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消费水平十篇城市消费水平十篇

城市消费水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5:34

城市消费水平篇1

【关键词】德阳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一、前言

消费是宏观经济主要变量,是推动经济增长重要因素。正确把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是狭义消费水平,它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消费结构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对不同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消费所形成的组合和比例关系。合理的消费结构是一定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一定的消费结构又转过来给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以积极的影响,或促进供给的改善与需求的满足,或延缓着供给的改善与需求的满足。建立一个合理的消费结构模式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德阳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一)数据说明

本文所采用2001年至2013年年度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数据均来自《德阳统计年鉴》。消费比例、可支配收入年增长比例及消费支出年增长比例均由此得出并进行整理。由于2001年是基期,故2001年可支配收入年增长比例和消费支出年增长比例数据空白。

表1德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统计表(单位:元)

(二)德阳市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情况说明

根据《德阳统计年鉴》,整理得到2001-2013年德阳市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统计表。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德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绝对额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从2001年到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7224元增加到2013年24701元,2013年消费绝对额比2001年增加2.41倍,除去2002年和2003年,年均增长率基本达到10%,最高年份增长率达到16.92%。消费支出从2001年5950元增加到2013年17506元,消费支出2013年比2001年实际增加1.94倍,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在统计年份中大部分低于10%,最高年份增长率为13.51%。从数据显示得出,除2001年和2002年,消费支出年增长比例均低于可支配收入年增长比例,消费比例在可支配收入中呈现逐年递减趋势。

(三)收入-消费模型建立与检验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提供了很多理论。其中以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定”有最广泛影响。其基本思想是:消费随收入的变化而绝对地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的增加幅度小于收入的增加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根据这一理论假设,可建立如下消费函数模型:

consp=α0+α1*income+ε

其中,consp表示消费支出,α0为回归系数。因变量为消费支出,自变量为可支配收入。income分别表示可支配收入,ε为残差项。α0为一位于0和1之间的常数,反应了收入水平变化后,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根据表1数据和eViewS7.2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在置信水平为0.05下,自变量的系数通过统计学检验。上表显示,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98059,修正的决定系数为0.997883,F值为5657.311,其显著性概率值小于0.05,即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0的原假设,认为最终的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

inCome的回归系数为0.650905,t值为75.21510,对应的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解释变量inCome会对被解释变量ConSp有显著影响,确切地说: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支出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即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支出也随之越高。

最终建立的回归方程为:

consp=1595.201+0.650905*income+ε(1)

t=(12.80316)(75.21510)(括号中的数据为该参数的检验值)

R2=0.998059,F=5657.311,Dw=0.645001

从检验的结果来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但是Dw值为0.645001,与2相差较大,说明方程可能存在序列自相关问题,以下进行修正。

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在置信水平为0.05下,自变量的系数通过统计学检验。上表显示,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99376,修正的决定系数为0.999237,F值为7205.369,其显著性概率值小于0.05,即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0的原假设,认为最终的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

inCome的回归系数为0.629014,t值为39.04378,对应的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inCome会对ConSp产生正向影响作用,inCome每增加1元,ConSp增加0.629014元。即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支出也随之越高。

最终建立的回归方程为:

consp=1996.448+0.629014*income+0.603598*aR+ε(2)

t=(6.339135)(39.04378)(2.889877)

上述的结果中,Dw为1.409617,通过查表,在置信水平为0.05下,临界值Dl=1.00973,Du=1.34040,而Dw大于Du,说明不存在自相关问题。

利用Glejser检验法检验上述是否存在异方差进行检验,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如下的回归方程:

e=122.8478+0.000381*income+ε(3)

t=(1.604971)(0.071644)

其中,调整后的R2=000466,F等于0.005133,Dw=1.256737。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变量的显著性较低,总体显著性和拟合度低,因此认为上述方程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从而表明模型(2)不存在异性方差。

收入-消费模型(2)成立,说明德阳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存在显著正相关,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消费支出增加0.629014元。即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支出也随之越高。

三、德阳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一)数据说明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分为食品、衣着、设备用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八个项目。根据《德阳统计年鉴》,对德阳市2001年至2013年消费支出项目进行整理得下表:

表2德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项目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德阳市城镇居民在2001-2013年期间支出最大的项目是食品,其次是教育文化娱乐与交通通信。从整体恩格尔系数情况来看,德阳市城镇居民生活已达到富裕水平。各项支出都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提高。消费结构从传统的衣、食、住、行向食、教育、交通通信、衣方面转变。这种变化反映出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对消费机构的影响,说明德阳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经在总体上完成了从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过渡,进入大众消费阶段。

(二)目前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食品类支出较高。德阳市经济发展水平2000年以来有了较大进步,但和四川成都、甚至中国东部很多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食品支出在整个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较大比例。直接导致其他消费项目消费不足。

医疗支出偏低。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德阳市很多城镇居民仍然在医疗支出上采取“能省就省”,“平时不保养,小病就忍着,不行再大修”的观点。观念落后,加上现在医疗费用高居不下,各种因素形成医疗支出边际消费倾向偏低的情况。

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偏低。这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就业比重有紧密关系。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将大幅上升。也就是说,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消费水平的提高将表现在服务性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服务性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的上升。

四、提高消费水平和完善消费结构的建议

(1)大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特别是加强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在目前整体经济环境不景气情况下,只有切实依靠消费需求拉动,才能实现经济平稳顺利发展。建立并执行好正常工资增长机制与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居民实际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2)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经过10年改革,较之过去已有长足进步。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建立完善的高收入者税收调节机制切实让居民从收入分配改革中获得改革红利,增强实际购买力。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商业保险。目前,我国的社保体系处于广覆盖,低保障水平,适当增加商业保险,切实推进医疗、教育等各项民生工程改革,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趋于合理。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增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体系,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敢于消费的信心保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预期风险和预期支出,增加居民即期消费,这是我国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4)加强信贷消费。传统的消费观念制约着居民消费的倾向,也间接导致了消费结构不合理。总的来说,用一生的收入满足一生的消费是消费的基本原则。信贷消费可以缩短消费者即期消费与预期消费的距离,有利于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合理化。

(5)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培育消费热点,有利于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考虑进一步普及和丰富信息消费,扩大教育消费,拓展旅游消费,扶持家政养老消费。

参考文献:

[1]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城市消费水平篇2

论文关键词:体育消费;体育市场;体育消费水平

1研究对象和方法

应用社会学调查方法对中国大城市有职业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进行调查。为了科学、有效的调查,并与1996年调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了1996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第5阶抽样结果。调查样本含量为1170人。问卷回收率92.73%,有效率70.41%,经专家鉴定,信度和效度较高,符合本课题研究的要求。

调查对象的地区分布为:北京、上海、福州、成都、吉林、广州、兰州、包头、郑州9个城市。职业情况为:工人、管理人员、科教文卫工作者、直接服务人员和其他人员。

本调查问卷的所有原始数据均在pentium586微机上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Foxpro数据库软件处理。

