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发展的历史十篇网络发展的历史十篇

网络发展的历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4:20

网络发展的历史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网络化;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137-02

历史是初中的一门基础课。由于它涉及的事件繁多,人物丰富且富有代表性,发生事件的历史背景具有影响力,记录的历史实事跨度较大,给课堂教学特别是以教材为主体的说教式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和改革实践历史教学,必须突破现行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必须突破网络化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个核心。目前,我国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基本上实现了网络化教学,既建立了网络教室与网络公共教学体系,甚至有的学校已经将网络与计算机应用到教室内,基本上实现了网络化课堂教学。自2000年以来,学校通过政府、社会、自身的共同努力,网络进入班级已经实现,这就为网络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方便和基本的改革实践条件。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认真学习与掌握现行新课程体系下的初中历史教材的同时,通过学习与掌握,积极提高自我的网络计算机化教学水平,并结合课堂教学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去,收获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也促进初中历史教学,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环境,深受学生的欢迎。特别是在掌握与灵活应用历史的观点、方法、思维去解决学习历史的问题方面,使一大部初中学生提高很快,无论是对于升学,还是认识历史事件与应用历史的方法去认识社会,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1通过计算机软件或者制作的课件,服务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计算机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或者已有的教学资源,将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如人物、事件、事件发生的年代、事件的影响与意义,进行立体的、全元性的呈现,呈现的过程与展示体现计算机的多元化、信息化、图文并茂、娱乐与引导、动画感受、特定的视觉效果和交叉的对立与融合,这样既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要,符合现代教育技术改革的要求,更符合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

初中历史计算机课件计算机课件是初中历史教师依据初中历史的教材要求与教学特色,从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原理出发,结合初中历史中的人物、事件、事件发生的年代、事件的影响与意义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制作成的电子教材或者电子动画素材,结合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赋予历史课堂教学以同步的素材支持和满足初中历史形象化的教学需求。这样,初中学生就会从历史的教材出发,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的辅助与事件素材支持,认真学习历史,学习由历史引发的人物、事件、事件意义、事件过程和事件对现代与历史的影响等,以此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最优化,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媒体的动画与课件展示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与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步进行,还可以通过课后、课余时间或者节假日,结合教学的进步与历史事件发生的现代意义,进行单元或者单一展示,向学生进行历史的教学渗透与学习熏陶,让初中学生从中领悟到历史学习的意义与掌握历史的方法和基本的学习策略,为后续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初中历史,虽然从表面上看属于文科的范畴,但由于它涉及的年代数字、历史的发展进程、事件人物的繁多和相互交错的内容众多,需要的数学运算、推论性思维也十分丰富,特别是利用数学的直观思维分析与掌握历史知识,是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历史教学的外延与持续,更应该加强在教学中的引伸与发展。

2借助网络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创新与讨论学习

网络教室的建立与应用,最大的特色不是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有资源或者教学素材了,也不是单一的历史教师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关系,将教学内容直接或者间接地引入课堂教学。如果这样,课堂教学仍然如同传统的教学,既没有启发性,更没有创新的发展,久而久之,历史教学就失去了它特有的创新意义。

因此,合理开发网络与计算机教学就成为初中历史教师研究的课题,更是创新教学的标志。多年来,立足初中历史教学,重在网络上下功夫,通过挖掘、筛选、利用和结合,进一步提升网络教学的作用,全面实现历史教学的网络化,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新历史教学。

历史教师挖掘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教学,并不是直接就去利用,重要的是要挖掘历史资源。教学中凡是初中历史教学需用的教学资源,都通过网络,与教育部、省、市教育资源对接,并通过网络的系统化、信息化的特点,进行新知识、新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究,特别是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解的内涵,更是挖掘的主体内容,因为这样去做的目的是让初中历史具有创新性。

认真筛选网络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入课堂教学,做到不随意使用、不进行无筛选的应用,以体现网络的特色随着网络的先进性与网络的发展,网络的教学内容有时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有些网站其系统的教学内容与可借鉴的内容必须起先筛选,否则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与学习主体的变化。比如,在进行网络化教学时,发现对有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其意义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还有的内容,其定论与说法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质的变化,重新认识这些历史事件,对于全面实现历史教学的现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同步课堂教学对于好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像教育部、省里的教学资源,在历史教师认真学习的同时,可以直接同步进行、同步教学,由于效果好、信息量大、反应迅速、时效性强,直接或者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这样学生会由此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创新结合是网络资源利用的一个新特色创新网络资源,就是做到既不全盘利用,也不全盘否定,而是在结合知识、能力和加工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以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的做法是:将教材中有的知识而网络上没有创新的知识进行创新;将教材上有的知识而网络上没有影视与事件对应的片段,进行影视片段串联或者补充;将单一的知识性网络表现,变为动画、影视、新闻等形式,全程向学生进行展示,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创新历史教学。

网络发展的历史篇2

[关键词]网络资源;历史教学;整合运用

[作者简介]梁茜茜,广西工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讲师,硕士;陈志波,广西工学院讲师,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174-03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网络以其高度的开放性、高性能、智能化以及几乎无所不包的内容,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新特点和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为此,适应网络科技发展形势,整合网络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优质、高效的德育资源,必将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益尝试。本文拟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例,对网络资源的整合运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一些思考。

