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粮食安全现状分析十篇粮食安全现状分析十篇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8:20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篇1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危机 产量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始终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从世界粮食的供给量来看,粮食的产量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就整体而言,世界粮食的总供应量可以满足人类最低的消费限度,但是从局部来看,世界粮食产量的分布极其不均衡。发展中国家2007年的粮食产量为11.68亿吨,占当年世界粮食产量的55%,而2007年发展中国家的总人口约为55.56亿,占当年世界总人口的84%。粮食问题依然是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粮食安全状况

(一)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回顾。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公元108-1911年,中国至少发生了1828次饥荒;民国时期饥荒频发,平均每年有300--700万人死于饥饿。1920-1921年华北四省区,1928-1930年北方八省,1934年全国大旱灾导致饥荒,1942年,1943年广东,1946和1947南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农业问题,中国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是由于洪水泛滥和持续严重干旱,1959年-1961年,中国人民遭受了三年严重困难时期。1962年以后粮食产量缓慢上升,此后由于极左路线的推行,尤其是“”的爆发,中国粮食增长停滞。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持续上升,1994—1998年中国连续五年丰收,1999—2003年由于种粮成本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为此,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保障粮食生产,粮食生产能力又提高,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285公斤,有效应对了全球粮食危机。

(二)我国粮食安全制约因素。

1、人口总量大,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地矛盾凸显。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粮食需求绝对量过多,导致粮食短缺。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可用耕地面积有限,再加上我国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的面积增多,直接导致我国的耕地面积呈现一直减少的态势。

2、种粮成本高,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由于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种粮成本上升,而且农产品如果销售价格过低就会减少农民的收益,种粮效益明显偏低,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水资源匮乏,水旱灾害频发。我国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衡给农业灌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外,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对发展农业生产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威胁。

4、环境污染严重,浪费粮食行为依然存在。我国过度强调工业化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国土荒漠化,草原退化严重,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另外,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粮食供给比较充足的地方,浪费粮食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对粮食安全来说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三、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控制人口扩张。只有严格控制人口扩张,才有可能解决由于人口数量过多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如人地矛盾、人粮矛盾,保障粮食供需平衡。

2、保护耕地。土地资源作为三大生产要素之一,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起着基础和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大力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的建设力度,提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通畅的运输渠道,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粮食市场,适当调控粮食价格,同时加大种粮补贴力度,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保护水资源。水源是农业用水的基础和前提,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水资源,利用生态农业的理念发展节水农业,有助于保护水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浪费。这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破坏,有利于增加粮食供应量。

(二)健全国家和地方的粮食储备体系。

一个健全的强有力的粮食储备体系有利于我国应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粮食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问题,有利于稳定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还存在着规模过大成本过高且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中央和地方也存在着一些利益冲突。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保证健全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

(三)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实行全球化战略。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有助于更好地调节我国粮食的供求平衡,也有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生产更有效率的农产品,分解粮食安全的风险。我国可以通过拓宽自己的贸易渠道、转变贸易方式、建立粮食生产的国外基地等措施来实行这一全球化战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蔡建文.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2]胡岳岷.中国未来粮食安全论.科学出版社,2006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篇2

摘要: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了甘肃省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粮食种植面积、投入要素、受灾情况等均会对甘肃省的粮食安全产生显著影响。甘肃省应该加大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的力度,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粮食的最高产量,以保证该省的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综合对策;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852-03

在2010年的全国经济工作任务中,将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列为了长期国家战略,成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责。近年来受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耕地和水资源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甘肃省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1]。从2007年粮价迅速上涨后,甘肃省将粮食储备计划提高到5亿kg,食用油省级储备增加到了1000万kg。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甘肃省先后投资2500多万元,实施了12个省级储备粮库扩建和改造项目,14个州市全部建起市州粮食储备[2]。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粮食安全一直是专家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韩建民[3]通过分层对比的方法对甘肃省河西灌区粮食生产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他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对河西灌区粮食生产会带来一定冲击。甘肃省需要采用农业新技术以促进粮食生产。陈强强等[4]分析了甘肃粮食生产现状与比较优势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现状特征,认为甘肃未来粮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应从政府、市场和农民等多角度考虑,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粮食贸易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吴文恒等[5]认为,保证一定的播种面积,努力增加粮食产出,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规模;同时,发展生态型农业,是未来甘肃粮食问题的出路所在。张开乾[6]在阐述甘肃省粮食生产现状及目前粮食生产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合理利用水源,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耕地保护,重视耕地质量建设,才能够解决甘肃省的粮食安全问题。

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多注重于定性分析,使用定量分析的较少。因此,本研究使用粮食生产函数针对甘肃省的粮食生产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发现影响甘肃省粮食安全的因素。

1甘肃省粮食安全的实证分析

利用1985~2008年甘肃的粮食生产数据,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分析。该函数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Y=aLαKβ

根据该函数的性质,可将其转化为对数线性的形式,如下:

lnY=lna+αlnL+βlnK

在实际应用中,该函数可根据不同的经济要素条件衍生出不同的模型形式。本研究在进行相关分析时,采用的生产函数模型形式为:

lnYi=β0+β1lnLandi+β2lnFerti+β3lninvesti+β4lnDisasteri+εi

式中,Y表示甘肃省粮食总产量,单位:万t。

Land表示甘肃省粮食播种面积,单位:103hm2,本研究预期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有正的影响。

Fert表示公顷化肥施用量,单位:kg,本研究预期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有正的影响。

invest表示农药施用量,单位:t,本研究预期农药施用量对粮食产量有正的影响。

Disaster表示成灾面积,单位:103hm2,本研究预期成灾面积对粮食产量有负的影响。

i表示样本年数,β表示待估参数,εi表示误差项。以上数据均来源于2000~2009《甘肃年鉴》,具体如表1所示。

使用eviews3.1对模型进行估计,所得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估计模型调整后的R2值有97.1%,这说明被解释变量的方差有97.1%都可以由解释变量予以解释。模型的F检验和t检验均通过,D.w.值为1.85,表明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参数的经济意义全部符合预期假设,该模型成立。

根据表1、表2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1粮食播种面积对于甘肃省粮食安全的影响显著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直接制约着粮食产量。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粮食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较大。在促进粮食总产量增加的诸因素中,播种面积的增长的贡献率较大,达到了92.18%,在诸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最大。甘肃省适耕的耕地相对稀少,因此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耕地抛荒的现象,不利于甘肃省的粮食安全。

1.2投入要素是影响甘肃省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农药施用量和化肥施用量的影响都是显著为正。合理的生产要素投入有助于粮食生产,但是受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化肥和农药在增产方面的作用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对于保障甘肃省粮食安全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7,8]。

1.3受灾情况对粮食安全有显著影响

粮食安全深刻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甘肃省的自然条件较差,自1985年以来,甘肃省粮食生产的成灾面积呈现出周期式波动的特点,平均3~4年为一个周期,不过成灾面积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9]。

2政策建议

根据模型结果来看,粮食种植面积、投入要素、受灾情况等均会对甘肃省的粮食安全产生显著影响,综合以上分析,结合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2.1调整粮食生产布局,落实粮食政策

随着退耕还林及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在夏粮面积逐年下调的情况下,应重视落实粮食生产的各项相关政策,加大在科学种田、优化品种、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认真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甘肃省8号文件精神,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2.2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

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是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增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目前甘肃省在农技推广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从而改善甘肃省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现状[10]。

2.3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保护粮食生产的基本资源――耕地,进一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一是严禁为了眼前短期利益非法将耕地转为其他建设用地,特别是用于建造污染严重的工业厂房等。二是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将是较长时期内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三是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实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的平衡。

2.4调整农业保护政策

重视农业的有效保护,继续加强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合理调整支持结构:一是加强以水利和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政府拨付的专项资金,将其投入到水土流失治理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去,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稳定供给粮食的能力。二是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持。主要以直接补贴的方式,当发生自然灾害时,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对受损失的粮农进行补贴。

3结语

粮食安全问题事关重大,在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受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差、资源短缺、经济发展水平低和体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甘肃省的粮食安全形势较为严峻,不容忽视。在未来,甘肃省应该加大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的力度,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努力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粮食的最高产量,以最终保证甘肃省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国祥,陈劲松.粮食减产与粮食安全[J].中国农村经济,2001(4):4-10.

[2]段小红,王化俊,耿小娟.甘肃省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3):280-284.

[3]韩建民.甘肃省河西灌区粮食生产问题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37(2):213-220.

[4]陈强强,李新文.关于甘肃省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思考[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40(1):117-123.

[5]吴文恒,牛叔文,曲玮,等.甘肃省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剖析[J].干旱资源与环境,2006,20(5):139-144.

[6]张开乾.甘肃省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6(1):25-27.

[7]张学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解读[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84-86.

