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村股份合作社管理制度十篇村股份合作社管理制度十篇

村股份合作社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5:42

村股份合作社管理制度篇1

一、建水县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

根据《农业部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农经发[2007]22号)精神,建水县于2008年4月率先在临安镇城郊村委会第二十三村民小组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及临安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县、镇农经部门密切配合,村两委干部积极协助,于2008年6月25日顺利成立了第一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社——建水县临安镇城郊二十三组股份合作社。通过几年的运作,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总结了经验,带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继试点成功后,建水县按照村民自愿、民主决策、公平公正公开和规范操作的原则,坚持条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在临安镇先后成立了建水县临安镇城郊二十三组股份合作社,建水县临安镇韩家一组股份合作社,建水县临安镇城郊十二组股份合作社,建水县临安镇城郊二十一股份合作社,建水县临安镇永善社区(原永善村委会)第二居民小组股份合作社共5个农村集体组织股份合作社,涉及农户682户,人口2349人,享有股份257966股,其中集体股65828股、占25.5%,个人股192138股、占74.5%;量化集体资产总额4689.15万元(其中:临安镇城郊二十三组股份合作社519.17万元,临安镇城郊十二组股份合作社1105.20万元。

二、建水县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1.由条件成熟的村民小组写出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的请示逐级上报所在地村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进行审批,请示同意后,通过召开村民大会选举产生由组委会、民主理财小组、党员、群众代表等人组成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拟定股份合作社章程草案,商定和组织开展股东资格界定、股份配置、股份量化、股权证书制作、债权债务的清理等具体工作,并反复多次召开群众会或代表大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2.由村民小组通过村委会、镇人民政府向县人民政府农村经济审计办公室提出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请示,县农村审计办根据请示及村民小组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调查,符合要求的即成立县乡清产核资专项审计小组,按专项审计程序开展清产核资审计工作,确认集体资产量化份额。

3.村民小组根据乡镇人民政府的成立批复文件和县人民政府农村经济审计办公室提出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报告,组织召开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社股东大会或股东代表大会,通过股东资格认证、股份量化、股份合作社章程等方案;选举产生股份合作社第一届董事会、监事会“两会”成员,并召开两会成员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董事长和监事长,由董事会签发股东股权证书。

三、建水县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践证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较好成效:

1.农村集体资产明显增加

据统计5个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前村集体资产总额3331.04万元(其中:城郊二十三组股份合作社763.95万元、城郊十二组股份合作社493.33万元)。通过改制进行清产核资和相关账务处理,账面集体资产增加2405.46万元(其中:城郊二十三组股份合作社86.78万元、城郊十二组股份合作社1262.37万元),增幅72.2%;通过营运管理到今年底,集体资产总额达6701.56万元(其中:城郊二十三组股份合作社526.74万元、城郊十二组股份合作社1086.18万元),增幅101.2%。

2.规范了管理制度

通过股份合作社制定了章程,召开了村民大会,制定了村小组的民约规章,在管理上,做到了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村民组财务、事务做到大事小事集体讨论,分析研究,然后做出决定,再实施。遇到大事召开全体股东大会,由股东表决决定。做到民主、公开、透明,全体股东参与管理。,财务公开透明。村小组财务委托镇中心,按时公布财务,没有人怀疑集体的资产到哪里去了,财务全部公开透明,增强了干群的关系。

3.完善了分配制度

通过股份量化,明确了集体的家底。有了收入按比例、按股权,该集体提取的提取,该分配到个人的分配到个人。如城效十二和二十三股份合作社,2012年应收益分配166.18万元,集体提取49.16万元,占应分配总额29.6%,股民分配117.02万元,占应分配总额70.4%。

4.增加了村民当家作主的主人公意识

通过改制量化了股份,使全体村民认识到集体的资产,自己占有多少份额,心中明白,集体的资产逐年增值,自己的股份也在增值。

5.促进股份合作社物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通过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界定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员身份,保证了失地农民和农转非人员对原集体资产收益的分配权,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了稳定地生活来源,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广大股民得到实惠。如第二十三股份合作社,只要股民考取大学,一次性补助1000元助学金,股民死亡,一次性补助600元的安葬费,年满55周岁以上健在的村民可以享受老年人的生活补助,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

6.增进社会和谐,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股份制改制后,股东的身份得到了界定,并把赡养老人、教养供子女读书、违治安管理事件及违纪违法案件等与股份合作社股份的享有和分配直接结合起来,使股民的意识和素质得到提高,且由于子女可以继承老人的股份,还出现了两起争养老人的情况发生,等等。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文明新风尚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

四、建水县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几个问题的界定

对在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中涉及的资产量化、股权量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等几个关键的问题,按照因地制宜、公平公正、尊重民意的原则,由农业部门提出方案,经村民会议讨论、90%以上村民通过后实施,具体操作如下:

1.集体资产权属的界定

集体资产主要分成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股份量化只针对经营性资产进行量化,经营性资产是指登记入账的固定资产中(房屋、集体土地林地发包、开发用地),进行直接统一经营、承包或租赁经营,以及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对外投资能在当年实现经营收益的那部分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指登记入账的固定资产中不能在当年实现经营收益的那部分资产。进行直接统一经营和承包或租赁的房屋、承包土地、开发用地,以及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对外投资,以其相对应的负债都纳入产权制度改革范围。

2.集体成员资格的界定。根据各组实际,界定成员资格略有不同

享有本组收益分配权的村民是指改制前历年在春节时参加领取集体收益分红款的本组村民。

人口股是指本村民小组的村民中,现享有集体分配权且健在人员所享有的那部分股份,具体由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如城效二十三组具体是①1998年12月31日24时前按规定出生和正常迁入享有分配权且健在的人员享受100股;②1999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23日24时止按规定出生和正常迁入享有分配权且健在的人员享受60股;③2001年12月24日至2008年4月1日14时止按规定出生和正常迁入享有分配权且健在的人员享受30股;城效十二组具体是①1998年12月31日24时前按规定出生和正常迁入且健在的属本社的村民享受100股;②1999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24时止出生和正常迁入且健在的人员属本社的村民享受60股;③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0月4日16时止按规定出生和正常迁入且健在的村民享受30股。

村龄股和土地股实质上基本一样,是指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分有承包土地,现健在且享有分配权人员所享受的那部分股份。如城效二十三组是按1981年承包土地时,分有承包土地享有分配权且健在人员可享受村龄股10股;城效十二组是按1981~1982年期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分有承包土地承包土地时,分有承包土地且健在的村民,可享受村龄股10股。

界定成员资格的程序及办法: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成立组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造册享有成员资格身份证登记表进行张榜公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村民与合作社社员的权益不同之处在年终不再享有收益分配。

3.股权的设置与管理

股权设立集体股和个人股,城郊十二组、二十三组、韩家一组分别为集体股25%和个人股75%,城郊二十一组、永善社区第二居民小组分别为集体股30%和个人股70%。个人股设置:城郊十二组、二十三组分别为基本股和村龄股,城郊二十一组分土地股、村龄股;韩家一组分为土地股和人口股;永善社区第二居民小组未进行细分。各股份合作社都建立了股东名册。集体股按照章程比例提取用于扩大再生产、壮大村经济积累以及公益性开支;个人股主要用于年终红利分配。

4.产权制改革后集体经济组织的名称和定位

集体经济组织的名称为两种:原集体经济组织不变;新型集体经济的名称是建水县临安镇×××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村民组长兼任股份合作社董事长,成立股份合作社由镇政府行文批准认可,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

