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养老系统建设方案十篇养老系统建设方案十篇

养老系统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5:35

养老系统建设方案篇1

关键词: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方式

一、我国养老保险档案电子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重要意义

(一)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今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养老保险业务借助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档案实体以数字信息化的方式存在,不仅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更方便了信息调阅的程序,有效节约了档案存储空间。由于缺乏专业的养老保险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人才,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不完善,造成我国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相关软件间的不统一性,尤其是计算机软件及机器配件质量问题造成信息管理不协调问题存在,档案的起草、印发及修改问题主要借助工作人员在电脑上完成。档案资料的保存,主要采用电子文档的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数据库里,由于计算机开发语言的不统一,造成资料的转换及共享存在一定的障碍。在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进行保存为档案资料的利用及检索提供了方便,但由于信息技术安全存在的问题,部分不法分子窃取及伪造档案信息,造成信息泄露。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信息安全及保护的意识淡薄,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不利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二)重要意义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传统纸质档案转换为电子文件并录入到相应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的目标,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档案资料的查询及提取实现了电子化操作,借助网络平台,规范了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的归集、建档、整理及管理活动,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实现了档案资料原件的完好保存,促进了我国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电子化及网络化发展模式。系统中电子加密技术的使用,增强了信息的安全性,实现了档案资源的科学化管理。现代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优化了信息的采集及管理,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时效性,远程服务平台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信息化使得档案资料的编著时间得以有效的缩短。

二、养老保险档案电子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方式

(一)实现档案信息建设的智能化发展

在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引入现代智能化软件,实现照片档案、文书档案、实物档案及基建档案的智能化管理,简化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通过建设完善的库藏档案目录数据库,优化档案资料的检索程序,实现档案资料的内部共享。为提高档案资料使用的便捷性,应加大远程服务系统的建设,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方便养老保险相关业务活动的开展,逐步实现养老保险相关业务的异地办理。

(二)利用现代技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利用现代技术,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利用系统内存储的个人基本信息及参保单位信息,通过档案数据库平台,提高养老保险事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方便了信息资料的统计与分析,电子档案检索系统的建立,将可公开的电子档案信息交由相关档案管理部进行管理及维护,其他人员有权查阅但无法更改,保证了信息的安全可靠性。现代养老保险档案信息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可方便用户信息的查询及了解,个人可查阅自己的缴费详情等。

(三)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机制

规范化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是实现养老保险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依据,档案管理网络的安全性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因此档案管理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这就要求不断的创新档案管理的具体制度,对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各项机制进行完善,实现各项工作的统一规范化开展,通过工作细化的方式,制定各项工作对应的安全措施,在统一档案管理工作标准的基础上,规范相关人员的操作,保证档案资料库发挥最优的效果,确保档案管理网络通常,优化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程序。

(四)档案信息化工作服务方式的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档案管理服务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需要。应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服务,创新小型档案馆管理系统,建立计算机软件的管理规范及标准,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及过度利用。引入微缩技术服务对重要档案资源进行重点保护及储存,开发并利用好光储存服务,利用光盘速度快、容量大的特性,方便重要档案资料的编排、检索、阅读及储存。合理开发公共网络服务,充分利用电话及计算机网络等公共网络资源服务于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五)培养专业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人才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应注重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对档案管理信息化中的各项工作进行调查,明确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然后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依据学习人员的实际需求合理调整培训内容,利用培训人员间的交流,加强学习人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安排有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工作的指导,帮助新进员工熟悉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通过安排工作人员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方式,促使员工不断学习先进技术,使其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实现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软件设备的正确使用及规范化操作。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开展。

三、总结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作,应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及管理机制,注重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采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加大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作风.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决策模式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1.

养老系统建设方案篇2

一、理清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思路

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全市100万名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经办工作,近几年来,随着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的不断延伸扩大,养老保险业务档案越积越多,如何加强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的管理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民生课题。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第3号令和《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达标验收标准》。2010年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新一任领导班子把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建设工作列入执政为民的重点工作目标,成立了养老保险档案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研究,查找问题。此前市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入卷归档,散落存放;二是没有安全性,损坏、丢失随时可能发生;三是没有服务提供,办事群众意见较大;四是没有机构、没有库房、没有资金;五是没有创新意识,在当时的社保经办机构内部对档案工作有一种管不管都行的思想。通过主观与客观分析后,统一了思想认识,增强了紧迫感,我们提出了“变冷门业务为热门业务,推动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服务工作有为有位;变简单管理为现代化管理,提升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服务现代化水平;变死档案为活信息,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变单一档案建设发展为全面协调发展,夯实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发展基础”的“四变”思路。思路的明确,为加快盐城市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电子化建设步伐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启动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电子化建设

几年来,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重视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盐城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软件系统开发建设的投入,加快了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电子化建设步伐。一是争取支持,抓机构建设,将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经办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各科室明确一名档案管理兼职人员,负责各科室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档案资料收集和整理。二是加大经费投入,提供物质基础,建立档案室、阅档室,购置了金属密集架、防磁柜、计算机、扫描仪,配备了吸尘器、灭火器和温湿度计等应有设备和用品,档案库房达到了“八防”要求。三是制定档案管理办法,档案管理流程,档案管理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档案管理分类方案。四是夯实基础,抓规章制度建设,制定实施了《档案员岗位职责》《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保管管理制度》《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统计、鉴定、销毁制度》《档案借阅制度》《设备维护使用制度》。五是开展培训,抓电子档案管理人才建设,为使档案管理人员尽快熟悉档案电子化管理和使用技术,成为档案管理的行家里手,我们对档案人员实施全员培训,多次邀请市档案局专家授课和现场专业指导,力求尽快适应档案工作的需要。六是策划需求,抓软件应用系统开发,我们与专业软件公司共同开发了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档案查询信息系统,实现了将大量传统的纸质档案信息转换成数字化、电子化档案信息管理的质变。