[8]罗坤,徐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J].云南农业科技,2006(B05):16-18.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篇3

关键词: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启示

确保全国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这就要求对粮食安全进行预警和监测,并用正确的决策对粮食安全进行调控。为适应新形势下湖南省粮食安全领域发展变化的新要求,研究适合省情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为粮食宏观调控部门提供科学快速的决策支持工具,成为当前粮食安全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务。由于每个省的地理人口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存在种种差异,使得各省在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上均有不同,所以不能盲目引用。

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分析

目前,国内对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就。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储备等各个环节,其指导思想就是在出现粮食不安全时,立即启动系统中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粮食市场安全、社会稳定。当然,系统采取的措施应当是可操作的、有效的。因此,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应对粮食不安全警报而建立的,用来消除、防范、抵御粮食不安全,实现粮食安全。本文分别以上海、河北、福建为例介绍。

(一)上海市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上海是一个特大型的粮食消费城市,一个由市场检测、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先兆预警等环节有序衔接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在上海已经逐渐成型。这个预警监测模式的特点是能够即时应对粮食市场的供求波动。上海信息监测网络涵盖了九个大型粮食批发市场、五个粮油加工、销售骨干企业以及19个区县的粮食市场。其中有33个监测点,这些监控点按照每天每周每月的不同要求,将各自的进货量、销售量、价格等数据上报汇总。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就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监测。

随着上海粮食流通市场的发展,监测点的数量和检测网络的规模都将不断的扩大。除此之外,上海还密切关注周边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市场走势,以及国际农产品现货、期货的市场行情。业内人士认为,在广泛监测和信息收集的基础上,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将对粮食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粮食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而实现先兆预警,然后即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河北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建国以来河北省的粮食生产得到了稳定的发展,1949年河北省粮食产量仅为469.5万吨,到1998年河北省粮食产量已经达到2917万吨,50年来增长了521.96%。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07年河北粮食产量为2841.6万吨,与1978年相比河北省粮食年产量增长了68.3%,增加了1153万吨。但是河北省粮食增产速度时快时慢,有时甚至出现负的增长,由于种种原因河北省粮食产量在年度间的分布并不平均,而且还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因而需要生产预警系统来对其进行监测和预警。目前,河北已经研究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它的特点是把经济波动理论、经济预警理论运用到粮食安全预警监测分析之中,并运用灰色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计算手段,以及扩散指数法和预警灯图法对河北的粮食生产进行了实证和预警。这种模式的建立已经成为河北省研究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的一个重要成果。

(三)福建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为了确定粮食生产警情,福建省也建立了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它的特点是研究福建省粮食总产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以粮食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方程。福建省对粮食生产一直持积极支持与鼓励的政策,但是福建省粮食生产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投入要素,而不是需求,故在方程中应选择主要投入要素作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变量,诸如农业劳动力x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2、化肥使用量x3、农机动力x4等,用这4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建立方程,经参数估计和检验后发现,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充足,农业机械虽然在提高产量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非关键的作用,因而农机劳动力在方程中并不显著。重新建立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模型1:ln(y)=o7340741n(x2)+0.186691n(x3/x2)+u

(0.056382)(0.10234)

(13.02)(1.824)

r2=0.99987,f=59234.33832,

se=0.07582,d.w=1.49310

模型2:in(y)=0.8065071n(x1)一0.1731421n(x2)+v

(0.108729)(0.089483)

(7.418)(1.935)

其中方程下方第1行为参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差,第2行为对应参数的t的检验统计量值。r2为较正可决系数。模型1的参数估计值0.734074,0.18669分别为播种面积,每亩化肥使用量的产出弹性。即播种面积增加1%,产量增长0.734074%;每亩化肥使用量是这样的:播种面积增加1%,产量增长0.18669%。所以模型1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类似地,模型2也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两个模型的方程和变量都很显著,拟合优度也都很高,接近于1。两个模型的随机干扰项都不存在一阶自相关。由于未采用截面数据作样本,且观察值全部为实物量单位,两个模型随机干扰项的异方差性可以避免。因而两个模型都是较理想模型。

(四)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相关研究

尽管国内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根据不同的省份来设计的。不过它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模式。这种共同的模式可归纳如下: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由信息网络、信息处理、信息、预警指标、发出预警信号等子系统构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信息网络,它能借助现代互联网工具将遍及全省的粮食信息网点相互连接,并有效且及时的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递到预警系统进行处理。这种预警监测系统,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早作防范,然后信息处理。信息模式的特点是将信息处理形成信息网络,加强对粮食市场监测,及时收集、分析监测省内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根据信息处理结果,即时将这些信息定期提供给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为粮食行政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参考,采用适当的渠道定期向社会,使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有关政策法规,调整生产计划或经营策略,以期达到调节市场供求平衡目的。预警指标,建立灵敏、准确提供信息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进行粮食安全预警。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因为从这些指标中可以判断粮食安全与否,如粮食生产、需求、进出口、储备、粮食价格等方面的指标。所以要建立某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就要根据该省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对系统进行设计。

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三个省份的具体分析,以及对国内研究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种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都是根据各自省份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我们不能盲目的借鉴。但是可以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其中适用于湖南省的可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

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的关键,国内对有关粮食安全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地区粮食安全预警的研究较少,分省尺度上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不仅受国家整体水平上的粮食安全的制约还受各省具体粮食安全影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湖南省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时考虑的警情指标较全国尺度要少,可以忽略国际粮食供需变化的影响,同时重点考虑涉及湖南地区本身的指标。

本文认为可以将预警指标设置如下:粮食亩产增长率,受灾面积增长率,播种面积增长率,食品工业产值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化肥销量增长率,农药销量增长率,役畜拥有量增长率,农民与非农业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例增长率,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率,有效灌溉面积增长率,农业商品率增长率,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指数,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粮食经济作物比价,农用机械动力增长率,化肥价格指数,另外,农资价格是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受农民本身货币购买能力的限制,农资涨价对农民的购买能力更是雪上加霜。所以监测好农资价格是影响农民投资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套自动的预警监测系统。网络不仅可以提高预警监测的准确性还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利用统计信息和遥感估产信息动态分析区域粮食的年度和年内供求状况,对湖南省粮食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进行预测和预警。这将为我省粮食宏观调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各粮食部门提供方便有用的信息参考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南构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的思路

从湖南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把经济理论、经济预警理论运用到湖南省粮食生产中,进行粮食生产的监测预警研究,根据监测、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先兆预警等有序的环节建立湖南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从粮食生产增长率的角度去发现湖南粮食生产中潜在的问题。

预警就是对事物发展的未来状态进行测度,预报不正常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提出防范措施。粮食生产预警系统是为了防止粮食生产运行偏离正常发展轨道或可能出现危机而建立的报警系统。湖南是农业大省,自然条件优越,水稻产量居全国第一。但近些年其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2000年湖南耕地面积为507.98万顷,而到2003年耕地面积只有452.98万顷,平均下降13.75万顷/年,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少有回升,但是增长速度缓慢。

从湖南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运用预警的有关理论,进行粮食生产的监测预警研究,构建湖南省粮食生产监测预警系统。这种系统从逻辑上讲应包括这样几个阶段:明确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并预报警度。这里,明确警情是大前提,是预警研究的基础,而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属于对警情的因素分析,预报警度则是预警的最终目标。湖南粮食生产监测预警是根据粮食生产所出现的严重偏离正常的状态,在未造成粮食生产灾害之前进行预测、预报及调控。湖南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模型就是依据宏观经济预警的逻辑过程,即确定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并对湖南省进行粮食生产预警研究。通过探索建立湖南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做到有备无患,加强对湖南省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科学分析市场走势,确保湖南省粮食安全。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贡光禹译.谁来养活中国——中国未来的粮食危机.未来与发展[j],1995.2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篇4

摘要: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粮以土为源。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础的基础。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生产的波动,进而影响到粮食的供给及粮食安全水平,加强耕地保护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攀枝花市为例,对其1999-2012年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攀枝花市耕地数量和粮食产量增加,但人均耕地少,粮食供需紧张,容易发生粮食危机。

关键词:耕地保护;粮食安全;攀枝花

耕地保护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耕地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粮食的潜在供给能力[1]。面对我国“一多三少”的土地资源国情,加之快速城市化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实际情况,耕地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必然会给粮食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1994年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引起了当今学者的重视,刘正山(2006)[2]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不能简单的将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挂钩,影响粮食产量主要因素则是价格、投入、政策等因素。然范成勇(2010)[3]等人认为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保持必要的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自给和安全的基本条件。从研究的已有成果来看,耕地保护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粮食主产区或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对全国、省(区)宏观性的大中尺度为主,对西部地区和地区(市)等中小区域耕地保护的研究较少[4]。因此以攀枝花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1999-2012年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变化,得出一些结论。对其实现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区概况

攀枝花市是中国四川省省辖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北纬26°05′~27°21′,东经101°08′~102°15′。位于攀西大裂谷的中南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主要以山地地貌为主。属于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具有夏季长,四季不分明,干、雨季分明,日照多,太阳辐射强等特点。境内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和钒钛磁铁矿资源。下辖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五个区县。2014年攀枝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0.85亿元,增长9.3%。粮食播种面积4.1万公顷,增长2.4%,粮食总产量21.82万吨,增长2.0%。

2.攀枝花市耕地资源现状

2.1耕地数量现状

攀枝花市耕地资源总量是增加的。1999年,攀枝花市耕地面积31.57千公顷,2012年耕地面积达40.81千公顷,由占四川省耕地面积的0.71%上升到1.02%。总的来说,攀枝花市耕地面积变化可以分为波动的稳定、上升和较高的稳定三个阶段。由于1999年以来,攀枝花市总人口大致呈逐年增长趋势。2007年前总人口年均增长1%左右,除2009年总人口减少0.27%外,2008-2012年总人口年均增长0.3%,故人均占有耕地量少。2008年前攀枝花市人均耕地在0.03公顷左右,2009-2012年人均耕地增长至近0.04公顷。

