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园媒体策划十篇校园媒体策划十篇

校园媒体策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1:13

校园媒体策划篇1

[关键词]校报新闻策划“四个维度”

“策划”的本意是指做事情之前的筹划,是根据事物发展变化中的特点和各种可能性来制定相应政策。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策划”被引进到新闻领域,逐步渗透到新闻采、编、排的各个环节。

当前,新闻报道策划已经成为媒体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高校校报来说,作为象牙塔里传统的主流新闻传播媒介,在当前的融媒体环境下,其最大的媒介优势就是专业化的校园新闻生产力。加强新闻策划也是校报提高其新闻传播和舆论营造的有效性,巩固自身传播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意义

对于新闻报道策划,赵振宇教授在其著作《新闻报道策划》一书里给出的定义是,“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1]

可见新闻报道策划是以新闻事实为前提的一项活动,新闻报道策划的目的,是实现报道的最佳效果。就高校校报而言,在校园媒体形式多样化、师生思想政治状况复杂化的现实环境下,加强新闻报道策划,对其实现校园新闻传播效果和宣传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校报功能说。高校校报作为校园主流媒体,在何历史阶段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从1895年天津北洋大学创办《北洋大学校刊》,成为中国高校办校报的开端以来,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高校校报所展出来的对高等教育的传承与见证、对大学文化的挖掘与呈现,以及对高等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等等,这是任何一类新兴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加强新闻策划,无论是对校报的引导功能还是教育功能来说,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强化校报本身的定位,也即校报宏观策划,对于校报发挥舆论引导、办报育人来说是前提;加强校报各个版面的整体策划,每个版面如何设计与规划,也即校报的中观策划,体现了报纸的办报特色和校园舆论引导方向;加强对校园新闻选题的策划、新闻事实的组织策划,以及校报新闻的后期传播策划,融引导与育人于具体的新闻事实。

媒介环境说。当前,高校新闻宣传形成由校报、广播电视、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共同形成的立体格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高校内部的宣传格局,同时也改变了作为受众的师生群体。据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在网民构成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24.6%。[2]7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在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大学生几乎每日会接触互联网,超过90%的人使用时长超过两小时。近七成大学生每日接触电视时间在半小时以上,过半数大学生不接触报纸[3]。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作为青年人集中的阵地,对新媒体的接触和接受更加活跃和广泛,高校校报作为象牙塔内传统媒介,必须加强策划,强化自身优势。

二、如何开展新闻策划

结合校报自身功能、优势和当前媒介发展环境,高校校报主要可以从高度、深度、角度和广度四个维度来开展新闻报道策划。

1.高度。

校报作为高校党委机关报,在开展新闻策划尤其是主题新闻策划时要体现高度。高度决定权威性,体现影响力。校报新闻报道的高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策划:

第一,围绕时政要闻、教育改革开展策划。国家政策和教育改革发展方针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理论指导,围绕教育热点和时政重点开展选题策划,不仅体现了校报办报的前瞻性,也体现了其新闻报道的高度。关注大事议大事,高校校报围绕国家政策和教育热点策划选题既要顶天也要立地,将时政热点与学校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要善于通过评论、校园专家学者专访等形式解读时政方针,也要善于从时政方针中策划挖掘本地选题,让象牙塔里的新闻走得更高,传得更远。

第二,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选题策划。高校中心工作历来是校报关注和报道的重点,而如何围绕中心开展选题策划,是体现校报选题高度的难点和创新点。校报围绕学校中心开展报道的体裁有要闻报道、专题通讯等,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要闻报道的优势更多被校园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占据,因此,校报要创新报道策划,以自身传统优势为基础,加强深度报道、报纸评论等内容,创新报道体裁和形式,以及改革报道渠道、加强媒体融合等,提升校报传播学校中心工作的有效性。

2.深度。

如果说高度只要体现在对新闻选题的策划上,那么深度则主要体现在对新闻报道内容的策划。对于“深度报道”,《新闻学简明词典》中定义为“一种阐明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深度报道是新闻5个w和1个H的深入报道方式,主要要阐明why和How。校报对深度报道的策划可结合高等学府的特点和优势,尽量运用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加强对报道内容的调查、分析、解释和预测。

加强对校园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报道。高等学府是优秀人才和先进思想的汇集地,优秀教师形象、独特学术风采、典型学生事迹等在校园里层出不穷,围绕这些典型人物和事件开展新闻报道策划,充分挖掘典型背后的故事,在校园内外进行报道、讨论,既可达到有效传播,也能形成印象效应,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历时性策划与共时性策划相结合。校园新闻的一大特点是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每年发生的校园新闻存在许多共性,因此,校报对某些常规性活动和节庆时段的新闻报道策划可考虑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以毕业季报道为例,笔者曾策划一期“三代人的毕业季”历时性报道,通过采访报道展现不同年代大学生在毕业季的故事,既丰富了报道题材,又展现了时代的更迭变幻。共时性新闻报道策划内涵很丰富,在当前传播环境下要注意新颖独特,力求达到既有深度又达到有效传播的效果。

此外,系列报道、专题报道和追踪报道等深度报道形式,也是校报加强新闻报道策划的方式。

3.角度。

选准校园新闻报道策划的角度,要坚持几个原则。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角度入手,将符合时代主旋律的传播内容与师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相结合,讲好校园故事、传播正能量。

其次是树立校报服务师生的意识。由于高校校报在传统意义上的权威性,校报更多具有传达、告知和呈现等办报本位特色,因而无论其报道策划还是新闻本身难免会存在传播者与读者对象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在当前新媒体方兴未艾、“人人都是事件记录者和传播者”的传播背景下,校园新闻报道更要立足于师生开展选题策划,树立服务意识和互动意识。

第三,要力求新颖独特。当前校园媒体竞争主要体现为差异化竞争,新闻报道策划的独特角度是媒体吸引师生关注的目光以达到有效传播的有效方式。因此要在坚持党性原则和服务师生的意识基础上,从传播内容的前期准备、图文报道形式以及后期传播方式等方面选准策划角度。

4.广度。

校园新闻报道策划的广度主要是指编辑记者广泛获取和科学处理各方面信息的能力。作为校园新闻的传播主体,编辑记者的政治敏感、理论素养、业务水平以及分辨真伪、整合信息和组织协调能力等,都是影响新闻报道策划效果、新闻传播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条件。因此,校报编辑记者不能关在象牙塔里办报,要积极融入时代和社会发展,多看报、多学习、多思考,积极创新传播方式。

当前,如果说新兴媒体是海纳百川的信息集散地,那么传统媒体就应该是优质信息的生产商和加工厂。作为象牙塔里的传统媒体,校报围绕高度、深度、角度和广度四个维度来开展新闻报道策划,生产和加工优质的、有深度的校园新闻,是创新校报办报思路、提高其传播力的有效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与任何新闻报道策划一样,校报新闻策划也不等于策划新闻,真实、客观和公正是校园新闻的生命之源,因此,无论报道怎么策划,都必须坚持事件真实和报道真实,坚决抵制造假、煽情、浮夸、炒作和歪曲的新闻。

注释:

[1]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赵振宇:《新闻报道策划》,武汉大学出版社

校园媒体策划篇2

(一)高校新闻媒体对校园生活关注不足根据传播学接近性原理,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总是会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具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过程中,工作者应该根据学校师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然而,很多高校新闻媒体工作者过于偏重报道学校的会议、校领导活动以及学校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对普通教职工和学生的教学和生活介绍的却很少。

(二)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程式化现象严重在高校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新闻媒体工作者虽然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工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等都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而学校的媒体工作者在进行新闻内容的写作和播报时往往会采用传统的写作模式,导致了高校新闻媒体工作的内容出现程式化,广大师生的新鲜感降低,兴趣消失,新闻宣传工作失效。

(三)高校新闻宣传策划意识不强在进行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写作和报道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是对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进行详细地策划,以便新闻宣传工作能够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积极引导校园文化舆论,传达信息。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宣传工作人员对新闻媒体工作的策划不够重视,在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策划过程中没有明确目标,新闻报道不够深入,不能给广大的师生留下全面、深刻的印象,不能给观众、听众带来思想上的启迪。

