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科技的现状十篇现代科技的现状十篇

现代科技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4:23

现代科技的现状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就是以教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我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改变着自已的课堂教学。如课堂的导入环节,利用视频导入,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实现以前教学不能完成的内容,《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一课,我先放一段视频,内容是环境被破坏后,人类没有好的空气,没有干净的炊水,没有良好的生活空间,人类常常得各种疾病,有声音,有视频,学生如亲临其境,深深地感化学生,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遭到破坏给我们人类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效果非常好,以前没有电子白板时,我只能让学生看一看书上的图片,读一读文字,学生感触不深,理解不透。在教学新内容时,我们科学课上有一些演示实验,要求全体学生都能看到,以前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根本看不到任何内容,效果不好,现在好了,有也电子白板,我可以在前面演示,利用大屏幕,全体学生都可以看到实验现象。如《电和磁》这节课中,让学生看一下当年奥斯特发现电与磁关系实验现象,我利用电子白板的幻灯功能,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通电导线让小指南针发生了偏转,实验效果大大增强,达到演示实验的功能。教学中的课件,特别是教学中用到的图片,现在在网上可以搜到自已所用的ppt课件,很方便,大量的教学图片都有,丰富了教学内容,如《岩石能改变模样吗》一课,利用ppt课件中的图片,让学生看到岩石经过上万亿年后,由有棱角的岩石,变成光滑美丽的河卵石了,并有变化过程图,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学无法替代的先进手段,让学生亲自看到,比学生听到,要好很多。利用视频,还可以完成无法完成的实验,如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发生,以前我们无法进行演示,现在可以上网找到相关的视频,使学生看到当时的情景,感受到当时的气氛,给我的课常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效果。

现代科技的现状篇2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统计分析;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进一步的深化,在科学研究领域,我国的各个学科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对于科学的研究必须要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对于科研的历史加以总结和回顾,然后再对当前科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对于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加以制定。当前我国在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对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现状取得了清晰的认识,制订了一系列继续研究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在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把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和普及不断向前推进。

一、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伴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科学技术领域也一直处在中高速发展和变化的状态之中,并且当前的发展模式较之于前几个世纪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这个概念是在近代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在科学技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之后,才产生了科学技术哲学这门学科,科学技术哲学产生于20世纪,但是这一学科的出现对于后来的学术研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言,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科学研究也必须要对于过去进行有效的反思,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不断研究和现状分析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客观、全面、及时的了解。通过对主要涉及科学哲学领域的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相关成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3.已有的科研成果研究及其评价

通过对于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我国也产生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著作,比如说《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历史与现状》、《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等,在本文的研究之中,对于这些著作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和总结,并对相关各个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以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的进行分析和统计,对于近些年来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定的总结。研究这些已有的成果是一种研究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对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的分析,才能够对于前人研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加以总结和分析,从而为将来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以山西大学为例,他们通过对于相关期刊的研究,统计分析了在科学技术与哲学领域研究者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相关研究情况,对于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定的评述,指出了这些研究中所存在的弊端。

4.研究方法

第一,比较研究法:通过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比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借鉴前人研究的经验,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第二,个体访谈法:通过对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相关研究人员进行采访,因为他们从事该方面的研究,所以对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往往更为了解,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第三,网络调查法:网络调查法是通过对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通过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来获取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且获得相应的数据。第四,文献法:依据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鉴定、查阅等工作,对我国在科学技术哲学方面采取的研究方向、解决的问题、存在问题等进行了一定的了解,这就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回顾

1.以科学为本的发展时期

在以科学文本发展阶段,提出了以民生和科学为主的新文化运动科学,对自然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发展中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在这一阶段先被看成反迷信、反盲从等思想方式,然后有了提倡科学和关心思想文化问题的陈独秀、丁文江、胡适等人,大力宣传科学世界观,使人们充分认识了实证主义哲学,逐步形成了以科学为本的思想。

2.多学派互相竞争的发展阶段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涌现了很多科学哲学方面的研究学者,例如主张唯物史观的陈独秀、主张科学观的胡适等等,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相互竞争的局面。科学派的成就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首先,发行了大量关于科学启蒙性的科技哲学类作品,如1934年张少良《科学导论》、1931年胡明复《科学方法》、1940年汪敬熙《科学的方法论》等。其次,出现了西方科技哲学的翻译著作,代表人物有汤姆生、秦斯、皮尔生、德尔柏、柏尔纳等,他们发行了很多有关科学方面的哲学的专著,宣传了他们对科学的看法与思想。除此之外,严复侧重于对科学哲学的专业性进行了探讨,但是中国缺乏专一的具有逻辑和科学方法的深度研究,但薛岳霖推进了这一方面的研究,他极为深刻的批判了主观论和操作主义,同时自然辩证法不断的传播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是以唯物史观派传播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一方面对于自然辩证法相关著作进行的翻译并出版,例如,在三四十年代《自然辩证法》的翻译出版经历了八次印刷,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学术性活动得到开展。比如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成立的专门的研究团队1940年由“自然科学研究会组织了”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小组。

