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互联网教育培训十篇互联网教育培训十篇

互联网教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2:45

互联网教育培训篇1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干部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39

1引言

2015年3月5日,“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李克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十三五”建议也提出,要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一场名为“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而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某种领域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商品和服务都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终端用户的需求进行设计,并根据用户反馈,及时调整和做出回应。

建设高素质、高水平干部队伍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依托干部教育培训。2015年10月14日颁布实施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把网络培训明确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之一,但从目前来看,学术界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多集中于学校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只是与互联网的简单相加,而非融合,忽视了其真正价值,也就是与学员这一终端主体的关联互动。而从互联网思维来探讨对干部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也更为鲜见。因此,文章立足互联网思维,着眼于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应更多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积极培育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将互联网思维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深度融合,并产生融合的倍增效应,进一步深化培训改革、全面提高干部培训质量,切实有效地打造一支精湛的干部队伍。

2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变革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并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任何行业都通过互联网思维引入了新变量―用户。

近年来,网络培训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也发展迅猛。中组部2012年9月正式开通了中国干部网络学院,截至2015年10月底,学员覆盖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司局级干部、中管金融企业和中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等3万人。总计上线590门课程,累计访问量达2.5亿万次,平均每天23万次。因此,新形势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将发生教育思维的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等重大变革,同时也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创新空间。

2.1技术驱动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强大动力

互联网正逐步改变和颠覆着当代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已然被打破,既表现在其时空界限上,又体现在干部学习的能动性方面,更使得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变得极其丰富。因此,干部教育培训将面临深刻且彻底的变革,从教育形式、学习方式到干部教育培训的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革新等等方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平台模式,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重要载体,更能使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课程丰富化、学习成本最低化。

2.2移动性学习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必然趋势

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兴于大型企业培训需求,盛于互联网在线教育的发展。相比过去,单一终端的时代已经过去,多终端时代已经到来,在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电视机、U盘甚至在游戏机上都能开展移动学习,不仅可以在线学,还能离线学。所有终端一旦连接到网络,学习过程、学习内容、测试结果等信息都能迅速同步,或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将学习任务划分为微型活动,通过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使“精读式”学习逐渐被“快餐式”学习取代。移动学习正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也必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选择。

2.3培训灵活化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有效选择

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单一,体制僵化,主要采取面授式教学,以课堂灌输型为主。而在互联网思维下,网络学习(electronicLearning)将用大数据和在线来引导教育培训,并汇聚了庞大的数据、文献、教学资源等,形成了一个集合知识和智慧等为一体的资源库。互联网使得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互动”、“互助”、“互评”这“三互”机制成为现实,促使干部终生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实现培训需求分析和评估。

2.4混合式培训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迫切需求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打破了时空界限,单纯依靠以面授式为主的教育培训模式已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教学需求。传统教学模式必然要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手段相结合,即混合式培训(BlendedLearning)。它与互联网思维不谋而合,从获取信息到教学方式方法,从教学评估到硬件支持,从技能知识的训练到团队协作环境,完全建立在以学习者(即用户)为中心的环境中,实现现场教学与课下教学、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全面对接,充分体现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3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创新

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应适时依托信息技术的力量,用互联网思维升级传统线下干部教育培训,积极培育干部教育培训方法上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和大数据思维,以此提高培训实效。

3.1建立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方式―用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始终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因此,干部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各个环节上都要考虑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课堂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学员教育培训的设计中,应充分体现用户思维,发挥学员在整段学习中的中心地位。一是要营造开放便利平等共享的学习环境和互动交流教学方式,注重细节,注重体验参与,最好能让学员有所感触和感知;二是积极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分段式培训,形成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自学、自测等来提高集中学习培训的实效性;三是要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充分运用应时代的教学工具,确保学员能收获最大信息量,扩充知识,提高学员的互动参与广度。

3.2创建开放实用的网络培训平台―平台思维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传播和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因此,干部教育培训过程应依托平台,建立平台,培育平台思维,开设符合学员工作实际的模块,满足干部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一是凭借创新理念,使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个过程,从入学报到、学习培训中的监督考核、学习后的评估等形成工作程序化系统化;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中的终端思想,多种渠道并存的提供培训接口,结合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各个平台学习通道,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入校、教育、管理、考核等进行网络实时监测。三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按照学员需求创建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整合利用资源,这样可以使学员自由分配时间来选择和学习教学信息,并且能够形成资源共享,使得面向当地和面向全国相统一。四是积极推进建设虚拟学习空间,在创建线上学习下载资源的同时,广泛建立讨论小组,拓宽学员日常交流互动的方式方法,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

3.3依反馈信息不断进行干部教育培训的升级迭代―迭代思维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的终极目标就是寻求以学员为中心的服务。而以学员为中心的思维就是要体现两个字:迭代(一个“微”,一个“快”),以实现微小创新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干部需求。一是要快速迭代培训内容,学员需求不断变化,知识技术更新迅速,新生事物频繁呈现,因此,基于网络的学习必须要不断按照学员反馈来更新完善和升级,调整知识系统内容和考核目标等;二是要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和业务活动需要,随时对课程设计、应用数据和业务活动做出调整改进,使过去干部教育培训中“有什么就提供什么”、“会什么就讲什么”的模式打破,孕育出一种更加符合学员掌握新知识的时代要求;三是创建创新性强的线上线下资源,利用多个终端加强推广,提高传播效果,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干部队伍快速成长的诉求。

3.4整合资源实现培训资源共享―社会化思维

目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多以区域划分,各自为政,资源重复建设多,优质资源很少,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浪费。而互联网开放共享的信息技术为干部教育培训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和应用得意实现,给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实现了师资、教学内容、课程等培训资源的无边界整合。一是整合了师资,建立起可共享的一支数字师资队伍,在互联网上可实时上传教学音视频并设置所属模块,学员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党校之中,而是可以在平台上与研究方向相仿的教师在线讨论进行学习。二是整合硬件教学资源。在互联网建立的培训资源信息平台上,将教育培训中的权威多媒体课件、培训视频、案例、文件规定等各种信息资源集中起来,汇聚在培训资源信息平台上,使学习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利用;三是引进地方高校和第三方培训机构的优质资源和开放性教学研究资源,开拓视野,实现纵向横向的教学、科研合作,构建良好、科学的培训环境。

3.5建立多终端一体化实现实时跨平台学习―跨界思维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创造了信息量极大的教学内容,变革了用户体验,更使全天候实时、在线的跨平台学习成为可能。一是通过“手机+二维码”分享教学资源,将要共享给学员的资料生成二维码,学员只需扫描一下就可各自阅读;二是通过微弹幕和问卷星辅助课堂互动,及时掌握学员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弹幕教学就是指:在上课的过程中,学员通过平板或手机,随时可发表疑问、提出看法,然后即时显示在课件上,面授教师可根据学员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而问卷星具有测评功能,能及时统计学员的反馈数据。app组织互动教学,开放了学习资源。例如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中国》app就是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有益探索,一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

3.6注重利用大数据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和考核评估―大数据思维

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是否能真正提高干部的工作业务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往往通过定性的方式来考量体现,但定性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细致考量诸多教学因素之间的相关影响程度。随着信息技术的提升,学员一般都会在网络上产生信息、行为、关系三个层面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沉淀,有助于进行预测和决策。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思维,注重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绩效评估考核,也就是要对学员的学习需求、学习行为、学习成果等进行统计分析,加大对学员学习成果的数据挖掘。一是要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数据库,设置学员专属的终生电子档案,用其及时记录学员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数据;二是对学员在网络培训平台中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表现进行跟踪分析,并提炼出培训对其实际工作的影响程度和不同干部群体的学习需求等;三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信息汇聚、信息集群推送、数据分析决策,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师资评估和学员互相评价等,分析教育培训中存在的弊端,及时改进优化,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挂钩,指导教学部门和教师改进教学。

4Y论与展望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突破了脱产培训在时空上的限制,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较好满足了干部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也必将成为人们终身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学习,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讲科学、将方法,在新时代新思维的引导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将在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战略中腾飞。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政府报告[R].http://.cn/2015npc/n/2015/0305/c394298-26642056.ttml,20150305.