5.产权制改革后集体经济组织的机构和职责

产权制改革后设有村民小组(居民小组)和股份合作社两个机构,分别履行各自职责。村民小组(居民小组)主要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履行社会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职责。,股份合作社主要负责集体量化资产的营运、管理和收益分配,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由五名成员组成,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本届任期到本届村民换届时为止,其履行下列职权和义务:负责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并向股东代表汇报工作;执行股东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和组织股份合作社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审批本社各项财务开支及利润分配方案;确认发放《股权证书》,审议监督和批准股份的转让、继承、赠与;制定章程的修改方案。监事会成员三名,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本届任期到本届村民换届时为止,其履行下列职权和义务:检查股东代表大会的决议的执行情况;对董事执行公务时,违反纪律,法规及本股份合作社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本股份合作社的财务收支情况;参与本社重大的经济活动的决策。财务按上级要求委托镇中心代管;资产经营管理及产权交易严格按《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三资”管理有关文件要求,分科目进行核算;股份合作社在村党组织、村委会的领导下遵守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是村党组织、村委会的领导下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应属上下级关系。

6.产权制度改革殊情况的类别及处理程序、办法

从现在已改制5个单位看,特殊情况主要表现在:⑴部份集体土地作价入账成经营性资产;⑵个别股份合作社存在原分有承包土地现已死亡—存在有地无人者仍享有股份的现象;⑶少数出嫁妇女在产权制度改革时有地有经营权无户籍,但本组未配置股权,而其凭据《承包土地经营权证书》要求组上配置一定股权,组召开村民大会大多数群众又不同意配给,原因是与多年形成的收益分配习惯不符,致使双方难达成一致,阻碍了改革进程。现阶段只能采取多做思想工作,根据村民自治《组织法》召开村民大会表决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否则改革无法实施。

五、县、乡两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与指导的机构、职能、人员、经费现状

1.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机构

目前各级农经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主要负责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的审计工作,切实组织好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工作;全面实行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大对农村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

2.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人员

县、乡(镇)农经站工作人员即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人员,目前,建水县级农经人员有28个、乡镇农经人员有67个,全盘负责全县区域内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农村经济统计与调研及村容村貌整治、发展村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项目管理等工作。

3.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经费

建水县是农业大县,县本级财政收入少,只能保证公职人员工资及其重要行业的少量工作经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从未列入过专项工作经费。

六、存在问题

1.职能与职责不相适应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云发[2011]8号)和《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红发[2011]24号)精神,村集体资产管理职能名义上已并入乡镇恢复设立的财政所,而实际工作则一直是由农经部门负责,造成名不正言不顺,不利于细化工作的具体落实。

2.股份合作社许多具体问题尚待明确

如,股份合作社与原村民小组其任期满后进行选举产生领导不一致时,如何配合和开展工作;股份合作社与原村民小组财务如何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办理,特别是股份合作社财务核算依据不足;股份合作社与生产、流转领域的合作社运作有很大的不同,是否应到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其合法的身份和地位如何取得。

3.集体股权设置过低

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是夯实农村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的基础,但在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实践中,在股权配置上,由于必须取得大多数村民的同意,集体股设置过高过不了民主这一关,因此集体股权设置份额偏低,都不足30%。

七、建议

从建水县目前这5个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运作情况看,县、镇党委政府、改革村大部分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对产权制度改革的评价是好的,希望上级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强化,保障产权制度改革得以巩固并顺利推进。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对有利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土地整理等项目要优选予以立项和扶持。

2.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

除城镇规划重点区域外,鼓励通过村庄整治建设、中心村建设等途径撤并自然村和零星居住点,积极探索集体土地有偿使用,相关收益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村股份合作社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企业法人;改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018-02

一、企业法人的一般法理分析

企业法人是具有法定的独立财产,有健全的组织机构、组织章程和固定场所,享有民事权利,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的经济组织。确立企业法人的目的,在于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取得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拥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企业法人具有以下的属性:一是独立的主管部门,企业和主管部门之间形成不相隶属,主体身份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二是独立的企业成员,企业法人与其成员之间相互分离,各自独立参加民事活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三是独立的财产,企业法人的财产与股东的财产相分离,依法对其财产享有所有权或者经营权;四是独立的责任,企业法人的民事责任以企业自有的财产独立承担责任,同组成企业法人的成员的财产无关。

有人认为,现代企业法人就是单指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不包括股份合作制。这种看法缺乏具体分析,过于简单化。所谓现代企业法人制度,并不是指企业的具体形式,也不是指企业的具体管理制度,而是指由企业的产权结构、管理结构和责任结构所决定的企业制度。它的本质特征,从产权结构上看,关键在于法人产权的独立化;从管理结构上看,关键在于股东、法人机构和日常经营者间的相互制约;从责任结构上看,关键在于责任分明,权利义务相对应。现代社会存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只要符合现代企业法人的本质特征,当然属于现代企业法人的范畴。因此,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应该可以通过构建企业法人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这是目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总体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方向的模式选择

关于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的方向,有三种模式选择:(1)把它改制成为现代公司。部分学者认为,农村股份合作组织只是过渡形式,其改革的方向是股份公司。虽然股份公司与股份合作制相比具有产权清晰、股份开放、股权流转自由、管理专业性和科学化的优点,但是,股份公司的运作需要使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移到政府,使转制后的股份公司能够真正成为以赢利为主要目标的企业,这个基本前提在现在和将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大部分地方是难以做到的。同时,把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转变为股份公司还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需要产生相关的制度变迁成本和新的运营成本,这些都增加了相当的风险和代价。因此,目前还不具备公司制的条件,在实行公司制前还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股份合作制,而需要改革和完善的重中之重是要把其企业法人的制度形式明确下来。(2)把它改制成为合作社的形式。合作社是由发展而来的,曾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弊端是产权模糊,难以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分配平均主义色彩严重等,虽有少数人主张采用此种模式,但在实践中要真正发挥作用的可能性不大。(3)在股份合作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股份合作制继承了股份制和合作制的优点,它以盈利为目的,能建立健全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适应了我国目前农村的特点。因此,股份合作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具有生命力,是要坚持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组织形态;同时,它也应当作为企业制度体系中的一种具体形态长期存在,应当对它进行改革和完善,主要是真正建立起村民对股份的个人产权,并借鉴公司制的治理模式组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的管理结构,实现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四位一体,各执其权,而又相互监督的机制,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实现形式,使之长期发挥作用。

因此,在条件不成熟时,不主张急于改制成股份公司或重走合作社的老路子。法律应侧重引导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在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向企业化的市场经营主体转变。

三、以现代企业法人制度形式改革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

(一)以企业法人形式改革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的思路

1.体现全新的企业模式

原来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因为不规范,存在很多问题,现在要发展的方向实际上是规范的方向。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要成为规范的组织,首先它应是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设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的目的在于盈利。其次,它应是一种独立的企业形态,与股份制、合作制、合伙企业都不同,作为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种制度创新,它是适应以土地为主的集体资产所有权清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需要,采用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实现集体资产价值化。

2.体现法人组织的基本特性

要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要按照“三权”分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式,体现出出资者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体现出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相互独立。

3.体现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的性质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吸取了股份制和合作制的优点,劳动联合是基础,资本联合为条件,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企业的出资人。这一性质从根本上要求企业的法人治理必须尊重职工的意愿,维护职工劳动和投资的合法权益。

4.体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村企分开”的原则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企业对外承担有限责任,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村委会与企业组织脱钩,实行“村企分开”,企业按市场化运作。

5.体现激励和约束的权力制衡机制

法人治理机构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通过“四位一体”的协调工作来共同治理企业。所有这些机构要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既有激励,又有约束。

