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十篇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十篇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2:12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作为资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把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知识成为一种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全面增长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到来无疑既给企业的生存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也给企业加快创新从而快速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管理创新即把新的管理要素列入现代企业的管理体系,管理创新涉及面广。在知识经济新形势下,一个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一、知识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晌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已成为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管理要对知识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存储和共享,运用智慧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将成为推动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重要动力,提高知识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1.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不再过分依赖于传统型的经济资源,而更加取决于知识资源。在传统管理中,基本上是人异化为物的管理,对活生生的人是一种压力,人的主动性遭到压制。知识经济条件下,非一线作业的一些管理企业对工作时间和地点的要求可能不再那么统一,工作中的弹性加大。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营造一种使企业员工自愿地交流与共享知识的意识,结合现代企业自身特点,开发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去创造新环境。

2.现代企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现代企业不再把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速度、数量、产值作为追求的惟一目标,在注重以往的流水线、节拍等严密的分工组织形式和工艺流程的同时,更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虚拟企业、网上经营等新的组织及管理模式正在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方式。

3.经营方式的转变。internet浪潮冲击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由于它使用的广泛性及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等优点,在现代企业经营上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形成新的交换体制,冲破时空的限制,构架新的市场规则。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平台上如何开展企业经营活动,已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企业管理内容的创新

随着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流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管理现代化的思想、理论、组织、技术、方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容。

1.管理思想的系统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知识的传播速度以秒计,在复杂多变的系统中,广泛吸纳国内外一切管理新思想,并进行有效综合,形成居于管理前沿的、具有先进性与指导性的思想,如战略思想、创新思想、系统集成思想等,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未来。

2.管理理论的知识化。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与此相适应的理论应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创新集成理论,加强知识管理与创新集成的研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3.管理组织的智能化。管理组织呈现智能化的趋势,在一方面表现为组织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创造出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新知识;另一方面,管理组织的成员,尤其是董事会成员,“权利知识化”已经成为国外著名大公司的重要发展趋势。

4.管理技术的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量剧增,对于信息处理的速度及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提高管理技术的信息化与集成化程度。

5.管理方式的多样化。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密集型组织让位于技术、知识、智力密集型组织,这就要求管理方式由控制型、专制型管理向协调型、参与型、自主型管理转变。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外部环境会逐渐改善,企业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推进管理创新。

1.提高企业对管理创新的认识。管理是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企业的管理创新,是生产力源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21世纪的知识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创新能力,而管理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优良的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只有抓住并搞好企业的管理创新,才能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尊重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重视创新成果。企业管理创新的综合性、复杂性、持续性和长期性往往使管理创新成果更多的是由“群体”经过长期的实践来完成而不像其它创新那样清晰、明确,管理创新成果所体现的价值也是间接的。企业管理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的“模糊”性,往往造成对管理创新的特点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这样势必影响企业的管理创新。要搞好管理创新,必须尊重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重视创新成果。

3.营造企业管理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随着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个人和组织的学习速度和能力已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应成为学习型组织,永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充实自身,超越自我。

4.建立完善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企业要进行创新,要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管理核心是人本化管理,人本化的含义是把人视为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通过关心和激励,最大程度地发挥职工的积极性。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中心由物转向了人,人成了管理的主体,而这种转变是和知识经济的特点分不开的。知识经济以花形化的知识和技术为核心,它一方面要求员工不仅要县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更重要的是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不断地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它又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宏观决策能力,而且要把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管理的中心主题。

5.要求企业家成为创新的管理者。企业家是创新者,这是企业家特征的重要表现。熊彼特认为,经理不能都有资格被称为企业家,只有他对经济环境能做出创造性的或创新的反应,推动生产的增长,才能够被称为企业家。严格地讲,管理的职能是由经理来承担的,管理创新是由企业家来承担的,管理创新是企业家创新职能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和内容。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持续、协调、快速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观念创新目标创新内容创新

知识经济是继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是以材料、能源等为主要内容的物的因素居主导地位,产品生产主要是集成资源。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知识(智力)成为最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因素,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尽其才(能)是物尽其用的基础。产品生产不再主要是集成资源,而主要是集成知识(智力)。产品的知识(智力)含量越高,价值越大。可见由工业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从生产要素看,主要是由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变为知识(智力)依赖型经济。由此而形成的知识经济。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知识经济名称的提出,目前看到的最早的资料可以追溯到80年代。它是一种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后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并具有四大特征:一是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二是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三是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四是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强调了经济的增长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知识这种最重要的资源,已经越来越以知识为基础。正如德鲁克所言“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已是且将代替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而成为最重要的资源”。

二、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财务管理创新是指由于财务管理在实现了量的渐进积累之后,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和改变,实现了质的突变飞跃,这一交替演进过程就是财务管理的继承和创新过程。加强认识,转变观念。转变理财观念,认识知识资本充分利用知识资本,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能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单位管理,要认识到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且是整个系统或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它的战略性和系统性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追求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目标。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使知识最大化目标能兼顾内外利益。

第一,国库集中支付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拨付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所有财政性资金都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进行拨付、结算的一种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它实现了从预算分配、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者账户的全过程监控。

第二,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研究完善政府会计制度,探索实施中、长期预算管理,编制滚动预算。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制度改革,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积极推进预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做到从财政资金预算、拨付、使用到绩效评价全过程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应建立健全配套制度,规范支出审批程序,应加强财产治理制度建设,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应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从源头上增收节支,应完善内外监控制度,保证会计服务质量,应正确处理好核算与被核算单位之间的关系。

四、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一)加强财务审核监督,严格财政支出管理

通过集中核算对单位财务严把审核关,切实履行好财政监督职能为政府和单位节减了行政管理成本的同时,把财务审核监督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对核算单位的会计业务实施全过程监督,遏制了财务收支中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同时规范了政府采购行为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继续深化财政国库体制改革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涉及整个财政管理的基础性改革,政策性、技术性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继续顺利运行,国库管理的各项制度日益规范,信息技术支撑进一步得到保障

(三)增强协调配合意识,促进各项工作开展

国库支付中心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它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事业单位,处理协调好各种关系是保证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关键。通过对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合理管理,把原来分散沉淀在各个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账户统一管理,集中盘活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报账审核办法,统一报账审核标准,实行拒付理由通知书制度,对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各项开支、超预算指标金额的项目要严格把关,依据不同情况,签发拒付理由通知书,实现财务信息反馈制度,定时向核算单位财务负责人反馈本单位财务状况,方便各单位领导及时掌握本单位财务收支情况,更好地指导本单位预算执行和加强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加强内部稽核和监督检查,对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疏忽、错误及时加以纠正,确保会计处理的真实性、准确性,执行人员轮岗制度,规避财务风险,实行岗位之间的互相监督和互相学习。

总之,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在给财政系统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财政系统财会工作的发展和深化带来机遇。对于做为国库集中支付基石的会计集中核算,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流于形式,应实事求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促使其健康发展。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财政系统会计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努力为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作出贡献。

五、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培养优秀的财务管理文化对于财务管理创新非常重要。优秀的财务管理文化主要表现在理财工作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上;强调在理财中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秀的财务管理文化可以促进财务管理思想的更新,优化财务管理原则与方法,创造出全新的财务管理体系,形成新的财务管理学说。更要注重培养三方面能力:一是职业判断能力;二是沟通协调能力;三是开拓创新能力。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考虑到财会知识和有关财经政策往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逐步建立业务培训指导、信息沟通机制,切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保证财经法律法规政策的及时贯彻执行。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知识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实力成了最重要的竞争力。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企业的发达和个人的发展,无不依赖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而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则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知识已成了时展的主流,尤其是以高科技信息为主体的知识经济体系,迅速扩展令世人瞩目。知识经济的伟大力量能够使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断开拓进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我们相信,中国一定能够抓住这个时代机遇,在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的过程中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经济腾飞,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发展巨人。

参考文献

[1]徐士博.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J].中国市场,2007,(27).

