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育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4:33

绘画教育理念篇1

[关键词]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理念

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理念影响其评价目的的确定、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采用,也引导着幼儿园绘画教学发展的方向,决定着幼儿园绘画教学改革的成败。新的评价理念有助于引导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绘画教学向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幼儿园绘画教学应坚持以下评价理念。

一、发展性评价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评价的发展性,这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教师、课程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及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对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具有很强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种鉴别一直影响着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在这种评价制度影响下,过去的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主要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为目的,重视评价分等鉴定的功能。20年来,社会迅速发展带来了人才观的转变,也对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提出了新要求,即评价应以发展为目的,实现其教育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在发展性评价理念指导下,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教育而评价,为发展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富有个性的、全面的发展。在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了解幼儿现有水平,更关注其可能达到的水平,了解幼儿发展的速度、特点和智能倾向等,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还应关注教师、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幼儿、教师、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幼儿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幼儿园绘画教学自身的发展,所以,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支持发展,促进发展,为发展服务。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这也体现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展。”

二、多元化评价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以来,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由于智能组合不同,所以个体体现的聪明类型也不同。后现代主义认为,课程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最后才能形成一体化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应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各种观念相互碰撞、融合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多元智能理论与后现代主义虽然有很大差别,但都承认多元性。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也应体现多元化。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幼儿园绘画教学内容非常广泛,要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必须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教师、幼儿、管理者、家长以及相关人员都应参与到评价中来,坚持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作为幼儿园绘画教学实施主体的教师,通过参与评价,了解幼儿园绘画教学发展过程的全貌,深入理解其性质与目标,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完成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各项任务,这是十分有益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改变我国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强各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可以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全面、真实,也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

近年来,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理念也在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评价实践中。例如,教师评价中教师本人也成为评价主体,幼儿发展评价注重家长的积极参与,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提倡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介入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已成为学前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趋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四条已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改变了多年来园长评教师、教师评幼儿的单向评价制度,评价主体由单纯的管理者转变为幼儿园管理人员、同行教师、幼儿、家长及教师本人的共同参与,幼儿园绘画教学的评价主体也逐渐走向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多角度对幼儿园绘画教学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教师也由原来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有利于提高教师自我评价的能力和效度,进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评价方法多样化

幼儿园绘画教学类型复杂多样,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长处和缺陷,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如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评与他评的结合,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缺点和不足,使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更客观、公正,更容易发现幼儿园绘画教学方案的不足,便于及时修订。

幼儿园绘画教学应综合运用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过去,由于盲目认为量化就是科学、客观、严谨的代名词,使得追求客观化、量化一度成为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的发展特点,但是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单纯以量的方式进行评价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评价对象发展的丰富性、个性特点、努力和进步等都被泯灭在一组组抽象数据中,反而丧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内容。因此,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强调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尤其强调科学应用质化评价,对评价对象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质的分析和把握,并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全面、真实、准确地再现评价对象的发展状况。

幼儿园绘画教学应进行形成性评价,还应辅之以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不断了解课程实施状况进行的评估活动,及时调整与改进课程方案,以便向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课程。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观察、交流、档案记录、儿童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幼儿园绘画教学的适宜性。总结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中积累的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估信息为依据,形成性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参考,对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评价。

三、情境化评价理念

加德纳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评价是用非情境化的考试系统外加标准化的考试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往往与课程、教学相分立,通常是在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后,在特定时间、地点进行,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截然分离,它并不是教与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而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加德纳提出了“情境化评价”的理念,以此来改正学校教育评价的功能及方法。加德纳把情境化评价作为“标准化考试”的替代方案,他认为,真实的评价应发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即学生掌握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他称之为“学徒模式”,如学会演奏、表演、运动、绘画等的过程。以此理论为基础,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也应放置于情境中进行。

幼儿园绘画教学应坚持情境化评价理念,有利于把幼儿园绘画教学与幼儿园的生活联系起来,也有利于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传统的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与幼儿园的生活相脱离,不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福谢依认为,教育上的一个最古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教育同儿童的现实挂钩,如果教育无视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社会状况,那么这种教育及课程就不能适应社会。因此,幼儿园绘画教学应提倡评价的情境性。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中的,牵涉到儿童、专业人士、父母和其他成人,极为关注家庭环境、文化差异、社会的复杂性等。个体间的差异不是被忽视,而是被视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情境性评价理念关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的互动和过程,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个体间的差异有它的功能,它们被用来刺激更高水平上新关系的产生。也就是说,接受不同长处和弱点的儿童,可以对每个儿童的长处和弱点加以反馈,从而使每个儿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不同于其他人。儿童间的差异被作为一种资源,使将来的成功有稳定的基础并更加丰富。幼儿园绘画教学应让幼儿去真实的体验、感受、表现自己,幼儿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创造能力,表现出它们的情感、态度、能力。因此,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

四、结语

幼儿园绘画教学已经注意到评价理念的导向性作用,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入新的评价理念。本文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认为幼儿园绘画教学应遵循上述新的、更科学的评价理念,希望能给教学评价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万国,刘苹苹.哲学视域中的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J].教学与管理,2009,(7).

[2]JoeL.Kincheloe编.霍力岩,李敏谊等译.多元智力再思考[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3]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

[4]张祥明.新课程的实施倡导发展性教育评价[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10).

