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供应链的概念十篇现代供应链的概念十篇

现代供应链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8:34

现代供应链的概念篇1

[关键词]供应链概念的起源;供应链定义;发展阶段;核心理念

[Doi]10.13939/ki.zgsc.2015.02.076

1供应链概念的起源

供应链是存在已久的事物。但作为一种有计划的管理思想,供应链(SupplyChain)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而波特的价值链概念是目前可查询到的最为直接的来源。1985年,美国学者michael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价值链将企业运营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其中基本活动包括内部物流、生产作业、外部物流、市场和销售与服务。辅助活动包括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管理。价值链的概念把企业价值活动联系为一个整体,但这个价值链是针对单个企业的。1992年Shank和Govindarajan所描述的价值链比波特的范围广一些,他们认为任何企业都应该将自身的价值链放入整个行业的价值链中去审视,“从最初的供应商所需的原材料直到将最终产品送到用户的全过程”。同时企业必须对居于价值链相同或相近位置的竞争者进行充分的分析,并制定出能保证企业保持和增强竞争优势的合理战略。在1996年Jameswomack和DanielJones的《精益思想》一书问世,精益生产方式由经验变成为理论,价值链概念进一步被拓展为价值流。“所谓价值流是指从原材料转变为成品,并给它赋予价值的全部活动,包括从供应商处购买的原材料到达企业,企业对其进行加工后转变为成品再交付客户的全过程,企业内以及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形成的信息流也是价值流的一部分。”1996年,Reiter在整合了上述价值链和价值流思想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供应链的定义:即供应链是一个实体的网络,产品和服务通过这一网络传递到特定的顾客市场。

2国内外供应链概念的研究

供应链这一名词直接译自英文的SupplyChain,但随着每个时代商业模式的不断变化,其概念也在不断地充实发展,人们对其概念的理解和研究也在不断完善,许多专家和学者基于不同的背景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纵观供应链发展到目前的这段历程,我们可以将供应链概念的发展阶段大致分为三个:内部整合的供应链;外部整合的线性供应链;外部整合的网状供应链阶段。

2.1内部整合的供应链

人们最初对供应链的认识为:供应链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传递到用户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在企业内部完成。企业经历了从传统内部各职能部门独立运作,到企业信息共享、协作沟通的内部整合阶段。而供应链的概念在最初只是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主要涉及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从而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此时供应链的概念代表着传统的概念,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和企业自身资源整合目标。基于这种认识,人们仅仅将供应链视作是物流企业的一种运作模式。该阶段的供应链结构比较单一,与外部相关联企业的联系不紧密。但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经营的模式已经发生了质变,整合、协作的思想已开始应用到企业实践,企业从内部整合的供应链发展扩大到联合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分销商是一个趋势。

2.2外部整合的线性供应链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供应链的理解不断丰富,供应链的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由于需求环境的变化以及商业竞争程度的加剧,企业逐渐意识到与自身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供应链的思想不仅可以体现在企业内部的协作联合,也可以运用在企业之间,供应商、分销商甚至是终端用户的合作之中。美国的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史蒂文斯对供应链的起点与终点给出了较为准确的定义,对所涵盖的参与者的范围做出了界定。蓝伯雄教授认为:所谓供应链,就是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原材料、零部件依次通过“链”中的每个企业,逐步变成产品,交到最终用户手中,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的全部活动。蓝伯雄教授详细描述了供应链所包含的参与者及所发生的活动,同时在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供应链是一条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增值链。

美国的苏尼尔・乔普拉(SunilChopra)和彼得・迈因德尔(petermeindl)认为:供应链是由直接或间接地履行顾客需求的各方组成,不仅包括供应商和制造商,而且包括运输商、仓储商、零售商,甚至包括顾客本身,在每一个组织中,例如制造企业中,供应链包括接受并满足顾客需求的全部功能。这些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生产运作、分销、财务和客户服务。苏尼尔和彼得不仅把供应链包含的参与者以及发生的活动做出了详细的描述,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顾客在供应链中的特殊地位,顾客不仅只是供应链终端、产品和服务的接收者、需求的源头,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向上游反馈信息,甚至直接参与供应链绩效评估。外部整合阶段的供应链把所涵盖的范围从企业层面极大地外延,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最终客户都成为了合作伙伴,并最大限度共享彼此的资源以取得高效率地协同运作,其结果是满足最终顾客的需求,创造了该供应链最大的效益。随着人们对供应链认识加深,供应链概念所涵盖的范围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从单个企业向上延伸到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向下延伸到顾客以及顾客的顾客直到最终的消费者;供应链的结构则从“单链”扩展到“网链”。

2.3外部整合的网状供应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不确定性的增加,当今企业间的关系已明显呈现出网络化的合作格局。供应链的概念也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网链关系,人们对供应链概念的理解从线性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概念。实际上,网状供应链才是真正反映当今供应链交叉纵横,合作与竞争同时存在的真实表述。哈理森(Harrison,1999)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国家标准《物流术语》2006年版将其定义为: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可以看出,随着对供应链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每一条供应链上的企业可以同时存在其他多条供应链中,供应链的结构形态是交错复杂的网状结构。马士华《新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工作流(workFlow)、信息流(informationFlow)、物料流(physicalFlow)、资金流(FundsFlow)的协调与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马士华教授对供应链的定义更加侧重于围绕核心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这个联盟涵盖核心企业上游的所有一级供应商甚至是二级供应商,下游的分销商直至客户所形成的网状供应链。在实践应用中,像丰田、耐克、日产、麦当劳和苹果这些世界知名的企业都从网链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网状供应链中,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会根据所处的供应链不同而转变,在一定程度也体现了哲学中对立与统一的哲理,我们认为这是更加符合自然规律的一种体现。重要的是,企业不论处于哪一条供应链的哪个部分,都应当积极的协同配合整体的运作,围绕着核心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努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3供应链的核心理念

3.1协同发展

供应链其实是对企业内部和企业间资源的整合,通过对供应及需求高效率的管理,实现供应链一体化运作。这需要供应链所有的成员具备协同发展的概念,不仅关注自身的供应需求状况,更要关注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地反馈、共享信息;对于彼此之间存在的问题要共同解决,因为这不再是只关系到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只有每一个组成成员都健康发展,这条供应链才会创造最大的价值,同时每一个企业也获得最大的收益。供应商早期参与理论(earlySupplierinvolvement)切实地体现了供应链协同发展的理念,供应商在制造商产品设计的初期就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使供应商更好地明确制造商的需求,了解对方的企业文化以及决策方式,以帮助供应商更好满足制造商的需求;另一方面,制造商可以进一步了解到供应商的技术创新,质量控制、库存管理等各方面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合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以抵御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这种紧密的合作方式可以使彼此有更多的沟通和知识共享,可以极大地提高决策水平和绩效水平。由此可见,每个参与成员都需要具备协同理念,更多的合作与相互帮助,共同改进生产运营效率。

3.2系统运作

供应链是一个有机的系统,通过参与成员间密切有序的合作而实现供应链整体的功能,而整体的功能却不是单个成员所具备功能的叠加,是有机的集成,最终使销一体化运作。各个成员需按照既定的规则与自身上下游成员相互联系,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彼此支持、协作共同完成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供应链中包含有物流、信息流、资金链、知识流的流动,合理地建设物流、信息、资金流通系统,提高供应链中商品的流通效率,是保证整个系统高效运作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使得供应链系统化的运作更加成为可能,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eRp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综合考虑企业所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利用高度的信息化实现企业的扁平化管理。在技术层面和业务层面均能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

3.3合作共赢

合作双赢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供应链发展的总体趋势。随着全球分工进一步细化、供应链上的企业数量日益庞大,核心企业通过整合不同合作伙伴的资源,有效利用未被利用的生产能力,外包自己非核心业务,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在供应链的不同环节避免浪费,让更加专业的合作伙伴去完成这些业务。苹果在手机业务市场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其供应链的成功。它不仅在生产领域筛选来自全世界的硬件供应商,还通过一部手机整合了第三方应用服务背后的数百家软件商或其他服务公司,大大降低了独立开发软件、硬件的成本,同时也实现了与各合作伙伴的共赢。

3.4核心竞争力

面对竞争程度的加剧和外部愈加复杂的环境,企业需要采取更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的思想强调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业务上,外包非核心业务,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的节点企业要想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体现出竞争优势,就必须专注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间结成供应联盟关系,核心企业把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更加专业的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发展彼此的核心竞争力。

3.5为客户服务

供应链的出发点即为客户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供应链不断地集成各类资源,不断地优化流程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而服务的。所以企业首先要明确客户的需求才可以进行之后的计划、采购、生产等活动。而为了更准确、快速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供应链也更加强调终端客户的参与,甚至是产品和服务早期的设计当中。如今企业能够与客户形成有效的协作沟通,了解客户所需并及时提供服务是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供应链发生的起点以及要实现的最终目标都是为客户服务。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28-147.

[2]JohnShank,V.Govindarajan.ValueChainStrategicCostmanagement.Costofmanagement.1993.

[3][美]沃麦克,[英]琼斯.精益思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王金圣.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演变[J].财贸研究,2003.

[5]苏尼尔・乔普拉,彼得・迈因德尔.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5.

