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十篇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十篇

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5:49

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篇1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他们往往只局限于课本内容,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很难得到发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对课本知识有所了解,而不知道该怎样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高中理科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应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科普知识,明确物理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科普知识相结合,从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万有引力与航天”时,教师应该在其中渗透相应的科普知识内容.因为这部分知识和科普相关,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在“万有引力”提出之前的被当时人们所接受的相关理论,如“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等.当然,其中还涉及“航天”的知识,教师可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科普.教师可以这样说:“人类自古以来就有‘飞天’梦,而这一梦想在现代的航天事业中得以实现.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开始,中国开始踏进国际航天领域.”教师对这一内容进行科普,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兴趣.由此看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渗透物理科普知识,可以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

二、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中的科普知识,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教材上的有限知识,或者偶尔会参照练习册上的内容对物理知识进行拓展.由于物理知识涉及的内容较多,教师这样的讲解显然是不够的.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高中理科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中的科普知识,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这些课外书籍中的科普内容,使学生将物理知识和科普内容紧密结合,从而丰富物理教学的外延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例如,在讲“电磁原理”时,教师可以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中的科普知识对其进行讲解.由于这部分知识和“电磁原理”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与“电磁原理的应用”相关的课外书籍,如“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原理”等.通过利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电磁原理,磁悬浮列车可以悬浮前进.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也结合该原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使学生从中了解相应的科普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物理学习.由此看来,高中物理教师应该主动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中的科普知识,让学生根据科普知识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结合物理实验和科普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篇2

关键词:找准难点 突破口 把握价值 大抓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2

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课件在教育中的运用已经屡见不鲜,但值得关注的是,多媒体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发挥100%的益处,这是因为教师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没有进行仔细甄别,缺乏技巧。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师最头疼的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嫁接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出了一些建议。

1 找准难点,多媒体是突破口

小学阶段的科普类课文,大多利用客观事物的介绍来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这类课文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选词考究,表义准确。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感性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科普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此时一味地灌输,只会让学生稀里糊涂。因而,教师应努力寻找突破口,为学生排忧解难,而利用多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1.1 知识内容上的难点

科普类课文中的科学知识不能不讲,但也不能多讲。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但认知有限,而知识又是环环相扣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把握不好,很容易在解释一个问题时又出现其他需要解释的问题,陷入反复讲解、繁琐分析、越讲学生越糊涂的怪圈。所以,在梳理科普知识时就是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的时候。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增长学生见识的科学知识虽不用像科学课那样精准地描述出来,但是,拓展一些其他植物妈妈的好办法还是很有必要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学习课文之后,提问――你最喜欢哪位妈妈?为什么?

第二步:世界上只有这几位植物妈妈这么聪明吗?你还知道哪些妈妈也是有办法的?学生交流,然后,出示以上图片:

第三步:他们的妈妈用什么办法送走孩子?你能学着书上的说法来说一说吗?

以上的三步让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形象直观的图片刺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他们能在欣赏、创作中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

1.2 时空差异上的难点

科普类课文有很多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来渗透科学知识的。教学中可抓住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懂得事物间的联系,把思维的逻辑性训练与语言的逻辑性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课文中的很多知识在时间上距离我们比较遥远,这对学生的理解来说是一大难点,对教师而言其实也是一种挑战。因为,尽管教师比学生年长些,知识储备多一些,但经历的不足还是会导致认识上有偏差,因而,科普文教学很多时候是大糊涂教小糊涂,那怎样才能尽量缩小这一差异呢?多媒体就可以大显身手了!例如,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恐龙是早已灭绝的动物,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极度陌生的,这时就可让多媒体来唱主角,如播放一段恐龙的录像、恐龙灭绝的纪录片等。

让学生看完录像说恐龙灭绝的理由哪种最可信,目的并不是在于争论到底哪种更科学,而是将原本不是那么有趣的科普知识变得自然生动。再加上学生自己的见地,多媒体的引进很显然就不只是一段录像那么简单了,而是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拉近了,并且,也没有再生硬地讲解相关的科普知识,而是用语文的方法解决了语文的问题。

1.3 物种差异上的难点

有人曾戏称现在的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而且是与世隔绝的容器,如他们可以将水稻的生长过程倒背如流,但是却从来没有见过水稻,可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的重任是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因此,当遇上课文中的一些值得普及的科学知识时,我们还是应当成为他们的引路人。例如,在《蝙蝠和雷达》一文中,蝙蝠这种我们小时候经常见到的小动物对学生而言却是很陌生的,那么,我们该怎样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多媒体又可以派上用场了。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初读课文后,提问:为什么用蝙蝠和雷达做课题?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雷达是根据蝙蝠的飞行的原理发明而成的。)

第二步:追问:蝙蝠的飞行有什么特点?学生找出句子说明理由。蝙蝠飞行与飞机飞行有什么共同之处?

第三步:整理学生的发言,出示课件。

第四步:对着课件上的提示,学生复述雷达与蝙蝠的共同点,并将两者的部件进行一一对应:嘴――天线,耳朵――荧光屏,超声波――电波。然后让学生一个当雷达,一个当蝙蝠演给同桌看,体会蝙蝠、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2 把握价值,多媒体是大抓手

2.1 开拓眼界显价值

科普说明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引进了一些我们生活中并不常见的元素,是让学生大开眼界的好机会,但是,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现状如何呢?曾有人就这个问题做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不到20%的教师、学生喜欢教科普类说明文、学科普类说明文。是什么原因使得科普类说明文如此被师生冷落呢?问题应该出在趣味性的挖掘上,教师要充分挖掘科普类说明文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课堂就有了别样的生趣。而解决这一点,多媒体无非就是最好的帮手了。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让学生找到课文中有哪几种新型玻璃,分别有什么作用?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作用的?

第二步:你还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又有哪些特殊的作用?你能用书上的说明方法来说一说吗?

第三步:课件出示新型玻璃的图片(如下图),简单介绍后让学生学着课文的说明方法写一写产品推荐书,说清产品的作用,交流时比一比谁的客户最多。

2.2 畅想未来显价值

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篇3

关键词科普活动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aboutphysicsactivitytopopularizeScientificKnowledge

SHiZhimin

(HaidongmiddleSchool,Zhanjiangno.2middleSchool,Zhanjiang,Guangdong524057)

abstractwhentheauthorjoinintheactivitytopopularizescientificknowledgeheldbyZhanjiangno.2middleSchool,heregardsitisnecessarytomakesomeresearchontheseseriesofactivities.Sothisarticleanalyzestheinfluencewhichtheseactivitieshaveonstudentlearningphysicsfromthemeaningofactivity,contentandquestionnaireafteractivityandfinallyitmakesasum-up.