三、拓展领取养老金人员档案电子化建设

近几年,盐城市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和并轨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脱离原企业管理,由于盐城市社区平台建设不到位,致使企业退休人员档案无人管理的现象突出。目前,盐城市社会保险档案服务中心已接收保存的企业退休人员档案30万人,随着退休个人存档数量的与日俱增,传统的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时展和民生所需、所盼的要求。要想使退休人员档案管理不失真、不失密、不丢失,更好地履行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职责和使命,就要坚持不懈创新,就要通过档案电子化管理技术解决好保真、保读、保取、保密、保存的难题。我们借用了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电子化建设的思路,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大胆启动了退休人员档案电子化建设工作,完全避免了过去查询人员在频繁查阅、借用档案过程中发生的档案丢失、篡改、磨损、损坏的现象,有效地控制了领取养老金人员篡改档案信息而产生的欺诈养老金问题。

另外,还加强数字化、电子化档案信息系统管理。一是参保职工查询档案方便快捷,原来查一份档案,要在庞大的堆里寻找,劳神费事,往往需要半个小时,工作人员辛苦,职工不满意。现在,只要报上姓名或身份证号码,在计算机中查询,非常方便,只需要5分钟。二是档案管理是标准化建设的基础工作,通过业务档案达标工作,规范了档案管理,加快了标准化建设进程。三是在业务实现信息化的情况下,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对保存原始资料有着长远意义。

养老系统建设方案篇3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一、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自新农保政策试行以来,我国城乡各地都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民生工程,广大农民群众也充分认识到了新农保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好事的一项好政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中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参保人员登记,建立形成的业务档案资料不齐、不健全。档案资料不齐一般表现在缺少身份证、户口册等证件复印件。不健全则主要体现为:一方面申报单位或个人填报的参保资料不全或未盖公章;另一方面审核单位在办理各种参保业务时,建立形成的档案资料没有按要求一式几份填写留存,并且未填写办理、审核时间,无经办人、负责人或领导的签字,未加盖审核章或公章不清晰;或是存档的参保资料不是审核单位建立形成的原始纸质件,而是留存的业务资料复印件(并且未加盖鲜章),如今后有争议事件发生,这类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的真实性、有效性就要被大打折扣。

(二)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存档资料不规范。表现在书写不规范,存档材料不规范,存在业务存档资料中姓名、身份证号与户口册、身份证复印件上的不一致问题,有写错、录入打印错的,有填写不完整等;在业务存档资料中划减、修改处未加盖审报单位、审核单位(或经办人员)的校对章等。这些不规范、不符合要求业务存档资料不现、不清楚、不确定,今后就难准确利用档案来核实缴费等情况,就没有利用价值。

(三)由于社保部门涉及的业务、资金人员较大,特别是县级社保部门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导致档案管理没有规范化、科学化,难于查找参保人员的个人资料,更不可能谈业务信息化建设。

二、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为促进城乡居保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居保业务档案的社会价值,为参保人员和社会各界服务,各地区居保中心应把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作为基础工作来抓,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城乡居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路与办法,逐步实现业务档案电子化管理,具体措施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制。各城乡居保中心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条例中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并结合当地实际订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办法,加强城乡中小企业养老保险档案规范化管理,明确档案管理岗位职责和责任,对档案整理和借阅利用进行系统性的管理,维护档案的真实面貌;统一规范,健全档案归档制度,明确档案归档范围和要求;加强日常管理,做到随时归档,档案保管安全有序,人员经费有保障。建立起一套从档案的收集、整理、管理到利用的科学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为参保单位、参保人员和经办工作服务。

(二)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档案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把它作为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应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加强档案馆库建设,解决好档案部门硬件设施建设问题,为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奠定物质基础。

一方面,应注意加强馆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措施可包括:在档案库房安装气体灭火消防设施,设施包括气溶胶灭火装置、气体灭火控制系统以及火灾报警系统;配备库房消磁柜、消毒机、除湿机、空气净化器、吸尘器等设备;购置高配置电脑、专业扫描仪、复印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等。

另一方面,要加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工作,对一些工作滞后的县,要采取检查、通报、专项督查等方式,切实落实好各项工作,制定好工作目标和工作进度计划,确保完成“十二五”期间的建设目标任务。

(三)进行电子化操作,建立电子档案索引。要解决好档案部门“软件”建设问题。“软件”的内涵比较丰富,要加强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建设,制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电子设备,建立起更加科学化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和网络平台,通过建立电子档案索引,实现档案资料查阅的电子化操作,更有力地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发展。(1)强化纸质资料审核,确保电子信息录入准确。档案文件从纸质资料转化为电子资料的过程中,保证其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尤为重要,这是今后工作中通过电子平台调档、查阅、获取准确档案信息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2)纸质档案归档规范化。电子数据库的建立,方便了查阅档案、获取信息的工作需求,但纸质档案作为档案信息的原始资料,是核对档案信息真实性的根本依据,其保存价值远远超过了电子文档,因此纸质档案的归档工作仍不可放松。

(四)加强与乡镇的联系,开展学习培训。组织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及经办人员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各乡镇负责村(居)协办员业务培训并加强指导。做到培训思路“清”,培训方式“活”,培训重点“明”,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效率高的经办队伍。主要从制定配套政策、规范业务流程、严格统计报表的质量和时效、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强化档案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经办窗口建设等方面入手,组织业务专题讲解、计算机信息系统、poS机实际操作培训、协办员业务培训等,切实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方面和政策水平。

