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32

科学研究方式篇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深化我市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证。虽然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已经在一些院校开设出来,但是小学科学教师的课程设计方案还在探索之中。

2.加强我市小学科学学科整体建设的需要

我市自新课改以来,小学科学学科队伍建设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与重视,改变了原来专职教师队伍以“老、弱、病、残、孕”为主要成员的现状,骨干教师以兼职为主体的师资结构现状。截至2015年1月统计:本市现有公办小学30所,现有科学专职教师71名,专职教师每校平均2.37名,兼职教师18名,平均每校0.6名;专职教师中本科学历49人,占70%。所以,改革本区域对科学课教师的研训工作是我市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最为急切的任务。

3.提升我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从目前本市的科学专职教师年龄结构中来看,35周岁以下教师占比较大,五年内任教新教师比例尤为突出,这部分教师对课程目标与学生缺乏解读、思考与理解。如何为教师搭建各种研修平台,提高教师参与研修的主动性与有效性,使教师的研修能够与自身的课堂教学问题相关联,切实解决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这对本市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意义重大。

(二)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本市小学科学各类教研活动形式简单、效率低下问题。

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目前我市小学科学课程各类教研活动缺乏整体建构、平台单一、研修方式单调,指向性不明、研修内容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所需不匹配等问题。

2.解决本市科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问题。

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我市小学科学教师,特别是年轻的一线科学教师课程学习意识与能力不强,缺少课堂教学中对普遍问题的主动与创造性解决的思考等问题。

二、本课题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我市小学科学教师教研活动现状总体处于一种随意的、无系列的、完成任务式的、被动的状态。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对本市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愿望、专业素质和能力、专业发展的环境、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展现、总结与探索,从而全面提升我市小学科学课程质量。

(三)创新之处

1.在研究视角上,关注小学科学教师的研修平台及方式,关注“参与式研修”在县域层面上的建设与实践操作方法,更为关注小学科学教师从接受培训到“参与式研修”的主体、内容的变化,这是本课题最重要的创新之处。

2.在研究思路上,坚持教育行政主导性和课题领导多元主体整合性相统一。

3.在实施方式上,坚持以市科学教研员、市教科员为主的县域统筹与科学教师为行为主体的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

三、概念界定

参与式研修:

“参与式”:参与是指参加活动的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状态;参与式是指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互动、个体受群体影响、个体影响群体等外显行为的方式和程度。

参与式研修:通过学习者主动的、从解决自身问题出发的参加群体组织的研究和学习方式。是为完成真实课堂问题,成员之间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教研方式。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59页)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共同体建设理论

2.课程发展理论

3.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学习理论

4.需要理论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具体目标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参与式研修”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县域层面上的建设与实践操作方法。形成有效的“参与式研修”的平台及研修方式。形成本市小学科学课程“参与式培训”实践经验。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对本市科学老师的培训工作更加系统、科学,促进培训工作的实效。加快本市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3.形成与积累起本市小学科学系列的学科问题资源与培训资源。

4.形成一批本市小学科学课程领域中具有较高自主研修能力的团队与个人。

六、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活动现状调查与问题成因的研究。(基础性研究)

主要对我市目前小学科学课程中在市级、片级、校际间、校级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寻找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二)“参与式研修”方式的现实意义与功能价值研究。(理论性研究)

主要研究在本市小学科学课程中进行“参与式研修”方式的价值取向、内涵、本质特征、功能定位等,着力研究研修建设内容、途径和条件创设,影响“参与式研修”的方式建立相关要素,及其发生作用的一般规律。

(三)小学科学区域教研“参与式研修”组织形态的研究。(组织框架研究)

主要研究本市小学科学在实施“参与式研修”中的组织框架与结构、运行路径、运行机制的问题。

(四)小学科学区域“参与式研修”运行方略的研究。(方法研究)

主要探索小学科学参与式研修从主题的产生、确立、研究的方式、研讨的方法以及技术的支撑、运行的路径、总结交流的形式开展系列的各个层面的研究,找出小学科学课程急需解决的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成因以及解决的措施,从而整体推进本市小学科学学科课程研修,促进本市小学科学的课程实施。

(五)小学科学区域教研“参与式研修”各类型案例研究。

主要通过对典型个案的跟踪分析,发现和探寻“参与式研修”对教师个人成长及团队建设影响的一般规律,总结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文献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个案研究法。

八、预期成果形式:

1.《太仓市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活动现状调查与问题成因》调查报告

2.《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研究个案集。

3.《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4.《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5.《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研究活动的汇编。

九、可行性分析

科学研究方式篇2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形式;变革

作者简介:陈萍(1979-),女,湖北广水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刘雪飞(1975-),女,湖南益阳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北京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1年度高教研究立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研究”(项目编号:2011GJZD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28-03

这里所谓的“教学形式”主要指本科生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从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研究趋势来看,教学方式方法已经取代教学内容成为大学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趋势的影响下,我国学术界关于大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关注也日益增多。然而,就高校人才培养的痼疾来看,现有的旨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教育教学改革还未深入、聚焦课堂教学内部,尤其是关于大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力度还相当不够。最近,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换届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高教界即将迎来大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大变革。教育部主管高教的杜玉波副部长也在一些公开场合明确表示:“要来一次教学方法大改革。教学方法是点燃学生创新才智的火种。要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最基础性工作,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1]即将来临的大学教学方式方法大变革必须要撼动普通高等院校的主体之地方本科院校,才能称之为“大变革”(虽然“运动式”的变革运用于教育领域早就遭到学者们的抨击,但一直以来大学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进度如此之小、力度如此微弱,似乎非轰轰烈烈的“运动式”变革不足以引发其内部积聚已久的爆发力,人们也只好期待即将到来的大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运动)。

一、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主流教学形式的概况

调研发现,在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政策引导以及相关培训下,多数课堂教学都已经具有了“教与学互动”的意识,教师能够及时对课堂状态进行管理,但主导地方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形式依然是传统的三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这从某地方本科院校校教学督导工作简报和学工信息期刊中可见一斑。

这里首先呈现教学督导组听课情况阶段小结中“教学亮点”的部分内容:信管学院×××老师在讲授“信息系统基础”课程中,授课内容充实娴熟、课堂信息量较大,能结合当前的技术发展动态进行教学,随时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调整讲课节奏。对课堂上个别表现倦怠的学生及时以不同方式进行提醒和警示,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再看看阶段小结中反映“薄弱环节和问题”的部分内容:

