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十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4:16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篇1

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培养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很多问题都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解决,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获得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且使其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数学技能完美地结合,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提出一些观点,从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其数学综合能力。

一、从自学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了获取新知识而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从学生的自学中进行。开始时,教师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按自学要求或对照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内自学课本。自学时可以讨论,在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然后问问老师或同学。通过这个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自学要求和思考问题:(1)自学课本第100页例1(从顺数第三行到倒数第五行),边看边思考;(2)例1中的两个图形各是什么形?它们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用三角板比比看;(3)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互相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辅以议论、质疑、操作,达到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二、在探讨中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在学习新知阶段,教师重视加强操作感和知识迁移的指导,从整体到局部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系列问题和操作要求,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寻方法、作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七册52页例2“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在结合计算这道题复习了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后,教师把板演竖式中的积擦去,在乘数上添上百位数2,如下式:使学生呈现新问题。接着,教师提出自学探讨问题:(1)现在乘数增加了一个百位数,应该怎样继续乘下去?(2)乘数的百位上的数是在什么情况下去乘的,它是怎样去乘的?(3)它和用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4)为什么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百位对齐?在教师的明确指导下,学生的自学思考过程就进入到一个有意义的、有序的信息系统中,然后在展开观察、分析、综合、比较、议论、动手尝试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从说理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律、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说理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九册“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启发学生看图用准确简炼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即,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形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两个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四、从训练中培养灵活思维能力

这里所说的训练是指课堂练习。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巧设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过一个新知识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这几个方面精心设计练习:(1)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2)针对易混易错知识设计对比性练习;(3)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4)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训练,巩固基础知识,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从评讲中培养判断推理能力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教学了例题后,教师都要给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学生练习完后还要组织评讲,让学生运用数学概念、基本原理对每种问题先作出肯定或否定,然后再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有根有据地说明理由,这与引导学生经历各种思维过程一样,都是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需要。

六、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选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建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

[2]张雪.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篇2

一、在质疑能力中发散思维

一个人的问题意识决定他的质疑能力,而质疑能力则是思维能力发展的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针对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求异思维发展的关键,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能够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的思维沿着学生问题意识指引的方向发展。比如作图问题,在学习了圆的认识之后,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能否不用圆规就可以画出圆形?我肯定他的想法,鼓励他摒弃圆规画出圆形。这样的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力形成。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求异思维能力给予肯定,并及时鼓励他们进行发散思维。

二、在大胆猜想中培养求异思维

猜想也是问题意识的表现,猜想是数学思维方式中的一种,也是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的体现,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是促成他们猜想能力的基础。学生具备了猜想能力就具备了求异思维能力,猜想―求异―创新,这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未来创造力形成的关键。如,在学习乘法结合律的时候,我提出问题,我们学习过加法结合律,你们对其他计算方式有什么想法?学生提出乘法、除法能不能有结合律呢?我及时鼓励他们,你们想想乘法要是也有结合律,会是什么情况呢?学生迅即投入思考中,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思维的基础,再进行乘法结合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增,而且也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中的主要目标,老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用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形成,从而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篇3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因此,绝不能认为在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反而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一旦死记硬背的习惯养成,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复习、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学习兴趣有机结合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每一名数学教师十分关注的课题。我们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从小学生心理角度而言,如果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对课堂教学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兴趣是数学学习的最好催化剂,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了,那么对数学材料的分析也就更加清晰准确了。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最活跃、有效的,它能够使数学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兴趣与思维的培养与探索。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探索

1.加强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小学生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小学生善于观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和技巧,学会在观察事物时透过事物的表面,抓住事物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我认为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积累都是通过他们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实践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也就没有正确的概括、推理和创新,所以应有意识地安排小学生去观察实践,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这样,既增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营造了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2.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小学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概括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手段,以达到“直观”教学。“直观”教学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特点,“直观”教学有时就能够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形象的印象,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其乐无穷,由直观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理性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乘(除)另一个数得多少的教学就顺利多了、简单多了,这也充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3.重视小学生数学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小学生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教学实践也证明了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例如测量身高,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更形象、具体的感知;让学生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小学生准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体重和书本,可以帮助小学生弄清楚“千克”和“克”的区别。总而言之,在小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引导他们创造性地思维。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探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让小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和新见解,应在学习兴趣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思维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强烈的好奇心。

