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艺术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33

教育的艺术性篇1

美的本质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它包含着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又不同于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体现出真善统一的特色,它具有人类社会性、客观实现性、形象直觉性、精神功利性、和谐自由性、新颖独特性等基本特征。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当前多元美术文化的提出极大的丰富了美术教育的内涵,美术教育从教材选编到创造性应用都为我们搭起了多彩的舞台。教学时我们应当把实现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当作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深化大纲精神,全面提高孩子的美术素质,促进个性的形成。所以,美术教育要兼顾孩子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正如常锐伦所说:“美术学科教育正是通过充满感情的艺术形象,从感性上打动学生,使其感之以美,动之以美,然后晓之以理,达到陶冶情操,使之心灵美好,行为高尚,身心得到协调健康发展。”

1尊重个性,发展个性

由于遗传、环境、感知经历及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在绘画方面的表现有共性,也更有个性。对此,有关专家曾将人们分为三类――“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这只是类别的大致的划分,具体对每个孩子而言,我认为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孩子因独特而美丽,对于孩子表现出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会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1)对视觉型学习者:由于他们大多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了,因而有些人会对其它活动不太感兴趣,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这个学习类型的人一定要注意的一个方面。这类学习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加强学习能力:

*用图片来学习

*涂鸦,画符号,突出色彩

*把艺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2)对听觉型学习者: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既开阔了自己的思路,又使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听觉型学习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加强学习能力:

*通过参与或者听音乐会来进行学习

*通过音乐来构想画面

*在电脑上谱曲

(3)对动觉型学习者:这类学生在学习时宜采用分散法进行学习。这样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习者不至于感到太疲劳,并可以逐渐地对不感兴趣的学科也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动觉学习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加强学习能力:

*运动来学习

*利用模型、机器、乐高技术和手工艺

*利用校外调查旅行

爱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无论学生将来从事美术专业,还是做其他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画画的时候告诉学生怎样多思考,怎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经验。多留意他的画面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并鼓励他保持和加强这种表达方式。不拿学生的画相互比较,以免和别人学。因人而异地发掘学生不同的艺术感觉,把它组织起来。经常暗示他“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所做的永远不会和其他人一样”。增强他的信念。久而久之,他就会成为有个性的人。

2开拓智力、激感

由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少人已经意识到对尚未出世的婴儿进行胎教,这表明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孩子们都具有超出家人对其所估计的巨大潜能。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如果能稍微提前,就可让他们释放出非同一般的能力,从而大大拓宽他们的思维的感知领域,而这种拓宽,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在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成为他们智慧潜能的启迪者,为孩子自由充分地表达心智提供“营养”,帮助引导他们发现自身蕴藏的潜能,提升自信、创造快乐,综合拓展智力,还应当及时引导孩子们富于情趣的思维活动和审美意向。

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是孩子在情感冲动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艺术的发展,从古至今,无论是具象艺术还是抽象绘画,所有优秀艺术作品都包含着浓烈的情感因素。显然,情感是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之间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同样,具有丰富的情感也是任何一位成功的艺术家重要素质。尽管孩子绘画训练并不是以造就艺术家为唯一目的,但既然进入绘画活动,就不可避免地要注重孩子的情感表达和培养。成长中的孩子在不断接受各种外部信息的同时,往往会激发其各种情感,并将其情感溶入自己的生活。在其从事绘画活动时,也自然而然地以将其情感表达在作品中。因此,孩子们即便是在胡乱地涂抹,也常常都是在倾诉其心声,与自己或假设中的对象对话的一种特有方式。对此应当加以鼓励,帮助他排除情感表达的障碍,并引导他们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引导审美、提高品味

