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土地法开荒地管理法十篇土地法开荒地管理法十篇

土地法开荒地管理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4:12

土地法开荒地管理法篇1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荒废土地包括: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荒地(含撂荒地)、荒山、内陆河滩、沿海滩涂以及废弃的铁路、公路、河道、沟渠和其它未使用的闲散土地等。

第三条  荒废土地开发利用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实行综合开发,多种经营。可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和基本建设。

第四条  国有荒废土地的产权代表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集体所有荒废土地的产权代表是村民委员会或农业集体经济组织。

第五条  为鼓励开发、利用荒废土地资源,在所有权不变的原则下,可以实行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办法。属国家所有的荒废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国家企事业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开发利用;也可以依法确定给农村集体或个人开发利用。属集体所有的荒废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农村集体、联户和个人开发利用;也可以依法确定给国家企事业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开发利用。

依法获准开发经营荒废土地的单位或个人只有使用权。土地所有权代表依法对土地行使占有权、管理权、发包权和处分权。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荒废土地开发利用实行统一管理,负责部门之间协调,并会同有关部门对开发利用荒废土地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编制规划。荒废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七条  各市(地)、县应对本地区荒废土地精心勘察,统一规划,制定年度开发利用计划。开发利用荒废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统一规划,有计划地进行,防止因乱开滥用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破坏生态平衡;必须按批准或承包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并负有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第八条  荒废土地开发利用所需资金应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集,积极动员集体和个人投入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和劳力。地方投资重点应放在开发耕地上。市、县耕地占用税留成都分主要用于土地开发。地方每年投资数额由市,县财政、土地管理部门根据财力和开发计划具体商定,由土地管理部门统一掌握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九条  对开发荒废土地实行优惠政策。

(一)对开发荒废土地十亩以上,从事粮、棉、油、菜等农作物生产的,经验收合格后,按照开发难易程度、数量和质量,给予适当补助,补助费从耕地占用税地方留成部分中支付。

(二)开发荒废土地为耕地或池塘,从事粮、棉、油、牧、渔业生产的,按规定减免农业税,三年内不负担粮油合同定购任务。

(三)有关部门应优先为荒废土地开发提供资金、贷款、柴油、机械、技术等各项服务。

(四)按照谁开发、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在规定的使用期内和不违背合同的情况下,使用权可以转让和继承。使用期满后可以续订合同,在同等条件下原使用者优先。

(五)设立荒废土地开发奖励基金,对开发荒废土地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每年进行一次表彰奖励。

第十条  开发利用国有荒废土地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由开发单位向市、县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附以下资料:

(一)所需资金来源;

(二)可行性研究材料;

(三)开发计划,包括开发面积、进度、用途和使用年限;

(四)土地开发利用设计平面图。

第十一条  开发国有荒废土地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由开发者与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签订使用协议,其审批权限按《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第二章第八条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开发国有荒废土地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经依法批准由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发给荒废土地开发证。开发完成后由开发单位或个人向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者部门申请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并列入统计年报。

第十三条  利用国有沿海滩涂从事养殖业生产的,应自养殖年度起缴纳土地资源费。凡使用地方投资兴建的工程设施,均应缴纳工程设施费。土地资源费和工程设施费的收取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规定。

土地资源费和工程设施费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收取,用于土地开发,适当补助土地开发规划、勘察、论证等活动经费不足,专款专用。

第十四条  开发利用长期不行洪的国有河滩、河道,应服从水利部门的利用规划,征得水利部门同意。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免交农业税和提留款。开垦成耕地的,不计入耕地面积。

第十五条  农村集体或个人开发利用集体所有荒废土地的,可以实行集体开发,分户承包;联户开发,联户承包;种田大户开发承包和个人开发承包等多种形式。

第十六条  农村集体或个人开发集体所有荒废土地,由开发者与土地所有者签订开发承包合同,明确权利和义务,并向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开发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第十七条  国家企事业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开发集体所有荒废土地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可以以土地使用权实行联营,也可由开发者与土地所有者签订有期有偿使用合同。

实行征用的,按国家建设征地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

在开发的土地上确需建设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和建筑物的,按国家建设用地的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

第十八条  开发国有荒废土地用于生产、经营性建设的,实行有偿划拨,由用地者与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签订国有土地划拨协议。有偿划拨费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

开发集体所有荒废土地用于建设,属于国家建设的实行征用,属于乡(镇)村建设的实行拨用。按《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办理报批,并支付土地补偿费。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土地管理法》和《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直至收回土地使用权。

(一)不经批准擅自开发国有荒废土地的;

(二)不按规定用途开发使用荒废土地的;

(三)造成水土流失、盐渍化和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

(四)对因开发利用荒废土地造成周围土地减产的;

(五)不履行合同,拒不缴纳有关费用的;

(六)使用期满,又不续订合同的。

第二十条  国家建设需要时,可以对新开发利用的土地实行划拨或征用。划拨或征用时,必须向开发者支付开发投资、地上附着物赔偿和损失费。属于集体所有土地的还应按照《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的非耕地补偿标准向土地所有者支付土地补偿费。

第二十一条  因开发利用荒废土地签订的承包、联营、有偿有期使用等经济合同,应向当地公证机关进行法律公证。

土地法开荒地管理法篇2

第一条  为了规范集体农用土地使用权转让活动,保护和合理利用集体农用土地,维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和农用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本省行政区域内集体农用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入股、继承、终止,均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集体农用土地是指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鱼塘、种植水生植物的水面和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坡、荒沟、荒滩(以下简称四荒地)以及排灌沟渠等设施占用的土地。

第三条  土地使用权未经确权的,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确权发证后,土地使用者方可转让、出租、入股和继承。

第四条  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入股、继承的累计期限,不得超过原承包合同或原租赁合同规定的有效时间。

土地使用权在转让、出租、入股、继承时,不包括地上文物、地下资源和埋藏物。

第五条  土地使用权变更时,当事人须持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签署的意见及土地使用证,到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更换土地使用证。县级人民政府也可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办理前述手续。

第六条  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入股应坚持自愿、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七条  禁止土地使用者改变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鱼塘、种植水生植物的水面的农业用途;禁止掠夺性经营土地;禁止荒芜土地。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入股、继承和终止实施管理和监督。

第二章  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第九条  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其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

第十条  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或无偿转让。

签订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可参照《山西省农村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土地使用权转让时,该土地上的附着物(树木、排灌设施及其他农业经营设施),除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外,可随同土地使用权转让。该附着物的转让金额,由转让方和受让方共同商定。

第十二条  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原承包合同或原租赁合同中规定的承包方、承租方的权利和义务随之转移。

第十三条  土地使用权转让后,土地使用者可以在转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再转让。

第三章  土地使用权的出租、人股和代耕代种

第十四条  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其土地使用权租贷给承租方使用,由承租方支付租金的行为。

第十五条  土地使用者将其土地使用权出租时,租赁双方应签订租贷合同,其地上附着物除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外,可随之出租。

土地使用者将其土地使用权出租后,出租方必须继续履行原承包合同或原租赁合同。

第十六条  土地使用者可用其土地使用权入股,参与农业生产性的股份合作经营。

鼓励以土地使用权与外来资金、设备、技术等结合,兴办股份合作制农场。

第十七条  土地使用者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应当与招股方签订书面合同,并继续履行原承包合同或原租赁合同。

第十八条  土地使用者可以委托他人进行有偿或无偿代耕代种。二年以上的代耕代种,须经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同意。

第四章  四荒地使用权的租赁

第十九条  集体所有的四荒地使用权可以租赁。四荒地使用权租赁不受区域、户籍、单位和个人的限制。在同等条件下,当地农民可以优先租赁。

第二十条  四荒地使用权租赁,必须经过评估,向社会公布土地开发利用条件、使用年限和合理的租赁底价,通过竞争投标、协议的形式进行。

四荒地使用权出租,出租方与承租方应当签订租赁合同。

第二十一条  四荒地的使用须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二十二条  依法取得四荒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须持四荒地租费合同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手续,领取集体土地使用证。