现代供应链的概念篇2

关键词:现代物流;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流通渠道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今后的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一下的几个方面,主要包括企业物流业务委托给物流服务企业,整合专业流媒体服务的第三方物流(3pL)的合同出现,同时也提高水平的物流公司,这是物流的现状调查。这些新的物流服务,在1990年,美国第一个在交通运输部门放松管制在交通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物流外包服务市场的不断扩大,上世纪的九十年代,货主和物流公司在日本也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除此以外,全球战略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的加快。所有的企业都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效率,通过海陆空运输方式。实际上是现代物流,主要包括效率合理化,再加上国际经济全球化,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并促进国际一体化的过程中,本集团的整合物流业,加快全球物流业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出生于美国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敦豪航空货运公司与国际化接轨提供了一系列的大型综合性物流服务企业。此外,与普洛斯的到来,世界上最大的物流配送设施和服务的投资开发商,以扩大物流市场。以实现生产物流的合理化,为客户提供集成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SCm)的概念。在日本的供应链管理(SCm),也被称为“供应链”的供应商,批发和零售企业供应链中的信息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共享。分解成本控制库存减少整个工作时间的缩短,获得相应的供应链成员的利益,特别是要实现高效的制造,零售物流。物流“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现代物流,市场营销,并建立一个理论体系的概念,为研究目的。

二、克里斯托弗和派克,科特勒和阿姆斯特朗的研究

概念是外国文学出版英国2003年给与界定的,作者就是克里斯托弗和派克。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到本研究的背景,并引进日本,克里斯托弗·派克的研究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的概念。

三、营销的全面变革根据

上述可以发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营销和现代物流业已经开始使用,“营销”在很多地方使用。事实上,这意味着在本质上是“现代物流”是非常密切的,或几乎相同的。然而在过去“市场营销”,简称为“物流”,还有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的不断提高,物流,营销和现代物流,供应链的概念,整合营销的变化和市场的论述。市场营销和现代物流理念,自1970年以来,虽然定义营销领域,但实际上非常接近的市场营销和物流的意思,基本上可以理解的。顾名思义,提出市场营销和现代物流,先进行市场营销的活动,在进行现代物流的活动,所以应该把重点放在后者。主要强调的是,“市场营销向现代物流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地方,这是一个通俗易懂的诠释。都是从营销和现代物流功能的考虑。然而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网上购物或邮购活动,通过互联网,电视和其他媒体。也就是说,在商店里面消费者买的东西是不可以自己当时拿回家,然后在网上或者电视购物买商品就是为了客户的方便,消费者购买大型商品都会直接配送到消费手中的。

四、分销渠道和现代物流业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如今的社会人也开始慢慢对消费的价值越来越重视,但重视与消费者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可以从买的角度来看,形成了“整合营销”,“4C”的观点。往前的4p竹理论从视图的制造商生产的点建立的基础上,产品导向。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逐渐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变化。因此,“4p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五,结论

2l世纪初,世界经济和市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方面,过去使用相同的想法和认知的营销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反,一体化的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的概念,研究的基础上,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的新概念的重要性。(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贾志芳.王静企业信用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商贸2012(1)

现代供应链的概念篇3

21世纪物流发展充满变化

进入21世纪,物流产业一个最有影响的变革,是电子商务模式给物流带来的变化,电子商务发展等于对整个物流进行了一个重新定义的过程,对物流所有的环节和所有的方面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物流业必须在互连网爆炸性发展、竞争激烈的新经济环境下,发展速度、完美、客户满意的新概念。

由于任何企业都不能穷尽物流的地理范围,而且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也必须相互依存,因此,强调在变革中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成为2001年的主题。那么战略伙伴关系怎么理解呢?第一是物流服务商与供应链服务需求商之间在不稳定的经济中建立稳步的关系;第二个是指在物流供应商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在不稳定的经济中建立稳步的关系,获取足够的知识和技巧以便在这个以技术为导向且快速发展的领域发展上述关系,而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不仅是为了企业的成功,还为了企业能够生存下去。

变化的世界对供应链管理、对第三方物流、对运输、仓储、国际物流、商业物流都带来了挑战,物流产业必须自身变革,才能应对挑战。这也是物流的魅力所在。

从量变到质变-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

从物流发展历程分析,物流思想经历了一个持续变革的过程。权威物流学者鲍尔索克斯教授对物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做了总结:

50年代以前:强调运输效率;

50年代:强调物流成本、客户服务;

60年代:强调综合外包;

70年代:强调运作整合、质量;

80年代:强调财务表现和运作优化;

90年代:强调客户关系和企业延伸;

21世纪:强调供应链整合管理。

美国物流协会的两次更名,则体现了两次质的飞越。1963年成立时,协会的名字是“实物配送协会”,1985年更名为物流管理协会,是由于运输和配送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内容,这个职业从狭义的运输和仓储,发展到更广的物流领域。21世纪的情形与当时的情形非常相似,物流与80年代初CLm更名时所处的同样的重大变革的环境。在过去的10年甚至过去的5年间,物流职业的专业人员所包括的范围越来越大,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关键了。物流的专业人员在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与越来越多的人们打交道。物流专业人员的角色已经发生演变,不仅包括物流的内容,而且包括采购、生产运作、市场/营销的功能。表明物流这个产业比原来的运输和仓储又扩大了、加深了,更注重管理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2005年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表明了从物流到供应链的合乎逻辑的演进。

美国物流协会了最新的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按照CLm供应链管理定义(SCm定义),供应链管理包括了对涉及采购、外包、转化等过程的全部计划和管理活动和全部物流管理活动。更重要的是,它也包括了与渠道伙伴之间的协调和协作,涉及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和客户。从本质上说,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供给和需求管理的集成。

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边界和关系分析,CLm认为,供应链管理是联系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主要功能和基本商业过程、将其转化成为有机的、高效的商业模式的管理集成。它包括了上述过程中的所有物流活动,也包括了生产运作,它驱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营销、销售、产品设计、财务和信息技术等过程和活动的协调一致。

21世纪物流和供应链前沿概念和技术

1、精细物流(LeanLogistics)

精细物流来源于精细制造,精细制造作为成产领域管理技术研究的成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精细物流所强调的是同步操作环境,循环时间压缩,全过程的可视性,精确时点绩效,过程的一致性和无缺陷。

2、6西格玛物流(6SigmaLogistics)。

6西格玛物流是6西格玛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6西格玛是过程设计和提高的方法,它的目标是在满足客户主要的质量要求方面达到近乎完美的境地。它注重应用、结果和成功实施的要素等方面。

3、闭环物流与逆向物流(ClosedLoopLogisticsandReverseLogistics)。

闭环物流的概念,是正向物流和供应链、逆向物流和储存能力的集成。它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售后服务、零部件更换(高科技产业)

未出售、未使用、废弃物的回收

回召或有缺陷的产品

绿色产品的“保鲜”

4、精细供应链(LeanSupplyChain)

精细供应链的概念是精细原理与供应链结合,是对精细物流的进一步发展。精细管理为减少浪费、降低成本、缩短操作周期、提供强化的客户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伟大的方法,在生产过程已经取得就巨大的成功。精细供应链的基本计划方法是设定企业目标,部门目标,操作目标,明确现有绩效与目标值的差别认定,制定达到预期目标的时间框架和要求。

精细供应链的建立五个步骤:选择工具、确定原则,制定战略,明确价值,领先方法的适应性实施策略。它要求在精细供应链环境中创造产出文化,建立环境要素,最大限度避免非产出行为。精细供应链与6西格玛的结合,又在创造新的概念。

供应链绩效考量

供应链实施的目的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供应链实施的效果,应有客观的体系。美国物流最新的发展,是将供应链管理与企业财务衔接,将供应链管理与财务表现的主要驱动因素连接,对供应链实现的绩效进行考量。主要的财务指标包括收益、利润和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三个方面。主要方法是利用主要财务指标的差距作为寻找供应链过程、活动、任务提升的线路图,并与主要操作绩效指标对应,以案例研究探究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真实价值,研究供应链总成本(操作支出+资本费用),使用财务指标建立供应链绩效和有效性度量的目标。

领先的生产企业已经成功使用6西格玛方法提高产出绩效。在供应链过程中,这种方法同样有效。从客户协作到运输,从采购到销售(客户服务),从员工表现到企业战略的提升,均显示出供应链绩效的提高。

供应链绩效考量-现金周期模型

现金周期模型,英文为Cash-to-CashCycle,其基本方法是将企业的应付款、存货、应收款三个指标折算成以天为单位的数值,用存货天数加上应收款天数减去应付款天数,得出的数值就是企业现金周期,数值越小,说明现金周期越短,企业盈利能力越强。根据北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美国企业高水平的现金周期是就是62.1天,平均水平为81.7天,较低水平为96.8-185.1天。以零售企业为例,美国JCpenny公司的现金周期为26天,而戴尔的现金周期是-16天,也就是完全使用别人的现金在周转,而且具分析戴尔的现金周期还有提升的潜力。

这种现金周期模型的优势是数据容易采集,从度量企业流动性的角度可以度量企业价值,应用贯穿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客户)的供应链活动,可以动态评估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在上下游企业中的均衡关系。现金周期提升的方法有延长应付款、缩短应收款、降低存货水平三个,而通过提升供应链绩效降低存货周期是核心的方法。将整个供应链的成本降低,速度提高,可以使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的同时收益。

物流新技术-RFiD

RFiD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在物流和供应链领域的应用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从技术发展阶段分析,初始阶段的任务是建设基础设施,进行RFiD的技术准备;然后是订立标准。目前,美国和欧洲对RFiD的技术标准已经达成了一致;第三阶段是技术创新阶段,要使技术的成本不断的降低,以适应大规模商业应用的需求;第四阶段使规模化应用;第五阶段使成本和绩效的均衡,使技术发挥最大的产出。对于RFiD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使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把它比喻成“与大象共舞”,形象地说明了技术的能力与掌握技术的挑战性。

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由美国国防部和沃尔玛发起的,因此,在RFiD物流应用方面,美方的实践再次吸引了物流业界的关注。美方后勤保障的目标,使建立知识驱动的供应链保障体系,RFiD的应用,是后勤保障的需要,而不是终极目标。作为一种现金的技术手段,国防部通过RFiD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使美军的平均补给时间从33天降低到11天。

国防部在RFiD应用方面,同样充分利用了民间资源。它采用了商品电子编码标准,按物品、小包装、托盘、集装箱分级使用标签,在托盘、集装箱、重点设备上使用主动(有源)标签。但标签的数据格式采用国防部的定制。从2005年一月起,美国主要战区将全部引入RFiD系统,并在2006、2007年在全部后勤保障体系实施RFiD技术。

沃尔玛是美国国防部的供应商,它的意义在于使美军在任何战场上,能够“过上象在家里一样的生活”.沃尔玛实施RFiD,也是分步进行的。2003-2004年,主要是标准和技术的准备阶段,2004年在在托盘和纸箱层测试应用,主要是在与国防部的合约中使用RFiD.目前在德州的配送中心的8个供应商、7个商店全部的纸箱和托盘上应用,2005年1月,开始在前100名供应商推广使用。RFiD的使用,并没有排斥使用现有技术的供货商。