[5]陈翠荣,胡成玉.后现代视野下的教育观念变革[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绘画教育理念篇2

所谓全面素质并非单指个体心理生理的先天特征,而应包含后天培养练所得的文化因素。素质包含了个体与群体先天素质和后天素养之所得,应包括:(1)身体素质:指体质、体能、体魄以及身体力量运动的诸多特征;(2)心理素质:指认识、意志、情感、机能品质及特征;(3)知识经验(科学、文化、专业);(4)价值观念;(5)实践操作;(6)人际交往。可见素质教育涉及和指向的是个体和群体全面素质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实现这样的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和执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毫无疑问,艺术教育在实现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

把包括绘画艺术在内的艺术教育标举到今天的高度,绝非空穴来风。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教育家、社会学家们认为,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艺术素养这三个文化疆域知识的融合贯通是新世纪全面型文化素质的基本内涵。人们曾以挑剔的眼光审视艺术教育这“匹”“马”是否能够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并驾齐驱,现在终于认定这绝非一匹“驽马”。

1.何谓“绘画艺术教育”

绘画艺术教育这个概念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模糊不清,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绘画艺术教育方兴未艾,但大部分陷入各种误区。考察古今中国绘画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用一种现代的眼光和开放的视野对此进行探究。

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教育的观念和实践大体上是注重教化、审美、实用三大价值取向。最最记载于《左传》的伦理教化的绘画艺术教育;记于《考工记》中的实用绘画技能艺术及魏晋南北朝的审美艺术等都是很有思想的,值得我们学习。如那时人们注重整体素养的提高,古人论画不盯技法,而将画品视为人品――道德境界、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的综合反映。因此,绘画艺术教育决不仅限于技能而是要全面学习。明代董其昌曾指出:学画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邱壑内营,成立甄鄂,随手写生,皆为山水传神矣。”自古倡传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

近代以来的绘画艺术教育是指1840年以来160年的绘画艺术教育。前100年突出特点是片面强调实用意义,到解放后,特别是近20年来,从开放的视野出发,提出全面分析绘画艺术教育,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美术教育,绘画艺术的概念似乎不言自明。其实不然,以往人们对其理解往往各执一端,或者强调绘画本身,或者着眼于教育功能,认为就是通过绘画达到通过德育智育的目标,这些看法是比较片面的。绘画艺术教育是一个“绘画”、“艺术”、“教育”多元整合的结构元素。重视“绘画性”即绘画操作和创作,使绘画艺术教育过程成为一种活生生的操作、创造性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教育性”至力于发掘和发挥绘画艺术教育的多种教育功能和效应,实现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所具有的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艺术性”使整个绘画艺术教育始终沐浴在审美的洗礼之中,在艺术美的熏陶、感发中潜移默化。如果用一句话来界定绘画艺术教育的含义,表述为:“它是以绘画为媒介和载体,施受双方共同参与操作,并通过艺术的体验和领悟从而达到人的全面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动作上的简易性、自由性,效应上的非强迫性和融洽统一性的长处。

2.绘画艺术教育的性质、特点

从总体上讲,学校的绘画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这一性质决定了学校绘画艺术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将绘画艺术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向他们普及美术文化,而不是注目于少数美术尖子。全体性是保证绘画艺术教育不背离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普及性和基础性的。在保证全体学生具备基本的美术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再谋求包括绘画艺术教育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人都是艺术家,”“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这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描述。其实在人类早期社会,艺术与生活就是溶为一体的,从人的天性讲,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属于全体人民,它被体现为全民的一种素质。由于社会分工,虽然涌现出个别艺术家,但广大群众却成了“艺盲”,以广大民众的无艺术换取个别的高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艺之哀。艺术教育的关键是要把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绘画艺术知识技能有机的结合,要游于艺,但又不专于艺,使绘画知识技能成构建人的基本素质的积极因素。著名艺术教育家罗思非德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

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也具有自我实现的性质,因为绘画艺术本身展示的正是人的丰富性。用绘画作为自我表现的方式有促于消除学生表现欲上的压抑感,让学生更积极地表现自我,在绘画活动中即使表达的方式不成熟,表达的意图模糊也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学生总把别人难以介入的自由价值作为目标,这种没有压抑的自我表现若得到呵护而稳定的发展,就催进自我实现的萌芽发展。

绘画艺术教育鼓励个体差异。在学校教育中,似乎只有绘画艺术教育竟评鼓励学生个人特质充分自由发展,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统一要求。学习过程是激动自己心灵,张扬个性的过程。作为素质教育,它是一种情趣的过程,绘画教育目的不在于受教育者能否为家,甚至不在于其作品的结果如何,而是让学生专注过程,体会从中的乐趣。沛西.能讲过一句很有启发的话,他说:“解决教育上极大多数实际问题的钥匙在于了解游戏。”这正是绘画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科学理性教育以及影视,文学等其它门类艺术教育特性所在。

3.绘画艺术教育对发展全面素质教育的功能价值

3.1绘画艺术教育的文化建设价值。

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教育,虽然不以培养专业画家为目的,但是培养和造就无数懂得绘画,有能力用绘画语言表述其情思意趣的美术文化建设者,拓展了绘画空间,促进以绘画为中心的美术文化建设。因为绘画所有的价值功能都是靠创造绘画作品和从事绘画活动来实现,而不论它是原创.摹仿.精品还是平凡之作都是不同层次,不同程度性质的绘画艺术教育成果。形式多样的绘画作品为大多数群众提供精神粮食,同时也为自己拓宽了发展的空间。

3.2绘画艺术教育能促进审美教育功能发展。

审美教育是人类社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塑造一钟感性情感,按中国传统美学说法,也就是陶冶性情。”通过性情的陶冶,最终达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生命感受的丰富与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绘画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它能够有效改变人的视觉态度.培养人的视象感受力,从而培养出审美视知觉。在生活中大多数人是用实际的生活目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他们总难超越实用的目的,所以视象感受能力弱,而功利主义分辨力强。一般的人,包括那些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形象直观力.联想力几乎丧失,造成艺术趣味底下.审美能力缺乏。由此若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首先要改变人的视觉态度,培养人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对形式美感的把握,同时以直接方式陶冶人的生命情感,树立一种超越的自由态度,和谐有趣的行为方式。绘画艺术在这方面作用无疑是其他艺术教育门类所不可替代的,受教育者得到了一种高雅的生活趣味,充实闲暇的活动,以高品位的情感取代低级庸俗的行为,从而全面提高了人生活的审美素养。

