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林长制工作培训十篇林长制工作培训十篇

林长制工作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4:15

林长制工作培训篇1

关键词:林区;转岗培训;职工;意义

转岗培训是林区在新形势下必须作出的选择,虽然目前面临着一些阻碍,但是从长久角度看,转岗培训对林区职工、企业、国家都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林区转岗培训顺利完成,让林区职工尽快适应新岗位生活,实现再就业,林区企业与国家必须加大转岗培训的资金投入。

一、林区新形势下转岗培训对林区职工的重要意义

由于林区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时代,这就使得林区发展过程中某些部门急需人手,而某些部门则存在着人员冗余的问题,未来保证林区经济的高效发展,的确有必须进行员工的转岗培训,这样既能够给林区职工一个重新选择岗位的机会,又能够平衡林区各个部门人力资源,以使得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培训。林区新形势下,转岗培训对林区职工产生的重要意义如下:

首先,有利于林区职工,重新燃起工作热情。有些林区职工在本职岗位工作已经很多年,逐渐的熟悉了工作流程、工作业务,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内容,自然会产生厌倦的情绪,久而久之,对本职工作岗位就失去了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对职工进行转岗,就会重新燃起职工工作的热情。但是由于职工对转岗的工作岗位任务、流程并不了解,因此林区有必要对职工进行转岗前的培训,以便职工在正式入岗之后能够适应岗位生活,快速转变角色,尽快融入到新的岗位生活中。

其次,有利于提升林区职工的业务能力。通常情况下,林区职工只需要做好本职岗位工作即可,并不需要过多的学习,但是现代林区发展需要综合性质的人才,职工只会一种技能,并不利于林区的后续发展。而对职工进行转岗培训之后,职工不仅掌握了原本的工作技能,也掌握了转岗之后的岗位技能,职工的业务能力越强,懂得的技能越多,越利于林区发展,一旦林区人员不足,林区职工可以兼职其他岗位。

最后,更利于林区职工进行职业规划。有很多林区职工,刚投身到林区行业中时,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不是很了解,待到长期接触下来之后,发现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内容,完全不符合职业规划,而此时如果员工有转岗的机会,林区又对其进行了转岗培训,这就相当于给林区职工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这对职工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林区新形势下转岗培训存在的问题

首先,资金缺乏。林区对职工进行转岗培训,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尽管国家给予部分资金支持,但是依然无法满足转岗培训的需求,林区必须自己筹集资金进行培训。但是某些林工企业长时间处于负债经营状态,难以筹集到资金。

其次,是转岗职工再就业观念陈旧。在转岗职工中有相当部分职工对企业和政府的依赖性大,缺乏自主择业的意识,特别是林区可供选择的就业领域有限,因此依附性更强。而且有些职工择业期望值很高,条件近于苛刻、挑剔,很难谋到满意的工作,成为转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一大障碍。

第三是转岗职工的技术单一、业务素质低。一些转岗职工,特别是从木材生产领域转岗的职工大多数缺乏技术专长,很难适应新岗位的技术要求,影响了职工再就业的困难。

第四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落实比较困难。对转岗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再就业工程的重要环节,是对转岗职工基本业务素质的培训。但从近年林区再就业职工技能培训实际情况看,由于培训组织工作、培训经费、职工意识等问题,致使有些技能培训流于形式,走过场,根本没有达到培训的目的。以上实施再就业工程面临的问题有其历史形成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只有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步加以解决,才能使再就业工作有所成就。

三、实施再就业工程中的基本对策

1、提高对实施再就业工程重要性的认识。转岗职工再就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企业和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把控制失业率摆在优先位置,创造有利于转岗就业的宏观经济环境,鼓励综合开发和利用林区多种资源,支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从事个体经济者采取简化办证手续和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鼓励开拓境外就业市场,组织劳务输出参与赴俄采伐、加工、种养等项目合作。

2、切实做好转产项目选择和论证。总体上说,大兴安岭林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供选择的开发建设项目是多样的,作为一个企业要选择哪些项目,应从林区的实际出发,选择既能推动林区发展,又能增加就业岗位,且不破坏自然资源的转产项目,确保林区再就业工程的落实。要坚决杜绝借实施“天保工程”之机、解决就业之名争项目跑项目的行为。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宏观调控,确保项目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实行项目负责制。由于转产项目多以多种经营项目为主,因此在确定多种经营项目时,要适当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化,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

3、加大再就业工程投入力度企业、林业行业管理部门、政府都要建立再就业基金制度,解决再就业工程资金来源,保证再就业工程顺利运行。“天保工程”资金要合理使用,规划长远发展项目,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4、教育和引导下岗职工转变再就业的择业观念。可采取奖勤罚懒、鼓励劳动致富,教育和引导职工放弃等、靠、要的观念,放弃自谋出路就是低人一等的观念,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积极自我安置、自主就业,增强竞争意识。

5、建立和健全再就业服务体系。林业企业、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健全各级各类再就业服务机构,通过多种途径为转岗职工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求职面谈、就业指导等服务工作。认真组织好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实现培训与就业一体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新形势,林区对职工进行转岗培训很有必要,这对林区职工自身来说,也有重要的意义。虽然面临着资金缺乏、某些职工不理解的问题,但是林区企业依然要顶住压力,顺利完成职工的转岗培训工作,只有如此,林区经济才会获得长久发展,同时,转岗培训能够为我国林区人才的培训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是笔者对林区新形式下转岗培训研究经验的总结,希望能够为林区职工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田喜军.优化产业结构助推林区经济快速发展[J].中国林业.2009(09)

[2]王存忠,姚大金.全椒林业职工养老有保险[J].安徽林业.2005(01)

[3]贾新平,沈银新,张俊豪.常抓不懈加强林业职工队伍建设[J].新疆林业.2007(05)

林长制工作培训篇2

1.根据财政部要求,学会广泛宣传、层层发动,组织行业内学会参加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知识网上答题竞赛活动。全市38个区县,参赛人数达到227人。通过此次知识竞赛,广大会计人员进行了一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对林业系统实施内部控制规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开展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交流座谈会。新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已于2014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有很大变化。为进一步掌握新制度,加深认识、理解和熟练运用,学会组织召开新制度交流座谈会,邀请全市38个区县财务科长集中进行交流座谈,效果十分明显。

3.倡导学会与学会之间加强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二、发挥专业特长,促进林业健康发展

为贯彻执行《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严控“三公经费”管理,切实加强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查找问题,提高资金效益,依法依规服务林业发展。一是配合市局,做好有关国家审计检查。重点加强黄奇帆市长经济责任延伸审计、财政存量资金审计、土地出让金延伸审计、全市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审计等审计的服务工作。二是配合市局,做好国家林业局相关专项稽查。主要服务好天保、湿地、森林抚育等财政专项资金稽查。三是组织开展行业内审。会同市财政局对局机关及直属单位2012—2013年会计信息质量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组织开展机关及直属单位2013年财务收支内部审计、2013年特色效益林业专项资金内部审计、2008—2013年油茶产业专项资金内部审计等。

三、以人为本,做好会员服务工作

1.做好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换发工作。本着方便会计人员、服务基层的目标,根据市财政局《关于贯彻财政部新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衔接规定的通知》(渝财会[2006]58号)规定,集中更换市本级林业行业内财会人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iC卡,指导跨区县财会人员办理从业资格证户籍转移等工作。

2.抓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更新知识结构的重要渠道。按照市财政局规定,积极组织行业内财务人员参加网上继续教育,参训人员覆盖率为100%。

3.做好会计职称和新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考试工作。鼓励会员参加会计职称考前培训和考试;组织新招录财务人员参加从业资格考前培训和资格考试。

林长制工作培训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园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04-0108-03

explorationoftheConstructionofGardeningtrainingBase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

――asCaseofanhuiVocationalCollegeofCitymanagement

wangSa

(anhuiVocationalCollegeofCitymanagement,Hefei231635,China)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thetrainingbaseforgardentechnologyprofessionaldevelopment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isveryimportant.thepracticalsituationoftheconstructionofgardeningtrainingbaseinanhuiVocationalCollegeofCitymanagementisanalyzedandtheexistingproblemsarepointedout.theconstructionmeasuressuchasincreasingtrainingplaces,optimizingthetrainingteachingmode,combiningwithcampuslandscapedesignandgreeningmaintenance,consummatingthemanagementandcapitalworkingsystem,intensifying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makingentrepreneurialplatformareproposed.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colleges;Garden;intramuraltrainingbase;Construction

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园林技术专业是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因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园林技术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校内实训基地不仅是高职院校突出专业特色、提升教学水平、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训练场所,也是教师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

1园林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概况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于2005年成立园林技术专业,经过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园林技术专业分为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生产、园林绿化养护4个模块教学,每个模块均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学院先后建成了园林测绘实训室、花艺实训室、电脑辅助设计室。2010年学院启动新校区后加大了园林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又建成了景观模型实训室、校内苗圃、花艺大师工作室等,另外还有温室大棚、园林工程实训室等正在积极筹建中。目前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开展课程实践教学,进行园林技能比赛培训和提供园林技能鉴定场所。