Keywordsactivitytopopularizescientificknowledge;physics

1物理科普活动的意义

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表现为较强的求知欲,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正处于智力、能力的发展时期,适当开展物理科普活动,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是十分有益的。这不是简单地开启一扇拓宽视野的“窗”,而是给学生开辟一条通往成才的“路”。

2物理科普活动的内容

本次活动历时五个月,先后邀请了我校物理组的五位老师和广东海洋大学的陈春雷教授共开展了九次讲座和视频播放活动。讲座的主要内容:(1)恒星的诞生、发展和死亡的具体过程;红巨星、白矮星和中子星等形成及特点;月球假设、引力捕抓现象、彗星撞击学等,对月球的形成、特点和人类探月的最新进展做了深入的介绍。(2)关于光速方面的问题。慢光、飞秒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当今世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方向、应用与前景;激光的产生、原理、发展和在军事上的应用。(3)从物理发展史的角度讲述了牛顿经典力学在研究高速运动物体和微观领域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导致相对论的诞生;结合多媒体和一些视频让学生通俗易懂地了解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让学生以前认为很深奥的相对论有了一些初步认识。(4)现代物理前沿有关物质、暗物质、反物质、黑洞、白洞、虫洞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多媒体向学生详细地介绍了物质并运用逆向思维引出了反物质,进而介绍了暗物质、黑洞和白洞的形成与特点,以蚂蚁爬纸为喻,向学生简单明了地介绍虫洞及利用虫洞进行太空旅行的原理及设想,激起了学生对时空旅行的无限想象。(5)宇宙大爆炸理论、时间简史和蝴蝶效应,与学生探讨了中国为什么没有本土诺贝尔奖获得者,大胆提出各种各样的奇怪现象,这些都冲击着学生那些简单而狭小的思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

3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

对参加活动的其中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了以下结论:

(1)多数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关注很少,获得科技知识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和书本获得的。被调查的学生中约90%的学生很少涉及和了解科普知识,约30%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得的,约33%的学生是通过电视获得的,约35%的学生是通过报刊获得的。

(2)学生以前所在学校或社区不经常举办科普活动,大多数学生参加科普活动较少,父母也不太关心科技信息。

(3)学生对科普知识是非常感兴趣的,希望今后多开展一些科普活动,但部分同学由于学习时间紧,学习压力大而放弃了听讲座。有部分班主任不准学生参加活动,不准学生参加与考试无关的活动,更有甚者,班主任还对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了批评。

(4)约81%学生对一系列科普活动很满意,表示收获颇丰,希望以后能经常举办这样的活动。

(5)约73%学生对科普活动有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够操作一些科技产品,建议科普活动领域大一些,开展一些关于农业、化学、工业、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及国防科技等,并希望科普活动能有科普咨询、科普游戏等形式。

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的15名学生和六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结论:

(1)对于这次开展物理系列的科普活动,多数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学生当中有一部分对物理特别有兴趣,其他的是为了提高物理成绩,引起自己对物理的兴趣。没有参与的学生则表示其原因是时间紧迫,作业太多。

(2)多数学生表示在学校生活中,科普活动开展较少,并且所开展的活动,内容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应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师生们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改变一些学生对科学敬而远之的态度。

(3)不同的人对不同方面的科普知识的兴趣不同。科普活动的开展应多方面、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开展活动形式要多样,例如讲座、知识竞赛、科普游戏等。

(4)学生都十分高兴能听到专家讲座,都表示物理科普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物理世界的兴趣,并表示这次讲座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与生活密切联系,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领略科学的奥妙。

(5)专家讲座专业术语多,理论性强,较深奥,而本校老师所用的语言较为通俗易懂,便于学生们理解。假若专家与老师能够多点交流,把彼此的演讲方法融合在一起,更能吸引学生,势必取得更好的效果。

4物理科普活动对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影响

通过这次科普活动的开展和调查研究,使我校全体师生大开眼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丰

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了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萌发了探究“意识”,开发他们的潜能,提升他们创新思维的基本源泉。

同时发现,当今社会的教育对科普知识存在普遍的不重视现象,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很少涉及或了解一些基本的科普知识,尽管他们对科普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和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另一方面,学生获得的科普知识渠道多种多样,但比较零碎,很少有系列的讲座或专题帮助他们提高科普知识。再有,中学教育的升学制度严重地干扰了在学校开展的科普活动,相当多的学校不开展或很少开展科普活动,只强调书本知识学习,不鼓励不提倡学生参加与考试无关的活动,更有甚者不准学生参加这些活动,还对参加学生进行了批评。

笔者认为,一个公民拥有必要的科普知识是一个公民基本素质的体现,是将来在社会立足之本。因此,要大力倡导科普教育,让学生更多了解、认识并研究科普知识,对学生的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呼吁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还学生一个重视科普教育、倡导科普教育的好环境,为提高未来一代的科学素养提供坚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篇4

“微课”英文名为micro-lecture,最早由美国依阿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提出,最初微课是作为学科课程的“补丁”。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教授正式提出了“微课”概念,即“微课不是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孕育生成的为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设计的实际教学内容”。2011年,国内著名的微课实践者与研究者、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的教师胡铁生首次将“微课”概念引入国内。他将微课定义为“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时间较短(15分钟左右)、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他带领中小学教师开发出了超过3000节的优质微课,深受中小学师生的欢迎。随着对微课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短短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微课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切实推动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012年11月21日,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启动了首届高校微课比赛[4]。比赛吸引了1600多所高校参与,参赛选手达12000人次,共有638件作品进入决赛。最终评出特别奖2名,一等奖17名,二等奖68名,三等奖105名。2014年3月,第二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拉开了序幕,高职高专组的比赛在2015年1月落下帷幕,高校组还在激烈的进行中。从目前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来看,较上一届有了明显的提升。

2微课平台

国外主要的两家平台是2009年兴起的可汗学院(Khanacademy)及2011年进入教育行业的teD-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education),他们将微课视频在美国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平台上,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可汗学院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始,是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该项目由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的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翻转课堂”,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teD指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teD诞生于1984年,其发起人是里查德·沃曼。2002年起,克里斯·安德森接管teD,创立了种子基金会(theSaplingFoundation),并营运teD大会。每年3月,teD大会在美国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和探索。后整合资源推出大学在线教程网(teD-ed),是teD在教育领域的发展。teD-ed是一种全新的视频学习组织形式,是一个集视频、字幕、交互式问答为一体的开放式课堂视频网站,teD-eD是一个展示教学视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优秀的教育者和出色的动画师强强联手,打造精致的动画教学视频,拓展“传播有价值的思想”的teD理念到“打造有价值的课程”。teD-eD教学视频分三个模块:Series、Subject和Youtube.Series,且每一个视频都会有相应的视频播放区、视频介绍、作者、课程标题、拓展知识、练习题目、分享、重新编辑等。近几年,国内先后出现了中国微课网、微课网、浙江微课网、第九课堂等微课教学展示网站以及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可见国内以微课教学为主的网站正在兴起。上传作品类型主要有讲授类、探究类、导入类,其次还有合作类、问答类、实验类、练习类、说课类等,从目前国内微课网站建设情况来看,在学习理念、自主学习环境等方面都有待改善。

