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十篇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十篇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8:44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篇1

1养成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也经常潜默移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言行.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怎样把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和抽象的道德观念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其责任在于教师。学生是天真活泼的,那双敏锐的眼睛随时随地在观察老师,模仿老师。开始我班学生卫生习惯差,教室里随处可见的垃圾,他们却视而不见,如果老师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一长又会重犯,于是我在每次一进教室一发现地面上有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桶里。久而久之学生就做到了不用老师提醒自觉保持教室的卫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会给学生无穷的教育。夸美纽斯说得好:“教师的急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是知识丰富的人,行为习惯良好的人。这样的教师,不仅能受到学生的敬仰,而且会在学生心灵上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2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知道《守则》、《规范》,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着眼细节,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小学生因知识浅簿,经验欠缺,经历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应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习惯抓起,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升旗、进出门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3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不佳,但不能灰心。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最后,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低年级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可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反反复复,学生们便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4养成教育要长期抓

要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其次要有爱,对学生的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漫长的过程。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难免感到枯燥、乏味,易放弃。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开展一些活动,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我在低年级训练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开展了“请你像我这样做”、“比一比”等活动,反反复复,学生们便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总之,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从点滴做起,长期坚持,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养成教育学习习惯中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西方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也就是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促进人更好的发展,一个好的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教学中抓好小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农村小学培养学生的习惯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是每一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农村小学的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小学一年级新生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学前教育,学习起点低,学习成绩差。

2.农村学生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上课走神、不善于倾听、作业粗心等,其中最严重的是学生不敢举手发言或不爱举手发言的现象普遍存在。

3.日常行为习惯差,无论是生活行为,学习行为,还是品德行为都不尽如人意。

由于以上特点,小学课堂上教学往往是气氛沉闷,出现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学,更加削弱了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教学的开展。针对这种现实,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渗透遵守纪律的观念

众所周知,农村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学前教育,自我控制能力相当差,因此有的学生就是做不到上课专心学习。比如,学生上课东张西望,注意力不能够集中;有的学生上课玩铅笔、玩橡皮等,就是不能注意力集中听老师讲课。遵守课堂纪律,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做到的,也是高质量、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前提,无纪律的课堂简直无法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遵守课堂纪律是保证学习的关键,对老师而言,学生遵守纪律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都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就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老师教课时精心备课,让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在课堂渗透关于纪律的小故事或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

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氛围

农村学生活泼好动,天玩,但在课堂上往往不爱发言,比较沉闷,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师生互动”是小学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最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发言热情。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发扬民主教学,教态亲切自然,要积极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课堂,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感和紧张感,让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课堂中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之间积极讨论,这样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恰如气氛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能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

为使学生上课时有一个良好的听课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上课时要养成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说要做到一下几点:

1.课前要准备好上课需要用的笔、书本、笔记本,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摆放整齐。

2.上课预备铃响后,立即有秩序地进入教室安静坐好,等待老师上课。

3.上课铃响后,要全班起立向老师问好,养成尊重老师的习惯。

4.如果上课迟到,学生要先喊“报告”,经老师同意后方可进入教室。

5.上课时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若有不同见解举手示意老师,等别人回答完了得到老师的同意再回答问题。

四、在教学过程中管理好学生按时认真完成课堂作业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这对高校体育来说同样面临着非常重要的责任。高校体育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强化体育意识,培养终身锻炼习惯为己任。近年来,许多高校对高年级学生在停止体育课后所出现的体质下降,体育活动减少的严重情况十分关心,并进行了专门研究,有的还对学生毕业后是否坚持体育锻炼进行调研。由此看,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方面,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高校学生处在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环节,即将走上社会,能否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终身受益,取决于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养成教育效果。诚然,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着时间性、长期性。但从当前阶段教育现状来看,高校体育应在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把好关,注重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由于体育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有很大的区别,除表现为身体活动为主要学习、锻炼方式外,还有多种感觉参与,对人的心理有较大影响。因此,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还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智力,提高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促进学生的社会化等。这些得以实现的基础应是学生能否长期、经常性的从事体育锻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体育锻炼虽然也产生短期效应,比如解一时郁闷之气,享一时之乐,却不可能从中得到真正的收益。只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在体育锻炼的实践中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终身体育的要求

