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老师教学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4:33

绘画老师教学心得篇1

关键词:幼儿阶段;语言教学;绘画;应用渠道

绘画和文字具有相似的功用,均能传递信息、承载价值,是人类自我表达的一种外在形式,这种形式的作用在幼儿教育阶段表现突出,充分满足了3~6岁幼儿的敏感需求,如果可以将绘画与语言教育进行完美结合,自然会取得难以估量的教学成效。

一、营造绘画环境,提供语言泉源

绘画环境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心理环境,二是物质环境,而且优良的绘画环境必须是舒适、活跃,并且能够给幼儿提供说话的源泉。老师在营造心理环境时,重在提供给幼儿安全、轻松、和谐的气氛,尽量帮助幼儿选择喜爱的绘画内容;在营造物质环境时,主要提供给幼儿尽量多的绘画材料,在满足幼儿绘画心理欲求的同时给幼儿建构敢说、想说的语言环境。总的来说,营造环境的方略是将绘画与语言相结合的手段,反而给语言教学提供了语言泉源。

二、参与绘画引导,渗透语言教育

按照老师参与绘画的程度,幼儿绘画可以分为命题画与意愿画两种。在幼儿画命题画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先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功用、关键特征等内容,随后让幼儿自行表达此事物的外观特点,将幼儿的语言表述和视觉体验进行完美结合,最后利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当幼儿愿意画画时,老师只需要给幼儿准备好彩笔、颜料、白纸等用具,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表达、去创作,或许幼儿在一开始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此时老师可以稍加指引,必然会达到意料之外的绘画效果,在绘画中渗透了语言教育。

三、阐释绘画作品,增强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要经过不断地沟通、实践才能有所增强,因此幼儿老师要给幼儿提供尽量多的说话机会,锻炼幼儿语言组织的表达能力。比如,当幼儿完成一件绘画作品时,老师要对幼儿的作品予以丰富的肯定和赞许,对待一些色彩十分艳丽的作品,老师可以夸奖“你画得真好,这么多颜色比天上彩虹的颜色还要多”。再如,老师可以鼓励一小部分孩子勇敢地讲述自己的作品内容,说出自己创作这幅画的缘由,随即指引同伴之间进行绘画作品的沟通,最终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幼儿成为语言的构建者。

总之,应延展绘画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渠道,让幼儿语言和绘画结合得更加完美。

绘画老师教学心得篇2

幼儿教学美术活动兴趣启发

一、引领儿童关注自然,提高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美术教育应从一个单向的技能传授与灌输过程转向关注幼儿的审美体验;从囿于教室中一纸一笔的传统美术教学转向鼓励幼儿走近自然、走近生活。在可能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领略大自然。比如,教师可引导孩子在校园中、在公园里观察春天来临的迹象,带着对春天最直观的感受,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春天。在感受美丽自然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完成一节生动的美术课,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情感。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材料是一个重要的中间介质。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例如,果壳、树枝、种子、树叶、花朵、石块等,这些常见的自然界中的材料会让幼儿感到既新奇又熟悉,它们很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比如在以“美丽的花瓶”为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教导孩子们利用各种彩纸、颜料等方法来装饰平时收集到的大小不同的塑料瓶。一般来说,对于自己收集来的材料孩子们会格外珍惜,并更加乐于探索,更有利充分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孩子们的创造欲得到满足。

二、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提高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激励性评价是促进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是评价法则中的核心原则。学生都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激励性评价不仅应客观、中肯、积极,更需要教师的热心和智慧。例如,下面是一位老师在执教《春天的花园》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首先,老师运用情景导入法导入上课主题,“春天就要来了,万物开始复苏,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沉睡了整个冬天的小花朵们马上就要苏醒过来了的样子,那将是多么美丽的一副画卷啊!”接着,老师没有做任何示范绘画,只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自己心中的花园。在小朋友们都聚精会神画花朵的时候,老师发现一个小朋友在画纸上画了很多小竖线,却没有一朵小花。于是,老师轻轻地走到他的身边,而他却连忙用胳膊把画纸捂住,并且把头狠狠的低下去。显然,这名幼儿已经意识到自己画得不好。这时,坐在他旁边的小女孩,抢着说:“老师,老师,他什么也不会画,他画得乱七八糟。”这个小朋友听后,很不好意思的红着脸。但老师并没有责怪这位学生,也没有弯下腰手把手地教他如何画花,而是很随意地说了一句:“不会画花,可以画一些其它的东西呀,比如小草,小树……”听到老师这么说,小家伙才慢慢把捂着的手拿开,看着自己的画,若有所思地说:“老师,我画的是冬天的花!它还没有长出花骨朵呢。”显然,这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孩子。老师趁机表扬了他,并告诉他:“春天来了,你也可以画一些春天的花了,试试好吗?”他想了想,点了点头,又继续画了起来。待课程结束时,这位同学的画纸上果然多出了许多带着长尾巴的小花朵。

案例中该老师对这名学生的评价非常到位。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同时,巧妙地做出了指导。首先,该老师观察得十分细致,根据孩子的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准确地分析出了孩子的心理。其次,老师鼓励大家画自己心目中的花园,给了同学们自由想象的空间。最后,老师在看孩子的画时,并没有看他画得像不像,而是要“听”他画中所表达的东西,并去理解、关心、尊重他所诉说的内容。案例中的老师不但适时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鼓励方式,激发了孩子的作画灵感,重建了孩子自信心,使其感受到绘画的快乐。因此,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三、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幼儿园时期的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新鲜感,教学上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的,让他们感受到上美术课的乐趣,体验到美术的新奇。过去重教学结果,如今重教学过程。才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幼儿美术课堂教学需要有独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设置好的情境中去,启发学生的心灵才是重要目的。例如,《好吃的水果》一课,教师利用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海绵宝宝”开的一家水果吧展开导入,去观察店里的水果,启发学生看着水果,能够说出水果的形状,让学生通过用手去触摸、去闻来辨别水果的味道,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孩子们帮助海绵宝宝画出漂亮的水果,作为永久的保存,放在它的店里。让小朋友们一起绘画,然后交给“海绵宝宝”。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引导与启发。我们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在课程设置上我们结合幼儿年龄及心理特点,增强孩子们对绘画的兴趣。学生通过幼儿美术的系统学习,发掘他们喜欢绘画的天赋,从而发展他们的绘画兴趣,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智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创设游戏的学习情境,提高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创设游戏的学习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任何形式的游戏活动都容易调动起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引发兴趣。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由此可见,游戏和美术创作的关系是紧密融合的,是天然一体的。只有将游戏和教育有效结合,游戏才能成为教育意义的载体,也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有趣的游戏语言能激发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兴趣和表现力,生动形象的游戏语言可以使原本简单枯燥的绘画练习顿时变得活泼轻松。