参考文献

养老系统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所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是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以农村人口为主要对象,坚持以农民自主自愿为主要的前提条件,采取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所构建起的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其中,档案管理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开展的核心部分,能够充分反映投保人必须承担的缴费义务和享受社保权利。因此,全面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档案管理不规范。在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过程中,大部分工作人员是兼职人员,只有少部分工作人员是专职人员。但是,这些少部分的专职人员又并非全是专业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虽然看上去非常简单,而事实上却非常繁琐、零碎和复杂,从而导致部分兼职工作人员或者非专业人员难以更好地胜任。同时,由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部分专业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资料的整理和分类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设备,严重影响了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二)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中,而政府尚未认识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各个地区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尤其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在进行分类、归档和分级管理的过程中尚未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工作秩序混乱,降低了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资料的利用效率。(三)养老保险档案内容失真,降低了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在当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内容失真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农民个人上缴的养老保险费用和档案记录显示不一致,甚至还有一些地方存在农民交纳的养老保险费用和档案历史记录、收据发票都不同的现象。二是在部分的档案管理资料中记录了参保人的保费情况,却并没有为交纳养老保险费用的农民出具保费专用收据。三是部分农民在上缴了养老保险费用之后,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上却并没有一一进行记录,从而导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内容存在失真、不完整的现象,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农村投保人的具体缴费情况,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效率。

二、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实施法治保障,建章立制,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当前实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必须全面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积极实施法治保障、建章立制,针对每一种档案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完整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同时,还需要针对部分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价值的档案设置特殊的档案管理流程,以确保档案资料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积极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资料管理的备份工作,以便能够在做好档案文档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同时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资料具有科学合理的排序。此外,针对各种类型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和存档等工作都需要设置一个非常明确与合理的程序,从而全面提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二)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所以为了真正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落实管理人员编制策略,从根本上降低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流动的风险。其次,严格落实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准入机制。其中,在进行村级联络员的选拔时,可以以村委会民主推荐为主,让乡镇社保所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公开选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选拔的工作人员必须满足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要求,以便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水平。(三)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档案服务水平,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高水平的应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坚持实行纸质档案管理为主、电子档案管理为辅的动态管理模式,从根本上避免档案管理资料在形成、保管和利用的过程中出现反复修改、丢失等现象。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完整的档案管理系统,逐步构建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办公和存档、对外查询等业务为一体的管理平台,全面实现养老保险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三、结语

总而言之,全面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参保人员的实际利益,所以必须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水平,从而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能够更加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邦军.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5(21):82-83.

[2]张国华,余斌.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04):4.

养老系统建设方案篇5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规范化管理

近两年,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作为我国社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社保服务质量,并反映出一定的城乡居民生活问题,提高社保体系建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因此应认真面对社保管理工作,以人为本,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的规范性与专业性。

一、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一)做好社保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近两年,我国提出城乡一体化建设理念以来,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社保意识,也提高了城乡政府对于民众权益的维护力度。因此为进一步保证居民权益不受损害,同时进一步提高广大居民对于社保的了解程度与参保意识,应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体系,准确详实记录每一位参保人的社保信息,如其工作信息、参保年限、保险待遇等。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参保人数也会有所增加,数据情况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整理、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社保档案管理计划,能有效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率。

(二)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与居民的自身利益有着密切关系。依照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当参保人到达规定年龄时,就能依照参保凭证领取相应的社会福利待遇,但在这期间,需要办理一系列相关证明手续,作用如下:一是能进一步简化办理流程,提高办理效率。二是能有效保护居民相关权益,确定数据的准确性,并为参保人建立个人账户,定期进行保险费转入,提高基金转移效率。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其具体表现:没有一项有效的操作指导方案与监管系统。在老龄化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会不断增加参保人数,因此各地区应该结合居民文化程度、参保年龄等基础资料制定相应较为可靠的管理制度,提高居民操作的规范性。很多地区并未有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导方案,一些参保人在填写资料时,由于没有相关经历或是年纪较大,很容易出现信息填写错误的情况,并直接在表格上进行涂改,直接降低了客观性。有些地方虽然推荐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填报,但是该方式受网络信号、系统速度影响较大,而且文字指导性较强,虽然对于一些年轻参保人而言,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对一些年龄较大的参保人而言,其操作方面尚存在很多问题。

(二)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信息素养提高方面,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城乡居民社保管理逐渐在向信息化建设管理过渡。但是很多地区还存在人员信息素养不足的情况,不能很好利用相关程序进行档案管理、检查,增加了许多无谓的档案管理工作。第二是很多人员专业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许多地区档案管理人员对于社保档案管理并没有较为完整的管理思路,并且缺乏相应的档案管理知识。因此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只是依照领导指示,进行档案内容检查、整理、归类,没有形成较为健全的管理架构,这相应降低了管理效率。

(三)电子档案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电子档案管理能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将大量的纸质材料档案转化成电子档案进行存放,借助互联网就可以调用数据。另外,提高了档案的公开性,参保人依照个人社保号码就可以在网上查询到个人参保信息。虽然目前我国多省(市、区)都在积极建立线上居民参保档案管理系统,但其主要功能只是在查阅与调取方面,并没有发挥更多的功效,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部门对于线上系统的利用效率。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水平提高策略

(一)建立相应的指导监督系统。各地区社保管理部门应结合本地社保服务需要,建立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此方面可以借鉴省级指导标准,提高信息传递准确率与速率。可在社保局大厅开设服务岗,并设置固定与流动两类服务人员,在大厅社保信息填写区域张贴示范填写与填写要求,并放置空白表格,对于一些填写有困难的居民,主动帮助服务,并在填写过后再次确认信息。对于信息有误的资料可通过短信与电话两种方式进行提示,帮助居民尽快修改信息,提高手续办理速度。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并依照档案情况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定期对档案管理效率、准确度等进行检查,不断完善制度,使得社保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依法依规。

