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医疗的缺点十篇智慧医疗的缺点十篇

智慧医疗的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5:48

智慧医疗的缺点篇1

一、城市级智慧医疗发展问题

随着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的推进,为城市居民健康提供更优更完善的医疗服务,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发展课题。在进一步强化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基础上,不断推进应用模式及商业服务探索与实践,创新智慧医疗合作、服务、运行模式,培育、带动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医疗产业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城市辐射范围内的合理覆盖,成为提升城市医疗水平的金钥匙。

目前各地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对于智慧医疗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医院信息化水平较大提升,但城市范围智慧医疗整体发展缓慢,大部分停留在业务型医疗信息处理阶段,智慧医疗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缺乏专业人才和政策落实机制。城市级医疗信息集成水平和应用水平总体较低,在智慧医疗建设中医疗机构对技术开发商依赖程度偏高,由于各开发商技术水平和标准规范存在较大差异,为以后的信息整合和信息利用埋下隐患。智慧医疗推进程度参差不齐,信息共享与交换主要以“点对点”方式开展,城市内各医疗机构信息资源不能有效整合。

二、城市级智慧医疗的发展建议

对于医疗健康领域,“智慧医疗”属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特殊服务型领域。具体到城市级智慧医疗,就是解决在城市中如何实现医疗资源供给与需求的长期矛盾问题,最大限度的让市民获得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一)利用“o2o”模式,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医疗资源包括专家资源、技术资源、设施资源等,在“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内,充分依托城市政务、医疗卫生、民政人社、计生药监和财政等部门信息交换资源,构建医疗影像中心、检验检查中心、药品配送中心和医疗金融服务机构等,实现跨行业、跨领域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提供面向城市居民的医疗诊治、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医疗管理和健康保障增值服务,提升城市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能力。

(二)利用智慧城市信息化手段,整合医疗信息资源,改善城市居民就医感受

医疗服务的碎片化和医疗服务信息碎片化一直以来是阻碍智慧医疗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通过加强电子健康档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卫生信息网络和居民健康支付网络的建设,逐步建立城市级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医疗体制改革,支持双向转诊服务,使城市居民感受到真正的“医疗惠民、医疗便民”。

(三)在智慧医疗创新价值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医疗数据资源价值

创新智慧医疗合作、服务和运营模式,通过与商业保险、生物制药、体育健身、专业健康管理、大数据研究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医疗卫生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体系中的应用价值。关注人群健康大数据采集和利用,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三、城市级智慧医疗的资源整合

当前,中国智慧医疗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行业在高速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这个新兴行业来说,如何高效地利用医疗、信息和金融等领域资源,将决定城市级智慧医疗的整体发展方向。

(一)强化移动支付,启动移动医疗的金融商机

移动医疗是智慧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完善。通过移动医疗技术提供医疗服务中的在线支付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医疗“一卡通”向医疗“一账通”转变,打通移动支付环节,进而提供完善的后续医疗配套金融服务,将衍生出一个巨大的金融领域商机。

(二)建立信息渠道,实现多方衔接的信用平台

对于中国的大众患者或者消费者来说,医生和患者没有建立实质性的长期一对一沟通的习惯。当患者企图通过移动医疗的方式选择医生咨询时,对医生产生信任是关键问题。建立患者、医院和医生等多方的信息对接渠道,实现解决信任问题的医疗信用平台,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三)线上线下衔接,融合智慧社区的智慧医疗

医疗优质资源长期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分级诊疗机制推行缓慢。一方面由于患者的长期诊疗习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社区医疗资源的衔接。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的角度,将智慧社区经济与智慧医疗经济相互融合,正是解决两个领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小结

为了抓住智慧医疗这个面向未来集约、智能、跨界、转型的难得机遇,中国各城市积极结合发展实际,力推智慧医疗与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等产业融合,让智慧医疗迸发出无限精彩。

目前,我国智慧医疗产业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医疗”理念的深入,政府在政策及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智慧医疗产业建设;另一方面居民健康意识提高使得对于智慧医疗的需求越来越大。智慧医疗发展潜力巨大,虽然在具体城市级发展建设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但通过总结在各城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相信不久的将来,智慧医疗将更好地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方便和支持,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为南京市信息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孟群,叶强,胡建平,等.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与发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孟群.卫生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与发展规划(2011~2015)[eB/oL].2010.

[3]陈敏,武琼,张帧,等.智慧医疗卫生服务的挑战与启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8):597-599.

智慧医疗的缺点篇2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医院;体系架构;医疗应用;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1日

随着“互联网+”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智慧医院的建设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在今年两会的政府报告中,在医疗卫生行业推广并且运用“互联网+”技术被首次提上日程。2015年7月初,《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对“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建设和运用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严格的要求。

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伴随信息时代的发展,医疗行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可以改写医疗行业应用的历史并且能够成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智慧医院的建设则是“互联网+”在医疗行业应用的具体体现。智慧医院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可以逐步实现集疾病预防、网上诊疗、康复照护于一体的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现今,国内多地已经开始加快智慧医院的建设,智慧医院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为人们提供全面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优质服务,不仅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了贴心及时的服务,还提高了医院的办事效率、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共享。未来智慧医院的发展将有望破解卫生医疗健康服务的难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实现医疗健康服务的创新和应用。

一、智慧医院体系架构

根据目前大多数医院的设施建设状况,现阶段智慧医院主要是由三大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即基础设施、数字化设备和医院信息化。只有集这三大部分为一体,在实现相互融合、信息共享、互相依存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智慧医院的智慧功能。(图1)

互联网的信息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能力为智慧医院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信息集成平台和通信传输平台的构建保障智慧医院实现了患者、医院、系统之间有效沟通,共享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形成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高效医疗健康服务系统。智慧医院的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图2)

根据医院的实际特点,在物联网体系架构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智慧医院的体系架构。智慧医院的体系架构包含了一个统一门户,两个集成传输平台,两个基础信息采集层,三方面应用。统一门户是指智慧医院为广大用户提供统一的移动门户,保证用户登陆注册得到统一认证,既方便用户使用智慧医院这一新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又有利于医务人员、后台服务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统一门户集成多样的应用,由信息化应用、管理决策应用和移动化应用组成。各方应用保障了门户的安全管理以及信息可及。

在智慧医院的体系架构中,信息集成和通信传输两大平台支撑了各方应用和门户。医院数据采集层为信息集成平台提供了医院医疗服务的原始数据信息,而信息集成平台将这些原有的数据信息集成为标准的数据中心。通信能力构建层则支撑了通信传输平台的运转,开放式的通信传输,有利于为医疗卫生工作提供实时、准确、全方位的医疗信息,从而提高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提升工作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可靠的医疗健康服务。2013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电信合作建设智慧医院,首先就完成了统一门户、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和通信传输平台的建设,并且有各方移动应用的支撑。

二、智慧医院建设现状及其前景

自从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以来,智慧医疗、智慧医院也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互联网+”环境下智慧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更是被众多投资者看好。仅2014年一年,全球对数字医疗创业的投资额就高达65亿美元。不难看出,投资者对“互联网+”医疗的关注日益高涨。智慧医院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和方式纳入更多的医疗健康服务,创新了就医方式,患者就医更加及时、便利。

目前,越来越多的传统医疗机构加大了对信息部门的投入,加快信息化的升级和改造。很多医院和互联网公司也已联手尝试研究建设智慧医院。例如今年3月刚刚启动运营的宁波“云医院”,凭借强大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信息技术,初步打造了一个含有1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226名专科医生的健康医疗平台,患者登陆“云医院”这个平台,可以预约医生,进行病情咨询、网络诊疗等。同时“云医院”还拓展延伸了传统的健康医疗服务的内容,患者可以咨询线上医生进行疾病预防,并且还有病后康复的周到服务,“云医院”还能为患者提供线上家庭医生的服务。而且宁波的“云医院”打破了传统购药取药方式,初步实现了医药分开。另外,中国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中国移动联手建设的智慧医院实现了医院各个部门之间互联协同办公,扩大资源共享,降低了运营成本。移动互联使得患者在就医后能够及时接收检查报告和医嘱等医疗服务。

此外,国内许多信息相关企业也已经跃跃欲试,研发各类相关数字化的系统,使得医疗健康服务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

(一)独立医疗服务应用蓬勃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智慧医院的发展大潮中,许多优秀的创业公司提供的独立医疗服务应用已经在引领行业迅猛发展,同时也在充分发挥自己灵活变通的优势,为使用者提供更为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些独立医疗服务应用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以趣医网和挂号网为代表的线上问诊分诊平台。这一类应用平台通常会和知名医疗机构进行合作,邀请知名医疗专家在线为患者解答一些基础的医疗信息咨询问题;第二类是线上医疗社交平台,例如春雨医生、好大夫网这类的平台。这一类应用主要着眼于为医生和患者、患者和患者之间构建一个线上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之间的医生和患者可以充分进行双向沟通,对于患者关心的疾病信息和医疗体验等提供补充信息;第三类独立医疗服务应用则是更为细化的患者服务应用。这一类细化的应用以服药提醒、体质数据记录和健康咨询提供等作为自身主要竞争点,针对细化的目标客户群体,以资讯服务作为主打内容,从而在细分医疗服务市场中夺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相关医疗应用。以百度、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国内互联网巨头公司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蓄势待发的互联网+智慧医疗市场。与独立创业公司相比,他们拥有更强大的财力、人力和社会影响力。因此,与独立医疗服务应用专注于医疗服务渠道改善不同,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借助于自身多样化的产品线和雄厚的研究实力,更多地将目光转向了医疗服务生产线上的其他环节。