第二十三条  四荒地使用权承租后,承租方必须在三年内进行开发治理,超过三年未进行开发治理的,由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收回另行租凭,并给予原承租方适当补偿。

四荒地承租方可以将租赁的四荒地使用权转让、出租、入股、继承和委托他人代耕代种。转让、出租、入股、继承和代耕代种,按照本条例第二、三、五章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  荒地使用期限届满,原使用单位或个人可以优先继续租贷并重新签订租赁合同。

第五章  土地使用权的继承

第二十五条  土地使用权人在承包期或租赁期内死亡的,其继承人可以继续承包或承租。

第二十六条  土地使用权继承人,应自其继承之日起六个月内,持有关书证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更换土地使用证。逾期不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的,视为自动放弃继承权,原发证机关可收回其土地使用证。

第六章  土地使用权的终止第二十七条  除合同规定的以外,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土地使用权终止:

(一)国家或集体依法征用、占用农用土地的;

(二)农用土地灭失的;

(三)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严重破坏土地资源或荒芜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鱼塘、种植水生植物的水面一年以上、四荒地超过三年未进行开发治理,由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提前收回土地使用权的;

(四)土地使用权继承人在规定期限内,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和更换土地使用证,由原发证机关收回土地使用证的。

第二十八条  土地使用期限届满或终止,该土地使用权由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收回,其地上附着物归属依照合同规定确认,合同未作规定的,由合同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乡(镇 )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土地使用权终止时,原土地使用者应在两个月内办理土地使用权注销登记手续,并交回土地使用证。

第二十九条  国家或集体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法规征用或占用农用土地。

国家建设需征用集体农用土地,用地单位应根据有关土地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并给予被占土地的所有权单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再适当补偿土地使用者。

乡(镇)村建设占用集体农用土地必须严格控制,确需占用的,用地单位应根据有关土地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土地使用者补偿、安置。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土地使用者掠夺性经营严重破坏土地资源或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机构按本省有关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土地使用者荒芜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鱼塘、种植水生植物的水面一年以上的,应交纳土地荒芜费。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应将其土地使用权收回,另行发包。

土地荒芜费由县级人民政府委托乡(镇)人民政府代收,收回的费用仍归原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用于土地的开发治理。荒芜土地属于基本农田的,按《山西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的标准收缴土地荒芜费,不属于基本农田的,每亩按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百分之五十收缴土地荒芜费。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土地使用证或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非法转让或出租土地使用权的,由乡(镇 )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没收非法所得,并可对当事人处以非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土地使用权人拒绝、阻碍土地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土地管理工作人员,在执行本条例过程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部门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应在两个月内作出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当事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当事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所称四荒地使用权租赁行为和现行政策中拍卖四荒地使用权行为含义相同,本条例施行前已拍卖的四荒地使用权仍然有效。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关于修改《山西省集体农用土地使用权转让租赁条例》的决定

(1997年5月27日山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山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对《山西省集体农用土地使用权转让租赁条例》作如下修改:

第三十二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土地使用证或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非法转让或出租土地使用权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没收非法所得,并可对当事人处以非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

土地法开荒地管理法篇3

1背景

我国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政府一直在寻求科学地进行农村产权关系改革的办法。只有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关系确定了,才能发现科学合理的土地管制措施,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才能落到实处,保证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有序开展,这样,农民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2当前农村土地确权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2年起,我国政府开始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国家三部政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文件,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做好土地确权发证工作。文件下发后,各地有关部门有条不紊地实施土地确权工作计划,其中,四川、安徽、湖南、海南、河北等省份下属相关部门、乡镇机构已经基本完成了中央部署的工作。

21农民对土地政权还不够重视

伴随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现代农民绝大多数倾向于在城市发展,导致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留在农村的主要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因此,在土地确权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很难与他们针对土地的权属问题进行有效的协商。在此项目进行过程中,农民没有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开展土地确权工作,对土地权证的实际用途、发放土地权证的科学意义缺乏认识,其更关心政府对土地占用发放的补偿金等涉及自身直接的经济利益问题,这对土地确权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甚至出现由于开展效果不佳而造成土地非农化使用的相关问题。另外,农民不了解自己的权利和法律关系,更不懂如何去使用他们所拥有的权利。因此,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不仅没有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反而增加了农民的担忧和不理解。一些乡镇土地管理机构没有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来开展土地确权工作。

22对私垦的“四荒”土地进行确权困难

部分农户在“四荒”土地开发之前没有在相关部门申请、登记,在土地确权工作中遇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问题就比较困难,“四荒”土地产权的归属权容易滋生争议、矛盾。农民私自开垦的“四荒”土地缺乏合法的登记或者合法的合同,仅仅只是依据荒地优先占用者获得土地产权的原则,就会造成更多的纠纷难以解决,也和确权的公平性相背离,若是搁置“四荒”土地,不予以下发土地权证,农民参与开荒的热情就会下降,致使“四荒”土地闲置,土地资源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23技术困难、经费不足造成土地确权精确度不足

在土地确权工作开展过程中,先进的勘察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是不可缺少的,在土地确权工作开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相关技术人员缺位的情况,为了完成土地确权的相关工作,部分地区只是抽调抽派一些相关人员进行土地勘察和测绘工作。另外,在经费方面也是一个问题,由于各地政府的财政预算不尽相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财务供应不能及时到位,致使他们不愿意拿出资金来雇用专业的技术人员,直接影响了土地确权工作中测量的准确性。由于这些都是土地确权前期的基础性工作,人力、财力供应不到位,肯定会对测量的准确度造成不良影响,也会降低土地确权的精确度。

3有效推进农村确权工作开展的应对策略

31健全完善土地确权的法规、政策

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其能快速、有效、公平地将土地分配到农民手中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当时土地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资本属性;另一方面,土地进行市场流通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因此,农民产生比较大的纠纷不会是由于土地分配公平性的问题。如今,由于不断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土地的资本属性就表现得极为明显,造成在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村干部、农民等众多利益群体之间的纠纷、矛盾。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解决这些利益问题,及时普及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让农民认识到开展土地确权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时候,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解释,明确划分土地资源的归属权,制定出面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办法。严厉打击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的现象。

32政府要加强政策干预的力度

合理放宽限制性政策,增加政策优惠和补贴点,吸引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带动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具体措施有如下三点:第一,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第二,放宽现行政策,增加实际的补贴优惠,让工商资本顺利进入农村市场。第三,政府对农产品企业进行资金补贴,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

33有效利用农村“四荒”土地

我国政府应该鼓励并支持“四荒”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四荒”土地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不仅仅可以增加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范围,也可以基于“四荒”土地开展新型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实践中获得对农村土地发展的有益经验。如何达到“四荒”土地的集约化目标?需要做到下面四点:一是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在“四荒”土地开发的产权得到确定和优化;二是政府加大补贴力度,鼓励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开发“四荒”土地的积极性;三是增加优惠政策,引导其他实力雄厚的企业和个人也参与到“四荒”土地的经营主体;四是禁止乡村组织未经上级批准私自转让、开发土地,“四荒”土地要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转让、开发要有据可依。

政府制定一些与工作环节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落实土地确权工作中各级部门的职责、权利,真正在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为人民服务;切实解决土地证权登记和发放中的遇到的相关问题,规范相关利益群体的行为。土地确权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瞒报、多报、漏?蟮刃形?必须进行严厉惩击,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法完善土地确权的工作流程,完成相关程序和审批工作后再发放土地权证,让农村“四荒”土地不浪费。

