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艺的评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5:13

对花艺的评价篇1

一、技能大赛在中职教学实践中仍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效促进了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的对接合作。但在教学和竞赛指导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需加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仍在一定范围存在脱节现象。有些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无法跟上行业的发展,专业课程更新慢,技能实训安排少,游离于企业生产和行业发展的要求,通常在技能大赛期间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专业理论在实践操作中的运用。二是常态化校企对接和长期性实训基地建设落实不到位现象。中职教育经费紧张情况,客观上存在插花艺术等农林类中职教学资金投入少、实践设备和耗材不足、长期性实习实训基地缺乏等情况,导致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常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有时为了在技能大赛上取得好的成绩,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甚至聘请企业专家到校指导或将师生送往企业集中强化培训,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三是“为赛而赛”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存在。由于各级技能大赛的时间跨度较长,参赛人员的选拔、训练需要较长的过程,授课教师未能科学安排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实践指导,因此不能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层层选拔,而是直接挑选个别优秀学生作为参赛选手进行单独辅导,使其他的学生未能从技能竞赛中受益,违背了职业教育通过技能大赛提高中职学生技能水平的初衷。此外,由于教师长期在校执教,与岗位实践相脱节,多数教师仍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在技能教学与技能大赛指导上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

二、技能大赛成功运用于《插花艺术》教学的具体实践

1.以技能大赛为载体,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插花技能竞赛项目设置、工艺要求,通常与行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相一致,其考核标准主要是针对插花员的实际岗位任务设定的。为此,我们在插花艺术教学中主动邀请插花艺术行业、企业的专家一起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中来,召开插花员岗位能力分析会,探讨插花员技能的项目要求和评估标准,确定插花员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共同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在教学实践中以技能项目为载体,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确定花束制作、东西方插花制作与现代花艺制作等项目内容,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项目模块,使《插花艺术》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2.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结合插花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把项目课程列入每学期应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作为技能竞赛的基本训练项目,达到教学项目与技能训练的完美结合。如2012年我市中等职业技能插花竞赛内容包括8字形丝带花、四面观花束、S形插花作品的制作,属于中级插花员考评内容,涉及到花束制作和不对称式插花作品制作项目内容。由于平时学生就已学过这些技能,教师只要针对学生作品的选材与立意上进行指导就可,不必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了竞赛指导的有效性。其次,对具体的插花项目教学采取任务驱动法,将插花作品的制作过程分为器具准备、作品插制、现场整理三个步骤,其中作品插制作包括放置花泥———插骨架花———插焦点花———插主体花———插填充花等五个小任务。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学生按步完成每个工作任务,最终完成插花作品的制作。教师根据技能竞赛评价标准,及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促进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掌握插花艺术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此外,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把插花艺术最新动态及新工艺新材料展示给学生,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多年的大赛经历证明,许多学生获奖的插花作品,其创意和灵感最初都来源于这些信息和资料。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插花艺术理论知识融入专业技能学习中,将技能竞赛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插花艺术技能与综合素质。

3.以技能大赛为标准,改革教学评价方法。改变对学生传统的评价方式,将插花技能竞赛的标准引入项目课程的评价中,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针对项目课程模块采取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参照技能竞赛标准制作评价表,侧重对学生操作步骤、作品效果的评价,兼顾对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采取以下二种评价方式:一是以赛代考。对于在校、市、省级等技能大赛中取得荣誉的学生,直接将其竞赛成绩作为终结性评价。二是以证代考。对于通过技能鉴定站组织的插花员职业资格考评的学生,其鉴定成绩也可作为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通过每学年定期举办校园插花艺术技能大赛与作品展示,以层层选拔,优中选优的评价方式,推荐选手插加市技能大赛和省级技能大赛,插花技能大赛不再是“为赛而赛”,而成为强化学生技能,改革课程教学评价的“助推器”。

对花艺的评价篇2

关键词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S688.2;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9-0289-01

插花艺术是以植物的枝、叶、花、果等鲜切材料为主要素材,通过技术和艺术加工,将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创作出充满诗情画意、反映生活情趣、展现个人风格的作品,表现其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一门造型艺术。插花艺术课程是中职学校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其他专业的选修课。为了全面表现插花艺术课程的特点,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实践的改革创新放在首位。

1插花艺术课程特色

随着花艺行业的发展,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插花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增强就业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养[1]。在课程教学中,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密切联系,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大量的鲜切花,所需经费投入很大。

2改革措施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第一次课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插花大师的作品以及古今中外的优秀插花作品。再由教师现场插制几幅家庭插花,在插制的过程中可以配上音乐烘托气氛,让学生知晓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美化公共场所、改善居住环境[2],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花艺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规则的西方式插花比赛,进行东方式插花艺术表演(配上背景音乐),选拔学生参加艺术插花技能大赛等,以提高学生学习插花的兴趣。

将西方基本花型作为实践教学的入门。西方花型图案规则,如三角型、L型、倒t型、弯月型、S型、圆型等。基本花型有固定的制作过程,都可以通过分析图形,按5个步骤完成插花,即:①确定骨架花位置;②找重心确定焦点花位置;③确定主体花位置;④确定配花和衬叶的位置;⑤整理。经过此5个步骤即能把花型完整插好,制作相对容易,学生易有成就感,能够增强学习信心。

现代插花如花束、花篮、新娘手捧花、婚车装饰等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常用的礼仪用花,随处可见。针对现代插花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到花店进行调查、拍照等,以收集各种花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各种现代插花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插花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插花制作方法,同时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如经营花店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人选取花材,有人制作插花,有人给作品命名等,共同完成作品。

2.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主题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融合运用,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各章节可以设置成各个学习情境,各个学习情境可以设置成一个或若干个工作任务,任务可包括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和评价等环节。

