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十篇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十篇

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7:07

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篇1

近期,社保基金下注40亿投入私募股权基金,充斥在各大财经媒体的重要版面上。显然,在这个货币凶猛的年代,此举无疑让众多为“钱”所困的企业由衷地相信“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窗。”

那么,私募股权的“名正言顺”究竟能否打破现阶段企业融资僵局?还是让我们试目以待吧!

社保下注私募股权基金,政府的此番动作,让私募股权在不经意间变得“名正言顺”起来。或许,中国私募股权时代已渐行渐近!

2006年末到2007年,中国股市开始上涨,人民币开始升值,期货和楼市都要上涨。各大银行包含外资银行都在争客户,境外的实业公司和金融投资公司也都在抢优质客户进行股权投资。中国大中企业更是迎来上市的高峰期――无论是naSDaQ还是otCBB,无论是新加坡还是日本,无论是德国还是英国,无论是H股还是a股,都是排队上市,大的小的企业都在准备上市,不具备条件就拉战略投资尽快做到上市。于是从借贷、合资、上市就自然过渡到私募股权上来了。

私募猛起

曾几何时,私募股权(pe)对于国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字眼。但如今,它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频频出现在各类金融研讨会、论坛的主题词中,充斥在各大财经媒体的重要版面上。

据aVCJ(亚洲创业基金期刊集团)报告统计,2007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总额达107亿美元,其中并购投资额为8.67亿美元,其他相对偏早期性质的创业投资额为88亿美元。2007年私募股权以并购和战略出售为主要方式的退出金额达49亿美元,以ipo方式退出的金额达510亿美元。中国俨然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之一。

资本是逐利的。私募基金之所以会频频出击,主要是因为其投资回报率高得惊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回报甚至会超出10倍。统计显示,2005年以高盛为首的机构投资无锡尚德,随着其成功上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获得了十几倍的回报;2006年,同洲电子在国内a股中小企业板上市,其背后的深圳达晨创投等4家机构获得了超过20倍的投资回报。2008年6月a8音乐集团登陆港交所,作为a8的首轮投资者,深港产学研创投其投资升值约为15倍。

社保推手

尽管私募股权在中国已逐渐被大家认识,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明确的私募股权的概念和相应的法律规范。法律的缺失成为中国私募股权走向的软肋。

中国市场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数据研究机构ChinaVenture《ChinaVenture2007中国创业投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新募集的基金中,有25个中资基金,同比增长136.4%;基金规模为11.06亿美元,增长15.1%;外资基金数量为29个,同比增长7.4%;基金规模为68.87亿美元,增长103.3%。尽管中资基金数量增幅很大,在新增基金中的占比也从2006年的27%上升到2007年的43%,但其规模仍有限,其平均规模仅443万美元,约为外资基金平均规模的1/5。

对于目前国内私募股权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管理层也开始高度重视。

2007年6月,新《合伙企业法》实施,引入了有限合伙制,这为国内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等机构投资人介入私募股权基金创造了条件。

2008年4月,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同意社保基金可以投资经发改委批准的产业基金和在发改委备案的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总体投资比例不超过社保基金总资产(按成本计)的10%。6月,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年会上明确表示,社保基金将对鼎晖投资、弘毅投资管理的人民币基金各投资20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社保下注私募股权基金在某种程度上为国内私募股权融资市场带来一丝阳光。

柳暗花明?

实际上,在欧美发达国家,私募股权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投资额已占到GDp的4%至5%,和银行贷款、ipo一起是企业最重要的三大融资渠道。2007年,pe即超过这两者成为美国企业最大的融资来源。

5月,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07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在其中《2007年北京市金融运行报告》部分指出,据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对北京市8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有73.8%的企业表示了解私募股权投资基金,16.3%的企业表示正在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洽谈,1.2%的企业表示已经获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

与此同时,普通股成为企业私募股权融资的首选形式。53%的企业希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以普通股来投资,16%的企业希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以可转换债务的形式来投资,14%的企业希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以优先股来投资,10%的企业希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以可转换优先股来投资,7%的企业希望以债务的形式来投资。

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对私募股权融资表现出较强的需求,并且企业越发展私募股权融资需求规模也越大。

毫无疑问,近半年紧缩的宏观政策和萎靡不振的股票市场是这轮强劲需求爆发的重要催化剂之一。然而,追本溯源,中国企业的成长实质上已经跨入一个新的阶段――企业家们强烈的意识到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得不再仅仅是资本,还包括一系列的经营管理建议、监督,甚至产品原料的渠道。而这正是私募股权融资较之银行信贷、股市融资最大的优势。

此前,私募股权由于没有得到法律上的承认,除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创业投资之外的私募股权融资活动大多是处在暧昧不清的状态,导致不少企业不得不望梅止渴。

而政府的此番动作,让私募股权在不经意间变得“名正言顺”起来。

根据《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创业投资研究报告》,二季度中国共有159家企业得到创投机构的资金支持,其中143家已披露的投资额度共计12.04亿美元,与一季度相比分别增长了37.1%和28%,同比则分别增加了31.4%和73.5%。报告分析,二季度创投投资虽未创下单季新高,但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均逼近了2007年第四季度创下的历史最高记录,其投资案例数仅少了5个,投资金额只相差3367.29万美元。

或许中国私募股权时代正渐行渐近!

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篇2

所谓私募基金,又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但笔者要强调的是“非公开发行”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诸如做广告等宣传行为,而是更注重于向特定的公众发行。本文探讨的私募基金就是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目前私募基金司法解释尚处于论证阶段,自然无法从法律条文中找到答案,有关部门也并未就此做出说明,到底什么是规范私募基金或不规范私募基金呢?估计私募基金业内人士也较难把握。

据上海市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某位法官说:“实践中我们认定私募,最主要的特征是针对不特定多数人发行。认定不规范的私募,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承诺保底收益;二是资金是否打入管理人账户。”

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约束,我国的契约型私募基金在运作中往往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甚至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牟取非法利益的工具。实践中,非法的私募基金常见于三种类型:非法集资、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蛊惑交易”操纵股市行为。

一般而言,私募基金的对象则是少数的特定投资者,且对这些投资者一般门槛较高,参与的资金量要有一定规模,其目的是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和风险,但如果私募基金的发起人向投资人许诺高比例的保底收益,则可视为非法集资。

根据我国法律,非经金融主管机关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业务,否则即构成违法行为。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与私募基金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于是否给付利息,私募基金的收益来源于风险收益,不应涉及任何形式的固定利息,否则既有违法之嫌。

另外,私募基金很可能违反中国证监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办法》有关“蛊惑交易”的规定。“蛊惑交易”可以理解为,操纵市场的行为人故意编造、传播、散布虚假重大信息,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使市场出现预期中的变动而自己获利。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蛊惑交易”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更应该引起高度关注。通过论坛、QQ、mSn、博客等网络传播手段,一个虚假消息可以在短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网状扩散,贻害无穷。

二、私募基金应该合法化

通过对海外私募资金的考察不难发现,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市场经济结构的升级,“私募基金”难以阻止,将成为一国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后必然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金融服务领域。

2007年2月27日股市大跌,上证综指下跌8.8%,大跌的根本原因是机构结构过分单一,大量赎回使公募基金承受巨大的压力。私募基金一般有一年的封闭期,并且一年之后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段赎回,而不能天天赎回,如果私募基金发展壮大起来,与公募基金互补,可以避免股市大起大落。此外,股指期货推出后,如果只有公募基金和券商,没有私募基金,那么将加大市场的金融风险,大力发展私募基金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

另外,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相比,具有如下一些优势:

(一)基金规模越大,管理难度也越大

目前国内的正规私募基金一般有至少一年的封闭期;在封闭期后,每月只有固定的日期(一般为每月的15日和月末)作为开放日,投资者只能在每月开放日认购和赎回。这样就有效地隔离了风险承受能力差,投资不理性的中小投资者,因此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稳定,投资策略也得以坚持,投资风格可以更加激进,收益也就相对较高。

(二)灵活性、针对性和专业化特征

私募基金的出现,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也活跃了市场交易气氛,更好地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投资喜好,吸引更多的社会闲置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打破了公募基金一基独大的垄断地位,有利于促进私募和公募之间良性竞争和优势互补,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提高证券市场资本形成和利用的效率。

(三)独特的研究思路

根据《基金法》的规定,单只基金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公司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该公司总股本的10%,这一“双十”规定,决定了公募基金必须同时持有10只以上的股票,这使公募基金的研究必须涵盖多个行业,限制了基金公司研究团队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深度。与之相比,私募的投资不受任何限制,持有的股票数量可以较少,也就可以集中力量,更加认真、细致、透彻地研究关注的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价值的理解也能更加透彻。

(四)需履行的手续较少,运行成本更低,更易于进行金融创新

私募基金的发展壮大会加剧整个基金业的竞争,冲击公募基金的垄断地位,提高基金市场的运作效率,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结构,推动我国成熟、理性的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加速形成以及价值投资理念的建立,为我国履行加入wto后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做好准备。

(五)私募基金的产权基础,将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和产权结构改革的重要主题

作为民间主体自发推动形成的产物,私募基金的发展将改变资本市场的机构主体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局面,推动我国金融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三、私募基金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

纵观全球各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大部分都没有专门的私募基金法律,但仍有一系列法律足以对所有的私募基金构成有效的法律规范。而从目前我国立法来看,没有专门约束私募基金的法规,私募基金主要受《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和《刑法》等综合调整。由于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在金融证券领域奉行的基本上是“法有明文规定方可为”。

因此,为了避免法律上的风险,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在立法当中确认私募基金的合法地位并出台有针对性的细化的配套监管措施,以便私募基金能够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私募基金制度规范化应以《投资基金法》为主要参考依据,综合考虑各方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私募基金采取全面而有效的监管办法,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私募基金的制度建设和完善:

(一)投资者资格和人数限制

1、投资者资格。对合格的投资者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根据其投资的最低限额为判断标准;根据其收入多少来判断;只要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均可投资;对财产拥有独立自主的处分权的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为合格的机构投资者。

2、投资者人数限制。应该考虑我国的国情再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于投资者的人数应该限制在100人以内,但应该允许特殊情况下超过100人。

(二)管理人条件

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应具备要求的准备金、经营业绩、人才和营业硬件设施等市场准入条件,并且,管理人的资格应该是竞争性的,而不能是垄断性的,设立私募基金时应向证券监管部门备案。

要求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投入的资金在筹集的基金总额中必须占到一定的份额,以避免利益主体的缺位。当私募基金发生亏损的时候,管理人的出资应该先行用于支付。

(三)托管人职能规定

作为基金一种特殊形式的私募基金具备基金的共同特点,即现金资产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基金管理人具有资产的管理权,基金托管人为基金投资者行使部分监督权。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表明,公募基金托管人在监督基金管理人运作方面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基金托管人地位的独立性较差。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人数相对较少,为了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基金托管人的监督权应进一步强化,如规定私募基金托管人不得自行担任,必须将资产交给指定机构托管;强化托管人的权力和责任,对基金管理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基金契约做出的投资指令,托管人应当拒绝执行,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并向管理当局报告。

(四)信息披露规定和风险揭示

私募基金必须与投资者签署完备的书面协议,尽量详细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投资品种及组合、相关风险提示及业绩报告周期。严格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是控制私募基金风险的重要手段。私募基金虽然没有义务向社会披露有关信息,但向基金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披露信息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设立私募基金时,应向投资者充分揭示其存在的风险,基金设立之后,应该定期向投资者报告基金投资情况及资产状况,并定期将这些信息向监管部门披露,以便投资者与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其运作情况及风险状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

(五)允许私募基金进行适当地公开宣传

在美国,证券法规定私募基金在吸引客户时不得利用任何传播媒体做广告,其参加者多为中产阶级,他们主要依据在上流社会获得的所谓“投资可靠消息”或者直接认识某个基金的管理者进行投资。但笔者认为我国不应借鉴这种做法。首先,严格限制私募基金在公开媒体上做广告宣传的效果是不佳的。其次,通过私募基金内部约束机制以及像外部完善的基金评级体系以及基金行业自律组织足以避免私募基金过度的市场炒作对投资者造成误导,以及基金管理人之间的恶性竞争。最后,通过适当的公开宣传使私募基金名正言顺的成为“公开,合法”的基金,消除股民对它的神秘感以及纠正人们对它偏见。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发起人与投资者相互了解,为以后的合作创造条件,从而迅速壮大我国私募基金的规模。

(六)收益分配规定

国际上,基金管理者一般要持有基金3%-5%的股份,一旦发生亏损,这部分将首先被用来支付,以保证管理者与基金利益绑在一起,另外一些私墓基金只给管理者一部分固定管理费以维持开支,其收入从年终基金分红中按比例提取,这种基金的利益分配方式相对地能够使资本持有人与管理者利益一致。另一方面,应该禁止签订保底条款。因为保底条款容易引发了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而且也有悖于基金设立的原则,不利于市场的规范。此外,我国新《合伙企业法》中规定的有限合伙,即基金管理者承担无限责任,投资者承担出资额范围内的有限责任,为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法律组织形式的选择。

(七)尽快完善基金评级体系,建立基金行业自律组织

国外诸多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合理完善的基金评级体系是基金业规范发展的重要配套措施。在私募基金存在的情况下,需要一个独立公正的评级机构对基金经理人的准确评价作为投资者选择基金经理人的参考,另外要注意完善当前国内不科学的基金评级方法。

(八)完善我国其他金融衍生工具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做空机制、对冲风险的避险工具的缺乏,私募基金在投资渠道上的受限,市场中金融产品单一,因此我国现有的私募基金实际上发挥的仍只是公募基金的部分功能。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尽快推出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产品,扩大私募基金的投资渠道。私募基金本身也应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其他的市场来对冲风险,以规避国内股市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私募基金生存报告[J].大众理财,2007(5).