二、校园文化视野下加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措施

(一)树立务实的新闻宣传工作理念在加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过程中,高校的党政领导和分管新闻宣传工作的相关负责人都要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树立一种务实的校园新闻宣传工作理念,要重视宣传学校在落实和贯彻党政工作要求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宣传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先进的个人和事例,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要把学校先进的发展事例经过文字组织和内涵提炼出来,宣传出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的改革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只有树立起这种务实的新闻宣传工作理念,才能走出一条有高校特色的新闻宣传之路。

(二)加强新闻媒体与校园文化资源整合

1.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强化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不同媒体形态的宣传效果也不尽相同,例如,报纸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深度挖掘相关的新闻信息,其劣势就是时效性不高,受众覆盖范围不够广泛。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短、平、快”,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扩大了受众的覆盖面,但对新闻内容的挖掘深度不够,这都是由新闻阅读者对不同媒体形态的接受程度和习惯来决定的。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针对建设需求,选择适当的新闻宣传媒体,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来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需求,努力实现高校新闻媒体宣传工作效果的最大化,校园媒体平台根据自身优势,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实现优势互补。

2.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加强文献资料的积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因此,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物化的载体。而高校新闻媒体宣传工作中恰恰形成了大量的文本和音频、视频资料,这些都是记录了学校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的宝贵资料,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见证。因此,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对新闻宣传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和处理,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观念转变,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校园文化与新闻宣传工作良性互动在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应该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的良性互动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一套完整的互动发展机制,努力探索互动发展的路径,打造一支校园文化建设与新闻宣传工作良性互动发展的队伍,不断地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校园媒体策划篇3

一个人简介

xx,xx理工大学07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xx理工大学学生会记者团副团长、xx理工通讯社社长助理,是经管学院院报《经管论坛》创始人之一,先后荣获经管学院优秀部长称号、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校二等奖、中国农业银行优卡杯王牌营销员大赛最佳策划奖。2009年以来参与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中国农业银行的多个校园营销等多个活动的策划。在〈抚州日报〉、〈大学时代〉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十篇文章。学科方向为整合营销传播与跨界营销。

二学习报告

1基础学科/非专业课程

财经英语、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实物、邓小平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

2专业课程

消费行为学、营销策划学

3专业技能学习

photoshop软件使用技术提高、营销策划能力提升、社团管理能力提升

4课外专业技术能力

参与实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并主持整个项目运作、参与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批立项并形成完整报告

5年度主要策划方案、调查报告

a主持完成与正在实施的项目

〈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青春动力战略合作平台实施方案〉、〈培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中国农业银行抚州分行优卡整合营销传播策划方案〉、〈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久爱校园营销计划〉、〈新世纪读书导报改版策划〉、〈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青春动力联盟章程、网站建设计划、校园歌手大赛网站建设计划〉、〈青春动力校园歌手大赛活动策划〉、〈大学生人际与社会交往消费观念与模式调查报告〉、〈校园情侣通信市场分析〉

b参与完成与正在实施项目

〈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xx年秋季青春动力营销活动方案〉、〈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媒介资源评估报告〉、〈东华理工大学奖学金评定体系〉、〈东华理工大学图书漂流活动策划〉

三学生社团工作报告

1xx理工大学大学生记者团任大学生记者团副团长兼总务中心主任

九月筹备迎新工作,操盘迎新工作计划与宣传计划、改版新世纪读书导报报头与报眉、争取到抚州电信1000元赞助、主导与抚州电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创社团与企业合作新模式)

十月作为新一届团长候选人参与团长竞选、参与指导〈大学时代〉发行工作、对新世纪读书导报进行更深入的改革

十一月主要负责合并各院级记者团事宜、与各院主要负责人签订协定、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开展总务中心角色互换活动

十二月操刀制作新世纪读书导报新闻板块

2xx理工大学通讯社(校内先锋传媒类社团)

十二月竞聘东华理工大学通讯社社长助理职务。

3青春动力联盟

九月率先在抚州创建中国电信江西公司青春动力联盟创业社团(亦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在国内正式组织的首个大学生社团),隶属校团委、取名青春动力联盟、会员8000余名,为校内第一大规模社团。开展秋季营销活动、久爱计划营销、青春动力商务领航校园通信示范性社团发展建设工作。

十月组织青春动力校园歌手大赛的前期部分

十一月组织校园歌手大赛总决赛晚会与中国电信南电艺术团巡演。校主要领导、电信抚州分公司主要领导与xx多学生共同观看晚会。晚会在校内首次实现了网络视频直播与短信投票等先进的通信技术。

十二月联盟成为江西省优秀青春动力创业社团

四与中国电信、中国农业银行合作概况

九月与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副总经理、市场经营部、[nextpage]政企客户部负责人讨论青春动力营销活动的执行问题。主持久爱营销、青春领航等校园营销活动策划工作。

十月-十一月组织江西省优秀青春动力创业社团申报材料。全程主持并策划校园歌手大赛宣传推广、网站制作与市场开发工作。参与公司媒体推介会议、评估公司现有与潜在媒体资源。

十二月为中国农业银行提供整合营销传播策划方案。受到公司领导、部门经理称赞并达成进一步的合作关系意向。着手抚州热线改版策划、抚州电信媒体资源评估工作。

五研究生计划进展

十月编制完成《考取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传播学研究生计划》,购买了《传播学》、《媒介管理学》等课本

十一月编制了各个学科的复习计划,开展了除政治以外各个学科的复习

十二月传播学复习至第三章、媒介管理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六科研与外宣工作报告

参与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浅论中国uis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校的启示〉,获得学校二等奖。共2页,当前第1页12参与第四届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研制作品〈xx理工大学奖学金评定标准〉

主持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研制作品〈培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

8月2日,抚州日报刊发〈江西电信我的e家巡演落幕〉一文

9月1日,《大学时代》发表《浅谈经管学院的英语教学改革》评论文

12月25日,《新世纪读书导报》发表头版头条新闻——《东华理工大学xx年年最值得关注的十件大事》

七2012年1-6月主要工作重点

1学习上,各专业学科(企业管理、组织行为等)成绩保持全班前列。所有科目均在65分以上。

2以传播学考研为核心目标,完成主要学科第一轮复习。

3辞退记者团职务,在通讯社做好最后一班;抽空管理红门院落论坛,加强管理团队建设

4为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的媒体整合、宣传策划提供必要协作

5加强外宣工作,力争在市、校级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编制博客文章选辑并印刷

6做好策划专业技能的提升,参与挑战杯、科技创新基金等项目

新的学期,新的起点,新的发展。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勤勉尽责,用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让领导老师放心,让同学们满意。让我们紧密团结起来,把思想统一到为我们共同的美好理想奋斗中来,坚定必胜信心,勇敢面对挑战,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开创法学院学生会的新纪元!

您可能还会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学院基础部第二届团总支学生会工作报告

学生会文体部干事个人工作报告

学期末学生会个人工作报告

校园媒体策划篇4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实践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其特点

目前,新媒体技术及其广泛应用,塑造了信息时代崭新的媒体环境。由于新媒体在信息收集、信息内容与形式、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博客、数字电视、数字杂志以及数不清的手机app应用已经占据了网民的生活。据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人。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依托互联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主要包括博客、搜索引擎、电子邮箱、手机短信、数字电视、网络电视、虚拟社区、网络文学、移动电视等。随着“三网融合”的提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快速推进,新媒体已经成为大众的主流媒体,并逐渐向新旧媒体互相融合的趋势发展。

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中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互动性。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出现后,改变了受者被动接受信息的传统,受者可以在解读讯息后,经过编辑,通过自己的媒体在网络上向自己的受众(圈子、粉丝)重新,成为信息者;二是时效性。网络搜索引擎、社交网络打破了时空的约束,使用者可以迅速的从存储了海量信息的网络中找到有用信息,和他人建立关系;三是平等性。新媒体比传统媒体门槛低,操作方便,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办微博、办杂志,改变了传统媒体垄断发言权的现状;四是碎片化。新媒体一般字数少(微博)、时长短(视频),符合现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能够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的范畴也将在技术和媒体的互动发展中不断创新、不断变化。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为载体,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涵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称。学校的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学校的文化品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校著名的人、事、物、声、图等,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象征。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要素构成。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化”特点,决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融人更多针对企业行业特点和岗位特征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

