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阅读理解课后总结十篇阅读理解课后总结十篇

阅读理解课后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5:47

阅读理解课后总结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师学生阅读

当然,数学教材的阅读,不能等同于等文科教材的阅读。否则就会忽视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就会出现“从头至尾读一遍,枯燥无味无收获”的现象。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课前阅读教材,也就是预习阅读。教师要做好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指导,示范引领。设计导学案式的阅读提纲,按提纲要求阅读数学教材,使之通过阅读了解全文,理解概念、定理法则的含义,明确本节的重点、难点,通过例题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步骤。用学过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讨论、辨析,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本节的概念、定理、结论,正确书写数学符号并明确其含义。对于抽象不好理解、难理解的一定要明确标注出来。通过阅读教材分清楚,哪些知识我已经学会,哪些知识我不会?同学之间组内交流阅读成果,达成共识。各小组长把本组信息反馈学科代表,学科代表最后信息汇总把不能理解掌握的问题信息传递给老师。教师明确了学情,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课上阅读教材。好多数学教师生怕学生学不懂,总认为只有自己讲了才放心,忽视数学教材的阅读。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云山雾水,收效甚微。课堂上教师要适时让学生翻看数学教材,一定要紧扣教材,对重点的概念、定理、定律等逐字逐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一定要挖掘出概念、定理、定律中包含的深层含义,养成学生逻辑严密,推理规范的习惯。正确理解概念、定理、定律的含义,来龙去脉,不留疑问。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水平高,把教材例题扔在一边不讲,自行课堂随即编制例题,忽视教材的作用,必然会造成学生不阅读教材的导向,进而导致学生对概念、定理很难达到深层次的垃圾把握。教师口若悬河,学生理解漏洞百出,教学成绩当然难以提高。其实,课本至所以为教材,那都是多少专家反复研究,讨论确定的结果。章前图、例题、想一想、议一议、课后阅读等无不包含编者的心思,那怕是一个小练习,都包含着一个大道理,学生都应该去阅读学习。教师一定要紧扣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讲清讲透。通过阅读例题,规范学生解题过程,明确一类典型例题的一般解法,真正弄懂它的解题思路、解题依据。学会知识的分析运用,融会贯通,达到熟练掌握。特别象函数的概念等抽象难理解的定义,教师讲解后,一定要让学生反复逐字逐句阅读,仔细揣摩,真正理解要义。适时设计易错、易混知识点的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就出现的问题,再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看教教材是怎样规定的?怎样解释说明的?更进一步的理解本节内容。因此,,讲授新课时,一定要适时翻开课本,按课本逐字逐句阅读教材,使学生在阅读中对定义、定律、定理中的关键字、词、句仔细揣摩品读,读出重难点,读出可疑点,举一反三,悟出要义,领会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能力。

阅读理解课后总结篇2

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并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阅读,重在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化学用语的自学能力。

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好化学的关键。这些内容的学习难度不大,但都很严谨,学生只要通过认真阅读、仔细推敲就可以掌握。课前一天,教师要把基本概念、基本用语编成《课前训练》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习或课外时间自学课本的相关知识,完成《课前训练》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做到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带着问题去探索知识。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概念,提出问题,上课时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同时要求学生对重要的概念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课前自学阅读有利于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既给学生下水导“游”,也借以启发其巩固练习,掌握阅读方法。

2.课堂阅读,重在提高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入课时创设阅读情境,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教材上很多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很强,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充分运用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针对课本上静态知识,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多种课件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课下自学阅读的兴趣。(2)课堂阅读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图象、图表、数据。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要具备“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图形、图表或数据来说明,可以使之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概念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引领学生阅读分析这些图表、图形、数据。首先,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是学习化学实验的最快捷、最便利的语言。在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以下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1)实验的目的;(2)实验的原理;(3)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4)实验装置图各个部分的作用;(5)实验要求的条件和注意事项;⑹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和结论。其次,化学课本中还有许多图形、图表和数据。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图形,让学生理解图形中横、纵坐标的化学意义和图上点、线、面的化学内涵。化学课本还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图表数据,而这些数据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这些都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在化学课堂阅读中,要培养学生从数据图形中读出问题,读出规律,导出概念的能力。