2城市居民不同职业人群体育消费水平

2.11996~1999年体育消费水平比较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个人(家庭)体育消费需求满足程度,从量的方面反映个人(家庭)体育消费在某一时间上的水平。关于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1991年我国家庭体育消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家庭户均体育消费191.55元,人均50.81元。1992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居民有67.8%的家庭在体育消费上有投入。1995年武汉市居民体育消费支出占年均收入的1.7%,年均体育消费69.54元(按年均收入4170元计算)。1995年北京市海淀区体育消费调查显示,海淀区人均体育消费536.7元。1996年我国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328.83元,相隔4年之后,对相同的地区进行调查得到我国城市居民1999年家庭体育消费情况。

1996年至1999年城市居民不同职业人群体育消费增长比例是不同的。总体上,1999年我国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559.73元,比1996年的调查结果,增加230.90元,增长70.22%,年均增长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这4年间,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说明体育消费已经成为拉动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

2.2体育消费占家庭收入、支出的比值

从表2可见:1996年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占家庭年收入的1、78%,1999年占家庭年收入的2.01%,占家庭支出的3.56%。经济发达国家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支出占整个社会文化娱乐消费的30%~40%。4年来,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提高幅度很大,但是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是一个很小的比例,说明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发展我国体育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产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实力分不开。据资料显示,体育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2.3体育消费与家庭收入的相关关系

本文对不同职业家庭年均体育消费与家庭月均收入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见表3)。

结果相关系数r=0.9076,对相关系数进行t检验,tr=3.758>t0.05(3)=3.182,所以p<0.05,说明不同职业家庭体育消费与家庭收入有显著性的相关关系,即:体育消费随家庭经济收入的增长而增长。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增长高于家庭收入增长的比例,不同职业家庭体育消费增长与家庭收入增长不同步,最为明显的是教科文卫工作者家庭,家庭收入增长排在第5位,体育消费增长却排在第1位,说明了不同职业家庭体育消费增长不仅与家庭收入有相关关系,还与职业分工有很大的关系(见表4)。

3影响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消费者都不是在真空中做出自己的购买决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面最广、最普遍的因素是社会文化因素,它主要包括文化和亚文化、社会阶层、相关群体和家庭等内容。对消费者影响最直接的是个人和心理因素,个人因素包括消费者的年龄和生命周期阶段、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和自我观念;心理因素包括动机、感觉、学习、信念和态度。目前为止,我国主要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生活基本上进入了小康阶段,中国将会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消费市场之一,这预示着我国整体消费趋势将出现以“发展需求”为主体,兼顾“享受需求”,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流的消费革命,并带动各种产业更新换代。宏观社会因素的变化和发展,带来体育产业的发展,使体育消费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也预示着在21世纪初,体育产业的发展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受家庭收入、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与家庭收入、文化教育等因素成正比。

(2)我国城市居民不同职业家庭体育消费处于增长的态势,其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说明体育消费在我国城市居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成为拉动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

(3)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在21世纪初期,体育产业的发展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消费水平篇3

【关键词】韩国城市化能源消费能源政策

经济的发展,带来城市化水平大幅度的提升,但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能源。

站在世界能源消费第二大国的角度上,中国能源供需的矛盾已经成为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约束,协调城市化与能源消费的关系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进入城市化完善阶段时,城市化对能源消费产生的影响是否保持类似的状况?能源消费的政策应如何调整?回答这些问题就有必要研究发达的高水平城市化地区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韩国虽然是一个不大的国家,但是它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且与中国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与现代文明,研究韩国国情的同时,必将对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和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及所应采取的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研究高城市化水平下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及政策的影响,以他人的经验为提高中国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及能源消费政策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变量与数据来源

为了对韩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了1981年―2010年韩国的相关数据。选取这一数据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完成了新村运动的基本框架和任务,城市化达到了高度城市化水平70%,开始进入城市化完善阶段,并且在这一时期,韩国实行了新的能源政策,因此本文对1981―2010年之间的系统数据进行考察。本文选取的能源消费指标为电消费量和城市燃气消费量。一方面,在主要能源品种的消费过程中,由于在城市生活中电力被广泛的利用,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直接动力,所以城市化进程对电力消费的影响比较大;另一方面,城市燃气的消费量直接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对此的影响。因此,韩国电消费量和城市燃气消费量能较准确地反映韩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城市化率指标选取现阶段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非农业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来计量。能源消费量的统计数据来自韩国国家能源统计综合信息系统,能源消费量的单位为百万千瓦小时,城市燃气消费量单位为百万立方。城市化水平的统计数据来自韩国国土海洋部,单位为%。

城市消费水平篇4

我国农村地区拥有最大的市场潜力,但其消费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与城市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城市居民消费大约是农村居民的2.2倍,到2010年,这一比例已增长到3.5,消费结构的失调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十八大将城镇化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表示城镇化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需求。学界普遍认为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有效的增加农村需求,提高农村地区的消费率,从而缩减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多数学者认为,城镇化可以通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得到提高。Song、wu&Zhang(2010)从一般均衡的角度分析了城镇化与国内需求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中国目前处于“产业失衡”和“经济内外失衡”的双失衡局面,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进可以加速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从而使我国潜在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Bairoch(1991)研究发现城镇化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关系,收入的增加会对消费产生影响。张书云(2010)运用VaR模型,基于我国1978年到2008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林秀清(2011)强调了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的作用,认为城镇化可以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Jorgenson(1961)分析了城镇化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得出城镇化可以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甚至整体国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的结论。Jamey、tung&Loyns(1978)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消费收入弹性会增大,因此城镇化可以显著提高消费水平。辜胜阻(2011)认为城镇化的发展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城镇化可以引导农民进入城市,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使农民的消费结构得到升级。城镇化对投资需求的刺激作用也会带来建筑和房地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繁荣,从而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岗位。蔡(1999)通过分析得出,农村居民对除食品和日用品以外的其他消费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要大于城镇居民,因此在整体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会比城市居民增加很多。同时,将农村居民的自给性消费转变成货币性消费也将会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这一转变的过程依赖于市场的发展,城镇化就是完善市场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蒋南平(2011)认为城镇化可以催生新的生产基地与商品集散地,提高农村的生产率,从而为农村收入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奠定基础。城镇化还能通过增加城市的消费需求来为农产品开拓市场。他利用协整分析检验了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得出城镇化发展对农村消费的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的结论。曾令华(2001)认为城镇化可以通过减少农村地区的总人口,为剩下的人口腾出更多的农业资源,通过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效率,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Rogers&williamson(1982)也认为随着人口向城市地区转移,农村地区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将会下降,农田等农业生产要素的稀缺也得到缓解,这将对农村地区的收入和消费起到促进作用。Ye、wu&Qin(2009)认为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现在已经得到满足,其消费结构正在向更高的层次转变,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改善其消费结构。

从上述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学界普遍认同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有效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从研究方法上看,关于城镇化和农村消费影响效应的研究多是使用定性分析,而少量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献也都是基于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根据Chamberlain(1984)的理论,面板数据可以扩大样本容量,增加自由度,使参数估计更加理想。因此,本文将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VaR模型,检验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在分析的过程中使用了eviews软件和Stata软件,以及世界银行LnessaLove(2006)提供的pvar计算程序。

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拉动效应的理论分析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既可以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又可以通过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从而使当地居民变为城镇人口。这两个过程都将伴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费的积聚,从而使消费水平扩张。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城镇化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研究,这一作用主要体现为五大效应:就业效应、结构效应、市场效应、配置效应和成本效应。