一、网络资源的整合运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整合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必要性

2005年,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确定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将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列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近现代史,其目的是明确的,即通过历史教育,帮助广大学生了解国史、了解国情,培养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等。为此,国家组织专家统编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纲要”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编,每编除综述外又设若干专题,总共有十个专题。诚然,编者关注的是中国近现代的大历史,主要9d'2观视野演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限于教材篇幅,自然较少兼顾海量的微观史实和史料。

而在发达的网络中,中国近现代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根据“纲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其基本状况和发展态势,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网站(网页)的基本内容构成,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人物的、社会变迁的、近代国内国外基本情况等等,并将之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当中,对我们上好“纲要”课是大有稗益的。

(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整合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扩展“纲要”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网络条件下,教学内容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更应注重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实现师生互动。因此,通过收集和整合中国近现代史网络资源,并运用到《纲要》教学,将教材中只有纲目,却不够深入的热点、难点、疑点等内容或是对教材中没有涉及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国史、国情了解的内容讲好、讲透,可以形成与教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了解“两个认识”、“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第二,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史学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纲要”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史学的德育功能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不言而喻的,对整个人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敏锐感、汲取和运用能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教师如能借助网络,将中国近现代史网络资源很好地融入教学,讲书本所没有,言学生所不知的内容,不仅能较好地拓宽大学生的史学知识面,使学生将历史感和现实感相结合,受到史学素养的浸润,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纲要”的积极性、自主性。

第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为了搞好教学,教师不仅要从整体上掌握“纲要”教材的内容,而且要从局部上尽可能地丰富所讲授章节的内容。这些内容绝大部分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得到。这样,教师就能扩大知识面,促进对全国通史的掌握,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解答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教师必须经常收集、发掘和整理新的资源,这些都将有利于提高“纲要”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师的科研水平。

二、网络资源的整合运用与改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途径

(一)课堂讲授内容与网络历史资源紧密结合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纲要”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想象历史、进入历史、了解历史,既要使学生知道世界进程背景下的国史,又要使学生感受和发现身边的历史。为此,教师要注意将教学与网络历史资源的结合。

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容易搜集到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进一步挖掘历史的真实,让学生在对历史材料思考和感悟后得出结论,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在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补充一些书本所没有的史料和史实,通过拉近时空距离增加历史的亲切感。比如,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一些地方性史料并运用于教学之中。这些地方性史料内容丰富详实,就发生在学生身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适当运用不仅能够减少学生与“纲要”教材的隔阂,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在讲授“纲要”下篇内容时,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上海地方史料,将上海开埠以来不同时期的历史状况进行对比,使学生拓宽对该问题的观察视野,很容易就能理解教材中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的内容,教学目的也会得以有效实现。

(二)对现有的中国近现代史网络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实现网络历史资源对于“纲要”课程教学的辅助功能,一个方面要通过网上中国近现代史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其基本状况和发展态势,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网站(网页)的基本内容构成,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人物的、社会变迁的、近代国内国外基本情况等等;另一方面,也要对网络历史资源作出客观评价。网络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网络内容极其复杂多样,客观地评价现有的中国近现代史网络中的德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资源整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在对现有的中国近现代史网络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把一些好的历史网站、博客介绍给学生,如中国历史网(省略/chinese/history)、中国历史资讯网(省略/)等等,指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将会对“纲要”教学起到相得益彰的

作用。

(三)整合网络资源,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机遇,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网络资源的整合是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纲要”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时代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改革的精神整合中国近现代史网络资源,特别是加快红色网站的建设,开展红色教育,有针对性地探索既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图文声并茂,又有学术性、思想性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资源整合的方式方法,将成为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丰富大学生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

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整合运用网络资源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整合和运用网络历史资源时,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择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论证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问题时,不仅要注意引证经典的历史观点和史实,要广泛收集党内外、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尽可能地让历史事实来说话;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外国人的、国内中间人士乃至敌人方面的有助于说明问题的评论,让这些人与我们来一起判断历史,来显示我们提供的见解乃是历史的公证的证言。此外,我们还要注意选择一批作为德育资源的中国近现代史网站(网页)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利用网络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强

我们的“纲要”教师一定要树立并不断加强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要深知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也不仅是编写各种各样的教材和参考资料,还要重视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的各种历史资源的运用。在以往的“两课”教学中,有些教师是本本主义、经验主义挂帅,往往只满足于教材和文献资料,满足于经验,而不能很好地运用网络这种新事物、新手段、新途径来实现教学上的突破。针对这种情况,“纲要”任课教师要切实行动起来,改变观念,主动开发网络历史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从而丰富“纲要”课程教学内容。

(三)在运用网络历史资源进行教学时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

网络发展的历史篇3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44-03

网络教学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领域,不少高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现了一批网络课程。将网络教学拓展至通识课程,尤其是在理工类院校开展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的网络教学,建设精品网络课程,成为通识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理工类院校开设历史文化网络通识课程的现状及意义