终身体育是由人体发展规律、体育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所确定的。1987年在我国学校体育学术界提出“学校体育应奠定大学生终身体育基础”这一命题。同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的纲领性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种新的发展观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终身体育。通过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终身体育的关键是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长期有效的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在长期的体育锻炼实践中,体验体育活动情感,娱乐身心,锻炼身心。

二.高校体育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教育途径和方法

虽然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不稳定性和浮动性,但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还是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一)要认真贯彻、严格执行体育的规章制度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所谓“习惯成自然”。我国现代的教育家、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同志,对于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都完全赞成,每个学校都制定了必要的、严格的体育管理制度。但执行起来,却往往是“详德智而略于体”,“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不利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因此,定了标准、制度,就要认真贯彻、严格执行,使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以制度的严格执行来保证、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则有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二)发挥体育环境的熏陶作用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1876-1951年)晚年有一句对他从事教育的一个深刻总结:“不懂体育,不应该当校长”。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李远哲教授说:“衡量一个大学的活力,不妨先去看一看他们的足球队。”可见,体育已成为学校活力的象征之一。有关研究显示: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着类化现象,无论是理想、价值观念、行为等,个体都会受到群体中他人的影响。因此,一定的体育行为,一旦成为学校多数人的共同行为方式,就将通过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心理机制,使少数行为方式不同的个体内化自己的行为,从而与周围的心理环境协调起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氛围,发挥体育环境的熏陶作用,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实践中,这对个体体育习惯的养成将起巨大的导向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

体育兴趣、爱好是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易于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爱好,一般来说,难以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形成,也会随时间而淡漠消退。因此,兴趣是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原动力,早在191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就指出“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促进个体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四)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技能学习、指导

体育习惯是一定条件与一定体育技能自动化行为方式的连接,所以体育技能是表现体育习惯的方式。在学生没有掌握体育技能之前,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会体验到真正的运动之乐。因此,如果没有组织有序的学习和比较坚实的技能掌握,会妨碍运动中积极情绪的体验,体育行为不能长久。实践表明:体育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体育兴趣浓烈,显示出更大的活动欲望,体育习惯易于形成,体育技能的掌握能帮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之乐,运动之乐反过来又会刺激学生体育行为的经常化。这种持续且经常性的参与行动慢慢强化为体育习惯。因此,通过体育教学加强技能的学习与指导培养体育习惯,这比培养了体育习惯,再提高体育技能更现实。

(五)鼓励学生坚持实践,不断练习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体育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不少学生经常下定决心进行体育锻炼,却半途而废,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外部和内部的强化。对那些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行为要给予鼓励;对那些体育锻炼的中断行为要给予提醒和引导。除外部强化的手段外,学生内部强化更为重要。锻炼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不断练习。练习是形成习惯的必要条件。任何行为习惯都必须要付诸行动。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形成良好的习惯,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只有滔滔不绝的发表正当行为的议论,怎样好的经验也终归无用。”只有鼓励学生不断或主动或被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体育行为才能得到建立、强化、持久,进而形成习惯。为此,体育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求参与体育锻炼的“能源”,丰富他们的体育知识,加深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特别是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锻炼给他们的身心带来的好处。要创设让学生重复良好体育行为的教育情境。一方面通过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发挥体育部门和学生体育协会的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经常参加。

参考文献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篇4

1、明确意义,激发动机。

给学生讲明养成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让学生保持自我教育非常必要。我班充分利用班队会、板报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同时,明确了要抓学生成绩,抓教学质量,必须从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树立“行为规范教育我有一份”的观念,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重抓养成教育”的氛围。

2、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我校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训练的内容与重点主要训练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卫生习惯养成目标和学习习惯养成目标。

3、建章立制,规范言行。

良好的行为规范养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老师和学生持之以恒来完成。

(1)学生文明行为制度:每天由纪律班长对学生行为进行考核,做好记录,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共同监督下,使学生能较自觉地遵守规范。

(2)值日制度:由卫生班长严格负责,负责好学生的卫生表现,及时做好记录,并且做好教育,一周做好总结工作,真正从细小处入手,把卫生行为规范落到实处。

(3)学习习惯养成制度:由小班长做好早读和午读管理工作,珍惜好时间,进行表扬和惩罚制度,让班级学生真正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4、严格自律,知行合一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坚持课前一首歌,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不欠帐,班级建立图书角,课余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注意让学生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