供应链对中国物流的影响

1、把握供应链,提升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是物流管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扩展。制造业企业、物流企业都应重视供应链。

供应链取代物流,不仅是理论的发展,更是时代的变革。供应链对制造业所起的作用,应引起中国生产企业的足够重视。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掌握供应链技术,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

而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则直接取决于产业竞争力,因此,供应链关系到区域竞争力。研究供应链发展趋势,分析所处区域的供应链结构,打造供应链服务基地,不仅关系到物流产业发展的问题,更涉及到未来区域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因此,政府应组织力量,开展供应链战略研究。

2、为新技术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RFiD是全球物流领域最新的应用技术。RFiD成为物流和供应链“速度”和“价值”实现的最先进的手段,因此,该项技术在物流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RFiD具备从生产点到最终消费点的供应链的全程跟踪、操作管理能力,能够实现物流操作工具的标识和操作(托盘、集装箱)的自动识别,使仓储管理、存货管理、货位指派监督、供应商存货管理、贵重商品管理等实现自动化,并可实现全程供应链安全监控,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深圳处于国际供应链的起点,RFiD在国际供应链的应用问题、实施RFiD的成本与投入产出问题,将对深圳物流业在未来几年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对物流新技术进行基础性研究。

现代供应链的概念篇4

关键词 知识供应链 知识星座 知识管理 知识共享

分类号 G350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及信息系统的应用,人们日益关注企业管理创新,知识管理正是管理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由于知识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竞争优势密切相关,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根本上讲,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组织执行效率而进行的一项有意识的组织战略,能使组织中的员工在正确的时间获得正确的知识,并帮助员工共享信息、利用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核心是建立一个标准系统与弹性结构的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充分理解和使用。因此,企业知识管理当中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识的产生、获取、传递、利用,从而形成知识流通的链式结构,可以称之为知识供应链。随着发展,我们发现,知识在企业内外部的流通,并不单单呈现出一种链式结构,而是一种更为错综复杂的过程,在此,通过对知识供应链相关理论的学习、理解和深化,笔者尝试提出“知识星座”这一概念,用来描述知识在企业内外的传递。

2 知识供应链理论

2.1 知识供应链的概念

知识供应链的概念是从供应链中引申而来的。目前,对知识供应链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简单来说,知识供应链的概念可分三个层次:①微观层面,指知识单元从创造到利用的全过程;②中观层面,指知识机构从创造知识到利用知识的全过程;③宏观层面,指知识产业(行业)从创造知识到利用知识的全过程。

目前,对“知识供应链”相关定义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国家宏观层次和企业微观层次。宏观方面提到的“知识供应链”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即以国立公共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校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体系。微观方面,一些学者在研究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时曾提到过“知识链”(knowledge-chain)这一概念,他们认为:“知识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知识为中心,形成围绕知识的投入一转化一创新的无限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人都被一条无形的链所联系,这个无形链就是知识链”。而知识链管理的具体方式就是将各部门和个人的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智力资源进行集成,形成一个知识库。该知识库要有一套系统来支持和服务,通过安全措施和网络权限控制,员工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

概括以上微观层次上“知识供应链”的概念,可以得出,知识供应链是以满足知识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流的活动即知识创新,形成知识的生产、收集、组织、存储、利用等一系列过程,将知识的供应者一创新者一使用者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与整体优化目标的功能链结构模式。

2.2 知识供应链的相关模型

目前提出的知识供应链概念模型普遍集中在企业微观层面上。图1为企业知识供应链概念模型,主要反映企业内部知识积累、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的整个过程以及知识在企业内部各个组织模块中的流向。图2为知识链模型,描述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知识的获取、选择、生成、内化、外化的过程,指出知识链强调知识的学习和产出,并需要来自组织的资源支持,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或其他组织的竞争能力。图3是基于工作流程的知识供应链模型,描述了个人与外部信息环境之间的知识交流、个人知识生产和创新及个人将知识作用于实际业务工作,并创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的整体流程。

2.3 企业知识供应链的主体构成

构成企业知识供应链系统的主体主要有企业家、R&D人员、技术工人、销售人员。在已提出的企业知识供应链的主体构成中,有一个“核心主体”的概念。核心主体是实现企业知识供应链运作的动力所在。企业知识供应链系统中,企业家是企业知识供应链的核心主体。作为知识供应链的管理者、策划者、组织者,企业家决定着知识创新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更有效地协调与整合其他行为主体的创新活动,以减少交易成本,便于知识管理与决策。其他行为主体则是作为协同主体,发挥参与、配合的作用。核心主体与协同主体之间的这种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在供应链上流动时,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各种行为主体间的关系不一样,其中必有一个创新行为主体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我们将这种主体称为知识供应链的阶段性核心主体,其他创新主体则为阶段性协同主体。

2.4 知识供应链理论存在的问题

首先,企业知识管理当中涉及的知识内容及获取范围不断扩大,知识活动主体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家、R&D人员、技术工人、销售人员,而是逐渐扩展到顾客和上下游企业、物料供应商、商业伙伴、联盟、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等。已有的知识供应链理论并未将以上各个与企业知识供应相关的知识活动主体完全纳入链式结构中,也未对各主体间的知识传递关系做很好的描述。

其次,企业知识活动中的知识流向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知识可能跨越不同层次的知识主体进行传递。在知识活动中,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向不同的部门获取尽可能多的、不同层次的知识。比如,企业管理者可能希望从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了解他们对企业今后发展的一些看法,既包括策划人员、研发人员、执行人员,也包括普通的操作员工。同时,普通员工也被鼓励向上层知识主体学习,提升知识层次,发掘自身潜在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在企业构建的知识库中,知识可能来自于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因此,知识的传递并非是单向链状的,而是多向发散式的。

再者,已有的知识供应链概念模型当中,更多的是强调一种物料供应链当中所伴随的知识流,而没有体现管理中的知识传递。按照这个观点,企业中各物料生产部门和个人占据知识供应链上的一个位置,成为知识供应链的一个主体,位于最上游的主体是知识最初的提供者,各主体继承其上游主体提供的知识,并不断地对此加以补充,最终传递给供应链中的最后一个角色――顾客。随着全球竞争、市场变化的加剧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这种装配线式的知识流通逐渐被打破。管理创新中出现的扁平化组织,带来了构建网状信息结构的需求。其特点是:①组织层次少;②部门间地位平等;③中心机构的任务是支持和协调各工作部门顺利完成各项工作;④下级部门有处理紧急事件和进行部分决策的权利;⑤鼓励企业内部相互学习和交流;⑥员工的晋升取决于能处理更多工作的能力。因此,适用于这种组织形式的信息结构强调知识互动,并具有网状特点,水平部门交流与人际交流大大增加,使得企业中的知识交流不再停留在垂直线状的传递形式。

3 知识星座

3.1 知识星座概念的提出

笔者在总结以上知识供应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知识星座”的概念及其模型。这一概念思想来自于迈克尔,波特等著的《战略――45位战略家谈如何建立核心竞争力》一书中,理查德,诺曼所写的《从价值链到价值星座――设计交互式战略》。之所以能借鉴“价值星座”这一概念,是因为战略决定着企业的价值活动,而知识需求和应用是因企业的每一项价值活动而存在的。价值星座的出现,直接造成了知识流传递应用过程结构的变化。现今企业知识来源不断扩大,知识密度不断增长,企业要求尽可能抓住一切可以获取企业相关知识、挖掘潜在知识的机会。知识供应链不能体现企业知识系统里关系和角色的复杂性,而知识星座正是为了反映这种复杂性。知识星座强调以下几点:①企业知识流中涉及的主体有管理者、研发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顾客、上下游企业、商业伙伴、同盟者及与企业外部环境相关的组织和部门,如政府部门。②知识星座中各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可以是任意主体之间的任意方向的传递。③知识星座当中存在一个企业知识平台,包括企业知识库。这个知识平台主要用来收集、存储企业内外部知识,既包括结构化信息,也包括非结构化信息,同时提供知识无障碍传递和知识共享的渠道。④知识星座的构建是与企业价值活动相适应的,企业的战略目标决定知识星座的形成。

3.2 知识星座的模型

在此,笔者提出了知识星座模型。具体描述如下:首先,企业需要构建一个自身的知识平台,并通过收集企业内外部知识来充实企业知识库。其次,管理者、财务人员、研发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顾客、上下游企业、商业伙伴、同盟者、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都被纳入企业知识系统,他们环绕着企业知识库,既向知识库提供知识,也从其中获取知识。需要指出的是,出于自身知识保护的目的,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商业伙伴、同盟者及外部组织之间的知识交换更多地是处于“获取”状态,因此笔者用虚线单向箭头表示该知识流向。再者,企业需要在知识平台上建立尽可能多的知识通道,以便知识可以在任意两个主体间传递。图4中的企业知识库外圈就表示知识通道,里面的双向箭头表示知识在通道中的传递可以是任意方向的。如管理者可以从企业知识库中获取知识,也可以直接从研发人员、销售人员那获取知识。最后,所有主体之间、主体与企业知识库之间的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3.3 知识星座与知识供应链的联系及区别

3.3.1 联系 知识星座和知识供应链有着紧密的联系:①任何一种模型总是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当中,知识星座是在知识供应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本身吸收了知识供应链中的部分内容,是知识供应链模型的一种发展和改进;②知识星座和知识供应链都反映了企业的知识需求及基于这种需求而产生的知识传递;③知识星座和知识供应链都是以知识流的活动为中心,指出除资金流、物料流之外,知识流正日益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④两者的重点都在于突出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并强调知识主体的系统化和协同合作,以发挥各自最大的作用。

3.3.2 区别 知识星座和知识供应链有着明显的区别:①知识星座反映了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传递与交流,知识供应链则主要反映企业内部的知识流,②知识星座描绘了网状的知识流,知识供应链描绘的则是线型的知识流,前者比后者更符合企业中涉及到的知识传递状况;③知识供应链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知识需求,知识星座的驱动力则源自干企业的战略目标,前者属于战术层次,后者属于战略层次;④构建知识供应链的目标是通过管理追求知识的经济化与整体优化,而知识星座则是在知识经济化和整体优化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4 提出知识星座的意义