3.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情况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西方科学哲学以及中方传统哲学停滞不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的长足的发展,其中自然辩证法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发展十分之快,这就催生了后来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观,这个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特定历史时期前的奠定基础阶段,这一时期提倡百家争鸣,在大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初期以及苏联的学术运动当中,自然辩证法的学术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1953年北大成功开启了有关自然辩证法的相关课程,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对我国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畅想与探讨,使多方面力量参与到了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来、1956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院关于自然辩证法研究小组,出版了《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这一时期在大学里有了专门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机构和课程。第二,曲折阶段,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科学的特点、历史、本质、规律等方面都遭到了极大的歪曲,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遭到破坏,但这并不能妨碍其发展,仍有一些优秀作品产生,如莫诺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等。第三,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自然辩证法作为国家技术发展长期规划的重点项目,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自然辩证法学科,确立了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基本内容理论框架。例如,有孙小孔等人编写的《自然辩证法讲义》、《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通讯》等陆续发行。形成了主要围绕科技生产力这一话题的理论探讨与学术研究,这些表明,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学科逐步形成。

4.快速发展时期及其国际化时期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外国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相关理论知识传入中国,与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的自身发展的互相影响,使中国科学哲学学科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我国从实际发展需要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自然辩证法与我国实际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西方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拥有了自身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如,九十年代邱仁宗的《科学哲学引论》、舒炜光的《科学认识论》、于光远《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这些优秀作品针对我国特色的科学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评价,促进了国际交流与沟通,中国科技哲学逐渐走向了国际化道路。

三、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统计分析

1.科学技术哲学及论文概述

在新的发展时期当中,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理论体系开始了更加全面的快速发展。不再局限于数理化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而是在科技管理、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等实用类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对中国相关领域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当前发展现状得到反映,同时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理论的发展与推广还受到了来自于国家政策、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论文类型方面,通过论文类型统计分析,对当前发展现状得到了深入了解,为下一阶段发展方向奠定基础。根据统计各种文献类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于自然辩证法的结合、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发展历史等方面,对这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具有学术导向性;第二,自然辩证法理论和科学哲学,理论方面学术论文的刊用率,近年来一直维持稳中有升的趋势,可见我国对科学技术哲学重视程度,例如,西气东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工程方面的学术理论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我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协调发展,处理好资源、环境、投资、效益、人材、资金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及其关系,更系统的、更自觉的、更科学的发展中国科学哲学。最后,在整个科学技术系统当中,科学史学是重要的学术研究基础,是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所以科学技术史学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2.作者年龄状况浅析

通过对作者年龄情况的调查与统计,来分析我国科学技术的相关研究学者在年龄方面的情况,对我国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有指导性作用。通过分析得知,我国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人材机构当中,既有中老年学者的深思熟虑,也有青年学者的创新突破,从而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学术发展局面。通过研究年龄组成对充分利用和发挥不同年龄段的学者提供重要依据。由于人文科学是创新能力的问题,更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这是自然研究能够避免的环节。所以可看出人文科学的研究比自然科学研究的年龄段稍晚。近年来,国家增大对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投入力度,整体上看作者平均年龄段趋于平稳,并有减小趋势。对于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作者年龄有较大区别不断变化,这些都取决于受教育状况,应该学会充分利用对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为我国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充分发挥和重视提供依据。

四、结语

现代科技的现状篇3

关键词:旋转机械;检测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技术,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这里着重考虑的是避免设备的随机性故障。自动在线监测方式与定期监测方式、在线检测离线分析监测方式相比技术水平先进,既避免设备突发性故障又无需专业人员现场操作。旋转机械状态在线预测技术,是研究的新兴课题之一,这里着重考虑的是预测设备的时间依存性故障和改变设备的维护方式。该技术是在状态监测及故障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实现以先进的预知维护取代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性维护的关键技术。本课题着重研究的是设备状态在线监测及趋势预测的方法。

一、旋转机械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旋转机械是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机械。许多大型旋转机械,如:离心泵、电动机、发动机、发电机、压缩机、汽轮机、轧钢机等,还是石化、电力、冶金、煤炭、核能等行业中的关键设备。本世纪以来,随着机械工业的迅速发展,现代机械工程中的机械设备朝着轻型化、大型化、重载化和高度自动化等方向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强度、结构、振动、噪声、可靠性,以及材料与工艺等问题,设备损坏事件时有发生,国内外大型汽轮机严重事故是其典型实例。

大型旋转机械状态监测技术研究是国家重点的攻关项目,目的是提高大型旋转机械的产品质量,减少突发性事故,避免重大经济损失。年代,各种类型和性能的传感器和测振仪相继研制成功,并开始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际。六七十年代,数字电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号数字分析处理技术”的形成,推动了振动检测技术在机械设备上的应用。年代,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在许多发达国家开始研究。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测试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信号识别技术与故障诊断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机械设备的监测研究跨入系统化的阶段,并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逐步推广到核能设备、动力设备以及其它各种大型的成套机械设备中去,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二、旋转机械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

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技术,已经从单凭直觉的耳听、眼看、手摸,发展到采用现代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号分析技术的先进的监测技术,诸如超声、声发射、红外测温等,层出不穷。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模糊数学等新兴学科在机械状态监测技术中也找到用武之地。在机械动态信号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上,新近的发展有:采用空间域滤波的预处理、采用滤波的多轴阶比信号分析技术、适于非平稳信号的基分布分析、小波变换方法、混沌分析方法、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总线仪器平台相关的技术等。

现今,国内外较典型的状态监测方式主要有9种。离线定期监测方式。测试人员定期到现场用一个传感器依次对各测点进行测试,并用磁带机记录信号,数据处理在专用计算机上完成,或是直接在便携式内置微机的仪器上完成;这是当前利用进口监测仪器普遍采用的方式。采用该方式,测试系统较简单,但是测试工作较烦锁,需要专门的测试人员;由于是离线定期监测,不能及时避免突发性故障。