有的教师缺乏教学方法和经验,也不注意加强学习,讲课仅能照本宣科、一成不变、枯燥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的教师仅满足于“讲”课一言堂、一鼓作气满堂灌,缺乏师生互动,不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期,该院校的另一份《学工信息》刊物中也反映了一些类似的课堂教学问题。刊物登载了一位学院的辅导员按要求结合期中教学检查工作进行听课后撰写的关于学风建设的思考。文中指出,导致该校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课堂学风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存在误区,突出表现为三个“滥用”:滥用大班教学、滥用大教室和阶梯教室、滥用ppt。他指出,在大班教学中有些教师就是在展示和朗读ppt而已,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少之又少,课堂秩序往往处于一种失控状态:上课期间学生从教室后门随意进出,趴在桌子上睡觉的、玩手机的、交头接耳的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无论是教学督导简报对该院校课堂教学效果的肯定,还是两份内部资料关于课堂教学问题的分析,几乎都没有脱离“讲授”一词。这说明,讲授法依然在这所地方本科院校中占据主导地位,区别仅仅在于讲授效果的好与坏。

以上虽然只代表一“校”之言,但结合“当前,研究性教学在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践行进展不大,仍然处于部分教师、少数课程的“单打”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2]大致可以断定:讲授法依然是当今地方本科院校最为盛行的教学形式。

当然,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是讲授,并不意味着在地方本科院校只有讲授法存在,而没有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研究性教学,只表示多数教师在多数课堂主要使用讲授法。

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主流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并非全盘否定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而是研究现行的地方本科院校课堂讲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再针对问题求解变革策略。

讲授法之所以在当今地方本科院校甚至中央部属院校成为最盛行的教学形式,与它本身的功能和优势密切相关。所谓讲授,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3]从对学生学习的功能或作用上来讲,讲授实际上主要是一种为学生提供学习对象的教学行为。[4]从讲授的定义可以推断,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致、越清晰、越透彻,单纯从记忆式地掌握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就越多、越快、越轻松。这就是讲授法的效率优势。其次,相较于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讲授是最便于教师掌控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教师只要在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只需系统地呈现先前的教案就能顺利开展教学工作。不仅如此,教师在学生面前系统讲授的过程中更容易领略师道尊严。这是讲授法之于教师易接受性的优势。再次,一般而言,学生不需要经历思维的过程就能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所以课堂讲授也是最让学生感觉舒服的一种学习方式。此外,课堂讲授的信息输入能在当堂课结束后让学生产生一种“这堂课有收获”的成就感,而其他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成就体验往往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很难产生即时效应。这是讲授法受学生青睐的优势所在。最后,教师讲授所能呈现的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也非其他教学方式所能比拟。以至于在其他非教师讲授的课堂,无论是代表个人还是小组发言的同学的陈述观点,始终不足以让在座的其他同学信服,多数学生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方式后仍然期待教师条理清楚的、覆盖全面的讲授。这里有一个典型例证:一位高校教师不满足传统的、以教师讲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提问、讨论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一段时间后,学生在肯定教学方式创新的同时反馈了更多的问题:这些教学方式虽具有许多好处,但不宜常用,因为耗时过长,教学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这样能保证完成一定的知识量;他爱听老师讲,听其他同学讲简直是浪费时间;上这样的课经常要主动动脑筋,要面临随时站起来回答问题,心理压力太大。有些学生甚至请求别再提问,直接讲授即可。[5]这个例证反映了部分学生对课堂讲授法的依赖与青睐,也从反面证实了课堂讲授法的顽强生命力之所在。

尽管讲授法在大学课堂有充分的存在理由,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有些教师能够将课堂讲授的功效发挥到极致,教师讲得激情四射,学生听得酣畅淋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一种陶醉,这样的课堂充分焕发出生命力,让参与其中的教师与学生都能充分体验到课堂的个体生命价值。[6]这种境界的课堂讲授当然无需变革,因为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学生知识的掌握。但在地方本科院校,能达到上述境界的课堂讲授毕竟只是少数。所以,依然不能忽略现行的地方本科院校课堂讲授中常见的严重问题,不能忽视讲授法在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局限性。

在地方本科院校,课堂讲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单纯使用讲授,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过程单调死板。这一方面与现行的高校,包括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制度对教学任务或内容的硬性要求有关:一直以来,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高等院校对各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教学任务规定。教师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更倾向于在课堂上采用颇具效率优势的讲授法。这反映了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在单纯使用讲授法时的观念误区:因为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学习,甚至都需要教师给学生讲授。另一方面也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大班教学环境有关:如上文所述,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大班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上课相当于在展示ppt或宣读讲稿,与学生的互动少之又少,课堂管理也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为什么大班上课效果明显不好却还在继续?这里除了教学资源紧缺的原因外,还与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薪酬制度密切相关。比如教师的课酬与所授课班级学生数之间有一个正相关的系数关系。这就表明,同样一节课的授课内容,大班比小班的课酬丰厚得多。因此,很多教师更愿意大班授课。

单纯使用填鸭式、满堂灌的讲授法所带来的根本问题是制约地方本科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首先,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过程单调死板,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学生旷课、上课迟到、课堂上开小差之风容易蔓延,最终影响整体学风。其次,单纯使用讲授在很多情况下使学生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却不需经历思维的过程,这几乎成为讲授法的二律背反:教师讲解得越细致越透彻,学生越容易掌握所教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讲解得越清晰越明白,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越不费脑筋。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公认的有三点: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作为人才培养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使用讲授法、过度讲授相当于教师代替了或抹杀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只会抑制学生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三、地方本科院校主流教学形式应有的变革

1.大学教学方式方法应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适当作出调整

自近代课堂教学方式被引入我国以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的先是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后是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相对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现代教学论,这二者后来均被视为传统教学论。传统教学论经过一个世纪的沉淀早已化作超稳定的结构深深扎根于我国学校教育实践。在过去的精英高等教育时代,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知识的获取路径比较单一,学术性、理论性人才比较重视逻辑性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开阔学生视野,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这与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论指导下讲授法的特性有较高的契合度。

然而,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要求人才培养分流。即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多元化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不仅需要培养高精尖的学术精英和岗位技能型劳动者,更需要培养大量将理论转化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在思考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后大多选择定位于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实践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也对这个时代的应用型人才提出了一定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再继续单纯使用讲授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大学教学方式方法必须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适当作出调整。

2.加大地方本科院校研究性教学的推进力度,提倡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以研究性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大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既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又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还能改善紧张的师生关系。在当前的地方本科院校,研究性教学法在本科生课堂中并非绝迹,只是总体上而言推行的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只有极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尝试,课后进一步进行相关的行动研究;多数教师并没有为推行研究性教学而进行充分的学习研究,以至于他们误认为研究性教学就是“在课堂讲授中增加提问、讨论和合作学习等方式”。事实上,研究性教学需要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师从整体上设计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案,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评以及全体学生纳入系统规划。根据进度计划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随时进行微调和修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使学习过程对学生充满挑战与吸引力,而且尽可能使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一门课程收获良多。

毫无疑问,在地方本科院校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的确有难度。首先,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师生互动”,这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整体上与这一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其次,对教师而言,一方面那种尊教师权威、有规范套路可循、教学过程具有确定性的教学理论早已经转化为他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教学观念与行为。要变革传统教学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几乎等于要教师改变他们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在大学教学领域,研究性教学还没有发展成熟,远未能提供一套包括学校组织、考试评价、作业设计、教材教案等在内的缜密的策划和精细的落实之举。在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指南的情况下,高校教师群体在进行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往往不自觉地会回到既定的轨道上去。

然而,万事开头难,“路走对了,就不怕远”。在地方本科院校加大研究性教学的推进力度有三个突破口:第一,鼓励专任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共同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困境与出路;第二,结合具体制度建设,如教师薪酬制度、教师评教和学生课程考评,在全校营造提倡研究性教学的氛围;第三,利用大一新生对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学时代的期待心理和相对较强的学业成就动机定下研究性教学的基调。

参考文献:

[1]向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抓大不弃“小”[J].中国高等教育,2012,(7).

