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网格化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29

城乡网格化管理篇1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就是深入贯彻省、市关于社会保险费征管职责划转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改革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确保税务部门全面征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城乡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费阶段性工作目标的完成。会前,我们已就会议方案向县政府进行了汇报。刚才,人社局、财政局、医保局分别对下一步职责划转作出了部署和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各税务分局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最后,张长缨副县长还要对社保费划转暨网格化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下面,我讲三点意见,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提高认识、立足全局,深刻领会城乡居民两险征收工作的重要意义

家事、国事、天下事,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是大事。城乡居民两险事关千家万户,覆盖面广,是一项事关人民生活保障的民生工程,这项工作领导关心、群众关切、全社会关注,必须要把这项工作平稳有序的开展好、实施好、落实好。2019年4月起,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社保费,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压力重大。这还需要在座各位的通力配合,尤其是在网格化征管中,需要镇(街道)村(居)委会同志做大量的工作,我在这里先拜托大家了。税务部门的同志也不能有畏难情绪,要全力以赴、迎难而上,增强做好两险征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借鉴人社、医保部门先进的征缴经验,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征缴任务按时完成,确保缴费人满意。

二、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全面构建城乡居民两险网格化管理的新格局

我县城乡居民两险涉及到126万多人,涉及面广,人员结构复杂,诉求多样,并且征收力量分散、管理薄弱,原缴费渠道单一,宣传辅导欠佳,加之网络舆情负面影响,城乡居民两险征收面临重大挑战。如何做好征管工作,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人社和医保部门在这方面有着很好的工作经验,可以让我们借鉴,他们在征收的过程中,也是主要依靠镇(街道)政府进行推动,这和上级的网格化管理思路不谋而合。划转后,税务部门将采取以下措施,重点抓好城乡居民两险征收工作,确保征收管理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一是明确社保费划转工作目标和原则。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城乡居民两险的划转工作必须坚持稳字当头,平稳有序推进,保持既有的征收渠道、征收方式不变。要将城乡居民两险征缴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把服务下沉到村居。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职责到人”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城乡居民两险征收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推动两险征收关口前移,实现对各网格区域征缴和服务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做到城乡居民两险征收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保证社保费征管职责改革任务平稳落地。

二是组建城乡居民两险基层网格员队伍。按照网格化建设精神,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县—镇(街道)—村(居)—网格员”四级联动的网格化管理框架,成立“五员”社保费征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有镇政府领导、税务分局长、劳保所长、卫生院长、村(居)委会会计等单位人员,组建镇、村网格管理员队伍,确保社保费管理渗透到每个镇(街道)、村(居)、每个缴费人,实现“全县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一网服务”,补齐传统社保费征缴难以做深做细的短板,扫除盲区。原则上沿用原从事城乡居民两险征缴工作人员,但也应根据本地实际和工作需要进行工作创新,制定适应本地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做好两险统管工作。要坚持实行“五定”,即: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做到网格边界清晰、职责主体明确、目标任务具体,并公开公示,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加强城乡居民两险的管理工作。

三是明晰部门职责和缴费流程。按照省税务局社保处、省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联合制定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征缴业务边界说明》业务规则来看,目前,参保登记由人社办理,档次选择及变更、银行账号维护、缴费等业务由税务负责。4月1日城乡居民养老上线后,通过目前的工作情况,缴费人可以采取以下缴费方式:一是缴费人在劳保所、村委会网格化管理网点选档或变换档次,通过纸质资料传递交给税务部门,由税务部门录入系统,完成档次选择、变更档次业务;二是缴费人直接到银行(合作银行有邮储银行、建设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在申报缴费时选择或变更档次,通过银行柜面缴费。三是到税务大厅进行档次的选择及变更,大厅只是兜底功能,尽量不让缴费人进大厅,既减轻大厅的工作压力,也让缴费人少跑路,少排队。

划转前,我县城乡居民两险征收管理存在劳保所(村委会)和卫生室征收的局面,缴费渠道单一。通过网格化管理体系,我们要将缴费的方式下沉到网格,随着信息系统软件进一步的开发,普及更为先进快捷的网上支付缴费,让网格员在做好宣传的同时,辅导缴费人通过支付宝、微信、电子税务局、银行端查询等方式缴纳城乡居民两险费用。只要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征缴,有利于缴费人都是可以的。征缴过程中要做好咨询辅导,防止负面舆情发生。

三、加强宣传,落实责任,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两险缴费群体的满意度

一是要广泛宣传。今年是社保费划转的第一年,对于划转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很多基层的同志和缴费人不清楚。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征收工作平稳有序。一定要将社保费交给税务部门征收这个大政策广而告之,让老百姓知道这个事,杜绝产生负面舆情。要将划转后缴费的渠道、方式进行宣传普及,让老百姓慢慢接受新的渠道方式。

二是要加强业务培训。税务部门和人社、医保的同志要联合起来,对我们征收一线的网格员、乡镇的领导进行授课,讲解一下城乡居民两险征收的流程和缴费方式等,提高业务能力,随时回答缴费人的问题。

三是要提升服务质量。税务人员要和人社、医保、乡镇的同志紧密配合,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扎实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保费催缴、政策讲解、保障金发放等工作,对于一些居住在偏远地区、行动不便的参保人员要进行上门服务,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努力做到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项目“零差错”、服务态度“零投诉”。

四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我们税务部门要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层层细化分解,做实做深做细,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部署,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目标。在稳步推进工作的同时,要加强考核考评,强化督促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推进保障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对完成任务符合规定的给予相应奖励,未能达标的予以通报批评,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各项工作项项有落实、件件有着落。

城乡网格化管理篇2

统筹城乡发展,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之路,是东部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江苏省昆山市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使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广大人民群众。

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我们打破城乡界限,把927平方公里市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并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镇、新型社区、自然村落五个层面加以推进建设,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城市化率达到68.7%。在产业布局层面,我们坚持制造业立市,形成以昆山开发区为龙头,以出口加工区、省级高新区为重点,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以光电、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基地为配套的产业集聚格局;坚持服务业强市,形成以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小城市为依托的多样化、集中化发展格局;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加快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对城市的生态支撑力。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发展的差距在基础设施方面尤为明显,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在实践中,我们对重大基础设施做到城市和农村统一布局谋篇,集中实施一大批交通、电、气特别是生态环保工程,努力优化人居环境。全面完成区域组团供水,实行全区域饮用水深度处理,做到“一个龙头”供水;农村垃圾实行“村收集,镇集中(转运),市处理”,做到“一个炉子”焚烧发电;加大水环境治理保护力度,建成污水处理厂24家,全市工业污水处理率达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7%;积极实施“畅流工程”和“三清工程”,去年削减湖泊围网养殖1万多亩,疏浚清淤河道230公里,完善了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了“水清、水活、水畅、水生态、水安全”。

