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理教学经验分享十篇地理教学经验分享十篇

地理教学经验分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4:46

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1

采访: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

常州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906年。百年来,虽然校名几经更迭,但学校一直秉承“精勤”的校训,朝着“办一所与时展同步、具有分享文化特质和‘常州实小’品牌的省内外著名学校”的目标迈进。2011年6月,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吸收了常州市平冈小学、钟楼实验小学的加盟,这将有力促进区域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在取得诸多全国、省、市荣誉的基础上,常州实小正在不断丰富分享教育内涵,建构分享文化,为造福一方百姓而不懈努力。

杨孝如:感谢杨校长接受我们的采访。经过七年多的思考和实践,“分享教育”在常州实小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但据我所知,当初提出“分享教育”时,还有一些不同意见,认为实小在百年历史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似乎没有必要再另起炉灶搞“分享教育”了。我很想知道,“分享教育”是另起炉灶吗?

杨文娟:提到这个话题,我要向您简要介绍一下常州实小的校史,因为我们提出“分享教育”正是在把脉学校办学历史与文化传统过程中总结、提炼而成的。

常州实小创办于1906年,当时叫粹化女学,至今已有106年历史了。在学校10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发现实小人一直都在开拓、进取、大胆地实验。比如,在课程教学上,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实小高年级就曾试行过道尔顿制教学法,在实验过程中普遍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学校还是常州市第一个实施苏联新教学法“凯洛夫教学法”的学校,当时前来参观、学习的兄弟学校络绎不绝。再比如,在教育科研方面,学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设有“研究部”,相当于现在的“教科室”。研究部不仅在校内开展教学研究,还定期收集当时的武进县各校在教学上所遇到的困难问题来研究。当然,你可别以为学校只注重在课程、教学、研究方面做“先锋”,其实,实小历史上德育方面也有大胆“实验”。学校曾推出过“训育制”,进行“公民的体格训练”、“德行训练”;学生自治组织定名为“粹化市”,凡是本校同学都是粹化市市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养成服务团体的精神;学校在全市第一个成立了少先队大队,开展了全市第一个少先队观摩活动,全区都派老师代表观看。

细细读读这些校史,我们在倍感自豪的同时,不得不慨叹“实验小学”名符其实。一项项“实验”其实就是甘当先锋的最好诠释,也是对“粹化”的最好实践。

根据校史记载,当初之所以以“粹化”为校名,就是想追求“精粹”、“纯粹”。也正因为如此,我校的校训是“精勤”。“精勤”的主要内涵可以用三个词语来表达。第一个是精诚合作。实小人始终坚信,“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样,“合作”成为学校一直坚持的发展方式。这样的合作是真挚的,是诚恳的,是无私的,所以就有了“抱团”发展的良好传统。第二个是精益求精。这是实小人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精”就是追求完善,讲究专业精通,“求精”则是求发展,求更好。“好了还要好”,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永无止境的目标追求。第三个是业精于勤。怎么才能有“精通专业”的水平与境界呢?只有勤奋,勤勉。实小人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以,不会偷懒,不会投机取巧,凡事讲究实实在在,诚实劳动。

我知道你想问:这样继续传承与发扬下去不是挺好的吗?怎么又会想到提“分享教育”呢?其实,“分享教育”与学校的“精勤”文化传统看起来好像是两回事,事实上是密切相关的――

没有“业精于勤”积淀的深厚底蕴,没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又怎么甘做探路人,“辟一条分享之路”?这使我们想到了“我拿什么给人分享?”之问。

没有“精诚合作”,又谈什么共同进步?小组合作法在实小的多次实验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可以这么“实验”,教师更应当“团队合作”。于是便有了“我怎么与人分享?”之问。

没有“精益求精”的姿态,是看不到“比自己更高大的山峰”的。正因为“好了还要更好”,所以,实小人要虚心好学,纳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让自己更完善。“我分享别人什么?”是第三问。

在寻求这“三问”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就有了“分享教育”提出与研究的起步。

杨孝如:看来,“分享教育”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分享”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再提升、再建构。不过,我还有一个担心,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哲学和教育主张,但不少都缺少教育理论作为支撑,有的甚至还跟教育的基本精神相违背,根本经不起推敲和追问。你觉得,“分享教育”能够经得起追问吗?

杨文娟:你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我们在研究之初,也受到过质疑,自己也彷徨过。但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一一释疑,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自信地说:分享,扎根于教育土壤,又服务于教育实践。“分享”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第一,分享在漫长的教育史中有迹可循。孔子创办私学,倡导“有教无类”,“布学于四夷”,宣告了“学在官府”历史的结束,打破了氏族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这是强调文化成果应该由人类共同分享。《学记》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是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经验的分享。陶行知先生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所以,“必须以个人的经验来吸收人类的全体经验”。翻阅中国教育史,这样的说法还有很多,“分享”作为一种理念,是得到古今中外教育大家认同的。

第二,分享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从这个说法中可以看出,日常的教育教学就是教师跟学生分享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情感等等。当然,这种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的分享现在看来已经显得比较落后了,走进新课程的课堂,我们看到的是合作、对话、交流、互动……这样的教育教学,就不仅仅是教师跟学生的分享了,而且还有学生跟教师的分享、学生跟学生的分享、教师跟教师的分享,甚至是学校跟社会的分享。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分享其实是理解日常教育教学现象的一个视角,它一直存在于我们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

第三,分享与教育存在内在联系。什么是分享?在不断对话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做出了对“分享”的解读:主动和别人共同体验、创造、享受彼此的经验、思想、幸福等。它是一种理念,是以开放的心态一起去经历;它是一种策略与方式,是彼此主动合作、接纳、创造,从而主动去学习、交往和生活。什么是教育?我们都知道,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分析教育的这两个经典定义,我们发现,其中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影响”。教育拿什么去影响学生?当然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教育怎么去影响学生?强制灌输当然不是最好的路径,最好是在师生平等交往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主自觉、乐在其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合作、交往、对话,共同分享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快乐旅程。

杨孝如:看来,“分享”和“教育”这两个概念之间果然有着本质上的联系。但是,“分享教育”一定不会是单纯的、机械的“分享+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你们怎么理解它?

杨文娟:是的。关于这个“分享教育”的理解,还有一段争论呢。第一种理解,是作为偏正结构的“分享的教育”。这种结构的分享教育就跟素质教育、情境教育等一样,是指为让主体获得分享的意识、能力、水平、品质等而实施的教育。它的落脚点是“分享”,“教育”是为了实现“分享”。第二种理解,是作为动宾结构的“分享教育”。这一结构的分享教育就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等一样,是指让主体主动地去分享教育的精彩、精华。它的落脚点是“教育”,“分享”是达到“教育”的方式。我们所认同的是作为偏正结构的“分享教育”,也就是把分享教育理解为一种指向分享的教育范式。我们对分享教育有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分享教育是基于经验分享、知识能力共生、实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一种教育范式。有一点我想特别说明一下:分享教育是一种校本化的教育范式,它和常州实小的发展实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研究和实践分享教育,就是把“学会分享”作为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与竞争、学习与创造,形成分享的共同体,从而促使师生主动提升,走向文化自觉,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在剖析学校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时,常州实小人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要主动丰厚自己,要更加开放,要更善于张扬自己的个性。提出“分享教育”正是“对症下药”,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展开研究――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有实小人都应“厚积薄发”,要在“拿什么给别人分享”的反思中认识到自己的欠缺与问题、短板与漏洞;要在“分享别人什么”的追问中学会虚心接纳、开放吸收;要在“怎么与别人分享”的思考中积极进取,研究策略,善于学习,乐于分享。归结起来,我们分享教育就是要求师生既要学会从别人那儿去分享,也要主动拿出东西来跟别人分享,我们把它形象地概括为“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

杨孝如:“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这个表述很形象,也很有意思,你们是怎么提出这两句话的?你们又是怎么理解这两名话的?