理工类院校开设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解决“狭窄于专业”以及“专业的狭窄”的问题,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演进的脉络,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使学生理性看待古今中西文明,提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有效发挥中国历史文化育人的价值功能。

目前,理工类院校开设历史文化通识课程,普遍面临着师资队伍不足、教学改革难以深入等问题。理工类院校的师资力量以理工两大学科居多,文科类教师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汉语言文学、外语以及法律政治等专业,历史文化类专业教师非常缺少,难以满足大学生广泛的学习需求。另外,通识课程一般是在晚上开设,以青年教师居多,有的也仅是为了弥补绩效工作量不足而不得以开课,历史文化类选修课更是少之又少。笔者所在院校属于Z省一类高等院校,目前开设的历史文化类课程仅有5门,受益学生每学年度不足500人。因此,进行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网络教学成为必然选择。

首先,历史文化网络课程可以解决理工类院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借助网络教学平台,通识网络课程可以实现多种类型的课程资源同步在线,包括文本教案、讲义、ppt、试题库、学生作业、学术前沿资讯、专题相关视频、推荐书目、经典视频推介、参考文献等多种类型,也可以将任课教师的授课视频以及全国高校名家名师的授课讲座视频集中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同时,网络课程还可以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授课课件、文本教案、课外阅读材料、网络习题、精彩影视作品等。此外,借助讨论区论坛、答疑模块、活动设计等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其次,网络课程可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做到差异化教学。理工院校的通识课程,教学对象都是非历史文化专业的学生。同一课堂中既有文科类学生,也有理科学生,还有服装设计、材料纺织、生物技术、机械、艺术设计类等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知识结构有差异,兴趣点和关注的社会领域也不同。文科生掌握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相对丰富些,理科生相对薄弱些。开设网络通识课程,有效地延伸了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的学习时空,通过多媒体直观再现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将学生带入一个体验式的教学环境中,诱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加以引导,使其深入到历史文化的价值核心。同时,学生通过课前网络学习,弥补了知识空缺,发现了疑难点,带着问题返回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再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多向交流,提升历史文化通识教育的实效性。处于新形势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尤为关注社会热点或政治敏感问题,力求运用大学所学知识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向传统历史文化和中国近百年变迁寻求解答,不再满足于课堂的简单说教。设计兼具历史性与现实性、政治性与现实性、故事性与思辨性的、贯通古今历史文化的、丰富多样的专题,内容涵盖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实现教师讲授和学生演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课堂听课与视频赏析相结合、线上交流与线下研讨相结合等多面向、多形式的相融。在和谐的师生互动中,有效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传道、授业、解惑三大目标。

总之,历史文化网络课程既扩大了理工类院校学生的受益覆盖面,也实现了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相促进,提高了历史文化通识教育的实效性。

二、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的网络教学实践

很多高校购买或研发的教学平台,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1]笔者在Z省高校开设的《中国社会变迁史专题讲座》属于历史文化类通识课程,已开设四个学年八个学期,拓展为高教园区校际选修课已有两年,精品网络课程建设也有两年多时间。该网络精品课程着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评价古今中外文明,增强辨别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的能力,有效发挥历史文化育人的价值功能,将网络平台打造成答疑解惑、释疑引导、深入研讨的便捷有效途径。

1.师生共建、共享网络资源,建立各种信息库

课程网络资源集文字、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于一体,将历史情景化、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用丰富的感官立体地接触历史、触摸历史、体验历史,激发学生的历史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2]同时,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的共建共享功能。其主要做法有三种:①建立优秀作业展示库。利用网络平台的作业模块,布置学期作业、设计团队学习活动、组织专题讨论发言、撰写读史随笔等形式,让学生上传文本,教师公布优秀作业,起到了示范、激励的作用。②利用平台的答疑、作业、讨论区模块,鼓励学生上传学习感想、最新资讯等,形成反映学生兴趣点和关注点的各种信息库。③构建“师生共同备课”机制,有效整合师生资源,群策群力,设计各种主题资源。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后,发表疑难问题、学习感想,教师收集各种信息,返回到课堂教学中答疑解惑。这些共建共享的做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网络课程的认同感、亲切感、归属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从单向“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积极“共建共享者”。[3]

2.拓展网络课程师生交互交流的多样化

目前,一般的网络课程虽然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网络化,但忽视了网络平台巨大的交互功能,依然是教师给予、学生自我决定或选取,并未改变传统的师予生取的模式,尤其是师生难以实现及时的、实时的、动态的交流与沟通。[4]4a网络教学平台的创建理念“anyone,anything,anytime,anywhere”,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师生与校内外任何浏览者之间的多面向的互动,真正达到“双赢”、“多赢”。4a网络平台突破了一般网络课程的简单呈现,给师生双方提供了全新的网络教学环境,拓展、巩固、深化了教学内容。

(1)充分利用4a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功能

为了使精品网络课程成为师生之间研讨、争鸣、传道授业解惑的大众化、快捷化、公开化的交流途径,我们采取了班级管理、督促与启发学生自觉相结合的做法。设立学期班级,专门予以推介和引导,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至少登录一次、提问一次,作业必须通过平台提交电子版。在4a网络教学平台的“答疑”、“讨论区”模块,任何一个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登录网站进行学习或提问、发言。所提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多领域。教师的答复及时并富有启发性、思辨性,既可以开门见山、就事论事,也可以循循善诱、旁征博引。这种多维度的交流研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关系,也给其他浏览网站的学生以引导和示范,推进互动交流。