2.2耕地质量现状

耕地分布不均衡,市内耕地等别分异规律复杂。攀枝花市90%左右的耕地主要分布在米易县、盐边县和仁和区,极少数耕地分布在东区和西区。根据等别面积加权计算,攀枝花市耕地平均等别为8.01等,说明区域内的耕地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但耕地等别差距较大,其中米易县最高等和最低等间差距达7个等。中等地分布范围广,占51.815%,其次是高等地,占46.011%,优等地范围小,仅占2.17%。然而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占用最多的是优质耕地。

3.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关系

通过统计数据(图1)发现,攀枝花市粮食产量分为先增后减和持续缓慢增加两个阶段。1999年粮食产量22.69万吨,2012年达到23.61万吨,粮食产量增加0.92万吨。研究表明,攀枝花市耕地面积对粮食产量具有约束作用。这是因为耕地数量不是唯一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政策、价格、天气、技术等因素也影响着粮食产量,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对耕地生产力的作用越发突出。但在自然状态下耕地数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经济水平及科技水平落后地区,粮食安全的主要保障还是靠耕地数量来维持[5]。

4.结论

(1)攀枝花市耕地数量是增加的。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的耕地保护制度正处于一个完善时期,土地利用规划制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不断修改和完善,形成了以土地管理法和农业法为基础,各种政策以及地方性法规为支撑的较为完整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6]。

(2)2012年相比1999年,攀枝花市耕地面积增加9.24千公顷,但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少,是四川省的四分之三,并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053公顷的警戒线。

(3)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初步小康型粮食消费标准为人均400千克[7-8],然1999-2012年攀枝花市人均粮食产量在200千克左右,粮食自给率为44%-56%,而2008年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将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这说明攀枝花市粮食安全压力巨大。

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条件,粮食安全关乎到国泰民安,各地区必须从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方面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度,建立起耕地保持-农地保持-农地保护的多级保护体系。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肖顺武.论耕地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解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8(4):59-62.

[2]刘正山.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J].财经科学,2006,(7):89-95.

[3]范成勇,付士波,谢鑫星.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基于卡尔多―希克斯改进视角[J].草叶科学,2010,27(3):132-135.

[4]郭芙梅,黎德川,廖铁军.我国耕地保护问题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3(2):765-767,791.

[5]耿玉环,张建军,田明中.论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906-909.

[6]张效军,欧名豪,李景刚.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变迁及其绩效分析[J].社会科学,2007:13-20.

[7]郭忠.山西省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5):23-27.

[8]贺一梅,样子生.基于粮食安全的区域人均粮食需求量分析[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07,6-8.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篇5

一、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总体关系

粮食安全问题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意义重大。1966年Fao在罗马召开的联合国世界粮食会议上,提出了最初的粮食安全概念,“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经过40多年的发展,粮食安全概念得到了不断地扩充和完善,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偏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它由粮食生产安全、粮食供给安全和粮食需求安全三个方面组成。其主要内涵是确保能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可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要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粮食。这三者缺少任何一个或两个因素,都将导致粮食不安全。

二、耕地资源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产量,增加粮食有效供给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尽管粮食产量也受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但是粮食产量主要是由播种面积和作物单产水平决定的。

据统计,世界绿色革命使全球粮食单产从1970年的1770千克/公顷增加到2000年的3060千克/公顷。我国近30年来的作物单产增加,也得益于作物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施肥技术等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当前,为了继续保持农业革命的成效,人们还研究了基因育种等现代农业技术,然而这些技术进步的实施必须依靠高质量的农田作为支撑,遗传基因控制技术和现代农业精确农业技术只有在优势耕地资源上才能实现。

耕地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基础,对粮食有效供给能力起着最根本的约束作用,特别是耕地资源的数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尤为深远。耕地数量变化与粮食产量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相关性:一是耕地数量年变化率对粮食产量年增长率有明显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表现为二者整体上具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即耕地面积增加的年份都伴随着粮食总产增加;二是耕地数量年变化率与粮食产量年增长率的变化并不同步,出现耕地面积减少而粮食产量增加的情况。这并不意味着耕地面积已经不再是决定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未来作物单产提高存在极限,靠高投入带来的提高需付出环境代价。在耕地面积变化与粮食产量变化不一致期间,农业科技进步不仅抵消了耕地面积减少所导致的粮食减产,而且使粮食总产量出现大幅度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耕地资源数量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力被弱化。在物质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或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起强约束作用,表现为粮食总产量随耕地面积增加而增加,反之亦然。但是当物质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时,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约束作用被弱化,二者变化可以不完全同步,即耕地面积的减少并不必然导致粮食总产量降低。物质、技术的高投入使粮食单产、复种指数提高,从而对粮食总产量起主要作用,此时耕地面积的作用居于次要地位。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耕地资源作为粮食生产主要生产资料的地位将有所降低,但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仍是稳定粮食产量的重要保障,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始终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耕地数量对粮食安全具有正相关性,如果耕地资源处于减少状态,那么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近年来,由于过量施用化肥和工业“三废”的排放,耕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最为严重的破坏,农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不断上升,甚至出现人人自危的局面。耕地资源生态环境恶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粮食减产和农产品有害物质含量增高威胁健康这两个方面。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时代,生态污染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所以粮食安全不仅仅只是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更重要的是供给健康粮食。

耕地资源质量安全不仅取决于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元素的含量,更受地形、水源保障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河南省部分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建国初期盐碱地面积只有60多万亩,后因灌溉不当,1961年发展到了1300多万亩,上世纪70年代治理后目前仍然有400多万亩盐碱地,严重影响了河南农业发展。相关研究表明,耕地质量直接影响到了粮食产量的高低。傅泽强等人在分析了全国2137个县1992—1994年粮食产量的统计资料后发现,高中低产田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比例为2.7∶1.8∶1。由此可见,耕地资源质量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耕地资源安全主要包含三个层面: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当以上三个层面均处于安全状态,三者整合同一的状态下才能保障耕地资源的整体安全,而耕地资源质量和生态安全则是在保障数量安全的前提下,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同时保持良好的耕地生态环境与可持续性。

三、粮食安全对耕地资源的影响

对我国形象的说法就是“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既表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表明一个粮食消耗大国。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反映粮食安全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压力。建国以来,我国复种指数增加了近30个百分点,耕地利用程度加剧。当粮食安全处于安全状态时,粮食储备和粮食供应充足,粮食价格稳定,耕地资源所受的各种压力可以得到缓解,从而提高了耕地资源的安全程度;当粮食供应紧张,粮食安全处于非安全状态时,粮价上涨,政府和市场这两只看不见的“手”就会加大耕地资源的各种压力,导致耕地资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生态环境恶化。粮食安全和耕地资源安全都处于“安全态一非安全态一安全态”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出现反复波动。

目前我国粮食的主要生产者——农户的土地利用目标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更多的农户着眼于可获得高价值的作物种植上,而中西部地区农户种田的目标是满足自己粮食需求和获得一定利润,形成了“993861”部队(老人、妇女和儿童)种田、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局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耕地资源的太少,使中国的部分农民成为了世界上特有的“两栖”居民,辗转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使国家实施农业政策提高粮食产量能力有所下降的原因。

综上来看,粮食安全不能仅仅寄托在粮食单产持续增加上。从技术上来讲,粮食单产可以小幅度提高,但是大幅度提高有限。粮食单产的增加必须依托丰富优质的耕地资源。我国作物单产依靠高投入增加所造成的环境代价是耕地资源短缺的直接原因。在人均耕地资源紧缺条件下,有限的耕地资源迫使农户土地利用目标多样化,使国家政策调控的空间有限。因此,无论是从科技进步、政策调控,还是从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来讲,粮食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资源保障,才能有效协调粮食高产和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问题。

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耦合实际上主要表现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地区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达到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它是耕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等影响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主要受耕地保护能力、生产技术水平、科技服务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尽管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但耕地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下面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耕地资源变动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我们用最为流行的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20世纪初美国经济增长时提出的一种生产函数,即Y=KaL来分析和测度耕地面积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将粮食产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粮食播种面积代替耕地面积进行考察,以粮食产量作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表征变量,证明耕地对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耕地对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表现在两个方面: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表现为耕地的产出能力),而耕地流失一方面引起了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引起了耕地质量的降低,减少了耕地的产出能力。因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的对策以解决耕地减少的问题,以保护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五、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粮食贸易和粮食供求的影响

世界粮食贸易的进出口格局是长期形成的,粮食的价格弹性大,进出口量稍有增减,就会对国际粮价产生明显影响。我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粮食进出口的“大国效应”显著,在小麦和稻米上尤其如此。

就粮食净出口情况来看,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净进口粮食44年,只有2010年是粮食净出口。尽管我国粮食进出口量占我国粮食产量的比重均较小,基本在3%以下,但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我国粮食贸易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例如2009年,我国粮食需求已经达到5.23亿吨,占世界年度粮食消费需求的23.5%,相当于世界贸易量的2倍。即使是10%的粮食从国外进口,也相当于世界谷物出口量的20%,这也从另一面印证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粮食供求关系出现重大变化,即从以往的供不应求转向阶段性供大于求。具体表现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5000亿公斤水平,国家粮食总库存充足。这就有可能保证粮食主销区的粮食需求量,使其长期以来囿于粮食自求平衡、未能放开手脚调整农业结构与发挥比较优势及发展效益农业的困境得以解脱。