2园林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现有实训场所不足从学院现有的实训条件来看,花艺实训室、电脑辅助设计室、景观模型实训室都是室内实训场所,园林测绘实训室和校内苗圃虽然是室外实训场所,但是只能用于园林测绘、植物辨识、苗木养护管理等部分课程实训。而植物生产类、园林工程类课程实训并没有固定的场所,并且缺乏相应生产设施和仪器设备,不利于教师开展实训教学。比如园林工程课程的相关实训多是教师带学生到园林施工工地进行,实训内容受工程工期、工序等因素限制较大,学生参与度低。而且现有的实训场所不能满足园林类技能竞赛培训的需要,另外,像花卉工、绿化工等技能鉴定场所较小,不足以满足社会和企业技能培训的需要。

2.2实践教学模式有待改善虽然教研室每年都会根据行业发展和课程需要对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但是总有些课程开展实训时与教学计划存在一定的冲突。特别是生产实训类课程往往会受到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物候期的影响,致使实际开展的实训内容与教材、教学计划较难吻合。比如花卉生产、树木栽培养护、病虫害防治等课程大多按学期开设,但实际上除非进行周年化生产和养护管理的实训,否则学生很难系统掌握生产养护等的职业技能。

2.3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资金支持现有的实训室和实训场所由教研室各专业教师分别负责,缺乏系统化的管理机制。部分实训场所尚在筹划建设中,还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利于实训基地的持续发展。此外,校内的实训基地主要是用于消耗的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一方面实训室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现有实训室仪器设备的维护费用以及生产实践的运转费用也需要有所保障,这样才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4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合作浮于表面。园林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不能工厂化培养技术人才,目前校企合作的一些园林企业,由于距离较远、没有住宿条件或者规模较小无法容纳整个班级实习等,致使一些要求掌握的实习实践内容成为了参观学习,学生动手操作较少,达不到实习实训目的。而且企业追求的是利益,对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较差,一些实训教学难以深入开展。另外顶岗实习时学生大多分散于多个企业,不便于教师监管,且实习工资偏低,生产季节工作量大,工作环境较差,导致学生实习流动性大,很难获得相应的岗位操作技能。

3园林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

3.1增设实训场所为了园林技术专业的良好发展,全面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学院将继续增设校内训场所,拟建园林工程实训场地、塑料大棚、温室、组培室等。园林工程实训场地主要用于模拟完成园路施工、景墙和广场铺装、喷泉和水池等水景施工、草坪铺设等实训,并作为园林工程类技能竞赛培训和开展的场所。温室和塑料大棚作为花卉生产的设施栽培场所,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种苗培育、盆花、鲜切花生产等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品花卉生产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中高级花卉工职业资格鉴定的场所,为在校学生及企业人员提供培训和鉴定的场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园林专业要学习的重要技能,学院拟建组培室,不仅有利于学院教师开展科研课题,提升科研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2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实训室和实训场所能大大缓解目前存在的实训问题,但是想要达到较好的实训效果,就需要从行业、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出发改革实践教学模式。要想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模式,首先要加强师资培养。要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专业教师都要参与到实训基地的管理建设中来,进一步提升教师自身业务水平。聘请园林企业的工程师、技术骨干作为外聘教师开展教学,以及参与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教师一同编写园林实践教学的实训教材,使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行业前沿技术。其次,可以结合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现状,学习借鉴其他院校较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打破现有的按学期和课程开展实践实训教学的形式,按照模块不同的实训要求设置相应的集中实训和分散实训,使学生能够完整掌握各模块的职业技能。

3.3与校园景观设计和绿化养护结合学院新校区仍在逐步建设中,可以将实训基地建设同校园景观设计、绿化养护管理结合起来[2,3]。如在校园局部景观设计阶段,开展校内景观设计技能比赛,既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校园绿地的工程建设和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关键的技术操作。教师可以按照季节和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状况来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开展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实训、园林植物整形修剪实训、园林树木防寒越冬实训等周年化管理实训。而且学生参与到校园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中来,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能够丰富校园景观,如学生栽培花卉美化校园景观、为校园植物挂识别牌等,使校园文化得以提升。

3.4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资金运转制度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校内实训基地的有序发展,应该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操作规范和包括日常管理制度、生产安全管理制度等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使用管理由教研室实施,仪器设备的采购、维修、报损等也应制定严格的制度和程序,安排专门的基地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并配合专业教师开展实训教学工作。同时校内实训基地要建立健全资金运转制度,除了利用学院投入的经费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践,将学习技能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流动资金,引入企业资本,使实训基地能够长效持续运转,真正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3.5深化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推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增强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1]。尝试深化校企合作,针对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引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并进行管理,企业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指导等,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整个的生产实训过程。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进入园林企业后可以为其带来直接利益。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开展实践学习和顶岗实习。这也是我们致力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原因。

3.6打造创业平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还可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学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并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这两年,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开展实践创新,并参加多种形式的创业大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已经转化成实体经营。如学生在校内创业一条街经营花店;成立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室,对外承接设计业务;经营室内景观墙施工等。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活动中,帮助学生转化、孵化创新项目成果,使实训基地成为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34).

林长制工作培训篇4

为了解当前森林经营人才建设情况,中国老科协林业分会与中国林业教育学会高教分会联合组织了调研组,从2010年2月开始,选择了北京市、江苏省、黑龙江省、新疆自治区、云南省和湖南省的林业厅、局及直属的国有林场、乡镇林业工作站等管理机构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调研。深入到22个市、县、区,20个国有林场和10个乡镇林业工作站现场考察,并到北京、南京、东北、西南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以及江苏句容农林职业学院进行教育方面的座谈讨论。同时,调研组还收集了714个国营林场、1429个基层林业工作站的基本情况,因此这次调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当前森林经营形势虽然趋好但仍不容乐观

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大力增加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m3[2]。这是国家的诺言,也是赋予林业的新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目标,一手要抓造林,另一手要大抓森林经营。

为了支持森林经营工作,2009年财政部安排5亿元人民币开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从2010年起提高中央财政对属集体林的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开展造林苗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中央财政对林木良种生产使用、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给予补贴。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林地综合产出能力。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同时,财政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经费增加到20亿。

2010年初,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贾治邦局长再次强调:“着力强化森林经营,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一是抓紧编制全国森林经营规划。二是抓好森林经营试点。三是建立健全森林经营管理制度。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进程,引进和掌握可持续经营模式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国森林经营水平。”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开始重视森林经营工作,并且从政策上、资金投入和健全制度方面有新的措施。但总体看来形势仍不容乐观,各地普遍存在思想准备不足,表现在,认识不到位、技术支撑不力、基础工作滞后、人才严重短缺等方面,应引以高度重视。

2各层次人才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森林经营工作

的瓶颈森林经营人才包括林木种苗、森林栽培、森林抚育、森林保护、森林采伐更新以及森林资源调查设计等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开展具有现代意义的森林经营,关键是要有一批具有现代森林经营理念的管理人才和一线工作人员。目前无论是林业管理部门还是生产单位森林经营人员状况极不适应工作需要,表现在:

2.1各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森林经营人才相对缺乏

我们调查的情况看,6个厅局长,除了江苏省林业厅,其他5个厅局长是组织部门从地市书记或市长调来的。绝大多数地市林业局长是从县书记或县长调来,县林业局长是从乡镇书记或乡镇长调来的。他们具有较强的管理经验和协调能力,作为决策层的关键人,如果不经过一定专业培训,工作难免受到影响。6个林业厅、局公务员中林学专业占40%,管理专业占29%,其他专业占30%。市、县林业主管部门的林学专业人员比例更低。

2.2国营林场人才结构不适应工作需要森林经营一线人才严重短缺

年龄老化据六个省、市、区的741个国营林场调查:职工总数149748人,具有林学专业知识有25410人,仅占16%;具有本科学历有12473人,占8.3%;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仅占0.19%。林场管理人员17285人,林学专业有8063人,占46.6%;本科以上学历有5977人,占34.5%;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占0.41%。在森林经营生产一线的林场各分场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少,798个分场2159名管理人员中,林学专业只有259人,占12%;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0.05%,中级占2.5%。从年龄结构看,国营林场的职工中50岁以上占30%,35~50岁占44%;管理人员中50岁以上占20%,35~50岁占52%。林业基层生产和管理部门真正能担负起森林经营专业的技术干部,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分配来的大专和中专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在生产一线担负主要角色。

2.3乡镇林业工作站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人员结构极不合理

乡镇林业工作站是林业工作的基层管理服务组织,是林业主管部门的“腿”和“触角”,是林业工作延伸到基层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国家有关林业的法律和法规、方针政策、各项林业工作(包括森林经营措施和技术),最终都要通过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的工作,落实到农户、山头林间地块。乡镇林业工作站的人员素质、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到林业能否快速发展。国发[2006]30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对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有明确规定,至今4年过去了,各地普遍未能落实。

截止2009年底,全国乡镇林业站29778个,占全国乡镇总数的82%。这里有的是独立建站;有的合并在农业综合服务站;有的是县林业局派出机构;有的是乡镇直管。关于经费来源,国务院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基层林业工作机构建设,乡镇林业工作站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但各地执行不一,现仍有三种形式,一是财政全额拨款;二是财政差额拨款;三是自收自支。全国乡镇林业工作站有16万多职工,有的是事业人员编制,有的是长期工、临时工,有的是各种关系进来的(如局长司机、村干部)占编制不干活。总体看,面对林业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基层林业组织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地方该建的还没有建立起来,有些地方经费无保障,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工作不适应形势要求。