[2]黄威威,崔伟.浅谈“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J].党政干部学刊,2015,(7):6163.

互联网教育培训篇2

【关键词】“互联网+”;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作用;制约因素;途径

“互联网+”概念自2015年提出以来,便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同时,市场中的各行各业开始积极和“互联网+”进行融合,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互联网+”这一趋势必然会成为未来社会中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在信息时代有必要将“互联网+”和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衔接起来,将“互联网+”的诸多优势引入到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实现培训工作的智慧化、数字化及人性化。在此背景下,文章以“互联网+”在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应用为中心,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该方面的理论参考。

一、“互联网+”的含义及特点

(一)“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是指借助现代互联网平台,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所创造的新的业态[1]。目前,传统市场中的教育、医疗、交通、婚恋以及农业等诸多行业都已经和互联网平台进行了有效的连接,促进了相应行业的高速发展。因此,“互联网+”以其在未来不可限量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会对人们带来的生活形式变化,在2015年已经得到国家的认可,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二)“互联网+”的特点

“互联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为个性化。这是互联网的最显著特点,因此也成为基于“互联网+”传统行业的特点。例如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其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均实现了很大的突破,并且在教学资源和内容上也很丰富,因此学员的可选择余地很大。这也就实现了学员在学习中可以自主、个性地进行学习。

其二为移动化。目前智能手机在我国的普及率已经很高,加之宽带技术以及4G技术的成熟,在移动端已经可以十分方便地接受各类信息和视频,这就为“互联网+”的教育提供了移动式学习的可能。

其三为社会性。因为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学员在依托互联网进行学习时,可以接触到不同地区和年龄的学员,而不同人之间的交流就会更好地促进信息之间的流动,从而凸显出十分明显的社会性。

其四为数据化。“互联网+”下的教育模式,依托于对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应用,能够记录每一个学习步骤,从而形成一个学习的大数据库。

二、“互联网+”对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作用

将“互联网+”和党校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融合连接,具有诸多优势,具体而言表现为四个方面[2]。

其一,“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了创新。例如微信公众号、app以及微博等教学平台摆脱了面对面教授的人数限制,以及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工矛盾的出现。并且依托于弹幕技术,学生还可以和教师进行实时的互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质量上更有保障。

其二,“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可充分整合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网络化的教学模式避免了传统教学资源流动的不便,可以实现不同党校之间教学资源的最大化流动,对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师资力量的整合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其三,“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可有效革新落后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都是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学方式和手段都严重固化,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学员;而“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依托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针对性的教学,对于革新教育思维和提升教学质量都有着很突出的效果。

其四,“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还能增强党校干部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传统以经验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在管理客观性上有很大的缺陷,而“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是依托于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因此在管理上会更加客观和科学[3]。例如w员在互联网上进行学习时,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碎片,而这些数据碎片便携带着学员的相关信息,对碎片进行收集和分析,便可以对学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三、在党校干部培训工作中融入“互联网+”理念的制约因素

虽然“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具有诸多优势,但是毕竟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而“互联网+”的诞生时间还很短,因此两者在结合上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三点。

其一为党校教育机构的信息化设备薄弱,导致“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开展效果难以保障。

其二为“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和机制均存在一定障碍。

其三为“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挑战性大。这一制约体现在思想和能力两方面。思想上,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已经延续几十年,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体制,短时间内要创新很难;能力上,“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需要教师教育视频等,这对很多老教师而言难度很大[4]。

四、“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途径分析

(一)深化和转变教育培训理念

要使“互联网+”切实融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首先必须在思想层面上将传统的党校干部培训工作进行深化和转变,将“互联网+”的教育思想植入教学工作决策和管理工作者的心中,不断形成和树立平台思维,用户思维,流量思维和跨界思维等诸多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并且在教育工作模式上也要遵从学员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结合云数据和教师平时观察做一个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实现“互联网+”下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以及创新性[5]。

(二)创建针对性的一体化教学平台

在基于“互联网+”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模式上,必须体现出一体性和针对性两者看似矛盾的理念。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在技术层面实现“互联网+”培养工作一体化教育平台的搭建,依托于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诸多技术给学员创造身临其境、印象深刻的学校环境;与此同时,利用这些技术给学员创造一个针对性、层次化的学习环境,最大化地满足每一位学员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而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和内容安排[6]。

(三)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

“互联网+”本身就具备一定颠覆性的思想。因此,将其应用于传统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上,就必须对传统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将传统的面对面教授方式和网络端的自学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目前十分普及的手机端和电脑端实现“互联网+”下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虚相结合。例如在可以通过搭建微信公众号、QQ群以及微博等线上教学平台,并与线下进行联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四)因地制宜,促进教学资源高度整合

在以往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模式上,均是各自为战,不同党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因此在教育资源上存在很严重的浪费问题[7]。而在“互联网+”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便需要实现所有党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将一个市、一个省甚至是全国的党校培训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在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不同党校之间也通过学习其他党校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取长补短,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养的质量。

(五)追踪和完善教学效果评价,做到科学合理调整教学

对党校的教学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并进行长期的追踪分析,是进一步提升党校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之一[8]。传统的党校教学效果评定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没有使用数据说话,因此在精确度与客观性上都难以保证。而基于“互联网+”建立起来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效果评定机制,对每一位学员的听课时间、听课笔记、课堂小测验以及期末考核等结果都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记录,因此在最后的学习结果评定上也是充分结合所有数据进行综合评定之后得出的,数据在精准度、客观性和科学性上都更有保障。另外,在教学效果的分析上,因为质量较高,使得接下来的教育方式调整会更加精准,对于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提升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互联网+”融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可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可充分整合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可有效革新落后的教学理念,增强党校干部教育管理的科学性等。但是将“互联网+”融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当中也存在党校教育机构的信息化设备薄弱,体制和机制均存在一定障碍,工作的创新挑战性大等制约因素。结合“互联网+”教育的特点以及我国党校干部教育的实际需求,可以通过深化和转变教育培训理念,创建针对性的一体化教学平台,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因地制宜促进教学资源高度整合,追踪和完善教学效果评价等途径,切实实现“互联网+”和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融合,提升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志永.网络时代下的干部教育探析――对县级党校干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3(16):116-118.

