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智慧物流的看法十篇对智慧物流的看法十篇

对智慧物流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0:33

对智慧物流的看法篇1

关键词:智慧物流;区域;发展

一、智慧物流的含义、发展背景、现状及趋势

智慧物流就是传统物流与信息物理系统(CpS)相结合,是信息物理系统应用于物流领域所产生的一种新型物流业态。信息物理系统(CpS)是融合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形成的技术体系,是物质世界互联互通、虚实融合的智慧系统,这个系统的产生与发展,给社会及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推动着包括物流业在内的各行业的发展创新。智慧物流的提出最早源于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概念,最初理解是在物流运作的各个环节都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纳入信息系统的控制之下,实现系统全面的感知、处理、调整,使物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随着物联网(iot)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我国于2009年提出了“智慧物流”概念,开始了智慧物流的探索与发展。随着“智慧物流”三大核心系统的发展,2017年以来,智慧物流已经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话题,无论是电商企业还是物流企业,都开始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特别是各级政府也认识到智慧物流的重要性,开始推动智慧物流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提出了“感知中国”建设战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五大新兴战略产业这一。2010年,“智慧物流”入选物流业十大关键词。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物流深度融合,推动物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是中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这标志着智慧物流的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物流业是应用物联网技术最主要的行业,随着二者的深度融合,智慧物流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时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感知、采集的技术与产品全面应用。仓储盘点、物流分拣、快递收件与配送等领域手持终端已经全面普及。特别是在快递领域,手持终端设备正在向与手机融合、小型化化方向发展。2018年物流领域手持终端产品产销量同比增长30%以上。二是人工智能技术得到深度探索与初步应用。物流机器人全面发展。仅2018年销量增长至少在2万台以上,同比增长50%以上。无人机、无人仓、无人港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无人机配送网已经在江苏、陕西、云南、广东等地尝试常态化配送,预计目前物流领域参与货运、配送的无人机有1万架左右。从企业看,京东于2018年2月获得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的授牌,成为陕西省无人机航空物流多式联运创新试点企业,也是国内第一家以省域为范围进行无人机物流配送的部级试点企业。2018年3月,京东无人配送站开始运营,可以实现无人配送中转。2018年3月,顺丰速递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无人机航空运营(试点)许可,可以在指点的授权空域内商业化运营。同年5月,中国邮政emS水陆两栖无人机试飞成功,“饿了么”获准开辟中国第一批无人机即时配送航线,目前已有17条无人机航线,覆盖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等等。无人驾驶货车开始上路进行测试,“无人配送车”开始在特定区域常态化运营,并在繁忙的市区继续进行配送测试。在青岛、厦门、上海,无人港码头空无1人,巨大的集装箱被稳稳抓起、平移、放下,无人驾驶车辆来回穿梭运输。三是仓储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全自动化仓储系统已经日趋成熟完善,仓储系统是到目前为止物流智慧化水平最高领域。特别是在制造业物流领域,无人的全自动化物流系统发展最早,由于产品品类简单,产品包装标准,智慧无人化仓储已经越来越普及。四是大量物流装备已经接入互联网。据有关媒体报道:到2018年底,全国已有600多万辆道路运营车辆、近4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000多座内河导航设施,近3000座海上导航设施使用北斗定位导航。使用GpS定位导航的货运车辆估计更多。这些接入互联网的货运车辆,以信息互联、设施互联带动物流互联,推动了智慧物流的发展。五是货运互联网吸引了大量资金投入。利用物联网打造的车联网,实现了货物运输的透明化管理,实现了货运资源优化整合与最佳配置,降低了车辆空驶率,提升了货物跟踪与追溯的信息化水平,是近几年来物流领域资本投资的热点,吸引了大量资金投入,资本聚集已呈饱和状态。目前,5G应用已经开始试点。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传统物流领域各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将迎来快速发展。

在制造业物流领域,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输送分拣系统、装卸、搬运机器人等将高速增长。物流系统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一部分。在电商物流领域,手持智能终端系统、智能终端自提货柜快速增长。在物流配送中心,智能拣选系统、机器人等也快速增长,智能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信息系统领域,大数据、云计算等与物联网不断融合,成为引导电商物流配送、整合物流资源、建立物流网络的神经系统。云仓储系统将得到较大发展。在商贸物流领域,仓储业转型不断升级,智能物流系统快速发展。带托运输、按托盘进行货物的定位与追踪、按托盘订货交货将快速增长。智能周转箱循环共用系统增速较快。在智能追溯领域,各项感知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如RFiD、视频技术、传感技术、条码技术等应用更为广泛。物流技术装备的可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空间巨大。在“物流业+物联网”创新方面:智慧物流操作系统将开始应用,并推动全面的创新与升级。人工智能在物流系统各个环节得到应用并不断创新。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不断融合,推动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应用与创新。物流领域大数据计算模式将不断创新,边缘计算、雾计算出现,会朝着实时/离线计算融合方向发展。机器视觉技术应用更为广泛,在仓储自动化、管理智能化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仓储柔性自动化系统和作业模式不断成熟,相关技术标准将得到全面推广。

二、智慧物流得到高度重视的客观必然性

智慧物流的产生源于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目前尚处于研发推广期,还没有发展到大规模的应用阶段,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在于:

(一)这是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被定位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融合了运输、仓储、信息、金融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对于其重要性,有专家学者曾这样论述:在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地区,可以没有工业、农业,但绝对不能没有物流业。国家也十分重视物流业的发展,从出台《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到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再到《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既彰显了物流业的重要性,也为物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这是解决我国物流业目前存在问题的必然途径我国虽是世界第一物流大国,但也存在着物流成本高物流效率低的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在14%左右,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则在8%~10%之间。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物流各个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利用率运营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诸多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进互联网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集约物流各环节资源,不断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加大物流设施装备升级改造力度,提高物流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水平。

(三)这是信息化时展的客观要求信息时代信息和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是信息社会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来,各行业各领域与信息化的融合不断深化,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信息化助推经济发展的作用凸显。在社会信息化水平日趋提高的环境下,物流业智慧化水平水涨船高是客观必然。

三、区域推动智慧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智慧物流的发展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很不充分。尽管如此,智慧物流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已经显现。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部、南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物流企业的智慧化水平明显优于中西部、北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既使在同一行政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优越的地方物流企业的智慧化水平也高于经济条件弱的地方。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各地政府不同程度地把推动智慧物流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根据多年来的学习、考察及思考,同时借鉴了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各级政府如何引导推动本区域内智慧物流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从业务角度看,智慧物流涉及工信、交通、商务、科技等部门。从现行的管理体制看,对物流的管理却比较分散,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并不统一。有的发改部门管理,有的交通部门管理,有的商务部门管理等等。这种多头管理的方式,造成了管理职责不清晰、投入分散、办事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不利于智慧物流的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将管理物流的职责进行集中。为此,有的地方政府成立了物流局(办),作为政府管理物流的职能部门,有的地方成立了物流工作专班,将过去的分散决策、分散投资统筹起来,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最优的资源、最短的流程,全力引导推动智慧物流有序快速发展。上述创新做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另外,最好将既懂信息化又熟悉物流运作的专业人才充实到行政管理队伍中,用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

