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十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十篇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3:21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pBL”式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90-02

“pBL”式教学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美国医学教育中进行的,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全球的流行,以问题为基础来设计教学过程已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基于问题的教学是由老师精心设计问题或者师生合作提出问题,以问题为焦点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思路和过程。高中地理课程中运用“pBL”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灵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问题设计是关键。结合“高中地理‘pBL’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借鉴有关教学理论,做好高中地理“pBL”式教学中问题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一、问题的目标

泰勒・本・沙哈尔认为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因此,要成为一堂高效幸福的问题导学课,同样需要一个明确的能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引领学生努力地去追求。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可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找到到达目标的途径。如果一节课没有目标,上课时学生就会无所谓,就容易被外界所影响,会出现各种影响学习的情况,只有当学生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旅途”,追求目标,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从而带来幸福的体验,把学习的潜能最大化,实现人生的快乐和意义。一项明确的任务,学生能够对照目标判断自己目标的达成度,而模糊的目标不易把握是否达成。因此,在表述目标时注意目标是明确、简练、可测的,一般使用动宾结构形式,用行为动词描述要达成的目标。表述时做到能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

问题是为目标服务的,一个围绕目标的问题应该是真问题,不能为“问题”而设置问题。“pBL”式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应该紧扣目标,不能漫无边际。一个围绕目标的问题应该是在问题解决后学生可以根据问题解决方案来评价自己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问题的基础

问题设置的目的是想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我们设计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应该是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或者合作探究可以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发展区”之上,且在“最近发展区”之中,因此准确把握学生的原有发展区即学习基础十分必要。如果问题不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再科学、再有水平,学生还是不能比较顺利地解决问题,也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例如设计“自转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时必须要依托“地球仪”的知识,学生如果对“地球仪”的知识不知道,设计的一系列关于地方时的问题学生或许无法解决。因为这部分知识是初一学习的内容,初中阶段对地理学习绝大多数不重视,有些学校甚至一个地球仪都没有,而且初二学业水平测试后,初三没有地理课了,已经一年多时间没有接触地理学习,学生的地理基础就少得可怜了。于是在呈现问题之前以微课的形式给学生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使学生知道经线、经度的基本知识,这样学生在探究相关问题时比较顺利。

因此,要想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以问题引领的学习过程,必须夯实相关基础,如何了解学生的基础呢?在设计问题前应该做好四个方面的预设工作:一是分析设计的问题涉及哪些知识点、哪些概念?二是分析这些知识点、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有知识储备吗?怎么知道学生有这个知识的储备?学生能懂吗?凭什么说学生能够听懂、理解?三是学生是什么时候学习这些知识点、概念的?估计学生的遗忘情况怎样?这些概念是生活中常遇到的内容吗?地理课堂中遇到的频率如何?通过这三个方面的预设追问,教师设计的问题基本上是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的。

三、问题的梯度

美国水平研究组主席韦斯等人的研究揭示,教师的提问在于帮助学生去检查和深化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一个好的问题大多是有思考性的问题,也就是比较难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大多会面临一些困难,这样就使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地延长,而且问题的质量也不高。如何来解决这些较难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把这些好的问题进行分解,变成有梯度的问题,即设置成一个个有台阶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顺着这样的台阶拾级而上,最终解决问题。不至于因为对问题的理解困难而影响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学习停滞不前,浪费了时间。研究表明,好的问题可以促进小组合作讨论、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问题”的质量是影响学习效果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是显示自己有多高的水平、把学生难住,而是促进学生理解,帮助学生进行意义的建构,我们的设置问题应该是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比如在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时,如何能够让学生探究“世界洋流分布有哪些规律?”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有梯度的问题链:

(1)尝试画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图,归纳南半球0-30°、30°-60°洋流流向的相同点,归纳北半球0-30°、30°-60°、60°-90°洋流的相同之处。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篇2

一、开放式问题,促使学生思维扩散

促使学生思维扩散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所应当追求的目标之一,学生的思维只有在不断拓展、发散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相应的优化和发展。传统的高中地理问题设计,大多都是以封闭式的问题为主,答案普遍是固定的,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在固定的框架中进行,最终呈现的地理课堂教学实效并不好。伴随着新课程的推樱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设计思路,将传统的封闭式问题转变为开放式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高中地理《区域经济发展》的教学中,该课程中所指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进行讲解,此时教师便可以开放学生思维,让学生尽情想象:我国除了东北地区,其他地区是否也存在农业经济?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除了种植业还有农副产业的经济发展吗?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掌握这一章节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开放式问题:说出一个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并让学生说出该地区是否符合农业发展;如果你是市长,你会选择发展工业还是农业,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开放式问题,必然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区域经济的相关知识,认识到农业与工业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高中地理学习。

二、引导式提问,激发学生思维

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便可以借助提问来引入新课,从而在课堂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学习氛围当中。就当前的教学来看,大多数教师都是以陈述和阅读课本的方式引入课堂,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普遍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少数教师虽然在课前设计了相应的问题,但是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难度过大,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导致引导式问题无法体现相应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高中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人口增加而呈现的各种人口数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问题。在这一课程的教学开始之前,教师便可以借助引导式提问引入课堂。如:我们这间教室能够容纳多少人听课呢?如果再加上30个人会是怎样的?通过类似问题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能够启动思维,并围绕“合理容量”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合理地引入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进入课堂的速度和效率。

三、递进式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问题设计不仅需要注意问题的难度,还需要控制问题的顺序。一般情况下,为了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度,教师可以将问题以从简至难的方式设计。递进式问题主要是将几个连贯性的问题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提出。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够充分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当中,哪怕是成绩很差的学生也能思考前几个问题。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不知不觉更加深入,从而提升课堂中的整体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问题的教学模式是探索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高中数学的教育教学将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转变成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教师教学主导地位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高度统一的实践模式。本文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设计基本原则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特有的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模式。

一、教学设计原则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作为支撑,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实践时,还应遵循系统性、程序性、可行性和反馈性四大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设计,本身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估等诸多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设计应立足整体,而子系统应与整体相协调,做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最优化目标。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应包括诸多的子系统,而各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应具备有序、成等级结构排列,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的存在,前一子系统影响、制约着后一子系统的存在。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程序性,从而确保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最终要实现,成为现实,需要具备两个可行条件,其一是符合主观、客观条件,前者需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心理特征和师资力量,后者应与地区文化差异、学校的硬件设备相关联。其二是要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按照既定程序一步步开展。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效果的评估一般以教学过程前后学生的变化和学生作业的科学、客观测量作为根本依据,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主要是为了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修正和完善。