3普通生物学的性质、内容及教材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具有通论性质的课程,又称生命科学,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掌握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本课程的基础性、通论性和入门性决定了这门课覆盖面较广,涉及生命的化学基础、细胞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进化等多方面知识,几乎涵盖了生物学的各个领域[5]。普通生物学也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课程,课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同时,普通生物学结构较为松散,不易分清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学生普遍反映很难掌握重要知识点,有些内容知识点高中已学过,造成了部分学生对生物学学习兴趣不高,对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这些已然成为提高普通生物学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目前,受到广泛认可的在版的普通生物学教材主要有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主编的《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三版);顾德兴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周永红、丁春邦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张维杰的《生命科学导论(公共课)》、吴庆余的《基础生命科学》、宋思扬主编的《生命科学导论》、高崇明的《生命科学导论》、樊正忠编的《自然科学概论(a)生命科学(理科方向)》等几个版本。各版本在知识结构和内容编排上有所不同。各个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对象、不同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中选用了不同的教材。

4微课在普通生物学的教学中的必要性

4.1普通生物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需要微课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开设对象逐渐增多,有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科学教育、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有变为通识教育课程的趋势,但相比与国外的发展进程显然慢了许多,迫切需要针对非生物专业开设普通生物学课程。既然它是通论性质的课程,因此它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通识性的人才。当下,国内普通生物学教学的学时数一般是64学时,包括实验16学时。那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讲授课程要求的庞杂知识,光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另外,越来越多的其它专业学生需要学习普通生物学,现有的教学教师、教学资源等条件很难匹配这样的教学需求,迫切需要一种开放共享式的优质教学资源。微课作为一种网络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将全部课程放至网上,学生可随时随地即点即看、反复观看,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教师在有限的64学时课堂教学中主要解决学生的疑点、重点、难点知识,不必面面俱到,解决了普通生物学有限的讲授时间与无限的课程内容间的矛盾。同时,微课的开放共享,也满足了越来越多其它专业学习者的需求,随着微课在移动通讯端、社交媒体端的开放,学习者感受到的是学习的便捷。另外,微课内容短小精悍,容易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微课的这些特征解决了普通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也解决了有限的教学条件与无限教学资源间的矛盾。

4.2教学理念的变革需要微课进入普通生物学教学

在开放式学习型、网络资源共享型社会的大环境大趋势下,纵观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外的高校课程相比于国内的主要特色之一是比较注重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网络资源开放,注重实施课程国际化,它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国家人才战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处于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某一课程开放共享的国际化程度代表的是学校、学科或国家的软实力。因此普通生物学课程也早已不是传统的单一的知识性课程,而是多主题、多角度,兼具科学与人文、社会关怀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微课是网络化普及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普通生物学教学也需要主动适应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那么二者的结合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因此,一个制作精良的普通生物学优质微课资源就是学校的一张名牌,对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5普通生物学微课制作案例

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的相继出现,人类已逐渐进入了“微时代”。随着科学技术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移动通讯、社交媒体、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已进入我们的教学体系。微课教学作为网络教学手段的一种新型模式,以其形式多样、简便易制、针对性强、即点即用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备受瞩目,相关的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为此,我们就微课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应用进行了实践,以探讨其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简述如下。

5.1微课制作方法

一般微课平台对微课的要求是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时间在5~15分钟左右。微课的制作有摄制型微课、录屏式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混合式微课等多种制作方法。“录屏式微课”是比较方便快捷、成本低廉、使用普遍的一种制作方法。“录屏式微课”主要以ppt作为讲解载体,所以表现力和可操作性非常强。“录屏式微课”的制作和研究可以说是今后微课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本案例,我们选择了camtasiastudio8.0录屏软件进行录制,这款软件的好处是它集录制、后期编辑、字幕制作于一体,方便易学。

5.2微课制作流程

选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拍摄/录制——后期制作选题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疑难点,这样微课的选题才会有的放矢,及时为学生解惑,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案例中,我们选择两个教学内容:动物多样性进化和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动物多样性进化是普通生物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是普通生物学中的难言内容之一。微课教学设计是根据微课的教学目标与功能,应用系统方法综合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及与整体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微课时综合协调它们的关系,以形成时间短、内容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课。要录制一节高质量的微课,撰写视频拍摄/录制脚本必不可少。脚本设计要详细,针对知识点、画面要求、解说词等都要做好设计。因此,微课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5.3微课教学案例

我们制作的微课课件多是长约15min的短小视频,目标单一、陈述清晰,从而使学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精确掌握学习目标,加深对课堂所授知识点的理解。案例1:动物多样性进化动物界包含的科、属、种是一个庞大的数目,要记住各科动物的特征并从中找出其进化的方向与动力,须尽量多的借助图片、动画等立体化的教学手段。教科书中对动物描述多为文字,内容繁杂,静态性动物图片,学生理解片面、不直观、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将授课内容直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动物多样性进化”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并分别做成言简意赅的课件:①两侧对称动物;②辐射对称动物;③原口、后口动物;④器官进化(课件中包括器官位置变异的个例);⑤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动物进化的影响。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小的微课,循序渐进讲授。并且,每个课件中的素材采用静态高清图、解剖图及三维动画模型展示,部分动物形态展示通过专业摄影师录制而成,通过不同角度、器官展示动物模型,加强学习效果。通过微课课件,我们不但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理论进一步加深,而且能够对动物的分类及特征有了更加立体的感受,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进行单独讲解。此外,我们还将微课通过QQ、手机app端或微课平台发给学生,使其能够通过QQ或平台选择听课、测试、提问题、互助等项目,围绕某个复杂的问题畅所欲言,形成良好的师生双向沟通关系,形成“互动式”教学,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及效率。案例2: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在“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科书多是以文字描述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不能明确直观地表现出女性卵巢与子宫特有的周期性变化,学生经常无法将文字转化为图像进行理解和记忆,导致无法对卵巢、月经、子宫的周期性变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也不利于社会对女性的关爱。为此,我们将该知识点分解为以下几点并制作成微课:①女性生殖系统与卵巢、子宫的结构(利用3dmaX重构三维立体模型);②卵子的发生与运动(利用Flash重现卵子的产生及运动过程),③子宫的周期性变化(从多角度慢动作动画讲解);④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调控(利用Flash制作的曲线动态重现FSH、LH等各种生理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及其与月经周期的对应关系)。在视频中,尽可能避免文字的简单描述,力求通过三维模型及动画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的整个过程。最终,我们通过将视频在课堂上和网络上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5.4微课教学效果评价