[2]周明全,熊云,尹琴容.互联网时代的区级党校干部教育――以武汉市武昌区网上党校建设为例[J].长江论坛,2010(06):88-91.

[3]刘长发.浅谈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党校研究式教学[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03):125-128.

[4]薛瑞h.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3(11):174-176.

[5]蒋颖.互联网技术赋权与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提升[J].新闻界,2013(19):50-52,65.

[6]王维.成都市干部网络培训方式创新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6(02):93-96.

互联网教育培训篇3

一、大数据和“互联网+”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影响

大数据就是对众多信息进行专业化搜集,分析处理,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并进行决策,使决策行为基于数据分析,而不是凭借经验和直觉。其特点是在数据中发现潜在的信息和资源,总结规律,预知未来。“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互联网+”中的“+”是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互联网+”模式,形成行业和产业新业态,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任何行业都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来重新思考行业未来。

大数据和“互联网+”对干部教育培训有重要影响:第一,使海量教学内容储存于云计算,在培训内容上实现组织需求与个人需求的融合,线上线下促进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第二,能够突破培训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受训干部及所在单位各个部门环节之间的“信息孤岛”;第三,精准定位,实现培训个性化和针对性,调动学习积极性;第四;依据培训结果科学动态评价干部,组织选调参训干部;第五;再造培训链,提升培训管理水平。具体体现在“训前”阶段深度挖掘培训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学员管理前置;“训中”阶段应用移动互联app,实现教学全流程管理,发挥学员主动性,实现课前课后自主学习;“训后”阶段的移动校友、互动交流、训后反馈、信息推送和终身学习。

二、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构建新型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用互联网思维升级传统线下干部教育培训和网络培训,变革传统培训格局,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互联网+”干部培训机制。

1.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培训理念,构建现代社会干部培训机制、监督和考核机制,将教育培训工作系统化。借助互联网平台、终端优势,多渠道提供培训接口,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无缝衔接的学习通道。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丰富的知识库,整合资源,提供海量教学内容,建立目录,提供按研究方向和学科细化的查询服务功能,使干部教育信息形成全国性的资源共享。以学员为中心,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选择机制和教学内容个性化定制。

2.全方位整合各单位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的干部培训建立了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为主,高校和社会办学机构为辅的培训框架。各地区、各部门培训相对独立,形成了各自办学、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资源的浪费。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为支撑的“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可以使教育资源迅速流通,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从而给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可以全方位整合各单位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深度开发与利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利用互联网建立党校、行政院校系统教师资源库,建立起一支数字化师资队伍,提高理论教育有效性、针对性。通过建立“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各级培训部门实现了系统内纵向横向的教学、科研合作,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全方位整合各单位资源,促进干部教育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能够深度开发干部教育培训资源,有利于构建良好、科学的培训环境。

3.建立多终端一体化培训系统,实现实时跨平台学习。大数据和“互联网+”培训具有传统培训无法比拟的优势。“互联网+”模式使得“白加黑”和“5+2”的全天候实时、跨平台学习成为可能。一方面,开放的平台保障了我们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无论你在办公室还是出差途中,都可以使用设备连接网络,从而获取培训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互联网+”培训提供多种渠道和平台,用户可以选择最优学习路径。

“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改变了传统上固化的培训方式,建立了一体化的网上培训系统,实现了终身学习的便捷条件。上网方式不断发展变化,上网速度不断提高,上网终端越来越便捷,只要学员想学习,每时每刻都可以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源,再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这种高技术培训将更好更快椭学员更新知识结构,及时地交流学习和探讨,这也是构建学习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三、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

互联网教育培训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互联网+”;骨干师资;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6)29-0073-03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此后一系列文件,对国家骨干师资培养许多具体环节和内容进行了规定,推动了职业学校开展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相关工作。笔者学校作为中职骨干师资培训基地,在历年的师资培训实践中,探索出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慕课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特点及其师资培训的冲击

(一)知识迭代快,课程开发滞后

企业通过产品快速迭代,迅速占领市场、抢占资源。产品快速迭代,带来了知识体系、商业模式、经验案例不断更新。很多培训课程过了2个月就不再适用,知识快速迭代需要课程开发的更新速度加快和信息更新速度加快。

(二)信息渠道广,讲师权威性受到挑战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一切,使信息透明化、去中心化。随着移动互联时展,微博、朋友圈、公共微信号等直接扩展了各种信息化渠道,学员可以很方便地从手机中获取各种案例、各种信息,可以直接加专家的微信、微博,接受多种思想和观点,给培训授课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同时,习得方式多样,导致课堂专注力低。

二、借助“互联网+”进行中职骨干师资培训的价值诉求

(一)对培训前期沟通诉求

传统的师资培训由于前期沟通不畅,参加培训的教师只能是来到培训基地后,才了解和熟悉培训课程以及相关内容;基地因不了解学员的基础只能被动地按照计划规划课程。依托“互联网+”平台,培训基地可以和参加培训的学员之间建立互动,按照学员需要规划课程体系内容。

(二)学员全方位互动的效果诉求

“互联网+”背景下,微信、QQ等互动交流工具为基地和基地、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即时沟通提供了便利。学员可以自学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和专家、同行沟通,研讨、发帖、聊天、讨论,依托互联网平台随时把握学习进度、学习程度,自己调节,自主选择,节省了时间、精力、资金、资源。

(三)培训内容对学员碎片化时间的整合能力诉求

互联网有整理“时间碎片”之功效,能帮助承训学员摆脱时间的束缚,随时随地学习。依托“互联网+”的骨干师资培训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骨干师资培训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以及学习方式上的种种限制,学员培训学习的内容既有必修也有选修,根据喜好和需要自主选择,既增强了骨干师资培训的针对性,也提高了培训的效率。

(四)培训学习的空间拓展诉求

“互联网+”拓展延伸“国培”的空间。视频教程、电子图书等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互联网。每一期的骨干师资培训项目实施以后,基地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积极开展各种“对话”手段,不断反思培训效果,获得培训管理经验,促进骨干师资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基于“互联网+”中职骨干师资培训的管理实践

培训基地在其承担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项目中,积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国培”项目进行深度融合,造出全新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生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配置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到师资培训项目各个阶段之中,优化培训项目,及时调整培训方向,提升培训质量,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项目的发展新形态。

(一)利用互联网开展参培需求调查

培训基地承担的“国培”项目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学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早期的“国培”项目实施中,这种差异造成了后期“国培”课程设计和实施遇到诸多的困难。培训基地在得到学员的报名信息后,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参培学员培训需求调研工作,基地通过互联网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参训学员的基本信息、职业能力现状、培训期望、关注培训要点等“对话”信息。培训基地通过互联网收集完成学员未到校前的培训需求信息后,依托这些收集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分析“培训内容”及“如何培养”,掌握学员个体学习特征及培训期望,为后期培训方案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这种培训前期利用“互联网+对话”的沟通机制,使培训基地及时了解参训学员需求,帮助学员提前了解培训师资、培训流程及基地环境情况。