在绘画过程中引入游戏和游戏式的绘画语言,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积极的状态下掌握绘画技巧、习得绘画技能,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

五、结语

总之,幼儿的心理具有好奇、求新求异的特点。幼儿的注意多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新颖新奇、形象鲜明生动、多变的刺激物更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教师要能抓住幼儿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摒弃一成不变的绘画形式和教学手段,采用多样化的绘画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杜玫.幼儿美术与创造性思维发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辜敏,杨春生.美术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绘画老师教学心得篇3

一.固定模式要不得。

很多时候,有的老师已习惯了让孩子欣赏范画、临摹范画。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闭门造车式的方式,孩子们仍是大多坐在教室里,按着老师的要求,手握画笔,并不大胆地在纸上涂涂画画,缺少创意,个性难以得到张扬。

虽儿童绘画尽管在表现技能上还比较粗糙,技法还不成熟,甚至幼稚,但充满了天真烂熳的童趣。实际上,孩子们的涂涂画画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正如马克思.德索认为的那样,儿童绘画时,决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而是表现一个整体的世界。更多地给儿童以自由,腾出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进行创造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在实践活动中,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儿童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策略:在指导儿童绘画时,教师首先应多具备一点童心,多了解一些儿童绘画的特点及基本的技能方法,少一些成人绘画模式。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充分让孩子用眼、手、心、脑去发现、去创造,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而不应成为孩子的替代者、挑剔者。

二.因人施教是关键。

学生在绘画活动中的种种表现,都与其自身性格、认知水平、情感变化、兴趣需要等心理因素密不可分。有的学生对绘画没有兴趣,有的不会造型,有的画面不生动等等。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只有认真分析其影响绘画心理,理解不同的绘画行为,因人施教,找出适宜的指导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快乐创作的同时得到真正的发展。

策略:

对于没有绘画兴趣的孩子,我们首先要考虑选取的绘画题材是否合适。例如同样是画盘子,低年级孩子可以进行“打扮盘子”的绘画活动,重点放在色彩上;中年级孩子可以来“设计盘子”,重点突出对盘子造型的设计上。

不会造型的学生,往往是没有很好地调动起多种感知觉参与认知活动,老师要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充分描述观察到的特征。比如,学生画人物时常常把四肢画得很僵硬,像木偶,缺乏灵活性,老师可以利用课件带学生观察动态的人,也可以让学生上台跳舞,同桌摆造型等,让孩子们在观察中学习、在活动中体会人物的造型变化,在画纸上就会轻而易举地表现了。

面对画面不生动的孩子,教师在教学时尽量使用孩子的口气、动物的口气、动画卡通的口气等,使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使自己的画面更活泼起来;还有老师可以让他们多看范画,多欣赏优秀作品,引导孩子自己去比较,找出作业中的不足,再相机讲解一些绘画技法,这样学生的画画水平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画面也会生动起来。

三.心灵沟通有必要

在绘画教学中,常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很有必要,不但可以创设师生愉快交流的学习氛围,也是架设学生和作品之间的桥梁。

策略:

1、师生互动,拉近距离

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例:上《恐龙》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去找有关恐龙的书籍、玩具、卡片等,上课的时候由于运用了谈话形式,有的学生还畅谈了游常州恐龙园的经历,自然也谈到不同恐龙的特征,大家泥一言我一语,说说笑笑,教师和学生笑成一片,氛围很是融洽,学生画起来自然也就兴趣倍增。

2、倾心交流,改进教学

绘画老师教学心得篇4

关键词:教育评价彩绘“话”“画”融合

新《纲要》提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彩绘是幼儿园的特色活动,孩子们非常喜欢。在彩绘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在掌握彩绘方法的基础上,尝试在不同的材料上进行彩绘,如:啤酒瓶、葫芦、扇子、衣服、瓦片等。材料非常丰富,这都是在锻炼孩子对画笔的控制能力。同时,在彩绘活动开始、活动中和结束后,我引导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我发现孩子们在操作时会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或是自言自语,或是与他人讲话。那么,怎样把这些“话”与孩子的“画”有机融合呢?对此,我结合活动开展的顺序,以及在组织中班幼儿的彩绘活动的经验进行了分析。

一、画前,聊一聊

当孩子们看到老师在准备颜料、画笔、洗笔筒等材料时,就会说:“今天又要画画了!”“老师在调颜料。”对于“今天画什么”不知道。不妨将幼儿的这一好奇转移到活动中,引导幼儿大胆猜测今天的绘画内容,从而激发幼儿彩绘的欲望。

“生活经验”是孩子们创作的源泉,引导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彩绘,让他们在彩绘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及自己自由创造的美。

比如,孩子们在幼儿园里会观察,平时中午吃完饭后,我会组织孩子户外观察,孩子们会看到许多树。有的孩子会把自己看到的告诉我:“老师,我在树上看到小蚂蚁在爬。”孩子的一句话使我产生一个想法:能否就在树上进行彩绘呢?经过与有经验的老师的一番讨论后,我决定让幼儿尝试在树上画蚂蚁。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彩绘效果不错。

灵感源于生活,正是生活中的一些无意的讨论或聊天,就可以产生一个新的想法,老师在平时生活中与孩子交流是很重要的。

二、画中,提一提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当孩子们知道彩绘的内容后,必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迫不及待地与同伴讨论,我没有要求幼儿安静地听老师讲,而是引导孩子大胆地讨论,大胆地发表想法。给予幼儿充分讨论的时间,引导幼儿各抒己见。肯定幼儿的想法与构思,再教授他们新的彩绘技巧。这样不仅尊重幼儿主体,而且提高幼儿对彩绘的兴趣。

在中班下学期《纸杯房子》彩绘活动中,桌上摆放了纸杯与各种颜色的颜料,孩子们有的会好奇地问:“老师,这和纸杯是用来干什么的呀?”有的孩子发表看法:“今天会不会在纸杯上画花朵呢?”“我觉得肯定在纸杯上画小动物吧!”孩子们的想法多种多样,我不否定他们,只是点头示意有这个可能。当孩子们知道彩绘内容后,老师教授新的彩绘技巧后,孩子就可以自己创作了。有的孩子问我:“老师,看我画了三角形房子,好看吗?”我说:“嗯!你的想法不错,小蚂蚁可以住在你的三角形房子里,如果有大象或者其他大一点的动物就住不进去啦!”作品太小了,在纸杯的一个角上,看不太清楚,但是我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以小动物的口吻给他提了建议,孩子发现了问题,在边上画了一幢稍微大一点的房子,说:“再画一幢梯形房子给大象住吧!”