这次调研搜集1429个乡镇林业工作站中,职工总人数为19062人,具有林学专业知识的有530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27.83%;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73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3.85%;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职工总数的1.6%,中级的占21%。

2.4基层实用人才进不来少数进来了留不住留下来的动手能力差培养的骨干流失严重

当前,无论是基层森林经营主体,还是管理、服务机构,现有森林经营技术人员普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基层急需补充新人。但是多年来,实用人才很难进得来,一方面受人员编制限制、招人制度规定,要有编制,由人事局统一录用,一般很难招聘到基层所需实用人才;另一方面林业基层单位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不少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还要靠自己创收维持生存,缺少发展空间,不但吸引不了人才,原有的人才流失严重。据统计,全国林科专业2009年大专以上毕业生总人数85365人,其中本科以上56918人,大专28447人。这些毕业生在行政事业就业的占1%,在企业就业的占72.7%,在其它就业的占26.3%。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只有31%,到林区基层就业的微乎其微。北京林业大学近年涉林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大体上是上研究生和出国的占1/3,在北京就业的占1/3,到各地就业的1/3。西南林业大学去年林学专业120名毕业生,在林业系统就业只有3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0%。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每年林学本科毕业生120~150人左右,到县市林业机构就业约占1/4,其中仅有5%的人到了基层林业站或林场。南京林业大学面向西部省、区招生25%,但毕业后多者不回西部,在苏南、上海、浙江等地游走打工择业。

2.5林业教育不适应需求

1998年教育改革以来,林业高等院校发展很快,专业数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原有林业教育体系发生了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看到中专学校严重削减,形成高、中、低人才培养层次,从以往三角形,变成目前上下一般粗的形态。

1998年,全国高等林业院校10所,其他有林科专业的高等院校38所,在校林科本、专科学生数32924人;中等林业学校59所,其他有林科中等专业学校82所,在校林科中专学生数89073人。林业中专在校学生是本、专科在校生的2.4倍。

2009年,全国6所高等林业院校和340所其它有林科高校,在校本科学生数127736人、专科生83575人;34所中等林业职业学校和310所其它有林科的中等职生学校,在校学生数102986人,本科、专科、中专在校学生数大至相近,而本科、专科是中专在校生的2倍。

当前林业院校发展中出现的趋势与动向值得严重关注,突出表现在:

1)师生比。1998年全国普通高、中等林业院校教职工总数20051人,与在校学生之比为1∶4.8;2009年,教职工总数14036人,与在校学生之比为1∶11.1。教师人才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杰出人才匮乏,后备人才培养不够,学科梯队不完善,人才工作的约束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等。

2)涉林专业相对弱势。学校办学规模很大,但是作为森林经营主导专业的林学专业的教育不但没有发展,还相对萎缩。据调查统计,北京、东北、南京、西南、中南等5所高等林业院校,现有在校本科生7.80万人,教改前在校生为1.39万人,现为教改前的5.6倍。林业院校和其它高等院校林科教育共设置的专业有115个之多,但林科专业只有11个。林科专业在校生5.36万人,但是林学专业在校生只有6029人,只占在校生总数的4.7%,而教改前为17.3%,下降了12.6个百分点。

3)课程安排不合理。各院校的林学专业本科,全程必修课教学总学时2304个,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林木育种学、林木种苗学、森林有害生物控制、森林生态学、森林计测学和林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9门课程的学时360个,占总课时的15.6%。四年学制,三年学习,最后一年忙于找工作。

4)教学实习环节薄弱。由于多数院校没有教学实习林场,又受经费所限,影响了学生的实习和生产实践。基层林业部门反映,现在大学毕业生,专业实用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实践操作能力较差。

3加强当前森林经营及其人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我国建设现代林业,必然要走森林经营科学化、集约化之路,需要有一支强大的现代森林经营人才队伍。为此,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做到思想、任务、项目、措施落实,把林业人才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如何做好当前森林经营工作及森林经营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基本对策和建议:

3.1扎扎实实做好森林抚育财政补助试点工作促使森林经营制度和政府补贴制度成为发展林业的长效机制

中央决定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实行森林抚育补助政策,意义深远。当前要抓好几项工作:

1)提高认识,扎实工作,快出成效,形成机制。森林经营是林业生产的人为活动,森林经营者对森林培育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与经营活动要形成制度。由于林业是一项周期长,风险大,经济效益低的事业,又具有改善生态的意义,国家对林业实行经济补贴,政策支持,是非常必要的。经过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成为发展林业的长效机制。

2)合理布局,保证重点,扩展对象,重在实效。优先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有条件的国营林场及南方九省等森林资源相对集中、中幼林比重大、立地条件好、短期内易见成效的林区开展试点。现行规定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重点在人工林,我们认为也可选择退化的天然次生林开展森林抚育试点。对天然次生林进行抚育采伐、适宜补植等措施,改善林分结构,培育健康稳定森林的效果很好,是天然林经营的好方式。其次,低产林改造也要适当列为试点范围。我们还认为对商品林抚育实行补贴更显必要,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突出,木材安全问题严重,鼓励和支持商品林经营也需要有长效机制。把试点对象、范围扩展一些,通过认真实施,总结经验,为全面实行森林经营工程打好基础。

3)技术支撑,典型示范,政策保障,人才培训。科学经营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围绕着科学森林经营开展资源调查、编制经营方案、作业设计;修订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编制修订有关森林经营数表、软件。做好这些基础工作,才能保障森林经营水平提高。

总结已有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制定不同类型的森林经营模式,指导生产实践。根据我国的情况,可按自然分区、森林类型(树种)、经营目标编制森林经营技术规定。

选择不同类型森林经营主体,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区,探索总结我国科学森林经营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起到示范作用。

举全局之力,为森林经营做好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当前开展森林经营技术培训很有必要,采用分级办班的办法解决人才问题。

3.2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要成为各级林业部门的战略重任

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构建人才建设新高地,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工作规划中,健全林业人才管理机制,切实建立健全国家、地方和基层三级管理体系。要适应林业发展的要求,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真正为基层林业人才服务,办实事。改善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特别是改善偏远、落后地区林业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要加大林业部门的管理权力,各级财政应保证林业从业人员的工资和待遇。要制定有利于稳定边远贫困地区林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包括工资、福利、艰苦地区从业人员的津贴、特殊岗位津贴、住房待遇、工作条件、进修学习、职务职称晋升等。

建议建立健全林业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国家林业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要抓紧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国林业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在人才发展规划中,要突出森林经营人才的发展工作,调动各类林业资金向人才发展倾斜。

3.3完善基层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围绕现代森林经营的需要,基层森林经营人才要求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从我国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实际出发,通过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加快培养现代森林经营人才快速、有效的途径。切实加强对林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把林业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培训组织和管理机构,把开展全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情况纳入单位负责人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大教育培训制度建设,健全培训网络。进一步完善规范各类培训制度,逐步建立培训与使用一体化的培训运行机制。加强培训队伍和现代化教育培训设施建设,不断创新培训手段,提高培训质量。增加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把教育培训经费列入部门的经费预算。针对基层森林经营人才严重短缺的状况,将基层森林经营人才的教育培训,摆到整个林业人才培训重中之重的位置之中。建议逐步实行森林经营注册工程师个人专业资质制度和准入制度。实施国家森林经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依托林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现有施教培训机构,建设一批部级林业继续教育基地。

3.4强化森林经营人才扶持机制优化基层森林经营人才配置机制创新森林经营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为人才建设带来机遇,但又给林业等弱势行业人才建设造成极大冲击,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很难吸引人才。必须在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在森林经营人才中,开展“优秀森林经营人才”创评等活动,大力宣传报道森林经营人才典型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森林经营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给予森林经营人才必要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加大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配备密度。实行定向培养,对今后去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工作的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免收学费。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林业院校毕业生到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就业。制定大、中专林业院校毕业生到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创业就业扶持办法。实施林业行政公职人员到林业基层服务和锻炼的派遣和轮调办法,制定和试行森林经营技术特派员到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服务的政策措施。

建议国家参照“师范专业”相关政策、“村官”政策和支援西部建设政策,鼓励学生学林业专业,到林业基层工作、到林区工作、到边疆工作。鼓励森林经营专业技术人才向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流动,实行国家有关人才向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3.5加强林业教育院校工作大力培养具有现代林业理念的经营人才

林长制工作培训篇5

关键词:技术培训;科技支撑;科教兴林

中图分类号:S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2-0044-02

1引言

进入新世纪,我国林业处在深刻的变革和转型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林业发展高度重视,林业投入大幅增加,林业政策不断完善,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呈现出盛世兴林的喜人局面。林业的快速发展对全体务林人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2004年召开的首届全国林业人才大会上,国家林业局提出了盛世兴林、科教为先、人才为本,坚持走科教兴林、人才强林之路,为此推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工作的决定》等政策文件,着力解决林业科技、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在振兴行动方案中具体提出了组织开展行业培训、科技下乡、科技示范、科技普及等行动,通过统一组织、统一实施、严格验收等措施,3年培训林业技术人员和林农100万人次以上,科教兴林各方面工作要取得明显进展。为此,我国林业迎来科教兴林、大规模开展技术培训的新热潮。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随着对这个方针的深入贯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振兴经济,实现四化,进而使我国逐步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要有较大的进步。技术进步含义广泛,其核心就是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逐步取代老技术,使各部门逐步转移到新的技术基础上来。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无疑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由此可见,加速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乃是时代的要求,林业部门责无旁贷。