2、王凌燕.中国私募基金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7(3).

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篇3

一位“入围”各大基金评级机构“最佳”榜的私募基金合伙人在不久前发来的邮件中写道: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主席李安携全体评委亮相时表示“那些荣誉已随风而去”,李安为人谦逊,但这话对我们来说却是一语中的:投资人今天的给予都是冲着未来的,过去的赚钱经历已“随风而去”。这是令人欣赏的态度,若有与此相称的业绩,便是锦上添花。

事实上,针对私募能否比公募取得更好业绩的讨论是毫无意义的。每个圈子都有佼佼者,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他们而不是评判。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选择哪一只私募基金要比是否选择私募更纠结。

目前的评级机构通常采取的是“追踪”法,因此一般只对一年期以上的私募产品做出评价;而私募基金通常没有硬性规定公布业绩和持仓,若不是持有人,很难真正了解内情。

什么样的管理人更适合你?

没纳入评级的私募怎么选?

私募基金在什么时候业绩最好?

我们将提供几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帮您甄别“适合自己的私募基金”。

私募新基金井喷

持续性才是选私募“硬伤”

选基金要看业绩。尽管管理能力和投资团队、投研理念和风格、风控流程等等都是挑选一只基金的重要指标,但业绩表现永远是第一位的。

如果仅拿平均数据说话,这一年来私募基金的投资人最大的感受是:名不副实。尽管下跌阶段控制相当好,但上涨阶段的平均数据却显示出私募基金跑输了公募基金:沪深300指数全年上涨96.71%,公募股票型基金获得71.10%的平均收益,私募基金获得56%左右的平均收益。整体跑输大盘30个点,这显然与人们印象中的私募更激进、追求绝对收益的印象有所出入。

真相是:对风险要有控制

产品发行数量显示,相比2008年增长了39.13%,私募基金的规模在迅速扩大,这同样也反映了市场的需求变化:持续的供应量源自需求的增长。

上一个私募基金发行的小高峰是2007年下半年,牛市行情的助推。但由于接下来的熊市让新发私募基金数量急剧减少,但现有私募基金的表现却令人刮目相待;去年二季度开始,私募基金又进入一个快速道,如果对于几年市场“波动加大、没有明显牛市趋势”的市场判断是准确的话,选择一只更有控制力的基金才是获得稳定的获利保障。

尽管平均业绩表现不佳,但走势图显示私募基金的表现与市场走势保持了一致性,而且波动明显小于公募股票型基金。

好买的年度报告显示,大涨行情中的私募基金业绩分化严重比大跌中更为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公募股票基金胆子更大,因为上涨行情的好业绩背后肯定是重仓位。但从收益率分布图上看,绝大多数公、私募基金收益都未能超过指数涨幅――市场出乎意料,连专业投资者也不及做出反应。

当然,不管是公募股票型基金还是私募基金,由于竞争者众多,成为top5甚至是top10俱乐部的成员,一定是在重仓位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绝技的。

统计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公、私募基金收益未能超过指数涨幅,且低收益私募产品的分布劣于公募。不过,在0%以上的相对收益率区域内,有31只私募基金战胜市场,获得超额收益,占到私募基金总数的17.42%,其中新价值2、新价值1、尚雅4、景良能量等2009年收益率在140%以上,超越指数50%以上;而公募股票型基金中仅有11只产品跑赢了指数,占到总数的6.18%,其中业绩最好的华夏大盘精选也只战胜指数19%。

找到“白马”基金管理人

从连续两年的表现看,私募排名不具连续性:2009年绝对回报排名前20的只有李华轮带领的朱雀系列,田荣华管理的武当系列在2008、2009年的熊、牛市场中能稳定保持前1/3的优异业绩。

一份报告中对这两家公司这样写道:

朱雀的特色在于勤奋和谨慎,研究员每月固定4次实地调研使得朱雀的办公室经常空空荡荡,关注的股票没有八成的把握不会出手,即使错过机会也要坚持“守拙”;而武当则强调“因势而变”,随着市场状况的变化灵活调整投资策略,并将投资标的尽量集中在最看好的个股上,对于新能源这类高估值股票的“泡沫投资”则是能利用则利用,但出于风控考虑不会利用到极限。

2009年的“新贵”有以暴利拐点法精选个股的新价值,有热衷于技术革新、产业革新的尚雅,有做“逆向投资人”的淡水泉,有趋势投资结合“能量选股”的景良能量等。而熊市中名前20名的金中和、星石、中国龙等稳健型产品全年收益均在30%左右。

这一数据统计结果不是产品推荐,但不同风险偏好和追求不同收益目标的投资人,可以从中一窥端倪。

从私募管理人来看,其私募产品的发行状况受短期业绩影响明显,一些上一年度表现出色的私募管理人,如星石、金中和、武当、从容等,在20年上半年接连有新产品成立,而由于市场在1―7月走出了一波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受市场情绪牵动,投资者们的偏好又从稳健转向激进,尚雅、新价值等爆发力强的产品在2009年下半年受到追捧。

而这些在牛市中表现优异的私募在大跌中的表现令人担忧:部分跌幅超过50%,这其中既有市场趋势判断的失误,也有基金经理历来重仓的缘故,更有涉足私募领域之初对“绝对正收益”理解的不足。我们所知的是,积极派中善于吸取前车之鉴、在8月市场大跌中控制住了下行风险的亦有人在,如淡水泉系列、景良能量,净值损失都在10%以内。

从2009年的单月净值表现来看,除8月份之外,其余月份指数均呈现上涨,而在11个上涨月份中仅1、2、4三个月份私募的单月净值表现好于公募。虽然私募在市场上涨阶段动力不足,但基于投资范围的灵活性及较为稳健的投资风格,在8月份指数下跌23.86%的情况下,私募平均净值损失在10%以内,更有13只产品获得了正收益,譬如伍军管理的智德持续增长、乔斌管理的朱雀2、刘睿管理的鑫兰瑞和中睿吉祥管家等,而公募股票型基金的净值跌幅接近20%。结合两年的公、私募单月回报来看,私募基金的表现与市场走势保持了一致性,但涨跌幅度更小。

如果按照绝对回报排名,我们把团队分成前25%俱乐部和前50%俱乐部,你可以发现,前25%俱乐部里的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103.15%――高出相对应的公募俱乐部约10个百分点(且平均年化波动率更低,也就是说更具有稳定的业绩,或者说风险管理效果明显)。

钱经专访

投资者要做好自己的功课

朱雀合伙人王欢管理朱雀12期

业界普遍预测今年市场基调为震荡市,对此王欢表示赞同。今年的市场不具备条件创造出像去年这样大的涨幅,市场振荡与个股分化将是今年市场主旋律,需要努力去把握波段性机会,并且适当放低今年的投资收益预期。他认为一方面,从政府政策看,未来政策有收缩倾向,政策退出是大概率事件。另一方面,从估值角度看,经过去年的大幅上涨之后,市场的整体估值已经到了一个相对高的水平。

朱雀对于今年一季度的市场偏谨慎,去年年底跨年行情流产,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乐观的方面已在预期当中,实际情况与预期的不一致,导致市场反应过度。

王欢认为国内私募与公募相比是否有明显优势尚待时间检验。从海外成熟市场来看,过去20年公募基金主动管理比例下降,被动管理(例如指数基金)比例上升。与此同时对冲基金发展迅速,在主动管理方面体现出灵活的优势。

从投资计划上说,不同私募差异化明显。朱雀自身更关注投资机会,而不是具体的时间段,因此不存在上半年积极,下半年稳妥的情况。私募与公募基金不同,跟投资者的沟通尤为重要。希望投资者能够给予朱雀更大的弹性,将目光放在中长期,这也是朱雀的核心理念,一两年不能说明问题,五年以上表现优秀才是合格的私募基金。对于私募基金自身来说,投资者一定要跟基金公司的风格匹配,市场环境总是不断变化,每个私募管理人都有不同的理念,每种理念都有适合自己的市场状况。

投资者在选择私募时,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功课,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资金量和收益预期如何,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预期是怎样的,想要找什么样的人来管理财富。接下来去了解私募管理人是怎样的人,对方是否有一套完善的投资方法,并且能够冷静判断出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市场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方机构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选择基金需要用“历史告诉未来”,看到这只基金的历史业绩,更要了解他们怎么做、如何做。“一只基金在业绩的背后总是有其逻辑,通过直接交流,可以更深入了解管理人的情况。国内私募还在发展阶段,管理人的好与坏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王欢在谈话中一直强调的是,保守、专注和思辨。保守是要敬畏市场注重风控,专注是让行业研究员们成为专家,通过长期跟踪和观察对市场保持良好的前瞻性,思辨是让投研团队的每个人都养成独立思考、不随大流的习惯。

朱雀这样解释自己的投资风格:

保守:一方面要发现和守望投资目标的真正内在价值,另一方面要学会如何取舍。

专注:通过专注研究来发现价值,创造财富。应该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所覆盖行业、公司的价值,强调“做行业专家,像内部人一样理解公司”。

评级机构看私募

晨星着眼风险调整后收益,注重长期表现

晨星基金分析师李博男负责撰写晨星非结构化私募月报,被众多私募投资者和业内人士列为必读资讯。他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公开信息的分析,研究基金业绩表现背后的原因,从而给投资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晨星对于私募基金的评判主要从三个角度出发:

一种是单看收益,即总回报率指标。将基金业绩划分为短期(今年以来)、中期(最近一年)和长期(最近两年)等三个阶段进行评价。直观的展现私募基金在统计期内的业绩情况。

波动率是晨星评判私募基金风险的主要指标之一。“波动率客观展示了特定时期各基金净值上下变动的幅度,不能简单的判定波动率小的基金一定表现好。”李博南强调,“例如2009年末统计深国投・尚雅系列和中融混沌1号较大,主要是源于其收益率的大幅上涨。”

与晨星公募研究类似,他们运用夏普比率作为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将上述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夏普比率反映了基金承担单位风险所获得的超额回报率,即基金总回报率高于同期无风险收益率的部分,一般情况下,该比率越高,基金承担单位风险得到的超额回报率越高。

李博南表示,总回报率和夏普比率在晨星的评价体系中均会用到,投资者可能更多关注业绩情况,晨星分析师更倾向通过夏普比率对基金进行综合评价。着眼风险调整后收益,注重基金长期表现,是晨星的一贯主张。

当前晨星私募评级没有设定成立时间、资产规模等限制性门槛,纳入评价的私募基金大概300只,其中成立时间满两年的约为80只。晨星立足对私募基金的长期跟踪评价,由于多数私募基金成立时间较短,类似公募基金评价的五星制评级和九宫格系统(投资风格箱)并没有应用在国内私募基金的评价上。

与公募基金相比,挑选好的私募基金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重要,当然难度也更大。主要原因是私募基金业绩分化严重。

李博南认为业绩分化的重要原因是基金风格,保持一贯投资风格的基金往往有其擅长的市场环境。稳健的私募基金通常在2008年表现较好,在2009年表现平平,而一些习惯保持高仓位的基金则正好相反。风格有变化的基金,踩对节奏会做得很好,判断错误则可能做得非常糟糕。此外,私募基金持股集中、操作灵活的特点,导致其业绩非常依赖基金经理选股能力,选错和选对的后果截然不同。其他如仓位问题、风控问题、筹款来源等,在牛熊之间资金变动对私募基金影响也很大。他表示,“私募灵活性大,抵御风险和处理突况的能力也差”。