1.在线检测离线分析的监测方式

亦称主从机监测方式,在设备上的多个测点均安装传感器,由现场微处理器从机系统进行各测点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在主机系统上由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和判断。这种方式是近年在大型旋转机械上采用的方式。相对第一种方式,该方式免去了更换测点的麻烦,并能在线进行检测和报警;但是该方式需要离线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而且分析和判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参与。

2.自动在线监测方式

该方式不仅能实现自动在线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及时进行故障预报,而且能实现在线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判断;由于能根据专家经验和有关准则进行智能化的比较和判断,中等文化水平的值班工作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后就能使用。该方式技术最先进,不需要人为更换测点,不仅不需要专门的测试人员,也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分析和判断;但是软硬件的研制工作量很大。

三、旋转机械状态预测技术的发展

当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时不仅物质财富遭到破坏,服务逼迫中断,甚至连人员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在工业史上,由于机械设备故障造成的灾难和环境事故频频发生。例如,美国阿莫科卡迪斯号油轮原油泄漏事故,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等等,了解这些事故发生的过程以及如何加以防范,成为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尤其这些故障大都是由于人为干预和不当措施所造成的,因而减少维护次数和提高维护的科学性是预防恶性事故发生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机械设备维护方式概括为:运转至损坏再维护和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性维护;前者一般用于廉价的小型机器,采用后备设备来保证生产;后者也称定期维护,一般用于大中型设备,不论设备是否有故障都按人为计划的时间定期检修。年代以来,以建立新的维修体制为目标形成了综合工程学科,这一工程学科在欧美、日本以不同的形式获得了推广。近年来丹麦、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进一步提出了预知维护的基本概念。年代以来,开始研究新型旋转机械工作状态分析和状态预测技术,研究采用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新的应用技术。但是,人工智能状态在线预测和预知维护的研究尚处于研究发展的起步阶段。

因此,若能在线实时检测和以人工智能分析机械设备经历的和当前的状态,并预测随后的发展,则可以随时、科学、有效地揭示机械设备当前的工作状态,并预测今后多长时间设备状态将达到不可接受的程度而应当停机维修,从传统的预防维护上升到预知维护。若对旋转机械设备实行预知维护,需要在旋转机械状态监测和故障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设备状态进行频域、时域的综合分析判断以及状态的趋势预测来实现。

现代科技的现状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校;创新教育;方法研究

一、前言

在高校教育中想要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就要从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入手,完善创新教育内容。因此在教育中就要从落实高校教育改革制度出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关注学生素质发展情况,确保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性,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其实就是在落实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创新,保证教育技术与方法的先进性,并落实到具体环节中,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就要将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进行融合,在有效配置的基础上落实教育技术,教师也要清楚认识到教育技术并不单纯是技术与工具的使用,而是从教育理念与方法上来进行的。因此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就要做好传统课堂教学创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引入创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过程,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说,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要做好信息传播工作,发挥出教育教学质量,在保证教育技术先进性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解决传统教育中的不足。通过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以此来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教师也要不断提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度,确保教育的顺利开展,实现提高教育效果目标。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就要从原有理念与方式出发,做好进一步创新工作[1]。所以说创新教育其实就是从主体层面入手所进行的创新教育。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在教育中就要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出发,结合理论知识点来发挥出创新教育作用。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支持。通过从理论层面入手,教师就要做好课程设计与组织工作,避免单纯从知识点进行教育,实现课堂与课下实践的融合,在引入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来加深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保证所进行的创新行为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因此在落实创新教育时,就要避免单纯地从知识点灌输出发,结合实践内容来促进创新教育发展。只有发挥出创新教育优势,才能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目标。因此在教育中就要加强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发挥出教育指导作用,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保证教育的先进性[2]。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教育中的重点。尤其是对于高校来讲,在落实创新教育时也在逐渐引入新型技术,互联网、慕课等作为先进的教育形式之一,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相对较大的。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开展创新课堂教学时,就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保证学生思维上的开拓性,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一,由于一些高校中并没有正确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虽然已经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但是更多的是出于响应国家号召的思想,这样也就造成了高校创新存在着形式化的现象,在具体使用中并没有实现全面落实目标。从本质上来讲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营造出舒适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3]。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存在着使用过度等现象,这样也就难以实现优化学习效果目标,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降低学生学习效果。第二,受到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足的影响,难以在教学中科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造成了创新教育过于表面化。可以说创新教育主要是从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来进行的,所以也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通过运用教学工具与手段来提高教育效果。但是在现阶段创新教育中,由于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技术在运用效果上并不理想,或是存在着使用科学性不足的现象,最终也就造成了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受到限制,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4]。

四、现代教育技术下高校创新教育方法

(一)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教学模式作为加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的中介,能够实现理论具体化目标,同时也可以实现对教育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因此在教育中就要从现代教育技术入手,做好教育模式划分工作,加强传统教育模式与多媒体教育的融合,以此来实现教育创新目标。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大量向学生讲述知识,虽然所讲述的知识主要以事实知识为主,但是在教学效果上却并不理想。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下,虽然并不是说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够完全实现创新教学,但是却能够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所以在教育中就要从加强师生之间联系入手,确保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在创新教育中每一个环节都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仅展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讲述,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要从情境化教学出发,实现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在完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来加强学生之间的有效协作,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5]。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作用