1.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调动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优秀的数学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题意读不懂,就可以采用启发式、举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发现问题的突破口,用通俗易懂的手势化繁为简。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能够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养成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数学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简简单单停留在教材的表面。教师还应该将拓展精神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例如涉及科学知识,可以多讲讲与其相关的科学知识,让小学生正确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学会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求知的渴望。

3.充分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小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就举一个一题多解的数学例子: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243千米,按照同样速度,该汽车下午又行驶4小时,这一天该汽车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第一种解法:先求出该汽车平均1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再求出该车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算式:243÷3×4+243=567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该汽车一天共行驶了几个小时,再求出该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该汽车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算式:243÷3×(3+4)=567

以上两种解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例243×3-243÷3×2=567,其中:243×3表示该汽车行驶9小时的路程,243÷3表示该汽车平均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该汽车9小时行驶的路程减去2小时行驶的路程,就是这一天7小时行驶的路程。这是一种创新的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篇5

【摘要】数学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数学学习的实质是整个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遵循科学规律,巩固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可一味教授知识,却忽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善于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统一的策略来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强化小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http://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据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一切能力中,思维能力居主导地位。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虽然是基础的,但仍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小学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探讨。并提出以下四点相关的建议:

一、遵循客观规律,引导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则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在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就小学生而言,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观察实物,经实际操作后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注重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思维

数学学习中,在同一班级里,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和思考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思维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距是不可避免的。每个孩子灵敏性、灵活性、创造性不同,他们反映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就不相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培养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初步掌握相关的知识、技巧和解题方法后,教师就可以加强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

首先,比如解题,教师可教导他们思考问题时要抓住关键点,即理解题目解题重心,然后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向作答。对于同一个问题,可尝试采用多种方法解答。既培养了良好的解题习惯,也能很好的发散了思维。

再者,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自觉整理错题集,在改正错误的时候,发现自身存在的思路错误点,总结经验,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巧妙设置情景,激发学生思维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思维过程受到一定外界情景的影响和制约。就是说,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在小学教学中,要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在现实主义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借用直观事物为基础,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体现数学魅力。让学生在兴趣十足的情况下乐学数学并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进一步培养起思维能力。

如:教学“售票方案”时,为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提出以下小论题:迪士尼乐园是广受人们喜欢的大型游乐场。尤其是小朋友们。现在迪士尼乐园推出“快乐一日游”的活动票价方案:两种售票方案。方案一:成人每人150元,儿童每人60元。方案二:团购5人以上包括5人每人100元。请问同学们,有6个儿童3个大人去游玩,怎样买票最实惠呢?在解题前还可以适当展示迪士尼的精美图片,简要介绍乐园实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带动他们在学海中遨游。可见,创建趣味性的情景,很多时候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重视新旧联系,巩固学生思维

数学有其严密的逻辑系统。数学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是一种迁移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抽象知识的另一种途径。由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知的背景条件迁移到新知识,在先前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新经验,可丰富学生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开阔学生眼界。与此同时思维能力也可以巩固起来。

如: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割补图形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下实验就可以发现规律,充分利用了旧知识作为基础,掌握新知识。

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S=a×h。用学生熟悉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理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再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180+30×3)÷30”时,在早先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即:在无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必须先算乘除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必须先算括号里面的。类似这样的例题,仅仅一个括号带出了两级运算,学生很快就可以由先前熟记的运算知识叠加上现学的运算知识,推导出本题的运算顺序。紧紧把握住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从两步混合运算过渡到四则运算中去。

当然题目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教材中也有许多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该强调学生去比较辨别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去区别。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脱离教材,经常简短的提问学生,可不知不觉的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寓学于乐。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真正牢记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五、小结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篇6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

2.一图多问。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一题多议。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度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引起思维火花的撞击。

4.一题多解。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求异思维;创新能力;

一、引言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适应新时代知识经济的挑战,教师应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要发展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注意求异思维的训练。

