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移动支付的用途十篇移动支付的用途十篇

移动支付的用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0:07

移动支付的用途篇1

一、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规制度和文件依据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转移支付资金未编入法定预算,预算管理不完整。由于下级地方政府在年初编制财政预算时无法全面掌握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和种类,导致预算编制不完整。当上级补助下达后,有的地方因年初预算未反映上级专项补助,在决算报告中也不反映这项资金,致使决算编报不真实。二是监督检查依据不健全。如一些地方政府用一般转移支付资金搞“政绩工程”,转移支付资金投资效益差的问题较为突出,而与此相对应的监督办法相对滞后,审计监督还存在制度盲区。

2、转移支付资金在途时间较长。转移资金支付的方式是通过各级财政层层拨付,由于资金在途时间长,使得转移支付资金在各级政府间被长时间停留和占用,有的资金在途时间长达3个多月,直接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3、挪用转移支付资金现象时有发生。如有的地方财政在接到上级财政下达转移支付资金后,用于平衡财政预算,有的一些靠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生存的贫困乡镇政府,用转移支付资金偿还历年欠债等。

4、转移支付资金缺少检查监督和管理。一是有些地方主管部门忽视这项资金管理,对事先申请转移支付资金的项目评估失误,论证不足,审批不严;有的转移支付资金拨付到位后未坚持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专户核算,使有限的资金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二是财政部门对这项资金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工作缺乏检查监督。

二、审计的主要方法

1、查清转移支付的规模和种类,促使预算编报完整。审计时,要全面查清上级补助地方支出的规模种类,与地方支出预算的变动情况和预决算的报告情况对比,提出可行建议和办法,使下级财政编报预算和决算的完整。

移动支付的用途篇2

关键词: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纵向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5(C)-0134-02

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二是一个国家内部的转移支付,范围很广。从广义上来说,既可以使政府单方面对居民或企业等利益主体群的无偿财政不以获得同价物品和劳务作为补偿,也可以是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的财政补助下拨和下级财政对上级政府的上缴。本文所研究的仅限于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这是产生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关系的一种重要途径,从横向和纵向来看,无论是从封建社会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还是欧洲大陆和大洋彼岸的美国,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始终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对于中央来说,财政是控制地方权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对于地方来说,财政是实现地方自主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财政转移支付中,经济学上将双方的关系称之为博弈。但如果上下级政府之间在转移支付中,无法明确财政的目的、实质和职能,在权力的斗争中财政无法真正具备现代社会财政的公共性。由此引出了我国目前在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产生的若干问题。

在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当中,地方政府处于被动和接受的地位,这是由我国政府体制所决定的。在我国单一制中央集权的体制之下,中央政府所扮演的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在财政转移支付当中是通过命令与控制的方式来进行,带有严重的色彩,整个过程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并且效率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地方财政所面临的现状。我国地方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央的财政,但我国的财政大头都集中于中央和省级政府上,地方财政时常存在缺位和不足的现象,这很大地阻碍了地方的自主发展。地方财政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地方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在一些地区相当落后

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的差异,城乡差异严重,在一些乡镇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施还很薄弱,如公路、水电等基本的生活交通等最基本的设施仍然不完善,也缺少养护和修理的资金。

(二)税基不足,教育、健康、社会服务的使用费收入潜力有限,严重制约了教育健康等基础事业的发展

我国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而教育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教育绩效的产出取决于对于教育的投入。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发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基础教育还有待巩固,地方资金的缺位导致了地方中小学校园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和教师工资的拖欠问题。虽然这不能全部归责于中央下拨地方的财政不足,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由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出现了政治贿赂等现象

当前,除了过渡期以外,其他财政转移支付形式的分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的规范,各省都有其转移支付制度,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对于专项拨款,分配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跑部钱进”和“人情款”的问题,项目的确定和范围选择不够合理,使用也缺乏事权依据,亦无相应的基础设施法规和单项事业法规可依,费用分摊和专项资金在各地区间的分配方法都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随意性大,导致了资金使用分散、浪费和低效率问题。另外,决算补助和其他专项补助在预算上都没有详细的计划,分配办法过于简单,决策上没有客观标准作依据,主观随意性也较大。

中央与政府之间财政的不均衡必然会进一步扩大我国整体发展的不均衡,不利于我国社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立法规制的国内外现状

我国没有专门的转移支付法,只有一些有关转移支付的行政规章,例如《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而且,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办法,目前没有统一的要求。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体系很不完善,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空白。

相比,发达国家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制度。

(一)美国采取的是以有条件转移支付为主导的模式

绝大部分是专项拨款,对所有拨款对象、数量和用途都有明确的规定,且规模大,接受拨款的地方政府必须按联邦政府制定的用途和方式使用。联邦政府在计算具体拨款额度时,按照国会通过的法案所确定的公式,参照州和地方的人均收入、城市人口规模、税收征收状况等因素进行计算确定。

(二)日本采取的是无条件拨款和有条件拨款相结合的模式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有地方交付税和国库支出金两类,前者为无条件拨款,后者是有条件拨款。地方交付税总额是根据国家的税收收入的一定比例确定,这样中央容易控制预算的规模和方向。其分配按照地方的基本财政需要和地方的基本财政能力来进行,基本财政需要和基本财政能力是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公式计算出来的,且最终批准权由议会行使,保证了分配的公平性。国库支出金是中央政府根据特定目的和条件指定专门用途,支付给地方政府的一种补助金,以有关法律为依据进行分配,有关分配的许多规定体现在与其支出的行政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上。

(三)德国的“生存条件一致”原则

德国虽然是联邦制的国家,但具有中央集权国家的某些特征,属于合作型的联邦制国家,与其他联邦制国家相比与我国更为相似。德国中央政府权力高度集中,影响范围大,有一致的立法和统一的税制,只允许地方政府在自身的地方税中保留十分有限的差异,地区间的分配遵循“生存条件一致”原则。主要包括税收共享、对贫困州设立专门的补充拨款、对某些规模小或拥有重要港口的州实行返还性转移支付、对有些属于州和地方事权范围的重要支出和投资项目拨款等。另外,德国的州际转移支付独具特色,主要通过增值税共享和富裕的州直接向贫困的州进行资金横向转移实现。横向转移支付有效控制了州际贫富差距。

虽然各国在体制、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总结各国的立法和实践体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经有了总体的发展趋势。在目标方面,主要是考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可得性,设计方面尽量地简洁公开透明,方式可以通过政府申请,分配上必须用于公共服务收益的人群。另外,注重公众监督,全面管理,提高政府的自主性都是在转移支付中所要遵循的原则。

在国际整体趋势之下,我们还要纳入一些国情性的内容。在这一方面,笔者趋向于德国的实践经验。

三、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设计

要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的不平衡,实现各地区公共服务总体发展的均衡,关键在于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借鉴国际立法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新划定中央与地方各自财政权的界限

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权责利关系,这是建立一个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前提条件。针对目前中央独揽财政大权的情况,中央应当渐渐地下放一部分的财政权,给予地方财政适当的自主发展灵活掌握的空间。中央所要保障的是宏观经济层面上的稳定以及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平衡。而具体的基础教育、交通施舍、医疗保险等方面则是地方政府的职能。中央政府应实现从一个管理者到引导者的转变,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地方政府,并且适当地起一些辅助的作用。除外,地方政府中也要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层层细化,公开明确,在其地域和内容上进行进一步的规定。

(二)规范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以及标准

实现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多种多样,应根据具体国情,结合政府的政策目标,来选择相应的转移支付形式。我国转移支付的方式可以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拨款。在此过程中要遵循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

首先,在保证中央财政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分税制改革,客观地分析各个地方的财力,以及其实际因素,包括其人口数量、人均收入、老龄化程度等,在数据搜集的基础上进行趋势分析,最大可能地结合地方的具体情况。

其次,在专项拨款方面,要确定统一的分配标准,使其程序化正规化。当然在标准制定时,也应根据地方的不同情况和项目的不同特点,进行精确客观地计算,保证专项拨款的效率和用途。

最后,考虑到全国地域间的巨大差异,不能只有一个标准。大体可按照东、中、西三个区域划分,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标准,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客观事实,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使各地区居民享受到的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不因居住地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三)建立健全监督体制,发展全面监督的模式