从文化传承性来分析,高职院校历史和传统的校园文化积淀不够,但作为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正处在积极吸纳各种优秀文化成果的阶段,从而使其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从文化规范性来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虽然不太完善,但与企业行业经营管理实际、社会实践和市场环境十分贴近,其先导性与地方性较强。由于职业教育要求专业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养成,因此,师生的行为具有企业化特征,使校园文化具有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特点。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本科院校相比,学术研究性相对较弱,但在教学、技术及服务领域更具超前性、创新性及服务性;高职教育实施的是大众化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学校的教与学和企业的技术更新、管理更新等密切相关,专业及课程设置以就业市场或行业需要为导向,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呈现多样性和实用性。高职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其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强化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做人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业意识等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并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是以师生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学风、教风、校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的传统与习惯,学生社团及文化活动,学校的环境布局与美化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和构筑特色校园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校园文化除具有一般的教化、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协调、美化、免疫等功能外,对人才培养、科学发展和社会服务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更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民主化、科学化管理模式,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师生合作,改善人际关系等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构建高职校园文化的路径

(一)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战略性规划是关键

制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规划,要站在学院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学院中长期发展目标,对校园文化进行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和严密的组织实施,从而促进校园文化与学院目标协调发展。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环境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办学的内外环境,对实现学校建设发展目标影响很大。坚持服务宗旨和就业导向的办学方针,使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紧紧依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地方支柱产业振兴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发展主题去进行设计和实施,进而推动高职院校整体事业发展。二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结构建设要有机结合。针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仿真模拟、虚拟、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等硬件设施,还要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引入行业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优秀文化传统,用校企共同的精神文化塑造新的校园精神。

(二)构建新媒体平台,拓展校园文化功能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构建起新媒体平台,拓展校园环境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功能。要积极参与新媒体建设,构建学校官方微博、知名教师微博、共青团体系微博、学生会微博、社团微博的一体化微博体系,构建全方位、立体型的文化渲染平台。要进一步掌握微博等新媒体的功能和形式,从各个侧面、不同角度丰富和完善学校形象文化内涵。官方微博可及时公布校史馆、图书馆等建设状况和使用方式,生动展现学校建筑风貌、校园美景,传递办学历史和人文情怀,激发师生、校友对母校的热爱之情。通过微信公共平台,开展推荐经典书目等学习栏目,提倡健康心理、励志向上的和谐校园生活。共青团微博客通过校园活动、晚会现场直播等,注重内容深度,传递出独具特色的现场感,加强师生与学校的存在感、参与感和亲近感。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要符合和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特别是要建立符合高职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育人模式;二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资源配置、“双师”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手段、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都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三要按照不同类型行业企业对技术和管理岗位人员的不同要求,以专业为基点,加强专业素质养成教育,建设特色专业文化。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行业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合作,工学结合就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市场分析和研究活动、行业政策制订充分结合,在“合作”和“结合”中,根据专业特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特色。在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中,还要重视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用创新的新成果来支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四)构建充满活力、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贴近高职院校建设发展实际,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吸取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彰显办学特色。突出育人功能,从加快提升物质文化建设、规范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突出精神文化建设人手,努力构建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优秀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建设和营造的过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必须在国家办学方向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方针总体要求下,更加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不断创新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五)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现象的出现是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冲击的大环境下发生的,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浪潮下丧失了传统优势,为了寻求生存,与互联网开展合作,报纸行业纷纷开通电子报,电视行业也开设门户网站,进行网络直播、点播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有“一报、一网、一台”,即一个学校官方校园门户网站、一份学院校报、一个校园广播电台。但是,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的新闻媒介都是割裂的,没有融合连续。互联网络技术、新媒体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海量、可选择余地多、互动性强。学校在办报、办网、办台的同时,应注意信息采集、表达、策略、结构的融合。

报纸、电台、网站、电视台编辑部应进行新闻策划,分工合作,多层次、多角度报道,建立留言板、QQ群、YY语音等,加强信息搜集和反馈,进行媒介与媒介互动、媒介与受众互动,形成完整的信息传播网;学校门户网站应建立新闻版块,将传统媒体内容网络化,校报、广播等媒体内容电子化,校内媒介在完成传统发行、播出的同时,应开通视频网站、电子报,进行网络,扩大社会影响,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势,促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静.新媒体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

[2]蒋一清.构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1(36).

[3]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

[4]蓝刚.基于新媒体影响下的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3(2).

校园媒体策划篇5

关键词: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失衡;优化

一、高校新闻传媒及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构成

高校新闻传媒是指高校面向师生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资讯服务的各种载体。当前,高校新闻传媒主要包括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电视台、手机报、微博等。“高校”的“出生身份”决定了高校新闻传媒兼有新闻性、服务性、思想性和文化性的特征,而且思想性和文化性成为高校新闻传媒区别大众新闻传媒的重要特征。

马歇尔・麦克卢汉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后来波兹曼将媒介生态定义为:“将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传媒生态的概念由生物学的生态转借而来,英国的植物生态学家亚瑟・乔治・坦斯利最早指出,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生物群落同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种群生物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并通过互相作用和影响,维持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传媒生态系统是指在某一特定时空范围内,媒介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和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竞争、淘汰、平衡、互动和发展而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与状态。高校传媒生态系统要素包括学校、媒介和受众。媒介与学校的互动构成了媒介的外部环境,媒介与媒介之间竞争优选的互动构成了媒介生态环境,媒介与师生受众的互动形成了媒介生产、传播和反馈环境,媒介外部环境、媒介生态环境及媒介生产、传播和反馈环境相互组合并作用,进而构成了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

二、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高校新闻传媒生态通过建立学校―媒介―受众的动态、有序、和谐关系,强调三个要素之间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在平衡―失衡―平衡的动态循环中,任何一个要素薄弱或缺位、要素之间互动断裂都将影响整个新闻传媒生态的平衡,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当前,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存在生态失衡甚至断裂的现象。

(一)系统缺乏整体设计。学校系统、媒介、受众三者的良性互动循环才能实现生态平衡,对高校来说,新闻传媒既有行业媒体的特点,也要应兼具新闻传媒的基本功能。但在新闻信息采集与创造、处理与加工、与传播、接受与反馈、再采集与创造过程中,一些学校不重视学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建设,仅把新闻传媒当成传播信息、舆论引导、实现宣传的途径,而没有通盘考虑和整体设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建设,更少有人研究系统优化对策。

(二)媒介系统不够完善。高校相继创建各种媒介,但媒介系统有待完善,作用发挥还显不足。第一,宣传化运作。高校新闻传媒的宣传意识大于新闻意识,以宣传替代新闻,文件新闻、会议新闻多,师生鲜活的新闻少,传媒综合实力不强。第二,同质化运作。校报、校网、电视、广播、手机报、微博等不同媒介选题相似、策划雷同、内容相同,媒介特长和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严重,媒介资源重复浪费。第三,低水平运作。高校新闻传媒缺少主动策划、内容丰富、受众喜闻乐见、传播效果好的创意,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视频、广播、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介使用较少,新闻传播效果不佳。第四,业余化运作。当前,高校新闻传媒专业人员比例不多,大多从业人员非专业出身,兼职化、边缘化现象依然存在。

(三)受众需求未能满足。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不够重视新闻传播中的受众环节,或没有主动贴近师生,或忽视师生的反馈,不能很好地满足受众的求新、求真、求近、求短等心理,未能及时培养受众市场,丧失受众效果。

(四)与系统外联系和互动少。与开放、多元的社会大众新闻传媒相比,高校新闻传媒系统是个相对封闭的自我系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系统及校外的社会大众传媒联系不紧密,相互之间的联动也较少,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差。一旦产生负面新闻,更是缺乏良好的反应机制和补救措施。