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篇5

关键词:科普资源;科普内容;科普工作

一、科普与科普资源的含义

科普,简单的说就是科学技术普及,即科学知识和技术通过某种途径由客体(科普资源、场馆和基地)达到主体(社会公众)的整个过程及围绕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条件和因素。科普活动的核心要素包括三个方面:科普资源、科普媒介和手段、科普对象。科普资源,通俗地讲,就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具有教育、培训、文化和休闲功能的科学知识、现象和技术本身及其经人类应用变化后的其他表现形式。

二、科普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一)科普资源的分类

1.按科普资源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分类。包括天文知识与地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航空航天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与技术、农业科学与技术、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工程技术、军事科学与技术、计算科学及自动化、信息科学与技术、建筑科学与技术、医学等十余类。

2.按照科普资源所依托的物质载体或现象分类。包括科普宣传与教育材料(书籍、影像制品、宣传画册、多媒体、实物模型)、古代科技遗址、各种自然现象与过程、工业设备装置、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及制成品、农业生产过程、家庭与日用品、城镇建筑与景观、科研设备与装置、生物体与生命现象、医学原理与过程,等等。

3.按社会对科普资源管理的行业属性分类。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农业、文物考古、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行业、旅游业,等等。

(二)典型案例——广州市地理科普资源分布

1.地球地质地貌类。如:广州市北回归线科学公园、华南师范大学天文观测站、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天河航天奇观(部级科普基地)、广州大学抗震实验室、各个青少年宫等对外进行的科普内容;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地球日”、“防震减灾”等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2.气象气候类。如: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部级科普教育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各级各类学校内建立的天文气象观测站等所开展的南方气候知识介绍;广州市民收看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天气预报与气象专题节目;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气象日”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3.水文、海洋类。如:广州海洋馆、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各个青少年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自然博物园等科普场馆所开展的有关水文、海洋知识宣传普及;广州市各区、市社区平时经常开展的包括“世界水环境日”在内的一系列水文、水环境和海洋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电视与多媒体、报刊杂志、广告等大众传媒宣传的大量关于水文和海洋知识,等等。

4.森林、植物类。如: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部级科普教育基地)、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南方自然博物园、白云山风景区、瀛洲生态公园等一大批森林公园、植物园、自然风景区对广大市民和游客进行的森林和植物知识普及;市内社区和有关组织经常开展的关于森林和植物知识讲座;各种报刊杂志及新闻媒体所宣传介绍的森林和植物知识,等等。

5.生物与环境类。如:电视、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介绍的大量的生物与环境方面的知识;青少年宫、动物园、公园、博物园(如广州动物园、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省级科普基地)、广东树木公园、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部级科普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及各级各类学校内设的科普园地开展的生物与环境知识科普活动;城市社区平常开展的有关“世界环境日”、“人与生物”等宣传活动,等等

6.生态与环境类。如:各级各类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经常开展的课外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活动;社区组织平日开展的类似“世界环境日”、“爱我广州环保大行动”等宣传纪念活动的各种关于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大众传播媒介日常介绍的大量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方面的知识;包括省、市博物馆、白云山风景区、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南方自然博物园、瀛洲生态公园等在内的一大批科普、旅游场所包含的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等等。

7.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类。如:电视媒体与城市社区开展的关于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如宣传“世界粮食日”);市域内各级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如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普基地(部级科普基地)、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州立帜实业有限公司粤旺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广州水果世界、广州花卉博览园、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开展的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市域范围内有关机构举办的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讲座、专家指导,等等。

8.其他方面的地理类。如: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建筑与景观、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与装备、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疾病分布与预防控制、城市文化与旅游开发、生产事故分布与安全管理、犯罪分布与社会治安,等等。

三、科普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科普内容的普及性:“科学技术普及”是指用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活动。科普内容要着眼于“普”字,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和普及自然知识、社会人文知识的基本常识,宣传和普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先进的科技成果,帮助群众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改造世界。

受众对象的广泛性:科普受众对象包括社会各个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和各个地区的人,包括城乡居民、政府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等,可以说是面向全体国民。

科普形式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科普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静态展示(图书、报刊、宣传画册、墙报、实物)、动态演播(广播、影视、信息网络、宣传演讲)、室内室外、家庭和科普场馆等都是开展科普的有效形式,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讲座、演出、讨论、竞赛、参观、考察、会议、展览、制作、旅游、夏(冬)令营等都是进行科普的灵活方式。

科普目标的适应性和实效性:科普的目标是要针对不同人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所侧重,有所不同。不断增强针对性,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最终目的是收到实际效果,即提高被普及对象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科普工作支持系统的复杂性:科普由于其内容包罗万象,因而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没有这些部门行业的通力合作,没有庞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科普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科普活动对全社会的各种资源起着整合、组织、协调作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四、科普工作的形式

科普是一项针对全体国民的系统社会工程,实际中,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的科普形式和实施手段有较大差异。科普工作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形式。青少年的科普应采取基地、社区、学校、野外和家庭一体化的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讲座、参观、考察、制作、竞赛、阅读、讨论等形式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经济观、发展观、人口观。重点应放在参观考察、阅读学习和动手制作方面,应重视科普园地(基地)的建设。

2.面向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以继续教育和科技讲座为主,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学习、参观、考察、讲座、多媒体等方式,围绕可持续发展、工农业生产、经济布局、科技创新、城乡建设等内容开展。使各级各类公务员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能运用现代科学思维和决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3.面向城市居民的科普形式。城市居民(指实际生活在城市中的所有居民)的科普要纳入城市社区工作的统一规划,结合城市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街道和社区的科技、教育、宣传、文化、旅游等资源,把科普工作广泛渗透到社区及街道的各种社会化服务网络中。

4.面向农村及农民的科普形式。农村科普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结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大力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传播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气象与灾害防治、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村镇布局规划与管理等知识。

5.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科普。企事业单位员工(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普要与职工岗位培训、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宣传促销、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五、结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部分领导和群众在年轻的时候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并不高。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干部和群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世纪,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些都包涵着深邃的科学原理和知识。在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实践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根本之举,全社会一定要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学习技术的风气,当务之急是要用科学的观念和知识来武装人们的头脑,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科普活动。我们要把科普工作当做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媚.广东省科普事业发展研究[J].广东科技,2006,(3):46-47.