(二)利用互联网优化培训教学管理

1.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在线微课程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培训学习需求,配合“国培”后期的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培训基地开展的教师培训课程,都需要教师完成配套的微课的录制任务。其中,“国培”微课程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指导教师自己动手录制的微课;二是来自课程实施期间参培学员利用智能移动工具录制的微课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培训基地积累并形成了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超市。微课程满足参训学员利用碎片时间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还可以满足其学员返校后的继续学习,消化没有理解的知识内容。培训基地建立的在线微课程,体现了“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信息、知识、观点和思想的自由共享等方面。其优点是互动性较强,参培学员可以参与网上课程的实际运行,参与有课程团队提供教学过程管理的学习,有学习的时间节奏、预习阅读、课后作业等教学活动。

2.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沟通和分享

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资源,分享个人成果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参培学员都具有多年教学经验,他们在各自的教学领域中都形成了某种专长,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把各位参训学员的专长有效地发挥出来,是各培训基地开展基于“互联网+”培训应用模式时应思考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使得为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有效记录学员的学习分享记录,形成在基地培训学习行动轨迹的大数据,智能追踪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推荐合适的培训主题,使培训项目更加契合教师的培训需求。

培训基地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服务,把教学资料和微课视频等内容上传到服务器。参训学员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此外,学员和基地的管理者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对话;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微课、教学信息、开展专题讨论等;教师和学员利用互联网开展课程讨论学习,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教学及答疑服务。学员之间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讨论、分享和交流。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在网上发起研讨主题,自l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专门就某一课题或教学问题展开学习和研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培训过程学习和分享,让学员的主体性得到强调和重视,他们乐于接受培训,培训不再是工作和生活的负担,而是获得精神粮食的重要途径。

3.应用“互联网+”改进评价体系

基地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互动评价,可增进学员、教师和基地管理者彼此之间的了解。互动评价是基于互联网平台通讯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社交工具,允许课程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基地管理者之间对课程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在课程学习的评价上,教师可设计评价量表,以为互动评价提供依据,该互动环节能对学员学习成果中的不妥之处进行恰当的修正;也更加明确地指导学员获知学习过程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帮助受训教师获知自身的学习成效。此外,教师还积极推动参训学员之间利用互联网平台上的设计工具开展互动评价活动,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也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评价结束后,学员可以查看自己的得分和其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使互动评价的结果更加有效。

在培训阶段中期以及培训完成后,培训基地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放问卷开展学习之后的调查和反馈,了解学员对培训阶段意见和培训后的发展状况。这些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的学员反馈数据,作为培训基地调整培训计划的行动依据,在培训完成后收集的数据作为培训的总结以及下一期培训项目的规划参考;同时也作为验证基地培训质量更新的标准,做到持续改进。

(三)利用互联网开展“国培”后效应调研

传统的“国培”师资培训项目中,学员在培训基地完成规定时间的学习任务后,返回自己的工作单位,整个“国培”项目正式结束。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培训基地推进“国培”项目培训后期阶段模式,利用“互联网+”通讯平台,以抽样方式采访学员所在单位领导,了解学员培训之后在教学、课程、实训、工作室、参赛以及科研方面发展情况,把培训成果带回学校后对所在学校的引领作用等。这些调查反馈信息既可作为对培训基地培训效果的反馈,也可为基地后期调整培训课程设计、优化培训过程管理提供帮助,更有利于促进培训基地对后期的培训过程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苟明太.浅析互联网+时代的高职技能教育创新[J].亚太教育,2015(7):139.

[2]王秀丽.网络环境下moodle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3]王娟.“互联网+”的多维模式研究与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5(8):46-47.

互联网教育培训篇5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培训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智能技术与软件技术等的发展,教育,特别是远程开放教育,呈现出革命性的变化,这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空间。高等职业院校加快“互联网+培训教育”的应用研究和推广,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一、“互联网+教育培训”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社会劳动密集型企业会不断减少,精工作业越来越普遍,社会将需要大量的懂互联网并能具体操作的人才,如果职业教育不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毕业后就能立即上岗”的人才,那么,它就失去了立足点。“互联网+”时代学习者越来越乐于接受在线教育或学习,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拥有6.3亿互联网用户,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将持续增速,2015年市场规模已超过1600亿元,随着“互联网+教育培训”的深度推广应用,预计2016年的市场规模将超过2015年,所以“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更需要对相关的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广泛调研,了解现状、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对相关的行业标准、职业岗位、技术领域和职业资格标准(现行的或正使用的、最新的)等进行深入了解、分析与研究,挖掘与互联网直接相关的最热门技能。在教学内容上,更好地适应当前行业转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形式上,借助“互联网+”技术,深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大部分参与职业培训的人员都能直接在企业内上岗,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应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接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懂互联网并能具体操作和具有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总理强调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对人才培养和对就业创新的支撑作用。目前教育部了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职成[2016]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教技厅[2016]1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系列文件,同时国家在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广方面也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这都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互联网+培训教育”的应用研究和推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互联网+”对高职教育培训的影响分析

起源于美国的mooC系统,对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对职业教育乃至教育全行业提出了一个更高标准的要求。《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指出: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这一新经济形态将直接决定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的产业面向、就业领域,因此职业教育急需在人才梯度、培训体系、产品理念、线下线上o2o渠道等各个方面进行建设与研究,这也成为当前互联网及传统企业都离不开的工作内容。“互联网+”对我们教育培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互联网+”推动高职教育培训教学方式的变革。众所周知,自由、开放和共享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传统教育接入互联网,首先是在思维上的改变,它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线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层面:互联网技术的意义不是让教育更加远离人,而是更贴近个体,关注每个学生的深层需求,定制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有了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帮忙,有助于给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成长的关联模型,这一点在职业教育上体现得尤为显著。由于“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运用云计算等新技术,跨越学校和班级的界限,面向学习者个体,提供优质、灵活、个性化教育的新型服务模式,所以高职教育培训将由原来的单向传授方式,转变为现在的智能化教育方式,老师借助于智能化的分析,个性化地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辅导,构成了现代教育模式的核心,这个教育模式的核心可以还是教室里的班级教学,但是在班级教学的时候每个学生所得到的辅导和指点就已经不一样了。同时“互联网+”让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形成了纯粹的线上教学、线上线下的结合教学、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教学和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教学体系等。

2.“互联网+”促进高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互联网+”带来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核心是“全连接”和“零距离”。“互联网+”打破了知识权威的垄断,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让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知识,每个人都可以分享知识,每个人都可以访问和使用知识。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在知识开放的环境下,全球知识库正在加快形成优质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让人们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服务几千甚至几万的学生,而原来却只能通过课堂教学服务到几十个学生,让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的特点使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改善了传统的由于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差距产生的教育不平衡状态。

3.“互联网+”将对高等职业院校产生强有力的冲击。一方面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和教材是知识的源泉,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知识的优势获得课堂的掌控权,但在知识开放、共享的信息化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方便快捷,信息的来源已远远超出了教师和教材的知识范围,所以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定位,使自己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好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逐渐凸显,并对学校教育机构产生了强大的影响,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有可能彻底消失,教育单位和用人单位不再是明确的分工,而是逐步形成了一个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必将对高等职业院校产生强有力的冲击。