二、注重求异创新

教师常常有按照一定的思路、固定的模式思考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阻碍思路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是一种有害的心理模式。小学数学第三册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学校食堂每天需要9棵白菜,一个星期共需要多少棵白菜?学生一般都会这样想,一个星期是7天,可以列式为9×7=63(棵)。答案真就是这样唯一的吗?这时,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我就提示学生:“我们一星期上几天课?”,“周六周日的时候食堂还有人吃饭吗?”这时,学生就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另外不同的答案。一个星期师生在校只有5天,那么食堂需要白菜的数量就可以列式为9×5=45(棵)。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教师只用一种“标准答案”评判正误,那将扼杀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教会学生有超越的本领,从习惯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另辟蹊径。遇到问题应多想一想:为什么非要这要做?换一种做法不行吗?换一个答案有没有道理呢?保持思考的独创性和独立性。牛顿也正是挣脱了“苹果为什么一定往下落而不往上飞”的习惯意识,才发现了地球引力。

三、激发求异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一题多变、一题多编、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第十二册数学应用题“某印刷厂计划24天完成装订10800本练习本的任务,前8天完成了总数的2/5,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时,学生按一般的思路列出式子:24-10800÷(10800×2/5÷8)。我启发学生用解工程问题的思路,把工作总量“10800”用整体“1”代替,并提出问题:总数有多少个8天的工作量呢?工作总量有多少个实际每天的工作效率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多学生从不同的思路想出其它的解法:24-8×(1÷2/5÷8)。又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某工厂去年前三季度完成全年计划的9/10,照这样计算,全年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几?”一般学生列式为:(1)9/10÷3×4-1=20%;(2)9/10÷3/4=20%;(3)9/10×(4÷3)-1=20%;(4)9/10×4/3-1=20%。以上是分数解法的不同思路。这时我就问学生还能用其它方法解决吗?大家比一比看谁还有更好的解法?在笔者的激励下,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用比例解:设完成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为x,则9/10:3=x:4,x=120%,超额120%-1=20%;有的学生说用方程解:设超过x%,则1+x%=9/10÷3×4,x=20。同学们的群策群力,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教学时,经常这样设计问题,以此启发学生求异思维。

四、引导求异创新

要使学生能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方法解题的关键取决于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程度。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经常对学生进行分析应用题数量间的各种关系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会基本数量关系“联想”。由于数学知识结构严密,数量间存在着各种内在联系,通过“联想”,一种关系可以转化为多种关系。例如,由“黑兔与白兔只数比是7:8”,可联想到:(1)白兔与黑兔只数比是8:7,(2)黑兔只数是白兔只数的7/8,(3)白兔只数是黑兔只数的8/7,(4)黑兔只数比白兔只数少1/8,(5)白兔只数比黑兔只数多1/7,(6)黑兔占兔子总数的7/15,(7)白兔占兔子总数的8/15。学生学会基本数量关系联想,在解应用题时就容易想出不同的解法。训练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中分析数量间的不同联系。训练中,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后思考回答: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有什么联系?一个数量与其它数量有哪几种联系?有哪些数量间的联系是隐蔽的?由于坚持这样训练,学生逐渐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题中种种蕴含的联系,这就为学生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开发不同的思路提供了先决条件。

五、鼓励求异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全面主动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去创新,求新,求奇,求异。应用题“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3小时行进了全程的7/9,剩下的还要几小时完成?”一般的思想是:先求剩下的路是多少,再求剩下的要几小时行完。列式是:(1-7/9)÷(7/9÷3)。有的学生列式是3÷7/9-3时,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因为先求行完全程时间,把行完全程时间看作单位“1”,就用行全程时间×7/9=3时,得出3÷7/9再减去3时。有的学生列式是3×(1÷7/9)-3时,学生答:“先求全程中有几个7/9,就有几个3时,求出全程的时间,再减去3时就求出剩下的路程要用多少小时。”三种解法,后两种更具有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保持旺盛的劲头,乐于去尝试、去探索、去创新。

六、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一是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的机会;二是教师要敢于“放”,让学生思维尽情表达出来,鼓励求异思维;三是教师要“导”,重点、难点巧妙点拨,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篇8

本人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面对新时代教学的需求,当前小学教学却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事实,成为课堂改革的瓶颈。要想很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正确分析目前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是小学课堂教学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以下作用:要成为教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激发学习者的潜能;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等。