转移支付过程中形式的选择、资金的走向以及事后的评估都需要监督,因此,监督机制应该是贯穿始终并全面有效的。

首先,完善立法,确保监督工作的进行有法可依。设定专门监督机关的同时给予公众参与监督的途径,扩大监督主体的范围,明确各自的权限。

其次,设立的专门机构应对财政转移支付后资金的分配流动进行跟进式的监督,并与政府其他部门分开,体现其独立监督的地位。

中央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该后续关注财政最后产生的绩效,对用途正确并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地方采取合理的激励机制,而对于违反规定使用的地方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惩处。

结语:目前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还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因此,我国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必要和迫切的。中央与地方之间如何做到均衡,地方如何实现自主,仍然是我们以后所要探讨的问题,实现转移支付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与国际接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简介:陈洁,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08级本科生。

参考文献:

[1]马海涛主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国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曹荣庆.《中国政府职能转型的财政学透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3]辛波.《政府间财政能力配置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移动支付的用途篇3

一直以来,我国的转移支付体系都存在一般性转移支付过低、专项转移支付过高的问题。由于专项转移支付涉及专项资金安排权,紧密联系“部门权力”,为了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跑部钱进”现象屡禁不止,同时也形成专项转移支付“小、散、乱”的特点。

为了规范此现象,今年起实施的新预算法对转移支付的设立原则、目标、预算编制方法、下达时限等作出了规定。国务院2月出台的《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下称《意见》)则制定了更为详细的细则。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中,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为50764.71万亿,其中专项转移支付为21534.34万亿,占比42.2%。

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虽努力压缩专项,但只能针对省级及以下财政。中央一级压缩专项转移支付的阻力依然很大。

“专项转移支付实际是权力配置问题,只有上级政府的决心才能推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时红秀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四川定向转移支付改革

在压缩专项转移支付上,四川省从2013年就自创了定向财力转移支付改革。具体做法是建立介于“专项”和“一般”之间的过渡资金,将部分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管理权下放市县,由市县自主统筹安排,调动市县积极性,明确市县主体责任。

“我们试图在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转移支付之间找到一个过渡带。”四川省财政厅厅长王一宏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道:“专项转移支付本来是部门自己负责管项目管资金,现在要把它过渡到谁都说了不算,按照制度走,不定项目,把转移支付的决策权交给受益一方,由受益方层级政府去行使项目管理权。”

定向财力转移支付在规划方案初期就坚持保持三个不变:归属不变,管资金的部门不变,该部门的基本权限不变。变的是方式:原来直接把专项资金分到具体的个别项目上,现在只需要定方向,把额度分到需要支持的地区,由该地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使用方向。

“以教育生活设施为例,权属还在教育厅,但是钱具体给哪所学校,是建浴室还是宿舍,由当地政府说了算。”王一宏说,谁花钱谁负责,权属单位今后就照此去做检查、评价。

这种“明确方向、额度下达、项目备案、绩效挂钩”的模式,从制度上避免了跑项目、争资金的问题,也是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减少专项转移支付的现实选择。把以前过多过散的专项,合并起来改为一般性转移支付。

“现在下发预算的时间明显提前,以前省里要把钱先分到项目,等齐了要到下半年,现在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王一宏说。

这将逐步统计到一般转移支付中,因为符合一般转移支付不带项目的特征。启动实施这项改革以来,四川省级专项预算项目压缩了40%以上。

也有财税专家认为,按照法律,预算编制必须要到项目,强调预算细化。这种不到项目的预算怎么编,如何向人大报告,值得探讨。

山东建立引导基金

山东的专项转移支付改革也有较大进展。省级专项转移资金从2013年的243项压减到了今年的71项,两年减少70.8%。今年山东省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占到公共财政的62.1%,这意味着专项转移支付只有37.9%,达到《意见》规定40%的水平。

改革前山东的专项资金涉及50多个部门和单位,几乎每个政府部门都有专项,有的部门甚至十几项,不少项目跨部门交叉重复。

从2013年开始推进转移支付改革后,山东采取“压减一批、结合一批、调整一批、整合一批、下放一批、并入一批”的办法,省级专项资金从2013年的243项压减到去年的99项,今年又进一步压减到71项。并且,2015年新增的财政支出,全部通过现有资金统筹解决,首次实现省级年度预算不新设专项。

“今年年初我们安排预算的时候,专项资金的数,统统压减10%,产业性资金再拿出30%建立政府引导资金,等于产业领域我们压了40%。”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由此收回资金23.66亿元,加上清理收回的到期和一次性项目资金34.18亿元,共同用于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公共服务支出。

山东省财政厅还将改革进行了制度化,出台《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给专项资金的设立和管理定下规则。按照办法,今后凡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领域,一律不再安排专项资金;各级要在“十三五”前大幅度压减或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

“搞引导资金是改变过去的部门分钱,引导社会资本来参与建设。这个基金政府不干预,只规定方向,具体的投资由基金公司来投。”于国安介绍。

山东省准备用三年时间拿出100亿元,筹建13支左右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1000亿元。

部委压专项太难

资料显示,去年,中央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220个减少至150个左右,压缩了近三分之一。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中,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为50764.71万亿,其中专项转移支付为21534.34万亿,占比42.2%。

但是真实的情况可能并没有这么乐观。根据审计署曾经披露的数据显示,2012年专项转移支付加上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具有限定用途的5项资金后,实际规定了专门用途的转移支付占中央转移支付的比例为64.42%。

限定具体用途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性质上等同于专项转移支付,按此计算,2012年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仅为35.58%。2013年及2014年的数据未披露,但可以想到,2014年真实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可能比预想中低。

接近财政部的相关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合并更多来自技术层面,实际上,各个分管专项的部委并没有被压缩掉分钱的权力。今年有部委的专项资金没减反增,又增加了数百亿元。

移动支付的用途篇4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监督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012-02

一、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范围模糊,造成部分财政支出的责任不清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是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运行的重要依据。西方各国都对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各级政府的事权由法律来界定。中国现行的分税制主要是划分了中央和省一级的财政,但对事权界定不够明晰,财权和事权不统一。

(二)财政转移支付形式不规范,管理分散

中国转移支付制度种类繁多,补助对象涉及各行业,缺乏统一、严密的制度,资金分配的标准或依据尚不够具体和科学,造成专款的分配过程不透明,资金零星分散,难以发挥财政资金的规模效应。这种转移支付制度,不可避免地出现分散、浪费和低效益现象,各地不平衡状况难以有效解决。

(三)转移支付的分配不规范,缺乏科学的方法

一是从无条件转移支付看,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补助按“基数法”确定,不仅起不到调节地区间财政经济能力差距的作用,而且因“基数”中包含了旧体制的不合理因素,在逐年的滚动过程中,不合理因素还有扩大之势。二是对于专项拨款,分配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跑部钱进”和“人情款”的问题,项目的确定和范围选择不够合理,使用也缺乏事权依据,亦无相应的基础设施法规和单项事业法规可依,费用分摊和专项资金在各地区间的分配方法都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随意性大,导致了资金使用分散、浪费和低效率问题。j是对地方政府供应公共产品和服务缺乏激励机制,无法有效地促进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

(四)转移支付在管理层面上存在问题

一是预算不公开、不透明;二是资金分配不公正、不公开;三是管理不规范,转移支付资金未能全部纳入地方预算管理。

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集中管理,有权动用这些资金的部委多达37个。参与资金分配的部门太多,难免造成资金分配的混乱。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申请资金时,目标就是“跑部钱进”,只要能拿到钱,多跑几个部门也无所谓。

地方政府在使用转移支付资金中也存在问题。一是转移支付中的专款补助要求地方匹配比例过多、过大,在为支持地方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地方财政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转移支付款项中,大部分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下达,一小部分在次年进行批复决算时明确。三是管理使用违规。截留挤占和挪用问题是转移支付资金在管理使用上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五)财政转移支付监督机制缺失

1 缺乏规范中央转移支付的法律法规。中国每年几千亿元的转移支付资金只有财政部门制定的规章《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来规范,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乏力。一是缺少专门的转移支付法律法规;二是《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对转移支付的规定较原则,不利于具体操作;三是现有的《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立法层次较低,使得监督乏力。

2 相当数量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游离于人大监督之外。2006年,审计署对二十个省(区、市)地方预算进行抽查,这些省、区、市2005年本级预算共编报中央返还收人只有3444亿元,约占中央实际转移支付7733亿元的44%,有占总数56%的资金没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也就是说中央转移支付有一半以上没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脱离了人大的监督,有的甚至脱离了政府的监督Ⅲ。