(二)创新公司治理模式,改革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

1.改股东代表大会制为股东大会制

股东代表大会制体现了“一人一票”的表决原则,强调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利于提高职工对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的关切程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是,“一人一票”表决权分散,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短期化行为,同时,运作效率低下,往往因经营决策受制于众人之手,无法形成集中统一的决策。另外,大多数职工不具备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致使经营管理的方针政策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而“一股一票”的表决原则,充分考虑到股东的表决力与其在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中的利益间的正比关系,有利于股东在行使表决权时,因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而谨慎、善意行使,体现出股东的投资目的及企业的存在价值。因此,“一股一票”有利于建立开放、流转的股权结构和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一人一票”体现了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本身人合的特点以及在调动职工积极性方面的作用。在实践中,应该改股东代表大会制为股东大会制,将两种表决机制各自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对两者的适用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比如说对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的分立、合并、变更、解散、股权调整、经营方针、投资计划、利润分配等经济决议采用“一股一票”;而对法定代表人或董事的任免、监事的更换等人事决议实行“一人一票”。

2.规范董事会管理行为

董事会是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的日常决策机构和经营管理机构,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股东大会负责,具体委托经理负责日常经营管理事务,并对经理进行监督和奖惩。董事会的组成,根据目前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的规模和股东人数,建议规定为7-9人为宜,董事长是法定代表人。为防止出现内部人治理问题,应大胆引入管理人员竞聘机制[1],考虑引入一些专家、学者作为独立董事进入董事会,以加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明确董事会的职权,应当属于股东大会行使的职权,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章程不能规定由董事会行使。

3.严格经理人员选用标准

经理是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中法人财产经营活动的直接管理者和决策者,统管组织日常经营管理事务,经理人员的选用直接关系到组织的运转效率和经营好坏。关于经理人员的选用问题,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应由董事会从市场招聘专业经理人员[2]。如果经理人员是村委会的干部或者政府人员就会出现“村企不分、政社不分”现象,不可避免来自上级的行政干预,难以做到真正的自主经营[3],而且村委会干部或政府人员因为其所处的环境和认识的局限性,不熟悉市场的运作规律,不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因而一般也不具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从市场招聘的经理,能够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职业生涯的特点,把自己的命运与组织的命运捆在一起,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经理人员应受聘于董事会,职权来源于董事会的授权,其生产经营活动处于董事会的严密监督之下。

4.发挥监事会监督作用

要按照现代企业法人制度要求,发挥监事会的作用,改变轻视监事会的做法。为避免监事会的有名无实,要建立起能够真正起到监督和约束的监事会。监事会要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要选聘会经营、懂财务会计和法律的人进入监事会,同时,监事会的组成要有股东代表和企业职工代表以外的监事进入,以通过建立外部监事制度来加强对企业的监督。要扩大监事会对重大业务的监督、临时股东大会的召集、任免董事经理等方面的职权,特别是要赋予监事会聘用会计师检查企业财务的权力;当股东大会不能代表企业利益时,还要赋予监事会代表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企业的职权。监事会要建立“董事、经理赔偿责任制度”,对董事、经理人员损害企业和职工利益的行为制定出具体的监督措施和制度,当董事、经理因过错导致决策失误,使企业和股东蒙受损失时,必须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郑水明.浙江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发展特点和趋势[J].农村经营管理,2008,(11):44.

村股份合作社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7月底到8月初,笔者跟随课题组导师选择安徽省舒城、休宁、濉溪3个县,采取问卷式与访谈式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深入农户家中,对安徽省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和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进行了调研。本文试图从对安徽省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出发,分析安徽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以下简称:“三资”)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可能,以期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丰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二)国内实践现状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有个别地区进行了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造的探索实践。其中不乏成功的典型,例如,2009年陕西省农村改革实验项目——西安市未央区和平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完成,全村329户村民成为新成立的西安和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这是陕西省成立的首个“股份村”;此外还有北京顺义县(1986年)、江苏无锡县(1987年)、山东淄博市周村区(1988年)、浙江绍兴东浦村(2004年)等。但也有失误的范例,例如,广东南海市(1999年);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且发展速度不快、进展不均。以上地区均为我们探索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至今,关于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的国内实践经验仍主要集中于部分发达省份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在保障农民利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在村一级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安徽省,此类实践经验基本空白。

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

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从调研结果分析得,安徽劳务输出人员占农村人口比重较大,例如,休宁县的劳务输出人口高达近40%;舒城县的百神庙镇也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建筑业工人输出数量众多。外出务工成为农村人口改善生活条件的主要途径。这样的地区现状造成了许多“空壳村”的出现——农村人口相对富裕,而村集体却相对贫穷。此外,由于农村集体组织管理者其行为往往带有明显的“内部人控制”的倾向,这也是造成一些地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不善的原因之一。总的来看,随着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土地集约化发展的加速,长期存在的集体经济产权不清晰、责任不明确、管理不民主等问题日益凸显,造成集体经济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集体资产经营效益不高,一些地区集体资产流失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如何改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与此同时,政府希望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中的所有成员能够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制对于推动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优越性非常明显。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现行这种适合于从事较低生产力水平的分散的个体组织制度很快就暴露了其局限性,如在步入较大规模生产经营中的资金缺乏、人力物力不足、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和延伸需要一种新型的制度。

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对“三资”进行股份制改造,即将农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资金都量化成为股份,建立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公司,使得其社员或村民成为股东。农村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将成为目前个体组织制度的必然替代物。

这一制度上的改革对于安徽为代表的广大中部农村地区吸收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等均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同时,它还可以顺利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虚置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农村闲置资产的盘活和土地的流转。

在对农村“三资”的股份制改造中,对于农村集体土地的股份制改造并未使农村集体失去土地所有权,农民失去的仅是一段时间的土地使用权。在坚持土地所有权国有的前提下,出让一定期限内土地上依附的使用权,而非土地本身。所以,股份制改造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经营提供了出路。当土地使用权出让之后,货币资金注入股份化改制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但其股利分红起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效果,而且相对于那些失地农民而言,他们有组织可依靠,归属感增强,激励其发展农村三产,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城市的就业压力。

此外,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可以盘活广大农村资产尤其是土地资产,促进农村资产增值,从而提高集体经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保障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的情况下,其实际控制力稳中上升,丰富和发展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三、浅析安徽省实现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的可能性

(一)实现形式

首先,股份制改造是平衡多方利益,妥善处置集体资产产权配置的过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普通成员(如普通村民或社员)虽然是集体资产的所有者,但是在集体资产管理中往往缺少话语权,他们有渴望参与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的强烈愿望。因此,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模式要兼顾政府、集体资产管理者和集体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诉求,平均量化给每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其次,治理结构层面。一般的股份制企业普遍采用了“三会一室”的治理结构,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室。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既保证了企业管理者能够充分行使职权,又保证了村集体组织成员(即股东)能够对企业管理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现了现代公司治理的理念。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份制改造要借鉴公司法的原则和要求进行设计,目的是从企业的组织制度上对农村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公司提供持久动力。但是因为由集体经济转型而来的这个特殊性,它和一般的股份制公司和一般的合作社有很大的不同。一是股份合作社的股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资人、有投资者,而是符合规定的原村民或合作社社员。二是村民股东在股权确认后,统一发给《股权证》,并建立档案,作为股东享受红利分配的依据,股权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但不得退股提现;股份合作社成员不能退出合作社,只能通过出售其所有的股票与合作社脱离关系。

再次,分配结构层面。试行工资加分红制,股东身份的村民或合作社社员的总收入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和分红四部分组成。

最后,激励机制层面。由于股权分散,小股东(原村民)把制定战略的权力交给了经理层(原村干部),只保留监督权,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搭便车”行为,股东缺乏对经理层经营行为激励和监督的能力。村的监事同其董事一样,也是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股份经济合作社与一般的股份制公司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其激励机制也应有不同的设计。

(二)实现障碍

首先,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村集体经济实力有强有弱,资产的规模有大有小,所以必须考虑具体的地区实际。在安徽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弱的现状下,需要考虑到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些特殊障碍。