推进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的有效推进,能够从根本上解除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后顾之忧,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民生问题。我们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和服务网络,为城乡居民提供同等的就业机会,并享受同等的就业优惠政策;政府每年拨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为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统一“买单”,显著提升了劳动者素质,其中获得部级职业资格证和特殊工种(岗位)证书的达到40%以上,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实现就业;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并轨步伐,建立健全以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征地补偿、拆迁补偿为主体的农村“五道保障”,全市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9%以上,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在保障他们合法权益的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履行应尽义务,促进农民工与市民共处一地、共创繁荣、共建文明,拉近了农民工与市民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管理一体化。我们以村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载体,坚持公共服务的设施建设和产品供给并重,强化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安全和党建活动六大服务功能,形成城乡一体、日益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居民“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出镇有人代”。坚持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和“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机制,在全市城镇全面推行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做到城市化推进到哪里,城市管理就跟进到哪里。

城乡网格化管理篇3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确保火灾形势持续稳定为目标,深化消防安全责任制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各乡镇(丹凤城区管委会)及有关部门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和工作内容,健全县、乡镇、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三级和政府、行业部门、社会单位三级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全面落实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安全工作格局,坚决预防和遏制较大以上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工作标准

各级消防监管网格科学划分,消防工作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制度完善,队伍建设到位,经费保障有力,工作秩序规范,火灾隐患排查彻底,宣传教育培训经常,消防管理严格。农村、社区消防工作纳入“十二五”消防工作发展规划,制定完善消防安全部门联动、联户联防和考评奖惩等工作机制,在全县建立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

三、领导组织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

寿阳县成立“清剿火患”战役指挥部,总指挥:(政府副县长),副总指挥:(公安局副局长)、(消防大队大队长),成员:县教育局、财政局、文广新局、卫生局、安监局、规划局、中小企业局、工商局等部门分管消防安全工作的负责人。

(二)工作责任

各乡镇政府(丹凤城区管委会)负责本辖区各行政村、社区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组织管理,制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各行政村、社区排查范围为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及非九小场所以外的单位,并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建立健全本乡镇(丹凤城区管委会)行政村、社区消防安全基础台帐和工作台帐。

公安局负责本辖区各派出所、消防大队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组织管理,制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各派出所排查范围为“九小场所”及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大队排查范围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派出所、消防大队要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基础台帐和工作台帐。

县直有关部门负责本行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组织管理,制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各行业系统排查范围为本行业内具体单位,并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建立健全本行业消防安全基础台帐和工作台帐。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乡镇政府(丹凤城区管委会)、县直有关部门要把加强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作为建设平安寿阳的重要内容,把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纳入构建和谐寿阳的总体规划,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建立以各乡镇(丹凤城区管委会)、县直有关部门为核心作用的联席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相互协作,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消防安全新局面。要通过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相关情况,对难以解决的安全隐患制订相应措施,采取联合执法的办法,开展统一行动,进行集中处理。

城乡网格化管理篇4

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这是对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明确要求,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社会管理是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加强我国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迫切需要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第一,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是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基础。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点在基层,只有打牢基层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座大厦才能牢牢矗立。在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是完善社会管理的最基础环节,城乡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细胞,社区管理和服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城乡社区管理的成败,关系到政府角色的有效转变与公民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是我国社会管理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管理体系是由党委、政府、社会组织、群团组织与企事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公众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多元共治体系。通过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推行参与式、合作式治理,可以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特别是社区管理创造便利条件。

第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是解决各类社会矛盾与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不断增多,城乡社区因公共安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物业管理、干群关系等问题引发的呈持续多发态势。我国的各类问题和社会矛盾,集中发生在基层特别是城乡社区。城乡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前沿和缩影,是社会的基本单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加快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大量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机构在街道社区落户,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大量涌入社区,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点”、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城乡社区是维护稳定的源头,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把矛盾解决在基层,问题就不会积累起来。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社区和基层,把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社区,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从而为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打牢坚实基础。

第三,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是改变社会管理薄弱状况的迫切要求。综合地看,我国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基层。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主体不健全,基层党政组织社会管理职能有待提高,群众组织、社区组织建设滞后,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不清,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渠道不畅。城乡社区还普遍面临资源匮乏,配套支持难以满足社区治理需要的问题。社会管理尚未实现全覆盖,一些地方如城市商务楼宇、集体宿舍、城乡家庭出租屋及城乡结合部存在管理盲区。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在基层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可以消除社会管理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

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基础建设

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首先要以城乡社区为重点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

第一,要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建设。理顺政府与城乡基层组织关系,努力提高居委会、村委会的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能力,增强基层自治功能。以加大投入为“助推器”,在人、财、物等各方面加大基层投入,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保证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提高居委会、村干部基本报酬,提高基层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水平,加快基层组织阵地建设。

第二,要加强基层资源基础建设。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将政府各有关部门工作机构下设、工作力量下沉、工作重心下移,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触角,使之真正贴近基层、服务群众;将政府在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方面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服务资源覆盖到社区,把政法、、司法等与群众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整合起来,联合办公;探索建立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积极推动共青团、妇联、工会、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中来。创新治安管理与社区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创新社区与企业的协调管理模式,形成社企同抓共治的社会管理新局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工作机制。有效动员和整合各种群防群治力量,形成人人参与的群众安全防范工作格局。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充分发挥其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第三,要加强基层网格基础建设。推进基层社会管理的扁平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扁平化管理是指将社会管理的层级压缩到最小。网格化管理是指在管理区域内实行坐标分布,每一个人、每个居委会、每个街道都按照坐标的区域进行数字化管理,从软硬件上加强社会管理。通过基层网格基础建设,使各种社会力量和公众纷纷参与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中来。例如,北京市东城区将每个社区划分为2到5个网格,整合配置网格的“七种力量”: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警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司法工作者和网格消防员。又如浙江省舟山市积极构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模式,把全市43个乡镇(街道)划分为2464个管理服务网格,并通过双向选择的办法,确定每个党员联系10户~20户普通群众;以网格为单位,建立城乡并举、条块联动,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网格服务团队,并根据团队成员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年龄结构等因素,进行科学配置、优化组合,使服务团队具备较全面的管理服务能力。

第四,要加强基层信息基础建设。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搭建基层社会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以社区实有人口与实有房屋为重点的信息采集工作,做到小区不漏楼、楼栋不漏户、户不漏人,并将人口与房屋信息统一录入社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使公安、计生、劳动、民政等部门都可以依托基础信息库,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管理。例如,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巧妙地将人口与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到社会管理中,建立数字化信息处理平台,该平台的信息以航拍地图为基点,结合计生ipS系统的人口管理信息与出租屋管理系统的编码信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网络体系;根据辖区内的居住人口状况、出租屋套数、社区管理工作难易程度等情况将辖区划分为113个网格,并设置了数字化“一格三员”,即1名社区工作站在编工作人员、1名综合协管员、1个办事处挂点科室,分别担任网格管理员、网格协管员、网格督导员,作为街道社会管理的基础。