[2]赵淑华,侯利.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商业经济,2007(06).

[3]尹海平.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J].上海会计,2008,(4):17-18.

[4]杨汉明.浅析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2).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篇3

[关键词]知识创新 组织学习知识管理 知识资本 革新

[分类号]G302

知识管理自1987年提出至1995年,其研究文献已超过2500篇。据2006年中国知识管理趋势调查报告显示:虽然中国企业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不尽相同,但知识创新在知识管理中的核心灵魂地位不可质疑,许多企业将知识管理理解为“创新管理”、“知识型的企业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同时,企业也认为“知识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知识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做起,最终达到“知识创新”。

1 知识创新(Knowledgecreation)理论研究进展

众多学者对知识创新进行了研究。maria(2006年)认为,个体间通过共享和整合其隐性和显性知识来实现行为的改进,并产生知识创新。知识创新(knowl-edgecreation)与革新(innovation)是不同的概念,知识创新关注于产生和应用知识,能够增加企业新的能力;而革新则关注于如何让这些新的能力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以便为企业带来收益。

在众多知识创新过程的研究中,影响较广泛且体系较完整的是nonaka提出的知识创新的SeCi螺旋模型理论,该理论核心是“个体隐性知识(individualtacitknowledge)转化”。与nonaka的知识创新理论相对应,有些学者倾向于以“知识资本创造价值”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理论,由于这两种理论知识创新管理的主体和目标不同,使得其中管理思想和方法存在一定差异。

1.1 以“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为核心的知识创新

许多学者认为,个体知识和技能的发挥是组织知识创新的根本源泉。个体知识创新对企业成功至关重要,扁平化的组织有利于个体运用技能和组织创新。在以挖掘“个体知识”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理论中,影响比较广泛、比较完整的理论是由nonaka等提出的知识创新过程模型。nonaka等认为,组织知识创新的驱动者是知识个体,个体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和知识管理的核心,组织的任务是支持个体知识创新。nonaka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创新理论框架,以理解组织产生、保持和开发知识的动态过程,即:使用现有的知识资本,通过在“场”中进行的SeCi过程来创造新知识,当新知识产生后,又依次成为再次知识螺旋的基础,如图1所示。该理论框架的核心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和相互作用,其中以隐喻、类比和模型等方法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是知识创新的关键,这里知识的来源和主体主要指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等隐性知识。

笔者认为,nonaka提出的创新型组织及其知识创新过程类似于由高级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知识员工自发组织完成的一些完美的创新过程,他们以良好的自觉性,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情形下,以适当的形式完成知识创新过程,是一种理想化的运作状态。虽然,在nonaka的研究中提出,为了促进知识创新,组织必须有效管理动态知识资本,绘制并利用其“知识地图”,明确组织所有、所需、所缺的知识资本及其来源;但是,nonaka等认为,知识资本管理主要是高级管理者的工作,知识资本利用的有效性取决于高级管理者的能力。这种看法同nonaka认为“个体是知识创新的核心”的观念一致,其中知识资本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是管理者和员工等个体知识创新的辅助。nonaka的知识创新理论的关键启示就是: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知识创新意愿和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与知识创新平台,是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而且隐性知识根植于个体且难以观测,管理者主要起到支持与促进的作用。因此,这些组织的知识创新需要依赖于高级管理者对组织创新愿景的洞察力、中层管理者的综合领导力、执行力和专业技术以及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良好的创新动力等。但是,在现实中,这种理想状态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具备或者一蹴而就能够达到的。nonaka的知识创新过程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当前大部分企业的背景和能力,尤其是在企业规模庞大、文化相异、报告机制不灵等情形下更难以实现。因此,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既要考虑个体知识贡献的重要性,更要从全局的角度分析整个组织的知识战略和组织环境,来推动整个组织的知识创新。从这个角度,有些学者提出了以组织网络知识资源形成的“知识资本”为核心的知识创新,从整体上考察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以实现价值创造。

1.2 以“知识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为核心的知识创新

与nonaka等的理论相对应,有些学者提出,知识不是一个分散的事务,而是整个网络中的一个要素。组织除了关注个体的知识创新外,更应该从组织整体知识资本的角度去考察有价值的知识创新。这时,组织知识资本的整体有效协同和价值创造是组织知识创新的主导,个体知识创新要服从整体利益的方向和要求。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于1969年提出的,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之进行了研究与界定。冉秋红认为,知识资本是指组织拥有或控制的、尚未体现在实物资产与货币资产中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的经济资源,如员工的能力、管理制度以及客户关系等,它代表着组织知识基础的价值创造能力,包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关系资本。mouritsen提出,知识创新不仅仅是挖掘个体蕴含的知识,更是集成知识资源来产生和创造价值,知识资本关注于价值创造而忽略知识的分布式效应。基于知识资本的创新主要关注知识资源间的互补和集成关系,关注整个组织范围的知识创新过程、外部知识获取和知识网络行为,用以提升组织的整体竞争力。此时竞争力的提升是组织技能集成的产物,不是某一个体或小组的单一的分散的技能,而知识管理的关键是组织整体的过程和程序,以实现工艺、技术、方法和关系的整合。当组织知识创新的核心不再是隐性知识,而是整体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协同时,通过知识资本的信息来管理和控制知识创新便成为可能。

1.3 以“个体知识”为核心和以“网络知识资本”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的主要区别

以“个体知识”为核心和以“网络知识资本”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的主要区别是对知识创新来源的关注角度不同。从根本上分析,知识创新的确来自于个体,尤其是被认为是“冰山”主体的隐性知识的挖掘与转化。但是,个体只是组织整体的一部分,必须被有效引导,使得个体知识创新与组织的目标、要求和效率相适应。笔者认为,nonaka和mouritsen等的知识创新理论并非

完全冲突,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分析与看待知识创新过程。知识创新的实现由多要素组成。包括知识创新的战略规划、目的、要求、知识资源基础、员工的创新意愿或动力等,知识创新不仅是知识员工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的知识转化,更多的是在组织支持和管理下,完成组织知识创新需求的过程。知识创新是组织的网络知识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创新的知识对组织而言是有价值的,能够带来效益或者提升竞争力。因此,企业知识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强调创新主体主动性与企业整体价值增长性。知识创新过程是贯穿于企业各个层次的一系列活动,即:是基于个人的知识创造、团队的知识整合以及组织的知识制度化与创新的,各层次之间的知识创新与运用转移又是每一层次内知识创新管理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创新的组织既要有利于企业成员个人知识生产,又要能促进企业对这些个体知识的运用和整合。因此,在研究组织知识创新时,既要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也要利用正确的引导和控制机制,使个体组成的整体知识资本为企业增加价值和竞争力服务。以“个体知识”和“网络知识资本”为知识创新核心的思想既有相异点,又互相补充,为组织对个体知识和知识资本的平衡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2 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learning)理论进展