由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需求始终是首要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粮食实现连续多年增产,使粮食与主要食物的产销关系和供求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全国人均粮食和主要食物占有量显著提高,居民食物结构更趋多样化与合理化,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也逐步健全和完善。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将粮食产量视为粮食安全的核心,一旦粮食产量出现波动,就立即出台粮食保护价政策,以防止粮食生产的滑坡。总体来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隐忧。所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粮食安全压力加大,导致粮食贸易和供给出现困境:物价居高不下,粮食收益率下降,粮农收益不高积极性低,直接威胁着粮食生产的发展,粮食生产的“兼业化”“、副业化”趋势将更加明显,粮食安全供给问题一直存在。

(注: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耕地减少视角下的粮食安全问题和对策研究”(2011FJJ04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学忙、董利民:武汉市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6(4).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篇6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价格流通体制

一、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1.“粮食安全”的内涵。20世纪70年代爆发粮食危机,由此“粮食安全”概念逐渐付出水面。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位是“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的了足够粮食”。

粮食安全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主要指标有:外贸依存度、粮食储备水平(一般要求粮食储备要达到粮食需求量的18%左右,低于14%即处于粮食危机边缘)、粮食产量波动系数(通常波动系数应该控制在2%左右)、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几个方面。

2.外国粮食供求现状及我国粮食安全形势。(1)我国粮食供需现状。从供求层面分析,我国粮食供应主要依靠自主生产,自主生产占粮食供应的90%以上。但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受到的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强。一是我国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受到压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耕地面积极少,水土资源污染不然严重;二是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中的原料成本都大大提升,人力物力投入加大;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有待加强。

从需求层面个上讲,当前我国粮食需求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从需求用途上看,口粮需求比重下降,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需求增加,这会对我国粮食生产添加新的压力;其次,我国粮食品种需求差异加大。由于受到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的影响,玉米、大豆等品种需求加大,国内生产逐渐不能满足需求;再次,从地理需求上看,我国粮食区域间的供需不平衡将加大,“北粮南运”局面没有得到改变。

(2)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分析。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资源约束增强,粮食供求平衡压力增大。我国耕地和粮食耕种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粮食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经营方式落后,粮食生产力水平较低。

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升级,粮食社会需求结构矛盾比较突出。从粮食消费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看,口粮在粮食消费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由主要依靠谷物的数量型向肉蛋奶等质量型转变,引发了饲料粮消费的快速增加。同时由于新兴生物制药、食品加工、酿酒及燃料乙醇等行业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工业粮消费的不断提升。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的增加,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及粮食生产资源约束加强,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粮食供需还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将会日益突出。

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分析

1.国内粮食生产环境因素。第一,国内自然资源环境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影响。首先,耕地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粮食耕地面积由于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大超过了粮食单位面积生产速度。其次,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最后,由于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粮食生产也受到一定的波动。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因素。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还有很大空间可供挖掘。另一方面,我国耕种机械化程度不高,与发达国家很有很大的差距。第三,农村市场劳动力资缩减。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带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增长,就业机会也逐渐增多,为了增加收入,农村劳动力纷纷走出农村,寻找致富途径,农村缺乏足够的优秀强壮劳动力。第四、体制和政策因素。一方面,我国从2004年开始的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以及农村减免优惠政策,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必须看到我国粮食生产在体制和政策上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不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中央在粮食储备上还不能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建立灵活的应对机制。

2.国际宏观环境因素。第一,新生能源原料的需求影响粮食安全。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一路攀升,不仅仅使得粮食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而且代来另一个新的问题,即发达国家纷纷寻求新的能源来替代石油资源,这其中,使用粮食资源来生产生物燃料占了很大的比重,影响了粮食安全。第二,国际粮食投机商操纵市场,扭曲粮食价格。尤其表现在,大量国际资本纷纷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使得粮食等农产品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粮食价格被恶意抬高。第三,发达国家的农业高额补贴,对发展中国家农业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高额补贴,压低了国际粮食价格,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人力物力大大减少,由此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三、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难点及考验

由于受到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因素,农业生产成本,国际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还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1.粮食生产投入因素配置难度加大。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带来的粮食生产用地减少,水土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的频发,农村市场劳动力减少及老龄化趋势,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国未来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粮食生产必备资源的如何配置,粮食生产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都是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必然要解决的难题。

2.粮食需求的结构性增长问题。首先,我国人口每年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这些增加人口对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其次,我国城乡人口在粮食消费结构上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再次,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也逐年增加;最后,粮食用于生物燃料制造逐渐得到推广。如何平衡粮食需求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3.粮价上涨并没有使得农民增收,对粮食生产促进作用有限。自从我国进行农业改革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农民减负,取消农业税并给与农业生产补贴,粮农的账面收入是提高了,但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成本也大大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没有明显的提高。

4.政府宏观调控压力增大。由于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在粮食生产上的宏观调控压力不断加大。一方面表现为国际宏观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如粮食生产运输原油价格波动对粮食价格及生产成本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除了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之外,还存在诸如重大疫情、食品安全等突发事故,这些事故的直接影响就是影响粮食价格,造成粮食的不安全因素。

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分析

1.优化生产环境,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首先,要稳定粮食耕地面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粮农积极性。政府在工业化用地,城市化用地以及农业用地的问题上要起到调控的作用,严格保护农业耕地,防止出现各类建设用地侵占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灌溉,提倡农业种植机械化,促进农业规划、集中化经营,提高农业种植水平,以此带动粮农生产积极性。其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种植科技含量。在粮食生产上要改变以往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利用科技水平,科学种植,以科技带动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粮食生产中的科技投入,建立优秀的科技生产队伍,推广粮食生产新方式,新模式。

2.联社粮食安全的政策保障体系。首先,健全粮食生产与采购的保护措施。如: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完善农业生产扶植体系,依靠政策激励与价格引导调动粮农生产积极性等。其次,完善粮食安全金融保障体系。对设计粮食生产、流通、运输等环节的配套金融服务要不断深化,提高对粮食生产环节的金融支持。再次,加强农业政策保险体现建设,在信贷支持和保险两个方面为粮食生产提供有力支持。最后,建立健全粮食储备体系。要根据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合理确定粮食储备数量,建立系统化的粮食吞吐机制等。

3.利用国际市场,最大程度地降低粮食安全的风险。我国粮食供给内生性极强、外向型不足,国际粮食市场满足我国粮食供给的空间有限,不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我国粮食的缺口,必须坚持实行粮食立足国内、自给自足、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方针,保障我国粮食市场的供求平衡,降低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同时,开展多元化的国际粮食贸易,破除国际资本垄断。要同多个粮食贸易出口国建立自由双边贸易和开展援助活动,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农产品贸易机构,进行国家与地区间互惠的粮食生产贸易合作,实施多样化的农产品贸易,减轻我国粮食需求压力。

参考文献: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篇7

[关键词]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界限;农产品进出口;粮食供给

作者简介:朱丽萌(1963―),女,江西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南昌,330013),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数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单位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等原因,导致我国农业缺乏竞争优势。进入本世纪后,伴随关税降低、取消非关税措施以及市场开放,我国农产品是否已经受到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的威胁,未来农业产业是否还是处在安全的状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预警分析

本文采用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预警界限对农业产业安全进行预警分析。根据度量产业安全的常用指标,结合农业自身的特点,本文选择以下四个指标作为衡量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1][2]

(一)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

由于影响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而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本文采用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直接反映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农产品对世界出口额-农产品从世界进口额)/(农产品对世界出口额+农产品从世界进口额)。该指数值越高,表明我国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低。

(二)粮食自给率

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在农业产业安全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确保中国的农业产业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本文采用粮食自给率作为反映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又一个指标。粮食自给率=粮食总产量/粮食总需求。该指标值越高,表明我国农业产业越不容易受到外来势力的威胁;反之,则容易受到外来势力的威胁。

(三)农业产业进口对外依存度

该指标主要反映国内农业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本文采用国内农产品贸易进口总额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农业产业进口对外依存度越高,产业受跨国因素影响越大,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安全度就越低。

(四)农业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

该指标主要反映国内农业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本文采用国内农产品贸易出口总额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农业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越高,产业受跨国因素影响就越大,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安全度也就越低。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农业产业出口量越大,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越强。农业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太低,表明国内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也不利于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壮大。

针对上述四个指标内涵,并借鉴国内及国际经验,设置各指标的安全状态预警范围如表1所示。

二、我国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相关指标值的测算

根据本文建立的农业产业安全指标体系,必须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粮食供需状况等进行预测。

(一)农产品进出口预测[3]

本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综合考虑农产品关税、配额等多因素对农业进出口的影响,并经多因素筛选,最终确定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预测模型如下:

式中,impot、eXpot分别为t年的农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亿美元),impot-1、eXpot-1分别为t-1年的农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亿美元),oUtpUtt为t年的农业总产值(亿元),inFt为t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模型显示,我国农产品进口与上一年农产品出口呈正相关,与农业总产值呈负相关,与农产品关税、配额关系不明显。农产品出口与上一年的农产品出口呈正相关,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上一年的农产品进口呈负相关,也与农产品关税、配额等因素关系不明显。