3.3绘画艺术教育能促进人的健康心理发展。

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日益受到关注,这是因为在社会高快发展中,快节奏的生活,超负荷的学习.工作,让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种心理障碍。有人把依赖.脆弱.焦虑.孤独和固执称为当代青少年五大不良心理,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心理.治疗和纠正不良心理,使人的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各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各种潜力得到和谐发展和有效开发的心理教育,就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绘画是作画者心理现实的展示,所以,它有着丰富深刻的心理内容,绘画中蕴涵的心理内容和绘画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心理效应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在学生学习中,作为普通绘画艺术教育虽不以创作为教育目的,但必要的.经常性绘画作业.习作仍是教育内容之一。从心理教育角度来看,绘画作业完成的整个过程,正好是一种心理磨练的过程,这是绘画作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它恰好对学生心理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绘画过程是高度自主.不带任何强制性,是高度个性化,不设任何统一的条框,受教育者完全可以自由发挥.主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养成自知.自尊.自信.自强以及独创.革新等良好的自我心理,使盲从.依赖.自卑等心理得到矫正。其次绘画要专心安静,具有严谨的条理性,对浮躁.焦虑.粗心等不良心理的消除,纠正具有很好效果。完成作业的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强自信心理。各种课外活动开展(画展.校园画刊.手工角)都可增强学生之间交流协调合作机会,对克服和矫正孤独.封闭.自卑心理都有很大助益。

3.4绘画艺术教育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

鲁迅在谈到美术的德育功能时指出:“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之人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鲁迅这段话道出了绘画教育能辅翼道德教育,促进道德内化,催化道德形为走向自由。如欣赏罗中立的《父亲》,画面在大屏幕上巨幅画像冲击视觉时,学生目簦口呆,来自农村的学生若有所思。课后,不少学生改了铺张浪费的毛病,说画上的“父亲”就是自己那在农村劳作.节衣缩食供自己上学的父亲。可见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有时真能发挥预想不到的道德教育作用。

3.5绘画艺术教育促进智育教育。

作为素质教育的普通绘画艺术教育,主要不是灌输绘画知识和技法练习,而是培养视象感知和视觉思维的能力,进而培养艺术情趣.陶冶情操。这就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教育总是舍弃感性而形成一种普遍的理性思维模式,认知逻辑结构在教育过程和方式上,一般的智力教育总是以某种符号.文字表达概念.定理.公式等严密的理性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而绘画艺术教育正如前所说,是具有形象直观性,情意自由性,两者性质不同但又具有和目的的互补性。绘画教育能提高认知的强度和统摄性。如罗思非德所言:“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中感觉的开拓和成长都被忽略,如果没有艺术教育的话,儿童几乎不会注意到感觉的意义和性质。”在整个教育中绘画教育在训练人的视知觉形象兴趣,增强视觉捕捉信息的灵敏度,提高对事物基本图形的识别力,提高视觉图象的记忆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无疑将直接促进智力发展。

3.6绘画艺术教育促进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

绘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它对操作系统的训练,能使受教育者获得最佳的技术操作程序和技术发展意识。在人生的孩提时代,绘画活动当是他们接触并实施最早的操作活动之一。从小学到工作,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非艺术专业的学生简直就没有多少技术操作性的训练,所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绘画艺术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对绘画的学习与训练,获得一种技术意识就可能为他们将来从事技术性的工作提供一般的模式,使他们能够迅速的进入技术过程,实现心眼手等的快速协调。

如果说在过去,人们是“将就的”生活着,那么现代和将来则是“讲究的”生活。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生活的主人具有创造生活美的能力,品位生活美的情怀。普通绘画艺术通过以上证明正是培养这种能力.陶冶这种情怀,因此绘画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还是能提高全面素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2]罗思非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绘画教育理念篇3

尽管水彩画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东西方也有以水性为材料的绘画研究,但系统的水性综合绘画教学体系还没有形成,故这一课题的提出具有开创性和世界性,其研究意义在于探索水性综合绘画教学,形成“大美术”“大水彩”观念,对受教育者的美术精神品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当代性

艺术在当代越来越趋于多样化、综合化、个性化,水性综合绘画的艺术创作还需要解决如何选择材料,创作中如何运用材料媒介,怎样处理和表现材料语言的问题。水性综合绘画从审美观念、媒介、材料和技法上都是紧紧围绕对传统水彩画的变革而进行的,从而表达了一个现代人对艺术进程、现代生活的看法。

科学性

水性综合绘画在强调写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意性。通过构成方法入手,进行平面构成、立面构成、色彩构成、水墨构成等艺术创作的多元素综合训练。注重的是科学性的教学理念,通过专题的训练突出水性综合绘画本体命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强调教学的科学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创造性

造型艺术,包括绘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性的运用艺术手段,表达艺术家对社会、人、自然和艺术的看法。水性综合绘画强调造型艺术专业的教学建立在写生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创意性的思维训练。通过形态、色彩、材料、构图和表现方法等方面,训练和体现现代审美观念。

拓展性

对于水性综合绘画教学的研究提倡严格的基础训练,自始至终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艺术素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应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拓展水性材料的应用空间,发挥水性材料的特质,体现凝练、柔润、细腻、透明等多种水彩语言,以提高基础绘画的渲染力和表现力。同时,有选择地吸纳各类当代绘画的艺术观念,树立水性绘画的语言意识、精神意识、风格意识和审美意识,在水彩专业造型基础的“精”“深”“广”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跨越性探索传统材料绘画与当代以水为媒的综合材料绘画间的拓展关系,突出强调水性综合绘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创新理念对美术教育发展起到的积极开拓意义,推动世界水彩画的提高和发展。