三、高职院校“互联网+教育培训”的探索

“互联网+教育”的核心特征主要有四个: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和新的业态,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互联网+教育”的基础。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网络教学平台,围绕打造优质资源这个核心,可实现海量资源分析、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及知识管理等功能,为学习者培育了碎片化、全天候的学习生态圈。建设过程探索如下:

1.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一个开放的、可扩展的信息技术系统平台,实现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在信息平台上,及时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招生信息等内容;构建学生学习平台,优化功能模块,实现学生注册学习、沟通答疑、测验考试等在线服务;建设学校管理平台,加强课程资源、学生信息、教师信息、教学运行、质量评价、行政办公管理,实现学习活动的监控、分析和控制。高职院校执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倡导情境教学,全面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行动式教学模式,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探索“互联网+培训教育”的开放式教学,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岗位实际需求,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学习也逐渐向无纸化方向的在线教育前进。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一方面要建好课程开发中心,为课程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及辅助设施;另一方面要建好远程学习服务中心,配备在线学习的场所和设备,通过“云教室”实现网络条件下的远程双向高清视频和互动教学,为在线学习提供咨询、答疑等即时服务,并有针对性地与区域、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创新学习服务支持机制,满足不同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3.进行特色教学培训项目开发,建设优质课程。适应线上教学规律和学生自主学习特点,从企业特色角度出发,研究适合企业特色的mooC体系关键技术,将mooC体系引入培训教学。以课程设计为核心,组建课程建设团队,主动邀请相关的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技术、生产、管理骨干,组建一支专业水平较高、有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通过吸收引进、借鉴利用、自主开发等多种途径,进行特色教学培训项目开发,开发课件、视频等网络教学资源,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建成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优质课程资源。以网络教学为重点,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开设网络课程,开展专门人才教学培训。以服务学生为目标,组建课程辅导团队,组织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参与到课程资源开发及课程体系完善中,改变知识创造与知识积累模式,进一步提升知识共享和应用效果。

4.开展多方合作,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创新教学培训知识资源管理架构提供了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技术,本着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原则,建立知识资源管理中心数据库,构建智能化院区智慧学习服务体系,开展海量知识管理技术研究,线上、线下知识管理技术研究,碎片化知识收集与管理方法研究,优化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活动设计环节,加强课程交互性,为知识传承与共享提供支持。通过联盟等形式,与科研院所、国内外高校、企业开展教育的全方位合作,利用优质资源、专业课程、师资的引进,形成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共建共享、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办学模式,确保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者培训学习体验。

5.建设“学分银行”,推进相互之间学习成果的互认。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对学习者的个人信息、学习经历、学习成果及转换记录等信息建立档案,根据学分转换标准,对学习者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过程中获得学分、证书、工作和生活经验及技能进行认定,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转换,并通过协议或联盟等方式,推进相互之间学习成果的互认,为学习者申请相关学历证书、学位证书、毕业证书、资格证书等提供依据。“学分银行”的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也有利于情境教学的倡导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行动式教学模式推广,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将逐渐普及,“互联网+教育培训”的开放式教学,将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岗位实际需求。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打破了时空限制及实体资源限制,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互联网+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研究开发,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探索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快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建设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移动式学习平台,构建mooC、o2o学习模式,培育碎片化、全天候学习生态圈,对推进教育创新,提高办学能力、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社会成员共享和教育公平,具有深刻的意义。

四、基于“互联网+教育培训”的高等职业教育展望

“互联网+”不仅仅是用新技术去做传统的事,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重构传统产业,创造新业态和新模式,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新需求。“互联网+教育培训”改变了教育的开放性,改变了教育的透明性,改变了教育的共享性以及改变了教育的全面性,所以教育领域比任何领域都更加欢呼移动互联网时代。

1.基于“互联网+教育培训”的高等职业教育必将蓬勃发展。中国人重视教育,教育支出是我国居民家庭的主要消费性支出之一。近十年来,中国家庭教育支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为10.7%。美国投行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家庭的教育支出规模已超万亿。从目前我国网民规模来看,未来网民数量将会有较大增长空间,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容量。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项适合网络教育发展的软硬件设施也将逐步得到完善,促进了在线教育的发展。同时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职校学生就业率走高、企业更看重“学力”和企业开始注重用人成本,所以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更为迫切地需要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在线职业教育作为很好的后续补充教育,越来越受到在校以及离校大学生的青睐,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2.基于“互联网+教育培训”的高等职业教育将逐步国际化。“互联网+”时代,教育国际化已成现实并正向纵深发展,公平、质量和个性发展是当今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未来的“互联网+教育培训”,将朝着智慧教育的方向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都将使在线教育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人性化。高等职业院校加快“互联网+教育培训”的应用研究和推广,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将让未来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互联网进行,老师通过互联网授课,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无时空限制,各取所需。大量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自由流动,重要的数据在互联网上挖掘,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高等职业教育将逐步走向国际化。

3.基于“互联网+教育培训”的高等职业教育将实现知识产生、传播和学习三者的统一。互联网时代已经影响和带动教育正在进行一场大的变革。在今后几年内,一方面慕课的推广应用与教学信息化建设齐头并进,将带动教学模式改革的颠覆性。线上线下交互,课堂的开放度和灵活度将大大增强,管理与服务平台普遍应用,优质资源的全覆盖,都将对高校教师素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人、时时、处处可学习的局面即将形成,电子化、课堂搬家、学习者为中心等将重构教学过程,线上学习将成为主流,传统的线下的活动将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模式下,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校企合作作为职业院校重要的建设领地,在“互联网+”形势下,以大数据为支撑,企业(社会)用人数据将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相对接;以网络通道为支撑,院校的教学活动将与企业生产活动无缝对接,实践教学教师将与企业生产活动操作者相融合,知识产生、传播和学习的过程将更加开放,并将实现这三者的统一。当前“互联网+”思维和创新实践可使互联网+教育培训”通过多元化、多样化、多形式、多结构的知识框架与内容,丰富学习者的选择,让每个人都能通过移动化、碎片化、游戏化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兴趣,实现自我。高职院校也可穿越由自己垒起的围墙,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实现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龙.回顾与展望:开放教育资源的七年之痒[J].开放教育研究,2009,(2).

[2]余建波.在线教育:迎来互为师生的时代[n].中国教育报,2013-08-05.

[3]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4]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2).