34引入前沿技术推动土地确权工作

依据相关的条例规定,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时,对现有集体土地采用地籍调查制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此过程中,我们应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以便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土地产权的争端、纠纷问题是各户、各村以及各镇之间常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解决,给土地的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影响到科学地对土地进行规划和土地发展。近年来,一些地区政府渐渐重视土地确权工作,采用传统的测绘方式展开对土地权属的划分工作,但由于经费的短缺,技术人员不足,测绘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同时测绘的误差较大致使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不充分利用。一些新产品如综合地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pS系统、3s系统的应用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准确、更全面的数据。所以,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地方测绘的扶持力度,更应该在这方面投入较多的资金。

土地法开荒地管理法篇4

[关键词]水土流失成因治理

一、水土流失的含义、成因及危害

水土流失是指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破坏地表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使大量肥沃表层土壤丧失、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在高山深谷,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害工矿及交通设施安全。

二、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通过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考察,根据遥感分析,黄土高原地区2000年土壤侵蚀面积41.9万km2,占总面积的67.14%,其中水力侵蚀占总面积的52.78%,风力侵蚀占总面积的14.11%。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及其面积发生显著变化,强度侵蚀面积显著减少,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平均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4.1亿t~4.5亿t。但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人为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新的水土流失,导致我国水土流失灾害进一步发展。www.133229.Com据2002年完成的遥感调查初步成果,全国水蚀面积与10年前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稍减,西部某些省区仍在扩展。针对上述水土流失“边治理、边破坏”,西部地区破坏大于治理的严重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建议。

1.通过政府行为,使大家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水土保持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对环境保护极为重视,对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较好,边开发边综合治理,才能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我们大荔县,经济长期处于贫困,治理水土流失,更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依法保持水土,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在水土保持方面,应发动政府行为,大力宣传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生态可持续性,同时让人们知道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让每个人牢固树立“水土保持,从我做起”的意识。

2.进一步认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黄土区水土保持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局部治理与整体恶化的趋势并存,特别是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力加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西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面积大,大陆平均海拔高,而且是季风性气候,冬春干旱,夏季雨量又相对集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因此,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严重既与人为因素破坏有关,同时也与我区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对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应有足够的认识,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有步骤地实施并落实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规定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3.从四荒入手,搞好水土保持

四荒即荒山、荒滩、荒坡、荒沟。一般来说,只有在“四荒”资源使用权界定清楚的情形下,农民才会对“四荒“治理形成稳定的预期收益,进而采用可持续的“四荒”治理措施,所以必须搞好产权界定。“四荒”资源的产权界定决不是简单地发一张产权证就能奏效的,必须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产权界定所包含的具体的内容。要管理好四荒,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给“四荒”资源的经营者较长的治理时间,使其能够形成稳定的预期收益,从而采取可持续的治理措施,真正实现“四荒”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要从规范“四荒”使用权转让的条件和程序入手,积极培育“四荒”资源使用权流转市场,为“四荒”资源的流转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使其成为提高“四荒”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3)以承包、拍卖的方式诱导农户竞争“四荒”的使用权,有助于加快“四荒”治理的进程。近几年大荔县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激励群众积极承包荒山种树。大荔县境内的千亩铁镰山03年绿化达95%以上。这无疑对水土保持起了很好的屏障作用。

4.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需要妥善解决以下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生态修复与集中治理的关系,要在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治理,实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

(2)正确处理水土保持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关系,要在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现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

(3)正确处理点上治理与面上管护的关系,要切实解决好重建轻管的问题,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治理步伐,实现水土流失防御、治理与管护的有机结合。

(4)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要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5)正确处理能力培育与执法监督的关系,要在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进行执法监督,在执法监督的过程中加大能力培育强度,实现能力培育、监测监督与行政执法的有机结合,全面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加速推进水土保持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

5.应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法规制度

完善水土保持法规制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行的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开发建设单位不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的违法违规行为,缺乏具体且有强制力的处罚和处理措施,直接影响监督执法效果。二是对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如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审批、水土保持监理技术规范等问题尚无严格、明确的规定,导致这些环节的管理缺失或不规范,直接影响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三是流域机构的法律职责尚不明确,缺乏必要的执法权,难以对水土保持违法行为产生足够的威慑力。凡此种种,都严重影响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

土地法开荒地管理法篇5

东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东乡县2021年撂荒地专项整治

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相关单位:

《东乡县2021年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东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4月25日

 

东乡县2021年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耕地保护不断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有力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但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一些乡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耕地质量下降,给我县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一定影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农业农村部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甘肃省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充分挖掘保供潜力,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充分认识确保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性,摸清撂荒地存量,坚决遏制撂荒地增量,坚持科学谋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二、重点工作

(一)全面摸清各类耕地利用及撂荒地底数。开展全面排查。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要发挥各自优势,共享信息资源,开展确权承包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上栽植果树苗木、挖塘养鱼、围湖造景、非法取土造成耕作层破坏和撂荒情况的排查。要做到一户一户查,一块一块查,标识每一块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耕地遭到破坏及撂荒地的承包户及位置、面积、类型等信息,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块,建立信息台账。要正确识别撂荒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地,把撂荒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地的性质区别开来,不得将退耕还林还草地视为撂荒地。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对撂荒地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建立电子信息台帐,做到可查询、可定位,完成省、州、县三级信息台帐对接。强化动态管理,加强对撂荒地利用情况的跟踪调度,利用一块、销号一块,及时更新台账信息,做到账实相符。对利用撂荒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协调解决。(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林草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撂荒地大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改善耕作条件,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尽可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加大投入力度,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完善灌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增强生产的便利性。加强撂荒地耕地质量建设。结合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项目,加大撂荒地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加强撂荒地理化性状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逐步恢复撂荒地地力和产出水平。强化农机装备支撑,以落实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提高山区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加快突破山区农机装备瓶颈,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县农业农村局、农机服务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积极支持村两委、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发挥作用,培育以农机合作社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如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统种统储等全程式、菜单式服务,为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促进小农户通过合作和联合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县农业农村局、农机服务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强化土地流转管理。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将撂荒地流转给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对流转面积1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每亩奖补100元,同时落实耕地地力补贴。强化土地流转管理,为防止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后出现撂荒,指导流转双方将相关要求纳入流转合同内容。连续撂荒2年以上的承包地,由村组集体责令承包方及时复耕或引导流转复耕;对既不自己复耕,又不愿流转复耕的承包农户,由村组集体收回重新发包。(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要认真分析耕地撂荒实际,分类施策,制定统筹利用撂荒地的具体方案,因地制宜选择复耕复种的作物品种和技术模式。对水浇地、川塬地,要做到应种尽种,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对山旱地撂荒,要根据立地条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支持发展特色粮油、特色水果、中药材、优质牧草等生产,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小麦、豆类等作物种植的夏田秋季撂荒的,要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农民进行复种小日月作物,确需季节性“留白”的,应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积极稳妥推进防止耕地“非粮化”。要重点抓好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和贯彻落实。把耕地撂荒与补助政策挂钩,对长期撂荒的停止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停止承包地经营者享受的各项奖励政策,待复耕复种后再重新纳入补贴范围。(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工作计划

(一)工作部署阶段(4月底)。按照省州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的部署要求,县上成立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认真研究政策措施,对照图斑,摸清全县范围永久基本农田、确权承包地撂荒情况,下发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和撂荒地指导性整改任务。各乡镇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以村为单位下达工作方案和指导性整改任务。

(二)摸排整治阶段(4月—7月)。各乡镇及时安排各村成立整治工作小组,召开村两委会、村民知情大会,向群众传达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精神。同时,要深入田间地头,对整治范围内的土地进行逐组逐地块进行登记造册。一是摸清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耕地遭到破坏及撂荒地的承包户、位置、面积、类型等信息。二是对确权承包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上栽植果树、挖塘养鱼、围湖造景、非法取土造成耕作层破坏等耕地“非粮化”和撂荒的排查,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块,建立耕地“非粮化”和撂荒地信息台账。同时,以乡镇为单位将调查汇总表于4月30日上报县农业农村局。三是抢抓农时复垦播种,做到应种尽种。四是全力配合省农业农村厅督查组,全力组织部署好督查发现反馈的问题整改工作,切实制定更加有力的整改措施,对问题建立台账,一一挂牌整改销号,高质量完成问题整改工作。