(二)提升人员管理能力。要通过两方面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第一个方面是专业能力培训,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能力培训,向其介绍一些档案管理知识,提升其规范管理意识,并通过经验总结寻找符合地区参保要求的档案管理办法,明确管理思路,提高管理的灵活性与实用性。第二个方面是加强信息素养能力提升,可以请相应的技术公司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帮助管理人员提高操作能力,并配以相应的使用手册,方便查询;也可结合实际需要建立合作关系,长期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减少技术问题干扰。另外部门内可适当引进该类信息档案管理人才,因为当前很多地区领导档案管理意识不足,档案管理人手较少,当工作量较大的时候往往通过借调来提高管理效率。但是借调人员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其对于档案内容、管理办法的了解程度也比较低,反而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相应降低了管理效率。通过引进技术人才,不但可以有效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还能降低管理人员的流动性,建立专业的社保档案管理队伍,提高管理能力。

(三)调整电子化管理办法。随着目前各类电子设备的普及以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因此社保管理部门更要加强对此方面的建设力度。第一,要加强推广宣传力度,通过建立相应公众号或与其他事业单位部门进行合作推广,提高城乡居民的线上知晓率,并附赠介绍相应的填报、操作程序与规范要求,提高居民使用效率。第二,定期对电子系统进行升级,提高其数据传输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第三,结合社保管理需要进一步进行程序开发,提高其功能性与人社局其他服务的关联性,帮助居民在填报信息的同时能完成其他信息的填写操作,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完整性。

(四)加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利用效率。国家社保事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展开,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其利用效率就要鼓励城乡居民积极参与,通过做好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可以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的生活状态,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宣传,让一些未参保的人员了解社保的优势,提高参与度。还能从这些信息中,得出哪些居民更需要得到社保服务及一些居民不愿参保的原因,并进一步调整政策,帮助居民解决困难,提高对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四、总结

养老系统建设方案篇6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几点看法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解,学术界存在着一些分歧。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农民自愿参加,以富裕农村地区的基层社区为依托,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这个定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含义,同时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但是却没有很好体现出社会保险覆盖全民、互济性等特点。所以,笔者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定义如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在贯彻社会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由国家或政府政策引导,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所建立起来的以覆盖全体农民为目标的养老保险制度。

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原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强调个人交纳为主不同,新政策明确了公共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责任,变“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为“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金还会相应增加。根据这一政策,今后中国凡具有农业户口,男16周岁到60周岁,女15周岁到55周岁的各类人员,均可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自行选择缴费金额,乡镇及市区政府会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相应的补贴。根据缴费标准的不同,参保人在年满60周岁后每月可以领取到数额不等的养老金,但均高于当地农民月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尤其是档案管理的规范与完善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从很多方面来提高,过去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大多被动的承担着档案管理职能和档案利用服务职能,职能范围较小,如今,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来优化自身的职能。

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特点

(一)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档案工作涉及面广

我国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12字方针: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根据全国老龄办的《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6714亿。“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而在1.6亿60岁以上老人中,大约60%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农村,约1.07亿,且我国75岁以上老人每年以3.62%的速度增长。因此,农村养老需求强烈而迫切。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则是反映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宝贵资料和重要历史凭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档案涉及符合参保条件农民的参保登记、保险费收缴、基金划拨、个人账户管理、待遇支付、基金管理、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环节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对参保农民权益的真实记录,是确定参保个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虽然目前我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尚处于试点阶段,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党和政府的工作目标,社会保险将基本覆盖所有中国居民,由此产生的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资料数量必将越来越庞大,加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因此涉及面比较广泛。

(二)政策性强、操作标准要求比较高

农村养老是亿万农民自身面临的现实需求,已成一个社会焦点问题,也是国家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尚没有一种单一的养老方式能全部解决包括物质提供、精神慰藉、日常护理等内容的养老需求。加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尚处于摸索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目前对此加以规定的大多为党的政策,缺乏强制性与稳定性。如何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以实现农村养老的全面覆盖、标准多层次、模式多元化为目标,建立起人性化、制度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体系,是一重大课题。与之相应的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因关乎每位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因此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

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针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长、操作规定要求高的特点,各乡镇要本着对党负责、对农民群众负责、对农保事业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协(下转第39页)(上接第35页)调,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县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统筹规划、监督指导;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协调,抓好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

(二)建章立制,依法治档

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保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定的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法律法规体系要求涉及参保农民信息从收集、分类、整理、归档、装订成册,到档案内容进行补充更正、保管、鉴定、利用的全过程,为我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将促使我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走上依法治档的轨道。

(三)统一标准,注重规范

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系统、准确,并保证案卷质量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奠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良好基础,必须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相同步,与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相适应:一要统一分类标准。为便于管理,根据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内容,在保险业务档案一级类目下划分成投保类、发放类、转退保类、解款登记类4个二级类目,在每一个二级类目里按保管期限统一编排案卷顺序号;二要统一立卷。每年定期将上年度县、乡农保部门形成的保险业务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立卷,保证业务档案材料及时立卷归档;三要统一质量标准。做到保险业务形成的全部表、单、证、卡等材料收集完整,编目合理,装订规范,检索工具齐全。

(四)注重开发,有效利用

我省已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集中管理。目前,已形成了以保险业务档案为主体,包括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电子档案、音像档案等多门类、多载体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为切实做好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各地方农保档案管理机构还需编制案卷目录、全引目录、文号索引、专题目录等一整套检索工具,编写机构沿革、大事记、基础数字汇编、保险业务文件汇编等资料,并将保险业务数据录入计算机,实行数字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为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淑华.浅论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完善[J].兰台世界,2011(4).

