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十篇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十篇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5:49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篇1

关键词:信息素养;大学计算机基础;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3-3191-02

Students'informationLiteracytrainingandBasicUniversityComputerCourseteaching

Hanwen-feng,SHenGming-hui

(ComputerScienceandinformationtechnologyinstitute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621000,China)

abstract:thispapersurveystheinsuffcientitskillsofstudentsandthestatusquoofteachingtheessentialsofcomputerincollege,anddiscusseshowtocultivatethestudentsandbuilduptheiritskillsinteachingtheessentialsofcomputerincollege.

Keywords:informationliteracy;basicuniversitycomputer;inquiryteaching

1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首次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最初由图书检索发展而来。美国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即信息素养。

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多为各专家学者的个人研究,致使我国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在2003年承担了北京高校为期两年(2003~2005)的科研项目“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这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评价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构成。此标准对北京地区的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提供了衡量依据,亦可供其它地区作为制定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参考。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人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信息,能快速地获取并评价信息,能合理地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创造出有用的信息。

2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与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

本研究对长江师范学院音乐教育、历史教育、物理教育等10个专业的学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关于信息素养的项目共15个,理论中值是30,根据单因素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sig=0.980,差异不显著,表明该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并不理想。

表1师范生信息素养t检验表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和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2.1学生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不高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不理想。尤其是信意识和信息道德的比较欠缺。首先信息能力方面:从问卷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做简单的技术操作,只有少部分学生不会装系统,不会一些基本的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材,做到顾全大局时,也要照顾小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其次信息意识方面:大部分学生上网都是聊天、发发邮件、娱乐为主,学生不知道上网也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查到一些专业的资料。所以在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会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如何通过互联网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自己的思想,见解,与人交流合作,为终身学习服务。最后信息道德方面:信息道德是人类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评价个人信息素养的重要指标。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道德的培养十分重要。而问卷显示许多学生在对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技术的使用上显得不关心,持无所谓的态度。在对他人的成果进行引用时,许多学生表明经常不加标注,这些都是学生的信息道德欠缺的表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机教师应该重视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

2.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还采用理论课与上机课分离的教学模式。授课方法也是采取讲授法,学生在教师上课的时候可能对问题听懂了,但是自己不能立即上机操作,在下次上机课的时候可能已经忘记了,而且上机课和理论课分离,上机课与理论课不是一个教师辅导,这就造成理论课时所学的知识学生在上机课时无法法得到实践。这种授课方法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不利于照顾个别学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停留在常规操作技术上,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为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掌握一些常规的操作步骤。现在计算机软件更新很快,死记一些操作步骤根本无济于事,或许在学生毕业时这个软件的版本已经被淘汰了。所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常规操作技能培养,而是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信息素养培养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探究式教学中应强调信息素养的培养,尤其是信息道德的培养

信息伦理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是信息素养评价的重要指标。信息道德观的培养,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如今,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利用网络进行病毒传播,运用黑客技术盗取他人资料和钱财,在网络上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等不道德行和计算机犯罪行为比比皆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法律道德伦理,使学生在利用信息资源时能够遵守法律、法规。知道信息资源可能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及网络上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则。应该懂得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版权和合法使用带有版权的资料。做到合法获取、储存、传播文本、数据等信息。作为计算机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信息道德素养。所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需要我们引导正确,加强学生信息道德的修养,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3.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信息素养教育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以学生探究为主,与教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更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愉快地掌握所学知识,与传统教育下学生痛苦的记忆、被动的学习有区别。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信息知识,加强信息意识和运用能力培养,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比较符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基于信息素养培养探究式教学模式包括任务驱动教学法、webquest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

3.3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材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五花八门,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编写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校本课程。教材中应该与信息检索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学会利用图书馆检索的技能。在实验教材中应该有大量丰富的实例,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评价信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标。

4结束语

信息素养培养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及独立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the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presidentialcommitteeoninformationliteracy[R].FinalReport.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1989.

[2]陈文勇,杨晓光.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研究[J].情报科学,2000(7).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熊聪聪.以信息素养为目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7).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篇2

关键词:分层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案设计;计算机教学

0引言

为了规范指导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两个教学指导性文件,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要求。为认真贯彻执行上述两个文件的规定和教学要求,针对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社会大环境和武汉体育学院的特殊情况,结合学生计算机素质教育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小范围的分层教学试点,教学效果良好,并在全校范围推行,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实践经验。

1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实施背景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接受能力和操作技能呈现多样分化,给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困难,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对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一次大范围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城市生源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基础操作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其中少部分因家庭重视或个人喜爱,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计算机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而农村生源的学生因受教育资源限制和升学导向影响,在中学阶段既没有学习过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也没有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具备计算机基础的操作技能,甚至有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见过计算机;专项体育学生也因为招考类别原因,在中学阶段比较重视体育技能训练,文化课程基础较差,基本上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基础课程。由此可见,当前学生的计算机素质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并且差距逐渐扩大。这样,就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了许多困难,课堂教学无法全面兼顾,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明显感觉到课堂教学“吃不饱”,教学内容“较少”,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则感觉到课堂教学“吃不下”,教学内容显得“较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显得“比较为难”,不好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

2分层教学方案设计

分层教学模式就是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教学进度,改变授课方式,促进每个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1-2]。

2.1教学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推广,计算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新颖,这就要求教学内容、教材、实验内容等随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应用相应地变化[3]。体育院校应当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体育专业要求相结合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体育院校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围绕当前和将来的信息技术应用进行调整优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夯实基本知识,强化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重视学生创新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深入地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改变过去教学内容的单一性,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模块化,便于向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延伸。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依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情况,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分为高、低两个层次[4]。高层次学生在直接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外,还适当增加专业培养需要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增加与体育应用相关的综合性作业;低层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除了规定的几个基本教学模块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其他几个教学模块进行学习,同时增加与体育应用相关的综合性作业。这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也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5]。

2.2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专门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通过实验室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和单机操作实践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6],创建相应的电子教学资源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整个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来进行,将课程教学与体育应用相结合,尽量体现体育特色,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教学操作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3考核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重点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了克服传统考核方式的局限性,将课程考核内容分成两部分,即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学生只有在同时通过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后,方能合格,获得相应的课程学分。另外,将过去的纸质考试改为无纸化考试,考试过程通过校园网完成,采用专门的考试系统和题库系统,事先设置试卷组织规则,考试试卷随机生成,考试完毕后由考试系统自动评卷评分,既保证了考试内容的广泛性、严谨性,又保证了考试评价的公正性。这样既实现了学习能力的客观评价,又促进了体育高校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达到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3分层教学方案实施