以“新娘手捧花的制作”为例来说明:第一,把制作1个新娘手捧花定为任务;第二,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展示一些新娘手拿手捧花的图片或视频,教师介绍手捧花的多种制作方法、步骤及不同身材新娘适合的花型;第三,学生选定一个花型作为自己的任务,并动手操作;第四,教师评价或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析总结。

2.3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比例

插花艺术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只有密切联系理论和实践,在讲授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设置为6∶4或5∶5。

2.4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应以技能操作考核为主,加上理论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团队协作及考勤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定为过程性考核成绩占70%,可包括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评价。用试卷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定为结果性考核占30%。

2.5编写校本教材

学科带头人组织插花艺术课程教师对不同地区的花店进行调查论证,内容包括人才需求、岗位设置、技能要求、相关证书等,同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遵循专业与行业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进行课程建设,制定课程标准,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充分考虑花店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达到初中级插花员的要求,同时具备一定的参加艺术插花比赛的能力。

2.6建设实训室,购置实训设施

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学校投入资金建设插花艺术的实训室,可进行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和作品展示。同时购置仿真花供学生实训操作用,仿真花可反复使用,既能满足学生

实训的需要又可减少教学经费。

插花艺术历史悠久,插花可以使人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增添生活情趣,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未来插花艺术将会迅速发展,学校园林专业开设插花艺术课程也应与时俱进,与花艺行业衔接,提升学生的理论、实践及综合素养,为我国的花业发展输送人才。同时,还可提升将该课程作为选修课的学生的个人素养,继承并弘扬我国的古典花艺[3-4]。

3参考文献

[1]容惠玲.中职《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管理,2015(10):155-156.

[2]王芳.应用型本科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5(6):200-201.

对花艺的评价篇3

关键词:插花艺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J525.1-4

插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与诗文、绘画艺术、园林盆景、植物学诸学科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不仅运用了美学、园艺、绘画、雕塑、文学、书法等人文艺术手段,作为一种技艺来服务家庭和社会;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插花艺术属于“生活美的范畴,是精神文化的一种。它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是实用艺术与审美艺术的有机融合”。审美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它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养成和心智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属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在所学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植物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再造型,不仅仅是装饰艺术课,更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美育课[1]。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成员,具有活跃的创新思维及较强的新事物接纳能力。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开设《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既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又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审美素质所必须,还对于继承和发展国传统插花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存在的问题

1.1基础教学薄弱,教学形式单一

南京农业大学开设了《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并设置为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学时数为32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有较大困难;同时,理论课上所沿用的教材和其他学科教材模式一样,教学形式采用ppt教学,教师仍按照学科系统化课程按部就班地教学,不能清楚的、形象的表达作品的意境和创作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枯燥难学。

1.2课程教学经费不足,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较多植物材料、丝带及插花器具等,作为公共选修课程,选课学生较多,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各院系无单独划拨实践教学经费,使得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经费难以筹款,导致了高校教学经费的不足,常常是以看视频或照片的形式进行学习,严重制约了多样化教学的实施。由于教学资源和资金的不足,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操作机会,理论无从指导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课程讲授结束后,即使偶尔有实践机会,真正能学以致用、熟练插作花艺作品的学生很少,学生不敢动手,操作更无法突出实践教学的技能训练,严重挫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课程教师多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师资薄弱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授课教师通常是园林、园艺室内设计等专业的教师转型而来,专业水平较薄弱。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指导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而且需要指导教师有很高的专业技能。

2.积极改革,努力探索插花艺术教学模式

2.1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2.1.1多媒体教学

插花是一门观赏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更是一门审美艺术。因此,制作插花多媒体课件需要采用大量的图片与视频。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涉及插花艺术基础、东方传统插花艺术、西方插花艺术、现代插花艺术、插花艺术作品的鉴赏与评比等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需要的图像可以通过软件创造、扫描仪扫描、数码相机拍摄以及从屏幕、动画、视频中捕捉图形图像等途径采集,并从中挑选制作多媒体所需要的最好的图像运用到多媒体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启发式教学

插花艺术必须讲究意境,要求将作品与命题融为一体,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初步达到寄情于花、融情于花、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境界。为了让学生学习用花来传情达意,插花时注重个性的表露与作品的内涵,所以从开始进入插花教学时,就有意识的给学生解释优秀作品的内涵,并让学生对作品命名,通过学生的命名和作者的题名作比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如何表达作品的意境[2]。除此之外,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固定命题与自由命题插花设计环节来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插花作品的制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进行相关的艺术构思;在理论课讲授之后,实际动手之前安排临摹课程,针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临摹手绘插花作品,临摹课程中,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对所学的花卉、花器知识,构图方式及色彩知识等进行大胆的“运用”。安排临摹课程不仅降低了学生在实践插花过程中“手忙脚乱,无从下手”的情形,从而也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逐渐培养创新思维,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插花创作中,为插花创作开始之前的“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做铺垫与“预热”。临摹课程的设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启发了学生的构思能力(图1)。

图1《我的家乡》为题的学生插花艺术临摹作品

3.1.1充分发挥学院内部优势,加强实践教学

园艺学院不仅拥有雄厚的园林与花卉方面的师资队伍,还具有丰富的花卉资源。园艺系设有花卉生产园和实验基地,具有良的实训条件,一方面可以为插花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提供部分耗材,另一方面还能有序推进产学研,还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花卉栽培管理和切花处理保存等拓展综合能力。

在插花艺术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训内容,将理论与实训由原来的2:0设置为1:1,并根据现代花卉行业的发展适时更新实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了如下实训项目:《花材的识别及处理》、《东方式基本花型插制》、《西方式基本花型插制》、《现代插花》、《花束包装》、《服饰花的设计制作》以及《自由式插花》等。为保证学生实训的质量,学生按2-3人每小组划分,每小组根据所领取的花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完成插花作品命题及制作。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加强辅导,不断对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通过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作品的鉴赏和点评,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3.1.2提高专业教师技能