三、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优化路径探索

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优化,就是在正确的新闻传播价值和舆论导向的指引下,把握学校系统―媒介―受众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明确学校系统、媒介、受众的职责与分工,建立学校、媒介、受众及校外媒体之间的动态、有序、和谐的关系,形成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关系,使高校新闻传媒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成立新闻中心,积极推进新闻中心一体化建设,整合校报、校网、校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手机短信、微博平台等新闻传媒的优势,积极探索“整体策略、联动策略、受众策略、互动策略”“四大策略”下的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环境优化路径。

(一)整体策略。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环境优化,学校的职能在于从宏观角度认识新闻传媒的重要性,整体设计和完善高校新闻传媒的发展框架、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健全传媒生态系统各要素,为高校新闻传媒事业发展起到良好的规划、统筹和协调作用。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专门成立新闻中心,整合原先的校报、校网、校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等资源,融合校内新闻传媒力量;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形成由党委宣传部主管,党委部门、行政部门、群众团体、学院、研究机构相互配合,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相互补充的新闻宣传体系,为学校和媒介系统创造了生存和互动条件。

(二)联动策略。联动策略就是从全局把握学校系统―媒介―受众的关系,立足媒介的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意图,实现媒介之间并存、互补、融合、创新,形成报道合力。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充分发挥校报、校网、校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等传媒优势特长,开展多媒体联动。第一,发挥多媒介优势,实现新闻异质化。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实施“网络求快,报纸求深,电视求活,电台求新”的媒介联动策略,校网及子网快速报道,用文字、图片、视频、视觉等报道形式达到良好的新闻报道效果。校报则力求深度报道、专业报道,主动策划深度新闻,确保每版头条重量新闻,并创办学科专刊、学术特刊、学工专刊、后勤专刊、读书节专刊、电影节专刊等专(特)刊。发挥多种媒介的互补作用,创造及时、全面、权威、生动、有趣的报道立体格局,确保快速报道新闻事件、深度解读新闻背景、深入采访师生故事、引导高端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第二,利用新媒介途径,提升新闻传播效果。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结合新媒体发展形势,不时推出图片组合报道、视频报道、微电影在线播放、在线电子视觉阅读杂志等,并利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互动平台,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2012年推出的招生微电影《遇见》走红于网络,受到网友的追捧。第三,提升专业化程度。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不断充实新闻传媒从业人员队伍,通过专业培训、短期学习、与社会媒体交流等途径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

(三)受众策略。与社会大众传媒所不同的是,高校新闻传媒的受众群体为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师生,对新闻传媒的需求更多、要求也更高。第一,主动服务师生。高校新闻传媒按照“三贴近”原则,既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又满足师生对新闻信息、舆论分析等方面需求。《浙江师范大学报》针对教师重点关注一线教学改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举措等,针对学生常年开设求职、就业创业、心理健康服务、考研、校园达人、记者关注等栏目。第二,加强媒介与师生受众的互动。浙江师范大学校报征集毕业创意照、校网开展“十大新闻评选”、电视台举办全校寝室K歌赛、广播电台举办“我是新主播”比赛、微博发动“快拍校景”等形式丰富的互动活动,让受众参与媒介传播,增强新闻传媒的反馈机制,形成良好、有序、螺旋上升的媒介―受众关系。

(四)互动策略。这里的互动策略指高校新闻传媒与社会大众媒体的交流和互动。在与社会大众媒体的互动中,高校新闻传媒要形成与部级、省级、地市级等各级传媒,与电视、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社交网络等各类传媒,即从纵向到横向的全方位互动。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献血救助教师产妇、师生接力救助白血病学生、大学生宿管员登上大学生毕业典礼等事件,除了校内媒体大篇幅立体型的宣传报道外,还积极与各级各类媒体持续互动,及时报道事件进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此外,在互动形式上,除了常规的新闻采写外,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还面向大众媒体举行新闻会、通气会,联合媒体开展师生恳谈会、校园文化品牌评选会、学术报告会、大学生就业讨论、主题价值观辩论赛、文化高端讲座等,拉近与媒体的距离,促进内部新闻传媒与外部大众传媒的对接互动。

四、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优化效应

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经过十年整合与实践,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取得了良好的优化效应。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提高了新闻传播力。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优化,既有效整合了校内资源,也充分利用了大众媒体资源,多方位立体型的新闻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媒体的新闻传播力。

(二)扩大了舆论引导力。在受众策略的引领下,高校新闻传媒贴近师生、了解师生,赢得师生信任,舆论引导力进一步扩大。

(三)提升了文化服务力。高校新闻传媒立足高校,面向更多的知识分子,有效结合校内的高端人才、高水平学术、高雅文化等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学术对话、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报道及活动,促进文化服务力提升。

(四)形成了品牌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力。通过传媒生态系统优化,校内的报纸、网络、电视、电台、微博等传媒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学校―媒介―受众的良性互动又进一步促进了传媒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然,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构建和优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学校―媒介―受众三大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为高校新闻传媒发展寻找实践系统优化路径显得尤为重要。对高校而言,实现自身新闻传媒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质量和效益的联动、平衡与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探索,为高校新闻传媒可持续发展,也为高校思想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

校园媒体策划篇6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91-02

引言

高校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日常工作中发挥着校园内部信息收集、处理、以及校园外部信息传递的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外部社会媒体的进入,校园媒体由于硬件条件落后,宣传方式老旧等问题,其功能作用在不断地被淡化。但校园媒体作为高校政治思想宣传的“主阵地”,其存在是必要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从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出发,寻求发展校园媒体的正确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媒体的现状分析

高校校园媒体的形式与社会一般媒体相似,一般包括刊物、广播、电视、网站、展板海报、移动媒体等方面,由于各个高校的资金实力等情况不同,其所拥有的校园媒体形式也不同,为了方便调查和研究,本次我们选取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的校园媒体进行调查分析。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位于中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是一个由江苏科技大学负责办学,张家港市政府出资建设的全日制公办本科校区,占地856亩,在校学生约5000人。现有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校广播站。广播站作为高校传统的校园媒体形式,有易操作、低成本、覆盖范围广的优点,但实际宣传效果并不理想。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部分设备损坏无法正常运行,广播时间与学生休息时间相冲突,学生无法正常收听的现象。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往往是资金的短缺和时间安排的失当。此外许多广播站还存在缺乏互动,节目过于陈旧等缺陷。

2.校网站。网站的特点是传递信息快捷迅速,使用方便,覆盖面广。在日常使用中,高校的网站一般用于重要事项的通知、信息的查询、资源的共享等方面。但由于高校负责网络管理的人员资金有限,导致高校网站的资源共享较为滞后,校园网站的互动性、共享性有所丧失,在调查中,张家港校区学生对于校园网站的满意程度仅为32%。

3.校宣传栏,海报。宣传栏、海报等媒介有设置方便,成本低廉,传播效率高,学生易于接触等特点。在受调查各种媒体形式中,校园宣传栏的效率最高。校园宣传栏的存在解决了校园大部分的消息,宣传通知事项,其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的特点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校园媒体的参与度。但校区宣传栏也存在管理难度大、空间有限、环保问题等问题,这影响了校园媒体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4.校园微博,BBS。该类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参与度高,在这类媒体形式的运行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到了信息的收集、处理、的过程当中。这有利于学生对于信息的消化接受,提高高校媒体的宣传效率。高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人才空缺,组织建设不到位,校园微博的建设往往难以与校外商业微博的建设相媲美。例如在本次调查中,校园微博的关注度难以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其信息更新速度与质量相较其他微博较弱。

5.校刊校报。报纸杂志作为最为传统的媒体在各个高校中仍然存在,由于新兴媒体的冲击,目前高校校刊校报的记录作用已逐渐大于它的信息传递作用。并且由于没有商业化运作,一般同学甚至无法获得所在校园的校刊校报。在本次调查中有接近半数的学生,不清楚近期校刊校报上所载明的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媒体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是高校媒体信息化程度不足。传统媒体占有的比重过大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媒体的运行效率。高校媒体的受众主要为学生,当代大学生接触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选择中较为倾向于后者。这样就会导致传统的高校媒体形式的宣传作用丧失。