二、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1.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模型

教学设计的模型需要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形成稳定、系统化的教学操作规范,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科学实践联系的产物。模型一般是高度提炼,用简约的方式将教学设计的实践活动高度概括和叙述,以此对教学设计的理念和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和说明,简化了复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过程中相关联要素之间的关系。

笔者在现代教学设计一般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实际教学经验和问题解决理论,并依据高中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提出了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模型,如下图所示。

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2.模型的主要特点

上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型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主要包括前期基本分析阶段、中期教学过程设计和后期评价与反馈三个重要的教学设计模块,三个部分紧密关联、缺一不可。

在前期基本分析阶段,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需求和学习任务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此作为教学目标制订的重要依据。

在中期教学过程设计中,其教学过程主要按核心问题提出、问题背景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五个流程逐步开展。

后期评价与反馈中主要通过问题解决的反思和师生的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诊断,对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进行反思,最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作出总结性的评价,从而为后期教学活动的改善做好铺垫。

总之,该模型以系统的思想和动态的眼光来分析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核心问题的解决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过程。其中,教师的主导角色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宏观把控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学生的主体角色则体现在对问题发现、探究、解决等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巩固提升。本文仅提出了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模型,该模型还需要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

参考文献:

[1]JaniceSkowron.教师备课指南:有效教学设计[m].陈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杨心德,徐钟庚.教学设计的任务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吴小玲.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4]何小亚,姚静.中学数学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教学形式;教学设施

随着高中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计算机已被高中教学列为一门必修课程。计算机教学具有先进性、科技性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当前我国高中计算机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计算机教师水平有待提升,高中计算机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以及计算机教学设施滞后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以期促进计算机课程的良好发展。

一、当前高中计算机教学面临的问题

1.高中计算机教师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部分学校计算机教师存在计算机专业水平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学校的部分计算机教师并非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缺乏专业的理论基础与实际的教学经验,具体的教学过程也是计算机教师在教授计算机理论与实践中摸索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进行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机教师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无法解答学生提出的计算机教学问题,从而限制了计算机课程在高中教学中的发展。

2.高中计算机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高中计算机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是我国当前高中计算机教学面临的问题之一。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计算机教师仍采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理论的灌输,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没有考虑学生的想法与接受能力;同时,计算机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没有将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转化成具有应用价值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的潜能未得到发掘,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无法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3.高中计算机教学设施滞后

高中计算机教学设施滞后是影响我国高中计算机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高中开设了计算机教学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部分高中学校对于计算机设施的建设仍不完善,部分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设施滞后,导致新的计算机技术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教学,严重影响了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

二、解决当前高中计算机教学面临问题的措施

1.提升高中计算机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高中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计算机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能力,使计算机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提升高中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能力极其必要。高中学校在聘请高中计算机教师时,应秉承择优录取的原则,定期对在职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以此提升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能力。

2.转变高中计算机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计算机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教学方法存在问题,限制了高中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因此,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计算机教师要认清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与接受能力,灵活调整计算机教学策略与方法,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加强对计算机理论课程讲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激发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计算机课程在高中教学的地位。

3.加强对高中计算机教学设施的配备与维护

计算机教学设施对于计算机课程在高中教学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计算机教学设施的落后是影响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强对高中计算机教学设施的配备与维护,保证新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提升,进而促进计算机课程在高中教学中的发展。对于当前高中计算机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主要从高中计算机教师水平有待提升,高中计算机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高中计算机教学设施滞后等三个方面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提升高中计算机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转变高中计算机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加强对高中计算机教学设施的配备与维护等相应的解决措施,具有实际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饶正婵,蒲天银.地方高校计算机师范专业中教法课程问题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5,3(8):59-60.

[2]贾振芳.浅谈高中计算机教育和教学[J].信息化建设,2015,1(6):177.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问卷星;成人高等教育;问卷

问卷星创建于2006年,是致力于问卷调查的设计、、回收和统计、分析的专业平台,已为764万者、3.75亿填写者提供过服务,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可供多种移动终端使用的免费问卷调查平台。巧用问卷星的各种免费功能是无成本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程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对于暂无自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平台,或虽有自有平台但网络考试系统(特别是考试统计、分析系统)不完善的高校来说,问卷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一、利用问卷星获取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习需求的大数据

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在职的成年人,与未就业人员和未成年人相比,他们对参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有明确的需求。整体来看,既有较为突出的混文凭的投机心理,更有基于实际工作和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结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修订、教学计划的修改、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变、考试方式的改进和管理模式的更新,才能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所以,能否获取学习者需求的大数据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管理是决定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第一步。利用问卷星进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习需求问卷调查,可以做到在很短的时间内免费发放、随时随地填写、智能回收、自动统计和分析,能很省时、省心、省力地获得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真实的学习需求的大数据。完全可以避免传统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耗时长、费人力财力多、统计分析麻烦的问题,也能杜绝,因此不进行或少进行学习需求调查的问题,还可以避免被调查对象因心存忌讳不如实回答和填写等问题。在利用问卷星对成人高等教育学习者进行学习需求调研时,需在问卷设置和问题设置时特别注意以下几点,才能较好地保证调查效果。一是,匿名性。在问卷说明中一定要申明学习需求调查是匿名填写的,这样可以打消被调查者对调查的排斥心理。二是,保密性。成年人有更强的隐私观念。我们应在设计问卷——问卷设置——安全及权限中将“公开级别”设定为“不公开”,并在问卷说明中予以明示,还要承诺调查信息和结果仅用于教学和教学研究,这样就可以让被调查者更加放心地按真实情况填写。三是,真实性。为保证被调查者一人一卷,不因重复填写而影响统计数据和数据分析的有效性,我们可以在设计问卷——问卷设置——安全及权限中用“ip地址限制”和“同一电脑/手机限制”进行防重复填写。四是,针对性。在进行问卷问题的具体设计时,必须事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某个专业或某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力求每个问题都能体现与该专业和课程的教与学的高度契合。这样才能避免泛泛而谈,突出每次调查的个性,调动被调查者接受调查和配合调查的积极性,使调查数据更符合我们调查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进。