3.4.1 知识星座描绘了企业知识供应及知识创新的延伸和深化 并指出知识的传递是在复杂的星座式环境下进行的,这种星座式知识环境是企业发展和管理创新的结果。在日益兴起的“虚拟企业”或者说是企业“虚拟运作”中,配置与使用知识资源的决定权渐渐被分散于知识活动的各个主体上,特别是用户。企业知识创新的界面逐渐前摄后移,横向延伸。前摄指企业开始关注并吸收前端物料供应者的知识创新,并转化成对自身有利的知识、信息。后移则是指企业的创新活动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提出企业需要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为顾客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而不是以企业为中心去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来击败竞争对手和抢占市场。顾客本身不是企业的成员,但随着企业现代管理理念的发展,已经有不少企业强调并重视客户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提出顾客参与产品设计的观点;并开创了一些顾客自我服务的途径(如银行的自动取款机),甚至鼓励顾客参与产品安装(如宜家)。最好的产品不是企业为用户设计,而是企业与用户一起设计,目的是让顾客通过各种途径对产品提出具体要求,参与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成为知识创新中的一员。横向延伸主要是指企业也注重从合作伙伴、同盟者及与自身外部环境相关的部门组织中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知识。

3.4.2 充分挖掘企业员工的知识价值 在知识星座环境下,由于知识交流渠道的多样化,使得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有价值的知识能更快地转变为对整个企业有价值的知识。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下,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必须重视人的价值。在经过了原料竞争时代、生产竞争时代、销售竞争时代和财务竞争时代之后,如今已进入人才竞争时代。信息时代即知识或人才时代,掌握了人才等于掌握最佳的资源,善于开发、利用人才就能发挥员工创意,取得效益。由此,也提出了要“发挥每一个人的最大作用”。从知识星座当中可以明确,获得更多知识价值的关键是动员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学会获取知识、发掘知识,利用知识、创造知识。充分的知识资源和无障碍的交流渠道,带来知识需求、知识传递及知识利用中的“蝴蝶效应”,促使隐性知识的开发不断加速。

3.4.3 更加强调实现不同层次的知识共建共享 知识共享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的知识应当尽可能公开,使组织内每个成员都能更有效地接触和使用组织的信息与知识。它直接制约着组织内知识的交流和创新,更关系到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知识星座正是将与企业相关的知识主体纳入一个模型中,使得每一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获取其他主体所拥有的知识,并贡献自己的知识,企业价值活动创造收益的可能性因此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存在多方多向的知识共享,知识星座也反映了建立相应的知识创新与激励机制,加强企业内员工之间及员工对企业的信任,营造良好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3.4.4 可以减轻企业知识构建中的“牛鞭效应”供应链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确定性,牛鞭效应(buu-whip)就是这种不确定性的表现。与传统供应链不同的是,知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不只是来自市场竞争,而且包括与知识供应链有关的知识风险。首先,知识具有非物化性,即知识的存在和所属依赖于知识载体,当掌握机构核心知识、技术的人(知识载体)离开组织,就很有可能造成知识供应链的损失甚至中断。其次,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很难保证;再者,知识的投入和产出并非完全遵照一定的正比例,有时甚至是反比例,因此知识产出难以预测。由于知识星座中的知识交流是多向多渠道的,对企业至关重要的知识可能被几个主体同时掌握,这就使得知识系统中的核心人员离开企业之后,不会造成太大损失。同时,知识星座中的知识库,可以更好地保证企业知识存储的连续性、系统性。

现代供应链的概念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9日

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供应链就是物流网络的延伸,是产品与信息从原材料产地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增值服务。在这一认识条件下,必须强调供应链与物流网络的整合,并在供应链管理这个大环境下进行物流创新,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从而更加敏捷地应对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这不仅会推动物流在企业中的发展,使企业获得市场存在的依据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还会推动物流客户服务战略以及供应链管理战略本身的发展。

一、供应链体系下的现代物流管理定位

现代物流概念的发展是将物流活动从被动、从属的职能活动上升到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物流本身的概念已经从对活动的概述和总结上升到管理学的层次。这表明企业物流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与企业战略目标的需要,包括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客户服务水平和企业投资收益的权衡取舍。与传统的物流概念相比,现代物流的定位应包含如下几点:

1、现代物流管理应成为一种供应链管理。从供应链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现代物流管理指挥着跨企业组织的物流作业,通过强化流通过程中所有企业的关系,以实现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的价值和经营行为的最适化。现代物流不是单个生产、销售部门或企业的事,而是包括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有关联企业在内的整个统一体的共同活动,从而使物流管理成为一种供应链管理。

2、现代企业物流是客户服务为价值取向的物流。现代物流认为物流服务对象是组织体外的顾客,与此相适应,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以从产品制造转向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企业的物流活动也以客户服务为价值取向,同时向生产过程的上下游延伸。通过提供顾客所期望的服务,在积极追求自身交易扩大的同时,强调实现与竞争者顾客服务的差别化。

3、现代物流是信息化程度高的物流。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物流流程优化和物流功能整合无法开展,信息已成为物流管理的核心,现代物流活动必须及时了解和反映市场的需求,并将之反馈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创新策略分析

1、在物流管理制度方面进行创新。企业的安全工作必须有据可依、依法管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作为物流企业应在国家法律法规整体架构的基础上,结合经营情况和服务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的安全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创新、完善,形成企业安全制度。要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对许多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

2、在物流组织方面进行创新。缔结物流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价值链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也改变了产业间的关系和结构,产生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组织,物流战略联盟也是为有效利用组织和市场双重优势的一种组织创新。通过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

3、在物流管理理念方面进行创新。物流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服务理念,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物流理念,这就要求制造商改变以前以规模效益为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的思想,建立适合于需求多样化的新的制造模式――大量订制化生产。在大量订制化生产的环境下,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理念的关键是,要协调物流企业与用户的关系。

4、在物流管理技术方面进行创新。一方面要建立整合性信息系统,开发物流信息资源,并运用从外部的poS、eDi、eoS、Van到内部作业的RF、Ht、aS/RS及CapS等新技术手段,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要建立数据仓库平台,支撑物流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数据仓库应以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为主,要能有效地提供集成化和历史化的数据,支撑各种决策分析,以提高物流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现在全球物流已经进入供应链时代,物流产业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驱动下,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创新来建立新的物流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变化的世界对供应链管理、对第三方物流、对运输、仓储、国际物流、商业物流、制造业物流都带来了挑战,物流管理创新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及独特的运作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企业创建时期,物流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快速积累资金的捷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振鹏.探讨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J].科技资讯,2010.2.

现代供应链的概念篇6

1.物流是制造商内部的产品(工艺)流程,通过物料采购和实物配送这两个功能性活动,分别向其供应商和客户两个方向的纵向延伸所构造的供应链。因此,物流是以制造商为中心,即以产品为主线,以相关信息流协调供应商和客户的协作性竞争体系或市场竞争共同体。

2.物流管理的核心是在供应链中流动的存货。所以物流管理在本质上是对存货资产的管理。这是我们理解物流体系、把握物流过程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企业存货的价值要占企业资产总额的25%左右,占企业流动资产的50%以上。因此提高存货的流动性就成了企业可追求的“第三利润源泉”。所以也有学者从企业资产运营的角度,把物流定义为是对供应链中各种形态的存货进行有效协调、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3.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从客户角度来说,也有学者认为物流就是要以正确的成本和正确的条件、去保证正确的客户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产品的可得性,即物流的7RS概念。所谓产品的可得性,就是在客户想要得到某种产品时可能面临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问题。事实上,产品的可得性不仅是对物流系统功能评价的首要指标,也是物流系统优化的最主要目标。

4.在任何企业和供应链中,资产必须在运动中创造价值,但又不能不包含必要的停顿。因此物流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范畴,也是对产品的客户可得性影响最大的两个物流功能环节,就是运输和储存。对一般制造业来说,运输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45%左右,而存货维持成本则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7%左右。所以,许多人也常把物流等同于一般的储运业务。但物流是对企业和客户的系统整合,是从供应到消费的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5.存货资产在供应链中的移动,是由许多功能性活动逐步完成的。这些活动包括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交通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的选址、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等。事实上,直到60年代的这些功能性活动都是分散在不同企业或企业内不同的职能部门独立运作的。到70年代末期,这些功能性活动才被整合成物料管理和实物配送两个大概念。到80年代中期,这两个概念又与信息管理功能整合,形成了现在物流的概念。正是这些功能性活动,构成了物流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

6.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故把波特教授“价值链”的概念引入物流管理,形成了“供应链”的概念。所以也常把物流称为一体化供应链。实际上,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主要就取决于它的一体化即功能整合的程度。

7.要提高存货资产在物流系统中的流流动效率,进而提高产品的客户可得性,就必须投入相应的资源来保证。所以,物流系统管理首要的技术经济问题,也是物流系统管理的总体目标,就是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支出来满足既定的客户,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效益。

现代供应链的概念篇7

关键词:供应链;经济体系;概念与类型;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中各个生产要素和消费因素之间的联系在加强,最终在网络信息环境的连接下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这个整体在经济学的概念中被称为供应链。因此,我们需要对于供应链的概念与类型、供应链在经济体系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最终有利于核心的企业与其它方面有效的应用好供应链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供应链的概念与类型

1.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指的是商品在达到消费者手中之前所有与商品生产、运输、包装、销售等有关的联结者和业务方式构成的网络链条。具体来讲,指的是以生产经营的企业为核心,从产品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加工和包装、最终到产品的销售形成的所有供应链条。这里有产品的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群体以及他们的业务范畴。有人曾经对于供应链做过一个现象的比喻。供应链如果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树根是产品的生产企业、主干是商、树枝和树梢是分销商,最终的用户则是树叶。

2.供应链的类型

供应链主要有两种。第一,外部供应链。比如:企业之外的产品生产从销售的所有企业和它们的业务范围,就是外部的供应链。第二种,内部供应链。比如:我们以产品的生产企业为例,其内部的各个环节,如:产品的生产原料采购部门、生产产品的部门、产品质量管理与仓储部门、产品的销售部门等等就是产品生产企业的内部供应链。

