效的物质。所以直接将中药或成分复杂的提取物加入到培养体系中研究其药效是不大合适的,而含药血清药理学方法是将药物作用于动物后,取动物血清作为药物加入到培养体系中,可以很好避免上述弊端[8-9]。mtt法可以检测细胞活力和数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简单易操作,快速、经济而且无放射污染,广泛用于细胞增殖实验[10]。故实验采用mtt法检测狗蚁草不同溶剂萃取物的含药血清对HSC-t6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显示,狗蚁草乙酸乙酯提取物10%、5%、2.5%含药血清、95%乙醇提取物10%含药血清对HSC-t6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表明狗蚁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可能具有抗肝纤维化活性,且狗蚁草乙酸乙酯提取物抗肝纤维化活性可能优于95%乙醇提取物。

参考文献

[1]李兰兴,彭家崇,异叶链荚豆引种观察及利用研究[J].中国草原与牧草,1985,2(1):40-4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26.

[3]王勤,王巍,龙颖,等.罗汉果甜苷对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及肝纤维化相关基因的影响[J].中草药,2013,44(3):331.

[4]张斌.肝纤维化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4,15(6):354.

[5]叶国荣.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2(10):90.

[6]张哲,郭津生.肝星状细胞的起源与功能[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0,4(4):459-462.

[7]刘哗,齐荔红,王硕丰,等.肝星状细胞HSC-t6体外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J].药学实践杂志,2005,23(6):339-342.

[8]崔晓兰,贺玉琢,高英杰,等.中药药理研究的新思路-中药学清药理学[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7,4(4):239.

[9]田代真一.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化学[J].现代东洋医学,1992,13(1):113-117.

化学制药现状篇10

1、关注降脂药的合理选择

(1)医师分析患者为老年女性,有多年高血压病史,根据其症状、体征、心梗三项及心电图检查等均支持nStem的诊断,同时合并高血压,故制定如下药物治疗方案:阿司匹林肠溶片0.1g,p0,qd;硫酸氢氯邮格雷片75mg,p0,c)d;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po,qd;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po,qd;厄贝沙坦片150mg,po,qd;依诺肝素钠注射液0.6ml,ih,(!l2h;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10mg,ivd,qd。患者aSt升高,考虑为心肌损伤所致,暂不予处理。

(2)临床药师建议患者tC及丨均较高,为冠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索应用调脂药物,似考虑到阿托伐汀与氣吡格宙有相1i作用,建议换用瑞舒伐他汀。w为觝吡格雷本身不具抗血小板活性,浓经CYp450酶轼化才能成为有活性的抗血小板物质。阿托伐他汀4氣吡格宙均经CYp3a4的代谢,因此阿托伐他汀"1克争性抑制CYp3a4激活氯吡格雷,使其抗血小板活性减弱(^.剂坡依赖性)、瑞舒伐他汀少量(约丨0%)经肝细胞色索CYp2C9和CYp2C19代谢,几乎不经CYp3a4代谢,因此联用氯吡格雷时不会影响其抗血小板活性。另外,他汀类药还可稳定动脉硬化板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等。对低中危冠心病患者,标准剂量的他汀(20mg阿托伐他汀或5mg瑞舒伐他汀)降低LDL-C30%~40%时能降低心血管事件。但对极高危患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糖w病合并冠心病),w强化他汀治疗(10mg瑞舒伐他汀=40n.g阿托伐他汀)使i.UL降低50%以上才可降低心血管件。该患者为极岛危患者,应强化他汀治疗,选用瑞舒伐他汀10mg,Ji晚服用(晚mHmG-Coa还原酶作用最强)。

(3)治疗变化医生接受建议,调脂药山阿托伐他汀20mg换为瑞舒伐他汀10mg,晚上服用。

(4)药学监护计划注意有无肌酸、肌痛、褐色诚等症状出现,丨周后复查肝功能和肌酸激酶;患者目前两联抗血小板加抗凝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依诺肝索钠注射液),注意有无瘀斑、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等,1周后复丧凝血功能,,

(5)药学监护结果患者未出现肌酸、肌痛、褐色尿及瘀斑、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等,丨周后K杳:aSt84U?L1,aLt45U.L—1,1nR为丨.6;2周后复查:aSt44U.L1,aLt36U?L—1,inR为丨.3,LDL2.23mmol?L-',肌酸激酶在参考值范围内。

2、受体阻断药的剂量调整

(1)人院第5天患者心率、血压允许情况下已将美托洛尔缓释片加量至95mgqd,人院第8天,患者述夜间仍有胸闷发作,含服“硝酸tt油”约4~5min缓解。医师分析心绞痛发作对能是冠脉痉挛引起,嘱加地尔硫枚缓释片90mg睡前服用?