杨文娟:这样的“属于自己的句子”最早可是我们老师提出来的哦!不过,当初提的时候还“懵懵懂懂”,直到我们的部级课题“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的成果专著《学会分享》即将出版,我们请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先生给专著写序时,“意外”地得到了杨院长对这个句子意味深长的解读,那时的我们才豁然开朗,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惊喜与激动!

对于分享教育,我们一直试图用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句子进行表述,以便师生好记,也好传播。例如,“我们分享,我们快乐,我们成长,我们超越”成为我们的行动口号,“给每个学生一段难忘的分享经历”是我们的课程理念,“增强分享意识,提高分享能力,形成分享品质,倡导分享精神,营造分享文化”是我们对“分享团队”评比的基本条件等,但总觉得表述得不够全面,准确。当有老师提出“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时,我们把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吸纳”与“分享”上,认为这是在解决“我拿什么给人分享”的问题。可当杨院长的解读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有了顿悟!在杨院长看来,“分享文化最主要的价值观就是基于‘人人’、‘个个’,就是相信每一个师生在分享方面都有、能、会”,“分享文化的核心,就是在真正意义上走向了以人为本,以每个人的发展为本”。杨院长引导我们对“吸纳”和“分享”、“树”和“源”、“人人”和“个个”、“都是”和“成为”等对应的词做出校本化的解读,于是,便有了我们对这句话的校本理解。

第一,这句话是针对我校特有的分享文化的建构。“吸纳”是有选择地吸收与接纳,也有海纳百川的意思,表现的是我校师生虚心好学、如饥似渴的终身学习理念。在“吸纳”的同时,也有“分享”的要求,要能如星星之火一般去影响带动一大片,充分彰显百年实小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与放大。

第二,这句话是针对学校校树百年银杏与百年的办学历史。常州实小有一棵180多年的银杏树,这棵校树告诉我们:实小所有的师生应该像古银杏一般,越是根扎得深,才会越枝繁叶茂。百年办学历史必有“源头”、“根脉”。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个现在的实小人都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所以要树立标杆,成为名师,勇当“源头”。

第三,这句话是针对学校的培养目标。实小历史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有“厚基础,有特长”的要求。所以,“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具备特长”是高一级学校对实小毕业生的普遍评价。这样的培养目标是基于“人人”、“个个”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这与素质教育要求完全一致。

第四,这句话是针对学校长远发展中教师的重要地位。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发展。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断充实、丰富并完善自我,多向先进学习,无论是师德修养还是专业素质,要永不知足,追求卓越,所以“都是”是普遍要求,无一例外。同时,教师要有“人人都成为好教师”的愿望与行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起到辐射、示范、引领作用,真正彰显知名学校的风采。但是“成为”毕竟是一种期望、方向,不可强行要求。所以“都是”、“成为”也是特别用心的期待。

杨孝如:提出一种校本化的教育哲学不容易,但要把它落到实处更难。我更关心的是,你们主要采用了哪些途径、哪些平台,让“分享教育”由美好的理念转化为美丽的现实的?

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2

心理健康教育课最大的特色在于活动、体验和分享,尤其是分享环节,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最具有“心理味”的环节,也是决定一节心理课成效的关键要素之一。所谓分享,即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分享经验、表达感悟、表露内心,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同一班级的学生大都是在相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他们的经历和心理结构都会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通过个体自我体验的分享,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唤醒其他学生的意识活动,进而生成对某事或某物的意义,或形成联想、领悟。其次,个体分享自己体验的过程也是强化自我体验的过程。在分享的过程中,如果分享者的体验与他人的体验相一致,就会巩固和强化个体的体验。再次,分享能够促进课堂互动。少数学生的分享行为会催生其他学生分享的情感和欲望,进而推动其他学生分享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自我开放的行为产生。最后,受享者把分享者的体验吸纳进自己的心理结构中,能够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体验,把原有的感受和理解升华为联想和领悟等。总之,分享能够唤醒、强化、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目前,国内江苏省等一些省份已经统一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在心理课上营造积极安全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分享的积极性?”这是很多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和难题,笔者经过四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的实践探索,总结梳理出一些提高学生在心理课上参与分享的主动性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教师示范卷入并自我开放,营造心理安全感

良好的辅导关系是学生分享的基础。充满信任、理解、接纳、真诚和民主的辅导关系,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安全、自由的气氛中,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会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促成体验的产生。为营造具有心理安全感的课堂环境,心理教师需要在一开始就说明,心理课上所有分享问题的答案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要是自己经过认真思考的真实的回答就是我们期待的最好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回答的内容其实并没有对或错,降低学生的被评价焦虑。另外,必要的时候,心理教师应适时、适地、适度地开放自我,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的卷入示范和适度自我暴露会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真实的、真诚的心理教师,从而减轻心理防御。一方面,教师的这一行为会使学生认同和效仿,进而促进其一定程度的自我开放或分享行为;另一方面,也为一些不是“不敢说”、而是“不会说”的学生提供了榜样示范。

二、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建立合理的课堂考核机制

没有任何考评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心理课也是如此。然而心理课的评估并不像其他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科一样,可以用量化的、标准化成绩测验评估考核,对于学生的情感和道德行为表现,可以采用案卷分析、观察法等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进行评估。其中,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就是一个可以被直接观察评估的指标之一。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心理委员是班里心理健康教育的桥梁和中介,心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请他们记录下每节课班里积极参与和分享的学生的名单和次数,并详细注明哪些是主动回答的,哪些是被动的,同时也标记出课堂中一些存在明显的挑衅和破坏课堂的学生信息,并告知学生期末结束后会把这些信息反映在个人的综合素质成长评价平台上,这不仅是一种考核,也是一种间接的引导。

三、充分运用强化,及时给予鼓励

但凡班里出现第一个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先不管其回答的内容如何,应就他积极主动参与的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其他学生自然感受到替代强化,一旦话匣打开了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气氛也会越变越好。

心理课应该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应是无时无处不体现着心理特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成长中的问题,其中,积极主动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心理素质,勇于表达和善于表达自己也是心理课上应该引导的学生行为,而不是为了分享而分享。表达的内容固然重要,表达的形式也不容忽略。

笔者在新学期“适应新环境”一课中曾使用过此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中,在分享“进入新学期,都有哪些感受,自己预想的高中生活和现实体验过的高中生活有哪些自己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吗”这一问题时,一位学生回答,内容条理清晰,思路敏捷,作为心理教师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内容前,先就该生的勇气和态度给予了表扬和肯定。

四、利用承诺与监督,建立信用机制

笔者在每节心理课前,都在第一张幻灯片中向学生展示出心理课的课堂守则――积极参与、开放自己、尊重他人、真诚表达等,并作如下说明:“这几条原则字数不多,虽然看上去比较简单,但是真正能够做到还是需要个体具备一定自律能力并付出一些意志努力的。”接下来请学生自我评估当下的状态,是否可以及时调整,做到以上几点,当大部分学生大声说出“能”的时候,就做出了对心理课的承诺,这个承诺旁边的同学是听在耳朵里的,是经过见证的,当后面的活动体验环节结束,进入分享环节的时候,就是他们履行承诺的时候,“你是一个诚信的人吗?现在是你履行课前承诺的时候啦!”这时,一些真诚守信的学生,尤其是刚才大声承诺的学生会勇敢地举起自己的手分享讨论成果。

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3

1.缺乏知识共享意愿。

在武警院校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教学资源个人主义”,很多的武警院校教员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占有者,往往将自身独立获得的经验、专业知识看作是升迁和竞争的本钱,不愿和其他教员分享,仅有个别转业的教员愿意将自身多年的教学科研的经验成果拿出来分享给其他人。虽然院校通过定期组织教员集体备课,学术交流等方式鼓励教员们积极分享知识成果,可以说为共享知识成果搭建了各种平台,但是部分武警院校的教员依然不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尤其是把实践经验拿出来分享,这些问题必然导致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提升缓慢。