3.课后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发散思维,获取新信息的能力。

学生课后阅读能使教师反馈信息,检测学生自身阅读是否有效进行。(1)课后阅读是学生对某一阶段已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学完一章后,必须让学生对全章知识进行再次阅读并进行归纳总结。为达目的,教师要把阅读、思考、归纳的时间充分的留给学生,并对学生归纳总结的知识点进行批阅,有针对性的对所有有进步的学生表扬,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做即巩固了已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2)课后阅读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学习完选3第一章第一节的能层、能级、构造原理、能级组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推测第八周期能够容纳多少种元素?在学习完nH3的溶解性及喷泉实验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推测还有哪些物质在哪些情况下可形成喷泉?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以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使知识容量增多,思维过程灵活。(3)学生从课后阅读中,获取新信息,提高分析应用能力。学习过程中,题目反馈出的信息在课本中不是直接体现出来的,要将所有信息整合,结合书本已学知识,理清思路,才能顺利解答。针对课后练习题,要学会删选、分析、判断和推理,要学会归纳总结,以提高学生自学阅读能力中的分析应用能力。

二、结语

阅读理解课后总结篇3

一、课前阅读,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绝大多数化学老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2.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而且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了,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提炼出阅读提纲。

3.要加强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开始时,教师必须亲自一个一个地检查,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教师可通过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二、课堂阅读,重在教会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已广泛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又怎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不少学生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却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容易使人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此外,我们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2.要重视普遍性,但更要重视特殊性。在课堂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①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同一类有机物的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这一规律;②在学习卤族元素时,可指导学生找出可用金属卤化物与浓硫酸共热反应来制取气体的一些规律。找出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十分重要。然而,对事物的一些特殊性,由于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不十分注意。所以,教师在阅读指导中更应要求学生引起重视。

3.要重视结果,但更要重视过程。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十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但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不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以及操作原理记不清楚,等等。

三、课后阅读,重在提高阅读能力

课后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同样也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后阅读的指导,并着重把握好下面三个关。

1.归纳总结关。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一关是对已学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并对本节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节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学生做这样的阅读作业时,一般不要再布置其他书面练习,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归纳。教师对学生归纳总结的作业要认真批阅并写出评语,对总结得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发散思维关。学生课后阅读指导的第二关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例如,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为什么在同周期中不是最小?为什么碳碳双键的键能不是碳碳单键的两倍?对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等方式解决。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

阅读理解课后总结篇4

1.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讲评课的现状

1.1观念与方法较为陈旧

部分教师普遍认为只要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想法,因此在英语阅读讲评课中多重视对全篇文章的翻译中,后仅简单核对答案。

1.2用力平均,无重点

部分教师在英语阅读理解讲评课中,未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仅按部就班地逐题进行讲解,缺乏侧重点,无针对性,造成会的也讲,不会的不重点讲,体现不出讲课的重点。

1.3题目单讲,无联系

有的教师在题目讲评过程中,仅就题论题,为了讲评而讲评,不帮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影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1.4主次关系颠倒,学生的参与感不强

有的教师在英语阅读理解的讲评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成为课堂主体,学生仅被动强迫接受,无思考过程,缺乏学生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无法实现英语阅读理解讲评的作用。

2.改善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讲评课的方法

2.1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在英语阅读理解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极为重要,因此教师不要一味地做演说家,要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并对现有知识进行拓展与讲解,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与思考。同时,教师还需与现有的阅读理解题型相结合,制定针对性的任务,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讨论、思考的机会,真正做好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气氛的活跃性,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在英语阅读理解讲评过程中,重视精讲精析,突出学习内容的疑难点。

2.2优化讲评,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学习过程中,一旦学习时间长,但阅读水平未见提高的话,会导致学生阅读理解学习兴趣的下降。教师需利用英语阅读理解问卷调查获知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英语阅读理解试卷中的相同题型实施归类,并指导学生进行对照分析,以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式与思路,归纳总结出规律,并总结干扰项的特征,做到举一反三。在实际英语阅读理解讲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讲评课堂,而且需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阅读方式进行引导,拓展知识,并在阅读内容中提炼有用的短语与句子,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境。

2.3重视阅读讲评时效性

多数学生在考试完成后,对于题目答案与成绩的求知心理较重,且自身的解题思路与阅读文章印象较深,因此教师可及时进行反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反馈得不及时会导致学生对于阅读内容较为模糊,掌握知识会出现负迁移现象,而学生无法以教师的讲评为基础调整知识结构,因此及时讲评极为重要,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教师要重视时效性,短时间内完成试卷的批阅,并认真做好讲评功课,及时进行试卷讲评。

2.4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在英语阅读理解讲评过程中,始终需学生认清主体,并利用实践与感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英语阅读讲评过程中,不能进行满堂灌与填鸭式,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构建学生交流经验的平台,为学生表达自身的思维与观点提供机会,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例如:在英语阅读理解讲评过程中,教师在给出答案后,学生需对阅读内容实施二次阅读,并分组进行讨论,随后每组指派一名学生为代表,提出疑问,最后教师对学生疑问进行总结、解答与指导,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5重视英语阅读理解讲评方法的多样化发展