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在选择上有一定的共同之处,比如都需要关注其收益预期和风险控制能力。私募的投资周期相对较长,受基金经理个人因素影响更大,投资者要和基金经理保持密切联系,在关注收益率的同时更要了解其背后的情况和产生的原因,基金经理是否言行如一。

用一句话概括,李博南建议投资者优先选择有较长历史业绩,注重保护投资者利益,有一定资产规模,并且投资者本人认同基金经理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的私募基金。

如果进一步在判断市场的基础上选择基金,显然保守的基金适合熊市,激进的基金适合牛市,策略灵活并在牛熊市都能游刃有余的基金适合震荡市。“不过作为一个投资者来说,往往难以做到准确预测,这也是晨星强调关注中长期风险调整后收益的原因。”

融智关注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和理念

融智评级是由私募排排网,针对成立一年或者一年以上的私募证券集合信托产品(非结构化,不包含打新股)推出的星级评价方式。深圳市金融顾问协会秘书长、私募排排网创始人李春瑜表示,“私募排排网和融智评级的推出,旨在促进私募基金业发展,向国内投资人提供来自独立的第三方的选择参考。”

李春瑜告诉记者,融智评级在国内起步较早,从2007年开始系统的跟踪私募基金业绩,现阶段只针对以信托平台发行的证券投资类信托基金产品。评级以一年为期,将成立满一年的阳光私募根据风险调整后收益(夏普比率)排序。收益率从高到低,分别取最高10%、次高22.5%、中间35%、次低22.5%、最低10%,划分为五星到一星5个档次。此外,每月也会定期公布收益率排名。

按夏普比率排名后划分评级,是基金评级机构通行的做法。在持续研究以及跟私募基金经理的走访调查过程中,融智评级的研究人员萌生建立新评级体系的想法:从更为细微的角度着眼,选取基金表现、风险控制、基金经理、研究团队、盈利分配、公司规模和契约章程这7项指标,共同衡量私募基金运行情况。具体做法是给每一个指标打分,并按照事先确定的权重进行计算,根据综合数值排名后划分评级。该体系尚在完善中,计划从2010年年度评级时正式启用。

这七个要素,也涵盖了投资者在购买私募基金时应当了解的问题。李春瑜向《钱经》提供了研究员在走访私募基金时准备的《尽职报告模板》,投资人在与私募基金沟通时不妨将其作为参考。

如何选择好的私募基金呢?李春瑜给出的建议是:关注基金经理是否有一套成体系,且经历过市场考验的投资策略和理念。“去年的黑马,广东新价值就是一个典型。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遇上合适的市场,业绩爆发显得顺理成章。”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在与新价值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罗伟广的沟通中了解到,罗伟广在15年的投资生涯中经历多次熊市,做长线和短线均吃过大亏,最后凭借把握中期市场热点的能力和良好的盘面感觉,形成用成长股价值投资结合波段操作的投资方法,在2008年的熊市和2009年的牛市中都没改变自己的风格,熊市中名不见经传,牛市终于一举成名。

“有的人关注市场不看基本面,有的人只关注挖掘个股价值,排除短期波动干扰。不同的投资方法没有优劣之分。”李春瑜表示。不过他也强调,投资者有必要通过充分沟通,选择投资理念成熟,投资策略易懂并且能够引起投资者自身认同的基金经理。“变形金刚”型的私募基金,可能在任何市场下都做不好。

投资者期望自己的基金牛市涨得多,熊市跌得少。对此,李春瑜也建议不要简单的选择长期排名靠前的基金。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中国私募基金历史较短,基金数量和可供参考的年限不足。

所谓的长期排名靠前,往往也只能看到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业绩。通过沟通和追问,可以帮助投资者获得更全面的认知。例如要求对方出示交易对账单。

私募基金经理的背景,大致可以分为公募、券商、保险和草根四类。“我们的研究员在走访中普遍认为公募派综合素质更好。保险派相对注重风险控制。券商和草根派个人主观判断影响较大,往往没有严格的风控机制。特别是草根派基金经理,一部分人连自己的投资理念和策略都解释不清楚。”,李春瑜以某草根派私募基金经理为例,认为其投资过程没有风控,操作思路是“事件驱动型”,根据公开渠道消息甚至传言来买卖个股,做法跟许多个人投资者并无二致。

一位研究员在采访中告诉记者,2010年他看好的私募基金主要有两类,2008年和2009年两年期回报排名靠前的基金相对稳健,2009年下半年表现出色的基金也可能会在2010年延续其业绩。

金思维依据风格分类,更注重基金经理情况

金思维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本身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公募基金评价体系,自主开发的基金三维分类方法影响力与日俱增。

金融工程部金融分析师杨晓清告诉记者,金思维的私募基金评价体系主要来源于公募,但由于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本身特点上的差异,做出了适当的调整。私募与公募相比,更注重基金经理本人的情况。

金思维基于历史数据,参考了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方法并结合国内对冲基金的特点发展出一套评价体系。主要由风险,收益,成本三方面组成。杨晓清表示,“由于私募追求绝对收益的特点,对于风险,我们会考虑它的绝对风险和下行风险。而对于收益,我们则会考虑它的绝对收益和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

谈及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在选择标准上的异同,杨晓清认为:相同点是在选择基金时同样都要关注历史业绩,风险收益,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不同点是选择标准的侧重点上有所差异。

由于公募基金已经有比较明确的投资风格分类,例如债券类基金主要投资于债券,风格上较为保守,而股票型我们就可以认为比较激进,但是私募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分类,选择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而对于私募基金,它的投资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金经理。因此,杨晓清表示在选择私募基金时要更多的考虑基金经理的情况。而对于公募基金,基金公司的组织构造,研究能力等综合实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在近几年公募经理变动频繁的状况下。

从私募基金的分类上看,国外对冲基金按照投资市场、投资策略进行分类的方式并不适用于中国。结合当前情况,较为合理的还是按照基金投资风格进行分类,通过对基金业绩的跟踪调查,金思维力求将私募基金划分为激进型、保守型等,使得不同分类间的基金更具可比性。她强调,每个私募经理都有相对成熟而又比较独特的投资风格,有些风格可能更适合牛市,而有些则在熊市里能够发挥特长。

在今年震荡的大环境下,波段操作能力强,选股能力强,善于抓住热点问题(板块轮动,重组,行业,地域)的私募基金表现应该更值得期待。夏普比率对投资者的参考意义更大,运用该指标时也要结合风险指标,充分考虑投资者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应该是在自己风险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去选择可以提供良好收益的基金。

国金“实际管理人”和“理财产品”分别评价

国金私募评级最大的特点是将私募基金“产品”和“实际管理人”区分评价,即国金基金研究总监张剑辉时常强调的“形神兼备”。

张剑辉表示,产品评价的原则,强调产品风险和收益与投资者的匹配。采取的相关指标,都是以投资者实际收益作为基础,排除支付20%业绩报酬的部分。

将“实际管理人”单独评价,是因为投资顾问(管理人)是基金产品的灵魂。此外产品存续期较短(如二三年),其产品核心要素(投资顾问,即管理人)的延续更多采用发行新产品方式,在这种情形下管理人评价相比产品评价的参考价值更为显著。在管理人评价方面,国金证券并不是以投资者收益为导向,而是以管理人管理获得的收益为导向。

国金私募评级对于结构化产品和非结构化产品区分,信息披露周期低于月度频率的产品暂时不列入考察范围。所有参加评级的产品按照收益能力得分从大到小排列,前20%为五星级,20%-40%为四星级,40%-60%为三星级,60%-80%为二星级,后20%为一星级。评价围绕收益、风险和费用三个角度进行。

由于私募基金通常在每月特定日期公布净值,为平滑不同基金公布时间上不同的影响,国金证券基金研究中心采取相对收益指标,即统计同期产品或管理人相对沪深300指数取得的收益率。

“阳光私募”更多定位于绝对收益,张剑辉表示,国金在评价中把风险指标放在一个跟收益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将管理人或产品在评价期间的亏损比率取最大值进行风险衡量。此外费用因素也在国金私募评级的监控范围内,衡量管理人和产品业绩时会把费用列入考虑,反映投资者实际总资产收益率。

对于如何看待私募基金业绩,张剑辉认为应当综合观察短期和中长期表现。私募管理人既要具备短期获得收益的能力,同时也要有一个长期获得稳定收益的能力。

张剑辉建议投资者选择私募时参考相关评级指标。星级是将风险和收益,按照预先设定好的逻辑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对管理人的风格做出了区分。有些管理人表现出是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有些管理人表现出对风险的敏感,因此业绩更为稳健。

投资者选择私募基金前,要对管理人的风格进行识别,并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管理人或产品。如果有机会与基金管理人进行交流,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业绩数字背后的过程和一些核心的因素,包括管理人的理念,业绩背后的过程和原因是什么。

选择的流程上,投资者可通过数据进行定量考察,筛选缩小范围后通过与管理人进一步沟通,增进对产品和管理人的了解,最后可以选择投资理念、风格和投资者自身的需求匹配,同时在相对应风格里又表现较好的管理人。

张剑辉表示,今年原则上选择操作灵活,选股能力强的基金。可参考2009年下半年市场震荡时期的基金业绩。但是去年下半年板块轮动并不充分,超配医药家电行业的基金表现较好,不能表明其有全面的行业选股能力。可以辅助了解公司人员配备。研究人员较多,关注行业全面,股东结构和公司治理完善、稳定的公司更好。

如何看2010?

2010年晨星对股票市场持中性态度,过于悲观或过于乐观都不可取,继续关注刺激政策的退出策略。

从数据上看,私募基金两年表现分别强于大盘和股票型公募基金近17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截至2009年11月底,晨星统计有最近两年历史记录的77只私募基金,有68只战胜同期沪深300指数,有53只跑赢同期晨星股票型基金指数。

震荡行情中私募有投资灵活的优势,但不能轻易做出私募比公募更适应2010年市场的结论,而是各有特点。私募个股集中度高,风险较大,且不同基金风格迥异。公募个股集中度较低,风险控制较好。

国内私募当前处于上升阶段,基金经理主要来自券商、公募基金、保险公司和民间,水平和操作风格千差万别。只能说私募基金中选股能力强的会更适应2010年的市场。

“业绩提成”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也将投资者和私募基金经理捆绑在一起,这也是公募和私募的重大区别。就晨星的观察,去年私募基金上半年业绩普遍较好,主要是受市场环境影响,但不能因此就判断私募基金更倾向于在上半年做业绩。有些基金经理可以做到不拘泥于一年内的表现,二是追求更长时间的回报,这方面对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沟通能力以及筹款能力影响颇大。

震荡为主。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高层在不断重申我国将继续执行宽松的财政政策,这显然有利于上市公司的业绩提升;另一方面市场对通货膨胀的忧虑情绪在加深,对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也越来越明显,这将抑制投资者的做多意愿。同时,市场对新推出的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也会有一个适应和接受的过程。再者,国际经济大环境似乎也有诸多不确定性。我们认为,今年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将比较彷徨和困惑,从而导致市场的震荡。

在震荡行情和板块轮动行情中,私募相比公募有一定优势,但历史数据并不充分。私募的业绩分化远远高于公募,因此选择更为优质的私募就显的尤其重要。私募在熊市中往往比公募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私募基金是否上半年做业绩更为积极,主要还是要看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当前的市场环境以及基金的业绩提成机制。那些业绩好的基金到年末为了保住胜利成果而趋于保守,而那些业绩一般的的基金则比较有可能为了取得业绩提成放手一搏,这都是私募领域的公开操作秘密。

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篇4

所谓私募基金,又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但笔者要强调的是“非公开发行”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诸如做广告等宣传行为,而是更注重于向特定的公众发行。本文探讨的私募基金就是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目前私募基金司法解释尚处于论证阶段,自然无法从法律条文中找到答案,有关部门也并未就此做出说明,到底什么是规范私募基金或不规范私募基金呢?估计私募基金业内人士也较难把握。

据上海市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某位法官说:“实践中我们认定私募,最主要的特征是针对不特定多数人发行。认定不规范的私募,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承诺保底收益;二是资金是否打入管理人账户。”