2.忽视隐性知识管理。

对于武警院校教员来说,蕴藏在其头脑中的关于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等经验性的知识是其所有知识的精华,也是主宰与决定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提升的主要力量。武警院校教员知识的增长主要是对于武警院校教员个人经验进行不断反思的过程,撰写教学反思是武警院校教员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发现,一部分教员认为教学反思有必要,但是总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放弃教学反思,还有部分教员认为教学反思是多余的,因此,能够自发进行教学反思的武警院校教员为数不多,这种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的忽视最终会成为制约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提升的瓶颈。

二、武警院校教员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专业素养的途径

1.管理显性知识促进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武警院校教员专属的基本知识包括专业学科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这些都属于显性知识,它们都是由以下各内容组成的,包括教材、辅助材料等图书资料;论文、专着及教案;个人知识积累所需的各种文件和相关多媒体资料以及管理系统等内容。这些都是武警院校教员知识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因此,一是建立武警院校教员个人专业及相关知识数据信息库。数据是信息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数据,武警院校教员才能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形成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那么掌握了信息的武警院校教员再加入个人在教学科研中的经验判断就可以变为知识,然后对凌乱的各种材料进行分类整理,以文档化或电子化的形式存储起来,逐步形成武警院校教员的教学档案,并采用较为有效的搜索方式,然后在今后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从而来提升武警院校教员的专业素养。二是完善武警院校教员的知识结构使之趋于完整和有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武警院校教员教学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设计制作实用的教案课件,收集归纳教学科研信息资源,集体备课攻关教学难题,观摩优质课教学比赛,外出参观访学调研、学术科研交流等方式来丰富完善教员的知识结构,就可以有效地提升武警院校教员的专业素养,与此同时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反过来对知识管理能力的提高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2.管理隐性知识促进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武警院校教员知识素养提高的障碍不仅仅在于新知识的获取数量,还在于武警院校教员隐性知识是否能够成功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它也是反映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这种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中,难以用文字表达、交流和共享。实际上,隐性知识并非不能表达,只是表达起来不像显性知识那样一目了然,它往往是零星破碎、主观性的,甚至可以说是随意的,更像是一种片断。因此,要想有效解决该类问题、实现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来实现。一是准确把握反思重点。教学反思是以发展教员为直接目的,要求武警院校教员自觉地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的审视与分析,用文字进行概括,警示自己,改进教学,并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教学反思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然后创造性地去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有效反思使自身得到发展。二是合理运用反思策略。要把反思所得的感悟记录下来,并定期整理教学反馈笔记,形成“教学日记”、“心得体会”等。并有针对性地记录一些对特定教育事件处理的案例,然后对该类事件进行反思和展开全面的分析,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与教学理论进行相互印证,不断反省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异,用教训鞭策警醒自己,用经验指导今后的教学科研,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从而推动个人素质的提升。

3.分享各类知识促进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4

关键词:教师知识管理;知识分享;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引言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对于专业教学知识的持续取得、储存、分享、运用与创新的过程。[1]大多数教师由于缺乏对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管理的能力,在漫长的教学岁月里,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从事错误的教学。为了让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对其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资产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笔者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收集了大量的研究数据,深入了解了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策略。

教师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知识管理处于无意识状态

在网络问卷中,教师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没听说过和不知道具体含义的占了76.7%,仅有1.4%的人听说过,并对其涵义比较清楚。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知识欠缺。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传授知识,教师们虽然缺乏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导,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个人知识管理已经渗透,也就是教师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自发地去管理了知识。

2.教师个人知识零散无序

虽然教师在潜意识中认为,能够对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管理,但这仅仅停留在无意识的自发状态。对于最基本的知识归类和储存,很多教师都感到不知所措,零散无序。当要用到某方面的知识时,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查找,很多时候要找的知识又突然不知去向,不能有效地将自己所需的知识及时提取出来。

3.教师分享知识意愿低

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在中小学中存在较为普遍的教学“专业个人主义”。教师将自身独立获得的经验、专业知识看作是升迁和竞争的资本,不愿分享。虽然学校提供了很多机会,也会给愿意分享知识的教师一定的奖励,但很多教师不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实践知识进行分享。

4.教师缺乏实践性知识的管理

对于教师来说,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蕴藏在教师头脑中的有关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等经验性的知识才是教师知识精华的部分,也是主宰与决定教师专业行动的主要力量来源。[2]对于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最主要的就是管理隐性知识。教师知识的增长主要是对于教师个人经验进行不断反思的过程[3],撰写教学反思是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

教师知识管理的策略

1.利用知识管理工具分类整理知识资源

教师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拥有大量的知识,但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教师普遍缺乏知识管理的意识和指导思想,其拥有的知识资源处于一种零乱、无序的状态,在关键时刻得不到有效利用,甚至造成知识的流失。为了解决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教师应按照个人实际的需求,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有序化处理,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组织、存取,达成知识积累,以便在使用时及时搜寻、提取想要的知识,提升显性知识的价值。

借鉴知识管理中的编码化策略,首先要对教师的知识进行编码,即将教师的教案、教材、教学计划、学习手册、专家讲学、期刊、视频和音频等教学资料收集起来,进行分类和整理,以文档化或电子化的形式存储起来,逐步形成教师的教学档案。在进行文件命名时应遵循简单明了、见名知义的原则,可以辅以数字编码、时间、来源等。这样就方便了信息资源的分类存储、查找和操作,也可避免因时间推移和遗忘而导致的混乱管理,造成大量时间和资源浪费。另外,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知识管理工具,如iSpaceDesktop、inota、mindmanager、Blog、RSS、360doc个人图书馆等支持教师进行知识管理。

2.提升知识分享的意识

从知识管理的公式可知,知识分享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知识管理界关注的领域之一。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能够获取、整理知识资料,更要注重去分享显性、隐性知识。分享他人的知识也是个人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对教师而言,“教辅资料”和“教学设计”是以内容导向的显性知识,“实践课堂”是以过程为导向的隐性知识。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教师出于多方顾虑,比较愿意分享“教辅资料”和“教学设计”,而不愿意与同事分享“实践课堂”和撰写的经验反思。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但知识分享是一个双赢的模式,如果自己不主动去分享个人知识,久而久之,也很难分享别人拥有的知识,这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思想,在教学中,加强人际沟通,多与同事分享知识和经验。另外,如果教师出于竞争,不愿意在本校进行分享,那也可通过其他途径与外校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获取更多的知识。网络也是知识分享的重要平台,教师要利用好网络平台,积极分享专家和优秀教师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同时也要无私贡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3.基于反思挖掘隐性知识

教师的知识主要由内隐的、个人的、实践的和具有一定情境性的隐性知识组成,很多学者认为这种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中,难以用文字表达、交流和共享。实际上,“隐性知识并非不能表达,只是表达起来不像显性知识那样逻辑严密、一目了然,它往往是零星破碎、主观性的,甚至可以说是随意的,像是一种文字片断(notes)。”[4]借助反思性的教育叙事,教师可将在教学中发生的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积累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也对自身存在的隐性知识进行修正和重构,使这种片断式的、隐性知识进行整合、管理,将其系统化、显性化,使知识的传播和分享成为可能。

撰写反思性的教育叙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撰写教育叙事时,教师要充分体现反思的理念,不能仅仅是课堂教学、教育故事的简单的平铺直叙的描述,而要采用“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在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呈现事件发生的过程时,要适当地融入个人情感、态度、动机和观点。

结论

知识管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教师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给出了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策略。教师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借鉴相应的策略,做好知识管理,提升专业技能。教师知识管理也会受到学校的办学理念、氛围、行政规章制度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层面也要从规章制度到理念及具体的硬件设备等方面为教师知识管理提供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金玉芝.小学教师的知识管理——个人与组织面向之分析[D].台湾:台北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2001.