其次是高校媒体资源整合不到位。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在进行高校媒体运作时往往遇到资源不足的情况,再加上对有限资源的配置不当,导致高校媒体发展一再遇到阻碍。资源整合的问题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整合问题与时间资源整合问题。

最后是高校媒体管理运作经验不足,水平较低。高校媒体大多全由高校自身负责,高校的主要职能在于教育学生,往往在媒体管理运作方面经验不足。各个高校往往将校园媒体作为信息的工具,忽视了校园媒体的其他职能,导致校园媒体在运行的过程当中过于呆板,缺乏活力,间接导致了高校媒体运行的效率下降。

二、高校媒体发展策略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有了新的特点,个人媒体逐渐取代大众媒体成为主流,信息呈现出海量化、碎片化等特点。在这种环境下,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应当积极调整高校媒体的发展策略,充分地认识到现代传媒的发展现况以及校园文化发展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策略,克服自身技术条件落后、宣传内容陈旧、宣传效果低下的弱点,重新发挥校园媒体作为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作用。针对提出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是提高校园媒体信息化水平。

各高校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推陈出新,扩大受众,提高媒体使用效率。首先各高校可以从传统媒体的改造出发,如传统的校园广播可以发展为网络电台,传统的校刊校报可以制作成电子版定期,这些方式方法大多简单可行,能够在短期内发挥作用。其次高校可以适当引进新型媒体,如构建校园新闻中心,设立校园电视台,丰富校园的媒体形式以整体上提高高校媒体的宣传质量,增强宣传效率。在引进的过程中高校应当注意自身的实际情况,切忌求多求全,忽视引进媒体的实际作用。

二是加强对校园媒体的资源进行整合。

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校园应当注重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工作,合理地利用学生资源,在高校媒体建设中组织培养学生力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降低宣传成本的综合目的。在时间资源整合方面,由于学校的工作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学生在特定的时期对于信息有特定的要求,校园媒体工作者可以以信息需求为导向,进行媒体宣传工作的详细规划,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认真的筛选与检查,提高信息的价值,促进高校媒体宣传效率的提高。

三是提高高校媒体管理运作水平。

现在的高校媒体主要由高校直接管理领导,全面直接的管理往往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造成高校媒体宣传内容与实际脱轨,传达信息死板僵化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积极培养校园内部媒体宣传力量,选择有能力、有热情的校园工作人员或学生,组织校园内部宣传力量。这有利于提高校园内部媒体的参与度,由于信息的者与接收者属于同一群体,有利于提高校园媒体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从而间接提高校园媒体宣传效率,刺激校园媒体进步发展。第二方面是适当引进外部社会媒体的宣传力量,由于外部媒体为商业化运作,在市场环境的作用下,它们往往拥有更高的管理水平与工作能力,适当引进这些力量参与到校园媒体的建设当中,有利于校园媒体自身管理水平与经验的提高。此外外界媒体的介入或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校园自身知名度的提高,对于校园自身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四是构建高校媒体宣传平台。

1.寻找高校媒体建设的关键节点。明确平台建设中的关键节点的辨别标准,针对信息的源头与终点,实现有差别的管理,提高舆论管理效率。高校当中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一般可设为班级的辅导员,班级的宣传委员,校园媒体工作者等。在辨别关键节点的同时还需加强关键节点的培养,在新生入学开始就可针对校园舆论引导的要求组织形成相关的学生自治宣传组织,加强校园媒体在学生当中的影响力,以提高校园媒体的工作效率。

2.发挥高校宣传部的总体统筹协调。为防止领导管理混乱,多头领导,权责不清的情况的情况发生,需要明确高校宣传部门统领全局,统筹规划的作用,赋予他必要的权限与责任,保证高校媒体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3.增强校园媒体与校园活动之间的配合作用。报道校园活动反映校园生活是校园媒体的优势,加强校园媒体与校园活动的配合有利于提高校园媒体的认可程度并同时增强校园活动的影响力,有利于构建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结语

在这个信息数量激增,信息呈现海量化、碎片化、虚拟化的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应当明确发展方向,针对自身问题,努力调整自身宣传方式,加强资源整合,提高管理运作水平,构建校园媒体宣传平台,增强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平媛.高校媒体整合传播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校园媒体策划篇7

[关键词]舆论引导高校能力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要切实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大力发展现代传播体系。面对全媒体时代多元、复杂、活跃的舆论环境,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应着眼大学公共形象的塑造,紧紧围绕学校发展重大主题和中心工作,注重把握热点、引导亮点、解析疑点、破解难点,把宣传性与新闻性、服务大局与关注基层、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有机结合起来,更新观念、创新手段、提高能力,努力开拓舆论引导工作新局面。

一、树立舆论引导新理念,加强新闻组织策划,不断提高议程议题设置能力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但是,能够以议题建构和议程设置,通过主动安排相关话题并提供新闻信息,有效左右人们重点关注某些事实,以及他们议论的先后顺序。高校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发展战略,主动设置议程和建构议题,能有效引导师生员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发展的重大主题上来,把注意力和关注点有效组织到为学校改革发展出谋划策、建言献策上来,从而提高新闻宣传的主动性,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同时,遵循现代新闻与传播规律,深入分析受众心理特点、信息需求和接受习惯,以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文化样式因势利导,提高新闻宣传的实际效果。

其一,在总体思路上,把国家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学校发展重大主题、社会舆论热点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新闻策划与组织,按期、集中推出系列重大专题报道,以对主旋律的有效传播,主动引导校内外舆论。2011年,武汉大学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和“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结合“创先争优”和“两访两创”活动,以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等为契机,先后推出“寻访珞珈红色记忆”、“基层党建创新”、“团队的力量”、“弘扬优秀文化,传承武大精神”等系列报道,在校内形成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浓厚氛围,有效提升了师生员工的“精气神”。

其二,在方法途径上,注重典型引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大学精神的弘扬融入典型宣传之中。继推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抗艾勇士”桂希恩,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典型黄来女,“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支教玫瑰”赵小亭等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之后,2011年武汉大学又推出“民族团结进步楷模”、“藏族学生的武汉阿爸”杨昌林,包括中央及省市媒体正在宣传的“不离不弃,孝心唤醒植物人母亲”的“最孝博士”黄碧海,这些先进典型经媒体报道后,在广大师生中和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在武大校园形成“群星效应”,成功打造了“大爱珞珈”的形象品牌。如今的武大校园,明星闪耀,群星争辉,不仅照亮了珞珈山的天空,形成人人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而且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其三,在传播方式上,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组织”,并在议题的贴近性、受众的认可度、信息质量等方面精心考究,把握好时间和议题数量、受众与媒介关系等因素,提高议程议题设置能力。通过进一步完善新闻制度与新闻发言人制度,组织召开多场新闻会、新闻通气会和主动邀约媒体记者来校采访等多种方式,武汉大学持续并有节奏地向媒体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把媒体记者和受众的兴奋点有效组织并吸引到学校所设置的舆论链条上。2011年,在社会热点与学校发展阶段性重点的结合点上,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对武汉大学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的正面报道达5200多篇,进一步拓展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建构舆论引导新格局,推进校园媒体融合,充分放大正面信息传播效能

当今时代,媒体汇流成为传媒业态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在主流意识上集中传导、思想教育上渗透熏陶、情感培育上人性化处理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传播方式上方便快捷、传播渠道上多元多向、受众群体上广泛活跃等独特优势,武汉大学积极推进校园媒体资源整合和信息流融合汇聚,建立以新闻中心为统筹,以新闻网为综合载体,校报、广播、电视、珞珈山水BBS、新浪武大官方微博等多媒体优势互补、共振共鸣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充分放大正面信息的传播效能,有效转化负面信息的舆论影响。

校园媒体策划篇8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校报;“三贴近”

作者简介:房树芬(1972-),女,江苏徐州人,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副主任,讲师。(上海?20023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143-03

自1895年北洋大学校刊《北洋公学》问世以来,中国高校校报已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全国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高校党政机关报、高校校园主导媒体的校报却面临着影响力下降、地位边缘化的危机。笔者以多年从事校报工作的经验,试解释这一现象并提出对策,希望能对同行有所裨益。