其次,在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最关键和敏感的环节是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能否以集体土地使用权入股,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成符合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法人主体。目前,国内一些省市试行的股份合作的载体多数是对土地以外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进行折股量化,仅有少部分城市的部分村庄对集体土地资源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试点。这主要是由于土地作为农村的一个特殊生产要素,从生产关系、粮食安全及风险抵御等方面看,一些地区还不具备把土地股份合作制当作一种可以普遍选择的制度推行。

在具体实践中,根据已有的失败案例分析,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是其股东(原村民)大多只关心分配的结果,不大关心股份制组织的运营,更不用也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股东重分红而轻积累,导致经营管理者更多的也只能考虑进行短期经营行为,从而造成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股份集体组织是由原来的集体经济组织转变过来的,往往原村干部也在改造后的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公司中担任经营管理者,所以确定经营管理者的奖金指标比较容易出现争议。三是股份是在股份制改革时就量化到个人,集体资产人人有份,按份共有,再加上经营管理者虽然是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但大多来自本村村民,管理者所拥有的股份便是按规定取得的,比起一般的村民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因而很难实行股权激励。

四、结束语

面对安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现状,本文对安徽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性进行了考察。综上所述,安徽省实现对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和对“三资”进行股份制改造,是转型期中部地区农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城镇化进程中的必要环节。但是,由于集体经济的基础较为薄弱,这一模式的实现过程必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障碍有待解决。

参考文献:

1、蔡小平.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经营模式——农村土地股份制的探索[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2).

2、樊鹤春,马洁峰,戴贵贤.南京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现状及对策[j].江苏农业经济,2009.

3、王建华.苏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05(8).

4、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商务印书出版社,2002.

村股份合作社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产权模式;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064-01

1合作制

合作制是在对县(市)联社和乡镇农信社及其分支机构进行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按照“一县一社、统一标准”的原则,合并法人,把县、乡两级农信社的两级独立法人体制改制成县为统一法人的体制。合作制把社员服务作为主要的经营目标,管理方式上实行“一人一票”制;盈余分配标准是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和贡献大小,限制股金分红。

1.1合作制的优势

狭义的合作经济就是经济弱小者以互助自救为动机的经济联合。中国广大而分散的农户是弱势群体,是很难得到商业化金融支持的,他们客观上需要有一种灵活方便的金融服务组织来满足他们对资金的需求,农信社就是为满足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制度。

在合作制下把农信社办成真正的合作金融机构,能使农信社摆脱追求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束缚,立足农村、服务农民、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最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1.2合作制的缺陷

(1)社员自愿入股难以实现。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清晰,社员的权益难以保障,广大农民入社积极性不高。

(2)社员民主管理没有保证。农村信用社经营规模小、效益差,难以承受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党政组织几套班子的折腾。而且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农村信用社由县联社委派、理事长兼任主任的制度安排使民主管理虚空。

(3)主要为社员服务存在现实困难。我国农村信用社业务运营与商业银行基本没有区别,在选择客户时偏好于选择效益好的企业,对社员个人贷款存在多种限制。

2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

在农信社基础上改组成立的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主要特点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从管理方式上实行“一股一票”制,不允许股东退股,只能转让;从组织体系上看,是自上而下控股;从分配方式上看,盈余分配标准是股东的出资额。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

2.1优势

(1)规范的股份制具有明晰产权、强化约束机制的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农信社所有者缺位问题。农信社实行股份制改造后可以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离”。

(2)股份制具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农信社民主管理难以落实的问题。必须实行“一股一票制”,股东决策权的大小取决于出资额占总股本的比例,农信社的决策者、经营者都是由股东人会民主选举产生的,从而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

(3)股份制具有吸纳资本的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农信社抗风险能力薄弱的问题。实行股份可以转让、股金不得抽回的原则,利润由股东共享、风险由股东同担,这样可以确保发起人股份的稳定,增强股东的凝聚力。同时股份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随着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盟。

(4)股份制具有权利制衡的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农信社难以规避不合理行政干预的问题。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是一个具有高度独立性的市场主导型企业法人,有着科学、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十分有利于规避不合理行政干预。

2.2缺陷

(1)改为股份制的模式对农信社的资本、资产及运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信社难以达到要求。

(2)农信社原有“三农”方面的业务和机构均面临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转型,依据集约化经营原则,会出现信贷资金从农村向城市逆向流动,在传统农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必将加剧农村金融抑制。

(3)导致“利润最大化”目标与“支农”义务之间的失衡。由于监管上存在的难度,可能出现“内部人控制”。股份制改造后,股东决策权的大小取决于出资额占股本的比例,如果不设置严格的监管,容易造成大股东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3股份合作制

在农信社基础上改组成立的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就是按商业性银行机构的各项要求将农信社逐步纳入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轨道,既保持了原来合作制的基本内核,又吸收了股份制的优点,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具有自我约束力,是一种新型的混合经济组织。

3.1优势

股份合作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把合作制的互助与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结合了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设置资格股和投资股,扩大了股本来源范围,有利于扩大资本实力,还从股权结构和治理架构上确保了改制后的农信社不偏离服务“三农”的方向;②避免了农村商业银行产权体制设计方面可能出现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对农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还可以部分地满足政府的支农要求。

3.2缺点

(1)不能有效解决所有者现实缺位的问题。实行股份合作制后,股权分散,小股东可能对参与民主管理表示理性无知,采取搭便车行为,不关心对农村合作银行的监督,他们对农信社的所有权难以体现。

(2)股份合作制的内在稳定性是有限的,当业务量增多,要求银行增股扩股从而扩大规模时,合作制往往容易让位于股份制,。

(3)难以有效解决民主管理不易落实的问题。股份合作制并不鼓励持大股,持大股者与持小股者同权。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大股东说了算的现象很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重要决策难免仍是由行长们说了算,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

4结论

三种模式在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所有权控制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等主要方面作用趋同,均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在支农作用、金融服务和创新能力、增资扩股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以及获取利润能力等方面却差别较大。

因此,在现有的体制下,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信用社应该走多样化道路,允许多种模式的并存。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农信社的实际情况选择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作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模式。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资产结构优良的农村信用社,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农村商业银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良好的,暂不具备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农村信用社可以实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

参考文献

村股份合作社管理制度篇5

一、合作制

合作制是在对县(市)联社和乡镇农信社及其分支机构进行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按照“一县一社、统一标准”的原则,合并法人,把县、乡两级农信社的两级独立法人体制改制成县为统一法人的体制。合作制把社员服务作为主要的经营目标,管理方式上实行“一人一票”制;盈余分配标准是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和贡献大小,限制股金分红。

(一)合作制的优势

狭义的合作经济就是经济弱小者以互助自救为动机的经济联合。中国广大而分散的农户是弱势群体,是很难得到商业化金融支持的,他们客观上需要有一种灵活方便的金融服务组织来满足他们对资金的需求,农信社就是为满足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制度。

在合作制下把农信社办成真正的合作金融机构,能使农信社摆脱追求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束缚,立足农村、服务农民、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最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合作制的缺陷

第一,社员自愿入股难以实现。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清晰,社员的权益难以保障,广大农民入社积极性不高。

第二,社员民主管理没有保证。农村信用社经营规模小、效益差,难以承受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党政组织几套班子的折腾。而且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农村信用社由县联社委派、理事长兼任主任的制度安排使民主管理虚空。

第三,主要为社员服务存在现实困难。我国农村信用社业务运营与商业银行基本没有区别,在选择客户时偏好于选择效益好的企业,对社员个人贷款存在多种限制。

二、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

在农信社基础上改组成立的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主要特点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从管理方式上实行“一股一票”制,不允许股东退股,只能转让;从组织体系上看,是自上而下控股;从分配方式上看,盈余分配标准是股东的出资额。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

(一)优势

第一,规范的股份制具有明晰产权、强化约束机制的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农信社所有者缺位问题。农信社实行股份制改造后可以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离”。

第二,股份制具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农信社民主管理难以落实的问题。必须实行“一股一票制”,股东决策权的大小取决于出资额占总股本的比例,农信社的决策者、经营者都是由股东人会民主选举产生的,从而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