组织学习的概念首先由march和Simon于1958年提出。1978年argris等出版了《组织学习:行动透视理论》一书,标志着国外学者对组织学习系统化研究的开始。20世纪90年代,组织学习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

2.1 组织学习的概念

组织学习对于组织生存至关重要,许多学者从组织行为和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了组织学习,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不断发现和修正其不足之处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早期的研究者argyris等认为组织学习是“错误的检测和修正”,他们将组织学习定义为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组织成员通过检查并改正错误来应对组织内外的变化,以保持组织的核心特征。Haines(1994年)将学习定义为:获取和实践生存于一个不断变换的世界中的新方法、新技能、新看法等。他认为学习需要不断进行不同的实践体验。marquardt等(1994年)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个体获取新知识和洞察力以改变他们的行为和举动;只有当学习者认识到一个问题,即发现一个错误,并且有改正错误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的动力时,学习才会发生;组织学习需要个体学习,更需要集体学习,因为它受到广泛的社会、政治和结构变量的影响。Dodgson认为,组织学习是基于一定文化背景、围绕企业特定的业务活动来建立、组织和补充知识和改善日常程序的途径,通过该途径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效率。Dodgson还提出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环境日益不确定,学习能够有意识地在组织或组织的某些部门保持生产效率和革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不确定性越大,组织的学习需求也越大。我国学者陈国权提出,组织学习指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的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使组织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2.2 组织学习的过程与形式

Huber(1991年)探讨了组织学习的过程,认为它主要包括知识获取、信息分发、信息解释和组织记忆4个方面。argyris等描述了三种组织学习形式:①单回路学习SLL,即只发生在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时的组织学习,组织依旧执行当前的政策和目标。②双回路学习DLL,即组织不仅可以检测和改正错误,还进一步对现存的规范、程序、政策和目标进行质疑与调整。DLL包括改变组织基于知识的某些特定能力,或者对常规的程序和条例进行合理的修正。③二次学习。即识别组织中学习的倾向性、风格、程序和结构等学习促进因子,以推动组织学习,因为当组织并没有意识到必须学习时,SLL和DLL也不会发生。nevis等(1995年)分析了7种不同的学习风格和10种不同的影响学习的促进因子,以推动组织认识到学习需要并创造适当环境和程序来促进学习发生。adler等(1991年)定义了引起学习曲线的行为过程,探讨了二次学习的效应,提出经验引发学习,有利于革新和生产。

3 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的关系分析

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密切相关。许多文献提出知识创新来源于某些形式的学习。adrian等(2007年)认为学习包括信息查询、讨论和请教问题,知识创新是学习的结果。Stata等(1989年)发现组织学习可导致创新,尤其在知识密集的产业中,个人与组织学习进而引导创新,才能成为组织中惟一可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mabey等(1995年)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维持创新的主要因素。mcKee等(1992年)以Foster的模式为基础,指出不同组织学习形态会导致不同的创新型态,如单循环学习只会导致增量的创新,而不连续的创新则需要双回路学习才能够实现,可见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有促进作用。从组织学习的观点来看,知识是提高绩效的来源,而组织学习是企业创造知识的能力。

笔者认为,在nonaka知识创新的SeCi螺旋模型中,除了外部化和部分整合化过程外,其他的几个转化过程都包含组织学习。其中,社会化是个体间面对面的学习(隐性知识交流)的过程,包括师傅传授学徒技术、员工间在非正式场合中分享世界观和信任、从销售或生产点获取信息、同供应商和顾客及外部专家分享经验、与竞争者对话等。社会化过程有助于增加组织的经验知识资本。正如Kolb(1984年)提出“学习是一个过程,通过该过程中的经验转化就可以实现知识创新”。所以社会化过程是一个转化和交流经验的学习过程。另外,在整合化和内部化过程中,整合化后的系统知识资本和常规知识资本(规范手册、组织内外知识资源、专利特许、程序、组织文化、价值观、愿景等)在组织内外进行共享;而且管理者还支持小组试验和全组织对试验结果的分享。整合化中的知识和内部化过程包含了组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获取、分发、解释和存储记忆等。由此可见,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不可分离,组织学习是知识创新中的基础过程,创新的知识促进进一步的组织学习。

nonaka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理论更多地关注于组织内部以及与客户、供应商等之间的学习。随着商业模式的变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组织之间的学习和合作知识创新。在这些合作过程中,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也密不可分。组织间的学习与知识创新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由一方从另一方引进知识技术,然后在吸收消化(学习)的基础上再自我创新。这种组织合作方式中学习是先导,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包括技术,而且要包含文化和管理技能等。组织只有在完全学习、吸收和掌握了引进的知识技术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自我创新。第二种组织间合作方式是多个拥有不同知识技术的企业合作完成知识创新。powell等(1996年)认为,当某个产业的知识基础复杂而广泛,而且相关的专门技术资源很分散时,就要通过跨组织的网络学习来进行知识创新。跨组织的深度理解的学习有利于新知识和创造力的产生。在基于交互式学习的战略联盟中,成员之间互相的教授和学习对分享和实现共同的价值观、使命非常重要,组织间和合作创新也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因此,学习和知识创新是相关的,知识创新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查询、讨论和询问问题等行为过程,实现知识创新的结果。学习中的信息查询和讨论能够促进有利于知识创新的对话和交互。组织学习是知识创新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认为,知识创新是在知识沉淀、知识共享、组织学习和知识应用等过程中动态产生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篇4

一、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一从产业竞争理论到企业知识理论

围绕企业如何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为代表的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二是以资源基础论、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为代表的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

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以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为代表,认为企业选择一个正确的产业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这一理论过分强调企业的外部环境,忽略了企业的内部差异,不能解释产业内不同企业所获利润的差异往往大于产业间的利润差异,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战略理论将竞争优势完全归功于行业结构和市场力量的质疑,越来越多的人把战略分析的重点转向了企业内部。

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大致经历了“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基于能力的企业理论”和“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三个阶段。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差异是由于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即企业的竞争优势依赖于企业内部的异质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无法替代的专有资源。但竞争优势与具有普遍意义的资源间,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只有隐藏在资源背后的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深层能源,于是prahalad和Hamell在1990年提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多方面的资源、技术和不同技能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理论扩展了对资源的认识,但并没有对为什么企业拥有核心能力以及一些企业在获得了核心能力后会因出现“核心刚性”而失去核心能力做出解释。

通过对企业能力理论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资源,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无论是“生产技能”、“技术流派”、还是“积累性学识”,都是“知识”的一种。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由那些难以编码的、隐含的、与企业的经验和历史紧密相连的知识组成的动态系统,企业知识的竞争力和对知识管理的能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长久保持的关键。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即企业知识理论。