2技术培训在新世纪林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技术培训是体现“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发展林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林农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在实施科教兴林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2.1技术培训是效率高效益好的投入形式

发展林业生产需要多方面投入,一是土地、种子苗木等物质投入。二是知识投入,用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武装务林人,提高林业劳动者素质。此外,还有信贷、生产资料供应等社会投入的服务。所有这些投入都要由人去实现,有好的种子苗木、肥料、机器等,不会科学的使用,就不能发挥作用。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大力开展技术培训。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tw舒尔茨研究得出美国战后大农业生产的增长,有20%是物质形态的投入所得,80%是教育和科学技术的作用。

2.2技术培训促进了林业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林业技术培训工作紧密围绕林业发展的急需,按照“推广一批先进技术,建立一个示范基地,培育一项支柱产业”的指导思想,把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和全行业的科技进步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及时将现实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充分运用农业广播学校、技术讲座、信息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活动,提高科技成果的扩散水平,使先进的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2.3开展技术培训是实施科教兴林战略的主要内容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有利于提高林业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服务人员和基层林业干部的科技水平和素质。1990年原林业部在印发《科技兴林方案》中就明确提出“要把对广大林业职工和林农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国家林业局非常重视科技兴林技术培训工作。围绕林业发展与建设,每年组织筛选100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分级、分类因地制宜推广,大规模开展多层次林业实用新技术培训。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也通过制定方案、筛选技术、配套经费,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对基层生产单位和林农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把现代林业实用新技术真正送到林业基层单位和林农手中,传授到山头地块。

2.4林业生产建设迫切需要技术的强大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一项基础产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全面实施为标志,林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

根据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到2010年造林任务要超过11.4亿亩,因此,造林和管护任务将十分繁重。由于林业生产建设区域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困难地区,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态区位又非常重要,生态建设条件十分艰苦,而且由于林业生产遵循的是先易后难的原则,今后的造林地块将更偏僻,立地条件将更差,适生树种少,造林和管护难度更为艰巨。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我国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5%以上。

同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林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森林保护面临更大压力,林业产业发展将遇到更加激烈的竞争。只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推动和支撑作用,大力开展新技术培训,加快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才能确保工程建设任务高质量按时完成,确保林业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3强化林业技术培训的对策措施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以满足林业生产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为动力,借鉴世界先进国家林业技术培训的经验,运用现代化方法,强化技术培训关键环节,努力提高林业技术培训效果。

3.1技术培训体系和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中央、省、地、县、乡分级培训的多层次林业技术培训体制,层层落实责任制,分工负责;改善技术培训管理,强化技术培训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推广、教学、科研、培训机构,包括各类学会、协会等团体在技术培训中的强大优势和重要作用,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通过积极探索举办培训班、研讨班、报告会、现场培训、电视讲座等,多形式加强技术信息交流与沟通,真正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及时送到基层生产单位和广大林农手上;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在技术、规模、效益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样板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林业基层单位和广大林农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信心和决心。

3.2科学制定技术培训规划

培训解决林业生产特别是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建设中的热点、难点技术问题,是当前林业技术培训的主要课题。我国国土面积70%是山区,还有16%是沙区,正在实施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差的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吸纳林业技术的能力较差。为此,要根据不同区域内林业生产与建设的不同重点任务,紧密结合区域内文化教育现状,面向全面满足林业生产、管理部门的需求,分别制定相应的技术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和具体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

3.3技术培训机制创新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和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及时把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中,使基层技术人员和广大林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技术培训投入体制,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全社会各个方面加大对技术培训投入的积极性;把技术培训与知识更新、关键岗位持证上岗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广大科技人员和基层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把技术培训与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等活动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技术培训内容,增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淑艳,于波.对拓展培训的认识与思考[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2]米文精.简论成人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途径[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3]吴友苗.实施知识管理推进林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4]周建标.论“菜单式”培训是干部培训的新趋势[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林长制工作培训篇6

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省林改办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以及在全体林改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林改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展情况

1、筹备工作情况

自09年始,我市就开始筹备林改工作。一是组织有关人员到福建、江西和省内试点市县澄迈、屯昌学习考察、汲取经验;二是积极组织各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参加省组织的林改培训学习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三是制定本市林改实施方案,并报市政府审批;四是编制林改工作预算经费,并报市政府审批;五是招聘106名大学生和社会人员,培训后充实到林改队伍,加强林改队伍建设。

2、动员部署,成立机构。

自4月30日召开全市林改动员大会后,全市各镇积极响应,按照林改工作的流程,制定本镇林改实施方案,成立林改领导机构,并召开全镇林改动员大会,传达市林改动员大会精神以及安排部署本镇林改工作。接着,各镇陆陆续续召开村级林改动员大会,传达市和镇的林改会议精神,成立村级林改机构。至目前为止,各镇基本已完成村级林改动员大会的召开和林改机构的设立。

3、林改宣传情况

市林改办宣传组和各镇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标语、横额、发宣单、儋州调声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林改宣传活动。并派出工作队深入林区、村庄召开群众大会和走村串户进行面对面讲解林改的政策精神,林改的好处,把林改政策精神灌输到群众的头脑,使老百姓接受林改,自觉主动地配合工作队开展林改工作。在林改宣传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全市林改宣传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尤其是我市南部地区,老百姓特别欢迎林改,盼望林改工作尽快开展。

4、培训情况

(1)、政策培训

我市林改政策培训工作采取三级培训方式。一是邀请省林改办专家到市里讲课,把各镇的分管领导和骨干人员以及市林改办各职能组工作人员统一安排在市里加强政策培训;二是市林改办派出林改专家,以镇为单位,召集本镇林改办工作人员及村委会、村民小组林改组长集中培训;三是村一级林改队伍的培训,由镇林改办负责讲课培训。通过层层培训后,使林改工作人员真正了解、掌握、吃透、贯彻、落实林改政策精神,使林改工作顺利开展。

(2)、内业培训

主要是制图软件的操作和表格填写制作等技术培训,至目前为止,已培训了70名工作人员,并按照集体林地面积分派到各镇林改办,负责本镇的内业工作。

(3)、外业培训

主要是学习GpS测量仪在外业测量中的使用和地形图、林地规划图、地籍图的看图、读图、辩图能力以及表格的填写等。

至目前为止,已培训了290名外业测量人员,并按照集体林地面积分派到各镇林改办,负责本镇的外业测量工作。

5、调查摸底情况

根据各镇报送的进度情况和各镇督导组的汇报及市林改办的抽查结果,南部各镇基本完成了调查摸底及第一榜公示的工作,中北部各镇部分地区也完成了将近一半。

6、勘界测量情况

由于部分镇外业测量工作人员尚未完全掌握测量技术,还须加强进行培训。因此,已开展此项工作的仅有那大、兰洋两镇,已完成2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的勘界测量工作,测量总面积为9916亩,其它各镇近期将全面铺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镇的主要领导不够重视,林改工作采取应付、观望的态度,造成工作被动,进展缓慢。

2、部分镇的领导没有真正掌握、吃透林改政策,没有真正发挥林改的优越政策,林改工作走过场,流于形式。

林长制工作培训篇7

关键词:改革创新;“十三五”;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001-07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吉林省教育学院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审议。

中国共产党吉林省教育学院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学院“十二五”收官,全面实施“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服务的办学宗旨,进一步凝聚全院师生智慧和力量,挖掘发展潜能,推进多元办学,加强内涵建设,强化依法治院,突出办学特色,落实“三个五”战略任务,为全面实现学院“十三五”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2011年7月以来,学院党委认真落实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推进“两个基地”“六个中心”建设,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学院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一)突出顶层设计和引领,目标任务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间,学院适应国家和全省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立足学院实际,加强整体谋划,提出了建设“两个基地”“六个中心”的目标任务。目前,“两个基地”“六个中心”已经基本建设完成,并在教研和教师培训工作中发挥了资源集聚、经验探索和人员整合的平台作用,成为全省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的有效载体,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的定位,强化了学院的功能。

(二)坚持服务基层,教研工作扎实推进。认真履行研究、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开展了课堂观察活动,建立了50多所教研基地校,编制了18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20个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意见,为规范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全省初中、高中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咨询意见,圆满完成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全省职业院校对口招生考试命审题工作。各教研部门组织开展了两届全省中小学名师评选活动,共评选出教学精英266名、教学新秀627名。组织指导全省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部课程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各类评比,共获得特等奖22项、一等奖295项、二等奖246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平稳起步,成立了吉林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参与制定了《吉林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办法》,研制了全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具,完成了5个学科的质量监测工作。参与制定了《吉林省学前教育条例》,辅助省人大完成了全省学前教育立法。成立了吉林省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圆满完成了全省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科骨干教师培养与培训等工作。组织培训中职教师7000人次,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共获得一等奖14项、二等奖56项、三等奖156项。“互联网+教研”模式探索初见成效,全省四级教研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具备了跨区域仿真教研、在线录播、课堂教学直播功能。