教师在英语阅读理解讲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阅读内容、学生能力等多方面,以制定合理的、针对性的讲评方法,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能够展示教师的启发性点评,提高课堂气氛的活跃性,从而增加课堂讲评的有效性。例如:英语阅读理解讲评过程中,学生先进行答案的核对,并单独进行问题设置、陷阱与解题思路,从而帮助学生对阅读策略与解题策略进行充分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将学生进行分组,以讨论主要词语的使用。

郑娟娟.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讲评课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0).

阅读理解课后总结篇5

一、课前阅读,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我们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其次,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

二、课堂阅读,重在教会阅读方法

1.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却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

2.要重视普遍性,但更要重视特殊性。在课堂阅读指导中,我们教师要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同一类有机物的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这一规律。我们在阅读指导中,应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同类事物不仅要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联系之处,更要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特殊之处。

3.要重视结果,但更要重视过程。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十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但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不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但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操作原理记不清楚等。

三、课后阅读,重在提高阅读能力

课后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我们教师同样也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后阅读的指导,并着重把握好下面三个关:

一是归纳总结关。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一关是对已学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并对本节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节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要注意的是,我们教师在布置学生做这样的阅读作业时,一般不要再布置其他书面练习,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归纳。教师对学生归纳总结的作业本要认真批阅并写出评语,对总结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发散思维关。学生课后阅读指导的第二关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例如,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为什么在同周期中不是最小?为什么碳碳双键的键能不是碳碳单键的两倍?对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等方式解决。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

阅读理解课后总结篇6

课前预习,我们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布置学生阅读“燃料燃烧”一节时,可先给学生讲一讲下面的史实:云南的元谋人通过学会利用火,从而向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这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前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其次,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

再次,要加强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二、课堂教学,重在教会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已广泛地被我们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又怎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却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此外,我们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能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2.要重视普遍性,但更要重视特殊性。在课堂阅读指导中,我们教师要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1)在学习气体的物理性质时,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空气中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气体的颜色是无色的这一规律;(2)在学习酸溶液的化学性质时,可指导学生找出可与酸溶液的通性,这样的普遍性规律十分重要,然而,对事物的一些特殊性,由于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不十分注意,所以,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更应要求学生引起重视。例如,上面讲的例(1)中,臭氧就不符合上面讲的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下臭氧的颜色是淡蓝色的。上面讲的例(2)中,浓硫酸就不能与金属反应制得氢气。这些问题的特殊性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所以,我们在阅读指导中,应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同类事物不仅要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联系之处,更要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特殊之处。

3.要重视结果,但更要重视过程。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十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但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不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能够了解,但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操作原理记不清楚等。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必须要求学生十分重视对化学过程的正确理解,看书不仅要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过程。

三、课后阅读,重在提高阅读能力

课后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我们教师同样也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后阅读的指导,并着重把握好下面三关。

一是归纳总结关。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一关是对已学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并对本节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节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要注意的是,我们教师在布置学生做这样的阅读作业时,一般不要再布置其他书面练习,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归纳。

二是发散思维关。学生课后阅读指导的第二关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指导。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这样,通过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多联想、多角度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得到增容,思维过程也逐渐立体化。

三是分析应用关。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三关是分析应用关,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过程逐渐过渡到知识的应用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仍要十分重视循序渐进。一般情况下,应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习题,然后再利用有关课外阅读材料及信息给予题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配合有关教材内容,让学生阅读、练习这类题目,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的求解,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是化学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从以上三方面,我们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训练会逐步使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得到稳步提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进行培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阅读理解课后总结篇7

一、培养阅读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阅读可分为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三种。

1.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常讲的预习。虽然教师非常重视,但由于学生没有这个习惯而难以落实。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在学《地球公转》前先带学生回忆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要学生通过阅读来解释其中的部分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2.课堂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教师讲课是以课本为依据的,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天气与气候之间均可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加以区别和理解。在讲解过程中要用到的数据,即使教师记得,也要带领学生查阅课本。在解答学生课堂提问时,若课本中有答案,教师最好引导学生看课本,阅读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分析,解答疑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高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3.课后阅读

课后阅读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归纳总结、应用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三个层次阅读课本:

首先,粗读,也可采用回忆的方式,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掌握本节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完一章后,必须对全章的知识进行由点到线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教师可指导学生写出地理知识结构提纲,提高学生知识概括水平;