教师队伍专业技能的提高迫在眉睫,要通过挂职、进修等形式提高“双师”素质;通过各类插花技能培训学习及比赛了解现今流行趋势,学习新颖手法,锻炼操作技能,开阔专业眼界。另外,除了从内部培养专业教师外,聘请行业专家或校外该领域优秀技师为外聘教师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3.1.3重视实验教学的考核环节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是以实践性内容为主的课程,应以能力考核为目标,实行过程考核,将灵活复杂的实践操作过程融入到实践考核中。学生的插花作品是最终的反映指标,但是考核并不应仅仅看结果。一是应重视形成性评价,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考核依据;二是重视阶段性评价,每次实训课按每个学生掌握程度进行等级测评;三是重视终结性评价,进行临摹测试、中期测试、期末考试等各项实践内容的综合测试评价。插花艺术考核成绩评定标准为:平时考核成绩占20%、临摹实践10%、期中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作品制作以及服饰花设计及包装成绩占30%、期末试卷测试占40%。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是对学生制作技巧、设计及构思能力的考核,同时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4.教学方式改革后取得的成果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插花艺术课程的认识,加强了学生对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后,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较高,在学生对本课程及教师的评价中,每学年达到95分以上。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该课程每学年选修学生达380人次,成为我校选课率极高,学生最喜爱的公共选修课程。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插花教室,可同时容纳70余人进行插花练习与实践。除此之外,学院增加了教学经费,除了每学年购买鲜花供学生实践,还购买了高仿真花数批,各式插花花器近百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插花实践中经费不足,花材、花器配备不齐的困境。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该课程的延伸方向如:花材保鲜工艺、干燥花制作工艺、花材染色等方面获得了学校或省及科研项目支助,研究结果在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了科研论文。

结束语

《插花艺术基础》课不仅是一门艺术课,亦是一门有关美学教育的美育课[3]。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曾在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美育课在全面推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不断的把审美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拓展思路,从多元角度将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延伸到各个学科中,旁征博引,启迪诱导,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美感。

参考文献

[1]吴丽君.《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改革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2(4):184-185

[2]江志清.漫插花花艺作品的命名[J].中国园艺文摘,2009,9(97):27-30

[3]黎佩霞,范燕萍.插花艺术基础[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对花艺的评价篇4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评价?我个人认为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中善于用敏锐的眼光抓住细微的教育契机,对学生内心深处稍纵即使的细微的心理变化适时的给予激励、引导、点拨、启悟。不但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大家一起交流我的做法。

一、激励评价,增强动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大量事实证明激励型评价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内心的激情,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成绩。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自信心就是在教师激励性的评价中提高,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浓厚,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可见,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教学片段一:

师:谁愿意把你口算的答案和大家分享。(生纷纷举手,非常踊跃)

师:××同学你来,请其他小朋友认真听,听他算的是否又对又快?(生非常正确、流利地报完。)

师:谁来评一评?

生1:他说太快了,我都听不清!

生2:他声音有点轻了!

师:恩,你们说得很对,小朋友们往往只在意题目的对错,响亮地回答声也是非常重要的。谁再来响亮地数一数?

(生黯然坐下,一堂课都显得很沮丧.)(举手之人寥寥)

片断二:

出示应用题:黄花9朵,红花比黄花多6朵,红花有多少朵?

师:谁来说说题中的条件?(只有十几个人举手)

生:把“红花比黄花多6朵”说成了“黄花比红花少6朵”。

(生惴惴坐下)

许多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说他错了。

师:这位小朋友真机灵,他知道“红花比黄花多6朵”和“黄花比红花少6朵”意思是一样的。

(生笑了。)

师:还有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众生纷纷举手)

第一位老师的教育评价虽然为其他学生的再次的教学活动中自觉克服了不足,但打消了被评价对象的学习积极性,致使该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消极状态,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而第二位老师的评价考虑到了被评价者的心理,在其他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对一种意思两种说法及时引导,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要的是这种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第二位老师的这种做法,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学习环境是安全的,是不会受到尖锐的批评的,不会让自己的自尊心受损,而更敢于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上学生总是比较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一节课的情绪,甚至会喜欢或讨厌上这门课。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语言撒满课堂,使自信的学生更积极,缺乏自信的学生也变的活跃起来,让大家都感受到激励的阳光。

二、客观评价,明确方向

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客观性。

目前,虽然广大教师已摒弃了批评性的、否定性的点评,但又出现了无效、甚至副效的评价语言,应该用丰富多变的语言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定。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你说得对”、“好”、“不错”。我们听的很多。有时,不管学生答复是否正确,都说“好”“不错”。这种泛滥式的表扬,起不到对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帮助。教师的评价要让他们明白对在哪里,好在哪里。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做认真的了解和分析,不能拿同一的评价尺度来衡量他们。他们毕竟是学生,理解方面较大人肯定略有欠缺。若出现了偏颇,教师应该引导纠偏。

三、互相评价,和谐发展

新课程理念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对课堂学习的评价,也就相应地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力求做到把课堂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能直抒己见。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评价意识,培养学生的评价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才能实现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评价。

教师要有广阔的胸襟,允许学生对自己品头论足,并鼓励学生有什么看法可以当面向老师提出。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如字写错了等,教师笑着接受并改正时,那位学生是何等光荣,参与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应该是定性评价,也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或者鼓励性的语言在学习活动实践中的表现,知识掌握的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表述,侧重于评价学生发展性领域的表现。师生互评体现了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这种平等评价更有利于形成民主的课堂。

四、延迟评价,催生精彩

对花艺的评价篇5

关键词:插花艺术项目式教学法多元评价体系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星级饭店接待规格也逐渐提升,而装饰美化效果显著的花艺布置成为了饭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饭店大堂、中西餐厅、会议室、客房等随处可见各类花艺作品,饭店对花艺师的需求也应运而生。