[2]佘远富,王庆仁.高校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

[3]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4.

[4]陈佑清,吴琼.为促进学生探究而讲授——大学研究性教学中的课堂讲授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

科学研究方式篇3

1计算思维的含义阐述

计算思维在本文中是指周以真老师定义的一个概念,是一种以计算科学为理论基础解决问题以及进行设计等行为运用的思维,是一种涵盖面极广的思维。另一种更易懂的解释为,将一个复杂问题通过转化简约等方式重新定义,使人们找到解决方法的思维;可通过分解来设计繁杂的系统;是运用适合的方法对问题建模随后处理的思维;是一种启发式的求解过程,是用以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计算思维可以由人或机器完成,通过建立一定的模型利用具体的算法完成原本复杂的问题。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以及自动化,抽象是以符号为表达方式,超时空性的,具有不同于数学科学和物理的复杂性,如堆栈和算法,并不是如数学中那样简单的数据相加组合,而是一种复杂的运算过程。抽象在计算思维中还需要现实的参与完成,所以就必须预估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了解处理问题的方法。计算思维还包含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抽象层次,这是一种通过层次了解复杂的方法,各层次间有着具体的联系,在执行某复杂机械系统时,通过各层次的建模来保证机械自动的运行。

周教授提出的计算思维具体有六个特点:

(1)计算思维不只是有关计算机的思维,而是一个思维概念,范围广博。

(2)是一种在社会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必须的根本性的灵活技能。

(3)不是机器的,而是人类的解决问题的思维。

(4)计算思维涵盖着工程思维、数学思维等科学思维的内容和方法。

(5)不是创造出的一个物品,而是一种思想,是人们可以利用解决问题,相互交流的思维方式。

(6)计算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应当被所有的学科运用。

周教授最初提出计算思维时,获得了美教育界的积极响应,不久便提出计算思维融入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的提议,并专门对计算思维做了总结性的报告。英国教育界也对计算思维有着积极地相应,不只是计算机专业,各学科都对计算思维做了研究和讨论。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思维也是nSF重要基金项目的促成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方法论阐述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方法论是董荣胜和古天龙老师构建的方法论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计算的性质特点及计算方法等。该方法论体系是以《计算作为一门学科》中计算学科的定义矩阵为理论基础的,这个定义矩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本质也就是计算学科的本质。对于定义矩阵的要点把握,可以通过横向、纵向的具体内容来把握。横向的内容包括抽象和理论以及设计三方面的联系,是计算机方法论最关键的部分,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力量。纵向的内容是分支学科中共通的反映计算学科的内容,是帮助人们认识计算学科以及利用方法论完成任务的重要助力。纵向各分支学科的关系主要有以下方面:

(1)各领域研究的内容部分一致。

(2)计算学科的具体内容在各分支中均有体现,各分支是计算总学科的体现。

通过计算机方法论学科的具体组成,除了语言的定义以外,还有形式化的定义。因此董教授和古教授又对增加了对方法论的定义又形成了“计算教育哲学”这门新的学科。此后董教授在教育领域不断推荐这种理论体系,并与古教授一起编写了相关的教材。二人合编的著作目前已在我国多所高校使用。不仅在国内,国外也有许多学者对计算机方法论有着浓厚的兴趣,不断有相关的会议召开讨论这一理论。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方法论和计算思维之关系探讨

计算思维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方法论在研究内容上,与数学科学有着相同的地方。国内主要研究方法论,国外则主要研究计算思维。但与数学学科相比,方法论在研究理论的体系构件上,已经有已有的成果,在研究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的许多优秀理论。计算思维与方法论虽然有着不同的研究角度,但都是对计算学科本质内容的研究,一个从思维角度研究计算学科一个从方法论角度研究计算学科。计算思维透过学科的思维本质进行研究,并能对其他学科产生影响,不仅是一种计算的思维,也是一种普遍的,有助于任何人完成任务的灵活思维方式,应成为新实际的必备技能。针对计算思维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很多学科的教师会有着对计算思维的疑问,对此有关的研究总结了适用于计算思维研究的问题特点:

(1)问题的表述要清晰,对于此问题解决后能从中得到的好处,必须要清楚。

(2)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案以及问题解决带来的进步要能够测试。

(3)所研究的问题能够分成不同的层次和步骤完成。这样有利于通过一小步的完成看到相关的进步。

计算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对学科构建的理论体系的相关研究,是研究一门学科理论进化过程的。在体系构建过程中,利用一般的方法论结合着计算学科的基本概念,由理论到实际的构建体系。在体系的框架完成之后,再填入具体的实质内容。关于理论体系中内容的填充,注意的方面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科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划分其概念;二是分析了解计算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方法论一般利用例证来解决学科的问题,为学习者未来的事业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方法论的基本概念主要有抽象以及理论设计,这也是方法论教学中最容易教授的概念。科学与研究掌握计算机方法论则有利于在其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展开研究。

综上所述,计算思维和方法论虽然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特色,但二者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对于学生和研究者来说,培养计算思维,利用方法论,对于学习和研究都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wingJm.Computationalthinking.CommunicationsoftheaCm,2006,49(3).

[2]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程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周以真.计算思维.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3(11).

[4]王飞跃.从计算思维到计算文化.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3(11).

[5]董荣胜.向学术界推荐一个认知计算学科的工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大会报告).上海:新世纪计算机教育及CC2001研讨会,2001.7.