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篇6

活用教材,丰富认知

小学科学教材中,每个学期设计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探究。其实,这个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给了教师一个展开教学的借鉴平台。像“植物的一生”“动物的一生”单元,教师操作起来就比较困难。因为课堂上的40分钟,学生要想领略植物生长、动物繁衍的过程,只能通过说教或利用多媒体介绍来让学生了解;可是,这样的教学,学生是不满意的。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生要了解一些简单的概念与知识是没有任何阻碍的,但要直观地感受生命的可贵,对学生进行比较到位的生命教育,信息化手段就显得比较简单了。而科普活动可以帮助科学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比如,学生学到“植物的一生”单元时,就可以开展种植活动。给学生一块种植地,通过教师的指导,让他们自己种出植物。教材上可能只是介绍了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而现实的种植活动,则可以让学生种植多种植物,还可以通过观察比较,了解不同植物生长的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

合理策划,施展个性

在教学中可以发现:由于个体的差异,有部分同学对“天文”比较感兴趣,有部分同学对“地理”比较感兴趣,还有部分同学对“微生物”比较感兴趣;还可以发现,有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有的科普知识比较丰富,有的表达能力比较强,有的整理能力强。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更多的学生能在“科学”这个舞台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呢?看来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而科学教师作为科普知识的传播者,只要合理精心策划一些科普活动,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方面的压力。

保证活动的丰富性由于不同的个体对活动内容有不同要求,所以,教师可以策划不同内容的活动,比如:可以开展“双星伴月”天文观测、天文观测进社区、须茂园农作物种植、科普图片展览、科普器材展览、科普知识讲座、科普知识竞赛、长桥杯风筝比赛、天文社长竞聘、科学幻想画创作、科学宣传画制作等不同内容的活动。这样,有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乐意地参与活动,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活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能力。

力求活动的多样性在保证活动内容丰富性的基础上,还可以考虑活动的多样性。既有科学讲座的严肃性,也有竞赛活动的趣味性;既有重在科学知识的积累,也有重在科学技术的探索;既有经常性的劳动基地的实践,也有临时性的天文观测活动;既有个人能力的展示,也有集体智慧的碰撞;既立足校园,也面向大众、走进社区。这样,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在活动中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彰显自己的个性。

注重活动的层次性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年级的特点,所以,在策划活动时,除了要考虑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更应该考虑活动的层次性。科普教育活动作为科学课堂教学的“后花园”,要面向全体学生,不管是低年级小朋友,还是六年级毕业生,都可以在活动的菜单中选择适合自己年级段开展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受到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的熏陶。这也是开展科普活动的最终目的――普及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能在活动中真实地走近科学,探索科学,享受科学,从而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能。

彰显成效,激发动力

愉悦了学生身心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势必会取得一定的成果,比如:有的同学在风筝比赛中掌握了放飞的技巧,有的同学在天文观测活动中感受了大自然的奥妙,有的同学在创作科学幻想画的过程中放飞了心灵,有的同学在走进社区的活动中增强了责任感……当收获这些科普成果时,学生是愉悦的,这也就势必会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科学的动力。

奠定了学生信心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表彰,毕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科学课堂教学以课堂为本,针对的是固定的个体,故而表彰力度不是很强。因此,可以通过“科普节”这样的综合性活动,在全校进行表彰,请校领导进行表扬,更可以请更上级的领导对学生进行鼓励;还可以通过上级部门组织的不同科技竞赛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这个表彰力度,相对就要强得多。通过这样强力度的表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就会有更强的自信,这也能推动学生向科学高峰攀登。

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篇7

一、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价值教育”的必要性

在普通高中的生物理论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聆听并记忆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四个不利后果:一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二是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三是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不到展现,四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均得不到提高。而在普通高中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出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这个实验结果不是学生从教科书上看来的,而是自己动手实践得来的,必然会使学生印象深刻;这个实验结论不是别人概括出来的成果,而是自己总结出来的成果,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此外,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展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这自然会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学好生物学是必不可少的。

1.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四种弊端

然而,目前在普通高中的生物实验教学中,至少存在着四种教学弊端。一是教师讲,学生听。于是,学生只是暂时记住了相关的知识,考试结束后便抛之脑后。二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操作、实验的结果,缺乏启迪学生思想的教育意识。于是,大部分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操作或课本上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没有认真思考实验背后包含的努力探究、一丝不苟、不断创新等科学精神。三是虽然很多学校都采取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但并没有通过这种分小组进行实验的方式教育学生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因此小组合作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以致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例如,不少学生将使用过的实验试剂随手倒入下水道,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会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又如,相当多的学生把实验材料仅仅当成一种工具,不带感彩地随意处理它们,哪怕实验材料是活生生的动物。因此,在当前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养其“价值品质”的“价值教育”势在必行。

2.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教育”内容

其实,普通高中的生物实验教学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价值教育”内容。有的内容是生物实验教学中顺理成章包含的,有的内容可以有效纠正学生的反价值行为,有的内容具有发掘价值,其中的内涵对于教育学生大有裨益。只有对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价值教育”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才能使生物实验教学发挥更大的价值。具体而言,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价值教育”内容包含两方面:一是科学方面的“价值教育”内容,二是人文方面的“价值教育”内容。那么,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为什么会具有这两方面的“价值教育”内容呢?

(1)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蕴含着值得学习的“价值品质”

生物学是一门科学,必然包含科学的属性。因此,在学习生物学课程时,一是学习已有知识,二是学习如何从事科学活动、进行科学探索。而从事科学活动、进行科学探索必然包含一定的“价值品质”,并且这些“价值品质”是在生物实验教学这种模拟科学活动的教学中可以学习的。

(2)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蕴藉着值得学习的人文精神

科学是具有人文价值的。在乔治·萨顿看来,科学如同艺术或宗教一样具有人性。尽管科学的结果总是抽象的,可“一旦你研究了它们的起源和发展,这种理论就像帕台农神庙一样变得具有人性了,而且极为富有人性。实际上,两者都由人所建立,本来就是人类几乎独有的成就。由于它们的人性,它们以天然物体不可能有的方式触动着我们的心[1]”。科学教育中蕴含着人文资源,它“潜隐在科学探索的活动之中,科学教育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和内化这些精神资源,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以构建新的人文精神[2]”。而生物实验教学就是一种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活动,学生在实验中可以学习人文精神。

二、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科学方面的“价值内容”

对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然影响对生物学的学习,而实验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形成对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遵循科学活动中规范性的价值原则是科学教育活动应达到的目标。

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为基础,融入“价值教育”的内涵,至少涉及树立对科学的正确态度,具备基本的科学思想,具备良好的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对科学研究所需的基本能力的意识,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五方面内容。

1.树立对科学的正确态度

在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树立对科学的正确态度。具体而言,大致有四方面:一是只要通过认真而系统的研究便可认知世间的万事万物,二是科学知识是在稳定中不断变化的,三是科学结论是需要实证的,四是科学不是万能的。

2.具备基本的科学思想

科学思想是在科学认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的合理观念。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并对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具有导向作用。普通高中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涉及基本的科学思想,主要包括: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思想、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思想、对立统一思想、进化思想、稳态思想、生态学思想等。