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约束,我国的契约型私募基金在运作中往往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甚至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牟取非法利益的工具。实践中,非法的私募基金常见于三种类型:非法集资、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蛊惑交易”操纵股市行为。

一般而言,私募基金的对象则是少数的特定投资者,且对这些投资者一般门槛较高,参与的资金量要有一定规模,其目的是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和风险,但如果私募基金的发起人向投资人许诺高比例的保底收益,则可视为非法集资。

根据我国法律,非经金融主管机关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业务,否则即构成违法行为。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与私募基金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于是否给付利息,私募基金的收益来源于风险收益,不应涉及任何形式的固定利息,否则既有违法之嫌。

另外,私募基金很可能违反中国证监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办法》有关“蛊惑交易”的规定。“蛊惑交易”可以理解为,操纵市场的行为人故意编造、传播、散布虚假重大信息,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使市场出现预期中的变动而自己获利。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蛊惑交易”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更应该引起高度关注。通过论坛、QQ、mSn、博客等网络传播手段,一个虚假消息可以在短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网状扩散,贻害无穷。

二、私募基金应该合法化

通过对海外私募资金的考察不难发现,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市场经济结构的升级,“私募基金”难以阻止,将成为一国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后必然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金融服务领域。

2007年2月27日股市大跌,上证综指下跌8.8%,大跌的根本原因是机构结构过分单一,大量赎回使公募基金承受巨大的压力。私募基金一般有一年的封闭期,并且一年之后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段赎回,而不能天天赎回,如果私募基金发展壮大起来,与公募基金互补,可以避免股市大起大落。此外,股指期货推出后,如果只有公募基金和券商,没有私募基金,那么将加大市场的金融风险,大力发展私募基金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

另外,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相比,具有如下一些优势:

(一)基金规模越大,管理难度也越大

目前国内的正规私募基金一般有至少一年的封闭期;在封闭期后,每月只有固定的日期(一般为每月的15日和月末)作为开放日,投资者只能在每月开放日认购和赎回。这样就有效地隔离了风险承受能力差,投资不理性的中小投资者,因此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稳定,投资策略也得以坚持,投资风格可以更加激进,收益也就相对较高。

(二)灵活性、针对性和专业化特征

私募基金的出现,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也活跃了市场交易气氛,更好地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投资喜好,吸引更多的社会闲置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打破了公募基金一基独大的垄断地位,有利于促进私募和公募之间良性竞争和优势互补,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提高证券市场资本形成和利用的效率。

(三)独特的研究思路

根据《基金法》的规定,单只基金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公司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该公司总股本的10%,这一“双十”规定,决定了公募基金必须同时持有10只以上的股票,这使公募基金的研究必须涵盖多个行业,限制了基金公司研究团队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深度。与之相比,私募的投资不受任何限制,持有的股票数量可以较少,也就可以集中力量,更加认真、细致、透彻地研究关注的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价值的理解也能更加透彻。

(四)需履行的手续较少,运行成本更低,更易于进行金融创新

私募基金的发展壮大会加剧整个基金业的竞争,冲击公募基金的垄断地位,提高基金市场的运作效率,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结构,推动我国成熟、理性的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加速形成以及价值投资理念的建立,为我国履行加入wto后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做好准备。

(五)私募基金的产权基础,将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和产权结构改革的重要主题

作为民间主体自发推动形成的产物,私募基金的发展将改变资本市场的机构主体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局面,推动我国金融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三、私募基金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

纵观全球各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大部分都没有专门的私募基金法律,但仍有一系列法律足以对所有的私募基金构成有效的法律规范。而从目前我国立法来看,没有专门约束私募基金的法规,私募基金主要受《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和《刑法》等综合调整。由于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在金融证券领域奉行的基本上是“法有明文规定方可为”。因此,为了避免法律上的风险,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在立法当中确认私募基金的合法地位并出台有针对性的细化的配套监管措施,以便私募基金能够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私募基金制度规范化应以《投资基金法》为主要参考依据,综合考虑各方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私募基金采取全面而有效的监管办法,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私募基金的制度建设和完善:

(一)投资者资格和人数限制

1、投资者资格。对合格的投资者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根据其投资的最低限额为判断标准;根据其收入多少来判断;只要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均可投资;对财产拥有独立自主的处分权的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为合格的机构投资者。

2、投资者人数限制。应该考虑我国的国情再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于投资者的人数应该限制在100人以内,但应该允许特殊情况下超过100人。

(二)管理人条件

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应具备要求的准备金、经营业绩、人才和营业硬件设施等市场准入条件,并且,管理人的资格应该是竞争性的,而不能是垄断性的,设立私募基金时应向证券监管部门备案。

要求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投入的资金在筹集的基金总额中必须占到一定的份额,以避免利益主体的缺位。当私募基金发生亏损的时候,管理人的出资应该先行用于支付。

(三)托管人职能规定

作为基金一种特殊形式的私募基金具备基金的共同特点,即现金资产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基金管理人具有资产的管理权,基金托管人为基金投资者行使部分监督权。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表明,公募基金托管人在监督基金管理人运作方面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基金托管人地位的独立性较差。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人数相对较少,为了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基金托管人的监督权应进一步强化,如规定私募基金托管人不得自行担任,必须将资产交给指定机构托管;强化托管人的权力和责任,对基金管理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基金契约做出的投资指令,托管人应当拒绝执行,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并向管理当局报告。

(四)信息披露规定和风险揭示

私募基金必须与投资者签署完备的书面协议,尽量详细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投资品种及组合、相关风险提示及业绩报告周期。严格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是控制私募基金风险的重要手段。私募基金虽然没有义务向社会披露有关信息,但向基金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披露信息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设立私募基金时,应向投资者充分揭示其存在的风险,基金设立之后,应该定期向投资者报告基金投资情况及资产状况,并定期将这些信息向监管部门披露,以便投资者与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其运作情况及风险状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

(五)允许私募基金进行适当地公开宣传

在美国,证券法规定私募基金在吸引客户时不得利用任何传播媒体做广告,其参加者多为中产阶级,他们主要依据在上流社会获得的所谓“投资可靠消息”或者直接认识某个基金的管理者进行投资。但笔者认为我国不应借鉴这种做法。首先,严格限制私募基金在公开媒体上做广告宣传的效果是不佳的。其次,通过私募基金内部约束机制以及像外部完善的基金评级体系以及基金行业自律组织足以避免私募基金过度的市场炒作对投资者造成误导,以及基金管理人之间的恶性竞争。最后,通过适当的公开宣传使私募基金名正言顺的成为“公开,合法”的基金,消除股民对它的神秘感以及纠正人们对它偏见。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发起人与投资者相互了解,为以后的合作创造条件,从而迅速壮大我国私募基金的规模。

(六)收益分配规定

国际上,基金管理者一般要持有基金3%-5%的股份,一旦发生亏损,这部分将首先被用来支付,以保证管理者与基金利益绑在一起,另外一些私墓基金只给管理者一部分固定管理费以维持开支,其收入从年终基金分红中按比例提取,这种基金的利益分配方式相对地能够使资本持有人与管理者利益一致。另一方面,应该禁止签订保底条款。因为保底条款容易引发了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而且也有悖于基金设立的原则,不利于市场的规范。此外,我国新《合伙企业法》中规定的有限合伙,即基金管理者承担无限责任,投资者承担出资额范围内的有限责任,为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法律组织形式的选择。

(七)尽快完善基金评级体系,建立基金行业自律组织

国外诸多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合理完善的基金评级体系是基金业规范发展的重要配套措施。在私募基金存在的情况下,需要一个独立公正的评级机构对基金经理人的准确评价作为投资者选择基金经理人的参考,另外要注意完善当前国内不科学的基金评级方法。

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篇5

关键词:私募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有限合伙;金融衍生工具

一、私募基金的界定

所谓私募基金,又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但笔者要强调的是“非公开发行”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诸如做广告等宣传行为,而是更注重于向特定的公众发行。本文探讨的私募基金就是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目前私募基金司法解释尚处于论证阶段,自然无法从法律条文中找到答案,有关部门也并未就此做出说明,到底什么是规范私募基金或不规范私募基金呢?估计私募基金业内人士也较难把握。

据上海市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某位法官说:“实践中我们认定私募,最主要的特征是针对不特定多数人发行。认定不规范的私募,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承诺保底收益;二是资金是否打入管理人账户。”

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约束,我国的契约型私募基金在运作中往往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甚至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牟取非法利益的工具。实践中,非法的私募基金常见于三种类型:非法集资、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蛊惑交易”操纵股市行为。

一般而言,私募基金的对象则是少数的特定投资者,且对这些投资者一般门槛较高,参与的资金量要有一定规模,其目的是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和风险,但如果私募基金的发起人向投资人许诺高比例的保底收益,则可视为非法集资。

根据我国法律,非经金融主管机关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业务,否则即构成违法行为。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与私募基金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于是否给付利息,私募基金的收益来源于风险收益,不应涉及任何形式的固定利息,否则既有违法之嫌。

另外,私募基金很可能违反中国证监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办法》有关“蛊惑交易”的规定。“蛊惑交易”可以理解为,操纵市场的行为人故意编造、传播、散布虚假重大信息,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使市场出现预期中的变动而自己获利。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蛊惑交易”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更应该引起高度关注。通过论坛、QQ、mSn、博客等网络传播手段,一个虚假消息可以在短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网状扩散,贻害无穷。

二、私募基金应该合法化

通过对海外私募资金的考察不难发现,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市场经济结构的升级,“私募基金”难以阻止,将成为一国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后必然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金融服务领域。

2007年2月27日股市大跌,上证综指下跌8.8%,大跌的根本原因是机构结构过分单一,大量赎回使公募基金承受巨大的压力。私募基金一般有一年的封闭期,并且一年之后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段赎回,而不能天天赎回,如果私募基金发展壮大起来,与公募基金互补,可以避免股市大起大落。此外,股指期货推出后,如果只有公募基金和券商,没有私募基金,那么将加大市场的金融风险,大力发展私募基金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

另外,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相比,具有如下一些优势:

(一)基金规模越大,管理难度也越大

目前国内的正规私募基金一般有至少一年的封闭期;在封闭期后,每月只有固定的日期(一般为每月的15日和月末)作为开放日,投资者只能在每月开放日认购和赎回。这样就有效地隔离了风险承受能力差,投资不理性的中小投资者,因此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稳定,投资策略也得以坚持,投资风格可以更加激进,收益也就相对较高。

(二)灵活性、针对性和专业化特征

私募基金的出现,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也活跃了市场交易气氛,更好地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投资喜好,吸引更多的社会闲置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打破了公募基金一基独大的垄断地位,有利于促进私募和公募之间良性竞争和优势互补,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提高证券市场资本形成和利用的效率。

(三)独特的研究思路

根据《基金法》的规定,单只基金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公司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该公司总股本的10%,这一“双十”规定,决定了公募基金必须同时持有10只以上的股票,这使公募基金的研究必须涵盖多个行业,限制了基金公司研究团队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深度。与之相比,私募的投资不受任何限制,持有的股票数量可以较少,也就可以集中力量,更加认真、细致、透彻地研究关注的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价值的理解也能更加透彻。

(四)需履行的手续较少,运行成本更低,更易于进行金融创新

私募基金的发展壮大会加剧整个基金业的竞争,冲击公募基金的垄断地位,提高基金市场的运作效率,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结构,推动我国成熟、理性的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加速形成以及价值投资理念的建立,为我国履行加入wto后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做好准备。

(五)私募基金的产权基础,将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和产权结构改革的重要主题

作为民间主体自发推动形成的产物,私募基金的发展将改变资本市场的机构主体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局面,推动我国金融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三、私募基金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

纵观全球各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大部分都没有专门的私募基金法律,但仍有一系列法律足以对所有的私募基金构成有效的法律规范。而从目前我国立法来看,没有专门约束私募基金的法规,私募基金主要受《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和《刑法》等综合调整。由于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在金融证券领域奉行的基本上是“法有明文规定方可为”。因此,为了避免法律上的风险,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在立法当中确认私募基金的合法地位并出台有针对性的细化的配套监管措施,以便私募基金能够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私募基金制度规范化应以《投资基金法》为主要参考依据,综合考虑各方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私募基金采取全面而有效的监管办法,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私募基金的制度建设和完善:

(一)投资者资格和人数限制

1、投资者资格。对合格的投资者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根据其投资的最低限额为判断标准;根据其收入多少来判断;只要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均可投资;对财产拥有独立自主的处分权的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为合格的机构投资者。