二、利用问卷星进行成人高等教育学习者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虽然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院校可以从成人高考报名系统中获取学生的很多信息,但这些信息对日常教学和管理来说并不实用。一是,通讯联系方式不全,二是,有的本来就不是学生本人的或已经发生了变动,如手机号码。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最需要的是学生长期使用的联系方式(单位、地址、固定电话、邮箱),特别是即时通讯方式,如QQ、微信,还有学生正在使用的手机号码和现住地地址。而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并不是全日制在校的,要便捷地收集、整理这些信息,就是问卷星大显身手的时候。先将要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提交的各项信息单独设计为一个问题组成一份问卷,然后“”。在“回收答卷”中可采用发送“链接”和“二维码”的形式让学生填写,也可采用“嵌入网站”“微信邀请”“邮件邀请”“短信邀请”等多种形式将问卷尽可能地送达每个学生。学生收到问卷填写信息后,就可以在电脑、手机和ipad等移动终端进行填写和提交。只要第一次把信息收集完整了,以后学生存在换手机、换单位、换地址等情况,也不会出现联系不上的情况,及时请学生提供变更后的新信息也更容易。在利用问卷星进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联系方式信息收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够用性和必答性。只收集用于日常教学和管理必需的联系方式,除外的信息一律不涉及,特别是身份证号码等敏感信息。为保证学生提交信息的完整,在问题设计时,要将每个信息问题设置为“必答题”。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联络方式。以高校主管成人高等教育的二级机构的官网为该问卷“链接”和“二维码”的主渠道,以成人高考报名系统中的手机号码、家庭电话、办公电话、邮箱等信息作为送达问卷的辅助方式。三是,及时性。及时整理收集的联系方式,按专业、班级及时建立QQ群、微信群、邮箱通讯录、手机通讯录等,以后加强联系、交流和管理就方便。四是变通性。“嵌入网站”“微信邀请”“邮件邀请”和“短信邀请”这四种送达问卷的方式虽然是收费功能,但是我们可以不通过问卷星平台,而是通过其他变通方式来实现。例如,“嵌入网站”可以变通为在网站首页展示问卷二维码或在收集联系方式的网站通知里加入问卷链接和二维码的方式实现,其他方式则可以通过QQ、微信、邮箱和手机本身带有的群发功能来实现。

三、利用问卷星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考质量

1.问卷星中问题的题目标题除了文字外,还可以是图片、视频和网址。这对暂无自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平台的高校来说,可以缓解不能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和辅导的方式。学生答题前要先看文字、图片和视频,这就实现了学生自学和练习的结合,也实现了老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的结合。2.利用问卷星的“投票”模块,可以组织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进行远程的简单测试和问题讨论。这种形式虽然简单,但它既可以克服工学矛盾,消除时空阻隔,也可以吸引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现场教学的课堂讨论氛围,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性,增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3.在问卷星的问题中通过设置文字、图片、动画、多媒体、链接等多种表现形式的“填写提示”,可以较好地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启发和引导。成人的记忆力肯定不能跟中小学生比,但他们的理解力、分析力和实践经验还有优势。我们可以在出题时多偏重理解、分析和实践的题目。这样既结合了他们的学习特点,又结合了工作、生活实际,还实现了问与教结合,也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有利于提升成人参与学习的积极性。4.运用问卷星的“关联逻辑”,可以将关于某个内容的所有知识点、表现形式和题型整合在一起,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这个小功能,对训练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重点、难点内容很有用,可以用于每节的要点训练。5.运用问卷星能设置“正确答案”的功能,可以实现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在线考试后的自动评分、出具成绩单和考试报告。这既减免了老师评阅客观题(填空、选择、判断、排序等)的工作量,也可以对学生考试情况进行即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和进行纠错。6.运用问卷星能“设置答案解析”的功能,可以实现对题目的分析和解题思路的演示。这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从做一道题学到相应的知识,逐步学会做一类题是很好的设计。这个功能设计较好地弥补了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因时空分离而难以实现的个性化教学和辅导的缺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功能本是交费才能开通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问卷星提供的企业版试用功能+免费版中的“选择问卷模版”的方式来实现。7.运用问卷星“题库随机设置”和“选项随机”功能+可多次填写、提交,让成人高等教育学生通过多次练习和测试,较好地掌握应学会的所有知识和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学习质量和考试质量,也并不加大教师的工作量。我们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每个知识点的题量足够多;二是,要设定只有较高正确率的练习、测试和考试才计入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只有这样,学生才很难靠运气和背选项号来获得有效成绩,那就达到促使学生好好学、多练习的目的。“题库随机设置”有利于提高从题库组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全面、系统地考查学生对某门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不过,“题库随机设置”功能是收费的,但我们还是可以采用破解“设置答案解析”的同类方法免费实现。

四、利用问卷星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利用问卷星的“统计与分析”模块,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取成人高等教育每个学生每次答题的详细数据和分析报告。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个模块中的“分类统计”“交叉分析”和“自定义查询”进行更详细、具体和深入的分析。这些大数据因为其真实、全面、数量大,可累积,因此,对我们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的每个专业、每门课程、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问题存在的程度,也可以帮我们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让我们少花时间找准问题,多花时间思考问题和进行解决问题的实践,以实际行动改进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进。问卷星平台虽然还有一些不足和缺陷,如承载的学习资源有限,还不能兼容特殊符号和公式的输入,无法实现主观题的评阅,不能对答题之外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综合性管理功能缺失,需要与QQ群、微信群、视频网站等配合使用。但是,站在免费使用的角度来看,问卷星的模块和功能的设置也算很强大了:平台运行很稳定,题型种类较多,不限题量,可自动评阅,允许设置答题提示和解析,可以进行统计和多种分析。但总体来看,问卷星的免费功能对信息化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很多课程运用混合式教学和考试来说还很适用和实用。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立足现实,将问卷星的一些模块和功能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为老师减负,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翠微.试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J].嘉兴学院学报,2002