教育技术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资源设计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开发、运用与评价等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下,现代教育技术展现出了时代性的特点,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可以辅助教学开展,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因此在教育中就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保持学生学习动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吸引学生,在提升教育容量与范围的基础上来丰富教育内容。通过实践可以看出,通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将图片、视频与音频等进行融合,辅助教学开展。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要结合学生特点,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工具性特点,为学生营造出生工的学习情境,借助直观的教学方式将静态的知识点展示在学生面前,提高教学的吸引力,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其次,在教育中要为学生打造出交互型的平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下能够为网络教学开展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打造出有效的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发展。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注重自身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大量向学生讲述知识,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断降低。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下,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学习,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保持学习主动性。所以说,在交互式教学模式下能够加强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打造出全新的教育模式,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网络教学有着动态性的特点,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学生与教师联系在一起,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教与学分离的现象。因此在教育中就要发挥出交互性教学模式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分析中掌握知识点。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才能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6]。

(三)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高校教育创新中就要做好运用工作,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与作用,避免出现过度使用等现象。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工具性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清楚认识到并不是在教学中使用越多越好,而是要借鉴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优势,科学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高投入学习状态中,学生需要投入全部精力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且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能够保持学习动力,实现思维的有效延伸。在低投入状态中,学生则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在面对问题时集中注意力,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不足,甚至还表现出了思维混乱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在教育中就要清楚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的影响与意义,确保学生能够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产生出学习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就要掌握学生的具体特点,在科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术上来保持学生的高投入学习。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将所获取的知识转变成为自身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四)完善教学模式

当学生处于高投入学习状态时也就可以保证思维上的有效延伸,同时也可以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创新。所以在教育中就要做好教师指导模式的转变工作,借助交互式等方式来展现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学生的潜能。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就要做好教育模式转变工作,提高教育的便捷性。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高校教育中学生往往能够更快的接受新鲜事物。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的潜能。通过做好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升教学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营造出浓郁的教育氛围。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出课程标题,在做好课程概述的基础上来完善教学流程,借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7]。

(五)解决重点与难点知识

创新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点,就要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确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保持教育的先进性。所以在教育中就要科学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借助趣味性的内容来刺激学生,让学生处于轻松的学习状态,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由于多媒体有着丰富多彩的特点,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在教育中就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画面与声音的融合,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在教育中就要从感知教育出发,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在丰富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所以在开展创新教育中教师就要科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生动的教育资料来解决传统教育中的不足,帮助学生解决重点与难点知识,将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结语

现代科技的现状篇5

系统管理(systemmanagement)旨在通过科学的管理,促进系统的结构持续稳定,系统功能持续高效发挥。实际上,系统管理是一个pCDS循环(plan,Do,Check,Study),即通过人为干扰,促进系统持续保持健康,见图1。

的运行过程基础之上,运用现有的先进理论与技术手段,按照系统的发展规律,对当地系统实施有效的干扰,使得系统保持持续健康,并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服务人类社会。显然,系统管理的重点就是系统的健康管理。

系统健康(systemhealth)具有三个要点:一是系统必须具有和谐、稳定的组织结构;二是系统能够持续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三是系统必须安全可靠,不会对系统自身产生危害(自害),同时也不会对别的系统产生危害。

系统健康管理(systemhealthmanagement,SHm),就是根据系统监测结果,对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并据此对系统实施有效管理,实现系统结构持续稳定与功能持续高效输出[8-18]。

2系统承载力

系统承载力(capacity,carryingcapacity),又叫做系统容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对外输出服务的最大能力,见图2。当系统承载力超载时,表现为以下3种状态:

稳定型状态:系统处在一定阈值之内,在特定承载力K值附近(阈值内)振动,这时的系统就处在稳定型状态。处在这种状态的系统,对于在阈值之内的超载,系统能够很快恢复到K值附近。

衰落型状态:当系统超载突破上述阈值,对系统造成的破坏不能恢复到上述承载力K值,但还未对系统造成完全破坏,系统还能够恢复部分组织结构或功能,尚能运转,这时的系统就处在衰落型状态,此时系统的承载力只能恢复到较低水平。

崩溃型状态:如果严重超载,造成系统丧失全部的恢复能力,系统就会崩溃,这时系统就处在崩溃型状态。

系统承载力分析源于马尔萨斯(thomasRobertmalthus,1766~1834)人口理论,最初为Logistic指数增长模型:

从上式可以看出,系统的规模数量标志值nt受到系统承载力K和系统增长率r、系统初始规模数量标志值n0制约。由此可以看出,系统承载力受到较多的来自于自身的,以及来自于环境的因子影响,系统承载力分析,要将系统所处环境以及系统本身的整体结构、功能与过程等因子,纳入到分析过程。随着现代计算技术和监测技术的发展,系统承载力可以采用系统建模仿真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系统承载力分析。

3林业企业健康评价

林业企业健康评价是基于林业企业承载力分析基础之上。一个完整的林业企业健康评价步骤,一般包括分析目标确定、资料收集、建立分析指标体系、分析工具选择、建模分析五个阶段。常用林业企业健康评价方法包括,系统承载力法、生产力评价法、熵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盈亏法、状态法、诊断法、回归分析法、多因子数量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

4林业企业健康管理

林业企业健康管理是系统健康管理轮在林业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是运用系统健康理论,以实现林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对具体的林业企业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管理策略、管理方式和管理过程。