[2]岳亚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Yu-HaoKateLin,mingDao.teachers’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theoreticalFoundationsandBuildingBlocks[DB/oL].http://.uk/docs/LinYHK.doc.20,2011-11-02.

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5

在经历了规模与数量的扩张后,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现代工业中心的十六个实训基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重硬件而轻内涵”的现象,产生了资源结构性矛盾。例如,部分实训基地的设备利用率较低,共享度不高,共享面不宽;教学质量依然停留在实训基地建设初期的水平,已跟不上新时期实践教学的需求;部分实训基地功单一,除了基本的实训教学功能,在生产、培训以及社会服务功能方面有所欠缺,制约了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在实训基地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最终促使实训基地建设实现质的飞跃[2]。

二、内涵建设及发展途径

实训基地的内涵是指人们对于基地本身现有的设备、管理、环境和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认知感觉,是反映一个实训基地本质属性的总和。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首先要体现出其共享性,要不断提高共享程度,扩大共享范围;其次,内涵式发展的实训基地是将课堂向企业、社会的延伸,将行业要求、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与学生的实训紧密结合,让学生感悟作为一名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体验职业道德活生生的内涵。同时也使教师加深对实践的认识,提升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3]。

(一)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充分共享

“资源共享”是共享型实训基地的本质特征。要提高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共享度和共享面,关键在于如何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这里所说的共享度,是指园区内实训基地承建学院与非承建学院在基地使用上所占的比例;共享面是指参与实训基地共享的学校、企业等单位的数量和规模。1.提高共享度。首先要充分挖掘实训基地的现有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让尽可能多的园区高职院校师生了解实训基地的设备和仪器并开展实训教学,提高设备利用率;开发第二课堂,将较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对园区内高职院校师生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全面开放,在不影响正常实训教学的情况下,有效组织和管理第二课堂,突破校与校之间的地理界限,为更多教师和学生提供先进的学习环境和条件。2.扩大共享面。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设备为企业提供生产;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用工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展员工培训;将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先进设备、仪器组织起来建立创新实验室,并向企业开放,为企业进行科技研发提供平台。

(二)营造企业氛围,加强文化建设

实训基地的文化是指在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方面的整体形象,主要包括环境和设备体现的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体现的管理文化以及教风和学风体现的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其核心在于实训基地的企业化,即将企业的环境、企业的管理和职业理念融入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中。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包括实训用房的建筑、装饰与布置等方面。要充分利用室外墙壁、走廊、门厅等场所布置实训室的名称与标牌、工作场景和任务介绍、师生的工作成就、先进事迹介绍、师生创作作品的陈列等内容,展现基地成就;在室内,恰如其分地布置学生实训(验)守则、操作规程、安全警示、励志用语和安全设施等,营造浓厚的生产场景、教学环境、职业文化氛围。2.管理文化管理文化包括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等内容。树立为人才培养、师生学习服务的思想,引入企业管理理念,模拟企业生产制度,制定客观、可行、具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要科学有效的反映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为应用型、创新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制度应具有人性化、严肃性和权威性,不能成为流于形式的空泛口号。3、精神文化实训基地的精神文化是由教风和学风体现出来的师生共享的价值观、行为观和文化观。教师要从传统的理论教学课堂走进企业化的生产现场,传授实际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学生应能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学习真实的企业工作技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双师型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教师同时也是专业实训指导教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教师与实验员合二为一的双师型人才[4]。要求实训教师不但要参与科研搞好实训教学工作,拥有教师系列职称证书,还要有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拥有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或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一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实训师资队伍。1.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了解了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利于日后教学、育人。教师下企业时间至少半年以上,决不走过场,切实起到一线锻炼效果。同时,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2.直接从企业招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等高职称高技能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到学校,或者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退休的老工人、老师傅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和教师资格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

(四)注重运行效益,实现持续发展

彼德•圣吉说过,要用教育的理念改造企业,要用企业的理念改造教育。建设内涵发展型基地关键是吸取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建设与运营基地,关注效益与成本。通过管理创新,责任经营、实现基地增值[5]。1.引入市场机制,多元投入。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中,现代工业中心、学校与企业可以成为互惠互利、相互依靠的战略合作伙伴。这既是产教结合的要求,也是基地实现规模经营,扩大实力的内在需求。2.围绕生产服务,走向市场,实现资源再生。一方面可以通过股份、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经营基地,按照企业模式运作,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培训以及产品的技术实践,教师在服务实践中初步掌握生产制造技术,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订单式”服务,充分利用共享型实训基地的优势,承接企业产品订单,开展产品加工,使正常的材料、能源消耗转化为产品的价值,由原来的单纯的消耗性实训向生产性实训转化,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生产意识、质量意识,并为基地创收。

三、结束语

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6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参与-体验式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不断增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教育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培养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水平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相关教育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具体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然而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还是停留在传统知识传授式的培训基础之上,存在着培训观念落后并与培训方式相脱节、忽视教师的主体性、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缺陷。针对上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中存在的不足,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构建出了“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努力探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理论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涵义

“参与-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培训教师通过与受训教师之间进行人际互动,引导受训教师进行内部的人际沟通与经验分享,从而促使受训人员获得心理辅导理念与技能的培训方法。在该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发疑问、促使成员之间积极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与情境相关的专门知识作为指导。受训教师通过对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反思、体会并领悟这些理论,最终将其转化为个人化的理念和技能。

二、“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特征

“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充分体现了受训教师“主体性”和“参与性”的特征。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不再只是带着耳朵和笔记本的被动听众和记录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在培训教师的引导下,受训教师积极发挥自身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主体参与作用。

“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突出培训的情境性和体验性,是指通过创设各种与受训教师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受训教师获得新的体验,积累情感体验,完成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参与-体验式”培训还充分考虑到了受训教师的情感因素,重视受训教师的情感体验。受训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调动自己情感因素,并在培训教师以及受训教师之间通过互动进行情感的交流。情感因素加深了受训教师在培训中的卷入程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保障了他们对心理辅导理论和技能的有效学习。

“参与-体验式”培训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克服了以往传统培训方式只重理论或理论与技能脱节的弊病,有效地保证了受训教师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使受训教师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最终形成个人化的心理辅导理论。

三、“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基本过程

“参与-体验式”培训是一个以问题为起点的五步递进式循环过程,即以对问题的探究与澄清为起点,经历情境设置与体验、尝试辅导与实践、经验交流与分享、辅导理念与技能五个个性化阶段。

第一阶段是问题探究与澄清阶段,是让受训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分析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并对自己进行设想,进而形成计划的阶段。培训教师要引导受训教师主动参与到培训中来,让受训教师考察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动机、澄清问题(理解心理辅导实质)、制订计划、确立目标。

第二阶段是情境设置与体验阶段,是通过情境设置让受训教师发生观念冲突并产生情感体验的阶段。受训教师在这一阶段中依次经历了置身于具体情境中、激活原有知识和观念、新知识与原有观念产生冲突、体验心理辅导过程以及对辅导活动的开展作出计划等过程。

第三个阶段是尝试辅导和实践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受训教师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尝试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能解决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受训教师解决学生的日常问题与学习问题是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来进行的。受训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以反思日记的形式,写下辅导的体会、感受、心得以及不明白的问题,并不时对自己作出评价和提出要求,再通过查阅资料或寻求同事与专家的帮助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阶段是经验交流与分享阶段,这一阶段是受训教师进一步澄清问题、考察并理解心理辅导的方式和策略、激发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交互作用、团体互动相互观察学习、反思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并进一步增强体验和分享经验的过程。在受训教师积累了一定的辅导经验之后,以开展心理辅导研讨会的形式,让受训教师报告各自的辅导经验,并互相交流和分享彼此的经验。

第五阶段是辅导理念与技能的个性化阶段,这一阶段是受训教师经过自己的实践和行动研究后,再进行考察与反思,把所学的理论与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理论与技能,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技能。受训教师分组研讨心理辅导实质和价值,在团体互动中反思适合自身特色的辅导方式和策略,计划和实施心理辅导的研究课题,撰写心理辅导专题研究报告,并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自我理论体系和提高技能。