(2)设计特定主题的话题,引导学生参加讨论、交流

根据专题内容,结合学生兴趣点和社会热点,设计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特定主题帖,注重价值观、人生观和历史观的科学引导。目前,讨论区模块具体分为“专题专论教学区”、“优秀作业发表区展示区”、“图说历史:有图有真相”、“奇文同赏:书目、资讯推荐区”等分类板块,各分类下又了多个主题帖。师生可以在各论坛查阅主题文章,发帖回帖。有的题目因为涉及到历史上的焦点问题或是现实热点问题而备受学生关注。学生既有热议某一个感兴趣的话题的,也有不同意主题帖观点而进行反驳论证的;既有咨询课程教学问题的,也有研讨课外学习疑惑的;既有对现实社会热点问题争鸣的,也有对历史文化、人物、事件等讨论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地域、不同价值理念、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在讨论区论坛,抨击时弊、追根溯源、见仁见智、谈古说今、砥砺思想、自我鞭策、同学习共进步。

(3)强调历史观、价值观的多向引导,将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有效结合

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和当今社会思潮的激荡使得大学生头脑中有多种思想,需要利用网络教学的教育功能进行“意义接受学习”。[5]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的落脚点正是传授“思想”、“史观”与“理论”,强调“思索”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寻求“智慧”而不是简单知识,提升“素养”而不是单纯的学习。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是在明确的教学导向和教师主导的交互交流中自主构建的。在网络通识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直接影响着交互目标实现的程度。[6]历史文化通识课要求教师的综合知识必须涵盖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和史学素养,才能驾驭交流互动的课堂,达到教书育人、观念导人、情感化人的多重目的。通过智慧和素养的交互作用,引起学生认知层面的感知和思考,从而激发价值观的正能量,达到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多重塑造。

三、师生多面向互评机制的有效支撑

教师可以组织安排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学生也可以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评价,做到网络教学“反哺”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相长。

1.重在能力考查,标准多样化、多层次

目前,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突破了简单的知识考试,着重能力考查。课程采用多样化、多层次的考查标准,考点涵盖知识考查、能力考查、态度考查、信仰考查等四个方面,考查学生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的掌握和理解,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进行全面、公正、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态度,考查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焦点问题的关注及其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水准。各考查部分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中都有所体现。在期末考查部分,借助了网络平台的在线自测模块,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考题进行组卷,同时辅以综合类的材料分析问答题,实现了考试内容和题型设计的创新与突破,解决了当前期末考查的模式化、教条化、抽象化等问题。[7]

2.拓展网络课程的功能,设立面向学生的多样化考查形式

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的考核引入网络信息化技术,有效利用了平台的在线考核功能,采用学习档案、活动设计等模块进行考查,主要有试题库、自我测验和教师评价等部分组成。第一,利用自测模块,学生可以对自己进行测试,系统自动给出对错和答案,依据成绩检验知识基础和学习成效,并及时进行自我预习或复习。第二,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针对登录次数、提问次数、发帖回帖、精华帖等学习记录进行考评。第三,教师布置作业,设计讨论,展示优秀作业,奖励积极参与讨论者,起到激励、示范的作用。

3.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评价

在网络平台讨论区设立专题论坛,引导学生就专题内容发表见解,对课堂学习和网络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每学期初公布授课专题和教学安排,让学生选择感兴趣专题,提出学习需求,教师根据投票情况确定授课专题,并适时补充专题。在学期中期,进行课堂和网络的教学调研,根据学习效果和学生反馈,针对学生提议、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学生由评价对象转换成为评价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评价,有利于建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网络教学平台登录总次数达4000余人次,登录总时间已达10000多分钟,广受师生的好评。

网络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因素都会影响网络平台功能的有效发挥。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增进师生多向交流,达到深化课堂、延伸课堂、拓展知识、培养情趣、提升人文素养等诸多教学目标,依然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在网络平台的完善、管理、引导和评价环节上,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线上交流与线下研讨相结合等多面向、多形式的相融。

参考文献:

[1]樊文强,刘庆慧.中美顶尖高校e-Learning、网络教育及oeR开展比较及启示――基于高校应对时展挑战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23-26.

[2]杨宇辰,王伟.意义接受学习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中的优化应用[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2):53.

[3]王艳娟.网络环境下交互教育实现路径的探讨――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网络教学的实施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30(3):439.

[4]渠长根.依托互动平台,拓展教学空间――《概论》和《纲要》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思考[a].陈建勇主编.高校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浙江理工大学的改革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2:76.

[5]戴红,安继芳,常子冠等.基于网络学堂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0.