第一,就业效应。城镇化可以增加农民就业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城镇化过程中,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化,基础设施、城镇工业、公共服务业、交通运输、旅游设施等的发展,将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迁移到城镇地区的农民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和社会保障,使收入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消费水平。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通过就业的实践,拥有了资本,开阔了眼界,具有了更高的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为他们通过创业融入城市奠定了基础。

第二,结构效应。城镇化可以推动消费的扩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首先,随着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的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其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潜在需求会得到升级,这将会有力地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例如餐饮、旅游、商贸、保险、金融和物流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会拉动更多的消费需求。其次,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和观念对农村居民产生的“示范效应”和“攀比效应”也会促使进城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这不仅增加了消费需求,而且对于企业的生产也具有促进作用,刺激企业生产新的消费品以满足日益变化的需求

第三,市场效应。城乡市场的协作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收入和消费的增长。城乡市场的对接不仅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通过刺激农村非农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间接地对农村消费产生效用。物流业的发展会加快城乡之间商品的流动速度,既可以使农村需求得到满足,又有利于开拓城市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

第四,配置效应。城镇化有助于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和农村地区人口的减少,这一方面减少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数量,使农村地区人均资源提高,缓解农村地区人口多、资源少的局面,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同时,随着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其自给性消费会转化为商品性消费,城镇地区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将随之提高,这有利于农产品的商业化,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

第五,成本效应。城镇化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效率,进而降低消费成本。农村地区的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具有较低的人口密度,因此其基础设施等的成本较高。通过城镇化,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其生活环境和消费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可以更加便利地利用市场,消费热情得到激发。而对于留在农村地区的农民,城镇化会促进文化、信息和经济在城乡之间的沟通交流,改变农村居民保守的消费观念,农村市场的消费品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成本。

根据理论的分析,城镇化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具有增长效应,但是近几年来,在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却相当缓慢,其与城市地区消费水平的差距也在逐渐增大。同时由于农村居民消费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长期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的制约等等,我们不能据此断定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利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需要通过实证检验来进一步验证。

变量和模型简介

(一)变量选取

剔除数据不完整的省份,本文在实证研究中采用了1990-2011年我国29个省(包括安徽、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云南和浙江)的相关年度数据,农村地区消费水平(nx)采用农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表示(单位:元),城镇化水平(city)用各省的城镇化率表示,为了消除物价波动的影响,本文使用各年的Cpi指数将农村地区消费水平减至1990年的物价水平。以上数据均来自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

(二)模型介绍

面板VaR模型同时具有时间序列模型和横截面数据模型的优点,可以控制时间效应和区域效应,反应经济变量受到冲击时的动态反应,也可以不区分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将所有变量都看作是内生的,从而反应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Chamberlain,1984)。本文将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以保证模型的平稳性,再通过协整检验,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动态关系,以防止伪回归的现象。在保证平稳性的前提下,根据aiC和SC信息准则,本文将建立一个滞后两期的pVaR模型,因此该模型的形式表述如下:

yit=αi+βt+ayit-1+Byit-2+εit;

其中yit={cxit,nxit,cityit};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αi表示不同省份的个体效应,以衡量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βt表示时间效应,用来衡量系统的整体趋势;εit表示随机干扰项,它服从正态分布。

由于模型中包含了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估计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影响,为了消除这一影响,本文将对数据进行均值差分和向前差分的处理,从而避免了估计的偏误(Love&Zicchino,2006)。

实证检验结果

(一)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分析之前,需要分析各个变量的平稳性,也就是针对各省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nx)和城镇化水平(city)的数据进行面板单位根的检验(Hausman&taylor,1981),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的单位根检验结果,面板数据的水平值的检验结果表明不能拒绝其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各数据的一阶差分值的检验结果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认为农村地区消费水平(nx)和城镇化水平(city的一阶差分值(dnx和dcity)都是具有平稳性的数据。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稳健性,避免伪回归,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以判定相关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Holtz-eakin,newey&Rosen,1988)。

(二)协整检验

此处的协整检验主要使用了panelaDF和GroupaDF这两个统计量,表2给出了两组数据的面板协整检验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检验结果显著地拒绝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因此认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三)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

1.面板矩估计结果。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化水平这两组数据做了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并将结果汇总,估计结果见表3。

分析估计结果可知,对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nx),城镇化水平(city)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系数都为正,且数值较大,滞后一期的系数大于滞后二期的系数,这说明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的推动作用,这一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小。

2.脉冲响应函数图。内生变量受到冲击之后,不仅会对它自身产生影响,该冲击可能通过整个模型传递到其他的变量,脉冲响应函数图可以直观地、清晰地显示出该冲击通过模型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的动态路径(Holtz-eakin,newey&Rosen,1988)。给自变量赋予一个标准差的冲击,本文通过蒙特卡洛模拟500次实验,得到了图1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如图1所示,对城镇化水平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将会给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一个较为明显的正向效应,但这一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因此认为,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

3.方差分解。运用方差分解来分析模型中不同变量的扰动因素对其他变量动态波动的解释程度,从而获知农村消费水平波动的方差中其他变量的扰动项的贡献程度。本文方差分解的结果如表4所示。

从对农村消费水平的方差分解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受其自身的影响很大,维持在80%以上,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消费水平变动的解释程度也较高,在期初,这一比例可以达到将近14%,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例会有小幅度的增长,达到16%以上,说明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这两个变量,基于1990年到2011年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现有的文献以及理论分析可知,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根据面板协整检验的结果,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确实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城市消费水平篇5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动态变化模型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04

[中图分类号]F0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140-02

“城乡统筹”就是以城带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但目前,上海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均衡现象都极大影响了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阻碍我国城乡统筹的综合配套改革的进程。

1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研究

城乡消费水平指的是分别按城市、农村人口平均计算的城市、农村居民消费额。上海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在2004-2013年间呈线性递增趋势,十年内,上海市城乡平均消费总额分别为20152元和9638元,城市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一直高于农村水平,城乡消费水平差距逐年扩大,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严重不平衡(图1)。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本文选取改进消费函数,式中表示t期消费;表示t期收入;表示t-1期消费;为参数;参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可以解释为持久收入的影响。

采取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上述模型进行求解,将2004-2013年期间的十组数据。用上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matLaB中进行拟合,求解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函数,拟合程度较高,结果如表1所示。

2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居民各种不同类型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本文把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分为类: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居住、其他。

本文把居民的剩余生活消费品作为存量给下一年进行消费,把该年的实际收入或纯收入看作是对居民生活消费品在一定程度上的补充,由此建立动态消费结构模型。

式中表示t时某消费品的支出额;表示t时耐用品的存量或习惯消费品的习惯力;表示t时的存量变化率,即;为模型参数,对于耐用品表示折旧率,对于习惯性消费品表示习惯衰减率;对于耐用品须为负,对于习惯消费品则须为正;表示收入用于购买这类消费品的比重。通过求导、迭代以及一阶差分等处理得到该模型的计量形式和消费占比:

式中为误差。

以2013年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为例可发现该动态消费结构模型拟合结果与真实比例相近,当期的消费结构与当期的收入、上期的消费结构和上期的收入有关(表2)。

3上海市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预测

通过上述收入和动态消费结构模型可以预测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以城市居民为例。十年间城市居民收入呈指数增长,对于时间序列,采用修正指数曲线对收入进行预测,即。采用三合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初步处理,分别得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拟合函数并进一步预测2014-2016年的上海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结果如表3。

