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十篇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十篇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1:02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篇1

关键词:紫砂;艺术;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47-01

清乾隆年间吴骞编《阳羡名陶录》、清光绪年间日本人奥玄宝《茗壶图录》、民国二十六年出版的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考》,皆延续了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的说法。

紫砂茗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朴实的实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物造型,造型有造型的神态,紫砂壶形制取裁确定以后,以工艺艺术的手法表现神态,其中一个是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一个是以变化的方法来处理。写实则力求形象逼真,变化经艺术手法的处置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浓郁的回味,或给人有动与静的感受。工艺美:紫砂壶由壶身、颈、底、脚、盖、嘴、、的等组成。砂壶既有本身严谨完美的整体,又具有与壶身相辅相成构成和谐完美整体的附件“若壶说’赠邵大亨君’记述,其掇壶,顶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无乡者之讥。”可见壶体与附件之关系。

在砂壶丰富的造型中有凹凸线、凹线、圆线、鳝肚线、碗口线、鲫背线、飞线、翻线、竹丬线、云肩线、弄堂线、隐线、侧角线、阴角线、阳角线、方线等装饰和应用线条清晰在造型中增加美感。砂壶的盖有截盖、压盖、嵌盖、虚盖、平盖、线盖,增加实用功能和欣赏趣味。口盖直而紧,直径通转,壶身倾注无落帽忧,说明工艺之严谨。砂壶的嘴有直嘴、一湾嘴、一湾半嘴、二湾嘴、三湾嘴,嘴孔有独孔、多孔、球孔,有直握横握,提梁、半提梁,嘴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注水流畅,理、趣都有理想效果。

紫砂壶的品类,有光货、花货、筋瓤货、光货的工艺处理,圆形珠圆玉润,方器轮廓周正,花货的工艺写实表达逼真,写意表现浓有趣味;筋瓤货线条脉络有致,卷曲和润,嘴处理得体。砂壶装饰,有刻、塑、雕、琢、贴、绘、彩、绞、嵌、缕、釉、堆、印、镶、漆、包、鎏;砂壶的工艺可以说是百看不厌,屡有新的回味,维妙维肖,巧夺天工,令人赞叹。在紫砂茗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均有制造,但没时期发展的主流却又有所偏重于不同的造型、艺术风尚及发展趋势。紫砂壶之所以具有实用功能,主要是由于紫砂泥料的特性所决定的。紫砂艺术以它材料的唯一性、成型工艺的独特性、造型形态多样性而闻名于世。

品位美:紫砂壶有商品壶、工艺壶之分,商品壶有细货、粗货之分,工艺壶有工艺品壶、特艺品壶、艺术品之分,工艺品壶应按艺人的成就,作品比值比价的艺术价值来言。在历史的文献中记述名艺人的工艺杰作,赞誉为“贵重如珩璜”(佩玉)、“珍重比流黄”(黄茧织的绢)、“赋于雕漆”、“价凝琳”(美玉),周树“台阳百咏”曰“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明朝熊飞“赞陈壶、徐壶烹调山片歌”曰“景陵铜鼎半百清,荆溪瓦注十千余”,说的是景陵铜鼎五十钱可以买到,荆溪的砂壶可价值一万多“茗壶图录”记述“明制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这可见历史已对砂壶估了价。

尽管如此,在大多数人眼里,它却依然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用品,充其量是民间工艺品,是不能与中国书法、中国画等高雅艺术等量齐观的。其实不然。它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物化形式,集中国书法、篆刻、玉石、青铜、陶瓷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身,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富表现力的形式之一。紫砂壶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附吸力。它能吸收茶之香味,且保持较长的时间,而施釉的陶瓷茶壶,这种功能比较欠缺。紫砂壶与施釉的陶瓷茶壶相比,茶汤确实不易变质发馊,这种功能由茶壶本身精密合理的造型所决定。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社会延承性,所以,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紫砂艺术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在认真研究传统、符合艺术正确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否则我们的努力将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其次,必须掌握各种紫砂成型工艺。任何一门艺术形式都有它的基础技术,像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便建立在铸铜技术之上。对于紫砂艺术来说,成型技术则更为重要:紫砂成型工艺的惟一性及紫砂艺术独特的表达形式,对它的成型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紫砂艺术只有在基础工艺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的艺术构思,完美地呈现出它的艺术性。再者,研究传统的同时要开拓创新。发展最有效的方法是“创新”。紫砂艺术有着辉煌的过去,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过去原有的形式已不尽符合当代社会需求,通过创新使这门中国传统艺术符合当代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发展紫砂艺术的必经之路。开拓创新势在必行。发展紫砂必须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在符合当代社会生活习惯、审美心理的前提下大胆前行,惟其如此,才能找到紫砂艺术正确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篇2

江苏宜兴紫砂陶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成长起来的特种手工艺,明代以来,宜兴窑陶器以当地得天独厚的紫砂矿藏为依托,将深邃的文化品位融汇到质朴的陶器制作中,使中国陶器之美发展到极至,简朴实用的紫砂茶壶由寻常百姓之家进入文人名流的视野,同时受到宫廷的关注,最迟在明万历年间宜兴窑制品已经进入宫廷,成为宫廷陈设和茶具的一部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近400件宜兴窑紫砂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墓葬出土紫砂的增多和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紫砂深入研究,一股前所未有的紫砂热朝风靡业内。1998年故宫藏宜兴窑紫砂的整理工作逐步展开,并陆续有介绍性的文章发表。2000年随着整理工作的结束,根据旧藏实物和国内外已经发表的资料我们首次提出了“宫廷紫砂”的论点,明确指出在社会上无数精妙典雅、有名家署名款的文人紫砂器以外还有一批流传有序、鲜为人知、档次更高的宜兴紫砂直接服务于宫廷,品种有茗壶、茶叶罐、笔筒、仿古砚、文玩清供、花盆、鱼缸等。它们的使用者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本人,代表了宜兴窑历史上最辉煌、最鼎盛时期优秀艺术大师的制作水平,砂质精良,色泽优雅,外界很难见到。

皇帝御用宫廷紫砂来源只有两个途径:一、由内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制;二、由宜兴地方官根据皇帝的喜好向宫廷进献。两者的使用对象都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制作者们虽然没有被允许留下姓名,但工艺之精湛,技巧之娴熟,气质之脱俗无人能及,水平显然高出社会上一般的文人用器,与市井茶肆使用的大众用品更有天壤之别。

从广义上说,宜兴紫砂应当包括所有宜兴窑的紫砂制品,不单是素坯的紫砂、还有上釉、包漆、包银、包锡、镶玉、嵌螺钿,凡以紫砂内胎的器物都可以称为宜兴紫砂。宜兴紫砂茶器明、清时期曾一度无比辉煌,经历了被宫廷认可到专门为宫廷定烧的历史过程。根据现有清宫旧藏实物推断,进入宫廷的时间最迟不晚于明万历。

故宫藏明代宜兴紫砂

到明代时,人们饮茶的习惯已经由煮砖茶改为沏泡散茶,由此出现了茶壶。宜兴紫砂泥的天然透气性决定其为茶壶的绝佳原料。明代的宜兴紫砂茗壶属于初创阶段,比较粗糙,不为宫廷所接受。到万历年间,一代紫砂大师时大彬,开宜兴壶艺之先河,把装饰运用于紫砂壶,使紫砂壶在实用的同时饱含文化内涵。朴素的砂壶披上美丽的外衣以后堂而皇之地进入宫廷,得到皇家的青睐。当时进入宫廷的宜兴紫砂只有两类品种:一为雕漆茗壶,另一种是宜钧,此次展出的这两种明代器约10件。

雕漆茗壶

明代进入宫廷的紫砂壶是作为雕漆内胎使用的,比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明“时大彬造”款的雕漆壶,于砂壶的表面髹十几层朱漆,为全世界仅存。另一件明紫砂胎雕漆提梁残壶,是2001年整理漆器资料库时发现的,壶外饰雕漆几乎完全脱落,靠近足边处拇指盖大小的一块雕漆残留,所幸壶内纸包中还有几小块漆皮,经修复粘和后,雕漆原貌依稀可辨。壶内原旧黄签上写有“宜兴窑提梁壶一对,寿康宫。”可知其原为皇大后寝宫之物。

宜钧

宜钧是明中叶宜兴窑生产的一种挂釉紫砂。其釉色特点与宋代河南均窑窑变釉有某些相似之处,明人称此为“宜钧”。明中叶这种能弥补砂胎表面粗涩缺陷的挂釉紫砂相当盛行,高水平的制品达到宫廷御用的标准,被皇家使用。

雍正朝档案记载:雍正嫌放在养心殿后殿桌上的“是些平常之物”,命管理造办处的海望撤走。事隔两天之后海望拿出643件“各色玉器古玩”,供皇帝挑选,其中就有宜兴紫砂4件,包括“宜兴挂釉仙鹤砚水壶”这样的挂釉制品。雍正当朝称做古玩的东西最晚也是明代遗物,明宜钧有相当多的品种进入宫廷是不争的事实。