时常有家长说他们的孩子在学画以后,眼光高了。这里所说的眼光,就是指审美品味。在街上,在商店,孩子们对服装、对日常用品,往往从美的角度加以评价,显然,绘画训练促成了他们对美的意识的感悟,他们开始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但是这些美只因那些具有审美趣味的人才存在。同样,也正是兼顾了审美趣味,我们的桌子、茶杯、窗帘、花衣、楼阁等等,让我们在使用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具有一定审美品味的孩子,通常能品尝到更多的幸福感,并将会拥有更丰富更充实的精神生活。美感具有多种性质,而绘画活动则是提高视觉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其结果使孩子们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然后发现的这些美又有增强其绘画作品的感染力。因而。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绘画艺术的审美品味,也要使他们的审美品味推向更为开阔更为广泛的领域。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可以通过一下途径:

(1)发挥美术欣赏课的作用。当学生误解美,甚至扭曲美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应该是在他的面前多放点美的东西,并教会他们如何去认识、欣赏美。这也是形成美的前提条件。开设的美术欣赏课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何去领会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呢?这正是我们教师努力去追求的任务,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感受、体验、分析、思考、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兴趣,陶冶高尚情操,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育,发挥出社会功能。

作品《蒙娜丽莎》,在电视广告中也上了镜头,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但在欣赏课时,几乎所有班的同学都停留在这样的描述上:表现的是个温和、安详、美丽的女性,她的气质很好,艺术家的绘画技能很高超,看上去很舒服……甚至有人对100名18岁的美术专业班的师范生进行调查,结果得到的表达顶多只是补了一点点:这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又叫《神秘的微笑》,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显然,对作品的主题、材料、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历史作用没有深入地挖掘,既然叫“神秘的微笑”,就应该思考神秘在哪里,她的笑代表了什么?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是难以解释,只要有一定的世界历史知识基础,就不难发现当时“神”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蒙娜丽莎》那双神的眸子和会心的微笑,显然是对神的挑战,是对人生的充分肯定,对人性的赞扬……如此反复提炼,使艺术品的价值显示出来。类似的优秀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在美术教育的舞台上,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这类资源,通过对艺术品的高层次欣赏,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都得到提高。这就是素质教育课程中美术欣赏课应该起到的作用。

(2)书法练习中修身养性。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审美意识的净化,审美意识的结晶。书法艺术,能给人以艺术美的薰陶,使人受到民族文化精神的感染,可以焕发精神,舒展郁结,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使精神生活也趋于充实和典雅。当书法与特定的文字内容、图画结合起来,常常给人以真善美的感受,使人的深层心理素质受到潜移默化。以上书法的精妙的作用,需要有毅力、需要有意识经过较长的过程去感悟,而这种过程,本身使人得到磨炼、提高。不可能每个习书者最终都能成为书法家,而在这个习书过程中,每人的收获都是难以估量的。

(3)注重校园、教室的环境布置。校园教室的美化是美术教育的外在条件之一,而其对美育潜移默化的效果又是显而易见的。不妨看看如何精心设计、布置教室的:在一侧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和一幅国画,而另一侧墙上,则依次整齐排列着班级集体及个人的荣誉、成果展示,而在后墙黑板两侧分别是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前后黑板上分别是醒目的校训与班训,在窗台上则是分散着的几盆花草――整个教室的布局自然、美观、实用、有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对美追求和创造美。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可以用“以有形促无形”来概括。美好环境,可以涤荡学生的心灵,也使他们更加懂得学习、生活,爱惜学习、生活。

(4)在春秋游的观赏中提高审美的眼光。旅游是美术教学的社会课堂,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去观赏美、捕捉美、带回美,实现这个意义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三步曲”――先准备,再捕捉,后巩固。所谓准备,那就是在出发前,了解清楚目的地的地理环境,了解清楚旅游过程的安排,目的是精心准备“节目”(比如游戏,野外写生、摄影等),到时见缝插针,利用好“自由”时间;所谓捕捉,就是在旅游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到学生当中,设计各种形式激发学生注意身边的美好事物(如画下美好的风景,摄下精彩的瞬间等);所谓巩固,就是回来之后的回味,在班级里展出获奖的画画、摄影等作品,展出比较好的旅游随笔,既可以让美得到再现,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进集体凝聚力。利用好春秋游机会,进一步提升到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美的追求,用大自然无限的美去薰陶学生的心灵,起到美好的教育作用。