四、“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策略

为保障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参与-体验式”培训可采用以下培训策略。

1.积极引导,主动参与

为了激发受训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培训时从创设与受训教师实际相关的情境入手,引导他们思考这些与他们日常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先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把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培训内容中来,再一起进行理论和技能的探讨和学习。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脑力激荡,师生、生生对话,互动分享等方式,让受训教师的注意力和兴趣始终围绕所培训的内容,并始终保持高度的积极性。

引导受训教师主动参与,一改传统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的单向交流模式,形成了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形成活跃、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情景,还可以将受训教师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现出来,有利于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以及受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使他们都能在反思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2.创设情境,充分体验

在传统讲授式培训中,单向传递通常采用灌输的方式,很少涉及受训教师的认知感悟和情感体验,这就容易打击受训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参与-体验式”培训强调关注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感悟和反思内化等心理活动。在该培训中,受训教师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因素,积极地参与到培训中来。

3.交流互动,经验分享

“参与-体验式”培训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的形式,采用自我表露、头脑风暴等方法,让受训教师在交流和互动中充分分享彼此的经验,不仅分享以往的辅导经验,而且分享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新的体验;不仅与其他的受训教师进行经验的分享,还与培训教师进行经验的分享。经验的分享有利于受训教师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并在反思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达到使受训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目的。

4.现场演练,促进应用

“参与-体验式”培训的目标是让受训教师掌握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能,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理念和辅导技能。要达到形成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理念和辅导技能的终极目标,就需要受训教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融会贯通,并在应用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5.运用反思,整合经验

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2.005

explorationandResearchonmechanismofLaboratoryopening,

Sharing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Background

――anexamplefromLightandLightingprofessionalinLishuiUniversity

SHiSuguang

(CollegeofengineeringandDesign,LishuiUniversity,Lishui,Zhejiang323000)

abstractwiththetransformationofthelocalundergradu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applicationtechnology,theypaymoreattentiontothequalityofexperimentalteaching,oneimportantmeasureistheestablishmentoflaboratoryopeningandsharingsystem.inthecontext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thepaper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forlaboratoryopeninginLightandlightingprofessionallaboratoryofLishuiUniversity,and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accordingtotheproblems.

Keywordscooperationofschoolandenterprise;laboratoryresources;openandsharing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助力,丽水学院从2011年9月起,与浙江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共同创办“光源与照明”专业,并提出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采用“体验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办学特色。要完成这样的目标,仅靠课堂(固定学时)的实验实践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促进实验室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工作,使更多的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性的实验实践活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对促进校企合作办学也极具现实意义。

1校企合作办学背景下光源与照明专业实验室开放与共享现状

1.1实验实践教学地位不高

近几年,地方本科高校虽然都在努力改革转型,但是受传统精英式教育理念的影响,其“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还没有根本性改变。他们仍在片面地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职业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虽然举着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大旗,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实践教学的地位仍没被提到应有的高度。实验实践教学一直处于配角地位,从属于理论教学,仅仅被看成是简单的理论验证。因此,实验实践教学往往存在教学体系不完整,实验设施不到位,学时比例低,实验教师不专业和管理混乱等现象。这种只管“教”不管“用”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环节,无法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很难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1.2实验室开放范围窄,仪器设备利用率低

随着地方本科院校陆续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众多高校都在如何提升实验实践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其中一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实验室开放和共享制度。笔者所在学校也正在尝试进行实验室开放和共享的相关工作,现阶段实验室开放采取的主要形式是一年一次择优选取教师申报的实验室开放课题,被立项的课题则由指导教师选择部分学生参与项目。由于每年被立项的课题数目一定,每个课题所需的学生数也一定,这就造成实验室开放程度不高,范围小。从我对光源与照明专业三个年级所做的问卷调查来看,曾经参与过开放性实验的学生比例只达52.49%,但是当被问及如果有感兴趣的实验室开放项目时,则有90.56%的学生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还有88.4%的学生希望学校加大实验室开放和共享力度,从这些数据反映出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实验室开放程度远远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另一方面,实验室却出现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实验室建设往往缺乏整体统筹规划,按课程设置实验室所遗留的口径过窄、综合性差,创新性、综合性的实验室欠缺的问题仍在延续,①学校对资产的使用又缺乏统一领导、宏观调控和协调能力弱,很难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现有的实验室开放制度又无法调动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大部分实验室仅仅用于完成教学任务,在规定实验课外的大量空余时间,实验室设备资源都处于闲置状态。

1.3信息平台建设乏力,学生无自主选择权

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普及的信息时代,构建实验教学资源信息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②虽然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但是在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还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笔者所在学校虽然有设备管理系统,但是该系统只有全校各个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相关信息,无法进行互动交流,而且该系统由学校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专人负责管理,平时都处于关闭状态,只有在每年的设备资产清查时各资产管理员才会去使用,其他教师和学生对该系统几乎无人知晓。除此之外,就没有其它平台可供了解实验室的相关信息资源。在这种信息通道闭塞的条件下,实验室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是无法实现的。实验信息量的不足和沟通渠道不畅使得学生失去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他们无从了解每年学校立项的实验室开放项目以及每个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的甚至都不了解实验室开放项目制度。从笔者对光源与照明专业三个年级所做的问卷调查来看,了解我校的实验室开放项目制度的学生比例只占12.15%,而曾经参与过开放性实验的学生几乎都不是自主选择的,他们基本上都是被班主任推荐给指导教师或者是任课教师自由选择的,参与实验前他们对实验内容几乎都是一概不知的,参与之后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对参与的实验项目兴趣不大,从而很难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大大影响开放性实验效果。

1.4校企合作不深入,学生缺乏动力

光源与照明专业校企共同办学已快4年,但现阶段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的合作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除了大四的毕业实习在企业之外,学生在每一个学年内只有1周的时间下企业实践锻炼,而企业在学校的实验实践过程中却很少参与,很难营造校企共同办学的氛围,同时缺乏有效平台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影响学生投入实践训练的积极性。

2校企合作办学背景下加强光源与照明专业实验室开放、共享的对策

2.1转变观念,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

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重点强调三个转变,即“理论与实践的中心地位互转”、“教师与学生的中心地位互转”、“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中心地位互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基于该教育理念,要树立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意识,校领导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要有改革创新和打破原有格局的勇气,对实验室建设要联系校企实际,以互惠共赢、共建共享为原则,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让校企双方对实验室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达成共识。学校和企业在广大师生参与实验室开放与共享的建设中应给予政策倾斜和必要的支持,从而为学生营造自由、自主和开放的实验室育人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有利于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学校还需出台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才能保障实验室开放共享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2.2建立实验室信息开放与共享平台

开放的信息渠道,是实验室资源开放与共享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来建立统一的开放实验室资源共享信息库,通过与实验室开放对象进行互动交流,达到实验室资源信息开放共享的目的。因此,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建设一个较为完备的实验室信息开放与共享平台,让学校和企业的人都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信息查询和互通交流,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网上预约系统和信息交流互动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学校可以及时在网上公布实验开放项目和时间。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通过网络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和时间,实验室管理人员则根据学生预约的情况进行实验准备。师生还可通过平台进行互动交流,进行实验预习、教师答疑、效果反馈等教学活动,既节省时间,又能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共享信息平台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实验室仪器资源的使用效率,最终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笔者对光源与照明专业三个年级所做的问卷调查来看,当被问及是否希望学校能在网上提供全面的实验室开放信息,并能从网上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时,选择希望的学生比例就达92.82%。

2.3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关系到实验室开放共享的成效,校企双方应采取有效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由单纯的“被动实验”转变为“主动实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责任感和求知欲。企业可以在学校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大赛获奖者不仅能获得企业丰厚的物质奖励,而且还能得到学校的精神奖励。通过这类比赛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则可通过其他形式,诸如设置创新学分、实验选修课等,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参与度和积极性。从对光源与照明专业三个年级所做的问卷调查来看,希望学校开出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验选修课的学生比例就达81.77%。