对智慧物流的看法篇2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这里的“智慧”,自然是指人的知识和能力结合而形成的聪明才智,而所谓“势”,就是客观事物运动的基本趋势、方向等等,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就社会现象来说,所谓“势”,对社会群体来说,就是社会运动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由人们的欲望、要求等等而形成的。换言之,所谓社会大势,也可以说是一种时代潮流。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就是说,客观规律是不能对抗的,人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儒家的这句名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类对水的流动规律的认识及其自觉运用的自然描述,比如说,“水到渠成”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果推而广之,也就是“功到自然成”。它既反对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观蛮干,也否定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消极无为态度。也就是说,人们要在事业上获得理想的成就,就必须把自己的主观努力与客观规律作用恰当地结合起来,换言之,要在认真研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作用。这个思想在方法论上的实质,要求我们在对待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关系的问题上,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所以,认真研究儒家的这个观点,对于改造我们的思想方法,是有重要意义的。

如果对“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中的“乘势”,进行唯物辩证法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乘势”,是人对客观规律有目的地运用,因此,它是一种更高的智慧。对这种高层次智慧的概括,就是人们所说的“因势利导”这句名言。大量的实践经验说明,“因势利导”是“虽有智慧,不如乘势”的逻辑结论。

如果我们对“领导”这个概念进行认真分析,就可以看出,“因势利导”恰恰是“领导”的本质内容之一。因为“领导”,即指领导人要遵循人民群众的愿望,按照大多数人的意志,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少走弯路,少受挫折。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领导”,就是引领、引导、导向之意。所以,本来意义上的“领导”,就应当是“因势利导”。由此可见,有些人把“领导”看做是高居于群众之上、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对群众指手画脚、颐指气使的那一套,是对“领导”本来意义的严重歪曲。

对智慧物流的看法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123-02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文化的积累,当这种推动力逐渐演变成一种智慧的成果,便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基本的理论支撑。在智慧城市的理论指导下,普通群众对于社会发展以及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服务和产品能够实现不间断的体验,而且智慧城市的发展也已经受到了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工作也日渐深入。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要以现今的技术为依托,本文对智慧城市关键技术以及其实现途径进行了阐述。

1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是指根据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根据最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互联网和信息全面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优化,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功能、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形成具备可持续内生动力的安全、便捷、高校、绿色的城市形态。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以技术革命为根本指导,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实现城市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革。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高级阶段,其建立在数字化城市的基础上,实现了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机融合。另外,智慧城市的发展也需要以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这也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智慧城市关键技术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其充分展现了人类对城市信息的认知与利用,这也是我国城市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支撑,其中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点:

2.1网络通信技术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以大量的数据存储作为依托,同时需要各个不同部门的协调维护,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而这一系列的操作必须要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完成,只有具备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才能实现一个大规模的、统一的数据库,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数据资源。从宏观上看,智慧城市可以看成一个空间基础信息框架,在该框架下将各种社会信息、网络信息以及与城市发展相关的环境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向各个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和准确的数据信息。而实现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就是以无线化和数字化为主要标志的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其也是实现物联网和互联网链接的关键技术手段,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

2.2物联网技术

智慧城市的建设以互联性和智能性作为基本的特征,而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与应用则是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最为关键的技术。物联网技术是利用感知设备和技术,通过对信息的识别、定位、传递等操作,实现物体与信息网络之间的连接,同时实现信息交换和自动控制,以此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与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人与人之间的智能化连接,这对于现代城市建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技术已经能够有效的实现人、物体以及设备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运行模式,进而实现了跨领域、跨系统、跨应用的巨大信息网络,从根本上促进了计算机系统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也实现了智慧城市由宏观向微观的跨越,并且促进了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

2.3云计算技术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节奏不断加快,其所面临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对于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云计算技术作为一种全面解决方案,被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云计算技术主要是通过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等方式,将传统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运算能力。对信息进行高效的计算和存储,是云计算技术的核心思想,其具有数据安全性高、客户端运行要求低、数据共享无障碍等特点。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的云计算平台应用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及时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对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确保每个信息使用者都能够及时获得准确的、全面的信息数据。

2.4“3S”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是建立数字城市的三大支柱技术。3S技术将卫星定位、传感器基础、计算机通信技术等多个科学领域的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了更高空间领域中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同时也实现了对信息的传播与共享。GpS技术对传统测量技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而且定位速度较快、精度较准,这是传统的测量技术无法比拟的。GiS技术是智慧城市数据库管理的关键基础,其能够实现空间信息的直观表达,从而给予信息使用者更加直接的感受,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RS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空间数据基础,也是实现整个一体化数据采集的基本载体,通过现代科学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在不需要与测量目标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便可以通过电磁波分析的方法实现远距离测量。

2.5数据挖掘技术

智慧城市中的数据大多包含空间数据,存储在空间数据库中,比一般的关系数据库和事务数据库具有更丰富、复杂的语义信息。利用空间数据挖掘可从空间数据库中提取出用户感兴趣的空间模式与特征,空间与非空间的普遍关系及其他一些隐含在数据库中的普遍的数据特征,可提高智慧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使智慧城市真正成为智能化的空间咨询和决策支持系统,从而更加智能和科学地为社会管理、企业决策和个人生活服务。

3智慧城市实现路径

智慧城市的实现,需要以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与渗透为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3.1物联化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将任何周围的环境因素植入到其感知器中,并且通过感知器的运转将这些静态的环境因素进行动态的反映。对于智慧城市来说,其感知系统往往体现在城市的公共建筑、交通系统建设、水资源等各个领域中,在空气、水、道路、车辆、医院、工厂等多个以往无法有效实现数据信息收集的数据系统中实现了数据收集。在智慧城市的感知系统中,需要依靠各种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才能实现整个智慧城市感知系统的稳定运行。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数据使用需求,构建不同类型的数据存储机构和网络系统,通过无线设备实现数据的传递,以此来完成网络传感。

3.2互联化

互联是将原本不处在同一时空或领域中的复杂的信息流和知识流进行连接与处理,从而实现对信息的优化。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借助相应的互联模型和互联软件,根据不同的领域,按照智慧性和广域性的特征进行分类处理。智慧城市所使用的事件处理软件通过传感器中输入的业务和数据信息,便可以通过集成软件将这些数据深入到不同的环境和情景中,以此实现对系统实际运行情况的全面掌握。通过有效的信息互联化,能够将每个单独的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城市信息事件,并且最终形成一个能够关注到每个单独事件的数据库,利用其中丰富的数据资源实现对问题的改进。通过互联化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在于对各项数据和事件的处理,其中包括事件和流处理、数据识别聚集和关联;数据建模和集成,包括针对域的信息模型、可互操作的信息框架与现有数据集成、联合数据管理;流程整合,包括扩展现有系统并启用新的业务流程、监控业务流程等。