(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培训工作形成品牌。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载体,形成了“研培一体”的教师培训特色。完成了全省23万余名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依托“国培计划”培训农村教师近32万人次,依托“省培计划”培训各级各类教师8万余人次,组织了6000余名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以我院为主体实施的“国培计划”项目,在教育部组织的国培项目全国评估中,获得了11项全国第一、13项全国第二、1项全国第三、综合排名3次全国第一、2次全国第二的优异成绩。承担的国培示范性项目――初中语文研修班,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匿名评估中,2013年获得第二名,2015年获得第三名。启动了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共培训教师21万余名,培经验在全国推广,在2014年、2015年全国匿名评估中分别获得第一名、第二名。加强了全省县市区教师培训机构体系建设,有效保证了“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组织实施了全省两批杰出校长培养计划、专家型校长培养工程、骨干校长分岗培训工程等“十百千万”省级培训项目,共举办培训班110个,培训部级和省级骨干校长14200余名。承担的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培训项目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匿名评估中连续三年共获得4个第一的好成绩,《光明日报》以“农村校长的筑梦车间”为题,头版头条报道了该项目的经验和做法。多次承担外省市委托培训项目,对外合作延伸培训取得迅速发展。学院培训工作已经在全国形成品牌,湖南、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市培训机构以及东北师大、天津师大等高等院校先后到我院学习交流。完成教师任职资格培训共48974人,在国家统一考试中通过率达60%以上,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培训声誉。“十二五”期间,《中国教育报》10多次深入报导学院研训工作。

(四)积极推进合作办学,多元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成立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3+2”办学新模式,实现中职、高职和本科相衔接,累计开设专业19个,培养学生1545名,实现与长春市农业学校合作办学。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稳步发展,为全省19所院校累计培养民族预科生4900人,其中新疆籍学生1900余名,2016年录取预科新生1189人,创历史新高。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恢复和增加合作办学单位6家,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3090人。与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联合培养4个学科80余名研究生,其中6名学生被评为优秀毕业生,5篇硕士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学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58篇。

(五)注重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实施了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了人才引进和招聘力度,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学院目前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1人,其中二级教授3人、三级教授2人。有博士42人、硕士132人。有10名教师成功人选教育部教师“国培计划”专家库,1名教师被教育部聘为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3名教师人选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专家库,3名教师被省政府授予荣誉称号,3名教师获得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名教师获得长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称号,3名教师入选“吉林省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4名青年教师入选“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培养计划”。

(六)积极建设研究型学院,科研实力不断提升。获批为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实现科研平台建设的重大突破。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民族双语规划课题1项、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吉林省教育厅科技与社科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27项、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6项。全院教师243篇,出版学术专著28部。获得学术科研奖励81项,其中获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学报被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评为吉林省一级期刊。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取得进展,在全省建立了126个大学区,探索了教师自主发展、合理流动等以及继续教育管理新体制,《中国教育报》以整版篇幅进行了报道。

(七)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党建工作跃上新台阶。成功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的作风素质和纪律规矩意识得到加强。强化政治思想理论教育,多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作理论报告,邀请全国“时代楷模”吴亚琴作了先进事迹报告,开展了党委书记送党课、层层理论宣讲等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建活动创新,与皇宫博物院合作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了重走抗联路、捐建农家书屋、送教下乡和送培到县等党建活动。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多次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发展党员100余名。开展了2次创先争优表彰先进活动,完成了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落实了党建活动经费,建立了11个党建活动室,完成了党员组织关系排查工作。

(八)认真履行监督责任,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落实“一岗双责”,积极推进“三转”工作,深入学习《廉政准则》《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邀请专家作相关辅导报告,组织党员干部到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制定了一批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制度。抓住重要节日节点,提醒干部职工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防止节日腐败。坚持对新任领导干部进行“双谈话”制度,提前做好警示教育。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了廉政漫画和廉政微小说大赛,作品汇编成册并印发学习。成立了审计处,对有关部门及相关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

(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吉林省基础教育教研大厦建成并投入使用,命题基地入闱人员公寓建设、运动场建设和综合楼改造顺利完工,极大地改善了教研、培训和办公条件。远程视频会议中心建设完成,形成了集视频会议、网上送课、远程培训和网络教研于一体的数字化远程视频系统。图书馆实现整体搬迁,极大改善了阅览环境。学院古籍书库成功人选省古籍重c保护单位,《古文渊鉴》《唐宋文醇》被收入省珍贵古籍名录。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加强管理,引导华翰集团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有力支撑了学院事业发展。学院印刷厂荣获首批国家甲级统一考试试卷类“国家秘密载体印制资质”。

(十)完善规章制度体系,管理意识明显增强。开展了制度废改立工作,形成了制度汇编,学院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了党委会议事规则、院务会议事规则,进一步推进重大事项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定了党务公开、院务公开实施办法,定期召开教代会执委会会议,积极发挥广大教职工的参政议政作用。强化预算执行,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有效防范了财务风险。抓好国有资产人口和出口管理,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扬服务精神,推行精细化管理,实行服务维修项目清单制,后勤保障工作受到好评。实施校园安全防护预案,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校园秩序安全稳定。

(十一)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谐院风逐步形成。参加了长春市“高校文明杯”评比活动,涌现出了一批受到省市表彰的先进典型。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评比活动和“查摆服务质量,树好机关形象”大讨论活动,广大教职工的精神风貌得到提升。坚持定期为教职工进行体检,建立了体育活动室、书画室、舞蹈室,举办了运动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对离退休老同志和生病及困难职工进行了慰问和帮助,工会为教职工发放了生日蛋糕券。先后投资34万余元对口帮扶了4个贫困村镇。坚决贯彻民族教育政策,被省政府授予“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积极落实教育援疆计划,被省政府授予“教育援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五年来,我院先后被评为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单位。

同志们,经过过去五年的辛勤努力,学院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发展潜能进一步释放,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愿景进一步拓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省高校工委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全省教育战线同仁的鼎力相助,得益于学院党员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第九届学院党委,向省委省政府、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向学院各位老领导、各位党员干部和全体教职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明年是学院建院60周年。60年来,学院始终秉承“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院训,始终为吉林教育振兴不懈奋斗、殚精竭虑。回顾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对发展充满热望,都对未来充满信心,更有能力推动学院事业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

学院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经验和体会是:

坚持不忘初心,特色发展。建院以来,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服务全省教育事业,为实现教育强省战略勇于担当。正因为我们坚持了这样一条道路,学院才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才形成了今天研培一体、多元发展的办学特色。进入新的时期,学院仍将坚持为全省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目标不动摇,不忘初心、坚持始终。

坚持提高质量,内涵发展。“质量是生命线”。学院工作涉及全省中小学教师,涉及千百万学生,意义和责任十分重大。这些年来,我们以高质量的教研和培训成果赢得了在全国教育领域的声誉,确立了全省教研中心、培训中心的地位。在国家和全省积极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仍要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和内涵意识,增强学院发展潜力和后劲,不断巩固我们的阵地、体现我们的价值。

坚持统筹协调,多元发展。一直以来,教研、培训是学院的主业,高等职业教育、民族预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企业发展是学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学院发展的支撑力量。学院将坚持多元化发展道路,坚持多措并举、齐头并进,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积极支持各方面事业发展,不断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以整体的发展促进学院的振兴。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学院始终把改革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活力之源,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确立发展定位、调整机构设置、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学院改革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创新的力量,都绽放着创新的光芒。当前,压力与动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迎难而上、推进发展,要靠智慧、靠力量、靠胆识,更要靠改革去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要摒弃求稳怕乱的保守思想,敢闯敢试、先闯先试,以改革创新为科学发展赢得先机。

坚持以人为本,聚力发展。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没有一支强力的人才队伍,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院坚持将人才建设、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党管人才的有效工作机制,积极为人才成长与培养创造有力条件,营造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要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大力推进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充分调动每个师生员工的发展潜力和创造活力,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学院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坚持加强党建,领导发展。“事业兴衰,关键在党”。要发挥学院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党委管方向、谋大事、抓全局、带队伍的主体功能。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努力建设团结一心、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党政领导班子集体。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执纪监督,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问题追责要求,努力建设政治坚定、领导有力、作风正派的基层党组织队伍,努力建设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党员队伍,切实在全院上下形成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我们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广大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期望、与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一是学科建设工作滞后,在全国有影响的学科还不多,学科集群优势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二是人才队伍建设相对弱化,闻名全国的专家型人才数量还偏少,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机制还不完善;三是创新能力不强,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等靠要的意识还一定程度存在,缺乏鼓励创新的激励C制;四是科研实力亟待提升,科研氛围还不浓厚,科研与学院中心工作融合还不够紧密,有影响的重大科研成果还不多,缺乏领军人物和领军团队;五是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制度执行意识还不强,过程化管理、精细化管理落实不到位;六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对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思考不足、着力不多,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教研文化、培训文化、民族教育文化、职业教育文化以及企业发展文化没有充分彰显。