互联网教育培训篇6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员工教育;云平台;培训模式

随着总理在两会中指出要大力发展“互联网+”,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在企业员工培训教育领域内,“互联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能动性,同时对各工作岗位的传递方式和资源配置产生积极影响。不断推动创新了教育培训的模式,降低企业的教育培训成本。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于新媒体设备遍天下的新时代而言,“互联网+”的员工教育培训模式真正意义上帮助企业的员工实现绩效的提升。

一、“互联网+”为企业培训带来了新机遇与挑战

首先,培训的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通过以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多元化的线上教育培训的新模式,大力推动了教学培训模式的改革,给员工和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微项目、微课、多媒体教学和网上考核等多种形式,极大地补充了现有的培训模式,丰富了一些“企业大学”的培训架构。这些新的培训形式,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比如“微课”,微课是指的通过对不同专业性质或不同的岗位职责制定不同的线上视频课程,一个专家的技能性内容授课,可供这个岗位的所有需要培训的员工观看,不限时间、地点,只要通过多媒体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便捷性。并且如果较难的知识点,观看一遍不能很好的理解,可以通过不断的反复观看研究,逐渐加深对此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并真正掌握,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其次,“互联网+”培训成为了企业形象拓展的新外延。培训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是成为一种企业品牌的推广模式。企业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公众推送一些小知识、政策法规解读等内容,提升企业形象,增强品牌传播,从而引入口碑传销和多媒体营销。比如某产品检测机构,就通过定期推出“如何选购床上用品”“婴幼儿服装标准解读”这类公众喜欢了解的知识,以及定期以答疑的方式解答一些常见问题,一方面促使员工通过零碎的时间强化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公众能够学习到相关知识并在日后有相关检测需求时,第一时间就想起该检测机构。但“互联网+”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企业培训带来新的挑战。一是培训项目更新速度加快。“互联网+”造成产品更新换代提速,它迫切要求相应的思维模式、培训体系以及经验案例必须加快同步更新,这必然给企业培训课程开发带来了挑战。二是对培训讲师要求提高。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化,很多知识都能够通过网络进行检索,这对培训讲师的能力提高了要求。三是培训效果评估有难度。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自身的素质都有所不同,所以造成线上学习很是零碎,容易造成学用脱节的现象,没有完全解决培训效果转化的问题,还需要不断的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二、面向企业战略发展的“互联网+”员工云平台培训模式

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需要强大的运作系统来支撑,那么作为企业培训的战略导向而言,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设计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系统是极为重要的。随着员工云平台培训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缩小其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差异,比如当你进行一次远程视频培训时,现有的培训软件系统能够提供高清视频会议播放和录制存档,并拥有文档共享、文字聊天、电子白板、画笔标注、视频轮询等功能,让你能在自己的办公室中感觉置身于讲师所在的课室当中,对讲师进行提问,和学员共同探讨问题。与此同时,员工云平台培训解决了办公地点分散、人员培训时间不统一、培训场地受限制等问题。员工云平台培训新模式是“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重要管理系统,实现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从任意章节开始自主学习,真正打破了传统学习模式。在“互联网+”企业培训中,课程设计、应用数据和案例素材不再是封闭不变的,而是根据学员的需求和业务活动数据需要随时做出调整和改进,培训项目是动态的、开放的。培训的核心定位就是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分析企业员工的学习数据,如学习次数、学习时长、最热门课程、热门问题、热门讲师等,不断更新培训产品,为企业和员工个人注入新动力,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因此,在员工院平台培训模式下,员工能够紧跟企业的战略目标,更快、更全面、更深入地进行知识更新,并及时调整业务方向和工作目标。员工云平台培训系统的建立,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求,并通过规划现有的人力资源,应对不同的企业战略目标,培训员工多样化的能力,注重培养关键性岗位的重要人才,将培训教育眼光放置长远,对企业的建设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的融合,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注重培训的反馈,收集不同岗位的人才数据,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系统。“互联网+”企业培训的核心任务是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供应与需求方面的动态平衡,尽最大程度开发企业现有人才的潜力,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三、“互联网+”员工云平台培训模式实施的有效方法

在“互联网+”的员工培训模式之中,云平台是人力资源培训系统的核心,云平台的培训数据与培训的内容和各个环节关系密切,通过不同的数据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和内容,才能提高培训的高效性。云平台时刻记录员工培训的效果,通过跟踪培训结果,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培训网络,精准化的进行多方面或不同层次的个性化培训,真正意义上提高公司员工的绩效。但要实施“互联网+”员工云培训平台,却也面临课程更新速度加快、课程互动、员工培训效果等挑战。因此,需要真正实现“互联网+”员工云培训平台培训模式,有以下几种方式:1、以“员工为中心”,摸清员工的实际需求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导机制由原来的自上而下转换为自下而上,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深入摸清员工的实际培训需求,关注员工体验和参与感,让员工在参与和体验中更好地完善自身知识架构。而面向企业发展战略的“互联网+”员工云平台培训模式主要是围绕企业和员工展开的,通过企业对员工展开云平台培训,进行员工培训数据的收集分析,总结培训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满足企业的发展战略,从而总结经验,完善培训机制,通过激励的方式,进行线上线下的培训,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估,最终观察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用这种循环总结,分析改善的系统进行信息化的云平台员工培训,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课程进行“简约化”,培训做到“碎片化”在“互联网+”的员工培训模式当中,应该更加关注于员工在培训中实际记住的知识有多少,因此更应该将课程中智能终端可以储存和检索的东西大刀阔斧地进行精简,通过微课等形式,即使是一个案例、一个知识点也能裂变式地融会贯通其他知识点。此外,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传统培训中的长时间脱产培训所造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压力将会大大减少,员工可以摆脱在日常工作中还要进行培训的压力,通过微项目和微课等形式,在空余的时间进行学习。“互联网+”员工云平台培训模式,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培训课程,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给予满足。3、强调知识的高交互性,注重体验的“社群运营”“互联网+”员工云平台培训模式与传统培训相比,在培训互动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应强调知识的高交互性,能够利用技术手段让员工更多地产生于知识的交互和链接。通过关键字的搜索,能在云平台的信息终端查询到相关的知识,让培训知识融会贯通。此外,在培训过程中,与讲师、学员之间的交流是培训体验的关键环节,与传统培训相比,在网络培训中培训体验可能会较差。建议可以通过建立“企业组群”“课程问答社区”等方式,能够实时评论课程,强化讲师和学员的互动,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感,使学员的成就感、参与感和存在感增强。4、培训成果可跟踪、可考核在“互联网+”的员工培训模式当中,员工通过自主的进行线上的学习,通过个性化的选择,进行不同的学习,这对于人力资源培训的主管部门而言,难以进行整体化的员工培训效果评估。但是不同的学习内容都围绕着企业发展制定的,那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考试考核的方式,进行培训数据的收集,从而方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企业内部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并可以有效确立完善的培训课程,提高培训的效率,提高企业员工的绩效,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四、结语

总之,“互联网+”云平台的员工教育培训模式的建立,通过运用多媒体和移动终端,大大提高了培训教育的效率,实现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培训成果分享,以及业务经验交流和问题探讨。从培训模式上不断科技创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并通过云平台教育培训模式的多元化、高效化、个性化、层次化、技能针对化等一系列的特点,满足了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学习,使得企业的整体培训更加便捷高效,提升员工的岗位技能,提高绩效,反馈宝贵讯息,从而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带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鹏程、李敏、童雅、等:云计算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适应性变革[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04).

[2]冷永刚:企业培训云平台的研究及设计[J].数字通信,2015(11).