二、知识管理对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作用机理分析

高科技企业所具有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本密集的高风险、高收益、高成长的特性,决定了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和构成与其他类型企业有所不同,创新是高科技企业生命力的源泉。

知识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通过确定、捕获、收集、组织、存储、集成、检索和共享组织的知识资产,对组织的知识资产及相关事物进行综合、系统和有效管理的科学。知识管理适应高科技企业的知识型特征,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发展有着深刻和积极的作用。

(一)知识管理在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核心技术竞争力是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物质基础,是培育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在知识经济下,企业技术创新对象知识含量增加,使得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作为一个知识活动集合而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其所有知识活动是否有效率地进行将直接影响创新的成功。

1 知识管理能有效控制技术创新过程各阶段的知识流动

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新理念,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和分类,通过数字化和知识化将大量无序信息有序化,使技术创新的过程流畅,各个阶段紧密有序,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改善服务质量。

2 知识管理有利于防范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多是间断性和“蛙跳”式创新,创新过程中发生技术的非连续的范式转移,使原有的技术范式受到彻底的颠覆和毁灭性打击。知识管理可有效降低这种风险。通过对知识的传播和收集,通过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沟通,企业可从市场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为技术创新作依据和参考,减少技术创新方案中不完整之处以及可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而及时调整创新方案。

3 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反馈的监控

运用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将技术创新各个阶段的数据整理成数据库,增加企业知识储备,将个人知识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以便使今后的技术创新人员能从过去的技术创新项目中吸取经验教训,熟悉技术创新环境,学习了解其他员工的经验。

4 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优势的保持

技术创新是能够扩散的。一旦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取得竞争优势,其他企业将会扩大资源的投入进行模仿技术创新,从而消减了技术领先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实施知识管理,一方面方便企业的后续者轻松获取前人积累的知识,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不断跟踪与发现新知识,应用新知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知识管理有助于高科技企业文化力的形成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华,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成功的知识管理可以塑造难以模仿的知识共享型企业文化,这个企业文化是其它竞争者难以模仿的,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优势。

(三)知识管理有助于高科技企业形成持续的学习能力

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要求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隐性的不可模仿性知识等。因此,组织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学习、团队学习和系统学习,使企业的运行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对活化企业的内部资源,适应环境的变化,培育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意义。企业学习力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开发与共享,通过知识管理可以使企业形成持续的学习能力。

(四)知识管理有利于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企业知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获取、使用、保存、提升并转让知识和智力的一种管理模式,而作为企业所拥有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商业秘密、厂商名称、地理标记等智力成果可以看作企业的知识财产。作为知识财产重要形式、并需要加以有效管理的知识产权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科技企业通过知识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对策

(一)最高领导层需要树立知识资本的新理念,重视和支持知识管理

高科技企业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知识资本的’

新理念,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自身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再认识、再评价,要清楚地知道企业有哪些知识资源,并据此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开发,为企业以及知识管理建立起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将发展目标灌输到每个员工头脑中,使知识管理始终保持明确而且正确的方向,真正地贯彻和实施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

(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构建高效益的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使高科技企业信息资源的获取、传递、处理、储存、控制建立在全面、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保证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及时,这样才能为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构建与企业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以企业整体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对员工的影响表现为行为导向、行为激励以及行为协调。企业现存文化与知识管理目标是否适应,直接决定了知识在企业的分享、流动和转化,影响到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

高科技企业应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负责企业知识管理总体战略的领导和实施,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控制、环境保护和电子信息等主体专业分类建立知识管理中心,形成系统的知识管理组织。有了知识的专职管理部门,一方面可以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收集、分类,并监督知识的流向和使用,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知识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知识产权或通过技术手段来保护知识的秘密,以防止人员的经常流动把技术知识从一个企业带到另一个企业。

(五)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完善相应机制

高科技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转换角色,为组织的知识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注重员工个性化的发挥,另一方面又激励参与和分享,倡导“团队精神”,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员工愿意并且能够将存储在他们头脑中的知识贡献出来,实现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鼓励员工通过个人学习和团队工作不断消化和吸收获取的组织内外的显性知识,进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六)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

知识管理为企业提供了新型管理思想,知识产权则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科技企业能否有效地保护、管理和运用企业的知识产权,将直接影响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高科技企业要注意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制定,为知识产权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真正意识到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篇5

 

一、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的意义

 

1.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目前的市场经济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产业为特征的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应用与转化。知识经济的知识与信息的应用和转化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并以经济发展的高创新性为特征。这种经济需要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必须具有坚强的创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具备完备的市场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这种人才是适合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也是能在经济、科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

 

同时,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这种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的学习能力,他们要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和组织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二是人才的研究能力,他们要能思考和研究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三是人才的创新能力,他们要能将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企业实践,并使创新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前提,即学习的应该是学科前沿的知识,研究的应该是学科前沿的问题,而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的也应该是学科前沿理论。

 

2.实施企业管理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部署,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涉及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而人才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具体到企业管理二级学科,这一重要环节便是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要求我们在如下三个方面切实做好工作:一是转变研究生教育观念,要坚持市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二是要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如加大企业管理外文教材的引进,实施双语教学等;三是要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其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工作无疑都是以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为核心开展的。

 

二、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立足学科前沿的教育思想

 

石家庄经济学院在企业管理硕士生培养上已有多年实践,并从2004年开始独立培养(之前多为合作培养)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一直以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为教育目标,坚持立足学科前沿的培养理念,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做法,创立了一种企业管理硕士生的培养模式。几年来,我校企业管理已有四届毕业生共65人,其中8人考上了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其他毕业生也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总结几年的经验,我们认为,实施企业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立足学科前沿,因为只有立足学科前沿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同时,只有立足学科前沿才能建立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在这一前提下,使研究生学习的是学科前沿的知识,研究的是学科前沿的问题,而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的也是学科前沿理论,这样有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育。

 

1.要鼓励、指导研究生了解、熟悉学科前沿理论知识。要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就要让研究生掌握一定的学科前沿知识,要阅读一定量的企业管理经典名著。我们鼓励、指导研究生阅读《哈佛商业评论》、《中外管理》、《管理世界》等反映学科前沿的高质量杂志,同时要求研究生阅读诸如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菲力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新千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等经典著作。通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前沿学科知识,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参与导师的学科前沿课题。在鼓励、指导研究生了解、熟悉学科前沿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导师要有一定量的立足学科前沿的课题,并让研究生参与其中。只有参与到学科前沿的课题,才能促使研究生深刻思考学科前沿问题,才能使研究生有机会提出一些有关学科前沿的见解。如果研究生导师不能立足学科前沿,做一些学科前沿的课题,研究生一般也就没有机会思索学科前沿问题,这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3.积极实施新儒商人才培养工程。只有能力和品质相符的人才才是我们要的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新经济时代“管理”重心的变化要求“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工业经济时代,其管理重点是生产管理,是扩大规模增加产量,生产环节成为管理中心。管理的重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在新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研究与开发、切实提高经营管理人员及职工的道德、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管理的重心由单纯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向知识(包括技术)的生产与开发转移。提高知识的生产与开发率成为衡量企业的重要指标。管理重心的变化对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管理人才必须重视道德素养的培育和个人诚信的树立,这是非常关键的;二是重视学习多元化的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必备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信息学、生态学、技术创新学等;三是新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依托信息手段,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四是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要体现“韧性”和“柔性”,具有自组织、自适应的能力。对此,我们建议实施新儒商工程,把企业管理研究生培育成新时代的儒商。概括地说,我们培育的“新儒商”内涵包括以下三点:①具有仁爱之心,能够满足市场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科技创新的变化,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秀文化,吸纳国外先进文化,融合提炼,形成特色;②具有渊博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具有经营、管理、营销、交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③诚实守信,博学创新,爱岗敬业;发展实业,服务人群,报效祖国。“新儒商”既包括以新儒家文化为底蕴的现代商业,也包含继承弘扬儒家文化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商人、经营者和管理者。我们认为,新儒商工程则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为底蕴,吸纳西方先进的科技、管理与文化,通过教化与经营实践,培养、造就适应当代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新型经营者、管理者的过程。儒商工程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包括:目标系统、价值系统、知识系统、能力与行为系统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环节上努力。