转贴于第三,股份制具有吸纳资本的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农信社抗风险能力薄弱的问题。实行股份可以转让、股金不得抽回的原则,利润由股东共享、风险由股东同担,这样可以确保发起人股份的稳定,增强股东的凝聚力。同时股份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随着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盟。

第四,股份制具有权利制衡的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农信社难以规避不合理行政干预的问题。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是一个具有高度独立性的市场主导型企业法人,有着科学、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十分有利于规避不合理行政干预。

(二)缺陷

首先,改为股份制的模式对农信社的资本、资产及运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信社难以达到要求。

其次,农信社原有“三农”方面的业务和机构均面临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转型,依据集约化经营原则,会出现信贷资金从农村向城市逆向流动,在传统农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必将加剧农村金融抑制。

最后,导致“利润最大化”目标与“支农”义务之间的失衡。由于监管上存在的难度,可能出现“内部人控制”。股份制改造后,股东决策权的大小取决于出资额占股本的比例,如果不设置严格的监管,容易造成大股东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三、股份合作制

在农信社基础上改组成立的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就是按商业性银行机构的各项要求将农信社逐步纳入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轨道,既保持了原来合作制的基本内核,又吸收了股份制的优点,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具有自我约束力,是一种新型的混合经济组织.

(一)优势

股份合作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把合作制的互助与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结合了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设置资格股和投资股,扩大了股本来源范围,有利于扩大资本实力,还从股权结构和治理架构上确保了改制后的农信社不偏离服务“三农”的方向;二是避免了农村商业银行产权体制设计方面可能出现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对农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还可以部分地满足政府的支农要求。

(二)缺点

首先,不能有效解决所有者现实缺位的问题。实行股份合作制后,股权分散,小股东可能对参与民主管理表示理性无知,采取搭便车行为,不关心对农村合作银行的监督,他们对农信社的所有权难以体现。

其次,股份合作制的内在稳定性是有限的,当业务量增多,要求银行增股扩股从而扩大规模时,合作制往往容易让位于股份制,。

最后,难以有效解决民主管理不易落实的问题。股份合作制并不鼓励持大股,持大股者与持小股者同权。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大股东说了算的现象很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重要决策难免仍是由行长们说了算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

四、本文的主要结论

三种模式在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所有权控制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等主要方面作用趋同,均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在支农作用、金融服务和创新能力、增资扩股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以及获取利润能力等方面却差别较大。

因此,本文认为,在现有的体制下,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信用社应该走多样化道路,允许多种模式的并存。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农信社的实际情况选择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作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模式。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资产结构优良的农村信用社,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农村商业银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良好的,暂不具备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农村信用社可以实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

参考文献:

村股份合作社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经组织 产权制度 改革 探讨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概念

农村股份合作制是对原有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明晰集体资产归属,以资产合作为主的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它保持了股份制中筹集资金、按股分配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又吸收了合作制中按劳分配和提取公共积累等基本内容,是集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集股份制与合作制优点于一体的新型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形式。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城镇周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多或少都面临着资源的重新配置、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资产被大量平调或流失,严重损害了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失地农民不断增多,甚至出现了不少“无地村”、“无地户”,农民,尤其是失地农民,仅靠征地补偿费和外出打工收入难以解决长远生计,农民利益因此受到严重侵犯,现行的集体资产管理模式不能实应新形式下的要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已日渐突显出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已是解决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过程中面临新问题、发展生产力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需要。

以明晰集体资产产权为目的,以推进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以在坚持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繁荣安定,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而建立的集体经济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三、建水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现状

2008年6月25日,建水县第一个股份合作社一临安镇城郊二十三组股份合作社的成立,打响了全县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头炮,为我县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了个好头,对我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今后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随后,在坚持广泛协商,民主自愿、稳步推进,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前提下,在《农业部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农经发[2007122号)的指导下,我县先后以又成立了临安镇韩家一组股份合作社、临安镇城郊十二组股份合作社、临安镇城郊二十一股份合作社和临安镇永善社区(原永善村委会)第二居民小组股份合作社,以上股份合作社涉及改革农户682户,人口2348人,共计量化集体资产总额4069.95万元,配置总股份达230318股,其中集体股60778股、个人股169540股。

四、建水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这些股份合作社的成立,标志着我县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壮大,操作程序不断规范,内容不断充实,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使集体经济产权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民实现了身份的转变,农民变成了股民,对集体资产营运和处置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得到了真正地落实,成为集体资产管理的真正主人,真正实现了民主管理,调动了农民股东的积极性,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集体资产的营运、处置得到了有效地监督,集体资产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制止了对征地补偿费、集体资产的分光、吃光现象,确保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使村集体经济得以发展壮大;

3.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实行改革后,集体资产的管理公开、透明,制止了集体资产的营运和处置少数人说了算的问题,还领导干部一个清白;

4.股份合作制通过科学量化、合理设置、公平界定集体资产产权,有效地解决了长期积累的种种社区成员利益矛盾问题。同时进一步明确了集体资产的归属,强化了集体资产的人格化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理顺了分配关系,改革后,农户分配按章程实行按股分红,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解决了农村历来分配难的问题,减少了因集体分配不公而上访的事件,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5.对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后,解决了在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过程中村集体资源的重新配置,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引发的利益冲突。

五、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股份合作社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

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社是在民主自愿的基础上经当地人民政府的批准而成立,但股份合作社成立后,政府部门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对股份合作社的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

2.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社在股份的设置上实行一组一策,股份的设置随意性大,有的按仅现有人口设置、有的结合农民承包土地和村民迁入该组的时间长短设置。

村股份合作社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民利益;规范要点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土地制度的创新,又是经营体制的创新。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需要解决的核心命题之一就是: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中如何保护农民利益。因此,本文通过梳理丰富多彩的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践,围绕保护农民利益的制度安排,归纳出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十大政策规范要点。

一、赋予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地位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是土地股份合作制中的主体,实践中多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还没有被赋予法律意义上的主体(没有营业执照或工商部门授权所发),使其在对外经营中处于尴尬地位,因此,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首先就要从法律上赋予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主体地位,“名不正,则言不顺”。作为过渡性安排,可由各级工商管理部门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暂行条例》或由工商部门授权农业部门(如区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进行注册登记,发给营业执照。

二、明确界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指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在农村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的一个区域范围(或打破内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界限),将集体全部资产作价入股,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或者不作价入股,把集体土地集中规划、管理和经营,所得收益按照股份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其实质是将集体资产量化到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通过股权实现社区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民主管理和利益分享。其本质特征表现为(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构成要件):一是自愿入股;二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为主体;三是股东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四是按股分配,并以重点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利益和盈余全部返还为基本原则。其中,最核心的特征是“股东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为主体。股东代表大会股东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是由农村集体所有权性质决定的,农村集体成员应当以民主的方式参与集体财产的经营与管理,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是合作制与股份制的本质区别之一。因此,在法律政策规定中,必须强制规定,并细化到“重大问题必须由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并在决议中由代表签字(或画押),且签字记录由政府授权部门备查”的规定,唯此,才能将保护农民民利落到实处。

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为主体就是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中必须有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如果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比如只以集体其他资产(包括非承包土地)入股暂不纳入土地股份合作制范畴。