[2]于妍.问卷星在信息技术随堂测验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

[3]龚紫斌.成人高等函授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2

[4]刘勇.视频网站+问卷星+微信组合在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48-02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程序设计能力还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实验教学模式存在问题所致,传统教学模式仍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学成效的提升。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种先进的实验教学模式,它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目标,在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大胆设计解决某个领域的相关问题,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培养,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核心途径。相对于其他教学模式,开放式实验教学在巩固相关知识、培养工作能力、养成科学作风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够在提升教学成效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更加有利。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当进一步强化开放式实验教学,进而培养出更多具备较高程序设计能力的人才。本文试分析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现状,探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有效策略,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传统实验教学围绕教师开展,教师依据实验大纲和教学大纲进行实验任务的布置,学生被动执行实验任务。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JaVa、C++中,会使得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最终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由于实验教学中学生缺乏明确目标,学生无法对实验课程产生强烈兴趣,他们机械化完成实验任务时创造性思维发展会受到抑制,其程序设计能力很难得到实质上的提升。指导教师的辅导对象往往是个别有兴趣的学生,很难提升整体实验教学效果。通过对多年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解不难发现,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通常带来以下问题:

(一)实验教学形式僵化,学生思维难以发散

教师开展一段时间理论课程后就会安排实验课程,并依据教材配套实验任务演示讲解,然后给学生预留一定时间完成实验任务。配套实验任务设计通常能够较好地实践和验证阶段性理论知识,但是这种设计形式下的实验教学也具有形式僵化、内容陈旧等问题,教师依据实验步骤进行正确结果的演示,学生模仿教师进行实验步骤的重复。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很难得到锻炼,如果完全依据教师演示就会获得相应的实验结果,但是一旦出现偏差学生就不知道怎样处理。一旦出现问题学生通常会直接请教教师,或者重新进行实验步骤,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学生很少会去思考,实验结束后收获很少。

(二)实验过程被动,实验结果唯一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被动地进行实验,他们机械地进行实验操作,只是简单重复一遍实验指导书,这样就能够获得合格的实验结果,很多学生完成试验后很难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只是简单地抄写同学的实验报告,他们连实验的内容都没有掌握。当前,很多高校学生实验报告的内容都基本相同,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会对实验进行探索和研究,实验教学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设计和实际相脱离,程序和问题相脱离

传统实验任务通常将相应理论知识验证作为重点,一些实验任务的设计目的正是验证理论。这种情况下学生即使很好地完成实验任务也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虽然能够正确运行所写程序但却无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累加阶乘计算中,学生编写的从1加到100程序虽然能够正常运行并获得正确结果,但从1乘到100通常程序就无法获得预期的运行结果。由此可见在设计好的实验任务中很难会去到某些实际问题,而学生一旦遇到这些实际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不知道怎样处理和解决。

二、开放式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有效策略

作为一个新型教学改革项目,开放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显著区别,它通过创新实验方式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还能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对于完成教学目标具有推动作用,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更加具备创新素质。

在具体开放式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实验任务设计中不应当设定具体指标,只需将要体现的理论知识罗列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够自由发挥,通过自主设计提出自己的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不固定、实验结果不统一的情况下,学生就不会提交相似的实验报告,这样他们不仅会产生更大的实验热情,还会将自身的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同时和教师充分交流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方式对于那些过去不进行实验、抄袭实验报告的学生也会产生影响,由于和其他学生的实验任务不同,他们无法抄袭别人的实验报告,只能根据教师的指导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实验任务。

(一)开放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实验教学应当改变教师单纯演示、布置实验任务的做法,而是由教师从理论课出发针对某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任务的自主设计,然后在设计实验过程中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运用和验证。这样学生创新意识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实验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培养,进而推动学生科研工作方法和科研思维方式的形成,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进而更好地进行程序设计和项目开发。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火车售票模拟系统设计时,应当先将其中会应用到的理论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归纳程序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设计,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二)学生掌控实验过程,产生多样化实验结果

在提出问题、形成概念、解决问题等过程中,学生应当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这样他们才能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开放式实验模式才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运行。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应当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贯彻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原则,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发展成长氛围。让学生主导实验过程,不仅能够将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能够使他们产生更大的参与热情,用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另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产生多样化的实验结果,这样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才能够被有效激发出来,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实验当中去,多样化实验结果还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更加深入且广泛的思考,进而实现自身设计能力的提升。例如,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规定程序设计步骤,告诉学生在哪个阶段应当进行什么内容的设计,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自主进行程序设计步骤的安排,然后根据自身的思路和想法进行实验,同时不定时了解学生实验进度,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三)问题驱动设计,程序贴近实际

对学生掌握理解计算机逻辑设计进行训练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学生能够通过程序设计对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控制。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实现问题驱动设计,设计目的来源于问题、设计结果回归到问题。研究问题是学生进行不断学习的目的,这样学生能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更好地培养相应实践能力。实际当中程序设计应当和实际生活应用紧密结合,而不能局限于课堂上构建的理想环境。例如学生设计火车售票模拟系统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包括一个人一次可以买几张,多个窗口同时购票情况下的先后顺序。

三、结语

在计算机得到普遍应用的今天,程序设计已经成为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技能。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程序设计能力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教学模式陈旧、落后造成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对程序设计实验教学进行强化,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替代传统教学,进而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以满足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由于程序设计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应当有效提升实验教学的开放程度,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开放性教学思想,通过相互衔接、多种形式的开放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本文分析了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策略,希望高职院校教师能够加强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重视,有效提升实验教学成效,最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梅,马礼,孙晶静,等.培养学生程序设计、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社会科学版),2016(1)

[2]张野,宋微,冯冬茹,等.程序设计实验课堂错误转化提升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

[3]任长普,何炎明,张兆梁,等.远程开放教育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以克拉玛依电大教学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4]王晓东,朱华,王金发,等.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自然科学版),2015(1)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问题驱动;教学法;设计与实践;《运营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35-02