3.3智能化

智慧城市的实现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数据和事件进行处理,才能将城市中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并且利用不同专业的数据信息解决相应的问题。智慧城市系统中包含着很多特定的行业和部门,同时也涉及各种特定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智能化的应用便能够有效地满足不同特定信息处理的需要。智能化应用一方面体现出较强的普遍性,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实现数据处理服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很强的敏捷性和综合性,其能够在解决普遍问题的同时,根据决策会员的指示,实现不同特定信息的处理,以此提供各种最优化解决方案。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智能化设备如计算机终端、移动电话、电视机等。

4结论

智慧型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其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以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科学技术作为基本的技术支撑,同时通过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三个途径,将智慧城市的遥感信息扩展到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将传统城市建设中无法实现的数据流进行全面的处理和传输,借助科学的算法和工具对其进行计算和汇总,通过结果预测和场景模拟的方法,实现城市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广泛性。总之,智慧城市建设与实现,不仅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戴强,黄庆德.智慧城市关键技术投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

[2]胡登峰,黄庆德,戴强.基于期权理论的智慧城市关键技术投资决策研究[a].第六届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

[3]袁远明.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4]徐静.智慧城市关键技术与实现路径研究[J].电信科学,2013(2).

[5]段淑敏.智慧城市关键技术研究[J].电子世界,2013(11).

[6]郦月飞.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3(1).

对智慧物流的看法篇4

【关键词】智慧产业经济转型对策【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智慧产业,实质上是一种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为支撑,具有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和融合化特性的一类产业。从业态上看,智慧产业是教育、咨询、培训、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科学研究、工业的智能化业态等行业共同组成的一类集合。相对于传统的产业而言,智慧产业具有以下的主要特征:

第一,智慧产业具有高技术、高知识性。智慧产业的基础性、根本性的支撑就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智慧产业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可以说,智慧产业就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一个经济体中不断运用的结果。

第二,智慧产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融合特征。以往传统的纺织业、金属材料业、设备制造业等工业,以及金融业、餐饮业、房地产等服务业都是属于独立的行业分支,而智慧产业突破了单一行业领域,是一个多行业跨界融合的新行业。智慧产业是高于信息行业、知识服务行业的,又是与传统行业紧密串联的一种行业,它既包括以人的智慧为根本的新兴的信息、知识、创意等行业业态,也包括了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得到的新型业态。

第三,智慧产业具有高端智能化的特征。高端智能化,是智慧产业有别于传统产业的突出特征。智慧产业在科研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上都高度重视智能化。

发展智慧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调结构、促转型,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方向,也是我国适应新常态过程中必须深入解决的问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需要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客观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需要科学把握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显然,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就是知识化、技术化、融合化与绿色化,而智慧产业具有低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高智慧等特征,它注重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符合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同时,我国正在跨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和广泛普及,也必将会对许多产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而这些产业的发展也必将会对信息技术产生更高的依赖性。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产业,必然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大选择。

从本质上说,智慧产业同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是趋于一致的。第一,智慧产业包括了大量的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服务型业态,如科研设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教育、咨询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丰富我国产业功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第二,智慧产业与我国传统产业是紧密串联的,通过智慧产业发展,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供重要的支撑动力,从而带动传统产业实现稳中有进、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第三,智慧产业体现了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要求,其发展是充分贴合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需求的,有利于保障社会民生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智慧产业是低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的产业,其发展可以有效引导我国缓解资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从而释放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智慧产业的发展逐步酝酿出政府积极支持的良好局势,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区都提出了要发展智慧产业、建设智慧城市,为全国智慧产业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示范作用。

健全智慧产业发展的制度机制和科学模式

建立健全发展智慧产业的制度机制。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也意识到发展智慧产业的必要性与前瞻性,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导致我国智慧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建立健全发展智慧产业的制度机制,可从法律规章制度、科技创新机制、财政政策等方面着手。从法律规章制度来看,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响应“互联网+”计划,依托互联网大会,完善我国互联网信息创新、信息安全管理、信息技术标准以及知识产权等相关领域的立法制度,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信息制度保障。同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智慧产业发展的需求,学习并借鉴成功的法律规章制定经验,及时完善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地方性法律规章,并保障法律规章得到切实执行。从科技创新机制来说,科技与创新是智慧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智慧产业能否成功发展。科技创新机制要求政府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中心等多方的协同发展,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切实提高我国智慧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财政政策方面来讲,财政资金支持是智慧产业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支斡胝府采购等方式对智慧产业发展进行补助。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智慧产业的长效投入增长机制,形成智慧产业的优惠体系,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积极探索发展智慧产业的科学模式。智慧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一样,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突出各地产业的基础、优势与特色等方面。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智慧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主要得益于比较科学的智慧产业发展模型,从这些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我国智慧产业发展可分为三个区块,分别是园区引导、传统改良与市场需求等发展模式。以园区指导为主的智慧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发挥原产业园区的作用,加强园区的科技创新,增加园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形成较为科学的智慧产业发展产业链、智慧生态圈与智慧产业集群。以传统改良为主的智慧发展模式,是指运用智慧成果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不断实现生产过程、管理营销、科学环保的智能化等,利用我国智慧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以市场需求为主的智慧发展模式,要求相关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新的产品或提供新的服务。在智慧城市建设时期,智慧城市必定会不断催生潜在的市场需求,提高基础设施、智慧产品等技术水平。该发展模式有利于扩大智慧产业的空间性、时间性,促进智慧产业的供应链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

以发展智慧产业推动我国经济转型

优化智慧产业的服务体系。智慧产业具有融合性、关联性与跨学科性,需要多产业与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培育一批业绩突出、支撑力强、诚实守信、规范经营、科学营销、产业协同的智慧企业,还应积极搭建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产业服务平台。智慧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可采用多种模式来发展。一方面,可根据各个地区智慧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可借助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等资源,对智慧产业的服务进行优化。同时,推进公共服务体系的联合发展,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既能保证各类资源能在市场经济下自由流动,又能发挥政府调控的作用,多渠道筹集资源。智慧产业的发展需要智慧物流的支持,应当在物流行业加快物联网、无线射频、自动分拣、立体仓库、时空信息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工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协调合作,提高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加强智慧产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关调查显示,在智力资本、技术研发、营销渠道、财力物力、政府机制等因素中,智力资本是智慧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拥有价值量最高的因素。随着智慧产业的发展,智力资本对产业发展的价值也不断提升,有助于企业不断创新与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经验效率与经济利益。智力资本发挥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支撑,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智慧产业才能持续发展。一方面,国家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为智慧产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招引智慧产业的高层次人才,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本。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河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对智慧物流的看法篇5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先生表示:“每一次科技变革,都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市场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抓住科技变革的重大机遇,投资创新,必将成就明天的领导地位。在‘互联网’向‘物联网’发展的革命性时代,‘智慧的地球’又是一次难得的良机,为中国未来5-10年的突破性发展提供借鉴。”此次开放日是iBm在华研发机构有史以来最为全面而集中的一次科技展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展示为中国的腾飞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让企业、城市、行业和社会更加智慧,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智慧的地球”中包含的物联网,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革命,也是对人类生活的革命。如何利用科技信息的手段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全世界各国都在深切关注的课题。如何把握“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对于更好的调整经济结构,使国家经济获得更大的成功,变的非常关键。建设智慧的电网、智慧的铁路、智慧的城市交通等系统,不仅可以拉动钢铁、机械、设备制造和水泥产业,同时能够拉动电子和软件产业的增长,从而增加知识型就业岗位,促进产业升级,增速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 从iBm研究院的角度来看,做下一阶段智慧的地球、智慧的城市,需要对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平衡。