强化城乡社会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与服务功能

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重点是强化城乡社会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10年底,已在全国8.7万个城市社区中建立了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在许多辖区人口较多、管理和服务任务较重的城市社区,建立了社区服务站(社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等专业服务机构,形成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的地方,也普遍成立了由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负责人牵头的农村社区议事协商机构,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和农村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结构。但是,客观地看,我国城乡社会自治组织还存在着责任不清、社会管理与服务功能薄弱的突出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调整管理模式,理顺管理体制。科学界定和划分市(县、区)、街道(乡、镇)和城乡社区的管理职责。进一步在人、财、物投入上向街道(乡、镇)倾斜,保障街道履行实施综合管理、协调社区资源、指导自治组织、强化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加强基层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基层的社会自我管理水平,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构建由基层政府、自治组织、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促进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共青团、妇联、残联、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在社区的机构,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第二,加强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管理与服务功能。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启动《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工作,扩大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加强城市居民委员会建设,强化城市社区区域性社会管理职能,发挥好社区内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组织、驻在社区的各类机构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居委会在城乡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居委会的自治管理功能;明确居委会与社会工作者团体、业主委员会之间,以及居委会与其他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法律关系。如天津市在社区里大力推行居务公开,充分发挥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调会、社区事务听证会“三会”作用,让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实行民主化管理。

第三,加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强化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贯彻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深化村民自治实践,确保部分省(区、市)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依法有序进行。制定《关于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要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网络。推动村民自治工作,坚持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健全以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为主体的村民自治体系,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强化农村社区服务职能,如2008年以来,浙江率先全面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构筑公共服务基础平台,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组建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提供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和计生等配套服务。

第四,健全城乡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推进社区治理结构体制创新、社区服务和保障体制创新,健全社区考核评议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社区财力保障机制。在社区建设的主体上,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选齐配强农村村民小组长、城市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村(居)民代表,形成村(居)委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村(居)民小组、村落、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体系,改变传统以“老、幼、残、弱”为主要参与对象的情况。

健全新型社区服务体系

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落脚点是健全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国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迅速,有力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2010年底,全国共建有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8万处,其中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928个、社区服务站5078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5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5万个。但是,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我国社区服务体系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社会成员日益多元化与基层公共服务滞后的矛盾,随着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社区,基层社会服务的对象在数量上明显增多;二是城乡居民需求日益多样化与社会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的矛盾,城乡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全面化与多样化,对社区服务设施、内容、手段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城乡社区的服务资源依然严重短缺,一些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基本还是空白,城乡社区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亟待丰富,社区工作条件差、工作手段落后、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等问题突出。

第一,健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社区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由政府直接供给的公共服务,由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承担;二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民间组织提供的社区公共福利、居民生活服务等公共服务项目。从这两类公共服务入手,完善覆盖社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促进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与福利工作、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与体育服务、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社区安全等公共服务。同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硬件设施体系,制定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应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活动、办公场所纳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加大政府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通过慈善捐赠等活动,筹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资金;鼓励企业与社区建立共建机制,兴建社区服务设施,开展社区服务。

第二,扩大城乡社区服务覆盖面。社区服务对象要从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逐步扩展到全体社区居民。加强社区服务站点建设,不断完善功能,实行集行政管理、社区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社区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尤其要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给予更大关注,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全覆盖,有效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入学等问题。如江苏省江阴市各镇、开发区、办事处均成立了外来人口管理服务中心,村(社区)、企业设置服务站,对外来人口在就学、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司法调解等社会管理方面,实行“同城待遇”。

城乡网格化管理篇5

将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今年。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巩固第二届曹禺文化周市容市貌整治效果,加大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探索建立数字化城管及“大城管”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城管领域内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全面推广“以钱养事”改革,切实推进乡村生活垃圾处置费代缴改革,努力加强城管执法保证,进一步规范执法人员行为,不时提高长效管理水平,促进水乡园林特色、历史人文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为把潜江早日建设成中部强市作贡献。

二)目标任务及主要措施。

运用信息化手段(数字城管)提升乡村管理行政执法整体效能,建立数字化乡村管理新模式。开展数字化乡村管理系统建设。从严从细从快管理好城市。

推动乡村管理重心下移,推进乡村网格化管理。依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乡村管理架构。强化城区、街道、社区的自治管理,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管理模式,争取市政府支持,向社区拨付基本工作经费及奖励经费,重新启动“门前四包”工作。实行乡村网格内的以钱养事”改革,完善和落实绩效考评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提高基础管理能力。

利用升格为政府工作部门的契机,努力构建“大城管”格局。借鉴宜昌市城管局做法。争取市政府尽快成立乡村综合管理委员会,市长任主任,分管市领导为副主任,构建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协调运作、各有关方面各司其责,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的大城管”格局。

调整了运行软件,切实推进“乡村垃圾处置费代缴”改革工作。今年已拿出利息监审意见。制定了改革实施方法草案。今年依照省物价局、省住建厅专题督办会要求,迅速组织实施。

分布实施”工作思路,启动乡村管理行政执法局申报工作。依照“一次报批。拟定在潜江城区实行相对集中奖励权工作申报方案,按“先上市长办公会,再上市委常委会,向市人大汇报后,报省政府批准”工作流程推进,整合乡村管理资源,推行乡村管理领域相对集中奖励权工作,整体提升乡村管理水平。

加快专业市场、环卫设施的建设速度,完善乡村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市政府加大乡村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为乡村管理发明必要条件。

依照“新人新办法,规范城管执法人员管理。根据省政府办公厅(政办发[2010]102号)文件精神。老人老办法”原则,坚持“逢进必考”严把入口关;对现有人员统一考核,择优录用,对达不到要求的人员合理分流,妥善处置;规范后的城管执法人员争取纳入参公管理,提高城管系统干部职工待遇。

城乡网格化管理篇6

“网格”(Grid)—词起源于“电力网格”(powerGrid),是近年来风靡国际的一种重要信息网络技术。网格与传统weB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超越以超链接连通页面的局限,实现了网络资源、运算能力的本质整合,由此将互联网的诸多计算机变成了一台具有超强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网格化管理是基于网格技术的一种现代管理技术、管理理念、管理思路。郑士源、徐辉等人认为,网格化管理指的是“借助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笔者认为,网格化管理,就是在保持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结合人文、地理和现有的建筑布局等因素,把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将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同时将规范组织架构,明确划分职责,理顺操作程序,落实岗位要求,确定专人分片包干,实现社区事务的一“网”管尽。

(一)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社区网格化管理于2004年10月在全国首次启用。是北京市东城区“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课题组从东城区实际出发,提出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构想。“该模式运用网络地图技术,以大体相当于1万平方米的面积为单位,将东城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管理单元,并把城市中主要是社区中的物件和事件作为管理对象,网格责任人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便捷多元化的服务,实现了管理空间、对象、方式和主体等多方面的创新,在实践中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2005年7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拉开了东城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遍地开花的序幕。之后,城市网格化管理特别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应用势如破竹,影响与日俱增,产生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各地、各领域也开始了网格化管理的尝试。