三、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利益

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和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有本质差别,在股权设置上必须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和其他股区别开。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和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本质差别表现在:第一,取得的权利基础不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基础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依法可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中,本质上发生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所获得的股权,不仅仅具有组织生产、决定分配和福利等经济功能,更具有投资功能。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是以社员权为基础获得,根据农村集体所有权的性质,农村集体成员可以平等的分享集体财产所生利益,因此其股权仅具有组织生产、决定分配和福利等经济功能,不具有投资功能。第二,股权流转上的不同。由于两种股权获得的权利基础不同,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应当具有开放性,可以不受社区的限制,在法律政策规定上,应当允许依法进行转让、赠与和继承,在转让时,同等条件下本社区农民有优先购买权(根据土地承包法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原则的规定)。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具有封闭性,可以限制社区外的流动,但是应当允许在本区范围内进行转让、赠与和继承。第三,红利分配上的不同。虽然作为农村社区成员具有平等分享集体财产所生利益的权利,但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无论在法律规定上,还是在中央政策规定上,都作为农民一项重要权利给与强保护,因此,在红利分配上应当给与倾斜。在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和其他资产量化股时,土地承包经营权股的收益权“大于”或“优先于”其他资产量化股的收益权。因此,法律政策安排中可以考虑“鼓励(或强制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不低于入股前土地收益或在保底基础上的分红。”也可以规定“用一定的比例限制其他资产量化股的分红”。特别注意,随着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与社员增量资金、甚至社会资本进行对接,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政策必须规定要对量化的集体资产(尤其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评估,甚至是必须“由专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四、真正落实盈余返还

盈余返还是合作制的本质规定性之一,因此,在股权设置上,没有必要保留集体股。集体股(量化后留出一部分归集体或原集体资产没有量化部分)存在产权主体模糊问题,现实中既设集体股又提取公积金,从道理上讲不通,且不易透明。因此,在法律政策上应规定“鼓励取消集体股,用统一的法定公积金和定比管理费的方式,维持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高效运行”。“如果仍保留集体股,则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财务会计必须托管给社会专门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所需费用政府给予补贴”。为此,才能建立起一个既廉洁又低成本高效运行,维护农民利益的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五、如何解决入(退)股自由问题

农民是否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应当由农民自己决定。因此,在法律政策规定上应当强调“与每个土地承包权人签订入股协议”,而不能被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取而代之。关于退股问题,应当区分两种情况:一是一般退股,即股东在具有本社区社员身份情况下的退股。为保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经营的稳定性,以不允许退股为宜;二是特殊退股,即失去本社区社员身份情况下的退股。由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直接从集体经济演化而来,其股权由土地承包经营权投资或由集体资产量化到个人而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本社区社员身份的丧失而丧失,本社区社员身份消失,自然也失去平等获得本社区集体财产收益的权利,因此,后者实质上不存在“退”的问题,而是“失”的问题。后者在退股时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偿。关于什么情况下“失股”和补偿多少的问题,应在章程中自行明确规定。

六、完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章程

章程是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宪法”,不仅内容规范而且要有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章程内容一般包括: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名称及住所;股金总额及每股金额;股东资格及权利义务;股份种类设置办法;股东代表大会的组建、职权和议事规则;董事会及监事会的选举产生、人数、任期、职权和议事规则;法定代表人和经理的任免及职权;财务管理及利润分配办法;股份流通及退股;章程的制定与修改;股东代表大会认为必要的事项。建议政府出台示范章程,以指导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章程的制定。

七、防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公司或是附属公司与在本公司直接或间接占有权益、存在利害关系的关联方之间所进行的交易。在现存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与外部主体的经济交往中,出现了村干部既是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成员,又是外部主体(如公司)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现象。这样在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与外部主体谈判中(包括合资、合作、土地租赁、承包等经济活动中)有可能出现“非公允价格”,形成利益输送,损害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成员的利益。所以,法律政策应规定,“凡构成关联交易行为,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必须依法披露,不披露或迟披露、不完全或不真实披露均构成违法;如果依法披露,关联交易中的关联方必须回避”。

八、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债、破产时土地承包经营权股的特别规定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事物,且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先例所循。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没有建立起全民覆盖社保体系下农民保障功能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中,暂时应规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债,不得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间接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不得进入破产资产”。

九、快速提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能力素质

快速提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经营能力和素质,是对农民利益最好的保护。在与其他经济组织交往中,信息不对称、领导人眼界和知识结构是影响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效能的最重要变量。因此,政府应当“鼓励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选用职业经理人,政府财政适当给予职业经理人工资收入补贴”。

十、尽快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法”,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法制轨道

目前实践中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极大影响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尽快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已是当务之急。在法律规定中,应当明确以下几方面:根据“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规定设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设立和登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股权结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组织机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法律责任等内容。

综上所述,完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保护农民利益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钱钟好,曲福田.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经济分析[J].管理世界,2006(8).

2、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王建华.苏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管理理,2005(8).

4、刘学侠.土地股份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2007(7).

村股份合作社管理制度篇8

一、农村改革的主线是产权制度改革

现代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制度是制度集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国家保护有效率的产权制度是形成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从而使得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对社会经济行为的影响和激励。我国农村改革也正是从产权制度的变革开始的,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行是一场深刻的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人民公社体制下集体经济的产权安排形式,对任何单个社员来说,都不拥有相对于其他成员的对生产资料排他性使用、转让、收益和处置权,产权的激励效应基本消失。对于这种产权安排,农民在生产劳动中采取“磨洋工”等办法进行消极抵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我国农村逐步推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改变了原有集体土地产权形式,变土地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为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创造了在土地集体所有前提下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成功经验,使农户拥有了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获得了经营自主权,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和农村经济的微观主体。家庭承包经营制体现了产权可分离性的特征,虽然它并未赋予农民完备的土地产权,但是它强化了农户对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为农村和农业的有效投入提供了有力的激励机制,带来了农业的高速增长,具有明显的经济绩效。据林毅夫等人的研究,这项改革使农业生产增长了46.89%。 

实践证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关键问题在于农民集体所有权这个权利是虚置的,房屋所有权没有法律程序的确认,从而使农民对各种农村资产的权就被国家和村集体单位在行使他们的权利时侵蚀掉。所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着眼点就应该是把农民集体的这种虚置的所有权实在化,产权制度改革必然成为农村改革的主线,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产权制度变革的要求,当前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正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仍然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

近几年,为统筹推进“三化”联动,成都周边区县开始积极探索以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索。通行的办法是,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经过清产核资,将集体资产和人口股量化到户到人,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归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所有,社员则以股东的身份享有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按股分红的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这一产权安排具有明显的经济绩效。首先,社员享有了收益分配权,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集体经济与社员利益关系不紧密的问题,提高了农民对集体经济的关注程度和参与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其次,一人一票的决策权的配置,使得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体现。第三,农村于部的权力受到了制度的约束和民意的监督,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感,较好地克服了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抑制了铺张浪费,保障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第四,理顺了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减少了社区集体对农民的束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相对于原集体经济组织或经济合作社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受到了社区农民的普遍拥护。但是,在实践中,股份经济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一人一票的表决制度下,经营管理者的投资决策难度较大,容易错失发展良机;二是在人人有份的平均主义的股权设置条件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影响了经营者积极性的提高;三是股东较为关注分红,对年度分红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的压力不断加大,尤其影响集体积累和长远发展;四是缺乏经营管理人才。股份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多为农村两委干部,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实际上,上述问题的产生也是股份合作制的特征所决定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仍然延续了人民公社体制下产权安排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合作制封闭性条件下社员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或资格所决定的。在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阶段,要保证初始产权安排的公平合理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必须顺应这些特征。但是,股份经济合作社最终只是一种过渡性的组织形式,在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完成以后,必须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逐步深化产权改革。只有深化产权改革,彻底改变村社产权安排形式,才能解决股份经济合作社所固有的问题,使其逐渐发育成为按公司法规范的股份制企业。

三、以明晰产权为基础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发展

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领农村改革的基本原则。在明晰农村产权权属的甚大耻,实施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其最终的方向是将传统的集体经济发展成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公有制经济,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在推进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指导,引导好、保护好股东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当前,深化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赋予股东股份的实质性所有权。要进一步明确股东对所持股份的收益、转让、继承等权利和参与决策的权利,使之具有完备的股权性质。