科学研究方式篇4

关键词:数学;六年级;方式;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新教科书呈现方式特点

(一)内容组织体系

内容组织体系需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科书的几何知识之中内容组织体系的明显特点主要有:前后联系,注重背景知识铺垫;层层递进,复原知识生成过程;巧妙引导,多种方法探究;空间灵活,弹性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自由。

每个新几何知识的引入都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应有的相关知识背景,且对新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每节内容中依次通过情境引入、知识讲解、体验操作、实践探究、思维扩散等部分来组织起整个知识块。期间通过引导从做中学、前后知识相关延伸、联系生活实际拓展等方法步步深入地发展学生关于该主题内容的知识与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教科书中一些新元素的出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自主掌控的空间,如卡通人物辅助引导性图像的设计、文本语言开放性风格的设计(问句式题干)等,都灵活地为教科书运用提供了选择和调整的空间,有利于个性的发挥与发展。

(二)栏目设置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科书,几何知识部分栏目设置比较丰富,包括“看一看”、"例题呈现"、"做一做"、"练一练"、"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整理和复习"、"数

学游戏"等八个栏目设置。对于每个栏目予以简要界定,并结合课本中的具体呈现方式予以介绍。

(三)图像系统

就"空间和几何"的教学内容而言,图像更能够促进整体记忆、想象和理解,增加动感,并可以表达那些用文字难以言传的空间和具体的细节。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下册的"圆"和"圆柱和圆锥"这两个单元中的图像丰富,具体可以大致分为几何绘制图形、实物照片、生活情境图、人物交流、卡通人物、简易图标这几种,从图像的功能来看,这些图像可以分为:

(1)内容导入型图像。这一类图像由于起到对教学内容的导入作用,一般出现在单元的最前面,主要有实物图片导入和生活情境图导入两种。目的是将学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与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达到导入效果。

(2)理解概念、原理、方法型图像。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某一原理、概念、现象,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几何知识。在教科书中主要是以几何绘制图形的表现形式呈现,配以相关文字说明,使得几何概念直观、清晰。

(3)动作操作型图像。主要用在一些活动操作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一些技能,像观察、比较、分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等技能。教科书中多次出现几个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的绘图、裁剪、测量等,共同学习、思考、交流的画面。一方面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科书一起动手、思考,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潜意识中重视小组合作精神的教育。

(4)辅助、引导型图像。准确地说这一类图形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教科书中主要利用卡通小人和建议图形,使得"问题"的提出更加生动、活泼,具有引导思考的作用,这也使得教科书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使用。我们可以分析两个部分中的图形系统比较完善、多样,形象逼真、活泼,达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直观性与抽象性的结合。能够引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一些优美的生物图片本身还存在着美学价值和情感教育的作用。

二、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契合度分析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方面要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解决问题方面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与态度方面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首先,知识与技能方面,目标是要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其次,数学思考方面目标是要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再次,解决问题方面的目标是要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最后,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是要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第一,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对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数学六年级教科书几何部分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书中的标题、栏目、题号都配以卡通图形,这样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在分析教材呈现方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人教版教科书六年级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练习和掌握,不同类型的习题设计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成功,这也真正体现了新课改数学的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参考文献:

[1]熊华,赵中华.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介绍(续)[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9).

科学研究方式篇5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方式;转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研究质量和水平也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总体质量不高,研究的方法相对比较落后等等,这些教育科学研究方式问题的存在,使得科学研究不能为教育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所以,在新时期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方式的转变。

一、当前教育科学研究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科学研究缺乏整体规划和过程性管理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科学规划机构,虽然这些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课题的规划跟管理,但是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相对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各个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不能很好的调整教育研究结构。这就导致了当前的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就当前情况来看,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很多都是在学科知识领域集中,主要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有对国外理论的直接翻译,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的创新成果不是特别多,那些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成果很少,关于教育政策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缺少教育科学研究整体规划和过程性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科学研究方式的突出问题。

(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不高,研究方法单一

当前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高校专门的研究人员,另一部分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还有一部分是中小学校长和任课教师。纵观近20年的教育科学研究状况可以看出,教育科学研究队伍的层次性比较鲜明,群众性的科研队伍基础宽泛,但是也相应的降低了其专业意味。这些研究人员对教育科学所做的研究不一样,研究能力也存在差异。高校专门研究人员主要是理论研究为主,没有很好的掌握跟国际接轨的新型研究方式,这就减少了其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对于教育行政人员来说,在教育研究中一般是担任负责人的职务,主要是资源供给者,会干预研究的方向性。而中小学校长跟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其理论素养还有待提升,否则将会对实践问题的解决产生影响。这三种类型的研究人员研究的方式都比较单一,教育科学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三)现有评价机制制约了教育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

教育部在关于教育科学研究的评价意见中指出,需要进一步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这说明当前的评价机制已经严重制约了教育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重视研究数量,轻视研究质量,重视人情和门户之见等不良现象都是现有评价领域的弊病。一些教育管理部门规定研究成果只有发表在“来源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和著作才有效。导致这些学术期刊看重的是纯理论,没有真正关注实践领域的问题,即便有的关注到这个领域也没有提出真正有效的解决措施。而且这些刊物的发行量都是有限的,对教育实践领域的影响力也很有限。

二、新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方式的转变途径分析

(一)制定教育科学研究战略规划,重视研究内容管理

第一,在国际层面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战略规划的制定,确定相应的战略目标。教育科学研究管理部门要站在宏观角度上对教育科学研究现状以及教育知识的质量等进行分析,进一步确立当前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强化对宏观政策方面的研究,使教育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第二,扩展渠道,增加教育知识的存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界也引进了很多国外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但是跟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教育知识的存量仍旧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当前能够很好的指导我国教育发展实践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所以,要加快教育知识创新和转化的力度。加大教育科学知识的存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知识的质量,这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就教育科学研究内容来说,理论研究要以实践为基础,学校的研究要以教师的发展为基础,教师的研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这是确保研究价值实现的法宝。要重视教育结构的调整,不断创新教育体系,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推进我国教育公平性的实现,促进教育科学理论研究工作人员与实践工作人员的合作,切实推进教学改革实践方面的研究。

(二)建立研究人员培养机制,提高研究专业化水平

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我国也建立了相对比较完整的专业职称评审机制,但是高的学习和职称未必就有很高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所以,要针对研究者的研究能力的不同,为他们创造环境,实施针对性的激励和培养机制。一方面要健全学术规范机制,另一方面也要严格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准入机制,还要优化研究人员的行为模式。对于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来说,要多些统筹方面的研究,减少系统思维,克服片面化的思维模式。在研究人员进入到实践领域的时候,理论思维与实践逻辑可能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转化逻辑思维模式。除此之外,还要对教育科学研究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主要是研究方法上的培训,积极倡导他们注重实证研究,注重量化与质化的结合,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

(三)完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促进成果转化

在传统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论文的发表数量。比如,在一个直辖市2012年度立项课题公报中显示,在201项获取了立项专题的课题中,其中一小部分课题跟实践相关,大部分都是“研究论文、研究专著”等作为其预期的成果。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在评判研究成果的时候避免以简单的出版物跟刊物不同来定论。与此同时,要不断加大评价制度建设,建立相应的综合评价机制。比如,进一步完善评价答辩制度、公示制度以及申诉制度等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活动有序化进行。还要不断完善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突出专家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优化评价的过程和方式,重视评价的实际效果,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