依据农产品进出口预测模型,模型中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采用指数平滑法得到,农业总产值则以2004年为基数,依据我国1998年以来平均增速5%进行递推,由此可以获得未来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预测值。

(二)粮食需求与供给预测

本文粮食需求采用人均粮食需求与总人口之积进行测算。根据我国目前的人均粮食实际需求量,以及不断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善的需要,参照1996年10月中国颁布的《中国粮食白皮书》对人均粮食需求量的估算,2000至2010年间我国人均380-390kg的粮食需求量是能满足我国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的测算,本文直接采用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对我国人口发展的预测值,预测到2010年中国人口达13.77亿人。由此可以得出2001―2010年我国粮食总需求的预测值。

本文粮食供给采用粮食播种面积与单产之积进行测算。自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1.206亿公顷下降至2004年的1.016亿公顷。但降幅明显的是20世纪80年代及21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1.085-1.138亿公顷之间,特别是90年代后期,粮食播种面积呈增长趋势。进入21世纪,伴随着新一轮工业化的推进和种粮比较利益的持续下降,粮食播种面积又呈快速下降之势。假定2000―2010年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下降速率与1980至1990年相同,则2000至2010年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将从2000年的1.085亿公顷下降为2010年的1.051亿公顷。事实上,2003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已降至0.994亿公顷,降幅之大,远高于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2004年中央支农“一号文件”的出台,才扭转了下降的局面,达1.016亿公顷。由此,我们假定2004至2010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1亿公顷的水平上。其理由是:(1)20世纪90年代后期持续的粮食丰收,粮食出现供给相对过剩的局面,致使粮食比较利益下降,大大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方面导致农村土地撂荒,另一方面导致复种指数下降。扩大复种指数,杜绝土地撂荒,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仍有增长的空间。(2)中国新一轮的开发区热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乱占耕地的现象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支农“一号文件”,更是从具体措施上确保了粮食产业的发展,必将极大地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3)工业化、城市化仍是我国今后发展的主旋律,受土地资源有限的制约,未来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改革开放以来的20世纪末,我国粮食单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4年达到单产最高水平,其次是1998和1999年。1978―1998年间,粮食单产增长了78%,年均增长2.93%。此后,粮食单产一度有所下降,但2000―2004年间,粮食单产平均增长了2.05%。特别是2004年,在中央支农“一号文件”的促进下,粮食单产在上年基础上增长了6.65%。鉴于2004年粮食生产在中央“一号文件”利好的情况下单产达历史新高,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两个粮食单产最高水平期间的速度来度量未来粮食单产增速。1998―2004年,我国粮食单产年均增长0.44%。以2004年为基数,以0.44%为增速,预测到2010年我国粮食单产水平为4744公斤/公顷。这一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现有5930公斤/公顷的水平。可见,本文设定的这个目标是完全可行的。按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提高单产的潜力很大。其理由如下:(1)我国耕地2/3属中低产田,加大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潜力较大。国际比较表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水平的平均值差约在10―30个百分点以内。农业科技进步潜力大。(2)我国土地通过增加有机肥和平衡科学施肥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化肥施用效果,实现增产。(3)我国农业用水通过南水北调等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也可避免在很大程度上人均水资源贫乏等对农业用水的制约。

依据上述的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预测结果,可以得出我国粮食总产量的预测值。

三、农业产业安全度的预测与结论

本文将农业产业指标安全状态分为四种,即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危机,相应的安全等级为a、B、C、D,并分别给四种状态规定不同的分数范围[0,20],[20,50],[50,80],[80,100],分数越大,表明农业产业面临的危险越大。

依据本文的预测数据,可以得到2001―2010年农业产业各指标的预测值。通过农业产业指标值到安全状态分数值的映射,[4]可以获得农业产业各指标安全状态分数值。

对各指标所映射的安全状态分数值Fi进行加权求和,即得出农业产业安全度综合指数S:

S=∑(wiFi/∑wi)

式中,wi是Fi的权数,S的取值在0―100之间。

假定农业产业各指标权重相同,可以得出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度指数。

表7显示,2001―2010年间我国农业产业处于基本安全到不安全的状态。同时,根据本文测算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尽管中国加入wto时,在农业方面做出了许多承诺,如减让关税及取消非关税壁垒等,但这些对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并不大。第二,影响农业产业安全的首先是粮食供给状况。根据本文的研究,测算的农业产业安全是建立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公顷、粮食单产年均增长0.4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以及到2010年人口控制在13.77亿人的基础之上的。其次是农业产业生存和发展状况。我国不仅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偏弱,而且未来农产品进口对外依存度偏高。目前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有时又难以抵挡突如其来的灾难(如禽流感的袭击和蔓延),因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任重道远。

鉴此,农业产业安全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不被侵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公顷以上;(2)应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用于农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和用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以及用于改善农业基本设施等,以提高我国耕地的产出水平,确保粮食单产每年递增0.5%以上,最好能达到年均递增1%的水平;(3)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到2010年将人口控制在13.77亿人的范围之内;(4)应通过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和份额,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5)要用好wto给予中国农业的符合多边规则的保护,特别是“黄箱”和“绿箱”等支持政策,将农业补贴从农产品流通领域向农业生产领域转移,从保障农业生产型补贴逐步向增加农民收入型补贴转移,以此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确保农业产业的稳定与持续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何维达,宋胜洲.开放市场下的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篇8

2.加强粮食行业协会(学会)建设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石恩祥

3.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特征的实证研究何蒲明

4.对地方国有粮企生存发展的思考刘升禄,赵涛

5.注重"五性"促进项目建设推动粮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杨明君

6.强化载体建设实现多方满意粮食问题研究徐盛惠

7.以放心粮油为抓手建立消费安全屏障高忠丽

8.透过"豆你玩"、"蒜你狠"现象看中国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和实效性蒋晓华

9.四川省雅安市粮食产需与安全状况分析高德章

10.关于粮油质量监测工作的思考张建中,梁彬

11.构建甘孜州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考廖命福,肖淑平

12.加快推进攀枝花粮食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思考白朝聪

13.四川省粮食局与四川省南充市商业银行成功举办银企座谈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4.不同种类的粮食微生物与粮食储藏的关系井勇

15.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农村储粮现状与对策袁盛军

16.加快四川省眉山市粮油仓储设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陈善泽

17.加强储备粮管理与轮换成本控制研究张胜军

18.提升粮食产业化水平服务"世界现代化田园城市"建设四川省成都市粮食局

19.探索专用小麦订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川省西昌市粮食局

20.粮食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何德兴,刘开荣

21.我是粮食忠实的守护神赵加辉

1.抓好大春粮食收购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粮食问题研究》编辑部

2.抢抓机遇力促转变加快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科学发展侯勇

3.全面推进求实效多措并举谋发展——四川省开展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活动的实践与体会侯勇,张书冬,王亚南,余波,徐小彬

4.粮食直补:研究进展与政策改进刘成玉,杨建利,杨琦

5.全球麦价为什么飙升陈支农

6.川东南十市大春粮食形势分析综述蔡开泉

7.当前粮油供求及市场形势分析王世海

8.从大蒜涨价看我国粮食安全杨伯平

9.顺势而行借力而为做实做好粮食仓储工作汤朝林

10.四川省自贡市农户小粮仓建设情况调查及思考杨跃刚

11.对完善地方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探讨张小华,陈林

12.浅谈粮食轮换风险四川省峨眉山国家粮食储备库

13.十二部门:健全完善调控体系和机制,骨干企业将作为补充

14.发改委:抬价囤粮者3年内禁止"入托"

15.加强粮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杨贤俊

16.构建粮食物流体系促进雁江粮食经济发展李泽铭

17.四川省绵阳市发展粮食低碳经济成效明显赵涛

18.四川渠县粮食系统职工抗洪抢险侧记陈如将,沈晓东

19.与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中的自留地问题简析姜长青

20.加强粮食流通分级分类监管的实践与思考唐军

21.加强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构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王光华

22.脑力劳动者健身十步骤

23.粮食问题研究六大最佳运动方法

1.加强市场监管搞好粮油收购《粮食问题研究》编辑部

2.回顾粮食储备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赵凌云

3.关于构建四川省南充市现代粮油物流体系的思考杨明君

4.粮食物流需求预测潘瑶,贺政纲

5.着力构建四川省自贡市粮油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考李成炳

6.粮改成效与粮食安全覃发树,黄天华

7.四川省营山县粮油工业现状浅析廖祥辉

8.从"5·12"特大地震看成都粮食应急保障工作的实践意义四川省成都市粮食局办公室,四川省成都市粮食局机关党委办公室

9.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的几点思考四川省井研县粮食局

10.四川省粮食行业协会关于公布中粮协认定四川首批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名单的通知

