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安全的认识十篇生态安全的认识十篇

生态安全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8:39

生态安全的认识篇1

关键词:“微时代”;吉林市;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1“微时代”下吉林市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思路

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美国、英国等国家将网民安全意识作为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出台政策推动公众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针对大学生群体则致力于营造网络安全文化氛围,通过建立专门网络安全学习网站和课程进行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国内则结合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频发的实际情况,对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提出要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纳入到国家安全战略规划中,利用法律进行规范约束,通过网络教育、网络监管等途径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1]。总体上来看,相关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上研究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缺乏对实践情况的深入分析。因此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吉林市各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现状进行确认。在此基础上,以在网络安全方面提出的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新思想为指导,提出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水平的对策,继而更好的推动高校网络教育工作的开展。

2“微时代”下吉林市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调查

2.1调查基本情况

在调查吉林市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化工学院、北华大学三所高校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了500份调查问卷的发放,成功回收479份,回收率95.8%,其中有效问卷46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其中,文科专业210人,理科255人,男生285人,女生180人。采用的调查问卷共包含15小题,由调查者基本情况、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构成,能够全面反映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状况。采用SpSS19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问卷效度系数和信度系数分别为0.808和0.792,因此能够证明调查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高。

2.2吉林市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

从调查结果看,吉林市大学生对意识形态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客观看待社会风气等道德领域的问题,但是整体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缺乏危机意识。在“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的调查中,58%的大学生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推动国家的发展,27%的学生表示树立该种核心价值观念有其合理性,但也有1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而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是否过时”的调查中,尽管46%的学生表示并不过时,但也有37%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缺乏说服力,即将过时,另外有17%的学生认为已经过时。由此可见尽管微信、微博在政治宣传方面发挥了引导大学生主流思想形成的作用,但是高校却未能在传统思政教育中加强微传播方式的充分利用,导致说教化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信息接受习惯。在“您觉得为什么每年都有大批高知分子移居海外”的调查中,57%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教育失败导致人们爱国情怀淡薄,25%的学生认为移居海外依然可以为国效力,另外18%的学生表示人们应该自由选择更好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在“微时代”大学生拥有了更多信息接受途径,能够从多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形成多元思想价值观念。而在“您怎么看待西方思潮”的调查中,33%的学生表示应取其精华去其糟泊,27%学生表示有一定合理性,25%学生表示符合社会思潮多元化发展趋势,15%学生认为不符合国情。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通过微传播途径,大学生更多的接触到了西方不良思潮,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对西方“自由”“平等”“多元主义”等思潮较为推崇,使得群体意识形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微时代”下吉林市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策建议

3.1抢占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阵地

结合“微时代”背景,高校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上还应对教育宣传阵地进行抢占,通过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更好的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促使学生坚定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理念。为此,高校需要加快官方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建设,通过平台传递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而迎合大学生群体的喜好进行时事新闻的评论,更好的表达官媒的观点,则能迅速掌握话语权,更好地进行学生思想观念引导[2]。此外,高校需要加强网络平台上意见领袖的吸纳,培养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准确进行大学生群体舆情分析和研判,加快新媒体宣传功能开发,以便通过高效运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引导学生取得健康发展。

3.2实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创新

在学生得以通过微传播途径获得丰富信息的条件下,高校只有提供时效性较强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确保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相关理论和知识。所以在安全教育内容方面,还应选择更能与生活化和碎片化的“微时代”信息传播形式向融合的内容完成积极向上文化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抵制低俗思想和行为,实现对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有效弘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时,还应实现中国化,利用近年来涌现的新理论打牢意识形态思想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得到更好的体现[3]。结合社会实践对中国近年来取得的成就进行展现,可以使学生通过理性思考形成稳定政治信仰,在行动上主动进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继而更好的抵御西方思潮的诱惑。

生态安全的认识篇2

关键词:意识形态功能;认同竞争;意识形态安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03

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引领道路,道路支撑旗帜。”[1]而意识形态安全恰恰是旗帜问题的核心。事实上,基于意识形态安全对国家安全所具有的特殊重大影响,近代以来的中国所经历的每一次重大社会历史变迁,都与围绕着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所展开的各种形式的较量密不可分。因此,在“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繁重”[2]的当下,从功能维度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进行透视,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认同危机是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实质

认同是指主体在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下,为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身利益,而试图与特定客体建立同一性关系的过程或状态。认同是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复杂性的认知体验和精神心理活动的反映,认同的实现不但与主体物质利益需要的满足程度密不可分,更与是否契合于主体的精神心理息息相关。就最为一般的层面来看,凝聚是认同最为本质的功能。

一方面,广泛的社会认同能够使社会成员在对特定客体予以认同的过程中,形成大体一致的认识、确立大致相同的奋斗目标,并获得相同或相似的心灵体验,从而不但为社会成员提供稳定、可靠的心理归属和预期,以及安全、强大的精神家园,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成员间的信任,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广泛的社会认同能够在广大社会成员内部实现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的统一,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消弭社会成员内部因认知差异造成的各种冲突和消耗,减少各种不良情绪、情感、心态等对社会成员的精神干扰和消极心理影响,稳定社会成员的精神心理状态,激活社会成员的精神正能量。此外,广泛的社会认同能够有效推动社会成员形成对共同利益的明确认知,这就能够不但有效压制社会成员内部对个人私利的片面追逐,减少因过度追逐个人私利而导致的社会消耗,避免引发社会共同体的瓦解,而且大大激发了人们为实现共同利益、满足共同需要所必需的智慧、想象和创造活力,从而为人们从事高效且富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和强大动力,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系统性的思想观念、并以社会思潮、价值观和“主义”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意识形态作为一定社会“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3],可以借助语言进入人们的大脑、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认知,并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藉此,不但使特定的意识形态成为人们的价值评判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且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按照特定意识形态的标准及其内在逻辑,去认识和思考问题、从事相应的社会实践。显然,对意识形态的认同,不但能够将认同的凝聚功能灌注进意识形态的运作逻辑,进而放大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作用和社会整合功能,更能够大幅提升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最终实现在全社会更加紧密团结基础上的国家能力提升和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然而,受经济多元化、不同文化间交流互动以及人们自主意识的觉醒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共生共存是一种客观性的现实存在。而多元意识形态的存在,逻辑性地暗含着多元价值观念、多种社会行为模式等的存在,以及由此造成的多元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内在竞争、对抗与紧张。同时,不同的社会力量,为维护自身的集团利益,也会对那些反映自身利益诉求的意识形态给予支持,并力图对人们的意识形态认同加以引导和塑造,从而不断扩大适合自身需要的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这就必然引发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