过程评价很重要,老师对孩子在彩绘过程中作品的评价态度往往直接影响孩子对彩绘的兴趣与下一步作画的情绪和想法,还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当幼儿主动询问自己的作品如何时,要看老师的反应和语言的表达,即使发现了孩子作品中的一些问题,也不要直接说出来,要选择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或语言评价和建议。

三、画后,评一评

有人说,假设幼儿园绘画教学过程是一幅张扬个性的图画,那么评价则是画卷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根据彩绘内容和彩绘作品的呈现,我提供与彩绘内容相关的展板,让孩子们能清楚欣赏自己与同伴的作品。当孩子们把作品呈现在展板上时,我们大多比较关注的是孩子作品的好坏,构图如何,画面色彩如何,等等。其实孩子的作品本身不存在好与不好,只是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表现形式和对作品理解的能力不同,作品最后呈现的效果不同。正是因为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在评价时不应该总是横向比较,对于个别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他纵向比较如果进步了,老师就应该给予表扬与鼓励。许多专家指出,只要孩子能说出自己画的是什么就好了。如何倾听孩子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呢?

1.自评和互评。在活动中由于时间关系,没办法请每个孩子都发表想法,老师要选择一些画得比较抽象、或者比较有想法的作品进行评价。先请幼儿自我介绍作品和讲述方法与想法,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表现、表达能力。

再请同伴评价,要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让孩子说说想法,或提出建议,因为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想法与评价是不同的,孩子的互评主要是让孩子自主学习,仔细倾听他人的意见或建议。这样就能形成互补、互相启发,提高幼儿的评价、欣赏、审美能力。

2.教师的评价。教师在倾听孩子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的作品内容、形式、创造性、水平等进行横向分析。也可就孩子本身的发展进行分析。教师根据孩子的自评、互评进行小结、提炼。对能力较弱的孩子予以鼓励,对能力较强的孩子,先肯定他们好的地方,可以用语言或肢体动作给予鼓励和安慰,在孩子自评或互评的基础上补充,并用婉转的话语对孩子提出建议,提高孩子的创作热情。

在彩绘活动《青花瓷》中,我引导孩子围绕盘子的中心点进行绘画装饰,我没有要求孩子一定要中心对称,因为对于中班孩子来说这样的要求太高了。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个别能力强的孩子居然能画出中心对称的图案。评价时,孩子说:“我画了一圈小鱼围着球转圈圈,我在外面一圈还画了水草。”其他小朋友恍然大悟,有的孩子提出建议:“小鱼要吐泡泡的,应该再画一点泡泡。”对此,我没有否定,而是让孩子自己考虑。我总结了他们的评价,并及时给予了表扬与鼓励。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和人才,还应是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幼儿绘画教育同样如此。教师在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时,应该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与多元化,不仅包括绘画知识技能,而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及方法的评价。在评价时应该注重孩子的兴趣、主动性及自信心的评价。

绘画老师教学心得篇5

关键字:情境;儿歌;情感体验;评价;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32-03

幼儿在绘画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应注意不要把绘画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绘画活动需要幼儿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创造。小班幼儿才三岁,由于手的小肌肉发育还够完善,有时不受大脑的指令,正处在涂鸦时期。有的孩子还不会握笔;有时画的一塌糊涂;有的根本不敢画,生怕自己画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作为幼儿教师,如何让幼儿在绘画中大胆绘画,最大限度挖掘幼儿的绘画潜能,让小班幼儿喜欢上画画呢?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给幼儿以压力,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我在教学中尽量使用有童趣、符合幼儿的欣赏水平的语言,特别是在示范、讲解时更应注意语言的形象化、儿童化。兴趣是幼儿学习、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活动效果。我们教幼儿绘画,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幼儿都培养成为小画家,而是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画画使他们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能自主大胆地表现自己所思所想。小班幼儿的绘画活动主要是以涂鸦为主,“兴趣”是这个阶段绘画活动的重心,在幼儿感受情景中带来乐趣的同时,教师逐步引导幼儿感受各种色彩、线条、图形等的美。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要学会以境激情,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例如:在小班美术活动《手指宝宝会走路》一课中,要求幼儿能随歌曲节奏进行玩色游戏,感受色彩、线条、节奏美。我充分利用主题环境春天,前期在教室里布置了很多关于春天的季节性的装饰,春天的树、春天的花、春天的变化等等。让幼儿在春天的情景里更能体验到春天的季节特征。教师在体验情景环节里,结合小鸭、小兔、小鱼、小动物走路的特征,设计了森林的情景:有树林、草地、小河。请幼儿带上头饰,模仿小动物走路来到树林里、草地上跳呀跳、小河里游呀游。幼儿在这样的情景中玩得不亦乐乎,更深刻地体验了小动物走路的特点,我进行契机引导小动物走路与各种线条的相互关系,幼儿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情景中能随歌曲节奏进行玩色游戏、并能大胆绘画,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各种线条的魅力并创造出各种小动物走路的线条。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不是为画而画,而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是一种很有趣味的活动。因此,每一次绘画活动,我们都应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孩子自始至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且达到活动的目的。