3.具备良好的科学情感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1)具有良好的科学情感

在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教导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情感。只有对科学有良好的情感才能用心进行科学活动。良好的科学情感包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有了兴趣和好奇心,学生才会自愿学习和进行实验,才能保证生物实验教学的学习效果。

(2)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

在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教导学生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只有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才能保障科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正确的科学态度包括:实事求是、不畏挫折、团结合作等。具体到生物实验教学中,涉及四方面。一是诚实地记录实验现象,而不是依照课本所写、教师所讲、自己所想来修改实验记录。二是在实验失败时,不畏挫折,不要放弃,抖擞精神,继续探索。三是科学活动往往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配合,因此团结合作的精神尤为重要。四是科学学习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因此要不断认识、反思、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意识

科学研究的成功需要一些基本能力,只有获得这些能力,并有将之自然而然地运用于科学活动中的意识,才能保证科学研究的成功。具体来说,科学活动离不开对事物的观察,对未知问题的思考、探究与创造性解决,对已有理论的质疑。因此,教师应教导学生具备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能力,并有将之运用于科学活动中的意识,才能做好科学研究。

5.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对科技引起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当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时,能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某些问题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能采取适当的个人行为[3]。而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很多现象和问题是与技术、社会密切联系的,通过合适的引导,学生便较容易理解三者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人文方面的“价值内容”

生物学不仅包括人与科学的关系,更包含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即包含人文价值。具体来说,在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有五方面“价值内容”可以实现。

1.人对待自己的价值取向

人对待自己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勤奋、细心、严谨、勇敢、坚强、自律、安全等。如何定位自己是影响实验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些价值品质是保障实验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科学家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在实验的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的这些品质,对从事除实验之外的其他活动也是大有帮助的。

2.人对待他人的价值取向

人对待他人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关心、宽容、诚信、合作、谦逊、平等、尊重、信任等。例如:有的实验由一个团队共同负责,如何合理分工、如何共同配合、如何对待他人的错误与成就等,都是制约实验的重要因素。

3.人对待社会的价值取向

人对待社会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等。个人需要依托社会,个人的行为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可通过一些生物学实验,使学生明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从而建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人对待国家的价值取向

人对待国家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爱国、忠诚等。爱国教育是学校历来重视的内容,但仅空洞灌输爱国思想,很难使学生真正接受。而依托生物学实验,用事实说明,不矫揉造作,能取得良好效果。

5.人对待自然的价值取向

人对待自然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万物平等、保护环境、关爱动物、欣赏自然等。经过漫长的进化,人类已处于食物链顶端。那么,人类该如何对待其他生命呢?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已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如果继续下去,人类的未来将不堪设想。具体到生物学实验中,学生会用一些动植物作为实验材料,也会用一些有毒药品,如何对待有生命的实验材料,如何处理有毒药品,既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又是进行“价值教育”的良好契机。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包括的“价值教育”内容可用图1概括。

参考文献:

[1]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篇8

1.科普网站目前,国内大部分的互联网科普产品内容来源于科普网站。横向比较我国的科普网站,按类别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门户性科普网站、百科类科普网站、学科类科普网站、专题类科普网站。纵向比较我国的科普网站,按科普网站名称头衔可大体归为两类:“国”字号与非“国”字号中文科普网站。下表为2012年部分“国”字号与非“国”字号中文科普网站名称的对比。倘若在两类网站所提供的科普内容都能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的情况下,仅从网站名称的相较之下,两类网站语言风格的迥然差异就让网络受众的内心接受度和亲切度上区分出了亲疏远近。作为官方首席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网络传播渠道,‘国’字号网站名头大,所承载的科普工作责任重、权威高。但不少“国”字号科普网站其科普内容、传播角度和科普语言都难以吸引网络受众。许多“国”字号科普网站科普内容多用生僻、艰涩的科学名词和语言风格,须知,越是晦涩难懂的前沿科技越需要贴近民众生活的科学传播路径。此外,科普内容更新慢、科技信息提供有限、无专职人员时时更新,网站内容多工作新闻记录而非科普知识传播,科普还附带着盈利性、广告化语言。这些都让‘国’字号科普网站的科学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官方科普网站语言风格的改整有助于科普走下高高在上的科普权威,走进平民百姓家,只有这样公众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科普资源。目前,我国的科普资源供给总量不足、质量和水平上差异大,吸引力薄弱,不能满足公众需要。‘国’字号科普网站更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主动吸纳公众的反馈,从科普语言上进行有利转变,并同时解决和完善自身网站存在的其他问题。‘国’字号科普网站的整改可借鉴民间科普网站的科普产品模式和语言风格。‘国’字号科普网站在保留权威性科普的同时,更应主动尝试朋友式的分享性科普语言,以简洁的色块、干练的版面、丰富的信息、生动的表达,吸引大众了解科学获取信息。