 

4.将实践贯穿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实践。企业管理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所以,我们提出,在整个模式中,应始终贯彻以实践,把研究生了解、熟悉的学科前沿知识通过与课题的结合产生一些理论上可行的做法,再把这些做法应用于实践,用实践检验其正确与否。这样往复循环的过程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三、关于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1.研究生坚实的学科基础是培养的前提条件。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研究生有坚实的学科基础,这是培养的前提条件。这其实是传统知识继承和创新性学习和研究的关系处理问题。我们认为,创新性学习和研究应建立在对传统知识的继承上。所以,我们培育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应强调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本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要注意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如不仅要掌握管理学的知识、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也应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加强知识的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要求,为后继的创造性研究和创新性的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2.研究生在科研上追求学科至高点是有力保证。研究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是主动的,这体现在是否在科研上寻求学科至高点。如果研究生在立足学科前沿上是主动的,他们将具有了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是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也是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够成功的有力保证。为保证研究生在科研上寻求至高点,就应引导、培养他们对学科前沿问题的兴趣,在学科前沿问题中寻找自己有优势的领域,积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并积极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同时,积极了解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某一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并了解某一研究方向名家的学术观、理论与研究方法。

 

3.研究生导师具有创新意识,立足学术前沿,承担学科前沿课题是关键环节。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其研究是否立足学科前沿,并承担有一定的学科前沿课题关系到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成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其对研究生的学术甚至生活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上,应首先掌握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熟悉某一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熟知某一研究方向名家的学术观、理论与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一定数量的立足学科前沿的课题。这是实施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

 

4.将学科前沿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是重要保障。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学科前沿理论。由于学科前沿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一般偏少,而要消化、掌握一门新技术、新方法,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工作中,需要付出艰辛的、不懈的努力,而这个过程就是企业管理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育的重要保障。我们很重视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联系与研究生导师课题有关的或与研究生学术兴趣有关的企业,安排研究生实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5.组织参加高质量的学术活动是有益补充。作为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培养的有益补充,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校(甚至高一层组织)组织的学术活动,也要积极参加研究生培养部门(如商学院)组织的学术活动。作为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研究生群众组织(如研究生会)也应积极组织一些学术活动。参加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可以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探讨学科前沿问题,这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篇6

摘要: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知识转移理论,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汽车核心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在内部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作用于创新绩效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推动作用,但不会直接作用于知识共享与整合;知识异质性在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作用于知识共享与整合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汽车;内部创新网络;创新绩效

一、引言

汽车核心企业内部创新网络在整车研发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该内部创新网络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目前研究中,虽有文献关注到了企业内部创新网络在企业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但是大多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依据nahapiet和Ghoshal,tsai和Ghoshal提出的内部网络三维度理论,即认知维度的共同愿景、结构维度的社会互动纽带和关系维度的信任和可靠性,根据知识异质性理论,将内部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异质性纳入到研究框架中来,依据汽车核心企业样本数据,更全面研究汽车核心企业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假设

1.汽车核心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

(1)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与网络结构。

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是指企业内部组织中所有成员的共同目标和愿望。内部网络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各单元间联结的结构和模式。如果企业内部创新职能部门间能够建立起网络式连接,则有助于收集产品创新全面的信息和知识,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这在汽车产品的创新过程中显著体现。而企业内各单元间的共同愿景有助于创新单元间建立连接。因为当各创新主体拥有共同目标和方向时,他们会形成创新共识,具有达到目标的动力,进而积极主动克服部门间信息、知识传递障碍,提高产品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如李燕华认为,当企业内部网路中共同愿景形成时,网络中的人员会同其他成员进行互动产生共识,进而有利于内部成员间建立连接关系进行想法和注意的交换。

假设1a:汽车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与网络结构正相关,即如果企业内部创新主体拥有共同愿景,那么内部创新网络的关系连接数量就会增多、网络密度较高。

(2)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与网络关系。

企业内部网络关系是指企业内各创新主体间关系本身性质以及根植于这些关系的资产,例如信任、交流频次等。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不仅有利于创新主体间连接的建立,更有利于主体间关系的维护和强度的增加。如上述,当企业内部创新主体拥有共同愿景时,他们对创新就拥有共同的认识和追求,为达到这个共同目标,对彼此之间的必要互动就会形成共识,进而形成了最基本的信任,促使了部门之间及具体人员之间的频繁交流,提高信息和知识的共享及溢出。如tsai和Ghoshal论述,企业内部成员间的共同愿景导致他们倾向于之间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合作达到共同目标。

假设2b:汽车企业内部创新网络共同愿景与网络关系正相关,即企业内部创新主体之间的共同愿景有助于他们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和交流频次增加。

(3)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与知识共享与整合。

知识共享和整合过程是企业竞争力的真正来源,对于汽车核心企业更是如此,因为汽车产品拥有七十多个模块、上万个组件,之间联系紧密,企业不可能但靠自己进行每个组件自主创新完成整车创新,内部每个单元也不可能隔离开来进行单独创新而不顾其他组件的匹配性,加之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动,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这就特别突出了整车创新中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的关键性。而企业内部网络的共同愿景却有利于该过程中知识的共享与整合。因为共同愿景促使各创新单元对于创新任务具有共同的认识,促使他们在共同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率更高,知识整合效果更好,正如谢洪明等认为,企业内部共享愿景对知识学习和整合有直接促进作用。

假设3c:汽车企业内部网络共同愿景有利于创新主体知识共享与整合,对其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2.企业核心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属性。

网络联结是知识扩散的通道,否则知识共享和整合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对于复杂产品,汽车产品模块和组件的多样性及其之间联系的紧密性和匹配性,同时需要及时把握一线市场信息,这就要求内部各创新单元在创新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知识的传递、反馈及融合,如果企业内各创新主体能够通过各种平台在创新中同其他创新主体建立联系,及时进行信息、知识交流,那么其知识整合效率和质量会大大提高。如michael等指出,汽车核心企业内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及时信息、知识交流,对研发绩效拥有非常大促进作用。