iBm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陈滢博士表示,在智慧城市里有六个课题:一是智慧的城市帮助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例如政府的一站化服务。还包括企业中的各种流程,把物理上、逻辑上的各种流程进行整合,使企业通过流程,提高效率。二是医疗,在美国奥巴马政府,医疗是非常重要的刺激经济手段。在中国医疗改革更加需要智慧的医疗,医疗流程的整合、医疗资源的整合等等,这关系到民生。三是能源,能源包括石油,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水发电,包括降低碳排放。四是公共安全,企业需要在安定团结局面才能做好经济。五是交通,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不能光靠修路、修地铁来解决交通问题,还需要一些手段和技术方法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六是教育,要智慧的教育,人口多了,需要受教育的人也多,不光是正在学龄时的儿童,甚至一些成年人都需要得到智慧的教育。

对智慧物流的看法篇6

一、智慧社

区的概念

智慧社区的出现是社区不断发展进化的结果。对于智慧社区的概念,国内外专家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主要从社会管理,信息发展,智慧城市角度对智慧社区进行描述。

(一)从社会管理的角度了解智慧社区。智慧社区主要是社区中的主体相互作用,和谐发展的状态,指社区管理部门,社区的服务机构以及社区内居民和谐相处的状态。在智慧社区实施的影响下,管理部门能够更快速的了解居民信息及为居民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因此居民的幸福水平会提高,同时也能够更加配合社区管理部门的工作,形成社区各方和谐共处的局面。

(二)从信息发展的角度了解智慧社区。智慧社区是基于物联网,新兴技术等发展起来的,在社区中运用各种方便居民的技术手段,从而使居民的生活更加智能,更加方便的社区运行及管理服务平台。因此信息发展是智慧社区的基础部分。

(三)从智慧城市的角度看智慧社区。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存在总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有建设好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的实现才成为可能。那么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放大版。同时通过参考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社区也将各种智慧应用运用到居民生活中来。

二、智慧社区还缺什么

智慧社区第一阶段是把物业服务搬到手机上来,形成网上物业服务管理中心。第二阶段是对小区硬件设施实施智能化改造,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第三阶段是达成可以足不出户就挂号、办理社保等等。在智慧社区实施的过程中,基于居民感受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功能多却不实用

当把智慧社区以app的形式搬运到手机上时,居民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小区物业的动态,同时可以交物业费,物业投诉,进行二手货品交易等,更有些app可以订外卖,打车等,大大方便了居民在社区的生活,提高了物业的管理效率。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居民反映大部分功能用不上,点开app反而会浪费流量。第二,部分居民同时表明,订外卖、打车等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不如其他专门订外卖、打车的app有针对性,实用度不高,主要在于优惠力度不够,商品种类少。第三,app的使用并不适用于老人、儿童这部分群体的使用,他们需要更加贴心、便捷的服务,而智慧社区的开发者和关注者却忽视了这个问题。

(二)智慧社区不能全方位便利居民生活

智慧社区虽然涉及各个方面,包括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政务等各个方面,但在每一个体系之下,提供的服务可以说是乏善可陈。比如最让居民头疼的生育证,就业证,暂住证等的办理,还不能在app上完成。很多居民反映这种事比较麻烦,希望能够在智慧社区的推广中得到解决。

三、智慧社区的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分析

(一)物业管理方面意识落后

在智慧社区实施的过程中,物业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实施的过程中与物业的交流合作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大部分物业人员只注重管理,缺少服务意识,物业甚至认为“我又不住这个小区,搞那么好干嘛?”因此很多物业管理人员对智慧社区的推进并不上心,不愿意积极推广智慧社区,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什么创新意识。尤其是中小型物业公司,让他们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非常困难。一方面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改变了物业原有的工作程序,以前物业管理人员发通知只需要在公告栏处贴通知,而现在需要在线上实时信息,服务意识薄弱的物业不愿意做这些工作。另一方面,在线系统的应用使得业主对物业的评价直观的展示在系统内,这样就提高了对物业服务的要求。因此很多物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阻碍了智慧社区的服务。

(二)商家没有意识到智慧社区的商机

智慧社区的app内包括了很多商家例如超市的一键下单,送货上门服务,外卖的订购等等,但是接入的商家较少,很多商家不看好这个平台,因此降低了app的实用度。首先,有些商家人手不够,无法提供关键的送货上门服务;其次,一些商家人手足够,但觉得app的实用度不高,每天盯着手机耗费了很多精力,不如在商店里多卖些东西;最后,一些已经在“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平台尝试过的商家认为还是用这些平台能够更好地吸引顾客。原本这是一个很好的针对小区顾客的销售平台,但现在发展缓慢,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抱着观望态度。

(三)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对于新建设的新楼盘来说,装备先进的硬件设施没有什么大问题,而对一些较老旧的楼盘,智慧社区的开展十分吃力。像以前的小区的摄像头,门禁系统大多数是模拟信号,与现在的数字信号无法实现对接,如果将这些硬件设施进行升级可能要花费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费用,业主不可能自己掏腰包,更不用说物业掏钱,国家补贴根本不现实,因此智慧社区的开展受到了很大阻碍。比如说一个老人在小区内散步,智慧社区可以达到掏出手机就可以连接摄像头知道老人的位置,而老旧的摄像头无法和手机对接,这又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四、基于居民角度提出几点解决方案

(一)提出有特色的推广方案

在建立智慧社区平台和应用的基础上,推广人员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甚至是不同的小区有针对性地做推广,使智慧社区的齿轮能够转动起来。在不同社区采取不同特色的智慧社区,例如以中青少年为主的发达社区,以老年人为主的居家养老型社区等。智慧社区推广者应充分听取居民的需要,协调好与社区管理部门的沟通,使得推广顺利进行。智慧社区实质上是实体服务和信息服务的紧密结合,我们不能只注重虚拟信息服务,忽视了根本的实质,这是智慧社区服务的真正核心。