绘画教育理念篇4

论文摘要:随着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绘画课程理念的更新和“美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绘画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它有很大的延伸空间,绘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它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种课程形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意味着“课程领导”概念的转变和“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些规定都说明了我国课程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开设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我国很多省市教研室及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促进了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所以。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成为绘画教学的重点。在绘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和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绘画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绘画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和“美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www.133229.com绘画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它有很大的延伸空间,绘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全国每个省市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地域、文化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有效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由于学习材料的缺乏,使得教学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把现有的教学资源闲置起来,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所以,开发本地的教学资源用于绘画教学中去.成为学科的科研的课题,以此解决一些课程的资源匮乏的问题。

校内绘画教材的延伸,首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宝地”。在美术学科实施课堂教学中,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教材资源。就美术学科教材内容而言。具有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特点。其中的绘画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创新以及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部分美术教师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过程中,过于注重完成绘画教材基本教学目标,而对教材内的教学资源的利用是不够重视,只是教教材.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另外,探索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可采取开发当地的生态经济资源的形式。由于一些农村学校根本没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所以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生态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开办了很多企业,地方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这一特点,可利用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开发本地生态经济资源,成为绘画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挖掘身边资源.经过绘画课堂教学转化,美化生活,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欲望。课上,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好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在教学中得到认可,把绘画开发的课程资源带进课堂,带进师生活动过程中,通过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美术教师不能把课程资源带进课堂,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会造成了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最后,利用乡土地域特点开发绘画教学资源。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的乡土地域特点。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乡土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地域素材.从乡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绘画教学内容。

绘画教育理念篇5

[关键词]文人书画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97-01

文人画,又叫“士人画”,是我们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一般意义上,文人画特指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所创作的画。

一、文人画教育与传统文人心理

文人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它其实是中国传统文人心理的一种物化形式。纵观中国漫长的历史,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一个文人的心理特征能够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心理的典型加以分析。王维的诗歌大都表现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的很多诗歌不着一字的抒情评论,而心境不言自明。“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个心理特征的代表。正是把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看的十分密切,文人绘画才能在似与不似之间含蓄的表达着文人画家的精神品格。

由此可见,文人画教育受传统文人心理特点影响较大,正是中国千年文人心理的厚重积淀,才让文人画教育拥有了较为重要的历史影响。

二、文人画教育中的诗、书情结

中国传统文人绘画教育与诗歌创作、书法创作紧密联系。中国传统诗词作家常常又是文人画家。文人画家讲究对于自身修养的全面提升,所以往往是绘画、诗歌、书法兼善。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所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说明在文人画中追求“诗情画意”的倾向,文人绘画讲究诗画相通,诗画相通论赋予了中国画独特的文化魅力。董其昌《画旨》谓:“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尊王维为文人画之祖,在于其以诗境入画,致使画境高远。诗画有异形同工之妙,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成为文人画立意造境的文化依托。宋徽宗立国子监画学,以古人诗句命题考试学生作画,又自徽宗开画上题诗句先河后,文人画家凡画必题诗,这逐渐成为文人画形式的独特之处。宋文人画家以书法入画,精研绘画用笔与书法用法之间的关系,创造出不同于描画的写法,建立文人画写意的概念,援书入画,才真正越过以状造形的阶段,进入了笔墨语言。

文人画其实融合了文学、绘画、篆刻和书法艺术,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综合型艺术形式,也可以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文人画也吸取了书法的精髓。我们都知道在书法中,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其实就是点、线和笔画间的组合。书法中点线的疏密粗细,运笔轻重缓急所形成独特的韵律节奏气息,其实就体现了画家本身在创作过程中的心态,以及画家本人的气质和个性,画家最后将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神巧妙地进行结合,做到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

三、文人画教育中的意象美与人格美

文人画教育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物象的意象美与人格美。文人画中其实就是画家带有文人的感情,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来绘制的一种画。中国画讲究三门:山水、花鸟、人物,文人画不与这三门并列,在技法上与工、写也没有区分。文人画是聚集了山水、花鸟、人物的一个交集。文人画的独特之处不在绘画材料,也不在作画笔法,而在于画作的意境。比如郑板桥的画在意境中就有独特见解,其中有诗、画、书三绝,三绝中具体又有三真,它们分别是:真气、真诀、真趣。郑板桥的兰、竹之作,驰誉中外,遍布世界,深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借用这些意象,郑板桥在绘画中着重强调要表现“真意气”和“真性情”。他所画的竹,体现了自己思想,是他人品的化身。他笔下的墨竹,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刚正、孤傲的气息,“倔强不驯之气”。这种“倔强不驯之气”既是郑板桥画中的物象表现出的意象美也是郑板桥本人内在的人格美的外化。

四、文人画独特的颜色和着墨

在色彩着墨方面,水墨的技法是文人画特别注重的地方,董其昌、苏轼极力推崇王维,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创作中,王维巧妙的运用水墨画的技法。所以文人画家对水墨的注重程度大于色彩,其实这也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观念以及审美观念有必然关系,即传统绘画都不是在描绘真实的物象,它着重表现事物的内在情感,并把这些作为最高的艺术进行推崇。基于这样的理念,自自然然就形成了民族特有的一种美学理念,分别是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返璞归真、绘事后素等,这样的理念就成为了文人画家所追求的境界。

宋代的文人画教育中的审美倾向在每个画家心中都可以有不同的体现,他们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文人绘画教育在中国绘画教育史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值得我们去重视和深思。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

[2]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5]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

绘画教育理念篇6

关键词:综合材料;教学方法;多元媒介

一、综合材料在美术教育中的影响力

综合材料,一种特殊而又新型的视觉艺术语言,用这些材料来能强化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材料本身的再创作。在多元的当代,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传统思维受到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教学改革之需要,综合材料绘画依托传统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衍生、拓展出新的专业方向。将其引入美术教育就是带领学生从固有的传统绘画观念解脱束缚,超越自身,从广阔的物质空间、社会关系和审美情趣以及精神表达中开拓出绘画形式语言变革的可能。综合材料绘画教学对综合性语言的研究及其思维方式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自然学科、人文价值、美术情趣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去。