二、供应链在经济体系中的应用

1.供应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供应链有效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进行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来讲,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分析,使得现代企业充分的发挥出供应链的功能与作用,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实现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1)在企业物料流通中的应用

企业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应用有效的方式进行产品的生产、开展良好的销售促进产品的流通,需要经过多种渠道和各个流通的环节。而这其中,供应链始终在发挥出作用,有效的管理物料的流通,促进产品在市场中的流动,完成产品的市场价值。

(2)进行有效的商业流通

合理化的应用供应链,对于产品商业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充分实现产品在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流动。这里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产品流通模式的极大改变。网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商业流通的模式开始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比如: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商城、天猫商城为代表的网络商品经营和销售渠道,国美电器、苏宁电器为代表的商品购物中心模式,还有众多商品品牌的全国全世界的直销店,个人上门推销的方式等等。而供应链模式的充分应用使得电子商务模式在产品销售模式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更加有利于产品的消费者与供应商之间进行信息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3)进行有效的信息流通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经营中,需要进行有效信息的获取,提高企业信息流通的水平。比如:产品的制作信息、产品的理念信息、产品的消费信息、需求信息等等。企业有效的应用供应链可以从产品的各个经销商、消费者中获得大量有效的信息,最终进行产品的生产结构的调整、新型销售渠道的构建、产品功能的完善等等,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4)进行资金的有效流通

供应链充分的将产品从原料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联系,最终使得资金进行有效的流通,完成企业的价值。比如:供应链充分的进行应用将产品原材料采购的资金、产品供应和批发中产生的资金、产品最终销售的资金进行加快流通,然后进行资金的有效、大量的汇集,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

2.供应链在农业产品中的应用

供应链可以在农业产品中进行有效的应用,提高农产品流通的质量和水平,为我国农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一定的献。具体来讲,第一,供应链可以将农产品供应中的分散生产者进行有效的联合,组成合作社或者是其它类型的农业经济组织,提高其抵御市场风险、形成规模经营、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第二,供应链可以将农产品的经销商和零售商之间进行有效的联合,进行优势互补,资源信息共享、最终组成较大的市场经济联盟,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比如:联合进行农产品的采购,统一进行产品的库存,统一进行产品的销售,统一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质量和水平,最终完成农产品的销售价值。第三,需要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中的信息化水平。在众多的农产品生产与经营中,信息的不畅导致了众多的农产品生产个体和农产品的经销商没有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他们需要有效的应用好供应链理论系统,构建起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农产品信息供应网络,提高他们自身对于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完善信息溯源系统,更好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第四,充分的发挥出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作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发展经营的质量和水平直接与农产品供应链作用的大小有之间关系。因此,它们需要充分的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与供应链中的其它环节进行有效信息共享,提高农产品流通的质量和水平,保障农产品的安全。第五,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作用,开展有效的监督,通过众多实际的举措完善农产品的供应链中薄弱的环节,更好的促进农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3.供应链在金融中的应用

供应链可以在金融中进行有效的应用,解决金融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比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在经济危机之后,我们逐渐进行产业政策的调整、金融行业的改革,市场环境的复杂、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更加剧了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困境。而供应链的有效发挥,可以将金融行业中存在的多个利益相关的个体进行有效的联系,来组成统一的金融复杂网络系统,最终进行金融资金的有效整合和汇集,通过银行贷款、民间借贷或者是其它融资的方式给广大的中小企业提供生存发展需要的资金,促进它们进行结构的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具体来讲,第一,金融行业中的各个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对于流通中的资金进行有效的分配,最终使得金融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供应链的价值得到提高。第二,从中小企业自身来讲,其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于金融机构的决策进行认真分析,对于企业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进行充分的考虑,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中,进行透明信息的获得,有效的处理好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在供应链金融体系质量和水平提升的环境下为企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实现企业良好的市场价值。

三、结论

对于供应链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我们将供应链理论在经济体系中的各个因素进行有效应用,提高这些企业或者是行业的发展水平,使得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谢莉娟.互联网时代的流通组织重构--供应链逆向整合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04:44-56.

[2]肖静华,谢康,吴瑶,廖雪华.从面向合作伙伴到面向消费者的供应链转型--电商企业供应链双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5,04:137-154+188.

[3]陈正林,王.供应链集成影响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4,02:49-56+95.

[4]张蓓,黄志平,杨炳成.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控制意愿实证分析--基于广东省214家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4,01:62-75.

[5]赵晓飞.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01:15-22.

现代供应链的概念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供应链透明食品供应链

透明食品供应链的提出背景

食品安全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但随着人们消费层次的提升、消费维权意识的觉醒以及新闻媒介行业的飞速发展,现在每一次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都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20世纪末欧洲发生的疯牛病危机、2008年我国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极大关注与担忧。在我国,不少人甚至发出“我们还能吃什么”的感叹。由此,消费者对“口蹄疫”、“瘦肉精”、“二英”、“禽流感”、“沙门氏菌”、“肉毒杆菌”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专有名词耳熟能详。

在此情境下,消费者日益关注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对他们所购买和消费的食品的安全特征有不断增长的探寻欲望。虽然食品的质量标签能传递许多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但这并不能转化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信心。trienekens&Beulens(2001)指出,人们对整条食品链(foodchain)质量的透明信息有日益增长的需求,这种透明信息来自于现代的追溯方法的支撑。消费者希望得到他们充分信任的安全食品,他们要求食品企业提供食品安全保证和诚实的食品信息以建立对食品的信任。

为响应民众的食品安全诉求,行业标杆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积极行动起来。为保障食品安全、增强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信心,欧盟于2002年制定了食品基本法(GeneralFoodLaw),该法律中诸多内容涉及到食品质量与安全信息的记录与披露问题。早在1993年,食品法典委员会就将HaCCp推荐为最有效的保障安全食品供应的管理体系。由于分子生物学(例如Dna方法)的长足进展,宏观和微观层面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得到了快速专门分析方法(如快速检测技术)的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的建立健全提供了技术基础。实验室信息系统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联结也为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创制了一个有效的保障网络。随着食品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与安全决定因素的了解也不断深入与全面。由此可见,观念、法律、技术、知识的进步在不断增进食品的安全性及食品相关信息的透明性。

食品行业企业在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食品、诚实的信息和相关的服务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在过去的20多年里,食品质量保证(qualityassurance)已成为食品行业食品安全政策的一块基石,建设整合的质量管理系统(integralqualitymanagementsystems)已成为业界追求的重要目标。这一系统涵盖了食品生产经营中的所有环节,包括原材料供应、食品生产、包装、运输与物流、研究与开发、生产设备的维护、员工的教育与培训等。一些大型的零售企业制定并执行覆盖整个供应链的食品安全标准,以加强食品供应商的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性和相关信息的透明性。

国内一些食品企业在追求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安全及透明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比如,上海万事发实业总公司构建全透明食品安全产业链,成功地打造出全国首张有机食品“身份证”,生产的“瀛丰五斗”有机米实现了从种植、收割、运输、销售等全过程的安全透明。消费者从商店买回瀛丰五斗有机米,通过有机米档案查询系统,输入6位数字的食品安全信息码,便能清楚地掌握这包米的所有“身份”情况,包括种植管理者、地块管理者、作物品种、播种期、移栽期、施肥记录、病虫防治、收割记录等。“瀛丰五斗”有机米的高度安全、透明特点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一直供不应求。2013年4月,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启动“透明牧场”项目,作为乳业的首个透明牧场,现代牧业坚持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应用最先进的管理理念、装备设施、生产技术,使牧场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让牛奶品质以量化的数据与消费者沟通。此外,还有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透明农庄”、开创都市有机农业的新模式、北京绿色家递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设“透明农场”的成功实践等等。

透明食品供应链的概念

Hofstede(2003)最早提出有关供应链(网)的透明性定义:供应链(网)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在没有信息丢失、噪音、延迟和失真的情况下对他们所需求的产品相关信息有共同的理解并能有效获取的程度。自Hofstede提出供应链网的透明性概念后,一些学者将其运用到食品供应链的管理领域,如Kalfagianni(2006)区分了食品供应链透明的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

综合前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本研究提出“透明食品供应链”这一新的概念,其定义如下:透明食品供应链是以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为目的,通过供应链企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使食品从原材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全过程处于严格的监控之中,食品供应链所有利益相关者对他们所需求的食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能在没有信息丢失、噪音、延迟和失真的情况下有共同的理解并能有效获取。

透明食品供应链适应了当前社会强烈的食品安全诉求,是一种新的供应链运行策略与业态。它与一般的追求成本控制或市场反应灵活性的供应链运行策略有根本的区别,强调通过在全供应链范围内对食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进行严格的收集、分析、记录与传递,从而使所有利益相关者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辨识与监控,最终实现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目标。

透明食品供应链的特征

一是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目的。透明食品供应链的建设有利于企业实现多方面的目的,但这些目标的实现都要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为前提和支撑。食品供应链正是通过其透明化运作,使食品始终严格按照高水平的质量安全标准进行处理,并接受企业、政府、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的监控、监管和监督。从此意义上说,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只是手段,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是其核心目的,树立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优势则是根本目的。

二是对食品安全标准系统的高度依赖性。透明食品供应链的运行涉及供应链的不同阶段、不同企业和产品的不同形态,需要通过完整、特定、协调的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生产经营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规范和规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完整性要求标准的制定能覆盖供应链的各个阶段、各个操作单元和产品的各项关键指标。食品安全标准的特定性要求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应制定达到或超过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针对不同的技术和管理对象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的协调性要求食品供应链所采用的标准要一致和统一,不能出现标准相互冲突和无所遵从的现象。

三是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透明食品供应链应用一系列信息技术(如传感器、条码、RFiD、手持式移动智能终端),构造一个基于全流程的、可靠的信息监控系统,其系统设计集成信息识别、自动采集、跟踪、数据交换和实时共享技术,保证供应链的关键控制点能受到核心企业的监督,并能够通过即时的数据读写和存储实现问题食品的有效追溯。在供应链外部,能密切与利益相关方的信息沟通交流,及时准确地处理来自客户及消费者的意见、建议、投诉和咨询,及时跟踪外部各种渠道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并有效反馈到企业内部。