3结论

总之,实验室开放共享要在制度建设、硬件和软件建设等方面予以重视和保证之外,学校还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激励手段,在加强校企合作深度的同时,充分激发师生的实验兴趣和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实验室资源构筑一个校企合作办学背景下开放的、共享的、互惠共赢的实验教学环境。

注释

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8

关键词:滨海新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1]]。滨海新区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样是滨海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高起点、全方位的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格局,对滨海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合理整合天津市教育资源,发展具有新区特点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高等教育特色区、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支持科技研发的重要基地,是滨海新区的所有高校共同思考的问题。

1滨海新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现状

目前,天津市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共55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8所,独立学院10所,高等职业学校26所,分校办学点1所。到2006年,普通高校在校生达38万人,其中研究生5万人,留学生1.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2]]。依托于天津市高等教育的发展,滨海新区高等教育同样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滨海新区高校整体实力不强。在“211工程”高校中,北京有23所,上海有9所,江苏有11所,而天津只有3所[[3]]。2004年天津市的高校共有国家重点学科31个,而同期北京、上海、江苏高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则分别达到了229个、79个、64个[[4]]。然而,滨海新区的高等院校发展更为滞后,其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起于上世纪90年中后期,据统计现在共有3所普通本科院校在滨海新区设置了分校。另外,滨海新区有独立学院3所,高等职业学校6所。滨海新区的高校数量少,整体实力较弱,这与滨海新区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称。

(2)单学科院校发展潜力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原因,天津市不少高校是在单学科模式上发展起来的,在办学发展方面存在着许多困难。例如,专业再生能力差,社会对该学科的专业人才需求有限等。近年来,随着滨海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原有的单学科院校通过合并或扩建形成了多校区大学。但是,这些院校在规模上迅速扩大的同时,也暴露出来教学资源的增长速度明显跟不上规模的增长速度等问题,造成资源管理上的困难。各高校增加了不少新专业,也使得人力、物力的投入更加紧张。

(3)校区分散带来的新问题。随着天津市高等教育的发展,滨海新区相继新建了一批高校。由于校区分散,不同校区的学科沟通与交流难度大,对跨校区学科的交叉融合极其不利,给学科建设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图书、设备等资源也难以共享。而在多校区大学,每个校区的运转都需要管理人员、后勤人员,校区间需要一定的交通、通信,这势必使学校机构增加、人员臃肿,非教学科研一线人员过多,不利于人力资源的调配和流动,给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4)滨海新区对高等教育发展重视不够。滨海新区没有将高等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这不利于把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技经济一体化布局受到束缚,新区的科技综合实力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受到限制。相对于市区,新区人口受教育总体水平低,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高,人口的文化素质不高,人文气息不浓,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滨海新区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面向世界的高新科学技术创新基地和人才高地,必须借助于现有高校资源,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进而推动滨海新区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滨海新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内涵

教育资源共享是指通过校际合作,共同使用教育资源的过程。教育资源包括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总和。其中直接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被称为教学资源,如师资、教室、教学资料、实验实习基地等;而那些为教学活动服务的各种资源被称为非教学资源,如校园环境、图书馆、体育馆、公共交通、社会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5]]。滨海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能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避免各自办学的资源重复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当然,滨海新区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不同于各个高校教育资源的完全开放,也不是高校间教育资源的简单合并。各高校不会丧失对所属资源的所有权和支配权、收益权。教育资源的共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共享就是打破师资管理中的自我封闭状态,改变教师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人员不流动、余缺不互补的现状。在师资紧缺的状况下,打破人事制度的限制,建立合理的师资流动模式,是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的最佳途径。

(2)物力资源共享。滨海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短缺和使用率不高的双重问题,在办学的物力资源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虽然滨海新区各个学校都存在物资条件的不足,但又都具备一定的资源,如书籍资料、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尤其是国家、部委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它们条件优越,仪器设备精良,加以很好的利用,将大大地改善实验条件。如果开放实验室,提供给本、外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可以弥补当前实验条件的不足。另外,还可以整合专业图书资源,成立滨海新区高校专业图书和电子期刊信息中心,使图书馆的图书成为共享资源。

(3)文化资源共享。滨海新区的高校大多是90年代中后期建设的,从一开始就是规划建设型的,并始终与高等教育、城市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形态紧密相连。它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化道路的必然产物,但是它的建设暴露了不少问题。例如,政策使命和利益大于文化使命,疏于科学规划设计,盲目上工程项目,一味追求速度等。滨海新区的高校大多停留在教学楼、生活区、实验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而大学赖以长期发展和发挥其独特功能的关乎文化继承、创造和传播的精神内核没有被足够重视。这种滨海新区高校文化的缺失,导致研究滨海新区高校文化建设,推动高校文化共享已刻不容缓。

3加快推动滨海新区高等资源共享

3.1加强滨海新区高校教师资源共享

滨海新区高校教师资源实行共享可以有效地建构一种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教学资源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打破高校间陈旧的协作交流方式,支持丰富多样的教与学交互方式,教师资源在各高校间突破时空限制,学生能够受到更多名师的熏陶,并获取本专业甚至跨专业的知识信息。

(1)充分发挥各校资源优势,开展教学合作研究。充分利用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开展高水平的科技研究,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师生系统开设课程,举办学术讲座,提高教学水平。围绕滨海新区乃至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积极探索各校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开展合作科研的有效途径,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联合立项、攻关,推进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换;建设联合重点实验室,实行大中型仪器设备共享共用,联手建设大学科技园和科研机构,利用综合优势,多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转贴于(2)建立校际间的互聘、联聘制度,实现教师资源共享。聘请名牌高校的专家做兼职教授,进行学科建设规划,指导青年教师、研究生,举办讲座等。实践表明,这种互聘、联聘制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兼职教授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在学校的博士、硕士点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学科前沿理论研究,新兴学科专业的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目前建设合理的师资流动模式,实现教师资源共享的最佳途径。当然,兼职教授要定期的到受聘学校工作,完成一定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真正做到教师资源的共享。

(3)在充分发挥外校人才资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校现有人才的培养,要采取温暖工程留住人才与筑巢引凤吸引人才并举的人才管理模式。为单位人才提供最佳科研和生活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

3.2实行本科教学合作

在教学方面实行资源共享、合作办学是办学创新的新模式。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实行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高校学生跨校选修学分成为可能。可将教学、科研基地向各高校师生开放,允许非本校学生在实验室进行设计并完成实验;开展各校学生共同参加的各项教学活动;还可以共同申请设置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业。

(2)加强选修课建设,允许学生学习其他院校的相关课程,所修学分被所在院校承认。滨海新区高校间学分的互认,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与教学内容,安排教育过程。对非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在较短时间内开放本校的选修课,为保证专业课的时间,公共选修课可实行单独组班的灵活授课形式,时间可安排在晚上或周六、周日。学校可以采取随机听课,定期进行学生反馈调查等手段保证教学质量。

(3)院校间可进行互修双学位的合作,共同制定申请辅修双学位的相关政策。学生参加双方学校的选拔考试或考核,如果符合两校授予学位的规定,本校颁发毕业证和主修学位证书,对方学校颁发辅修学位证书。此外,学校间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配置互补的特点,培养口径宽、基础厚、素质高、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3.3联合培养研究生

利用各校教学条件和研究生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处于摸索阶段,仍需深入的探讨。充分调动各高校、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的积极性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制订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暂行办法。对研究生互选课程、互聘教师任课、开放研究生实验室等应作出明确的规定,制定详细地实施办法,为合作培养研究生奠定基础。为了加强学科间的交流,还应联合举办一些活动,为各校研究生搭建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学术研究氛围。