11.信息动态

12.浅析新形势下国有粮食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谢剑秋

13.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后的发展初探杨宗强

14.关于完善小杂粮及其制品质量标准必要性的探讨段兰萍,梁瑞

15.对粮油仓储节能减排工作的认识与设想蔡红深

16.扣紧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水平曾树林

17.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四川省粮食局产业发展处

18.警惕跨国粮商操纵全球粮价张立华

19."运粮河"与粮食安全侯小刚

20.怎样熬汤hHttp://

1.集中全行业智慧谋划"十二五"蓝图《粮食问题研究》编辑部

2.加强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认真开展灾后重建扩大内需项目监督检查祝梁纪

3.我国粮食安全立法问题研究蔡开泉

4.吉、豫两省粮食等食物产业的发展特点、经验、目标及其对策建议——兼谈粮食等食物产业的喜与忧丁声俊

5.套期保值知识及饲料企业的套保策略成都倍特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研究发展中心

6.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部门职能转换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陈量,王世华

7.宜宾粮食安全对策研究万伦

8.从抽样调查结果看少数民族山区粮食安全工作面临的危机汪泽君

9.关于构建四川峨眉山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考郑甫洪

10.泸州市粮食局全面完成2009年度社会粮食食用油及油料供需平衡调查工作四川省泸州市粮食局调控科

11.地震灾害对粮食应急工作的启示四川省成都市粮食局调控处

12.机械通风控温储粮技术中实施节能减排工作初探代跃忠,刘荣华,朱平,刘忠诚,郝建辉

13.培育龙头企业群体着力打造规模优势赵贵勋

14.走科学发展之路促粮油企业全面发展文凌云

1.认真贯彻一号文件为稳粮保供作出新贡献《粮食问题研究》编辑部

2.辉煌成就宝贵经验深刻教训宏伟愿景宋廷明

3.2010年食用油走势展望粮食问题研究李攀峰

4.四川省食用植物油产业发展研究胥镤

5.遂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建设情况及规划四川省遂宁市粮食局

6.从名山县粮食产销形势变化加快构建县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四川省名山县粮食局

7.广元市三十年粮改回顾与发展对策薛开广,张正军

8.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粮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豆嘎足

9.确保峨边县边远山区粮食安全的思考杨永康

10.对我国粮食立法有关工作的几点建议董中华

11.注重种粮补贴的实际效果倪同忠

12.期货市场应从四方面着力服务粮食产业

13.粮食晾晒烘干获重点支持种粮大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亦获奖励永禾

14.四川省粮食行业协会、四川省粮食学会表彰决定

15.南溪现代粮食物流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四川省南溪县粮食局

16.粮食工厂设计CaD作图技巧初探古华实

17.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四川省宣汉县粮食局

18.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新华社

19.白美清:要像重视主粮一样重视杂粮生产/2015年超级杂交稻亩产将达900公斤/国家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

20.全面推广对种粮农民补贴一卡通或一折通/小麦种子贮藏防霉变/农业部四招并举控制农机具乱涨价

21.小议陕北风味小吃彭珂珊

1.新年献词《粮食问题研究》编辑部

2.新中国60年来粮食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及其启示白美清

3.保障抗震救灾粮油质量安全的实践与体会侯勇,王亚南,余波

4.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与粮食安全朱忠贵

5.四川省粮食行业协会(学会)召开工作会议

6.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协会(学会)工作蔡开泉

7.四川乡村粮油超市在构建新型农村商品流通业态中的作用研究黄玖辉

8.回忆特定历史时期四川的粮油市场管理阎励

9.完善产业链加快泸州高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陈景强

10.关于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初探四川省西昌市粮食局

11.推广优质水稻生产搞好单农业的思考干春喜

12.培育重点龙头企业推进粮食产业发展龙斌,雷建华

13.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徐翠

14.对推动邛崃粮食产业科学发展的思考四川省邛崃市粮食局

15.浅析粮食企业安全管理郑元明

16.浅谈元坝区国有粮食仓储设施管理现状及对策马小平,王兴钊

17.粮食问题研究多措并举确保粮油质量安全梁彬

18.广安区粮食局六举措强化财务管理杨贤俊

19."粮食银行"惠及"三农"品种兑换方便农户四川省崇州市粮食局

20.对粮食基层企业秘书工作的思考汪铭国

21.全世界饥饿人口突破10亿

22.国家粮食局、农发行加强合作五类业务将获支持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篇9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粮食安全”问题,并把世界谷物库存量至少占当年需求量的17%―18%视为全球粮食安全的最低限量,其中周转库存占12%,后备储备量占5%―6%。由于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2001年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放弃了这一标准,提出了包括营养与健康、可利用性和经济获得性等7项衡量世界粮食安全的监测指标。这些监测指标能否真实反映世界粮食安全状况,还有待检验和评估。

国家粮食安全不同于“世界粮食安全”,它既要充分利用国际粮食资源,分享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福利,又要充分估计可能的民族、宗教和意识形态冲突,应对极端情况下国家民族自立生存的最底线粮食供应,因此国家粮食安全的监测评估指标要突出考虑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粮食需要。同时,由于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适应宏观调控的工作特点,对粮食安全的监控、评估必须是实时和动态的,即可以在年度内的任意时点,监控、预警、评估和保障几乎所有极端情况下的粮食安全。

就我国国家粮食安全而言,上世纪90年代中期,普遍认为粮食播种面积不能低于16.5亿亩的安全线,要求2000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万亿斤;90年代后期粮食连年丰收,产量保持在1万亿斤左右,出现严重的粮食积压,则不再提上述的产量和面积要求;目前,由于我国连续4年粮食减产,粮油价格普遍上涨,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十分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被频繁提出,但人们头脑里往往并无明确和唯一的粮食安全定义。到底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要多少才是安全的,数量界限也十分模糊。

科学界定国家粮食安全,是对其进行动态把握和评估的前提。

首先,对国家粮食安全的界定,要与政府和市场的职能界定相联系。如果国家粮食安全是政府维护全体国民生存权利的基本职责,是弥补市场失灵的政府宏观调控行为,那么,国家粮食安全就不应考虑由市场来满足的国民享受需要,而应全力确保全体国民生存安全之必需。因此,我们所研究的国家粮食安全不是经济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粮食供求平衡,而主要是按照营养学标准所确定的公民生存必需的粮食数量。这一必需即是满足人体日均2400千卡热量所需的口粮。根据食品营养成份计算表推算,如果人体每日必需热量2400千卡全部由口粮提供,则年人均口粮消费量为600斤(原粮,以下如不加说明则均为原粮)。我们把这一口粮标准定义为安全口粮。

其次,对国家粮食安全分析,要与全国各地在不同农业气候条件下不同品种粮食生产的农时安排相联系。

第三,国家粮食安全应将粮食概念拓展到食物范畴,演变为国家食物安全。(此条本文暂不考虑,以后专文探讨)

上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认识,是以下分析讨论如何动态把握和评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二.国家粮食安全的动态

把握国家粮食安全要应对的严峻情形很多,最极端的情况,一是粮食进口由于种种原因突然完全停止,二是国内粮食生产遭遇颗粒无收的大灾荒。

极端情况之一:粮食进口由于种种原因突然完全停止

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以及加入wto后中国与国际社会加速融合,今后国际社会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共同对我实施“粮食禁运”的可能性很小;由于大陆海岸线长,万一台湾海峡爆发战争也难以完全阻断大陆粮食进口。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始终保持能养活全体中国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仅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巨大贡献。在粮食资源无法从国外获取的极端情况下,国家应能迅速组织国内粮食库存,保证足够长时间的最低限粮食供应,并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使国内粮食生产能力转为实际产量,满足全体公民的安全口粮需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从我国粮食生产实际看,一般是4月1日前后早稻播种,4月20日前后一季稻和春玉米播种,7月1日前后冬小麦从南到北开始收获上市,夏玉米开始播种,7月上旬早稻收获,晚稻插秧,8月1日为夏粮、早稻的收获截止期和秋粮播种截止期,9月1日春玉米、一季稻开始收获,10月1日夏玉米、晚稻开始收获,11月1日为秋粮的收获截止期和冬小麦播种截止期。

分析上述粮食生产的农时安排,可以发现我国粮食安全最薄弱的两个时点分别为每年的8月1日(秋粮播种截止期)和11月1日(冬小麦播种截止期)。如果出现8月1日之前全国没有播种秋粮,同时发生粮食进口中断的极端情况,则国内以最快速度恢复粮食生产也要经过11个月才有粮食收获。如果出现11月1日之前全国冬小麦颗粒未播,同时发生粮食进口中断的极端情况,则国内以最快速度恢复粮食生产也要经过8个月才有粮食收获。

由于我国秋粮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0%,产地遍布全国,其中的稻谷还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可以设想的自然灾害或市场力量来说,都不可能使其实际产量为零。因此,全国秋粮颗粒不种或颗粒无收的可能性为零,可不予考虑。而今后我国冬小麦受国外冲击较大,颗粒不种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本文假定8月1日之前播种的秋粮至少能满足3个月全国安全口粮消费,从而可以将对这一时点的分析合并到对11月1日情况的分析中来。

如果11月1日之前冬小麦颗粒未种,发生粮食进口中断的极端情况,则一方面要求此时的粮食库存至少相当于8个月的全国安全口粮,保障全国粮食消费到来年7月上旬早稻收获。另一方面要求早稻产量至少相当于2个月的全国安全口粮,以支撑全国粮食消费直至9月1日秋粮开始收获。新收的春玉米、一季稻、夏玉米、晚稻和一些薯类的产量应不少于10个月全国安全口粮,使11月1日国内粮食库存保持在8个月全国安全口粮以上的水平。