为了探索分层教学效果,保障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方案实施,主要做法如下。

3.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专业类别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分层分班。由于学校实际情况比较特殊,按照体育类、文科与管理类、理工与信息类、艺术类等类别对学生进行分班教学,根据不同班级类别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开设全校性的计算机基础公共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

3.2教学方法分层

实施多元授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对起点较低的学生,主要采用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通过课堂现场演示和实例引导,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教学内容;对起点较高的学生,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3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采用分层、分课型教学。结合学生专业培养要求,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2)、大学计算机基础(二级)、计算机基础应用4部分。体育类和艺术类班级学生,主要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和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2)。文科与管理类班级学生,主要侧重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培养,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2)、大学计算机基础(二级)。理工与信息类班级侧重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和相关技能的提升,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2)、大学计算机基础(二级)、计算机基础应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讲授全部模块,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2)根据专业特色和班级情况,至少选择其中两个模块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二级)根据专业需要,至少选择其中一门语言讲授,计算机基础应用根据专业应用需求,选择相应内容讲授。

3.4教学考核分层

改变考核内容及方式,分层考核。考核过程兼顾基础理论,侧重技能应用,关注能力培养。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和计算机基础(二级)采用全校统一的无纸化考试,在专门的考试系统平台进行,由考试系统评分。计算机基础(一级2)和计算机应用基础采用上交考核作品的方式进行,将所学知识和专业培养要求、行业特色等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实际应用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7]。

4分层教学效果评价

对学生来说,分层教学的优点十分明显,有利于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操作练习,解决了基础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激情和兴趣,增加学生的信心。同时,同一层次的学生在开课前计算机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以在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竞争,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潜能,从而改进计算机学习中的某些不良风气。对教师来讲,分级教学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节省教师的劳动,使教师摆脱以前那种“两极”难兼顾的境地。可以节省时间,集中精力,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特点分配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使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5分层级教学建议

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尝试,尽管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定的操作困难,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5.1选用合适的分层教学教材

同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一样,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同样在迅速向前发展,并呈现出“井喷”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计算机软件版本不断升级和知识概念不断增加,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教材。通常的办法是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班级情况自行取舍,这样可能会造成教学内容不一致,最合理的做法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专业特点和行业应用要求,组织任课教师编写相应的分层教学教材,做到教学内容统一,体现学科特色和行业应用需求[8]。

5.2合理调整学生心态

计算机基础侧重操作实践,其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性格等心理因素。分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结合行业应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避免产生厌学情绪,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分层教学目标。

5.3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目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很多,涵盖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程序设计应用、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网站建设与管理、多媒体制作、数据库应用技术等各个方面,如何结合学生的专业培养要求和兴趣爱好,在体现行业特色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就显得比较重要。合适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分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学成本和教学负担。

5.4合理进行成绩评定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中,成绩评定需要做出相应改变,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将课程总评成绩按比例分为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操作应用、综合考核4部分。可以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包括基础考试、操作技能考核、综合实践、课程竞赛等,提高课程魅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篇3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18-0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对于学生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及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分层教学法应用于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及技术,因此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以将分层教学法更好的应用于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的教学中,从而帮助中职院校更好的开展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代社会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地方有很多,因此中职院校也愈来愈重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软件制作、计算机硬件的检修与维护等。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开设的课程也大多是这些内容相关的教学课程,据相关统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中职院校很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旨在教授学生最为基础的应用知识,其是适应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的。现代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对于其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要求不高,其更加注重中职院校培养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及技术,因此在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只需要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技术的学习即可,不需要学习太多过于深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就很适应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但目前中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很少,即使开设了该门课程其教学的课时也是十分有限的,这对中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是十分不利的[1]。

2、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

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大部分课程的教学都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不例外,老师也一般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其教学。新媒体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展示ppt的形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增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内容,其还能更加直观明了的将该门课程教学的知识展现学生面前,其大大增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速度及内容,但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2]。

二、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原则

中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层教学实践应该遵守两个原则,即因材施教的原则与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指的是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中职院校的学生的层次及个性特征差异很大,分层教学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情况对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个性差异及学习能力差异的主要应素有学生的年龄、学生的性格、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从而制定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指的是制定最适应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最佳教学方案。最优化教学过程原则实现起来十分困难,老师制定最优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情况制定最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很高。最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的最优化,即教学时间的最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最优化。首先应该合理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分层教学法强调教学难度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因此其需要合理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其次其教学内容也需要科学的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很多,在制定的时间内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且还需要由浅及深、由简及难的安排其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3]。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分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分层、对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实现的。学生分层就是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计算机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将同层次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对各个层次的小组制定适应其学习的教学计划,采用最佳的教学方式,布置有层次的教学任务,从而提升各个层次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效率。目标分层就是老师在不同教学阶段制定不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分层就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教学内容层次的划分需要注意逐渐加深,逐步提高,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4]。

分层教学法能够提升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质量及效率,因此研究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实践对于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率及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质量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严淑玲.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实践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246-246.