同理可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动态变化,通过图2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图2由内到外分别是2014-2016年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动态变化图。可以看出,食品仍是主要消费支出,但食品支出在消费结构占比逐年下降。与此同时,娱乐文教、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支出比例在不断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正在向发展性和享受性转化。城乡居民相比,城市居民在娱乐文教和居住方面的支出占比大,农村居民在食品、家庭用品和交通通讯上的消费支出占比更大。

未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解决城乡消费水平差异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并有目的性的调整城乡收入差距。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城乡居民的经济安全感和消费信心。最后,要优化城乡消费结构,引导城乡居民合理消费,使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朝着丰富、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城市消费水平篇6

关键词:城镇居民;普通家庭;体育消费;对策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活动及相关方面的消费。其主要包括用于购买运动器材、体育服装;购买体育书报、期刊等实物型支出;用于观看各种体育表演、体育赛事、等所进行的观赏型消费以及用于参加各种的健身训练、体育活动、体育健康与医疗等参与型消费支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持续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体育健康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和提高,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思想观念不断转变,体育消费已成为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体育消费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和体育消费方式,引导、开拓、组织和调控体育消费过程,发展体育产业,扩大体育市场,更好地发挥体育的本质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1、邻水县普通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

邻水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辖45个乡镇,总人口97万。据官方资料显示,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88.6亿元,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07元,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然而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却相对较低,如表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邻水县普通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基本状况,200元以下占32.8%,200―400元占41.3%,400―600元占16.6%,600元以上占9.3%。通过查阅资料,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年人均体育消费额400元以上的比率为78.5%,而该县居民年人均体育消费额400元以上的比例才25.8%,因此该县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比较低,明显远远的落后于大中城市。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1体育健康意识制约体育消费的基本原因

体育健康意识是制约体育消费的一个基本因素。邻水县作为一个小县城,信息相对封闭、经济不够发达,居民的体育健康意识不够强烈政府及相关部门,继续加强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提高居民的体育健康意识,促进居民体育消费理念。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健康的投入,树立起现代健康观以及体育价值观,使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大批体育锻炼中去,这种新的健康理念是社会进步、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也将推动社会体育消费的发展。邻水县的体育工作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健康观,生活质量观,进一步强化居民的健身意识,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健身队伍中去,为促进该县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起到引导作用。

1.2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

该县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现阶段该县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以单一的实物型消费为主,其次是参与型体育消费,而观赏型体育消费比较薄弱。体育健身娱乐是参与型体育消费的主要内容,而该县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居民不多。。运动竞赛和体育表演是体育消费市场的主体,是观赏型体育消费者和参与型体育消费者的主要消费场所。该县很少开展人数较多、项目相对齐全、内容丰富和涉及各阶层多方面的社会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表演,(如:职工运动会,社会运动会,行业系统运动会等等),从而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人群的需要。

1.3经济收入低是制约着体育消费的重要原因

经济收入是体育消费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就谈不上体育消费。邻水县是四川省的、也是一个贫困县、工业小县,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制约着体育市场的发展和居民对体育消费的投入。经济收入低是制约着该县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最重要原因,由于该县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与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导致该县城镇居民对体育消费的投入也相对较少,说明该县的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明显落后于大中城市。

1.4体育健身环境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是体育消费的重要保障。在制约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中,没有良好的健身环境就不能调动居民的体育消费的积极性。据调查,该县共有健身房3个,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也不完善。受该县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较低的影响,政府对公共体育场地、器材、设备以及体育指导力量的资金投入较少,导致该县体育场馆设施落后和体育指导力量的缺乏,而使部分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和健身运动的人没有场地器材而不能参加运动,从而制约着该县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

2、邻水县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发展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该县的经济与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居民的体育消费也必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相对迫切。如何应对该县城镇居民对健康和从事体育锻炼活动的需要以及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是摆在该县相关职能部门面前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具体对策如下:

2.1努力培养体育市场消费主体、优化体育消费结构

要发展邻水县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首先要努力培养体育市场消费主体、优化体育消费结构。体育消费者是体育市场的消费主体,对于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体育市场来说,从事体育锻炼的人口、体育消费的欲望以及体育消费的水平决定体育市场的大小;优化体育消费结构,提高体育消费效益,关键是要以人为本,以满足居民体育消费需要为出发点。

一般来说从事体育运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越多,体育消费欲望越强,体育消费水平就会越高,那么这个体育市场的容量就会越大。因此要努力培养体育市场的消费主体,积极鼓励和提倡城镇居民从事体育锻炼,促进体育消费,这样才能提高该县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优化体育消费结构,要并根据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时间灵活的体育生活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审美趣味的消费者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的格局,从而提高该县体育消费水平。

2.2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城镇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必将促进城镇体育消费市场的良性发展。邻水县毗邻重庆市,县城到重庆主城区约90公里,被称为是重庆的后花园。该县交通便利,国家五纵七横的两条重要的高速公路达渝高速与沪蓉高速交汇于县城南郊,邻垫高速和304省道横穿东西,形成川东交通枢纽。该县各级政府部门应抓住机遇,加快城市化建设,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居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有助于社会化的生活方式进程,使人们有更多精力和空闲时间,人们精力充沛和闲暇时间越多,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就越多,进而促进体育消费市场发展,从而提高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2.3加强全民健身的宣传,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

政府及相关部门,继续加强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健康的投入,树立起了现代健康观以及体育价值观,人们越来越喜欢参与体育活动中去,这种新的健康理念是社会的进步,时代变迁的体现,也是推动体育消费发展的社会条件。该县的体育工作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健康观,生活质量观,进一步强化居民的健身意识,从而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健身队伍中去,从而对引导体育消费起到促进作用。

2.4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加强场馆和设施的建设

政府与有关部门应加强开展丰富的社会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表演(如:职工运动会,社会运动会,行业系统运动会等等)。运动竞赛和体育表演是体育消费市场的主体,是观赏型体育消费者和参与型体育消费者的主要消费场所,仁寿县应该在现有的体育市场消费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参加人数多,项目多,内容丰富,涉及各阶层多方面的社会体育竞赛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人群需要。同时也应该加强体育市场的管理和新市场的开发,开拓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方式和体育活动场所,改善场馆的经营方式等等。社会体育竞赛市场的开发,不仅可以促进和推动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具有极好的社会效应,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行有偿服务获得较好经济效应,也能提高体育消费者的消费水平。

3小结

通过对邻水县普通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调查,认为该县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比较低,明显远远的落后于大中城市。造成这种结果主要原因有:体育健康意识制约体育消费的基本原因、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经济收入低是制约着体育消费的重要原因、体育健身环境对体育消费的影响等。本研究提出邻水县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发展的对策有:努力培养体育市场消费主体、优化体育消费结构、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城镇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加强全民健身的宣传,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加强场馆和设施的建设。(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蔡志良.我国体育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9(18)

[2]刘春来.开发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对策研究[J].科技广场,2006(10).

[3]唐宏贵.对武汉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与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1).

[4]周挺.成都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现状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

[5]付丽敏,赵华,张艳玲.河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致因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5).

[6]智虹霓.影响包头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6(4).