二、“十三五”主要思路、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

实现学院的长远发展,是全体教育学院人的共同梦想,更是每个学院人的光荣使命。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发扬“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把对发展的愿望和对学院的热爱转化为干实事创实绩的坚定信心和坚强意志上来,推动学院科学发展。

(一)主要思路

学院未来发展,必须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布局中去思考,必须放在全面从严治党、持续高压反腐的新形势下来设计,必须放在国家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全省实施新一轮振兴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来谋划,把握时代脉搏,适应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

1.主动迎接教育改革新任务。党的十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家教育改革迅猛推进,涉及到教育体制机制调整、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等各个方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中考、高考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必将引起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的重大变化,都对学院教研和培训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趋势,研究并引领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我们必须超前思考、高位谋划、先行先试,拿出可资借鉴推广的模式和经验,为全省基础教育发展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2.牢牢把握建设“双一流”新机遇。国务院出台了建设“双一流”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目标,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贯彻落实。学院虽然属于成人高等院校,但在高教大发展的时代绝不能置身事外,要深入研究政策要求,抢抓机遇,积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学院骨干学科建设、领军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提升,努力增强学院的综合实力。

3.认真落实依法治校新举措。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是现代高校治理的基础和核心,学院将积极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法治意识,提高法治能力。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发挥学院《章程》的制度核心和管理引擎作用,树立管理思维,养成管理习惯,提高管理能力,推进决策和管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学院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

4.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基础,是推进学院科学发展的保障。要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强党委对学院各项事业的领导,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纪律监督,持之以恒地抓好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二)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系列要求,坚持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服务的办学宗旨,明确“三个五”定位(即“五个角色”“五个基地”“五个中心”),突出对战线的方向把握和专业引领,以多元化办学为主线,以科研引领为先导,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党的建设和科学管理为保障。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突出特色、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全面提高与重点突破等方面的关系,全力提升学院综合实力,为努力实现定位准确、理念先进、品牌鲜明、功能完善、多元发展、独具特色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战略定位

1.发挥好“五个角色”。即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探索者和服务者、教育行政决策和各类学校发展的建言者和支持者、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者和践行者、未来事业创新发展的奠基者和推动者。

2.建设好“五个基地”。即建设好吉林省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培训和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吉林省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吉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吉林省职业教育教学教研和培训基地、吉林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3.建o好“五个中心”。即建设好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发展中心、吉林省基础教育网络信息中心、吉林省基础教育政策咨询中心、吉林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三、“十三五”主要建设任务

(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学院治理体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学院未来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目前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加快制度体系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办事程序、纪律规范等,形成以学院《章程》为统领、具体制度为支撑的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要完善治理结构,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基层部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形成党政分工明确、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对基层部门的内设机构进行梳理,优化组织结构,明确职能定位,落实权力责任,切实调动各层级管理机构的积极性;积极发挥党代会、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的议事议政功能。强化管理工作,强调制度执行,推进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强化教研机制建设,完善服务教育功能。积极构建教研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形成统领全省教研工作开展的制度约束、经费保障、协同合作和评价导向等机制。针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等引发的教育教学深刻变化进行研究,积极推进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发挥好教研指导功能,提高教研工作前瞻性,增强教研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创新教研模式,完善导师制教研、学科中心组教研、网络教研,推进教研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推动教研开放、自主、创新发展。分类推进各阶段教育的质量监测工作,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的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实施办法,形成有效改进教育教学的新机制。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实施“教研员专业素质提升计划”,建立教研员人职资格标准、专业素质标准和教研工作考核标准,强化教研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

(三)推进研培深度融合,强化培训内涵建设。要完善教研、培训和科研一体的管理机制,推进教研成果和培训需求的深度融合。加强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具有学院特点的精品课程体系。积极争取国培、省培和省外委托培训等高端项目。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以教研员和培训者为主体的培训教师提升计划。积极推进培训网络平台建设,形成开放、自主学习培训空间。加强培训工作研究,提高教研和培训工作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形成学院特色的培训模式和培训文化。

(四)坚持多元发展,扩大办学规模。以着眼长远和注重质量为核心,坚持多元化发展方向,持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民族预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高等职业教育要切实解决办学空间问题,加快实施中职、高职和本科衔接,加强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推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造,以专业规模带动办学规模,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加强民族预科教育办学能力和教育质量,稳定办学规模,推进培养模式创新,努力形成预科教育特色和优势。成人高等教育,要拓展办学领域,适应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建立省内外成人教育合作办学基地,逐步探索向成人非学历教育转型,开展老年社会化培训服务,抢占社会成人教育服务市场。研究生教育,要发挥学院教研培训资源优势,突出专业硕士培养特色,巩固与东北师大、长春师大的联合办学工作。加强和推动与长春市农业学校的深度合作。

(五)突出人才强院理念,加快引进培养步伐。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前瞻性和整体性设计,围绕学院发展布局、学科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工作任务,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加快教研和培训领域拔尖人才的培养,加强全日制办学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人才高地。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突出青年优秀人才培养,通过导师引领、挂职锻炼、课题研究和进修学习等手段,促进优秀年轻教师成长。对教职工队伍进行整体分析研判,开展岗位练兵和专业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教职工能力素质。

(六)注重文化建设,增强学院软实力。高度重视学院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院文化对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努力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对学院的价值认同、使命认同和情感认同,全面提升学院的软实力。制定学院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强化学院共同价值理念的提炼,赋予校训新的时代内涵,积极推进学院文化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大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力度,大力倡导优秀师德师风。丰富老干部活动内容,提升老干部活动质量。组建学院文化团队,打造有影响的文化节目,办好建院60周年庆祝活动。

(七)实行开放合作办学,构建对外交流新格局。加大开放交流力度,积极推进国内外合作办学。加强对教师进修院校系统的联系和指导,形成常态化交流沟通机制,巩固学院教研中心、培训中心地位。拓展教研和培训国际交流渠道,深化校长培训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促进全省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深化国内合作办学,充分利用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增强办学实力。

(八)化资源整合,提高保障能力。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多措并举,全面盘活校产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拓展规模办学空间。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南校区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提高办公及教研培训信息化水平。落实安全责任,建设平安校园。加大校办企业改革力度,遵循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经营和管理,努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贡献力。

(九)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党建工作。认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牢固树立党建工作的主体地位,全面形成管党治党的工作格局,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1.把意识形态建设放在首位,切实抓好思想理论教育。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核心作用,落实“”制度。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强化课堂、讲坛和网络舆情监管,建立健康向上的教育教学环境。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坚决反对和打击分裂国家、传播宗教极端思想的言论和行为,努力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2.抓基层打基础,激发基层党建创新活力。积极创建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实施党建“五项工程”建设。一是党建创新工程,创新党建教育模式,创新党建活动形式,创新党建评选方式,打造党建活动品牌;二是组织建设工程,对基层党组织进行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党建规章制度,提高党员教育管理成效;三是队伍提升工程,建设好“基层党组织书记”“理论宣讲团队”“党员”三支队伍,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干部队伍培训及交流学习,着力打造党建理论宣讲骨干队伍,实施党员轮训,提升整体素质;四是基础保障工程,进行党员活动室标准化建设,落实党建活动经费保障;五是先锋塑造工程,围绕服务教研、培训、教学、管理和企业等方面工作,发现、培养和塑造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配套制度措施,提高干部选任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落实好干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选优配强处科级干部队伍。加强干部培训,形成定期进修提高机制,强化后备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干部分类培养成长机制。严格干部监督管理,严肃执行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

林长制工作培训篇8

今年是五五普法的检查验收年,在整个五五普法期间,我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干部职工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切实加大普法、学法、用法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开展了五五普法依法治理的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依法治理整体工作成效显著。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制度健全落实

自从五五普法以来,我局各任领导都高度重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并把普法工作纳入全局党政联席会重要议事日程之一,认真听取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我局就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科室、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根据人员变动和工作需要进行一次调整,做到制度上墙,人员到位,职责明确。

根据局党组决议,结合我市林业旅游实际,研究制定了《__市林业和风景旅游管理局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具体要求、方法步骤、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几年来,我局按照省、市有关普法工作要求,根据不同时期林业旅游工作特点,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把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每年做到年初有计划、有部署、年度有总结,促使普法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建立了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制度,做到每月上好一堂法制教育课,每年组织全局干部进行一次年重点普及法律法规知识考试,年度学习笔记考核、考试成绩记入学法合格证档案和干部平时遵纪守法表现、依法行政水平一并作为评先推优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局财力很困难的情况下,每年至少投入5000元以上用于普法宣传教育专项经费,确保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一)领导带头学法

我局坚持把学习法律知识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全年集体学法在两次以上,学法有记录、有笔记、有体会。结合工作实际,领导带头查找在学习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整改措施,积极改进,牢固树立了依法行政的观念。

(二)以12.4法制宣传日为平台,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我局每年都组建了法制宣传员队伍,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进行适当调整,保证法制宣传员队伍的连续性;充分发挥法制宣传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优势,把法制宣传教育做到家户喻晓。