(二)网格化管理的依托平台

网格化管理需依托几个平台:一是社会管理信息平台,主要为各级领导提供科学依据、辅助决策,为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各级网格开展工作提供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基础数据平台,如地图信息模块、小区信息模块、人口信息模块、建信息模块、计划生育信息模块、治安信息模块等等。三是统计分析平台,如智能化统计当前系统内所有数据、柱状图一目了然、饼状图全盘分析、案情分析,疏而不漏等。四是社情民意平台,即对街道、社区、网格以内发生的事件、民众的矛盾纠纷、问题隐患以及社会治安等事件的调处整治、督办督查等服务办事平台。五是评比平台,包括日志管理模块和绩效评估管理模块。六是指挥中心平台。七是系统管理平台。八是百姓互动平台,主要为百姓提供一个和各级管理人员互动的平台,同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可以表达其诉求的渠道,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人民群众可以将其意见、建议或者看法等随时发表出来,这样就能更好地反映社情民意,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

(三)网格化管理的优势

网格化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其精确定位、明晰空间、资源整合、协同工作,并且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近年来,从生物医药、税务管理,到电子商务、林业,甚至到战争领域,无不出现着它的身影。如今在社会管理领域,网格化管理也被广泛地运用,效果也较显著。其一,网格化管理将管理模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将应对问题变为发现和解决问题;其二,网格化管理在管理对象、过程以及评价上更加凸显了管理手段数字化的优势;其三,网格化管理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规范统一,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环节、步骤形成一个闭环,这种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不仅大大提升了管理能力而且有效提升了管理水平。基于这些功能优势,可以说过去的管理是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的话,那么,今天的管理就是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

二、网格化管理在青海的实践

2011年6月1日,时任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省委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要求:“要通过建立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提高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重点解决好服务群众的问题”。为贯彻落实省委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部署,建立健全新型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青海省内各地积极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的尝试。

(一)网格化管理在城镇的开展

2011年7月19日,西宁市委、市政府召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并出台《关于在全市城镇开展“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将西宁市2区4街1镇和7个社区确定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西宁市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展开了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如西宁市城东区富强巷社区,针对社区“五多”(少数民族多、残疾人多、困难群众多、流动人口多、孤寡老人多)的特点,进行走访调查、民意收集、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网格化管理:积极整合管理资源,将辖区划分为7个网格,每个网格由2名社区干部总负责,将社区干部、党小组组长、社区志愿者、信息采集员、社区民警等都纳入片区成员之列。科学的网格划分使管理和服务都能落实在网格、生效在网格。同时,以网格为单位,组建了7支平安和谐服务队,每个服务队由9人组成。在此基础上,以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开展“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活动。通过召开居民座谈会、党小组会议、民情恳谈会、党建联系会议以及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以服务为核心,围绕群众的所需、所虑、所求,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群众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基础,从源头上避免矛盾的形成和发生;即使产生矛盾和问题,也可以有效地向群众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避免矛盾激化,使社区综治管理工作实现了从“事后”向“事前”的转变,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从“应急”向“防范”的转变。

(二)网格化管理在乡村的实践

在加强城市和重点城镇网格化管理的同时,青海省积极尝试,将网格化管理延伸到农村乡镇,实行村庄社区化管理。并且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民和县新民乡作为网格化管理的试点,按照“有利群众、方便群众”的原则,通过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使服务功能更加健全,服务效能明显提升,真正做到了“每一片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

1、细分管理服务单元,实现管理结构网状化。新民乡以尊重传统,着眼发展,服务和管理为原则,结合实际科学划分了三、四级网格。三级村网格:每个行政村为一个网格,共16个责任网格,各村支部书记为该区域网格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承担该区域网格的建设和管理。四级社网格:以每个社为单位划分网格,社长主抓本区域的网格管理工作,全乡共划分了74个四级网格,使管理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了管理服务结构由条状向网状转变。

2、整合基层组织资源,组建服务团队。网格分好后,在网格中将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建立乡、村两级管理服务团队,以农业综合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帮民主困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劳务输出服务、矛盾纠纷化解、社情民意调查为内容,组成乡级管理服务团队。由调解员、信息员、委托代办员、治安员和民警组成村级管理服务团队,主要负责政策法规宣传、社情民意调查、信息收集反馈、处理简单事务等。服务团队以人员的多元化来服务群众需求的多元化,形成“党政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的基层工作新格局。

3、开展主题活动,进行优化服务。划分网格,组建团队,就是为了开展服务。在此基础上,新民乡按照“有利群众、方便群众”的原则,实施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首先,确定活动主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明确活动的服务内容和重点的基础上,做好“三个结合”,即与自身工作实际相结合、与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党委政府的中心相结合。其次,围绕主题开展服务。其一,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作为网格服务团队的工作中心。利用网格及时了解群众在创业致富、发展生产等方面的的意愿和需求,并通过协调、沟通等方式主动帮助群众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和困难;及时收集并梳理基层群众对党委以及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做好相关致富信息的和项目谋划,促进群众增收。其二,把维护网格内的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网格服务团队的第一要务。在全面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的基础上,全乡每月一排查,把在基层化解矛盾作为工作主线,重点解决征地、土地流转等与群众有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其三,把为民办实事、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网格服务团队的服务重点。立足自身工作职责和业务特长,有的放矢,对困难群众给予帮扶,尤其是在事务办理、医疗救助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与帮助。

三、网格化管理的创新价值

网格化管理其基础为社区、关键为网格、本质为服务、核心为管理、目的为实现管理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精细化。通过青海省从城市社区到农村乡镇的试点,我们看到网格化管理的创新价值以及社会成效:它是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公共需求为导向、资源整合为基准、多元协同机制为保障、机制创新为关键、精细化管理为支撑的服务型的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较之以往的管理模式,它实现了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资源、治理流程乃至治理格局的创新。

(一)管理理念的转变为加强社会治理注入了新动力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管控为主”,政府在整个社会的运转过程中起着主导推动作用,往往由政府单方面提供公共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掌舵”而非“划桨”、要以公民为导向,政府职能应该是“服务”而非“掌舵”。网格化管理中,政府职能就得到了有效转变,由“管控为主”转向了“服务”为主。网格化管理体现和贯彻了民本导向与现代服务型政府理念,通过各种平台及各种有效的手段、方式,主动回应和满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做到了扣民生之本、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忧,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提升了基层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二)管理模式创新为加强社会治理找到了新路径

过去缓慢而波动的传统管理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如今快速发展之下现代社会多元而且多变的管理需要。依托信息化与数字化手段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使信息,如群众诉求等能够准确、及时地、自下而上地被传递与掌握,而且通过信息的加工、分析、预测,能够在出现问题的临界点之前就发现问题,将问题解除在萌芽状态,使社区管理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比如西宁市东关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在做好入户人口基本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实行一日一梳理,每月一汇报、一季一考核的制度,对网格内发生的矛盾纠纷隐患、刑事解教人员动态及居民急需解决的或突发性问题及处理结果每日上报;对人口正常出生、死亡以及商业网点用工信息、低保享保人员动态、流动人口动态等每月进行一次汇报,同时社区成立网格员QQ群,方便居民群众办理各种事宜。这种对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全面、准确掌握信息的制度措施,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破解了以往“运动式”和“突击式”管理存在的弊端,实现了由“粗放机械”向“精细灵活”的转变。