4强化审美、激发创造

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西方现代绘画巨匠保罗克利说:“艺术并不是呈现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人类的历史正是不断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今天的世界。创造性思维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伟大区别。未来的社会同样需要不断创造才得以继续发展,而即将步入未来的孩子,无法回避创造的责任。所以要尽力引导孩子养成爱动脑筋、善于开拓的习惯。美国当代教育家维克罗恩菲尔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目标将已达成”。这段话可以看成是对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普遍意义的说明,同时也可以作为我们从事孩子美术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5丰富审美、培养爱心

孩子开始画画一般是选择与生活相关的事物,他们喜欢画他们所看到的、想到的以及最引起他们兴趣的,美术教育就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此加强引导。比如在外面画汽车站、理发店、公园、卖西瓜等等,在家里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等生活场面或情景,使他们通过绘画培养和加强自己的爱心,鼓励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关爱自然,让他们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审美兴趣和审美热情,从而建立起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和人生观。

6深化审美、开阔视野

除了要让孩子不断获得丰富的生活感受,也要开阔他们的艺术眼界,对此,不妨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1)时常给孩子们上一些欣赏课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欣赏课,可以让孩子们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会增强孩子的作画兴趣。但是欣赏课不宜太长,每次欣赏的作品也不宜太多,力求少而精,以便于孩子接受和消化。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激发兴趣,开启心灵的双重功能。

(2)范围内经常就一些孩子的一些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和评比。如在每节课中,抽十分钟时间进行这种活动。由于孩子们对自己同学的作品最有兴趣,往往容易发现彼此的优缺点,这就会引起他们热情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培养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并形成他们善于取长补短的良好习惯。

(3)在创作过程中,适当地停下来,进行一些阶段性欣赏。如拿一件未完成的作品,提出问题,让大家都考虑如何作下一步表现。这样做,往往会使孩子们都一齐开动脑筋,共同切磋,进入互换角色的趣味性创造。对此,他们不仅产生热情,而且会有一种新鲜感。

教育的艺术性篇2

【关键词】艺术艺术教育艺术实践审美观念

艺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进入一种超越人我之见、超越功名利害生死的境界,获得终极幸福。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其作用在陶养人的感情,使人的情感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给人的高尚行为以推动力。艺术教育对人能发生作用在于美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艺术教育还能够弥补科学的概念性、抽象性、机械性,使人生丰富而有意义。艺术教育具有自由性、进步性、普及性,能给人的情感以抚慰,使人的心灵纯洁高尚,给人类以温情的精神家园。艺术教育对非专业学生在品德、审美、思维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艺术素质培养在非艺术类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校需要艺术教育,非艺术类学院更需要加强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思维能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1.对品德的培养

首先艺术素质教育与“德”有紧密联系。艺术素质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其内容是广泛而富有联系的,如果仅仅将艺术素质教育归结为吹拉弹唱、舞文弄墨等技巧性的训练,显然达不到正确理解艺术的目的;应该从文化现象或者说人文素质的高度来整体认识艺术,才是对艺术素质教育的全面认识。

艺术教育从形式上不能仅限于一些技巧性的训练,而且从内容上看也不只单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狭窄的门类。作为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众,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感、艺术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的风尚、习俗、气质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而产生的艺术也必将表现出各自的特质。但作为艺术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将其纳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不仅使艺术教育更为宽泛.同时对真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民族文化,树立民族形象以及培养爱家乡、爱本土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艺术教育的实施、传授及提高方面也有便利的条件。

2.对审美观念的培养

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雕塑、建筑、陶艺等艺术学科,各艺术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艺术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管是哪一种艺术,它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人类对世界、对现实、对生活的一种情感反映。对现实生活感受越深,艺术情感的表现就越深刻、越真实,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经过对生活深刻实践才完成,这样的艺术作品,对人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作用就越大。在艺术类型中,最主要的、人类感觉最敏锐的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艺术作品影响人、感染人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受教育者认识美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审美过程中完成的教育。正是因为艺术本身是美的铸造,它感染人,作用于人类的审美,靠的就是它自身美的魅力。艺术教育就是提高人的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3.对思维的培养