二是积极培育规范股权流转机制。随着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发展,由于家庭的迁移、缺钱而急需变现财产、控股动机的产生等原因,股权的流转将会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出现。为了确保股权的规范、有序、顺畅流转,必须防止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股东利益受损。股权转让有可能使经营管理者或部分股东利用自己的自然控制者的地位或自己的信息优势,以较低的价格获取他人的股权,并最终持大股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企业所有者。因此,在赋予股东可转让的股权的同时,应由具资质的评估机构对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并及时公开有关信息。同时要依托股权交易市场,在区(市)县域范围内统一建设股权交易的市场,为股权的流转提供平台,并办理有关股权转让手续。

三是妥善处置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公积金、公益金。公积金、公益金的提取,在公益性社团法人和经营性企业法人中有着不同的用途。为了避免公益性资金的流失,在深化改革、赋予股东终极所有权的过程中,对历年积累的公积金和公益金的处置,应由股东代表大会重新以决议的形式加以明确。

四是积极推动股份经济合作社向现代企业转变。随着股权的流转、集中和股权结构的调整以及股权的重组、拍卖,股份经济合作社应适时引入公司制的内部治理结构,变一人一票的表决机制为一股一票的资本多数决的表决机制,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的组成结构,提高经营管理层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股份经济合作社逐步蜕变为现代公司。

村股份合作社管理制度篇9

一、目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村集体资产产权不够明晰,村民的主人翁地位较难落实。村级集体资产从法律上讲是共同共有关系,即全村村民共同所有。事实是村集体资产与农户利益没有直接挂钩,每个村民(共同共有人)究竟拥有多少资产从来没有界定过,集体资产经营所得与社员的分配也没有直接的联系,村民唯一的办法就是一有机会,就向村里讲条件借机敲一笔(这是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源之一)。其次,每个村民是村集体资产的天然所有者。而现实是村民因某种原因脱离这个组织(如招干、出嫁)就不再是这个资产的所有者,不管你曾经为这个组织积累财富做出过多大贡献(这也是管理者短期行为较明显,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的根源之一),而那些没有贡献的人一旦进入这个组织也能自然成为所有者,这种混乱的产权关系造成村民对集体经济运行质量关切度不高,影响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据笔者了解到的总体情况看,村集体收益真正用于村民福利的,实际能享受到的仅占全体社员的70,还有近30的人基本上享受不到集体经济的收益。

2、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监管。村集体的组织形式是以行政村为单位,政社合一的体制,行政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经济合作社三位一体,即三权合一。这种交错兼职,使集体资产的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没有得到有效的分离(这为滋生腐败提供了土壤)。村民对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相对薄弱,体现他们决策权、监督权的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财务监督小组等职能多流于形式,多数村都是事后通报和事后监督,一些重大项目的决策缺乏科学论证,盲目性比较大,管理效能比较低。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村民们对村务管理或多或少都存有疑义,群众辱骂村干部,上访事件时有发生。有个村理财小组的印章由村长把持着,在20__年村委换届选举时,村民提出“先清理村务帐目,再进行村委选举”的要求。

3、城市化及“村改居”工程给村集体资产管理带来新课题。城市化必然加大对城郊农村的征地,农民失去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后,无论愿不愿意“农转非”,他的一切生活都已经城市化了,一切生活用品都要到市场去买,增加了生活成本。虽然征地后农民得到赔偿,由于农民缺乏创业能力,到手的赔偿款不能变成“活钱”,农民也只有坐吃山空,如何使集体资产增值保值,安排好成员的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村财收入不同的村做法各不相同,总体情况是村财收入好的村如西山、北门等村民得到的实惠也就多,希望作强作大村集体经济,要求再次分配村集体经济的愿望起来越强烈。其次,村委会改居委会,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而且涉及到经济实体上的变化。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机构,并非一个经济上独立的实体,就是说不能像村委会那样拥有集体资产运营,而原来村的集体资产在“村改居”后,其产权归属就成为矛盾的焦点。

二、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对我县城市化战略的意义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以村集体经济组织(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在不改变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原集体经济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折股量化到人,社员按照股份合作章程一股一票参与管理,按股分红。它为解决“拆迁难、“外嫁女身份”、“农民流动”、“征地瓶颈”等难题提供了一种制度安排。

1、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有利于明晰产权,清理历史遗留,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造,对集体进行清产核资,理清历史遗留,摸清家底,使群众做到心中有数,消除群众的一些疑虑与误解。村民按照握有的股权份额获取红利和承担风险,持股者的受益权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业绩的高低好坏直接有关,这就使得农民从自身利益出发,必须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再者,现代企业制度下,完善的集体资产运营监督体系,较好地解决了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干群矛盾,对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有进步意义。

2、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有利于激活生产要素,促进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并不完整,是一种残缺的权利,没有法律凭证,不能用于出租、转让、抵押等融资活动。“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经理”的股份合作模式,一方面能有效地吸引外部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顺利地在企业中集结,从而扩大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突显集体经济在抗击市场经济浪潮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等方式,打破社区封闭性,实现跨村、区域之间的合并重组,在优化股权结构的同时实现资本扩张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此外,通过把资产量化到户,确定了资产享受对象和份额,解除了村民群众对集体(土地)资产的依附关系,村民手中的股权可以抵押、质押、继承和买卖,这能有效促进村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特别是我县外出经营小吃的农户就可以用股权进行抵押、质押或转让来筹措资本金(一般一个小吃店需要资源共享本金4万左右)。

3、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有利于破解“城中村”的难题,促进城市化建设。我县对城区已着手实施“村改居工程”,如行政村合并,撤销村委会,建立居委会,由政府负责社区福利事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必然使经济职能和管理职能分离,有利于撤村建居后行政管理社区化,使城中村真正融入城市,理顺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使传统农村社区的软件和硬件达到城市社区的标准。此外,通过适当把股份分红与社区的管理事务挂钩,可以促使股东认真履行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征兵等义务,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在农村中的各项政策。

4、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有利于解决征地难的问题。我县的城市化步伐正在加快,近郊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如凤岗街道的西门村20__年耕地面积791亩,20__年耕地减为736亩,北门村20__年耕地面积2335.5亩,20__年耕地减为1683亩。由于建设步伐和资金等问题,城市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征地中一般实行“开发到那里,就征到那里”的流动模式。它带来一些实际问题,随着开发建设的力度加大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的价格不断飙升,农民的土地价值观念不断加强,对土地征用的补偿款要求越来越高,附带条件层出不穷,使征地工作越来越困难,并引发一连串的社会矛盾,如凤岗街道的古县村因为征地补偿款的分配使村委会无法开展,街道只好派出有经验的干部去化解矛盾。实行股份合作制后政府面对的是合作社而不是一个个的农户,有利于协调解决一些城市化进程的棘手问题。

5、实施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造,有利于盘活集体资产,增加财政收入。长期以来,农村中广泛存在村民对集体经济“看得见、摸不着、用不到”的现象。进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改造后,允许出资认购股权和股权可以继承、转让、抵押、赠送,实现了股权的"商品化"和"货币化",体现了股权的内在价值。股份企业作大作强不但要交所得税,还要代交股民的“红利税”,而且股权的转让、赠送、继承也是要按规定纳税的,这对增加财政收入是有益的。

三、我县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造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全国许多省份已经或正在进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工作,成熟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模式有:广东南海区模式、浙江海曙区模式、北京昌平区模式等,其中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模式对我县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造更具参考价值。结合我县正在实施的“村改居”工程,我们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我县城市化发展规划,对村级集体经济实施股份制改造。