为了解决挂号、收费、远程问诊这三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百度和总医院在2015年1月15日联手共建医疗平台,着重解决智慧医疗的技术难题,将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医疗服务相结合,借助科学技术为患者更好的服务。而与百度注重于技术方面的大数据发展不相同的是,阿里巴巴在互联网医疗市场仍然坚持着自身电商起家的本色。阿里巴巴率先进入医药电商的领域,投资了像寻医问药、U医U药这样的医疗平台,为“未来医院”的建立奠定了稳健的基础。2014年初,阿里巴巴收购中信21世纪,更名为阿里健康,随后公布了“未来医院”的计划。阿里巴巴欲利用自身的支付宝为卫生医疗机构提供平台,以此帮助医院建立互联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而腾讯的互联网医疗则是以微信为立足点,实施以“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的智慧医疗方案,人们通过微信即可挂号预约、在线支付、接收检查报告等,实现了完整的医疗o2o的闭环。

“互联网+”时代智慧医院的建设突破了多年来的医改难题,共享医疗健康资源,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疗效率。不论是医院自身的研究和建设,还是卫生医疗机构与信息企业达成战略合作,都实现了对传统医疗模式的突破和创新,改善了医疗健康服务质量。

第一,合理分配医疗资源,降低成本。智慧医院接入了各级医疗机构,着重点和专业性都有所不同。强大的数据信息支撑系统可以对患者的医疗信息进行统计、筛选、分级,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易程度来选择相对应级别的医疗机构就医,这就有效落实了分级诊疗,实现了“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的状态。

第二,重构就医方式。智慧医院的建立能够拓展医疗资源,在提供更多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的同时就打破了传统的就医方式。通常一所医院的医生是有限的,而优秀的医生资源又是需要经过多年培养才可获得的,优质的医生资源和信息资源可及性比较弱,所以会出现患者就医困难的问题。但是在智慧医院这个平台,囊括了数量非常多的优质医生资源,患者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通过互联网接受诊疗。

第三,开放取药模式。智慧医院与连锁药店、医药电商的互联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的购药、取药模式,打破传统的“以药养医”的模式。智慧医院的线上医生开出的处方迅速传递到第三方,患者可以选择在连锁药店或者是线上进行购药、取药。这一举措有效地解决了当今医院的医护人员“拿回扣”的问题,降低药品成本,缓解患者的就医压力,实现医药分开。

三、智慧医院建设面临的问题

智慧医院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智慧医疗应运而生。然而在我国现有的国情和医疗环境下,智慧医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宏观政策指导。智慧医院毕竟是新鲜事物,尚未有太多的成功先例。目前我国在智慧医院的整体规划和实际推进过程中都没有明确、现成的借鉴经验,只有个别城市制定的规划目标和实施意见,无法对具体问题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显然,在智慧医院的建设和推进过程中,政府的宏观政策是必不可少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行的卫生医疗政策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推进智慧医院的部分需要调整,以此来为智慧医疗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通道。由于没有宏观的政策指导,缺乏行业运营的统一标准,各个地区智慧医院的服务质量就会良莠不齐,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卫生医疗水平不高的地区在智慧医院的投入力度和参与程度会更低,这样仍然会走进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怪圈中去。

(二)法律法规的欠缺。在智慧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的指导和推动是必不可少的,法律法规的制约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医生多点执业和患者信息保护方面仍然面临着法律空白亦或是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加强相关法制建设,通过法律法规的制约来保证智慧医院建设的顺利推进,以防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的漏洞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可以保障智慧医疗的安全落实,使得互联医疗服务和相关行为有法律支撑。

(三)碎片化时间无法保证医生的服务质量。目前,智慧医院的建设过程中主要依靠现存的医疗机构中的医生碎片化时间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本来医生在实体医院的工作已经很繁忙,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都很大。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都令人很担心,许多优秀的医生每天的门诊量太大,不能保证在碎片化时间能够以同等的精力为在线患者服务,患者的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诱发更多问题,而且次生的问题和矛盾可能还会激化现有的医患关系,这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医生、智慧医院都是极其不良的影响。

(四)信息安全保护仍待加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如何保护公民个人的电子档案信息和隐私权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一方面来说,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智慧医院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应用的平台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信息的保密和储存;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构建一个涵盖整个社会的“互联网+”智慧医疗体系,势必要求医疗机构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要构建一个数据与信息流通无障碍的交流网络,用户的个人健康医疗信息应该能够在医院与医院间、医疗服务应用与应用间无障碍进行流通。因此,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下,公民个人的互联就医信息和隐私保护成为智慧医院推进过程中需要突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五)智慧医院各地发展不均衡。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现有的国情下,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各地区卫生医疗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各地医院参与建设智慧医院的积极性有所差别、推动智慧医疗的步调也不一致,不同城市以及地区的智慧医院发展都是不均衡的。这一现象不仅体现在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上,还体现在各地医院在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上。有些医院虽然已经建立了医疗信息系统,但是应用的范围还局限于门诊挂号、电子病历等方面。在信息化的投入规模和力度也比较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普及程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发展的不均衡会影响患者就医的便利和质量。

此外,还面临着处方社会化、在线医保报销机制和药品流通管理机制等多方面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如何突破现今智慧医院所面临的瓶颈、解决困惑的难题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议题。本文从政府主导、法律建设、社会参与、技术提升以及人文建设几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如下对策与建议:

第一,政府主导并干预,完善政策环境。完善智慧医院的组织机构,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权益、提高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为目的,政府应当对智慧医院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对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机构建设,并且建立健全智慧医院的管理制度,出台智慧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配套政策,对医生的准入标准进行严格地设定和控制,加强对智慧医疗环境下医生执业的监管,推进互联网医疗的进程,真正实现智慧医院便民惠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来支持智慧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加强法律建设,制定相关法律条文。制定在互联网环境下疾病诊疗的相关法律条文,对机构准入、医生网上诊疗、网上医疗服务流程等方面进行严格地法律规范,以此来支持智慧医院的建设和发展。目前,通过智慧医院接受在线诊疗的患者往往面临享有同等的医保待遇。因此,调整完善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并且制定智慧医院相关的医疗保险制度,以此来保证公民的权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电子档案信息和就医隐私,为公民提供安全的互联就医环境。在相关法律条文和卫生政策的出台下,才能形成一套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发展体系。

第三,提高社会各方的参与度。目前,仅仅依靠政府一方的力量仍然不能完全支撑智慧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以智慧医院这个新的平台为纽带,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其中,带动市场化经营,先进开放的市场环境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打造公立民营一起协调发展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第四,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文化建设。随着智慧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显得越发重要,对于改进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以及缓解医患紧张关系都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互联开放的智慧医院也为医疗健康服务带来了创新空间,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健康信息服务、中医药医疗健康管理等一系列新型的健康服务产业都将成为智慧医院健康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智慧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日益重要,构建完善智慧医院体系架构、突破瓶颈、解决智慧医院存在的问题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议题。我们应该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为突破口,科学合理共享优质医疗资源,丰富互联医疗健康服务的内容,改进医疗服务的模式,突破现有的设备、人员、信息的限制,优化提升智慧医疗效率和水平,创新智慧医疗服务的管理理念,实现公立民营协同发展,使得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享受到及时、便利、安全的智慧医疗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陆晋军,丁富强,郑荣.智慧医院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应用[J].中兴通讯技术,2014.4.

[2]陈秋晓,张莹,姚志刚,姜忠.智慧医院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医院管理论坛,2013.3.

[3]俞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医院架构及服务访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4]何遥.智慧医疗的发展[J].中国公共安全,2015.10.

[5]牛铁.医院智慧型信息化战略探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5.1.

[6]赵彦杰,唐颖淳,孙金成.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医院平台设计与实现[J].互联网天地,2014.4.

[7]何伟.智慧医院发展的新契机――论物联网技术为医疗带来的巨大变革[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2.

[8]曾耀莹.联想力垒智慧医院[J].中国医院院长,2014.10.

智慧医疗的缺点篇3

总想找个机会好好说说智慧医疗这件事。但是众所周知,智慧医疗是件大事,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十分广泛,从哪个角度切入确实需要好好斟酌一番。

中国有句老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详细了解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温附一医)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探索,以及创业公司北京联想智慧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想智慧医疗)的创业经历后,记者的思路豁然开朗。

终于等到了智慧医疗这个风口

联想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在医疗行业的战略布局。众所周知,联想的核心业务一直是pC,之后又涉足移动业务、企业级产品和解决方案等。其实,联想在初涉企业级业务时已经意识到,不仅企业级整体解决方案是一个机会,而且行业市场也潜力很大,只缺一个时机和突破口。

在中国,金融、电信、政府等这些大行业的信息化市场格局基本成熟,玩家相对固定,机会难觅。反观信息化比较发达的美国,从规模上看,医疗行业是第一大行业,这给了联想一个启示。医疗行业关系着国计民生,而目前国内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与金融、电信等领先行业相比又远远落后,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行业变革势在必行。

联想智慧医疗首席执行官林林分析说:“中国的医院大部分是公立医院,由国家提供补贴,医院没有太多经营上的压力。这也导致医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客户服务意识不强,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问题,包括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不均衡,患者体验不好等。”

2013年,一直关注医疗行业的联想终于等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从2010年开始加大在信息化方面投入的温附一医,到2012年其信息化水平已经在国内医院中名列前茅。温州人口密集,而且是一个商业意识、创新服务意识非常浓厚的城市。作为一家大型三甲医院,温附一医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人就诊,实现业绩的快速增长,并在全国脱颖而出呢?信息化是一个一举多得的突破口。