对智慧物流的看法篇7

关键词:虚空;智慧;般若

由于《传道书》与所罗门的关系,令其在圣经中得以占据一席之地。又因书中表达的观点与圣经中的正统观念相左,又有对古老的价值观与信仰的质疑,使其在圣经中的地位显得相当突兀。以后经希列学派(HillelSchoo1)的正面判决,本书得以保存在正典之列。本文把《传道书》当作智慧文学运动的延续,把它看成是一位智者对漫长人生的探索与思考。佛经著作十分浩瀚,以本文作者的浅近了解,含纳了虚空与智慧的般若类经文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等著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其文短小精悍,以260字深入浅出地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因此成为本文研究对象。《心经》有众多译本,本文采用的是流传最广的唐代玄奘三藏的译本。

《传道书》中有一段话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心中所体验的虚空。

“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雨后云彩反回: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街门关闭,推磨的响声微小,雀鸟一叫,人就起来,歌唱的女子也都衰微。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负: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来往。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这段文字表达了日月、星辰、欢乐、财富、,房舍、生命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火焰燃尽,光明也就偃灭了;欢乐不能长存,总有一天归于死寂;金银也有时无力:人去了楼空,人散了家亡:出于尘,归于尘。一切的一切令人感到失落、空荡、无力,神赐灵与人,终究不属于人,尘土散尽,灵就飞回了。所以作者才生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之叹。

此处的“空”与“有”相对。由于物物反复,没有长存之理,乃至于心生空悲。因虚空发出的悲叹与希求拥有并长久的想法是分不开的,“空”与“有”两两对立。而佛经中有空不分――有不异空,空不异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

《心经》中以五蕴代表“有”的存在,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佛教以色指代物质。上文的有空关系也就是来自经文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传道书与佛教对于“有”的不同理解带来了对“空”的迥异观念。

世间有是自性有,而佛法有是缘起有。简单地说,自性有就是把所拥有的一切处处与己相连,与欲望相关,认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人就有实在感。与之相对的虚空也就是人因无法掌握实在而感到的空荡荡的失落。缘起有即“以‘有’的一切为条件有、条件成、条件规定”,世间万物莫不因缘而起,婚姻家庭、贫贱富贵、生老病死皆是前世所为,今生所受。并非一己心愿,也无法强求。佛法空不是虚无,而是世界的实相。一切有形的物质形态皆因缘而生,假缘暂住,先天的不稳定也不“实在”,因此色即是空,有即是空。佛法空是“不碍缘起的自性空”一切色质均是由缘聚合而成,因而空即是色,空即是有。

由于世人有执着,对自性有执而不放,百般追求,不知一切因缘际会及果报关系,化幻为实,为无常毁灭所苦,或成为虚无主义或变得纵情享乐。如传道书的开篇“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言辞中流露中浓浓的悲观厌世情绪,只感到人生如咀嚼又咀嚼的白蜡,毫无滋味,寻找不到解脱。尽管传道者认为万事均有定时,世上有不公平,人生都是虚空,他却因此有了智慧的感悟――这种智慧有两个阶段。初期表现为苦:即便君王也受田地的供应;再多的财富也不能使人满足,贫穷的劳作者却睡得安稳;人两手空空地来,也必两手空空地去:死胜于生、悲强于乐、智慧人的责备胜于愚昧人的歌唱。后期怨责的心情有所缓和,开始赞同愚人之乐,这时“人的智慧使他的脸发光,并使他脸上的暴气改变”。他谆谆劝解人们“我就称赞快乐,原来人在日光之下,莫强如吃喝快乐”,“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喁你的滔,因为神已经悦纳你的作为”,“人活多年,就当快乐多年,然而也当想到黑暗的日子。因为这日子必多,所要来的都是虚空”。从苦到乐,这种转变是必然的,因为人活下去就得怀着希望与憧憬,一味的虚空只会使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因此传道者经历了悲苦与愤懑后,回头来还是利用他的人生智慧鼓励人们及时行乐并欢喜快乐地生活。但是他的智慧并不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他还告诫人们当心存上帝,当“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

智慧在《心经》中表现为般若二字。般若是梵语音译。“古德为了人们理解的方便,有时也将般若释为智慧,但他显然不同于通常所说的世间智慧。因为世间智慧是有限的,有缺陷的,更是夹杂烦恼的,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圆满、清静的,能使我们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从而彻底超越生命中的无明烦恼。般若对于生命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般若智慧,人们就会产生认识上的迷惑和执著欲望带来的痛苦。”换言之,佛经智慧是要使人洞透宇宙真相,彻底解脱人生烦恼,从而返璞归真,而不是教导人们予滚滚红尘中如何更好地执著于~己悲喜。有既是缘起有,空便是自性空。运用般若智慧最终要达到的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原来“度一切苦厄”是般若智慧的最高运用。由此可知人们惯常对于佛教消极出世、寄托来生的理解并不准确。修行者已不必有来生,而是通过修行实现自救最终达到救众的目的。

《心经》中又有“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堙,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柴。”智即般若,在常人看来佛的智慧非凡,但在佛陀看来,不过是还了本来面目,并没有什么智慧可言。真心本来空寂,若以有所得的心去求,就不是真空了。知而无知,才是真知;得而无得,才是真得。所以归结为“无智亦无得”。以般若观照人生,超越世间名利,心中无牵挂、无妨碍,以博大的慈悲代替私情,无怨无嗔亦无恨,透彻得失、荣辱、生死,不感惊慌也没有不安。耽于妄想使人疲于奔波劳累,给人带来种种烦恼。如传道者一味寻求智慧,破解虚空,其实人人皆有本觉真心,何必向外寻找。

总的来说《传道书》更接近生活,富有人文气息。传道者的嬉笑怒骂以及性情变化都生动地体现在书中,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疑问和探索以及对于上帝的力量的信仰,作者用富于智慧的语言婉转规劝人们应当知足与感恩,谨守神的诫命,快乐的生活,等待最终的审判。而《心经》则似乎站在浩渺的宇宙中俯瞰众生,对世情悲苦了然于胸,一语道破真谛,规劝芸芸众生放下执著,反观内心,回归真我从而摆脱轮回之苦。

参考文献:

对智慧物流的看法篇8

关键词:实践智慧;历史境遇;非道之德;境界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中西圣哲很早就发觉从思想向行为的一越,是不无惊险的。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这可以从理智和德性两个方面加以诠释。从理智方面看,普全知识高于经验直观,行易知难。因此,让具有“下愚”特质的民众把握行为的抽象而复杂的理论基础和根据是不现实的。从德性方面看,孔子儒学思想也是用来牧民的,是治理之术,因此,让具有“流氓”特质的民众明白行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背后的形上运思是不理智的。可是,这些思维机巧所暗示的对于普通民众实践智慧的不屑一顾,实际上是缺乏事实基础和逻辑根据的。就一般意义来说,作为高等动物,人的理性思维不可能和实践分裂开来;就历史发展而言,人在历史中对行为和思想的互相作用的自觉意识,日益强烈。事实上,普遍思想要求和特殊行为选择之间的内在张力,历来存在,而且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演进,越来越发紧张。在当代社会,随着不确定的“流动性”的日益肆虐,不仅仅“下愚”,而且,“上智”在整体和具体境遇两个维面也都出现了在将普遍原则生活化能力上的拙雅区别,即,社会行为之实践智慧属性的量阶分野。