(四)强化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增加经费投入

第一,重新定位教育科学研究部门的职能,不断提高这个部门对于教学科学研究资源的整合能力。第二,要不断的扩展教育科学研究经费的来源。事实上,各级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团体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自主力度不大,这些经费很难支撑以数据为主要基础的实证研究。所以,要不断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在政府教育支出中,要把教育科学研究经费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看待,对科研课题的资助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建立相应的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可以提高政府等部门的委托项目经费,这样一来,教育科学研究才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鼓励社会公益机构和企业团体等力量对教育科学研究进行资助。甚至可以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加大经费的审核力度,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让教育科学研究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结论

综上所述,要促进教育的理性发展,单纯的依靠扩张规模、加大资金投入等很难实现预期目标。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积极转变教育科学研究方式,用科学的方式来研究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教育规律,从而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田虎伟,韩和鸣.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问题及理想范式——基于研究方法论的视角[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科学研究方式篇6

关键词: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

消费源于需要。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有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恩格斯曾经把人们的消费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人对物质的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它是有限度的;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历史的经验表明: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要,而“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可见,消费需要及其选择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直接的影响。

消费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检视

生存消费方式与传统农业经济社会

生存消费方式的诠释。生存消费方式是指为了维持家庭成员生命的延续和满足家庭成员生理需要的基本消费方式。满足生存需要的家庭消费过程包括满足生命的生产和生命的再生产需要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人的生理需要。生存消费可分为简单的生存消费和扩大的生存消费。前者是指家庭已有人口生命再生产的消费(补偿),后者则是指满足家庭新增人口生命的需要和生命生产与再生产质量提升的需要,其消费对象伴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具有很大的相对性。

传统农业经济作为一种处于长期均衡状态的特殊类型的经济,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静态的经济,它的经济结构则由特定传统要素(土地、劳动、生产工具和技术等)组合成的一个有机结构体系,它包括土地所有制结构、农业种植结构、农产品加工贸易结构等。它具有技术状况长期大致保持不变和把生产要素作为收入来源的特点。但是,传统农业的农民是理性的,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是有效率的(舒尔茨)。因此在传统农业经济社会,人们的消费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要——吃、穿、住等,是一种较低层次的需求。

现代消费方式与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社会,现代的消费方式是主要指工业社会的消费方式,它与农业社会“生存型”的消费方式不同。人的需要不仅是量的增加而且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基本型需要发展到享受型需要。市场经济不仅造就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使人的个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一方面,要扩大现有消费量,把现有的消费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另一方面,要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这样,就必然大规模地深入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不断发现自然物的新属性以及加工自然物的新方式,以不断开发和满足社会的新需要。

特别是二战以后,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在凯恩斯消费主义理论的主导下,“大量投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不断循环。这样,一方面,使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步入了新的持续增长时期,物质消费水平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另一方面,生活中巨大的浪费和高度的物质消费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例如,用过即扔的"一次性"消费商品和过分包装的商品,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造成大量生活垃圾。据统计,在美国,仅用于食品的包装就达到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5,人均达130千克。同时,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效仿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及其派生的消费方式,使得过度消费方式向全球扩展。

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刺激消费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生产经营者为了在生产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推出超越人们"当前需要"的新产品,即创造一种新的消费时尚,使它最终扩展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价值尺度,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之一。可见,现有的消费方式源于现有的发展模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必然产生过度的消费方式。

我国社会消费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快速增长时期,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储蓄余额不断增长,个人消费支出稳定增加,社会消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供给制、半供给制消费向市场化消费转变。改变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对居民消费采取“包”和“统”的办法,城乡居民消费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由生存需要为主向享受、发展需要转变。从90年代开始,居民用于吃、穿、用等实物性消费比值下降,而用于文化教育、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精神文化的消费比值不断上升。据统计,在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90年时的58.8%下降到2003年的45.6%。在城镇,从1990年的54.2%下降到2003年的37.1%。

由传统型消费向超前型消费变化。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以及社会对财富和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构,一个优越、富裕有足够消费能力的社会新富群体正在形成,他们的超前消费与世界消费潮流相一致。这些新富们享受到了更高的生活水准,成了消费潮流的创造者和引导者。

由国内消费向国际消费迸发的趋势。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信息传递速度加快,消费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大城市居民在对国内名牌商品消费获得满足的基础上,开始热衷和追求世界各地的时尚和流行。而且越来越多的居民也乐于接受国际流行的时尚、款式和消费方式。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上涌现了一些畸形消费、流行铺张浪费甚至奢靡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有的是超越现实条件、盲目攀比,有的是斗富摆阔的奢靡消费,还有的是过度包装的蓄意浪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报告:200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82.4亿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61.3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4.2%。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沿袭传统的大量消耗资源的数量粗放经营型低层次方式。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能源、资金的投入来推动,经济发展在总体上没有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局面。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表明:以2001年为例,我国单位产出能耗比单位产出能耗较高的美国高出2.3倍,比单位产出能耗较低的日本高出5.1倍,比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巴西等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58%。钢铁消耗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资源消耗水平,我国单位产出的钢铁消耗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9倍,是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的两倍以上。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世界的5%,但煤炭消耗约占世界的30%,电力消耗占13%左右,钢材消耗占25%,水泥约占50%。

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

“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消费模式的转变是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之一,没有科学消费观的支持,科学的发展观也不可能彻底和牢固树立起来。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消费方式变革。

树立适度消费的理念。适度消费是指在满足生活需要范围之内,不过度地欲求。现代经济学把物质消费分为满足需要的消费和满足欲求的消费,“需要”是人们为了生活必须消费的东西,而“欲求”则是在需要之外,由追求心理上各种满足(如追求地位上的优越感、满足感、嫉妒、攀比和炫耀等等)而形成的一种需求。需要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而欲求则是无限的。满足需要的消费是一切社会共同具有的,而满足欲求的消费则是工业社会所独有的。“欲求消费”在本质上是一种“异化消费”,它使消费与“需要”、“使用价值”相背离,过度地去追求不必要的欲求满足,势必造成巨大的浪费。对于普通人来说,适度消费由支付能力决定,超过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费和过度积累的滞后消费都不可取。

培养“文化人”,用先进文化引导消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要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和第一消费力的作用,提高全民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体现以人为本。而文化是发展的摇篮,用先进文化来引导消费活动,丰富消费生活的文化内涵,使人们物质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发展和提升,使人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人”。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调。

实行循环消费。这就要求消费品生产所需资源是可再生的,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生产的消费品应能够循环利用。这种消费理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意旨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收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品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努力做到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以及坚持消费代际公正与代内公正的行为准则:当代人的发展及其需求满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或者同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