3 审计监督存在问题。现阶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监督主要由地方政府通过高层监督和审计来完成。一是审计机关缺乏独立性。二是中央转移支付这种多头管理以及预算决算的不公开、不透明的状况,显然加大了对掌握审批权官员审批行为进行监督的难度。

4 缺乏问责机制。对每年数千亿元的转移支付资金,只有国家财政部门1995年制定的《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来规范,缺乏应有的刚性约束。

5 转移支付监督缺乏必设的机构和工作职责。中国在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方面还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审计系统,对资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

二、完善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

(一)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

首先,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是建立完善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前提。其次,财权划分是政府问转移支付制度的经济基础。政府收入的绝大多部分来源于税收,因而,中央与地方财权的划分实际上是进行税收的分割。

(二)明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

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地方公共服务能力或水平的大体均等。中国转移支付的目标应为逐步调整各地区之间横向不平衡,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确保全国各地都能提供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

(三)调整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

从转移支付的整体组合模式选择来看,建立一个以公式化为基础、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转移支付体系,有利于区域均等化目标的实现。从国际经验来看,这种模式不同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所采用的以专项转移支付为主的模式,它反映了对地区均衡的特别关注,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采用。改革现有的财政转移支付模式,实行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纵横交错的财政转移支付模式。

(四)规范财政转移支付的方法

1 对于一般性转移支付,要确定地方的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支出。解决收入能力评估问题,要参照国际经验,结合分税制改革,客观地分析地方可用财力,同时要考虑国家的收入政策。

2 对于专项拨款,也要有统一客观的分配公式可供操作。在公式的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和项目不同特点,选择相关性因素,如项目时期长短、受益范围大小、地方财力水平等,进行精确客观的测算,并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高效。

(五)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

1 设立专门的管理和分配机构。针对现阶段中国财政支付存在着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情况,可以考虑改变把分散在各部门的管理中央支付的职能集中起来,交由一个专门的中央转移支付管理机构去行使,从而提高支付效率,降低监督的难度。

2 中央转移支付收支可以单独编制预算,细化财政预算和决算的项目,详细列出支付项目,并对社会全程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以减少暗箱操作的违规行为。

3 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透明度。目前,中央政府各部门掌握着资源分配权或项目审批权的官员,享有的自由裁量权太大,并且运作程序不透明,加大了监督的难度。

4 探索改变目前存在的地方或单位“跑部”申请专项拨款和资金做法的途径,逐步将专项性转移支付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统一分配至地方,不再经由各部委,再逐级对口往下分,杜绝因“跑部钱进”和部门利用审批权而滋生的腐败问题。

5 改革专项资金配套制度,对欠发达地区减免一定的配套资金(扭转目前一些地方无力配套局面)。

(六)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

1 要赋予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地位。要以法律形式明确均等化目标和转移支付的法律地位。确定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与财权,转移支付的目标、框架和具体形式,从法律上为转移支付目标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制定专门的《转移支付法》,对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具体用途、监督形式、处罚规则等,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下来,赋予财政转移支付相应的法律地位,增强人们对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视程度。

2 组建以政府监督为主体的多方结合的监督框架。一是要突出主体,强化有效监督。二是要建立并完善地方财政部门的自律体系。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鼓励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参与监督。

3 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加强专项审计,改进监督方式,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国家审计部门要从转移支付的预算、资金分配、直到资金使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监督。

移动支付的用途篇5

我们刷手机做些什么?

有这样一个场景,或许反映了刷手机的用处之一。在偏远的一个山庄里,这种地方不会有银行取款机,甚至没有银行,当地居民如果想要取款怎么办,如果在这种地方领取养老金似乎更像是天方夜谭。但是,现在却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手机来完成了。一位银行职员会手持nFC手机读卡,卡片是一位老人的iD卡,用此方法识别老人身份。银行职员确认后,通过蓝牙打印机,打印出票据,老人签字之后就可以把养老金提走。在受理环境不太成熟的环境里,利用nFC手机完成银行交易转账功能。可以说,一部简单的手机把银行的取款机带到了偏僻山村。这是在“第二届nFC亚太地区峰会”上的一个nFC手机支付功能应用的最新案例。手机支付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完善的受理环境,也不需要有非接触式poS终端,即可完成支付功能。

虽然nFC多用在移动方面,但是它不仅仅限于移动方面的很多用途,支付公交费用,而且也可以把nFC用在门禁系统,还可以用nFC把数码相机上的照片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可见nFC的用途非常广泛。

国外的发展情况

据研究机构aDLittle的报告,全球移动支付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洲的奥地利、挪威在移动支付应用方面领先全球其他地区。韩国、日本以手机近场支付、手机电子购物等为代表的移动商务应用已经多年。2009年,据市场分析机构aBi研究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消费者使用手机进行金融交易的人数在不断增长,预计今年通过手机商务支付的金额将达到16亿美元。

日本是nFC手机支付的领头羊,运营商通过收购银行的方式解决了两虎共斗的局面,并主导整个产业的发展。日本移动运营商在市场推动层面也颇费力气,为鼓励商家采纳移动支付方式,nttDoComo在业务开展初期承诺为商家承担安装特殊读卡器的费用(以每月向商家收取租金的方式收回投资),向商家收取的交易佣金也比银行低。

韩国在非接触式手机支付方面仅次于日本,韩国三大运营商通过RFiD技术改造开始对原有基于红外线的非接触式手机支付系统进行升级,通过与银行的通力合作来开展基于RFiD的非接触式手机支付业务。nFC手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非常受到用户欢迎,目前有高达45万使用t-money服务的用户采用这项服务,85%用户认为使用非接触式手机比掏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加方便。

欧洲的nFC手机支付在2006年起步,2007年开始了实验型推广。在德国,诺基亚、飞利浦、沃达丰是主要的推动者;在法国,orange和Cofinoga是先行者;在荷兰,主导方有JCB、Rabobank、orange等。欧洲创建的单一欧元支付区(Singleeuropaymentarea,Sepa)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手机支付存在的很多障碍,许多运营商拥有自己的银行执照,这样更有利于开展业务。

在我国发展前景

我国手机用户快速增长,到2008年3月底我国手机用户超过了5.74亿户。我国已发放1亿多张非接触公交卡,仅手机和公交卡的结合,就将形成巨大的市场。从去年8月开始,nFC手机在厦门、广州等地开始发售。

2008年,中国银联和诺基亚公司携手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对nFC手机银行卡支付进行进一步试用。与过去不同的是,此次采用的是中国银联的新一代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可以将多张不同发卡行的银行卡和电子钱包集成在同一部手机中,向手机与钱包的真正结合又迈进了一步。此次试验实现了远程大额支付、远程查询。

移动支付的用途篇6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

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1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向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物品与服务,不仅是现代国家在民理念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国家政权及其财政合法性的基础和来源。因此,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稳定器的功能,是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关系、实现各地财力均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安排。

例如在2008年5月12日,我国4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6月11日,财政部、民政部下拨灾后重建补助资金300亿元。财政部、民政部等部门要求地震灾区有关部门将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与地方安排的救灾资金和接收的社会捐赠资金统筹安排,做好倒损房屋农户的住房重建工作,并对重灾区给予重点安排。但在自然灾害中,财政转移支付运作中还存在1些问题。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分税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1套由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3部分构成的、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为主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转移支付制度。近年来,随着制度的不断发展,转移支付的功能得到进1步发挥。但是,由于受到1些因素影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存在1些问题,特别是转移支付结构本身制约了制度的发展。

(1)税收返还

税收返还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税收返还的设计合理与否决定了整个制度的合理程度。但是,我国的税收返还仍以维护地方既得利益的基数法进行分配,体现了对收入能力较强地区的倾斜原则,维护了较富裕地区的既得利益,与缩小地区间差距的主旨背道而驰。并且,税收返还虽然在名义上是中央财政收入,但实际上,地方财政对这部分资金具有最终决定权。

(2)财力性转移支付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由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财力性转移支付是缩小地区财政差距的重要手段,应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2006年中央对地方财力性转移支付由1994年的99。38亿元提高到4731。97亿元,占转移支付总额的比重由21。6%提高到51。8%,但实际比重仍然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财力性转移支付中有相当1部分具有专项用途,易与专项转移支付混淆,也与其本身的均等化作用相悖。