宜钧制品胎体轻薄,烧好素砂胎后需上釉二次烧成,制作成本高而易碎。如明人文献所说:“近年新烧,皆宜兴沙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入清以后素坯紫砂迅速兴起,成本高不耐用的宜钧产量骤减。

明代所有进入宫廷的宜兴紫砂都经过外饰雕漆或里外挂釉的“包装”处理,没有本色紫砂。应当说皇室对泥色之美的认识是随着清代紫砂炼泥技艺的突飞猛进开始的,粗糙土气的素坯紫砂被宫廷排斥在外也在情理之中。

清代宫廷紫砂

清代前期宜兴陶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康熙朝宫中创烧了“康熙御制”款紫砂胎珐琅彩茶壶和盖碗,标志着宫廷紫砂的诞生。宫廷紫砂特指那些完全按照皇家的意旨制做的御用品,工艺精湛,典雅不俗,具有完全脱离民间趣味的宫廷气息。宫廷紫砂品种丰富涉及到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

清三代的御用茗壶茶器

清代紫砂制作已经完成了质的飞跃,完全脱离了明代粗糙的土砂气。康熙时期,康熙帝喜欢西洋传入的珐琅彩,曾经尝试在各种质地上画珐琅,北京故宫旧藏康熙时期的金胎、银胎、铜胎、玻璃胎、瓷胎和宜兴紫砂胎等不同质地的画珐琅制品,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当时由宫中造办处出样,派专人送到宜兴烧好素胎后呈进宫廷,宫中珐琅作根据御用画家的底稿画珐琅彩,然后烘烤而成。旧藏的一批康熙款紫砂胎珐琅彩茶壶、盖碗现藏于,北京故宫资料库仅存一件康熙邵邦v款珐琅彩残壶,流柄已缺失。器底刻遒劲规整馆阁体楷书:“乙酉桂月臣僧宝诚进邵邦v制。”13个字。从此壶饱满的造型和花纹上分析,特别是红彩双犄牡丹的画法,具有康熙瓷绘的典型特征。清初邵氏家族为宜兴制壶望族,邵邦v为家族制壶能手。

雍正皇帝崇尚素雅,茗壶、茶叶罐皆光素雅致砂泥精纯,既不似康熙朝那样厚重端庄,又有别于乾隆朝的富丽华美,特别体现出精、雅、秀、美的宫廷艺术特色。皇帝最欣赏紫砂壶独具个性的造型和泥质的天然肌理之美,即使有花纹也多是本色泥绘,画面隐约凸起有如绢画般柔滑爽利。如:雍正六安铭芦雁纹茶叶罐,电子图90清雍正宜兴窑紫砂六安铭芦雁纹茶叶罐高12.4厘米玲珑秀巧,亮丽鲜艳,红如朱砂。器身堆绘芦雁纹隐约可见,…湖面上波光淼淼,四只大雁正在芦苇丛中栖息嬉戏,团团芦花淀开绒毛般的花朵随风摇荡。大雁优雅的姿态和静谧的自然环境,隐喻着文人清高闲适的生活情趣,是宋以来文人画中常见题材之一。另一件雍正四方开光花卉茶叶罐驮灰色砂泥,图版95清雍正宜兴窑花卉竹石纹四方茶叶罐高9.5厘米四面开光分别堆绘竹、兰、梅、四君子,廖廖数笔,清疏雅意。此罐砂泥色泽独一无二,界乎于银灰与深驼之间,肃穆古朴,优雅清丽。

雍正曾多次命景德镇官窑照宜兴壶样子烧瓷器,“雍正七年…闰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素宜兴壶一件奉旨此壶靶子大些,嘴子亦小,着着木样改准,交年希窑烧造。…八月初七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闰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瓣式宜兴壶一件。奉旨做木样交年希尧,照此款式做均窑、将霁红、霁青釉色烧造。钦此。”受宜兴紫砂壶的启发和影响雍正官窑瓷器中出现许多新颖灵秀的茶壶造型,有斗彩提梁壶、粉彩圆壶、茶叶末釉端把壶、仿均菊瓣壶、霁蓝、霁红釉钵等都可以在紫砂中找到它们的原形。雍正朝仅存13年,由于没有款识,现能确认为雍正宫廷使用的紫砂茗壶、茶叶罐数量不多,造办处雍正年档案中元年、四年、六年、七年、十年、十一年中提到宜兴紫砂的地方有11处之多,显然皇帝相当欣赏宜兴紫砂,多次谕旨景德镇照宜兴式样烧瓷器,宜兴紫砂对雍正官窑瓷器造型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社会,即使专为皇室制作的贡品,在没有得到允许之前绝对不可以私刻作者款。据清代造办处的流水帐《清宫造办处各作成造活计清档》记载,雍正四年“十月二十日郎中海望持出宜兴壶大小六把。奉旨此壶款式甚好,照此款打造银壶几把、珐琅壶几把。其柿形壶的把子做圆些,嘴子放长。钦此。”此段文字可说明雍正宫廷不仅有紫砂茗壶,而且式样品种不少,一次就拿出六把形制不同的壶做银壶、珐琅壶的样子。稍微了解一点清史的人都知道,雍正皇帝欣赏眼光极高,对手工艺制品要求很严,吹毛求疵时多,赞扬夸奖时少,“款式甚好”,已经是对紫砂壶最高的评价了。

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对茗饮用具的考究登峰造极,不仅要求紫砂茶具保留最佳的品饮功效,而且要与官窑瓷器一样,集诗、书、画、印为一体。

紫砂上的绘画和书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能用普通的颜料,必须使用本色泥浆堆绘而成,泥浆堆绘技法雍正时已经相当成熟,发展到乾隆炉火纯青,要求泥浆研磨得和墨汁一样细润,稀稠必须恰到好处,调稀了绘出的图案流散没有立体感,调稠了无法运笔,无法完成细部描绘。乾隆御题诗烹茶图壶全部采用手工泥绘技法,难度较大,乾隆以后此法基本失传。同时可以熟练地运用戗金、描金、模印、刻划、雕刻、彩泥堆绘、罩涂漆衣、地漆彩绘等不同技法,达到紫砂装饰的最高境界。图版17清乾隆宜兴窑紫砂绿地描金瓜棱壶高11.2厘米

乾隆御题诗烹茶图茗壶有6种形制:筒形、六方筒形、深腹阔底形、扁圆形、圆形、瓜棱形。茶叶罐有筒形与六方筒形两种式样。泥色有朱砂红、紫红、栗色、深姜黄、浅粉黄、灰赭色等多种颜色。多成双成对,器身开光内一面隶书乾隆御题诗,另一面堆绘烹茶图或松树山石图。电子图20清乾隆宜兴窑御题诗松树山石图壶高9厘米

所引乾隆御题诗主要有如下二首:第一首作于乾隆七年(1742年),《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溪烟山雨相空礞,生衣独做杨柳风,竹炉茗碗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泠三峡何需辩。清秀仙露心诗脾,座间不觉芳堤转。”句末分别有圆、方篆书印章款“乾”“隆”二字。壶身另一侧为松树山石图。“卧游书室”是乾隆皇帝游览江南时所乘游船之名,此诗为乾隆七年皇帝乘船游览名胜即兴赋写的著名诗篇。

另一首作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惠山听松庵用竹炉煎茶因和明人韵即书王绂画卷中》:“才酌中泠第一泉,惠山聊复事烹煎。品题顿置休惭昔,歌泳膻芗一亦赖前。开士幽居如虎跑,舍人文笔拟龙眠。装池更喜商邱荦,法宝僧庵慎弃全”。句末钤“乾”“隆”圆、方印章款。壶另一面堆绘的烹茶图,……幽静的山林庭院中,有栏杆井泉,茅屋内两位高仕谈兴正浓,琴童取琴助兴,平台小亭的竹炉旁,侍童正卖力地摇扇煽风。画面凸凹明显,纹样清晰。烹茶图手稿源自明代大画家文徵明的《品茶图》。

乾隆皇帝喜好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紫砂胎彩漆描金壶堪称一绝,造办处漆作在技术上已经完全解决了彩漆与砂胎的粘和问题,漆皮与胎体结合紧密,浑然一体,经数百年的光阴岁月依旧金碧辉煌。

乾隆以后的宫廷紫砂

乾隆以后一直到宣统元年,宫廷紫砂的制作在艰难的困境中勉强维持,质量降低,数量减少,但较之民间用器仍技高一筹。“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紫砂用器在式样设计方面仍然保留着皇家器物的格调。例如,带有嘉庆款识的扁圆形小壶,紫红色胎泥,光润可人,壶腹刻五言诗句“共约试新茶,旗枪燮时绿”,句尾有“嘉庆四年秋日刻。”宣统紫砂多带有“斋”款,款识一般钤盖内,同时印“宝华庵制”。壶形偏小,喜做成玲珑秀巧壶式,常见瓜式、扁圆、方斗、覆斗、乳足提梁等小型壶,砂泥有紫红、深紫、黄、灰鼠皮等色,底款一律是单长方框内篆书“宣统元年正月元日”款,长方框走向与流柄平行。“斋”为晚清大吏端方的斋号。端方生于咸丰十一年,宣统三年卒,官至工部主事、直隶总督。他一生酷嗜金石碑版,尤喜紫砂壶。曾于宣统元年定制一批精致紫砂茶具,成为清代最后一位在宜兴定烧紫砂的官吏。