倡导资源节约型消费。节约型消费是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保证全社会有较高的福利水平的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首先,这里的“节约”与其传统意义有根本的区别:节约并不是吝啬,不是该花的钱不花,而是花尽可能少的钱获取更大的效益。节约不是过苦日子,消费不是铺张浪费,要科学、适度地消费。消费既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又要以人为本、扩大消费、公平消费。消费不是浪费,节约型消费要避免浪费。消费是必需的,但要绿色消费、环保消费。其次,这里的“节约”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节约。它是按科学发展观反映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人们在科学、合理、有效地消费后,应当而且必定将目光和富余的资源投向许多新的、陌生的消费领域,不断延伸出新型的消费种类,从而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节约有三个层面:决策政策层面、技术支持层面和资源使用层面。不同的层面,内容各不相同,又互相联系,甚至相互制约。三者协调,节约的内涵才能完整,节约的效用才能更大。因此,推行节约型消费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通过政府消费、政府购买等方式,优先选用绿色产品、再生产品,制止资源过度消耗和奢侈消费的现象,为人们的日常消费作示范和引导;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和普及节约技术,鼓励消费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努力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逐步形成节约型消费方式;大力加强消费教育,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能源资源节约活动,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人类的需求由物质到精神,由商品到服务,由有形到无形的不断提升,要用科学发展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文明、节约、与国情相适应的消费方式,使之既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译本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科学研究方式篇7

关键词:冶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启发式教学研究快乐学习思路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38-01

近年来,我国冶金行业技术革新不断,同时高端民用和军用领域的迅猛发展也对钢铁冶金产品质量提出了更为严苛要求。而《冶金专业英语》是高校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课程,是使学生领会本领域知识的英文表达方法。[1-3]但是,传统的教学过程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脱离实际、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针对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启发式思维方法”的教学改革新思路研究,旨在解决课程教学体制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在《冶金专业英语》课程中实行将面对的问题

(一)课程自身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限制

《冶金专业英语》区别于普通英语以理论为基础、交流为实用的特点,其专业性强、词汇生僻、语言结构严谨、词句长度增加。有时语句长达45个单词甚至更多,同时复杂的语法结构也使学生更加难以理解其科学含义。虽然新的教学改革已经启动,但是《冶金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仍停留在书本内容上,使得本就对英语产生排斥心理的学生们更加望而生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快乐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辅助用具单一,往往只是将文字以及知识点放到多媒体上播放,而对音频、影视、动画等启发工具使用很少,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单调平淡。

二、启发式教学在《冶金专业英语》中的应用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传统教学总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容器”,造成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低,注意力不集中,而启发式教学则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中心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4]教师用一定的知识和思维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设问互动等形式启发同学们的发散思维。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媒体与图片和影视相结合

冶金专业英语中的语句大部分由简单词汇组合而成,但组合后的语句较长且结构复杂,对其科学含义的理解更为困难。为此摒弃将大篇幅文字直接放上多媒体进行讲授的方法,采用影视或者图片的方式进行讲解,引领学生思维跟进则更为可行。例如“thepartiallyspentreducingtopgas,containingabout70percentcarbonmonoxideplushydrogen,flowsfromanoutletpipelocatednearthetopoftheDpfurnaceintothetop-gasscrubberwhereitiscooledandscrubbedtoremovedustparticles.thelargestprotionofthetopgasisrecompressed.enrichedwithnaturalgas,preheatedtoabout400℃,andpepiedintothereformertubes.”这段文章中生词较多,构成复杂,单纯的知识点讲解和语法的分析无法达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结合。如在讲述过程中,有效结合顶气循环过程示意图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有益作用,其中还原顶气在洗涤器(scrubber)中将还原顶气定期冷却、洗涤后与天然气混合预热到400℃后导入重整管(reformertube),混合气体被冲正成Co和H2,再循环到还原炉内。将复杂的英文描述与形象的流程图相结合,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现阶段《冶金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启发式思维方法”的教学改革思路,同时将复杂的英文描述与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等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快乐学习的兴趣。此“启发式思维方法”不仅适用于《冶金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还力争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六顺,周云.钢铁冶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16.

[2]李丽春.高职冶金专业英语教材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272.

科学研究方式篇8

关键词:毕业设计;产学研模式;教学质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79-04

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本科生毕业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深化与升华,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毕业设计也是检验理工科高校对人才培养成效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多方面总结,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组织协同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的办学存在着同质化的趋势。为了培养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都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力度,倡导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改革毕业设计教学,为此过往有不少学者就“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展开过探讨、实践,并取得许多经验。如,梁静(2006)[1]将“产学研”模式运用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上,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姚国胜等(2006)[2]介绍了常州工学院化学专业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周边地区集化工生产、科研、教育于一体的优势条件,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实践的情况;伍栖等(2007)[3]提出一种“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的新模式,并将其应用在独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中且取得初见成效;李向民等(2009)[4]等探讨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一种“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并指明了运用该模式展开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李飞等(2012)[5]分析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投入不足等难题,着重探讨了“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可行性、团队组建、实施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任勇(2012)[6]分析了独立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在指出其中问题与原因的同时提出了改进思路与措施。

对于实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开展毕业设计的问题,以往学者在选题、指导方式、激励措施、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了多项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譬如,实施这类教学改革的多为国内重点高校,其办学时间久、师资力量强、生源素质高且学校所在地多为省会或重要经济城市,工商企业云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密切。各名校的改革方案多从本校自身特点出发并结合高度发达的地方经济情况而展开研究,其经验有很强的局限性,对地方本科院校虽有参考意义,但不能照搬;又如,实施教改的专业多见为化工类、机械类等传统产业,鲜少见有信息类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以智力劳动为主,并需要结合高效的管理行为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如,“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改革较常见诸于独立学院或高职高专类院校,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这类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学生派出到这些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其选题相对简单,难度较小,合作的深度也较浅,对本科院校的参考意义有限。因此,该文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理论偏离实际等问题,从毕业设计的选题,联合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方法,论文答辩等方面探讨了新模式的构建方式和具体的运作方法,为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多由地方上的师专升格而来,本科办学时间短,肩负着培养大量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人才的重任,通常多为传统的教学型高校。在这种高校里,理工科,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均较高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问题较为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师资力量欠缺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扩招的主力军,常年的扩招,摊薄了原本就非常有限的教师力量。对于计算机类专业,重点高校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原本是地方高校师资的重要补充来源,但是由于这类专业应用性强,本就为数不多的高素质的博士毕业生经常早早被各地的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高薪聘去,真正愿意到科研条件较为欠缺的地方高校任教的十分稀少。师资补充不上来,就直接导致了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师生比常年不达标。

更为关键的是,不少地方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主要的考核指标就是科研业绩,这种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毕业设计这种费时费力且难出成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对于高校教师们而言就形同鸡肋,难以引起重视并提升其指导质量。