二、儿歌辅助,大胆绘画

儿歌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儿童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幼儿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小班幼儿作画时爱念念有词、爱想象一种情景的特点,采用儿歌、绘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可以实现语言与美术的情意互通,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性地表现美。如:《线条开火车》中为了能够引导幼儿画线条,我和幼儿一起创编了儿歌《调皮的线条》:“直线宝宝是线条宝宝开火车时得走直线”,幼儿在画直线宝宝时从纸的这一边画到另一边哦,因为开火车有起点也有终点;画曲折线时引导小朋友观察曲折线像谁的牙齿,幼儿会说像大灰狼、像鲨鱼的牙齿,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于是我和幼儿进行了共同总结:曲折线像大鲨鱼的牙齿,画的时候要一上一下;在画弹簧线时请幼儿观察像什么线,幼儿很快就说出了是电话线,我便顺手示范画弹簧线,弹簧线啊很调皮,它呀跳一下还要抱抱就绕在了一起,引起幼儿哈哈大笑;在画螺旋线时,幼儿不约而同地说螺旋线是蜗牛的家,我边对螺旋线进行了总结边示范画螺旋线,螺旋线绕啊绕啊从中间找个点开始画一圈比一圈大。最后我还请幼儿一起组织了我自编的儿歌《调皮的线条》:直线宝宝开火车,能从纸的一边跑到另一边;曲折线宝宝真调皮,一上一下在跳舞;弹簧宝宝爱跳舞,跳起舞来抱一抱;螺旋线宝宝爱绕圈,一圈比一圈大。幼儿在自己组织的儿歌中很快掌握了线条的绘画技巧。又如沙皮纸画《小老鼠》中,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老鼠的基本特征,幼儿根据儿歌大胆画出老鼠,并能用简单的线条装饰小老鼠。在导入部分以幼儿熟悉的儿歌《小老鼠上灯台》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小老鼠的身体特征后,我边讲儿歌边示范画小老鼠,附儿歌:长长一条线(在纸上画一条长长的直线),高高一座山(小老鼠的身体:在直线的一段开始画弧线与另一端连接),山上两棵树(小老鼠的耳朵:在弧线的左上角画两个小小的半圆形),山脚有个洞(小老鼠的眼睛:画一个小圆形点一个点),山后有条河(小老鼠的尾巴:在小老鼠的身体后面画一条弧线)。很快,逗人的小老鼠跃然纸上,幼儿鼓掌欢笑,绘画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纷纷提笔作画。幼儿边说边画就把一只只生动可爱的小老鼠画了出来。由此可见,幼儿的美术语言情境创设是幼儿绘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既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情感体验,树立自信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将教育与情感的关系,比喻为池塘与水的关系。他指出,“犹如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使人思维活跃、敏捷、深刻、想象丰富,幼儿如果在愉悦的状态下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将会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师的“教”事半功倍。因此,在美术教学的各个领域、环节中,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美术的教与学。幼儿美德的形成,是由于教师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由此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如:在绘画过程中幼儿遇到困难,我们还可以手把手地教他,并在教的过程中用眼神轻抚等激励的方式告诉幼儿“画得不错”,让幼儿体会成功的喜悦,并增进对老师的情感,同时让幼儿由爱老师延伸到喜欢绘画活动。这样,幼儿会有一种爱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树立了自信心。我曾经带过这样一位幼儿,由于父母亲忙着开店,没有时间关心和指导她的学习,一到上绘画课,他就坐着不动。一次在上绘画课时,其他的幼儿都在忙着画热带鱼,只有她不愿意动笔画。于是,我走过去,蹲在她身旁,经过一番朋友似的谈话后,我耐心地手把手教她,并鼓励她自己动手绘画,很快她愿意绘画了,尽管画得乱糟糟的,但毕竟她能勇敢地自己动手画画了,于是我就在晨间活动时表扬了她,肯定了她的进步。慢慢地她越来越喜欢上绘画课了,在我的指导下更是越画越好。由此可见,绘画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是不容忽视的。

情感有时就像催化剂一样能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例如:自信心。自信心是指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情感倾向是人们生长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幼儿也不例外,尽管小班幼儿年龄小,性格单纯天真,但他们也有个性。要想让小班幼儿充分享受绘画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那么首先就要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这样的体验和感受:不管自己会不会画,也不管自己画得好坏与否,我们都会在活动中倾注一腔爱心,给予自己亲切耐心的指导。在活动中,我经常发现,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不管你给多大的纸,有些幼儿总是把主题画得很小,或者画在纸的一角。尽管有些作品从技巧上看比较欠缺,但是这样的作品也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和色彩都传达了孩子的思想和情感。如:在第一次绘画课上,我进行示范并请了个别幼儿进行绘画,在接下来的幼儿绘画环节中,待幼儿听清老师的要求后就开始自由的绘画。胆大的幼儿拿起画笔如大师般的绘画,而有的幼儿看到了后不敢画,这时候,我听到小朋友说的最多的是“老师我不敢画!”“老师我不会画!”听到了这些话后我并没有很气愤,反而觉得很正常,对于刚入园的内向的小班幼儿来说不敢拿笔是常见的。如何让幼儿更大胆、自信的拿起画笔开始绘画呢?于是,在刚开始时我会鼓励他们,拿起幼儿的手和幼儿一起绘画,慢慢的让幼儿自己独立、大胆地去画。也许他们画的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也不用批评他们,而是给予肯定和鼓励,告诉他们“你的画很棒,如果稍微细心点涂色会更棒”等鼓励的话,幼儿的自信心会油然而生,因为他们已经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敢画了。”幼儿有了自信心,从不敢画到敢画,体验到了成功带来的快乐。慢慢的在绘画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很主动的去画,画自己想画的画。在绘画活动中,作为引导者、参与者的我们时刻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幼儿细微的进步,并用鼓励的言语对他的进步表示肯定,让幼儿在小小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

四、多元评价,增强自信

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小心灵的探索。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透露出一股天真烂漫的稚气。多角度欣赏,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幼儿绘画的评价活动是幼儿园绘画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的目的是在于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首先,肯定幼儿作品进行评价,很多的评价是以老师一个人的意愿为主,自己决定作品的好坏优劣。无法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喜悦,要用肯定的方式评价幼儿的绘画活动,多鼓励,多表扬,尽量减少否定和批评。

其次,注重幼儿的纵向评价,幼儿作品中会有构图、涂色、技能技巧等。小班幼儿的作品中避免不了幼儿随意乱画涂色,我们不应只看见眼前的作品结果,忽视幼儿绘画能力前后的差异,忽视幼儿绘画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不能只采取横向比较的方式,缺乏爱心,细心,不注意观察幼儿的微小进步,应对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纵向评价。我班幼儿庄宇卓口语表达能力很强,但他的绘画作业都是画面上画得满满的,且看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我总是耐心地听他讲解,在他语言的补充下,他的画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我没有因为他画面的乱而去批评他,相反我在集体中表扬他善于动脑筋,有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样言语的引导下,我班幼儿在绘画时都能大胆作画,画出与众不同的画来。而在面对幼儿绘画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作为教师不应直接去批评否定,打消其积极性,而是尊重幼儿自身的能力和想法,给予积极评价。若有不足之处,则从侧面、婉转或换一种幼儿易于的接受的方式来纠正和激发,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自信心。