2.科普微博由个人用户生产的小规模、低成本或无成本制作的网络媒体内容,即微内容,成为新的网络流行。“微”形式的互联网产品:微电影、微小说、微博等颇受热拥和追捧。“微”形式创生了“微”内容,而“微”内容则形成了颇具生命力的“微”语言。加07年微博在中国的兴起,以全体社会公众为中心的新兴网络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传受视角和方式,占据了网络信息传播格局的重要一席之位—科普微博由此应运而生。科普微博的兴起提供了新的网络科普模式,草根科普时代顺序拉开。科普微博是呵众科普时代的典范产物,它构建了一个从科普权威到科普草根均可参与的“科普微时代”。调查显示,民间科普微博的博主一般以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科普作家、科学记者、科学编辑为主,还有一定的科学爱好者。而他们则包含在图1“新媒体语境中科普主体与公众的科学传播流程图”中提到的“社会其他群体”在内。此类人群具备专业的学科背景、严谨的思维逻辑,多如处于社会中上层,有一定社会话语权和学术权威。其中,科学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对于科学的解读具备专业性,具有一定社会公信力;而科普作家、科学记者、科学编辑这类长期从事业科普工作的群体擅长于在科学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剖析其包含的科学原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这个群体代表了草根科普时代科学传播主体的扩充,其群体特征表现出科普微博等“微"科普内容撰写者所需具备的传播科学知识专业背景。“自媒体”和“全媒体”时代的个体科普微博作者,其所创造的科普“微”语言见证了全民草根科普力量的兴起,彰显了用好民间科普力量以实现科普产业“化”的变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民间科普群体的兴起与成长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固有传播模式和语言风格,在公众和科学家之间、在信息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了一座可轻松沟通、可自主参与的桥梁,使得科普微博具备了一种其他网络科普产品不具备的独特而重要的性能。科学微博的正向功能的积极发挥,得益于科普微博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科普“微”语言,有利于加强科研同行间的交流,有助于吸引公众线上和线下的主动参与。科普“微”语言打破传统科普媒介的话语垄断,突破了传统和固有的科普阅读方式和语言表述模式,以短小、精悍、生动、图文并茂的语言风格,扩大了科普的受众面。“一句话博客”的科学信息传播“微”语言,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在手机、pc、平板电脑等形式多样、既是媒介又是终端的载体中进行科学传播。目前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同,政府、科学界、文化界看好其发展前景的果壳网,自建立果壳网微博以来,较为成功地建立了微博机制,培养了一批术业有专攻的微博创作专业人员,以微博内容质量的保证和及时更新,几年来以果壳网微博充实了网络科学传播的内容,填补了其他网络科普模式应用的弊端,激发了公众对于科普的参与热情和积极兴趣,成为人气最高、粉丝最多的民间科普微博(详见表2所示)。然而,科学微博的“微”语言其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由于语言过于精简,使得科普内容和信息的传播不够全面;科普微博其使用和传播便捷、门槛低,缺乏把关,使得许多民间科普微博语言不准确,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通过科普微博“微”语言将其他形式的科普内容进行缩减和重新叙述,使得部分科技文本的网络公开导致侵权纠纷或前后文本不一。新媒体科普产品语言特征及发展趋势音乐性、艺术性有机融合的“动感”娱乐性科普语言科学是神圣殿堂,也是智趣的乐园。新媒体科普产品需要与时俱进的“动感”科普语言,让梆梆硬的专业知识贴近公众生活从语言上“动感”起来,以亲切和生动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娱乐性、音乐性、艺术性有机融合的时尚科普语言必定受到年轻受众的欢迎。网络科普产品的语言讲究寓教于乐(edutoinment)。成功的娱乐性科普产品更容易得到传播。权威,不一定非得严肃。美国许多网络科教节目极具娱乐性,轻松愉快如同社区聚会。在使用网络科普语言时,譬如“牛仔裤上的口香糖什么办法去除最好?”这样的科普语言,既带有很强的生活性,又具备能让观众参与的互动性和体验性。通过互联网现场问答和试验,让受众去伪存真,用幽默诙谐的娱乐互动来传播科学知识。

为了能够达到娱乐、互动的效果,科普知识讲述还应尽可能引进趣味优先的理念.以讲故事方式展开,切忌空洞无物、说教式叙述。网络科普文章语言应具有吸引力的表达方式,科普视频语言可配合精美的画面和流畅的剪辑,让受众不自觉地融人科普作品。要尽可能通过“动感”的科普语言使科学知识点“碎片”化,提高网络科普作品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从而提高公众的阅读有效性和知识的可拓展性。公众容易接受什么样的互联网科普语言?音乐化和艺术性的科普语言往往起到出其不意的传播效果。艺术化的科普语言则衍生于科学传播的通俗性。2012年年初,一则视频短片在网络上引发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的广泛转发与传播,这就是颇具演出想象力和科技创造力音乐科技短片一一欧洲核物理中心的物理学家用Rap表白科学。1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也启动征集用Rap表白科学等科学演出形式,这种新的网络演出形式,无疑开创打造了受各个年龄段科学传播对象欢迎的音乐和表演形式,辅之以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和手段的包装、营销和运用,是互联网科普产品的内容与形式变革的新突破。z.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体验性“四归一11的科普语言科学性是科普作品的生命,失去科学性的科普作品没有存在的价值。新媒体科普作品的创作者应尽力用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科学性语言,把专业科学知识介绍给广大公众。与此同时,科普创作的思想性,也应从作品中内在的自然表现出来。章道义在《科普创作概论》2中点明了科普创作的实质,即“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科学生动易懂。网络科普作品更要深人浅出、通俗易懂,且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科普产品生活化形式的语言创作,忌简单化、残缺不全、堆砌资料、照搬照抄,或停留于抽象的概念,或迎合低级趣味,变通俗为庸俗。互联网科普产品语言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以及变化的表达形式,能产生不同的科普效果。前苏联科学文艺作家伊林认为科学文艺作品是“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文学性科普语言多采用比衬、比喻、虚拟、白描,拟人等文学修辞手法,但也可以不尚修饰,用朴实平易的文字把科学真实、准确地表现出来。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新媒体科普作品的创作,不仅需要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还需采用艺术性的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有思想的科普语言的准确、独特和形象地表达能激发公众阅读科学知识的兴趣。改善传统科普产品原有语言表达弊端,尽力让充满人文性和思想性的新媒体科普产品语言使科学知识重点、难点、兴趣点三归一。

网络科普往往通过多种新媒体形式的交互设计和作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独特之处来加强科普主题的表达力和表现力,强化公众在科普过程中的体验性。网络科普作品中媒体产品语言的设计与应用,应用最多最广的是文字,其次是图片、声音、影像和动画等交互式的科普形态和语言。单纯使用文字语言,易出现平面化语言现象严重的科普作品,从而导致科普文章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较差。图片作为科学主题的有效载体,由于其可视化程度、直观性及可理解性大大优于文字。图文交互、音频和视频交互、易于网络阅读的科普语言,将会在新媒体数字技术的支撑下,让读者循序渐进地获得全新的科学知识的感知和体验。这就是为什么科普产品需要的互动性、体验性、可感性语言设计,才能让受众在新媒体的泛阅读中获得深刻的科普感受。3.国际化、地域性的多种类科普语言发展格局科学传播的主体和对象不应该限止于国境或语言。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传播,为科学传播和普及敞开了世界性的大门。总揽我国的新媒体科学传播产品语言,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科普网站都仅用了中文一种传播语言,而缺乏国际化语言。一批针对广泛科普群体和重点科普区域、既面向世界、又考虑特殊地域,多语言模式的互联网科普产品急需被打造。2008年11月19日欧洲虚拟博物馆〔uropeanvirtoalm。se。m‘面向全球公众开放,将来自欧洲二百多件文物作品数字化、并提供24种语言查询。用多种科普语言进行传播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科技馆和博物馆已成为科普传播的全球潮流。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特殊国情,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的人群更应该成为科学传播和普及的重要对象。“新疆科普”这个网站立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突出面向为汉族和少数民族服务,专门设置3个语种的版本,汉语版2、哈语版”、维语版4。随着科普产业的推进和全民科学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科普产品将更多地细分受众和拓展受众,由此,面向国际和特殊地域的多种类科普语言将是未来科普产业发展的必然。

本文作者:赵莉汤书昆工作单位:中国科技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

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篇9

一、课程如何设置

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普通高中物理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即“二、一分段”),物理大纲相应地作了调整,这项调整改变了过去的单一课程设置,是建国以来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在物理课程改革上迈出了一大步。

1990年调整后的物理教学大纲,必修课的内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比较全面的物理基础知识,注意面向大多数学生,降低了难度和要求,缩小了初、高中的台阶,减小了学习困难。加之会考制度的实施,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改变了过去学生文理科知识结构的不平衡现象。