5、积极培训,强化教育

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每周三的红领巾广播站、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法律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乐于帮助别人,自觉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培训,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6、灵活评价,狠抓落实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我们要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我们都要进行“雏鹰争章”的评比,安全、纪律、卫生流动红旗的评比和发放,每期我们都要进行“优秀队员”的评比,树立典型;开展“争当升旗手”、“争当护旗手”、“争当安全小卫士”、“争当校长小助手”等活动,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使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7、家校配合,巩固养成

现在有种说法:“5+2=0”。说的是小学生在校接受了五天教育,周末回家,走进社会两天,所受到的影响将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全都抵消了。此种说法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影响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确存在着差距。因此,班主任在小学生养成教育中,一方面加强对小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逐步增强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家校携手,巩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篇5

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素质教育“养成教育”,就是要着力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品质。只有具备良好品质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庄子曰:“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句话也为我们阐述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因此,对于这一代学生来说,很重要的教育任务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从道德行为习惯入手,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途径。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随人的一生。而养成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生受益。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对少年儿童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

一、从基础抓起,规范养成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学校可以把开学第一周定为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要求、希望和目标。并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明确行为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几年来,我市在探索小学养成教育工作中已经取得一些成功经验:一是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时间的习惯。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并严格执行,按时完成作业,做到认真、工整。二是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学会打扫班级卫生,不乱扔垃圾,物品摆放整齐,讲究公共场所卫生,爱护公物。三是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上学带齐学习用品,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物品,走路靠右侧通行,上学、放学排队,读写姿势端正,执笔方法正确、规范。四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关心集体。

二、构建教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齐抓共管。

1.强化教师身教

“身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孕育着教育。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的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有人往垃圾桶里扔,那也是很少一部分。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教师,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垃圾就随手把它捡起来,有了废纸、垃圾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有时老师的一个好习惯,一个好动作,都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2.突出家庭的教育功能

家庭是抚育孩子的摇篮,既是孩子的第一社会环境,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因此家庭教育的这种广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比拟的。作为小学阶段孩子的父母,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尤为突出。要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向学生的过渡,要与孩子共同度过多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学习的关键期,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做好对接。因此,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或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3.体现社会的育人作用

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

4.学生本身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会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三、积极组织培训,强化养成教育

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每周三的红领巾广播站、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法律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乐于帮助别人,自觉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培训,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为此,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我市建立了吉林市青少年素质教育拓展教育基地,设有素质拓展训练区、思想道德教育区、军事模拟训练区、安全救护教育区、快乐农业体验区、生态环保体验区。基地以全面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为主旨,以先进教育文化理念为指导,以素质拓展教育为重点,以快乐体验式教育为载体,使青少年通过亲身体验,分享交流,自我感悟,实现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团队意识,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篇6

一、农村小学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面对农村的孩子,我们有些无所适从。他们大多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着,所经历的是隔代教育,有时候根本谈不上是教育,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一人一事就能实现,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长期的通力合作。如今学校、家庭、社会在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易搅乱孩子们稚嫩的心智。针对这种现象,就根本来说有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

教师的一言一行传达着教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表达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甚至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修养直接影响到学生养成教育的成败。往往在很多时候,一些教师的不当行为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我们都应该尽量地避免。

比如以下的这些行为就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养成教育的成果:教师的工作不积极主动,上课迟到早退,给学生散布消极的言论;对学生的态度粗暴,讥讽或辱骂学生,甚至威胁学生;不能因材施教,对学习迟缓的学生讽刺、挖苦等等。

2.家庭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在农村小学,家长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个陌生人。一般的家庭结构都是一两个老人带着一两个孩子。在这样的结构下谈何家庭教育,还第一任老师?

很多时候学校的养成教育在老人们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下就化为乌有。比如:学校教育孩子要宽容、谦让,家里人见孩子受了欺负,要求“不打赢不准回家”;学校给孩子讲孔融让梨,家里却教育是“见好的就拿”;学校里讲的是大公无私,家里教育“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这样的家庭怎样能够造就孩子的健康成长!