二、材料语言走进当代美术教学

美术的形式和观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我们的视觉经验,一时间,默默无闻的材料从台后走向了聚光灯下,跃跃欲试,有独领的征兆。这种现象让许多美术教育工作者们投来关注的目光,他们不断的思考怎样传达并让学生们充分感悟综合材料的美术魅力?于是怎样去综合材料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势在必行。这也是美术学者们研究与探索的方向。材料课在综合绘画系的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从综合媒材的拓印,到材料与媒介、材料与观念、立体造型的方案与实施等,在不同的年级都有各自的侧重点。综合材料教学突破传统单一的写实训练方法,以包容万象的态度进行多维训练。例如表现训练、抽象训练、材料本身训练,包括造型﹑色彩﹑肌理﹑质地等特有的语言感知和把握训练。很多学生选择粘贴、缝制等方式展开探索,再如该装置是利用输液袋和输液管里面注入红色液体来体现出血袋的气势和阵型。这些输液袋在不同的地方还可以带给大家不同的视觉及心理感受。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美术课程中由材料的运用所注入的生命力和多样性。综合材料教学突破了美术专业教学的界限,通过具体教学实践使学生对各种媒材的实验运用及多种美术表现手段有所掌握,材料语言走进当代美术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及从事美术工作的能力的培养。

三、综合材料在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以综合材料作为美术表现手段的绘画作品,已经成为了20世纪以来现代美术潮流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综合材料绘画教学,却才刚刚起步。美术的观念早已经脱离了传统美学的束缚,将传统美术表达的局限打破,使美术的界限变得模糊,使创作真正进入到一个综合美术的状态。材料使用独有的自由性对学生简单的绘画理念已经产生了冲击。因为受到传统绘画观念的束缚,有太多学生认为绘画应该是这样而不应是那样。但是,事实上绘画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最典型的就是总有个别学生在欣赏综合材料作品时问道:“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很明显,这类学生的审美习惯仅仅局限于叙事性或写实性的绘画风格,当他们面对表现性或抽象性绘画风格时则显得不知所措。而当很多人在质疑学院的教学滞后时,其实否认了美术与教育的本质,学院要教授的不是纷繁复杂的现象,而是在于对思路和触觉的指引。所谓真正的美术是不可教的,这是指与美术水平、美术成就密不可分的画家的各种潜质以及走向社会以后所遇到的环境、机遇与个人毅力等。现在导师们倾其所有都在让学生明白的是,综合材料的“综合”,既不是简单地对传统各大画种的肤浅混合,也不是对现有的画种来进行教学实践的简单替代。它是一种调整专业知识结构的现代教育观念,是对传统美术教育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在开放的、动态的当代国际文化空间中,促使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朝多层次、多纬度方向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大势所趋。

四、综合材料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探索

在综合材料课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现代美术的产生与发展,应当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美术对传统的“背叛”不仅仅反映在精神意义和审美价值取向上,而且还表现在物质意义上对传统绘画语言的强烈变革。首先要求将学生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写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拓宽。其次,综合材料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讨各种知识结构的融合和技法表现的可能性。就综合材料教学实践而言,它要求学生以开放的学习心态对待东西方美术,并具备一定的欣赏和研究能力,同时给予学生在创造中充分利用各种绘画表现手段和形式的自由。最后,综合材料美术更注重于材料的特性、本质、内在精神及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必须依靠并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并协助学生在实现创意中协调好语言关系。提高对不同材料特性所具有的某种审美意味或内在精神性的洞察与选择能力。在诸多语言中寻找适合自己美术发展需要的切入点、结合点。至于具体的课程实施上,我觉得首先要做到教学内容的精简,因为多而冗杂,达不到好的效果,而且内容需要有针对性,另外要紧跟新材料新工美发展的步伐,教学内容不能过于陈旧。其次是教学手段的灵活,如提问启发式教育,多媒体多样性使用(照片、视频),引进具体设计案例等,总之要用灵活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兴趣,调动创意思维能力。再次是实践环节的注重,让学生用更多的动手机会,而不是“纸上谈兵”。

总之,从绘画教育以及创作的现状来看,当前的绘画创作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取向,在美术多元化的今天,综合材料的教学会越来越普及,也显得更加的重要。我希望自己能多多学习和探索综合材料的运用之道,并且这也是我的兴趣所在,所以未来我也会继续深入的研究有关综合材料的应用和教学方式。我觉得应该怎样去启迪学生的思维方式将是下一个突破点。

作者:徐凌帆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郭志刚.综合材料绘画教学的当代研究[J].西北美术.2006(04)

[2]郭志刚.学科互涉下综合材料绘画的创新与教学[J].文美研究.2008(10)

绘画教育理念篇7

误区一――要求孩子画得像

很多家长喜欢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孩子作品的唯一标准。如果成人以“像不像”这个标准来评介孩子的作品,那么在指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就会犯非常严重的结果,即重视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家长一句“画得不像”,“你画的什么呀”,“我看不懂”,“画得乱七八糟的”将会狠狠地扼杀孩子绘画的兴趣,伤害孩子自信心,让孩子对绘画不再有动手的欲望。因此,在幼儿园里,当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绘画活动时,有一部分孩子会胆怯地说:“老师我不会画”。当然孩子回到家,也会在父母面前不喜欢绘画的情绪,不愿动笔,家长自然而然地认为孩子不会绘画。

误区二――强调绘画技能的掌握

有个别家长在指导孩子绘画时,注重强调绘画技巧的掌握,强行要求孩子按照绘画技巧去进行创作,忽视了孩子内在的需要,忽视了孩子的兴趣所在。孩子不理解成人的绘画理念,自己的想法、行动得不到家长的认可,久而久之,孩子就产生了畏惧、讨厌绘画的心理。