[2]吴慧.关于中职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篇4

2(X)4年6月5日江苏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委员会在东南大学召开了两年一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讨会”,教育部、省教育厅、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东南大学、省有关高校、出版社和电脑公司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的省高校有120多所,代表150多人。会议的主题是传达并研讨两个重要文件,第一个是:教育部制订的新世纪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第二个是: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制订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z1(该文件的正式出版物见参考资料[3])。现把这两个文件的要点作一介绍,并结合两个文件的精神对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就个人的理解和思考提出建议。一、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和建议上世纪末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曾明确地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进人21世纪,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1.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2.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3.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开始步人正轨,教育部已制订出规划和大纲,在21世纪前10年内要逐步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高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有显著提高。4.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人了专业科研工作和专业课的教学。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5.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许多高校有了相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组织机构,有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普遍加大了对计算机设备的投人,学生的上机环境和教师的工作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校园网及学校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在这样的形势下,对新世纪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建议是:1.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和定位: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计算机科学的一些思想和收稿日期:2《刃4只拓ee24方法、构筑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素质教育。定位:(l)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2)具备使用典型的专用软件(包)和工具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3)具备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和利用的意识和能力。以上三条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4)具备通过建模编程、在本专业领域中进行科学计算的基本能力(偏理工科专业)(5)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技术与分析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硬件及接口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偏工科类专业)(6)具备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较高要求,对部分学生)后三条是针对某些学校、某些专业或部分学生的。2.计算机教学的构成和分工:(1)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同数学、外语一样,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内容不针对某一专业,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和应用,如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以及硬件技术基础等。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2)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技术日益深人到各专业领域,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已大量涉及计算机的知识与技术,一些专业课已将计算机软硬件作为必备的工具。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梦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3)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下移到中小学,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开成选修课或开出不同档次的课程。上述三部分的计算机教学有区别、又有衔接,注意学习期间不要断线。3.依托和发挥计算机学科优势,统筹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计算机系或专业,但在一些学校中,计算机教学分为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并形成一支专门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使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处于分离状态,这带来了一些弊病。建议在有条件的高校中,将计算机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统筹规划、协调组织。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积极组织计算机系的教师参与,使计算机系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4.为学生营造多样化的计算机学习氛围:专业的要求、个人的兴趣、项目的驱动、就业的导向。多种因家致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不减,对计算机课程的期望值也在升高,希望能开出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以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因此,在统筹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应该考虑为学生选修计算机课程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1)计算机系的部分课程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放,让其选修。(2)开设计算机辅修专业(或双学位),学一个主修专业,再学一个辅修专业,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p#分页标题#e#(3)设立一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课程供选修。(4)计算中心(或类似机构)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一些技能性的培创l{课程,将计算机教育引人第二课堂。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实用性的选修课程、计算机专业类课程、融人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共同构筑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选课菜单。5.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上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单纯的“黑板+粉笔”;“计算机+大屏幕,’;“网络化教学平台”。网络化教学平台是在校园网支持下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是当前的发展方向。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包括:(1)功能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将传统教学中的主要环节融人其中,做到信息可见、过程可控、资源可重用;功能简洁实用,不宜过多。(2)师生界面要能够定制,以满足课程或教师的不同需求。(3)课程主页可包括以下栏目:公告栏、课程信息栏、电子教案栏、教学资源栏、答疑区、作业区、讨论区、测试区等。(4)资源建设是核心,为学生提供学习教学课件、参考资料、查询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为教师提供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持研究型学习、案例式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计算机教学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教学环境、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扬长避短,合理搭配,为我所用。检验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手段好坏的唯一标准是教学效果。6.加强实验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学时与讲课学时之比一般应不低于1:1。实验课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上机练习、也可以单独设课(如硬件实验、案例开发等),在完成实验报告、通过考核后即可获得学分。上机实验的类型:(1)基础与验证型实验:涉及相关知识点,理解、验证、巩固型。(2)设计与开发型实验:项目、课题型;重在案例教学,是教改重点。(3)研究与创新型实验:研究题目,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建议各校在保证一类实验基础上,着手第二类实验的开设,有条件的尝试开出第三类实验。7.在课程建设中要积极引入国产软件:软件在计算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高校计算机课程所采用的教学软件也逐渐趋于多样化,但国产软件比较欠缺,甚至是个空白,所以如何在计算机课程中引人国产软件,应纳入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8.教材建设要体现课程特点:教材建设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下一步的改革重点,建议:(l)基础核心课程教材,强调基础性、系统性,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方法。(2)教材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特别是技术性、应用性的内容。(3)要编写一些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教材。(4)要重视案例课程的教材研究,适应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教学模式。(5)要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9.高素质的师资仍然是关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改革的关键。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主讲教师中80%人员要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教辅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各类人员应限定为计算机专业(或相近专业)。保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每2年中有不少于3个月的进修学习时间。对于教师队伍管理方面,要制定考核制度,引人竞争机制。对于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学校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使他们能安心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要稳定一支高素质实验师资队伍,一类是设备维护队伍,一类是实验辅导队伍,要加强对实验队伍的考核量化,提出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使他们感到有奔头,自觉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ro.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为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教改,应建立计算机教学的评价体制,制定具体的检查内容,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主管部门应检查落实。评价标准的参考内容:(1)是否有明确的组织机构负责规划、组织计算机教学,是否有明确的单位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2)是否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3)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是否体现了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符合白皮书要求的教学大纲。(4)是否制定了近几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目标和具体规划,措施是否落实。(5)计算机课程引人国产软件的工作是否有具体规划和配套措施。(6)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是否注意平时成绩的评定与上机能力的考核。(7)计算机基础课是否充分并恰当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室和网络化教学平台。(8)计算机实验室硬件配置及环境能否满足计算机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的要求。(9)学校是否有固定的专项资金和设备的投人,用于计算机实验室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组织与课程设置1.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p#分页标题#e#(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以及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网络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熟悉典型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环境及工作平台,具备使用常用软件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3)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程序设计和问题求解、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4)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表达和交流,利用intemet进行主动学习,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2.计算机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其结构描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结构分为四个领域:(l)计算机系统与平台;(2)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3)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4)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基础知识领域涉及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l)概念性基础;(2)技术与方法;(3)应用技能。3.课程设置(1)《大学计算机基础》(2)《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或c++语言程序设计》、《c++或java语言程序设计》、((vB、vC++或Delphi语言程序设计》(3)《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4)《数据库技术与应用》(5)《多媒体技术与应用》(6)《网络技术与应用》对于不同的专业,建议各校采用“1+x’’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例如:电子控制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卜选修《网络技术与应用》等。科学计算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选修《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信息管理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保证)}+选修《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辅助设计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选修《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基本应用类专业:(中文、外语、历史、哲学、艺术、医学等)《大学计算机基础》+选修《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关于高校文科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课程标准),请参阅陈[s]。建议各校开设的选修课有:web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网络程序设计、XmL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环境与工具等。4.《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主要教学内容: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系统安全社会责任、信息化社会法律意识与道德规范三、对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建议根据对文件要点的思考与理解,有以下的认识和建议:1.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是教育部对新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虽然主要是针对本科教学而言的,但对于高职高专类学校也具有明确和具体指导意义。2.“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含义应理解为:是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程,相当于包含通常所说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或者理解为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类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类的课程;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开设,原先大学所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类课程已下移至中小学;因此大学期间,学生要学的计算机课程应包含“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和“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3.明确“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和“计算机专业”类学生的区别;“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的包含范围非常广,包括理工、文史、医农、艺术等类学生;目前文科类学生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已经制定,并已出版。对于我院的绝大多数专业,都属于“非计算机专业”,今后这些专业的有关计算机教学计划的制定,建议一定要参照这两个文件的要求。4.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已进行了六年,对照新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特别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的要求,提出如下建议:(l)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的来说,是由信息系承担的,当然有的系的教师也在本系进行计算机基础方面的教学工作;但我院确实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在负责规划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所以建议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和教务处牵头,组织全院各系共同讨论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建设目标、具体规划、体制、教学计划制定和其它有关问题,并进一步落实。(2)在信息系有一支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但这支队伍不能说是很稳定的,要稳定这支队伍,建议领导要采取措施,包括引进、管理、待遇、进修提高等;同样,实验师资队伍,包括设备维护队伍和实验辅导队伍,也面临相同的问题。(3)建议教务处组织各系制定教学计划的老师认真学习两个文件的精神,在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时,一定要体现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制定出符合白皮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计划。(4)《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人学后第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这门课如何设置?教材如何选?如何教?如何与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相衔接?目前我们教这门课的教师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是,人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比以往有很大提高,但程度上参差不一,程度高的学生能否通过人学后的考试,成绩在优良以上者可以免修该课程并取得学分。根据白皮书的建议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开成选修课或开出不同档次的课程,这一建议在我院如何实施?二是,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推荐的“凡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和实验指导两本书,教师们一致认为对高职高专类学生太深,理论性内容太多;实验内容主要靠学生自学完成,这种教学方式不适合我院的学生。但如果不选这套教材,我院是否还继续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B和其他语种?如果照此情况发展下去,我院的通过率将会更低,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与省里同步发展?#p#分页标题#e#三是,目前我院使用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Z仪旧版)”已趋落后,如何选择适合我院学生情况的教材?根据教育部文科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公共基础教学的内容由十大模块组成,对不同的专业还有不同的组合方式【3],这样一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求将更加细化、更加因专业而施教,教材的选用也更复杂,这件工作迫在眉睫,我们感到必须认真组织有关系部讨论,具体落实。四是,教这门课程的教师流动性太大,往往新来的教师教了一个学期,就去教别的课程,真正长期教这门课的教师太少,建议固定一些教师长期教这门课,并开发出或引进一个实用的网络化教学平台,采用互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辅导下,供学生选修和自学,最后通过考试取得学分。(5)根据我院生源的特点,除“大学计算机基础”外,其它的计算机基础类教材尽量选用“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高职高专类教材,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争取开出多种类型的课程供学生选修。(6)计算机课程引人国产软件的工作要有具体规划和配套措施。例如办公自动化软件,可以考虑采用无锡永中offices或金山wpSoffice,等。(7)建议研究和着手建立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对于不同的课程建立不同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可以从一两个课程着手,有现成的优秀的就引进,没有的就自己开发,把这一建设从无到有,逐步地发展起来,这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8)根据招生情况,每学年应有固定的专项资金和设备的投人,用于计算机实验室、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并引进优秀的软件和国产的软件,不仅更新硬件环境,也要更新软件环境。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篇5