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采用标语、汽球、宣传车、上街咨询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来源:文秘站)时期的林业旅游工作特点,广泛开展林业旅游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爱林护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结合12.4法制宣传日活动,充分利用市广播电台、报刊、墙报、标语、图片展览、文艺节目等形式开展法律宣传,主要结合业务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宣传活动;结合七一活动,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在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结合实际,我局抽调人员参加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一是在中心广场设立法律宣传咨询点,现场接受群众咨询并讲解有关林业旅游管理法律知识,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成都市旅游业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音像资料。二是针对森林火灾严峻形势,持之以恒地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开展争创百日无森林火灾单位活动,并在电视台播放森林防火字幕和《成都市人民政府森林防火通告》;每年11月1日至次年5月31为森林防火期,防火宣传期间,结合《森林法》等行业法律深入林区、各乡(镇)、重点山区采用电视、广播、森林防火宣传车、散发普法知识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宣传,宣传面约10万人次。三是在各风景旅游区设置防火警示牌、警示标语;四是利用电视台等媒体,向林区群众宣传宪法和林业法律法规;五是定期组织各旅行社(门市部)学习林业旅游相关法律法规。此外,每年都利用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广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活动,使干部群众进一步提高了对法律、法规的认识,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培训

这些年来,我局坚持利用开展林业旅游执法人员上岗培训、继续教育和职称考试培训,将林业旅游法律法规知识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定期举办林业旅游系统《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林业法规培训班,到目前为止,共500余人参加了培训。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全局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

为了搞好普法教育,在利用职工政治学习进行辅导学法的同时,还安排职工参加法制部门组织的学法培训。通过学习和培训,我局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及依法办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采取骨干培训和普遍培训,脱产学习和在岗自学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类、多形式的学习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及时组织对新颁布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学习。二是选派业务骨干参加省、市主管部门的培训。三是举办执法业务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根据《行政处罚法》和《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以全省统一的执法文书为基础,就如何通过正确使用、制作法律文书,达到实体和程序都合法进行了培训,目前全局获得行政执法资格人员有67人。四是加强局属各科室、站、队的学法用法工作力度,结合年度重点普及法律法规内容和实际工作要求,每年对他们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和年度学法考试制度,有效地推动了依法治局、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各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五是制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方案。采取了集中培训和自主培训两种方式,对全市旅游星级饭店、星级农家乐、宾馆饭店和农家乐服务人员及街子古镇创建aaaa旅游从业人员的进行了培训,培训人员共计余人。

通过五五普法工作,全体林业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学法、守法和执法的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依照法律管理林业各项事业成为职工共识,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林业改革和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全系统安全生产得到了保持,林区秩序更加稳定,林业各项事业得到稳步推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林改工作也正全面地稳步地向前发展。

三、依法治理工作

结合林业旅游工作的实际,定期对全市的300多家木材加工经营户进行清理整顿,宣传法律法规,审查库存木材来源的合法性,对一些无证经营(加工)和乱收滥购的经营加工户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先后开展了绿盾二号行动、飞鹰行动、绿盾三号行动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定期开展对枪支和易燃易爆剧毒物品的清理整顿,协同有关部门对全市景区、林区农家乐、景区施工现场等易燃易爆危险品、剧毒物品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检查。重点开展对鞍子河自然保护区、九龙沟、凤栖山风景旅游区等部位的检查、收缴行动。

抓好春节、清明、五一黄金周期间,林区特别是景区的火源管理和监控。对景区景点组织的各种活动,及时制订森林防火工作措施并到实地监控。继续搞好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增添各种森林灭火机具。五年来组织森林防火全面检查30余次,与被检单位签订《森林消防检查意见书》270份,针对被检单位存在的火灾隐患及不安全因素,提出限期整改措施。

林长制工作培训篇9

座落在美丽漓江东岸的桂林技师学院,毗邻穿山公园及万达广场,校园占地而积112亩,绿树环抱,红花相映,芳草如茵。整个校园由理论教学区、技能实训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教工生活区五大区域组成,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设备齐全的实训中心、典雅大气的礼堂、公寓式学生宿舍及标准化综合运动场。

作为一所自治区级示范性职业学校,桂林技师学院而对多样化的学生层次,坚持立德树人、环境育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硬件和软件两方而着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工匠精神”培育,走出了一条“德技双馨”的技工教育新路。

学校环境优美,育人氛围浓厚。漫步校园,文明新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技能之星、优秀毕业生风采宣传橱窗映入眼帘……所到之处无不渗透着厚重的育人文化和精神内涵:一条88米的文化长廊让人停下了脚步。这是学院的文化大道,左右两侧分别是技工教育发展历程与桂林山水旅游文化长廊,追根溯源,探寻技工教育发展历程,鼓励师生坚定技能成就梦想的信念;集中展示桂林旅游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为导游专业学生提供现场教学基地。“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会影响师生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使大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升华。”学院阮苘老师说。

桂林技师学院学生会干部秦李力同学温文尔雅,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让人怎么也想不到他曾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问及他在学院的故事时,小秦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感觉在这里受到了重视,是老师、是学院改变了我。”秦李力中级工毕业后升读高级工班,在校表现优异,担任学生会主席,曾荣获自治区“优秀学生”称号,两次获得自治区奖学金,2016年1月被授予全国“最美中职生”称号,获得2016年度“技能雏鹰”部级奖学金。

前不久,“女子遭遇飞车抢劫,热心市民齐相助”的一条消息上了央视新闻头条。主角之一市民唐璇烁就是桂林技师学院2012届汽修高级工班的毕业生,他的见义勇为,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在学校,他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在社会,他是内心充满正义感的好市民。

“我们的任务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这是桂林技师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信条。桂林技师学院坚持学生管理以人为本,以“三文明”评比为主线,以“星级班级考核”为支撑、以“星级班主任”评定为助力,建立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形成学生管理新模式,加强日常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打造学生综合素质品牌。学院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开展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气排球比赛、篮球比赛、“我的青春我做主”才艺展示、十佳歌手比赛、文艺晚会、校园文化艺术节、晨读朗诵活动精彩纷呈。而“怀揣技艺走天下”社团活动成果系列展示活动更是深受学生喜爱。对于来自恭城的王文杰同学来说,舞狮是他最大的爱好。去年他刚入学,就把舞狮文化带进了校园,积极创办了“一米阳光舞狮队”。在文艺晚会舞台上,学校师生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如此精彩的舞狮表演,纷纷站起来鼓掌喝彩。充满青春活力的舞狮表演,舞出了精彩,舞出了精神,最后一举夺魁。这是学院20多个学生社团如火如荼开展活动的一个生动缩影。学院的精心组织,学生的热情参与,家长的高度认可,让校园社团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学院还开展“中国梦”、感恩励志教育、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校教育、就业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近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文化艺术节及文明风采竞赛,获市级奖项67人,区级奖项130人,部级奖项10人。学院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德育教育先进单位、桂林市红旗团委、市级学生管理先进单位。

培养好学生,首先得有好老师。桂林技师学院拥有一支德技双馨的教师队伍。多年来,学院十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内培外引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学院现有教师110人,研究生学历14人,大学本科70人。高级职称教师27人,中级职称教师32人,双师型教师53人,全区技工院校学科带头人15人,技术能手18人,状元7人。近几年,教师参加技能比赛获奖60人次,获广西技工院校技能比赛前十名的有10人,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获奖160人次。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100多篇,参加编写全国技工院校“十二五”系列规划教材,获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1项。

“素质+技能”培养成就精彩人生

“修车太脏了”“修车太难了”“工资太低了”,如果对汽车维修行业还停留在这些认识上,那你的观念一定是out(落伍)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汽车行业迅猛发展,带动汽修行业的一路飘红,汽修行业人才紧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2011级学生熊菲于2013年在桂林鑫广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实习,毕业后留在该公司工作,现任销售顾问,他多次获得“销售冠军”称号。现工作于上海大众桂林特约维修站的2015届学生廖俊杰,一提及汽修专业,顿时神采飞扬,“初中毕业时,家里人说学汽修有前途,并精挑细选为我找好学校。”他说,3年下来,深刻体会到当年的选择是对的。“现在工资待遇比较好,自己要先干几年积累些经验存点钱,然后再在这个行业创业。我相信,通过努力,这个梦想是可以实现的。”

桂林技师学院在专业设置上紧跟市场接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不管是在区市内还是省外,都能找到一席之地,且收入可观。

按照“做强重点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开发新兴专业”的思路和做“特、优、强”的要求加强专业建设,桂林技师学院以现代制造类、汽车服务类、电工电子类、旅游服务类为专业发展建设大类,开办20个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专业,建成数控加工、汽车维修、电子电器、旅游服务、导游5个自治区级重点示范专业,数控加工、汽车维修2个部级重点示范专业。

中国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变,技工教育身肩重任。桂林技师学院紧贴就业市场需要,新开设了楼宇智能化、数控与3D打印技术、机器人应用技术等专业,着力培养智能制造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办学中,桂林技师学院坚持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教学教育目的,突出操作技能培养,强化动手能力,从企业和社会需要出发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凸显“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办学理念。

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硬件建设,2栋教学大楼,能容纳60多个教学班,4500平方米的学生实训中心、54个实训室,可满足2000多名学生实习实训。近几年,学院依托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自治区农民工培训实训基地、广西中职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广西优秀劳务品牌培育基地等项目建设,新增了新能源汽车、数控与3D打印、单片机、智能楼宇、动车乘务、3D导游模拟等实训室,建立了汽车钣金、汽车电器大师工作室,并投入2000多万元改善各专业生产和实习教学设备。