四是透明食品供应链的建立与运行需要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规范、监控与整合。透明食品供应链的建立与运行需要核心企业负责评审、选择、接收、调整、淘汰供应链的成员企业,需要核心企业制定覆盖全链的相关制度、流程、规范和标准,尤其需要核心企业对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技术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为规避上下游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增强供应链食品安全管控的力度,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倾向于构建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治理结构,实现全产业链经营。

透明食品供应链与类似概念的区辨

为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一些学者运用供应链管理及其它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不同的食品供应链管理策略与模式,如食品产业绿色供应链、可持续食品供应链、食品封闭供应链等。

表1列明了透明食品供应链与其他类型供应链对比存在的主要区别。可见,透明食品供应链鲜明的特征在于其通过追求食品质量安全信息透明最后达到食品的质量安全,透明食品供应链的运营成本高、链条稳定性强、产品安全性高,在我国一段时期内可能较适合一些重点食品行业及重点食品品类使用,如乳制品、肉类、食用油、酒类产品、精品农产品等。

本文基于实践发展及理论创新的趋势,对“透明食品供应链”的概念、特征及与类似概念的区别进行了阐释,后续研究将对透明食品供应链的驱动机理、运行模型及评价体系展开深入探究,以期能从供应链视角找到保障食品安全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trienekensJH,BeulensaJm.theimplicationsofeUfoodsafetylegislationandconsumerdemandsonsupplychaininformationsystems[R].Sydney,australia:internationalFoodandagribusinessmanagementassociation,inproceedingsofthe11thannualworldFoodandagribusinessForum,2001

2.BeulensaJm,BroensDF,Folstarp,etal.Foodsafetyandtransparencyinfoodchainsandnetworks:Relationshipsandchallenges[J].FoodControl,2005(16)

3.于志宏.全国首家“透明牧场”在安徽诞生[J].wto经济导刊,2013(5)

4.HofstedeGJ.transparencyinnetchains[R].Debrecen,Hungary:eFita2003Conference,2003

5.Kalfagiannia.transparencyinthefoodchain:policiesandpolitics[D].enschede,thenetherlands:Universityoftwente,2006

6.张寒金.国际食品供应链安全标准的变革[J].标准生活,2010(2)

7.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

现代供应链的概念篇9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供应链;商业服务供应链;公共服务供应链;概念模型

收稿日期:2009-09-08;修订日期:2009-10-21

基金项目:国家旅游局规划项目《旅游目的地供应链管理及其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09taCG006)

作者简介:徐虹(1963-),女,南开大学商学院旅游学系主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旅游产业经济问题、旅游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周晓丽(1983-),女,南开大学商学院2008级硕士生。

一、供应链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

供应链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最初,供应链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主要为了解决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流通不畅、存货和能力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但由于忽略了与外部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联系,往往造成企业间的目标冲突。其后的供应链概念扩展到涵盖整个产品“运动”过程的范畴。具体来说,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料采购开始,制成中间品以及最终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把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1]。若在相互竞争的供应链间存在共同节点,则构成网络供应链。尽管供应链的范围在不断地拓展,但其核心理念始终没变,那就是,打破任何阻碍产品(服务)流通的壁垒(从过去组织内部的职能孤岛到企业边界所形成的藩篱),建立协调一致的供应链条。可以说,供应链是一种说明商品生产供需关系的系统工程[2]。

二、旅游供应链的提出及其分析

旅游供应链的问题其实早在1975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关于旅游业分销渠道的报告中就已出现;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是分销渠道可以看作是供应链的一部分。随后,也有一些学者基于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进行了与供应链相关的研究,如提出典型的旅游供应链包括:旅游供应商、旅游经营商、旅行商和顾客[3];tapperandFont则定义旅游供应链为:将旅游产品传递给顾客的所有商品和服务供应商组成的一个链条[4]。也有一些学者将旅游供应链定义为“从事不同活动的旅游组织构成的一个网络,这些不同的活动涉及到旅游产品/服务的不同组成要素的供给,包括从交通住宿到特定目的地最终旅游产品的分销和营销,涉及到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广泛参与者”[5]。

目前国内对旅游供应链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对旅游供应链的理解大多是从旅游产品供应链、旅游产业供应链的角度来认识的。从包价旅游的角度来看,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6]。作为组合产品的提供者,分布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但是在满足游客需求这个大前提下,他们这些提供“零部件”的企业组合起来。各企业在提供零部件上的独立性与提供“完整性产品”之间的矛盾突出性是其他行业所没有的。旅行社作为产品设计组合单位,依据一定的产品档次和消费类型将这些分散的旅游供应商组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条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线路推向市场。在散客旅游时代,承担这种组合任务的可能不是旅行社,而是旅游者自己或者是委托其他中介组织。但是要满足旅游者综合性消费需求,客观上存在着旅游供应链的有效组合问题,无论这种组合是由谁来承担的。

如果从微观的产品层面放大到中观的旅游产业层面,就出现了旅游产业供应链的概念问题。所不同的是,制造业的产业供应链是一条纵向的供应链,它是由原料到产成品的前后向生产经营环节联系起来的,与顾客发生联系的只是终极产品的生产销售环节,中间环节则隐藏在生产者之间的市场关系中。但旅游产业供应链却是一条横向的供应链,联接各产业的不是原材料到产成品的物流,而是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客流,是为了满足游客多样化消费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产业群,各产业必须合力“抬轿”,才能确保旅游产业供应链运行顺畅。

归纳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旅游产品供应链、旅游服务供应链还是旅游产业供应链,在以下方面都存在着共性:首先,从关系的角度来讲,他们都是在竞争、合作、动态的市场环境中,由若干供需方构成的快速响应环境变化的动态供需网络;其次,从目的上来讲,都是为了缩短总响应周期并给整个价值链带来增值。如果从不同概念提出的角度不同来看,他们又有一定的区别:旅游产品供应链更侧重于从团队旅游角度分析由核心企业集成的线路产品的协调运行问题;旅游服务供应链更侧重于从服务的综合性和衔接的流畅性上进行分析;旅游产业供应链则主要探讨各产业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发展问题。

三、旅游目的地供应链概念的提出

旅游目的地可以被界定为在同一品牌名称下为游客提供一个整合消费体验的产品与服务的集合,传统上目的地被描述为游客可以感知到一个独特的整体体验[7]的一个地理区域,如国家、岛屿或城镇[8]。旅游目的地还可以被看作是由若干个利益相关者组成的混合物[7],如游客、私人企业、公共部门、以及居民社区等。

进一步探讨旅游目的地供应链的概念则可以发现,它与上述的旅游供应链也是有区别的。旅游目的地供应链的范围和构造方式比旅游供应链更为宽泛和复杂,后者更多的是从旅游业运行的角度来理解供应链的内涵,而前者应该是从游客体验需求出发所涉及到的时间与空间要素复杂运行的角度来理解供应链的,尤其是在前面分析的供需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旅游目的地供应链涉及的要素内容、构造形式及其运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供应体系的复杂多变性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探讨旅游目的地供应链的深刻内涵。鉴于此,本文在总结前人对旅游供应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旅游目的地供应链是指: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游客优异体验需求和实现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将包括各类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在内的综合服务提供给游客的各类组织和机构组成的关系复杂的有机网络集合体。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1.构成要素的复杂多样性

对旅游目的地供应链构成要素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认识。如果从供应商运行机制的角度来认识的话,可以将供应链构成要素分解为商业服务供应商和公共服务供应商两大类。因为就游客对目的地的需求来看,其满足的过程,不仅需要通过交换消费有偿的商业服务,而且也要通过非交换消费无偿的公共服务,实现对目的地更深入的体验和感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目的地竞争的需要,各旅游目的地都更加关注对目的地公共环境及其服务的营造和提供,散客旅游时代的日益迫近也对此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如果从目的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来认识的话,可以将供应链构成要素分解为旅游服务业供应商(包括商业有偿的和公共无偿的)和旅游制造业供应商两大类。虽然目前对旅游供应链的认识中,一些学者也提出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问题[5],但是多数认识还是从旅游六要素构成上分析旅游供应链,尚缺乏明确的从供应链要素分类上进行分析和从目的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在制造业日益服务化和服务业日益高科技化的当代,旅游服务业与旅游制造业供应商基于同一目的地空间上的协调共进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旅游目的地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和地方文化特色,而且也有助于增加地方就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见,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不仅包括规模大小不一的旅游经营企业、职能各异的政府管理部门及复杂的中介组织机构,而且涵盖不同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真正体现了围绕游客综合性消费形成的内容复杂的供应链网。

2.要素链接的动态多变性

上述复杂的供应链构成要素在链接方式上是动态多变的。顾客多样化需求动摇了传统上以旅行社为核心企业的旅游供应链结构模式,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不局限于由旅行社组合各个消费点构成的线性单一结构[9]。传统的包价旅游需求的满足是通过多层的委托关系实现的;旅游供应链的基本链接方式是由旅游服务集成商将旅游服务供应商的服务集合起来,通过旅游分销商销售给游客,实现旅游供需之间的线性链接;在散客旅游时代,凭借着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和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者可以通过信息集成服务商如携程和e龙等实现与旅游服务供应商的网上链接和自主选择;同时一些旅游服务供应商也不断将新技术引入经营活动之中,通过自己的网站直接与旅游者实现链接和对话;还有发展成熟的散客服务中心也日益重要。这样,就出现了由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双轮驱动的多样化供应链链接方式。

链接方式多样化的情况下,到底核心企业是谁?学术界对此的看法不一。其实与其争论核心企业是谁,倒不如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旅游供应链就不像制造业供应链那样存在明确的核心企业?既然各构成要素的服务都是围绕游客需求并行联系的,且他们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游关系,在自然状态下彼此的约束不是很强,这也正是旅游供应链质量管理难度较大的原因。只能说,在旅游目的地供应链的链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节点,这些节点强壮到一定程度可以发挥类似核心企业的作用,但是与制造业的核心企业概念是不同的。从目前情况来看,可以将这些重要节点如大型旅行社、网络服务供应商、散客服务中心等视为旅游服务集成商,这些集成商的运营有些是直接面向游客个人的,有些是面向机构如分销商的。但不管怎样,他们都为供需衔接提供了节点服务。