关键词信息化导学平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06.035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computernetworktechnologyandthedevelopmentofsoftwaredevelopmentindustry,hasledtothedevelopmentoftheteachingresearchofcomputerbasiccourse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currentuniversitycomputerbasiccourseteachinginthepopularizationofeducation,professionaleducationandtechnicaleducation,cannoteffectivelymeettheactualneedsofthedevelopmentofcomputertechnology,thereareteachingcontentsandcurriculumsystemconfigurationisnotreasonable,lackofteachersandteachingmeansasingleproblem,thereformandinnovationofbasiccomputercoursesteachingininformationtechnologyteachingundertheplatformofinformationnetwork,tocarryoutclassroomteaching,theguidanceorganizationtypeteachingmethod,constructionoflearningandteaching,integratedteachingmode,improvethesystemconstructionofcomputerbasiccourseteaching,promotestudentsabilityintheteachingofcoursesintheapplicationofpracticeinproduction,improvetheabilityandqualityofstudentsusingcomputerknowledgetodealwithpracticalproblems.

Keywordsguidanceofinformationplatform;basiccomputercourse;teachingreform

0引言

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基础应用工具,计算机在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文本建立、图像分析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提供基础的操作知识和原理,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知识。在高等教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基础课阶段的必修重要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较强,需要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优化研究,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能有效满足当前it行业迅速发展的需求。①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系统、计算机基础应用软件的课程,常见的课程安排如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这类课程的实践操作性要求较高,信息化导向较强,对课堂的硬件设施的投入需求较多。②③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中,还存在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老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抓课程的重点、难点还不够突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欠缺,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教学的不断提升,本文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问题,从教学内容和课程配套体系改革、师资力量升级、信息化导学平台的构建和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分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要点,得出有效性结论。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与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自动化办公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应用广泛,实践性强,教学难度较大。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知识虽然看似基础,实则内涵比较丰富,且难度不小,利用常见的excel电子表格、“word基本应用”等知识,虽然看似简单,实际上内涵大量的处理技巧,通过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的教育模式还存在教育理念落后,教材配套与当前的信息科技产业发展不匹配等问题,在旧的教材体制中,只强调计算机专业的科学性和技术性,而忽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发展性,在当下信息科技教学体系结构下和计算机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课程体系、能力培养、考评体系、分层教育思路等方面都不能有效满足现实的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需要从信息科技教学和评价体系的优化措施和思考方面下功夫,促进信息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前我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课程体系的搭配上还不够合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确定良性的发展目标,通过建立起适合本门课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④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突出重视,增加学生的上机体验时间,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操作性强、课时少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二是当前国内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配置和教学资源的投入还不够。国内高校的领导阶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投入较为欠缺,结合计算机基础阶段学过的课程,将实践操作和计算机应用融入专业课教学当中。由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硬件配套设备作为保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总的来说,当前课程教学和实习时间相对较短,不到总学时的5%,而且整体组织上缺乏系统性考虑,需要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要加大实践活动的开发力度。

三是当前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单一陈旧,需要进行教学平台的优化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由于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主要还是采用课堂授课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进行知识吸取过程中存在着消化滞后的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高应用操作环节,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提高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要点措施分析

由于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普及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着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和举措本文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及时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的教学实施。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操作性强、课时少的特点,建立信息化导学平台,有目的培养学生的编程训练水平和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等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配套设施的优化配置,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加强应用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置,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加开如3DmaX、网页制作等应用性课程,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确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学目的、功能目标、上机实践和操作要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其次,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改革教学手段,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大胆进行课程整合,从根本上扭转当下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效能低下的尴尬局面,首先是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思想认识,注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信息化导学平台的改进,相关部门加大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资金投入和设施配套的投入。通过信息化导学平台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再次,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评体系,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评要有所侧重,严格把关。通过优化考评体系,帮助学生完成由课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转化,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真正让课程教育的上机操作和应用环节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环节,在考试中理论和实操并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中,开展C语言程序设计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3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要包括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实训教程”、“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而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普及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当其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着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开展信息化网络课堂教学,采用引导型教学法组织方法,构建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化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促进教学课程在学生应用实践环节中的能力生成,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打下基础。

注释

①刘群,王国胤,吴思远.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9):50-53.