所谓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指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形态体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免遭危害,能够维持正常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相对稳定与有序和谐的状态,”[4]这种状态的持续存在,显然有赖于多数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认同。当多数社会成员被各种各样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甚至是敌对意识形态所吸引,进而对其产生越来越强烈的认同时,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自然就会发生变化、立场自然就会出现松动,随之而来的就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瓦解。当主流意识形态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抛弃,不但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引领与统合等基本功能会彻底消失,而且认同本身的凝聚作用也会迅速流失,进而引发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甚至造成政权的颠覆和国家的解体。

不难看出,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引导和塑造,实质上就是对“民意”的争取、对“人心”的争夺。在多元意识形态共生共存、相互竞争的环境中,广大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越高,则主流意识形态越安全,反之则容易出现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可以说,在不同意识形态间的认同较量和竞争中,出现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就是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实质。

二、功能维度的较量是意识形态认同竞争的主要方式

由于安全是一种状态,且此种状态会在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环境中不断变化,因此,意识形态是否安全,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在多大程度上被认同,就缺乏客观、稳定、可靠且较为具体的衡量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探讨只能囿于抽象的思辨,更不意味着对意识形态认同竞争的认识不能深化。事实上,不同的意识形态具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功能,各种意识形态恰恰是通过基本功能的发挥,来影响和争取、引导和塑造人们的意识形态认同。可以说,意识形态功能维度的较量是意识形态认同竞争的主要方式。

一般来说,意识形态具有政治合法化、价值导向以及社会控制与整合的功能。正是凭借这些功能,主流意识形态支撑着国家的发展、维护着国家的安全。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或敌对意识形态的出现和传播,则会通过其在价值导向、社会控制与整合、政治合法性塑造等方面功能的发挥,来大大推动整个社会的价值多元,提高社会控制的成本和难度,并进而威胁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形态体系,亦即压迫和挤占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领地和空间,进而削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简言之,当主流意识形态的这些基本功能受到影响和抑制,甚至是被大幅削弱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就会出现动摇,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就自然突显出来。事实上,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往往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或敌对意识形态大肆流行与广泛传播后,对主流意识形态功能正常发挥所产生的巨大干扰和影响密不可分。

首先,价值导向功能的较量是意识形态认同竞争的理论方式。作为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形态,意识形态往往以社会思潮、主义等系统化理论的方式表现出来,并通过观念、态度、认知和价值取向等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方式作用于整个社会。然而,不同的社会思潮、主义往往隐含着不同的价值诉求,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倾向。一般来说,“统治阶级的文化领导权确立后,主流意识形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为社会提供价值导向,使全体社会成员自觉遵守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规范。”[5]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对更加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利益关系和支配形式更加复杂,且流变性更加频繁,反映在观念层面,就是以社会思潮、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多样化意识形态不断涌现,且相互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较量更加激烈。近年来,政治上围绕着“”、“法治”和“民主社会主义”,经济上围绕着“新自由主义”、“金融自由化”和国有企业改革,文化上围绕着“传统文化现代化”等重大问题,出现了多种意识形态间的激烈争论和交锋。例如,在此过程中,以“”为典型代表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就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它不但直接扰乱了人们对基本历史事实的认知,而且间接影响了人们建立在既有历史认知基础上的对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判断,不但混淆了真与假、善与恶、丑与美、是与非的界限,而且模糊了人们对社会道德、正义良知等基本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极大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影响,并大大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功能。显然,不同意识形态间价值导向功能的较量无形却真实、激烈地存在着,而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导向功能的压抑、削弱及其程度,恰恰是衡量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基本状况的重要指标。

其次,社会控制与整合功能的较量是意识形态认同竞争的现实方式。任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需要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以及对各种社会力量的最大限度的整合。而意识形态恰恰能够通过对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通过制造‘共同利益’的幻象,把社会成员联合到一起并提供集体共有的价值观与规范,从而成功地稳定或变更社会”,[6]最终帮助实现社会发展进步所需要的社会控制和整合。然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反映着不同阶级或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甚至是追求着不同的社会秩序类型和理想,如此一来,不同的意识形态总是能够在全体社会成员中获得部分群体的认同和拥护。这就潜藏着在基于不同意识形态话语及其相应利益诉求的各种社会力量间,出现分化、矛盾和斗争的可能与危险。当非主流意识形态或敌对意识形态广泛传播,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时,各种社会力量对不同社会秩序和理想的争论就会趋于激烈,甚至会在某些因素的催化和影响下将自身的意识形态理念付诸行动。这时,潜在的可能与危险就会成为具体的现实与危机,而主流意识形态对既有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进步所具有的“水泥”、“黏合剂”的作用也就会随之受到削弱、甚至是瓦解。由此可见,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能力和社会整合能力的强弱,是不同意识形态,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或敌对意识形态相互间较量的隐秘但却极为现实的战场,是意识形态认同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方面。