(2)临床药师建议①p受体阻断药与地尔硫故合用可影响心脏传导,尤其病窦综合征或有房室传导阻滞者,左室功能受损者对影响心室功能,有协同作用。p受体阻断药可增加地尔硫坎生物利用度近50%’因而须调整p受体阻断药剂量,同时注意观察心电图是否有房室传导阻滞,观察患者心功能状况是否恶化。②地尔硫*与降压药合用,可致心动过缓或加强降压作用,故应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3)药学监护计划:注意监测心律、心率、血压及心电图,听诊肺部有无啰音和支气管痉挛,观察患者双下肢有无水肿,注意患者心功能有无恶化。

(4)监护结果通过心电监护记录可知患者为窦性心律,HR55-65次/min,血压为130/80mmHg左右?患者人院第14天(pCi术后3d)心电监护中出现短哲n度二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药师考虑可能为大wmatip受体附断药所致,建议注意心电监护,并将p受体B〖断药减w,.临床尻师接受临床药师建议将关托洛尔绂释片减饿至47.5mgqdo患者人院第丨8天(pCi术后7(彳)患荇心电监护示持续的1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问期>0.24s),此为应用p受体阻断药的禁忌证,临床药师迚议应停用芙托洛尔缓释片。2tl后心电图仍示i度房室传if?阻滞,HR54次/min,Bp120/iimmHg,临床医师接受临床药师建议停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患者未再出现夜间心绞痛症状。

3、质子泵抑制药的合理选择

(1)人院第14天(pCi术后3d),忠矜诉H部有灼热感。医师分析原因:①药源性:阿司匹林肠溶片诅避免R上皮细胞与其直接接触,但肠道吸收人血后也"1■对牛.现忡坏氧酶产生抑制作用,使胃酸产生过多等。氣吡格钳为aDp受体拈抗药,可抑制血小板释放促进内皮增生和加速溃疡修挝的血管内皮生长因了②急性心梗引起心功能差导致胃肠道瘀血;③长期卧床引起胃肠道血液淤滞;④急件心梗后的坏死组织吸收人血刺激迷走神经引起胃肠道反说;⑤抗凝治疗会使捋肠道损伤加重。该患者行pCi治疗,前降支贤入一枚支架,必须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年,可选择质子泵抑制药(ppls)缓解症状。

(2)临床药师建议ppis可特异性抑制胃黏膜壁细胞H+-K+-atp酶的活性,抑制胃酸分泌,预防应激性溃疡。2008aCCF/aCG/aHa专家共识推荐急性心梗后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同时服用ppisUi。但此后一系列研究显示ppis可能会降低氣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ppls主要通过CYp2Ci9和CYp3a4同工酶代谢。氣吡格雷为无活性的前药,仅15%经CYp2C19代谢为有活性产物,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氣丨丨比格雷在较低浓度时即口了发挥抬抗血小板作用,血浆药物浓度的微小变化就能影响其疗效⑷。体外测试显示,兰索拉唑抑制CYp2C19的作用最强,与氣吡格雷竞争同一结合位点,改变氣吡格雷的药物动力学,使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奥美拉唑其次,泮托拉唑的抑制作用最弱⑴,因此建议选用泮托拉l此外,泮托拉唑溶解后稳定性易受光线、重金厲离子等多种因細影响,尤其是在酸性条件时,化学结构可发生破坏性变化,故在葡萄糖溶液中不稳定,〒謝纖40mg加人0.9%氣化钠注射液100ml'i,Jf尽快使用。

(3)治疗变化医生接受临床药师建议,选用泮托拉唑40mg+0.9%氣化钠注射液100ml,ivd,qd。

(4)药学监护计划继续对该患者进ff出血监测,定期检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观察患者是否再有胸痛发作,是否再有心肌缺血症状出现。

(5)监护结果患者未出现皮肤瘀斑和出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黑便、血尿等情况,未再出现胸痛症状,人院2周m^Hbll8g.L"'0^^^

4、患者出院用药敉育和健康敉育細院带药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山硫酸鉍氣批格'〖{i?片75mg,/奶…山地尔硫祆缓释片90mg,/m,qn;瑞舒伐他汀钙片201>屯,押411;厄!4沙坦片150mg,/)o,qd,曲美托嗪20mg,/w,lidc,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出院教育。

(1)低盐低脂饮食,禁止饮酒或含酒精饮料,生活规律,不适随诊,1月后门诊复查。

(2)无特殊情况下应终生服川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建议应用至少12个月,瑞舒伐他汀钙片应长期应丨或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定期监测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及凝血功能。

(3)每天自测血压和脉搏,如果出现异常,请及时就诊.

(4)平时需注意观察皮肤有无瘀斑和出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黑便等,注意有无严重肌痛、关节痛,以及褐色尿等症状,如出现及时来医院就诊。

(5)如接受外科手术,应在术前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氣吡格雷片,请及时告知医生。

(6)如果忘服药物应尽快补服。若已超过12h,则不要补服,下次只需继续按正常规律服药。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