御用紫砂文房清供

相传紫砂文房始于明,为民间文人即兴而制,可能由于比较粗糙没有进入宫廷。明清皇室十分讲究文房用品,故宫有各种材质的文房用品十几万件。类别除常见的笔、墨、纸、砚以外还包括水丞、水注、笔洗、砚滴、臂格、镇纸、墨床等甚至延伸至与书斋关联的所有案头陈设、文玩清供。明末书斋陈设特别流行,《遵生八笺》曾记述书斋的文房陈设“斋中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糊斗一、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清代宫廷文房用具,大多出自内廷样式制作,一部分是出于内廷造办处制作,一部分是交由地方按内廷式样制作,也有地方巡抚官员按年例进贡的方物。清代前期紫砂已经提炼的相当精纯但仍不失素朴的天然之美。雍正宫廷用器特别崇尚淡雅,讲究品位,以“雅”为上,宫廷工艺美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雅”。并不是越花饰越好,档案常看到雍正传旨“做文雅为好”的要求。宜兴紫砂精光内蕴,含蓄温雅,符合雍正以雅为美的审美趣味,雍正朝开始制作紫砂御用文房,乾隆时期继续生产,不仅有笔筒、砚台、水丞更扩展到香熏、花插、花觚、壁瓶等文房陈设。

紫砂笔筒始见于晚明,清代广为应用,是文人书案必设之物。雍正、乾隆两朝的御用紫砂笔筒造型仿景德镇康熙时期的大笔海,广口阔底,端庄大方,如雍正色泥堆绘黄砂大笔筒,图版101清雍正宜兴窑描金彩绘山水人物纹大笔筒高16厘米绘通景山水风景人物,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载满客人披风展浪向渡口驶来。作者借用大面积的留白来表现江面的宽广,盈水之间,颇有千里江河之势。人物虽然小如黍米但表情生动神态逼真,生活情趣浓厚。一般匠人显然缺乏这种构图的功力,画稿应出自宫廷画家手笔。图版102清雍正宜兴窑描金彩绘打枣纹大笔筒高16.5厘米再如乾隆白砂色泥堆绘人物大笔筒,具有典型宫廷气息的文房用品,肌理细润,砂质纯净,……硕果累累的枣树下,一牵童老翁正持竹竿欲打枣。画工深谐画理,景物的描绘准确精到,较之画在纸娟上的传统绘画更有新意。

清代宫廷造办处设有“砚作”,是专门承做御用砚品的机构,其建立的时间应为清代康熙时期,据档案记载:康熙二十九年宫廷设有养心殿造办处,其作坊林立,分工明细,各种手工制作及书画、刻石、书籍编辑等项均由宫廷各作承办制作,康熙四十四年奏准武英殿造办处“砚作”改归养心殿。其中砚作专门承做御用砚品外,紫砂砚品明代已有,专司负责,制作管理有秩。雍正紫砂金漆云蝠砚,图版111清雍正宜兴窑紫砂金漆云蝠砚直径21.6厘米质地细腻,成色古雅,设计巧妙。此砚注重装饰,描金彩绘极具匠心。略有剥蚀处可见砂胎泥质精细。宜兴澄泥,即紫砂加澄泥。乾隆紫砂澄泥砚是用山西澄泥和宜兴澄泥合制而成。在乾隆造办处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乾隆四十四年七月,澄泥砚二方,加用宜兴澄泥三成,烧造砚二方,其澄泥砚交苏州全德,将所传做之澄泥砚,俱照加宜兴澄泥三成之法烧造。澄泥砚其未用玉字三块交如意馆收贮,钦此”。从中得知,乾隆时期使用宜兴澄泥原料的砚品,深受皇帝的喜爱,成为朱批用砚。

此外紫砂文房清供还包括水丞、笔添、笔架、砚屏、异兽等小巧精致的作品。

紫砂花盆

中国古代栽种盆景的历史渊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盆栽植物,唐宋时期渐成时尚。明、清宫廷观赏盆景极为流行,特别是清代宫廷,十分注重利用花卉盆景装饰殿堂居室,美化生活环境。宜兴紫砂花盆有良好的透气性,栽种盆景不存水、不烂根,成为盆栽艺术的首选。宜兴紫砂花盆的制作起始年代,根据2000年浙江金坛出土的花口花盆来看应不晚于明万历年间。进入宫廷的时间根据旧藏实物分析应不晚于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乾隆制作的蓝釉加彩缠枝莲大花盆时的制作达到鼎盛阶段,不仅进呈宫廷,而且东传日本。现在日本有遗存至今的乾隆、嘉庆年间制作的宜兴紫砂花盆,被盆栽界称为“古渡盆”视为奇珍异宝。

故宫旧藏的花盆以清代前期者居多,形制多样,大小不一,有圆形、椭圆、四方、长方、三角、三折、树桩等不同造型,其中最大的是乾隆蓝釉彩缠枝花卉圆花盆,电子图173清乾隆宜兴窑蓝釉加彩缠枝莲大花盆高48厘米形体硕大,制作精良,是专门为宫廷栽种盆景特制的实用器,外界很少看到。这些花盆大部分留有水渍印迹,是经年使用的实用器皿。许多紫砂花盆一直在宫中各处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入库收贮。

名人款宜兴紫砂壶

紫砂艺人在旧时地位卑微,进献宫廷的紫砂必须按内廷出样制作,不允许有任何个人创意和署名。乾隆以后宫廷停止向宜兴成批定制紫砂茶具以后,少量名家制品才开始进入宫廷,但使用对象已经由皇帝御用改为宫中茶膳房的实用器皿。故宫收藏的名家制壶数量不多,清代中后期紫砂大家杨彭年身怀绝技,与溧阳知县陈曼生合作创制出“曼生十八式”珍品茗壶,世称“曼生壶”。故宫此次展出的名家款茗壶,时代从清初至民国。有:项圣思、惠孟臣、陈鸣远、陈觐侯、陈殷尚、王南林、杨彭年、陈曼生、邵友兰、邵玉堂、邵任远等人的作品。放大图版53带款清宜兴窑杨彭年款飞鸿延年壶高11厘米

故宫旧藏紫砂无款器居多,有关人名款的紫砂壶有一部分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六十年代调拨或新收,作品是否为署款本人所做,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链接: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篇3

去年嘉德春拍,一把1948年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相明石瓢壶”以1232万元创出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因此,今年的春拍格外吸引各方关注,现场人头涌动,气氛热烈。拍卖师不停的有节奏的叫价、落锤。坐在中后排的一位气质高雅、年轻漂亮的女嘉宾格外引人注目。她全神贯注的注视着一只只拍品,举牌,记录。在男性居绝对多数的的拍卖现场,显得特别醒目。

这位女嘉宾虽然年轻,但对紫砂拍品充满自信。看得出,应该对紫砂是很有研究的,非常在行。

她叫秦昆。

在马连道4号同泰紫砂社,记者采访了秦昆。秦昆的工作室,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紫砂的味道。记者看到很多柜子里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紫砂壶,琳琅满目。其中有朱可心、徐汉棠、范家壶庄等许多名家的珍品。

秦昆娴熟的泡起了功夫茶,寒暄过后,记者开始了采访。

财经界:在我们的印象里,收藏紫砂壶一般以男性居多,女性收藏紫砂壶的很少,何以如此钟爱紫砂壶?

秦昆:从小就见到家里有紫砂壶,爷爷有很多收藏,但并没有引起我的兴趣。一次旅游去宜兴,面对一只只鲜活的紫砂壶,不觉为之心动。在一个烧制紫砂壶的窑里,我整整呆了三天,看着一只只烧制而成的紫砂壶,有一种升华的感觉,好像蜕变了一样。对紫砂壶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我感觉紫砂壶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财经界:你认为用紫砂壶泡茶和其它茶具泡茶有区别吗?

秦昆:区别很大。宜兴紫砂壶特殊的材质,使紫砂壶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能使茶叶越发的醇郁芳沁。

2、紫砂壶使用的时间越长,壶身就越光亮,这是因为茶水本身在冲泡过程中也可以养壶。

3、紫砂壶的冷热急变性能也好,无论冬夏,即便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4、传热慢,而且保温,若使用提携无烫手之感。

5、能吸收茶的香气,用常沏过茶的紫砂壶偶尔不放茶叶,其水也有茶香味。

6、紫砂壶的泥色与经常冲泡的茶叶有关,泡红茶时茶壶会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经常泡绿茶时,砂壶会由红棕色变成棕褐色。壶色富于变化颇耐人寻味。

7、独特的透气性能,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而且隔夜茶也不会馊。

所以,很多人喜欢用紫砂壶泡茶。

财经界:你认为上品的紫砂壶应是什么标准,如何才能成为紫砂壶的行家里手?