养老系统建设方案篇7

二、扎实做好待遇发放和认证工作。待遇发放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非常重要的环节,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把待遇发放作为保障民生的根本目标抓紧抓好,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金发放机制。经办机构要根据财政、人社部门核批的基金年度预算及分月支出计划,在每月的10日前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用款申请及养老金发放的相关信息,财政部门对用款申请及相关信息审核无误后,应在每月的15日前将基金从财政专户拨入银行支出户,各相关金融机构要在每月的20日前将养老金及时存入待遇领取人员银行帐户,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绝不能以任何理由拖欠、扣押、错发。

要加大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力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经办人员、村居协理员要明确责任分工,每月10日前完成待遇领取资格核实,并报送停止发放人员核定表。县人社部门要加强与县公安、民政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建立信息比对机制,及时掌握待遇领取人生存状况,对在当月死亡的待遇领取人,要在下月停发养老金。对骗取养老金待遇的,除及时追回骗取的养老金外,还将对相关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理。

三、及时做好个人帐户管理和转移工作。要将个人帐户管理作为工作的重点,健全社保经办部门、财政部门和金融经办部门的三方对帐制度,切实做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及时建立、准确记帐。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的资助,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计入个人帐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按国家规定计息,全部用于个人账户养老金。跨统筹范围转移的参保人员,转出地当年财政补贴未到帐的,应将当年未到帐政府补贴一并记入个人帐户,随同转入到保险关系接收地社保机构。要实行多种方式方便参保人员对账查询,保证参保人员对账户的知情权。

四、严格做好基金管理和内控稽核工作。要根据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社〔〕16号)和财政部关于印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会〔〕3号)要求,科学规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编制,定期(每季度)分析基金的收支情况。严格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按规定开设收入户、支出户和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会计核算的及时性、清晰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个人账户基金和基础养老金要实行分账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岗位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各项业务环节应相互衔接,相互制约。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全过程监控和定期检查,定期清理暂付款和暂收款项,基金收入按月上缴财政专户,切实做到收入户月末无余额。加强社会监督,按规定定期披露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

五、认真做好档案资料整理和保存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和《省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办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档案以村居(社区)为单位分类整理,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按年度整理审核,县经办机构负责指导和保管业务档案。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集中保存”的管理机制。归档的主要资料包括:《参保登记表》、《保费补缴申请表》、《个人缴费明细表》、《集体补助明细表》、《集体补助汇总表》、《补缴费明细表》、《补缴费汇总表》、《待遇申请表》、《残疾人缴费补助申请表》、《变更登记表》、《注销登记表》等。建立档案登记簿,使用统一标准文件柜保管,档案柜按顺序排放、编号,力求整齐划一、便于查找。档案由专人管理,发行档案查阅登记手续,防止单证流失。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变动时,必须严格履行档案清点和交接手续,切实做到“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

养老系统建设方案篇8

课题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深入分析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设计了以智能移动产品为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框架和系统功能模块,并提出了基于系统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链资源整合的设想,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展开个性化健康服务,实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提供策略。

关键词:

居家养老;健康服务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和老龄化最快的国家。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数的16.1%,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1.44亿,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提出了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指导意见。本课题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层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从物质与精神需求等方面着手,研究居家养老模式下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

一、居家养老概述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为养老场所,以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支持基础上的养老方式。“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9073”养老模式,根据国情,90%的老人需要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

二、服务系统设计

服务系统设计是一种创新策略,通过系统思考整个服务中环境、人、物、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通过改善整个服务流程与体验,为用户构建一种新的服务价值,提供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服务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最终提升用户消费满意度。服务系统设计理论最早应用于传统制造企业营销模式转变、责任延伸方面,即营销模式从销售产品延伸到销售产品的使用或者结果,起到提高产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该理论发展至今已逐步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有形与无形产品及服务相关的多产业领域。运用服务设计理论进行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老年人的个体信息,从老年人的根本需求出发进行归类细分,按需设计系统功能模块,以互联网数据交换实现医疗、家政等服务输送,打造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同时通过系统闭环设计,即老年人的使用反馈,进一步维护、更新系统,以创造出更优化的服务。

三、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分析

健康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组成的一个整体,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健康行为(体育锻炼)、个人的能力和处理(压力的)技巧、社会经济环境、物理环境、医疗保健服务等。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包括物质生活照料、精神文化享受以及医疗保健护理等,受到年龄、学历、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必然不相。课题组以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无锡市区167位老年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年轻老年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划分,60到74岁的人群称为年轻老年人)为129人,占访谈总人数的77.2%。调研发现,由于机体功能的衰退,老年人自我照顾与社会(家庭)服务能力逐步下降,同时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逐步上升。尽管如此,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现在的老年人尤其是年轻老年人身体都较以往更健康。

(一)生理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会出现生理上的衰老,如智力的减退导致记忆力和理解力下降、消化系统的衰退导致饮食咀嚼费力、骨骼系统的衰退导致行动能力下降,此外还有视力减弱等等。被访谈老年人多能生活自理,但都患有一定程度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关节炎、颈椎炎等,其对医疗、保健等有较多的需求。被访者均表现出对健康养生、医疗保健的关注,具体包括定期体检、收听/看养生类节目,使用家庭医疗/保健仪器,如血压计、血糖仪等,按摩仪,足浴桶等。

(二)心理健康

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变化也伴随着心理特征的变化,主要为疾病、认知障碍、社交变少等带来的抑郁、烦躁、多疑的消极情绪。此外,伴随着家庭结构的空巢化,老年人对情感与精神需求则比以往更明显,渴望得到亲情和精神的慰藉。82.3%的被访谈者承担一定的家庭工作,如接送第三代上下学、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事实上,根据学者研究,老年人适当参与社会活动,包括力所能及的家庭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其生活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其成功老化。