②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80-83.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篇6

【关键词】高校,基础计算机,教学,对策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现状

首先,当今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投入越来越大。教育部立项要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因此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区很多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讨会不断地在召开,研讨的内容是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的改善。

其次,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在全国已经取得成效,最近几年当中,全国多数高校在按照之前的改革文件进行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其中有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个体系,即计算机的应用基础和文化基础以及技术基础,并根据这些课程体系设置了相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有着积极和推动的作用,并在此方面取得了让人自豪的成效。

再次,虽然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这个时代中也有其局限性的问题存在并不断地发生。这也给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工作者摆出了很多困难。其一,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式上存在问题,教师的备课积极性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一味地在上课中按照电子屏幕来讲课,降低了沟通机会,使得上课气氛没有活力。而这种乏味的理论课程和上机课程的问题的出现,其根源就是由老师造成的,他们没有注意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没有发挥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其二,近几年很多高校在大量招生,造成了教学师资方面力量的不足,影响了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更高的学习。有些学生在未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基础教学的课程要求出,而对后期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反应能力有所降低。其三,如今的计算机教学基础课程仍然是在按照很多年前的教学方式和教材,而计算机的更新速度特别的快,导致很多计算机的性能很多大学生不会使用。其四,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的落后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对计算机现实生活的实践水平,更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目前我国在计算机方面的人才极其匮乏,没有在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有创新水平的人才。其五,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对计算机实践能力等级的考核,这主要是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一个衡量标准。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手段

首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管理部门的领导阶层进行改革,使新媒体教学的发展更加完善,对计算机教学设备等进行专业人士管理和保护。领导部门要积极协调各个计算机设施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工作;领导也要解放自我思想,大力发展和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为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有力的条件。

其次,由于计算机硬件设施更新速度快,使得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对计算机更新后的硬件掌握程度偏低,这就要求计算机教育工作者要对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行进一步的提高,而后通过自身水平来建立具有活力的课堂气氛。为了使教师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力能够赶上更新速度,就必须对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深入的培训,主要从现代网络信息对基础教学的帮助和计算机基础教程的理论研究以及多媒体教学形式的改革。要做到让老师能够愉快地接受培训,就要激发老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教育的信心,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多鼓励多赞颂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稳定的向前发展。

最后,高校应该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研究项目,研究目的是怎样在教育理论的指引下,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结果的改革;怎样利用计算机课程的性质,对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选择具有专业性的课程;是怎样结合在实际的教学背景下,对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等教学形式的结合运用;是怎样引导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学业,对高校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着积极作用。

三、有效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方法对策

首先,确立明确的计算机更新的目标。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计算机的更新速度很快并且实践能力也很强。根据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性质和社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强的计算机人才,要求高校必须培养计算机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其次,开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公共课堂,发挥其互动交流的作用,这比在上文化课的课堂更为有趣和达到教学目的。很多高校教师在同一专业的课比较多,因此在计算机公共课堂能够相互之间的沟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其他专业老师也可以对自身的教学问题进行解决,这样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调高,保证了高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再次,建设互联网教育空间,随时更新网络教学内容,促使高校大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所学专业的最新状态和补充其他学科的知识。另外大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困难等信息返回给网络教育,通过网络教育教师与学生相互间在网络上进行沟通,也可以在网络查找需要补充的专业知识,这是一个实时互动的网络教育平台。

最后,设置有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培养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精神能力。高校应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计算机实践机会,可以使大学生发展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塑造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文泉.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2]王玉芬.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篇7

关键词:教学质量;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建设规范

随着计算机及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明确地指出了“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1]。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本科教育中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同时还有实用性、不可替代性,是大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2009年6月,广东省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省内高校开展了“广东省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探索与实践,旨在集中全省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流师资,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完成优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最终实现优秀教学资源、教学思想的共享,从整体上提高我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

1项目建设背景

2007年1月至5月期间,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省内高校的在校学生、一线教师、毕业生及企业进行了“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调查”,从不同的侧面为广东省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在此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确立了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为“面向社会,针对岗位,强化能力,促进发展。”[2]

为适应新时期对高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结合广东省用人单位的应用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2007年9月,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决定以华南师范大学为试点,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上进行全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尝试。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实用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主动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工具辅助学习,提高专业学习的效率。[3]

华南师范大学在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精神,制定了大学计算机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并通过对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法转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4],验证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方向的正确性与方法的可行性。

2项目建设意义与指导思想

项目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为指导,结合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以“面向社会,针对岗位,强化能力,促进发展”为宗旨,围绕教学改革和资源建设的核心,以项目形式培养、打造出优秀的教改团队,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推动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项目旨在使广东省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能借助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在现代“计网信”(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紧紧围绕实现“因需施教、因人施教、学以致用,强化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思想,在网络学习资源、学与教案例(模式)、练习与试题库、实验指导、电子教案和立体教材等方面,组织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积极参与,逐步建立以智能化学习系统为平台、以广东省大学计算机课程资源库为基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灵活、教学内容实用、易于实施、实用性强的课程包,以满足多类别、多层次高校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3项目建设内容

3.1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出不断加速。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信息技术应用实际需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必须以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在校期间使学生较好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上能迅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岗位实际问题[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课程体系也应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而动态地调整。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根据广东经济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需求调研结果,经反复研讨论证,于2006年形成了适合广东省高校实际情况的“三层次”课程体系教学建议(如表1所示)。课程教学按不同应用划分层次,每个层次由若干门面向全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组成,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课程体系。