网络发展的历史篇4

【关键词】网络资源;高中历史;学生学习;新课程

一、前言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综合要求提高。而教育也适应于这一现象,致力于人才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新课程,顺应时展的需要,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理念,开发学生的潜力,承担继往开来的教育任务。网络资源可以通过再造历史情形,直观表达历史的再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网络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原则

1.自主性学习原则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从教育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而自主性学习是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在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和应用时,应立足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内容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由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技术建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高中历史学习环境,将会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探究性学习原则

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网络资源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去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探究道理,并能够把知识学为己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修身养性的道理。通过对高中历史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历史时代的变迁、王朝的变更中悟出道理,从而终身受益。

3.差异化设计原则

教育的理念是“因材施教”,因此在网络资源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的差异,设计出不同层次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不同的思维空间,实现教育的因人不同、因材施教的特点。

4.界面设计友好化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而良好的网络资源建设的界面,将为吸引和引导学生一步步爱上高中历史课程。因此,在进行网络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进行界面友好化设计,使得学生能更容易地寻找到要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

(1)互动性

建立交互学习的资源,使得学生可以和网络互动。采用网络的交互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在计算机信息的刺激下,把自己的思考反馈给计算机,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学习高中的历史中,产生“动感”。

(2)合作性

高中历史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因而在进行网络资源建设中,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集团活动结合起来,使得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在网络中对一些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以促进班级之间、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开放性

网络资源的优势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个性不一的历史教育素材,以供学生学习和思考。因此,网络建设中要海纳百川,建立不同的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模式,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网络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助推器作用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网络资源可以创设历史情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增加声、图、动画等教学手段,使历史学习资源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复制历史场景,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史实和概念能够有更加准确的理解。网络资源使学生能更深入地学习历史,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望,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和高中历史的课题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对学生进行辩证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网络资源的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其历史事件、人物等等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历史,从而辩证地学习历史,分析历史,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和考试挂钩的学习都会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压力。而网络资源的利用学习,可以缓解这种压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历史知识的精华。网络学习可以使学生从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4.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网络资源可以结合本地特色进行高中历史的学习,例如把本地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融入到网络资源的建设中去,使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的同时,也学习了本地历史的发展变化特征,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能更好地了解自身,同时,高中历史网络资源的利用中,学生还学习了综合知识应用,培养了综合能力。

四、结论

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新时期、新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革新手段,在其利用的过程中,把握历史教育的内涵,灵活运用网络知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助推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学锋.莫让“网络”只是成为“时尚”――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网络运用的反思[J].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2010(02):103,129.

[2]高智勇.让历史课充满动感――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有感[J].西江教育论丛,2005(02):31

[3]许丽君.利用江苏地方资源加强高中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6(Z1):63-65.

网络发展的历史篇5

一、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造了条件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

历史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所研究的对象均为过去的“时”与“空”。从“时”而讲,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天的学生不可能随“时光隧道”回到已逝去的年代中去亲身感受或体验历史,因而造成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不易理解与掌握的状况;从“空”而言,即地理“空间”,也就是历史地理,而学生又往往缺乏空间概念,因此很难向学生表述清楚。互联网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它把文字图形、影象、声音、动画和其它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历史的丛林”中进行真情体验。历史上的许许多多重大事件,通过在线影院或暴风影音,调出数量十分可观的影视作品,如《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鸦片战争》等,亲身去感受那些风雨如晦的岁月,以激励斗志、陶冶情操。根据教学进度,让学生进入网站,为革命先辈们敬献鲜花,发表自己的感想。通过内心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去品味历史,把握历史。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这个优势是传统教学所不可比拟的。

二、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进行讨论交流,以协作的方式学习历史

历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不敢当面提出问题,也不善于发现问题。网络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网络化教学不是简单的人机对话,它使得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沟通更加充分。本学期在校园网上设立《历史评说》栏目,让学生谈五四精神、长征精神,谈学习一些历史事件的感受等。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自由发表大胆而富于创造性的观点,并且能与其他同学随时进行交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对有疑问的问题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着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的情况,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体建构的,在教学中,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协作学习,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网络环境加快了师生间信息量的流动,使课堂教学更有生气和活力。

四、网络环境为学科整合创造了条件

历史讲的是过去人类社会的生活和发展,它包括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等内容,凡人们的创造它都涉及,凡人们的智慧它都包括,它是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它和语文、政治等学科联系密切。历史知识不仅具有过去性,和现实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历史应注重与现实的结合,体现历史科学的现实意义,提升历史教育的功能。网络环境为学生学习历史,加强历史内容与其它相关学科内容的联系、交叉与渗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学习红军长征后,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知识,包括长征组歌、长征途中重要地点的今昔变化、风土人情、自然或人文景观,在长征途中写下的诗词,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等等。通过拓展,学生自然而然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和语文、地理、音乐等学科联系在一起,对人类前所未有的长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遇到的问题

(1)网络的自主性很大,网络的内容十分芜杂,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容易被精彩纷呈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习精力。网络环境下学习,对学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则会出现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

(2)学生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听教师的讲解为主。因此,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在网络课堂,时间如何更好地合理安排?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因为跟上网速度、网络资源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网络发展的历史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历史教育

历史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讲述的是过去和现在刚刚发生的事情,具有不可再现性;它又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宗教、艺术、科技、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方面,具有庞大的信息量。如何将它真实、完整、便捷地再现给学生,一直是历史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梦想。而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媒介和手段。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空间,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活”了。