绘画老师教学心得篇6

一、把握对象

一个人从一出生,睁开眼睛看世界,动手接触世界那一刻起,就开始对这个世界上有形有色的事物产生了兴趣。当襁褓中的婴儿用胖胖的肘臂拍打被褥时;当依呀学语的孩子在地上“尿尿和泥时”,他们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事物的认知欲望和对“涂抹”游戏活动的强烈兴趣。喜爱绘画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仅喜欢玩弄各种色彩,更喜欢在纸上大手笔的涂抹,他们不在意画出的作品是否能得到别人的认同,更多的是沉浸在有趣的绘画过程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的这些共性都是因为对绘画情有独钟、兴趣使然。但是,由于幼儿年龄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个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绘画兴趣也存在着差异,体现出了个性的方面。比如:男孩子总是喜欢奥特曼,铠甲勇士之类舞刀弄枪之类的,而女孩子则多大喜欢芭比娃娃,蝴蝶结之类的;而形象期的幼儿却不满足只画一条大鱼、一座房子,描画“奇妙的海底世界”、“美丽的城堡”才能表达他们内心世界的五彩斑斓……可见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指向是因人而异的。那么作为教师就要了解和把握住自己的教育对象对绘画兴趣有什么样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在绘画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差异,因势利导,寓教于乐、因材施教,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佳的发展。

二、精心选材

精选教材是搞好幼儿绘画教学的关键。因为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绘画题材,可以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使孩子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之中成为活动的主体。不夸张的说,选对了题材就等于绘画活动成功了一半。那么怎么选择易于幼儿表现又能令其感兴趣的绘画题材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选择孩子最熟悉的,最常见的事物

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不是要相当强的画功,只要是他们熟悉的,身边常见到的,他们也会很乐意动笔尝试。例如:前两周,我们班的美术课,题材是画人物。很多老师肯定会选爸爸、妈妈等亲人让幼儿画。可我不这样认为,其实孩子们从早上入园开始,一天中见到最多的是老师。于是,我将题材定为《我的老师》。孩子们一听可乐了,因为我告诉他们,画的时候,帮老师变个发型,给老师化点妆,幼儿边画边仿佛出现在我和他们游戏的场面上,我在课堂上的形象跃然纸上,使积聚在幼儿心中的情感得以自然的宣泄和表达。

2、选择孩子易于表现的事物

易于表现的事物造型简单,具有典型性。还是以上述绘画课为例,幼儿在画我的发型时,有的画的直发,有的画的卷发,其实,无论哪种都很简单,就是用平时乱涂乱画中的直线,曲线来表现。这类选材幼儿易于把握增加了幼儿对自己绘画表现力的信心。

3、选择孩子们最喜欢的故事,游戏和动物

优美、有趣、富于幻想的故事;开心的游戏;可爱的小动物…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最爱。这类题材为孩子的创作提供了最佳的表现空间,最能调动幼儿的绘画兴趣,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4、选择幼儿生活化的题材

题材的选择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点。比如:小班幼儿没有明确的绘画构思和目的,常常将绘画、游戏和现实生活相混淆。教师可以帮他们选择一些《给妈妈画长发》、《帮太阳公公串糖葫芦》、《小鱼吐泡泡》等蕴含丰富情感的题材;中班幼儿进入象征期阶段喜欢描画具体事物,可以尝试选择《我是鱼王》、《一辆花汽车》等表现具体内容的题材;大班幼儿对现实生活有了更多的观察和了解,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思考和想象。可以多选择一些《瓦罐联想》、《未来世界》、《足球比赛》等能够鼓励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题材。

三、寓教于乐

在活动中如果想让幼儿保持全程的绘画兴趣,就需要教师在导入、指导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利用、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快乐与发展。只有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做到寓教于乐,保持、延缓幼儿的绘画兴趣,才能令其专注、持久的投入到整个绘画过程中,使幼儿创造出富有新意和美感的作品来。以下是我在几个教育环节中调动幼儿兴趣的一些尝试。

1、拟人化的指导语言满足幼儿的游戏心理。

孩子们经常把生活和游戏连在一起。在绘画活动中用拟人化的语言来指导,既能满足孩子喜爱游戏、富于幻想的特点,又有利于帮助他们直观理解和表现绘画对象。在教孩子们画蝴蝶时,如果教师仅采用这样的指导语:“我们来画蝴蝶吧,看谁画的最美!”你的表情再丰富、语气再亲切也不会引起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创作愿望。同样的活动给孩子讲一个关于“虫虫变蝴蝶”的故事,对孩子们说:“虫虫特别想变成美丽的蝴蝶,你能用漂亮的线条和颜色帮它变出美丽的翅膀吗?”孩子们便会满怀兴趣的想出各种办法来装饰描绘美丽的蝴蝶。

2、利用多种材料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

幼儿绘画可使用的材料多种多样,作用也各不相同。油画棒可以肆无忌惮的宣泄情感;勾线笔可以细腻的描绘花纹;水彩笔更可以快捷的完成涂色…要尽可能多的让幼儿尝试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创造性活动并从中体验到绘画的乐趣。当幼儿画的有些厌烦时,帮他换一种新的材料常常能重新燃起他的绘画兴趣。

3、提供宽松的精神环境,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幼儿的绘画活动是由幼儿内心世界的宣泄和表达欲望所引发的。教师要正确认识理解幼儿的绘画行为,为幼儿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儿的绘画活动中去,无论幼儿画出的形象多么幼稚无形,教师都要毫不吝啬给予鼓励。这样,幼儿才会增强自信心,越来越喜爱绘画活动,在绘画活动中大胆尝试创造。