3.社会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都比较弱,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5+2=0”的说法就应运而生,也就是说,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学生星期一到星期五,却难以抵挡学生在社会上的周六周日的熏陶,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足见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现代社会,对于孩子来说,却又有很多的糟粕:学校周围充斥着网吧、游戏厅,学校只能管理校内,对校外的无能为力;不良的影视节目,里面充满着色情和暴力,节目中无厘头的搞笑和谩骂的生活方式等等无一不是对孩子的毒害。

二、对农村小学养成教育的探索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细节

小学生因知识浅薄,经历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应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行为上来说,首先从生活习惯抓起,从他们剪指甲、穿衣、吃饭以及走路的姿势等方面进行指导,尤其是对每位学生卫生保洁工作的指导,要求他们管好自己周围的卫生,注重教室每一个角落的卫生,更要注意家里的卫生。

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联系的,在学习方面,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参加各种集会的礼仪等,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必须有序地指导,每一个细节都要明确。更要要求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身边平常的小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趣导行

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匮乏,特别是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更只有普通的说教。而在养成教育的实际中,只有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能导之以行。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力争以趣导行,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座谈会、手拉手结对子、主题班队会、参观、征文比赛、文艺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激励学生人人争做好儿童。

3.重在坚持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篇7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成长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道德的集合,让人的资本价值不断的增加。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还是思维习惯的养成的主要方式。基于此,作者根据自身的班主任经验并结合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清怡小学的德育管理工作实例,通过本文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用教育案例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某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分析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清怡小学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更加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只有严肃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常规的行为训练作为关键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该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小学生的行为重点在于严肃的规范,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价值探析,另外,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还非常浅,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来。一般,通过学校的训练以及学生的主体性体验,规范学生的养成教育。我国的教育主要强调了素质教育,关键点在于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断的参与到锻炼之中,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可以说,该学校的养成教育方面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教育内化,成为规范学生的一种需要,这样才能再以后的发展中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某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理能力不强,依赖心理非常严重

在笔者担任班主任实际工作中和在该小学的实际调查中都可以看到,学生不仅仅活泼好动,并且才思敏捷,有一定的荣誉感能够给班级或者学校争得更多的冗余。学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所呈现的问题是,在这个学校中,一般独生子女非常多,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宠爱程度非常强,因此学生都成为小公主或者小王子在所难免,校园生活对于家庭生活教育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行为上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对于自己的物品没有看管好,所以经常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例如,学生不仅仅会丢文具用品,甚至自己的衣服也可能丢失,在作业完成方面的主动性非常差,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出现了过分依赖家长的情况,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下,缺失自理的能力。

2.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时间不长

学生的关键任务就是学习,认真学习也是学生的基本职责,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才能领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是在该校学学生行为习惯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注意力非常分散,在课上能够专心听讲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发现了很多此类实例,一节课以40分钟为例,学生可能在前半部分时间能够积极的相应教师的教导和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是在后来的时间却一直在盼望下课、东张西望或者搞小动作,这样的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对策的探讨

1.行为养成教育在该小学课堂上的应用

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上,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演讲内容,学生在进行演讲时,可以针对于本校的教育行为方案进行演讲内容的落实。例如,学生的练字行为能够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写字过程中要有哪些正确的书写知识,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活动进行积极的点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也善于听从教师的教导,这样教师就需要无时无刻的对学生的行为加以注意,联合学生的家长,做好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例如,学生在放学以后或者上学以前要树立起清点自己物品的习惯,知道哪些物品是上课需要的,这样的行为一旦养成习惯,就能够让学生减少丢失物品的次数,使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断加强。落实教师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纠正者,也是学生习惯的培养者,因此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还需要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该小学在这方面,强化了班主任的队伍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全面的落实养成教育,让实践教育更具有指导性。例如,可以举行所有班主任的学习和交流活动,集中全校的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探讨,结合理论实际,鼓励教师提升自己,深造自己。

2.发挥少年先锋模范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少年先锋队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基本框架,在学生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要发挥好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作用就需要进行学生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无论是起点还是最后的目标都是自我价值以及自我能力的实现,因此只有先对学生进行基础培养才能实现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例如,某小学的少先队志愿者在校园内部组织起了一些列活动,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与少先队的服务活动对行为习惯有了全新的认识,每个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方式,那么在课堂上,很多学校的课间管理都不是十分严格,学生在课间上的行为就有了很大的差别,要引领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行为,很多行为习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或者错,需要看这个行为在学生中引起的反响,影响好则是正确的行为习惯,不好需要积极的改正。学生也需要认识到自己行为价值的实现路径,不能单纯的主观的从自己的喜好来判断行为的价值。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中间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楷模,有成为学习上的楷模的、有成为行为上的楷模的还有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监督的楷模,因此这对于学生摒弃坏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在某小学的教育目标进行了分析,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并且随之提出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以及在行为养成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阐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教育养成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每一个教育者积极的投入其中,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多更好的行为,培养成今后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陆水红.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60秒养成一个好习惯[J].新课程・上旬,2014,12(6):70-70.