其次,精读,在课本上勾画出重点,要逐字逐句理解其中的含义、条件及使用范围,不要自行用其他语言代替其中的概念,否则易形成含义不清甚至错误;

最后,消化知识重点,并整理简要的阅读笔记,使知识内化,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二、阅读课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能力过程中,应注意:

1.让学生经常阅读课文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常阅读和使用课文。不但在课堂上,尤其要让学生在课前独立地阅读课文,作好预习。这不但为学生自己锻炼阅读课文的能力提供了机会与可能,也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条件。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这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教师既要注意这一发展规律,又要注意在培养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有适当的难度。注意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可以避免脱离学生实际,做到循序渐进;注意发展过程中每一步的难度,可以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具有一定阅读课文的能力之后,就可向学生布置一些需要适当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最终达到只提出要求和重点,要求学生不仅阅读课文,而且能整理出有条理的知识结构。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培养学生阅读课文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同时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与不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特别是他们的思路,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

阅读理解课后总结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产生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受到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初中语文阅读教师在课堂中仍然注重集中教学和知识讲授,忽视了让学生自主体验和知识内化的过程,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经验,浅析了几点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几点策略。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自主学习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自主地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去,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师的真正教学本领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丰富的教学内容,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关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寓言故事和精短小说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创新朗读方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分角色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组织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师要从教学方式上下好功夫,避免呆板式教学模式的出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问题意识,学生也就能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文本中去,通过自主探究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因而学会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培养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化的课堂氛围,并在课堂中为学生留有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彰显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适当地提示或者引导,鼓励学生将问题勇敢地提出来。其次,要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积极重视,并给予恰当的提示或者指导,让学生尽快通过阅读或者与同学沟通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丰富阅读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技巧

初中阶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而提高阅读能力仅仅通过有感情朗读和提问思考是不可行的,还需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全方位地理解阅读文本,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首先,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带领学生去阅读某一种类型的文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可以按照粗读文本把握文章大意、细读文本理解文本思想感情、精读文本提升文本内涵的步骤让学生理解每一次阅读的目的和意义。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某一种类型文章的具体阅读方法。例如,针对粗读,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中心句、划分段落大意、看过渡句、把握文章结构等方法;针对精读中的优美语句鉴赏,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鉴别优美语句、分析优美语句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分析优美语句的运用方法和修辞手法等。此外,关于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并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交流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作者进行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交流,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感情的理解,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增强情感体验,进而提高文学素养,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与阅读文本融合的目的。如果一个学生不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周围环境,直接就进入文本阅读中,很可能不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感情,甚至对其不感兴趣,这就很难实现良好的阅读效果了。例如,在学习鲁迅文章的时候,教师应该从鲁迅的生平背景、语言风格、语言特色出发,然后深入到具体文本的理解中去,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狂人语言”了,并在以后遇到鲁迅先生的文章,就会更容易理解一些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体会感悟文本语言、意境和感情,凸显学习主体地位,形成自我感知,提高阅读体悟。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去阅读文本,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去;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指示带领学生去理解文本,并在引导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五、注重阅读训练之后的总结与反思

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应该是有始有终的,学习的终就是对知识的总结与反思,而总结与反思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丰富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这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同样适用。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训练之后的反思与总结:第一,要引导学生对于每次训练之后进行总结,对错误及时反思,对疑惑点及时记录,进而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扬长避短;第二,要引导学生对于每一阶段的阅读训练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阅读训练阶段中的进步之处和不足之处,并制定好下一步阅读训练计划,进而在以后的阅读训练中及时发扬和改正。

总之,阅读训练之后的总结与反思尤为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简迎春.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2]张永春.初中小班化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3]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7).

阅读理解课后总结篇9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思考

小学阅读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为主,注重对课文结构的全方位把握,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增强对情感的领悟,领会文章的整体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熟读文章,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新文章之前,一定要熟读文章,在诵读过程中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一些生字、生词的意思,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的结构有一个整体把握;了解文章的段落,对一些不理解的语句进行标注,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学生对课文熟悉之后,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形成互动,跟上教师的讲解步伐,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做到文章朗朗上口,不丢字、不添字,情感把握到位,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中的优美词段,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段,让小学生在读书中积累精美语句,体会语言的魅力,感悟写作技巧,在朗诵中实现语文知识的突破。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立意境。