3.2围绕“三层次”课程体系开展的教学改革

在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结构的框架下,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需要组织全省高校研制开发若干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用软件和社会通用工具、学科专业工具软件立体化教学资源,针对各高校专业特点共同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资源库,使各高校能依托计算机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展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项目在2009―2011年间的主要建设内容为:

1)组织各类型高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构建面向适应多专业、多学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享教学资源。

在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的指导下,利用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试验中所建成的系列教学资源与学习平台,组织有条件的高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

各学校借鉴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成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利用广东省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学习光盘、学习平台、在线学习资源、考试评测系统等),开展以“集中辅助导学讲授+学生自主上机验证”的教学模式的试验,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原则,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教育,逐步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终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依托立体化教材的自主学习。同时,各项目组根据学校学科特点设计满足本校专业的学习案例,最后集合成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第一层次)共享教学资源库。

2)组织优秀的教学团队开发工具软件类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逐步建立省级计算机工具课程共享“超市”。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组织省内有实力的教学团队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若干门工具软件类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指南(要求)与技能认证标准;并充分体现灵活性、开放性、动态性、立体化的特征,按照《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规范》要求,集中各所各校不同学科背景的优势共同开发实用性强、能有效针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文字教材―学习辅助光盘―在线学习资源―技能实训”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并通过逐年建设,形成资源丰富、多层次、多类型、多维度的计算机工具课程教学资源“超市”库,适应广东经济发展以及专业应用需求。

3)组织省内实验/实训条件良好的高校探索“计算机语言及系统应用教育”层次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语言及系统应用教育”层次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创新研究能力,探索以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开展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种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

“计算机语言及系统应用教育”层次教学在下列几方面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探索,最终形成若干教改示范案例。

(1)项目驱动式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资源建设与创新教学模式;

(2)创新性的实验教学与实验设计、仿真实验系统、动漫技术教学与设计;

(3)行业信息化应用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教改示范案例以教学单元/主题为核心,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形成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教改案例,强调教育技术提高课程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以点带面,推动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4)组织开发集计算机技能测试、学习资源个性化推送等功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自主学习系统;组织省内学校开展基于学分制与第三方认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力检测模式探索。

为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在线学习、统一考试认证等需要,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将组织开发“广东省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网站”,让省内高校能免费使用该学习网站及网站中的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建立学习、评价与跟踪管理网络资源学习平台,并与课程包捆绑一起。各高校选择下载所需的课程包后,便可以立即使用,实现教与学中网络教学资源、立体教材、教学案例和学习评价等相互配合,提高教与学效果。

随着广东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课程的日渐完善,将建立一套以计算机应用能力认证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在该种新体系下,组织省内学校探索开展基于学分制与第三方认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力检测模式,既可以实现真正的教考分离,又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不间断计算机技能学习,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服务于各专业的应用性人才。

4项目建设规范

为规范所有立项项目最终实现优秀教学资源、教学思想的共享,由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教育技术专家和教学管理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制订了指引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规范》,对各种类型立项项目建设什么、如何建设、如何实现共享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4.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类项目规范

各校需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第一层次课程教改的实施试验方案。实施方案覆盖面由项目组根据本校实际确定,可选取若干班级数或大一全体学生,如选取若干班级试验方式的班级数量不少于5个,参与试验的专业不少于3个。

各校可在华南师范大学教学资源包知识点划分的基础上,需根据本校特色、优势专业开发单元学习案例包。案例包需覆盖如表2所示的模块。

4.2工具软件类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发类项目规范

本次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最终需要形成纸质教材、在线学习活动指引、重难点学习光盘、实验指导、认证考试标准与试题资源开发等,具体需要建设的内容如表3所示。

4.3“计算机创新能力教育”层次教学模式研究类项目规范

教改示范课程要建立一支教学队伍,由主要负责人、主讲人、其他参与教师组成。项目负责人由专业水平高、授课经验丰富的副教授、教授担任(高职高专教改课程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案例制作人可以有年青教师担任。通过示范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

项目团队选取1~2个教学单元/主题的内容,在2个学期内完成教改实践,并完成示范教学案例的制作。示范教学案例的基本内容包括5部分:课程教学

改革方案、教学单元内容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和课堂教学视频。

1)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教改方案要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

2)教学单元内容与教学设计方案:选取试验的课程单元内容及其教学设计方案。

3)教学课件与相关资源:选取教改过程中使用的ppt课堂教学课件、网络相关资源、学生作品等。

4)课堂教学视频:试验教学单元的课堂教学全程视频。

5)学生创新实验设计:以项目驱动式的学生实践设计案例。

5结语

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第一层次教育――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将逐步在各高校淡出,以至最终取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重点在第二层次(即工具软件类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和第三层次(即计算机创新能力教育)课程,为了给广东省各类型高校、各专业学生提供“因用而教,各取所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广东省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将组织省内各高校积极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思想的共享,不断提高我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函[2007]2号,2007.

[2]刘文平,叶惠文,郑德庆,等.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调查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8(3):40-43.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实践

1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重点高校的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现在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的相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然而,在上世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而国际上计算机发展、应用比较先进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和印度,则更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在我国的大部分高校中,不管是研究型学校、教学型学校,不管本科还是专科学校,基本上都在等级考试的驱动下实行“大而统”的教学模式,差别主要在于讲课时数与实验操作时数的比例有所不同。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明确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004年,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即《计算机基础教学白皮书》[1](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定位,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组织保障,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理念、环境支持、教学模式、手段、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在遵循着《白皮书》的精神,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根据我们的了解,大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采用的是“1+X方案”[2],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也有的学校采用的是“2+X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若干选修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也进行了改革探索。如按专业类别,在教学内容上有所选择和侧重;根据学生计算机基础的程度进行分级教学;以网络教学为主,集中辅导为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专题式讲课,常年滚动开课,学生可自由选择上课内容、时间,自主选择上机时间和考试时间等。

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问题,一些主要问题如下。

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不是非常明确。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不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获取需要的信息,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

2)课程体系的设置比较单一,与专业脱节,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3)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使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4)教材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不能适合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够多样化,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6)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7)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大班教学方式,使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和学习辅导有较大的困难。

2“五位一体”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模式

由于各学校的层次不同,定位不同,专业设置不同,每个学校除了一些共性的问题之外,还有其特有的问题。在吸取其他学校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成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一个适合我校特点的“五位一体”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模式。力争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探索出新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学生提高计算机文化素质,未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的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五位一体”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模式的主要研究内容、特色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下面五个方面。