(3)专项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是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各类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领域。地方财政需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2006年,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已由1994年的36137亿元增加到441158亿元,年均增长23。2%。专项转移支付的总量呈上升趋势并非好事,因为,在3种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支付的问题是最多的。首先最突出的问题是其分配方式的不规范。现行专项转移支付分配方法没有按照因素和公式来计算拨款额和配套率,而是凭主观臆断或地方配套资金的高低来确定补助地区和拨款额,直接造成款项的分配过程不透明、项目设置交叉重复、资金投入零星分散,多头申请、重复要钱的状况时有发生。其次是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除了扶贫款、救灾款等少数几项之外,拖延、截留、挪用、挤占资金的现象非常普遍。

笔者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保障和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法制化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基础,健全的法规是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有力保证。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以法律形式、甚至通过宪法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出明确规定。相较之下,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立法层次较低。从1995年财政部制订了《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直到2002年改为《1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办法》以来,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依据的主要是政府规章,并没有专门的或者相关的法律,客观上降低了转移支付制度决策和运作的民主性和规范性。不仅如此,我国没有专门机构对转移支付进行统1安排和管理,人大和审计部门对转移支付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审计、绩效评价机制,影响了制度的权威性。

规范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必须立足长远,循序渐进地对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规范。近期目标应是逐步规范地方政府纵向转移支付方式,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远期目标应是在分税财政体制趋于完善的情况下,抑制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此,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工作亟待落实:

(1)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应积极借鉴别国成功经验,加快财政转移支付的立法进程。应进1步制定和完善有关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法规,如《财政法》、《预算法》和《财政监督法》等,对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内容、形式、依据、用途和监督加以规范。特别是要尽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增加有关财政转移支付的条款,赋予转移支付相应的法律地位。同时,应制定关于财政转移支付的单行法规,对转移支付的政策目标、资金来源、分配形式、分配程序和分配公式等作出统1规定。

(2)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

进1步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在进1步扩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的同时,逐步扩大均等化转移支付和与特定政策目标相联系的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消解非规范化的税收返还等补助形式,将转移支付的重心由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转向1般性转移支付。

1。税收返还。逐步缩小税收返还规模,在条件成熟时最终取消税收返还,是进1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必然方向。可以保持现行税收返还运行方式不变,每年从对各地的税收返还额中分割1定的比例,结合中央部分资金组成中央对地方的1般性转移支付;或者保持税收返还基数不变,不再实行基数法运算的逐年滚动。这样可以获得1部分资金并结合中央的增量资金,组成中央对地方的1般性转移支付。

2。财力性转移支付。在财力性转移支付中,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县乡奖补转移支付、退耕还林转移支付都是特定改革和政策措施下增加的转移支付,具有专项用途,将其归入专项转移支付中去更为确切;如果不能并入专项转移支付,可以考虑按因素法计算确定,将其列入1般性转移支付中。同时,应适度提高1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可确定1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占中央财政收入增量中的比例与增长速度,并制定1个中长期的增长目标和资金来源扩展计划,逐步扩大均等化转移支付的作用。

3。专项转移支付。首先,专项转移支付要投入到教育、农业、环保、救灾、社会保障等国家重点支持和必保的项目;其次,要逐步改进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办法,控制其范围和规模。要对专项转移支付进行科学分类,清理、压缩现有项目,严格控制其规模,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过程;再次,要提高专项转移支付的管理透明度。每1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设立、审批、分配和使用,要做到有合理明确的依据和操作规程,做到坚持公开、公正、透明、效率的原则。

当然,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必须进行1系列相配套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具体包括:政治体制、户籍体制、国库体制、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政府审计体系等,使之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张恒龙,陈宪。政府间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努力与财政均等的影响[j]。经济科学,2007

移动支付的用途篇7

内容摘要: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3G时代的到来以及internet的广泛普及,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将成为电子支付的主流发展方向和市场竞争焦点。处于起步阶段的移动支付目前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安全问题。本文针对移动支付运营模式的各个环节,在分析比较现有安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其风险防范的方案。

关键词:移动支付移动电子商务运营模式风险防范

移动电子商务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分支正在蓬勃发展,移动支付是移动电子商务中的关键问题,移动支付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方便快捷等优势,以及用户、运营商、服务提供方、银行等各方对移动支付渐趋明朗的态度,使得我国大力发展移动支付的时机逐渐趋于成熟。

所谓移动支付就是用户使用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电子终端和设备,通过手机短消息、iVR(即互动式语音应答,是基于手机的无线语音增值业务的统称)、手机上网业务wap(无线应用协议)等多种方式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银行转账等的商务交易服务活动。

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

移动支付业务是由移动运营商、maSp(mobile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的,构建在移动运营支撑系统上的一个移动数据增值业务应用。移动支付系统将为每个移动用户建立一个与其手机号码关联的支付账户,其功能相当于电子钱包,为移动用户提供了一个通过手机进行交易支付和身份认证的途径。用户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或者使用wap功能接入移动支付系统,移动支付系统将此次交易的要求传送给maSp,由maSp确定此次交易的金额,并通过移动支付系统通知用户,在用户确认后,付费方式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直接转入银行、用户电话账单或者实时在专用预付账户上借记,这些都将由移动支付系统(或与用户和maSp开户银行的主机系统协作)来完成。

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由移动支付价值链中各方的利益分配原则及合作关系决定。成功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是充分考虑到移动支付价值链中的所有环节,进行利益共享和利益均衡。目前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移动运营商模式

当移动运营商作为移动支付平台的运营主体时,移动运营商会以用户的手机话费账户或专门的小额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用户所发生的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用户的话费账户或小额账户中扣减。因此,用户每月的手机话费和移动支付费用很难区分,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交易也仅限于100元以下的交易。该模式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移动运营商nttDoComo推广的i-modeFelica手机电子钱包服务,用户将iC卡插入手机就可以进行购物,iC卡中安装了电子货币交易软件,用户拥有一个电子账户,可以购买电子货充值。进行交易时无需金融机构参与,直接从用户的电子账户中扣除。

在移动运营商模式中移动运营商直接与用户联系,不需要银行参与,技术成本较低。但是移动运营商参与金融交易,需要承担部分金融机构的责任和风险,如果没有经营资质,将与国家的金融政策发生抵触。

(二)银行模式

银行也可以借助移动运营商的通信网络,独立提供移动支付服务。银行通过专线与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互联,将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绑定,用户通过银行卡账户进行移动支付。银行为用户提供交易平台和付款途径,移动运营商只为银行和用户提供消息通道,不参与支付过程。当前我国大部分提供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如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都有自己运营移动支付平台。

在银行模式中运营商只负责提供信息通道,不参与支付过程,各个银行只可以为本行的用户提供手机银行服务,不同银行之间不能互通,而且特定的手机终端和StK卡置换也会造成用户成本的上升。

(三)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模式

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是独立于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的第三方经济实体,同时也是连接移动运营商、银行和商家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交易平台运营商,用户可以轻松实现跨银行的移动支付服务。比如北京泰康亚洲科技有限公司的“万信通”平台、广州金中华通讯公司的“金钱包”等,就是由独立的平台运营商运营的移动支付平台。

在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模式中,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可以平衡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之间的关系,不同银行之间的手机支付业务得到了互联互通,银行、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提供商之间的责、权、利明确,关系简单。这种模式对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的技术能力、市场能力、资金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四)银行和运营商合作运营模式

由于认识到各自在移动支付领域中的优势和不足,移动运营商同银行合作,开创出新的商业模式。相对于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优势明显。目前国内外很多公司采用这种合作模式。与分散的“银行+运营商”合作体相比,中国银联在2010年5月宣布联合18家商业银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两家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等共同成立移动支付产业联盟体。首批加入该联盟的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18家全国及区域性商业银行,而手机制造商诺基亚、联想也在其中,此外还有多家智能卡及安全芯片厂商、受理终端厂商、系统集成商、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移动支付产业联盟的目标是要“打通支付、通信、芯片、智能卡、电子等不同行业间的壁垒,共建一个平台”。联盟各方将联合推广基于金融账户、采用iSo有关非接触通信的国际标准的智能卡手机支付业务。同时,公交、地铁、水电煤、影院、石油公司、医院、商业零售等各行业用户都可以基于此平台开展便捷服务。