4.1系统管理的方式

林业企业健康管理,常采用的系统管理方式是适应性管理。适应性管理是管理者根据林业企业有限的监测信息和林业企业管理过程的不完整理解,对林业企业不确定的过程进行灵活管理,这就需要管理者在制定适应性管理计划时,需要对林业企业的运行状况,即林业企业健康水平进行科学评估,并在充分听取专家、一线职工意见基础上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管理计划更加完善,另一方面通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使得职工充分理解适应性管理计划,并主动支持计划的实施。

4.2系统管理的基本步骤

林业企业健康管理步骤,一般包括:确定林业企业管理目标;企业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价;明确林业企业管理时空边界,构建林业企业组织结构;制定林业企业管理原则;制定不同时间尺度林业企业管理计划;明确林业企业各成员职责分工与合作关系;管理过程监测,有必要时组织第三方专家对管理过程与成效进行评估。

4.3林业企业管理智能化

林业企业管理的对象是林业企业,作为系统健康管理的管理对象,其影响管理的内部因子与环境因子、系统健康指标、管理目标因子指标等,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转换成数量化指标。随着应用数学理论与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这些数量化的因子指标,可以建立多因子、多目标与智能化的林业企业管理智能系统,实现林业企业健康状况、管理过程的实时监测及管理成效的精准评估,以提高林业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基于减商化提高财政投入效率途径研究[m/oL].大成编客,(2016年11月16日)[2017年4月3日].bianke.cnki.net/Home/Corpus/9602.html.

[2]张国庆.小康社会建设之降低生活成本途径研究[m/oL],大成编客,(2016年11月16日)[2017年4月3日].bianke.cnki.net/Home/Corpus/9602.html.

[3]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J/oL],(2013年3月27日)[2017年4月3日],blog.sciencenet.cn/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13fnh5bllmra3.attach,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4]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

[5]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

[6]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

[7]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

[8]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01).

[9]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

[10]张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09).

[11]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5-20(004).

[12]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版)2003,3(04):79-83.

[13]张国庆.论天柱山旅游业的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05(Z1):110-113.

[14]张国庆.标准的分类与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

[15]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

[16]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

[17]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

现代科技的现状篇6

关键词:林业技术;推广;现状;对策

【分类号】:S68

1.前言

林业技术推广作为林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林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创新同样重要,尤其是面对我国林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不高的现状,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就显得更加重要。林业科技推广中涉及到很多细节问题,例如一些常见问题,机构设置问题、技术人员配置问题、经济费用来源问题以及林业科技经营状况等问题。林业推广工作的主要作用是组织、参与制定林业技术实施,而且它还对林业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从而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进一步提出解决对策。

2.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

2.1思想认识不清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宣传工作没有做好,从而导致人们缺乏对于林业科技推广的意识,在研究和生产两个环节则存在脱节现象。工作人员在推广林业科技的过程中,缺乏对于其成果项目的认识,实施的主要方式则是工程模式;没有创建林业科技研究及其生产之间连接的桥梁,这样一来,对于科技研究则无法保证其延续性,也无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一部分研究成果则也难以运用到林业生产中。由此可见,科技研究队伍与推广队伍之间缺乏良好衔接,没有整体意识,导致一些研究成果在林业生产中根本不适用,脱离实际的现象很严重。此外,农民仍受传统思想的制约,不够解放,且科技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学习林业科技的兴趣,自然也不利于林业科技的推广。

2.2缺乏完整体系

首先,在基层林业工作站中,普遍存在编制属林业,工作在政府的问题,人员变动量大,对于专业技术人才则严重缺乏;其次,林业科技推广人员很少有参加继续教育或者技能培训的机会,缺乏对较为先进的科技成果的认识,由此诸多科技人员存在知识更新速度过慢及老化现象,一旦碰到技术问题则也难以解决。由于上述原因,在需要引进或者推广新技术或者新品种,其速度也过慢。因此,在林业科技推广方面,尤其是对于基层人员而言,多数为兼职,少有人员能够真正担当起这份责任,难以做到专职专用,他们很少有时间来参与试验示范活动,再加上科技兴林的意识淡薄,无法使现有技术在林业生产活动中配套使用,致使科研成果效果低下,自然也就难以满足造林需求。

2.3资金投入较少

林业科技推广属于事业单位范畴,由此需要政府的支持,例如资金支持、法律法规支持。然而在当前林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现象,这对于下乡指导、培训等需要资金支持的工作自然会产生不利影响,阻碍其顺利进行。同时,也正是由于资金投入过少,很多参与林业科技推广的人员不愿意下乡,认为这是一种负担,没有将林业推广工作当做毕生事业的决心,因此推广工作频繁受阻,进展缓慢。

3.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

3.1理顺管理体制

乡镇林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设在基层的公益组织,是各级政府为农民提供林业技术服务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林业科技进步、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力量。调整现行乡镇林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实行县乡双重管理,实现专岗专责。行政村配备专兼职林业技术推广员。形成纵向到户,横向到田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打通林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建立主管部门、乡镇、农民代表三方考核机制,考评结果直接与人员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把林业技术推广人员从其他兼职岗位中彻底解脱出来,让林业科技人员安心扎根基层、专心干好本质事业,以有利于林业技术推广业务工作的开展和人员管理,符合中央、林业部、省林业厅关于深化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3.2强化硬件建设