(三)管理资源整合为加强社会治理建立了新平台

网格化管理系统涉及社会各个系统、各个层面的诸多方面,不仅整合了相关管理和服务资源,还整合了人力资源,实现了服务团队的整合。比如民和县巴州、川口、马场垣三个乡(镇)把每位领导和干部的联系方式公布于宣传栏上,以方便群众电话联系,使其少跑冤枉路,节省办事时间。并建立乡(镇)干部与村社联点机制,由乡(镇)干部全面负责村民的医疗、养老、教育、民政等问题的咨询与办理,实现信息共用共享。再比如“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是共和县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一种尝试。就是在社区合理划分网格,在每个网格中建立了党支部,推选出了网格党支部书记,由社区干部分别担任网格长和网格责任人,建立了平安和谐网格服务队伍,在网格内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隐患排查、流动和重点人口管理服务、各类民情信息收集、政策法规宣传、治安巡逻防范等各项服务工作。利用社区住户录入动态管理登记表及其软件数据库,将网格内住户家庭成员组成情况、住房及房屋租赁情况等信息录入到网格化管理服务软件和信息库中,以便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这样,不但可以将人、事都纳入网格进行管理,使管理实现静态上的包容性及动态上的扩展性,而且可以较好地避免“九龙治水”的管理弊端,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可见,在网格化管理的实践中,多元参与的“多元化、扁平化、开放式”管理服务团队,有效地整合了管理资源以及人力资源,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服务能力,为加强社会治理建立了新的平台。

(四)管理机制的优化为加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保障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中之重是健全与完善社会管理、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青海省在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健全与完善了包括责任包干、分层解决、信息共享、考核激励和组织协调等运行机制,从而使整个治理体系能够科学运转、卓有成效。科学化的管理机制使得乡(镇)政府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发挥了更好的作用,使得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得以发挥:一是便捷式服务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在乡(镇)政府,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人员素质有限,办公条件以及日常事物管理往往不尽如人意,老百姓到政府办事,往往找不到直接责任人,需要四处打听和寻找,有时甚至迂回数次,走了冤枉路,耽误了时间,还有可能办不成事,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以致于老百姓失去对政府的信任,有时甚至会出现出口骂人以发泄不满情绪的情况,长此以往,政府公信力在群众心中不断下降。网格化管理中,规范化窗口建设、服务管理团队的形成,为村民群众带来了方便与实惠,他们来到政府以后,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省时省力,顺心如意,政府的公信力在群众心中又一步步树立起来。二是坐班制的实施明确了干部工作时间。基层地区艰苦且偏远,因此干部们需要住宿在政府机关,大家吃、住、行在一起,有时工作累了,或是时间紧张干不完了,往往需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加班工作,日常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缺少个人空间,时间长了,容易滋生消极情绪,导致扯皮和偷懒现象。网格化管理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给干部们减轻了不少负担,精细化、科学化的分工让他们明确了各自职责和义务,不再东拉西扯,专心干自己的事情即可。他们只需按时上班,办完事情按时下班,工作之外的时间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的明确,使得他们身心愉悦,工作快乐,进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精细化管理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乡(镇),虽各口工作都有专人负责,但由于涉及环节多,工作难度大,往往是活多人少,干不过来,加上有些责任需要大家共同承担,所以时有扯皮现象发生,责任牵扯不清。而网格化管理通过“定格、定人、定责、定流程、定奖惩”,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使得公共资源整合化、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时空预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衔接,从而强化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推动了社会的平安和谐,并让广大人民群众觉得满意和顺心。

四、余论

城乡网格化管理篇7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四川省关于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工作部署,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要求,结合乐山市智慧城市建设,强力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将2019年乐山市犍为县网格化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8年省委政法委关于网格化工作考核项未达标的主要内容及解决办法。

2018年经省政法委统计乐山市未达标区县中犍为县在社区服刑人员、刑释人员异常情况报送后,对应职能部门派出所、卫生所、司法所签收率低于50%。

为弥补该不足,请县监管中心与派出所、卫生所、司法所交涉,将以往报送的异常情况进行签收并给予回复,在之后保持日常登录使用网格化信息系统,并关注异常情况及时签收处理。

二、2019年犍为县关于使用网格化信息系统开展工作情况统计、不足之处及解决办法。

通过对犍为县2019年1月和2月网格化信息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出以下内容有所欠缺:

1、出租房。

到期出租房未走访完全;信息未及时进行更新,租住信息未完善比例较大。

针对出租房问题,县监管中心需要求下辖各层级专干或负责人对网格员日常工作开展进行督促。要求重点走访已到期出租房,并及时修改到期时间。未到期的出租房也要走访,完善出租房相关信息。

对出租房走访需要弥补的乡镇有:玉津镇、孝姑镇、石溪镇、罗城镇、龙孔镇、定文镇、金石井镇、大兴乡、南阳乡、新盛乡、寿保乡。

需完善出租房信息乡镇有:定文镇、金石井镇、泉水镇、同兴乡、大兴乡、新盛乡、舞雩乡、玉屏乡、伏龙乡。

2、特殊人群。

部分区域四类特殊人群都未按照规定走访完成,走访完成比例未达到100%。

针对特殊人群问题,首先镇级专干要及时对有变动或有需要变动的特殊人员信息,通过新增时间、更新时间等数据进行查看关注。对新增的特殊人群,要配置走访次数,要求网格员对特殊人群进行走访关注,并完成次数走访。

镇级管理员可根据网格员反映关注信息改变,也可定期查看,特别在月末几天时间,对未完成的区域进行督促,及时补救,争取每月所有人达到100%。

要求下辖职能部门派出所对吸毒人员、精神病人等异常信息进行及时签收和回复;卫生所对精神病人异常信息进行及时签收和回复;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及时签收和回复。

吸毒人员走访需要弥补的乡镇有:孝姑镇、石溪镇、清溪镇、新民镇、芭沟镇、龙孔镇、定文镇、敖家镇、金石井镇、泉水镇、双溪乡、九井乡、同兴乡、榨鼓乡、铁炉乡、大兴乡、南阳乡、纪家乡、新盛乡、寿保乡、舞雩乡、下渡乡、岷东乡、塘坝乡、公平乡、伏龙乡。精神病人走访需要弥补的乡镇有:玉津镇、孝姑镇、石溪镇、清溪镇、新民镇、罗城镇、龙孔镇、定文镇、敖家镇、金石井镇、泉水镇、九井乡、榨鼓乡、铁炉乡、纪家乡、寿保乡、舞雩乡、岷东乡、塘坝乡、马庙乡、公平乡、伏龙乡。

刑释人员走访需要弥补的乡镇有:孝姑镇、石溪镇、清溪镇、新民镇、罗城镇、芭沟镇、龙孔镇、定文镇、敖家镇、金石井镇、泉水镇、双溪乡、九井乡、同兴乡、榨鼓乡、铁炉乡、大兴乡、南阳乡、纪家乡、寿保乡、下渡乡、岷东乡、伏龙乡。

服刑人员走访需要弥补的乡镇有:孝姑镇、石溪镇、清溪镇、新民镇、罗城镇、芭沟镇、龙孔镇、定文镇、敖家镇、金石井镇、泉水镇、九井乡、同兴乡、榨鼓乡、铁炉乡、大兴乡、南阳乡、纪家乡、新盛乡、寿保乡、舞雩乡、下渡乡、玉屏乡、岷东乡、塘坝乡、公平乡、伏龙乡。

3、发现治安隐患。

发现治安隐患发送量基本为0.