3.4实现滨海新区高校教学实验设施等资源的部分共享

目前,滨海新区高校教学实验设施明显的不均衡。由于历史的原因,资金来源的差异性,校园面积大小各异,学生的数量不同,学习环境差异较大。不同学校图书资料各有侧重,单一的资料来源不能有效保证师生的教学资料查阅。又如工科类专业,实验室的设置是高级人才培养的必要保证,但是,对其投入建设却不是每个高校都能做到的。因此,教学实验设施等资源实行区域性共享,取长补短,提高使用效率,可促使高校间实行开放式办学。在图书资料方面,滨海新区各高校教师凭本人工作证就可以直接到对方图书馆查阅文献,学生也应享有一些优惠政策。持有通用借阅证的读者,在各高校的图书馆均可以外借、阅览书刊资料,到电子阅览室查阅网上资源。这种合作对于加强馆际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各校图书馆在联合采购、统一编目、电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领域也应进行深远而广泛的合作。

3.5重视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中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整合必然涉及跨学校、跨区域的教育资源的流动,这将给高校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图书馆管理、实验室管理、体育运动场所的管理等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要切实解决这些困难,就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来弥补跨校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不足。

(1)强化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教育科研网主干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网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强化软硬件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效益。跟踪国际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积极组织开展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结合高校对无线网的需求,有条件、有步骤地发展无线网。尽快建设各类多媒体开发、信息资源及软件开发平台等软硬件系统,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性。进一步加大计算机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力度,使广大师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滨海新区应建立专门的教育信息资源综合平台,对各级各类教育单位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加工,为教师、学生和社会有需求人员提供信息及咨询服务,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共享。尤其是要整合名师和优质教学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件和各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工作,实现高等教育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

(2)研制开发新型教学课程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实验实习管理等多功能教学管理软件系统,并在网上运行跨校选课、排课、学分认同、图书借阅管理等功能。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整合中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是跨学校教学管理新模式的需要。在重视教学管理软件开发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对教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管理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整合中教学管理、硬件现代化与软件现代化的统一,发挥高校间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

总之,在政府、学校、社会的联动下,通过整合滨海新区各高校的人力、物力、文化等多方面的资源,可以推动滨海新区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滨海新区高等教育的水平,加快滨海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而促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05-10-19(1).

[2]天津市教育保持全国前三[n].天津日报,2006-12-26(1).

[3]“211工程”学校名单[eB/oL].http://moe.edu.cn/,2007.03.25.

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9

共享实验室平台始建于2002年,在“985工程”、“211工程”等支持下。通过整合现有设备资源,依托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和企业的专业化实验室管理经验,建设成为一个科学研究、学生创新实践、为区域企业创业服务相结合的共享实验室服务平台。该共享实验室平台以生物分离分析技术为特色,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生物医药与生物材料、蛋白质组学与重大疾病病因学、空间生物与医学工程等方面。

创新管理:高校实验室社会托管

在共享实验室平台的管理方面,采取了国内第一家高校实验室社会托管的管理模式。实验室社会托管的管理模式尝试与探索了一种新的科学仪器设备高效管理与运转的模式,减少了社会上的设备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同时。由于对技术含量高的大中型仪器实行专人专管专用的方法加强了对仪器的维护。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人为失误损坏率;通过企业化的管理与专业化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整合设备资源与人才资源,使设备、场地、人员得到充分利用,实现规模效应;实现了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激活社会存量资源,减少重复投入;通过院校、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业三方的强强合作。为区域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留学归国创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加快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速度;通过统一化、标准化实验室运营管理和物流管理,控制有毒、有害试剂、废弃物对社会的危害,保障了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顺利召开。

共享实验室平台管理理念的创新,改变了仪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谁管理谁占有”的弊端,并充分体现了服务理念。共享实验平台依托实验室管理公司的专业化管理和经营,根据市场与客户的需求提供技术服务,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

拥有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

共享实验平台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现有大中型仪器包括:高效液相色谱、电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二维液相(毛细管电泳)/飞行时间质谱、毛细管电泳仪、细胞显微注射仪、生物芯片测定仪、荧光倒置显微镜、显微图像采集与分析系统、凝胶图像分析系统、高速冷冻离心机、超速离心机、液体闪烁及发光检测器、图像工作站、高性能电磁屏蔽实验室、网络分析仪等。这些设备价值共计约4000多万元人民币。借助于这些实验设备,共享实验室平台主要提供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新方法、细胞技术、蛋白质组学研究、药物开发四个方面的核心服务业务。

生物技术实验平台由蛋白质组学实验室、神经生物化学实验室、电磁屏蔽动物和细胞生物实验室、模拟空间条件动物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生物材料实验室、生物分离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医学影像学实验室等构成。共享实验室平台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先进性、前瞻性以及空间和国防特色,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好评。

拥有年轻化高层次人才队伍

在拥有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共享实验室平台还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充满活力的、年轻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2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72%,有长期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超过1/3。中国色谱学会理事长、国内外著名色谱分离专家张玉奎院士担任学院的首席教授。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邓玉林教授,同时还兼任国家“863”重大项目“深空探测与空间实验技术”专家组成员、国际复合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北京市药监局医疗器械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色谱分会委员、中国色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仪器学会理事、北京色谱学会副理事长、《生命科学仪器》执行主编、《科学导报》和《色谱》等杂志编委等。

此外还聘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共享实验平台的兼职教授,加拿大manitoba大学教授、国际医生训练中心主任李新民教授为北京理工大学学科特区现代生物与医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学科特区主任;项建华教授担任空间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

提供高水平服务

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生物医药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使得共享实验室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较高水平的服务。

共享实验室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时间为8:00~22:00。可开放资源的可用率达到80%以上,很多大型设备均配有自动进样系统,可以保证仪器24小时工作。共享实验平台本着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宗旨,平台内所有仪器、设备等不仅面向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全体师生全面开放,对于北京理工大学其他院系的师生也是全面开放。同时对于校外的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留学人员企业也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实验室2007年10月挂牌,成为中关村第三批开放实验室,主要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制药工程及相关行业企业(客户)提供高效、实用、直接的贴身式服务;具体能够提供以下服务:

(1)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共享实验室服务,包括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实验结果分析等;

(2)为客户提供所需实验用基础试剂和工具;

(3)为客户提供实验项目技术支持。

一流的实验设备和优秀的人才队伍,使得共享实验室平台在为客户提供可开放的实验室设备资源之外,还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客户可以直接提供样品或项目目的,由本平台安排专业人员为客户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取得完善的实验结果后直接交给客户。为客户的核心业务提供整理服务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每次给客户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之后,共享实验室平台还会给客户提供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附加一份客户满意度调查表,希望客户从对所提供的服务结果是否满意、仪器设备的性能是否能够满足要求、实验的效率等多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从目前调查的结果来看。95%以上的客户对于共享实验室平台提供的服务均表示相当满意。

典型案例:北京理工亘元医药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北京理工亘元医药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是生物医药领域的一个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天然药物新药、化学药物和保健食品为宗旨,致力于傣医民族医药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开发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新产品。该公司以共享实验室平台为依托,利用研发中心的企业机制。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人才队伍和与药物研发市场接轨的技术人才队伍,进行了中药、天然药物、合成药物的研究。目前已经有两种中药、五类新药基本完成了临床前研究。正在组织申报临床研究批件。

借助于生物医药共享实验室平台,北京理工亘元医药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把现代医学理论与中药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致力于解决中药为什么能治病的问题(中药治病机理)

把工科基础与中药发展相结合,以解决中药质量控制(如指纹图谱)和生产技术工艺(如分离提纯技术)等。同时该公司还加强了仿制药物研究和保健食品研究。

目前。北京理工亘元医药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在中药与天然药物发展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利用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神经系统疾患以及与老龄相关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方面的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神经、精神疾病和糖尿病的现代中药治疗药物。