“前校后厂”是桂林技师学院办学的另一大特色。上海大众汽车桂林特约维修站,是桂林技师学院集教学与生产、实训与经营于一体的第一实习工厂。通过实施“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战略,学院走出了一条“产教结合、以产养教”的特色之路。目前,维修站有员工107人,总资产5728万元,2015年实现利税693万元,维修站的快速发展,积极推动学院汽修专业群与产业、企业、岗位无缝对接。

学生技能扎实,参加各级竞赛屡创佳绩。近年来,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比赛获区市级一等奖87项、二等奖102项、三等奖105项。1人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模具项目选拔赛,2人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优胜奖,1人参加全国技工院校学生技能比赛获三等奖。

校企合作办学保就业促升学

校企紧密合作,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就业基地,是桂林技师学院的办学法宝。

学院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教育,建设校企共同体,建立运行良好并有保障机制的院外实践教学基地,着力探索“产学研一体、师徒生互动”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开创产教融合新局面。

学院与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桂林激光通信研究所、桂林航天电子有限公司、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40多家本地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训就业基地,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发达地区知名企业建立了实训、就业网络,给毕业生校外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也为学生开拓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学院的历届学生凭借精湛的技艺、良好的职业素养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学院学生在厦门悦华酒店实习期间被选去参加了主席到福建考察的接待工作;酒管专业学生在榕湖饭店教学实习表现优异,47名学生参加了2015年11月在恭城举办的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的服务工作;1名列车乘务专业学生被选送为中央领导专列列车乘务员,32名动车列车乘务专业的学生顺利通过南宁铁路局客运段就业实习面试。

诸多优秀企业一如既往连年参加校园招聘会,学生就业形势可喜,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就业专业对口率达90%。一批又一批精英从桂林技师学院走向社会,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有的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有的被提拔担任管理层职务,有的被聘用到高校任教,还有的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展现了技师学院的办学实力。

2000届汽修专业学生杨迪海,毕业后从学徒做起,经过经验积累、刻苦钻研,2002年创办了自己的修理厂,凭着过硬的技术、优质的服务,业务不断拓展,其间开办了三家汽车修理厂。经过多年的打拼,他成立了桂林恒通汽车维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每年安置母校的学生到公司实习、工作。杨迪海说,技校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不挤高考独木桥也能圆大学梦,技校学生还可以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桂林技师学院为学生积极搭建学历提升立交桥,除了与高校联合办学开设函授大专班,还开展了“对口直升本科”招生,优秀毕业生有机会就读全日制大学本科。2016年学院计划招生对口本科专业320人。“读技工院校,同享出彩人生。”技师学院毕业生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以上纳入军队士官招收对象,首次授衔工资起点标准与全日制大学毕业生一样执行。

国家职业教育优惠政策对想学一技之长的学生来说更是福音。读书免交学费,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获得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华育奖学金或政府奖学金。2016年,全区48所技工院校结对帮扶54个贫困县,精准扶贫的大好政策,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15至22周岁的未婚初中、高中毕业后(含退学、辍学等)的“两后生”读书有门,就业有路,除了费用全免外,全年还可以享受5500元的生活费补贴。培训合格的学员,学校推荐就业,有升学意愿的学员还可以继续就读技校。桂林技师学院与龙胜各族自治县结成技能扶贫对子,目前已有几十人签订了培训协议。其他贫困县的“两后生”均可到校就读,同样享受资助政策。

此外,桂林技师学院还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重发展,长短结合,拓展培训市场。培训内容涉及高技能人才培训、在岗人员晋升技能培训、下岗人员转岗技能培训、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扶贫培训及创业培训等,培训层次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及技师,年培训3000多人。桂林技师学院立足桂林,面向广西,依托企业,服务社会,形成特色鲜明的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己成为集桂林市技能人才培训中心、技能考试中心、技能鉴定中心、技能竞赛中心为一体的桂北地区技能人才提升培训与研修、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平台。学院被确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自治区农民工实训培训基地、广西优秀劳务品牌培训基地,获广西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林长制工作培训篇10

关键词:高职园林校企合作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177-02

1黑龙江省园林行业现状

近年在黑龙江省扎实推进国土绿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建设的带动下,园林行业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链不断扩大。黑龙江省具有1级资质的园林企业4家,2级资质的园林企业350家,3级资质的700多家。由于行业发展过快,我省园林企业技术人员在专业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企业在设计、施工、园林植物培育及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等方面较为薄弱。企业严重缺少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扎实肯干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企业在设计、研发等方面投入少,缺少与教育及研究部门沟通合作,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我省园林行业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

我省有高职高专类院校64所,其中开设园林及相关专业的院校有10所,10所院校的园林专业大多数是在2005年以后开始设置的,且多数是由林业、农学、园艺等专业衍生而来,在师资、实习实训场所及设备、教学经验等方面存在不足。建设晚、发展较慢更不能很好的行业接轨,人才培养水平较为粗糙。这些也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我省园林行业的发展。

2高等职业教育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我省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培养与园林植物培育、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等岗位相适应,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践技能,可在园林植物生产、园林绿地规划、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养护管理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意义和前景

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是高职学院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4创建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

使校企合作办学能够更深层次更长远的发展下去,必需在“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原则下进行。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良好的合作机制是前提。在建立合作组织机构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合作运行机制、合作管理机制、合作保障机制、合作反馈机制,最终实现建立完善的校企深度合作保障激励机制,使校企合作顺利开展。

4.1建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校企合作,合作主体是学校,合作者是企业,合作管理者是政府,合作媒介是行业协会。

学校主动联系企业,争取政府的支持,在行业协会和市场管理者的共同支持下,联合建立合作机构。使校企合作有成员、有项目、有媒介、有管理,保证校企合作长期稳定的进行。

4.2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专家咨询模式;师资培训模式;教学参观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对外技术服务模式;“厂中校”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中厂”情境式培养模式等。找准合作契机,抓住合作的切入点,灵活的运用这些运行模式,才可以是校企合作有深度的发展。

4.3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管理机制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保障;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处理;“学生”与“学徒”的关系处理。合同和制度是实现校企长期合作的有力保障,只有平等协商、有约在先,合作才能持久,双赢的局面也才能稳固。校企双双权利与义务落实到位,在学校和企业都要建立起相关的制度。比如学生顶岗实习,就要制定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三方合同。可以根据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面的付出和收益,约定是企业因接受学生实习而从学校取得补贴,还是由企业付给学生工作报酬。校企双方尤其重视对实习学生的依法保护。并要由学校和企业协商办理实习学生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保险的具体事宜。

4.4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第一学校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校企合作保障。资金投入方向,师资培训、现场考察、工程项目合作前期投入、师生健康、安全保障、基础实训材料、差旅费等方面。第二建立校企利益保障机制。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选择优秀的高职人才加入企业员工队伍,利用学校资源进行产品研发和工程项目合作。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进行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合理设置专业,使之满足企业的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懂理论,更要有实际工作经验,培养他们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5建立校企合作项目评估反馈机制

校企双方定期建立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对于每次学生实训、工程项目合作、毕业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等项目,要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合作计划,通过政府监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确保合作顺利进行。在合作后要全面总结及时反馈,从中查找不足、总结经验,以便合作能够长期稳定健康的进行下去。

5创建高等职业教育园林专业校企深度合作办学形式

校企合作的最终表现是合作的形式,有合作机制作为保障,就要研究合作的具体形式。校企合作可以有多种形式,总结起来主要有:校中厂形式、厂中校形式、项目合作形式、学校委托顶岗实训形式、企业委托订单培养形式、企业委托设计、研发、生产、培训等形式。合作形式如下:

5.1吸引企业投资,发挥学校优势建设校内生产、设计、研发、培训基地

依托学校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场所设备等资源,吸引企业投资,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能力的实训场所,为学生实训、企业员工培训、工程设计、苗木生产等提供便利条件。也可以采取融资等办法,在校内创办了独立经营的园林企业。采取对外承揽业务参与社会服务,构建接轨社会的平台,构建学生实训的平台。

5.2加强科研投入,依托企业资源创建校外实训、就业基地

学校积极介入到行业中去,广泛与企事业单位接触,加大科研、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利用企业的场所设备、技术经验等资源,在合作企业内建立实验室或实训场所,扩大专业办学的视野,加快专业课程改革的步伐,使专业教学快速适应社会需求,减轻学院专业实训场所建设的资金负担,扩充学生实训内容,提高企业的科研能力,开发工程项目的能力,提高员工素质,促使学院和企业相得益处。

5.3优势互补,积极开展项目合作

共同开发工程项目是校企合作的桥梁纽带,可以很大程度的拉近校企关系,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这种合作形式既保障了教师能够参与生产实践,又弥补了企业在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的不足。虽然是一种短期的合作,但可以为长期的合作奠定基础。在进行项目的合作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5.4互惠双赢,创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

校企合作也可以采取资源共享的办法,开发建设生产、设计、研发等场所,建设培训机构、网站等资源共享平台,为校企在培训、承揽工程、获取信息等方面进行服务,实现互惠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