(三)秋冬季整治阶段(8月—10月)。结合秋冬种进行查缺补漏,进一步深化细化工作流程,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整改、整治任务。同时,建立撂荒地动态监测和管理长效机制。

(四)总结阶段(11月)。各乡镇要做好本辖区内的档案收集、整理并妥善保存,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各乡镇要及时总结耕地撂荒整治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县农业农村局要全面认真梳理总结全县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经县上研究审核后报省州农业农村部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有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靠实复耕责任,细化保障措施,实行领导包抓制度,县级领导包抓乡镇、乡镇领导包抓村社、联户干部包抓地块的共同责任机制。各乡镇要切实担负起撂荒整治的主体责任,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具体抓落实。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林草中心要联合成立工作专班,要组织农技人员采取蹲点包村的方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作用,统筹推进耕地撂荒整治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强化协作配合。县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县级工作专班要加强对全县整治工作的指挥调度,定期召开推进会议,实行周调度、周通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强化法律政策指导和督查检查,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及时进行政策解读和答疑释惑。乡村要靠实主体责任,包村联户,排摸撂荒耕地,建立台账,分类施策,督促限时整治。充分调动耕地承包户和经营户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督促广大耕地承包经营户自觉履行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和义务。

(三)营造良好氛围。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召开会议、广播宣传、张贴标语、入户摸底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方面的有关政策、《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提高群众对耕种土地责任义务的认识,让农民群众珍惜土地、用好耕地。业务部门要严格履行耕地保护法定职责,乡村两级要切实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日常监管,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耕地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有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垦工作。

(四)加大督查力度。遏制耕地撂荒,既要引导鼓励,还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让撂荒者受到惩戒、承担责任。要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既要把耕地撂荒纳入乡村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又要与文明户或五好家庭评优资格挂钩,对在整治过程中思路清、行动快、力度大、效果好的给予鼓励表扬。对在整治工作中畏首畏尾、四平八稳、打不开局面,不作为、慢作为的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相关部门进行严肃问责处理。

 

附件:1、东乡县2021年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2、耕地不合规利用情况统计表

3、撂荒地摸底信息统计表(样表)

4、撂荒地基本情况核查汇总表

5、2021年甘肃省撂荒地整治措施调查表

 

 

 

 

 

 

 

 

 

 

 

 

 

 

 

 

 

 

 

 

 

 

 

 

 

 

 

 

 

 

 

 

 

 

 

 

 

 抄送:县委、人大、政协办,县长、各副县长、党组成员,办公室各主任。                           

 东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4月25日印发

土地法开荒地管理法篇6

1、针对我县耕地撂荒情况,及时安排部署防止耕地撂荒和抗旱保春耕工作。由于我县当前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两年旱情严重,种植业生产效益低下,加上外出打工潮的影响,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影响了我县粮食生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为此,县政府高度重视,县领导多次与相关涉农部门研究解决办法,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有关会议上重申《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耕地撂荒问题的通知》(办发51号)精神,要求各乡镇做好防止耕地撂荒工作,制定撂荒地复耕相关工作措施。今年3月,在收到市府办关于切实做好防止耕地撂荒工作的通知后,县府办立即转发了文件通知,县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安排部署,要求由农业局牵头指导乡镇做好此项作。农业局随即召集局内有关站股深入全县各乡镇指导抗旱保春耕,防止耕地撂荒工作。

2、开展督促检查,实行责任追究,确保抗旱保春耕防止耕地撂荒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农发〔2013〕141号文件精神,县上从农业局、监察局、目标办分别抽调人员,组成了三个抗旱保春耕防止耕地撂荒工作督查工作组,对各乡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督查。一旦发现因工作不力,造成成片常年撂荒耕地的,要追究乡镇政府主要领导责任。

二、全县撂荒地情况

根据各乡镇清理统计上报,全县季节性零星撂荒地共250.4亩,占全县耕地的0.068%。其中田撂荒180.5亩,土撂荒69.9亩。其中高傍望天,无水源保障撂荒190.9亩;因土地瘠薄,阴山,种植效益低下,以及外出务工缺少劳动力等原因撂荒59.5亩。其中撂荒原因有交叉,有的撂荒地既无水源,又阴山,又偏远,土地瘠薄。经过县乡近两个月的扎实工作,目前除少数地理位置较远,又确实无水源,阴山或地力瘠薄的零星撂荒地外,已基本全部复耕。

三、因地制,采取各项措施防止耕地撂荒

1.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近年,我县充分整合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公益设施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等,同时建立“建、管、养”等项目维护制度,建立起国家投入调动农民自身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改善农村道路、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防止耕地撂荒、增加有效播种面积奠定扎实的基础。

2.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和科技推广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土地种植效益,减少撂荒地关键靠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县在推广农业科技减少撂荒地方面,一是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大力实施“名优工程”,广泛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三是改革耕作制度,改进耕作方式,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四是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实用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通过加强科技推广运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广种薄收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3.严格支农惠农政策,激励种植,遏制撂荒。

根据中央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相关文件精神,我县严格落实“有种有补,无种不补”原则,对承包地既不流转又不种植的,不予补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耕地撂荒行为。

4.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我县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引导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进行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采取互换等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目前我县正研究制定土地规模流转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地流转业主进行财政补贴,鼓励承包地向种田能手、家庭农场或有经营能力的专合社、龙头企业等集中,实现规模经营。要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养殖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允许通过村与村互帮对接的方式,跨区域承租土地。鼓励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受托管理农户无力耕种或不愿耕种的承包地,集中经营或统一流转。

我县正拟发的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实施意见中,对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作了相关要求。拟在县和乡(镇)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社区)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指导站。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指导和服务。

四、建立撂荒耕地复耕的有效机制

县级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在努力防止出现撂荒地的同时,对已经撂荒的土地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做好复耕工作。

1.政策引导,自主复耕。主要是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等政策法规,动员在家或就近务工经商的农户主动复耕其已撂荒的耕地,对实在没能力耕种或不愿意自己耕种的,就劝其流转。

2.责任到人,统筹复耕。各乡镇成立以乡镇领导或分管领导挂帅的撂荒耕地复耕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和干部包村、包社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的责任制度,层层落实撂荒耕地复耕任务。责任到人后,根据各地撂荒的具体原因,采取不同办法进行复耕,如确属水源枯竭的,就改种一些耐干旱作物,对经济条件差,无力落实灌溉水的,有的由政府补贴灌溉资金,有的由政府帮助协调项目实施解决。如迎安镇自去年以来就实行了撂荒地复耕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并对个别村社进行了灌溉补贴;铁清镇也在抗旱复耕的过程中,由乡镇财政投入10多万元,整治山坪塘45口,新建蓄水池42口,新建提灌站3个,新建渠系8000余米。

3.依法组织代耕。若承包方将承包耕地弃耕抛荒,经劝解既不流转又不委托他人代耕的,由村社干部组织代耕或协商指定代耕者,并规定代耕期间,土地经营收益归代耕者所有。

4.济贫解困,帮助复耕。部分村社在主要农时农忙季节组织农技服务队、义务助耕队、换工互助队、农机专业队等到村入户帮耕助耕,帮助劳弱户、贫困户解决耕种方面的难题,防止耕地撂荒。如怡乐镇公平村农村专合社、四面山先华农机专合社、底蓬镇惠民农机专合社等都在抗旱保春耕防止耕地撂荒中帮助农户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有的是对特别困难户免收耕作费,有的少收或只收取生产成本费等。