秦昆: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有自己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必须遵循这个原理。除了泥料、做工、款章外,我个人认为紫砂壶不仅仅是商品意义上的紫砂壶,还是艺术品、奢侈品。必须具有相当的艺术的成分在壶里,这样才会有高附加值。而这个艺术应该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必须要有“天趣”,也就是自然的情趣在里面。总结出这个趣与这个理,你就会愈来趣愈爱它,这是发自真心去爱她,和紫砂壶用感情沟通达到情感释放,人壶合一,这就是你最好的紫砂壶。从你有个圆的到又想要个方的,有个方的你就想要个扁的,然后对各种类型你都会去留意,去收藏。,收藏的多了,看的也就多,对紫砂壶独特的韵味也就慢慢能够体会到,日久天长这样你就会顺其自然变成紫砂行家里手了。

财经界:社会上现在有一种议论,说紫砂市场过热了,你如何看?

秦昆:有人说今天的紫砂过于‘热’。何谓热?个人认为它的热是两个不同系统的热。市场带给它的效益是价格,这个“热”不是我一个人能评论或者左右的因素,我更注重的是紫砂的社会认知度,这是一种思想文化的市场革命。作为我们,一些有幸能站在这个群体前端的爱砂者,在经营紫砂实体的同时有责任去宣传去弘扬紫砂文化。价格和市场认知度不够统一,是现在市场上存在诸多矛盾的原因。紫砂文化的“热”是我们热爱紫砂的人多少年为之努力得来的。每有壶友来紫砂社,拿起壶来最关心它的价格。有人费解为何有的几千有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是一样的紫砂呢,有什么区别呢,给以何种解释呢?我想只有你亲手拿着它才能感悟到它价格背后真正吸引你的东西,如果你感觉离不开它,也就找到不同了。所谓好的精品,就像人一样,气节惊人,气质惊羡,令人欲罢不能。

当今的紫砂文化,正在向产业化、市场规模化转型、完善的发展阶段。我想这不是偶然的,是很多方面积累的必然体现。作为中华文化的承载品之一,紫砂有这样的实力在经济市场的舞台上展现自己,这是市场发展的规律。是更多人能够了解紫砂,体味紫砂的必经阶段。我一直认为紫砂是艺术品,在某个阶段、某个层次甚至是奢侈品。艺术品是个性化的,每一件艺术品其实都有一个故事,但现在紫砂市场个性化的东西太少,纯手工的太少。要力戒浮躁和功利,紫砂市场需要更有品位的作品。

爱壶多年,从最初的收藏走到今天的经营,对于我来说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在北京马连道大大小小数百家紫砂社之中,有多少能称得上是有真正的紫砂文化?但我坚持树立紫砂文化信念促使我创立了今天的同泰紫砂。

财经界:作为一个对紫砂壶有相当研究和历练的人,你能从紫砂壶里面感悟到什么?

秦昆:我能切身的感悟三重境界:好壶得趣,赏壶明理,养壶静心。

好壶得趣:紫砂的材质之美、造型之美、工艺之美、功能之美、品味之美及其文化内涵,使得品玩紫砂者有好收藏名家名作的,有喜做工艺品摆设的,有用以饮茶品茗的。无论怎样都会各得其所,乐在其中。正如:“好壶的感觉,是父母的慈爱,岁月的包浆似老人脸上的沧桑,倾其所有默默关爱你的一生;好壶的感觉,是美女的型体,是爱人的厮守,风雨同舟行影相随令你爱不释手;好壶的感觉,是子女的成长,精心的养护似掌上的明珠,赏心悦目感觉你人生的幸福和成就;好壶的感觉,是朋友的默契,真挚的情感甚至不需要语言,休戚与共伴你走出寂寞孤单。”

赏壶明理:紫砂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宝库。从壶形而言,有取材于自然的壶型;有取古代陶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石器、以及生活中的实用器具等成壶形;有运用点、线、面的几何型构成的壶体造型,有正方、扁方、六方、菱形、方圆组合等造型,还有抽象形壶型的木桩型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以灵动之感。紫砂壶通过工艺技法表现其神态,其中一个是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一个是以变化的方法来处理,写实力求逼真,变化力求自然。均给人以浓郁的回味,或对称均衡的稳定感觉,或给人有动静相宜的感受。一个造型作品的气度,是作者个性、风格和气质的体现。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有的壶型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紫砂壶“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纳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纳子”。紫砂壶有着“无意理不可成器”之规,在把、读、悟、赏、用的过程中感悟到,每一把壶都有“一个说法”、“一个哲理”、“一个趣境”,为玩家打开了一个“启智养心、融茶和意”之境界。如“井栏壶”,是以模仿古井的造型而创意的茶壶,身如汲直,把流呼应,蓄势欲发,使人想起千年古井之化德――润年以仁泉养人,旱年以甘浆乳人。以此壶饮,能不生发“饮水思源”、“得滴报涌”之心?除此之外,紫砂壶作为金石书画的载体,常常铭刻有书画,例如,盛名天下的“曼生壶”,是文化与紫砂壶完美结合的典范。如其“方壶”的壶铭:“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却月壶”的壶铭:“月满则亏,置之左右,以为我规。””如此等等。生活的智慧和幽默的表达,处世的箴言,跳跃的语言节奏,反映的人生经验,连同自娱、自省、倾心、怡然自得的潇洒情怀,一齐涌现在手可盈握的实体上,一旦捧读,让人如何释手?这是智慧的灵光,是语言的魅力。

养壶静心:中国文人崇尚韬光养晦,而使用和把玩紫砂这一过程,正好与文人韬光养晦的过程合拍。一件紫砂器从出炉,表面颗粒相对糙杂再到使用过程中抚摸泡养以后变得黯然滋润,期间这种物与人的亲近事实上培养了这种情感。而这种情感正是紫砂特有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养壶如养性,品茶品人生,一把带着窑灰的新壶正如初涉人世的年轻人,有着同样的青涩和稚嫩,养壶的道理中正暗含了做人做事的真谛。

财经界:前面你说对紫砂是发自真心去爱她,和紫砂壶用感情去沟通,从而达到情感释放,人壶合一,你是如何去做的呢?

秦昆:我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紫砂,紫砂也是有灵性的,当你把紫砂当做你生命的一部分时,你自然就能理解他,读懂它,爱护它。养壶的过程其实就是修炼自己的过程。这么几年下来,我总结了几点养壶体会。

耐心:养壶之秘诀一是“耐心”,最忌急于求成。很多人羡慕别人的老壶那黯然之光,于是又是火煮又是上光,殊不知正犯了养壶的大忌,一不小心弄出个“和尚光”,亮是亮了,但由于缺少了岁月的积累和沉淀,那种光亮显得浮浅和晃眼,不如历经岁月洗礼的老壶的光柔和隽永。养壶正如人生,靠的是平和坦然,靠的是能耐得住寂寞。

恒心:养壶之秘诀二是“恒心”。养壶要求坚持不懈,前半年变化较大,越往后变化越慢,有人说好的包浆要养数十年之久,所以养壶需要“恒心”。养壶正如人生,不能仅靠三分钟热情,不能仅靠两天打鱼三天晒网,靠的是坚持不懈,要把自身的修炼当成一种乐趣。

专心:养壶之秘诀三是“专心”。养壶要始终如一,用久的紫砂壶能吸收茶汁,使茶香四溢,所以养壶讲究的是“从一而终”,一个茶壶最好是只泡一种茶,这样泡出的茶香才会清醇四溢。养壶正如人生,要有一个确定的追求和目标,并为之矢志不移。

细心:养壶之秘诀四是“细心”,关注细节。养壶也分帮派,有净衣派和污衣派之分,个人倾向于净衣派,泡茶结束,总要清除茶叶,清水涤身,再擦拭干净,有时茶渍流于壶身,如不注意,时间长了,就难以擦净。此时,需要的是细心。养壶正如人生,靠的是从小事做起,靠的是关注细节。

静心:养壶之秘诀五是“静心”。在温、泡、淋、擦、清的养壶过程中,抛去杂念,心静如空,从而达到养壶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养壶,养的是心情境界;品茶品的是人生真谛。作为溶汇儒、道、释三派的美学观点,“天人合一”成为中国茶道的哲学基础。儒学的“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道家的“宁静致远、道法自然”,佛教的“茶禅一味、梵我一如”,其要义均在于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与心灵感悟,是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感流和精神融通,最终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境界,这便是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常常会一个人泡上一壶茶,看茶叶在水中漂浮沉淀翻卷舒展,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壶要历经岁月才显神韵,人生也要历经磨炼才能坦然。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篇4

关键词:制作技艺;形象结构;保养;价值

中图分类号:J5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2-119-02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饮茶用具方面,唐宋时流行煎茶、斗茶,只有茶盏而没有茶壶。到了明清时候才开始饮茶,茶壶才开始到饮茶用具之中。清人的饮茶用具,既有茶盏,也有茶壶。在明清茶具中,最有名的是明代开始的宜兴紫砂陶制具,“能发真茶之色、香、味”(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紫砂壶以宜兴紫砂壶最为出名,宜兴紫砂壶泡茶既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紫砂茶具还因其造型古朴别致、气质特佳,经茶水泡、手摩挲,会变的玉润浑厚。