一、历史的实践智慧

有关“实践智慧”(phronesis)的哲学言说,在西方思想史上,一般被看作是发轫甚至奠基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之道德哲学的。亚里士多德语义下的实践智慧具有以下基本规定性。第一,实践智慧就是趋善避恶的能力。“实践智慧是一种与正确计划相联系并坚持正当行为的践行能力,而这种践行的对象是那些对人善与不善的事物”。第二,实践智慧本身就是其自身的目的。实践智慧和技术不同,技术还有别的目的,而实践智慧本身就是目的。他说:“因为制作在自身之外尚有别的目的,但践行却不是这样,因为良好的践行本身就是目的。”第三,实践智慧指向一种整体的善。他说:“所谓具有实践智慧的人,就是能正确考虑对自身的善或有益的事,但这不是就部分意义而言的……而是就整个意义而言。”这里的“整体”具有个人和共同体两方面的意义,是对于“大全”,即包括主客体所有因素在内而无需分别主客对立的全部情境的把握。第四,实践智慧是在面对特殊的个别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生活能力。他说:“实践智慧不只是对普遍东西的知识,它更应当通晓个别事物,因为它的本质是践行,而践行必须与个别事物打交道。”第五,实践智慧只能经由经验而不能通过学习和传授获得。他说:“心智方面的美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大体上归功于教育(因为它需要经验和时间),而道德方面的美德乃是习惯的结果。”他还说:“人们总是择善而行而非习规”。第六,实践智慧是实现生活善的必要条件。他说:“像伯里克利(pericles)那样的人就是一个具有实践智慧的人,因为他能明察什么事对自己和别人是善的。”

亚里士多德在某种意义上颠覆了苏格拉底(Socrates)和柏拉图(plato)关于实践智慧服从于理论智慧的基本理念。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实践智慧是知识和德性的统一,“德性就是理性(logos)”。简言之,实践智慧就是德性的知识或知识的德性。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是实践智慧从属于理论智慧,相反,是理论智慧从属于实践智慧。但是,关于实践智慧的这种亚里士多德界定在康德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康德看来,实践智慧只是仅能提供劝告和建议的自爱准则的假言判断,而不像道德法则那样属于提供道德绝对命令的定言判断。因此,它与道德无关。以规范伦理学为主流的现代道德哲学的核心范畴和原则是彰显普遍性的义务和规则,而以德性伦理学为主流的古代道德哲学的基本理念则是人的具体生活方式和品格。在此之后的相当长历史时期,道德观念史上充斥着对于生活的实践智慧的一片讨伐之声,实践智慧的道德呐喊日渐式微,并且从德性之首最后沦落为道德弃儿。

马克思是现代实践哲学转向的开拓者之一。正如萨特(JeanpaulSartre)所说:“自马克思以后,哲学就是一种具体的社会活动,一种介入。”马克思看到了实践智慧在哲学实践史上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对于有思想的感性社会生活的世俗意义。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充分说明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上非常重视“实践智慧”,马克思主义强调彰显着普遍性意义的革命的原则必须与体现着生活情境特殊性表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统一。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近的具体化境遇中,更有必要充分发挥实践智慧。

二、实践对象的历史性

反思在时间中以经验形式存在的“我们”和“对象”显然是分析实践智慧的最基本前提。“我们”和“对象”之间鸿沟的离析和聚拢及其后果是构成实践过程的最为基本的内容。

在文化系统的自我叙述和表达中,“显白”的和“隐微”的“我们”,是一个最为核心的假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如此的独断,甚至是对于复杂而多变的自在对象的暴力或暴政式样的屠宰。“我们”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作为海德格尔所讲的“凝视”,都是对于自在存在的终结、冻结、静态化。“我们”是什么?“我们”何以可能?这里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反思:“我”、“们”以及“我”和“们”是如何联结的。首先,生活中常常看到的那种对于“自我”的偏执是十分可笑的。“自我”的身份,个人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从来都是文化赋予的。这可能才是“现实的自我”。纯粹的自我、以“在”的形式存在的自我只能被合理地理解为是对于这种“现实的自我”的有限出轨。这种有限性规定,一方面是说保留了逃离“现实的自我”的浪漫激情和美好理想,另一方面使得那种将自我彻底从“现实的自我”独立出去的虚无主义不至于毁灭不得不进行的言说和叙述的可能性。总之,没有纯粹的“我”。其次,“们”是一个具有强烈类型学思维特质的表达方式。在这里,共性的假设出场了。“们”显然不是一个个体主义的概念,而是一个整体主义、共同体主义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社群主义色彩的概念。再次,当“我”和“们”联系起来的时候,“我”的视角有限性和“们”的类型武断性,都清楚地表现了出来。“我们”的言说,意味着演讲者将自己看作是某一个共同体的典型部分,并隐含着自己的事实主张和价值主张具有某种代表性、具有某种语言权力的意蕴。这种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哪里?如果“我们”不是一个谦词,如果“我们”没有明确的契约型授权,如果“我们”不是一个浮夸的修辞性的语词,那么,它就是一种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的不自觉的关于事实和价值的双重僭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从来好像不太慎思“我们”,然后在“我们”的现实化过程中,背离实践智慧。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难题。“濠梁之辩”和“美诺悖论”似乎更多地从知识论角度讨论对象性的客观性问题。柏拉图的观点在今天似乎是难以令人接受的。柏拉图不屑于这种“诡辩派论证”,他说,“我们应该去探索,(这)比起陷于那种认为不存在认识活动,没有必要去求知我们所不认识的东西的懒汉幻想……将使我们善良一些,勇敢一些,不那么束手无策一些。”如何看待对象的客观性,如何规定人的认识和实践适恰的可能性?似乎有一条中间的道路是可以尝试的。也许它具有较好的解释性。第一,在人和对象之间能够达到一种相对的统一。第二,这种统一性具有现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既要看到这种统一的相对性,又要看到这种统一的客观性。这有别于柏拉图主义和休谟主义。总之,这种统一是历史的,而不是决定论的或非决定论的。马克思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他又说:“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的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显然,人和对象处于彼此相互设定的关系中。如果人是历史的,那么,这种“设定”也就应该是历史的。“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历史也有惊人的相异之处”。“相似之处”提供了从理论向实践飞跃的可能性,“相异之处”则显现了理性的有限性以及实践智慧的艰难性和必要性。就实践哲学的对象而言,尽管“设定”的统一性力量十分巨大,可是,对象的“非决定论”存在不会因此消失。历史的实践面对普遍的偶然性(con-tingency)存在。欲求、机遇以及所有与变幻无常高度相关所造成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使得生活世界深陷不可预知性。“审慎的理论家总是强调审慎的分析就开始于结构性断言的终结之处”。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指涉的是那些不能被普遍必然性所决定的非典型性的历史行为。历史的实践面对多元性存在。对于行为抉择而言,常常置身于复杂的实践情境中,与形而上学的理想的或者先验的主体不同,现实的实践主体每每具有相互冲突的异质性价值需求,不同的主体之间,同一主体的不同时空境遇之间,个人利益和共同体利益之间,都要求一种恰当的具体性、境遇性的平衡或结合。因此,实践智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被看作是潜在不可通约的、复杂交错的各种视角的交融。也就是说,能够关照并最后超越历史性、情境性的不确定性存在的实践智慧,就是一种对各个内在的相互竞争的决定性变量的调适过程。而且,它还不能被“概括”为种种内蕴着普遍性迷失危险可能性的理智或德性具体规范。