一、网络教育的主要方式

网络教育是建立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环境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在网络教育中,网络教学形式多样主要有:音视频播放形式:分为由网络管理中心通过播放实时的视频或录像而进行授课和学习者根据需要对服务器中预存的视频进行点播观看学习两种;视频会议形式:利用音视频多向实时传输学习信息;web教材形式:以网页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形式:运用多媒体技术,按照教学需要,设计开发的教材;资源素材库形式:集中收集整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虚拟社区形式:通过BBS的形式构建师生间、学生间功能丰富的互动交流的平台;即时通讯形式:师生间、学生间借助网络即时通讯工具,通过文字、语音等形式进行的异地实时交流;电子邮件形式:师生间、学生间以e-mail的形式进行的相互交流。

二、网络教学常见形式分析

1.非实时学习

此形式我们称为点播教学。这一教学活动可以作为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给予学生多次学习的机会。教师将历史教学内容,课堂视频,实验步骤,教学测评,参考资料,辅导材料等,以图像、声音、视频、文字的形式,分类整理展现在教学网站上,存放在服务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多媒体网络自主调用存贮的教材,通过浏览网页、观看视频或下载电子教案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可以自主地控制播出状态、时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掌握主动权,根据自身知识掌握的不同情况,有侧重地进行历史学习。同时,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像融合的历史教学情境,这样的情境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2.在线辅导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师生处于一种相对分离的状态,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关注,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帮助,会产生学习上的挫折感。因此,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帮助和适时调控。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样、更便捷的交流方式,网络中的在线辅导可以成为传统历史课堂教学辅导的有益补充。在线辅导主要由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学生利用历史教学网站上的课件和辅导材料,自主辅导的学习;另一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借助网络来实现个别辅导,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讨论或网络通讯工具的方式询问教师。教师也可以用电子邮件或网站公告板来布置作业,进行答疑等教学活动。

3.群体讨论

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内化。群体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使学生主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网络教学中的群体讨论主要可以通过虚拟社区(BBS)进行,可以满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间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讨论活动。也可以满足在计算机多种通讯技术支持下处于不同地点的多个学生,在交互合作中共同完成历史学习任务。在虚拟社区中群体讨论,可采用实名和匿名的方式进行,学生容易克服心理障碍,便于扩展讨论的参与面。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随时进行监控,通过发帖提示的方式指导学生。教师也可作为一个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发贴讨论,并及时推荐一些精彩内容,激励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把讨论引向深入。还可以以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为起点,组织学生进行网上的主题研究活动,通过分工协作、交流讨论等形式开展探索研究。指导学生在课外搜寻、整理和掌握更多的历史材料,拓展课堂学习内容。通过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将大大拓展,能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同一主题的讨论与探索。

4.学习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的共享是网络的一大特性,在历史教学网站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可将课程相关的资料、软件等分类整理上传到服务器。学生也可把自己收集到的历史学习资源以主题帖的形式到网站留言板或BBS的相关版面当中。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确定明确的主题,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完成课题,同时将收集到的信息归类整理后,在网站留言板或BBS中进行交流。由于这种社区的共享机制,可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便捷地获得大量有序的历史文献,又培养了信息收集、判断、整理的能力。

5.评价反馈

网络发展的历史篇7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中学历史阅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6-0135-01

中学历史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教学,还应渗透其阅读教学,使学生从中学历史的学习中获取对阅读有益的方法,以此推动历史教学中的阅读学习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向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过渡。而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向学生传授学习必须的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还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补充与延续,帮助学生实现历史阅读教学中的文章再现,为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中的范文学习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保障。那么,如何发挥网络与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呢?我们的体会是:一要用,二要精,三要针对性强,以动态的感官实现对理性知识的理解。

1着眼未来,充分发挥网络和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现在的学校,基本上实现了网络教室化,即班班教室内有网络链接,多媒体教学设施齐全,音响及辅助教学设施也基本普及,为历史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往那种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回忆与分析文章,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课文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落伍,伴随而来的是网络与多媒体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脑进教室、网络联天下、知识纵横联结,师生共同研究学习的目标。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一是将中学历史课文中的文章,通过网络资源和教师的动手转化为电子文档,赋予历史阅读教学以新的内涵。电子文档的建立与应用,不仅方便了师生共同对课文进行分析与阅读,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激发了中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和学习兴趣,引导中学生通过有形的课文发现无形的内涵,实现历史阅读教学中的发现式教学,创新中学历史阅读模式。二是将电子文档与同背景影视资源进行链接,给中学历史的阅读教学赋予以新的载体,给学生的历史阅读以美的享受,间接或者直接地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三是选择与课文相对应的背景影像资料片,通过课前和课后的时间播放给学生,一方面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拓展,另一方面强化对学生的阅读训练与阅读理解,进行历史教学的阅读无缝链接,促进中学历史阅读教学向立体化、多层次、纵横联系的方向发展,改革中学历史阅读教学。

2精心设计阅读素材,推进中学历史阅读教学向深层次方向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中,向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只是课本,而课本的局限性很大,大量的历史知识、事件、人物乃至文献资料、影视作品,如果历史教师不去挖掘,学生是很难得到的。因此,在中学历史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积极研究与钻研教材,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辅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网络选取与学习有关的内容,通过网络、多媒体传达给学生。