假设2:汽车企业内部创新网络结构与研发过程中知识共享与整合正相关,即内部创新网路的高密度、高聚集度有利于知识共享与整合创新。

3.汽车企业内部网络关系属性。

创新主体间建立连接为其提供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可能性,但不能保障其学习和整合知识的效率性和有效性。在整车创新中,创新主体没有及时、高频次进行信息、知识互换,那么在并行研发模式下,可能会扭曲知识创新方向,造成上游部门由于对下游部门的了解不够而对图纸的返工,下游部门由于没有及时获取上游部门的知识创新方向而造成知识创新方向出现偏差,这就阻碍了知识的有效整合。所以在整车创新过程中,内部创新主体间的信任和多频次知识交流和碰撞,对知识共享和整合有直接的促进作用。Bradach和eccles在研究中也得出相似结论。

假设3:汽车企业内部网络的关系属性与研发过程中的知识共享与整合正相关,即创新主体之间的高交流频度、高信任度有利于知识的整合与创新。

4.汽车核心企业内部网络知识共享与整合。

价值创造是通过资源交换和整合来完成,为了创造新产品,企业需从新分配资源,进行对现有知识的整合或者创造新资源。所以知识共享与整合在产品创新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创新绩效。如Lansiti和west指出竞争激烈的产业中,企业产品创新所需技术往往来不及自行建立,通过技术学习和整合是这类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技术整合越好,所创造产品也就越好;Cohen和Levinthal认为技术知识系统化的整合能力和内部化的学习机制与产品创新呈正相关关系;Sivadas等指出企业无法达到创新目标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其知识整合能力不足。

假设4:汽车企业内部创新网络的知识共享与整合跟创新绩效正相关。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篇7

[关键词]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

作为高校的重要专业,公共管理专业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不断走向正规化和体系化,不断挖掘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学生的能力体系,让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不断提高创业能力。这既是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目标,也是新时期社会对于高校人才教育的要求。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目标,是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强调通过教学方法的交融,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并形成清晰的自我认识、挖掘自身潜力,形成创新和创业精神。通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较传统高校教育来说,培养出的人才更优秀,而且不仅能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将创新创业理念渗透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发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公共管理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急需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引领行业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引用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公共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开展教学应当立足当下,而不是教授给学生脱产的内容。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环境愈发严峻,公共管理专业需要在认知环境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调整教学方向,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国家为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进一步改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构建符合时展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应用型、动手能力强的管理人才。

3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3.1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对于创业的认同和渴望,这种认同也可以转变为创新和创业的举动。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创业的价值以及作用,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创业理想和目标,让学生能够将创业意识融入日常的专业学习中。

3.2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

创业和创新活动需要个体具有较为成熟的人格和社会认识,从而才能正确处理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所以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未来顺利进行创新创业提供重要保证。

3.3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需要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完善的认知体系。管理学涉及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在掌握这些领域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创业创新课程能够扎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创新创业课程也需要完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创业理论、投资与风险、营销策划以及财务管理等内容,这些与创业创新相关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储备,以应对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4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4.1课程普及率低

目前,并非所有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这门课程仍然属于经营教育的范畴,还未进行普及。一些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虽然开设了创业的相关机构以及课程,但是并非针对所有学生开放,只有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参加创业活动或者比赛,成绩一般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环境影响的机会非常有限。在这样的条件影响下,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进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2与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脱轨

由于创新创业课程对于高校来说仍然是一门新学科,教师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也缺少和公共管理专业相融合的教学机制,导致专业课和创新创业课程的交叉互融性较差,学生无法在本专业的基础上理解创新创业课程,而且多数创新创业课程都属于独立的专门课程,内容主要以理论为基础,实践部分较少,从而也不利于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疏漏的基础上,高校本身开展的公共管理课程也没有融入创新创业的知识,仅有的渗透也只停留在销售层面上,忽略了深层次学科之间的融合。

4.3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不够明确

很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并没有将其作为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框架,在教育定位上常常缺乏明确的目标,而且容易将学生带入功利性的发展方向上。很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们都将创新创业课程看作是为大学生毕业提供的辅导性课程,或者是为就业困难的专业提供创业思路和方向,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部分,也没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规划中。而且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自身并未做到实践创新,忽略了创业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5构建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课程的策略

5.1提高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认识

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塑造管理人才,作为一门管理科学,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相关授课教师应当根据现阶段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课程。在大学,学分仍然是学生毕业的主要衡量指标,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占毕业所需学分的一半以上,所以教师们仍然需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然后在确保学生掌握牢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创新创业知识,为今后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创新型人才与传统高校培养出的学术型人才相比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以及更宽阔的视野,在知识储备上,不仅具有书本专业知识,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相关教师在教授创业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区别开来,让学生通过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提高辅助工作的专业技能,包括计算机使用以及外语知识等,以此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进行创业的技能以及综合素质。

5.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公共管理专业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着重突出“创新”的概念,将创新融入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细节中。例如,不断完善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优化创业教育课程、提高毕业论文对于创新内容的体现等,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高校也可以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特征,采用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在实践中感受创新对工作的影响以及进行创新的可行性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也需要抓住课堂的教学机会,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运用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可以通过模拟企业管理环境进行情境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情景辅助。

5.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公共管理课程应当重视实践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同时也应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并加大实践技能的训练力度。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课内训练、拓展训练以及社会实践,将教育实践分为不同的阶段开展实训,同时可以和公共管理课程的理论内容相结合,在建模和创业方案设计上进行实践拓展,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为了丰富实践的方式,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能力竞赛,如英语口语竞赛和计算机竞赛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力。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和敬业精神。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运用积极的创业案例鼓励学生、树立创业成功的典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创业所需的心态。

6结语

在公共管理课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就业、培养现代化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融入创新性,充分发挥企业、校方、学生的联动作用,让公共管理焕发出新的活力,培养学生理性认知以及行动上的自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全面发展的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秋菊.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

[2]张元新,葛雅琨.基于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实践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7(23).

[3]赵建华,刘宁.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7(12).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篇8

[关键词]知识创新知识管理

企业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有关人士的普遍认可。相对于企业的其它要素而言,知识创新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生产力”因素;相对企业的要素结构来说,知识创新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特有功能;相对于企业组织形式来说,知识创新又是企业系统管理的内容。当我们需要进行企业知识创新活动时,必须要求企业中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素实行重大变革与之相适应,所以培育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管理。

一、知识创新的概念和特征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企业的知识管理,在知识获取、处理、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并将知识不断地应用到新的领域并在新的领域不断创新,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使企业获得经营成功。知识创新内容包括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其中,理念创新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前提;技术创新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支撑;制度创新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管理创新是知识创新的保障,文化创新是知识创新的环境。

知识创新具有以下特征:

1.独创性

这是知识创新最基本的特征,使它与一般的改良不同。知识创新是新观念、新设想、新方案及新工艺等的采用,它甚至破坏原有的秩序。知识创新实践常常表现为勇于探索、打破常规,知识创新活动是各种相关因素相互整合的结果。