但是“二、一分段”这种模式,仍不能适应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性质不同,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必修课的内容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能够学得了,要求不能过高。重点校的师资、生源等条件好,多数学生感到必修课的内容浅,他们学有余力,高中的前两年“吃不饱”,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必修课的要求又不能降得过低,否则无法在高三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这样,也还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不能适应必修课的要求。“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一直困扰着高中物理教学。

必修课的内容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且学有所得,又要考虑与选修课的衔接,照顾到准备升入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和能力,在目前的高考制度和高中分段教学的情况下很难处理。1990年调整后,各地反映了不少意见。

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时,应当继续1990年的改革初衷,总结几年来实施“二、一”分段的经验,充分考虑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以及物理学科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作进一步的改革。

高中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又要为将来准备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矗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情况的差异,要为有不同发展倾向或发展前途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物理课,明显地分开层次,便于分流,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解决“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且学有所得。

物理是系统性较强的学科,物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准备升入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矗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不论学生将来的流向如何,在高中阶段都需要学到足够的、全面的物理知识,对物理学的概貌有所了解。由物理学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科学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有普遍意义。在高中阶段学习物理课,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熏陶,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这样,对全体学生来说,知识面不宜过窄,程度也不宜过高。如果仍采用分段的办法,则现在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仍无法解决,不能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出路何在?与其分段,不如分为两类物理课,以便分开层次,便于在适当的时候分流,这样对高中物理教学可能会更合适些。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物理课可分为两类。两类物理课的大纲要有不同的要求,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明显地分开层次。

Ⅰ类物理课属于基本要求的物理课,要学习跟现代生活、现代科学技术关系密切的基本物理知识。知识面应该包括物理知识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考虑到现行必修课的内容对全体学生来说要求较高,Ⅰ类物理课的程度要低于现行必修课的程度。定性的内容多些,定量的计算少些。

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篇10

一、在品读赏鉴中触摸语言的生动性

叶澜教授曾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地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所以,对于科普文的教学,教师也要把重点放在对文本语言的体味上,引导学生从容咀嚼、细细品味,使其领略科普文生动的语言,从而激活阅读的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品出语文味。

【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片段

1.图文结合,理清变化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是那些在天空中飘浮的水宝宝了。一股冷风吹来,我们又变成了什么?(根据回答,随机板画雨点图、雹子图、雪花图)

2.圈点勾贴,感悟语言

师:那我们又是怎样从空中下来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圈出有关的词语。(交流反馈,随机出示“打下来、落下来、飘下来”三张词卡)

师:谁愿意将这三个动词贴在对应的“雨点”“雹子”“雪花”的下面?并说说这样贴的理由。

生:因为雹子落下来的速度很快,就用“打下来”,而雪花落下来就像跳舞一样,所以用“飘下来”。

生:春天下雨沙沙响,就用“落下来”。

3.想象画面,入境品读

师:看,这三个动词作者用得多好啊!请大家边读边想象,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朗读,随机点拨)

在这次教学中,教师通过抓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了解“落下来”“打下来”“飘下来”,形象地写出了这三种事物从空中下来的不同形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是意趣横生的。学生在有滋有味的品读中,感受了语言的生动,触摸了语言的温度。

二、在适度补白中把握语言的科学性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语)为了让读者对事物、事理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说明文的作者必须把相关的知识介绍清楚,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相应的专有名词。但在当前的科普文教学中,教师对那些专有名词避而不教,生怕涉猎过多,让语文课被贴上“科学课”的标签。如何让“科学”与“语言”和谐共舞?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一支”说明最后变成鸟儿的是恐龙的一部分。

生:恐龙进化为鸟儿,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师:这个漫长的演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学生不约而同地答道:中生代时期)

师:看,这就是中生代时期!一起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中生代时期,距今约两亿六千万年,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那时,地球上气候温暖湿润,对恐龙的繁衍十分有利。它们迅速占领了陆地、海洋和天空,成为地球上的主宰。

生:原来中生代时期离我们是这么遥远。

生:怪不得作者要用“漫长”这个词。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科普文对学生了解当前世界的科学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有着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在挖掘文本的语言因子、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也应关注文本中的科学常识。通过适当补白,使学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来到两亿六千万年前的恐龙世界,既对语言有了直观的感受,又将科学知识融于其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赢。

三、在感悟咀嚼中揣摩语言的缜密性

“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科普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使用的语言,如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的词句,都应准确无误。教学科普文时就要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的用词艺术。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教学片段

1.自主读文,概括要点

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来概括。

2.细读文本,含英咀华

师:其实,第一自然段的每一句话都在写鲸的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通过这许多数字,让我们感受到鲸的大。

师:是的,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是那么多组数字,只有“十几头”用得太模糊了,如果换成“十五头”或者“十八头”不是更加准确吗?

生(沉思片刻):不行,因为鲸和肥猪的体重都是不确定的。

生:用模糊的数字反而更加准确。

3.适时小结,习得方法

师:看来这模糊的数字也是为了准确地表达,这也是科普文语言的一大特色。其实像这样的用法课文里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找出来体会体会。

科普文的语言准确、简明、缜密,是训练学生正确选用词语、准确描述事物的好素材。教学中,教师抓住文本中的模糊数字,以学定教,引导学生揣摩、感悟叙述的客观性,领悟语言的缜密性。教学的过程没有生搬硬套,没有强塞猛填,可谓水到渠成。

四、在比照整合中体味语言的多样性

科普文可分成知识性科普文和文艺性科普文,作者往往会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和表情达意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语言,或严谨平实,或生动传神,不一而足。如果仅仅让学生了解语言的知识性,而忽略它的多样性就有浅尝辄止之嫌,而比照整合就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片段

1.自主填表,对比阅读

教师发放自主学习卡,让学生画出《鲸》和《松鼠》的重点句对比阅读。表格如下:《松鼠》《鲸》

内容

表达方法

语言特色

2.集体评议,完善表格

抽取典型语句汇报交流,在充分了解两者在内容、表达方法上的异同后,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特色。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松鼠》和《鲸》中关键性的语句,想一想它们在语言特色上有什么区别。

生:布封写的松鼠有一点像人的感觉。

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生:《鲸》写得比较严谨,一看就是科普文。

师:是的,同样是描写动物,因为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所以《松鼠》的语言显得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而《鲸》一课则显得精练平实。

3.探讨写法,积累内化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科普文的写法:学习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

教师精选对比点,通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让学生习得语言之法。学生经历了从“课文深入体验”到“同组类比感悟”的完整的学习过程。同时教师又及时总结写法,学生在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之余,明白科普文的语言并不单是质朴平实的,形象生动有时也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大大提高了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