为了实现中职教学与市场接轨,为行业输送具有一定花艺知识和较好技能的人才,笔者学校旅游专业教师面向高二旅游专业酒店模块学生,开设了插花艺术课程(以下简称“花艺”),创造条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花艺技能,使学生在掌握前厅接待、客房整理、餐饮摆台等基本服务技能的基础上,“一专多能”,以达成中职旅游专业“培养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人才”目标。

一、克服重重困难,创造课程开设条件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近几年大都开设过花艺课程,但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面向部分对插花感兴趣的学生;课时不多,一个星期约2节课;课程经费少,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和教师示范为主,学生实操机会少;授课教师未受系统培训,操作能力低,对行业现状不了解。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必然导致我们无法为行业提供足够的符合要求的人才。

为了确保花艺课程教学顺利有序开展,笔者学校斥资10多万元建立了面积约80m2的花艺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配备各类花器、剑山、花泥、剪刀等工具,可供40位学生同时操作,为该课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场地。

花艺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要让学生敢动手、会动手,必须强化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鲜切花作为练习材料,且这些花材难以重复使用,消耗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努力争取学校的经费支持,为花艺课程提供经济保障。另一方面,我们多使用价格较低的花材种类,并有意识地收集生活环境中的花材和枝条,作为鲜切花的补充,从而解决了因花材缺乏造成的学生实操严重不足的问题。

教师拜中国花艺大师为师,积极参加中高级花艺师、技师培训,接受系统的花艺知识和插花技能训练,获取花艺师高级、技师资格证书;同时,积极参加行业市、省乃至全国花艺大赛,在快速提升插花水平的同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加强与行业专家的学习和交流。

此外,在课程设置上,花艺课程一周6课时,分两次进行,每次3课时,并采取小班化教学,既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时间,也有利于教师照顾到每位学生。

二、转变教学理念,开展项目教学法

花艺教学若停留在理论教学、视频观摩、教师示范为主,而实践教学不足的局面,只会产生“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效果,无法培养出行业所需人才。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我们立足行业需求,贯彻现代化教学理念,学习课改新思路,在教学中探索“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并应用于花艺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际项目进行开发、制作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法。它提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学习,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我们在进行花艺课程设计时,依据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和实用性原则,把课程分为西式插花、中式插花和礼仪花束三大项目。三大项目各由几个子项目构成,如西式插花项目分为三角型插花、L型插花、直立型插花、倒t型插花、水平型插花等子项目。子项目的具体实施是依靠具体任务的完成来实现的。如西式插花项目由5个子项目构成,每个子项目又设有相对独立的一组工作任务――花型设计、花材选择、插作步骤、作品评价,一组任务的完成意味着一个子项目的结束。

传统教学模式中,虽然理论课的知识体系是完整的,但对插花作品的制作过程来说却是支离破碎。插花作品的制作是一个个性化的创作、创新过程,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角色;而教师的作用则是引导、指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创造性学习,并帮助学生解决碰到的疑难问题。项目式教学法以项目引领理论学习,充分体现了丰富的职业工作的行为过程,更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在采取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改变了以往笔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坚持“理论够用,技术过硬”的原则,注重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能力和成绩的考核,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分数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

我们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把各子项目列入考核范围,作为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子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记录在案。

期末考试时,我们坚持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技能考核成绩占期末成绩的80%。期末技能考核具体实施方法为:第一,临近期末,任课教师给学生预留一星期准备时间,让学生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在一定的花材范围内,设计一款插花作品,主题自定,两小时内完成,并详细解说作品的花材选择、花型、插作步骤、主题和寓意等;第二,插花考试前,教师汇总学生所需花材,统一购买,学生也可自己采集所需花材或枝条,其他用品由花艺室提供,学生自由选择;第三,作品完成后,请来本校持有中高级花艺师、插花技师证的教师共同打分,并邀请外聘教师――行业专家来现场点评;第四,所有作品向全校师生展示,投票选出“十佳花艺作品”。专家和多位专业教师的点评,给学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也为学生拓开了一片新视野;而在校园展示作品,则让全校师生见证了我们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训练所取得的显著进步。

改革后的考核方式,紧密接轨行业,既突出了课程的能力本位,又兼顾了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是我们在探索和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上的又一次尝试。

四、反思教学过程,尝试校本教材开发

项目教学法和多元评价体系在花艺课程中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学生一改以往爱开小差、爱讲话、做事三分钟热度等毛病,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度高,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也面临新的难题,如教材的选取。目前市面上的参考教材大都沿用传统的学科式教材模式,教材的内容及结构仍然按照知识的学科系统性进行编排。虽有部分教材进行过一定的改革与探索,出现了一些新版本,但其内容结构,或停留在某些章节的增减,或在排版时对版面加以设计,使教材面孔变得生动活泼一些,但都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材的知识体系,难以冲破“知识本位”的藩篱。这类教材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实践,也不利于教师开展项目教学,因此,教材改革迫在眉睫。

在后续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将努力开发与有效教学模式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以项目为主线,突出教材的实用性,理论知识辅助实践教学,以便更合理地安排教学进程。同时,力图将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技能融入课程标准中,使考证与常规教学结合,实现学生“多证在手”。

参考文献:

[1]林丹彤,董军.插花艺术教学方法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1).