1)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用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为各专业量身制作与专业方向相适应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套餐,并提供满足学生个人需求的特色课程。

首先,我们根据教育部《白皮书》里提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六门核心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其次,再根据我校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分类别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上表中层次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公共必修课,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通识教育。层次二提供的课程与各学科类别的专业特点相结合,各学院可以从中选择开设。层次三提供的课程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

2)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针对不同的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强调“因材施教”。一方面,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要有所选择和侧重。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能力起点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计划,打破原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单一格局,实现在不同基础上的培养和训练,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3)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要跟随着现代教学技术而发展,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实验教学、自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教学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教学的方法。

4)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材建设要体现应用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教材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教材建设要全方位、立体化。不仅要有纸质教材,还要有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不仅要有理论教材,还要有实验教材和案例教材。

5)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1]。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要创建一个“外引、内培、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建立一个以专任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师资队伍。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加大对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的研究,努力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训,为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计算机基础“五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思路,我们在2008年成功申报了成都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后,又在2009年成功申报了四川省级教改项目,并且作为国家“十一五”教改项目“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应用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的研究内容。我们目前正在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

从2008年下学期开始,我们抽出教师,分别与成都大学各学院主管教学的院长和相关负责人沟通,就每个学院具体开设的计算机基础层次二的系列课程进行研讨,得到了各学院的肯定。特别是新开课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得到了美术学院、艺术学院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欢迎,最后在教务处相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以选修课的形式,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VF程序设计和VB程序设计等多门计算机层次二的课程向艺术类学生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另外,我们现在以全校公共选修课方式开设的计算机层次三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页设计等。

2)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多样化。

目前,我们正在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修改教学大纲,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从2010级开始,我们实行了分级教学,根据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情况,将其分为普通班和提高班,目前提高班的人数确定为新生总人数的10%。新生入校之后,我们通过宣传分级教学的思想,让学生了解普通班和提高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学生自主报名和组织统一考试的方法,筛选出一部分学生进入提高班学习。从几周来的教学实践看,提高班的教学确实为一些高起点的学生所接受,分级教学满足了不同起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跟进。由于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我校目前在提高班开设了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维护实验,而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这样的实验条件。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对目前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状况,如一些流行的品牌,新的技术、设备有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对计算机硬件,主要是主机内各个部件的结构有一个感性认识,我们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到成都市的电脑城去参观、实习,并结合网络资料形成一个学习报告,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交流。两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收获很大,交流的兴趣很高。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个案例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也具有实际应用性。如word的作业是一页图文并茂的杂志;excel的作业是一份学生成绩统计表,其中有表格、统计计算和图表显示;powerpoint的作业是学生自定题目的一套幻灯片。我们将学生的优秀作业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启发更多的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在VF程序设计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一直是围绕着一个学生熟悉的“学生管理系统”展开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学完整个课程后,对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数据库应用能力的提高。

多年来,在计算机基础主要课程的考试中,我们都应用了无纸化考试系统。目前,我们正在对考试系统进行优化,在原来的理论考试基础上增加操作测试。另外,由于传统的纸质实验报告有很多缺点,学生不愿意动手写,特别是很多学生抄袭严重,教师批改不够完善,因此我们目前正在研制自动生成电子版的实验报告。它根据实验项目的内容和学生完成的实验情况自动生成实验报告,报告可直接显示学生的操作错误,并指导学生改进,有利于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也减轻了教师的批阅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在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将不同程度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以组长带组员的形式,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共同协作的能力。

4)立体化教材的优化。

在我们2009年申报的国家“十一五”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应用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教材建设。我校开展教材建设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在一些知名出版社出版了近20本教材,基本上都是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完全配套。其中主要的教材有《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F程序设计教程》。

我校教师主编的教材《VisualFoxpro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用教程》和《VisualFoxpro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上机和级考实训教程》,在2006年9月分别获得第7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和二等奖。我们开发的《VF程序设计》多媒体课件,在2009年11月获得了第九届全国多媒体大赛三等奖。同时,我们也通过两门校级精品课程网站和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相关教学资料。

5)教师队伍建设的加强。

从2009年开始,学校加大了对全校基础课的教学管理力度,学校聘请的教学督导对每位计算机基础课教师进行听课,评议;学校、学院和计算机基础部也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每位教师的网络教学平台内容;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听教学名师的课;开展了多媒体教学的研讨;开展实验教学大检查。这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了计算机基础师资队伍的建设,使每位教师都有危机感、责任感,更加主动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4结语

通过计算机基础“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提出和探索实践,我们在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分析,提高,使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7-9.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17.

explorationon“five-in-one”teachingmodelinComputerFundamental

LiURong,DUXiaodan,LiDan

(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College,ChengduUniversity,Chengdu610106,China)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篇9

【论文摘要】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和研究备受关注,根据200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参考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对当前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以湖南理工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方案,努力探索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思路。

现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3年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意见》,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7年启动的“质量工程”,更是从根本上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各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性意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研究与实践,探索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育的新思路。本文结合湖南理工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和改革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与探索,提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现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能力基础差异大

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广泛开展,使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教育条件、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差距在拉大,这已成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教学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如果只通过纵向比较而认为学生的基础普遍提高,进而抬高本科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起点,这是盲目且不科学的。为了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个体差距有客观、真实的认识,我校大一新生入学时就进行计算机基础摸底考试。计算机基础教学教研室会设计涵盖计算机各领域的考试试卷,对本科各专业的学生进行考试调查,客观分析、评价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背景。我们了解到,有的同学对计算机科学很感兴趣,中学时参加过全国青少年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奖,也有的同学已通过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而大部分同学仅对文字处理、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比较熟悉,诸如数据处理、演示文稿等办公软件则了解不足,其他操作系统,如Unix、Linux几乎没有接触过。除此之外的其他相关领域,比如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等知识,同学们普遍了解不多。

2.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

我国高校本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出于对普遍适应性的考虑,一般采取选择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评方式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产品日新月异,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充实、更新,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多、知识更新快。现有的本科教学以大多数同学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学参考,势必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内容简单,缺少获取新知的激励,逐渐失去对课程学习的热情。而基础薄弱的同学却仍感觉学习很吃力,挫伤学习自信心。因此,只有针对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专业发展、不同个性特征而灵活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更加符合教育的理念,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求,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课程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不协调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很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比重有所增加,以期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而对计算机通识课程有所忽视。但计算机通识课程作为公共基础,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和渗透,各行各业对工作人员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目前,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核心课程一般为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软件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一般集中安排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内开设,采用公共必修课方式存在。教学形式多为课堂教学为主、验证性实践教学为辅,很多高校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网络协助教学。但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普遍存在课时少、课目少的问题。在2011年4月抽样调查中,有62%的同学认为我校现有计算机课程科目不够,47%的学生认为学时不够用,希望增加学时。