一、紫砂壶的成型

紫砂壶的式样成千上万,可谓是“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宜兴的紫砂壶按照传统造型而言,可分为三大类,(一)几何形体又称(光货),即以圆、方等几何形体为表达方法,如何道洪的《玉带提梁壶》等;(二)花器又称(花货),即以象形物体为基本造型或塑贴动植物形状,如高建芳的《南瓜壶》、汪寅仙的《蝉衣斑竹提梁壶》等等;(三)筋纹器又称(筋囊货),这类壶以多种线条来表达,如沈子澈的《葵花壶》等等。

不同种类成型的方法也不同,传统的紫砂成型方法主要是有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根据器皿的不同要求,将泥料打成泥片,或方或圆,再镶接身筒,加上颈、脚、嘴、把、盖、钮等。像花器也是将一些塑体,如植物、动物等先制作好,再贴到壶身上。一般来说,制作筋纹器是先将泥片揿入石膏模型中,使其制作成自己想要的形状后再取出。一般陶艺家们创作新品时,都是先构思再画图然后算好尺寸比例,最后才开始进行制作。

二、紫砂壶的辨别

紫砂壶是明清时期宜兴所产的一种陶器。紫砂壶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即使是酷暑,所泡之茶仍不易变味。由于泡茶日久,茶素漫漫渗入陶器中,就算只泡清水,也有一股幽幽茶香,这就使得曾盛传,清水在紫砂壶中泡出龙井味道来的话语。紫砂壶从选泥到成壶,关键之处是由手工操作的,所以制作十分精细。

鉴定紫砂壶的真伪,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亮色上看,旧紫砂壶体因为长期为人手抚摩,上面呈现出油润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壶一般说来质地都比较疏松,颜色偏黄,有光亮的少,无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白蜡打磨上去的。

二是从文字上看,旧壶的款都是用阳文,字体极为工整。新壶如果用阳文,字体因为摹仿或显呆板,或笔画长短粗细不一。如果是用旧壶加刻新款,则所刻文字为阴文。

三、紫砂壶的保养

新壶在使用之前,需要处理,这个过程就叫开壶。开壶也有好多种方法,下面介绍一种:先用白水煮(这一步可以热胀冷缩让壶身的气孔释放出所含的土味及杂质)。然后将白水煮过的壶与一块老豆腐,一同放入清水中去煮(这个步骤叫做去火气,目的是为了褪掉制壶时高温煅烧带来的火气)。接着将上面的壶与一段嫩甘蔗头。最后将壶与茶叶一同放入清水中去煮。完成上面的步骤后,紫砂壶才可以正式开始使用。

新壶经过开壶后,才可以正式使用,使用的过程也就是养壶的过程,相对于开壶,养壶的过程更加漫长,需要很好的耐心。

养壶的方法很多,但基本原则都是一样,以下我就说一下:1.彻底将壶身内外清洗干净。2.忌油污接触。3.用茶水浇灌其身。4.轻轻擦拭。5.清理晾干。6.摆放一旁。

但在养壶过程中也有误区,比较常见的的我也要介绍一下:1、切忌心急,养护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坚决不能用细砂布、砂纸、抛光布等擦拭紫砂壶,这样做会损伤壶的表面,使壶失去自然光泽、留下划痕,从而破坏紫砂质感。之前宜兴就被曝光了一些没有艺术素养的人,弄虚造假,用这些方法来赚黑心钱。2、切忌剩茶,有些养壶人,认为饮剩的茶汁留在壶里有助于壶的养成,这是错误的。虽然紫砂壶确实有隔夜不馊的特点,但隔夜茶会有陈汤味,对紫砂壶损害很大并且不卫生,对身体不利。3、有些人喝什么茶都用一把壶,这是绝对错误的!一定要做到饮什么茶用什么壶,必须区别开来。

在饮茶时,可把茶汤浇在紫砂壶上,这样茶汤容易被壶热蒸发,也容易被壶体表面吸收,或在每天早晨清洗茶壶茶具时,用壶中的茶渣将壶体润擦一遍,既可擦去壶身茶垢,又能经湿茶叶打磨,使壶体光润亮泽。

有时壶的表面会积茶迹,这就需用养壶毛笔或软毛牙刷擦拭表面,以保持清洁。这种方法会使壶的表面起一层亚光,人称其为“包浆”,这种亚光不会因高温高压冲洗而褪去,甚显高雅品位。但也有人为了亚光效果而用油手、油布在壶身上擦拭,一经清洁剂洗涤,亮光随即褪去,露出块块垢疤反而破相,《阳羡名陶录》云,“而爱护垢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曰吾以宝其旧色尔,不知西子蒙不洁,堪充下陈”,所以,切毋将油污垢物沾上壶身,保持壶的洁净,才能养好壶。

四、紫砂壶的价值

价格昂贵的紫砂壶其内涵必须具备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形象结构要完美;制作技艺精湛;有实用功能。

一把价格昂贵的紫砂壶如不细细养护,其价值反而会大打折扣。养壶是件雅趣的事,其实也是养的人,可陶冶情操,养壶也是养性嘛。在日积月累的茶汁浇洗下,紫砂壶才会有“君子”般的色泽,人们称此法为“茶汤养壶”。

实用性也是紫砂茶壶的一种价值:茶壶是拿来泡茶的,换言之,选购时不妨先就其实用的功能加以参考。实用功能是指其容积和容量的恰当,因此,选购紫砂壶时应该依据个人的饮茶习惯,进行选购。

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一把好的紫砂壶,不仅要求形象结构完美,还要审视纹样、装饰、制作的手法。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达到形、神、气、态兼备,才能使作品生动。

参考文献:

[1]唐云,郑重.紫砂壶鉴赏[m].香港万里机构,万里书店.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篇5

关键词:紫砂;描金;装饰;艺术;刻画

1前言

宜兴的紫砂陶历史悠久,紫砂陶沿用至今除了作日用泡茶器具之外,还充当了装饰品、工艺品、艺术品等,人们喜爱紫砂也源于紫砂陶,即可诗书入画,又可将传统文化、人文历史、民族特色融入壶中。其次,紫砂的这些特色都要归功于紫砂特有的装饰手法,在紫砂装饰手法中共有十多种,在紫砂形成发展期间,随着时间增长而不断增加。这在其他艺术领域也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说,紫砂是陶瓷艺术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成就。

2紫砂描金装饰探源

描金是陶瓷装饰的一种,流行于清代。早期的工匠们已不满足于传统陶瓷单一的色釉装饰,开始用纯金加工提炼的金粉,进行描金加彩加以装饰。清代工匠们对于描金的运用,突破了明代的单色,装饰艺术形式更加丰富。描金是将金箔研磨成粉,再加上矾红来调匀,描于画面,经过人工加工,便呈现黄金色泽。描金紫砂壶最尊贵之处还在于其形、书、画、工接近完美,是紫砂壶中的极品。用金边装饰的彩绘方法,包括描线绘画、勾边等,在艺术设计中,用金对纹样进行轮廓勾勒的物品也比较多见。此外,还有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基本上是以纹样的形式出现,或者有如工笔画勾勒山水花鸟,用线勾勒轮廓形状,形成紫砂的另类装饰特色,和特有的装饰效果。

在紫砂壶上以描金作为装饰,始于清乾隆、康熙年间的宫廷用紫砂壶,当时是为了追求富丽堂皇的效果所致,它又常常与其他装饰形式结合使用,也有用戳印和贴花的方式生产,形成一种综合装饰的形式。其中,有色釉描金、色泥描金等。清代后期,因为战乱等因素,类似此种装饰手法的作品已很少再制作了。直到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种技艺才被重新运用到紫砂制品上。目前,也有专门从事紫砂描金的艺人。

清代描金紫砂壶讲究工艺的精致,清代描金紫砂壶属于清朝皇室的御用品,此类御用品也必然是紫砂壶中的精品。描金紫砂壶除了制作壶胎采用的是上品紫砂泥外,其壶型与描金题材也特别注重“形、工、书、画”,此类制品产量非常稀少,使得描金紫砂壶身价倍增。在高档紫砂制品中以描金装饰为最,描金常以壶胚底色来烘托描金纹样,烧成后,即成为雍容华贵的陶瓷制品,富丽堂皇,彰显皇家本色与贵气。描金紫砂茶壶多用在上品的紫泥作胎,再结合宫廷名家书画家制作,便成为工艺精湛的描金紫砂壶了。

清晚期的金银彩绘山水纹紫砂壶,目前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此紫砂壶皆呈方形,弯流与曲柄亦呈方形,腹部用金银彩绘刻画山水景物,壶身采用浮雕手法以描金刻绘山水纹饰。刀法娴熟,造型意味古朴,线条流畅。背面有乾隆御制诗《花港观鱼》,底部刻有“乾隆年制”款。造型秀丽,工艺精湛,系帝王御用茶具。紫砂描金装饰手法都采用了漆器中常见的装饰手法,可能是为体现宫廷御用器具之华丽与一般民间使用茶具之区别。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篇6