一是根据需要及时增补缺岗人员,加强监督管理,稳定政策待遇,提高推广成效,让基层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积极服务于现代林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大国家林业技术体系改革建设资金争取力度。按照林业部、省林业厅项目投入导向和重点的要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争取国家资金对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改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业务推广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加快提升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机构硬件水平和服务能力。

3.3落实相关法律

落实贯彻林业推广技术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林业推广体系,林业发展要和当地气候、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相符合,可以借助网络、广播、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新型传播媒体,对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推广进行宣传,让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得到民众认可。

3.4建立选拔机制

科学合理人才选拔体系,首先在社会对林业推广的建立以及评价基础上建立。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选拔体制,基本的考核制度不能落下。这就要求林业科技推广人员不仅要敢于创新,还需要科技人员对现代科技技术大胆尝试,从技术应用中找出相应的缺点,从而为改进现代技术做出贡献。同时健全人才选拔机构,还需要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可以开展定岗培训、实践工作培训,促进现代技术人员向高端人才转变。建立科学合理人才选拔制度,相对健全的考核制度必不可少,在考核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能力,对表现突出的人才进行奖励,督促林业技术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3.5打造专业团队

建立一批具有专业技术性团队,不仅需要完善人才选拔机制,还需要政府的引导,需要政府投入资金为林业科技推广技术引进先进设备,要吸收各地林业先进建设经验,加大执法力度,保证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公平公正、执法守法的环境下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可以和一些优秀的民间林业推广体系合作,通过相互合作、互利共赢、项目融资的形式保证林业科技建设体系更加健全,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林业私营企业认识到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先进性,从而让更多优秀的林业企业和政府开展林业合作,齐心协力搞活林业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要切实加强林业基础地位,增加林业投入,加速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林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键要靠科技,要提高林业的技术含量,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源泉,另一方面,要把现有的科技成果尽快推广出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去的实践说明,我国林业科技推广在这方面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林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林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

现代科技的现状篇7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城乡和谐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收入得到较大提高。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增长,并不利于城乡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与城乡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的现状

1、农村劳动力整体科技素质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基本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普遍提高,但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占7.5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63%,初中程度的占49.33%,高中程度的占9.81%,中专程度的占2.09%,大专以上的仅占0.56%。而且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西部地区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3.10%,文盲、半文盲率超过16%。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科学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重点在于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我国8亿多农村人口、4.8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农村劳动力的94%以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影响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2、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比较科技素质较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长,已逐渐成为许多农村家庭提高收入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和保障。

目前在城市和沿海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约有8000万,这些人以青壮年为主,除约1500万人是带家属在城市居住以外,还有约6500万人仅以有限的收入维持生活。虽然,他们中绝大多数上过学,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文化科学教育,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较,无论从整体素质还是科技素质上都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就业状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科学素质和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度将越来越大。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往往只能从事一些偏体力劳动和科技含量要求不高的工作,其收入状况也就较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科技素质低的现状。也正因为这些因素,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生存发展往往遭遇各种困境。

3、目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低素质特点明显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虽然在城市的竞争与发展中处于劣势。但应该说,无论从科技素质还是综合素质而言,他们都是农村劳动力中较高的。他们的流失使农村整体劳动力素质处于更低的水平。

在很多农村地区,青年人除了个别生病残疾的只好在家外,其他或是上学、当兵、经商、学手艺,或是出外打工挣钱。真正务农的青年寥若晨星。在干农活的几乎是中老年人,青年人在农忙时回来帮一下,就非常不容易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年老的父母和半成年的子女是农业生产的半劳动力,就是由这些半劳动力来耕作不多的田地,收获不多的粮食,维持日常温饱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既表现在科技文化素质上,也表现在思想道德素质上。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只有通过农村经济的自我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同时由于现有从事农业劳动力的现状,使新的农业科技技能无法推广,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中。

二、劳动力科技素质对缩小城乡差距的影响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影响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至于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偏低已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与城市差距的缩小。

1、无法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劳动效率

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科技意识淡薄,没有真正意识到只有通过科技的发展,才能提高劳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现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低素质状况,使许多现有的科技手段和成果无法运用到生产劳动过程中去,而只能沿用以往的落后生产方式,这既难于提高劳动效率,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成本的提高。因此,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迄今还明显落后于农业先进国家。

2、无法利用新科技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

当前许多农村还在沿用千百年来的一些传统模式,其中一些内容不能适应现在市场经济的环境。比如,一些效率较低的耕作方式;只管生产不重视流通渠道;生产发展与市场脱节等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运用新科技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目前农村劳动力较低的科技素质很难完成这种转变,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目前,在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还存在着科技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投资总体偏少,农业科研单位分工不明确导致科技资源配置浪费较大,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备、转化率较低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撑能力的充分发挥。

3、缺乏科技意识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科技意识的提高,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方面是有些科技成果无法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益,影响了农民们对科技发展重要性认识。另一方面,有些农民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是科技工作者的事情,与己无关。同时一些传统观念甚至使他们对科技还有一定的抵触。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对生产方式、精神文化方式的转变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同时制约了农村整体民主意识的提高。

三、通过科技素质的提高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科技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重点在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通过科技素质的提高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建全农村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解决农村青壮年文盲和青少年失学现象;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城镇教师支持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富有特色的农村教育体系。

(1)着力发展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目前,可以通过组建农业科技专家巡回服务团和服务小分队、开通服务热线等形式,大力推动科技人员下乡入户,增强其科技致富能力;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针对农民不同层次的需要,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扶贫性、创业性教育。