⑵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经费短缺

地方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底子薄、投入不足,可供学生展开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场所通常都难以满足要求,而有限的资源又经常优先提供给基础性专业课、必修课的实践教学使用。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我院为例,学院拨付给工科类学生每人160元的毕业设计实验经费,连补充最基本的实验耗材都不够,为了出成果只能将经费集中于少部分尖子生使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则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其毕业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

⑶与学生就业时间冲突,学生投入不足

通常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段时间正是公务员考试、考研、教师招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关键时期。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升学与就业压力,不得不奔忙于各类考试与各地的招聘会之间。甚至,不少企业不顾及学生学业,要求签约学生立即到岗上班。升学、就业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出现了冲突和矛盾,学生大多只能顺从于就业压力,无法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上,

3.3适度调整考核标准与程序

“产学研”结合模式下指导的毕业设计有其特殊性,因此最终的考核——毕业论文评审、毕业论文答辩——也应有别于在校内完成的传统学术型论文,在评价上需结合实际并适度倾斜。首先在选题的评价方面应首先考察学生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对于密切结合研发的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且是研发过程中的重点或难点的选题,应该给予肯定;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工作量,并对于毕业设计的原创性、真实性予以认真的考察,即毕业设计必须是学生亲自动手解决的研发过程中的若干具体问题;评审人的构成方面,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人员与校内专家一起组成考评小组,企业专家的参与将增强评判的客观性、公正性,也将强化学生毕业论文中实用性的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考核也应包含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在企业进行研发工作,如完成一个软件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团队作战的过程,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应该进行考察,引导学生重视团队协作;最后,毕业设计的成果形式也不应仅局限于毕业论文,可将学生在“产学研”过程中实际参与或完成的智力成果都纳入评价范围,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计算机软件登记、各类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工程设计报告、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等。

4“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实践

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从2004年成立起就一直非常重视与惠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主动与旭日集团电脑部、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等当地十多家it企业输送实习生,充分利用以往积累下来的资源。从2005年起,每年都组织学生到上述企业开展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在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完成毕业设计,并初具成效。从客观数据上分析,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其毕业设计成绩得分较高,且易取得突出成果。以2005级为例,该年级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共计有30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近20%,其中9人的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等”,2人的毕业论文获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从学生主观感受上看,学生直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课题,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信心陡增,对学习的满意率也有大幅提高,这一点可从毕业论文的“评教”得分上得以体现。我系对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展开了调研,汇总“评教”得分,将其与不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的“评教”的得分进行了对比,具体情况如表1。

注释:①“i类”为参加了”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ii类”为非”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②“评教”得分百分比=i类(或ii类)学生中评该等级的人数/i类(或ii类)学生的总人数×100%

此外,计算机科学系还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高校派出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企业遣员工到高校进修,申报、设立横向课题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合作攻关等,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5结论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师生创造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环境。通过这种协同创新,将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科研、生产三条主线中,使得三者融合成为一个互相交叉、相互渗透、互助提高的有机体,是一种对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广东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牢牢抓住毗邻的深圳、东莞、惠州等诸城市重点发展信息产业、云计算产业的契机,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摸索并实践了一套毕业设计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毕业设计得到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提升了工科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顺应了信息时展的趋势,使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研发第一线,面向实际,走出了以往过于偏重书本理论,偏离具体实际应用的误区。

⑵有效地缓解了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提高了企业与生产单位实验设备、研发装置的利用率,缓解了地方院校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的紧张状况。

⑶有利学生就业。“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可让学生提前深入企业研发、生产的第一线,尽早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该模式也可使学生较为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直接实现了地方高校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紧密对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进入企业后培训、适应时间大大缩短。

⑷建立、巩固了产学研基地,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及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地方高校教师

深入企业研发第一线提供了机会。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能及时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动向、最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案例,为教学改革提供原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探讨研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校企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提升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梁静.关于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阶段产学研模式的思考[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29-31.

[2]姚国胜,陈建欣.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加强高校毕业设计[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19(1):86-89.

[3]伍栖,赵初元,杨子华.“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新模式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10):65-67.

[4]李向民,任宇石,张晓芬.“产学研结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134-136.

[5]李飞.开放教育中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规范和提高的探索——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3(3):63-65.

科学研究方式篇9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付方式;症状自评量表

theRelationshipbetweenmentalHealthandCopingStyleforScienceStudents.nanShouyu,ZhangHaifang,FengHua.StudentaffairsDepartment,HebeipolytechnicUniversity,tangshan063009,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sciencestudents'mentalhealthandcopingstyle.methodsatotalof2097sciencestudentsweretestedwithSCL-90andcopingstylequestionaire.Results①ther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sciencestudentsandcomprehensivesampleofuniversitystudentbetweenboysandgirls,andbetweenlowerclassandhigherclassonmentalhealth.②therearesignificantsexandgradedifferencesoncopingstyle.③maturecopingstylewascorrelatednegativelywithmentalhealth,andimmaturecopingstylewascorrelatedpositivelywithmentalhealth.④Selfblame,problemsolution,illusion,rationalization,seekinghelppredictmentalhealthsignificantly.Conclusionthesciencestudents'mentalhealthwereinfluencedbytheircopingstyle.

【Keywords】Sciencestudent;mentalhealth;Copingstyle;SCL-90

1前言

应付方式(CopingStyle)是个体处理应激事件时的各种认知和行为活动,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的调节行为,包括对应激事件的评估、调节与事件有关的躯体或情感反应等[1]。理工科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具有独特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和校园文化氛围,具有区别于一般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长期的逻辑思维与推理的超负荷学习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面对生活、学习、择业中的种种压力和应激事件,如果没有正确的应付方式,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影响其身心健康。但目前对该群体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该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在某大学随机抽取理工科大学生2283人,收回有效答卷2097份,回收率为91.85%。被测试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0.99±1.47岁。其中,男生1316人,女生781人;一年级557人,二年级470人,三年级542人,四年级528人。

2.2方法

2.2.1心理健康评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共有90道题,每题按5级评分,计算总分和9个因子分: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个因子反映某一方面症状的痛苦程度,高分表示症状较重,低分则表示症状较轻或无。

2.2.2应付方式评定采用肖计划1997年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3]。问卷有62道题目,每题回答“是”或“否”,分为6个因子: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把解决问题、求助归入成熟型,自责、幻想、退避归入不成熟型,合理化归入混合型应付方式,分别计算其因子分,高分表示该应付方式经常被采用,低分则表示很少采用。

2.2.3数据处理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3.1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理工科大学生的人际敏感和偏执显著低于大学生综合样本(t=-2.00,p

t=9.23,t=3.33,t=11.67,t=7.50,p均

性别比较显示,男生的强迫、人际敏感、焦虑(t=2.274,t=2.545,t=2.040,p均

3.2理工科大学生应付方式的研究结果理工科大学生的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男生的自责、合理化显著高于女生(t=3.641,t=3.819,p均