一、高校校报困境背后的思考

从理论上来说,高校校报作为定向师生的分众媒体,在大学的组织传播及文化建设等工作中本应大有作为,但从近年的调查统计、观察反馈来看,其影响力却呈普遍下降的趋势。根据传播学学者喻国明的解释,影响力是一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发出者对收受者的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和目的性的控制作用。没有了影响力,媒体就失去安身立命的基础。在笔者看来,校报影响力下降主要原因大概有三。

1.以宣传性湮没新闻性,使报纸亲和力下降

校报是高校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主阵地,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受众对推销和宣传都有一种天然的警惕,因此,校报的“报性”决定了宣传不能通过空洞的单向灌输来进行,而应通过事实选择、议题设置等来实现,以服务受众来说服受众。遵循传播规律,将复杂抽象的信息形象化、简约化,易于在受众中传播,这正是校报有别于开会发文等宣传手段的地方。

但是,事实情况是,长期以来,不少人将校报的机关报属性误读为“宣传单”,报道领导、报道会议多,报道方式模式化,空话、套话黑压压,八股之风弥漫。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领导宣传”就是“宣传领导”,将校报变成领导讲话和活动的信息栏。长此以往,校报当然会失去读者的关注。

2.行政化管理和封闭的工作环境,降低了校报的活力

从社会学角度看,影响新闻生产的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因素:个体/群体层面因素,即记者自身的专业精神和新闻理想;组织层面因素,即编辑部常规的生产机制和报纸整体的定位及利益诉求;组织外部社会层面的因素,即新闻宣传的政策和行政部门的要求。这三种因素影响了记者的自我角色和生产方式,其中,后两种起决定作用。[1]

具体到高校校报办报的情况上,我们可看到,校报虽然大都有正式刊号,但与市场无关,管理上走行政化路线,例如经费由学校拨发,其数量往往只够硬性成本支出,人员由学校按编调配,几乎没有专业人士,人手不足且很少流动。由于人员少、经费少,全国只有5%左右的校报为周报,绝大多数是旬报和半月报,时效性较差。特别是,超稳定的工作环境、相对固定的工作程序以及进修学习机会的匮乏,让不少办报人员产生了惰性,没有工作创新的意愿和专业办报的能力。据此,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校报普遍缺乏吸引力。

3.网络传播新趋势的到来,让受众进一步“漂移”

在前网络时代,由于信息渠道较少,校报虽然总以一张面孔示人,尚能称为校园主流媒体,但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校报和其他纸质媒体遇到了真正的挑战。

近年来,由于受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介的吸引,受众对报刊的“黏性”减弱,大量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向更为便捷的新媒体“飘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手机网民上升至3.18亿人,在网民中的总比例达65.5%,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增长到1.95亿,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

网络传播理念对传统宣传模式的冲击也相伴同行。在重灌输、轻交流、权威导向的传统模式下,宣传者可以通过控制媒介和传播内容、操控宣传过程,使受传者依其设置的路径来了解事件及信息。但进入网络时代后,信息铺天盖地,个人制作和传播新闻也非难事,这就使得传统宣传模式失去了着力点,单从人人网、微博等社交媒体火热,而纸质媒体特别是党报、机关报发行日益艰难就可看出。

综上所述,高校校报之所以陷入困境,既有高校新闻宣传部门自身的原因,也受网络时代传播趋势变迁的影响。对此,研究者要辩证分析、系统求解。

二、高校校报“突围”战略解析

要在众多对手中胜出,商家要靠产品和营销,所以,高校校报的“突围”战略就是,以“三贴近”原则为统照,以专业服务为读者提供优秀的用户体验。

1.坚持“三贴近”,用温情和亲和力重塑形象,吸引读者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福勒说:“为了生存,每份报纸都必须反映一个特别的读者群,通常情况下就如同手握一面镜子照着某一特别地方,报纸必须和他的读者共同分享一种感觉,一系列的兴趣、爱好和价值。”[2]这种报纸与受众共享的感觉就是传播学上所说的亲和力。有亲和力的媒体才能让受众产生认同。

提升媒体的亲和力,不仅仅是写得“软”一点、可读性强一点等技术操作问题,更是要贯彻以受众为本的指导思想。对校报来说,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师生)”的“三贴近”原则,以带着感情与体温的报道,赢得关注,以重塑富有温情和亲和力的形象。在笔者看来,用传播的理念办报,强调传者与受者的平等和互动,不会消解信息的导向性或意识形态内涵,相反,化刚性宣传为柔性说服,观点会更容易被接受。

校报坚持“三贴近”,就是要密切关注高校发展、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立足本校,又不拘泥于本校,除了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就业求职、科研进展等常规话题之外,也要关注和师生有切身关联的其他话题,如师生生活、高教动态等等。只有倾注感情,深入基层,研究师生,校报才能真正成为传播者与读者两个场域的“连通器”,在众生喧哗中彰显主流。

2.当好内容提供商,善用新媒体,优化用户体验

毋容置疑,全媒体、自媒体等网络传播新趋势让传统媒体广受冲击,但传统媒体仍有自己的优势——专业性和公信力。无论“浅阅读”怎样流行,总有一部分受众需要原创的深度报道,而这些必须依靠稳固的组织支持和专业记者采写来完成。这也是校报可以“突围”的理论依据。

校报留住读者要靠用户体验。接近性强的信息是受众需求最迫切的信息,相对社会媒体,高校可能空间小一些,但只要善于发现,能对师生关注的领域进行深入调查,做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分量的报道,同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校报除了当好内容提供商外,也要建立“营销网络”。道琼斯公司著名的“波纹”信息资源管理理念指出,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就像一块石头投到水中,会产生很多波纹,像波纹扩散一样,事件的影响面也会迅速扩大,公司就可以把这个新闻通过道琼斯通讯社、网络版、CnBC电视频道、道琼斯广播、《华尔街日报》等7种不同媒体售卖7次,从而将信息价值“吃干榨尽”。有鉴于此,校报也要持开放心态,借助新媒体的快速、互动、便捷等优势,共建多元化传播平台。

三、高校校报提升影响力的操作路径

网络传播放大了校报的固有缺陷,校报面临生存危机,为夺回“麦克风”,校报必须坚持贴近性,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体验感的新闻”,具体到办报实践中,则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突破。

1.加强新闻策划,提高报纸的专业水准

新闻策划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宏观层面,指报纸的定位和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中观层面,指相对固定的阅读单元(即各版、专刊、专栏等)的设计与策划;微观层面,指报纸对某一时期或某个选题的报道所进行的创意设计和组织调控。校报的新闻策划主要为后两种,内容包括: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阶段任务、师生关注的热点以及重要事件和重大纪念日,根据版面定位,确定每期各版的报道主题、栏目选题,制定整体报道计划;对各专栏、专题、专版,编辑部还要具体确定报道角度、版面设计、报道时机等细节。

策划出新意、出深度、出冲击力,对出版周期较长的高校校报来说,一定要打好策划牌,而策划成功的前提就是选题切合实际。所以,编辑要广伸触角,通过会议、文件、采访、网站等多个渠道收集信息,无论单位工作要点、教科研动态、师生关注热点,还是时政资讯、行业发展、高教改革,事事都要关心。只有对社会发展、国家教育形势和党的政策有总体把握,对学校工作和师生生活有实际了解,编辑才能提炼出切合实际的报道主题。

专栏、专题、专版是新闻策划的重头戏,策划得好,报纸就变得“丰神动人”,《华东理工大学周报》的经验证明了这点。2011年5月,编辑通过与即将毕业的学生记者交谈了解到,在学校就业形势良好的情况下,却还有少数毕业生“待嫁”,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没有明确规划,在学期间浑噩度日,以致履历苍白泛善可陈。编辑就此敏锐地提炼出“大学如何不虚度”的问题意识,分别选择了留学深造、入职媒体、保研复旦等4位毕业生进行典型报道,推出专版“成长的足迹”,后以“我的逐梦之路”为主题在校园网主页上,众多低年级学生自曝“很受震动”。这个策划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主题贴近学生,将成才教育的话题于毕业季以毕业生现身说法的方式报道,不着痕迹的说服拨动了学子心弦;策划整合了碎片化的素材,勾勒出优秀学子奋发自强、勤于思考的群像特征,深化了报道主题。