例如,事件是中学历史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中学生历史素养,强化内涵教学的一种集中体现,如果我们的教学就课本内容而教,不去开拓教材之外的内容,不仅学生学起来感到无味,而且课堂也十分沉闷,甚至有的课文学生学习之后,只有记忆的内容没有理解与综合应用的能力。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教学时,一是做好对学习内容的交待,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与作者意图、背景、社会环境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真意;二是围绕课文选取理解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影视资料、教学资源和新闻等,让学生体验学习内容的环境与带来的效果,唤醒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与激情;三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去领略风土人情,欣赏自然环境,感知人文风情,帮助学生加深阅读课文,实现教学的外延化体现。

“历史背景—课文阅读—网络资源影视—组织讨论—事件”,这种循环的教学模式,既是对阅读教学的理解与应用,更是阅读教学的拓展与分化。

3以网络和多媒体为主体,强化中学历史阅读教学的针对性教学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尽管中学历史阅读教学十分重要,但不能将教学的重点进行偏移,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仍然是事件、人物和历史背景,是让中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的素材、资源、影像资料等,必须具有针对性,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例如,在进行历史人物教学时,我们不仅仅是将人物的事迹、时代、背景等交待给学生,重要的是将人物的思想、影响力和时代的召唤统统传授给学生,这是历史教学的必然,也是历史教学的特色之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强化阅读教学的针对性教学,要把历史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作为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们是以网络为重点,发挥网络、计算机的主体作用,将历史学科中的人物、事件、背景和影响力等内容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阅读学习,提高其历史教学的内在动力。

网络发展的历史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历史教学;教学问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体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是信息量较大;第二是快捷方便;第三是能够资源共享。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够有效的培养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与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极为相符,是推动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形象直观的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有助于中学生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灵活转换,并且以图像、声像、画面以及文字等方式的呈现,能够摆脱传统历史课堂中的枯燥乏味,不仅能够吸引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能有效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开阔中学生的视野。

第二,让学生对历史有足够的了解并以历史为借鉴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作用,现代社会中网络信息化应用较为普及,多媒体课件教学使中学历史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对网络课程中的新动态能够及时的关注与了解,促使中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最前沿的知识。如此能够充分的展现出中学历史教学具备的时效性。

第三,中学历史学科的性质导致其授课方式大多采用陈述历史事实以及对相关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信息量较大,能够容纳更多的历史资料,而且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引导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挖掘、突出重要知识点,使知识重点更加清晰明了。

二、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的必然趋势

历史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而信息化教学能够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让历史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信息化教学变得尤为重要,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渗透和运用。2003年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方面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教育等,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因此,充分利用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充分结合,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提高当代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尤为重要。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主要运用

(一)多媒体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典型特点是将无声、呆板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课堂上借助课件,向学生提供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目前中学历史教材中文字量减少,而图片的比重相对增大。传统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图片的讲解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口述以及挂图的使用,形式单调,对于历史知识的整合有所欠缺。而多媒体教学通过音频、动画等的使用,使静态图得形象生动,利于知识点在图片上的整合与呈现,易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二)网络资源的运用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大,学习者将能把这个世界范围的网络用作全面的参考指南(词典、百科全书、数字博物馆)、电子顾问、传播工具(电子邮件、有共同兴趣的人的闲谈会),以及获得资源的工具(地址和网址联结)。”互联网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师生提供了多种学习和交流的网站平台,拓展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此外,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而广泛发展的远程教育为教学提供了方便。师生通过网络可以多角度的体会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教,拓展学生的学。网络资源的广泛运用使得中学历史教学能够紧跟时代潮流,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四、信息化教学中中学历史教学的问题

(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化教学打破了中学历史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不断突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多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是最先进、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因此过多的倚重信息化教学,将原来“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了“多媒体”的满堂灌,甚至丢弃了板书,使学生获得大量历史知识却不能及时的理解和消化。大大影响了课堂效果,降低了教学水平。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很难合理的把握教学时间,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历史课堂讨论激烈却缺少重点,学生将注意力过多集中在课件的表象上,缺少对内容的深度思考。

(二)盲目使用网络资源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资源繁多,不是所有的网络资源都适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一些教师抛开历史教材中的典型素材,完全从互联网中摘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导致教学脱离课标,忽视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一些教师为了紧跟时展的步伐,盲目地将最新的历史观点呈现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太过新颖的历史观点超出了中学历史课标的范围,中学生难以理解。此外,一些历史视频的引用不够典型,缺乏甄别性,容易导致中学生史实性知识的错误接收。

五、结束语

总之,当下信息化教学在不断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但它只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教学方式,我们不能忽视它更不能完全依赖于它。如何更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还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网络发展的历史篇9

一、历史课运用模拟网络“冲浪”的缘由

首先,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互联网可以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运用模拟网络给学生以更新颖更广阔的视角,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更加真实的走进历史,学习历史,感知历史。