最后,政治合法化功能的较量是意识形态认同竞争的终极归宿。“合法性是对被统治者与统治者关系的评价。它是政治权力和其遵从者证明自身合法性的过程。它是对统治权力的认可。”[7]而意识形态借助系统性、逻辑性的理论表述,能够在对政治合法性给予证明的同时,实现对政治合法性的充分维护。列宁曾经指出,“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刽子手的任务是镇压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暴乱。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从而使他们顺从这种统治,使他们放弃革命行动,打消他们的革命热情,破坏他们的革命决心。”[8]列宁所谓“牧师的职能”,反映的就是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政治合法化功能。因为,任何政治统治,以及与此种政治统治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体制机制架构等的合法性、合理性与正当性,都需要相应意识形态的系统化理论阐释,才能为公众理解和认同。无论是基于怎样的价值理念,包含着怎样的理想诉求,即便是以学术和知识的面貌出现,基于特定利益诉求的不同意识形态间的互动交流和交锋较量,都必定隐含着特定的政治理想及其行动逻辑,因而最终都绕不开政治合法化的终极命题。尤其是敌对性的意识形态,更是往往借助学术化、知识化和科学化的手段,通过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话语体系,来实现对既有政治秩序及其合法性的理论颠覆与否定。“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9]简言之,政治合法化功能的较量构成了意识形态认同竞争的终极目标和归宿。

三、功能发挥与增进认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路径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今天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就在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未能充分有效地转化为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10]面对多元意识形态相互共存、相互交流但又相互较量、彼此斗争的现实,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和实现,关键点就在于不断增进和强化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这就需要大力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调整和完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现机制,从而在充分发挥和提振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过程中,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增进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

首先,要系统、全面和深入地研究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和实践历程。无论何种意识形态,都是建立在对特定社会存在的认识和总结之上的。作为上层建筑领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且能够被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地构筑,不但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而且与对这种实践和社会交往的认识密不可分。同时,能够获得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契合于特定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既接续过去,又总结现在,还能够指明未来。

因此,建设和发展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就必须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和奋斗实践,不但要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实现文化传统的更新,而且要实事求是地理清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走过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历程。只有这样,才会对过去的实践历史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正确认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要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11]真正立足于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和实践历程的意识形态建设,能够大大增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解释力,进而在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基本功能的过程中,有效应对各种文化虚无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或敌对意识形态的干扰,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理论创新。成功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创造性的理论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引。囿于思维方式、认知方法和立场等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客观事实,不同的人会形成截然不同的认识。这就需要科学方法的指导和科学理论的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但是科学的世界观,而且包含着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进行理论创新,能够防止各种形式的极端化和片面性,形成对近代以来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全面正确的认识,进而构筑起对历史和现实具有强大解释力、说服力,且能够被人们信服和广泛认同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进行理论创新,不但能够有效回应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或敌对意识形态的挑战和质疑,从而巩固自身的主流地位、捍卫自身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而且能够对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和有害的价值观等给予有力的批判,进而帮助人们辨明对错、分清是非,最终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毕竟,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精神性的力量需要精神性的力量去克服。

最后,要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自从曼海姆对意识形态进行了“特殊含义”和“总体含义”两个维度的区分后,当代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和分析总体上呈现出知识性和政治性相互分离的状态。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知识社会学层面的各种意识形态繁荣发展、不断涌现,而政治统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不断被淡化并总体上呈现出“去政治化”的特点。但事实上,以中立性、客观性面貌呈现出来的知识社会学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没有、也不可能彻底远离政治权力和阶级统治,同时,政治统治层面的意识形态非但没有“去政治化”而走向终结,反而借助知识化的表现形式,在自我隐身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国家和社会更大广度、深度的影响。

也就是说,系统性、理论性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同时,意识形态也越来越通过系统且极具逻辑性的知识话语体系来展示功能、发挥影响。这就意味着,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认同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理论性、系统性的科学话语之间的竞争,意识形态间的直接斗争逐渐转化为以知识体系为核心支撑的话语体系间的较量。因此,强化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必须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尤其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用,在推动知识生产、理论创新与话语体系建设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知识化和科学化,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权威性和竞争力,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增进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

[参考文献]

[1]侯惠勤.关于举旗问题的理论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2.

[4]石云霞.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2):3338.

[5]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0.

[6]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评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4.

[7]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

[8]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8.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8.

[10]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评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abstract:

生态安全的认识篇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遇与挑战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大学生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体,承担着祖国发展之重任,能否在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地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发展,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和效果。因此,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局势下,高校必须从自身出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容

意识形态安全是意识形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有关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对于意识形态安全概念尚无统一界定。本文从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内容入手将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

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虽无统一界定,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1]。具体来讲,我们所谓的“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我们所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来自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威胁、侵蚀乃至同化,并能保持稳定、健康发展[2]。

(二)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

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等其他安全共同构成了国家安全体系,意识形态安全从存在之初就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的安全主要是指社会指导思想、民族精神、政治信仰和社会道德秩序的安全[3]。因此,意识形态安全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国家政治发展的各个方面。此外,在复杂多样的当今世界,意识形态内涵和外延逐渐被扩大,还包括安全、道德安全等。总之,从我国战略思维的角度看,国际上围绕意识形态的斗争愈演愈烈,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此外,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崛起,大肆宣扬“中国”、“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企图通过对中国国民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灌输扰乱中国内部和外部环境。而对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多元化将对我国的长治久安、社会稳定产生极大威胁。因此,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责任和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光荣使命,同时,担负着培养一批批能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的有血有肉的优秀青年,使他们冲破历史之桎梏、架起中国之脊梁的任务。高校是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阵地,而意识形态安全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具体来说,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始终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