但初步分析,夏粮颗粒不种无法保证粮食安全。以现阶段为例,全国人口13亿,每月全国安全口粮650亿斤,则早稻最低生产能力应保持在1300亿斤水平,而春玉米、一季稻、夏玉米、晚稻、大豆和一些薯类等秋粮的最低生产能力应保持在6500亿斤水平。2002年我国早稻、秋粮亩产分别为683斤、616斤,相应的早稻播种面积要达到1.9亿亩,秋粮面积要达到10.55亿亩才能满足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趋势看,早稻播种面积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83亿亩,调减到2002年的0.89亿亩,今后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以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早稻面积还将缩小;秋粮播种面积也面临相似的问题,尽管2002年面积达10.65亿亩,产量达6562亿斤,尚能满足全国10个月安全口粮消费,但今后播种面积也基本是缩小的趋势。因而粮食安全对早稻生产能力的要求应降低至满足全国1个月安全口粮,同时要求秋粮生产能力满足9个月安全口粮。由此产生的两个月安全口粮缺口只能由夏粮来弥补,而且由于11月1日全国夏粮播种基本结束,为应对极端情况,对夏粮的要求不仅要保持生产能力,而且必须有相当2个月安全口粮的实际产量。

就一般情况而言,假设全国人口为p亿人,则全国年安全口粮为600×p亿斤,月安全口粮为600×p/12亿斤。上述极端情况发生时,11月1日国内粮食库存要达到8×(600×p/12)亿斤,以保障供给全体国民安全口粮至新粮收获,而且在这一时点全国应具备600×p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使新收获的粮食能保障下一年度的全国安全口粮供应。具体到夏粮、早稻、秋粮,要求夏粮保持2×(600×p/12)亿斤以上的实际产量,早稻保持相当于600×p/12亿斤以上的生产能力,秋粮保持9×(600×p/12)亿斤以上的粮食生产能力,并且有3×(600×p/12)亿斤以上的实际产量。由上述产量和库存安排,还可推算出与粮食安全相适应的日历年度初和粮食年度初的国内粮食库存最低要求:1月1日为7×(600×p/12)亿斤,4月1日为4×(600×p/12)亿斤。

由于国内粮食库存主要由国家粮食储备(中央和地方储备)、农民和城镇居民存粮(以字母F表示)、粮食企业和用粮企业商业周转库存(以字母C表示)构成,则11月1日、1月1日、4月1日的国家粮食储备(以字母S表示)最低应分别为8×(600×p/12)-F-C亿斤、6×(600×p/12)-F-C亿斤、3×(600×p/12)-F-C亿斤。

极端情况之二:国内粮食生产出现大灾荒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如果没有政治上的群发性人为因素影响,出现大幅歉收或绝收的可能性很小。建国以来粮食减产幅度最大的是1960年,当年粮食产量比上年下降15.2%,而此前的1959年粮食产量比上年下降了14.2%。历史上评论这一大灾荒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虽然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防灾抗灾的能力远高于“三年困难”时期,而且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政局稳定和政治文明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再次出现粮食减产15%以上,连续两年减产15%左右的可能性较小。但由于农业结构调整、淡水和耕地资源制约以及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民将更多转向生态和资源约束少而经济效益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越来越多地退出粮食生产。国内极其有限的粮食生产如因较大自然灾害而减产,也类似于出现全国粮食颗粒无收的情况。

这一极端情况,要求国家有迅速组织国外粮食进口的应急能力和国内粮食市场高效的运销配送能力,以及必要时的行政平均分配能力。由于国内粮食颗粒无收,第一种极端情况所要求的相当于全国2个月安全口粮的夏粮实际产量和相当于全国3个月安全口粮的秋粮实际产量落空,必须从国际粮食市场采购到不低于5个月安全口粮的粮源来弥补,同时我国沿海和主要内河码头要有相应的散粮卸船能力。此外,还要求国内粮食库存布点合理,具有高效的粮食市场运销体系,以及与国家粮食安全相关的立法,以确保迅速将粮食配送到缺粮地区和缺粮居民手中。

综合上述分析,国家粮食安全可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当年实际粮食产量:夏粮产量不低于2个月全国安全口粮,秋粮产量不低于3个月全国安全口粮。

(二)粮食生产能力:全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不低于全年全国安全口粮,其中早稻生产能力不低于1个月全国安全口粮,秋粮生产能力不低于9个月全国安全口粮。

(三)国际粮源与市场运销配送及行政平均分配能力:国际市场有满足我国5个月安全口粮消费的粮源;有将这些粮食运到我国沿海港口和主要内河码头,并及时卸船的能力;国内市场能高效地将粮食配送到缺粮地区;依据相关法律,政府平均分配粮食的行政能力和效率。

(四)主要时点的国内粮食库存:8月1日、11月1日不低于8个月全国安全口粮;1月1日不低于6个月全国安全口粮;4月1日不低于3个月全国安全口粮。

(五)特定时点的国家粮食储备底线:8月1日、11月1日为8×600×p/12-C-F亿斤,1月1日为6×600×p/12-C-F亿斤,4月1日为3×600×p/12-C-F亿斤。

以上五个方面,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底线的要求,是必须同时满足的最起码条件。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我国就能应对粮食禁运、重大天灾等极端的突发事件,就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因而,可以主要从这五个方面来监测和评估国家粮食安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粮食安全的分析考虑了农民的口粮需求,主要是由于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今后我国农民生产粮食以外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重更大,其口粮保障要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予以考虑。此外,在上述分析中,特定时点的国家粮食储备底线并不相同,说明年度内国家粮食储备水平可以根据农时变化而变化,只要不低于各时点的底线即可,没有必要保持不变。

三.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评估

2003年年中全国人口接近13亿人,由此推算全年全国安全口粮为7800亿斤,月均全国安全口粮为650亿斤。基于对粮食安全的认识和分析框架,我们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初步评估如下:

(一)当年粮食实际产量满足粮食安全需要。2003年夏粮产量为1924亿斤,是2个月全国安全口粮的148%;秋粮因灾减产较多,但产量仍可保持在6000亿斤以上,是3个月全国安全口粮的3倍以上。

(二)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符合粮食安全的要求。199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万亿斤。根据近几年全国实际粮食产量,尽管今年因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将低于9000亿斤,但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应在9000亿斤以上,至少相当于全年全国安全口粮的115.6%。由于南方产区连年调减早稻面积用于发展油菜籽生产,早稻播种面积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3亿亩,减至目前的0.84亿亩;与此同时,油菜籽面积由0.39亿亩发展到1.1亿亩。一般而言,油菜籽生产并不破坏耕地的早稻生产能力,南方大部分播种油菜籽的耕地可以较快地转入早稻生产。因此,我国有早稻生产能力的耕地面积至少在1亿亩以上,生产能力在680亿斤以上,至少相当于目前全国月安全口粮的104.6%。秋粮产量1998年超过7000亿斤,2002年产量为6562亿斤,今年秋粮产量可能进一步减少,但其生产能力在6500亿斤左右,相当于9个月全国安全口粮的111.1%。

(三)市场运销配送和行政平均分配能力基本达到要求,国际粮源存在问题。2002年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达166628万吨,月吞吐量13885.7万吨,而全国月安全口粮为650亿斤(3250万吨),不及港口吞吐量的1/4,加上我国粮食装卸机械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粮食卸船能力不成问题。1998年以来,国家利用国债资金新建了1000多亿斤粮食储备库,全国粮食仓储布局得到优化,加上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国内粮食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进一步发育,以及粮食流通体制不断推进,粮食经营多元主体竞争格局逐步形成,国内粮食运销配送能力基本达到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我国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具备较强的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所需的行政平均分配能力。值得担心的是国际粮源。

目前我国5个月的安全口粮为3250亿斤(1.625亿吨),国际谷物贸易量约为2.2亿吨,积压的谷物库存在1亿吨左右。如果我国紧急进口5个月安全口粮,将占国际谷物贸易量和积压库存总量的一半,组织进口的难度大,而且极易导致国际谷物价格飞涨,其他国家粮食供应受到影响。

(四)粮食库存超过粮食安全需要。各时点的全国粮食库存,包括国有粮食库存、农民存粮、用粮企业存粮和城镇居民存粮,均超过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五)国家储备相对充实。各时点的国家粮食储备远远超过粮食安全的需要。

四.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展望

按照相同的方法,我们可以对2005年、2010年、2020年和2050年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轮廓性的展望。据有关部门预计,我国2005年人口在13.3亿以内,2010年在14亿以内,2020年在15亿以内,2050年在16亿以内。由此可推算上述年份的全国年(月)安全口粮为:7980亿斤(665亿斤)、8400亿斤(700亿斤)、9000亿斤(750亿斤)、9600亿斤(800亿斤),并可得出如下表所示的对应年份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致要求。