2、投资者人数限制。应该考虑我国的国情再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于投资者的人数应该限制在100人以内,但应该允许特殊情况下超过100人。

(二)管理人条件

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应具备要求的准备金、经营业绩、人才和营业硬件设施等市场准入条件,并且,管理人的资格应该是竞争性的,而不能是垄断性的,设立私募基金时应向证券监管部门备案。

要求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投入的资金在筹集的基金总额中必须占到一定的份额,以避免利益主体的缺位。当私募基金发生亏损的时候,管理人的出资应该先行用于支付。

(三)托管人职能规定

作为基金一种特殊形式的私募基金具备基金的共同特点,即现金资产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基金管理人具有资产的管理权,基金托管人为基金投资者行使部分监督权。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表明,公募基金托管人在监督基金管理人运作方面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基金托管人地位的独立性较差。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人数相对较少,为了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基金托管人的监督权应进一步强化,如规定私募基金托管人不得自行担任,必须将资产交给指定机构托管;强化托管人的权力和责任,对基金管理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基金契约做出的投资指令,托管人应当拒绝执行,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并向管理当局报告。

(四)信息披露规定和风险揭示

私募基金必须与投资者签署完备的书面协议,尽量详细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投资品种及组合、相关风险提示及业绩报告周期。严格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是控制私募基金风险的重要手段。私募基金虽然没有义务向社会披露有关信息,但向基金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披露信息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设立私募基金时,应向投资者充分揭示其存在的风险,基金设立之后,应该定期向投资者报告基金投资情况及资产状况,并定期将这些信息向监管部门披露,以便投资者与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其运作情况及风险状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

(五)允许私募基金进行适当地公开宣传

在美国,证券法规定私募基金在吸引客户时不得利用任何传播媒体做广告,其参加者多为中产阶级,他们主要依据在上流社会获得的所谓“投资可靠消息”或者直接认识某个基金的管理者进行投资。但笔者认为我国不应借鉴这种做法。首先,严格限制私募基金在公开媒体上做广告宣传的效果是不佳的。其次,通过私募基金内部约束机制以及像外部完善的基金评级体系以及基金行业自律组织足以避免私募基金过度的市场炒作对投资者造成误导,以及基金管理人之间的恶性竞争。最后,通过适当的公开宣传使私募基金名正言顺的成为“公开,合法”的基金,消除股民对它的神秘感以及纠正人们对它偏见。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发起人与投资者相互了解,为以后的合作创造条件,从而迅速壮大我国私募基金的规模。

(六)收益分配规定

国际上,基金管理者一般要持有基金3%-5%的股份,一旦发生亏损,这部分将首先被用来支付,以保证管理者与基金利益绑在一起,另外一些私墓基金只给管理者一部分固定管理费以维持开支,其收入从年终基金分红中按比例提取,这种基金的利益分配方式相对地能够使资本持有人与管理者利益一致。另一方面,应该禁止签订保底条款。因为保底条款容易引发了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而且也有悖于基金设立的原则,不利于市场的规范。此外,我国新《合伙企业法》中规定的有限合伙,即基金管理者承担无限责任,投资者承担出资额范围内的有限责任,为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法律组织形式的选择。

(七)尽快完善基金评级体系,建立基金行业自律组织

国外诸多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合理完善的基金评级体系是基金业规范发展的重要配套措施。在私募基金存在的情况下,需要一个独立公正的评级机构对基金经理人的准确评价作为投资者选择基金经理人的参考,另外要注意完善当前国内不科学的基金评级方法。

(八)完善我国其他金融衍生工具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做空机制、对冲风险的避险工具的缺乏,私募基金在投资渠道上的受限,市场中金融产品单一,因此我国现有的私募基金实际上发挥的仍只是公募基金的部分功能。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尽快推出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产品,扩大私募基金的投资渠道。私募基金本身也应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其他的市场来对冲风险,以规避国内股市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私募基金生存报告[J].大众理财,2007(5).

2、王凌燕.中国私募基金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7(3).

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篇6

关键词:公募基金经理;薪酬

进入2007年以来,伴随着中国股市的迅猛发展,中国基金行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慢慢的浮出水面,基金行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而在这许多问题中基金经理的跳槽成为目前的焦点问题。

一、公募基金行业发展背景

2009年以来,基金经理“改换门庭”的消息不绝于耳。银河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1季度,中国341只基金中,发生基金经理变动72人次;4月份,193只开放式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动22人次。这份研究报告还显示,虽然基金经理跳槽走向不好统计,但其中转投私募基金的不在少数。根据晨星中国的研究报告,2006年共有130只基金基金经理变动公告。其中104个公告属于基金经理离职,占295只基金总数的33.88%。这表明,2008有3成基金的基金经理由于各种原因调离职务,共涉及97人次;而在2005年,共有87位基金经理被公告调整岗位。由《关于基金管理公司专业人员流动情况的调查报告》的数据表明,基金经理离职后,54.7%的基金经理选择到其他基金公司任职,19.8%则流向了私募基金。

由此可见基金经理的流动性呈现加速性。而在这背后的是,基金经理的流动对于原来所属基金必然有冲击性,保持基金收益稳定,留住明星基金经理成为目前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基金经理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一)公募基金经理相对私募来说,压力与收入不成比例

基金经理的压力的来源主要是市场针对基金的各种业绩排名。公募基金考核过于急功近利是目前业内普遍的事实。在海外,公募基金常常是一个季度公布一次业绩排名,而国内天天排名,导致压力很大。例如,有些基金公司要求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在同类所有基金排名中位列前1/3。如果连续几周排在后1/3,那么基金经理就要走人。其他压力则包括基金份额变动,工作的紧张和投资产品波动的不确定性,目前虽然中国的公募基金发展较晚,但是一些内部体制已经相对健全,由于中国体制的特殊性,目前的私募基金仍然处于法律和政策真空中。其发展的自由度大,承受的压力与公募相差无几,但是拿到的收入却远远大于公募基金。

(二)行业发展过快,人才出现短缺导致流动加剧

近两年来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从而带动了证券投资基金的迅速发展,而基金经理的数量确实在有限。由此导致了对于基金经理的巨大需求,这从一些数据可以反应出来。在华尔街做研究员,3年内是不具备出具署名报告资格的,而在当前的中国基金行业,从业3年可能已经可以担当基金经理了。

(三)管理层对于公募基金经理个人投资的限制过于严格

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要受来自基金契约、监管部门等的严格限制。比如公募基金在作投资决策时,往往要面临复杂的审批制度,这种层层审批的制度使其效率不如私募,投资相对保守,看似减少风险,其实不然。而更多的制度性措施使基金经理们感到束缚,也成为其转投私募的助推器。

三、公募基金经理薪酬现状及激励措施

目前中国公募基金经理的薪酬较为单一,不同的基金公司在收入规则上有很大差别,总的来说都是“工资+奖金”模式,奖金一般是季奖,差别就是在奖金系数上,不同基金公司系数也不一样,根据基金净值增长率排名情况定相关系数。近两年基金经理的收入都随着市场的大幅上扬而获得了大幅提高,但是这种提高同基金经理所受到的压力相比,仍然算不上很大。并且在薪酬形式上较为单一,除了这种物质奖励外,基本没有其他形式的非物质奖励,如培训计划等。基金经理,作为知识型员工的典型代表,对其激励制度既有普通的知识型员工的一般性,但是也有其特殊性。对于中国公募基金经理流动性较大的现状,本文从薪酬角度提出下列激励措施来改变这种境况。

(一)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工资+奖金”模式

提高基本工资,可以固定的以基金份额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基本工资,这方面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向私募基金看齐。

(二)短期激励薪酬

短期激励薪酬中短期激励主要有奖金、绩效加薪、年终分红和利润分享计划等形式,它们都属于绩效薪酬,是根据绩效对个人的薪酬提供补偿的一种激励制度,是将代表组织绩效的某种指标利润与个人薪酬挂钩的方式。这种报酬激励效果明显,并且这种报酬的支付不会成为基本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有两方面的潜在优势。一方面,它能够鼓励员工更多地从所有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会从更开阔的角度考虑如何改进企业效率的问题,同时员工的合作精神和身份感、责任感会得到加强。另一方面,由于所支付的报酬大多不进入基本工资,在经营困难时期,就可以不只是依靠解雇来渡过难关。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某种形式的绩效激励。奖金或劳动分红是基于知识型员工业绩的短期激励,是为了促使知识型员工达到企业年度目标而设立的。只有通过业绩考核,企业的效益达到了令人满。在短期激励薪酬方面,充分发挥公募基金本身的优势,奖金方面,公募私募基本无什么大的区别,而能够变动的恐怕就属于绩效加薪和年终分红了,对于基金行业以人才为中心的性质,在年末,把基金经理的本年收益与过去年份进行比较,然后对差额部分进行奖惩。同时根据本年度基金业绩排名,对基金经理的绩效进行评定然后加薪可以分档,排名越靠前,得到的绩效工资占的收入比例就越大,而且这个还要呈现出梯次性

(三)长期激励薪酬

基金经理属于知识型员工的一类,因此其也具有与其他知识型员工相同的特点,即其工作成果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为了解决这种工作与成果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激励知识型员工不断创新、进取,就要舍得给他们各种待遇,尤其是为他们提供带来希望和幻想的待遇,如期权和期股。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取得更好的业绩。长期激励的主要方式是员工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通过使员工拥有企业所有权,大大提高员工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关注。员工持股计划是企业向员工让渡部分股权的一种形式。股票期权计划为员工提供一种按固定价格购买股票的机会。股票或股权的存量使得员工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分享企业的经营收益,属于变动收入,虽然在企业规模较大时,这种变动收益与员工个人的努力关联较弱,但可聚合员工的努力方向与企业一致。股票或股权隐含可以预期的收入,而股权的分配与员工的业绩挂钩,所以股权可看作与员工业绩关联的变动收入,体现企业与员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激励思想。目前由于基金经理的流动性问题,一些基金已经开始这但是鉴于政策法律上允许基金从业人员购买基金只是在本年中旬才开始实施,因此这方面的进程可能稍显慢。华宝兴业基金管理公司日前在国内基金业内率先推出基金经理“持基”激励计划,该计划也是基金公司推出的首份内部人持有基金份额的激励计划。该激励计划以基金经理为激励对象,具体安排是鼓励基金经理购买一定金额自己管理的基金份额并长期持有。根据基金经理购买的基金份额,公司同时也以1∶1的比例以自有资本金投资和持有相应的基金份额,其投资收益最终归该基金经理所有。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激励方式已经多样化,可以想象的是未来关于基金经理的长期激励薪酬的方式也会越来越多。

(四)内在薪酬方式的选择

内在薪酬的构成可以按照所含因素的内在联系来划分,如工作激励、组织激励、文化激励以及情感激励。改变过去的根据按周排名从而衡量基金经理业绩的方法,适当的房款期限,如1个月。同时扩大基金经理的投资权限,使其能够在一定的投资范围内有更大的自主决策权。但是真正能够起作用的是职业发展激励。知识型员工更注重个体的成长而非组织目标的需要。基于此,首先应该注重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使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价值不断增值,从而具备一种终身就业的能力。其次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个人发展机会,创造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让知识型员工随着企业成长而获得职位的升迁或新的事业契机。通过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激励一方面可以带动知识型员工职业技能的提高从而提升组织整体人力资源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使同组织目标方向一致的员工个人脱颖而出,为培养组织高层经营、管理或技术人员提供人才储备。只有当员工个人需要与组织需要有机统一,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时,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而且当一项工作与员工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吻合,甚至对生涯目标的实现有明显推动作用时,内心也会有一种内在满足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下,人们不再把工作当成任务或负担,而是直接当作一种可以使自己快速走向成功,实现事业梦想的机会。个体持有的这种机会期望,构成了强有力的“机会激励”。知识型员工受教育水平较高,他们对自身职业生涯的目标有更高的定位,对生涯道路有自己的设计与规划。与一般员工相比,他们更加重视目前工作与自己生涯目标的关系,也更加渴望拥有一份有助于生涯目标实现的工作。这就决定了他们具有更强烈的个人发展的“机会动机”。因此企业应充分了解知识型员工个体成长和职业发展的意愿,应使他们目前的工作与其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吻合,这也是他们的一种心理契约要求期望有一个“富于变化的职业生涯设计”。所以组织要关心、帮助员工进行自身的职业生涯设计,使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前途,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最终达到组织的激励目的。由于公募有更多的比较优势,在这方面可以做出一些更大的改变来吸引基金经理。公募基金与世界很多大型基金有合作关系,而这时私募最为欠缺的,基金经理虽然可以在私募基金那里得到很高的报酬,但是在未来的成长性上明显逊于公募基金。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虽然目前政策因素对于公募基金的发展限制较多,同时公募基金经理的激励措施尤其是薪酬方面的激励已经成为基金经理流动的主要原因,但是只要公募基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在目前状况下,不仅在外部薪酬上下功夫,更要在内部薪酬上求得突破,才能更大程度地相对私募基金而言吸引基金经理,从而减少公募基金经理的流动性,从而保证公募基金在整个基金行业上的持续稳定发展,在整个基金行业中更多地吸引人才。

参考文献:

1、龚红.证券投资基金经理激励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5.