在银行和运营商合作运营模式中,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关注各自的核心产品,形成一种战略联盟关系,合作控制整条产业链,在信息安全、产品开发和资源共享方面合作更加紧密,运营商需要与银行合作,或与银行合作组织建立联盟关系。

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

移动支付面临的环境非常复杂,它不仅仅同普通的电子商务安全体系一样存在被外部恶意攻击的可能,而且由于移动支付的参与者存在着种种利益方面的冲突,使得一些不诚实的参与者也有向系统发起攻击的可能。同时加上网络和移动环境等差强人意,网络带宽不足,终端计算能力相对较弱,这种种因素为安全的移动支付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移动支付系统的主要安全问题有如下方面:

移动支付信息的机密性。商家向移动支付平台传递的产品信息、买家付费的账户信息以及在移动支付平台上传输的机密信息,有可能在网络上传送或存储的过程中被他人窃取、泄露或披露给未经授权的人或组织,造成用户损失。不安全的移动终端也有可能使个人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受到病毒、木马程序的攻击,威胁用户银行账号安全。移动支付的wap协议中存在一个安全漏洞:服务器到wap网关用SSL(安全套接层)加密的信息需在wap网关解密后,再用wtLS(wirelesstransportLayerSecurity,无线传输层安全)加密后发送出去。这样尽管内容服务器到网关,网关到终端用户是安全的,但信息层以明文形式在网关上存在了一段时间,这就有可能被攻击者窃取,造成安全隐患。

移动支付信息的完整性。敏感、机密信息以及买卖双方与移动支付平台间的数据可能被未授权者修改、嵌入、删除、重复传送或由于其他原因使原始数据被更改。如果没有一种让持卡人认可的措施来确保支付过程是安全的,将极大影响用户选用移动支付的信心和积极性。

移动支付多方身份的认证性。移动支付是在支付各方互不见面的情况下,使用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进行的交易。移动用户与服务提供商之间不存在固定的物理连接,很难确认彼此的合法身份,建立信任关系,保证支付全过程的安全进行。

移动支付的不可否认性。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移动支付是无纸化支付,支付行为难以留下凭证,不便于对支付过程进行记录、分析、管理和追踪。对于信息、支付谈判、支付合同签署等关键交易步骤,一旦有一方予以否认,另一方没有已签名的记录作为仲裁的依据。并且即使进入法律程序,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支持,使得诉讼请求不能得到合理的支持。

移动支付服务的不可拒绝性。由于移动支付网络中存在拥塞、单点失效、效率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无法保证授权用户在正常访问信息和资源时不被拒绝,无法保证为移动用户提供稳定的服务。

移动电子支付的风险防范

(一)移动终端的安全

针对移动终端有可能受到的安全威胁,开发商开发的手机应用程序首先要提交给运营商指定的第三方测试公司进行兼容性测试,保证软件没有病毒和有害代码;测试通过后的软件包经过运营商数字签名,提交到应用下载服务器,用户在此下载的软件包是经过数字签名的,保证了软件包在分发过程中不会被更改;开发商可以指定软件包中二进制执行文件等关键的数据文件不可更改,否则将无法启动软件,从而防止了文件被外部改动而带来的风险;软件被下载到手机上会生成一个跟卡号相关的签名文件,在每次启动程序的时候,首先要检查当前卡跟签名文件授权的卡是否一致,只有一致才能正常启动程序。

(二)用户与Sp(Serviceprovider,服务提供商)平台之间的安全通信

用户登录到Sp平台,处理余额查询、转账、支付等业务。在这过程当中需要用户输入用户的卡号和密码等关键信息,要保证这些信息不被窃听和篡改。我们可以让Sp平台配置有CFCa签发的服务器证书,手机端程序中包括CFCa的根证书。在用户和Sp平台之间采用HttpS协议,手机端通过证书对服务端进行身份认证,在传输过程中使用HttpS协议进行加密传输,保证了数据不会被窃听和篡改。

(三)用户与银行系统之间的安全通信

用户与银行公共支付平台之间并不建立直接的数据连接,但是在用户和银行联系系统之间要保证用户密码是端到端安全的,在中间的Sp平台不能得到用户的密码明文信息。

对基于SmS(短消息服务)的移动支付我们可以采用的安全措施有:银联系统生成一对RSa1024位密钥。其中公钥随客户端程序分发到手机上。用户在手机上输入密码后,先用公钥对密码进行加密处理,然后只把加密后的密文随同其他信息一起通过HttpS协议传送给Sp平台。Sp平台再按照银行公共支付平台的接口,把支付请求数据发给公共支付平台,其中密码仍然是密文形式。由于Sp平台没有对应的RSa私钥,所以不能通过密文得到用户的密码,保证了密码在手机和银联公共支付平台之间是端到端安全的。

对基于wap的移动支付我们可以采用的安全措施有:由于wap与后台之间的通信采用B/S方式。不能够在客户端对用户密码先进行加密处理,再通过HttpS传输。为了保证用户密码的安全,在银行系统内设置一台加密服务器。用来客户端进行用户密码的加密工作,手机与代服务器之间使用协议。由加密服务器使用RSa公钥对密码进行加密处理,然后把密码的密文以及其他信息通过重定向命令发给用户手机,通知手机把密码密文和其他信息重定向到Sp平台。这样Sp平台只能收到密码密文信息,保证了密码在手机和银联公共支付平台之间是端到端安全的。

综上所述,客户端的安全认证,网络传输层的机密性,这些都需要建立完备的机制,并且取得客户的信任,这样才能使移动支付业务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纳。随着3G业务的全面推进,网络融合应用服务平台已经搭建,人们对移动支付将变得越来越有信心,移动支付业务最终将全面普及,成为与传统支付并驾齐驱的支付方式。

参考文献:

1.秦成德,王汝林.移动电子商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周慧峰.3G时代的移动支付产业链模式探讨[J].移动通信,2009

移动支付的用途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应用支付

一、概述

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交易方式,电子商务的内容仍然还是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者构成。但是,和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三流”中对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在“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使电子商务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方式去完成整个交易过程。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阶段,信息技术主要是应用在网上信息检索、订单确认、合同草拟等“信息流”的传递过程中,“资金流”的传递主要还依赖传统的支付方式完成。但是,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逐渐成熟,对“资金流”电子化、信息化的需求也日益高涨起来。因为,传统的支付方式破坏了整个电子商务环节的完整性,增加了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已经远远不能满易者追求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的要求,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严重瓶颈。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截至2004年12月底,内地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但在这些用户中,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用户比例却很小――在过去一年中只有近4成左右的网民进行过网上购物活动,而在这4成网民中,也只有不到1/4的人使用过在线支付。可见,传统支付方式仍然是我国目前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主要支付方式。但是,使用传统支付方式完成电子商务交易结算在给交易者带来额外的风险和成本(比如使用货到付款为支付方式时,就存在着收款成本和收款人道德风险损失等)的同时,更严重地降低了电子商务活动的整体效率。这就好像把电子商务变成了一架被牛车拉着行走的飞机,极大地削弱了电子商务的优势。

从电子商务的长远发展来看,真正能够实现资金流动的信息化、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优越性的支付方式还是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的在线支付方式(包括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包括提供电子商务交易的门户网站、专业网站、企业网站等)都提供了某些类型的在线支付方式,比如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电子支票,特别是以各种银行卡为载体的网上支付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电子商务的支付环境,提高了电子商务活动的效率。但是,这些在线支付方式还存在着诸如安全认证、支付标准、法律依据、维护费用等等多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包括消费者、商家、银行、认证机构、政府等多个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特别是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因为只有利用政府的力量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地调配资源,建立和完善涵盖技术、金融、法律、信用、文化等全方位、多角度内容的统一的电子商务支付体系。

二、电子商务领域中的支付方式分类

根据支付活动的运作模式的不同,可将电子商务领域中现有的支付方式分为三大类:依靠传统支付体系实现的传统支付方式;依靠inteRnet网络完成的网上支付方式和依靠通信网络完成的移动支付方式。其中,网上支付方式和移动支付方式因为都具有区别与传统支付方式不同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inteRnet网络/通信网络)驱动电子资金流动的特征,常常也被统称为“在线支付”或“电子支付”。