3.网状结构的目标多重性

在旅游目的地供应链网中,存在着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从上述构成要素复杂多样性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供应链的主体来自不同的产业和部门,如旅游服务业各类企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供应商、集成商和分销商,他们围绕满足旅游目的地到访游客的需要而展开协作,由于与游客接触的密切性和直接性以及产品的不可储存性等特点,使得他们必须在考虑与当地环境和文化协调的基础上,在承载力既定的情况下为游客提供有个性的优质服务,营造良好口碑以吸引重复客源对这些企业的生存是十分重要的;而旅游制造业企业的产品是有形物品,其产品的可移动性和可储存性使得其交易范围不局限于当地市场,甚至也可能不局限于旅游市场,因此如何确保其产量和利润的最大化是他们的主要追求。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中,公共服务供应商及其政府在确保提供的服务效率的前提下,还必须考虑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问题,考虑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由此可见,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中的多元主体决定了其目标的多重性。这种多重性在满足游客需求方面必须统一起来,在满足各自利益目标方面必然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需要有效的协调机制和治理机制。否则,该链网将会出现断裂和破损,难以支撑目的地优质服务的提供。

四、旅游目的地供应链概念模型的形成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不是线性的一对一模式,而是一个多对多的网状结构(见图1)。在这个网状结构中,存在着多重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旅游服务业企业、旅游制造业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社区及其居民;游客作为合作生产者和服务的中心,应成为供应链网连接的核心。

1.旅游目的地商业服务供应链及其构造

从图1中可以看出,围绕游客周围的内圈就是旅游目的地商业服务供应链,这条供应链由两大部分组成:旅游服务业供应链和旅游制造业供应链。其中旅游服务业企业是直接为旅游者提供劳务服务的企业,按照其功能上的区别,可以划分为旅游服务供应商(食、住、行、游、购、娱等企业)、旅游服务集成商(如旅游经营商、电子网络服务集成商甚至于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分销商(如旅游零售商、专业旅游网站等)。这些为游客提供劳务服务的企业与游客的链接方式有多种:传统的旅游供应链链接方式表现为旅游服务集成商将旅游服务供应商的服务集成为不同的线路,然后交由旅游服务分销商向游客进行销售;在新技术驱动和游客多样化需求的驱动下,旅游供应链链接方式日益多元化,如旅游供应商直接与游客链接,或者旅游服务集成商链接旅游服务供应商和游客,或者由旅游服务分销商链接旅游服务供应商和游客。这样多方式、多途径的链接,使供应链可以交叉联系,也可以跨环节联系,从而创造出多种价值链模式。

旅游制造业供应链是由旅游制造业企业以不同方式链接起来构成的。旅游制造业企业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是指主要为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提供直接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一切企业的集合;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任何为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提供直接或间接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企业都可以称为旅游制造业企业,由所有这些企业所构成的集合即旅游制造业。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正常运行需要旅游制造业产出、提供物质保障,而旅游制造业本身也是上下游企业构成的连接体,包括旅游制造品供应商、旅游制造品集成商和旅游制造品分销商。传统上旅游制造业供应链链接方式是由旅游制造品集成商将旅游制造品供应商产品集成为制成品,交由旅游制造品分销商进行销售,销售对象要么是各类旅游服务企业,要么是游客。但在制造业日益服务化的发展趋势下,在新技术有利支持下,旅游制造品企业与其他企业的链接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如旅游制造品集成商直接销售,或旅游制造品供应商直接自我销售,抑或是交由分销商进行销售。旅游制造业企业之间的链接范围可能是目的地之内,也可能是目的地之外,由此会形成一个开放的供应链。由于链接方式和节点各不相同,从而会形成不同的旅游制造业供应链网。

区分旅游服务供应链与旅游制造品供应链对一个目的地的产业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旅游服务是无形的,但是旅游服务的提供离不开旅游制成品(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作为运行的基础和物质保证;虽然供应链原本就是针对有形制造业而言的,但是游客体验是无形的,因此我们应该将供应链看作远比有形商品的运动和储存范围更广。如果就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其供应链的构造仅仅局限于旅游服务的供给而缺乏旅游制造品的供给的话,那么该旅游目的地无论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还是产业运行的效益性和安全性来说都是有缺陷的,这个缺陷也会在供应链的运行敏捷性上有所反映。旅游服务企业供应链与旅游制造企业供应链协调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旅游商业服务供应链。其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其运行机制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即优胜劣汰机制。所以,当某一企业运行不利、质量不佳、口碑不好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被其他企业淘汰出局,因为继续保持与这样的企业合作,会降低整个链条的运行效益,这是任何一个追求利润的理性主体所不愿意见到的。

2.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供应链及其构造

公共服务供应商主要包括一些提供基础设施和环境的组织和机构,他们也要追求运行效率,但是效益目标却不是单一的,主要以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需求和社会目标为己任,重在为商业企业的良好运营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随着目的地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尤其是散客旅游的日益兴起和比重的日益加大,它的重要作用应该越来越突出。在由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搜狐旅游日前所做的对第三季度中国公民出游意愿进行的网络调查结果中显示,散客化趋势更加明显。消费者出游主要以自行组织和个人出游为主,自行组织出游占27.79%,个人出游占38.64%,两者加起来占66.43%。散客的增多不仅客观上增加了对目的地广泛的公共服务内容的需求,而且主观上也提高了对目的地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

政府主管部门是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供应链中的关键成员,特别是在不发达的国家中,目的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靠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尤其在目的地公共服务供应链构建过程中,是不能离开政府的干预力量的。政府作为目的地供应链中基础设施及其政策制度的提供者,不仅对某一目的地供应链运行质量改善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跨界基础设施与政策的衔接和整合营销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9]。在中国特有的“行政区经济现象”中,各级政府都将实现本地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的执政目标,因此在涉及到公共服务供应尤其是跨界公共服务供应时,可能会出现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因此协调各级政府之间对公共服务提供的认识和能力就十分必要且十分重要。当然在协调纵向关系时可以凭借上下级的权利安排来进行,但是在协调横向平级关系时就需要协商和协作来解决问题。

社区及其居民日益成为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中重要的主体之一,尤其是在散客旅游日益盛行的时代,游客深入社会基层体验异地文化的需求更增强了对社区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社区居民的热情好客、社区风气的和谐友善等内容的需求强度,在城市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中,社区日益成为关键节点和亮点。各社区可以在政府有关规划指导下进行建设和联系接待游客,也可以依据各自特点建设主题社区,并纳入到旅行社线路中成为商业供应链中的组成要素,抑或是直接在网站上宣传营销自己。

各行业协会作为一种中介组织,起着连接政府和企业的纽带桥梁作用。它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但是可以发挥在行业规范管理、良好运行环境营造和信息服务方面的监督服务功能。各类非盈利组织也是目的地公共服务供应链中的重要成员,他们在创造目的地良好接待环境和形象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越是发达健全的旅游目的地,其非盈利组织发挥的作用空间就越大,效果也越好。

公共服务供应商主要是指提供基础设施和环境的组织,如供水、供电、供气、排污、能源提供商及绿化等组织。这些组织的服务创造了目的地企业运行的基础,也创造了游客消费体验的良好环境,是制约旅游目的地整体服务感知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比较健全成熟,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相对还有较大差距。未来目的地的竞争绝不能忽略公共服务供应链的完善和建设,它直接影响到游客对目的地的质量感觉和判断。目前许多城市都下大力量进行城市环境面貌的改善工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的地公共服务提供的重要性。这些公共服务提供商的服务主要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施工建设,各地区之间必须相互衔接好服务水平和进度,它不仅直接影响到游客对不同地区的感知程度,也会对各旅游企业的商业服务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与商业服务供应链相衔接的话,就会降低商业服务供应链的水平。

公共服务供应商、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社区及其居民之间协调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供应链。其主要目标是社会利益最大化,即改善目的地生活环境,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经营和游客消费,实现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其运行机制遵循整体最优原则,突出政府在公共服务供应链运行中的利益协调作用,同时注重发挥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监管作用以及媒体的社会作用。凭借各利益主体的参与和机制协调,促进目的地公共服务供应链的运行更为顺畅。

3.旅游目的地整体供应链网及其构造

旅游目的地商业服务供应链和公共服务供应链有机交织在一起,编织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关系图,该供应链网包含众多产业和部门,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它们之间或直接或间接、或主动或被动地链接在一起,形成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目的地供应链网。游客对目的地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整体的,需求的实现依靠供应链上不同类型的企业和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产品;这些服务和产品要彼此协调,一方面满足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满足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对服务和产品质量的要求。旅游目的地商业服务供应链要敏捷高效,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供应链要全面细致,两条供应链之间要对接呼应。无论是商业服务企业或制造业企业,还是公共服务供应商或其他公共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前提都是目的地繁荣有吸引力,否则没有游客愿意前来,那么目的地上的所有组织和机构都没有生存的基础。因此,基于目的地发展的整体服务水平的保证是格外重要的,供应链的整体系统观符合了旅游目的地各类组织机构生存的要求,他们之间的链接有效对所有组织机构目标的实现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各利益主体在与其他主体链接实践中,会根据链接效果和相互力量对比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着原先的链接关系,所以随时的淘汰、增添、换代升级都会发生,与此同时,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动态开放的旅游目的地供应链就在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着进化和发展。

当然,在商业性链接和公共性链接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协调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体制不同、机制不一的情况下,在条块分割的部门利益依然比较严重的现阶段,追求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常常使个体丧失关照供应链整体质量和效益的行为,进而加剧了目的地供应链网发展不协调的局面。而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深刻认识旅游供应的全面性、关联性和复杂性,在创新公共服务体制与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商业服务关系和秩序,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在供应链不同领域和不同范围内的作用关系,遵循各自的运行规则并创新交叉衔接处的运行实践,为最终实现目的地供应链网的畅达运行。

总之,旅游目的地供应链概念是一个尚在形成中的新概念,其包含的内容、构造的方式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都还在不断探讨之中。本文在此只是提出一点初步认识,希望能与同行共同努力,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研究,以便于更好地指导我国旅游目的地供应链建设,为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奠定强大的运营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晓燕.供应链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杨建华,桑莉.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工业工程,2003(3):14.