如果能通过信息化建设,理顺医院的业务和管理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排队和等待时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对患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经济方面考虑,温附一医也算了一笔账,给医院带来最多收入的其实并不是疑难杂症的治疗,而是一些常见病的治疗。也就是说,通过信息化和医院业务的大胆变革,大大缩短常见病的治疗时间成本就可以改善患者体验,从而吸引看病人群。与此同时,医院的服务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收入也大幅增长。正是沿着这一思路,看病不用排队的温附一医不仅在温州当地声誉鹊起,甚至还吸引了大量温州以外地区的患者前来就诊。

如今,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保健于一体的温附一医,担负着浙南闽东北地区近三千万人口的医疗保健和危重疑难病症救治任务。医院重视管理,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新途径,全面开展预约、预存诊疗服务,并自主开发多功能自助服务机,积极改进流程便民、惠民,同时引进先进的医疗管理模式,创建质量监管信息实时监控平台,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温附一医业务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就是医院信息化建设。温附一医拥有一支60多人的信息化团队,其中40多人专注在软件开发,团队针对医院服务于客户的再造流程进行应用软件开发,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2013年,虽然依靠独特的信息化建设思路,温附一医已经在国内小有名气,但是远没到一个爆发点。同时,温附一医也在思考,40多人研发的软件平台如果只用于一家医院,成本高,不能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随着医院业务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人员的缺口也非常大。那么,能否借助一个有影响力的专业厂商,一方面共同投入研发资源,加速医院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将软件产品化,为改变中国医院的信息化做点贡献呢?

温附一医的想法与迫切希望进入行业市场的联想碰撞出了火花,林林当时亲自带队去温附一医考察,与院方进行了深入沟通,很快双方合作的第一个成果――智慧医疗研究院成立,联想立刻投入40人的软件开发团队,与医院的信息化团队一起,加速医院信息化建设,同时尝试将原有的软件进行产品化,走出温州,走向全国。

坚定地走上医疗信息化之路

联想走了一条行业发展的捷径。医疗是一个进入门槛较高的行业,与温附一医合作,联想大大缩短了学习过程,降低了学习成本,将一个已经比较成熟的软件进行产品化,从在医疗行业“一穷二白”一下跃升到行业领先,抢占了有利的竞争位置。

2016年,联想智慧医疗正式成立。从2013年到2016年,联想做了哪些准备?林林介绍说:“首先,建立团队,也就是成立智慧研究院,将原来温附一医自主开发的软件系统,从基础的软件架构、整体功能等角度出发重新分析和定位,将它变成定制软件产品,然后找了3家医院进行试点,反复验证和优化。同时,在行业中对温附一医的成功模式进行宣传和推广。”2015年,温附一医在媒体上频频曝光,并且上了央视的对话栏目。“联想智慧医疗温州模式”(以下简称温州模式)雏形初显。

如今,医院信息化的“温州模式”已成为一个行业标杆。据联想统计,仅2015年一年,国内由各医院的院长带队去温附一医参观信息化建设,总共6500人次。因为参观的人数太多,医院接待能力有限,现在这个参观已经变成了一个收费项目,即使这样参观的业内人士仍旧络绎不绝。

经历了“温州模式”的探索和建立,联想不仅成功进入医疗行业,而且摸准了中医疗信息化发展的脉搏。正是看到这个行业大有可为,所以2016年联想智慧医疗才应运而生。

联想智慧医疗的成立是一道分水岭。以前,联想在医疗领域只是在试水、摸索和积累经验,现在则要全力以赴大干一场。联想智慧医疗其实是从联想集团内部孵化出的一个项目,林林出任联想智慧医疗的首席执行官,相当于在联想集团内部创业,用创业的方式孵化新业务这是一种目前比较流行的方式。联想集团提供资本支持,并给予新业务团队一部分股权激励,创业团队自身也要拿出真金白银。“基于我们对医疗行业信息化的理解和系统开发的经验,再加上灵活运用云计算等新的技术,我们致力于用最新的云计算开发体系重构整个医院的管理系统,提供一整套医院核心系统,进而推动中国医院管理信息化的变革。”林林表示。

虽然在医疗信息化领域有许多行业先行者,比如东软、卫宁软件等,从市场份额上看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没有一个厂商能够占据市场统治地位,而大多数厂商的应用架构是十几年前的老架构,这对联想智慧医疗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在2013年到2016年的3年间,林林和他的团队拜访了大量医院,很多医院对于信息化建设开始有了全面的规划和创新的思路。越来越多的医院院长们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打一场新一代医院的信息化之仗。这说明医院已经感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冲击,而拥抱互联网,走全面云化的道路,实现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医疗行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我们坚定地要走医疗信息化这条路的是主要原因。”林林表示。

医疗信息化领域的“X因子”

联想智慧医疗是一家纯粹的软件厂商,不做系统集成的事,主要为医院提供自主开发的云HiS医疗管理信息系统等。不过,联想智慧医疗的销售方式与一般软件公司有些不同,就是从为医院做整体的管理咨询开始,帮助医院一起建立信息化的团队,然后才是提供相关的软件产品。

经过3年在这个领域的摸爬滚打和研究实践,联想智慧医疗已经摸清了医院最核心的医疗管理信息系统的路数,基于云的架构开发一套全新的HiS系统的思路已经明确:向上在数据库层用paaS进行封装,更好地支持多种应用;向下对硬件是透明的,不依赖于某种硬件,可以非常容易地m行切换。“我们的开发理念是以病人的健康管理、病人的诊疗服务为核心,用一套架构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共享,同时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林林介绍说。

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联想智慧医疗目前主要提供两款产品:一款是针对大型医院的基于云的核心业务系统;另一款专门用来实现“互联网+”改造,比如医院已经有了一套系统,不想轻易舍弃,那么可以借助联想智慧医疗的产品进行扩展,支持移动应用,实现大数据同步,改善医院现有的业务流程,也可以实现通过互联网挂号、看病、问诊等应用。联想智慧医疗希望在不断打磨产品的基础上,树立更多智慧医疗的新标杆。

与那些老资格的医疗行业软件公司相比,联想智慧医疗有哪些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呢?

首先,“温州模式”是行业的一个标杆,过去三四年中有数千人付费参观和学习,利用口碑营销,迅速赢得了目标客户的信任。其次,联想智慧医疗在理念上创新,起到了行业引领作用。再次,云HiS的推出和应用推广为医院的全面云化提供了落地的支撑。最后,虽然以前没有根基,但是联想智慧医疗敢于啃硬骨头,先从最难做的HiS和大型三甲医院入手,在树立了成功的行业样板客户后,迅速铺开业务,自上而下,扩展到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医院和诊所,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联想智慧医疗未来计划以其核心医院管理系统为平台,不断增加新的接口,与医保、药物、健康等细分业务进行对接,丰富平台应用,满足用户各种各样的需求。

“医疗行业是一个万亿元级的大市场。信息化与医疗服务的智能结合是一个新的趋势,比如,可穿戴式设备与医疗服务的结合。联想研究院即将一款智能心脏监护运动背心,它使用联想的专利技术,通过衣服内嵌的智能传感技术收集心脏的数据,并预置大数据服务功能,进行健康监测,如果发现问题,可以远端连接医疗专家系统。这就是一项典型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林林表示,“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很可能在需要多年积累的行业,只因为一个‘X因子’的出现而实现颠覆性的变革,打破行业壁垒。我们希望成为医院信息化领域的那个‘X因子’,迅速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终改变这个行业。”

并不急于扩张

目前,国家正在稳步推进医疗改革,医保报销、分级诊疗等,都要依靠信息化的手段来推动实施。通过密切接触,林林发现,目前大部分医院的院长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先建立信息化的医院业务支撑平台,然后进一步提升医院整体的技术水平,只有把信息化平台做得足够好,才能在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等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

这意味着,医院要先拥有一个信息化的平台,这也正是联想智慧医疗当前正在做的事情。林林预测,未来一两年中,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市场会出现一个爆发点,医院的信息化系统将经历一次更新换代的热潮。

虽然遇到了发展的好时候,但是林林好像并不急于扩张。“我们不希望一开始就将业务摊子铺得很大,而是秉承合作一家就做到极致的原则,形成快速而有效的产品迭代,让产品变得更加成熟、完善。”林林表示,“我们将与几家有魄力、有决心、有实力的医院合作,在一些业务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再造几个‘温州模式’出来。”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把手”工程,必须由上而下推动,只有发挥全院的力量,而不只是医院信息科的力量,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联想智慧医疗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院长与云南省卫计委的相关领导,以及全院的中层干部都参加了系统上线前的动员会,这种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也只有像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这样全员动员、全员充分参与,才能让信息化真正成为助医院业务起飞的翅膀。林林再次重申:“扩张并不是当前公司最迫切的需求。我们希望在未来一到两年里,每年打造2~3个智慧医院的样板,让所有人看到一个完整的智慧医院是什么样子。如果能够先达到这一‘小目标’,那么以后业务的成长是自然而然的事。”

真正深入医疗行业后,你才会发现,这个行业其实并不缺少客户。温附一医的年收入已经突破了40亿元,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年收入也有20亿元左右,而信息化的投入只占医院收入很小的比例。推动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并不是资金方面的问题,而是意识的问题,即医院的领导是否充分认识到了信息化对医院业务和管理的重要作用。