2.增加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的比重,增强校报的“鲜度”

为避免“旧闻”盘踞版面,出版周期较长的校报要扬长避短,增加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比重,为校报“保鲜”。

非事件新闻是指“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3]综合消息、述评等都属此类。由于非事件新闻往往通过点面结合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相比消息来说,对时效性要求不甚高,更适合校报刊登。

加强深度报道也可帮助校报“保鲜”。深度报道并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报道方式。相较于普通的消息,深度报道不只是告诉读者“5个w”和“1个H”,还揭示“为什么”和“未来会怎样”这些问题。传播规律要求,深度报道之“深”体现在立意上,写作却要求“浅”,新闻表述要故事化,注意场景、细节、对话的运用和叙述的节奏,语言有画面感、现场感。

也许有人担心校报没有深度报道的素材,其实,高校作为科技文化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与社会息息相关,像科研方向和行业发展、学子的求学就业、高校“青椒”的生存状态等都可以入题。只要瞄准与学校发展、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题材,将素材放到大格局里衡量,校报同样可以做出有辐射力的深度报道。

专栏是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的可靠载体。以《华东理工大学周报》为例,3个新闻版上共有10余个常设栏目,其中“教苑撷英”、“学子说经”、“就业在线”、“校园写真最前线”、“校园牛人”等都是品牌专栏,除了常见的人物通讯、工作通讯外,也有工科学生性别比例变迁、毕业生留等调查性报道。此外,校报还紧扣热点、结合实际不断推出新专栏,例如,2009年,以宣传科学发展观为背景,根据学校绿色化工科研特色,推出报道教师为科研支撑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专栏,陆续刊登5篇深度报道文章,获得广泛好评。而且,这种视野开阔、内容深度的取向也为内外宣结合铺平了道路,前述多篇文章都被《科技日报》、《文汇报》等媒体转载。

3.改革新闻报道方式,争取出彩、出新

报道的方式影响报道的效果,校报可从以下几点做起,突破僵化的报道方式,以求出新、出彩。

(1)写会议新闻突出其新闻价值。会议新闻是高校校报的“必选动作”,写好会议新闻,首先要认识到会议只是新闻由头,不是新闻本身,记者要回答读者“我为什么要关心”这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写作时突出有新闻价值、读者关心的内容,把会议写活,忌讳写成流水帐。[4]

(2)新闻报道重事实、写细节。美国新闻学者卡罗尔·里奇曾指出,好记者要“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就是要用富于表现力的笔把读者带到现场,用事实、引语、视觉和语言形象去触动读者的情感,或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此,记者一定要做好观察现场、采集细节等基础工作。[5]

(3)改进版面视觉效果。传播学研究揭示,近乎百分百的读者读报时第一眼看到的都是图片,所以,校报改善视觉效果的关键点是:精心琢磨标题和导语,给新闻“画龙点睛”;对报纸版式进行“可视化”设计,力求版面新颖;以信息量丰富、有冲击力的图片于“三步五秒”中先声夺人。这些都是编辑必须着意的基础性工作。

4.报网融合,打造多元化传播平台

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要根据媒介的特点和受众的偏好,将同一内容的新闻素材制成不同类型的产品。身逢其世,校报也要走报网融合、错位互补之路。

报网融合,首先要求高校宣传部门理顺管理关系,整合资源,建成由校园网、官方微博、校报、手机移动终端等多个媒体组成的立体传播平台,采编人员合作策划、作业,实现一条新闻、层次化写作、多形态展示,实现新闻集约化生产的目标,提高高校组织传播的整体影响力。

对校报来说,报网融合的积极影响,不仅表现在校报借此拓展了传播渠道,还在于它有利于与读者的深层次互动。例如,校报可以借网络更快捷地了解读者需求,做相应的深度报道,或者借网络互动提升亲和力,也可发掘师生“拍客”、“播客”资源,让受众全方位参与新闻的生产等等。

四、结语

“用优秀的体验留住用户”,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重了传统校报日益边缘化的危机,“贴地飞行”是校报破局的必由之路。只有以“三贴近”原则为统照,强化策划采编的专业性,为师生持续提供富有人文内涵和社会广延度的高校“新闻大餐”,校报才能重新赢回读者的关注,履行好宣传和舆论引导主阵地的职责。为此,校报人员务必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水准,并向“全能型”记者方向迈进,高校新闻宣传部门也要在创新观念和工作机制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志安.两类报纸记者的不同特点[J].中国记者,2011,(2).

[2](美)杰克·福勒.新闻的价值——信息时代的新思考[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70.

[3]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53.

校园媒体策划篇9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300-01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等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极度高频和深入地被高校师生群体使用,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

一、新媒体的特征

准确把握新媒体的特征,对于我们全面分析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困境和挑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传播的交互性和即时性

新媒体使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受众,信息在交流过程中形成,互动性大大增强。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周期性,新媒体是即时传播,人们几乎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二)内容的海量性与共享性

新媒体依托互联网,使信息存储空间达到了无限量。同时,这些信息又是任何人都能获取的,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共享。

(三)方式的多媒体与超文本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运用了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的多媒体技术,丰富了信息呈现的手段,使受众的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体现出了多媒体和超文本的特点。

(四)服务的个性化和社群化

在新媒体传播中,受众可以各取所需,体现了新媒体个性化的服务特征。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人们通过一定形式的分类,也形成了一些社群,逐步发展成为牢固的人际互动网络。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面临的挑战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信息量小、互动性差、覆盖面有限等特点与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的需求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冲突,面临着重大挑战。

(一)碎片化时间需求不断增加

“碎片化”是指人们每时每刻都可以通过手机报、博客、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等多种方式来获取信息,在生活各个间隙获取信息已成为新常态。如何整合和利用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进行校园文化活动的推广和影响,已经成为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覆盖面的重要课题。

(二)共享性空间拓展不断增多

新媒体技术手段使校园文化活动除了关注现场活动之外,搭建更为广泛的网络平台,使活动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互动提供最广泛的共享空间,是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影响面的重要因素。

(三)互动性表达需求不断增长

移动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互动表达空间,每个校园文化活动需要一个可以交流对话的氛围和环境。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互动平台的搭建是提升参与兴趣的重要保障。

(四)主动性选择意愿不断增强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和媒介,建立在新媒体传播思维上,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参与方式和创新活动平台载体,真正契合活动对象的各种需求,是校园文化活动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的原则

新媒体为校园文化活动带来了活动空间和时间的拓展,使活动的形式、内容、载体等方面不断丰富。依据新媒体传播方式特征进行校园文化活动设计,是活动策划者和组织者遇到的新的挑战。

(一)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

新媒体传播方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使不在现场的人通过网络参与,从而改变了现场参与者为单一主体的状况,形成线上、线下相互交映的多元主体局面。

(二)由单一内容向集成信息转变

新媒体传播手段让更多量的活动信息、更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更具拓展的活动整体延续,为增强活动参与度和覆盖面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由单一传播向多媒体传播转变

校园文化传统活动现场感受是唯一、单一的传播方式。新媒体通过网络媒体将各种传播形式“兼容并包”,将现场感受进行最大限度的传播,从而让更多人参与到活动中。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策略

新媒体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主体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使校园文化活动在新媒体背景下,实现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载体的创新,使校园文化活动在新时期焕发新的魅力。

(一)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化平台

新媒体的类型很多,基本可分为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类型,而在高校群体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网站、手机、微信、博客、网络社区等平台。校园文化活动要致力于这些平台特点的研究,借用新媒体搭建最方便、最快捷、最高效的信息推送平台,实现信息及时、有效、全面的传播。

(二)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多元化内容

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和针对需求的活动内容是校园文化活动成败的关键。在活动的策划中,关注校园群体的实际需求、成长需求和兴趣爱好,设计集教育性、娱乐性和生活化的活动内容,提供菜单式的活动清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多媒体传播