(三)娱乐活动

受年龄特点影响,被访谈者平时的主要活动锻炼为散步、小区健身器材锻炼、广场舞等运动。娱乐消遣上以看电视居多,其中43.1%的年轻老年人有使用智能手机上网习惯,这部分老人多属于“婴儿潮”一代(1946~1964年出生),总体表现为文化素养较高。其主要使用手机浏览网页/新闻、微信朋友圈、QQ交流以及收听广播、音乐播放等。这些老年人会通过微信等与家人、亲戚、朋友进行实时沟通,分享信息,并有少数年轻老年人会使用照片美化、小视频编辑等app。通过调研可知,城市老年人,尤其是年轻老年群体对智能移动终端使用,为互联网技术下的健康服务系统平台的推行提供了可能。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平台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借助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平台中多方的沟通与互动。总体上,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四、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原则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接受性和认知特点,遵循以下两大原则:1)易用原则:设计者要在认知心理学、系统设计等理论指导下,充分分析老年人的逻辑思维和使用习惯,确保系统操作简单易用。平台界面应当简单明了,层级合理、切换方便。界面中图案、文字等要符合老年人辨识能力和认知能力。2)至美原则:操作界面应关注老年人的审美,并遵循形式美法则,色彩、图案、图标的设计要给老年人以美的享受。

五、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框架

围绕老年人的核心需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置五大常用功能平台,即医疗服务系统平台、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健康养生服务系统平台、家政服务系统平台和精神慰藉服务系统平台。另外设置紧急呼叫系统和投诉管理功能,前者实现紧急状态下的求助呼叫,后者方便老年人用户及其家属进行服务反馈与投诉,实现系统闭环设计,优化服务,具体如图1所示。信息平台以手机等智能终端为载体,由社区提供服务管理系统,平台的维护与管理由网络工程师、医生、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跨领域专业人员组成,通过分析养老信息集成平台的内容数据和用户数据,为老年人进行身体状况和心理发展进行测试和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判断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层次和类型,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安排定期体检、开展健康培训等,让老年人实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实现科学养生与及时医疗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

(一)医疗服务系统平台

医疗服务系统平台通过数据中心,与社区医院进行老年人医疗信息数据交换,为老年人接受基础医疗诊断提供服务,同时,系统平台还可以与社区医院、中心医院形成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为老年人医疗诊断提供更优质服务。此外,紧急呼叫系统直接连接社区医院急救中心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急救提供保障。

(二)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

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可设置医疗康复服务和医疗康复知识模块。次系统平台主要针对失能老人的医疗康复服务,具体除了血压和血糖的检测、就医陪护、代配药等,还包括褥疮护理、帮助服药、排泄、介护、疾病的康复护理。失能老人的家属可以通过此平台选择具体的医疗康复服务。此外,家庭照料人员也可通过医疗康复知识模块获得专业学习。

(三)健康养生服务系统平台

分析老年人的健康层次与需求(如图2所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程度增加;相反,年轻老年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信息获得渠道的增多,其健康观念正在逐步变化,即从以往有病才治病的传统观念及习惯,转变为治未病、保健养生。因此,健康服务系统平台可以设置健康饮食模块和养生保健模块。营养师根据老年人的个人信息,为其提供膳食搭配方案选择。养生保健模块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养生保健信息,如中医养生讲座、保健操视频等。同时,系统平台若与餐饮中心、有机农场或者净菜配送中心实现信息交互,即嵌入农产品电子商务商对客订购模块(B2C)等,则不但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提供基础保障,更能延伸到农业、商业等不同的产业链,形成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群。

(四)家政服务系统平台

老年人通过家政服务系统平台选择卫生清洁、洗衣、烹调、购物等服务,平台通过与家政服务公司实现数据联网,提供相应的服务与人员。

(五)精神慰藉服务系统平台

我国家庭规模目前呈现小型化、多样化趋势,单人家庭、空巢家庭比例增加,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以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也在增加。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增加,可通过此平台选择聊天、读报、陪同等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服务的频率和内容。此外,老年时期仍是思维成熟、智慧发展时期,平台可设置网上“老年大学”,方便老年人学习充电,充实日常生活。

六、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流程及界面设计

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客户端可安装在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上,手机通过wifi或4G接入。老年人及其子女家属可共享账号信息,检测、调整服务需求,同时对健康指标实时监控。具体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用户打开健康服务系统app,进入注册界面,输入老年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收入、文化程度、家庭结构与人数、住址等基本信息。确认资料、提交后进入登录界面,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并以醒目字体提示保存密码,以保证之后自动登录,简化操作。进入主界面,用户可直接输入近阶段健康数据,包括体重、身高、睡眠状况、常见疾病、遗传病史、心率、血压等近阶段身体指标,建立健康数据档案。系统平台根据用户信息分析及需求匹配分析,将反馈信息推送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模块和个性化服务推荐模块。用户可自主选择个性化服务模块或者选择系统推荐的个性化服务模块。为老年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系统设置健康数据更新的消息提醒,并随着用户定期更新个人健康数据,系统平台也更新量身定制的健康服务。页面风格定制。系统提供默认页面及其他待选页面,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风格爱好自行设定,体现人本服务理念。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总体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七、总结

居家养老模式下,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全方位关怀,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健康服务系统平台,为老年人展开个性化健康服务,通过医养结合实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

参考文献:

[1]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9):128-130.

[2]陈宁.国外“医养一体化”服务模式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17(11):1441-1442.

[3]姜霖,王勇彬.基于良好沟通的老年人产品设计策略[J].美术与设计,2017(1):181.

[4]何迎朝,左美云,丹.四种常用人口老化理论的集成研究[J].中国老年学会杂志,2016(5):2270-2271.