一、引言

目前,在《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大多学生都是从高中毕业后直接上大学,缺乏对运营管理实践的体验,导致学习效果比较差。为此,授课教师经过讨论,尝试在该课程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问题驱动式学习也被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这种在问题解决中使用知识,将高层次思维能力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的学习模式最早是在美国医学教育中开发出来的,后来经过不断改进,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其他领域。有关问题驱动式学习的学习效果的研究表明,问题驱动式学习确实能够让学生学到至少与传统课上的学生同样多的知识,但他们更有可能在问题解决中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新问题的解决(DeGrave,Boshuizen,&Schmidt,1996;Hmelo,1995),这样的研究结果对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国内在大学课堂教学实施上,李伟(2010),张洪欣、王庆陶(2003),赵慧斌(2008),陈荦等(2011)等就高等学校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用“已知”认识、研究、解决“未知”的能力以及怎样培养这种能力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观念上,赵广前(2010)认为,老师必须把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和核心。然而,国内对于问题驱动式教学大多应用在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国外虽然应用面比较广,但其原创性的pBL典型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我国大学的实际教学情境。为此,本课题组考虑结合《运营管理》课程的特点和我校教学现状,在具体应用并实施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时,不照搬国外模式,而是针对pBL的要素和特点来探究问题驱动式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并付诸实践,以便更好地利用它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问题驱动式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与实践

1.问题的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一般由指导教师来设计、布置和引导,由学生按照问题要求进行思考、解决。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考虑有针对性,问题设计应恰当,所设计的问题可以以学生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分类,做到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可来源于运营管理的实践,来源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来源于各类参考资料所提供的案例,课题组要多跑企业,多查阅资料,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学习的难点所在,精心设计各类问题,建立问题驱动式教学的问题库。

2.教学过程的设计。根据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建构性原则”和“学生主体性教学原则”,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可以考虑从四个阶段来展开设计:第一阶段是讲授理论方法,设计学习环境;第二阶段是解决模板问题(面向单一理论方法抽象出来的典型问题),实现理论理解;第三个阶段是解决综合问题(综合了若干种理论方法的复合问题),实现方法运用;第四个阶段是解决开放问题(不直接提供正确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求解),实现知识构建。这四个阶段环环相扣,将枯燥的课本知识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使其变成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培养学生用“已知”认识、研究、解决“未知”的能力。

3.教学手段的改进。配套于问题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手段改进的着重点主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考虑:①准确把握师生的角色定位。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行为系统,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要培育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将自己从传统的主角中走出来。如教学过程中当提出问题时,教师不应以知识灌输型的课堂讲授方式来阐述这些问题,而应以问题探究方式来启发、诱导和提示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见解。②倡导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合作式学习模式。为了取得较好的互补性,自主合作学习采用的是交叉混合分组的小组协作型模式,由性别、成绩、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章结束后,教师给出开放性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形成结论性意见后,再在课堂上由学生介绍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由于同一问题不同组的解答,让学生看到了组与组间不同视角的解决思路,拓宽了学生考虑问题的视角,以此推动充满活力和丰富想象力的学习过程。③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由于本校具有良好的网络硬件设施,授课教师在学校BB网络平台上构建了《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及时更新的课程知识,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④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课程教学中应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培育起来的对于专业知识的探知欲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得以无限延伸,让学生在“干中学”的过程中架构起了他们的知识框架,提升了学习能力。

三、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实践的效果评价

通过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对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在《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事后评价,对不足部分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予以完善,以确保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的效果。同时,评价中要注意明确考核的目的不是对学生划分等级,而是旨在促进每个学生能力的全面、和谐地发展;考核应具全程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的来说,通过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设计与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提升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Degrave,w.S.Boshuizen,H.p.a.&Schmidt,H.G.problem-basedlearning:Cognitiveandmetacognitiveprocessesduringproblemanalysis[J].instructionalScience,1996,(24):321-341.

[2]Hmelo,C.e.problem-basedlearning:Developmentofknowledgeandreasoningstrategies[J].inproceedingoftheSeventeenthannualConferenceoftheCognitiveScienceSociety,1995:404-408.Hillsdale,nJ:erlbaum.

[3]李伟.实施以问题作驱动、师生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用“已知”解决“未知”的能力[J].大学数学,2010,(26).

[4]张洪欣,王庆陶.建立高等数学“问题驱动”教材体系的构想[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3,(7).

[5]赵慧斌.问题驱动是线性代数有效的教学法之一[J].高等数学研究,2008,(7).

[6]陈荦,谭洁,熊伟.基于建构主义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9).

[7]马万里,周玲玲,余晓,胡静.问题驱动式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篇8

摘要:国内对中国真正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一直是在不断的争论中进行的,如同所有的理论总是滞后于实践一样,艺术设计教育也总是