第一、确定思路、搞好宣传。首先是成立由党委、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严格审定试点工作方案,对涉及重大的政策、业务问题严格把关,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程序等提出明确要求,对改革工作中的问题或困难积极协调解决,推动工作顺利开展,确保试点工作不断推进。其次是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先行,通过深入宣传,让广大村民和基层同志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对推进“三农”转型、明晰产权主体、理顺分配关系、规范经营行为、保护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消除思想顾虑,积极营造改革氛围,使其能够主动参与改革,从而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清产核资,搞清家底。首先是成立清产核资小组,按照一定的土地现价标准以及农业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资产所有权界定暂行办法》等规定,对集体所有的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全面清查核实,对各种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关系进行界定。其次是将集体资产清查核实和产权界定结果在村集体范围内予以公布,让村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并报农业局审核鉴证,办理产权登记。

第三、树好典型、完善制度。对村级经济实力较强、有相对稳定经营收入来源的村,如凤岗街道办的西山、北门、东山等经济实力较强的以及南阳的华村和高砂的龙兹村等集体意识观念强的村(这两个村在集体林权改革时就采取了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开展农村股份合作制试点。此外,要抽调一些既有一定农村工作经验,也懂股份制的同志参与此项工作的试点,以备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全面推行股份制改造工作奠定基础。具体的做法是:

1、确定股份,合理量化到人。按照“固化股权、出资购股、合理流动”的原则,确定折股量化的范围和股权设置的类型并向村民颁发《股权证书》。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前提下按“劳龄”或按人口数量和劳动贡献设定个人股的比例。改制如果以村为单位,队与队之间存在资产、资源差异,在量化个人股时,可以体现差别。如:假设有a、B两个村小组,农业人口各为100人,分别拥有集体资产300万元和20万元。如果不先量化到个人、人均为1.6万元,B小组无偿平调a小组资产140万元。如果先量化到个人,则a小组人均为3万元,以100元为一股,每人300股;B小组人均20__元,按100元一股,每人20股。两村合并后,量化到个人的集体总股本为320万元,总股份为3.2万股。假设该年可按股分红32万元,每股10元。原属a小组的农民人均可得3000元,原属B小组的农民人均可得200元。对新增人口采用募集股的形式,通过有偿方式取得股份,是社区型股份合作制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重要一步。个人股不仅具有收益权,还具有了可计量的集体资产价值,从而使得股份流通有了价值基础。

2、制定章程,成立机构。制订章程时坚持“群众公约服从国家法律”的原则,就村民关注的问题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征询意见。在此基础上,参考章程示范文本草拟章程,把章程草案分发到各户征求修改意见并反馈修改。机构设置问题,不能就名称改名称,换牌了事,要将村委会的职能进行划分,实现政社分离,经济部分职能完全转入到新成立的股份制公司,由其进行相适应的产业投资,保证参股村民的长期利益,采用期权和直接奖励相结合的方式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健全经营者业绩考评机制,让利益与风险直接挂钩。“城中村”要实现居委会与股份制公司完全脱钩,居委会不得参与经济运作,使其独立成为

经济法人代表。3、召开股东大会,建立股份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设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股东代表要求年满16周岁,由股东会议选举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大会差额选举产生;股份经济合作社制订的《章程》,股东代表大会通过后生效并严格执行,股东代表实行一人一票制。

4、依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村集体经济组织改为股份合作社以后,必须依法进行登记,确立法人资格,将其建成资产经营投资公司或类似于资产经营投资公司的合作经济组织。

村股份合作社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公有制框架;农村土地制度;土地股份制改革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且要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简要说明了现行土地制度的不足,明确表示要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一、集体所有制框架中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农户拥有产权的土地股份制是较好的制度安排

我国农村传统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产生了很多难以解决的与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相矛盾的现实问题,而土地私有化和国有化两条道路又走不通,那么,现实选择的可能性就在于对传统的集体所有制进行产权制度而不是土地所有制的根本改变上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新的实现形式。这种改革是努力把那种“人人都有,人人都没有感觉到”的抽象的集体所有制改革为农民可以实实在在地感觉到的、具体的、人格化的集体所有制。在这里,农民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分子而成为土地的现实的所有者。集体所有的土地通过股权化,折股量化到农民个人头上,使农民切身感受到自己是集体土地的真正所有者,是集体土地的真正的股东。其股权可以转让、可以抵押,同时农民个人又不能完全与集体相脱离。农民集体是土地股份制的董事会,它由股东构成,同时又可以决定每个单个股东对土地所拥有的产权的流转和最终处置权。这实际上是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高度自治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之间既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土地股东与股东的关系,又是一种土地合作关系,即土地股份制。在这种新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中,其集体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以行政村委会或自然村民小组为代表的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农民在土地上的切身利益不再是由村长或村支书说了算,而是真正交给农民集体讨论投票决定;其农民也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仅仅是在土地承包关系上的生产经营者,而是拥有土地股权的,对自己所拥有的土地股权可以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进行自由处置的股民,是自己土地的真正的实际所有者。

(二)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做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新的实现形式,让农民个人作为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真正实现其土地权益的实践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以及四川、山东、福建、浙江等地区扩展,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主要做法有:

1、土地折股。将土地作价投股,即按征地价或者按不同土地的年纯收入计算以及按各种综合因素折算,使土地实行货币化。

2、股权设置。基本股权结构为集体股和个人股。集体股指原集体资产折价入股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所持有的股份。个人股一般分为土地股、基础股、贡献股等几种。土地股是农民将原来承包的土地折价入股后所占有的股份;基础股是原集体资产折价后,配给农民所有的股份;贡献股是根据农民对集体经济的贡献大小,以年龄或参加土地承包次数为依据配给农民的股份。

3、产权界定。社区组织股份合作制的土地使用权全部收归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对农地采取家庭或专业队投包,社区成员享有的土地股份不具有完整意义的所有权,不能买卖、转让和继承,只能分红。

4、分配方式。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利润分配方式,是在缴纳有关税费、偿还到期债务、弥补上年度亏损、扣除生产发展基金和公益金、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行政开支和干部报酬的基础上,以其总余额按股分红。

5、组织管理。土地股份制实行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管理制度,股东由农户或村民小组产生,股东代表大会是股份合作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是股份合作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监事会是股份合作组织的监督机构。

(三)当前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1、对土地股份合作制缺乏明确的认识。由于中央对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还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一些地方对土地股份制心存疑虑。一些地方,虽然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但没有改革的动力。也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对土地股份合作制缺乏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认识。

2、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和规范。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和农民的自发行为,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指导措施,一些内部管理制度还有待于规范和完善。

3、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法律地位不清晰、政策不明确。由于国家对土

[1] [2] [3] 

地股份合作制企业没有立法,不能得到国家法律和行政机关的承认,工商管理部门不予登记注册。同时,税务部门按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对村民获取的股金红利将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积极推进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对策思考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是对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和有益探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以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明晰农地产权,土地股份制通过对包括集体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将农民和集体土地的经营权价值化,赋予农民分红权利,将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使用权实行三权分离,从而明确了农村土地的产权。

、有利于集中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土地股份制有效地解决了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土地抛荒问题,促进了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利于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及第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农民土地承包权的量化入股,参与分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有利于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促进社区、跨所有制的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新的生产力。

、有利于建立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新农村建设。通过推进土地股份制,既能使集体经济和个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建立起真正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又能随着农村土地的统一规划和开发,尤其是随着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利于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进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农村文明进步。

(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消除土地股份制改革后顾之忧

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着“土地换社保”的做法,这种做法其实否认了政府应该承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而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应当是农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在加强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与管理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并根据不同年龄段保障对象的特点和要求,实行不同的生活保障。要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要完善和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既要严格规范,又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二是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集以地方为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级人民政府应加大投入。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推进土地股份制改革创造条件

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必须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因此,一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以适应城镇就业竞争的需求。二要大力发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能够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能力。三要建立市场主导、政府指导、机构合作为一体的社会化培训机构,在发挥引导功能的同时,将职能培训、技能鉴定和考核纳入市场的统一运行过程。四要积极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并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明确土地产权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