(一)传统支付方式

传统支付方式的共同特征是“网上交易、网下结算”,即: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只利用网络完成信息检索、订单处理、合同草拟等“信息流”的传递,而“资金流”的传递则是使用现金、票据等传统金融工具来实现的一类支付方式。传统支付方式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阶段、在线支付环境还很不成熟的时候,是完成电子商务交易结算的主要途径。

目前,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常见的传统支付方式包括有:

1.货到付款。货到付款即人们俗称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买家在网络上选定要购买的商品后,在支付方式中选择“货到付款”支付方式,等所购商品实际送达并验证质量无误后,再把货款当面交付给送货人(也就是收款人)。

货到付款最大的优点在于货物和资金的交割发生在同一时点上,因而可以尽可能地保持交易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保护商家的货物和消费者的资金,因此货到付款也被一些电子商务网站称为“零风险支付”。

相比货到付款的优点,这种支付方式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主要有:

(1)消费者需要额外支付送货费用,从而增加了购买成本。

(2)商家需要面对由于送货员(收款员)个人信誉缺失所造成的风险。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小的物流公司频繁发生送货员(收款员)携款潜逃的事件,给商家造成了一定的风险和损失。

(3)受地域限制,目前大多数电子商务交易都只能支持同城范围内的货到付款方式,无法充分体现电子商务本身所应具有的跨地域交易优势。

此外,由于货到付款中收取的一般为现金,因而现金运输、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伪钞风险等现金交易的固有成本也是商家所要承担的,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电子商务活动的总成本。

2.邮局汇款。邮局汇款是消费者先通过邮局向商家指定的地址汇款,商家再收到汇款或通过传真等方式确认了消费者的汇款信息后,再按照消费者订单的要求发货。

邮局汇款的优点在于我国邮政网络发达,遍及全国大小城镇,特别是在经济和金融还不发达的小城镇,使用邮局汇款可以帮助消费者轻易跨越地域限制,获取自己想要的商品。此外,我国的邮政系统在公众心目中的信任程度很高,对于一些注重交易安全的传统交易者来说,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邮局汇款的支付方式。

邮局汇款的缺点是:(1)交易双方地位不平等:在这种支付方式中,交易的主动权掌握在商家手中,商家可以控制发货时间甚至决定是否发货。消费者的汇款一旦发出,就不再拥有该交易的控制权,因而无法有效对消费者权益实施有效的保护。因此,国内一家著名电子商务网站就曾发生过商户利用要求消费者必须采用邮局汇款方式支付,进行恶意欺诈的事件,使该网站不得不专门刊登证明来要求交易者小心。

(2)速度比较慢:因为普通汇款一般需要时间,而且收款方很难查询在途汇款,一旦发生退货等意外情况,因为汇款在途,会延迟整个交易结束的时间。

3.银行汇款(转账)。银行汇款(转账)是消费者通过在金融机构网点向商家指定的银行账户汇款(转账),来完成电子商务资金结算的一种支付方式。

银行汇款的优点是速度比较快(特别是同一银行的系统内汇款)、资金比较安全(由于指定了支付账户,可防止使用邮局汇款单冒领汇款的欺诈现象),而且具有交易的可跟踪性,一旦发生交易纠纷或欺诈行为,买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从银行获取相应的账户信息和交易细节证据。

银行汇款的缺点主要有:

(1)跨行转账手续繁琐,消费者为加快汇款速度不得不选择商家指定账号的同名银行对应网点。

(2)小城市和偏远地区的网点少,消费者很难及时找到对应的银行网点。

(3)各行的手续费标准不完全统一,买家可能因为选择了收费较高的汇款行而支付更多费用。

此外,目前银行网点(特别是工、农、中、建等大行的网点)普遍存在业务繁忙、等待时间长的问题,从而增加了买家的时间成本。

(二)网上支付方式

和传统支付方式相比,网上支付方式的共同特征是“网上交易、网上结算”,其本质是在inteRnet网络上实现传统支付方式的电子化,是传统支付体系向网络的延伸。这是最能体现电子商务优势、代表电子商务领域支付未来的支付方式之一。

目前,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常见的网上支付方式包括有:

1.网上银行卡。银行卡是由银行发行的,具有存取现金、转账、消费、信用等功能的结算支付方式。使用银行卡进行网上支付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一种网上支付方式。

使用银行卡进行网上支付具有如下优势:

(1)交易实时性:银行在接受支付指令时会实时验证账户余额和透支限额,并进行即时扣款,降低了盗用和拒付风险。

(2)高安全性:目前在银行卡网上支付中普遍被采用的SSL安全认证协议符合国际通用标准,而且买家是在银行提供的支付网关上填写金融信息,从而保护了买家账户的安全。

(3)强制记录性:目前国内买家在使用银行卡支付前必须在相应开户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获取数字证书。同时,消费者每次在网上进行的支付交易也将被严格记录,方便在出现问题时跟踪追查和获取证据。

不过,我国目前的银行卡网上支付方式也存在着一些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各家银行甚至同一家银行的不同分行、不同的卡品种所提供的支付网关、服务标准、地域范围各不相同,给买家和商家利用银行卡网上支付开展电子商务活动造成了很大的混淆和障碍。目前,国内主要的电子商务交易网站基本都提供七八种以上的银行卡网上支付方式,其中既有各家银行提供的独立性支付网关,也有第三方授权机构提供的综合性支付网关,这给交易者选择和网站维护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电子现金。电子现金是一种以数据形式流通的货币,它把现金数值转换成一系列的加密序列数,通过这些系列数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使用电子现金要求电子现金发行者(银行或商家)与电子现金接收者之间预先建立协议授权关系,通过专门软件建立电子现金的完全认证,由发行者负责完成买家和商家之间实际资金的转移。

电子现金的优势在于完全脱离了实物载体,使用户的支付更为方便,此外电子现金采取的是匿名发行,具有不可跟踪性,很好地保护了买家的隐私;由于电子现金一般采取软、硬件结合的加密算法,每一组序列数都具有随机性和唯一性,因而可以更好的防伪造;此外电子现金和实物现金一样具备可转让性、可分割性(大面值的电子现金可以分割成小面值电子现金进行准确支付)、离线可用性(不需要像银行卡一样每次支付都必须经过发行机构的认证),因此在网上支付特别是小额支付的电子商务应用中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虽然将电子现金应用于网上支付具有很多非常显著的优势,但从国际范围的电子现金应用现状来看,还有许多问题在阻碍着电子现金的进一步发展。比如支持电子现金的银行和商户数量较少、对软硬件技术要求较高、跨国使用电子现金时存在着货币兑换问题、国际税收问题、洗钱问题及对现有金融秩序、货币供应、汇率稳定的冲击问题等等。

3.电子钱包。电子钱包是以智能卡为载体的电子现金支付系统,应用于多种用途,具有信息存储、电子钱包、安全密码锁等多种功能。在电子钱包中可以装入电子现金、电子银行卡、所有者的地址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等多种信息。

电子钱包的最大优点就是一“卡”多用途,特别是在网上支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单一点击完成购物支付过程,不必重复填写到货地址、账户信息、认证信息等内容,从而提高了支付效率。

电子钱包的缺点主要是需要在商家认证的电子钱包服务系统中运行,商家为了支持电子钱包需要额外的维护和硬件成本,更由于电子钱包的发行者不同、发行标准不统一而限制了电子钱包的推广使用。

4.电子支票(转账)。根据2004年美国《21世纪支票交换法案》中的定义:电子支票是客户向收款人签发的数字化支付指令,它通过互联网或无线接入设备来完成传统纸质支票的所有功能。即电子支票实质为数字化信息,从签发出票到最终清算完成的整个过程均为无纸化操作,其载体为智能卡,利用密钥进行的电子签名,与基于纸质支票的电子提示支票有显著区别。

与传统支票相比,电子支票具有节省时间、减少纸张传递费用、没有退票、灵活性强、易于保存和检索等优势。但是,电子支票的整个事务处理过程要经过银行系统,而银行系统又有义务出文证明每一笔经它处理的业务细节,因此,对于一些非常重视隐私的群体来说,电子支票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移动支付方式