还是那句话,医疗行业是一个门槛非常高的行业,要想全面了解医院的业务,没有5年时间很难办到。举例来说,银行业务系统的内在逻辑性很强,而医院的业务系统,仅社保这一块,国内有多少个省,就需要多少个接口,而且每个接口都包含几十项内容,涉及的相关设备接口不计其数。联想智慧医疗通过温州模式的探索和建立,实现了弯道超车的快速发展,其成功模式很难复制。

保持创业的激情和热忱

成立刚刚一年的联想智慧医疗目前已经发展到了10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是软件研发人员。联想智慧医疗目前最大的短板并不是客户资源,因为很多客户都是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合作的。“研发和项目实施资源瓶颈是我们目前亟待改善的地方。将一套全新的基于云的HiS架构完善起来并投入使用,并不断推出新的业务亮点,这是我们需要突破的地方。”林林表示。

作为联想智慧医疗的操盘手,几年的创业经历让林林深有感触:“如果还像原来那样在联想集团内部的一个部门工作,对我来说是比较轻松的一件事。现在,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周六周日经常加班。既然出来创业,我总希望找到一条最佳途径,能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服务和更好的体验。”

作为联想集团孵化的一个项目,联想智慧医疗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联想集团提供的平台资源和基础架构资源,这是一般创业企业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创业的团队,联想智慧医疗还要具有独立而清醒的意识,全身心投入,以创业者的激情和热忱专心致志做好医疗信息化这件事。

在业务有了快速发展之后,联想智慧医疗也开始了资本市场的运作,希望引入更多战略投资者。目前,联想智慧医疗正在启动a轮融资,并得到了很多战略投资人的积极反馈。

智慧医疗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

医院建设一套核心业务系统,项目的投入是千万元级别的,同时还会带动相关软硬件设备的采购,比如医疗影像系统、绩效考核系统等,整体投入非常可观。iDC曾预测,2013年到2017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14.5%。当前,我国约47%的医院已经制定了全面信息化规划。智慧医疗的前景如何?看看那些跨界而来的新厂商,也许可以从中一窥端倪。

万达集团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那个地产商了,它的触角已经延伸至娱乐、体育等多个领域,当然还有医疗。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经公开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做连锁医院,这也被外界看作是万达集团全面进军医疗健康领域打响的“第一枪”。2016年初,万达集团与英国国际医院集团签署合作协议,万达集团计划投资150亿元,在上海、成都、青岛建设三座综合性国际医院,由英国国际医院集团负责运营管理。另外,像万科、恒大集团等地产商也都在医疗健康领域进行了投资。

中文财经网站金融界在2016年初曾经做过一项粗略统计,自2015年开始,涉足大健康领域的上市公司超过百家,来自商贸、公用事业、房地产、农林牧渔、机械设备、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其中既有通过资产重组实现彻底转型的,也有借助跨界形式实现主业延伸或双主业运营的。继影视文化、移动互联网、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之后,大健康产业成了a股上市公司跨界投资和并购的“香饽饽”。

4月27日,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筹备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该公司以国有资本为主体,成员单位包括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钢总公司、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易联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荣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行业领军企业和投融资平台。

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个平台公司,将与此前筹备成立的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一起,根据国家要求,集聚优势资源,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联合创新、共建共赢”的原则,共同推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发展。

除了投资热潮以外,智慧医疗领域的另一大看点就是先进技术的引入将颠覆传统的医疗模式,给医生、患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比如,底纸】狄搅破教将供应链、财务运营、人才管理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不仅能够让患者更快速地完成健康检查,还能获得更精准的诊断建议与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建议,同时对分级诊疗和远程诊疗也起到了支撑作用,真正做到医疗资源下沉。另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还可以辅助诊断,提高诊断质量。上海市海外经济技术促进会秘书长张礼立指出,当前,智能医疗还处于萌芽阶段,“ai+医疗影像”才刚刚开始,相信随着人工智能和医学影像大数据在医学领域的逐渐普及和应用,“ai+医疗”的未来就在不远处。人工智能将成为提高医疗服务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智慧医疗的缺点篇4

1衡水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内容分析

1.1衡水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随着社会发展,衡水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初具规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宣传及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同部门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不同,对智慧城市如何建设模糊不清;“云计算”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支撑技术,衡水并没有搭建完整的云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以政府、企业的信息化为主,并没有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缺少全民参与;产业链的各行业参与度不高,缺少政府、基础设施提供商、应用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等各行业的融合。

1.2衡水智慧城市建设内容。1)基础设施及数据中心的建设。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实现移动化、数据化的基础,要做好城市基础网络及云平台的搭建,扩大有线及无线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4G网络建设,推进广电网、电信网及互联网“三网”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探索“三网”与无线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及物联网的融合,完善衡水地理信息数据库,为衡水智慧城市管理提供GiS支撑。数据中心主要存储、处理、计算及交换同城市相关的海量数据,相当于城市的大脑。由云计算基础平台、服务器、高速存储网络、系统及软件等构建数据中心,为城市的智慧功能提供支持。2)智慧公共服务的建设。建设以企业和公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型、透明型政府。重点建设与民生问题关系重大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例如社会保障、文化教育、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问题。加强衡水智能电网的建设,实现公共事业用电的自动记录及付费,与居民电卡进行深度整合,推行一站式服务,节约成本。3)智慧交通的建设。利用云计算、物联网、无线射频、GpS定位及影像识别处理等技术建设与衡水相适合的能够感知运行车辆,实时采集、处理数据并进行协调指挥的智能交通系统。通过交通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车辆的自动识别及检测,实现对衡水道路网的动态检测、车流量的精准统计与分析、车辆的高效管理,从而引导衡水道路网上车流的合理分布,解决交通阻塞问题。4)智慧医疗服务的建设。通过整合衡水的各类医疗卫生信息,搭建医疗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健康信息、电子挂号、在线预约及咨询等服务。实现衡水各级医院的医疗信息共享及对接,通过建设医疗协同平台,共享居民的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简化医患的转诊及就诊过程。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的建设。对衡水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云计算,实现按需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智能化的校园教学、科研及生活功能,整合学校的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包含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阶段的教育平台,为衡水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信息化基础。

2衡水智慧城市运营模式分析

智慧医疗的缺点篇5

1.1事实(Facts)

作为整个信息链的起点,事实就是事物在人类视野(感观/逻辑)中的原始映像[1]。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事情和局势及情况的变异态势[2]。事实也是人类知识的起源,人类全部知识的最初信息基础就是事实。

1.2数据(Data)

通常认为,数据是对事物纯粹的、客观的记录,是原始的未经解读的数字、文字、图像、符号、声音、计算机代码等[3]。而数据本身缺乏关联和目的性,但当数据结合一定的背景、规则、意义之后,就会形成信息。

1.3信息(information)

作为整个信息链中的中心链环的信息,它的下游是面向物理属性的,上游是面向认知属性的。“信息”既有物理属性也有认知属性,因此成为“信息链”的代表称谓。

1.4知识(Knowledge)

知识来自于信息,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融合才能转化为知识,它比数据或信息更接近行动。知识必须经过学习或研究以及从信息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加工才能够获得[4]。

1.5情报(intelligence)

情报是为实现主体某种特定目的,有意识地对有关的事实、数据、信息、知识等要素进行加工后得到的产物。情报既包含有信息的成分,也包含有知识的成分。从信息层面看,情报所包含的信息是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从知识层面看,情报是与知识的利用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情报是知识的子集。1.6智慧(wisdom)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人类基于已有的知识,是针对物质世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演绎,找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智慧是属于知识层面的,是人类大脑运用知识活动的产物———即运作和应用知识的知识。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识。知识只有转化为智慧,才能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

1.7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智慧之间的关系

数据是客观事实的记录,信息是有意义的事实和数据,知识是系统化的信息,情报是进入人类社会交流系统的运动着的知识,智慧是运用信息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由事实(Facts)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intelligence)智慧(wisdom)层层递进,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信息链,见图1[5]。

2医学信息学的相关概念

2.1国外医学信息学定义的三种导向

2.1.1以信息技术为导向定义侧重于技术和工具,即通常强调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临床计算”、“医学中的计算机”、“医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等认识比较常见[6]。

2.1.2以角色、任务或面向领域为导向定义侧重于组织内部信息人员的角色。例如,护理信息学、牙医信息学等通过医学信息学分支学科来定义。

2.1.3以概念为导向定义侧重于如数据、信息和知识这些概念在医学领域中的特定内涵。从总体上来看,国外医学信息学的定义是朝着形成基于数据、信息、知识的医学信息学定义方向发展的。

2.2中国医学信息学定义的两种倾向

2.2.1基于字面拆分后的概念解析

第一种拆分是将“医学信息学”拆分为“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cs)———偏重于方法论层面。把“医学信息学”定义为信息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同时确定医学信息学的范围是“医学”和“信息学”之交叉。前者指其应用领域,后者指其方法学。第二种拆分是将“医学信息学”拆分为“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onscience)———侧重于学科体系层面(即理论与技术方法统一的学科体系)。把医学信息学定义为研究“医学信息”的一门科学,即研究医学领域中的信息现象和信息规律的一门科学。