要求网格员发现的涉枪涉爆、涉制毒贩毒、涉黄涉赌、收脏销赃、制假贩假、火灾隐患等治安隐患问题要积极报送,对应职能部门派出所及时签收并回复。

治安隐患为0的所有乡镇都需要弥补。

4、事件处理。

事件办结率部分区域较低,未按时处理。

每月及时处理新增的事件。事件从新增、结案、验证处理时间最多两天,如果两天无法处理完成,要延期申请。超过两天未办结,系统会给予黄牌警告,超过四天未办结,系统会给予红牌警告。

5、平台活跃度。

每个区域都有未达标情况,影响整体活跃度考评。要求网格员及各层级专干每月登录系统20天。

平台活跃度低于80%的乡镇都需要弥补:除了新盛乡月活跃度为80%以外,其他所有乡镇都太低。

三、根据省委政法委2019年重点关注项中系统基础信息,发现以下部分待完善。

(一)网格员实名认证。

通过【基础信息】-【综治组织及综合业务】-【群防群治组织】-【网格员队伍】管理查看,有部分网格员未进行实名认证,大部分网格员未进行信息数据更新。

(二)出租房信息未完善、未更新。

通过【基础信息】-【实有人口】-【出租房】统计发现,有部分出租房未进行信息完善和更新。犍为县录入出租房共1364间,其中居住人数才51人,其中最近半年更新房屋数有27间,最近一年更新数有54间(包含半年更新)。

要求网格要对出租房基础和租住人员等信息进行补充,可要求每天更新两条至五条。将租住人员信息、房东信息及时录入系统,便于对流动人口进行宣传核查和发生问题快速联系到相关负责人。 

出租房信息统计报表

区域

出租房总数

今日新增出租房数

本月新增出租房数

居住人数

注销出租房数

最近半年更新房屋数

最近一年更新房屋数

犍为县

1364

51

113

27

54

玉津镇

413

4

65

11

12

孝姑镇

104

石溪镇

143

2

4

清溪镇

22

8

新民镇

1

罗城镇

115

6

芭沟镇

191

5

11

1

龙孔镇

59

23

1

8

定文镇

3

3

敖家镇

3

金石井镇

179

5

15

33

泉水镇

双溪乡

九井乡

27

同兴乡

榨鼓乡

39

铁炉乡

大兴乡

1

南阳乡

23

13

纪家乡

19

12

新盛乡

2

寿保乡

5

3

舞雩乡

下渡乡

5

玉屏乡

岷东乡

3

塘坝乡

6

马庙乡

公平乡

1

伏龙乡

  (三)特殊人群数据长时间未改变、未更新。通过【基础信息】-【特殊人群】发现,四类特殊人群吸毒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数据未进行更新。没有保持数据的真实性和鲜活性,基本保持在前几年录入时的数据。

城乡网格化管理篇8

关键词:滁州、来安、全椒、三官城乡公交一体化交通现状

中图分类号:F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b)-0140-02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交通全网络、全衔接、全畅达的民生工程,也是落实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根本保障,它体现了城乡服务均等、资源共享、公平公正、社会事业发展等一体化,并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成果及文明服务。对于滁州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幸福宜居城市,构筑城乡一体化布局,推进城乡科学发展、全域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与现实意义。

1城乡公交一体化现状

(1)滁州市公交。

滁州市城乡公交线网在中心城区的起始站以汽车中心站、城南客运站、高铁客运站、城北客运站4个客运枢纽为主,呈“多中心放射状”布局,城乡客流集散中心主要分布在下列城镇:乌衣镇、来安县城、全椒县城、沙河、半塔、汊河、二郎口、古河、章广。滁州市交通局规划至2020年,滁来全地区形成中心城区―重点城镇的二级公交客运网络,建立高效衔接、无缝换乘、布局合理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

2015年,滁州市交通运输局到六里-七里-八里-中坝-黄庄-三官新区-三官街道实地考察线路站并于2016年元月1日开通107路公交车且投入8辆开始运营,107路公交开通,真正使乡镇农民出行享受了公交待遇,消除了原农工客运班车破旧的安全隐患,极大地改善了三官及沿线农民出行乘车环境。而这仅仅只是一小步,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交通全网络、全衔接、全畅达的民生工程,也是落实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根本保障,它体现了城乡服务均等、资源共享、公平公正、社会事业发展等一体化,并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成果及文明服务。对于滁州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幸福宜居城市,构筑城乡一体化布局,推进城乡科学发展、全域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与现实意义,地方政府还应继续加大力度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

(2)制约滁州市公交一体化的主要原因:第一,相关政策制度尚未出台。如:市政府没有出台《滁州市公交财政补贴管理办法》《滁州市公交管理办法》《滁州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公交优先,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缺少政策保障,城乡二元格局尚未打破,制约了该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进程。第二,规划引导相对滞后。调研发现,无论在城区还是集镇,公交车占道停放现象十分普遍,没有达到“一镇一站、一村一亭、一站一牌”的建设要求,城乡客运车辆没有停车场地,尤其是城乡线路上的港湾式停靠站、候车亭更达不到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县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地方政府对公交站场建设重视不够,未将其列入建设规划或者预留出合适的公交站场用地。第三,“出行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①候车时间长。由于现有的公交线网密度不大,发车频率低,准点率差等原因,造成出行效率低,人们在思想上还未养成出门乘公交的习惯。②公交线路布局不完善。少数镇与镇之间公交还没有完全环起来,造成镇与镇之间群众出行不便。③镇村公交未开通。公交线路尚未完全延伸至村,除少数镇仍采用“小面的”向村运送外,全县大多数村都还未开通公交车。老百姓进城,还要换乘到镇,再乘城镇公交,从表面看票价低了,但实际算起来并没有省多少钱,反而麻烦了。第四,基础设施亟需完善。①站场建设滞后。调研中发现,城乡公交基本没有首末站,城区仅有滁州北站停车场可固定停放公交车,其余使用的停车场多为临时停车场,多数镇也没有固定停车场。②停靠点建设迟缓。全市多数镇没有公交回车站。全市每天多辆驻点车辆停放在镇(停在驾驶员自家门口或镇政府附件道路上),夜间无人看管,车辆损坏现象时有发生。③候车亭、站牌无人维护。过去通过广告招租“以站养站”的模式已不管用,2012年以来,公交公司投资建设的数百块临时站牌损毁严重。(3)滁州市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与管理对策。