(二)学生方面

目前,我们数学课堂上仍然是教师提问为主,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少。这与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观点是相悖的。经调查显示:(1)有近70%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2)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情况比较严重,缺乏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3)学生缺少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本人再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瓦特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张衡成为―名伟大的天文学家,都与他们儿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关。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小鸟会哭吗?有的孩子还爱把家里的钟表、玩具拆开,看看里面的究竟。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是激起创造的火花和学习灵感的源泉

许多事实证明,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闸门,萌发创造力。相反,在非常严肃和高强度紧张的心理环境下,会产生压抑和恐惧心理,极不利于学习和大脑的记忆、储存,甚至对已经储存在脑海中非常熟悉的信息,也会因突然“短路”而难以释放出来。可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三、注重实践,深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他们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注重实践性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可以布置一道课外实践性作业;利用卷尺、竹竿等工具测量出所需的数据,计算家里长方体柜子的体积。

2、注重作业的创新性

引导学生对数学的使用的灵活性、多样性应当减少重复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题:“咱村修一条长1500米的水渠,前3天修了这条路的1/5,照这样的效率,乘下的路还需要多少天才能修完?”(请用多种方法解答)这种题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沟通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接替的灵活性、多样性,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丰富和激励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

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创新精神上的一种创造能力。富兰克林面对溪水中的流水,很快由流水联想到他日夜思考的电学原理,想象电也是一种流体,它充塞于一切导体之中。这个想像力为创立现代电子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现代分子生物学家莫诺把基因中的Dna的活动想象为一个巨大的工程,有“工头”在指挥、控制。后来终于证实了“操纵子”确实存在,为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例如教学:11×11,12×11,13×11,……想一想,得数有什么规律?

11×11=121

12×11=132

13×11=143

……

18×11=198

学生发现原来一个两位数乘11,得数的最高位是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末尾是这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中间是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和。

19×11=209

28×11=308

39×11=429

……

当一个两位数的数字之和等于或大于10,得数的个位数字仍然是这个两位数的个位数,中间的数字是这个两位数的数字之和的个位数字,前面的数是这个两位数的数字的十位数字加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信任、鼓励,学生可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鼓励质疑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魔杖”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篇9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按照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功能,左半球是语言中枢,主管语言和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音乐,绘画等形象思维材料的综合活动。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使个体得到和谐发展。

   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一、充分感知,丰富表象,为培养形象思维积累材料

   儿童能够敏锐感知鲜明的、富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触发思维。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形象思维要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必须打好基础,丰富表象材料的积累。

   1.动手操作,丰富表象

   动手操作,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例如:教学余数概念,先让学生动手分小棒:(1)9根小棒每2根为一份,可以分几份,还剩几根?(2)13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同学可以分几根,还剩几根?操作完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小棒的,从而形成表象,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下面题目应该怎样分?①有7块饼干,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几个人,还剩几块?②有12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可以分几支,还剩几支等。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理解了被除数是总数,除数和商分别是要分的份数和每份数,余数是不够一份而多出的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清晰的表象,正确的思维才有牢固的基础。

   2.直观演示,丰富表象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才能在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

   例如:教学“长方体认识”,教师可以先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如:火柴盒、粉笔盒、砖头等,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自己列举长方体实物(书柜、木箱、厚书、铅笔盒……),通过感知实物,学生对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边观察模型,边看书本,从不同的位置和方向认识长方体的六个面及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十二条棱及互相平行的棱长相等的特点;通过观察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和相交于这个顶点的三条棱长,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模型的平放、侧放、直立三种形态,来说明长、宽、高相对说来是固定不变的,把知识讲“活”,这样学生在动口、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清晰深刻的表象,为思维的理性化提供了条件。

   电教手段引入课堂,可变静为动,化近为远,并以它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反映思维过程的演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时,通过幻灯片的演示,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总数与部分的关系,即总数-部分=另一部分。

   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知,在脑中建立清晰的数学表象,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想象力积累素材。

   二、引导想象,发展形象思维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不但可以储存,而且可以对储存的表象痕迹(信息)进行加工改组,形成新的表象,即想象表象,它也是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如图示情景、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如:教完梯形知识后,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梯形的一个底逐渐缩短,直到为0,梯形会变成什么形?当梯形短底延长,直到与另一底边相等时,它又变成什么形?”借助表象,能有机地把看上去似乎无联系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结合起来。还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记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1