4.实验条件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验条件的发展较社会发展滞后,不能很好地跟上市场需要,这给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大多数院校生均公共计算机比例低与1:20,公共计算机设备管理维护专职人员与计算机数量比基本低于1:200,5年内购置的新计算机占公共计算机的比例低于1:4,这给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得实践环节带来相当大的困惑。

5.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通过合并、升本等方式,大量的新升本科院校近年来陆续通过国家本科办学水平评估,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计算机公共教学的各项条件未随之改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教室(尤其是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建设数量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教学的课堂越来越大,教师授课的任务越来越重,即使使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教学目的很难达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1.从专业发展角度规划课程设置

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充分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统筹规划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增加学生的选择空间,使之符合教育的本质和社会期望。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公共基础课程种类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软件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应用等各领域,各非计算机专业可根据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安排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开设课程。其中,包含有面向理工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a》,面向非理工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B》,《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数据库技术及应用(VFp)》、《数据库技术及应用(aCCeSS)》、《多媒体技术级应用》、《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等课程。同时,增加学生自主选课机会,经学生个人申请、所在学院同意,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或《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转贴于

2.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对“非零起点”学生因材施教

在新生入校时,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情况,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对因经济水平、教育条件、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选择时,给予相应指导;在课程学习时,增加相应课外学时,加强辅导。对于“非零起点”学生,在对学生讲解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的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可根据自身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在每学期开学时提出免修、免听申请,经任课教师和学生所在学院同意后,参加计算机学院组织的开放考试,成绩达到要求者,允许免听,参加相应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优良者,允许申请免修或参加课程提高班。凡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的学生可申请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的学生可申请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或《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针对获得免修资格的学生,(下转封三)(上接第236页)计算机学院开设程序设计竞赛等计算机类选修课程。

3.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理论结合实践,两者并重。在实践教学硬件环境方面;加大了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投入,更新计算机公共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为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增加专职公共机房管理维护人员,扩大兼职管理人员数量,保障公共机房实验设备的完好率,同时保障公共实验室的全天开放。

我校近年注重实践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教学指导:

(1)除课内安排的实践学时外,要求学生在计算机公共课学习期间课外上机时数≥100机时数,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时数≥30机时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或《数据库技术及应用》上机时数≥50机时数,《多媒体技术级应用》或《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上机时数≥20机时数,学生课外上机完成情况作为相应课程的平时成绩考核依据。

(2)任课教师通过网络技术或机房辅导,加强对学生课外上机的引导与指导,加强网络课堂建设,确保学生有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

本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对社会各领域影响广泛,对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学改革应根据社会实践,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社会的需求进行。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提高我国本科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克杭.关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与哲学基础[J].中国大学学,2004(7):15-18.

[2]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2-260.

[3]柴进栋.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5(6):100-101.

[4]谌新年,等.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8):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型的社会,随着计算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广泛的应用,当代大学生必须对计算机有着最基本的掌握,如果学生不能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应用,会导致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目前我国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改革的有效方法进行几点研究,仅供参考。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同

由于我国近几年都在加快对中小学生的计算机启蒙教育,以及计算机已经基本普及到全国老百姓的每家每户中,很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已经对计算机能够基本应用,有的学生在课外兴趣班中学习到了很多的计算机知识,甚至还有一些对计算机很有钻研的学生,连网页设计和一些应用软件都能熟练的应用;但是也有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不能对计算机熟练的操作,有的可能都不具备基础的打字能力,那么就导致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起点很不相同,给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教学困难。

2、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不合理

有些学校对于计算机的基础课程的设计还不够合理,比如有时开设的计算机课程非常的单一,而且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很短,和其余的专业学科没有紧密的联系,导致了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于孤立,缺少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学生不能把真正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工作中,如果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这样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教学意义,没有达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有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上课就像是上网一样,在计算机教学课程上挂QQ聊天,玩游戏弄空间,教师如果断网,他们就会玩一些单机游戏,就是没有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他们觉得只要期末的时候考试能不挂科就行了,并没有树立起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正确观念,导致他们对教学内容没有主动性,只是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这种对计算机学习的错误观念对于教学效率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1、树立学生对于计算机正确的学习观念

要想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要先从学生的学习观念上入手,对于大多数学生的被动学习思想进行一定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从本质上改变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以学生的爱好兴趣作为出发点,做一些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程设计,把学生带入到生动、有意思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从心里有着学习课程的强烈欲望,从而慢慢的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有利于推进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

2、合理的设计计算机的课程设置

教师在教授计算机课程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性质,进行有针对性教学设计,设计好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改变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在教学课堂上要精讲多练,即对于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备课,抓住其基础性的知识和重点难点,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清晰的讲解,然后让学生们根据授课内容,不断的进行操作,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协调性,对知识能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合理的课程设计,才能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学习效率。

3、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

计算机技术随着社会一直在不断的发展,那么对于计算机老师的综合素质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主要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扮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想推进计算机基础教程的改革,就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对于计算机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进行定期的培训,灌输更为先进的思想,更新教师原有的“知识库”,增强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才能在计算机教学中教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使得教学内容更有现代化的气息,才能够保证计算机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学校也应鼓励计算机教师进行一些科研和教研的活动,开展一些计算机的讲座等等,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4、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教学

随着我国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科学技术在生活中有了非常大的应用,那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就有着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进行一些计算机的基础演练和讲解,利用多媒体的生动性和直观性,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提供一些有趣的学习素材,并给学生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尤其在多媒体放映的时候,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观察学生学习的主要难点,为学生进行疑难问题的解答,并进行一些正确引导,对学生们的学习给予充分的鼓励,同样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上讲台分享一下学习经验和方法,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又能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锻炼,使其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束语:

如果想加快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课,及时的树立学生们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正确观念,打消他们的消极思想,鼓励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操作,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校方面则要加强自身的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学,注重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我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春燕,刘庆存,孙亚楠.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8)

[2]张春华.浅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J].科技致富向导,2011(22)

[3]张俊玲,刘鸿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