①坚持城乡公交优先发展原则,加大对城乡公共交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一是逐步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明确城乡公交发展战略和目标,把城乡公交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最大程度上满足城乡居民的出行需求。二是通过政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优先提供土地,减免相关费用等方式来支持公交站场建设。市财政给与适当的财政补助,来建设公共交通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等公交基础配套设施。

②加快开通乡镇主要路口和城区主要街道的路线。一是以现有城乡公交为基础,不断增加延伸城乡公共交通覆盖范围,逐渐减少城乡公交的覆盖盲区,使群众出行更加便利。二是尽快开通村村通公交,实现县城、街镇、行政村三级公交全覆盖,争取尽快打造“通到老百姓家门口”的便民公交网络。

③全面提升公交企业的经营服务水平。首先要规范公交企业的内部管理。在完善服务质量投诉和监督方面,通过公布投诉电话,设立投诉箱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承诺服务质量,接受群众通过电话、网络、信件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其次要强化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采取积极措施建立健全岗位考核机制,对公交司乘人员实行积分考核,凡年内累计超过规定分数的,给予停岗处理,并且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惩罚,以有力规范公交司乘人员的行为。

④优化公交线网和场站的布局,构建与城市化进程和道路建设相适应的公交线网体系。一是按照客流规律、群众需求、道路状况,调整优化公交线路网络,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辐射状公交线路网,增加班车的密度,提高公交准点率,方便群众乘坐。二是要加快公交站场的建设,将公交站场设施纳入城镇建设范围,公交首末站、枢纽站等设施由所在镇街负责建设,对站场等公交运行的基础设施,逐步推行站运分离、资源共享、有偿使用。三是按照一体化规划、合理化布局、标准化建设的原则,针对不同镇街属性及客流特点,规划建设经济实用、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农村客运站。

⑤合理制定城乡公交收费标准。完善公交运营成本评估机制,对组织交通、财政、物价等相关部门对公交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周期性年度审计与评价,核定企业的合理成本和合理利润空间,并按照基于成本定价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及时召开价格听证会,制定合理的城乡公共交通价格,坚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便民利民。

参考文献

[1]滁州市交通局[eB/oL].http:///Shownews.asp?cid=&id=4511.

[2]韩峰,姜文静.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创新与探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8):72-73.

[3]隋映辉.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共识与转型趋势[J].青岛日报,2015-01-31.

城乡网格化管理篇9

关键词:乡总体规划镇区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规划背景

随着国家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逐步落实与深入实施,给阿图什市阿扎克乡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近年来,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了全面加快自治区乡镇、村城镇化进程工作,全面铺开自治区乡镇、村规划工作,使乡镇、村庄自身的发展得到更完善的规划指导。在新的历史时期,阿扎克乡应站在新的起点上,抢抓机遇,开创阿扎克乡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二、上位规划

根据上位规划,阿扎克乡职能类型为农贸型,职能定位是以特色林果为主的农贸型城镇。乡镇发展方向以现状建成区为核心,优先向北发展。规划期末阿扎克乡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1.0-1.5平方公里。

三、现状分析

“阿扎克”原为阿孜阿克也尔,维吾尔语意为很少一点白地。相传此地以前是一片红柳滩,只有一点白地可耕种,故得名。阿扎克乡位于阿图什市西南部,距市区直线距离4.5公里,属城郊乡,东北与松他克乡布谷孜河为界,南与疏附县的恰克玛克下游老河道为界,西与上阿图什乡为邻,北与阿湖接壤。境内东西长26公里,南北宽14公里。全乡总面积282平方公里。

阿扎克乡临近阿图什市,距离市区约4.5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使阿扎克乡具有明显的区位优越性。314国道由西向东从乡域中部穿过,直通阿图什市,交通便利。214省道和喀阿公路的开通打开了阿扎克乡南北向的对外交通联系,使阿扎克到阿图什、喀什更为快捷,交通优势明显。

阿扎克农业基础雄厚,基本形成了以木纳格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格局,种植方式积极采取粮果间作、果草间作等立体种植方式,已初步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在镇政府的领导下,较强的农业基础为阿扎克发展特色林果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四、发展目标

按照建设新型城镇的要求,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生态基础及深厚的地域文化,将阿扎克乡建设成为阿图什市重要的林果业种植基地和文化休闲旅游发展的示范乡。

五、总体规划

1、镇村体系规划:根据对各个村庄的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及建设优势等发展实力的评价,本次规划将乡域镇村体系的职能分为三个层次:镇区、中心村和基层村。镇区:即阿扎克乡镇区(布亚买特村),属农贸型小城镇,镇区将成为全乡政治、经济、文化、流通中心,为整个乡域提供公共设施服务。

中心村:为阿扎克村、麦依村、翁艾日克村。借助交通优势,为周围村提供公共设施服务。基层村:为尤库日伊什塔其村、铁提尔村、伯干村、托万伊什塔其村、库兰其村、兰干村、提坚村、库木萨克村、库库力村、英巴格村。

2、交通系统规划:依据阿图什市总体规划,规划在乡域建设214省道和喀阿公路,延伸阿图什市帕米尔路西至上阿图什镇,提高国道314等级到高速公路(G3012),沿线南侧设置辅道,高速公路(G3012)与阿扎克乡设高速公路出入口一个,以此形成乡域内三横一纵的对外交通体系。对于乡域内部村镇公路体系,规划末期要求其均达到三级公路水平。规划在镇区内建设客运站,配套完善相关设施。在各村庄均设置招呼站,满足村民出行需要。

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按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个等级,明确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市场等6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原则和相应规模要求,提出主要公共设施规划配套建设指标。

4、基础设施规划:规划近期内主要扩建乡水厂,更新村庄输配水管网,远期给水接阿图什市供水管网。规划采用天然气、瓶装液化石油气、电能为主要能源,以太阳能、沼气作为辅助能源,杜绝使用木材作为生活燃料,规划镇区远期使用天然气作为生活生产能源,气源接阿图什市燃气。规划在各中心村设置瓶装液化石油气供气点,方便周边村民使用。规划主要加强对村庄低压电网的改造工程,规划期末乡域用电普及率达到100%。规划期末阿扎克乡电话普及率达到100%,完善村级邮电所、电信所,在现有通信基站基础上,通过加大密度,扩大功率,提高通信质量与辐射范围。规划在镇区采用集中供热方式,热源接阿图什市的供热管线。农村居民建议以住户为单位自行供热,有条件的可采用集中供热,应优先采用节能采暖锅炉。

5、垃圾收集:规划垃圾填埋场与阿图什市共用,其位于松他克乡南侧,距离乡政府约9公里,采用卫生填埋处理工艺。

6、防灾规划:由于距离阿图什市规划消防站约3公里,因此规划镇区不单独设消防站,规划期内由阿图什市消防站提供服务。消防供水管网与镇区供水管网合用,规划在镇区主要道路交叉点上的供水管网上设置消火栓。在村庄内村委会、清真寺、幼儿园等公共场所,布置消防器材,定期维护。阿扎克乡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建筑抗震设防按照8度进行设防。阿扎克乡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标准设防,各村庄防洪标准按10年一遇标准设防。