土地法开荒地管理法篇7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河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洛阳市〈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第二条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管理,全面规划,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切实保护土地资源,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禁止乱占滥用土地。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土地。本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土地管理法》、《省实施办法》和本《实施细则》。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和控告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五条  对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以及有关的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或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本《实施细则》的单位或个人,应依法处理。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工作职责

第六条  市、县土地管理机构,直属同级人民政府,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统一管理工作。

郊区、吉利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工作。

城市区土地管理分局,直属市土地管理部门领导。

本《实施细则》所称的区仅指郊区和吉利区。

乡(镇)人民政府土地管理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的具体工作。

村民委员会和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应做好本村的土地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设兼职土地管理员。

国营农场、林场和工矿企事业单位,负责做好本单位所使用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负责土地科技管理和业务培训,拟定市土地管理方面的法规、规章草案;

(二)组织编制全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负责编制全市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审查县、区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主管全市建设用地的征用、划拨工作,承办由市人民政府审批的征、拨用地工作;

(四)负责全市的土地调查、监测、分类、定级、登记、统计、发证等地政地籍管理工作;

(五)管理全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工作,监督检查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抵押和终止;

(六)按照有关规定负责征收国有土地使用费;

(七)监督、检查各县、区,各部门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情况,负责全市城乡土地利用中重大问题的协调工作;

(八)负责全市城乡土地利用中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承办重大土地纠纷的调解处理工作;协助有关部门查处在土地管理方面徇私舞弊、贪污受贿、渎职等违法、违纪案件;

(九)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和安置工作。

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土地管理机构的职责可参照本条确定。

第三章  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

第八条  土地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征用集体土地或划拨国有土地,被征用、划拨单位必须服从国家需要,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干预、阻挠。

经国家征用的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用地单位和个人只有使用权。

第九条  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省的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十条  国有土地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省的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下列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

(一)国家划拨给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城市集体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

(二)国家依法征用的集体所有的土地;

(三)城市居民住宅使用的国有土地;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划拨或承包给集体、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

(五)乡(镇)、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个人使用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农副业生产基地等国有土地;

(六)1961年开始,农村实行固定土地所有权时,全民所有制和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已经使用的土地,没有确定给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

(七)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认属于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牧地、林地、水域、滩地等;

(八)依照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土地。

第十二条  下列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一)1961年开始,农村实行固定土地所有权时确认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未经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二)依照有关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属于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荒山、荒地、林地、牧地、水域、滩地等;

(三)乡村空闲地及农村居民使用的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饲料地等;

(四)乡(镇)村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使用的集体所有的土地;

(五)依照法律规定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其他土地。

第十三条  国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或者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个人使用。

依法使用国有土地、集体所有土地的单位或个人,拥有土地使用权,并负有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集体所有的土地,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可以由集体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

第十四条  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规定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

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各该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

第十五条  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区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单位或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市、县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单位或个人依法使用的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区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

未划拨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市、县人民政府登记造册,统一管理。

市、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土地管理局统一制定的式样和省人民政府统一印制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和集体土地所有证、使用证,统一核发。

第十六条  依法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须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由市、县人民政府变更土地证书。

依法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须向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权属变更登记,由同级人民政府更换证书。

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土地权属变更,应按本《实施细则》第四十一条或第五十九条的规定,先办理报批手续。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认和变更,由国营农、林单位,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决定。

依法确认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犯。

第十七条  单位或个人依法买卖、交换、赠予、继承房产的,必须到市、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手续。

第十八条  以转让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为条件进行建设的,应按本《实施细则》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审批权限,由双方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手续。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第十九条  单位或个人需要使用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方可申请办理《营业执照》。

第二十条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的处理,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八条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  土地的利用与保护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搞好土地的开发整治,在保持水土和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积极开发荒地、闲散地,整治废弃地,改造中低产田,制止耕地荒芜和破坏土地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土地调查制度。土地调查内容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

市土地调查计划由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县、区土地调查计划,由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县、区土地调查由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应当配合调查,提供必要的资料。

第二十三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土地调查成果评定土地等级。

第二十四条  建立土地统计制度。市、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同级统计部门依法进行土地统计。统计人员依法行使土地统计职权。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应当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第二十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根据土地资源情况,结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城市规划、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协调。

在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利用应当符合城市规划。

在河流、水库的安全区内,土地利用应当符合河道、水库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第二十六条  建设用地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计划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执行计划,不得擅自突破。

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由土地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经同级计划部门综合平衡,由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国家建设单项工程用地计划指标下达后,由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审查、控制。

乡(镇)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个人建房用地的计划指标,由市、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统一掌握。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用地定额,将农村个人建房用地指标换算为农村个人的户数指标,分解下达到乡(镇)、村。

第二十七条  国家建设、乡(镇)村建设和农村居民建房必须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荒地、劣地、空闲地和不宜种植的其他土地。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应尽量少占耕地,一般不得占用菜地。在市规划区内必须占用菜地的,应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按审批权限报批,并按规定缴纳新菜地建设开发基金。

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应按照《河南省〈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二十八条  下列土地予以重点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一般不得占用:

(一)经国务院或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划定的风景名胜区和文物、水源、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地;

(二)国家铁路、公路用地及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等重要设施用地;

(三)农业大专院校和重要的军事、科研单位的试验用地;

(四)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名、特、优农林产品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绿化地带。

第二十九条  县、区人民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计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本辖区内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应严格控制,一般不得占用,以保证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的生产。

第三十条  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可划拨、出让给需要的单位使用;也可暂借(五年以下)给农业集体经济组织耕种,但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或者种植多年生作物。国家建设需要时,不再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再安排招工。

第三十一条  承包经营土地的集体或个人应当保护耕地,维护排灌工程设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水土流失、沙化、盐渍化和土壤污染。未按规定批准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不得在承包地、自留地上建窑、取土、挖沙、建房、建坟,不准以建果园、挖鱼塘等手段变耕地为非耕地。

单位和个人将耕地改为果园、林地、鱼塘等非耕地的,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一次改耕地三十亩以下的,须经县、区人民政府批准;一次改耕地三十亩以上一百亩以下的,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一次改耕地一百亩以上的,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二条  严禁荒芜耕地。建设单位经批准征用(划拨)的耕地、园地和其他有种植业收益的土地,在正式划拨后半年未动工兴建的;集体、个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弃耕半年以上的;因从事其他产业而粗放经营,使年产量低于邻近同类耕地年产量一半的,均视为荒芜耕地,应征收荒芜费。

征收荒芜费的标准:荒芜半年以上、一年以内的,按该耕地年产值的一至二倍计收;荒芜一年以上、两年以内的,按该耕地年产值的二至四倍计收;荒芜两年以上的,按本《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收回土地使用权。

建设用地和国有土地的荒芜费,由市、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核定征收;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的荒芜费,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定征收。各级核定征收的荒芜费,缴当地财政部门,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备案。征收的荒芜费,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和土地开发,不得挪作它用。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完成上级下达的土地开发计划,土地管理部门要会同计划、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制定土地开发规划。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发国有或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滩地等。坚持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免交农业税。

开发的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仍属国家或集体,开发单位和个人只有使用权。

开发国有土地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向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开发申请,由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按《省实施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开发。

第三十四条  因开发地下资源和进行其他生产建设,致使地面塌陷、沉降、污染,造成耕地破坏或地面设施受到损失的,开发、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按《土地复垦规定》负责整治或支付整治费用,并给予相应的补偿。

被破坏耕地的核减、补偿、征用、权属等,按《省实施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砖瓦窑(厂)、混凝土预制构件厂等建设要实行统一管理,从严控制。

已建的砖瓦窑(厂)、混凝土预制构件厂不得擅自扩大用地范围。平原地区原则上不准新建,确需新建的,应利用丘陵地、荒地或非耕地,并与造地相结合。对未经批准,盲目发展滥占耕地的,责令其停办并整治复垦。