2.2.3基于国外医学信息学定义的翻译与重组

此类定义大多为将国外医学信息学的定义翻译成不同形式的汉语语言并且进行重组,与国外对医学信息学的定义无太大区别。

3医学信息学研究中的信息链

3.1“数据信息”链

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对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当下全球大量的公共卫生信息、电子病历信息、用药信息、住院信息、图像信息、管理信息、基因信息、医学知识库信息以及实验室数据等构成了医疗卫生大数据[7]。随着信息技术与卫生及生物医学日益紧密的结合,大数据对卫生及生物医学的研究与应用也将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便成为信息技术与卫生及生物医学领域共同面对的挑战。大数据在医疗行业可应用于临床、研发、公共卫生和创新商业模式等领域,在健康领域的终极应用是疾病诊断和预测性治疗。虽然医疗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如火如荼,但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整合、数据的挖掘利用和保护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也就需要我们在利用医疗大数据的同时,变革数据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等等各种措施,利用创新的方法和模式,发挥大数据在医院行政管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卫生信息服务和疾病的控制预防中的作用和价值。

3.2“信息知识”链

这一环节主要关注医学知识库的建立。数据库是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一种专门管理数据资源的系统,它有文字、符号、图形、图像、数字及声音等多种形式。而知识库是知识工程中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有组织的知识集群,是针对某一(或某些)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或若干)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知识集合区别与联系[8]。知识库的概念来自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是人工智能及其分支———知识工程领域,另一个是传统的数据库领域。人工智能和数据库两项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知识库系统的产生和发展。建立医学知识库,需要一支多学科人才的专业队伍,并且要能够适应数字化医疗向智慧化医疗的转变需要,构建大型的一站式通用智能医学知识库。建立知识库,要以本体为建设思路和方法,不仅要构建西医学科的知识库,更要构建中医学科知识库,且重视与“大数据”医疗的整合,更好地利用临床信息,将有用的信息知识化。

3.3“知识智慧”链

这一环节的着重点在于智慧医疗的实现。2008年,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医疗”的概念。早期的智慧医疗强调物联网的作用,设想把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医疗领域中,以实现医疗的信息互联、共享协作、临床创新、科学诊断以及公共卫生预防。而未来的智慧医疗将是以卫生信息化和信息共享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以个性化、智能化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体系[9]。智慧医疗包括了智慧医院、区域医疗、家庭自助健康监护等多种服务方式,它将成为未来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潮流。智慧医疗可以创建一个更加合理的医疗产业链,并且使用户体会到更加智能化和协调化的医疗服务[10]。

4医学信息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4.1学科体系的协同融合,加速了生物医学信息学的形成与发展

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cs,mi)和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Bi)虽然产生背景不同,但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之后,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的边界趋于模糊,互相渗透和结合的趋势明显。其目的就是要提供新的生物医学知识的开发和共享框架。正是两者的协同融合加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生物医学信息学(Biomedicalinformatics,Bmi)。可以预见的是,基于相同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彼此交叉融合的研究内容,生物医学信息学一定是医学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4.2学科研究向促进“转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信息链的研究视角下,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会更加注重信息链中的要素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链环转化;其次,在医疗领域,医学信息学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快速、可靠地转化为现实可用的临床解决方案。同时,医学信息学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即转化医学信息学。转化医学信息学通常被认为是以转化医学中的相关信息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信息科学、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服务于转化医学的研究,其目的是促进基础医学研究成果顺利向临床应用转化[11]。转化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医学信息的标准化和医学数据的组织与存储等。它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加快基础研究变为临床应用,有力地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4.3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4.3.1个性化

个性化意味着卫生信息管理和卫生信息服务以用户为中心,围绕每个用户的状态、需求乃至兴趣爱好来采集信息或提供信息服务。可以设想,在未来每个患者都将拥有自己的个人健康中心。

4.3.2智能化

智能化意味着通过对既有信息的分析,挖掘其中的规律,利用获得的规律来处理新的信息,并给用户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4.4新技术支撑和引领着医学信息学的未来发展

在未来发展中,许多崭新的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远程医疗(telemedicine):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与医疗技术结合。移动医疗(mobileHealth):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来提供医疗服务。健康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利用物联网进行健康和疾病的管理。健康云(Healthcloud):以SaaS的方式向医院和医疗机构提供医院管理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方面的服务。医疗大数据(medicalbigdata):大数据技术与医疗行业结合,充分开发利用医疗数据蕴含的信息与价值。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建立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间更为直接便捷的联系。智慧医疗(wisemedical):使用物联网技术打造健康档案和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和医疗设备的互动。

4.5我国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医学信息学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学科研究体系不够完善和成熟、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标准设置滞后、系统规划和人才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医学信息学的健康发展。

4.5.1亟需解决学科正名和专业名称规范化问题

医学信息学在国内的学科地位的确很尴尬,主要表现在国内的三大学科体系(目录),即“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与代码”(简称国标法)、“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教育法)中均没有“医学信息学”的类名。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确立“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名称及其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医学信息教育在国内看似很火爆,其实是乱象丛生。此前教育部只批了中南大学、南通大学、徐州医学院的医学信息学专业,但国内很多学校都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后面加括号注明“医学信息学方向”,然后对外宣称是医学信息学专业。与此类似的还有一种叫“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显然这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此,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宏观指导与调控力度,规范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首先,在学科及专业目录上设立独立的“医学信息学”,既不要让“医学信息学”依托(附)于其他学科/专业,也不需要在别的学科/专业后面的括号内出现“医学信息学”。根据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建议将“医学信息学”纳入到“特设专业”中的“1010医学技术类”。其次,成立全国医学信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指委),规范指导医学信息学的专业教育。再次,协调指导“医学信息”类的学术组织,整合医学信息学的学术研究力量和研究队伍,指引医学信息学的健康发展。

4.5.2加强学科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的确立

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比较落后,学科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且专业教材缺乏,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差别很大,体现不出学科的重要性和交叉复杂性。故要求科学合理地加强学科的课程设置,正确处理好计算机科学、医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关系,参照国外已有的教学方案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去充实教学计划,扩宽教学范畴,使整个医学信息学的教育更加合理。4.5.3实现专业教育体系化,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由于没有认识到医学信息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医学信息学地位不高,所以学科的科研投入、教育投入和人才培养都面临难题,教材和师资的缺乏也导致了专业教育规范化和体系化不足。为此,要深刻认识到医学信息学教育的意义,推动专业教育向规范化和体系化迈进。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需要大批的高水平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专业教育中实现,只有通过规范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医学信息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和对在岗人员进行进修培训,才能适应医学信息学的快速发展。

5结语

智慧医疗的缺点篇6

以“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的价值观,在知识社会形态越来越突出的今天,蓝色巨人也迎来了新的生命――创新2.0。

创新不再是科学家和发明家独享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是创新的主体,市场中的用户将真正拥有创新的最终发言权和参与权,传统意义的实验室边界以及创新活动边界也随之“融化”了。

创新正在经历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的过程。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活动面临挑战,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创新1.0模式正在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2.0模式转变,后者正日益显现其生命力和潜在价值。

以人为本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着世界所有医疗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建立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健康医疗体系便必须对医疗服务的成本、质量以及可及性进行平衡的发展,任何一方面的缺失或者偏重都只会使得整个医疗改革走样,甚至崩塌。作为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创新合作伙伴的iBm来说,智慧医疗的提出正是对于建立“以人为本”医疗体系的重要尝试。

在“智慧医疗”里,整个医疗生态圈的每一个群体都可以受益。庞大的医疗数据通过极其简单的方式便可以随手获得,病人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而医生也可以因此提升诊断的准确性,不会再因为病历的缺失影响对于病源的找寻。医疗研究人员透过系统获得大量准确和珍贵的医疗信息,获得大量高质量的有效案例,药物供应商也能因为实现及时和准确的药品配送而节省大量成本,保险公司更可因为对病人情况的有效跟踪而提升服务的质量。智慧的医疗将社区服务中心、疾病防控专家、二三级医院、基本药物配送物流以及医保报销部门之间的协作成为可能。

iBm“以人为本”的创新尝试,用自身技术、信息、管理优势,抓住中国“医改”潮流,在中国遍地生花。以人为本的创新已不单单是过去理解的站在用户的角度设计产品、营销产品,也已超越本地主义的概念,转变成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的企业公民角色。

以社会为舞台

2008年,iBm提出的创新战略“智慧地球”涉及交通、货运系统、水系统、食品、能源、医疗保健、零售、金融和保险等。这一理念不仅让大家感觉更加贴近我们的工作、生活,同时也更容易让人理解。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合为统一的智慧全球基础设施: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发电厂、油井;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移动电话、路由器、宽带等。前者的元素是钢筋混凝土和电缆,后者则是比特、芯片和带宽。

2010年,iBm宣布实施名为“智慧城市挑战”的资助计划,提供价值5000万美元的技术与服务,帮助全球100座城市实现“智慧”理想。iBm还将把专家派往计划选中的城市,协助解决医疗治理、教育、安全、社会、交通、通信、可持续发展、预算管理、能源与公用设施领域的问题。

“智慧地球”远远跳出企业范畴,成功跨越到社会公共事务领域。早在2006年iBm就提出“创新缔造价值”,引发对“创新”的重新定义。iBm将创新的内涵进行重新审视,将创新落实到六个层面,即“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务流程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管理和文化创新”以及“政策与社会创新”。

iBm不断弱化it企业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站在用户角度、以社会为背景提出自己的战略方向。it的发展也是一样,从服务个人到服务企业直至服务社会。iBm并没有强调自己在it领域的技术优势,而是更关注it能够为企业、为社会带来哪些价值?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改变什么?iBm提出“智慧地球”固然有其商业上的考虑,这也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实际上是也给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提供了解决问题、提振信心的参考思路。iBm不将眼光囿于行业、企业,而是每年投入巨资到各类基础研究中,并将研究成果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和其他企业共享,将信息化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