3.3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的关系对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做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附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不成熟型和混合型应付方式: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心理健康各因子显著正相关(p均

为进一步探讨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应付方式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回归方程显著(F=106.967,p=0.000),自责、解决问题、幻想、合理化、求助进入回归方程,可以有效预测心理健康。回归方程为:心理健康=0.245×自责-0.143×解决问题+0.145×幻想+0.118×合理化-0.087×求助。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是自责,其次是解决问题。

4讨论

4.1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SCL-90是评价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显示,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太乐观。与全国大学生综合样本相比,理工科大学生的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症状更明显,人际敏感、偏执则较少。由于理工科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的熏陶,人格教育薄弱,面对心理压力无从排解,加上学习任务繁重而枯燥,造成了心理健康不良。但另一方面,专业学习培养了他们严密的理性思维能力,敏感、多疑不良心理较少产生。

性别比较显示,理工科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劣于女生。这和程益群等[4]对医学生的研究不同,但和欧阳辉等[5]对工科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类似。这和学校性质和性别比例有关。由于理工科院校的男女生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男生的苦闷和烦恼很难找到倾诉和安抚的对象,压力得不到释放,导致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年级比较显示,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大四学生差。这说明低年级学生面对大学生活的种种不适应,会给心理健康带来更多压力。

4.2理工科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分析研究显示,理工科大学生的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男生的自责、合理化显著高于女生,求助显著低于女生。这和性别角色的社会要求不无关系,社会文化赋予男生的角色要求是坚强、独立,而女生则是温柔、柔弱,这影响到他们对应付方式的选择。从年级比较可以看出,高年级学生的自责、退避较大一学生突出,这是由于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锐气逐渐消减,丧失了初次面对时的积极态度。

4.3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的关系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个体在压力情境下应付失败而导致的,所以心理健康和应付方式密切相关。本研究表明,不成熟型和混合型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各因子显著正相关,成熟型的应付方式与多个心理健康因子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成熟型的应付方式可以正向预测心理健康,不成熟型和混合型的应付方式则负向预测心理健康。如果在遭受失败时倾向于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会引起自尊的损害和对能力的无信心,而解决问题有助于缓解内心的紧张和压力,减少应激强度[6],所以自责和解决问题对心理健康预测作用最大。

总之,本研究证明,良好、成熟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7]。

5参考文献

[1]auerbachSm,GramlingSi.Stressmanagement:psychologicalfoundations(m).UpperSaddleRiver,nJ:JrenticeHall,1997:60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0-122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4]欧阳辉,马莹华.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青年探索,2001,5:7-9

[5]程益群,张志群,李茹.医学生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503-504

[6]吴小苹,陈雪玲.高职生应激源、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224-226

科学研究方式篇10

关键词:教学方式;生本教育;民办高校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谈话式、讲授式、实践活动式等)。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一直是许多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的焦点,作为民办院校的一名一线教师,我和我们的课题组历时1年时间对西安欧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的意义

首先,传统教育长期形成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互不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这一现状,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其次,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学习有自身的特点。(1)广博性。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普遍觉得知识浩瀚如海,他们渴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2)专精性。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社会活动,围绕着如何使大学生尽快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而进行。(3)自主性。大学生的学习虽然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但是不像中学生那样绝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大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这就决定了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计划能力。(4)创新性。创新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结论之外新观点的寻求和钻研。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具备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

最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贸业务能力与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在外贸公司、跨国公司及各类企业的相关部门,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业务管理、市场推广和营销策划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今后的工作环境除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二、生本教育的方法

鉴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弊端、大学生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具备较强的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我们提出了生本教育观。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好具体环节,把教转化为学,以学定教,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一)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此法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预学、尝试练习等途径,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内、外部联系产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地认识或疑惑,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达到对知识感悟深刻、易于内化、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如“国际商务英语口语”课的教学,在课前先给学生设置一些商务情景,学生在课下准备。在课堂上采取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通过学生讲解、角色表演、作业互改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口讲英语,提高英语会话水平[1]。为了避免学生准备不充分、课堂气氛不活跃,老师还可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例如,在《公司及产品介绍》一章中,教师先讲授一些常用句型、接待礼仪等理论,然后,通过幻灯片给出一条英语新闻———2008年欧盟对中国贸易出口配额增加,并补充过去欧盟对中国贸易出口政策。学生通读后,给出讨论话题,dothetradebetweeneuandchina’simport&exportcorporationshaveapros2perousfuture?(中国与欧盟外贸公司之间的贸易有好的前景吗?),用20min时间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老师讲授,结合课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至少一个理由。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各组中进行引导及答疑。最后每组找1~2位同学将各组观点陈述,教师对其发音、观点等给予纠正和点评。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给学生做出示范。这样,在课堂上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多,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其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尝试解决—师生合作—引导学生小结。又如“外贸单证”课的教学,教师利用外贸单证系统,给学生在课堂上布置作业,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制作单证的理论知识在模拟机上检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单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当场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真正掌握了外贸制单的技能,为成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教研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加强实践性教学,比如:在教授“报关实务”、“国际货运”课程时,授课教师与西安海关联系,安排学生去西安海关观摩,并邀请西安海关报关科科长就报关程序和海关法规等知识进行专题辅导。活动过后让学生对此次活动进行小结,并就学生认为的实践和理论脱节的部分进行讨论,以增学生生的操作能力。

(二)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方式,各组之间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个人解决;学生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教师起着启发、引导、帮助的作用,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思维互启,创新灵感增强。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自学得到的知识是无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时间。(2)指导学生学会学习。(3)组织课外学生学习互助组,如“一帮一”等。

三、结果分析

开展“生本教育下教学方式研究”1年余,体会如下:

(一)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实践表明:实施生本教育下的学生普遍要求老师继续举行生本教学,要求教师多布置任务。

(二)学生从苦学转变到乐学

传统的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睡觉也多。由于生本教育体现了为学生为本而设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学生在学习上自主,所以,他们学习的热情高、主动性强,创新意识强,维特别活跃,学习效率高。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他们欢迎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分组讨论在课堂上的使用。

(三)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

传统教育以教为主,强调学生接受知识,视学生为容器,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记忆,忽视创新。生本教育不是教师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运用源流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知识去探究、去品味、去熏陶、去感悟,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生本教育尊重了学生、尊重了学习天性,创设了自由空间,学生创新灵感较强、生命自身提升。

生本理念下的教育,回归了生命本体,把教育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尊重了学生的天性,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实践证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学生,普遍达到我要学的境界。生本教育树立了“谁的事,谁来做”理念,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理解知识层次深、感悟大,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从而培养了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