移动支付方式是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手机在国内的广泛普及而产生的,其主要特征就是“网上交易、掌上结算”。移动支付方式为每个移动用户建立一个与其手机号码关联的支付账户,其功能相当于电子钱夹,为移动用户提供了一个通过手机进行交易支付和身份认证的途径。目前移动支付的应用(特别是在小额支付领域中的应用)正在快速增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1.优点。移动支付方式作为目前最新型的一种支付方式,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的优点:一是速度快:移动支付是目前为止速度最快的一种支付方式,买家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完成支付过程。二是安全程度高:在整个移动支付过程中,从手机终端到银行端采用的是全程加密,特别是手机与卡、卡与账户的绑定机制,能够保证客户账户资金的安全。三是操作简便:目前的移动支付方式在手机端可采用人性化操作界面,用户只需按界面提示步骤完成操作过程即可。

2.缺点。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移动支付还存在着一些发展过程中的不完善之处。

三、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支付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支付问题始终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而支付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保障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支付安全问题。过去人们一直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从技术的角度保障和提高支付安全性,但是支付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相比之下,技术因素之外的管理问题、社会问题才是我国目前支付环境中存在的更严重、更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技术层面之外的问题主要包括有:

(一)认识问题

支付环境中存在的认识问题其实和中国传统的谨慎思维方式有关。因为对支付环境的安全心存疑虑,使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传统支付方式来完成电子商务的资金结算、缺乏主动使用在线支付方式的热情和动力。这种需求不旺的情况反过来又影响了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商对在线支付方式进一步投入的积极性。供需双方一个“保守”、一个“懒惰”,结果就形成了一个“不安全,所以我不用:你不用,我就不提供”的恶性循环,如此循环下去就很难形成被广泛认同的现代支付体系。

(二)信用问题

对于信用问题,以往我国一直提倡以“道德”为准绳,靠人们“自觉”去维持。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一直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信用体系。然而,电子商务应用中交易双方互不照面、仅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交易过程(特别是支付过程)的特性,在极大地考验着整个社会的诚信。尤其是和在线交易相关的法律问题一直没能彻底解决,人们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违约、欺诈的成本很低,因而和传统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用问题更加突出。信用问题的普遍存在使交易双方难以建立相互的信任,因而宁愿选择传统的支付方式。货到付款能成为目前电子商务应用中主流的支付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交易双方对对方信用的否定。

(三)标准化问题

无论是传统支付、网上支付还是在线支付,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整个支付环境的标准化问题。支付标准的不统一表现在企业、网站、金融机构之间相互独立、各行其是,数据内容、功能种类、技术平台、认证方式等等涉及支付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差异,而且彼此之间因为缺乏统一标准而无法实现共享和互连,结果导致整个支付环境混乱不堪,让交易者无所适从,同时也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

(四)法律问题

伴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成熟,相关的法律规范也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特别是2005年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正式颁布实施,为今后在线支付方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不过,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网上支付、移动支付这些新的支付方式而专门适用的法律法规,对于在这些支付方式中可能存在的伪造、更改、注销、刑侦等问题都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这些会阻碍电子商务支付环境的改善,不利于电子商务应用的更快发展。

四、解决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支付难题的思路及对策

突破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支付“瓶颈”、改善支付环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总的来看,要解决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的支付难题就必须建立全面统一的现代化支付体系。具体来说包括有:

(一)政府牵头、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因此特别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改善电子商务支付环境必须要解决的信用问题、法律问题、标准化问题等等都不是靠个人、企业、行业等任何局部的社会群体能够完成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政府来牵头组织实施。政府应该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规划设计者、环境营造者、交易参与者,全面加入到电子商务的应用过程中来。在这方面,我国政府应该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出台框架性的文件和政策,为全社会明确努力的方向,规范社会群体的行为。

(二)市场导向、全员参与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这种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具体经济活动形式,电子商务活动也要遵从市场导向的指引,不可以完全依靠行政指令去强行约束,而更多地要依靠市场自发的调节机制,特别是要通过引入有序的竞争、多样化的支付方式来激发电子商务活动的参与各方共同建设统一支付体系的积极性。

(三)分步实施、注重实效

改善电子商务应用的支付环境切忌“贪功求大”,务必要分步实施、注重实效。要在政府统一制定的框架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要由简到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并且要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及时观察实施的效果,方便政府调整总体策略。比如在实现在线支付标准化的问题上,就可以充分借鉴从前我们进行“金卡工程”时的经验,按照先由国家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标准、选择试点城市、试点应用,然后逐步扩大涵盖的城市、应用的范围,最后直至实现全网应用。在发展过程中,要允许存在一定的过渡阶段、过渡方案,不可强行搞“一刀切”,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假以时日,一定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四)勇于创新、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中通行的支付方式主要还是传统的支付方式及以银行卡为主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电子支票等“纯”电子资金的发展还比较落后。此外,随着支付环境的日益改善和人们认可程度的提高,还应该针对不同的商家类型、商品种类、消费习惯等开发更多的新型支付方式,为交易者提供更丰富的支付方式选择。历史不止一次证明,新的交易方式的产生经常会伴随支付方式、金融工具的创新,电子商务作为当今最新兴的交易方式,未来也应该会产生出与之配套的、更多更新的支付方式。

五、总结

21世纪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浪潮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社会的各个方面。电子商务作为当代信息技术最典型的一个应用,正在彻底地改变着世界和国家的未来,同时,也给了发展中国家一个在经济领域中和发达国家平等竞争的机会。因此,从政府到企业到个人,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当为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支付体系而努力,追随时展的脚步,为繁荣国民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浪潮献力。

参考文献

[1]胡玫艳主编.电子商务教程.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2]李琪主编.电子商务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3]吕廷杰,徐华飞主编.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年.

[4](美)劳顿(Laudon,K.C.),(美)特瑞佛(traver.C.G.)箸.劳帼龄,等译.电子商务:商业、技术和社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移动支付的用途篇9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山东省去年加大了专项转移支付清理规范力度,效果如何?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

“上面千条线,底下根针。”对于处于最底部的基层县、乡来说,每年从“千条线”上转移支付下来的财政资金,都不是个小数目。但由于很多资金规定了具体用途,基层很难把这些钱归拢起来统筹使用,渠道散、项目多、资金碎,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针对这一长期形成的沉疴顽疾,山东省以专项资金清理整合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把更多的财力“下沉”到县乡,让基层有更多的自来安排使用这些资金。

两年内专项转移支付从243项减至71项

“省级专项转移支付通过清理、整合、规范,数量从去年的243项压减到99项,今年进一步压减到71项,两年压减幅度达到70.8%。”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介绍,2015年新增合理支出,全部通过现有资金统筹解决,首次实现省级年度预算不新设专项。

对于保留的专项,除了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据实结算资金外,其他专项资金统一压减了10%,共收回资金23.66亿元。连同清理收回的到期和一次性项目资金34.18亿元,共同用于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公共服务支出。

在动“大手术”之前,山东省200多个专项转移支付分散在政府的各个部门里,有的部门甚至管着几十项,不少项目还存在交叉重复的情况。

该取消的取消,该整合的整合:收回一次性到期项目,取消部分产业发展类专项资金;对“小、散、乱”、效用不明显、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专项资金,坚决予以取消;今后凡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领域,一律不再安排专项资金。将支持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的11个专项资金,跨部门整合成一个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在保证资金使用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将32项带有财力补质的专项转移支付,调整为一般性转移支付。

“通过清理整合,今年我们部门的专项资金从5个减少到了3个。”山东省食药监局规财处调研员张恒心说,其中一个专项,是给每一个基层的食品药品检验所配些设备,结果一报上去就被否定了。省里认为,事权与支出责任要匹配,检验所配设备是当地政府的事,不应由省里替下面做主。

“专项虽然减少了,但省级财政对食品安全投入的资金加大了30‰”张恒心表示,今年全省将建几个大的区域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让山东这个全国的“菜篮子”更安全。

县级财力占全省财力比重达64%

随着专项转移支付大幅“瘦身”,上级财力“下沉”、向基层倾斜更为明显:2014年,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976.5亿元,占转移支付比重达到61.2%,比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县级财力占全省财力比重达到64%,比2012年提高约5个百分点。

财力“下沉”到县乡,资金都用到了什么地方?