互联网教育培训篇7

传统教育行业早与网络“结缘”,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涌现各类远程教育平台,但网络与教育结合产生的形态还不只这些,近年来不断涌现出教与学整合平台、学习辅助app等新的“互联网+教育”新形态。虽然目前国内的“互联网+教育”发展与美、韩、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相比发展仍处于初期,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导致众多“互联网+教育”企业盈利堪忧。但随着技术进步与行业资本投资增加,“互联网+教育”前途将不可限量。

起源于网校,现已形成四大板块

“互联网+教育”在中国的萌芽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以网络为介质的远程教育平台将学习资源利用互联网进行分享,典型案例为电大远程平台。而后,传统的培训机构转战网络,新东方、好未来、学大教育等专业的培训机构兴起,这部分教育培训机构经营经验丰富,成为“互联网+教育”四大板块中盈利模式最为成熟的板块。

除了教育培训机构,“互联网+教育”业务板块还包括以流量为目的的教与学资源整合平台、辅助学习的工具(平台或app)、实现互联网教育所需设备及技术。而随着互联网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其内涵或将进一步扩展,不局限于这四个领域。

图表1:“互联网+教育”业务板块

教育资产政策破冰,风投掀投资高潮

在我国,教育具有公益属性,《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政策的限制在使得早起的互联网教育机构,如新东方,赴美上市。从2013年开始,教育企业相关政策逐渐松动,其中,《民办教育促进法》允许民办学校自主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法人;《高等教育法》同时也删去了设立高等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内容;2015年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指出要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此后,对“互联网+教育”行业的投资突飞猛进,其中风险投资尤为突出。

2014年,国内“互联网+教育”行业风险投资86起,增长195%;投资额4.8亿美元,增长584%。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投资达到14起。

图表2:2013-2014年互联网教育风险投资规模(单位:万美元,起)

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职业教育前景广阔

目前,我国互联网教育正处于发展初期,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网络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达998亿元,同比增速达18.84%;保守估计,到2020年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在3000亿元左右。其中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语言培训是市场的主要贡献者,而从客户支付能力和市场需求来看,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前景更为广阔。

互联网教育培训篇8

在过去的十年间,传统零售业被电商颠覆,产生了万亿级的航母级企业,现在随着互联网对教育产业的渗透,在线教育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2014互联网跨界趋势报告》显示,教育行业的互联网渗透率远远低于娱乐和餐饮,其作为各大互联网巨头争相抢占的战略高地,未来的渗透率将得到质的飞跃。

“互联网+”促进实现教育公平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13年在线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839.7亿元,并且预计仍将以约20%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扩大。至2017年,市场规模将较2013年翻倍,达到1733.9亿元。2013-2017年间,随着互联网普及、用户使用习惯的形成、企业的市场推广等原因,在线教育总用户规模将由6720万人增至12033万人。

同时,线上教育也开始抢占线下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根据新浪《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调查报告》显示,近4成网友表示参与过线上教育培训,线下教育培训参与率53%。考虑到巨大的网民基数,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直逼线下教育,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在我国,教育一直被作为人才选拔的工具,优质教育更是作为稀缺资源不为大多数人拥有。而互联网的出现开始打破教育资源稀缺壁垒。国外,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主要市场参与者(包括Coursera、Udacity以及edX)正以免费或价格极低的公开课冲击着收费高昂的高等教育体系,其本质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共化。此外互联网特有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也影响着在线教育,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互联网用户之间亦师亦友,形成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

国内,Bat三巨头及各个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涉足互联网在线教育,如网易公司旗下的网易云课堂立足于实用性的要求,与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合作,课程数量已达4100+,涵盖实用软件、it与互联网、外语学习、生活家居、兴趣爱好、职场技能、金融管理、考试认证、中小学、亲子教育等十余大门类,其最近推出的“微专业”板块更是联合各领域知名专家,以就业为导向,精心打造的职业化课程,如按要求完成学习,考试通过可获得专业认定证书。

职业教育经营模式新突破

在线教育的产业链可分为三类,即教学内容生产者、平台资源整合者以及技术设备提供者。

产业链下游:教学内容生产者。教学内容生产者大多直接接触最终消费者,并根据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不断进化其在线教育产品,是在线教育的核心。根据产品类型划分,可以分为三类:生产学习视频(传统网校、mooC等)、生产各类教育类工具(移动端app、功能型的网站等)及UGC模式(百度文库、豆丁网、知乎等)

产业链中游:平台提供商。平台资源整合者通过搭建在线教育平台,起到“教”与学的中介作用,按是否产生教学内容,可分为B2C和C2C两种类型,如新东方在线就是B2C的代表,其生产并销售其远程教育类产品,属于自产自销;C2C代表性平台包括百度教育、淘宝课程、腾讯课堂以及网易云课堂,平台自身不生产教学内容,而是依靠流量优势吸引生源,并通过技术手段撮合学生与第三方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在线交易。

产业链上游:技术设备提供者。技术提供商本身不输出教育相关内容,如华平股份为远程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立思辰和全通教育在政府或学校搭建教育云平台等,其技术支持是整套教育解决方案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大量项目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学校网络成为其最大优势。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用户的付费意愿还不强烈,想要获得免费教育资源的用户还占据大多数,大部分用户仍处于付费培养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在线职业教育产业仍以免费和海量的内容为主,在线职业教育参与方更多的还只是将线上渠道当作导流量及推广的工具,缺乏货币化方式,纯线上教育培训模式盈利模式非常不稳定。现有的在线教育盈利模式主要有内容收费模式(对提供的课程和资料收费)、增值服务模式(为学员提供考试服务、就业咨询、大数据挖掘、以及提供学习工具等服务收取费用)、平台佣金模式(对进驻平台的教育机构收取佣金)、广告收入模式(向在网站上投放广告的广告主收费),相较于国外成熟的在线教育收费较为单一。

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出现降低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成本,同时互联网教育具有数据化、个性化、便利化等优势,这对一部分传统的线下教育培训产品和商业模式造成了冲击。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教育具备的这些优势并不意味着线下教育将会被取缔,更有可能的趋势是线下线上的融合发展,使得线上线下教育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大的影响力、更有效率的管理、更加强大的用户粘性,产生“1+1>2”的效果。

深耕细作才是关键

职业教育受众的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上,其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也随之提高,而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对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要求越少,更适合录播类的教育形式(比如注会的培训视频、计算机语言编程的教学视频、语言类培训等),其具有可复制性强、边际成本较低的特性;此时,学生更注重教学的质量和内容,名师效应在此时的作用十分显著,其反过来也促进了在线教育机构的招生。

教育行业一直以来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原创高质量内容的匮乏,一方面由于政府制定了统一的考试标准导致中国教育培训机构的内容基本上是基于考试教材研究和以国外引进为主,缺乏规模化的独立开发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重视不足导致盗版泛滥,原创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生存土壤,原创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导致缺乏进一步改善或者再创作的动力。随着社会版权意识的提高及职业教育培训的标准化程度也较高,行业内竞争日趋白热化,各个教育培训机构想要突围,必须加强自身绝对优势,优化所处领域教学内容,方可积累客户,做到长期发展。

他山之石

职业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解决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重中之重,从传统代工厂制造业向工业4.0向中国制造2025迈进对职业教育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学历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将注重非学历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完善具有重要借鉴与参考意义。例如,德国作为职业教育研究的先进国家,职业教育立法起步早、法律体系完善,近几十年来为促进职业教育本身的吸引力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干预就是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同时德国政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并能较早地接触社会新技术。政府和企业的双重影响下,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及时对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社会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政策支持和“互联网+”渗透将会是职业教育变革的两大推动力量,政策从国家意志高度由上至下施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而互联网从底部影响用户使用习惯由下至上对职业教育产生变革。