[3]Kaukalm,Hopkenw,werthnerH.anapproachtoenableinteroperabilityinelectronictourismmarkets[a].proceedingsofthe8theuropeanConferenceoninformationSystem(eCiS)[C].2000:1104-1111.

[4]tapperR,FontX.tourismsupplychain:Reportofadeskresearchprojectforthetravelfoundation[R].LeedsmetropolitanUniversity,environmentBusiness&DevelopmentGroup.http:∥lmu.ac.uk/lsif/the/tourism-Supply-Chains.pdf.accessed2004.09.06.

[5]XinyanZhang,HaiyanSong,GeorgeQ.Huang.tourismsupplychainmanagement:anewresearchagenda[J].tourismmanagement,2009,30:345-358.

[6]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第2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9.

[7]BuhalisD.marketingtheCompetitiveDestinationintheFuture[J].tourismmanagement,2000(1):97-116.

[8]DavisonR,maitlandR.tourismDestination[m].London:HodderandStoughton,1997.

[9]徐虹.供需环境变化对旅游目的地供应链内涵的影响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9):14.

theConstructionofConceptualmodelof

touristDestinationSupplyChain

XUHong,ZHoUXiaoli

(tourismDepartmentofBusinessSchool,nankaiUniversity,

tianjin300071,China)

现代供应链的概念篇10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48)

[摘要]本文介绍了可持续供应链的相关概念,并从时间顺序就可持续供应链的发展进行总结。总结了可持续供应链的特点。并从多方面描述了可持续供应链的制约因素,最后就实施可持续供应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供应链;特点;制约因素;实施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018

1相关概念

1.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理论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供应链管理(SCm)是对从供应商到顾客的整个网链结构上发生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现代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其目标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实现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度的最优。

绿色供应链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其核心内容是:在一个供应链系统中综合考虑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周围环境影响因素的管理模式,它是绿色环保理念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的结合,达到在物流过程中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效率和产品的回收利用率,最终实现供应链效益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达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的结构如图1所示。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本质特征是集成性、系统性与协调性的统一,是在传统上下游企业管理思想上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整体上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物流、商流、信息流的协调、控制,追逐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最小、环境和社会的最优化。

1.2可持续发展三要素

1.2.1环境要素(environmentalaspect)

指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environmentalimpact)。尽管这一原则得到各方人士的认可,但是由于目前人类科学知识的局限性,对于许多具体问题就会产生截然相反的认识,例如核电站。

1.2.2社会要素(Socialaspect)

指仍然要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并非要人类回到原始社会,尽管那时候的人类对环境的损害是最小的。

1.2.3经济要素(economicaspect)

指必须在经济上有利可图。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只有经济上有利可图的发展项目才有可能得到推广,才有可能维持其可持续性;二是经济上在亏损的项目必然要从其他盈利的项目上获取补贴才可能收支平衡正常运转。

可持续发展三要素及关系如图2所示。

2可持续供应链发展

供应链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功能管理,如分别对购买、装运、配送等功能的管理;二是内部整合,整合供应链中相关功能,并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三是外部整合,链条中每个环节协调一致,使整个供应链的功能整合为一体。20世纪90年代前,环境问题、绿色问题很少被提及,人们主要关注生产力水平、成本效益和时效等与环境无关的因素。直到90年代,逆向物流的观点才开始受到重视。但是直到80年代,全球变暖才真正引发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关注。90年代的一些研究表明臭氧层的破坏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破坏作用,说明了可持续发展管理中环境、能源和生态之间的息息相关。

图3把可持续性和供应链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总结。可以发现,20世纪90年代后,决策者、环保人士、研究人员、制造业者和公众才意识到产品使用之后回收的重要性。进而,由终端到源头的污染防治观念也渐渐替代只治理最后排污的观念。

逆向物流纳入绿色供应链范围经历了大约十年时间。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为了达到正向、逆向物流中的污染最小和价值回收的目的,绿色供应链应该包括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每个阶段。在最近的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个名为“可持续性供应链”的新概念。可持续性和供应链之间的交互作用是环境和可持续性操作中的关键一步。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相比,可持续性供应链最大的不同在于在系统操作和环境考量中融合了能源消耗和效率问题。在此系统中,能源和物质被认为是可再利用的,环境和能源可以互相转换。

3闭合供应链

闭合供应链可以定义为一个没有废料的系统。和传统开放式的供应链(图4)相比,它可以把所有产出物重新投回系统。也就是说,闭合供应链是正向、逆向物流的结合,能完全回收再利用所有原料并把废物转化成能源。

闭环供应链(ClosedLoopSupplyChains,CLSC)是2003年提出的新物流概念。闭环供应链是指企业从采购到最终销售的完整供应链循环,包括了产品回收与生命周期支持的逆向物流。它的目的是对物料的流动进行封闭处理,减少污染排放和剩余废物,同时以较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服务。因此闭环供应链除了传统供应链的内容,还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传统的供应链设计原则也适用于闭环供应链。闭环物流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市场需求不断增大,成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图5)。

4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1996年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或环境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绿色供应链与可持续供应链的对比如下表所示。

5可持续供应链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SustainableSupplyChainmanagement,SSCm),它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增加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供应链。将信息管理学、自然科学、社会学融会到供应链管理中去,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多门学科的交汇点,已经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是企业与政府合作的结果,同时由于其涉及的内容广泛,也成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要依据。

6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6.1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考虑短期利润和长期价值

在短期内成本因素是影响企业能否实施可持续供应链的最大阻碍。如果企业承担环境费用、社会责任成本是固定值时,即企业在产品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将提高单位产品的成本,导致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如果企业的环境费用、社会成本是可变成本时,则企业为达到利润的最大化,必须减少产品的生产量,缩小经营规模。所以在短期内,可持续供应链很难达到企业的利润最大。

从长期看,企业可以通过增加社会福利,提供更多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发挥企业外部经济性,从而达到社会的外部经济反作用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各种社会费用可以通过长期分摊,来减少企业的经济风险和财务压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形象、品牌等软实力,提升综合竞争力。供应链的长期价值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2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保证“三重底线”

企业的本质是赢利,社会、环境是企业存在的基础。由于可持续供应链涉及的内容广泛,它主要包括三个底线,即自然环境、社会、财务业绩。企业应该从宏观的立足点去考虑经济、环境、社会目标的三者平衡。三重底线意味着企业的社会、环境、经济业绩的有机统一,同时,他们的经营活动必须保证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正向积极作用。

6.3相关企业必须加强更多的合作

供应链各环节的合作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热门话题,从现有学术讨论和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现代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程度的整合。供应链中的某节点的企业通过合作可以将自身的社会责任转嫁到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顾客当中去,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7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制约因素

7.1内部制约因素

一是管理层因素。管理层因素对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制约主要来自于管理层承诺的缺乏。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水平与企业管理层的道德水平与价值观念密切相关。

二是成本因素。企业是经济组织,必须进行成本收益的核算。而企业实施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在加强环境保护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必然投入资金,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而这些投入转变为实质性回报需要企业足够的耐性。

三是资源因素。资源缺乏是影响企业实施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内部制约因素。企业在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投入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而资源的缺乏,将使企业有心无力,严重影响和制约企业开展各种环保和社会责任实践活动。

7.2外部制约因素

一是政府干预因素。政府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代表,本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促使企业加强环境管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二是低价竞争因素。在社会保障和再分配等机制不完善,社会监督力量缺失,政府监管不到位,市场竞争激烈,其他经济资源要素的成本无法再压低的情况下,企业有可能通过缩减环境管理的投入,裁减员工的工资福利、社区投入和慈善捐赠等方面费用的方式来降低产品成本。

三是供应商因素。供应商因素对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制约主要来自于供应商承诺的缺乏。尽管大多数企业对供应商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情况将定期进行评估和审计,但有些供应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出于企业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没有履行所作的承诺。

8实施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8.1不断完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

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对环境和社会方面的要求和压力会通过政府的政策、法规加以体现,建立并完善此方面与国际接轨的明确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政府规制和导向作用。

8.2确立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

供应链企业高层领导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这三重底线进行整体协调,以整个供应链长期效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将可持续性作为总体战略的一部分。

8.3健全管理体系和规范行为准则

鉴于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供应链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实施国际上广泛采用的iSo14001环境标准管理体系、Sa8000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可以在保证供应链成员企业独立性的同时,建立整个供应链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行为准则。

8.4构建有效的供应链可持续性绩效评价体系

与评价企业的经济绩效相比,评价企业或其所在的供应链可持续性状况就显得更为复杂。但是,可持续性绩效评价能够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有助于吸引其对供应链上不断提升自己可持续性能力企业的重视。

8.5强化合作和全方位的沟通

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方式是推动与迫使各企业实现其活动与可持续性理念相容的关键性因素。重视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与合作伙伴深度合作(如合作开发可持续性产品),共同遵守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

9结论

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深入人心,现在企业更加关注可持续供应链的管理。本文在原有文献的基础上,就可持续供应链的理论概念进行了阐述。并从时间顺序就供应链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可持续供应链的管理特点和制约因素,并就可持续供应链的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Harland,C.SupplyChainoperationalperformanceRoles[J].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s,1997(2).

[2]ayres,R.U.andKneese,a.V.production,Consumption,andexternalities[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9(3).

[3]Christopher,m.Logistics&SupplyChainmanag-ement:StrategiesforReducingCostandimprovingService[J].Financialtimes,London,1998(2).

[4]Drumwrightme.SociallyResponsibleorganizationalBuying:environmentalConcernasanoneconomicBuyingCriterion[J].Journalofmarketing,1994,58(3).

[5]murphypR,poistRF,BraunschweigCD.managementofenvironmentalissuesinLogistics:CurrentStatusandFuturepotential[J].transportationJournal,199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