以开放为特征

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转向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式创新,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iBm则是开放式创新的领头羊。

iBm每年举行网上头脑风暴,建立互动式网站,将相关背景信息以语音和视频短片的形式放到网站上。邀请客户、咨询师、员工家属等“外人”参与,应邀参加的客户有67家,包括美洲银行、麻省理工学院等。iBm向这些客户阐述公司未来战略,并征求客户看法。iBm首席执行官帕米萨诺对员工说,这是技术型公司首次“公开”其最有价值的秘密,并向外界广泛征求意见。这种新的创新模式强调充分利用外部人才和技术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如智能医疗支付系统、智能基础设施网络、整合大众交通信息系统、数字化的我、3D互联网等,有的计划已融入iBm大力提倡的战略理念“智慧的地球”中。

正是iBm这种开放式的态度,从公司外部寻找灵感,给创新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商业环境下,重大创新仅依靠一家企业已经很难完成,而开放式创新以建设“研发生态系统”的姿态,大大拓展了创新的空间。

在创新2.0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已不是内部优势,而是外部优势,是找到平台把各个利益方融合,为客户创造价值。这种核心竞争力将更加难以模仿和超越。

引领未来潮流

创新2.0正如飓风般席卷商业市场,许多跨国公司已改变战略迎接挑战。

宝洁通过“联发模式”在网上公布创新需求清单,即打开公司围墙,联合外部松散的非宝洁员工组成群体智慧,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有目的的创新。然后再通过技术信息平台,让各项创新提案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的配置。百事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重点在研究和开发更加符合本土消费者口味特点的饮料和休闲食品。3m公司充分发挥本土研发与生产密切相关联的市场优势,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智慧医疗的缺点篇7

“简约智慧医疗”是医惠的企业理念,即简化医疗流程,实现全过程标准化医疗流程、医疗对象管理,以此提高病人安全、医疗质量和临床效率。“2010年的收入在3千万左右,利润大概不到1千万;2011年的收入是9千万左右,利润将近2千万;2012年预计收入在1.5个亿,利润可能接近3千万。”在采访之初,章笠中抛出的这组数字表明,在目前有限的医疗物联网市场空间里,创立短短数年便实现了几何级增长的市场业绩,以“简约智慧医疗”为理念的医惠,着实不简单。

结缘医疗信息化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计算机硕士、美国斯坦福大学智能化研究室访问学者,章笠中作为一位技术专家,经历过多个行业,包括家电、纺织、交通等行业。但最终章笠中选择了既有宽阔的商业发展空间又能有益于人的健康的医疗信息化行业。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弥足珍贵。但同样一种病,去不同的医院,结果完全不一样,我看到过太多这样的案例。如果一个患者生病了,不管去哪家医院就诊,不管是哪个医生看,都能享受基本类似的服务――同质化服务,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患者因为一定要找名医院、找名医而耽误病情。因此我觉得做医疗行业不仅是对这个行业的贡献,更是对人的贡献。”谈到如何与医疗信息化结缘,章笠中如是说。

“国家重视医疗行业,但是国内医改之路却很艰难,医疗信息化发展滞后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医疗现实和患者需求差距非常大,医疗信息化这个领域前景比较宽阔,而当时这块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早在2003年,章笠中便开始做前期准备,2005年起正式进入医疗领域,并率先在国内提出了数字医院整体解决方案,引领了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发展。直到2011年,入主医惠,开创了基于物联网为核心技术的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率先提出了“简约智慧医疗”和可及连贯的服务理念。

坚守简约智慧医疗

“it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希望我们呈现给用户的都是简单易操作的产品。如果系统太过复杂,即便完美无缺,也没有推广的价值,就像傻瓜相机,如果没有傻瓜相机,我想相机不可能像如今这样普及。医护人员的职责是行医救人,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研究复杂的系统。”章笠中向记者阐释了把“简约智慧医疗”作为企业理念的初衷。

依据“简约智慧医疗”的理念,医惠提出简约的信息交互、简约的医护流程、简约的资产管理、简约的门户体现、简约的信息资源管理以及简约的运营决策管理等。其中,“简约”之处体现在:对象管理的简约,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全对象的感知;基础架构的简约,实现了有线网、无线网、物联网设备上的“三网合一”;系统操作的简约,实现数据交换的便捷;医护流程的简约,实现移动护理等系统流程的人性化处理。

但简约不是全部,符合标准、可靠且实用也是医惠所遵守的。章笠中说:“第一,我们开发产品不是按照医院所需求的标准,而是按照最高的国际标准,这样不管是什么机构去医院检查,都能符合标准,对于医院来说,也会更加放心;第二,产品所用的材料都是可靠的,路遥知马力,只有采用可靠的设备、可靠的生产方法,才能使医院引进产品以后长时间内不出问题;第三,必须实用,我们不希望搭花架子,比如与HiS相比,门诊输液是很小的部分,但是我们也能将其转化成产品,把它全部信息化,做到极致,杜绝一切差错,保证既简约又实用。”

章笠中赋予了医惠独到的企业理念,此外,他对医疗信息化的见解也独树一帜。章笠中把医院的信息化比作一个人,大脑是临床数据中心;五官是医院所有信息的感知系统;神经系统是信息的集成平台;血液就是传输这些信息的网络基础;内脏是各种各样的业务系统;四肢是执行机构,譬如说包药机,取单、自助机器等。“现在医院的情况是内脏都很发达,通常血液系统都有了,网络基本上是通了,而实际上缺的是临床数据中心、智能感知系统以及信息的集成平台,而这些也正是医惠所要做的。”章笠中说。

引领医疗物联网

医惠的产品操作简单、符合标准、可靠且实用,这些特点可能并非医惠独一无二之处,但从公司创办至今,医惠便坚持这四点并将其做到极致。同时,“鼓励创新”也是医惠一直坚持的。医惠所有的解决方案与同行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和颠覆性,“我们一开始并没有从医疗业务上去切入,而是将切入点锁定医疗对象和流程。”

章笠中所说的医疗对象指的是,患者、医护人员、医疗器械、医疗耗材、医疗标本以及医疗信息;医疗流程指的是,护理流程、检验流程、检查流程、诊断流程、追溯流程、质控和管理流程以及临床流程。正因为医惠独特的切入点,从医疗物联网的角度来讲,医惠是国内移动医疗和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引领者。

“在物联网方面,我们有几个非常核心的技术:第一,医惠在全球第一个推出了三网合一的物联网基础架构平台;第二,医惠建立了信息交互平台,只有拥有良好的交换平台,才可以与业务系统做很好的对接。”章笠中所说的“三网合一的物联网基础架构平台”是以一种简约的方式解决当前有线网、物联网和无线网之间的通讯和数据融合应用。平台的核心是物联网ap和物联网aC,其中物联网ap整合了无限ap和RFiD阅读器功能,可以实现信息双频四通道的发送和接受,物联网ap既可以接受RFiD标签返回的信息,也可以接受支持wiFi的移动终端返回的信息,实现前段感知的融合;物联网aC除了能够对物联网ap,还可以通过融合物联网中间件模块实现前端感知信息和后端应用系统之间的转化、封装、解析和集成;通过融合通信网关模块,实现RFiD信号转换成tCp/ip信号并进行传输;通过融合统一管理平台模块实现对物联网ap的无线网应用和RFiD应用进行统一有效的配置和管理。

“很多企业都在讲信息交互平台,但是我们的角度不一样,他们的交互平台是从技术的角度,我们从实际的医院精细化管理的角度来做。我们掌握了医院所有的医疗对象、医疗流程,因此医惠在信息交互平台的建设方面,富有特色。”章笠中表示:“在医疗物联网方面,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第三代物联网应用。第一代是发现传感器、读卡器阶段;第二代是用读卡器去做解决方案;第三代是我们所建的信息交互平台,解决多样性复杂性的问题,从物联网的角度来讲,这是独一无二的。”

依据物联网技术,医惠开发的临床应用系统有: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护理管理信息系统、门急诊护理系统、移动门诊输液管理系统、婴儿防盗系统、移动营养点配餐管理系统以及患者生命体征动态监测系统等。这些系统广泛地应用在全国各地的大型医院,并深受好评。

树立良好的行业口碑

由于医惠有良好的口碑,所以无锡市人民医院一直在使用医惠的产品,除了无锡市人民医院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香港仁安医院、浙江大学医院附属第一医院等都在长期使用。除了为医院提供质量过硬的产品外,理念上的契合、管理经验的共享、良好的售后服务等都是医惠所一直坚持的,这些也正是医惠“有口皆碑”的关键所在。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把我们的系统卖给医院,而是要更进一步与医院建立起合作关系。除了给医院提品外,我们与医院能做到互相交流管理经验。”章笠中介绍到,对于有很强的管理理念的医院,医惠会全力配合,用技术手段帮助实现他们的理念,而对于在管理上较欠缺的医院,医惠会向他们灌输好的理念,因此,医惠与医院的关系是交流合作而非单纯的买家与卖家的关系。

医惠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与医院建立起的互惠互利、交流沟通的良好合作关系。章笠中认为每个医院其实跟每个人是一样的,一定有他的闪光点。通过跟不同医院深入的合作、交流,公司也能从中学到很多,进而把每一家医院的经验全部展现在产品里面。“在与医院的合作中,虽然我们的投入很大,但却赢得了更高的价值。所以到现在,我们与很多医院的合作关系都非常好,获得了他们的认可,特别是那些在管理理念和创新方面比较突出的医院。在和医院的合作过程中,双方理念上的充分沟通和碰撞出的火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在获得更多启发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会将这些经验通过产品传递给其他的医院,帮助他们完善信息化建设。与医院保持健康、良性发展的关系是我们取得成功最大的收获和经验。”