[2]魏永松.小议小学数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J].速读(中旬),2014,17(4):280-280.

[3]赵昌波.优化班级管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25(6):146-146.

[4]徐维维.浅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8(35):334-334,335.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篇8

论文摘要:针对近几年来我国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旨在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容。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正如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所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31后成才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和讨论、大胆实践、课后认真做作业、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自觉读书、读书写字姿势端正等;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一)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齐抓共管

1.加强教师身教。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

3.学生本身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二)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三)依学龄段分层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地分层次进行。如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等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脏物,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中年级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高年级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巩固常规制度。

(四)注重体验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各项竞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

(五)榜样激励

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教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要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作出示范。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给孩子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让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养成或保持良好习惯,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六)防微杜渐

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遏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要从“早”从“小”抓起。从“早”抓起,即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待到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再改正,难度就会增大。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要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及时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形成制度、互相督促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意志力不坚强,不能长久坚持,难免为一时的贪玩而忘了自己许下的“承诺”,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在于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随时督促学生、提醒学生。如安排学习委员定期检查各组同学的作业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同学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不工整的现象要及时与此同学交换意见。学习组长要随时督促该组的同学按时完成作业,并检查作业中是否有抄袭现象、是否工整、是否认真,发现某同学作业中错误严重时,要及时给予辅导或寻求学习委员和老师的帮助。这样,同学之间相互督促,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使班上的学习委员和学习组长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充分的利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要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目标,就必须坚持长期的检查、评价与训练。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篇9

一、明确目标,细化内容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养成教育同样应从细节入手,要将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的内容相结合,让孩子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为此,学校大队部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以及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学期的教育重点,每两周落实一个教育重点。

第1周:微微笑,问声好,礼貌待人我最棒。

第3周:洗一洗,熨熨平,红领巾整洁多漂亮。

第5周:靠右走,不喧哗,课间活动争文明。

第7周:慢慢走,不奔跑,创意游戏讲文明。

第9周:预备铃,早注意,专用教室提前走。

第11周:不乱丢,随手捡,校园保洁我能行。

第13周:吃点心,吃午饭,安静用餐及时扫。

第15周:大爱小,手拉手,快乐生命互关心。

第17周:认真学,勤复习,丰富知识乐创造。

在确定教育重点的同时,学校进一步细化教育内容,使整个教育过程充分体现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好量化的基本原则。如学校将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落实为学习常规和行为常规,使内容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学习常规包括学习用品、上课、下课、放学、升旗等常规要求,如上课常规中对读写的要求是:1.读书时人要坐正,双手拿书,眼离书一尺,集体读书时声音要轻并有表情。2.做作业前先看清楚本子的号码,垫好垫板再做,书写要工整,一笔一划不马虎,尽量不用橡皮擦。3.做好作业及时检查,发现有错马上改。4.写字姿势要正确,做到眼离本子要一尺,手离笔尖留一寸,胸离桌子隔一拳。

行为常规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和卫生常规,如文明礼貌常规要求学生做到:1.早睡早起不迟到,带上水杯和纸巾,勤剪指甲别忘了。2.饭前便后要洗手,不乱丢纸屑。3.在校用餐要带好勺子,一块小毛巾。卫生常规则对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提出了相关要求。

二、创设活动,深化体验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创设多样的体验活动,能让学生全面感受、不断练习,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1.“好习惯,我知道”学习交流活动

古人云:“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学校鼓励学生自由收集有关好习惯的信息,以各种方式自由学习、广泛交流,在学习与交流的体验中养成好习惯。学校充分发挥少先队阵地建设的作用,将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在午间谈话课、班队课进行交流,在队角进行展示;鼓励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整理之后发送到校园网上,资源共享;分小组将资料汇编成图文并茂的小报,在校园里以展板的形式展出。部分学生还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后发到校园网上,供更多的学生学习。这样,在学习交流中,每一个学生都明确了哪些是值得传颂的好习惯。

2.“好习惯,我遵守”共定细则活动

学生自己制定的规则,会更加自觉遵守。对学校确定的每一个好习惯的具体内容要求,由学生分组制定,教师补充。例如,根据第一周“微微笑,问声好,礼貌待人我最棒”的教育要求,通过讨论,队员们提出了内容详实的评比细则:a.进校门主动向值周老师、同学问好;b.校园内遇到老师、来宾主动问好;c.进办公室主动喊报告,向老师问好;d.校外遇到老师、同学主动打招呼;e.问好时,应停下脚步,立正、敬队礼或是鞠躬,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3.“好习惯,伴我行”感受体验活动