2、(美)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经济理论中的最优化方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冯一萌.公募基金pK私募基金[n].新京报,2007-10-10.

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篇7

比投资人更热情的是正处于严重“贫血”状态的开发商。

不会放松!这是中央对于房地产调控的态度。目前,随着房地产调控逐渐深化,开发商融资渠道变得愈发狭窄。银行贷款、信托融资等渠道均受到不同程度限制和调控,就连近日“开闸”试点的中小企业私募债,也将房地产企业“拒之门外”。

在多条“输血”管道遇阻的艰难情势下,私募地产基金或在较长时间内成为开发商融资的主流。

稻草只有一根,每个人都想抓住。于是,当房地产业在严冬中瑟瑟发抖时,私募地产基金却迎来热火朝天。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11年私募地产基金全年共新募67支,披露金额的66支基金募资金额总量达到58.59亿美元,相较于2010年的29.65亿美元,同比上涨97.6%。清科预计,今年这个规模会继续快速扩大。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行业可能会迎来新一轮的兼并热潮,行业洗牌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不少私募地产基金在此时跃跃欲试,伺机接盘。新一轮热潮呼之欲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2012年必然是房地产金融启动之年。张民耕也向本刊记者表示,“房地产与其他实业相比,利润依然比较丰厚。同时在调控的情况下,房地产行业又出现了并购的众多机会,这就为私募地产基金的生长创造了很多空间。”

未来一切的发展都在探索之中,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在投资领域内,高收益与高风险是对等的。

中国式地产情结

地球人都知道,中国人有地产情结。由于国内投资渠道相对狭窄、品种单一,在“史上最严厉”的调控之前,投资人炒房;调控之后,高净值人群的主要投资方向便集中在房地产信托和私募股权投资两大领域。

数据显示,2011年三季度以后,房地产信托规模开始收缩,占同期资金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也从最高的17.24%快速下降为14.83%;pe的整体情况亦不佳,过去几年为企业做pre-ipo成为大多数pe的主要收入来源,而近期股市持续低迷,企业的上市市盈率一再下跌,pe的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

在两大投资渠道尽显疲态,而个人财富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高净值人群的投资需求仍然旺盛。目前国内地产私募基金的目标收益率一般在20~25%,稳定、持续的高水平收益率能够吸引风险厌恶程度较低的投资需求的关注,之前通过其他平台进入房地产投资的资金将会有很大一部分转移至私募地产基金。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对房地产整体形势看好。无论是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还是刚性及改善性需求,都给中国地产行业抹上了明亮的色彩,也给投资人入注了信心。“从收益情况来看,房地产依旧为较高收益的产业。”因此,热钱绝不会放弃在这个领域掘金的机会。

因危得势

目前,人们已经用“鸿哀遍野”来形容房地产市场。

6月5日,住建部依旧表态称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这被解读为,即使在当前经济下滑的形势下,楼市调控政策基调不变,即不加码,也不放松。其中,限购和限贷政策“红线”被再次明确,这将成为地方政府微调政策重要约束条款。

同时,库存连创新高,房企面临巨大的去化压力,单纯的降价已经难以实现大批量的跑量。

据戴德梁行的一份报告显示,持续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令银行对房地产类贷款尽显疲态,房企高负债率及存货量基本面急需改善,现金流及偿债压力依旧突出。今年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从银行获得的新增信贷资金总额约为1546亿元,占房地产开发资金月新增量的27%,为年内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被称为“救命稻草”的房地产信托也在今年进入兑付高峰期。据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统计,2012年预计房地产信托到期规模2234亿元,总还款额约2500亿元;2013年预计到期规模2816亿元,总还款额约3100亿元。今年开始将是房地产集合类信托的偿付高峰,第三季度到期规模约1000亿元,其他季度到期规模350亿至500亿元。

这就使得开发商的资金问题愈发突出,破产房企已经出现,杭州瑞达实业投资、杭州金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杭州锦绣天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即是例证。

事实上,似乎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四顾茫茫,唯有私募地产基金。

“复星系”的佐证

早期开始关注私募地产基金的开发商们已尝到了甜头。“复星系”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5月17日,“复星系”的地产基金管理公司复地共赢资本发行的复邦Ⅱ期基金获得超额认购,募集规模超过6.3亿元人民币。此次发行的复邦基金Ⅱ期,为满足不同投资人的风险偏好以及多样化选择的投资诉求,采取了投资人分级(优先级与次级)的结构性优化设计。

“我们目前管理的基金主要分为三个类型,第一个类型为主题类基金即复邦城生态商务社区发展基金,主要做以上海、北京近郊为主的商务综合园区。第二类型是机会基金,例如把握一些并购的机会,收购一些现成的物业和项目等;第三类则是尝试做一些资金池,预期回报相对固定,但是期限会较短的一些产品。”复地共赢资本总经理丁亚明告诉记者。

“复星系”已先后成立了三个差异化定位的地产基金管理平台,分别为智盈投资、星浩资本和共赢资本,三者方向各有不同,分别侧重于跟投复地开发的住宅项目、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复合型商务地产的投资与开发。

据了解,成立不到一年的复地共赢资本目前管理基金资产的总规模超过12亿元人民币。丁亚明表示,未来三年,复地共赢资本基金管理规模将达到60亿元人民币。

“复星系”仅是冰山一角。据盛世神州房地产投资基金副董事长蔡汝雄透露,2010年中国房地产基金管理公司约100家,管理资金约200亿元。有机构预测2012年中国房地产基金将会增至500家,资金管理规模约10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字与2011年房地产贷款总额10万亿元相比,仅为1%。可见房地产基金总量目前依然弱小,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分化也已开始

“房地产行业可能会迎来新一轮的兼并热潮,行业洗牌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而不少私募地产投资基金也在此时跃跃欲试,伺机接盘。”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郑知行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行业的兼并与洗牌也加速了私募地产基金的分化。

蔡汝雄向记者谈到,目前私募地产基金已经分化为两类,一类是以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依托的基金,其表现出大型化、高端化、银企合作化等趋势。另一类以小规模、无房地产背景的私募地产基金为代表,它们目前已经陷入了募资和寻找项目的瓶颈。

另据张民耕透露,从今年底开始,各基金将陆续有项目进入退出期,届时“是骡子是马”立见分晓。实力过硬的公司将跃上新的台阶,出现“体量”超过50亿元的大基金。而业绩较差的公司则会被淘汰出局。

这样的局面充分说明,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难,使得创立房地产基金成为各方“共识”;另一方面,已经建立的私募地产基金,如果没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将遭遇“成长的烦恼”。

上述种种也显示了加入该行业的难度,蜂拥而入的时代已过去。

上错花轿?

对中国的私募地产基金,看多者有,看空者更不少。看空的理由是:众多地产基金主要目的仅是作为一个融资平台,导致投资人变相成了“炒房者”。初衷本身就存在问题,何谈未来的发展?

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向记者表示,一天能收到多个推荐私募地产基金的短信,“漫天撒网寻找投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个市场充满了混乱、投机的氛围。在国外,私募地产基金是富人的游戏,最低门槛也要几百万美元。”

毫无疑问,和欧美相比,中国的私募地产基金才刚刚起步。在美国,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来源超过80%依赖于基金直接融资,而在中国却占比很小,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50%以上都来自于预售和银行贷款。

看空的原因还在于企业管理问题。中房信集团研究总监薛建雄认为,目前房地产的财务制度还很不透明,政府的土地增值税都收不上来,也就是说这些小股东的利益跟本没有保障。“大股东赚钱了,良心好的多拿点出来分,不好的就可能一分不给,让小股东保本就不错了。”

当然,投资者投资理念不成熟也是困扰基金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国外,机构投资者与私募地产基金的配合最为契合,因为两者都追求稳定而长期的回报。而在中国的现实是:人民币基金中,五成以上来源于个人投资者,使整个行业处于“错配”状态。

错配的结构影响了基金运行的轨迹。从投资领域来看,大多数基金集中于住宅市场,这是由于目前只有住宅开发可以满足“快进快出”的投资结构与较高收益。一旦投资人和管理人双方只为谋求短期利益,就将缩短投资周期,变相成为高利贷乃至炒房团,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私募地产基金在美国发展壮大,一个重要的宏观环境是上世纪70年代通过的一系列法案,允许保险、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投资房地产,并在80年代的税改中,取消了个人投资不动产的一系列优惠,从而使机构投资者成为不动产的投资主体。”稳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涛表示。

并购将成主题

从整体形势来看,并购将成为未来私募地产基金的发展主题。据清科研究中心《2011年中国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年度统计报告》统计,2011年,房地产并购市场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向,全年共完成113起并购事件,同比增长34.5%;其中109起披露价格的并购事件总金额为54.49亿美元,同比上升111%。

张民耕分析称,目前行业内竞争激烈,房企规模化、专业化、集中化要求更高,淘汰率上升,行业内部的整合给私募地产基金创造了机会,并购类私募地产基金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题。大房企、大金融企业在房地产市场份额上的竞争,将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并购型的私募地产基金。

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篇8

[关键词]阳光私募;信托;投资主体

2010年,中国经济渐别阴霾,迎来新的曙光,在经历了2007年的大牛市和2008年的金融海啸之后,方兴未艾的阳光私募基金已经成为投资精英们“掘金”的主要平台,也渐渐为投资者所认知。

所谓的“阳光私募”是资产管理公司(或投资公司)通过信托机构,向特定投资人发行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由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银行作为托管人,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顾问,进行证券投资活动,这里的资产管理公司就称为“阳光私募公司”,其发行的信托产品,称为“阳光私募产品”。与一般意义上的私募基金不同,阳光私募的“阳光”主要体现在其运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化上,它的设立要经过监管机构备案,资金实现第三方银行托管,有定期业绩报告,因而投资者的资金安全能得到很大的保障。

1我国阳光私募的发展现状

1.1数量与规模

公开数据显示,国内第一支阳光私募基金,是由云南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于2003年8月1日正式成立的《云南信托•中国龙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产品期限为5年,资金托管银行为招商银行,其收费除了按照资金1.5%比例收取管理费以外,年度提取超额收益的20%作为业绩提成。其成立标志着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依靠信托平台开始规范化和透明化运作,正式踏上阳光化的探索之路。2003—2010年我国阳光私募成立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2003—2006年是中国阳光私募基金的萌芽阶段,经过2007年和2008年的牛熊市洗礼,私募基金的发展逐渐跨向成熟,也有越来越多优秀的资产管理人跻身私募领域。阳光私募管理人在2007年和2008年的不俗表现逐渐让广大投资者认可,阳光私募行业在2009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年的阳光私募产品发行量是2008年的3倍。而2010年以来,前三个季度的发行量也超过了2009年,达到334支。

从2003年第一支阳光私募基金成立起,由各路人马会聚而成的中国阳光私募基金运作团队,短短6年时间已发行800多只产品,资产管理规模达600余亿元,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预测,随着股指期货及融资融券的推出,我国阳光私募的管理规模5年内将突破千亿元。

1.2运行模式

目前,我国阳光私募的运行模式大体上分为两种:上海模式与深圳模式。

上海模式指的是其发行的集合信托计划是结构性的,所谓结构性就是将计划参与者分为一般受益人和优先受益人,前者是普通客户,一般保证一个固定的目标收益率,后者一般就是阳光私募公司,通过投入一定规模的自有资金作为优先受益人的利益保障,但同时也拥有提取超额收益的权力,这种模式比较适合风险偏好保守的客户,因在上海市场此种方式产品发行较多,故称上海模式。

深圳模式指的是其发行的集合信托计划是非结构性的,也称开放式,与上海模式不同,基金参与者不做等级区分,收益同享,风险共担,除此之外,其他方面与上海模式并无太大区别,此种方式产品在深圳市场发行较多,故称深圳模式。