误区三――教孩子画形象

有些家长在孩子还很小时,就过早地教孩子画形象。比如,孩子刚刚开始画点什么的时候,大人就画一些人的花呀、人物的脸呀、房子呀、汽车呀的教孩子画,孩子学不会,便要求大人画,大人不厌其烦地绘画,孩子只是一个欣赏者,却没有动手操作的欲望,因为他画的不像,所以孩子也不愿意动手去画。无论是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这种能力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培养、获得的能力。一岁的时候获得一岁的能力,两岁的时候获得两岁的能力,不同年龄的孩子具备与年龄相应的能力时,绘画能力自然地表现出来。家长过早地教孩子画形象是不科学的,是拔苗助长,可能会毁掉孩子的绘画才能,严重的还会扭曲孩子的性格。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走出幼儿绘画教育的误区,笔者认为幼儿教师主要采用以下策略帮助家长走出幼儿绘画教育的误区。

策略一――引导家长欣赏幼儿的作品

指导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赏孩子的作品,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绘画作品。纠正家长以“像不像”评判幼儿作品的观念,让家长正确的欣赏孩子的作品,使家长在辅导孩子进行绘画活动时,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而不应成为孩子的挑剔者。幼儿的一些作品,在成人看来很可笑,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家长一定要懂得欣赏孩子的绘画作品时,不要仅仅看孩子画了些什么形象,更要认真听听孩子的讲述。

策略二――引导家长懂得不要过早地教孩子画形象

家长怕孩子画得不像,过早地教孩子形象,这对孩子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如有的家长教孩子画形象,还指导孩子用色,让孩子按成人的要求涂色,太阳必须是红的,海必须是蓝的等等,这样的指导孩子绘画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让家长明白过早地教孩子画形象的危害,让家长明白:孩子的绘画作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有专家说过:“等孩子过了九岁,系统性地教授绘画技巧才开始变得有意义。在这之前教孩子画画,是拔苗助长,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天资。”

策略三――指导家长认识各年龄段孩子绘画的特点

幼儿的年龄不同,心理发展、动作反应、认识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幼儿的绘画水平发展各不相同。家长就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绘画能力,要多做纵向比较,不要做横向比较。教师要耐心地指导家长了解学前阶段,各年龄段的孩子绘画基本特征,让家长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进行绘画。

策略四――指导家长多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

绘画教育理念篇8

华德福学校由奥地利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rudolfsteiner)根据人智学理论,为waldorf香烟厂的工人子弟创办的学校,并命名为自由华德福学校。华德福教育理念是国际范畴内运行的“精神运动”,受到欧美教育界的好评。华德福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是从生活中观察了解幼儿的需求,为他们设计相应可持续改进的教育。“它强调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将艺术作为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追求艺术化,强调所有学科都要通过艺术的方法来完成”。①近期,中国关注儿童成长的教育家引进欧洲华德福教育理念,相继在成都、北京等地创办华德福学校。“教育对于个体生命发展而言,乃是一个整体,正如人类自身的发展一样。个体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种族发展的复演,良好的教育正在于逐渐地呈现、引领种族发展史在个体发展中的复演。正是种族发展史在个体发展中缓慢的呈现,使个体的精神发展呈现出逐渐生成的过程”。②由此,尝试将华德福理念渗入中国的美术教育,对提高国民的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主动而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的今天,幼儿教育更加受到关注。而幼儿美术教育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绘画是一种运用线条、造型、色彩等手段,经过细致的观察与丰富的联想、想象,再通过手、眼、脑的协调运作把它表现出来的再创造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愉悦身心的功效。

幼儿绘画特征为捕捉意象。当幼儿观察物象时,习惯将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先行筛选与强调,而后在头脑中酝酿成意象,表现出对象的特征。因此,幼儿经常使用夸张、变形和装饰美化的手法创造绘画语言。

一、华德福学校的绘画形式及教育理念

根据学前幼儿绘画各阶段的发展特点——涂鸦期、象征期以及图式期,引进欧洲华德福绘画教育理念,开启他们的绘画潜能以及创造性。绘画是儿童内在发展的一种需要,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在华德福学校中,孩子7岁前,对孩子的绘画基本上不采用教育的方式,即“不教”原则,凭孩子自由去创造。华德福幼儿园中,教师只需提供给孩子绘画的材料,以湿水彩和蜡块画为主。孩子想画什么是他们内在身体的需要驱动。

湿水彩能够让孩子了解色彩的展开和色彩的相互作用。幼儿园阶段,提供给孩子红、黄、蓝三种颜料。孩子不需要画特别的东西,只需要随手涂色,并从中体会色彩构建的乐趣就可以。

蜡块画是另一种体验,华德福学校采用天然蜡块与各色蔬菜汁混合作为颜料。对于幼儿来说,即使他想通过口腔来体会蜡块的感觉也是安全的。由于蜡块的天然性,能够为孩子提供生命力和温暖感。蜡块色彩重叠的地方会出现类似水彩的重叠,让孩子体会色彩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蜡块的抓握方式能够保护幼儿的手握姿势,纠正错误的握笔姿势。

鉴于幼儿的生长规律,华德福的教http://师还注意其他细节的安排。首先,对于0—6岁的幼儿,尽可能把一切教学活动融入游戏中。让孩子在专心嬉戏的同时,不知不觉学习到知识。教育者就像园丁一样,不提供生长的力量,而是提供条件,避免阻碍植物生长的力量。“华德福教育理念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占有7年的周期”。③“第一个成长阶段是指从出生到大约7岁换乳牙之前,在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身体成长极其迅速,他们倾向于通过运动来对周围世界做出反应,并且他对环境留在神经系统的印象非常敏感。”④

其次,尽量让幼儿周围的一切保持美好状态。学校的环境、教室的布置以及学生的作品,甚至老师自身呈现出来的状态,都要给人以美的享受,用美来塑造儿童的心灵。

最后,华德福学校教育与生活接轨。华德福的教师深知,一个人要想发展得好,应该具备如何生活的本领,包括内在修养和外在技能。在周围的环境和人际交往中学习,激励孩子的意志,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以童心作画的原则和方法