三、历史实践的自由境界

历史实践的自由境界因此显然是同人们对于规范的异变和理性的有限性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历史实践的自由境界就是对于理性和规范的“辩证的否定”。我们所讲的“辩证的否定”就是以彰显人的存在和历史情境的意义为特征的通过对于诸规范的中道从容而展开的生活适切现实。它就是辩证的否定的实践理性――实践智慧的最基本内核。

在哲学史上,从普罗泰格拉(protagoras)、高尔吉亚(Gorgias)到尼采、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从施特劳斯(LeoStrauss)到后现代哲学家,关于规范的过度强制性,已经受到长时间的批判。尽管虚无主义的主张是矫枉过正的,但是,历史实践的经验进程似乎还是说明了,对于规范的康德主义式绝对化主张的可操作性都是乏善可陈的。或者说政治和道德生活史证明,如何从规范的理想性着床于生活的丰富性,就是生活本身,文化生活本身要比“文化哲学”真实得多。德行要比“道”真实得多。如果道德行为是以现实的形式存在的道德认识,那么,在某种意义上说,“德”就是对于“道”的扬弃和否定。“有德”就是“非道之德”。就道德发展史而言,最基本的且源远流长的实践智慧就是对于已有的社会规范的扬弃,这才是善。在此,包括政治和道德生活在内的个人或共同体的历史实践必须符合社会生活所要求的一些最为普遍的善。正如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的那样,实践智慧就是“把握真理,体现理性,关涉着对人类来说有善恶意义的行为。”即实践智慧是在善恶层面上对于“真理”、“理性”的扬弃。实践智慧意味着趋向合目的性,而且它还是一个嵌合着德性旨趣和知性慎思的双重评价和践履过程,道德主体,包括个体和集体,正是通过这个慎思过程决定何以趋善避恶。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非规范性取向实践智慧与更具形式性的智识模式判若云泥。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实践智慧的这种对规范的德性主义之“非”,不是“拒绝”和“排斥”,而是“生活化”、“具体化”、“条件-情境化”,也就是实践化。“中道”的合适只是在个人具体的食物需求中才可能是恰当的,是具备实践智慧的。这就是《尼各马克伦理学》的实践智慧的特色。由于西塞罗(marcustulliusCicero)和马基雅维利等人的进一步强化,这种“促理性就善行”的意志,渐渐被看成实践智慧的基本界定。这意味着,实践智慧被看作是政治和道德生活语境中的政治思维和道德推理。这种实践智慧,具有如下的历史表征:在治郅之世,即,“邦有道”,它与理想主义相契合;而当庸俗的现实主义大行其道时,即“邦无道”时,则灰飞烟灭,难觅行踪。这也许就是德性伦理学中道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传统的保守政治家而言,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让人们具备这种对于规范的伦理反思精神是危险的。但是,非规范的实践智慧并不局限于此。实践智慧的非规范性精神所面临的偶然性对象和多元性观念是异常复杂的。所以,可以把实践智慧理解为协调诸善间紧张关系的伦理调适,或者说是对于诸善间之恰当平衡点的生活安排。实践智慧是一种疑窦四伏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困难重重的行为方式,它力图最大限度地实现那些常常彼此相互排斥的多重目标。非规范的实践智慧是人们深陷诸如民主与自由、人权与发展、效率与公平、平等与正义等冲突和困境时,所作出的“知-行”具体恰当。正如i・柏林(isaiahBerlin)所说,马基雅维利言说的实践智慧正确地“揭示了一个无法解决的两难问题,……各种同样终极、同样神圣的目的可能相互冲突,如果没有可能得到合理的公断,完整的价值体系可能陷入纷争”。面对这些政治和道德选择困境,实践智慧表现为审慎地对于规范的反思和对于诸种善的恰当平衡,并把恶限定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质言之,实践智慧就是当人们不得不有效排解诸善之矛盾性以及规范之多元性、有限性等困局时所展现的那种因缺憾而美的生活过程和样态。这里拒绝乌托邦式自由。

对智慧物流的看法篇9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李克强总理的讲话精神,业内人士分析,在实施“互联网+流通”中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将是物流产业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因为,智慧供应链正在使数据科技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由于智慧供应链中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物流等环节必须基于数据链接和分享进行再造,企业活动、人、物料等要素与互联网中的数据一一映射,所以数据信息的流动承载着供应链全部要素的流动。而整个供应链运作均需要借助大数据来指导规划并驱动运转,基于此,将使得供应链信息趋于透明,供应链运作管理趋于“智慧化”,而这些皆需要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去实现。

 

智慧供应链是供给侧改革重要落脚点

 

刚刚过去的2015年,“互联网+”被视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英国物流学者马丁?克里斯多夫曾指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想赢得未来的竞争,就需要主动拥抱“互联网+”所带来的供应链变革和商业创新机遇。比如,工业4.0、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采购、仓储、配送分拣、运输、协同等环节的融入,使得传统供应链重塑为高度智能化、服务化的智慧供应链。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供应链可视性、加强风险管理、改善客户体验和协同管理,开拓全球化市场等方面,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其中,供应链数据价值的挖掘在传统供应链向智慧供应链的“进化”中已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海量数据在供应链上的成员即企业、人、物料等要素之间的充分处理、链接、分享和有效利用,就没有今天的智慧供应链。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首席执行官abeeshkenazi认为,由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很多数据甚至是它的供应商或者合作伙伴的数据都可以在整个供应链系统内部进行分享,这就是一大变化趋势。在传统的供应链中,企业通常是自我管理,各自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彼此系统都是异构空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而在互联网+的智慧供应链中,链上企业间可以有效分享和获得数据信息、快速评估和使用信息,并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地“挖掘”出企业经营管理所需的商业智能。