城市消费水平篇7

关键词:粤东西七城市;居民收入;消费支出;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176-02

一、收入状况比较

1.可支配收入排位比较。2011年,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从高到低依次为:湛江市(17583.62元)、汕头市(17473.89元)、揭阳市(16878.89元)、阳江市(16878.19元)、茂名市(16113.39元)、汕尾市(15751.37元)和潮州市(15664.31元)。2007年来以来,人均可支配收入排位上升明显的城市有3个,其中,湛江由第二位升到第一位、揭阳由第四位升到第三位、阳江市上升最快,由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潮州、茂名的排位下降明显,茂名由第三位退到第五位、潮州第五位退到第七位,两城市都退后两位,汕尾排位保持不变。

2.可支配收入增量比较。2007年,粤东西两翼七市中只有5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2008年7个市全部进入万元级。但七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仍然较大,2009年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4.72元,已进入2万元级;2011年全省人均家庭总收入30218.76元,已经跨入3万元级。2007年来以来,五年间阳江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最多(8188.19元),茂名市增加最少(4918.41元);而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9198.18元,比茂名市多增加46.53%。东西两翼七市中,2007年收入最高(湛江)与最低的(潮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545元,2011年扩大到1919.31元;2007年收入最高的城市(湛江)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为6403.3元,2011年扩大到9313.86元;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城市(潮州),比全省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低41.44%。

3.可支配收入增速比较。2007年来以来,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阳江市(增18.05%)、汕尾市(增13.27%)、汕头市(增12.63%)、揭阳市(增11.94%)、湛江市(增11.7%)、潮州市(增10.81%)和茂名市(增9.53%)。排在前五位的城市高于全省年平均增长速度(11.03%),排在后两位的城市均未达到全省年平均增速,潮州市和茂名市分别比全省年平均增速,低0.22和1.5个百分点。

4.收入构成比较。2011年,在七市中湛江市人均工资性收入最高(达14239.62元),比最低的阳江市高30.12%,但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2.49%;茂名市人均经营净收入最低,比排第一位的阳江市低77.71%;潮州市人均转移性收入最高,揭阳最低。

总体看,七城市人均收入构成中,有6个城市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60%以上(只有阳江市为56.97%);揭阳、阳江市人均经营性收入比重达两成以上,而茂名市不足5%;潮州、茂名、湛江市人均转移性收入的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6.09%),达到20%以上。

二、消费支出和消费构成的比较

2008年,只有汕头市人均消费性支出(10764.95元)过万元,2009年人均消费性支出过万元城市增加到4个(从高到低依次为汕头、潮州、湛江、揭阳),2010年七市人均消费性支出全部进入万元级。2011年,七市人均消费性支出从高到低依次为:汕头(15746.22元)、潮州(14096.76元)、湛江(14055元)、揭阳(13269.4元)、茂名(13161.83元)、汕尾(11983.42元)、阳江(11765.37元);人均消费支出最高的汕头市,比最低的阳江市高25.28%,但比全省平均水平(20251.82元)低22.25%。2007年以来,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最快的依次为:湛江市(增61.37%)、汕尾市(增55.19%)、茂名市(增52%)和潮州市(51.35%);增长较慢的依次是:揭阳市(增46.45%)、汕头市(46.29%)和阳江市(35.4%),只有阳江市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没有超过全省平均水平(41.26%)。

2007年以来,粤东西两翼七市消费支出排位前两位稳定,由粤东的汕头市和潮州市占据;第三至七位接替变化。人均消费性支出最高的汕头市与最低的阳江市的差距,2007年两市相差3041.93元,2011年扩大到3980.85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最高的汕头市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07年的3572.94元,扩大到2011年的4505.6元。

1.人均消费性支出比较。2011年,七城市人均消费支出的领头羊汕头市,人均消费支出类中有6项排在前三位,另外两项排在第四位和第五位;排在第二位的潮州市人均消费性支出有5项支出排在前三位,别外两项排在第四,还有1项排在第六位;茂名市人均消费性支出有两项支出排在第三位,有1项排在第四位,其他5项排在五至七位;阳江市有两项分别在第二位和第四位,其他6项排在五至七位。

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比重)比较。2007年以来,七城市消费水平全面提高,城镇居民生活已经整体进入小康社会。2011年,七城市恩格尔系数从高到低排位依次为:汕头市(44.86%)、汕尾市(43.75%)、潮州市(43.71%)、湛江市(41.95%)、揭阳市(41.84%)、阳江市(41.74%)和茂名市(40.45%),比2007年分别下降:2.87个百分点、3.23个百分点、2.99个百分点、4.96个百分点、0.7个百分点和0.25个百分点。七市恩格尔系数均不同程度下降,但均高于全省平均数(36.89%),五年间全省平均恩格尔系数稳定在37%左右。从数据上看,粤东西各城市偏重食品消费,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并且粤东各城市食品消费比重,略高于粤西地区。

3.消费倾向比较。2011年,在七城市中平均消费倾向最高的两个市是:汕头市和潮州市分别为90.11%和89.99%,比全省平均水平(75.29%)分别高14.82和14.7个百分点,最低的是阳江市(69.71%)。2011年,七城市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从高到低排位依次为:茂名市(1.7)、汕头市(1.1)、潮州市(1.09)、汕尾市(1.07)、湛江市(0.98)、阳江市(0.60)和揭阳市(0.56);全省平均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为0.59,七城市中有4个城市边际消费倾向系数大于1,这说明这些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消费增长率明显大于收入增长率。但是,由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家庭消费需求的增长。

4.交通和通讯支出比较。2011年,七城市中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排在第一位的湛江市(2412.92元),比最低的汕尾市(1303.86元)多支出1177.55元,高45.96%,比全省平均水平(3630.62元)低33.54%。

5.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较。2011年,七城市中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排在第1位的潮州市(1437.47元),比最低的阳江市1231.06元,多支出206.41元,高14.36%,比全省平均水平(2647.94元)低45.71%。

6.服务性消费支出比较。2011年,七城市人均服务性消费从高到低依次为:汕头市(3196.42元)、湛江市(3121.44元)、茂名市(3071.41元)、潮州市(2889.76元)、揭阳市(2834.26元)、阳江市(2362.26元)和汕尾市(2335.97元)。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支出构成不断优化,城市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速加快。2011年,七城市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超过15%的城市从高到低依次为:汕头市27.04%、茂名市16.19%和揭阳市15.66%,排第一位的汕头市比全省平均增幅(11.28%),高15.76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2007年以来,得益于东西两翼经济的快速发展,七城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都得到了明显增长。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七城市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七城市城镇居民的收支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七城市间的收入水平差距在拉大,并且消费水平的差距也在扩大。笔者建议:

1.进一步加大东西两翼的经济发展。2007年以来,东翼各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52%,西翼为16.34%,而全省为10.62%,东西两翼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各部门应努力推动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建设总体布局的落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在“珠三角”发达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推进和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2.正视差距,科学发展。2011年,粤东西七城市人均生产总值排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第十一至十七位、汕尾排在第十九位;有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排位靠后。粤东西地区未来发展要从偏重于经济增长转向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发展的各项举措,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经济社会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向前迈进。

3.调节收入分配,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建设幸福广东。为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关注居民生活,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合理分配国民收入,促进收入分配均衡发展,在保证发展投资需求的同时,加大对国民财富的分配,让市民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通过市场的完善和扩大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渐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最终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和“普遍富裕”。