1.3地域分布

阳光私募在我国的地域分布极度不平衡,无论是投资顾问家数,还是发行信托产品的数量,都集中在金融发达的城市,其他城市则是零星分布,实力相差悬殊。

按投资顾问所在地来划分,投资顾问家数形成了深圳、上海两强争霸,北京紧随其后的局面。根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深圳和上海平分秋色,投资顾问的家数各有53家,彰显了它们在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北京有28家,而昆明、广州、青岛、成都等城市则只有零星的两三家,形成这种分布与地方的金融政策、金融地位、投资者意识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而从发行的信托产品数量来看,则呈现深圳、上海和北京三足鼎立之势,深圳和上海的产品比重各占32%,而北京占21%;云南占6%;广州占3%,其中一大半是新价值旗下的产品,其余城市产品数量较为稀少。

1.4投资理念

我国阳光私募主要奉行的是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相结合的理念。所谓价值投资,简单地说就是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入手,股价跌入自己认可的价值区域内就买进,超过自己认可的价值区域就卖出,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而趋势投资,主要强调的是顺势而为,它可以不看公司是否有业绩支撑,当出现上涨趋势时就买入,出现下跌趋势时就卖出。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理念的结合是一种互补的投资策略,资金进出相对灵活,能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动态配比,为包括阳光私募在内的广大私募基金经理所推崇。

私募排排网2009年年末对国内阳光私募的调查结果显示,71%的阳光私募认为其投资理念属“价值与趋势投资结合”,29%的阳光私募认为其投资风格属“价值投资”;没有一个基金经理选择“趋势投资”和“投机型”,见图2:

2我国阳光私募兴起的原因

如上文所述,阳光私募在我国的兴起并且得到大发展也仅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其兴起的背后的主客观因素。作为资本市场的新兴力量,阳光私募在我国的兴起是国内法律环境、市场环境和私募基金自身谋求新发展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法律环境方面来看,针对规模巨大的私募基金还存在严重的体制缺失,私募基金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与此同时针对私募基金的相关法律也迟迟不见出台,而《证券投资基金法》、《信托法》、《合伙企业法》虽然对阳光私募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但也或多或少地给了阳光私募一点相对合法的存在空间。因而阳光私募成为国内众多私募基金另辟蹊径的必然选择。

其次,从市场环境方面来看,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个体聚集了越来越多的闲散资金,同时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工具也日趋丰富,这为社会闲散资金投资理财提供了支持和可能,而市场上数目众多,规模庞大的阳光私募正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们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具有灵活性、个性化的投资理财服务。

最后,从私募基金自身发展方面来看,私募行业发展早期的“坐庄”赢利模式逐步失效,给私募基金造成了严重打击,也给其带来了极其不佳的声誉,尤其是在监管者的眼中,更是一个“坏孩子”形象。私募基金要继续生存和发展,进一步被投资者、监管机构认可,就必须从“灰色”地带中走出来。为改变形象,私募基金本身也在积极的做出改变,如2008年5月10日,由深圳市金融顾问协会倡导发起“私募证券基金同业公约”,正式向成员单位颁布。同业公约从私募基金募集、投资及从业人员等领域进行自我规范。阳光私募的兴起正是私募基金行业谋求改变的具体体现。

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阳光私募在我国逐步兴起,并在短短的几年内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

3我国阳光私募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阳光私募作为资本市场的新生代力量,丰富了社会资金的投资渠道,让我们看到了资本市场多样化发展可喜的一面。但是与之相对的是,作为新生事物,我们也要正视其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制约阳光私募发展的因素必然会存在,在此仅对阳光私募生存的法律环境和行业自身两个主要的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3.1投资主体法律身份的尴尬

私募基金在法律上没有主体地位,催生了阳光私募这样一种“相对合法”的投资主体。但是明确对阳光私募进行界定的法律条文也迟迟不见出台,阳光私募行业的发展实质上也是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对其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监管层往往顾及不到阳光私募这一没有明确身份的“孩子”。

2009年7月,为完善新股发行机制,防止大企业、大机构通过信托平台广开股东账户提高中签率的投机现象蔓延,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证监会叫停了信托证券账户新开户。由于信托公司开设股东账户被暂停,需借信托渠道发行产品的阳光私募行业陷入极大的困境。

随着信托证券账户的停开,一些信托公司借机高价叫卖老账户,最高价甚至达到阳光私募总赢利的5%,且光有钱还不行,阳光私募需有良好的业绩史才能拿到老账户。信托开户已经被暂停了一年多的时间,目前尚未看到任何重启的迹象,信托公司叫卖老证券账户这一做法不仅涉及商业道德问题,其本身也隐藏着违规的风险,因为在购买旧的信托账户后首先面临着账户改名的问题,按照中登公司特殊法人开户的实施细则,信托公司按照每设立一个信托产品开立一个专用证券账户,这个专用账户被其他人使用时必然承担着违规风险。

抛开是否承担违规风险不说,如果信托证券账户开户继续被暂停下去,存量的账户也不足以支持阳光私募的高速发展。开户的暂停也激发了私募将信托产品存续时间延长,有的甚至达10年之久,但随着休眠存量账户逐步被消耗,存量的证券账户总有一天无法支撑阳光私募的发展。

3.2人才与管理的瓶颈

阳光私募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在市场空间确立的同时,业内人才瓶颈也日益突出。一些成熟的团队分裂乃至自立门户,造成原先的团队大失血,另外,有大批来自公募、券商和民间的人士拥入行业,很多新设立的团队延续以往私募“一两间房,四五个人”的低端模式,走低成本的模仿扩张之路,进一步导致了行业内人才的供给紧张。

除了数量不足外,人才质量上的欠缺也制约着阳光私募的发展,很多阳光私募在人才团队的培养和传承方面都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经常可见的情况是,一个团队除了基金经理之外,其余都是新入行的新手或者经验很少的人,基本上基金经理一人唱独角戏。

除了人才的缺乏,很多阳光私募公司在管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即便是一些业内处于一线的私募公司,其整个企业体制也没有完全成形,部分公司的决策考核依旧依靠老总“拍脑袋”决策。有些公司的员工工作职责中,甚至无法把公司老总的个人事务和公司事务区分开来。这种典型的“江湖气”现象在业内广泛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行业的一个缩影。

4促进我国阳光私募发展的建议

4.1加快立法进程明确阳光私募的法律主体地位

如前文所述,由于立法上的滞后,阳光私募这一“相对合法”的投资主体在法律条文上仍然没有任何地位。监管层在对市场进行调控的时候往往不能顾及到阳光私募,如2009年信托股东账户的停开,监管层这一动作本身是为了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但是阳光私募却遭到了池鱼之殃。

阳光私募是我国资本市场多元化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应加快立法进程,明确阳光私募的法律地位,及时出台相关的规范条文,以促进阳光私募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也本应是完善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一环,它对我国资本市场有序发展将会起着强力的推动作用。

4.2阳光私募行业自身的完善

阳光私募行业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高质量的人才和管理上的不规范。

阳光私募公司应重视人才培养和积淀,以投资研究为着力点建设自己的投研团队,进而形成可以信赖的投资决策机制,避免基金经理常年唱独角戏的情形出现。

另外,在公司管理方面也应做到体制规范,职责分明,以企业化的高要求来完善公司治理,避免成为“江湖式”的小作坊。

可喜的是,阳光私募业内也有少数公司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一些公司在人才和管理方面也在做着积极的沉淀和准备。但对于不断发展的阳光私募行业,这个比例仍然嫌少。如果并不是有意识地调整,或许再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个行业就要面临“大浪淘沙”的考验了。

参考文献:

[1]夏斌,陈道富.中国私募基金报告[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2]私募排排网.中国私募证券基金[R].2009年度报告./money/fund/20100113/17457238705.shtml.

[3]和讯基金.2010年9月信托型阳光私募报告[R]./tjbd/201010/931054.htm.

[4]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2010年10月报[R]./101102/105,1303,8718206,00.shtml.

[5]贺辉红.阳光私募渐成股市生力军[n].中国证券报,2009-12-16(a03).

[6]张宁.阳光私募离资产管理公司有多远[n].证券时报,2009-7-27(a07).

[7]屈红燕.信托“卡脖”、“合伙”税重阳光私募路在何方[n].上海证券报,2010-6-24(a02).

[8]弘文.阳光私募:渐入高速发展“瓶颈”期[n].上海证券报,2010-9-13(S10).

[9]匡志勇.2009阳光私募前五名投资解密[n].第一财经日报,2010-1-16(B04).

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篇9

2009年阳光私募基金发展步入快车道:业绩上,多只私募收益超过公募基金中业绩最好的华夏大盘精选;数量上,当年有128只私募产品成立,产品发行数量相比2008年增长了39.13%。不过,阳光私募也暴露了业绩持续性弱的问题:2008年业绩排名前20的私募基金中,大部分2009年的收益均在30%左右,远远跑输大盘;2009年业绩排名靠前的产品,2008年大多损失惨重。

2009年私募基金发展步入快车道

2009年阳光私募基金发展迅猛,产品成立步入快车道。截至2009年末,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到的阳光私募产品共有310只,其中有128只为2009年新成立私募,产品发行数量相比2008年增长了39.13%。从2007年私募累计发行个数来看,此前市场上仅有11只私募产品,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私募发行迎来了一个小高峰,这一方面受益于2007年牛市行情的助推,另一方面一批公募明星基金经理“公转私”也增加了人气。之后,受2008年市场暴跌影响,私募月发行数量明显下降,但也恰是2008年的出色表现,让投资者们领略到追求绝对收益的价值,因此2009年4月起私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不过,8月份后因中登公司暂停了信托开户,私目产品成立速度趋缓。

从各私募管理人来看,其私募产品的发行状况受短期业绩影响明显,一些2008年表现出色的私募管理人,如星石、金中和、武当、从容等,在2009年上半年接连有新产品成立。由于市场在2009年1-7月走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受市场情绪牵动,投资者们的偏好又从稳健转向激进,尚雅、新价值等爆发力强的产品在2009年下半年受到追捧。

从私募产品的运行时间来看,截至2009年底,运行满1年的私募产品数量已达182只,占到统计总数的61.07%,运行满2年的私募产品数量为90只,占到统计总数的30.20%。

2009年私募在上涨阶段动力不足,在下跌阶段控制较好

自2008年四季度股指从1600多点启动后,展开了长达7个月的单边上涨行情。8月份a股市场在经历了一次20%以上的下跌调整之后,受扩容、政策调整预期及海外信用风险的影响,走势呈现宽幅震荡格局。沪深300指数全年上涨96.71%,公募股票型基金获得71.10%的平均收益,私募基金获得56%左右的平均收益,私募整体跑输大盘30个百分点,与公募股票型基金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从2009年的单月净值表现来看,除8月份之外,其余月份指数均呈现上涨,而在11个上涨月份中仅1月、2月、4月3个月份私募的单月净值表现好于公募。虽然私募在市场上涨阶段动力不足,但基于投资范围的灵活性及较为稳健的投资风格,在8月份指数下跌23.86%的情况下,私募平均净值损失在10%以内,更有13只产品获得了正收益,如伍军管理的智德持续增长、乔斌管理的朱雀2、刘睿管理的鑫兰瑞和中睿吉祥管家等,而公募股票型基金的净值跌幅接近20%。

结合2008、2009年两年的公、私募单月回报来看,私募基金的表现与市场走势保持了一致性,但涨跌幅度更小。统计结果显示,私募基金的年化波动率为24.68%,公募股票型基金为31.54%,私募整体业绩的波动明显小于公募股票型基金。

业绩分化明显,部分产品获得超额收益

相比2008年的熊市,私募在2009年的大涨行情中的业绩分化现象愈发明显。

从2009年公、私募收益率分布图上看,绝大多数公、私募基金收益未能超过指数涨幅。私募中业绩表现最差的塔晶系列全年收益不到10%,跑输大盘约90个百分点,而公募基金中业绩表现最差的国投瑞银瑞福优先全年收益为29.41%,跑输大盘约67个百分点。

不过,有31只私募基金战胜市场,获得超额收益,占到私募总数的17.42%,其中新价值2、新价值1、尚雅4、景良能量等2009年收益在140%以上,超越指数50个百分点以上;而公募股票型基金中仅有11只产品能跑赢指数,占到总数的6.18%,其中业绩最好的华夏大盘精选全年获得116%的收益,战胜指数19个百分点。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分别将公、私募基金按照2009年绝对回报排序,等分成4个区间:前1/4、前1/2、后1/2、后1/4,并统计了各区间内公、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和平均波动率。可以发现,业绩排名在前1/4的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高达103.15%,高出公募排名前1/4水平约10个百分点,且其平均年化波动率为31.31%,低于公募回报前1/4、甚至前1/2的波动率水平。其它各区间内,私募的收益水平均低于公募,且排名越靠后的区间收益率水平下降越明显。