(2)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等培训工程的实施规模,增强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3)继续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业转岗培训,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他们进入城市后的竞争力。

城乡和谐进程中,农村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劳动力保障。通过提高进城打工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收入空间,改善生活状况。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以青年人为主,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也不大可能都进城里打工。正是这些每年新增几百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生力军,主力部队。他们绝大多数人上过学,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文化科学教育,开展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关键是要落实在这些的青年人身上,他们的言行就可以直接影响其家里的人或身边的人。他们是土地的新主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所在。这也就是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所说的,就是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新型农民早日掌握、运用科技致富,让致富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2、运用科技手段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城乡和谐发展要通过农业现代化及与城市化的相互协调来实现。而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关键就是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在内的现代农民素质。只有建设一支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才能快速抢占当今世界农业技术应用的制高点,顺利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新农村建设才有后劲。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我们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因此,如何尽快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科学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特别是自主创新步伐,使农业科技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力,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并急需解决的课题。

实现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然会使城乡之间步入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城乡差距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最终实现城乡和谐。

【参考文献】

现代科技的现状篇8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概念作用现状对策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1、狭义的农业推广: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生产中应用,从而增加产品产量和经济收入的活动。狭义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是技术指导。

2、广义的农业推广:是狭义推广的拓展和进步,其内涵既包括狭义推广的产中技术指导,又包括产前咨询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还包括教育培训农民和组织农民经营。广义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是教育。

3、现代农业推广的涵义:应用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采取培训、咨询、成果示范和物质服务等形式,将农业新成果、新消息,扩散普及应用到三农中去,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三农综合发展的一种专门活动。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是咨询与沟通。

二、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1、在科技成果传播中的纽带作用;

2、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的促进作用;

3、在新科技成果推广中的创造作用;

4、在提高农民素质教育中的教育作用;

5、在制定农业方针、政策和农业发展计划中的参谋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质的再完善;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三、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1、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短缺,服务功能难以增强。由于地方财政和领导重视情况等多种原因,导致对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服务性无法高效实现。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机构臃肿,设置分散;二是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三是年龄结构、知识层次都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四是队伍青黄不接,难以补充新鲜血液。农民素质偏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科技意识差,不能主动接受和运用农业技术。

3、服务环节单一,推广效果难以提高。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很好的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推广效果差。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现代农业经济与科学技术应用密不可分,可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开发、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科技投入的比例很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四、现代农业中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1、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创新推广体系运行机制。一是明确公益性职能,包括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测,资源和环境的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二是合理设置机构,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根据当地农业特色、森林资源、水利、财政等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三是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完善考评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搞好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等。

2、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推行有效的技术推广服务方式。一是放活经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二是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科研、教育、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现推广形式多样化、推广内容全程化。

3、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完善推广经费保障政策。一是保证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地方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二是统筹规划,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三是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自主创业,对他们创建经营性技术服务实体,可以优惠使用乡镇推广机构的经营场地,并享受现行政策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

4、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规范推广行为。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规范各类经营组织的行为,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制度,完善信用自律机制。

5、抓好科技示范,做好市场型农业技术推广试点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政府必须加强引导,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发展市场型农业技术推广的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一部分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科技推广型的农业企业过渡,按照市场化运作,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同时可以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6、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素质尽快适应现代农业推广的需要。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农民技术培训,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技术接受能力和运用农业技术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和平,孟俊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7;10

[2]闫敖宏.现阶段农技推广的特点及现状分析[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12

现代科技的现状篇9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S-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5-0037-01

我国是名符其实的农业大国,以世界上相对少的土地养活着最多的人口,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经济发展的需要依靠农业技术的推广来完善,同时也是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因此,深化农业技术推广,调整并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农业产业收益,是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一、发展现代农业技术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我们将发展现代农业提上议程。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的状况下,必须加快农业向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的转变,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发展农业生产力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必须是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条件上,主要包括,资源利用力、科技支撑力、土地产出力、灾害防控力及社会化服务力,与此同时,要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只有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要缓解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发展现代农业。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在需求方面,粮食供给仅达到基本自足状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长出现了持续不可逆转的局面。然而,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现代化农业,加速科技进步,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要促进农民效益持续增长也需要发展现代农业。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经营收入和非农业经营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是依托农业劳动生产力实现,因此,应提高质量赠送,降低能耗增收,节约成本增收,从而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收益,但这一切只有依托现代农业技术才能实现。

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强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率的转化较低,在新的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现存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接收程度较低,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加之农村地区地理位置的关系,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也给农业技术的推广造成局限性。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人群较多,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这就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极多的阻力。

在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缺乏财政的支撑,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完善,财政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不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待遇较低,工作条件较差,由于高学历的人员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使得农技推广人员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农业技术推广上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造成了推广的制约。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得不到实际的成效。

三、农业技术推广改革的对策措施

1.创新推广理念,开拓农业技术推广新思路

我国在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从单纯的“以技术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转变,实行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依托农产品为农业技术推广支撑,提供优质农资、综合信息、生产技术等为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创新推广体制,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以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主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应建设一个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农村合作经济为辅,农业科技、涉农企业、教育单位广泛参与的改革创新,新型农业技术体系。同时,在财政上保证县乡的农业推广队伍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高科技转化成果率

在当前农业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成果低下的状况下,应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农技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突出绩效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纳入考核范围。通过推行人员定编、定岗和聘用制度,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吸纳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农技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切实的将农业技术推广开,提高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率。

4.创新推广方法,让农业技术广泛深入户

要切实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根据自然条件和工作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本地需求的建设模式,确保基层农业科技和人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从而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速度,确保农业产值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技术发展,积极创新培育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利用现代手段开展推广服务,满足农民需要,让农业技术推广真正深入农户。

一直以来,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收效并不大,因此,党和政府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更好的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带来实在收益,更好的促进农业生产化和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海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滞后原因及对策[J].科技风.2009(02)

[2]国家要求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J].湖南林业.2000(02).