城市消费水平篇8

(一)统计部门公布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情况

1、__城区:20__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额为16__8元,其中:食品7006元,占43%;衣着2033元,占__%;居住__34元,占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174元,占7%;医疗保健1159元,占7%;交通通信__84元,占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1551元,占10%;其他商品及服务307元,占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额为6762元,其中:食品2851元,占38%;衣着381元,占6%;居住1168元1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531元,占8%;交通通讯686元,占10%;教育文化娱乐服务557元,占8%;医疗保健606元,占9%;其他商品及服务251元,占4%。

2、__市:20__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额为__363元,其中:食品5164元,占38.6%;衣着__26元,占10.7%;居住1163元,占8.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762元5.7%;医疗保健555元,占4.1%;交通通讯2125元,占15.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1916元,占__.3%;杂项商品及服务251元,占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额为8766元,其中:食品3377元,占38.5%;衣着1619元,占18.5%;居住1190元,占__.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628元7.2%;医疗保健565元,占6.5%;交通通讯743元,占8.4%;教育文化娱乐服务517元,占5.9%;杂项商品及服务127元,占1.5%。

3、__县:20__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额为__977元,其中:食品4621元,占33.07%;衣着1716元,占12.28%;居住717元,占5.__%;生活用品及服务788元,占5.64%;交通通信3044元,占21.78%;教育文化娱乐2175元,占15.57%;医疗保健429元,占3.04%;其他用品及服务487元,占3.49%。20__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额为6324元。其中:食品2642元,占41.78%;衣着395元,占6.25%;居住872元,占__.79%;生活用品及服务444元,占7%;交通通信754元,占11.93%;教育文化娱乐651元,占10.3%;医疗保健485元,占7.67%;其他用品及服务81元,占1.28%。

4、__县:20__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额为12191.79元,其中:食品4817.66元,占39.52%;衣着1986.88元,占16.3%;居住874.47元,占7.1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893.52元,7.33%;医疗保健493.08元,占4.04%;交通通讯1176.45元,占9.65%;教育文化娱乐服务1578.83元,占12.95%;;杂项商品及服务370.9元,占3.0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额为5505.3元,其中:食品2175.5元,占39.52%;衣着351元,占6.38%;居住653.3元,占11.8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402.4元,占7.31%;医疗保健791.8元,占__.38%;交通通讯593.2元,占10.7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359.2元,占6.52%;杂项商品及服务179元,占3.25%。

(二)城乡低保标准情况

今年5月,__城区分别按照上年度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30%—35%、35%—40%调整了城乡低保标准,其中:城市低保标准调整为44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调整为2400元/年;经济条件较发达地区(__市、__市、__市)城市低保标准为360-38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为1800-2760元/年;经济条件中等水平地区(__区、__县、__县)城市低保标准为330-37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为1700-2256元/年;贫困地区(__县、__县、__县)城市低保标准为300-36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为1500-1850元/年,低于扶贫线。各地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城市低保标准均按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5%的比例确定,农村低保标准均按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5%的比例确定。

(一)统计部门公布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准确性不高。现在的人均消费支出数据,是根据统计局从乡镇按照一定比例抽样调查,汇总测算得来的。比如__市,其调查方式是由统计部门年初在每个乡镇确定10户左右为抽查对象,抽查对象每天对自己家庭的收入、支出逐项记载,分月、年汇总后进行评估,然后测算出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其测算方式与抽查对象的文化素质、责任意识、公众意识、处事态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其抽查对象能否完全负责、准确记载其家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和数据都无从考证。从抽样的数量上来看,少量的抽查对象能否代表大众的消费水平也受到局限,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代表大众消费群体的实际消费水平。又如__县,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县统计局从全县抽样调查80户农村和20户城镇居民测算而得,其调查方式由居民自己根据收入和支出逐项记录,分月、年汇总加权平均测算出城乡居民人均消支出,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在当地属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真正困难对象没有纳入调查范围,使城乡居民人均消支出而高于实际平均水平。而此次用同样指标,在__县选择了低保户、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各20户农村和10户城镇居民对消费支出进行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测算,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935元,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8845元,分别降低了570元和3346元。

(二)现行人均消费支出项目远多于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项目。据统计的数据来看,现行人均消费支出的项目包括8个方面,即: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

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从实际操作上来看,这8个方面基本涵盖居民所有的消费支出项目,与低保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内涵有明显的出入。第一、政策明确规定城乡低保标准应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第二,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规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只包含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第三,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的“居住、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在《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都有相应救助政策;第四,“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其他商品及服务”三项不属基本生活范畴。(三)低保标准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例不能一刀切。从多年接受上级审计和纪检监察的情况来看,民政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的问题上不能自我制定枷锁,一旦政策出台就是依法执法的依据,上级检查、监督、审计也都是依据行业部门的政策法规来检查审计的,当基层因某种客观原因无法实现上级政策时出现了问题最终难究其责。比如前些年上级在抓农村福利院建设时要求集中供养率必须达到50%、70%,最终导致基层虚报集中供养人数的情况出现问题。就按人均消费支出比例确定低保标准而言,基层在统计人均消费支出的问题上不会尽善其美,各地统计公布的人均消费支出数据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或人为因素出现差异,如果硬性规定城乡低保标准为人均消费支出的多少比例,可能重蹈覆辙。

以__市为例,

表格略

以上数据表明,20__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__363元,食品、衣着两项支出为6590元。如果按消费支出总额的30%来算,低保标准为334元/月,而实际上该市早在2012年的城市低保标准就已经为360元/月。如果按食品、衣着两项总额的70%来算,应该为385元,这一城市低保标准与__市目前正准备提高的低保标准实际是相符的,甚至可以提高到75%,低保标准为41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正好与实际相符,但实际困难人群的人均消费支出要低于人均消费支出,40%的比例是最高上限。

以__县为例,根据统计公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数据显示,农村、城镇居民的“食品、衣着”支出分别占消费支出的45.9%和55.82%;实际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城镇居民的“食品、衣着”支出分别占统计公布的居民均消费支出的43.9%和37.91%,而低保和低收入家庭的“食品、衣着”实际支出约占居民平均支出的70%,考虑缩小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差距,农村居民部分支出属实物产品,视为现金支出。由此计算而得,__县农村、城镇居民保障“食品、衣着”基本项目为1692元和3235元,分别占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505元的31%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91元的27%。

(四)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线的衔接不够。国家扶贫标准是将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作为扶贫人口,农村低保保障线是按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例来确定,两者确定指标不一,但存在必然联系,若农村低保保障线接近或超过国家扶贫线,说明国内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过高。调查了解,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困难的群众接近7%,支出性困难群众占18%,中等收入家庭约占60%,高等收入家庭约占15%。扶贫统计人口实际包含生活困难和支出性困难人群,而城乡低保应只保障基本生活困难人群,支出性困难群众暂未纳入低保范围,目前还是通过其他专项救助给予解决。