宜兴紫砂是中华陶瓷文化艺术的精神领地。数百年来,宜兴紫砂就以其温润的色泽、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装饰、雅致的品味而为众多文人、爱茶人和收藏爱好者所钟爱。历朝历代文人在参与紫砂器皿制作的过程中,不仅将诗词书画、铭印雕刻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引入紫砂装饰,而且将他们的生活品味、审美趣味和哲学感悟融入到器皿的创作之中,从而使精美的紫砂器,极具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紫砂界,“字以壶传,壶随字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岁月漫漫,光阴荏苒。

历史源流曼生文化

同古代的陶器一样,紫砂的刻饰最初只是在器皿上刻划制陶人的姓名和铭号。根据史料,元末明初的紫砂传器就有铭刻,但只是记载,无从考证。明蔡司霪《荠园丛话》里记载道:“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当时俗称壶为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之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由此形成了紫砂陶刻的先河。时至明万历年间,制壶艺人署名落款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装饰形式。此后,制器者和爱好者日渐追求紫砂器皿上的书法绘画和铭刻趣味,钟情紫砂的书画名人、金石大家、文人骚客纷纷介入其中,促进了紫砂陶刻工艺的发展。

明代的时大彬制六角壶壶底镌“万历丙申年时大彬”二行楷书,《阳羡茗陶录》记载他“镌壶款时,初请能书者落墨,以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贴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

曼生壶的文化现象,在宜兴紫砂陶刻史上最具成就、且最具影响者莫过于清代嘉、道年间的陈曼生。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老曼、曼寿、曼公,别称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仙客、种榆道人,浙江钱塘人,是清代著名的书法、绘画和篆刻大家,被誉为西泠八家之一。这位造诣浓厚的学者,倾心于紫砂器皿的造型与装饰,他与紫砂艺人杨彭年合作,融造型、诗词、书法、绘画、金石于一体,设计出宜兴紫砂经典之作——曼生十八式,即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传世的“曼生壶”上,诗文金石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因而格外引人注目。

陈曼生在紫砂器的创新中倾尽自己的心血,从而设计创造出这一套流芳后世的紫砂佳作——文人曼生壶。他与制壶人的完美合作,不仅为中国的金石书法表现找到了一种新表达方式,而且成就了中国文人紫砂壶之梦,使紫砂壶成为受人推崇的最具艺术感染力的文化载体。他也由此为后人尊称为壶之尊圣和古今紫砂第一人。他与制壶人之间的融洽无间的合作和探索,不仅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紫砂传世珍品,而且为后人归纳出来一套独特的紫砂装饰艺术,形成了一种历史上难得的“曼生壶文化现象”,为尔后壶艺的精粹发展,创造了紫砂陶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自陈曼生开创一代新风之后,朱石楳、瞿应绍、邓奎、胡公寿、梅调鼎、徐三庚等一批书画家积极参与其事,推动了紫砂装饰艺术的发展。清末,宜兴著名书画金石家沈瑞田、崔克顺、陈研卿、陈懋生等,积极地与制陶名家合作,创作出一大批紫砂经典之作,他们功底深厚,技艺娴熟,所刻之器布局,雅俗共赏。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文人与制陶者之间的合作,赋予以实用为主的紫砂器以更多的文化艺术内涵,充满了文人的雅趣和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由此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一个独特的艺术文化现象。这种结合,将制陶技艺与装饰艺术完美结合,将紫砂艺术纳入艺术创作的范畴,推动紫砂艺术向深的文化层次发展,从而确立了紫砂陶刻艺术的“金石文化艺术典范”的地位。

技法形式融于茶道

数百年来,文人雅士对茶道和茶器的钟情,以及对紫砂茶器装饰的偏爱,特别是历代文人的直接参与,将他们的审美情趣与艺术理念融入到紫砂器的装饰之中,因而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如同传统的中国书画流派纷呈一样,紫砂的陶刻装饰或古朴、或典雅、或清逸、或纤秀,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制陶大师们也由此形成了紫砂装饰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尽管紫砂陶刻装饰是以刀,融传统的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于一体,但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装饰技法可以说是将笔墨艺术与工艺技巧高度结合,从而形成了紫砂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就陶刻技法而言,紫砂器的陶刻装饰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即誊印画稿陶刻和直接陶刻,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印刻和空刻。

印刻是我们最常见的刻陶方法。先将事先临摹或创作的书法、国画、图案等底稿誊印到紫砂器皿的表面,然后再按照这些誊印稿进行刻饰。一般情况下,普通的制陶者会采用这样的陶刻方法,因为这些人没有较好的创作能力,或者从业时间较短,没有更多的实践经验。

与之相比,雕刻经验丰富的制陶人则常常采用空刻这样的雕刻技法,这样的技法不仅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陶刻功底,而且能够给自己的创作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这些装饰大家或是精于陶刻技法和制陶工艺的书画家,或是经验丰富、技艺超群的制壶大家。心中所思,刀下所刻。线条奔放流畅,犹如行云流水,透出如绘画般传神的韵致。根据自己的构思,制陶人手中的刀笔或重或轻,或粗或细,或点或线,或实或虚,如书画大家般完成自己心仪的作品。

紫砂陶刻艺术的题材和形式极为广泛和丰富多彩。我们在中国画中常见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内容,以及各类传统装饰图案都是陶刻的入画素材,其中书法则更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内容。陶刻作者们尤其注重中国书法中的各种形体,充分利用中国书法中的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不同形式的书法来装饰紫砂器,以此体现作品的艺术韵味。这些绘画和书法装饰作品或图文并茂,或独立成章,或情趣皆有,或构图严谨。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中的装饰元素也常常成为制陶人的选择,秦砖汉瓦、木雕石刻、钱币铜器、民间剪纸等等,丰富的装饰题材,多样化的形式风格,使造型和装饰成为有机的结合,两者相得益彰,艺术地体现了陶刻艺术的精髓,使观者全面领悟到紫砂器与中国文化艺术结合而构成的完美统一,以及强烈的民族风格和质朴的形式美。

造型装饰继承衣钵

今天,历代文人的紫砂铭刻和装饰,因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和收藏价值,而成为收藏家手中的瑰宝。不同的造型装饰的形式和技法,给宜兴紫砂器带来各具特色的装饰方法与艺术效果。其中陶刻是紫砂主要装饰技法之一。紫砂陶坯所具有的良好可塑性,使得文人雅士在紫砂陶装饰上可以随心所欲。

从造型上,紫砂艺人关于运用对立传统规律来处理紫砂壶造型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形式变化,其方法主要有二种:一是运用重复的方法,在统一中求变化;二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在变化中求统一。

所谓重复的方法,就是用大小不同的同类体形或长短不一的同类线条来设计造型,如掇球壶的壶体、壶盖和纽分别为三个圆球体;又如双线竹古壶是由性质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弧线组成,并配以竹节堆雕装饰,既统一又有变化。所谓对比方法,就是两个极端组合在一起,称为对比。利用线条的曲直、长短,体形的大小,壶面的宽窄,空间的虚实,泥色的明暗等对比手法,使紫砂壶造型变化丰富、生动活泼。例如线圆水平壶、秦权壶的造型,以曲线构成壶体,安上直形壶嘴,对比强烈而又统一,也符合使用功能的要求。采用对比的方法,必须在变化中求统一,要取得整体的协调。

装饰上,无论是魏碑汉瓦、钟鼎铭文等经典书体,抑或花卉虫鸟、山水人物等绘画形式,紫砂都是理想的媒材。他们以刀,融诗书、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于一体,以其笔墨艺术与工艺技巧的完美结合,形成中华陶文化中一种独有的雕刻装饰工艺。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相比,陶瓷装饰的创新要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就目前清代紫砂器在装饰方面的技艺大致有素面素心、模仿像生、刻铭题装饰、印纹装饰、泥绘装饰、贴花装饰、釉彩装饰、抛光装饰。

素面素心,又称“光货”,就是除了器型本身所具有的棱角和线条外,通常不施任何装饰。壶的里外不加纹饰,又不加彩施釉,人们便说它是素面素心。模仿像生是在紫砂器上或刻饰花草,或雕琢瓜果,或捏塑动物,均取自然物象为题材,不仅模仿形象,还做出颜色,作品生动逼真。

刻铭题装饰是紫砂壶中最为常见而好用的一种。是由在壶底镌刻署款发展而来,在壶身镌刻诗句及金石文化,书体不一,清代中期以后发展为书画并刻,壶身一面镌刻壶铭,另一面刻划绘画,将造型、诗文、绘画、书法、金石汇于一体,形成紫砂壶的装饰独特风格,蕴含儒雅的文人韵味。

印纹装饰是刻画装饰衍生的一种装饰手法,即将装饰纹样先刻在模板上,模板的木质必须细密坚硬,然后压印出带有花纹的泥片,再将花纹泥片与壶体其他泥片镶接成型。

泥纹装饰是在明代沈君,用所创浮雕装饰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是在已成型尚有一定湿度的坯体上,用本色泥料或白泥、朱砂泥、乌泥等其他色泥调制的泥浆,堆画花鸟或山水纹样,堆画的泥料有一定的厚度,犹如薄浮雕,艺术效果极佳。