四、巡视鼓励并与幼儿一起创作

绘画老师教学心得篇7

【关键词】命题画;示范;创造性

观察生活是绘画学习的源泉,培养兴趣是绘画学习的根本,思维想象是绘画学习的中心,创造表现是绘画学习的生命。传统的命题画教学常常采用临摹方式,让幼儿呆板地模仿,模仿多了很容易模式化,久而久之,孩子画的倒是很“像”,很“好”常常赢得大人的夸赞,但他们失去了观察周围事物的敏感性,不再细致地观察周围生活,画出来的画呆板,缺乏儿童情趣,看不到儿童特有的知觉方式和表现方法。有的孩子在没有大人的示范和范画时,甚至到了不知该如何下笔了的程度了。在命题画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观察、想象、表现力的发展。在命题画教学中,我们要“巧”示范甚至可以舍弃示范这一环节,改用欣赏和观察,启发幼儿思维,鼓励幼儿多动手、多动脑,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观察生活是绘画的源泉,为幼儿提供观察、欣赏的机会

幼儿生性好动,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养鱼、鸟、龟,也可以和他们一起制作各种标本,去郊外拾树叶,捉泥鳅,在大自然中边玩边观察,这些大量的,细致的观察使幼儿对绘画对象更加熟悉、直观,为幼儿的绘画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在命题画教学中,我们可以搜集、整理各种挂历,将其作为教学挂图,发挥其教学功效。《异域风光》中世界各地的名胜,《世界油画》中的各幅名画,《中国名山》中的泰山、华山、黄山等等,都是幼儿平时生活经验较少,很少触及的事物。这些精美的挂历,都是经典之作,无论从摄影角度和绘画技能都堪称一流,给幼儿的感知是最美的、最好的。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启发幼儿发现美、积累美的生活经验,为自己的绘画创造一个美的空间。

二、运用多样化的材料、工具,引起幼儿作画兴趣,使其沉浸于新、奇、乐的活动中,激发绘画积极性、创造性

幼儿年龄小,总是喜欢接触一些新鲜事物,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变换绘画材料和工具,这对提高幼儿绘画兴趣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许许多多物体都可成为幼儿绘画的工具和材料,一枚小小的纽扣,一个圆圆的玻璃球,一根细细的吸管,都可以作为幼儿手中表现美的工具。

就拿“吹画”来讲,一根喝饮料的吸管,几滴颜料,就可作为绘画工具。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吹,画面上就可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象来。它不同于铅笔、毛笔等这类正规的学习工具,以此作为绘画工具,给孩子带来了轻松亲切的感受。在作画时,不必为握笔姿势不好而时时提防老师的指正,其作画兴趣就比一般工具更浓。这就使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些方法简单而又变化无穷,顺应了幼儿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示范教学,它的教学空间大,表现力强,顺应了幼儿的心理特点,使幼儿在类似于玩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是传统示范教学所望尘莫及的。

三、鼓励幼儿常动笔、多动脑、勤操作,帮助幼儿掌握各种绘画技能

减少教师的单纯性示范,并不意味着不讲究技能,因为感情的再现,需要借助一定的技能。有些教师活动时,往往忽略了幼儿年龄,绘画基础的差异,常常出现“画得好的爱画——多画——画得更好”,“不会画的怕画——不画——更不会画”这两个极端。大量的幼儿临摹活动,使有些幼儿产生对绘画厌倦的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可依据幼儿认知特点,由易至难,由浅入深地帮助幼儿掌握必要的技能。

当幼儿只能用笼统的图形来创造图像时,我们就鼓励幼儿将图形与线条进行多种多样的组合。当幼儿能画出较清晰的图形时,就逐渐引导他们用多种图形组合来创造不同的形象,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使他们的绘画技能得到了提高,其想象力也变得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了。

有的幼儿画画时,一画错或一不满意,就换一个地方画,或把纸翻过来重画,这是一个极不好的习惯,对培养幼儿不怕困难,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极为不利。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有意识地组织了一些“妙”创造的活动,如:“打翻了墨水”,“圆圆找朋友”等,引导幼儿学会对已有的图像进行再定义。尤其是当幼儿画“错”的时候,就要启发幼儿结合绘画内容,对已有的图像进行大胆想象,并用改变图像、增强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如果不能修改,则将错就错,用再定义的方法使其变为其他图像,不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

在大班命题画《我的老师》教学中,我班一名幼儿因过于匆忙,把老师的脸画得太小了,以至于五官都没处画了。这时我就启发她大胆的改造,结果,他成功地把那张小脸装饰成了老师胸前的一朵漂亮的大红花,使原来的败笔变成了亮点,圆满地完成了妙创造活动。

幼儿在绘画时的想象,往往带着很多的随意性和夸张的手段。有的幼儿在表达想象时,画不出某种形象,创作被卡住,老师应及时给予帮助,使幼儿的想象得以流畅地展开。

四、启发幼儿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尊重他们的创作情感,鼓励他们超越老师

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经过老师的启发和指点,他们便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头脑中的童话世界尽可能的展现出来,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轻松的心理环境,让他们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必强求他们作画思想的一致性。

很多教师常要求幼儿画的“跟老师不一样”“跟小朋友不一样”。这个空洞的要求常常使幼儿束手无策。我认为所谓“不一样”,首先应倡导幼儿创新,使作品不同于以前的作品,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不一样”具体化、明确化。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左变右等等,进行添枝加叶的创造活动。

教师应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不必将图像颜色、步骤都讲得十分细致。示范抓重点,可画局部,不画整体,给幼儿留有较多的创造余地,以显示他们的才能。有时甚至可以有意识地提供一些不完整或错误的图像,启发幼儿思考,让他们担任“小医生”为作品“看病”。使幼儿有超越教师的机会。如在命题画《欢乐的鱼群》中,我只画了鱼在水中嬉戏时的一、两种姿态,并表示自己想象不出其他动态,请幼儿补充,在这种创作氛围中,幼儿个个信心十足,满腔热情,表现出来的画面千姿百态,很有创造性。

总之,在命题画教学中,我们要巧示范并尽最大努力取消示范画,不应用示范画局限幼儿的想象和创作,如果必需范画,可采用多幅范画,以便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同一事物,逐渐克服绘画模式化,使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步发展,获得真正的成功。

参考文献:

绘画老师教学心得篇8

关键词:绘画;幼儿;语言教育;应用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日渐增加,而且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更是严格。同时,语言是我们传承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幼儿期又是教育的重要时期,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因此应该注重幼儿期的语言培养,除了幼儿应该掌握的一些知识外,绘画此时就是幼儿表达交流的最好方式。教育工作者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绘画环境,鼓励幼儿自由发挥,让幼儿将表达的意思通过绘画轻易地展现出来,这样便达到了对幼儿语言教育的要求。既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学到了一门特长,何乐而不为呢?故本文就绘画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二、绘画对幼儿语言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绘画和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幼儿的绘画中,有着很多的语言教育特点。绘画也是幼儿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幼儿在享受绘画的过程中就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绘画方式,掌握幼儿的绘画规律,从中发现问题并纠正幼儿在绘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让幼儿在产生兴趣的情况下主动去进行语言交流。

冬天的时候,在下雪天,当雪花落下来的那一刻,可以让幼儿观察雪的形状,然后互相交流。幼儿通常会新奇的把雪花的样子画出来,然后和玩伴讨论,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绘画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幼儿在绘画中不仅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还可以领略了各种美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同时它也培养了幼儿多方面的兴趣,增强了幼儿的自主能力,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对知识的渴望,学会分析思考,更好的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拓展幼儿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绘画可以提高幼儿对语言思维的能力,更容易学会语言,表达语言,绘画能够使幼儿对语言有更好的认识,了解,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让语言与绘画能够互通,让学习语言变的更加容易,有趣。

三、营造绘画环境,提供语言泉源

绘画环境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心理环境,二是物质环境,而且优良的绘画环境必须是舒适、活跃,并且能够给幼儿提供说话的源泉。老师在营造心理环境时,重在提供给幼儿安全、轻松、和谐的气氛,尽量帮助幼儿选择喜爱的绘画内容;在营造物质环境时,主要提供给幼儿尽量多的绘画材料,在满足幼儿绘画心理欲求的同时给幼儿建构敢说、想说的语言环境。总的来说,营造环境的方略是将绘画与语言相结合的手段,反而给语言教学提供了语言泉源。

四、参与绘画引导,渗透语言教育

按照老师参与绘画的程度,幼儿绘画可以分为命题画与意愿画两种。在幼儿画命题画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先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功用、关键特征等内容,随后让幼儿自行表达此事物的外观特点,将幼儿的语言表述和视觉体验进行完美结合,最后利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当幼儿愿意画画时,老师只需要给幼儿准备好彩笔、颜料、白纸等用具,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表达、去创作,或许幼儿在一开始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此时老师可以稍加指引,必然会达到意料之外的绘画效果,在绘画中渗透了语言教育。

五、阐释绘画作品,增强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要经过不断地沟通、实践才能有所增强,因此幼儿老师要给幼儿提供尽量多的说话机会,锻炼幼儿语言组织的表达能力。比如,当幼儿完成一件绘画作品时,老师要对幼儿的作品予以丰富的肯定和赞许,对待一些色彩十分艳丽的作品,老师可以夸奖“你画得真好,这么多颜色比天上彩虹的颜色还要多”。再如,老师可以鼓励一小部分孩子勇敢地讲述自己的作品内容,说出自己创作这幅画的缘由,随即指引同伴之间进行绘画作品的沟通,最终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幼儿成为语言的构建者。

六、根据幼儿绘画与语言学习活动整合的内涵、要素及相关理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研究

通过中外名家美术作品欣赏,让孩子和大师对话,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我们还通过各种类型文学作品的渗透,提炼出与绘画创作内容相匹配的审美要素,更好地推动幼儿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

七、结束

孩子们的绘画不只是技能的呈现,更多的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流露,是真实情感的宣泄,他们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们的作品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在绘画创作中,孩子们的审美创造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其次,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富有情趣,能大方、自信地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总之,应延展绘画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渠道,让幼儿语言和绘画结合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绘画老师教学心得篇9

利用谈话导入

谈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利用谈话,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教师的谈话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学习《绘画日记》时,伊宁市十五小学奚泽霖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言的:“同学们都写日记,日记能够记录当天发生的有兴趣的或感受最深的事,那么,既然我们都会画画,为什么不能给日记配以简单的画面,使日记更直观、更形象呢?”简洁的一句话既点明了绘画日记是在日记上配画的课题,又以一个反问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要尝试的学习欲望。这时,教师板书课题———绘画日记,接着,教师趁热打铁,利用实物投影放大文字日记和绘画日记的范图,让学生观察,让他们说说,文字日记和绘画日记有什么不同(前者只有文字,后者既有文字又有绘画)?再问这些绘画是干什么用的?学生会很快回答:“是为了表现文字内容的。”这时,教师小结:“文字日记与绘画日记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表现和记录每天发生的有意义的或重大的事情。但绘画日记比文字日记表现得更直观、更形象。”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绘画日记的课题意思,而且通过范图和启发分析,加深了他们对绘画日记表现特点的了解,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愿望,为学好创作课《绘画日记》打下了基础。

利用想象导入

想象在美术课中用得较多,往往能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如在学习《想象画———我飞起来了》时,奎屯市第四小学宋环老师是这样利用想象导入新课的。上课一开始,教师先启发学生:有一只小鸟在天空中飞呀飞,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教师头戴小鸟头饰模仿小鸟在空中飞翔的动作,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模仿兴趣)。课堂气氛开始活跃,学生的注意力被老师漂亮的头饰和模仿小鸟飞翔的动作吸引了。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愿意像小鸟一样在空中飞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教师高兴地说:“好!现在我们就来飞一飞。请大家慢慢地站起,伸出胳膊,闭上眼睛飞起来。”说着教师打开录音机,配上轻松的音乐,在乐曲声中教师有表情地朗读:“在蓝蓝的天空中,阳光灿烂,霎那间,我长出了一对翅膀,像小鸟一样在空中飞起来了。飞过天山,飞过草地,看到了家乡的新面貌,有高楼大厦,有草原牧场,还有我们新建的学校。还有……”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都急不可待地想表现自己。教师抓住学生的表现心理,鼓励学生按顺序接着发挥想象,说出自己飞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待多数学生一一说出自己丰富的想象后,教师让学生慢慢地睁开眼睛,问:“刚才你真的飞起来了吗?”学生回答:“是想象自己飞起来了。”教师说:“同学们说得对极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画一画《想象画——我飞起来了》(板书课题)。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点明了课题,达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

利用实录导入

绘画老师教学心得篇10

观察绘画创造幼儿是通过绘画活动来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绘画活动不是单纯地让幼儿模仿,而是要让幼儿主动地创造。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而绘画,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手段。