(五)过于强调低保人均保障水平有碍低保政策的公平执行。现行低保政策是以家庭共同生活成员核算家庭收入,以低保标准实行差额补助,实行按户保障。但又要求城市低保月均补助水平应不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65%、农村低保月均补助水平应不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60%,而且从很多方面用人均补助水平来衡量低保工作水平。从目前家庭结构来看,这一要求违背了按户保障、差额补助规律,特别在农村低保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为达到这一人均补助水平,极易出现分户、拼户等弄虚作假问题。因为目前一般家庭成员都在3人左右,例如__市,共150042户396730人,户均2.7人,其他区域一般户均都在2.7人以上。举例说明:某城镇居民张三一家3人,就张三一人收入800元,低保标准为380元/月,3人应为1__0元,减去收入800元,实际月发低保金340元,人均1__元。若按人均不低于城市低保标准65%计算应为247元,三人应发放741元。那究竟给张三一月多少钱?是按低保标准算来的340元还是按人均标准的741元?如果过于强调人均补助标准,低保标准就形同虚设,还不如直接定额补助直截了当。这个问题在农村低保中更容易出现,导致出现农村低保户平人数极低,实际上是基层为达到人均补助水平不能按户保障的问题。

(一)建议统计部门加强对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的抽样调查工作。从目前的工作体系来看,要准确的测算出一个家庭甚至于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人均纯收入等具体能够代表其区域生活状态的数据,不是民政部门能够完成的,只能依靠统计等相关部门。而且这一统计数据不仅仅只用于低保标准的确定,也是标示一个区域的生活水平和状态。因此,从顶层设计上来说,就应该注重财力、效能、刺激、监督、考核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强有力的齐抓共管态势。要争取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抽查范围和比例,使所公布的人均消费数据能够真正反映出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以保证其参数的可靠性。同时,加强对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的抽样调查工作,为合理制定城乡低保标准提供可靠依据。

(二)建议城乡低保标准分不同地区按照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例法来确定,并适当考虑人均消费支出中的“食品、衣着”支出项目。我们对__城区、__市、__县、__县的城乡低保标准与人均消费支出等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我市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一是针对__城区,城市低保标准、农村低保标准可以分别按照市州统计部门公布的__城区的城市居民和全市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35%、30-35%确定;二是针对经济条件较发达地区(__市、__市、__市),由于当地公布的人均消费支出虚高,因此,为确保依据相对可靠,建议参照市州统计部门公布的全市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并结合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人均消费支出中的“食品、衣着”支出项目,合理确定当地的城乡低保标准,原则上可参考__城区的城乡低保标准上下浮动;三是针对经济条件中等水平地区(__区、__县、__县),城市低保标准、农村低保标准原则上可略低于__城区的城乡低保标准或按照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35%、30-35%确定;四是针对贫困地区(__县、__县、__县),城市低保标准可按照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35%确定,农村低保标准可以按照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35%左右确定,但要参考国家扶贫线(2300元/年),部级贫困县的标准不能高于扶贫线。综上所述,建议城乡低保标准的制定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相适应,城区以及经济条件较发达地区的城乡低保标准参照市州级统计部门公布的人均消费支出的30-35%确定;一般地区可参照本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人均消费支出的30-35%确定,且农村低保标准所占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例要低于城市低保标准所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例;贫困地区城市低保标准可按照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35%确定,农村低保标准可参考国家扶贫线(2300元/年),按照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35%左右确定。同时,建议在确定低保标准时,除了依据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外,还要充分考虑其消费支出项目,不能把所有消费支出项目均列为参考数值,应该对消费支出中的“食品、衣着”进行侧重考虑。

城市消费水平篇9

【关键词】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

一、前言

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省份,各市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逐年提高,但由于地理条件、交通因素、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省内各市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在此,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各市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二、符号说明及初始数据

符号说明:食品X1,衣着X2,居住X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X4,医疗保健X5,交通与通讯X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X7,杂项商品和服务X8,第一主成分Z1,第二主成分Z2,第i主成分Zi。

三、主成分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思想

由于分析的数据中变量个数较多,并且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使得我们从数据分析中获取的信息出现重叠,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多个变量进行处理,得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并且尽可能多的保留着初始数据的信息。

(二)主成分分析

通过SaS软件处理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1、得到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阵

由各市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指标初始数据(2012)可得八项指标的初始数据之间相差较大,主成分分析之前需要对指标的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通过SaS软件处理数据可以得到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阵。可知,河南省各市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八项指标基本上是相互促进的,由于八项指标的相关系数阵并不是单位矩阵,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2.消费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运用SaS软件对初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相关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由输出结果获得相关阵的特征值(主成分的方差)可以看出: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72.06%(>70%),所以前三个主成分已经可以较好地概括这组数据,第四个主成分之后的主成分贡献率较小,可以忽略不记。

3.结果及结果分析

各市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大小可以反映出当地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且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消费支出越高表明该地区经济越发达。

将28个市(县)分别按照三个主成分的得分由小到大重新排列,按照第一主成分排序可以反映出28个地市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的综合水平,进而得出各市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及各市的经济发展现状。

按照第二主成分得分的排序结果可以得出:河南北部地区的第二主成分得分较高,南部多数地区得分偏低。这表明三门峡市、开封市、长垣县等得分较高的地市城镇居民对X4、X7的消费支出较多,对X1、X8方面消费支出较少。

按照第三主成分的排序可以的得出:以郑州为中心,距离郑州较近的地区第三主成分得分偏高,地区得分偏低。

四、聚类分析

为了可以从总体上掌握河南省各市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情况的地区分布,对初始数据采用ward法进行聚类分析。

我们可以根据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水平将28个市分为四类。河南省28个市(县)聚类分析结果:

第一类:郑州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南阳市、驻马店市、漯河市、开封市、新乡市、安阳市、洛阳市、焦作市、邓州市、三门峡市。

第二类:鹿邑县。

第三类:鹤壁市、濮阳市、汝州市、长垣县、新蔡县、商丘市、兰考县、信阳市、周口市、滑县、固始县。

第四类:济源市、巩义市、永城市。

五、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是用于判断样品所属类型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此采用费希尔(Fisher)判别对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判别分析,并对济源市、兰考县、鹿邑县进行判别归类。

进行判别分析后得到的分类结果是:

第一类:郑州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南阳市、驻马店市、漯河市、开封市、新乡市、安阳市、洛阳市、焦作市、邓州市、三门峡市。

第二类:鹿邑县。

第三类:鹤壁市、濮阳市、汝州市、长垣县、新蔡县、济源市、信阳市、周口市、滑县、固始县。

第四类:兰考县、商丘市、巩义市、永城市。

六、结论

通过最终划分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省各市(县)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反映出河南省各市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之间存在差距。

第一类地区:这些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总体水平高于其他的地市。第一类地区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较高,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良好。

第二类地区:鹿邑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等,交通条件便利,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城镇居民的家庭收入的增加,城镇居民对于消费支出也随之增长。

第三类地区:该类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偏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与第一类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但近几年这些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也在逐年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第四类地区:这些地区在河南省各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分类中最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在改变,为了促进这些地区的居民消费支出,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对于河南省政府部门应该针对不同类别的地市,通过考察了解当地经济现状、自然地理环境、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情况,提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拉动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地区的经济,缩小四类地区的城镇居民之间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差距,使各市经济得到全面、协调、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年鉴2013.

[2]党英杰.地域性差异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水平的影响[J].经济纵横,2013(03).