>>浅析广西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若干问题对艺术设计教学中课程创新问题的若干思考博物馆展览陈列艺术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分析关于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若干思考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若干思考就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若干问题的分析关于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管理若干问题的新思考关于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若干问题的新思考关于装饰艺术设计教学的若干思考高校教师通信课程进修的几点思考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若干问题思考关于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基于环境艺术设计高校教学课程改革的思考关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思考关于高校扶贫助学若干问题的思考高校教学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构建高校eRp教学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关于高校岗位设置若干问题的思考关于高校英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艺术>高校教师教好艺术设计课程的若干问题思考高校教师教好艺术设计课程的若干问题思考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马胤惠")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国内对中国真正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一直是在不断的争论中进行的,如同所有的理论总是滞后于实践一样,艺术设计教育也总是落后于现代制造业的实践。关键字:高校教师;艺术设计;中国设计教育体系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50-03高校教师在人们心中地位是神圣而高尚的,身上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命,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我国常采用传统教育形式做到因材施教,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要面向多元化、多趋势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可以说艺术设计要紧跟着时代的前沿。对于艺术设计教育应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用人性化的教学方式,科学合理的选择教育方法,孔子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会映现在学生头脑中,要做到以“以人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艺术设计的学生学习程度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家庭背景、生活、民俗习惯、在生理与心理上的智商与悟性有所不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法有待于我们进行思考。一、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中国真正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的,国内对设计教育的研究一直是在不断的争论中进行的,如同所有的理论总是滞后于实践一样,艺术设计教育也总是落后于现代制造业的实践。这一点在中国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制造业在迅速崛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几乎冲击着所有经济领域和制造产业。在制造业经历了跨越性发展阶段并实现工业产值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高等设计教育产出与中国制造业需求错位的状况,起步不久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正在以不成熟的设计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为中国的现代产业提供着滞后的服务“设计”从本质上来说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因此对于中国的高等设计教育就应该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高等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是由那种“自己出题,自己答题,自己打分,自我陶醉”式的设计创作和设计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致使他们不能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何谓“解决问题”?人类文明与社会生活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需要运用创意思维和设计手段来给出答案。艺术设计是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言,它需要艺术设计及工作者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去了解和认知,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敏锐的分析能力、广博的文化知识、正确的创意思维和适合的设计方法来提供保证。在艺术设计创意上“放任自流”与鼓励学生们的创造性是两回事,没有“制约”的设计是不存在的。任何问题的解决,首先就要认清问题的条件、环境和实质,“自问自答”式的设计创意不足以解决实际的问题。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很多明显的问题,并且大家也在不断地探讨解决之道。若想根本解决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先认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乃至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适合自己的改革措施。说到教师,我们应该明确,教师的对象是学生。那么我们目前国内各个高校中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有很多文化课成绩差的考生,是在高考前夕临时突击,突击学习几个月绘画进入高等学府的,这样的学生在各个院校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还有些学生和家长是从就业的角度出发,认为学习艺术设计在以后的就业中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所以学生在自己毫无兴趣的情况下被父母逼迫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这些对设计既无兴趣又无天分的学生不具备足够的艺术思维或创造力,他们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无异于是浪费时间。倘若学生不具有相应的禀赋,即使最好的教师也难以将其雕琢成才。就中国目前的社会需求来看,需要的绝不是数十万能力平平的设计师,而是具有高素质的设计精英。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对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做了准确的说明。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不乏优秀的教师,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可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但是随着盲目扩招带来的设计教育过度膨胀,很多院校的师生比例已经严重失调。有很多毕业生刚刚毕业就走上了教师的岗位,完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就开始了教学工作,他们连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还没有机会与实践相结合就马上将这些纸上谈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造成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还有很多院校招聘教师只要留学生。国外的教学方法先进这是我们必须承认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学习外国并不是形式上的全盘照抄,因为还存在着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国外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所受的教育和中国的学生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国外教学模式是否适合中国还有待于探讨。还有的学校只招聘外校毕业生,美名其曰“防止学术的近亲繁殖”。我们认为,只留本校和只要外校的这种盲目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学校招聘教师应该从有利于学校、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二、中国设计教育体系与上述现象形成对比的是,目前中国的高等设计教育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在强调“拓宽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强调“通才”教育的定位上,提出要培养面向未来的信息技术时代的新一代设计师,培养“全能”的设计师。在办学目标与学科建设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申报硕士点与博士点。而真正的设计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理论设计”或“模拟式设计”的状态中,特别是设计技能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车间与设备,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设计大学的水平,也低于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设计大学的水平。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大陆高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一直是在普通大学中的艺术系、美术系与工艺美术系中(1980年后,开始在少数工科大学设立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上以工艺美术装饰设计教育(包装装潢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为主,在工业产品设计方面,长期以来,是以传统手工艺美术品为主(陶瓷设计、漆器设计、特种工艺等),一直1988年-1989年大陆的高校还在展开关于“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的概念之争,现代工业设计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开始起步;在教育体制方面,设计教育一直是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从师资结构到学生素质,长期以来“重艺轻技”,尤其是严重缺乏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实践教育,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是导致中国设计教育落后于国际现代设计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设计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始起步,一直是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技术教育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长期缺失,应该值得认真反思。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虽然今天中国大陆的许多院校的设计教学与课程设置(尤其是实践教学)还未能达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包豪斯已取得的高度和水平,但是我们设计理论学界却开始“批评包豪斯”,认为包豪斯模式已经是一个“设计传统”,包豪斯模式已经过时了,并提出了“建立有民族优良道器’文脉的‘有机设计’体系”。事实上,艺术设计教育界对包豪斯的贬褒或误解,往往是出于对包豪斯设计教育模式了解的偏颇与深层次研究的缺失。当然,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一个已臻完美的成熟模式,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与历史条件下,“艺术设计”教育究竟怎样与“科学技术”教育实现有效的“统一”,包豪斯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包豪斯的“车间(作坊)”与“工厂学徒制”相结合的设计教育模式对于现代设计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进一步形成了20世纪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模式。由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中国的现代设计及设计教育源于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个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虽然曾经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这种“引进”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教育体系和经济制度的深层,而只是浮在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中国“大一统的设计教育模式”,已经造成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在21世纪的经济竞争中的新一轮落后,只要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就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工业化或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模式依然是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典型案例。另外一个值得学习的典型案例是台湾以技术教育为中心的设计教育体系。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提升工业产品的竞争力,重点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由于早期的台湾经济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特征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大量的产品都是oem的形式来样加工生产,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经济开始迅速腾飞,随着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台湾开始从oem转向oDm,从台湾制造转向台湾设计,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台湾政府开始重视设计教育,在岛内的专科学校设立工业设计学科,培养现代工业设计人才,台湾现代设计教育从专科教育开始起步,到20世纪70年展迅速,由于台湾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工业升级目标的确立,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多,台湾政府教育部制定了“建教合作实施方案”的教育政策、鼓励支持“官、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机制,制造业与高校的产学合作进一步加强。通过“建教合作实施方案”,大学及学院有的通过政府机关的方式进行官产学合作,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师生双方都获得了资金、项目和实际的工作经验,企业也可以获得高校的技术支持和设计方案。随着台湾制造业从oem向oDm的转变,1973年,台湾教育部将专科职业教育司改为“技术及职业教育司”,大力发展高等技术教育,根据台湾地区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同时,劳动力高移的需要,采取了两个重大措施:一是控制专科学校数量的增长,提升办学质量;二是组建本科技术学院,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层次,构筑完整的技术教育体系。提出“技术教育应有更多弹性,并建立系统,直至与大学平行”的改革原则,在原来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一批技术学院,重点发展台湾工业急需的高等技术人才,在专业设置上以现代工业设计为主,商业应用美术设计为辅。1974年8月,成立了台湾工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招收四年制的学士学位学生,随后于1979年成立设计研究所,开设了工业设计硕士班,1983年开始招收工业设计博士班学生。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及产业向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社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多,台湾政府采取重大措施,将一部分办学基础较好与教学水平较高的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在教育体制方面,台湾的设计教育一直是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构建与普通高等大学平行的技术教育体系,形成了从职业高中、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与研究所,从中等、专科、本科到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完整的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教育学科体系。三、结语今天,我们正处在中国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转移,面对“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更应该重视设计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关键环节的构建,使中国从世界的“工厂”进一步成为兼有设计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贸易服务中心等多功能的世界制造业基地。工业设计是制造业发展的先导行业,由于工业设计在制造业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性作用,世界各国在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往往把它作为龙头,通过加速工业设计的发展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日本、韩国、我国的台湾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成功经验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正置身于设计教育的严重滞后与制造产业发展迅速的矛盾与冲突之中,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21世纪,通过对25年来中国设计教育的回顾与反思,强烈的感受到现代设计教育将是打造中国制造强国的原动力,只有从源头上去真正构建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的中国设计创新人才,积极参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才能在21世纪实现中国制造产业的真正崛起与腾飞。参考文献:[1]林衍堂、柳冠中.中国工业设计现状分析与对策[m].中国工业设计峰会论文集,2004.[2]袁熙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盖尔哈特・马蒂亚斯.1990-2005年的中国设计教育[J].中国设计在线,2005(8).[4]童慧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国工业设计20年反思[J].装饰,1999(1).[5]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6]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1999(3).[7]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4).[8]翟墨.批评包豪斯[J].美术观察,2003(1).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1引言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式学习而言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协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主要方式,教学改革不仅重视学习内容的更新,更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根据大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适应未来社会的新的学习方式是广大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在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和教学改革的全面启动环境中,我们认为探究性学习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的综合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鲜明特征之一是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解决属于学习的较高层次。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把问题解决列为有意义学习的第五级,仅次于创造性;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把“问题解决”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才能,教会其思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学生问题解决的水平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由于问题解决在知识掌握、运用和发展智能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已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念,根据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在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上,研究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具有积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2问题解决概述