从国内粮食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虽然目前夏粮实际产量在1900亿斤左右,但由于夏粮主要是小麦,正常情况下竞争不过国外小麦,今后实际产量下降的可能性很大,要保证各年份的实际产量,还要采取一些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政策措施。早稻要保持800亿斤的生产能力,要求早稻产区有近1.2亿亩耕地可以迅速转入早稻生产。由于这些地区人口较多,今后工业化、城镇化占用稻田的趋势不容回避,能否保持国家粮食安全所要求的早稻生产能力,还要作大量的工作。目前,秋粮产量6000多亿斤,其中一季稻和晚稻实际产量在3400亿斤左右,受国外冲击较小,估计今后保持2400亿斤的秋粮产量问题不大。但秋粮生产能力要在2020年、2050年分别达到6750亿斤和7200亿斤以上,对应的能迅速转入秋粮生产的耕地面积至少需要11亿亩和12亿亩,目前一部分不生产秋粮的耕地届时也要转入秋粮生产,粮田养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国际粮源问题仍然非常突出。2050年,按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我国需要4000亿斤国际粮源,这相当于目前全部国际粮食贸易量。如果全球耕地和淡水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将演变为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适应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各年份在不同时点的国内粮食库存是变动的,8月1日、11月1日的库存水平最高,4月1日及其他时点库存较低。8月到11月是粮食集中收获的时期,农民存粮较多,库存较高,粮食企业库存压力不会很大;4月至7月属青黄不接时期,农民、企业库存保持低水平,并逐月降低,这些都符合我国粮食生产的时间特点。但问题是2020年、2050年我国农民数量特别是种粮农民数量肯定大幅减少,届时高位粮食库存将主要由粮食企业承担,若无法律强制,企业一般不会承担。如果这样,国家粮食安全对国内粮食库存的要求将主要由国家储备来满足,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

五.有关政策建议

我国当前粮食安全状况良好,但今后的安全形势总体趋于严峻。这要求我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充分估计今后的困难和严峻形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能有效应对各种极端突发事件冲击的国家粮食安全体系。

1.加快国家粮食安全立法。要将国家粮食安全涉及的主要和关键方面,用法律手段加以规范和约束,保障政府、企业和公民依法行使国家粮食安全的权利和义务。

2.建立国家粮食安全动态监控与评估预警体系。借鉴国际经验,组织有关专家开展深入研究,使国家粮食安全成为可动态监测、及时预警、相机调控和科学评估的政策体系。

3.建立全社会粮食库存报告和调查制度。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粮食流通主体多元化,国家必须要求经销和使用粮食的企业定期如实报告粮食库存情况,并将保持必要周转库存作为粮食批发零售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同时加强农民存粮、城镇居民存粮调查制度建设。

4.建立健全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和建设的政策体系。结合粮食生产实践,组织有关专家开展粮食生产能力关键因素的研究;严格耕地管理,保证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将目前正在试点的粮食直接补贴与农民对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养护联系起来;增加对中低产田改造的财政投入;结合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加大耕地普查和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检查的工作力度;鼓励节约用水,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灌溉保证系数,保护和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研究在国家储备中建立一定规模种子储备的必要性。

5.建立预防和消除突发极端情况的政策体系。推行粮食进口多元化政策,防止出现对特定国家的粮食进口依赖;创造条件形成稳固的海外粮食生产基地;在国际法基础上,与主要粮食出口国达成协议,稳定供需关系;进一步加强海空军事力量,增强反禁运反封锁的能力。加强粮食生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粮食以外的植物性食品生产,建设人工草场,发展草食畜牧业,弱化粮食生产的季节约束,增强其他食品对粮食的替代作用。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篇10

1.1编制目的

应对突发粮食公共事件,保证特殊情况下的粮食(含食油,下同)正常供给,建立切实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确保全县粮食安全,社会大局稳定。

1.2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粮食应急状态,是指因各类突发性事件或者其他原因,引起较大地域范围内粮食供求关系突变,出现群众大量集中抢购、粮食脱销断档、价格大幅度上涨等粮食市场急剧波动的状况。粮食应急状态为县级(111级)一级。本预案对应市级粮食应急状态(Ⅱ级)。

1.3工作原则

省级储备粮是稳定全县粮食市场的重要物质基础,县(区)建立的粮食储备也是省级储备体系的重要补充。县级粮食应急供给以省级储备粮吞吐为主,以县级储备粮吞吐为辅。储备粮的吞吐按分级负责制的原则,采取统筹安排、合理调拨的方式进行。

2应急保障机构及职责

全县粮食应急工作实行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分级、分部门负责制,成立全县粮食应急指挥部。县粮食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办公室主任由县发改局分管领导兼任。

2.1粮食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

指挥部总指挥由县政府分管粮食工作的副县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县发改局局长、粮食局局长担任,指挥部成员由财政局、农牧局、公安局、交通局、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物价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统计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宁县支行正宁客户部和重点粮食购销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主要职责:

(1)负责粮食市场信息检测,及时向市粮食应急指挥中心上报信息;

(2)负责粮食零售网点的应急工作安排,形成供应保障网络;

(3)负责粮食应急供应队伍的组织及应急粮食的运输;

(4)完成市粮食应急指挥中心和县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

2.2粮食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

县发改局负责应急工作的综合协调,会同县粮食局、物价局负责监测粮食市场信息,完善县级储备粮食管理,做好全县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

县粮食局负责粮食市场应急供应工作,重点做好粮源的组织、企业粮油加工和销售等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安排、审核实施本预案所需经费,并保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县公安局负责维护粮食供应场所治安秩序,保证道路交通畅通,配合有关部门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县工商局负责维护粮食市场秩序,打击囤积居奇、欺行霸市等违法经营行为。

县质监局负责对粮食加工环节进行监管,严肃查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

县物价局负责对全县粮食市场价格进行监测分析,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必要时采取相关价格干预措施,稳定市场。

县交通局负责安排粮食应急供应公路运力。

县统计局负责统计监测与应急工作相关的粮食生产、消费及生产消费价格等问题。

县政府信息中心会同县发改局、粮食局、物价局负责制定粮食应急新闻方案,组织相关新闻;对互联网进行监督管理,对有害新闻进行封堵、删除,正确引导舆论。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宁县支行正宁客户部负责安排落实监督应急粮油采购、加工、调拨、供应所需贷款。

其他有关部门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3市场监测和预警

3.1市场监测

为及时准确地对全县粮食实施市场监测,县发改局、粮食局、物价局要建设和完善全县粮油市场监测中心,建立覆盖全县10个乡镇的信息监测网络,监测网络的构成包括粮食批发市场、大型粮油购销企业、粮油储备库及县发改局、粮食局、物价局和统计局。

建立信息收集和信息日报制度,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3.2预警

当面粉、大米、食油等主要粮油品种或单一品种,在15天内市场价格连续上涨,涨幅达20%左右时,县粮油市场信息监测中心要及时做出市场价格信息分析并向县政府报告,密切关注动态。

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之一时,由县发改局、粮食局和物价局向县政府报警,并做好各项应急供给准备工作:

(1)本辖区出现居民排队集中购粮,部分监测点出现主要粮食品种脱销断档。

(2)市场粮食供应紧张,主要粮食品种零售价格不正常涨幅达30%以上。

(3)由于战争、疫病、自然灾害、国际封锁以及其它突发事件,造成本辖区粮食市场急剧波动,出现粮食供给危机。

4应急措施

4.1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1)县政府或有关部门及时召开新闻会或通过电视广播讲话等,向社会公布有关市场监测情况、粮食应急工作政策及措施,防止信息误传,引发社会恐慌。

(2)各乡镇要根据县政府应急部署,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社区、村委会做好宣传工作,稳定人心。

4.2信息动态监测

本应急预案启动后,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开通应急指挥网络联系电话,24小时值班。各乡镇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粮油市场以及重点网点的监测,建立信息日报制度。

4.3储备投放

(1)增加储备成品粮投放量以调控市场。

(2)全县指定辖区内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及粮食批发市场承担销售任务,向零售网点配货,迅速扩大供货面。

(3)县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公告,公布政府销售储备成品粮油的时间、地点、品种、价格和承担销售任务的企业名称等相关事项。

4.4扩大零售货源

(1)增加粮食零售企业货源,扩大市场粮油投放量。

(2)动员现有粮食购销企业、零售企业利用原有渠道,加大粮源采购力度。

(3)根据各乡镇及时上报的需要安排补充货源计划,县粮食局及时上报市粮食局,从市级粮食储备中安排调剂货源,同时合理安排县级粮食储备,并由辖区内承担应急供应任务的国有、国有控股企业配送到各销售网点。

(4)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可跨区域补充零售粮油货源,扩大市场粮油投放量。

4.5提高成品粮加工能力

(1)提高粮食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增加市场成品粮可供量。

(2)组织粮油加工企业扩大生产,并将产品及时投放市场,增加市场粮食可供量。

(3)必要时动用原粮储备。采取委托加工的办法,由企业代加工储备粮,产品由县政府统一安排投放市场。

4.6加强粮食市场监管

打击哄抬粮价、制假售假等违规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4.7其他调控措施

如采取以上调控措施,仍不能稳定市场,要采取统一限价、粮源统一分配、居民定量供应等其他必要的行政措施和法律措施。

5预案的启动与停止

5.1预案的启动

当粮食市场出现波动,需要启动本预案时,由县发改局、粮食局和物价局向县政府提出申请,经县政府同意后,进入粮食应急供应状态,同时启动县粮食应急指挥部工作,统一指挥全县粮食应急工作,县粮食局会同县发改局和县财政局提出动用县级储备粮油的方案。

5.2预案的停止

粮食应急状态解除后,县粮食应急指挥部要向县政府提出停止实施应急预案的建议,经县政府批准后,停止实施应急措施,恢复正常秩序。

6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