贴花装饰是清初出现的。做法是采用印模,先将用作装饰的图案纹样模印好,经过加工装饰,然后粘贴于紫砂壶的装饰部位,立体感强,有着浓厚的装饰意趣。釉彩装饰是在素烧的紫砂壶上加施釉彩,始于清初康熙年间,是吸收瓷器的釉彩装饰工艺而发明的紫砂壶装饰手法。抛光装饰,是将紫砂壶通体打磨光滑,经过抛光处理的紫砂壶,表面光鉴照人,另有一番风情。

我们懂得这些装饰都是艺术上的创新,并不意味着是摒弃传统。有时是结合,有时是融合,只要艺人善于拿捏,增强个人修为,艺术构想,在传统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我们在紫砂的创新中,应正确地处理传承与创新、个性与共性。

首先,继承传统是为了更好的创新。从历代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作品是各个时期独有的创新,而更多的作品则是经过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完成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之作。每个朝代的陶者根据自己对形式和内容的理解,不断地去修正和改进前人的创作,最终共同创作出近乎完美的历史经典作品。因此,传承就是将传统的经验充分运用于当代的创作之中,在吸取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

其次,要充分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艺术造诣、专业素质的积累与提高。历史上每一位大家都是在日积月累的学习、继承与创新之中,才形成个性化的风格。最后,只有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在作品中不断赋予其新的艺术细胞,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和装饰语言。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篇7

关键词:紫砂;光货;设计制作

1前言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经历代艺人的完整继承和开拓创新,它从日用陶渐渐演变成独步千秋、华夏无双,并给人以美的享受的高档艺术品,紫砂壶因其造型变化多姿,色泽古朴雅致和独特的实用功能及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历代文人雅士视为“拱璧珠玉”。

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造型艺术,在数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立的造型语言,建构了紫砂文化的特征。作为一种立体造型艺术,紫砂壶的立体形象构思和具体设计是诞生一把好壶的起步。因其造型千姿百态,加之材质的特殊性。在各类材质的器皿中最具特征和个性。紫砂壶的设计要体现形态美和整体美,制作要体现材质美和严正美。这就是紫砂茶壶设计和制作要讲究的韵味和语言。

2“光货”的造型设计

俗称“光货”的几何形体紫砂壶,是从事紫砂艺术以来长期探求的门类。它的特点是简洁明了,除了线角和少许文字、绘画外,没有其它更多的附加装饰物。在造型设计上主要考虑的是讲究壶体的立面线条与平面的和谐及变化,以及形体各部位之间“黄金”比例,圆器壶造型艺术要使器皿达到“圆、稳、匀、正”,要在视觉上产生柔中寓刚,珠圆玉润并有虚实变化之效果。壶、把、嘴、盖的比例要恰到好处,实现有机结合并统一,整个壶体造型设计要体现端正大方,显出功力。运用曲线变化而创作的“圆钟壶”,它较好地体现了传统艺术韵味与现代文化风格完整的结合,被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展示后,常有圈内人士咨询。一把上乘的光货茶壶再加之名人名家字画的装饰,更是锦上添花、完美之极。

对于方器壶的设计要求要有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六方”、“八方”、“长方”等方器造型,讲究的方中寓圆,要求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端庄。不论是何种几何型的造型,其壶的口、盖、颈、肩、腹、底必须规范统一并协调,壶盖任意调正方位,口盖做到吻合致密。紫砂传统造型中长方的有“砖方”、四方的有“传炉”,六方的有“雪华壶”等,这些都是紫砂方器茶壶的典型造型。它们无论造型的形体比例怎样变化,但各部位之间的关系均脉络清晰。形体的转换过渡十分明确果断。在设计方形茶壶时,横面和竖面的直线连接所形成的体面关系分明准确,边角转折干脆利落,毫无掩饰地体现了直线在紫砂茶壶体上的构成形式。

3紫砂壶的制作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篇8

关键词:紫砂壶;紫砂文化;紫砂文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58-01

宜兴,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太湖之滨,依山傍水,物产丰富,成为中国的陶都,绝非偶然,这和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早在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里的先民们就开始懂得制陶。宜兴的陶瓷产品极为丰富,五朵金花享誉中外,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紫砂陶。它不但外形美观,款式多种多样,而且经久耐用,泡出来的茶别有风味,并能长时间保持茶的香味和温度。因而历来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传说范蠡功成名就后便和西施泛舟太湖,来到宜兴隐居,范蠡跟当地人学做陶器,因此我们宜兴人便尊称范蠡为陶朱公,文人自此便与宜兴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

宜兴紫砂文化自闻名以来,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华历史上更是一朵独一无二的奇葩。宜兴地处江南水乡人文荟萃之地,所生产的紫砂器更是充满了丰富的文化气质。

说到文人,人们便自然地与琴棋书画联系在一起,的确,文人与琴棋书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宜兴紫砂壶与文人同样渊源深远,可以这样说,文人在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古以来,文人学士都属于人数较少的特别阶层,他们拥有丰富的思想文化知识,喜欢通过书画、诗词、文章等艺术形式充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层次。而紫砂壶凭借极为丰富的造型式样,古朴典雅的陶器色泽,典雅恬适的整体风格,与文人们淡泊雅致的审美情趣相得益彰,成为其品茗吟诗,风花雪月时的最佳选择。

一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千古绝唱,道出了作为中国特有工艺品紫砂壶的独特魅力。伴随着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史,紫砂壶数来也已有千年历史,凭借着古朴而端庄的壶体造型、典雅而质朴的传统工艺以及多样而传神的表现手法,使得紫砂壶成为极具文化价值的艺术品,傲立于世界陶瓷艺苑之中。

众所周知,宜兴紫砂的真正起源在宋代,宋代的提梁壶是宜兴紫砂壶的传统产品之一,宋代大文豪坡就很喜欢提梁壶。相传宋代坡在宜兴办学时曾在宜兴买地,现在丁蜀地区的蜀山这个地名据说就是他所取的。到了清末,宜兴人为了纪念坡,称这种提梁壶为“东坡提梁壶”了。

一把茶壶,单纯具备泡茶功能,是不会备受人们青睐的,它必须有可供人们看不厌、赏不完的精神存在。应该说,在明代以前的紫砂壶只具备泡茶的功能,而到了明代中期以后,茶文化在文人墨客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士大夫、文人对紫砂茶具的创作影响和参与,使紫砂茶具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在明清年间,宜兴紫砂茶具的崛起,更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明万历后期是宜兴茶壶重要发展时期,有名家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时大彬系时朋之子,原善做大壶,在文人陈继儒和他的朋友们提倡下用小壶品茶而造小壶,以保持茶的香气。他曾创制数十种紫砂壶的款式,有菱花八角、梅花、六角、提梁、僧帽、扁壶等,佳作信手而成,艺术成就达到巧夺天工、千姿百态的地步。可以这样说,时大彬壶艺的转型,文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这是宜兴紫砂壶历史上的又一个发展时期,这时的紫砂壶上面常常刻有诗句,这种风格其实是在乾隆时期已经很普遍,但因为当时陈曼生等人的极力提倡,所以在壶上题字很普遍。因为要方便题字,所以壶型要平滑,越简单越好,陈曼生就是领导这股新潮流的主角。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年),曼生是他的号,他是浙江杭州人,曾在宜兴邻近的溧阳担任地方官多年,他喜欢茶壶,更喜欢在壶上题字,曼生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是“西泠家”之一。陈鸿寿善画山水,讲究简淡意远,疏朗明秀的效果,诗词文赋造诣精深,他一生酷爱壶艺,是一位杰出的陶艺设计家,曾设计壶样十八式,多与杨彭年兄弟、邵二泉等人合作,他所设计的壶多受文人雅士的喜欢,称“曼生壶”。他的壶型多为几何体,质朴简练、大方,为前代所没有,开创了紫砂壶样一代新风。曼生壶铭极富文学趣味,格调清新、生动,耐人寻味。陈曼生开创了书画装饰于壶上,自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内涵至陈曼生时期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泱泱中华,有着五千年的文明,作为早期实用茶具的紫砂壶,从宋朝开始,由于文人丰富想象力的渗透,如坡之提梁壶,陈曼生之曼生壶,都已成为紫砂茶壶的经典代名词,这些脍炙人口的典故,无不昭示着宜兴紫砂的发展,与历代文人关系之密切。同时,我们亦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为新时代的紫砂传人,同样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

宜兴紫砂,在历代艺人手把手的传递中,得以彰显其本色,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中,保存其精髓,传承其意旨,才是我们这代人所要做的。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篇9

赏壶、藏壶,不必强求多而全,也不必强求精而专,但是藏名家壶,却是历代收藏紫砂壶的风尚。从宋代开始,收藏和把玩紫砂壶就成为一种艺术追求,但是随着供春、时朋、李仲芳、欧正春、时大彬等一批名匠大师的不断涌现,追求名家紫砂名壶又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一种风气。日本人奥玄宝在《壶图录》中说:“壶或有无款而优于有款者,然无款而良者不及有款而良者。近人往往爱无款者,无他,虑有款之真伪难辨也!”