对花艺的评价篇6

[关键字]沙艺活动;语言;幼儿;表达能力

语言的发展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它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一种凝缩的符号,又是一种社会的调节。它在这种双重的意义中成了密不可分的因素。我觉得“沙艺术”这一艺术活动能给幼儿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语言交流环境;能充分地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借助我园沙艺术课程研究和我班幼儿年龄特点,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如何在沙艺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在欣赏中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

细致地观察在沙艺活动中直接影响着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为他们提供一个“想说”的环境,从而激发孩子想要表达的欲望。比如我在上沙画美术课时,通常会在活动前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寻找事物的特征。要想让幼儿对美术活动感兴趣,愿意在活动中大胆、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只有在充分观察下,对事物产生兴趣,孩子们才会在课堂上表现的很积极,不停地去发现问题、寻求答案,有话可说,有经验之谈。因此,在观察中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我在上美术沙画《荷塘月色》时,我事先请孩子们观看荷花,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然后将孩子们集中在一起讲述自己见过的荷花,和对荷花的了解,用语言的形式表现荷花的主要特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积极参与课堂,这远比直接让孩子们观看图片,告诉他们有关荷花的特征要好很多。最后,我还会利用孩子们想说的情绪,激发更多的孩子上台表达。如:给孩子们看一些有关荷花的沙画视频,让他们通过观看、比较,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这样不仅是为了上好一节沙画美术课,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沙艺活动,巧妙地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观察能力在课堂中激发出来,它打破了传统的教授式、模仿式课堂。

二、在操作中强化幼儿的语言表达行为

语言表达有很多种形式,如身体动作的、声音的、绘画的等等,每一种形式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与他人交流、沟通。当幼儿用某种方式发出的信息得到回应时,这种方式就会得到强化,他们就会经常使用它。比如,有些孩子在用笔在纸上乱涂乱画(涂鸦)时,他们总喜欢发出单个的字、词、来表达他所画的东西;看书时,哪怕一个字也不认识,他们也总能一页一页地准确地翻着书页将故事复述完毕。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自言自语的交流。由于我班孩子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表达作品的内容,我就抓住了孩子的这个特点,并加以引导,强化孩子语言表达的行为,满足孩子交流、表达的欲望。如:在沙雕《快乐的鱼儿》这一活动中,我把操作的步骤要领编成了儿歌。通过简单的形式,让孩子边做边说,不但加强了幼儿的注意力,保证了沙雕的制作过程,而且还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自由的环境中强化语言的表达。再如:沙雕《美丽的向日葵》这一活动,我通过反复地念儿歌“搓一搓,搓成几个小水滴,从上往下轻轻压,相互连接变成花”。以这样的方式来巩固制作的方法。这样反复念儿歌的形式,不但使孩子们在进行沙雕创作时记住了沙雕的基本技能,无形中,也为一些原来不爱讲话的孩子建立了表达的平台,真正强化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行为。

三、在创作中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内容

沙画创作是每一个幼儿在沙艺活动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在创作中,他们不仅可以大胆想象,尝试用各种技能表现沙画作品,而且还可以创编沙画故事、沙画儿歌等。比如我上的大班美术课《飞舞的蝴蝶》,孩子们就一边创作画面内容,一边创编故事内容。将画面与语言相结合,完整地表现出来,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内容。可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在创作时,善于用画面表达内心的想法,而忽略了语言的表达内容。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孩子交流、沟通、引导。我们的语言、动作直接影响着孩子表达的欲望。如:当我们看到孩子的画面中只出现一只蝴蝶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宝宝,你花园里的蝴蝶好美呀?它在干什么呀?这么漂亮的蝴蝶,你是怎么画出来的?你可以讲给老师听一听吗?我们要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肯定,然后帮助幼儿丰富画面内容和语言表达。另外,老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观察者和引导者,教师的引导为孩子的创作、语言的表达增加了信心,如:“宝贝,你的花园好漂亮,有各种各样的花,可是怎么就只有一只蝴蝶呀?一只蝴蝶在花园里玩好无聊呀,其他的蝴蝶都到哪儿去了?请你想一想,说一说,然后把它画下来给大家看一看,好吗?相信你的蝴蝶一定会画的比花园还要漂亮哦”就这样一步一步地与孩子沟通,不断地引导幼儿回答问题,展开想象,最终达到主动交流、表达的欲望。总之,在沙画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应多鼓励、多提问、多想象,不断丰富幼儿创作内容,提高语言表达的内容和质量。

四、在评价中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评价,转变成为主动的思想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不管是自评还是互评,甚至是评价老师的作品,我们都要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宗旨。

1.互相评价,大胆表达

沙艺活动中,幼儿动手动脑,积极创作,呈现了各种不同的沙艺作品。如《飞舞的蝴蝶》这一沙画创作中,画面内容非常丰富,幼儿的沙画技能也很熟练,可谓是达到了美术教学的目的。但是结合我班孩子的特点,我发现孩子在对画面进行评价时还比较肤浅,没有深入。总是“他画的很好、很漂亮……”一些简单的语言评价。于是我就决定借助画面的美感,来提升幼儿的语言评价能力。从蝴蝶的花纹、姿态、情景多方面对幼儿进行评价。结果孩子的评价一下子就变得具体了,甚至有的孩子还学会说一些成语、比喻句、优美词句等等。如:小明说:“乐乐画的蝴蝶花纹很漂亮,有圆点、有波浪线、有螺旋、像小蜗牛,可爱极了!”小亮说“小美的蝴蝶有各种不同姿态的,形态各异。”等等,不仅学会了评价他人的作品,而且还学会了用对比的方法来审视不同的作品,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互评中有很大的提高。

2.丰富词汇,学会运用

要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内容,最关键的是丰富孩子的词汇、语句。只有词汇丰富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有所增强。这与我们老师的引导是分不开的。比如孩子们在评价《飞舞的蝴蝶》这一画面时,教师问:谁能说说这里的蝴蝶长得怎么样?幼儿:漂亮。教师:哪个颜色漂亮?幼儿1:蓝色的;幼儿2:红色。教师:还有什么颜色?幼儿:绿色。教师:这么多漂亮的颜色,谁能用一个好听的词语来说一说。(引出: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教师:这些蝴蝶除了颜色很漂亮,还有哪些地方也很漂亮啊?谁能用一个好听的词来说一说(幼儿:形态各异)通过简单的几句提问,孩子们自然就理解了什么叫五颜六色,加深了幼儿对颜色的理解。