养老系统建设方案篇9

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劳动保障部《关于开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基本养老保险内部控制制度检查的通知》下发后,作为全省基本养老保险业务指导部门的福建省社保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相关科室学习内部控制制度检查工作方案,召开局办公会议研究贯彻实施办法,牵头组织相关科室配合省劳动保障厅基金监督处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制定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检查表,细分了九大检查项目,并召集设区市机构负责人做了具体部署。此外,针对直接经办的中央属行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情况,还召集相关科室负责人围绕运行程序、权力制约、责任追究等方面,对制度建设、实施情况和运行结果开展了调查、核实、分析、评价,确保了自查工作取得成效。

逐项对照,认真自查。按照福建省劳动保障厅拟定的内控制度检查表格要求,该局逐一进行了自查。通过自查,各项业务经办的制度规定、业务流程和经办执行都有了较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度建设方面,福建省是全国较早实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检省级统筹的省份之一,做到了“五个统一”即制度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经办统一、基金统一。尤其是年以来,持续开展了“规范管理年”活动,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开展以建立个人账户前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基数的两个确认为重点的业务数据整理工作,圆满实现了“抓基层,打基础,五年上两个台阶”的目标。

在完善制度的同时,福建省一是结合全省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建设,重点开展业务经办数据库的整理、重要业务数据的封存锁定,通过业务经办分层级的设定、操作授权和系统日志等,较好地落实了各项业务经办管理制度。二是中央属行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调拨程序均有严格的决策、审批、授权和报告制度。每个月的中央属行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调拨由业务科长、财务人员、审计人员、分管局领导、局长层层把关,通过召开局长办公会议形成调拨决定后,报分管厅领导审批。业务、财务、信息系统岗位人员有较好的人员配置,职责较明确,形成了较严密的相互制约关系,相关人员较好地履行了工作职责和程序。三是通过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主要业务数据锁定封存制度及基金支出管理办法,可以有效地监控和识别基金支出异常情况及时对错误进行纠正,对不符合内控机制要求的规定、做法进行调整,并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和追究责任。四是通过建立内部规章制度、机关效能建设制度及社会保险经办“三优”文明窗口工作标准等,进一步规范局部管理和工作人员行为,努力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办事氛围,对违反制度的人和事都有处罚和责任追究制度相对应。

养老系统建设方案篇10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的基本理论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与优势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在1999年已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人口基数大、增加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困难老人数量多、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先于工业化等基本特征,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养老服务体系也造成了极大冲击,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异军突起,其服务模式一方面能够减轻传统家庭养老的人力负担,又能解决养老机构数量不足,门槛较高,老人身处其中感觉亲情日渐淡漠的问题,获得了很多老年人及其家人的青睐。

本文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次是老年人不需要离开家庭,而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延续原有的社会网络,享受养老服务;第二层次是政府积极主导,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整合互联网+在内的各种资源,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养老服务队伍提供专业化和公益性服务,满足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其服务内容应包括日间护理、家务服务、医疗保健、应急救援、文体休闲等综合性服务。

目前,我国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北京、上海、青岛、宁波、武汉等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服务形式方便多样化,服务内容丰富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据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记载,截至2015年,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比上年增长36.8%,互助型的养老设施6.2万个,比上年增长55%,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2016年10月,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情况,根据数据显示,老龄产业市场不断升温。一是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持续上升。2015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比2000年的6.6%上升近9个百分点。二是社区为老服务中上门看病需求居于首位。2015年,城乡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和康复护理。这些调查和统计充分说明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既能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又能缓解传统家庭养老的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系社会稳定,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社区居家养老其根本的目标在于通过良性的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在法理层面其归属于社会分配法律关系,其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于建立与运行实质公平价值,有效分配养老资源,促进社会养老资源成果的公平分享,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包括福利经济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与需求层次理论。

首先,福利经济理论追求的重要的社会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率、公平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价值,这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法理层面构建其制度体系的本位思想。每个社会成员都期待幸福和安定的晚景生活,老年人的利益实现程度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有重大影响,不局限于个体单一受益,实现利益的普遍化才是根本,整体利益不是个体利益的机械叠加,而是个体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只有尽量逼近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并在不能实现最优的情况下尽量促进最小受惠者利益,才是实现了个体利益向社会整体利益的初步进化。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现阶段,政府和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必然主体和主导,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才能理性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制度,实现最优的经济效益与资源分配效应。

其次,社会保障理论体现了国家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是社区居家养老制度体系设计的关键。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政府应维持与促进市场自治与国家干预间的平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产业的供需平衡,建立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间的良好互动机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后,需求层次理论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石。依照需求层次理论,作为一种开放型、多元结构的服务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家庭和社区的双重依赖,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不同层面的需求。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现状及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制度现状

新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扶持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发展社区服务,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社区配套建设规划,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该法包括了社会保障、积极养老、法律援助等主要内容,是我国社会在当前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相关体系建设的基本法律依据。

近2年来,我国众多省市都先后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法规,继北京市于2015年1月正式颁布《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来,江苏、河北、乌鲁木齐、合肥、苏州等省市相继于2016年制定了地方性的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上述《条例》基本都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充分体现乡镇街道、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社区的基础性和支撑性特点,规范了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内容。还有在部分省市,如上海市、湖南的郴州市,天津市,已经由民政部门等相关机构先后制定了地区性的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此外,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方面,民政部和财政部两部委于2016年7月19日联合下发了《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的要求,全国部分地级市(含直辖市的区)将逐步推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

如前所述,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起步较晚,处于初级阶段,法律制度还不完善,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有:

1.从立法角度,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体现在立法较为滞后,数量不足,尚未形成由中央到地方相互衔接的法律体系,且现有的法律法规内容不健全,缺乏统筹兼顾,各项配套制度也不完善,很多没有落到实处。

从规范的层级而言,目前,在国家法律一级,我国尚未存在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门立法。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社会服务、社会优待、法律责任中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有新增一定的内容,但不够具体,较为笼统,法律责任也不清晰,如其中第82条规定,对养老机构负有管理和监督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没有明确规定给予何种处分,可操作性较差。

在地方层面,各地区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地方性规范或条例起步较晚,为数较少。有的刚刚颁布,尚未实施,有的条文过于原则性,细化程度不高,缺乏制裁规定,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各方的权利、责任、利益界定不清晰,法律风险较高,能否落到实处还有待检验。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有些地方的社区对开展日托服务顾虑重重。