综上所述,将华德福教育理念和中国教育专家提出的“开放性”幼儿绘画教学结合,笔者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尊重孩子的思维和认知观。教师可以教他怎样拿笔、怎样画线、怎样涂色,但不规定他画成什么样子、使用哪种颜色。我们应带着一颗童心去感受和欣赏孩子们的画,尊重他们在美术活动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表现。具体方法为,不要帮孩子画以及涂改孩子的作品;不把自己的爱好加在孩子身上;不干扰孩子的创作;理解孩子的绘画表现;重视孩子的绘画过程;坚持赏识与聆听。

其次,成为富有美感和创造力的陪伴者。主要表现为,让美感教育渗透在生活之中;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创作材料;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创作环境。

绘画教育理念篇9

关键词:南洋风格南洋风情形象东方元素精神

一、绪论

新加坡美术发展具有微妙的历史与文化因素,源自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的影响,使新加坡美术具有了东西方文化哲学的思想内涵。新加坡的文化基石源自南洋原住民美术元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文化进程中逐渐酝酿了具有东南亚色彩的南洋风情形象,此形象在往后中国画家南来写生及交流中,孕育了具有南洋色彩的新加坡绘画风格。

南洋朴实的民风、婀娜多姿的人物形象,构建了具有民族精神的南洋乡土绘画,东方艺术的理念与精神元素更激起了华人画家的爱国精神,以及对中华文化情操与美术教育的热衷。厦门美术教育家林学大在1938年创立了东南亚第一所艺术学院――南洋美术专科学校(nanyangacademyofFinearts),简称南洋美专(现为南洋艺术学院),成为当时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美术教育的重要学府,为当时南洋地区培育了很多美术人才,被誉为新马艺术家的摇篮。新加坡美术发展与教育基石源自南洋风情的内涵与元素,并形成“南洋风格”绘画的精神源泉,南洋绘画元素的探索与研究,以刘抗、钟泗宾、陈文希、陈宗瑞、张荔英、叶之威等为代表。

二、南洋风情与中华情结

移民的文化历史背景致使新加坡美术发展呈现多元性,构建了极微妙的历史与生活元素,而新加坡则承袭了两大文明的精神与内涵。同时东南亚原住民文化因客观因素演变,形成具热带情调的南洋风情,而具有东南亚色彩的生活习俗,酝酿了南洋风情形象。此形象在往后的美术交流中孕育了“南洋风格”绘画基础,以及20世纪五十年代新加坡画家的南洋风情写生佳话。华人画家陈宗瑞、陈文希、刘抗、钟泗宾等,陶醉于对南洋风情的描绘,发展了具有南洋特色的东南亚典型绘画形式,构建了南洋地区特有的绘画风格,称为“南洋风格”绘画(nanyangStyle)。

中国绘画大师徐悲鸿自1919年起多次拜访新加坡,完成了许多伟大的绘画创作,响应救国抗日的号召,卖画筹款为中国的抗日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徐悲鸿在南洋写生期间沉醉于南洋岛国的风土民情,缔结了南洋情结,对南洋乡土的热爱,成为往后文人雅士对南洋文化的论述话题。

来自厦门美术专科学校的林学大,在集美校友会的协助下创办南洋美专,成为厦门美专的海外延续,这在当时被视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向海外延伸的表征。

林学大对新加坡美术教育的影响深远,其对美术的热爱形成一股探索南洋美术精神形象与内涵的浪潮,是中国传统儒道学说在南洋的释蕴,此文化精神孕育了南洋的美术教育及艺术发展。林学大的艺术执着与中华情结,促使多位华人艺术家拜访新加坡,南洋美专成为当时海外艺术家到访南洋的重要聚点,从抗战救国到改革开放,多位中国绘画大师先后在南洋美专执教及讲座,徐悲鸿、刘海粟、程十发、黄胄、王乃壮、范曾、尹积昌、吴冠中、方力钧等对南洋美专及新加坡美术的交流影响深远。此乃实际意义上的全面性艺术互动,是东方元素的延伸。

三、新加坡美术发展与东方元素的释蕴

东西文化与南洋元素的影响致使新加坡美术发展呈多元性,西方美学理论框架逐渐形成,推动东方精神内涵诉求应运而生。在多元民族及宗教社会,这种思想哲学更体现出其包容性,因此“南洋风格”绘画的东方元素思想观与中国五千年文化浩瀚一致,体现了其博大与永恒。南洋美术的精神内涵除了原有南洋“土生”元素外,东方精神哲学理念的隐喻,也是“南洋风格”绘画的重要元素,此元素乃东方哲学思想的延伸。“南洋风格”绘画深受中国传统“道”学说的核心思想的影响,其思想构建源自事物的基础原创性,不受外界时空与潮流的影响,是朴实的纯真精神。因此,“道”的精神哲学是研究“南洋风格”美术发展的重要精神指引。从“道”的精神哲学理念基础为起点,以宇宙自然的循环作息,天地与人的自然关系,对客观事物演变以自然的形态释蕴,探讨艺术向度与美术格局。

中国元素的形成蕴含于每一个华人的生活作息中,中国哲学思想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化,在华人移民社会涵盖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理念,形成华人在异乡生活求存的精神源泉。南洋画派的形成,南洋风情的存在,“南洋风格”绘画的构建,基本上出自于同一个哲学概念,因此新加坡美术的发展与形成是“南洋风格”绘画的升华,源自东方元素的圆融作用。

“南洋风格”绘画是南洋地区美术在多元种族文化背景与东方元素的融合作用的成果,其理念体现了早期华人移民对祖国文化的追求。在探索归属感的艰辛历程中,内心思想与客观环境的对立与磨合,形成了南洋美术的基石,形成本土文化的雏形,此过程具有客观环境与主观环境因素的互动。在战后脱离殖民地统治的南洋社会中,政治及宗教种族的敏感性更进一步催化了东方元素与南洋原始文化的融合。“南洋风格”绘画与美术的本土化色彩更显出其重要性,具有新加坡美术和马来西亚美术的理念风格的产生,足见东方元素释蕴影响的深远。