3.完整讲述,不断完善

孩子们在语言交流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话语,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定要鼓励孩子使用普通话,完整讲述所要表达的内容。特别是在作品评价时,孩子们会因为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语速加快,出现不规范化语言。因此,我们既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又要请孩子放慢语速,慢慢地组织语言,把多种信息完整地表达出来。如: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用什么样的方法画出了采花蜜的蝴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说:“我用漏的方法画出了正在采花蜜的蝴蝶。

总之,沙艺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说话的源泉,孩子们在活动中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只要我们能抓住时机,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对花艺的评价篇7

选材欠妥,随意性太强

:教师对音乐欣赏素材的选择往往过于随意,缺乏智慧。其一,凭借主观判断,仅仅觉得好听就拿来进行欣赏,导致一些存在消极因素甚至低级趣味的音乐素材流入课堂;其二,参考借鉴过度,教师在外出学习或培训时,发现好用的音乐素材拿来就用,从本质上忽略了音乐素材的适宜性,未经甄别、诊断、改良的音乐素材不一定能吻合幼儿的实际需求;其三,教师随意剪切或拼凑音乐素材,造成很多音乐素材的整体性、艺术性缺失,削弱了音乐素材的艺术审美价值。

:精准选材,美善相谐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美和艺术有一种特殊的力量直接作用于人的性格,审美自由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力量和谐的最高状态。席勒的“审美至善”理论,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艺术和德育之间应该存在着互融互补、相互促进的关系。基于此,我园提出了“美善相谐”的教育理论,寓意追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美善价值取向,践行以美载德、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推行艺术、德育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探索“美善相谐”的活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策略,由此促进幼儿艺术修养、道德品质的同步发展。如,中班民乐欣赏《茉莉花》《牧童短笛》有效萌发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大班民乐欣赏《金蛇狂舞(赛龙舟)》《赛马》帮助幼儿真实感知并真切体验到了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的竞技精神。与此同时,我园还成立了优质音乐素材资源库,动员教师收集、整理、筛选并剪辑适宜、适切的音乐素材纳入资源库,为我园音乐欣赏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指导不当,干预过度

:本园近几年的音乐欣赏教学,教师普遍存在着强烈的“为人师”的责任意识,特别是在公开性质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巧妙地“提醒”幼儿,反复地“提示”幼儿,频繁地“暗示”幼儿,耐心地“指导”幼儿,生怕幼儿听不懂音乐,无法掌握知识、技能。教师高强度、高频率地“打扰”幼儿,实施过度的干预行为,势必造成幼儿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缺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幼儿的学习热情,甚至会影响到幼儿自信心、成就感等健康心理的发展。

:暂缓指导,隐性介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提出教育建议: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从中我们可以获悉信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自主表达与自由创作,教师的适时帮助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在音乐欣赏教研过程之中,谨慎提出了“暂缓指导、隐性介入”的教学策略,建议教师要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耐着性子等,据此准确判断幼儿的自主表达与自由创作的真实现状,具体甄别、客观诊断并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学习难点或困惑,为幼儿提供真正需要的支持策略(语言指导、技能帮助),由此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活动热情,有的放矢地提升幼儿的艺术审美情趣。如,大班音乐《挪威舞曲》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分角色扮演生长的小树、舞动的小精灵,支持并鼓励幼儿自由创编并合拍表现自己喜欢的韵律动作,教师耐心观察幼儿的学习行为和动作表现,等待幼儿遇到困难时再介入,顺势进行语言提示或动作技能指导,帮助幼儿在趣味扮演、合拍表演的活动过程中感知并体验乐曲的旋律美和意境美。又如,小班音乐《绿毛虫》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跟随音乐自由扭动,趣味扮演绿毛虫,在幼儿自主探索、自由表现的基础之上进行创编经验的梳理和提炼,萌发了小班幼儿快乐创编的自信心,帮助他们体验到了创意表现的成功感。

形式单调,策略不足

:整体欣赏是比较传统的音乐欣赏形式,视听欣赏是教师经常选用的欣赏形式,这两种欣赏形式能够有效帮助幼儿整体感知音乐的结构,完整理解音乐的内容,具有其他音乐欣赏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和专注能力持续的时间不长。欣赏形式单调、缺乏教学策略的音乐欣赏活动,较易成为阻滞幼儿欣赏音乐、学习技能、萌发兴趣的消极因素,从而导致音乐欣赏活动成为乏味、无聊的学习或游戏活动。

:多元听赏,和而不同

听觉能力应该是音乐欣赏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感知觉能力。在运用多种感知手段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提高理论认识:音乐欣赏首先是一个艺术审美过程,各种教育因素必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艺术审美功能。我们认为,教师需要为幼儿拓展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通道参与欣赏的学习渠道,让每一个幼儿在多种感知觉能力的协同作用下获得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的审美认知和审美体验,让音乐欣赏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获得审美经验、积累人生体验、滋养美善情感、落实多元发展的最便捷、最高效的教育途径。如,小班音乐《蝴蝶花》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出示蝴蝶花盆栽实物,组织幼儿欣赏蝴蝶花的姿态美,鼓励幼儿闻一闻蝴蝶花的淡雅香草味,支持幼儿自由扮演张开翅膀的花蝴蝶。在此观察、感知、体验基础之上,引导幼儿欣赏《蝴蝶花》歌曲,学习演唱《蝴蝶花》歌曲,尝试进行有表情歌唱表演,充分调动幼儿视觉、听觉、运动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多元欣赏,顺畅地萌发出小班幼儿珍爱蝴蝶花、歌唱蝴蝶花的美好情感。