 

从我国目前企业经营现状看,由于宏观经济整体下行,经济发展进入中低速的“新常态”,市场需求不足,当前许多企业面临亏损、融资困难,实体经济受到电商等虚拟经济冲击效益下降。面对这种情况,传统上依靠继续增加投资、扩大产业规模甚至增加雇员的发展思路已经陷入力不从心的窘境。在此情况下,2016年,“供给侧结构改革”开始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棋局。在当前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贵的现状下,企业亟待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资本效益,创新产品,建构产业新生态等来实现盈利。而智慧供应链在“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方面的巨大潜力,恰好满足了推动企业业务形态、商业模式和技术能力全面升级的内在需求,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落脚点。

 

作为智慧供应链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运输是供应链上资源社会化属性最强的系统,也是最有希望利用“互联网+数据科技”的融合应用实现“共享经济”,从而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市场业态。而这样的业态,也进一步催生了智能设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工业云、智能化运输等具有代表性的新业态,不断孕育和诞生着新的巨大商机。

 

智慧物流迎来发展“黄金阶段”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启之年,也是《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之年,物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情况下,物流企业要有新思路、新模式、新对策,尤其在流通环节冗长、混乱、低效的传统供应链制约中,唯有智能化运输才会将移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在产品可追溯、在线调度、自动配送、智能配货等领域,并且能够在互联网和云端上实现物流订单便捷管理、合理配载、智能调度、跟踪、交付等运输全程可视化、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精益化的管理。所以说,能够让物流业态变得更加“聪明”,必须加快智慧物流发展步伐,为此,物流行业在转型中应更加关注客户需求的新变化,不断开发个性化、体验式服务,着力提升服务质量。

 

未来,物流业态在真正实现供给侧并形成以服务为主导的高品质经营后,才能够创造出新的客户价值,破解掉行业的“痛点”与盈利难题。基于此,在加快智慧物流发展步伐的进程中,物流业应当更加关注物流服务的新市场,向农村、社区延伸服务链条,同时利用好国际市场,着力拓展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关注组织经营的新模式,特别注意资本和技术驱动对传统经营模式的颠覆性创新,着力形成市场竞争新优势;更加关注物流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改造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着力提升运行效率。

 

另外,还要更加关注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教育培训,持续投资于人,着力提高绩效水平;更加关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大力发展绿色物流,积极服务社会、回报社会、造福社会,着力塑造物流新形象;更加关注行业协会的建设与发展,着力发挥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还要注意防控和化解市场风险、技术风险、重组风险、资金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处理好增长与稳定的关系,通过改革创新推动整合优化、增进效率,有序推进全行业转型升级,这应是在实施“互联网+流通”中打造智慧物流体系的关键所在。

 

随着《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智慧物流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希望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力度,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形成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合力。而物流业界也迫切希望困扰物流企业发展的税收、交通、用地、审批、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使一些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取得突破,通过加快实施“互联网+流通”各个环节,有效打造出积极的智慧物流体系,为物流业在发展中适应“新常态”做出新的贡献。

对智慧物流的看法篇10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总理的讲话精神,业内人士分析,在实施“互联网+流通”中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将是物流产业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因为,智慧供应链正在使数据科技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由于智慧供应链中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物流等环节必须基于数据链接和分享进行再造,企业活动、人、物料等要素与互联网中的数据一一映射,所以数据信息的流动承载着供应链全部要素的流动。而整个供应链运作均需要借助大数据来指导规划并驱动运转,基于此,将使得供应链信息趋于透明,供应链运作管理趋于“智慧化”,而这些皆需要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去实现。

智慧供应链是供给侧改革重要落脚点

刚刚过去的2015年,“互联网+”被视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英国物流学者马丁?克里斯多夫曾指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想赢得未来的竞争,就需要主动拥抱“互联网+”所带来的供应链变革和商业创新机遇。比如,工业4.0、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采购、仓储、配送分拣、运输、协同等环节的融入,使得传统供应链重塑为高度智能化、服务化的智慧供应链。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供应链可视性、加强风险管理、改善客户体验和协同管理,开拓全球化市场等方面,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其中,供应链数据价值的挖掘在传统供应链向智慧供应链的“进化”中已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海量数据在供应链上的成员即企业、人、物料等要素之间的充分处理、链接、分享和有效利用,就没有今天的智慧供应链。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首席执行官abeeshkenazi认为,由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很多数据甚至是它的供应商或者合作伙伴的数据都可以在整个供应链系统内部进行分享,这就是一大变化趋势。在传统的供应链中,企业通常是自我管理,各自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彼此系统都是异构空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而在互联网+的智慧供应链中,链上企业间可以有效分享和获得数据信息、快速评估和使用信息,并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地“挖掘”出企业经营管理所需的商业智能。

从我国目前企业经营现状看,由于宏观经济整体下行,经济发展进入中低速的“新常态”,市场需求不足,当前许多企业面临亏损、融资困难,实体经济受到电商等虚拟经济冲击效益下降。面对这种情况,传统上依靠继续增加投资、扩大产业规模甚至增加雇员的发展思路已经陷入力不从心的窘境。在此情况下,2016年,“供给侧结构改革”开始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棋局。在当前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贵的现状下,企业亟待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资本效益,创新产品,建构产业新生态等来实现盈利。而智慧供应链在“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方面的巨大潜力,恰好满足了推动企业业务形态、商业模式和技术能力全面升级的内在需求,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落脚点。

作为智慧供应链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运输是供应链上资源社会化属性最强的系统,也是最有希望利用“互联网+数据科技”的融合应用实现“共享经济”,从而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市场业态。而这样的业态,也进一步催生了智能设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工业云、智能化运输等具有代表性的新业态,不断孕育和诞生着新的巨大商机。

智慧物流迎来发展“黄金阶段”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启之年,也是《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之年,物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情况下,物流企业要有新思路、新模式、新对策,尤其在流通环节冗长、混乱、低效的传统供应链制约中,唯有智能化运输才会将移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在产品可追溯、在线调度、自动配送、智能配货等领域,并且能够在互联网和云端上实现物流订单便捷管理、合理配载、智能调度、跟踪、交付等运输全程可视化、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精益化的管理。所以说,能够让物流业态变得更加“聪明”,必须加快智慧物流发展步伐,为此,物流行业在转型中应更加关注客户需求的新变化,不断开发个性化、体验式服务,着力提升服务质量。

未来,物流业态在真正实现供给侧并形成以服务为主导的高品质经营后,才能够创造出新的客户价值,破解掉行业的“痛点”与盈利难题。基于此,在加快智慧物流发展步伐的进程中,物流业应当更加关注物流服务的新市场,向农村、社区延伸服务链条,同时利用好国际市场,着力拓展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关注组织经营的新模式,特别注意资本和技术驱动对传统经营模式的颠覆性创新,着力形成市场竞争新优势;更加关注物流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改造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着力提升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