“这两年老师的工资是涨得最快的,而且乡镇教师工资是最高的,比县城里的公务员还高!”说起自己的收入,蒙阴县野店镇中心小学几位老师话语间透着满意和自豪。

“给基层教师和公务员涨工资,以前县里是有这份心却没有这个力。现在县里自主支配的钱多了,对民生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就明显加大。”山东蒙阴县委书记朱开国介绍,去年全县总财力达到21.4亿元,有14亿元是中央、省、市通过转移支付下来的,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占到了七成。这些钱,县里主要投在了建医院、办教育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上。

专项资金管理引入“负面清单”

“减少专项转移支付,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可喜变化:趴在账上花不出去的钱少了。”于国安说,财政存量资金闲置沉淀,很多都是专项资金,规定了特定用途。当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资金没能花出去,就只能趴在那里。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后,新增的财政闲置沉淀资金大幅减少。

2014年,全省多个部门和单位主动缴回了多年结存资金,全省一般公共预算结余结转规模比上年减少95.3亿元,压减比例达17.5%,结余结转资金占当年财政支出比重降为6.3%,远远低于财政部确定的9%的目标要求。

移动支付的用途篇10

关键词:财政体制;财权与事权;转移支付

一、美国财政体制考察

(一)政府间财政支出范围划分

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由国防开支、人力资源经费、物质资源开支、净利息和其他等五大类组成。州政府的支出范围主要包括:公路建设、基础教育、公共福利项目、医疗和保健开支、收入保险(对劳动能力缺陷或丧失者提供最低收入保障)、公用事业(主要有警察、消防、煤气及水电供应)、州政府债务的还本付息等。地方政府支出主要是一般行政经费、家庭和社区服务、健康服务、基础教育、治安、消防、道路和交通、公用设施支出等。由于收入来源比较有限,地方政府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通常由联邦和州政府的专项拨款解决。

(二)政府间税收权限和税种划分

作为典型的联邦制国家,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税法,而是按联邦、州、地方三级建立了一套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三级税收管理体系,联邦宪法仅对若干税收问题进行约定,呈现出高度分权的特点。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税收体系、主体税种、税收立法权和征管权,并享有税种设置、税率设计等权利。

在联邦预算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90%以上。美国通过同税源分率计征的方式将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销售税等主要税种收入在政府间进行划分,使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共同对同一税源或同一纳税人拥有征税权,实现了财源共享。三级政府之间的税源共享关主要包括:税收补征、税收扣除、税收抵免、税收分享和税收免征。同时,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分别以个人所得税、销售税和财产税作为主体税种,形成本级政府可靠的税源。此外,联邦政府还征收关税、遗产税、赠与税、消费税、社会保障税等;州政府征收财产税、资源税、消费税、社会保障税等;地方政府征收消费税、社会保障税等。

(三)转移支付制度

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的支出有30%左右来自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美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解决财政上的纵向和横向不平衡,增强联邦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美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三种主要方式如下:

1、有条件拨款(专项补助)。它是指接受该项拨款的州或地方政府必须按指定的用途和方式使用所拨款项的转移支付形式。它是联邦政府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标而对某些特定项目进行的补助,是美国历史最长、最普遍的转移支付形式。它有两种基本形式:项目专项补助,即联邦政府可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补助对象和补助标准;公式专项补助,即联邦政府依据有关法律规定的公式确定补助对象和补助标准。

2、配套拨款(共同任务拨款)。它是联邦政府对接受方政府项目拨付一定比例款项的转移支付形式,又分为有限额配套拨款、无限额配套拨款两种。联邦政府采取这种形式来引导州和地方政府从事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保持一致。

3、无条件拨款(非专项拨款)。它是指联邦政府对拨款不指定用途和使用方式,接受拨款的州或地方政府可自行决定如何使用所拨款项的转移支付形式。对许多有条件拨款和无条件拨款,联邦政府都要按国会确定的复杂公式,考虑接受拨款的州或地方政府的人均收入、城市人口规模以及税收征集情况等因素来分配款项。

二、日本的财政体制考察

(一)政府间财政支出范围划分

日本的中央政府主要负责立法司法、外交防卫、刑罚、国道河川、高等教育、社保、医药品许可证、关税、通商、邮电、央行业务等;地方政府则负责基础设施、治安、教育、社会福利、卫生保健、区域经济复兴等地方性事务。与之对应,日本中央财政主要负责全国性的公共事业和公共工程、教育、国土开发、产业政策、外交和国防等开支;地方财政支出范围则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社会福利、卫生保健等。在上下级财政协调过程中,中央对地方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两级财政均有直接补助关系。

(二)政府间税收权限和税种划分

为确保中央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地位,日本的税收体制上实行中央集权制,但地方也有相当大的自,分税的特征较为明显,基本上不实行共享税和同税源分别征收的办法。日本共有57种税,凡是征收范围广,影响到全国利益的税种,都划为中央税,包括个人所得税、法人所得税、关税、遗产税、赠与税等25种。地方税分为都道府县税和市町村税两部分,前者包括都道府县居民税、事业税、汽车税、不动产购置税等15种;后者包括市町村居民税、不动产税、矿产品税等17种。

日本的税收征管分为大藏省(财政部)下设的国税厅及其分支机构(征收中央税)和都道府县、市町村所属税务机构(征收地方税),同时还规定地方政府开征地方税法列举以外的税种时必须经中央政府许可,从而有利于控制地方政府的税种开征权,防止地区税负不均的情况。

(三)转移支付制度

日本中央和地方税收分配结构是“开”,而支出结构接近于“三七开”,地方财政支出的资金缺口主要通过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加以解决。

1、地方交付税。作为一种均等化转移支付,它是由中央政府以中央税收入的一定比例,根据财源短缺程度向地方政府分配的财政资金。地方交付税不指定用途,属于一般性转移支付,又分为普通交付税和特别交付税。普通交付税占主要部分,即按以客观标准计算的各地财政收入不足额进行分配;特别交付税是中央财政在灾害、歉收等特殊情况下,提供的补充性财源。地方交付税是中央政府的一种地区平衡手段,保证全民都能享受最低水平以上的公共服务。

2、国库支出金。它是由中央向地方政府拨付的限定用途或附加条件的专项补助资金。它又分成国库负担金、国库委托金和财政补助金三大类。日本的国库支出金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的财源再分配,其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鼓励与支持地方政府从事教育、社会福利、公共事业等一些重要公共事务,同时调整地方政府从事的某些公共事务因收益外溢而造成的收益与费用的不协调,调节中央与地方间以及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

3、地方让与税。它是中央把中央税中几个特定税种的收入按照一定标准转让给地方政府的一种财源再分配形式。但是,前者具有调剂财源的作用,只拨给财力不足的地方;而后者不属于均等化转移支付方式,一般按一定客观条件分配。

三、结论和启示

(一)坚持以公共产品提供为主的公共财政体制

无论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或是日本式的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其成功的范例无不是运用公共财政政策,突出其重点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处理好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投资关系,调节好资源的最佳配置。在处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投资关系及供求关系上,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调控,主张实行混合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即国有与私有企业并存,计划指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国家调控与自由竞争相补充,效率和公平相兼顾。

(二)合理界定政府间财权事权关系

第一,按效率原则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表明,政府及财政不能涉入市场,只能活动于市场失效的公共领域。第二,划清政府间的事权职能范围。事权的正确界定是实施科学分税制模式的前提。事权划分总的原则是:全国性的事务由中央政府管,地方性的事务由地方政府管,跨区域的事务由中央协调,与受益地方共同承担。第三,确立科学的分税制模式。根据国际上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国家的经验,完全分税制才是中国财税改革的科学和理想的模式。我们可以通过逐步改革的方式,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根据公共产品提供的层次性和区域性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限。

(三)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地方财政分权的必备条件

第一,转移支付制度法制化。各国转移支付制度最大的共性是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即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目标、原则、规模、标准以及具体的技术性操作程序和方法等,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确认。第二,转移支付资金投向“公共化”。转移支付的目的旨在均衡政府间纵向和横向的财政能力差异,实现全国各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第三,转移支付方式多样化。各国都注意多种转移支付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实现不同政策目标。一般来说,最主要的两种形式是无条件拨款和专项拨款。无条件拨款主要是平衡地区间的财力差别,使贫困地区政府能有足够的资金行使其职能,政府间财政贫富差距越大,无条件拨款的比重也就越高;专项拨款一般用于对具体项目的补助,具有较强的宏观调控作用,是中央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张泽荣,张圣志.西方发达国家财政体制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5(4).

2、寇铁军.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的法律安排――英、美、日、德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法商研究,2006(5).

3、廖宇波.国外分税制比较及借鉴[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2).

4、王朝才.日本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及其借鉴意义[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