目光狭隘,过程薄弱

:音乐欣赏活动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欣赏经验,对幼儿提出了较高的欣赏技能要求。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制订活动目标的时候,往往会重点倾向于音乐素材的性质特点和幼儿欣赏技能的习得,诸如感知乐曲结构、区分乐句段落、理解音乐内容、感受故事情境等学习内容,将有限的活动时间聚焦在技能学习、经验积累的任务目标之上,注重大容量学习内容、高强度学习任务的达成效果,自然而然地削弱了幼儿的活动方式、学习过程,促使音乐欣赏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活动。

:体验为主,浸润为佳

体验式欣赏模式是以幼儿对音乐作品的自主探究和自由感悟为主,教师是引导者,通过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对话交流,帮助幼儿积累学习经验、音乐技能、美善情感、积极愿望等丰富感悟,加强幼儿的艺术审美感受,从而达到审美育人的最终目的;浸润式欣赏模式是由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所创设的“才能教育”发展而来的,旨在让幼儿浸润在音乐艺术的殿堂之中,获得善的启迪、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促使幼儿在艺术浸润中积累各种审美经验,有助于幼儿的身心获得整体、全面地发展。我们尝试交替运用体验式、浸润式这两种音乐欣赏模式,这样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完善,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更加自由、自主,更为开放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和能力,让音乐能够真正成为幼儿内心最珍贵、最温暖、最美好的礼物。如,大班音乐《梁祝》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结伴表演两只蝴蝶的飞舞动作,体验与同伴之间两两结伴、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又如,大班音乐《班得瑞・仙境》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自由模仿、沉浸表演身处美丽天宫的创意表现动作,有人扮演奔跑的独角兽,有人扮演旋转的宇宙飞船,有人扮演飞舞的仙女,有人扮演成仙的花精灵……幼儿沉浸在无拘想象、即兴表演的活动过程之中,感知并体验到了《班得瑞・仙境》带给大家的美妙无比、妙不可言的精神文化之旅!

权威评价,主体性缺失

: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活动强调以教师为评价主体,我园音乐欣赏专题教研活动过程中,教师权威评价这个问题非常普遍。教师凭借主观判断、个人偏好而产生的权威评价客观存在,不可避免地造成幼儿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表现出对教师的权威崇拜和盲目跟从。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教师评价忽视了被评价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导致“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出现了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尴尬现状。

:自评在前,互评在后

对花艺的评价篇8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个理念能否得以实施和落实的关键除了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在于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按内容分有教学评价与教育评价,本文重点研讨后者。科学、合理、灵活即艺术的评价会成为学生发展的推进器,有助于学生人格与心灵的塑造,培养出真正的人。

一、教育评价的现状与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如何全面、合理、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育重在育人,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培养真正的人,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评价若仍存在诸多问题,虽“评”但“价”不高,这已成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进的一个瓶颈,甚至将教育评价等同于教学评价。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评价内容不具科学性

教师评价的方向将影响学生成长的方向,目前农村中学,总是把教育评价等同于教学评价,习惯把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的唯一标准,而对于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非智力因素缺少关注,滞约着真正人的培养,缺失人格与心灵的塑造。

(二)教师评价方式不具灵活性

教师还是拘于传统,采用较为简便的语言方式,而且过分强调量化评价,而忽视对学生的定性评价,缺失灵活性。另外,停留于教师自我评价,也没有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等灵活性评价。

(三)教师评价语言不具魅力化

评价用语过于简单化、俗套化、随意化、说教化,不够动脑筋去斟酌用语,不具智慧,总认为我只要爱生,教育学生,做到职责,至于他们能否接受,是他们认知能力与道德水平问题,没有考虑到教育效力这个实质问题。

总之,不够科学或灵活,即艺术性不浓。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个理念能否得以实施和落实的关键除了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在于我们的教育评价,而激励评价就是教师启迪学生智慧,开掘学生潜能的一种艺术评价,因此,采用灵活的方式,运用睿智的语言,彰显艺术化的评价手段能有效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开发学生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更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评价艺术的方法

(一)确立评价目标,进行多元化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评价的目标应体现多元化。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评价。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当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时,还可以让其他同学或小组给予评价,当然,这要注意淡化成绩和等级,淡化学生之间的互相比较,强调品评和反思。定期让同学和家长在成长记录上根据评价目的和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既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又有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二)注重个别差异,进行分层评价

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层评价。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学科教学目标不但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学业内容,成绩只是一个比较小的方面,如果我们仅仅用文化课的成绩去评价,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公平的。所以要对学生的学习、为人等情况进行分层评价。

(三)把握学生心理,有的放矢评价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他们一般有以下心理特点:

一是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矛盾。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而实际上他们往往学习不努力,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的矛盾。二是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统一,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三是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大部分是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的,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坚持已见,对教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中小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愿望,而在实现这一愿望的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关怀。针对这些心理特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则是教师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有效手段之一,因而我们的评价要把握好分寸,掌握好评价时机,选择好评价类型,斟酌好评价语言,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评价。

(四)选择时机,具体评价

教师对学生评价要掌握时机,一是学生需要,二是师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外界的激励,包括教师的激励,也包括家长的激励,当学生产生这种需要动机的时候,都会在教师面前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激励学生发展,即或有些言词不十分准确,学生也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般地说,这个时机的评价都会表现为一种评价正效应。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心理状态是不平衡的,有时好些,有时差些,当学生或教师遇到某些不快而产生心理不稳定时,教师就要暂缓评价行为,实行放一放、冷一冷策略,否则,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相反,当师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情绪平稳,理智胜出,教师在这时进行学生评价,评价则会成为学生发展的推进器。

(五)化用语言,追求艺术

评价学生的艺术不仅体现在评价目标的定位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时机的恰当化、评价类型的灵活化,更多表现在评价语言要彰显艺术化。一种是有声语言(可以通过文字记录下来),一种是无声语言或称肢体语言。掌握这两种语言评价艺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1.巧用广告语