2.系统性

传统的创新理论认为,知识创新是一个“线性模型”,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营销。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创新是由基础研究驱动的,市场只是被动的。接受研究开发成果,只要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就可以直接增加产出。但事实证明,研究开发投入得多,并不能保证所产生的创新就多。只强调基础研究的投入,而对创新过程的组织方式缺乏考虑,缺少市场导向,就很有可能造成大量科技成果不能被转化。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创新在企业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在研发的过程中,就应该考虑生产如何进行,并且该创新是否能够适应市场。这就使得知识创新总是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反馈的网络中频繁发生。所以说,知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创新系统”或称之为“知识创新网络”。

3.风险性

知识创新没有现成的方法、程序可以套用,投入和收获未必成正比,甚至有可能研究过后发现其成果并不能实现,所以知识创新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在知识创新实践过程中,创新者要周密地考虑和分析现有和未来的各种条件,但不可能完全准确地预测未来,所以风险不可避免。因此,知识创新是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活动。

4.科学性

知识创新活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方法的应用以及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是科学的认识过程和科学的试验过程。所以,知识创新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活动。

5.前瞻性

有些企业,只重视能够为当前带来经济利益的创新,而不注重能够为将来带来利益的创新,而知识创新则更注重未来的利益。

二、促进企业知识创新的管理体系

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企业的知识创新,全面带动企业各个方面的创新步伐,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为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创新的需要,企业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运作方式和各项制度,使知识管理成为推动企业知识创新的直接动力,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牢固树立知识资本理念

要促进企业知识的明晰化,要充分认识知识资本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已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企业资本的增值是基于对拥有的知识资本资源状况进行分项评估,对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适应程度进行客观地综合分析和认识之上的。知识创新理论警示企业“创新则活,守旧则亡”,正是要求企业要不断创新知识,又要对知识资本进行创新运用。

2.营造激发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

建立激发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维系人心,改善知识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激励知识拥有者的潜能发挥,促进其知识的创造和超越,增加企业知识的资本积累,增强其运行机制,加速知识的创新。要从传统的“约束领导型”转变为“服务激励型”,通过更符合人性的管理方式,使公司内自生的、自下而上的隐性创造冲动得以显性化。公司应该形成一种价值观,鼓励创造性,支持那些创新的舆论和行动,奖励有价值的贡献,营造知识创新氛围,鼓励每一层次的雇员加入到创新进程中去。

3.建立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有利于知识创新:一方面,学习型组织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中的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促使他们进行一种“创造型的学习”,他们主动地对业务活动进行反思或对新思想进行实验,从而得到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学习型组织促进知识的传播,在传统的组织中,知识传播可能会碰到以下的两个障碍:一是知识垄断。知识代表着权势,与人分享知识就意味着削弱自己的权势。二是企业员工间缺乏信任。由于知识交易的互惠性是延期进行的,所以要创建企业内部的知识市场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在学习型组织中,企业的共同愿景让员工有一种本位感,这是我们自己的公司,是我们自己的事业,使互不信任的人一起工作,产生一体感。他们在知识传播时就会放弃对个人利益得失的考虑,员工知识得到共享将促进知识的创新。

4.构建知识管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知识管理制度,并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善于运用集体智慧来提高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实现企业的明晰和默会知识共享寻求新途径。一方面通过强调知识创造者(每个员工)的价值和作用,集中群体的智慧优选方案,避免个人决策可能引起的失误;另一方面通过转换领导方式,让每个职工了解和参与决策,有效地统一员工的行动,从而能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为了防止企业知识资本的流失,应切实改革企业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按知识资产、科技水平,对企业的贡献成果与经济利益的分配挂勾,拉大奖金等级档次或实行以效益为主的浮动工资等。

5.创建企业共享激励机制

企业文化是以精神激励为核心的人力资本管理。企业文化是决定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有尊重知识的文化,高度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并且重视经验、专业知识和创新,企业有一种协和而生机勃勃的企业文化,能使员工在工作中更为有效地发挥人力的潜能。企业要鼓励员工树立以顾客、以任务为中心的观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团队精神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营造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企业要培育研究新知识有重大创新行为并愿意与他人共享的良好氛围,对于企图坐享他人成果,有知识垄断倾向的,将被员工所排斥。企业应不遗余力地宣传创新、树立模范,一如既往地树立不断变革的企业形象。

6.建立知识创新的管理技术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在知识扩散与共享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贯穿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基础平台。这个基础平台的构建包括开发协同知识创新工作的应用产品,如相关的软件;构建完善的知识库系统,高效率地从各种信息源中挖掘知识并及时处理、共享及创新;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配套的关系数据库,保证知识的有效积累;将不同系统中的信息资源映射成一张统一的“知识地图”,建立团队和专家网络,使知识能在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得到及时的共享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快速创新。

三、结论

企业知识创新是多种知识能力的互动过程,伴随着不同形态知识的转换、新知识的产生。因此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强调的是组织的学习,在个人、组织知识的转化过程中不断激发知识的创新。同时也要求企业在实施知识创新过程中注重理念、组织、制度、技术、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积极配合,在加速知识转换的过程中不断加速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动力,组织学习与知识的积累是知识和企业发展的基础。总之,企业实施管理就必须重视组织学习,实施全员教育和终身教育,激发企业和员工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不断创新、超越自我,这是企业效率之本、发展之源。

参考文献:

[1]郭晓君陈爽:“关于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研究的几个问题”,《企业经济》,2003(5)

[2]毕玉:“知识创新理论分析及企业知识创新‘房屋模型’”,《中国轻工教育》,2005(2)

[3]张振刚薛捷:“企业知识创新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4)

[4]刘宝发邹照菊:“组织学习的动态管理模式”,《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篇9

1.1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内涵是根据创业教育的概念来确定的,创业教育加上创新,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那就是用新的思想和新的行为,进行新的创业形式和创业内容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从新思想出发,把创业概念融入教学中,从而营造出创业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创业的自主能力。要深入理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必须把握以下三点: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导向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创业的内涵,并懂得如何创业。把握的要点不是让学生毕业就去“练摊”创业,而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使他们具有创业精神和开拓进取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提升自己的技能,为创业打好基础;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而不能与其他院校和社会组织的创业教育雷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更突出其创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对自己的技能充满信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我创业素质;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孤立的一个单学科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理念,创业能力不仅是自主创业能力,更是岗位创业能力,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工作岗位的培养来完成的。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个人能力、创新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

1.2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创业教育的第一大作用就是给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创业知识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对各个行业的认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财务知识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第二大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只有通过创业教育,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并通过创业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提升自我创业的能动性,从而支配学生进行创业行为;第三大作用是提升学生的创业品种,培养学生创业品质,不仅能够引领学生正确创业,还能够通过创业品种的提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第四大功能是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题教育中提升创业教育的理论能力,在实践基地提升岗位创业能力,从而提升实践创业能力。

2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2.1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在通过专业学习掌握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业精神的培养,这里精神培养需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方面是要给学生大量的各个行业成功人士的创业资料信息,通过这里宣传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聘请成功人士、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培训师等进行创业讲座,用实际案例给学生做创业指导。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建筑业分析”“、现代建筑企业运营模式“”什么是企业想法”、“自我评价练习”、“你最适合创办哪类企业”“、市场调查分析”“、资金的运用”、“现代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方面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创意的概念真实起来,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