砖瓦窑(厂)、混凝土预制构件厂生产用地,单位或个人应交纳复垦保证金。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  使用国有土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报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收回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使用证:

(一)用地单位已经撤销、迁移或合并,不再使用的;

(二)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连续二年未使用的;

(三)不按批准用途和期限使用的;

(四)公路、铁路、机场、矿场、水电工程等经核准报废的。

第三十七条  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收回土地使用权,按规定注销土地使用证:

(一)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和已分配的大、中专院校学生的责任田、自留地、自留山、饲料地等;

(二)农户迁移后的住宅用地和“五保户”腾出的宅基地;

(三)农村居民宅基地超过当地标准的;

(四)经批准的农村居民宅基地、个体企业用地,批准后一年未按批准用途使用的;

(五)承包经营集体土地荒芜二年以上的;

(六)从事非种植业的专业户,在生产、经营活动停止后,不再使用的土地;

(七)在承包的土地上建房(窑)、烧窑、挖土、采矿等,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

收回乡(镇)村办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依照《省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办理。

第五章  国家建设用地

第三十八条  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需要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或者使用国有土地的,按照本章规定办理。

第三十九条  列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或者批准建设的国家建设项目,纳入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后,建设单位方可申请用地。

第四十条  国家建设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或划拨国有土地,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选址。建设单位根据县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其他批准文件,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选址申请,由土地管理部门主持,组织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提出选址意见。由建设单位编制选址报告,按建设项目的隶属关系和审批权限,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定址。

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项目的选址应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持,组织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文物管理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提出选址意见。建设单位编制选址报告,按建设项目的隶属关系和审批权限,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发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按省计划管理部门的规定不需要上报审批的选址项目,可直接发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二)依法商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建设项目选址定点批准后,由市或所在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征用土地面积,依法商定安置补偿预算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征地单位按安置补偿预算将征地款分别交给市、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用地被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与被征地单位结算,并对各项费用的使用进行监督。

(三)申报审批土地。建设单位须持用地申请和批准的建设项目选址定点文件,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建设用地计划,征用、划拨土地的地理位置图,初步设计批准文件和设计部门绘制的平面布置图及补偿、安置方案等,按本《实施细则》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审批权限办理审批手续。

土地法开荒地管理法篇8

论文关键词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内法适用土地零退化

一、前言

2012年6月20日至22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最终通过了会议成果文件——《我们憧憬的未来》,其中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议题凸显重要地位。这是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21世纪公约》框架下形成三大重要环境公约之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以下简称《公约》)以后20年来在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又一重要进展。1996年生效的《公约》将荒漠化定义为“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中国是公约缔约国之一,荒漠化问题也非常严重,但是直到200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以下简称《防沙治沙法》)颁布实施才使得中国的防沙治沙工作真正步入了法制的轨道。到2012年《公约》经过了20年,中国的防治历程也走过了10年,正是这10年,中国的荒漠化实现了持续逆转,联合国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副执秘曼苏尔·恩戴耶认为,中国在控制荒漠化方面,在荒漠化生态恢复重建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根据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的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2000至2004年荒漠化年均净减少7585平方公里,2005至2009年分别年均净减少2491平方公里。

二、《公约》在我国的适用

荒漠化是全球性问题,进行荒漠化防治和可持续土地管理对减轻气候变化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贫困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一)公约在国内法的适用

1.公约的适用方式

我国对国际条约在国内法上适用有一种方式是,法律的制定提前参照国际条约,或对现行立法提前作出符合国际法规则的修改,使我国法律体系从整体上符合国际条约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是在借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荒漠化的实情制定的世界上第一部关于防沙治沙的国内法律,此前已有的《土地管理法》、《农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等一定程度上共同形成了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法制体系。

2.《公约》与《防沙治沙法》在内容上区别

《公约》与《防沙治沙法》立法背景相似,分别作为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在性质、结构上的区别明显,主要差异和具比较意义的即内容。(1)荒漠化与沙化。《公约》荒漠化范围大于《防沙治沙法》的土地沙化的范围,《防沙治沙法》更多的是针对中国土地沙化严重的现状,立足中国国情。(2)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unccd的一项重要原则,是“自上而下”模式的必要补充,在这点上,《公约》规定得更彻底和全面,公约第10条第2款(f)项规定的公众参与包括了参与决策、实施和审查,《防沙治沙法》第31条只规定了公众在沙化治理过程中的参与,对于决策参与这个公众参与的核心却并未规定。(3)支持与保障措施。公约属于国际环境公约,具有国际环境公约的普遍特点——“软”,对资金来源和资金机制的规定约束力较弱,《防沙治沙法》在国家强制实行,属于“硬法”,并从从“大棒”(强制实施政策)和“萝卜”(优惠鼓励政策)两个方面推行,较《公约》更具实施性。

3.《公约》本身面临的挑战导致公约在各国履约进展缓慢

(1)资金。全球环境基金是《公约》的资金机制,但资金的来源主要靠发达国家缔约方自觉履行其资助义务以及一些基金或捐赠,在资金的来源上并没有很强的强制性。这成为限制公约有效实施的最大障碍。没有良好的财政保障,各项行动或是合作都会受制于资金的缺乏不得实现。(2)履约机制。《公约》为了促进更多成员方的签署与实施,希望防治荒漠化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更广泛的共识,采取了“自下而上”的激励机制,这虽然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但在执行方面给了各个缔约方很大的自由空间。(3)技术传播和转让。缺乏技术转让机制。这些都是《公约》履约进展缓慢的原因。

(二)公约在我国项目的适用

我国防治荒漠成果,对推动公约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非洲一些国家,亚洲以及南美一些国家的条件相似,特别是中国高海拔或中高海拔地区治理流动沙丘的经验值得许多非洲国家借鉴。

1.内蒙古奈曼旗县防治沙化项目

在土地沙化严重的内蒙古奈曼旗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中国共同实施了奈曼旗防治沙化项目(aComprehensiveprojectonDesertificationanditsControlinnaimenBanner),并制定了具体措施推行,包括禁止对环境有破坏的山羊的养殖;恢复规模化土地以提高其生产力;制定适当的耕作方法适应脆弱的半干旱地区;在控制土地退化和恢复土地方面,细化经济上可行的传统做法;在受影响的村庄,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项目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整体效果:在政府层面推广了新的粮食种植技术;在每个县建立了一个解决土地使用权/所有权问题的体制框架;制定了一项十年造林计划,森林覆盖率将达到全县45%以上;为促进植树,政府已采取了简化土地使用权的政策。在奈曼的项目中,公约确定的公众参与原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中德合作宁夏项目

中德财政合作中国北方荒漠化综合治理宁夏项目是宁夏争取到的一个大型德援生态项目,在进行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签订了项目财政协议,做了项目实施前的充分准备后于2009年正式启动,2010年进入大规模实施阶段。依据项目总体目标和项目区当前主要的生态问题,设计了如下的项目理念:采取措施保护草原或荒地植被,遏制在严酷自然条件下的进一步恶化,从而遏制对土壤的进一步侵蚀;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开发和推广可持续性的草原利用模式,为全面解牧和有序利用草原资源创造条件;支持饲料生产,减轻草原承载压力;保护农田,遏制土壤侵蚀和干热风的危害,促进农业增收;支持诸如庭院经济、设施温棚之,增加农民非畜牧业收入所占比例,同时将乡村发展项目作为参与荒漠化治理的奖励措施。

宁夏在成功实施贺兰山东麓生态林业工程项目(简称德援一期)后争取的这一项目,总体目标是通过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荒漠化土地可持续利用体系总体得到改进,为以后中国北方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开发技术路线并做出示范,在争取国外资金与技术实施荒漠化治理项目上做出了表率。