(1)问题

问题是一种情境。通常可以间接地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难度取决于情境的复杂程度,问题虽然是多种多样,但所有问题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⑴给定。这是有关问题的描述,给定问题的初始状态;⑵目标。有关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问题解决就是要把问题的给定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⑶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如大学开展的设计性可以分为根据给定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设计或指定实验题目实验器材任选完成实验设计等几种设计性实验类型。学生要通过查找资料、研究解决实验设计。

(2)问题的分类

按照问题的结构特点,问题可以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指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充足信息,问题的解法相对确定,有正确的答案。结构不良的问题指学习者并不能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所有信息,甚至问题本身也可能是不清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没有唯一的“正确方法”。因此,这类问题的特征是问题解决的思路多样性和结论的不唯一性。

问题还可以按其他标准分类。从问题的内容来分,可将问题分为具体问题和抽象问题两类。从问题的性质来分,可将问题分为归纳结构问题、转化问题和排列问题三类。

(3)问题解决

关于问题解决有两种观点。传统观点认为,解决问题是指个人利用已有知识来处理新的情境,即把新情境概括到已经处理过的某类旧情境中,用处理旧情境的方法来处理新情境,问题就能解决。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人们在没有明显的解决方法的情况下,将给定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加工过程。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在加涅和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中指学习的最高形式即学生改组已有的知识、概念和规律,获得新规则或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策略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问题解决作为一种学习的高级形式,其结果是习得新的规则。加涅把通过问题解决习得的新规则称为高级规则。例如,在“水面浮硬币实验”中,由于表面张力作用,不同的硬币有些能浮在水面上,有些硬币则沉入水中,水中蜡烛或玻璃棒靠近浮水硬币时会相斥,该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与设计,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其教学设计流程,见图1:

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对液体表面张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高级规则的学习不仅可以通过问题解决,即通过发现形式习得,也可以通过接受的形式习得。新习得的高级规则又可以应用于新的问题情景解决其他新的问题。通常,问题解决的结果总是带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教学”法是以“问题系列”为特征的“五步启发式”教学法。其课堂结构为:创设情境,定向激励;设问启发,领会新知;回顾整理,明确结论;练习反馈,校正补偿;总结概括,深化提高。问题系列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阶梯式路标,通过问题系列把学生引向“探索学习”之路。通过提出问题(教师设计教学情景,使抽象的知识点都有丰富的载体)猜想建构明确目标讨论五个环节,既能解决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若在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同时,巧妙地设置问题,启发学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学会将理论用于实践,从而产生学习上的成就感。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可以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七个子过程,见图2:

4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收集素材、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其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流程见图3: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践性。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由师生共同提出,尽量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解老问题,解决新问题、解决难题、发现问题,构成探究性四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循环,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以多元智能的理念,设计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让具有不同认知风格和智能倾向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互补,让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成为他们协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相对优势智能的发展。近年来,高等学校大力开展的物理实验探究性学习属于问题解决教学范畴,将设计性实验定位于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研究适合大学生的积极高效的探究性学习策略以及模式,完善和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教与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标志设计创新能力启发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课堂讲评式教学法

标志设计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用简洁而独特的图形化视觉语言来传达特定信息的同时,也在向观者传递着美。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标志设计在观念上、表现形式上及设计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的更新加快与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标志设计的多样化、创新化的实现带来了便利。创新已成为标志设计的核心与灵魂,是促使其健康向前、良性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所谓创新就是创造与革新,就标志设计而言,就是要求标志设计具有新颖性,即不落俗套、前所未有,独特性,即别出心裁、吸引受众。因此,作为标志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支撑力量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就有责任顺应标志设计的这种变化与趋势,在教学中把各种只要能有利于培养学生标志设计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都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标志设计上的创新能力。依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经验的总结,我认为,标志设计教学中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和课堂讲评式教学法。这三种教学法互相穿插,互相补充,贯穿于整个标志设计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一、启发式教学法在标志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依照华中师范大学编的《教育学》所下的定义,是指“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学规律,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知识,形成能灵活运用的技能、技巧。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疑虑状态;“启”就是教师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尚未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一种疑难状态;“发”是教师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问题,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标志设计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从传统的“满堂灌”式的只着眼于现成知识的传授,注重通过教师讲演、示范和学生模仿注入式教学方法中解脱出来,充分运用启发式这一教学方法,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去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他们自主地积极思维,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生学习了标志的分类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后,就通过分析一些著名标志的设计过程及发展演变来启发学生的标志设计的思路,然后鼓励学生用主动的、批判的、灵活的、求异的眼光观察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并让他们不囿于教材上的命题去自主命题地尝试设计标志,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当地或网络上的各类标志的征集或比赛活动,让他们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在学生的标志设计实践过程中,教师在学生遇到瓶颈或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不失时机地加以启迪和诱导,增长学生的相关知识点,扩大知识面,拓展创新思维的能力与思路,从而达到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的要求。