从“卖产品”转变为“卖服务”

医惠在章笠中的带领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医惠发展至今,视野已不再局于国内,而是立足于国际化。现在医惠与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医院都有合作项目,医惠所有的产品都是基于国际化的标准。

当被问及医惠接下来的规划时,章笠中说:“做医疗服务最重要的是实现每个人的健康,我们的理念是希望将医疗服务延伸到家庭,并且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尝试这么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转向去做家庭的医疗服务,我们的重心仍旧在医院,我们做的是以医院为核心的延伸服务,延伸至社区、至家庭。”

据章笠中介绍,务实地解决医疗、患者的安全问题、医疗质量问题以及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是医惠一直坚持的,也将继续坚持下去。如何用信息化的手段梳理医疗流程,提高效率,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提高效率是医惠一个永远不变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章笠中确立了医惠新的发展方向。

“我们掌握了大量的医院流程以及最精细化的信息,所以反过来,我们可以做一个很标准、与各个系统都能进行交互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帮医院做数据的决策分析。除此之外,如果我们只停留在销售软件系统和终端设备上,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被市场上的大鱼吃掉,所以我们的经营模式,正从传统的单一的业务创新转变为基于对象、基于流程的创新,一句话,就是从‘卖产品’转变为‘卖服务’。”章笠中说。

“我们将集成现有的研究成果,把家庭医疗植入到社区,通过与开发商合作,像宽带、电话一样,在每户家庭事先都部署好医疗信息的无线接受终端。比如居民在家中量血压、测血糖,这些有用信息会被自动采集,进入到个人健康档案,我们根据这些信息联合医院、社区为居民提供健康监测服务,目前我们在香港、上海已有成功案例。”章笠中认为,物联网在医院的应用是必然的,医惠的发展方向基本上是物联网、流程管理、医院的信息基础平台以及临床数据分析管理。

采访侧记

智慧医疗的缺点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创新不足;碎片化;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010

智慧城市,从理论上讲是通过物联网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进行深度、有效地融合,并建立一个可视化的、可测量的、可控制的、可感知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行机制。通俗理解,就是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时空信息控制平台。但建设中却需要注意很多实际存在的问题。

1顶层设计的缺位

一个以城市为单位的项目,毫无疑问,其复杂性、交叉性等难度都是前无古人。简单点说,交通、教育、环保、通信、旅游、工商业活动等维系城市运转的子系统,向来各司其职、各自为政,而智慧城市所要做到的基本,是在子环节具象化的智能之外,将这些子系统之间进行打通,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更好地预测民众需求,做出高效决策,提供相应服务。

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意味着执行之前,必须要有一个高屋建瓴式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的具体构想、项目的执行和评估标准、子系统的配合执行、各环节的互联互通、交叉信息的处理等――它们才是指导智慧城市落地执行的纲领性文件。

而可以注意到,恰恰这样重要的环节,在风起云涌的智慧城市热潮中,是缺位的。许多所谓的智慧城市规划,是一时的盲目跟风而非深思熟虑的结果。没有磨刀便开始砍柴,最后的处境就是在建设中不停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再发现问题、再处理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后导致效率低下,士气大杀;而一些本可预见的情况依旧不能避免,又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另一方面,由于对智慧城市的认知不够,使得众多城市的所谓“智慧”流于各种具体应用,譬如手环公交卡、微信生活、支付宝钱包。这种单纯的硬件投入,使得城市生活的改善仅仅停留于“智能”层面。尽管人们的生活更方便了,但是明明可以进一步的方便――智慧城市的精髓――全面物联、充分整合、协同运作,则无法得到真正的激发。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打车软件如此盛行的前提下,依然没有基于软件上的大数据,为部分市民的出行做出良好引导,以解决相应程度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电子政务全面普及,为了办个二胎证,依然还要跑好几十个部门,甚至要证明“我是我”。

2信息孤岛的形成

在信息化的今天,数据的社会价值愈发凸显。解决交通拥堵需要车辆和道路数据;提高政务服务水平需要民生反馈数据;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医疗和人口数据;一项新政策的实施,甚至需要多行业的数据配合;而这些与市民息息相关的金融、医疗、教育、交通、个人档案、水电煤气等大量行业数据,则被掌握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平台手里。换句话说,它们呈零散状,各自为政,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这些数据绝大部分被束之高阁,处于被存储状态。如不能被盘活为人所用,与死尸无异。

智慧城市需要着手解决的正是这些问题。遗憾的是,过去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部分企业技术欠缺以及高层的思考不够等原因,使得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孤岛现象愈发突兀。不少人甚至认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最大难题,便是如何打通各部门、各领域的数据通道,形成信息的互联互享互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高效与灵活运转。

但这种难题并非不可逾越。此前提出“智慧国家2025”10年计划的新加坡,则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日本早稻田大学一项调查指出,“新加坡近98%的公共服务已经同时通过在线方式提供,其中大部分都是民众需要办理的事务。”2015年,新加坡已经通过遍布全国的通讯基础设施和传感器网络完成了连接和实时数据的收集工作,并计划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通过实现数据的有效共享和分析,更好地预测民众需求并提供服务。

曾将“智能城市”计划提升为“智慧国家”计划的新加坡认为,智能与智慧,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智能”侧重于硬件的智能化,用意在于以智能机器取代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的作用;而“智慧”则强调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同事,更加注重数据的共享,并以之为依据,实现更科学的决策。

3结语

数据共享之于智慧城市,正如任督二脉之于人之身体,如不能打通,智慧城市只能流于“智能城市”,这种“仙女散花”式的进步,不仅浪费现有的技术资源,也于智慧城市的积极推进无益。

参考文献

智慧医疗的缺点篇9

关键词:医院数字化;智慧后勤管理;数据流程;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5-0241-02

医院后勤保障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医院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有效保障。后勤信息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一部分,遵循医院信息系统制定的原则、标准和发展大纲。它涵盖的范围是:办公、管理、运行维护、维修、房管、基建、总务、餐饮、设备采购、库管、服务中心(配送、卡务、财务)等等。我们构建的后勤保障系统,使医院后勤系统运行、维护、维修实现信息化的管理,以此为医院提供稳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搭建后勤保障系统的软件平台,是为了符合、遵守t院整体信息化的要求、标准,不成为信息孤岛。在此基础上,先期完成的后勤保障系统,将符合有关后勤管理的先进理念,实现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和数字化的目标。

1医院后勤管理的观念转变

医院后勤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1)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管理知识与业务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2)基础工作薄弱,缺乏精细化管理;3)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考核,工作量与工作价值得不到体现;4)服务需求与成效管理不明确,部门交叉管理,反应不及时,临床服务满意度不高;5)设备管理缺乏系统性、计划性、规范性,设备运行缺乏有效的能效分析;6)物资使用与库存流向管理混乱。

面对上述种种问题,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手段进行解决。让混乱、低效、无从下手的后勤管理转变为清晰、专业、轻松高效的管理模式。洪建主任表示通过信息化建设为医院后勤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包含:临床信息结构化、医院管理精细化、医疗活动移动化、医疗工作数字化、就医预约时段化、患者就医自助化、医嘱执行闭环化、临床诊疗智能化、信息覆盖全面化。

2医院后勤管理信息化需求

2.1业务的基础性与易用性需求

目前医院后勤管理系统的操作和使用都是针对计算机技术人员设计的,而针对实际操作的人员开发的软件不多。这就容易忽略后勤管理软件应具备操作简单的这一关键问题,由于医院后勤业务基础性的要求,在医院后勤管理往往不可能过多设置具备一定专业信息技术基础的岗位。所以医院后勤管理应用软件应该是为实际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设计的,实现操作界面和功能的简单易用,按照医院后勤的管理模式引导操作人员按照日常的业务逻辑进行数据处理,只需要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悉医院后勤管理基本业务流程的管理人员都可以操作。

2.2业务动态发展性与适变性需求

后勤管理智慧化是信息技术与后勤管理业务互动优化的一个过程,随着业务与管理发展变化、不断升级,医院后勤管理不能停留在一个不变的水平或者一个不变的模式上。目前医院使用的一些后勤管理软件存在适变性缺乏的问题,后勤管理软件会因为后勤业务或管理模式出现改变而导致失去其原来的价值,其原来存储的大量的数据就会得不到再次利用的价值,所以要支持医院后勤管理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需要建立一套具有适变性的后勤管理软件系统。通过将管理信息的模型化和组件化技术应用到医院后勤管理中,只需相关操作人员改变相关管理信息的配置,而不需要而外修改或开发新的程序就可以实现弹性适变的目标。

2.3业务复杂性整体性与多用性平台需求

目前很多医院后勤管理系统使用的都是一些仓库管理软件与设备管理软件的翻版,缺少一些后勤管理软件所应该具备的针对性和多用性的整体设计,这就不适合当前医院后勤管理企业化社会化的主体发展趋势,这也是医院后勤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所存在的问题。当前医院后勤管理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然而在内涵上又具备整体性和一致性,所以医院后勤管理是依据管理信息模型技术开发的综合医院后勤管理平台,其具备功能全面,业务配置灵活,使用模式统一,应用操作直观等功能,是医院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想工具。

2.4业务相关性与数据接口需求

医院存在多个业务系统,这些业务也存在一定的关系,需要在各系统进行信息交互,所以就要求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既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也要和医院主要的业务实现数据共享,尤其是医院信息系统(HiS),而医院使用的HiS系统往往由不同版本,所采用的架构及技术也存在差异,在不同的软硬件环境中运行,所以可靠的医院后勤管理系统需要支持主流的数据接口技术协议,具备灵活的数据接口能力。