就私募基金内部来看,业绩水平靠前的私募产品承受单位风险所获得的收益更高,说明排名前1/4的私募产品的管理人在收益获取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能力均较为突出,给投资者带来的超额回报更高,如新价值1-2、景良能量、朱雀1-2、淡水泉2008、重阳1等均具有中风险高收益特征。

2008、2009年私募业绩缺乏连续性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对2009年运行满全年的182只私募基金进行了业绩统计,并列举了2009年绝对回报排名前20的产品。其中,有以“暴利拐点”法精选个股的新价值,有热衷技术革新、产业革新的尚雅,有做“逆向投资人”的淡水泉,有趋势投资结合“能量选股”的景良能量,有自上而下把握行业轮动的源乐晟,有免疫于市场情绪、换手率极低的混沌,还有在特定板块深度挖掘价值股的龙赢富泽等。不过,这些在牛市中业绩出色的私募,在2008年的市场大跌中也遭遇了净值的剧烈波动,部分跌幅超过50%。这其中既有对市场趋势判断的失误,也有基金经理历来重仓的缘故,更有涉足私募领域之初对“绝对正收益”理解的不足。

不过,从积极的一面看,2008年的这场洗礼也使得一些私募管理人有了前车之鉴,在2009年8月份的市场大跌中控制住了下行风险。如赵军管理的淡水泉系列、廖黎辉管理的景良能量等,净值损失仅在6%左右。

好买同样统计了2008年业绩排名前20的私募基金在2009年的收益表现。资料显示,曾经排名靠前的金中和、星石、中国龙等稳健型产品在,2009年的收益均在30%左右,远远跑输大盘,它们在私募中也处于后1/2、甚至后1/4的收益率水平。唯有李华轮带领的朱雀系列、田荣华管理的武当系列在2008、2009年的熊、牛交替中均能保持前1/3的优异业绩。

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篇10

【关键词】私募股权基金对策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投资方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通常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ipo、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少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会投资已上市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法律结构有三种,一种是公司制的,每个基金持有人都是投资公司的股东,管理人也是股东之一;一种是合伙企业制;一种是契约型,持有人与管理人是契约关系,不是股权关系。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特点

1、私募资金,但渠道广阔

私募股权基金的募集对象范围相对公募基金要窄,但是其募集对象都是资金实力雄厚、资本构成质量较高的机构或个人,这使得其募集的资金在质量和数量上不一定亚于公募基金。可以是个人投资者,也可以是机构投资者。

2、股权投资,但方式灵活

除单纯的股权投资外,出现了变相的股权投资方式(如以可转换债券或附认股权公司债等方式投资)和以股权投资为主、债权投资为辅的组合型投资方式。这些方式是近年来私募股权在投资工具、投资方式上的一大进步。

3、风险大,但回报丰厚

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首先源于其相对较长的投资周期。因此,私募股权基金想要获利,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不仅要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还要为企业带来利益,这注定是个长期的过程。再者,私募股权投资成本较高,这一点也加大了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

4、参与管理,但不控制企业

一般而言,私募股权基金中有一支专业的基金管理团队,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运作经验,能够帮助企业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战略,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进行改进。但是,私募股权投资者仅仅以参与企业管理,而不以控制企业为目的。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地位的问题

1、私募基金的存在缺乏法律依据

私募基金是在市场需求拉动下产生,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法》、《信托法》都没有对私募基金的含义、资金来源、组织方式、运作模式做出明确的规定。在《证券投资基金法》中也没有把私募基金纳入立法范围,只在附则中做了一个概括性的规定。

2、引资手段的违法性

由于私募基金不能公开募集资金,所以在壮大过程中,对其宣传往往带有欺骗的性质。如介绍管理者曾有近似神话的成功案例,推出没有任何风险,如“保底条款”等。其欺骗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者曾经有过成功案例,其实只能说明他过去成功,不代表以后也同样成功;二是资本市场本身是高风险市场,不能做到绝对获利,一旦投资失败,保底条款将无法兑现;三是无论私募基金以何种组织形式存在,保底条款都是《民法通则》、《证券法》、《信托法》等现行法律所禁止的,并不保护此类保底条款的实现。

3、治理结构及运作不规范

目前的私募投资基金大部分是依照现有的《民法》、《合同法》的委托原则构建当事人关系,而不是依照信托原理来界定各方当事人的权责关系,无法形成基金资产所有权、管理权、监管权的相互制衡机制。

由于法律和行业管理空白而带来的经营上的风险,造成很多基金管理人短期行为严重,经营风格激进,基金的合约设计和运作没有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也没有外部的监督约束,一旦市场大势不好,基金经营的资产质量下降,将会引发很多金融问题。

三、私募股权基金组织管理模式的问题

目前国内由于在理念、管理工具和手段等方面落后,对私募股权基金组织管理模式认识不足,制度缺失,专业人才匮乏,在实践中难以建立有效完整的运作机制。

1、产业投资基金的所有者缺位,利益与责任脱节,容易诱发道德风险

在实际中,因为投资资本流动性较差、不确定性大、责任和利益不明确,所以无法分清是政府干预导致的投资决策失误,还是产业投资基金经营不善。如果产业投资基金成功,投资收益一般属于管理方及其管理运作者;如果投资失败,责任则完全由国家承担。

2、在众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管理者往往缺乏与投资收益挂钩的激励政策

当前政府主导的如产业投资基金的高管们更容易接受政府的行政干涉,用非市场化运营机制管理公司。成功经营的管理人员收入和其付出不对称,将有可能会影响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最终导致较大的风险。

3、缺乏高水准的管理团队

一些较成功的市场化私募股权基金虽然有众多成功运作的案例,且有如美国等老牌资本运作市场运作的经验可参考,但整个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且有具体国情需要考虑,其内部组织管理模式也较混乱,尚未形成体系,实际运作中经常出现只依靠个别精英型或经验型管理人才的突出表现而获得成功。目前,我国还缺乏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管理机构,缺乏优秀的基金管理团队,同时在基金管理的诚信建设、消除内部人控制等方面,都亟待提高。

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运作的问题

1、运作不规范

很多私募股权投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内部运作管理仍处于原始状态。大部分私募股权基金均具有政府背景,有时对项目投资的可行性、营利性及资金的退出缺乏细致考虑,弱化了市场辨别的作用。政府参与pe,为其带来更多资源和机会的同时,也不利于风险投资行业的结构调整。

2、投资性强

当前的pe投资性较强并缺少优质项目,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监管的逐步到位,pe投资即将上市项目的盈利神化将会破灭。成功的投资机构不仅能提供资金,更要为企业提供公司治理、战略规划等增值服务,高额利润应该立足于提供增资服务,而不全是一二级市场的价差套利。很多券商直投子公司及其参股的产业基金均采取直投加保荐模式,这种上市前突击入股的现象催生了监管要求。

3、缺乏优质项目

私募股权信息提供商清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6月,共有15家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创造了29笔ipo退出,平均账面投资回报率仅3.73倍,为近1年来ipo退出回报最低值。2011年上半年,共有167家中国企业在境内三个市场上市,环比减少5家,同比减少8家,融资额达264.76亿美元,为2009年境内ipo重启以来的历史最低。

五、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问题的对策

1、推进私募基金合法化,使私募基金有法可依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私募基金无论从规模还是市场影响力来讲都已经成为了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只有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尽快确立其法律地位,让私募基金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首先,应制定相应的私募基金实施细则。现有的法律框架已经为各种形式的私募基金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和规范。虽然现在看来没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私募基金法,但应针对其可能选择的各种法律形式,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建立更适宜私募基金发展的法律平台。其次,应大力发展有限合伙型私募基金。这是未来我国私募基金比较理想的发展形式,它可以较好地解决公司型和信托型私募基金面临的主要问题。应出台相关政策或规范,给予其开户资格,促进其健康发展。

2、加强对私募基金市场化监管

与私募基金合法化密切相关的就是对私募基金的监管。根据监管的侧重点不同,对私募基金的监管又可分为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事前监管主要侧重于市场准入的监管;事中监管指对私募基金运行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监管;事后监管指当市场主体发生危机时,监管当局为了避免这种危害扩散到金融或经济的其他领域而采取的措施,如破产、救济等。根据我国国情,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监管体系。

(1)完善私募基金的法律环境。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为私募基金预留出了发展空间,明确了基金管理公司可接受特定对象资产委托从事证券投资活动,即私募基金有望通过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市场。但是,在一些具体条款中,没有就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和其中涉及到的当事人的法律关系规定出一个明确的框架。针对中国私募基金业的现状,要尽快出台《投资基金法》,对私募基金做出特殊规定。

(2)构建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在我国,一些私募基金也具有信托业“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性质,而我国信托业的监管部门为中国人民银行。从监管的便利、及时出发,私募基金的行政监管为证监会更为恰当。同时,考虑到私募基金的数量较多,监管部门也可以授权全国基金业协会等自律组织一定的权限,要求各私募基金向基金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登记备案,定时报告有关基金运作的财务资料,接受其检查、监督,构建起证监会统一监管、基金业协会自律监管、私募基金自我监管的多层次监管体系。

(3)设置私募基金的准入条件。在西方发达国家,私募基金是不需要准入监管的,即无需履行注册核准程序,这显然是不合我国国情的。在准入问题上,可以采取登记备案制。私募资金在募集资金后,把投资于它的投资者名册及情况报监管部门备案,以便相关的监管部门对其投资者是否合格进行监督。在一定的期限内,监管部门做出答复。经登记备案,私募基金正式成立。

(4)严格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虽然对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对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仍具有一定的信息披露义务。应当每月向投资者报告基金投资情况和资产状况,并定期向监管部门披露,以便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其运作情况及风险状况,一旦出现问题的苗头,可以预先加以控制。

(5)对发行和募集方式的限定。限制公开做广告,禁止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或以开座谈会、研讨会的形式向社会有关招募广告。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限制私募基金风险扩散范围,通过禁止私募基金从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小投资者吸纳资金,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在制定监管制度时,首先区分具有不同自我保护能力的投资者,仅允许私募基金为那部分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投资者提供投资理财服务。同时,通过限制私募基金的销售范围,避免私募基金风险扩大化、普及化和公众化。将私募基金监管的重点放在限制私募基金投资者资格和数量,以及私募基金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上。

3、加大对私募基金资金来源结构的风险控制

私募基金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来自资金来源方面潜在的风险和资金结构方面潜在的风险。针对资金来源方面的风险可以加强对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的管理,控制信贷投放的领域和额度,银行要对自己所投放的资金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风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风险进一步扩大,同时,银行之间要进行信息共享,防止多家银行向同一私募基金过度放贷。针对资金来源结构方面的风险,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让投资者投入到私募基金中的资金不能够随意赎回,但是基金份额可以转让。这就有效保证了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不受资金变动的影响,也能够倡导私募基金并行价值投资减少投机,这样也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

4、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和对私募基金管理者的道德教育

私募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道德风险,虽然无法避免,但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将道德风险最小化,维护投资者的利益。首先,加强私募基金的监管,提高私募基金的信息透明度。私募基金的道德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和基金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造成的,私募基金经理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惜以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次,要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如果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就能够对自己的投资做出合理的选择。同时,有动力和能力监督私募基金的正常运作,这也能够有效地减少私募基金的道德风险,促使私募基金管理者尽可能地为投资者利益服务;再次,加强对私募基金管理者的道德教育,建立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其实很多运行机制都是建立在个人的自我约束基础上的,因此私募基金的有效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我道德规范的约束。

5、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目前,由于信用约束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我国市场经济信用状况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在私募基金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这主要是由于私募基金经理为了追逐更多的个人利益,常常会让自己所管理的资金承受更大的风险,一旦投资失败,私募基金经理如果违约,就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同时又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投资者的利益经常会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对于私募基金这样的信用风险其管理方法则主要采取现场检查,保证充足的担保和保证金,同时可以使用模型化的方法进行管理。另外,加强整个社会的诚信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我国整个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得到完善,私募基金信用风险才能够降低到最低,同时各参与方的利益也就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寇宇、臧维:私募股权基金的组织管理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11).

[2]李理:齐鲁证券李玮:pe投资存问题盈利神话将破灭[n].香港文汇报,201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