二、精读文章,分析文章结构

小学阅读教学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精读课文中,明确文章结构。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要进一步精读课文,揣摩课文段与段之间,段与章之间的关系,培养语文的分析思维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分段,分析各段所表达的意思。学生难免会有分歧,这时教师也不要急于揭晓答案,让学生进行充分地讨论,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最后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语文分析能力。小学高年级课文的体裁更加多样性,内容、段落更加复杂,如果只注重段落意思,而不进行联系的话,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整个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弄清楚各个段落与整篇文章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进行划分,理解文章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从文章的开头、发展、结束等部分弄清文章的内部逻辑结构。学生只有明白了文章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才能很好地把握段与章的关系,才能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提出问题,理解文章内容

在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围绕课本知识,向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感情变化。如《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所知道的古人信息传递的方式有哪些,现代社会又有哪些传递形式”,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调动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教师的问题还要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如,在《假如没有灰尘》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在课文阅读之前让学生进行思考,“假如没有灰尘世界将是怎样的”,并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假如……”自己补充内容,进行表达,不仅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

四、科学评价,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要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一个客观了解,发现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阅读能力不断提高。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讨论,安排学生就文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也可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中心思想的总结,分析文章段落大意等,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形成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发现别人的优点,进行学习,同时,对于别人的不足,也要有所警戒。通过这种评价制度,提高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反馈的能力,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更重要的还是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改进阅读课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阅读素养和能力的提高,为今后学生语文能力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赛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阅读理解课后总结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有效阅读

一、课题的实施

1.激趣导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学课文

“激趣”,就是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心理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导学”,就是引导学习,引导进入思维活动。“激趣”,要创设情境或创设悬念,如介绍课文有关历史背景,人物生平,或利用多媒体展示某一场景等。“导学”,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设计“导”的问题,去创造“学”的气氛,指引“学”的路子。这实际是运用情境教学法。

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上课伊始,先把的遗像挂于黑板前,让学生瞻仰,然后用感人肺腑的语言简介总理生前的光辉业绩和他逝世前还在为党和人民顽强工作的情况,用最平和的语调导入正课:“同学们,咱们满怀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来读读这篇课文,看看首都人民是怎样送总理、爱总理的。好不好?”学生会带着深切怀念的真挚感情,整齐地、流利地、有节奏地读课文。读到等、望、送总理的悲痛场面,学生会语调深沉;读到总理过去检阅人民群众、迎送国际友人的场面,学生会语气激昂;那一悲一喜的语调,真揪人肺腑,催人泪下。

2.读悟究疑――读悟课文,探究疑问,培养能力

“读”,就是阅读课文;“悟”,就是感悟课文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究”,就是探究疑难问题。“读悟究疑”,就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用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方式,探究疑难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要进行“探究性阅读”,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已的不同意见”“善于合作”“乐于讨论和交流”“懂得探究的方法和步骤”“亲历探究实践体验”“善于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进行“创造性阅读”,除了要运用“探究性阅读”的做法外,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想出一个合适的结论来,还要在想象和联想中不断有新的发现。

引导探究,要按照步骤进行:①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如语言文字或思想内容等方面某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②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查阅工具书、实地观察或调查;③让学生主动参与解题实践,如多读多思、动手尝试,分析解释尝试过程。

往往是涉及到针对某个重点段落甚至整篇n文的大问题,全班师生要密切配合,人人互动,并运用上述的探究方法和途径,联系全文,抓住段中关键的词句逐段逐段进行读读、议议、讲讲,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去讨论、探究,使学生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有个比较清晰、比较深入的领会,有个整体性的把握,并由此而使学生懂得如何探究,获取探究能力的培养。

如此探究,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懂得了探究方法和途径,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总结升华――总结全文,提升认识,领悟积累

“总结”,就是把学过的课文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归纳作出一个指导性的结论,便于学生掌握;“升华”,就是使“总结”后的内容更加精粹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便于学生加深认识,内化吸收。“总结升华”,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即“课文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表现形式(即“文章的表达方法”)来一个总结,形成一个精华,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能加深理解,提升认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对课文的表现形式,能领悟借鉴,内化积累,产生一种新的感受。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总结,揭示出一个新的读写规律,便于学生提升认识,内化积累,获取语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的成果证明,这一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模式是成立的、可行的。因为这模式的三个教学环节,运用了“情境教学法”的成功经验,运用了“探究性阅读”和“总结升华”的教学方法。运用这一模式进行阅读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使教师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主体,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了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维目标”的实现和“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生既能获得语文工具性的知识和能力,又获得情感、意志和个性等的良好品质,进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可惜的是,自身素质低,不能在模式各环节中熟练地操作,发挥模式应有的优势。此外,这模式不大适应古诗词、寓言故事等内容的阅读教学。因此,还需加强学习实践,探究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