学校开展多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好习惯。为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大队部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口号创编活动,内容包括坐立行走,言谈举止。有师生共同创作,也有家长和孩子共同创作,还有个人独创的作品。对于每个班级选送的优秀作品,由学校统一制作,张贴悬挂,让学生在参与、交流、互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知晓各种受用终身的良好习惯。

又如,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围绕“好行为,亮眼睛”主题,组织各中队开展了“寻找小天使”活动。孩子们对照“81个好朋友”,针对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制定表格,比较、分析“我养成了几个好习惯;身边的天使养成了几个好习惯”。学生每天详细记录自己在养成好习惯方面的具体行为,同时记录“小天使”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进行展示比较,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督促其努力争取进步,缩小差距。

三、检查评估,形成机制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有效的检查评估制度。为此,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开展了各项有益的评比活动,并形成机制,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严格管理

完善值日教师管理制度。值日、值周教师每天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出分数,通过公示栏的“小辣椒”“红苹果”专栏进行反馈。每天晨会前的5分钟由值周教师进行一日提醒,及时表扬学生优点。这样层层落实,环环紧扣,做到了处处有人查,时时有抽查。

完善中队管理制度。学校要求每一个中队选拔优秀小干部,在中队辅导员的指导下,完善中队管理。实行值日班长、小管理员制度,由值日班长负责班级纪律的检查,小管理员负责班级卫生和好行为的记录;每周五利用谈话课和班队课进行班级小结反馈,由大队委员负责检查。

完善科任教师反馈制度。班级良好风貌的形成和每一个科任教师息息相关,加强对科任教师的管理也是促成学生养成好习惯的途径之一。学校在每一个班级日课表的右侧添加打分栏,让每一位科任教师对上课情况以打星的形式进行反馈。科任教师对课堂情况的反馈将直接影响班级各类先进的评比,以此有效激发了每一位教师参与学生养成教育的积极性。

2.巧用评优

学校开展了个人、班级、学校三位一体的评优活动,如卫生习惯养成评价。学校根据班级卫生情况,包括抽屉无杂物、垃圾分类整理、开窗通风等情况,进行每月一次“小白鸽清洁班”评比。班级内则开展个人卫生评比。每周三在卫生广播之后,进行个人卫生检查,检查包括三方面,勤剪指甲、不留长发、水杯、带纸巾等等。而校园之星评选活动中,学校大队部开展了“好行为,亮眼睛”主题活动,倡导少先队员文明举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根据每周制定的教育重点,每两周评比一次。获奖少先队员作为校园之星参加周一的升旗仪式,并由校长亲自佩戴校园星星奖章。由于名额不受限制,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获得奖章,如此,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篇10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3)14—0027—01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这就说明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即就是教师、家长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习惯,并使学生由此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教育。小学阶段,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影响人一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笔者尝试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方法,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用良好的环境熏陶学生的情感

这里谈到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指良好的校园环境,一个是指文明的班级环境。外部环境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与师生的生活密不可分,有形的物质环境在供人享受的同时,作用于人的生活。无形的精神环境在令人回味的同时,作用于人的灵魂。教师就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注重培养孩子在校园内的行为习惯和养成意识。

除此之外,文明的班级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班的“班风”是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凝聚而成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生自觉遵守的信条,共同执行的准则,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巨大力量。

二、用细致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进行。

开学的第一周要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强调校规,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联系实际逐一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熟悉校纪、班规,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

学期初是班主任抓班风建设的良好时机,也可以说是“第一枪”,这一枪一定要打响,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责任。细想一想,常规教育中有多少个第一次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第一次升旗仪式举行时是否保持了应有的庄严、肃穆;第一次课间操每个动作是否规范到位,队伍是否整齐有序;第一次清扫卫生是否尽职尽责……这都是以实际行动在强化养成教育的意识,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什么该做,什么坚决不能做。

三、用榜样的力量端正学生的态度

在培养学生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树立人格形象,激励全班同学。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对待事物的态度,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想法和做法。

教师应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如:国歌声响起时,教师仰视国旗,笔直站立,学生就会昂首挺胸,庄严肃穆。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已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教师用自己的真情也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也为养成教育打下伏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

四、用机智的方法化解学生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