7、历史文化保护:阿图什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是中西文化融汇之地,是柯尔克孜、维吾尔文化的摇篮。阿扎克乡现有自治州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

8、镇区规划:综合分析阿扎克乡镇区的经济基础、发展潜力、发展条件以及区域因素,拟定阿扎克乡镇区性质为:阿扎克乡镇区是全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阿图什市的一般乡镇,以特色林果为主的农贸型城镇。阿扎克乡驻地位于阿图什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限建区内,规划要求控制其发展,规划保留原有格局,控制其发展,采用适当集中的发展方式。延续以乡村道路和规划城市道路为主轴十字型发展的城镇发展特色格局,形成带状发展,组团布局的格局。将零星分布在农业种植地附近的居民集中安置在十字型道路两侧,保留乡村道路两侧具有南疆特色和传统风貌的院落布局格式,延续地方民族风貌,彰显地方特色,为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服务提供旅游资源。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上,保留乡政府、中小学、卫生院等用地,增设幼儿园、文化科技用地、公共绿地和为本镇区服务的商业用地,为整个乡域提供服务的商业用地与市区共享。给排水、供热、燃气、电力、电信、环卫等基础设施与市区共享。规划拆除房屋的建设用地将用于土地占补平衡。

六、总体规划实施措施

广泛宣传,统一认识,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保证总体规划的措施。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完善关于总体规划的立法和执法,把镇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加强对规划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强有力的规划管理机构。同时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及管理水平,使阿扎克乡科学、合理、有序地发展。建立完善的镇区规划建设管理资料档案。

参考文献:

[1]王勇.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指导,2011,2:59-65、

[2]黄明华.生长规划论-西北地区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模式探索,2011,12:35-39.

城乡网格化管理篇10

为了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20*]4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11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1、组织编制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由县水利、建设部门牵头,会同县发改、环保、国土、卫生等部门在20*年底以前编制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明确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2、深化落实各专项规划。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的要求》,编制和完善各项专项规划。由县建设局牵头编制完善城乡给排水规划,综合布局城乡给排水系统,统筹安排供水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供水管网。由县环保局牵头编制完善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合理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地,界定保护区域。县卫生局要做好相关规划的卫生学评价及水质卫生监督监测方案。编制实施各种涉水规划,必须坚持把保障饮用水安全摆在第一位,加强相关规划的衔接。

二、综合防治,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

1、认真实施水(环境)功能区划,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县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办法》有关规定,落实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严格把好建设项目审批关,禁止对水源有污染的项目和设施进入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新建项目要严格按照环评法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县环保局要定期开展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进行专项整治并挂牌督办,对违法违规建设的项目,要责令停建并限期整治或拆除;对违法违规经营的项目如码头、饭店等,要责令立即停止经营并限期纠正。

2、进一步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县环保局要全面推进富春江、分水江以及主要水库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继续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力度,限期实现整治目标。对不达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治理,达标无望的坚决予以关闭。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排污行为。严防城乡饮用水有机污染,饮用水源上游不得建设生产和使用高毒高危原料和产品的项目,现有的相关企业要限期关停搬迁。

3、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县农业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认真做好禁养区的畜禽禁养工作,20*年前完成猪存栏数300头、牛3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的治理任务。对养殖大户实施规范管理,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规划,集中治理,建设一批生态畜禽养殖小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加快形成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机制,因地制宜处理好农村生活污水。加快实施种植业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污”工程,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实施水产养殖证制度,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在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施肥养鱼和投饲养鱼、养鸭。县水利局要加快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加强农村小流域治理。

4、加强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县建设局要加快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加强对全县集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的指导,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垃圾收集处置网络。

三、城乡统筹,加快供水工程和设施建设

1、继续提高集中式供水水厂的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综合利用水库、供水水库建设和已建水库的供水配套,发挥水库在城镇供水中的积极作用。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集中式供水水厂、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增强集中供水的稳定性。加强制水工艺改造,提高常规处理能效,推广深度处理技术,提高供水水质。凡饮用水水质不符合标准的集中供水水厂,应当提出强制性技术措施,制订技术改造规划,采用先进技术,改进水处理工艺。

2、加快实施区域集中供水,以城带乡扩大农村受益范围。县建设局要制订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给排水规划,结合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督促指导乡镇加快区域集中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不断提高区域集中供水的人口覆盖面。城镇集中供水水厂要在提高供水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扩大供水半径,通过延伸供水管网将自来水直接输送到周边农村。

3、加快建设农村分片、分散式供水工程,因地制宜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对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不能覆盖的山区乡镇和山区村,县建设局要会同县水利局和有关乡镇(街道),结合“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生态村建设和改水改厕工作,加快农村现有简易水厂和供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规范管理水平,落实各项净水措施,确保供水水质。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单个或多个山区乡村,要加快建设小型水源工程,配套净水和消毒设施,建成一批独立的供水体系,并尽可能做到互联互通。

四、加强监管,确保城乡饮用水水质安全

1、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指定专人负责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对本辖区内的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配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并积极做好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指导督促和协调工作。

2、切实加强水源水质的监测。县水利局要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管理的要求,对全县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县环保局要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要求,优化监测站网设置,加强对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并建立定期报告和水质公告制度。

3、严格实施制水的全过程规范管理。县建设局要加强对取得供水许可的城镇和区域集中供水水厂的监督管理,督促指导供水经营单位建立以水质保障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据国家标准建立严格的取样、监测和化验制度,落实保障水质的各项技术、工艺和管理措施。

4、加强供水水质的卫生监督。县卫生局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严格实施对集中供水单位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卫生许可,加强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和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督监测,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定期抽检。对城乡饮用水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处,督促有关单位限期整改。自备取水的企业和学校等单位要严格按规范对自备饮用水进行消毒处理。

五、健全机制,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1、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水工作。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大力倡导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废水资源化和零排放技术、中水回用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各种节水设备和节水产品,强化节水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2、加快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非居民用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和高耗水行业差别水价政策。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确保应收尽收,适时提高征收标准,尽快将集中供水覆盖范围内地下水的水资源费调整到高于供水价格。开征城镇污水处理费,确保城镇污水处理厂保本微利运行。

六、完善制度,加强储备体系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建设

1、加强城乡饮用水储备体系建设。由县水利局负责,建立全县水资源和饮用水战略储备体系。选择部分水库作为区域性战略储备水源,并制订特殊情况下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和供水联网调度方案。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规划建设备用水源。

2、进一步完善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要根据县城生活饮用水源突发性污染应急预案,进一步落实好应急措施。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完善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水域周边的化工、医药等重点污染企业以及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经营、贮存的企业要严格防范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并制订专门的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水污染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处置,把危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供水单位应当摸清取水口上游及周边地区存在的污染隐患情况,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当原水水质发生重大变化或供水不足时,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报请县人民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七、加强领导,建立完善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政策体系

1、建立组织机构。为了切实加强对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建设、发改、水利、农业、林业、环保、卫生、国土、交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我县的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