意思是:“壶有有款和无款之别,而有款的假壶让人防不胜防,真假难辨,那么就不如更爱无款但工艺好的茶壶。”这种人的着眼点,首先是茶壶本身的好坏,而不是迷信所谓名款。

因此,有识者说:“有款求其真,无款求其善。”这十个字,是藏壶、赏壶的要旨。

紫砂壶的藏

当我们面对紫砂壶,入目的第一感觉就是泥质,不论它是哪种泥色,都应具有纯净的温润感觉,看上去色泽鲜洁。壶的优劣跟泥质的高低有关。这高与低包括泥料本来的质量和烧炼的火候,“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不过,新买的壶外表总不及用过的那么光泽,新壶通常保留着泥土的天然本色,有一股土腥味,显得粗、燥、亮。而旧壶细、润、柔,原因是壶内石英分子在不断的冷热水交替中起着变化,再加上持壶者悠悠品茗时用手摩挲,使色泽光华。旧时有些藏壶家买了壶出钱请人家先用上几年。制壶史上一些著名的陶艺家,他们能够把壶“养”大之后的相貌估准,这个就是他们技艺高超之处。所见的一些传世名壶,壶身莫不光润古雅,藏壶家称之为“色浆”。

选藏紫砂壶还得看制作工艺的精湛与否。壶体造型与附件的配置,它们各个方面的比例是否恰当,外轮廊线段结构上的缓冲过渡以及明暗面的技法处理,空间与实体所形成的虚实对比等。

其中壶盖最容易暴露出工艺的优劣。明清两代大师的作品,一般将壶盖盖上便能把整把壶拎起来,这代表着制壶技艺的高水平。通常口盖关系要紧密通转、平正妥贴,圆形壶盖的精细微妙处在于通转不滞且准合无间隙摇晃,倒茶时无落帽之忧;方器和筋纹器的盖子,从各个方面盖上去,都要能和颈肩吻合。

壶的装饰内容与壶的形体要和谐统一。一把紫砂壶佳作,除了它的形态美外,要达到形神兼备,气质要好,有了内在气质,才可久玩不厌,越用越有通灵之感。

紫砂壶的养

有的藏壶家购壶后只知鉴赏,不大懂得“养”壶。一把壶烧成后,由于胎骨火气重,紫砂间微孔结构松,壶性很脆,容易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只有通过“养”才能改变其性格。买来新壶,最好把它浸泡在锅内冷水里,水里放把茶叶,煲上半个小时,先除掉壶上的土味、杂味和蜡质,便可用来泡茶了。

“养壶”主要靠茶叶来养,一般选用绿茶,绿茶性温,茶叶以当年产新茶为佳。茶叶的等级要高,越是紫砂壶精品越发要上等茶叶,泡茶的水也要质好,最好用山泉水或矿泉水。泡茶也讲究,先用沸水浇壶身外壁,即品茗者常说的“润壶”,然后再冲水。品茗时若常用湿毛巾抚摸壶身,则润扑之色油然而生。玩赏家常喜爱多把壶轮番使用,并习惯饮什么茶用什么壶,饮红茶用甲壶,绿茶用乙壶,乌龙茶改用丙壶,严加区别,不相混淆。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篇10

关键词:紫砂泥;区别;分类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49-01

大家知道明代中晚期是中国紫砂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名家辈出,当中出现许多享誉世界的美术工艺名家,如时大彬、徐友泉、徐士衡、邵文金、邵文银、沈子澈、邵正元、陈子毗、周季山、项子京等。目前能够拥有这一时期带款的紫砂名家的茗壶,是所有爱壶者所极力追求的最高水准。事实上,拥有的难度是很大的,往往藏者不仅需要有高深的鉴赏才能,更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宜兴日用陶大量使用的原料是甲泥和嫩泥,而紫砂泥就存在于甲泥和嫩泥之中。在宜兴陶原料的开采中,每采1000吨泥料,才能从中提炼到1吨的紫砂泥宜兴开采的泥沙,大量的甲泥和嫩泥被用来制作日用陶,而将从甲泥和嫩泥中提取出的千分之一的紫砂泥用来制作紫砂壶,可见其材质的珍贵。

紫砂泥料分类一:朱泥。紫砂泥料分类中的朱泥是大家争论比较多的泥种。现在我们只要紧紧掌握住“颗粒质感以及透气”这两特性,就很轻易区分。所谓的“无朱不皱”是对朱泥的曲解。枢纽仍是选矿和炼制的方法,矿选好,炼制方法得当,再加制作者对朱泥泥性掌握,就不会产生“无朱不皱”的现象。

紫砂泥料分类二:团泥。紫砂泥料分类中的自然团泥是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宜兴方言“团”和“段”同音.自然团泥“骨多肉少”,烧成质感,砂粒丰硕。用绿泥和紫泥配制团泥质感较差,用后无润泽滋润感,易“吐黑”。近期在黄龙山和青龙山的交会处由于作路,挖出了一些团泥原矿。紫砂泥料分类中的团泥料相对要比紫泥和朱泥更为直观。好的团泥矿料是自然的紫泥和绿泥共生矿料,但紫泥偏多,颜色就偏红,高温下偏青,偏灰,相反绿泥成分高,烧成颜色偏黄,高温下偏灰白。颗粒结构的特征是“骨多肉少”砂感强烈,表面质感十分丰硕。劣质“团泥”烧成后颜色发暗,有晦涩感或者特别艳丽但没有质感,几乎看不见砂质。典型的就是市道市情上“黄朱泥“敲击声音清脆,透气性很差,表面没有砂质感。

紫砂泥料分类三:底皂青。紫砂泥料分类中的底皂青也是属于紫泥类矿料。底皂青矿料相对比较轻易分清,细看壶表内有不平均的细小金黄色或灰黄色砂粒。底皂青矿料中的绿色“鸡眼”破碎摧毁后呈现的是黄色颗粒,因此底皂青矿料做的壶表面会有“金砂隐现”的说法。

紫砂泥料分类四:紫泥。紫砂泥料分类中的紫泥吃火温较高的矿料,烧成颜色偏红。泡养以后似红泥料,但质感比红泥强烈,紫泥是一个“泛”概念!底皂青矿也属于紫泥矿中优质矿料。净水泥原指成泥方法,现在确指没加它料的紫泥类,没加它料的底皂青可以是净水泥,但净水泥不一定就是底皂青矿料。目前市场常常搅浑两个概念,紫泥的烧成颜色,主要因素是玻化程度。

紫砂泥料分类五:石黄。紫砂泥料分类中的石黄作为原始的熔剂性原料,作用也就是降低烧结温度。从而达到表明润泽滋润的的视觉感慨感染。长时间成化的泥料颗粒圆润,相对轻易泡养。老茶壶在显微镜下看颗粒大多比较圆润,而新料由于大多石雷蒙机破碎摧毁,真空机制试片在显微镜下颗粒有比较锋利的锐角。这也是新料烧成后感觉较涩的原因之一。

紫砂泥料分类六:净水泥。紫砂泥料分类中的净水泥原指成泥方法。现在确指没加它料的紫泥类.没加它料的底皂青可以是净水泥,但净水泥不一定就是底皂青矿料.目前市场常常搅浑两个概念.净水泥是成泥方式。所有泥料都可以用此中方式成泥。但是目前市场上颇为流行的“说法”,是紫泥,或者底皂青矿料不添加其它矿料直接成泥的成泥称作“净水泥”。

紫砂泥料分类七:墨绿泥。紫砂泥料分类中的墨绿泥是从民国陶业工厂开始引进氧化钴掺入泥中配制墨绿泥的。那时的墨绿泥只是用来装饰、点缀来使用,几乎没有全用墨绿泥来制作茶壶的。

紫砂泥料的区别就是,紫砂的分类从颜色分可以分成紫泥,红泥,团泥。不管是哪一种泥料,都必须符合几个共同特征,表面具有颗粒质感,断面在显微镜下气孔呈双重气孔。

紫泥矿料中最典型的结构可以从底皂青泥料看出,泥料的颗粒,气孔,泡养以后的质感等都充分展示了紫砂材质的原始美感;好的泥料应该纯净,烧成后要有质感。在制作过程中,对制作艺人来说可塑性要强.成品率要高。过去,因为窑炉的局限性,还要求泥料吃火要相对低些。

好的泥料,应该质感丰富,色泽谦和,不招摇,应该含蓄,内敛。许多壶在泥料上做文章,因为说法不一,所以很容易混淆视听。不管怎么说,面对“噱头”,只要不被花言巧语迷惑,坚持原矿料,在没有明白之前不玩杂料,就会少犯错误。

紫砂壶与其它质地的茶具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原材料――宜兴特有的紫砂泥的优越性。因此,紫砂壶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其原料:紫砂泥的品质、胎土的色相、颗粒及肌理光泽度等。紫砂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具有丰富而悦目的质地和深沉而含蓄的色泽,这一切,均离不开其原材料一宜兴特有的紫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