多媒体传播方式是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校园文化活动要综合利用好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校园群体的各种感官,吸引更多参与者和拥护者。活动过程音像的全程记录,活动前期和后期的图文、音像推介,活动中间的多媒体表现,都是提升活动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校园媒体策划篇10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校报新策略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发展现状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论文百事通高校校报担负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一)高校校报在校园内外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困境

第一,新媒体不断涌现,校报功能减退。随着21世纪的来临,在世界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了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电视媒体、户外媒体等新媒体形式,新媒体使人们接触信息的容量达到无限,对政治的影响不断扩大,给经济带来的利益不可计数,对文化的影响无所不在,不断挑战主流和精英文化。高校校报作为新闻媒体中的传统角色正逐渐失去它的魅力。

第二,高校校报在与校内外数字媒体争夺新闻事件的主动权方面日益显现出竞争的劣势。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刻尤其如此,因为这时随着事件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更快地获得事件的背景信息。校园网络、校园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互联网、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信息速度使人们能够更快地获得信息,因而人们对它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第三,人们的阅读习惯在不断改变。很多人都通过网络、3G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获取信息而不是去读报。高校校报发展空间严重萎缩。在各种新媒体的涌现的环境下,高校校报必须转换视角,谋求发展,与各种校园媒体与校内外媒体强强联合,相互取长补短,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并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握趋势,发挥优势,与时俱进,从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快改革步伐。

(二)高校校报的发展机遇

第一,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成为主流,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向高教强国的方向发展,新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目标实现年限为2020年,这也是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20年,高校校报应当抓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契机,围绕扩大影响力这一核心,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发展新路。校报应注重办报质量,要深入研究高校受众需求,精心策划和组织报纸的内容,实现改革目的。

第二,校园媒体蓬勃兴起。校园网络的快速发展,既给校报的发展带来压力,也为校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校报要像历史上各个关键阶段一样,积极吸收和采纳新技术,从当今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革命中寻找发展机会。对多媒体形式以及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载体,要张开双臂去拥抱,而不应拒绝或排斥。校报应该与网络、广播和电视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共赢。

第三,数字报纸扩大传播。对校报来说,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不是冲击,而是机遇,重要的是看校报如何捕捉这份机遇。各种新媒体本身只是一种技术,是一个载体;报纸本身也是一种技术,一种载体,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却各有所长。高校校报的发展更需要开阔视野,积极地运用网络这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校报的内容资讯与网络的手段能够更好地结合。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新发展策略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作为高校主流媒体当中的主导媒体,必须谋求全新发展道路,把握时代脉搏,体察受众新生,适应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把这个曾经的朝阳产业,打造成新时期高校校园中的知识阶层信息需求的大集市。

(一)高校校报发展要借势新媒体实现全面转型

实现校报的数字化。使校报由纸质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化,有效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建立高效的校报数字化发展战略。校报网络版,使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师生员工、校友、家长、关注学校的人士,只要能上网,就能看校报。增强校报的互动性。通过在线评论、邮件、留言、QQ、博客等方式,让信息不再单向传播,通过校报与关注者的良性互动,加强交流与沟通,促进校报的不断提高质量,快速发展。打造校报综合信息平台。当前高校都在开发建设和不断完善综合性校园信息门户网站,校报成为数字报纸后,把它的平台建设成一个综合的信息门户,建立论坛,为关注校报的读者提供畅谈校报,交流思想,探讨学术的空间。开设博客频道,把师生员工日常生活的点滴感受、新闻、作品、思想、成长历程等发表在博客中,平淡朴实而容易接近,必定会成为校报提升其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实用信息,招生、就业、心理、学术、社交、健康、音频、视频等信息开发,适合高校群体的高品位需求,有独特性、针对性、实用性,吸引更多校园人的关注。未来的高校校报一定要利用传统媒体的报道经验、专业能力、品牌力量,创造数字化内容,提供多渠道内容平台,服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各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共赢。

(二)高校校报逐步树立大众文化意识

高校校报新闻文化要树立大众意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报为媒,反映广大师生关心的问题和工作难点,关注党和国家当前的工作重点,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宣传党的政策,把握舆论导向。校报要凝聚人心,建构校园主流媒体的大众形象,就必须紧紧围绕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激发师生员工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校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同时做到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服务师生,引导舆论。校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承载媒体,对师生员工的文化选择、文化心理、文化构成、文化品位要有深入的研究,致力于先进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努力满足师生员工的文化需求。高校校报在新媒体环境下推行大众文化的同时,注重报纸内容高质量、高品位、可读性的多重开发。校报要打造成校园媒体中的精品,必须要有新的新闻价值取向,那就是不断适应并适度引领校园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只是“满足”,更多是“引领”。建立一支知识面广、有较高理论素养、有见识、有创意、有判断能力,并能善于用这些能力的优秀记者团队伍。通过对这支队伍的不断培训磨炼,不断优化组合,逐步在报纸内容高质量、高品位、可读性的多重开发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高校校报借鉴新媒体着力培养全媒体记者和发展公民记者

高校校报作为传统媒体,无论是否融入新媒体,融入得有多深,全媒体时代已经席卷而来。在高校内部新闻中心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等媒体手段和全媒体数字平台来完善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把校报从单终端、单形态、单走向的传播转到多终端、多形态、多走向的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的新闻采集者,要想迅速向全媒体方向融通,他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则必须向全媒体方面拓展,力争成为集全媒体记者、多媒体网络编辑、网络监管员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新型人才。全媒体记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高校校报人才培养的方向。随着电子邮件、mSn、QQ、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的交流沟通方式层出不穷,互联网正进一步成为公众舆论的主阵地。高校校报,要借助大学校园中的高级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公民记者队伍,在校报的交流网站中,创造一个透明和自由的舆论环境,让更多的校园公民记者传播新闻,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校报建设提供参考,以便加强高校校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

(四)高校校报在新媒体环境中坚守独立的文化品格

只获取值得信任的信息,这是报纸一直以来的伟大使命。权威性将使报纸在未来的各种新媒体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综观新媒体发展状况,高校校报要发展,就必须启动“搜索”与“链接”,激活传统校报的新媒体元素。然而高校校报在草根文化泛滥、优质文化匮乏的情况下,根据大学生、教师这些高层次人群的特殊需求,又必须坚守独特的文化品格。高校校报作为校园主流媒体当中的主导新媒体,它向前发展靠的不是技术,而是内容,技术只是载体,内容为“王”才是根本。让高品质的作品在报网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校报要有自己的理念、自己的内容、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述方式和传播理念及自己的文化。高校校报在新媒体中,始终坚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专业性和可信性,它传播知识,提供文化,孕育精神,而不是媚俗的娱乐工具。在学术自由,文化浓厚,思想先进,道德高尚,精神丰满的前提下,利用新媒体的积极因素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五)高校校报要加快实现融合发展

2010年4月13日。美国新闻网站propublica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这是网络媒体首次获得这一新闻大奖。《旧金山纪事报》网站获得了漫画创作奖,这也是网络媒体首次获得这一奖项。普利策新闻奖自1917年设立以来,一直针对报纸和通讯社等传统媒体,直到去年普利策奖才首次允许新闻网站参与角逐。表示传统媒体对网络媒体更多的承认和融合。2007年11月8日新传媒产业联盟成立,标志着资源共享、平等互利、合作发展交流平台的建立。这无疑对高校校报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高校校报要与不同校园媒体、校外媒体之间进行更多的合作,为报纸这一传统媒体提供创新发展的平台,通过沟通交流,借鉴合作,升级转化,把国际的、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精品化筛选,然后让信息在校园媒体中传播,实现高校校报信息和各种媒体信息的创新融合。

当今的高校校报,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严肃、正统、硬板的纸质媒体,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校报已经走入了多元融合的时代,合作、共赢、发展,不断创新,使之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媒介。当然高校校报的发展与新媒体的结合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障碍要克服,还有很多限制要突破。高校校报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使高校校报发挥更大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英)斯图亚特?艾伦(Stuartallan)著,新闻文化,方洁等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第1页、第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