城市消费水平篇10

关键词:沈阳市;消费型经济;消费提升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27-03

随着依靠投资和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较大抑制,刺激消费健康增长已成为沈阳经济发展政策的主要着力点。然而不断降低的居民消费率说明沈阳居民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未能形成良性循环。随着经济结构向服务业支柱型与消费推进型演化,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已成为沈阳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只有具备了稳定消费需求的消费型社会,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才是真正健康的可持续增长。通过对沈阳市2001—2010年相关经济发展指标分析发现,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已成为沈阳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向,然而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与不足已成为制约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居民消费需求扩张与消费潜力释放的桎梏源于居民收入增长的约束。因此,围绕如何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成为目前沈阳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取向。通过对沈阳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特征表现的深入认识与居民消费提升瓶颈制约的准确把握,对于增收入促销费的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沈阳消费型经济的特征表现

(一)居民生活相对富裕,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日益凸显

沈阳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行为经历了量的消费阶段、质的消费阶段和感性消费阶段的更替演进。自2001年以来,沈阳居民已经从温饱型到富裕型并即将过渡到享受型的发展阶段,沈阳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01年的0.37波动性地降到了2010年的0.32(如表1所示),居民消费总体上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目前,沈阳城镇居民感性消费行为日益显现,居民用于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支出比例不断增加,扩大消费需求已成为沈阳市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二)服务经济时代即将来临,服务消费主导表征渐显

服务经济时代的典型特征一是劳动者在服务业中占多数,其比重至少占50%,多者可达80%以上;二是服务业创造的财富在GDp中占比至少为50%,多者可达80%以上[1]。据此,沈阳第三产业劳动者占比自2006年以来一直在50%以上,而服务业所创造财富在GDp中占比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约为45%左右,个别年份超过50%,反映了沈阳市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标准即将实现,说明沈阳以服务消费为主的经济时代准即将到来。就人均GDp而言,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对于公共服务与工商业对专业型服务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强,其结果是促进相关服务业发展并制造更多就业机会[2]。沈阳人均GDp2007年为5000美元(见上页表1),2012年为9729美元,接近1万美元,可见,沈阳以服务业促发展的经济特征渐露端倪。随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沈阳居民消费即将突破功能性消费框架,进入到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时代。就最终消费率而言,沈阳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呈现出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一国或地区的最终消费率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波动过程,典型的低收入国家或地区消费率一般会超过70%,而步入中低收入国家或地区行列之后的消费率会明显下滑到50%~55%左右;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之后消费率会再上升到55%~60%左右;步入高收入国家或地区之后,消费率大概会维持在60%~70%左右的水平[3]。由上页表1可以看出,沈阳市的最终消费率从2001年的55.9%,降到了2006年的42.1%,再降到了2010年的39.9%,呈现出波动性的变化规律。根据消费率的发展规律,随着沈阳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沈阳最终消费率的变化会沿着上升曲线发展,并稳定在55%左右。届时,沈阳将进入到主要以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而这一发展阶段的典型特点就是服务性消费。因此,服务性消费对沈阳市经济增长的导向和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三)工业化进程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大量消费时代即将开启

工业化水平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所处阶段的重要指标,主要表现为工业产值在工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以及工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农业产值的比重及农业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的过程。根据钱纳里当人均GDp超过8610美元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判断标准[4],沈阳市2010年人均GDp达到9211美元,一方面说明沈阳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中上等收入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说明沈阳市工业化水平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根据产业结构为表征的工业化进程,自2000年以来,沈阳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一直低于10%,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呈现波动性地上升发展并由2000年的39%升至2010年50.4%,同时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由2000年54%不断下降到2010年44.9%,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明显高于第三产业比重;就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而言,沈阳市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2005年的21.29%降至2010年的18.55%,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2005年的29.31%缓慢回落至2010年的28.19%,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49.4%迅速升至2010年的53.25%,据此可以判断出沈阳市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根据罗斯托大众消费阶段的理论,大众消费阶段的前兆是社会关注力与资源配置会发生由偏重生产向偏重消费的历史性转折,社会的主要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大众化服务的普及。由于沈阳居民消费快速扩张,服务业迅速崛起,消费主导和服务推动的组合经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动力。以上分析表明,进入到上中等收入阶段的沈阳工业化进程已演进到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沈阳经济增长进入到了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型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将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驱动为主向依靠消费、投资与出口协调拉动转型。结合罗斯托的大众消费理阶段理论,沈阳将迎来居民大量消费时代,沈阳经济增长模式将进入消费需求扩张、消费能力释放的发展阶段。

(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放大效应渐现

城镇化发展水平也是消费水平的体现,较高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将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根据诺姆瑟城镇化的“S”规律,城镇化进程表现出阶段性发展规律,全过程呈一条被稍微拉平的S型曲线[4]。第一阶段城镇化水平低于30%,主要依靠工业企业扩大再生产来推动城镇化进程;第二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与70%之间,特别是当城镇化水平超过40%以后,基本是由城镇发展推动工业发展;第三阶段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城镇发展主要依靠其自身发展,发展速度回落并趋于稳定,三大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0%以下,30%左右和70%以上。从上页表1可知,沈阳市城镇化水平2002年为70.93%,2010年为71.63%,2011年为71.83%,2012年达到78.5%,较高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说明沈阳市的经济增长已经进入到主要依靠自身发展的阶段。根据钱纳里标准,当人均GDp超过4270美元时,城镇化率为68.5%左右,而沈阳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0%,可见沈阳城镇化水平超前于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沈阳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快于经济发展水平,然而城镇化水平却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表现为沈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仍滞后于第二产业比重;而城镇化水平则超前于就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为自2006年以来沈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高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将带动居民消费潜力迅速释放的同时,沈阳城镇化发展将从重视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和城市空间扩张转变到重视产业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等维度的变迁。沈阳城镇化发展将在城镇化水平提升过程中开始重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较高的城镇化质量将促进沈阳居民消费能力的极大释放和消费放大效应显现,并最终推进“消费与服务”共同促进沈阳的经济增长。

二、沈阳居民消费提升瓶颈制约的特征事实

(一)沈阳最终消费率持续降低,消费不振

一般而言,世界各国消费增长略高于或与GDp保持同步,平均消费率会稳中趋升。绝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到达中等收入水平后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消费率通常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然后稳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平均消费率为77%,发达国家消费率一般维持在60%~70%左右。根据上页表1,沈阳最终消费率从2001年的55.8%降到2010年39.9%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这一期间的平均消费率为46.01%。显然,沈阳市消费率明显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长期呈下降趋势,明显偏离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以及钱纳里认为的工业化后期阶段68%消费率的水平,反映出沈阳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与此同时,2001—2010年沈阳市13.45%的平均消费增长率也低于这一期间13.8%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表现出沈阳最终消费增长落后于沈阳经济发展的现实,消费支出的变化并没有随经济发展同步发展,导致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趋弱。随着最终消费率的不断降低,沈阳居民消费率也呈现出不断下降态势。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2007年,低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平均为75%,高收入国家平均为62%,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7.5%,从国际比较来看,居民消费率的世界平均水平在60%左右。而沈阳市居民消费率表现出悖于沈阳经济增长的趋势,居民消费率在2001—2010年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2001年的44.81%急剧地降至2010年的24.1%,这一期间的平均居民消费率为31.96%(如p227表1所示),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远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不断降低的居民消费率反映出沈阳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能力并没有随着沈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相应地提升,整体表现出沈阳居民消费不振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