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出台各项法律法规,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2014-2020年)》体现着国家意识对职业教育产业的推动,中高级职业院校即学历职业教育将从中积极收益;“互联网+”则将使职业教育转型的实现方式是通过线上互动、大数据分析及o2o融合,变革最多的是非学历职业教育。在两大动力推动转型、各因素共同作用下,职业教育产业必将迎来大变革。

【资料】

德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二战后得到迅速的推进和发展。二战后伴随着经济的调整与转型,德国立即开始教育体系的重建工作,恢复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一方面,为提高在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政府建立了职业补习学校、继续进修学校;另一方面,为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政府将原有的工程师学校和高级经济学校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同时,校企合办的职业学院也应运而生,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大力发展的态势。1969年德国联邦政府在《职业教育法》中正式提出“双元制”,即正式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培训形式写入国家职业教育立法,定义为“双元制”。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改革者主张将基础职业培训标准化,在职业学校内进一步充实实用的培训内容,实行“基础职业教育年”,尝试给“双元制”一个新的现代结构。

此后,德国政府多次从立法角度强调职业教育建设的重要意义。1997年推出《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计划》,强调职业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开发新的职业培训领域,鼓励企业参与,重视培养青年人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化适应能力,承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等值等;2005年,政府颁布新《职业技术教育法》,指出实现职业教育的高价值是国家的任务。双元制的教育体系使得德国职业教育得以发展提速、规模壮大,各州、市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职业教育网,从而使德国在普及职业教育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纵向来看,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初级职业教育、中级职业教育和高级职业教育,形成了初、中、高级比例结构合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体系。初级职业教育或初级职业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一门技术或手艺的合格工人或职员,培训的对象是完成了9年普通学校义务教育,不继续升学而准备就业的青年人;中级职业教育以培训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师傅为目标,其教育的对象必须是受过初级职业教育,获得专业工人证书或徒工证书后再经过1至2年的职业活动者;高级职业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培训高级技术人才,如工程设计人员与其他高级技术人才等,其培养对象包括全时制职业学校、专科高中的毕业生和同等学历的人员。政策方面,德国职业教育立法起步早、法律体系完善,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刺激科技与经济发展,以及增加职业教育本身的吸引力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干预就是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德国分别在1969年、1981年、1997年、2001年、2003年分别制定《职业教育的基本法》、《职业教育的配套法》、《职业教育改革计划》、《职业教育报告》和《2010年议程》,针对经济结构变革和经济方式转变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互联网教育培训篇9

---“互联网+教育”工作推进会表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做如下表态。

近两年来,****中学紧紧围绕**、市教育局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开展工作,通过科研切入,电教开道,以“能用、管用、够用、常用”为标准,积极开展行动,扎实做好“互联网+教育”建设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我校2008年建成校园局域网,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300m光纤接入到学校,现有学生机房9个,学生机558台,生均比达到8:1。2014年后所有班级都陆续配置了86寸触控一体机,并实现了100m宽带进教室。学校建成ip广播和模拟广播各一套,录课室一间,名师大讲堂二间,人工智能活动室一间,数字模拟实验室三间,学校安防系统一套,并依托电子资源网点使用及**教育云平台的推广,建立了名师工作室,达到了教师空间、班级和学生空间100%的开通率。

二、明确目标任务

(一)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培训计划。推进教育云平台深入应用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强化网络空间培训。内引外联,成立学校教育云应用培训团队,做好与**、**市培训团队的对接与合作。同时普及深化网络空间应用,为师生注册开通**教育云网络学习空间,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

(二)促进“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名师网络工作室、创新素养与教育精品示范课品牌效应,积极探索创新素养教育。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培训研讨活动。

(三)开展数字校园达标建设。积极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试点,积极推动教师利用智能助手和情境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探索,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基于**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全员智能研修,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运用,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新常态。

(四)实现党建工作智慧化。建强网上党建工作阵地,增强线上线下立德树人合力,用好网络思政平台。

三、强化工作保障

1.结对保障:推进与上海市市西中学《关于“互联网+教育”合作互助协议》的落实与实施,加强与**一中、**三中等市内外兄弟学校在“互联网+教育”建设方面的共建互助。

2.制度保障:制订各班设施使用登记制度、和教师“办公电脑使用制度责任书”“各班教室教学设备使用与管理责任”,并“互联网+教育”校本培训。

互联网教育培训篇10

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数字内容,进行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对面的教育活动。它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快速和灵活的交互式功能的多数教育者和学习者。“互联网+”网络教育作为一种网络教育,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互动和沟通的问题。

2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

2.1“互联网+”网络教育普及未有达到绝对的高度

网络普及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并向移动端快速蔓延,在不久的未来,甚至现在,移动互联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网络教育如何从固定台式机用户向移动端用户发展。是“互联网+”网络教育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2.2“互联网+”网络教育缺乏吸引力

从“互联网+”网络教育设置和内容上看,其特点在于:网络资源呈多样化发展,但内容偏重课程教学如同步教学、多媒体教学等,通常是将教学内容做成教学软件后供学员在线观看和下载,并辅以答疑辅一导等服务,在“互联网+”网络教育栏目建设上,本文认为“互联网+”网络教育应该办出自己的特色。“互联网+”网络教育要发挥网络的优势,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在线交互的功能,通过演示和讲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2.3国家政策对产业支持有限

“互联网+”网络教育采用线上培训的发展模式。国内网络教育信用制度尚没有建设完善,单纯的在线培训较难取得用户的信任。十一五以来,国家政策一方面集中在传统领域的正规教育,另一方面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对中小学生“负担”,支持网络教育是远远低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之下,当地的激励,每个学校和课外辅导机构的网络教育发展规划成为贡献更多的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3促进“互联网+”网络教育的对策

3.1加强对互联网培训平台建设与规范管理

“互联网+”网络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平台的支持。平台不但是教师培训的土壤,而且通常决定了教师培训的实施模式与管理模式,因此研究教师培训平台的发展就具有了重要意义。理念和技术是决定教师培训平台设计与开发的两个核心要素。其中,平台的设计理念,尤其是教学理念,决定了平台的设计思路和平台的核心功能,是增强平台教学可用性及附加值的关键。而技术为理念的落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是平台功能最终实现的关键。很多时候,技术还会引领教师培训实践,成为推动理念革新的先导。本文通过基于实践的剖析,试图呈现各个阶段的平台特征及演替规律,以期为我国教师培训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3.2对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如何有效地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互联网+”网络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网络教育资源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通过网络教育资源,烘托场面,使学生在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创设乐学的情境。课堂上可以利用视频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自然过渡到识字教学,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

3.3建立基于网络的面向网络学生的学习策略支持系统和技术支持系统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成功的网络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经常缺乏网络学习活动的理解,学生也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适应网络。所以在互联网在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学院应该添加负责咨询学习策略指导,也可以设计和开发的网络学习策略指导咨询系统基于网络,特别对网络学习策略的指导,培训和公开讨论,鼓励学生讨论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4制定相关的法令法规,提供质量保证体制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尽快以法律的形式的网络教育教学单位各级的规定权利、责任和义务,教学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和评价、运行过程的合法性和监控质量教育。各级教育部门也应该尽快相应的系统,以确保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