四、结语

南洋风土民情对新加坡美术发展的基础构建有重要的意义,“南洋风格”绘画的构建与形成孕育了新加坡美术发展框架。东西文化与南洋元素的影响致使新加坡美术发展形成多元性,中国哲学思想及南洋伊斯兰教文化释蕴了新加坡美术的精神源泉,传统价值观及儒道精神形成新加坡美术与教育发展的思想内涵。在多元民族及宗教的社会,这种思想哲学更体现出其包容性,因此“南洋风格”绘画的东方元素思想观与中国浩瀚的五千年文化相一致,体现了博大与永恒。

南洋美专在抗战的背景下成立,表现出林学大对艺术的执着,及中华情结与民族精神在新加坡的延伸。对于日军的侵略行径,林学大深感痛恨,对于新加坡的沦陷,南洋美专的停课,虽无奈但仍下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体现出林学大的执着与认真,这种精神源自中国五千年的传统价值观,是儒道精神与内涵的延续。

中国美院之一的四川美术学院在抗战时期成立,当时四川是抗战的大后方,创校时期徐悲鸿奔走各方。四川美院与南洋艺术学院有着共同的历史因素及时代背景,中国艺术大师徐悲鸿劳于奔波,穿梭于中国与新加坡两地,为艺术与抗战树立了精神楷模,这是中华文化与精神的延伸,同样也是“南洋风格”绘画及新加坡美术东方元素的一种体现。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生、南洋艺术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绘画教育理念篇10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艺术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艺术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绘画造型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艺术设计。

为了适应现代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与专业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使绘画和设计基础课更趋科学、规范。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要培养出一批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且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要求该专业的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要与实践结合,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面对这样的培养目标,作为该学科的绘画与设计课程必须把握好它们的异同点,提高绘画与设计学科间的交叉与互动都会让我们的眼界更加扩展,着重培养学生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更易产生灵感、激发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一、探究绘画与设计的关系

1、探究绘画和设计的区别。

a、绘画和设计的不同的个性表现我们说绘画是展示个性的艺术,是作者通过对形式美的领悟和理解,来创造新的美的形式。设计与绘画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对商品的依附性上。

b、绘画和设计对美的不同追求对于绘画我们可以说艺术家追求的是一种“模糊的朦胧美”。在我们生活中应该是指不确定的耐人寻味的状态。对于中国绘画来说:这是指绘画中的含蓄美,是说的一种难以描述的意境。那么西方写实绘画中表现的对自然的真实描述,虽然其应用极其细腻的、逼真的方法表现实物形态,但是最终追求的还是要表现悠远深奥的精神境界。而现代的各种艺术流派则追求的是标新立异的多变、追求的是超现实的不确定。这些状况都是在表现绘画的一种精神的、个性的、模糊的状态。设计不同于绘画体现在对秩序美的追求上,现代设计对实体的进一步把握是形式法则。从上述的例证来看,设计的美感体现在有秩序数理的韵律上,这一点与绘画有着本质的不同。

c、绘画与设计实现方式上的不同由于绘画与设计存在着巨大功能上的差异性,因此在工艺制作的实现方式上也就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绘画在制作过程中技术的成分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作为设计其产生与发展和商业行为结伴而来,是随着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而出现的。

2、探究绘画和设计的共性。

a、绘画是设计的基础绘画,是设计的基础。绘画也是设计的源泉,绘画语言在设计中的价值更主要地取决于绘画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视觉文化积淀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化的、审美化的符号体系。设计是从绘画艺术中派生出来的,设计与绘画艺术可谓关系十分密切。设计离开了绘画艺术就会失去生命力,绘画对于设计而言存在着对造型语言和形式语言的原发性意义,更重要的是张扬艺术个性,表达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b、绘画是设计的生命渊源忽视绘画艺术对设计的内在意义,设计最终只能走向概念僵化、没有生命力的拼图排字游戏。对绘画艺术语言的把握是对艺术气质的修炼,也是视觉艺术语言寻求原创性的必要条件之一。可以说,绘画艺术是一切艺术活动的始端,也是开启艺术活动的使者,对设计更是如此,它可以激发设计视觉艺术的更多可能性。

二、培养创新意识的艺术设计人才

绘画与设计的意义在于创新,设计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只有通过“个性化”才能够得以实现,重复的绘画没有生命力。

现代绘画与设计个性化的表现还体现在五花八门的创新手法上。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界,如何反映这一时代特征,是教育者、艺术家和设计师思考的问题。近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正从“理论型”向“创新能力”方面转变。作为担负培养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专门人才的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1、创新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绘画与设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和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创造性工作方法的系统。在设计创造中应重视设计创意定位的正确性和表现形式的综合评价力,注重设计元素的联想、选择、修改、组织等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创造境界与创造目的相关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设计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应用的完美结合,仅有形式上的创新而无应用价值的设计是毫无意义的。设计艺术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活动,应用目的十分明确,不能脱离社会应用。这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基础理论研究是不同的。设计艺术从创造开始就必须明确其基本功能、应用目的、市场需求和服务对象等各方面的要求。

2、多元化的思维渠道和设计的个性化意识。综合多元的思维渠道是设计教育思维方法的主要特征。单元线型思维很难应付设计的问题,只有多元的思维方式才能产生可供选择的方案。多元化与其它教育体系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也就没有个性化设计。培养个性发展是一个思想观念的变革,尽管一些人思想上已认同,实际行动上却还没有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依照学生不同的需要和兴趣,实施特点各异的教育,建构弹性化的教育体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由知识传授型向个性化教学方式转变。我们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掌握和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应尽快更新观念,适应现实,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现代的启发引导型的个性化教学方式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只有不断增强设计艺术教育观念的创新意识,同时对教育本身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适应新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