[3]单凤.浅谈偏远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2)

[4]陈夏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1(16)

现代科技的现状篇10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初中科学教学;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434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关键要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已经成为目前各国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也成为检验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但是,就目前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的水平还比较低,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多数只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所以,本文将结合浙教版绍兴市区《初中科学》教学教材,就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科学教学应用中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对教与学过程以及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21世纪20年代,其最初的表现形式为投影仪,随后发展成幻灯片、多媒体两个主要阶段,并不断进步和发展[1]。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为核心,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是与目前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开放式教学与传统模式教学相结合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刺激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接收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大脑,促进记忆,通过现代技术的加工使我们课本上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易懂与实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科学教学应用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现状

1、从实践教学上看,初中科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所以应该将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在学生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将课程教学与实践运用相结合。但是就绍兴市区中学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多数中学在科学这门课上还不能有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不能充分利用一些多媒体的影像、资料来弥补在实践操作上的缺陷[2]。

2、从教学方式方法上看,据对绍兴市区中学教师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显示,大部分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授课。但是就怎么用?如何充分\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也是教师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能很好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没有完全熟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只是将其当作是黑板的替代品,简单的将课本上的知识点复制上去,没有通过多媒体对知识进行扩展,讲课的方式也只是站在电脑前点、翻、读等,甚至有些不写板书,更别说肢体语言的配合,课堂上缺少与学生间的交流,课堂教学效果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方式。

3、从教学的管理上看,我国目前的初中科学教学多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成熟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发展比较缓慢,至今在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效果上还没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多数中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监控、追踪管理等层面上。

4、从教学中对多媒体的应用状况看,有专家曾对市区几所中学进行调查显示,在《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堂上运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只占35.6%,有56.2%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使用课件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增加相关知识的信息量,交互性强,增加学习兴趣;也有31%的学生认为课件只是简单的教材复制;12.8%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使用课件,内容转换太快,来不及做笔记,还不如传统的黑板教学[3]。由此可以看出,在初中科学教学上使用教学课件的水平和质量还比较低,这也成为有效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的瓶颈[4]。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仍旧沿袭了传统教育“三中心”的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讲究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协调好“教”、“学”、“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过分的偏向其中某一方面都会使教学走向极端化,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初中科学教学上,常态课中教师还是会有过分强调“教”的重要性,在上课时总是想要突出学习“方法”,从而严重的忽视了学生的“学”,使得三者间的关系严重不平衡,仍旧是传统教育模式上的“三中心”教学方式,并没有形成新的教学方式。

2、对多媒体的了解应用还比较落后

部分教师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不落伍,在教学课堂上热衷于使用多媒体教学,追求其所理解的教育现代化、课堂教学现代化。但是由于其本身缺乏较为系统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对多媒体的认识和应用也只停留在教材内容的展示教学层面上,完全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教学内容的融合。所以这部分教师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其实就是传统黑板教学的复制,这种停留在表面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无疑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对提高科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科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思考

1、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在初中科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需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资源,我想就是教师的能力再好,技术再过关也没有办法将现代教育技术很好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上。就目前绍兴市区来看,仍有许多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教学软件。所以要想在初中科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有效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需要在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后期的管理;其次增加对多媒体科室的团队建设和管理;最后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互联网络,尤其是提高校园网的利用率,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库。

例如,在讲解《太阳系》这节内容时,我是基于网络教学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的优势而设计实施的。课堂上我借助大量相关的视频、flas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太阳在宇宙中是一颗很普通的恒星,但它却对地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它,地球也不会有生命,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历程和前景。接着利用多媒体制作好的动画引导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交流,尽可能多的发现太阳系中有关特点,比如由学生自己得出地球围绕着太阳是如何公转的,太阳系中恒星之间的排列顺序、关系等等。

2、加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时代的变化,知识的更新,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也应该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需要不断的学习,吸取新的知识,努力提升现代教育的水平。初中的科学教学更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对在职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法,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以全面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以实用性为目的,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实践,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需要建立完善培训评价考核机制,注重对培训效果的评估。

3、转变教学观念,创造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氛围

首先,学校领导思想管理、管理理念要转变,要从根本上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初中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并着眼与实际,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处发,就推动本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创造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氛围。其次,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认识到先进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最后,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电路探秘》整章学习过程中,不仅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教学,更多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电路实物和电路图等连接,集体展开讨论和评价,把课堂让给学生,由他们来实验、讨论、交流、反思、总结学习知识等,这对今后同学们学习电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更多地是在恰当时间和地点给学生提供参考意见,没有过多地干扰学生的思考,这样学生更能独立自主地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长时间不断努力、实践,总结经验才能出成绩的工程,只有树立正确的现代化教育观念,将“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使其平衡发展,能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完善才能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时代接轨。

参考文献:

[1]张樱.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1)

[2]马田兵.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