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作为激励评价的语言可以顺手拈来。一些广告语非常精彩,只要我们留心积累、有选择地运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上一些思维活跃、能力较强的学生,善于表现自我,经常处于一种爆发灵感的状态,当他发表见解后,也可以送给他一个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老师相信你会)更上一层楼”。这渗透着老师对学生的谆谆告诫:不能有骄傲情绪,又饱含着老师对他殷切的期望。

2.活用歌词

有好多歌词是语言的精华,既高扬着时代的旗旌,又澎湃着时代的激情,用来作为我们激励评价学生的语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给予学生深刻的感悟。如用“百舸争流千帆竞,”、“波涛在后岸在前”来鼓励学生学会竞争、学会做人。还有我们熟悉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用来激励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顽强面对,自强不息。这些与其说是歌词,不如说是哲理蕴厚的警句,只要我们拿来恰当地激励学生,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善用名言诗词

如果说歌词是语言的精华,那么名人名言、古诗词就是语言的精粹了。古诗词中有很多诗句富有深刻的意蕴,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今迈步从头越”等。学生学习古诗并不是为了记住古人的语言,完全接受古人的思想,而是为了取其精华,为我语言,为我所用。我们拿来作为激励学生的语言,学生既会领悟内涵,又会从中受到启示,岂不是一举两得。

4.多用鼓励语

我们对学生评价时不能奉行“圣人之言,权威之论”,要多用鼓励性语言,不仅彰显教师的语言素养,更能激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时是用肢体语言进行的,这就需要肢体语言的准确、善意和美感。要遵守肢体语言的通行含义和规则,动作要落落大方、优美动人,要做到动作活泼而严肃,幽默而真诚。同时,也要注意运用肢体语言评价的时间、条件和环境,决不能随意而行。

语言是内心的表白。若一位老师能巧妙运用各种语言表达的技巧,则必能掌握班级经营的气氛,让教师的语言有感人的力量,教育才会获得成功,教师工作才会充满乐趣。

思想像朵花,它会逐年贮存生命的琼浆,我们只要给花的根提供合适、适时的汁液,使花得到阳光,它总有开放的时候,只是花大花小、艳丽芳香与否而已,而我们的科学灵活性的艺术性评价会让祖国的花朵开得更灿烂,明天更美好!

教海无涯,艺术无边!

参考文献

[1]赵国忠.教师最需要什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2]张凡,戴汝潜.素质教育教学简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对花艺的评价篇9

关键词:多元;激励;艺术性

一、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语文课上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具备一定的语文基本技能,还要评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评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习惯,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的体现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学习描绘《月光曲》的情景,体会乐曲的美妙旋律,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后,让学生通过想象说一说、画一画文字所表达出的画面和意境,这样不仅评价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积累了文中的语言,初步感受到联想表达的效果,而且评价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进而感受到贝多芬用高超的技艺、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进行创作,为热爱音乐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揭示了课文的主题。

二、巧妙运用激励方式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表扬,因此,课堂上,他们会很配合教师,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书写每一个字。“你真棒!”这样一句表扬的话,或者,在他的脑门上贴一个粘贴作为奖励,他都会眉飞色舞,非常高兴。通常,教师的一个小举动就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会更佳。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不满足教师的这些评价了,那就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巧妙运用更切合学生实际的一些激励方式,更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课堂上认真阅读、专心听课、踊跃发言、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奖励他一朵“小红花”、一张荣誉卡、一份小奖状。近一段时间,我又把“开心农场”“搬”到班级来,学生可以用两朵“小红花”换一个“大萝卜”,拥有“六个萝卜”后,你的“开心农场”就可以升到二级,可以种“玫瑰花”了,三朵“小红花”就可以获得一朵娇艳的“玫瑰花”,随着“开心农场”的级别不断增高,学生想成为“最有成就农场主”的心情会更迫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在体验到成功快乐的同时,他们的学习热情更高,劲头更足,上进心更强。

当然,表扬也要讲究艺术性。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和评价手段促使他有新的进步。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个性,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增长才干,使学生主动求知,更快发展。

对花艺的评价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学生创造力;自由

美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能力的培养。美术是有情节、有形色的艺术活动,有创造性和情感性的特点,能启发人的创造能力。课堂上要对学生的表现予以鼓励。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丰富创作素材

美术老师要常带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了解自然界中的红花绿叶、飞鸟游鱼、乡村风光、天空云彩、蚂蚁搬家、蝌蚪变青蛙等等。在细心的观察和感悟中,萌发他们的绘画才能。例如,在《小交警》一课中,我让学生去观察、了解红绿灯、交通标志。再动手画出交通标志,画出与之相关的街道、建筑、道路、汽车、行人等等。总之,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是培养其自由创造力的先决条件。

二、激发创作欲望

丰富教学形式,开展“游戏”教学。美术“游戏”包含了添画、儿歌、涂色、猜谜、构图、角色扮演、拼贴等。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要放到学生绘画兴趣的引导上来,而不是纯粹传授绘画技能。如,以《花的世界》课文为例,我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来到课堂,然后变着法子地进行多种插花创作,将不一样的鲜花、小草变成了一个个好看的花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同学们,你觉得哪朵花最漂亮呢?把它画出来吧。”经我这样提问,他们跃跃欲试,急切地动手画了起来,孩子们的眼中流露出了艺术表现的欲望。

三、对学生的创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

树立评价意识,采用适当语言。老师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既要关注绘画技巧、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有针对性的评价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老师要以顾问、诊断者、观察者的身份,对教学信息进行反馈评价,提高学生的自由创造力。

小学生喜欢听“好话”,希望被赞扬,所以美术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说话的艺术性,多鼓励、赞美。例如,“瞧瞧我们小画家的作品!”“进步很多,继续努力哦!”等等。这些赞扬的、鼓励的语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点燃学生的绘画激情。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要丰富创作的素材,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实现美术课堂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