虽然网络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网络文化迅速兴起,并成为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阵地,但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复杂性、虚拟性等特征,使网络传播平台中鱼龙混杂,既有封建腐朽的思想观念的侵蚀,也有西方意识形态的恶意渗透[4]。而我国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存在缺少民族认同感、国家荣誉感,对于国家意识形态也尚不了解。因此,在这个尚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对国家和领土安全尚未有明确认识的群体中,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极为重要,高校这一传播载体也较为安全与稳定。

(二)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家安全,间接影响国家经济建设

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政权合法性、保证政治稳定,而且能够指导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将意识形态界定为与“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并列的一种上层建筑———“观念的上层建筑”,一种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5]。因此,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上的上层建筑,依据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论述,应该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6]。因此,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将有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维护我国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此外,当前国际国内环境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以此来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威胁。

三、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正确认识当前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宣传思想工作建设的水平。

(一)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党在新形势下一项艰巨的任务,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责任重大。一方面,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一个新阶段。国家越重视,高校就越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大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投入,壮大师资队伍,提升软硬件水平。此外,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文化平台日益兴起并逐渐发展。网络文化中的内容虽复杂多样、鱼龙混杂,但却从另一角度弥补了高校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内容局限性、滞后性、单一性等问题。多元开放的网络平台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内外现状,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实时性也有助于大学生对于政治文化、国情民生等信息的有效吸收,提升对国家政治的兴趣。所以,在网络时代中,只要提升大学生对于信息的筛选能力、辨识能力,就能有效运用网络这把双刃剑,抓住网络传播这一新机遇,使之更好辅佐高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

(二)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前文提到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当代大学生过于依赖和信赖网络媒体,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又使得国内外多种意识形态混杂。其中,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平台,肆意传播谣言,企图左右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致使缺乏政治辨识能力的大学生受其影响,价值观出现偏离和错位,甚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出质疑和否定,极大威胁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第二,回归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依然存在众多问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引起部分高校的足够重视,目前很多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活动中又鲜有政治活动的开展,这一切的问题都成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此外,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国外意识形态的肆意侵略,都威胁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而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和特殊性,又使得一旦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那造成的后果将是崩溃式的。所以,高校必须勇于应对一切挑战,坚决保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受侵略,勇敢抓住机遇,努力培养大学生居安思危的能力,提升大学生们的政治热情。

四、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

当今,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要应对挑战,就必须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寻找应对挑战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入手,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创新多样化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多采取课堂讲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课程的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堂枯燥乏味、师生间缺少互动、课堂讲授的内容存在滞后性和落后性、学生听课效果不佳等等。因此,高校创新教育方式迫在眉睫。高层领导班子首先要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进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打造以弘扬主旋律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并将作用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弘扬主旋律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打造以弘扬主旋律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环境将有力的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传播和发展,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创造广阔的土壤。

(三)借助网络传播媒介辅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平台的快速性、多样性将有力地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此外,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的政治冷漠现象也应引起重视。要依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力量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讲授与网络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积极传播正能量,坚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要利用好网络传播媒介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弥补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总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任重而道远,必须清醒认识到现有的教育体系在安全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勇敢地迎接一切挑战,抓住发展中的每次机遇,积极革新,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莫岳云.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J].湖湘论坛,2010,(4).

[2]袁三标.从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3]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王景云.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创新与优化[J].中州学刊,2012,(28).

[5]岳杰勇.意识形态概念的流变与考察[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0).

生态安全的认识篇4

安全宣传教育的层次性和社会性确定其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广泛的包含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涵盖企业所有人员,包括企业的决策层、经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一般安全教育在企业中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层次和类别:

一、企业厂长经理安全管理培训。这项培训突出要解决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决策者和经营者的安全生产责任,达到建立、强化企业领导者,决策层、经营层的安全生产意识之目的,使得他们能自觉地履行其安全生产职责,并关心、支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从这一意义出发,决定了厂长、经理安全培训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教学组织实践过程中,就是抓培训课程的编制,教学计划的安排,师资力量的建设,教学秩序的管理,抓学习出勤的掌握,抓学习氛围的组织,还有社会认同环境的营造。

二、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关键是要明确任何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在于促进培训对象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工作技能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使之能真正当好企业领导的助手和参谋,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发挥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组织、管理、检查的作用,做出卓有成效的各项工作。

三、特种作业人员的训练。所谓特种作业人员,就是他们的作业,对作业者本人,尤其是对他人和周围的环境构成某种重大危险因素的作业人员。基于这一特性,对于他们的教育和培训就应紧紧抓住其作业特点和可能引发的危险种类和状态,有针对性的开展系统的相关教育和训练,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实现其作业过程的安全可靠性。

生态安全的认识篇5

网络的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增加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难度,因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党、团委、高校和大学生等相互配合,形成立体的全员育人格局。

1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同志多次强调,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提高高校党委引领和控制意识形态的能力,正确引领意识形态发展的方向。为此,一要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包括政治、组织、思想等领导;二要提高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能力,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掌握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

2发挥共青团的职能作用

共青团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者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防卫者,因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它的支持。其一,开辟共青团网上教育基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其二,树立为青年服务的理念。共青团在解决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问题的同时,要着眼于解决大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3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中坚作用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队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这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因而要加强这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其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主体。我国必须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选拔、培训及管理,努力造就一支既懂意识形态又懂信息技术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专业队伍。其二,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作用。调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网上网下的问题,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规律,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的合作,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4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导作用

没有绝对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一方面是受教育者,接受主体的引导,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安全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大学生自己接受,才能真正起作用,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其一,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观念,认识发挥自身能动性的重要性;其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大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充实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介,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由于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网络社会而产生的意识形态新样式,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在考虑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个体需求的同时,将网络社会的特殊性纳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充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1网络法制教育