三、《公约》进展新趋势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各国在《公约》的框架下达成了共识,体现了《公约》20年的发展变化。

(一)适用的形式—共同责任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要求所有国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以及社会和经济条件,尽可能开展最广泛的合作,并参与有效和适当的国际应对行动,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发展中国家以此为基础参与国际环境保护。但是发达国家否认荒漠化的全球性问题,认为是本国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的,不具有全球性,而且荒漠化本身也是由气候造成的。

《我们憧憬的未来》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决定发起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磋商进程,肯定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决定成立联合国高级别可持续发展政治论坛,敦促发达国家履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承诺,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友好型技术,帮助发展中国提高能力建设。

(二)向可持续利用土地的方向努力

《公约》虽然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现有荒漠化的治理,但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实现土地零退化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中国的已有的经验也表明,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可以有效地使沙漠化逆转。

(三)在公约框架下的新目标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向成员国提出三个目标:实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2030年毁林零增长;2030年在易干旱地区施行治理干旱政策和防备。中国的荒漠化防治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一半以上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到2050年使全部可治理得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

(四)《公约》的软性一定程度上应当改变

应当进一步推动《公约》框架下的国家、区域和全球行动,加强《公约》决策的科学基础,建立政府间工作组在内的解决方式,促进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筹集各领域资源。

四、以《公约》框架下的土地零退化为目标,完善我国防治荒漠化体系

(一)通过国家法律政策体现治理荒漠化的国际共同责任

在宪法中规定治理本国荒漠化的法律规定,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参照零退化目标明确控制荒漠化的措施、控制面积。

(二)增强《防沙治沙法》执行力

《防沙治沙法》作为国内法,相比《公约》是硬法,由国家强制力推行,但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其操作性和执行性。

(三)扩大公众参与

由于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国家的自由裁量可能导致公众利益的损害,出现环境立法不当、环境执法不严、环境违法不究等。因此,防治荒漠化也必须引入环境的权利主体——公众的参与,对国家的自由裁量权以及权力的范围和幅度加以限制,对国家的环境管理进行监督,使其真正符合公众的利益。

同时,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防治荒漠化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需要公众的积极配合。对土地利用主体进行治理荒漠化综合素质教育,普及宣传治理全球荒漠化的知识,提高环保意识,了解危害,掌握防治技术,有助于保护生态安全、控制荒漠化。

土地法开荒地管理法篇9

关键词荒旧宅基地

复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民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致使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股“弃老宅、划新宅、占耕地”的建房浪潮袭卷全国农村。在改善广大农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一方面是大量良田被占,耕地的日益减少;另一方面是大量旧宅基地被废弃,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开展农村荒旧宅基地的复垦工作,对于我国这个人地关系紧张的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待复垦的荒旧宅基地资源现状

截止2001年底,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达1.6亿hm2。而同期废弃的荒旧宅基地面积约占10%,即160万hm2,约占同期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另根据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资料分析估计,今后20年全国每年平均约有1200多万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地区,而以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居住用地153m2计算,今后每年约有183.6万hm2的农村宅基地可能闲置不用,如果对这些荒旧宅基地资源进行复垦,将大量增加我国的后备农地资源。

据估计,目前待复垦的荒旧宅基地面积的70%(即117万hm2)可以复垦为耕地。按年亩产粮食500kg计算。每年可新增粮食87.5亿kg。余下30%可以复垦为其他农用地或整理为非农业建设用地。若复垦增加的50万hm2农用地用于发展水产、果园和畜禽养殖等,亩产值按1500元计算,可新增产值102.5亿元。由此可见,我国农村荒旧宅基地复垦有着很大的潜力。而目前这些潜在的资源大部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我国农村荒旧宅基地复垦进程停滞不前的原因

自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土地复垦法》以来,土地复垦工作引起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广泛重视,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复垦工作的重心放在工矿业废弃地的复垦上。国家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1年底,我国已复垦的除工矿用地外的其他各类土地一共才只有60万hm2。而其中农村荒旧宅基地复垦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探究我国农村荒旧宅基地复垦进程停滞不前的原因,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引起的结果。

2.1宅基地的无偿使用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曾在部分地区实行过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制度。但考虑到加重了农民负担,因而这种制度还是被废止了。目前全国农村宅基地继续实行一户一宅平均分配的无偿无期限使用制度。这种制度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农村建房风气的高涨,增加了农村宅基地的需求量。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62条明确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且原则上鼓励村民在原宅基地上拆旧建新。但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住房需求已由当初的仅能够遮风避雨转变为追求宽敞、明亮和舒适,以前的宅基地已经难以满足这种需求。于是纷纷申请新的宅基地而遗弃老宅,致使我国荒旧宅基地面积不断增加。

2.2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的禁止流转,限制了荒旧宅基地的再利用

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这仅对国有土地而言。因为《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虽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允许我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流转,但从现有法律规定来看,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是不能流转的,如我国《担保法》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农民宅基地禁止流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法律的不完备,如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模糊”,还有我国法律对集体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变更和登记缺乏明确的规定;二是农民宅基地的取得是源于其身份,失去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这一身份,宅基地的取得权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因此非集体成员不能通过受让房屋的所有权来取得宅基地的使用权;三是农村土地市场尚未真正建立,宅基地的流转缺乏相应的平台及全方位的制度约束。

2.3农民自发作为复垦主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原土地使用者或其他农民自发复垦是目前我国农村荒旧宅基地复垦的主要形式。我国土地复垦法也规定了“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但是这并不能够保证农民作为复垦主体的利益。原因在于,荒旧宅基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农民自发复垦荒旧宅基地所得来的土地并不同于农民的责任田和自留地,也没有同集体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利益没有得到法律保护,农民的自发复垦实际上是在集体组织的默认下取得了该土地的实际占有状态。由于这种占有仅仅是一种事实而尚未形成法律上的权利,加上我国占有制度的不完善,在此情况下,若土地所有者主张权利,那么耕地的占有人就会因缺乏依据而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甚至有可能使其投入土地改造中的资金和劳动顷刻间化为乌有。而这无疑会影响和制约农民对原有或其他宅基地改造为耕地的积极性和投入力度。反之,若集体组织作为土地所有权人容忍这种实际占有状态的永续存在,则又会使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无法体现并进而受到损害,这也有违于所有权制度的本意。

2.4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执行缺乏力度

村庄建设规划对农民建房起着最直接的控制作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村庄建设规划由所在地村民委员会负责编制,经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经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同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而我国尚有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边远地区的农村,至今尚未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有的也多数过于简单或规划不实际,缺乏应有的指导作用。另外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仅仅只依靠行政调控手段来进行规划的实施,致使规划的执行失去应有的力度,农民随意建房,搬迁现象严重。

2.5土地法规宣传不够,珍惜土地观念尚未真正形成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和地方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法律和规章,对农村建房用地作了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新土地管理法规定住宅建设要严格遵循村庄规划,要求新建住宅须归还旧宅基地,实施占一补一政策。但由于农村人多地广,加之宣传形式、力度、渠道的限制。有关法律规定难以做到家喻户晓。这对于少数干部来说,没有珍惜土地的观念,没有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做好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的工作”的政策精神。没有将属于集体的荒旧宅基地收回并组织复垦的一种责任感。而对于那些法律观念淡薄的部分群众来说,也没有应该将旧宅基地归还集体的意识,致使土地浪费严重。

3加快我国农村荒旧宅基地资源复垦进程的建议

3.1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并对新增宅基地进行严格的审批

虽然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部分地区实行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因诸多原因而终止,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体环境的逐渐成熟和完善,农村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的实施也有了保障。应该适时尝试建立更为完善的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即农村宅基地资源的配置应以市场化为取向或基础,逐步实施有偿使用制度。它既要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框架特点,又要考虑到我国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和农民负担是否过重。它应该逐步推进,首先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开始,接着是城市周围农村,最后是贫困和边远地区农村。另外在实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的同时,还必须对新增宅基地实行更为严格的审批制度,防止无故迁址,一户多宅,建“子孙房”等现象的发生。堵住荒旧宅基地增长的源头,以免出现一边复垦,一边荒废的现象。