   S[,梯形]=─(a+b)h

   2

   1

   当a=0时,变成三角形,面积公式为:S=──ah

   2

   当a=b时,变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为:S=ah

   三、数形结合,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从总的来说,数学是数与形结合的学科。不同类型的数学图形,提供了大脑形象思维的表象材料,调动了右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促进了个体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使人变得更聪明。

   例如:课本中配合应用题的具体情节而设计的插图,开阔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天地,增强了刻苦学习的意志。又如课本中出示的例题和复习题,表示数量关系时,运用了绚丽色彩和各种小动物、植物、大河、山川,现代的飞机、汽车、轮船、卫星、建筑,古代的文物、书籍……这些不仅对理解数量关系有利,而且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说应用题教学,由于应用题是事理、文理、算理三者的结合,所以应用题的原型比较复杂抽象,学生摄入大脑后难以形成清晰的表象。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出线段图,便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使隐蔽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明朗。例如:“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5/6,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2/3,小新储蓄了多少元?”这题学生往往难以确立单位“1”的量。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画出如下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附图{图}

   根据线段图,同学可以很快列出算式:18×5/6×2/3-10(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在以往的教育模式当中,教育体制僵化,以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其弊端显露无遗。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在新课标中更加强调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光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动脑思考,学会举一反三,使用多种方法解题。

一、数学思维能力

所谓的数学思维就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在解答数学题的时候,学生能将数字形象化,从而形成数学运算。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使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对常见的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首先学生要拥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想象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条件以及后天学习环境的差异,使得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好,可以快速掌握相关知识要点,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然而有的学生恰恰相反,学习能力较差,不仅在接受数学基本的知识理论存在一定困难,思维固化,不能够灵活运用。这个问题让教师在教学方面也甚为苦恼。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加强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难题时,不能将全部解题过程交给学生,而是教同学解题思路,帮助同学剖析,让同学尝试使用多种不同方法来解答数学难题,以此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长时期注重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在遇到问题,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体现在学习上,同时也体现在生活中为人处世上,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很大帮助。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知,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响应新课标的精神,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且@种丰富多变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对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进行探究。

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数学的思维手段,将书本中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联系起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将具体知识与抽象理论结合以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结合之间探索出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分析问题、解问题的目的,深化其思维的深度。

数学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在讲解抽象理论的时候,可以通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抽象的理论通过更直观的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学生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具体讲解的过程中,教师着重讲解数形之间的数量转化关系,让学生了解是如何这两者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同时将这种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时,能够自己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解答问题。

求图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中最为常见的题型,以求长方形的周长为例。求长方形的周长有固定的公式,如果教师在讲解的过程只是教给学生一个求周长的公式,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图形发生了变化,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处理了。究其原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从根本理解数形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相应的解题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同学理解公式的由来以及如何运用,让学生能够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求长方形周长时,有三种解决方法: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将每个公式的由来讲给学生听,并且将这三个公式放在一起,将其中的内在联系分析给学生听。

2.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设定场景的方式,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具像的想象空间,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展开联想,帮助学生创立情景,并且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并且通过生活上的感知上升到理论知识上的认识,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在讲解立体图形的时候,如果只是凭空讲解,长方体有几个面,有几条边,以及这些立体的特点。这种讲解方式很抽象,学生听起来会觉得很陌生,很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立体图形,教学楼是长方体,足球是球体,如果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以自身实际的生活经验,体会数学知识。

3.结合生活。数学知识理论也是从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小学数学的时候,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将数学知识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通过生活中具体例子去解决数学问题,以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解完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出一道数学题,比如:老农分三次把兔子放进笼子里,第一次放进去10只,第二次放进去25只,第三次比第二次多放进去5只,一共放进去多少只兔子?在解答这道数学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假想的方法,假如把老农换成自己,把兔子换成铅笔,学生很快就可以理解这道题目的意思,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简单、具体,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来说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符合国家课改的要求。不仅能够解决僵化的教学体制的弊端,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体投入到学习当中去,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学会总结和归纳数学知识。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通过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阳金.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