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等容易滋生网络犯罪,网络安全离不开法律的维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应有之义。其一,澄清认识,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转变大学生的观念,使大学生意识到网络不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要在法律范围内用网。其二,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在建立一批有吸引力的法律类网站的同时,将教育内容与日常网络生活结合,形成润物无声的网络法制教育方式。其三,开设专门的网络法制课程。将网络法制教育纳入大学生法制教育课堂中,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网络知法、守法、维权等内容。

2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意识

形态安全的维护不仅需要法律硬约束,还离不开道德软支撑。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中内容。其一,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其二,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这是最直接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文明观念。其三,加强自律教育。培育网络自律意识是网络道德教育的落脚点,这样才能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落在实处。

3网络安全技术

教育网络技术是网络意识形态产生的物质前提,只有掌握网络安全技术,才能真正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技术教育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题中之义。一方面,开设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将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纳入课堂,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提高大学生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三拓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阵地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同时,扩大社会实践阵地,开辟网络新阵地,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1优化理论课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形态,亦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实践性和现实性,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帮助学生厘清网上各种意识形态的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扩大社会实践阵地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并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掌握,也只有真正联系实际,才能真正用好”,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一方面,扩大社会实践的范围,有针对性地建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践基地,深化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的认同;另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受到“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思潮的侵蚀,需要加以思想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辨别力。

3开辟网络新阵地

网络成为西方争夺大学生的新阵地,并且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网络社会而产生的,因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网络阵地的支撑。我们必须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加强对网络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因此我们必须抢占网络宣传的制高点,唱响网上主旋律;另一方面,加强网络阵地的管理,发挥网络阵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作用,保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四创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

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也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但与网络的特性、人在虚拟社会中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等不相符,因此,我们在借鉴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的同时,必须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

1上下联动

上下联动主要是指联系大学生网上网下生活,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其一,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网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以网络为工具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网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指面对面的现实教育。二者具有互补性,因此,我们要在发挥传统课堂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其二,把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讲,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对的仍然是现实的人,因而教育者要把握大学生网民的思想实质,解决好大学生网民思想情绪中反映的实际问题,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生活化和人本化。

2软硬并举软硬并举的方法

主要包括软件开发和硬件建设相结合、软性疏导和硬性堵截相结合。其一,软件开发与硬件建设相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而出现的,因此我们在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硬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相关软件。利用集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软件,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其二,软性疏导与硬性堵截相结合。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决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软硬兼施。在抵制各种有害思想侵袭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疏导,真正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入脑、入心。

3一多结合

生态安全的认识篇6

[关键词]阶级基础;意识形态安全;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3-0196-04

王翼(1983-),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思潮。(江苏南京 210016)

本文系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XLX110164)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科技载体,将资本主义政治理念、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渗透。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与磨合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而近年来西方国家不断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推销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表明西方右翼势力发动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停止过,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战略没有改变过。因此,捍卫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仍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为指导,夯实人民民主的阶级基础,构筑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防火墙。

一、阶级基础作为意识形态安全基石的应然性与必然性

意识形态(ideology)的概念始于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思想家托拉西,而马克思则首次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来使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对这个词语做出过学理性的定义,但是却明确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些特性构成了阶级基础成为意识形态安全基石的应然性与必然性。

首先,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现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且阶级性是它的本质特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功能就是维护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在封建社会,“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等级制度思想就常被统治阶级强化宣传,并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曾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因此,从古至今,只要处于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就会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控制意识形态,以期望本阶级的意识形态能够为大多数民众所认可和接受。从这个角度来说,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指人们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的认同度是多少。也就是说,群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和信仰程度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是否安全,而群众对于一种意识形态是否认同或者说信仰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意识形态能否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次,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用来巩固和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与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意识形态就是利益的衍生物……利益是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和灵魂,意识形态不过是利益的理论表达。”对于回答民众为什么要认同并接受某一意识形态,会认同接受哪一种意识形态,需要从此人手。利益追求作为人们选择行为的动力之一,在与意识形态的互动中反映出这样一种关系: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是意识形态的本质,而民众只有当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够从统治阶级所宣扬的这种意识形态中得到满足时才会认同并接受这种意识形态。在17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兴起思想启蒙运动,为了建立一个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的社会,资产阶级高喊“天赋人权”,以“社会契约论”、“人民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积极提倡人人生而平等,而那时候的资产阶级正是用这些所谓的自由、民主、人道等思想击溃了当时笼罩欧洲的封建落后思想,最终才使得资本主义政治理念深入人心。而广大无产阶级,也是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争取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地阐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做到立足于人民,依靠人民,能够代表和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最后,坚实的阶级基础对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志曾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搞乱人们的思想”就是要瓦解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阶级基础的巩固与稳定。历史事件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21世纪初期,在独联体国家和地区爆发了“”,即一系列以颜色命名、以和平与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而“”往往最终导致“街头政治”(群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冲进政府部门的活动),从而迫使领导人下台。波兰、匈牙利等一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在这种“街头政治”的冲击下瓦解的。然而委内瑞拉的查韦斯政权却经受住了“街头政治”的考验,在内外忧患的恶劣环境下顽强的存活了下来。简单地说,查韦斯政权能够在恶劣环境中起死回生,主要就是它赢得了委内瑞拉人民,特别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群众的坚决支持。坚实的阶级基础是查韦斯政权最可靠的后盾。

生态安全的认识篇7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核心价值体系;传统文化;青年大学生教育

在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第一次将意识形态工作提高到极端重要的高度。从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方针不会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依旧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其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关乎经济建设,关乎社会稳定。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青年大学生教育问题,更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点内容,关乎国家的人才培养、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繁荣发展。