在多年的美术教学中,为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在作品中表现其独特的个性,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勤于观察生活,是培养创造性绘画的前提

绘画是对现实的再创造,要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地绘画,首先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做创造的基础,创造就成了无米之炊。著名画家齐白石刚画虾时很不满意,通过仔细观察虾的习性,后来画的虾就越来越传神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是幼儿创作的源泉,新奇的想法来源于生活,创造思维的萌发源于幼儿熟悉的事物。

在日常活动中,我利用一切机会让幼儿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幼儿勤于观察日常生活。如果幼儿面对的只有图片和范作,他们的绘画也就容易程式化,没有了创造性。如在画《天上的云彩》时,我就先带着孩子们来到草地上,让他们观察天上的白云。幼儿通过仔细观看,发现天上的白云还真的和以前看到的不太一样了,形状变得多种多样了,还在慢慢的飘动,有的小朋友还说早上及傍晚看云彩更漂亮。通过观察,又有了这些新发现,幼儿一下就有了创作的欲望。这样,幼儿既学会了观察,又对绘画产生了兴趣。

二、绘画的内容要有想象的空间

绘画内容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说老师给幼儿的创作内容,所提的要求限制了幼儿可能的想象,幼儿的创造力便无从发挥。所以,内容的选择要给幼儿留下想象的空间是创造性绘画的前提。我遵循这一原则,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幼儿选择了“未来的汽车”、“会变的图形”等幼儿感兴趣的绘画内容,效果都不错。如在“小树叶的旅行”这个内容中,一片小树叶随着风儿来到了天空、海洋、城市,绘画的内容便是请小朋友们帮助小树叶实现它的愿望――小树叶变成什么便可以停留在它旅行过的地方。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纷纷说变成楼房、小鸟……于是,一幅幅新奇的作品诞生在孩子们的笔下。在“未来的汽车”创作中,有的孩子给汽车装上了自动翅膀和螺旋桨,汽车可以在天空和海洋中自由行驶;有的孩子还设计了“我的房子汽车”可以把家安在任何地方……这种留有创造空间的内容为孩子提供了想象依据,不受物象的限制,可以自由的发挥。

在美术活动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增加了一些色彩鲜明,表现手法各异,能够引起幼儿的共鸣的名作,让幼儿进行欣赏,如《天国神鸟》《向日葵》等。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的所见、所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

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自然,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老师要善于用孩子的眼光看到生活中的亮点,与孩子发生共鸣,进一步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激发幼儿绘画,这样画出来的画就有创造性。如在参观动物园之后,我组织幼儿绘画“可爱的动物”,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画笔颜料和纸张,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创造的天地。一位幼儿画了一只长有很多腿的乌龟,他说这样乌龟就可以跑得很快了;另一位幼儿画了几只头在水里的天鹅,他说天鹅看见许多小朋友都在看她们,不好意思了,就把头伸进了水里;还有的小朋友把老虎画得很小很小,原因是老虎长得小,就不敢吃别的小动物了。多么有趣的想象呀!幼儿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自由创造的天地,他们才敢大胆地去想象,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探索性、也直接影响幼儿的创造活动。如在画汽车前,幼儿对汽车有了一些了解,于是,我以“未来的汽车”为题引导幼儿想象未来的汽车,这激起了幼儿的创作激情,一辆辆神奇各异的汽车便跃然纸上。当然,幼儿创造激情渐退时,教师要做幼儿创造的鼓动者、引导者。

三、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创造性思维的沃土

幼儿年龄小,对老师情感上特别依恋,教师的情绪、语言、行为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心态和创造行为。在绘画过程中,凡是幼儿能想、能说、能做的,就要放手让幼儿去想、去说、去做,要尽可能地为幼儿主动探索创造情境和机会。如在绘画前,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就会引起幼儿的兴趣。绘画需要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如果能让孩子无拘无束地自由想象,就不乏会有新奇、夸张的作品出现、甚至超出了你的想象,这个时候一定要细心呵护这棵“个性的幼苗”,鼓励他们敢想、敢画的求异精神,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只要有趣,画什么都行,就算画得不好老师也不会怪我,扫除了孩子创作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无顾虑地按自己的想法去画,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欲望,传统的教育总是喜欢让孩子适应成人的世界,要让幼儿照样画葫芦,孩子的想象受到束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创造的兴趣和信心。美术教育没有既定的模式,每次在上课时都像是带幼儿做一次探险,做一次想象中的旅游,不拘形式,不择手段,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创作。让幼儿把美术活动看作是自己想做的事。

四、总结评价,强化幼儿的创造兴趣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当教师对幼儿抱有殷切希望时,幼儿会不知不觉的变好;当教师对幼儿失去信心时,幼儿也往往会越变越坏。如果教师对幼儿的作品持否定态度,幼儿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反之,会增强幼儿的绘画热情,对创作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

提倡幼儿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幼儿。尤其在评判作品时,看谁的作品有独到之处,按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只要他的作品比原来的作品有所进步,就有机会体验成功当幼儿在胡乱涂抹一阵后,即使这张画再难看,但他心中的满足程度并不亚于完成一幅完美无缺的作品,这时的幼儿希望与他人共享这份喜悦,更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赞赏。教师要耐心认真地看待幼儿作品,鼓励幼儿做自己作品的解说员,为大家讲解自己的创作内容,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去理解,多加肯定、鼓励幼儿的创作勇气,不能以画得“像”来确定一张画的好坏,应认识到,更重要的是幼儿的创作兴趣和创作热情。教师要善于从每一幅作品中发现闪光点,予以肯定,加以启发引导,保护诱发幼儿可贵的创造力。孩子年龄越小,你就越不容易看懂他的绘画。你看是两个点,可孩子会说画了两只蚂蚁;你看是一团线条,孩子可能会说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要正确看待幼儿的出格行为,听他们说说这样画的想法。多让孩子介绍他的画,让他表达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绘画内容,更能促进幼儿理解绘画内容,激发绘画兴趣,创作出具有个性魅力的美术作品。

勤于观察生活,幼儿就有了创造性绘画的种子;通过教师的引导与鼓励,幼儿就有了创造性绘画的激情;日积月累,幼儿的创造性绘画就会不断涌现;由此及彼,幼儿的创造性就会根深叶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