2.2注重实践提升岗位创业能力

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创业培训平台,建立起以院校为中心的多种多样的实践基地,与设计工程单位、房地产公司、建设工程公司、装饰公司等多家单位进行横向联合,实现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把这些单位的专业人士请进学校给学生做创业实践讲座,带领学生走出去到这些单位进行实践,通过岗位实际提升岗位创业能力,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为这些单位献计献策,这些单位可以根据学生的创新设想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或者工作奖励,通过实践能够为学生排除创业中缺乏经验的障碍,更快地提升创业能力。而通过对实践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单位的现有状况,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通过实践岗位,实现岗位创业,进而实现创新创业。

3高职建筑工程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3.1以实践带动理论推动职业素养的提升

在传统的创业教育中,必须首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新的思路是先实践后传授理论知识,把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反过来,从实践到理论的逆向探索。在实践的工作岗位,学生积累经验体验岗位创业的感觉,然后再运用实践知识来进行理论学习,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内涵,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2自我创业与岗位创业相结合

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创业教育进行自我创业和岗位创业相结合,是更有效的创业教育途径,鼓励学生先就业在就业岗位进行岗位创业,然后再在岗位创业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业。岗位创业是自我创业的基础,自我创业是岗位创业的发展和提升。

4结束语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篇10

[关键词]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显著的区域化特征。不仅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即使在一国范围内,不同的区域之间也是发展与停滞同在。企业集群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研究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西方国家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

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发现并提出了集群创新现象,熊彼特认为:创新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总是趋于集群,成簇地发生,成功的创新首先是一些企业,接着是更多灵敏的企业会步其后尘;创新也不是随机的均匀分布的,它总是集中于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后来的学者对集群的创新现象也做了深入地研究。见表。

随着企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更多的学者关注集群创新现象,目前,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企业集群创新扩散与溢出机制、企业集群创新绩效、企业集群创新复杂性等四个方面。

1.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

关于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学者们研究的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其一,是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生成动力的辨识。allenYoung、Hoover、Krugman分别从“规模报酬理论”角度、“‘集聚体’的规模效益”角度和“规模递增收益”角度,探讨了不同的企业集群创新生成动力。Brown把这些生成动力归结为自发作用的市场力量。关于生成动力研究,其最突出的转变就是从对生成动力的辨识、属性和作用的分析发展到其动力生长、动力之间关系和作用机制的分析。其二,是对企业集群创新的发展动力辨识。Saxenian认为良好的社会交往氛围能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与传播。enright认为知识外溢和熟练劳动力市场推动了企业集群创新的发展。walz认为地方化的知识创造所推动的创新是集群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许多的学者也对企业集群创新的发展动力进行了分类。例如,Best就认为企业集群创新的发展动力可以分为四种,依次是集中专业化、知识外溢、技术多样化和水平整合及再整合。总的来看,上述学者的观点都是基于新古典或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补充和延伸。其三,是通过生物学的角度来描述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这也是企业集群创新理论又一新的发展。tichy借用佛农的生命周期理论,从时间维度分析了企业集群创新的演进。ahokangas和Herd认为企业群体是具有优胜劣汰、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协同进化的内在动力机制。

2.企业集群创新扩散与溢出机制

在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中,他就提到过集群中的知识溢出与扩散创新机制,及其对区域竞争优势的作用。但由于受各种限制,他并没有将他协同创新环境这一思路作更深入地研究。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集群中知识的外溢及扩散,根据学者们对“知识”概念的不同理解,可以将学者们的研究至少分为三个不同的视角。其一,是基于溢出与集体学习的视角。以意大利的Becattini、Deiottanti、Bellandi等学者为主要代表的新马歇尔主义学派认为,通过溢出与劳动力转移,知识以空气中自由扩散的方式在集群内产生扩散创新能力。asheim和maskell等经济地理学家则更关注地理与区位维度。在这个视角上的研究并没有解释整个知识的扩散和溢出过程,对知识溢出机制以及知识溢出区域的实现机制都没有作更深入地研究。其二,是基于熊彼特主义i的视角。学者们认识到了隐性知识与编码化知识之间的区别,视企业为技术能力积累的主体,并且认为新知识的生成过程是互补性知识组合的结果,是地方化隐性知识和外部编码化知识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强调了地方系统与全球知识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其三,是基于新熊彼特主义ii的视角。Cowun、David、Foray等学者认为,每个企业都需要使用地方化隐性知识来吸收外部编码化知识,然而,这两种知识之间的界限将随着产业的不同以及编码化的激励水平的不同而变化。

3.企业集群创新绩效

关于企业集群创新绩效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其一,企业集群创新绩效来自于集群成员之间的知识外溢作用。其二,企业集群创新绩效与集群的集体学习关系密切。其三,企业集群创新绩效与拥有相当数量的创新型企业和集群内部创新相关知识的积累是紧密联系的。其四,企业集群创新绩效受集群的外部环境影响。这里的外部环境包括集群的创新文化、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集群创新组织和创新模式、集群外部的客户、供应商等。其五,企业集群创新绩效受许多因素影响,集群并不是企业创新的充分条件。其六,企业集群创新绩效是由于集群内企业的相互信任,使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够在企业间自由传播,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的优势。

4.企业集群创新复杂性

复杂性科学兴起于20世纪20~60年代,但明确提出“复杂性科学”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近十几年来,国外的一些学者尝试运用复杂性理论研究企业集群创新。例如,Daneke研究了非线性经济和美国创新的进化过程,他利用非线性理论和自组织理论完善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集群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中心,将对其他的社会要素产生重要的影响。Rycoft和Kash从技术、生产和组织三个方面分析了集群创新向复杂性的转变,认为在复杂环境中集群创新的成功依赖于对组织网络的适应。总的来说,关于复杂性理论在企业集群创新方面的应用还只是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

国内学者开始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也是最近几年,国内学者通过借鉴国外的理论,密切联系国内集群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多角度、内容广泛的研究。魏守华在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方面,王缉慈在企业集群创新绩效方面,仇保兴在企业集群内部创新的扩散方面等,都做了深入地研究。也有学者结合不同的学科方法来研究企业集群创新。黄鲁成、刘友金将生态学理论与区域创新理论相结合;陈雪梅用生物学知识来描述企业集群创新现象的动态演化过程。也有许多学者尝试运用复杂性理论来研究企业集群创新。

三、结论

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多角度的对企业集群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企业的空间聚集所能够带来的创新优势。与国外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相比,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的企业集群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前大多关于企业集群创新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宏观的层面,较少有从微观层面展开的研究,对企业集群创新效应的分析,也较少深入讨论其内部的机理。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偏重于把集群作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研究分析,往往对集群有个深入详尽的分析,但具体到集群内部的基本组成单位―集群内企业与集群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则分析较少。同样,对于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析较多,而对市、县的分析较少。由此可见,关于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还有着广泛的研究空间,有待于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3

[4]胡恩华: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6]孙伟黄鲁成:产业群的类型与生态学特征.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

[7]陈雪梅:技术集成创新的动态演化.经济管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