1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

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毁灭。”[2]这就是说,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会对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一旦意识形态出现安全问题,会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既表明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也表明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极端重要地位。

当前国内和国际背景下的意识形态问题十分凸显,在日趋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文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思想渊源迥异、流行范围和影响程度不等的社会思潮,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人本主义”、“新权威主义”、“新左派”、“基督神学”、“新儒家”、“佛学”、“普世主义”、“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等。这些思潮在我国都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传播市场,具有非官方、非主流的特点。在各种社会思潮出现的同时,各种意识形态传播的媒体平台也不断涌现,如“自由派”的宣传的“重镇”:《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炎黄春秋》、《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等;“新左派”的重地:《中华魂》、网站“乌有之乡”、“环球视野”、“思想旗帜高高飘扬”等。更有甚者,利用非法出版物和境外传媒进行传播,或者通过网络公开信、抗议书向执政党和政府施压。

这些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渗透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历史、教育等领域,不仅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全方位的冲击和影响,更是对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后果。

2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青年大学生教育问题

在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的教育产生了新的问题,亟需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引导和解决。站在非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对青年大学生影响最大的主要是“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想。

2.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标榜着“自由、平等”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也随之而来,这些思潮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青年大学生是一群充满好奇心、渴望新知识的群体,他们往往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点,但是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和渗透,产生不良的后果。他们对于自由主义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没有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思考,也没有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导致他们对自由主义标榜的一些表面的东西产生强烈的认同和追随。极端的自由主义思想往往使青年大学生产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影响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2随着文化多元化的不断深入,“普世价值”等西方思潮随着文化产业的传播涌入国门,潜移默化地对我国青年大学生产生重大影响。随着美国好莱坞大片引进,标榜着“自由、民主、平等”也随之而来,当然其传播途径不止媒体一种,但是却更容易让人接受并对人产生影响。青年大学生对美国大片已经完全认可和接受,甚至来者不拒,这种现象从深层次看来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入侵,一种思想和观念的演变。通过影视作品等文化产业的渗透,带给他们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利益,也是一种文化上的话语权,更是一种政治上的话语权。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只不过赢的都是对方,只是不同领域的获利。这种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青年大学生认同“普世价值”所标榜的表面上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

2.3文化多元化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冲击。西方思潮的核心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是西方思潮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想要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就必须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即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今,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淡漠,甚至持怀疑态度,或者认为传统文化就是“三纲五常”等不合时宜的内容,这些想法都是对传统文化不够了解造成的,这也为我们传统教育的不当提出警醒。

3如何解决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青年大学生教育问题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青年大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得出科学的方法和措施。本文提出三条根本途径,以解决青年大学生的教育问题。

3.1意识形态安全与青年大学生教育相结合。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可以指导青年大学生的教育问题,青年大学生的教育问题的解决有助于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问题。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化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问题,而青年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与其相交叉的问题,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

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与青年大学生教育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是我国需要宣扬和传播的政治思想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指导青年大学生的教育,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又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是解决青年大学生教育问题的基础和保障。

3.3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青年大学生教育相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是我国在国内和国外获得文化话语权的根本途径,也是青年大学生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青年大学生这一群体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市场和现实基础,传统文化的传播为青年大学生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

【参考文献】

生态安全的认识篇8

关键词:肯德基速生鸡;态度;行为倾向;博客;扎根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央视曝光的"速生鸡事件",以其使用违规药品,使鸡在短短40天内长5斤,并涉及包括肯德基、德克士等知名快餐企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速生鸡事件"前,肯德基早已因其"苏丹红事件"、"豆浆门事件"等多起事件身陷食品安全事件的泥潭之中,这些突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者的消费态度、行为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影响。因此,本文以肯德基速生鸡事件为素材对消费者食品安全事件后态度和行为倾向机理进行探索。

二、文献评述

态度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或观念等社会现象所持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消费者的态度即为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对商品或服务等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倾向,是消费者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接受和行为上的倾向(卢泰宏,2006)。

对食品安全事件后的消费者态度,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如唐钧(2009)对问题奶粉事件的食品安全评价、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归因和对问题企业奶制品的购买倾向等七个方面研究了公众的社会态度;全世文等(2011)指出新知识的积累和新信息的搜索都可以显著地促使消费者降低对奶制品的感知风险;靳明等(2013)将态度划分为:质疑、反对和悲观的消极情绪,中立,信任、支持和乐观的积极情绪等三个维度,认为随着事件的调查进展和公众的卷入程度加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众的认知和态度。但都没有对食品安全事件后的消费态度进行从"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整体性的框架研究,因此本文采取扎根理论探索型方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

三、理论模型的构建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采取扎根理论这一探索性研究技术,通过对文本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来进行。资料分析过程中采用持续比较的分析思路,不断提炼和修正理论,直至达到理论饱和。本文的研究材料来自收集网络博客、贴吧中有关速生鸡的文章、帖子,截止时间2013年3月19日晚8点,除去对事件的单纯报道、转载以及重复、科普类的文章,仅留下消费者对于速生鸡事件直接的表达想法的文章和记着采访消费者记录消费者谈话的文章:a.以"速生鸡"在天涯博文里用标题搜索,共搜索到45条,保留10篇;B.以速"生鸡kfc"为搜索词,在新浪博客中按标题搜索,共搜索到16篇,保留2篇;C.以"速生鸡"在天涯贴吧搜索标题,共得到80篇帖子,以回复数排序,回帖数大于5的予以保留,共有15篇。