通过把传统中药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结合起来,取中庸之道发展植物药物,并且利用基础研究工作中建立起来的一些先进的细胞和动物模型,对传统中药品种或药用植物进行筛选,发展中药新药。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糖尿病中药新药――杉糖平:该研究成果成功地从植物中分离纯化了药用活性成分并建立了筛选活性成分的细胞和动物模型,确定了药用活性成分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其对糖尿病动物(大鼠、小鼠和KKaY鼠)具有明显降低血糖和血脂作用,降糖效果接近于二甲双胍,并且不易导致低血糖,毒理实验结果显示基本无毒。目前该药已基本完成临床前的研究工作,包括中试工艺研究。

(2)糖尿病中药新药――海糖平:海糖平为五类中药新药,海糖平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其糖耐受力。提高肝糖原含量,并能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具有多重的降血糖作用机制,且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同时对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有调节与保护作用。实验表明,海糖平不仅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同时又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成为一种兼具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新型药物。

(3)抗菌消炎镇痛中药新药――舒益欣:该研究成果属于一种植物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抑菌、消炎和镇痛作用。对该药的进一步研究将集中于进行分离纯化,发展口服中药新药。

(4)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Hpa:Hpa是一个新化合物,属于化学合成药物。该药极有可能成为当前最好的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例如中风、帕金森氏病、亨廷顿氏病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以及阿尔茨海默氏症(aD)。

(5)龙血竭的二次开发――龙血竭滴丸:龙血竭为剑叶龙血树的红色树脂,是中医、傣医共用的名贵药材,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药用历史。龙血竭的基础研究薄弱,剂型为传统剂型,在作用机制和疗效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较少。北京理工亘元医药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与龙血竭的原研厂家西双版纳雨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进行了龙血竭的二次开发。龙血竭通过精制提取有效部位,除去无效成分,大大提高了有效部位的含量。北京理工亘元医药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通过前期实验研究确定了龙血竭治疗脑卒中的有效部位,从而精制成龙血竭滴丸,用于治疗脑卒中。该项目的临床前实验研究正在进行,2008年能够完成全部临床前研究,整理资料申报到SFDa。此外,北京理工亘元医药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还利用共享实验室进行了保健品的研究开发。主要有醒酒护肝食品――“多高”胶囊、保健口香糖、保健功能茶等。

实验室取得良好成绩

目前,共享实验平台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预研基金等在内的40多项科研项目,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共享实验室平台不仅拥有高度交叉互融的学科环境,而且在研究内容上既有基础又有工程应用,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共享实验平台在民族药物现代化技术、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新方法、空间生物实验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10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1.引言

自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在21世纪,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十余年的深入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随后,大量学者和一线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学法上,已不拘泥于教师对学生的简单讲授,而是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技能运用。因此,教育部在2011年专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在该文件中,要求该课程要“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体验式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

2.体验式教学法

2.1体验式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体验式教学即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学习者在情境中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进行验证,在体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提高技能。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体验式教学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灌输,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和技能的形成。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但并非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减弱。相反,体验式教学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创造性,这体现在体验式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根据库博1984年建立了体验学习循环模型

2.2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从课程性质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课程目标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外,还应掌握自我认知、人际沟通、自我心理调节等技能。

因此,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课程中,是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领悟与理解情境中的丰富内容,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交流、分享体验达成共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理念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教学形式来说,体验式教学一般有游戏体验、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现实体验(社会实践);从教学过程来说,心理健康课堂上体验式教学大致经历这几个流程:(1)体验,根据教师预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全身心去体会情境的中的问题和冲突,形成自我体验。(2)分享,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认真倾听他人的体验,由于每个人的背景、动机不同,对相同情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就不同。(3)总结,在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揭示问题本质,讨论今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形成可行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预防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4)内化,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摧毁旧的不合理信念,建构新的理性信念,在学习、生活中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在课堂上,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某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其中,“分享”和“内化”环节尤为重要。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当中,学生的体验汇集起来,基本形成了课堂所要传授的知识框架,这会让学生体会到强烈的成就感。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感悟。一堂心理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在走出教室后,内心是否有所触动,有所感悟。

3.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堂中应用的优点与不足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教学效果较好。银星严(2010)随机选取了400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平均分成2组,分别使用体验式教学和传统讲授式教学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随后,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等四个层面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接受体验式教学法的学生在四个层面均优于接受传统讲授法教学组的学生。学生普遍认为,体验式教学形式新颖、充满活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深刻体验,从而使认知发生改变。因此,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课堂上被广泛应用,采取的形式有团体心理辅导、角色扮演、案例法、小组讨论、学生讲课等等。其中,运用较多的是团体心理辅导角色扮演及案例法,据研究者报告,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作者通过阅读前人的报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体验式教学法在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尚存在以下局限:

3.1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体验式教学主要按照“体验——分享——总结——内化”的流程进行,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其中,“分享”是最重要的环节,尤其在实践课上,分享的时间要占相当大的比重。分享是教师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心理体验。通过分享、交流,学生把从自己的角度所经历到的体验呈现出来,每个学生就能从各个角度看到问题的面目。在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由于课堂人数、时间等限制,而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分享。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常是几个班合成一个大班来授课,人数一般都在100以上。这就使得在实践课上,教师要按照所设计的活动程序去开展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而分享环节则是草草了事,基本上只有几个学生简单陈述自己的感受。从整个课堂过程,给人的印象是气氛活跃,参与度高,而实际上,只是相当于做了个游戏,下课之后,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增加什么。这就使得课堂流于形式。这就使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在“分享”的过程中,有些人的心理冲突就得到了解决。例如,作者在一次以信任为主题的教学中,设计了“盲行”活动,在分享的时候,有一位学生a流着泪说自己被蒙上眼睛后,认为自己的好朋友一定会很快来带领她,但是等了很久,感觉自己身边的“盲人”都被带走了,只剩下自己一个,感到恐惧和失望。后来听到另一位同学B分享自己被蒙上眼的时候也非常恐惧,正在自己焦虑、恐惧的时候,忽然一只大手紧紧地抓住她的手,带领她走出教室,她感到那只手很温暖。听了学生B的分享,学生a忽然感到自己一直在埋怨朋友,却忘了感谢在自己万分焦急时向她伸来援助之手的同学。可见,如果没有充分地分享,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体验就无法进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更谈不上认知重建。

3.2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参差不齐。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构成相对复杂,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层次不同,教学水平不同,因而对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掌控能力也参差不齐。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作为辅助者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减弱。实际上,与传统教学相较而言,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传统教学是教师按照一定的程序完成对学生的知识灌输,教学程序是基本上是统一的,教师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要在情境中体验,从而形成知识结构。因此,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就尤为关键。如果没有适当的情境设置,就不能让学生产生适宜的体验,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性思维,体现了教师能力水平的差异,而能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则与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及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关。因此,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创新思维及人格魅力提出极大的挑战。

3.3教学效果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标准。

目前,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研究较多,而对其教学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教学效果如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从评价方法来说,大部分研究仅仅根据课堂气氛,学生参与情况等认为教学效果较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银星严则设计实证研究,通过问卷法比较接受传统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的两组学生在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等四个层面上的差异,但目前这类实证研究还较少。从研究工具来说,主要SCL-90,SDS,SaS等问卷,对体验式教学前后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对比。

4.建议与展望

4.1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班级人数多,分享不充分,体验式教学流于形式的问题,建议进行实践课时,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由几位老师带领。这样,每位老师带的学生就由100多人降到30至40人,从而保证每个人都能分享。

4.2针对体验式教学对教师能力带来的挑战,建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采用体验式培训法,让受训教师充当学生角色参与到活动中,体验学生的体验,并学习培训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

4.3未来应多开展体验式教学法有效性的相关研究,形成理论,制定良好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使教师能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不断改进以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志红.体验式教学的实践运用.教育与职业.2011(9):140-141.

[2]银星严.高校心理课体验式教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教育与职业.2010(5):153-154.

[3]黄永坚.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广西教育.2011(9):78-79.

[4]卢春宏.户外体验式培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5-67.

[5]李明.论高校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