其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由此可见,现今高考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对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整理,综合运用,联系实际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挖掘各种教学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一定深度的材料,那么模拟网络教学可以实现历史资源为师生服务,为教师教,学生学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可以培养学生梳理材料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就互联网而言有着强大的力量,可以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益的资源,但现实是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学校由于各种硬件条件的限制,很难让每个学生的每节历史课都在有互联网的环境下完成,那么模拟网络“冲浪”的教学方式就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觉体验,一个寻求知识的支点,可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此可见模拟网络“冲浪”不失为现今历史教学的一种美好尝试。

二、历史课运用模拟网络“冲浪”的准备

首先,技术的准备,模拟网络“冲浪”不同于真实的网络“冲浪”,因为所有资源的利用都是在模拟网络的环境下进行的,具体操作如下:课前师生共同在网络上搜索与教材有关的历史信息,选择好所需要的历史信息的网站,然后进入目的网站,最大化浏览器,按键盘的printScreen键,启动系统自带的画笔程序,点击编辑,粘贴,整个网页内容便复制到画笔作图区,点击文件,再另存为,网页内容便以图片的形式保存到硬盘。在制作教学幻灯时,将保存的图片插入相应的幻灯片即可,这样模拟网络的主页便在幻灯片上呈现。

其次,资源的准备,需要了解一些可以查阅资料的历史网站(省略历史风云网;省略历史吧;hist.省略中学历史课程网;省略中学历史在线;省略中学历史教与学等),从而保证下载到有效的历史资源。

再次,观念的准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模拟网络“冲浪”中感受知识,自主归纳材料,掌握知识,在教师指导下理解知识,在合作探究中运用知识。在模拟网络“冲浪”的实践中,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被激发,学生找到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意义,并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历史课运用模拟网络“冲浪”的实践

模拟网络“冲浪”教学的实践模式为:将模拟网站的主页以图片的形式插入幻灯片,然后充分挖掘模拟网站主页上的有效历史信息为教学服务,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策略指导,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历史的最优化。

例1在对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的教学时,正值四川大地震,笔者在幻灯片的第一页作了中国救灾网网站的模拟网页,根据模拟网页上的抗灾图片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中国救灾网的网站,说一说我们大家最关心的,讨论最多的话题是什么?”“四川大地震”,在中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重大地震,灾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儿女立即行动起来,踊跃捐款捐物,送温暖、献爱心用行动支援抗震救灾。于是留下了我们现在投影上所见到的一幕幕感动人心的画面。地震不仅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同样也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5月14日在四川发生严重地震灾害后致总理的慰问信中说:“世界银行准备以中国政府认为有益灾后恢复重建的任何方式提供支持。在这一悲剧和令人悲痛的时刻,我们的心和中国人民在一起。”中国地震之后,世界银行表示准备帮助地震受害者,世界银行是一个怎样的组织,他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怎样建立的,他又有怎样的宗旨和使命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8单元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通过中国救灾网的模拟网站主页上的有效信息与本课的内容紧密联系,紧贴现实,拉近历史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动性,为新课教学埋下伏笔。

例2在讲解布雷顿森林会议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华盛顿山大酒店的模拟网页,设置情景,向学生讲述:“网页上看到的图片就是会议的原址,当年44国的代表就是在这个红顶白墙的华盛顿山大酒店参加了会议。布雷顿森林只是取会议召开地华盛顿山大酒店所在的地名,(即新罕布什尔州Carroll城的Brettonwoods。)中文没有采取音译,而是直接把woods翻译成了森林。Brettonwoods是个风景秀丽的度假圣地,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到它的官方网址去看看,等你们出国学习的时候可以去住住那家华盛顿山大酒店,回味一下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场景。”通过模拟网页,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多的了解关于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

网络发展的历史篇10

>>新课改背景下数学专业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提升研究生物专业师范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教师技能的提升《新课标》下高师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下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生物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建议解析计算机专业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提高的相关思考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历史教学改革研究化学专业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地理专业师范生专业素养培养浅谈计算机专业师范生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研究高校物理专业师范生说课能力及训练途径研究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及改善途径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应具备能力及培养策略浅谈提升历史师范生专业知识策略英语专业师范生说课策略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中学历史教学网()

中学历史教学世界()

4、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资源

中国历史博物馆(http://)

故宫博物院(http://.cn)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http://.cn)

5、历史教师个人网站资源

学术交流网(http://)

学术批评网(http://)

史学评论网(http://)

近代中国网(http://)

史海泛舟(http://)

历史风云网(http://)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http://)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历史备课时,不管课程设计如何改变,历史资源如何更新,都只有目的――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缺乏知识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能力的人。[5]作为一名师范生,更应该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历史网络备课提高的不仅是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更能提升学习的能力,历史网络备课对于教育来说,也只是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并没有形成一整套十分严谨的理论系统。不断丰富、完善历史网络备课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的。虽然在这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但我们相信未来一定是美好的,网络备课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历史专业师范生也应该适时、适度的发挥网络资源在历史备课中的作用与优势,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历史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历史教学朝着健康、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

[2]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0)81.

[3]庹明照.浅谈历史教学网络课程资源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28(总322).

[4]朱汉国.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7.

[5]顾华洋.论网络技术在教师系统备课方法中的运用[J].河北: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1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