(二)范畴提炼和模型构建

1、开放式编码过程

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访谈资料逐字逐句进行编码、标签、登录,以从原始资料中产生初始概念、发现概念范畴。本文对原始资料进行逐字逐句分析,通过对相关资料语句贴标签的方式进行初始概念化。天涯博文为a、天涯贴吧为B、新浪博客为C,字母后边的数字代表第几篇文章或帖子。通过开放式编码共得到有用语句113条。然后进一步对获得的初始概念进行范畴化。例如对于描述速生鸡"40天长5斤"、"非人道圈养"等归为"产品知识"范畴。最终得到产品知识、风险估计、责任归因、过激言论、理性质疑、负面情绪、客观关注、品牌信任、消费习惯、少吃、不吃和替代12个范畴。

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的任务是发现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联系,发展主范畴及其副范畴。本研究根据不同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次序对其进行归类,共归纳出5个主范畴。

事件认知。其副范畴为产品知识、风险估计和责任归因。产品知识是指具备不同产品知识的消费者对事件的认知不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风险估计是一种能够影响消费态度和购买行为的重要心理;消费者对出事产品的责任归因主要为三类:企业层面、政府层面和技术层面。

情绪型。其副范畴为过激言论和负面情绪。过激言论一般都是因为某种特殊环境和事件的强烈刺激而引起,当事人有可能因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而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和过于激动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语;负性情绪是指消费者由于事件而产生的焦虑、愤怒等情绪,两者都是是情绪型态度的表现形式。

理智型。其副范畴为理性质疑和客观关注,都是理智型态度的表现形式之一。

信任型。其副范畴为品牌信任和消费习惯。品牌信任是因对出事产品品牌具有高信任度而不受或者略微受到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消费习惯是指出于对消费习惯的坚持而不受或者略微受到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

行为倾向。其副范畴为不买、少买、替代和继续购买。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从主范畴中挖掘核心范畴,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他范畴的联结关系,并以"故事线"方式描绘行为现象和脉络条件,从而发展出了新的实质理论构架。我们确定"食品安全事件认知对消费者态度和行为倾向的影响"这一核心范畴,围绕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以概括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影响消费者态度类型分类最后导致不同的行为倾向。消费者对事件所产生的的消极情绪作为负面因素,促进消费者产生替代行为;消费者对事件品牌的信任作为正面因素促使消费者继续使用原产品;而消费者对事件的认知属于中性因素,更具理性。因此,本文以"认知-态度-行为倾向"为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者替代行为的影响的"故事线"为基础,提出一个全新的食品安全认知维度。模型图见图1。

四、研究结论

本文对肯德基"速生鸡事件"进行扎根理论研究,发现消费者的认知机理为"认知-态度-行为倾向"模型。消费者对事件进行认知后,会形成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又会导致不一样的行为倾向。认知主要由风险估计、产品知识和责任归因三大维度构成;行为倾向为继续购买、减少、替代和不购买四种;而在态度方面,主要分为情绪型、理智型和信任型三种类型。

参考文献:

[1]Solomon,m.R.消费者行为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靳明,靳涛.从黄金大米事件进展透析公众的态度与认知变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1).

[3]唐钧,林怀明.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社会态度与管理建议[J].公共管理,2009,(3).

生态安全的认识篇9

关键词:安全行为安全观念安全管理

一、引言

近些年,延长石油逐步发展壮大,各类安全、环保事故也随之发生。其危害程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令我们胆战心惊,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占绝大多数。从员工结构及其能力分析,企业迅速发展,人员需求增加,安全教育和培训相对滞后,导致部分职工安全意识较差,这使得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在生产系统中,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人的行为贯穿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单纯的技术设备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员工的态度影响操作的安全性。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能够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从根本上消除不安全行为,有效的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员工不安全行为及对策

1.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

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此,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与人的安全行为也是相对而言的。在石油化工企业,人的不安全行为出现概率较高,容易成为事故的导火索。不安全行为是指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原则,使事故有可能或有机会发生的行为。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原则包括违反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也包括违反大多数人都知道并遵守的不成文的安全原则,即安全常识。不安全行为分为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

2.不安全行为对策

针对上述提出的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制定不安全行为对策,尽可能消除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行为。

2.1对于由出现如侥幸心理、省能心理、逆反心理等心理因素引起的不安全行为,通过制定安全规章制度是员工意识到整个企业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及时给员工灌输“安全第一”的思想,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及时克服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2.2对于由生理方面原因造成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各工作岗位和工种都有其特定的职业要求,要根据职业要求科学的选择和配备人员,各自发挥自身优势。

2.3对于技能原因造成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要通过安全知识技能教育来预防。安全技能教育就是结合本工程、本岗位的特点,掌握安全操作、安全防护所必须的基本知识要求。

三、影响安全观念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安全观念是人长期养成的一种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价值的体现,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的基础和原因,错误的安全观念必然导致不安全的行为,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的产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要从决策层对安全关注程度、管理层对安全的执行态度和员工对安全参与度三个方面入手。

1.影响安全观念的因素

1.1决策层对安全关注程度

决策层对安全关注程度即决策层对安全的态度。决策层不能只重视进度、成本、质量而忽视安全,必须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必须认识到安全也是生产力,必须建立安全风险管理意识。

1.1.1决策层要保证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在良好的安全物质文化基础上进行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安全观念文化的全面建设。

1.1.2决策者要创建合理的安全生产组织结构体系,组织结构也会影响人的安全意识,能充分体现领导层对安全的关注程度。同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设计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1.2管理层对安全的执行态度

管理层是决策层战略的执行者又是操作层员工工作的监督者,管理层树立重视安全的态度是管理者的责任,管理者重视安全计划、致力于安全目标的实现,这种积极性会带动整体员工的积极性。

1.2.1各层次管理者均应监督安全生产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资金使用到位。

1.2.2奖惩公正,及时、公正的奖励或惩罚能够规范员工的行为,通过加强员工的防范意识,使其感受到管理层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及其行为对安全的重要影响。