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发现标志设计的课堂气氛更加活泼且有设计氛围,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学习的思路更为开阔,自主创新的能力也有长足提高。我通过标志设计教学实践发现,启发式教学法对标志设计这类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来说,非常行之有效,也符合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教育学研究表明,采用启式教学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因为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结构总是他过去学习活动的结果。

二、实践式教学法在标志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标志设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标志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设计实践中的创新能力。早在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建立之初就特别重视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实习工厂、实验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设计实践的机会。它主张培养既有艺术家般的创新才能,又有工艺技师娴熟技艺的新型设计人才。标志设计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实践式教学法来完成学生这一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

标志设计教学中的所谓实践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具体的标志设计案例(这里所说的案例,可以是社会上的商业设计,也可以是教师拟定的模拟设计),让学生独立自主进行设计实践,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与平台,使学生在设计实践中进行各种解难释疑的设计尝试活动,从而达到将自己所学的设计知识应用于解决标志设计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实践式教学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走出狭隘封闭的课堂,在设计实践中煅造自己的设计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有益于学生从这种亲身体验、强调过程、突出开放的实践教学情境中积极融入社会。学生在解决设计问题的实践中学会主动捕获知识、迁移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如在讲到标志的创意与设计教学内容时,我通过精心组织与设计好设计的课题,让学生带着实践任务进行学习,而教师在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只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及评判者的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好、搭建好一个标志设计的开放平台与实践环境,让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设计实践的过程中,促使每个学生真正动脑、动手创造性地解决标志设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达到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亲自操作的目的。教师只是在这个过程里为学生遇到的难题与问题提供引导与建议,而不再是在讲授式教学中的占完全支配与领导的地位。通过该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对标志设计知识的学习能够达到有目的、有条理、有兴趣、有需求、有效率,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实战经验。

三、课堂讲评式教学法在标志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未来对标志设计人才的要求是具有包含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要培养这种综合素质,非一日之功,也非临阵突击一段时间能奏效,必须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逐步训练、培养与加深、巩固。在标志设计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与实践式教学法可以直接提高学生在标志设计方面的知识积累、经验获得、技能提高及创造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而课堂讲评式教学法则有助于对这种创新能力进行巩固、加深与拓展。

在标志设计中,所谓讲评式教学法,是指包括学生的自评、学生间的互评及教师的点评相结合的一种综合型教学方法。其内容可以是设计理论、创新思维的探讨,也可以是具体标志作品的创意、表现形式、表现技巧与手法的分析与评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检验和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标志设计应符合的基本原则及如何设计一个优秀的标志。同时,也有利于较全面地培养学生解决标志设计问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表达的能力及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多年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通过讲评式教学,对学生在掌握知识学习的程度,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高其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非常有益与有效。在具体的标志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针对某一标志设计的教学课题组织好讲评内容的主要提纲。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标志习作或实践性标志设计进行自我讲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标志作品,把其对知识的理解、设计的思路、标志设计的认识和具体设计过程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及设计的表现技法讲授出来。学生的自评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知识层次、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应用程度。再次,让学生之间对各自的标志作品进行互相评介。通过学生彼此对对方标志作品的创意构思、视觉形象、标志寓意、表现手法、表现技巧等诸方面做出评介,讲出该标志的优秀之处、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通过互评,学生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探讨。当然,这种互评不能是信口开河的、随意的、盲目的,而是必须遵循一个优秀标志设计应具有的一些基本规律,如简洁、易识别,新颖、独特,表现形式恰当,制作规范、精美等。根据上述原则,学生在互评中,既评介了他人的标志作品,又让别人评介了自己的标志作品。通过这种互评过程,同学们会受到很大的启发,开阔了视野,巩固了知识,激发了创新思维的灵感,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及他人作品的优劣之所在。从而,为以后的标志设计实践增加了信心与学习的热情,把在互评中收获的知识及感受融入到了下一次标志设计中去,使自己的标志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巩固与提高。最后,教师在学生自评与互评的基础上作出具有针对性的点评。教师结合标志设计理论与经典标志设计案例赏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自评、互评及标志作品本身做出客观而恰当的评价。在教师的点评,不仅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优劣与否,更重要的是疏导和诱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全面的、具有真知灼见的眼光来处理标志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的创新处理能力。

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重置。教师已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角色转变为一个知识、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者的复合型角色,成为了教学课题的策划者、组织者和调度者。学生也由从前的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角色,转换成为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参与者和主导者。课堂讲评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主动参与和主讲者的锻炼机会。由于要面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总希望向他人展现出自己独特、新颖的想法和更加完美的自我,因而会在课外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准备及消化课堂上的内容,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这如同在课堂上引入了一个竞争机制,激励每个学生都充满激情地向前奔,谁也不甘落后,最终结果是大家都在这种相互对比中在设计思路、表现技能、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得到综合提高。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标志设计教育要面向市场、面向世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理论知识面广、设计技能扎实、创新能力强的标志设计人才已刻不容缓。标志设计需要综合素质全面的创新型现代人才,这就决定了标志设计教育必须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有效的改革,为拓宽标志设计视野的广度向培养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思想张力的创新型人才目标迈进,使标志设计教学更好地适应现代标志设计发展的趋势。

标志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最为精炼的设计门类,它与其他门类的设计和绘画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更注重原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通过前面对标志设计创新能力培养极为有益的几种教学方法的分析与探讨可知:启发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和课堂讲评式教学法在标志设计教学中配合使用、相互补充,对如何强化培养学生以独特的、创新的思维方法深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用新颖别致、简洁大方、准确鲜明的设计表现语去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有着非常重要、有效的作用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2]张军.标志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