在有关部门层面,曾经制定的一系列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方案等如今有些已经搁浅乃至出现荒废,如2001年6月,民政部在制定了名为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的工作方案后,在全国启动了这一计划,而如今这项历时3年耗资134个亿的资金建成的老年活动室,如今大部分已经难觅踪影,很多甚至已经面目全非。

此外,与社区居家养老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服务支撑体系还不完善。比如非营利性组织在提供公益性和专业性服务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由其法律地位至今没有得到明确认可,扶持其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国家现在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但其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最后,当前依托互联网+,以智能化手段为支撑,创新养老服务手段,搭建起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已经是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新趋势,而相关规范标准尚不明确,无法有效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2.从执法角度,政府引导支持力度不够,很多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徒法难以自行,有了好的立法,如何突破现实中的执法难关,将法律政策落到实处,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内的一大难题。当前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还不够,运营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将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已经是现行立法中居家养老经费保障的一般模式,传统的经费补助模式侧重于补助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而忽略了补助运营服务,造成部分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成后面临后续资金运营匮乏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严重挫伤基层积极性,也使养老服务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完善。2013年7月30日,民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目的在于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目前有些地区正在展开试点,制度化的评估和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处在逐步的完善中。不少地区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的内容、工作体系建设、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设施的质量、满意度都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管理的混乱和监督评估体制的缺失已经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亟待完善。

第三,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完善,对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少居家养老的地方性立法中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加入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养老服务专业团队,开展智能化养老,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设施建立,机构组建还基本处在政府推动主导的阶段,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完善,针对社会力量、民间资本、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扶持力度还不够。

3.从司法角度,当前居家养老纠纷中老年人的权益难以得到妥善保障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首先服务机构和老年人之间是一种特定的消费者和服务者的关系,服务组织应当与服务购买人、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其人订立养老服务合同。但是由于当前养老服务合同尚缺乏统一规范,居家养老护工的职业标准和规范管理问题依然处于探索之中,再加之老年人自身属于弱势群体,普遍缺乏法律知识,经济能力也有限,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或者遭遇暴力护工事件,面临着举证难、诉讼维权难等一系列难题,如何最大限度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法律问题的建议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社区养老服务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重视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坚持福利性、社会保障性的指导原则,紧密结合我国老龄化的实际需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建立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层次、广互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完善立法及相关配套制度

从国家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避免制度碎片化,在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就社区居家养老的地位,政府、家庭、社会的责任,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标准,资金来源、设施建设、专业人员培训等做出规定;

从地方层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地方化色彩,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立法和规章。在地方性立法中应注意建立社区养老机构的准入标准,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合同,细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各方的权利、责任、利益,明确监管制度。在有关部门层面,应整合政策,协调联动,改变目前有些部门在社区层面各成体系,缺乏整合,造成政策碎片化、资源和资金使用分散的情况,避免星光计划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在配套制度建设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制定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如改登记制为备案制,取消挂靠制,保持独立性,加强监督和引导非营利组织的结构转型,完善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第二,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政策环境,保障用地需求,落实税收、财政、信贷、土地、规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第三,各地民政部门应就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出台标准,明确提供服务的企业和机构的准入门槛、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采取多地区联合的方式,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壁垒等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第四,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开展居家养老护工正规化制度建设,加强如养老服务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建设。

总之,应循序渐进,逐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项制度与配套措施衔接得当、统筹兼顾的社区居家养老法律体系。

(二)在执法层面,明确政府定位,加强政策引导和政策落实

在执法层面,政府应处于主导地位,从规划统筹、资金保障、设施配置、产业培育、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市场监管、搭建交流平台、信息网络建设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具体开展居家养老执法的方式上,可采取综合运用议案督办、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等多种形式,依法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落实,以条例落实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具体而言,主要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经费保障机制。为避免养老相关设施建成后运转困难,挫伤基层积极性,一方面,政府应保证财政配套资金及时兑现,另一方面,应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一方面,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调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运营积极性,另一方面,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山区农村加大补助力度。

第二,建立系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在评估内容上,首先是对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情况、身体状况、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高龄、失能、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给予补贴。其次针对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成效,具体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中的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服务队伍、管理制度、服务成效、群众满意度等内容开展评估。在评估方式上可以采取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内部评估主要包括各地根据具体评估指标准备相关材料并开展自我评估和民政部门对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建议各地区民政部门可以建立类似社区低保评定的服务监察和绩效评估机制,设立养老服务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走访被服务对象,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效果、效率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外部评估主要是委托第三方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开展评估,结合老年人的满意度调查,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星级评定,并与运营奖励补助经费挂钩,促进服务质量改进,提高老年群体的获得感。

第三,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走向社会化、推行信息化、提高专业化、扩大规模化和鼓励竞争化的思路,通过政府购买、协调指导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服务机构,支持其采用ppp、股份制等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扩大规模,形成品牌效应。

第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政府应当做好配套制度建设,搭建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合作交流的平台,将这一政策落到实处,共同培育一批示范性智能化居家养老社区、共同完善智能化养老服务内容,广泛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媒介,为老年人提供内容更丰富、更满足个性化需求,更方便的产品。

(三)加强司法保障与普法宣传

在司法层面,人民法院系统应当继续坚持对涉老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的三优先制度,落实对特困老年人投诉案件实行诉讼费缓交、减交、免交制度,对较复杂、易反复的追索赡养费、养老金的案件实行回访制度。应加强针对老年人养老纠纷中的法律援助,开辟养老权诉讼的法援绿色通道,可以借鉴成立少年法庭的经验,设立老年法庭,专门审理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案件,使占比较重的涉及老年群体养老纠纷的案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同时在审理涉老案件时吸收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为人民陪审员,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各地政府及民政部门应鼓励、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和公益性的社工组织,创造条件举行以尊老敬老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以期达到增加老年人及其家人的法律知识,增强养老组织自身的法律意识,维护个人和他人合法权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