3.2从法律上确保复垦者的利益,并兼顾国家和集体利益

前文所述,农民自发作为复垦主体,其利益没有得到法律保障,这一点对其他自发复垦主体也是一样。因此,从法律上保障复垦者的利益,是我国立法的一件迫切任务。这关系到我国土地复垦的发展进程。但是土地复垦者不可能单独享有土地的所有收益,还必须兼顾国家和集体利益。这在目前的荒旧宅基地复垦过程中表现为:对荒旧宅基地的自发复垦者,要确保实行一定时期的“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在投资者收回了投资并取得了一定收益后,应正常行使国家和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上缴相关农业费用。在国家、集体和复垦者之间合理分配土地收益。

3.3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的村庄建设规划

首先,在制定村庄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实际”为原则,以“居住合理、节约用地”为目的,以乡(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为指导,以“农村宅基地现状图、农村宅基地规划图”为基础来制定,还必须考虑经济情况的变化和未来需求的扩张。其次,在执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对不符合规划的建房一律不批准,对违反规划的建房该拆除的坚决拆除,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3.4建立相关领导干部责任制,加强领导

对相关领导干部来说,农村荒旧宅基地的复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其一份重要的责任。因此必须建立其领导干部责任制。一方面有条件的地方土地管理局和基层土地管理所应该建立专门的宅基地复垦办公室,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条件差的地方也应有专人负责;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分片管理的形式,责任到人,把荒旧宅基地复垦率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此来推进我国农村荒旧宅基地的复垦进程。

参考文献

1郭青霞,张前进.关于建立农村宅基地市场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3)

2苏青梅,刘光华.农村原有宅基地改造为耕地的诸法律问题[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0(4)

土地法开荒地管理法篇10

关键词: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绿化

1雅玛里克山概况

雅玛里克山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部,系天山余脉,地理位置为东经87°33′16″~87°34′56″,北纬43°45′44″~43°47′25″。该山区属中温带大陆干旱气候,温差较大,降水稀少,年平均气温6.6℃,年均降水量266.9mm,蒸发量2731.0mm。为低山丘陵荒漠地貌,山体主要由河流相灰色砾石层和亚砂土或亚粘土互层组成,土层发育相对薄弱,土壤类型为碱性栗钙土和棕钙土[1]。山峦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势南高北低,外缘周长约16km,山体周边面积16.2km2,山区地表面积40km2,可绿化面积20km2。主峰为青年峰,海拨1397.6m,位于乌鲁木齐市区上风口,是市区降尘的主要来源区。

2雅玛里克山绿化现状

2.1取得的成效

自1996年启动了雅玛里克山绿化工程以来,已完成造林绿化面积近920hm2,植树50余万株,绿化树种约60种,主要有白榆、小叶白蜡、紫穗槐等,树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2]。绿化后对市区的降尘作用效果显著,对市区空气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战略性意义。目前,雅玛里克山已建设成为国家aaa级风景区、国家环保示范基地和自治区全民义务植树示范基地。

①初步形成片区绿色屏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乌鲁木齐市的生态环境。②使工厂企业与居住区隔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有害气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减弱了噪声干扰。③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低风速、阻滞沙尘的作用。④初步形成雅玛里克山景观,丰富雅玛里克山风景旅游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同时,为乌鲁木齐增添了绿色美景,提高了城市的生活品位。

2.2存在的问题

2.2.1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监管力度不够。雅玛里克山绿化工程是一项需要多方配合、相互协作的系统工程。虽然2008年出台了《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承包管理办法》,但是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对政策目标的实现造成不利影响。例如,缺乏荒山绿地后续管理办法,致使缺少相应的管护资金和管理措施,使绿化成活率和保存率较低,病虫害严重、生长缓慢、难以成林。加之荒山绿化工程涉及面广,牵扯部门、承包单位的利益,从而增加了规划过程中的发展无序、管理重叠等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阻碍了绿化进程。部分承包单位、个人承包的荒山面积较大,在办理完前期临时用地手续后,无法按照《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承包管理办法》的要求,按期完成70%土地总面积的绿化,或是由于资金、水源、电力等条件的局限,造成土地闲置或另做它用。

2.2.2绿化成本过高,绿化难度大。乌鲁木齐受气候条件限制,植被稀疏、干旱少雨,水资源相对缺乏,因此,造林成活率和成林率受到影响。而雅玛里克山土层薄弱,土壤贫瘠,多砾石,少有机质,保水性极差,加大了绿化难度和投入成本。再者,乌鲁木齐市周边具备便利水、电等条件的宜林荒山大部分已完成绿化,目前造林绿化正向城市扩展,造林成本越来越高,造林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目前,国家及自治区造林补助较少,缺乏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撑,致使造林任务落实难度越来越大。

2.2.3灌溉保障可持续性差。目前乌鲁木齐市水资源总量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求。因此,即使开展了荒山绿化,但若后期灌溉无法保障,养护管理不到位,将会造成造林成活率大幅降低。即便苗木成活,由于后期管理成本昂贵,也难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无法可持续发展。虽然目前已采取污水灌溉措施,但有研究结果显示,雅山污水灌溉后的土壤肥力仍处于较低状态,而总盐含量却有不利积累,这不利于绿化树种的成活[1]。

2.2.4绿化施工技术和养护管理水平低。承包主体来源于社会上的各个行业,有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个人等不同类型。荒山绿化建设以及后期管护大多由非专业人士完成,造成了耕作方式、灌溉方式、种植制度和管护工作存在技术问题。现状模式建设的荒山绿地,需要大笔资金投入,部分企业以及个人忽略后期养护工作在所难免。养护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绿化效果不佳成为一个荒山绿化健康发展的弊病[3,4]。

3发展建议

乌鲁木齐将要建成生态园林城市,形成良好的绿化环境,展示城市景观特色,那么,本人针对荒山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政策制定要完善并且自成体系,增加细则控制关键性指标,避免各种漏洞;增加导向性优惠政策,引导荒山绿化走高效节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长久性,针对不同时期的建设措施和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和规定。

(2)加强监督力度就要及时制定相应的荒山绿化检查验收标准、管理办法,增加检查监督队伍,创新检查监督模式,制定荒山绿化验收标准以及长效管理养护标准,经常定期地进行检查监督。

(3)加强各相关专业的配合,深入基础资料的调研工作有助于规划设计和养护管理做到因地制宜,减少投入增大产出。针对荒山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当的绿化模式。统一调查荒山绿化状况以及和周边区域的城市建设关系,综合规划指导荒山建设,协调荒山建设自身以及与周边区域的各方面关系;增强科研力度投入,对抗性强的植物进行定量定性研究,筛选出适宜荒山绿化各种需求的植物;在植物配置方面要更多借鉴当地植被自我演替的稳定的群落组成和群落关系。

(4)培养绿化专业施工和养护管理队伍,合理化养护管理模式,细化养护管理操作规程,提倡高效节能养护管理观念。

(5)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城市用水的再生利用率。坚持“以水定绿”,不盲目扩大绿化范围,完善绿化灌溉系统,开发并使用更多生水、保水科技产品。

4结语

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绿化工程是一项与城市未来发展和市民生活质量提高息息相关的生态工程,涉及范围广,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不可估量。近几年来,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已经影响到荒山绿化的可持续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荒山绿化迫在眉睫。对荒山现状进行全面调研是城市生态建设问题统筹解决的基础。只有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等各方面协调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避免出现新问题,才能促进荒山绿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文,马剑英,陈发虎,吕光辉.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污水灌溉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8)

2董琪,张艳敏.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新疆林业,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