1.2.3认真组建安全生产组织体系,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监督和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旦出现问题根据责任制对问题负责。

1.2.4管理者应做好各项监督工作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同时及时增进与员工的交流,通过与员工交流,更深刻地了解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3员工对安全的参与度

员工是实际工程的生产者,员工对安全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水平。员工对安全的参与度取决于其对安全理念和管理体系的认同。

1.3.1培训是增强员工认同感的有效方法,能够帮助员工建立正确的安全观。

1.3.2要形成员工之间互相关心的良好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1.3.3在施工阶段,施工人员要按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施工,按规定做好防护工作和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2.树立正确安全观念的措施

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就是要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安全第一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观念等等。要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其有效措施就是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加强安全观念的有效方法。通过适时的安全教育,可以在员工内部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这一驱动力促使个体的思想意识、心理素质、情绪态度以及行为方式发生变化。

提高员工安全观念多采用的安全教育的内容有:安全态度教育和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态度教育是要灌输有关安全意识及安全性的必要性,以清除头脑中那些固有的不正确的知识和看法,认识不安全的个性心理的危害性,实现端正安全态度的目的。安全思想教育是安全教育的基础,以提高员工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责任心和积极性。

安全教育的方法有多种,如说服教育法、奖惩教育法、养成教育法、言传身教法、感化教育法、监督教育法、例证教育法、教育法、全方位教育法。企业可以根据工程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安全教育。

生态安全的认识篇10

安全文化融汇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价值观念、群体意识、道德规范等多方面内容,包括了安全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其中,安全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都需要经过安全教育来实现。

一、安全教育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安全教育体系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态度教育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安全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在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安全态度的教育,即培育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正确的安全作业方法和持续而稳定的安全行为习惯。通过安全教育,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

安全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安全认识。通过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可以使人们逐渐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态度和信念,树立科学的安全道德、理想、目标、行为准则等,可以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人们的安康生活提供正确的指导。

安全教育可以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通过宣传教育,能使人们加深对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安全规章的理解和认识,学习安全知识及技能,增强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可以广泛地传播安全知识。通过采取传统有效的或现代的安全文化教育方式,对人们进行传统或现代的安全文化教育,进行各种安全常识、安全技能、安全态度、安全意识、安全法规的教育,可以广泛地传播安全文化知识和安全科学技术。

安全教育可以不断更新人们的安全观念。通过安全教育,可以给人们提供适应改革、开放进取的安全新观念和新意识,使其对安全的价值和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用新的安全理念指导自身的活动,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

二、目前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安全第一”的道理谁都知道,但真正做起来就困难了。关键在于全民对安全的深刻理解和真正重视上,归结到全民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上。总结多年来安全工作的实践,剖析事故教训的根源,可以清醒地看到: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是酿成事故的主要原因。而环境的创造者、安全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设备设施的操作者都是人。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是人,人的安全意识如何,直接作用于安全生产具体工作。只有启发、强化社会成员的安全意识,才能对事故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掐断事故的导火索和引线。

但不可否认,部分企业中,尤其是煤炭企业中,现有的安全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它制约着矿安全生产,制约着安全文化建设的步伐。安全教育中的问题表现在主观、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上讲,突出存在的问题有二。一是部分领导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忽视安全教育和培训,从心理上也抵制安全教育。二是在相当一部分职工中存在安全意识“疲劳”现象,对安全学习、安全教育等活动呈停滞、空白,甚至排斥、抵制状态,对活动不感兴趣,听不进,记不住,有躲避和逃遁的主观愿望。从客观上讲,安全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一些安全思想教育形式延续多年,没有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无实质性内容,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不适合现代企业的需求和职工思想活跃的要求。二、有的安全培训重形式,轻内容,走走过场。看起来培训班不少,培训人数不少,但培训质量不高,职工安全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

三、创新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创新安全教育要围绕一条主线,注重两个培养,构建三化格局。

(一)围绕一条主线即:安全教育要抓住“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这条主线,把握人的生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多层次的动态需要。

(二)注重两个培养,即全员心态安全文化的培养和全员行为安全文化的培养。这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全员心态安全文化的培养包含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文化氛围两方面内容。1、安全思想教育。是以全体员工、家属为主要对象,长期反复进行思想、态度、责任、法制、价值观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对全员进行安全文化渗透。2、安全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版报、标语、等传媒,把好听好看、丰富多彩、具有行业特色、职工喜闻乐见的安全文化产品呈现给矿工,在企业中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全员行为安全文化培养包括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训练两方面内容。1、安全知识教育。利用电视讲座、报告会、培训班、学习班、板报、墙报、竞赛活动等各种手段,对职工进行生产作业安全技术知识、专业安全技术知识、抗灾避险知识等各种内容的普及教育、再教育、继续教育,从而使员工充分掌握生产、生活活动安全知识和自我防护知识。2、安全技能训练。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安全观念,掌握了一些安全知识,不等于就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只能是“应知”。要做到“应会”,还必须进行反复的技能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构建三化格局,即通过创新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形成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化、结构多元化、对象公众化的格局。

1、教育形式多样化。要从安全思想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方法的灵活性,广泛深入地运用直观启发、心理反馈、娱乐灌输、现身说教、阵地渲染等有效途径,化枯燥为新颖、化呆板为灵活、化单调为多样,通过方方面面的教育活动,使广大职工的安全思想意识、防范意识、监督意识、管理意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明显增强。

2、结构多元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安全教育的组织结构上实现多元化,构筑安全生产教育的“统一战线”,从中寻求最佳整体效应。继续发挥党政工团女工家属齐抓共管,六个轮子一起转的安全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引导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载体,充实内容,构建有效的安全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