3医院后勤管理智慧化

3.1医院后勤管理智慧化简介

医院后勤管理智慧化是利用软件辅助硬件建设的,医院后勤管理智慧化是一套具备高品质的应用服务体系,具备独特的任意管理信息模型技术,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各自的业务管理概念进行按需的数据资源定义与使用;它独创的以管理信息为基础的业务框架标准系统,可以自如随着不同管理业务的变动和发展而变动;同时也具备后勤基础业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扩展能力,是一个可以使其支撑多业务医院后勤信息系统平台;可通过直观多样的数据接口技术功能实现数据集成软件和数据集成中心。设置一些符合国际标准的分析算法和图形,就可以获得支持医院管理层所需要的决策的数据分析。借鉴先进的管理理论和量化分析方法,实现医院后勤整体发展的最终目标。

3.2医院数字化后勤系统模块

医院数字化后勤管理系统建设包含五大管理项目:报修管理、巡检管理、运送管理、被服管理、数据分析,如图1所示。

报修管理:将原始的电话报修转变为电脑、手机、电话多渠道报修;实现报修受理的高效、报修完成的及时、报修监督的到位、报修满意的提高。

巡检管理:巡检的过程中,借助手机app完成一系列巡检工作。巡检任务到达巡检地点才能解锁。防止工作人员未到巡检地点而随意输入巡检结果。

运送管理:其优点包含利用手机app和物联网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规范运送制度;实现闭环管理,效率监控,增加临床满意度。

被服管理:优势包含使原本的脑力记忆、二次污染的纸质三联单模式走向了实时对账、清洁环保的无纸化模式,可以清晰地看出洗涤中心欠发科室的被服数量;实现科室与洗涤中心数据的实时交互和更新。

数据分析:为医院实现人、财、物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

4数据化后勤建设在医院运i管理中的优势

当今医疗信息化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医院管理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考虑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时,需要始终把握医院的培养目标和特色,通过构建信息化服务体系,提高后勤管理能力,体现服务育人宗旨。数字化后勤管理相对于传统的医院后勤管理具有“四大优势”。

第一,建立起后勤信息化系统最为突出的亮点,就是实现设备的运行控制与管理。通过对设备运行参数的分析,可以实现设备设施的有效管理,让维修变得有计划性,不再是突发性抢修,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将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实现高效的节能管理与能效分析。利用遍布各个节点的传感设备,能准确地把各处的能源消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准确地反映出设备的耗能状况和设施有漏损,让后勤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让医院实施全成本核算成为现实。

第三,人力资源的节约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完全摆脱了以往的“人为”管理因素,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去解决问题,管理变得更标准,发展变的可持续。

第四,最为重要的是,后勤信息化系统为院领导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数据分析,为日后的设备采购和成本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并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改进的滚动圈。

5数字化后勤管理的目标与发展方向

数字化后勤集成平台系统的建设两大目标,其一,目前最现实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以监测、考核和数据挖掘为目标的能耗监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互联互通,将能耗监管系统与设备运行监控平台相融合,通过设备运行状况与能效分析,优化设备运行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其运行效能;其二,将智能化和it技术与节能和设备运行相结合,开展数字化智慧后勤建设,可以实现精细化、标准化管理,对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能源与资源消耗、控制运行成本,促进医院的和谐、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要继续全面推动医院后勤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建设,通过医院后勤信息化建设,促使医院后勤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与规范化建设,继而推动医院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将在逐步完善能源监管平台和运维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完成医院后勤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医院后勤信息化、精细化、标准化建设。

最后,信息化不仅是技术的变革,同时是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的变革。医院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多、周期长、任务重,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敢于大胆实践、深入思考、及时总结、广泛交流,发扬总务后勤肯吃苦、能吃苦、不畏艰难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符合我院后勤实际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薛万国.手术室信息化建设与医疗安全[J].中国数字医学,2010,5(5):9-10.

[2]黎建青.改进流程管理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的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1,2(10):55-56.

[3]邱明辉,刘同波,薛万国,等.手术进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1):45-47.

智慧医疗的缺点篇10

“智慧城市”一经提出,就受到上上下下的重视,各大城市都陆续推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到目前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达到了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

最近,很多城市都举行了相关的高峰论坛。2012年12月上海举行了大规模“智慧城市”宣传周活动,其中14日举办的“2012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会议邀请了120余位专家到场,进行了12场主题演讲,两场签约仪式,一场圆桌互动,还了很有标准化意识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就论坛本身而言应当说举办得很成功。

而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国内还有几场关于“智慧城市”的高峰论坛将举行,“智慧城市热”还将不断升温,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绝对是好事。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度,越是急需发展的时候越要注意――要理性发展,要可持续性发展,拒绝盲目发展,浪费性发展!

我们要善于把握“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脉搏,勇于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吸取三网融合“三次写进五年规划,十五年未取得实质进展”的教训,上上下下都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把“智慧城市”建设落到实处。笔者有幸被邀请参与上海“智慧城市”论坛,有很多收获体会,学到很多新知识。但仍然感到有些问题不吐不快,不管是从“智慧城市”角度,还是举办“智慧城市”论坛的角度都有一些想法。从目前对“智慧城市”的宣传以及“智慧城市”高峰论坛来看,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智慧城市”缺少顶层设计

如前所述,全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方案,大规模的城市信息化升级正拉开帷幕。令人担忧的是,全国么多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很有可能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另外,由于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不同,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能力、信息化开发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智慧城市”的“智慧”程度还存在很大差距,而缺乏一个权威、核心的顶层设计,缺乏一个全局性指导。

顶层设计顾名思义应当是来自国家和权威部门的规划,是国家层面的发展理念,高瞻远瞩,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顶层设计应当明确我国支持“智慧城市”发展的路径、原则、目标、标准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明确时间流、任务流、信息流的节点和关系,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统筹协调,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修正方向。希望政府部门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先行,正确指导“智慧城市”发展,以确保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二、概念不清导致规划不实

尽管“智慧城市”的概念早就提出,也相比“智慧地球”、“智慧中国”等说法最深入人心,但关于“智慧城市”的理解和定义却五花八门。“智慧地球”是iBm提出的,我国台湾叫“智能城市”,因为在台湾“智能”和“智慧”是一个意思。还有人称为“数字城市”,就错了。其实“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被人称为“智慧城市”的三部曲,简单地说“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1.0版,“智能城市”就是“智慧城市”的2.0版,“智慧城市”则是3.0版,是城市建设的高级目标,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去年民建中央主席、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给出了广义和狭义的“智慧城市”概念,获得业内好评,厘清了一概念。

些叫法的不同导致了理解的差异,有时在规划中就会出现偏差,目标非常宏伟,但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不能解决城市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智慧医疗”,不是把医疗数据上网和添点设备就行,而是要看该地区医疗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是否真正解决了“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降低了多少医疗成本,缓解了多少医患关系,人文关怀的理念是否落实了等等。

概念厘清也是全局性问题,宣传要准确到位,说法要统一,自上而下要有标准解释。理解统一了,在出台规划时就能够遵循同一个原则,对应的目标、方法与技术手段也就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智慧城市”建设,也要体现出“智慧”,并贯穿在整个实施过程中。

三、抓好试点项目

重大举措更需要试点的经验,建设“智慧城市”也不例外。试点具有一定的探索和示范作用,能使其他城市在建设中结合自己的情况少走弯路。但到目前为止,“智慧城市”的试点领域仍然不足,我国目前“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已超5个。在目前明确的18个领域中,很少有十分成功的试点。

培养试点、寻找成功经验,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步,并通过试点来查找问题、修正规划。试点经验要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到试点的作用,要让不同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来参考借鉴。试点领域本身也要通过总结,不断提高,上升到更高层次。

四、高峰论坛存在的不足

1、演讲内容有些不尽如人意。谈成就多,讲问题少,解决方案少。比如智能交通系统,主要讲我们现在的交通管理平台规模很大,运行良好,设置了多少探头,交通信息随时掌握等,但对于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实际缓解交通拥堵,应用系统后提高了多少道路的通行能力,如何发挥遇到突发事件快速排解的作用等描述不够。

2、有些演讲者有为自己做广告之嫌,只谈本公司产品如何,过多介绍产品的情况,讲解类产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少,技术层面的东西讲的少,做法可以理解,说过了就不好了。

3、演讲者描述多,解决方案少。演讲者对“智慧城市”充满信心,谈起前景和设想信心十足,普遍感觉问题、困难谈得少,解决办法更少,使听众感到不解渴。其实“智慧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不管哪个领域均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有很多需要技术攻关,有很多具体方案需要论证和解读,大家普遍关心的就是些,探讨和研究的也是些。

4、论坛互动交流不够。以本次上海高峰论坛为例,与听众互动太少,只有一位获得提问机会。去年的北京高峰论坛很好,组织了四个论坛分会场活动,请大家踊跃发言,尽量多提出问题。希望今后各地在组织论坛活动时,重视互动环节,调动与会者积极性,及时提出问题,真正为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5、未组织专题论坛和参观试点行业领域。希望各省市在组织大型智慧城市高峰论坛时,组织一些专题论坛,比如智慧医疗论坛、智慧楼宇论坛、智慧交通论坛等。再组织一些参观活动,如选择活动主办方所在地,专题参观视察。种活动无论是对被参观对象还是参观者本人,都是一种教育和提高,优点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