艺术素质的教育除了审美功能作用外,对形象性思维的培养是另一主要功能。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的左右脑有着不同的分工,左脑以语言、计算、逻辑等功能为主,右脑以记忆、形象、情感等功能为主,左右脑既分工不同,又互相调节,互相辅助,偏重任何一方,智力的发展会受到限制,只有全面平衡的发展,才能达到增进智商的目的。

艺术创作是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艺术家通过非具象的手段表现他的内心世界。由于是非具象性的艺术,因此,他的创作必须以想象力为心理基础,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充分发挥,塑造出丰富的艺术形象,而作为艺术的受教育者,通过不断地对感知力的培养,对艺术欣赏的二度创作,也变得更加丰富,这个由感官刺激到受理智支配的过程,是受艺术情感激发的过程,是艺术不断给大脑思维提供丰富给养的过程。

4.艺术教育具有强大的实践性

艺术教育还具有强大的实践性,使学生不再是"书本到文章"的学习模式,而是鼓励每一位学生"创意付诸实践,实践获得创新"。想学舞蹈就必须自己运用四肢跟头脑,想学绘画就必须拿起画笔实实在在地在纸上勾勒;想学雕塑就必须拿起刻刀雕凿石头;想学乐器就必须动手动口驾驭音符......任何一门艺术的掌握都离不开亲身的实践。没有实践艺术教育也很难在大学生中起到提高艺术修,没有实践学生也体会不带艺术带来的快乐!

二、提高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修养

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对生活品味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具有艺术感的不同造型,充斥在人们的视野中,艺术已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且不可或缺。

作为当代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怎样才能让自己在专业以外的专业水准有更高层次的提高为将来的就业作准备,作为教师的我给学生一个建议: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加强专业以外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不断加强自身思想、知识、情感、艺术等各方面的修养,进而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1.提高艺术修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同人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心理状态、道德观、艺术趣味、审美能力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欣赏者就不可能领会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不可能接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扩大自己的欣赏视野

要想欣赏音乐,需要有会听音乐的耳朵;要想判别形态的美,就需要有锐利敏感的眼睛;要想接触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就需要阅读他们、欣赏他们,借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美趣味,加强审美感受,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3.要提高鉴赏能力,正确引导自身的审美趣味

在学习中有必要向那些具有某种专长的人在欣

赏方面以指导、帮助。往往专家的意见可以影响、甚至改变自身的兴趣和观点。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艺术修养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是能享用一生的财富,然而每个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艺术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多读书、多实践、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锻炼对生活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精湛的表现技巧,提高艺术修为。

三、结语

艺术素质教育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纯洁心灵塑造,是美的集中体现。事实上,素质的提高,不单是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标准个人意识、道德修养等的提高;素质的提高,也能使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不论是出于什么状态的学生更应该尽可能地接受人文教育,找回丢掉的另一半,走出或超越自己狭窄的专业范围。它将成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倍受重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有益的探索当中,寻找自我,表达自我。这种多元综合性是艺术教育所独有的,它将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左义林.论艺术教育的延伸性.甘肃高师学报.2003,1.

教育的艺术性篇3

关键词:通识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审美体验

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把通识教育和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的帕卡德教授,他认为大学应该给青年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将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其后美国的哈钦斯的通识教育理念奠定了现代通识教育基础。艺术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和西方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艺术教育的问题。在西方国家,艺术教育的国家标准是“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越要强调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和综合性。

一、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启迪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艺术教育能引导一个人自觉地完善道德、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并能最大程度地发展创造力。从狭义的概念来说,艺术教育主要是艺术知识、艺术技巧、艺术鉴赏与创作的教育。通识教育的对应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单纯的专业教育把人的知识和能力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导致人的片面发展。通识教育针对专业教育的弊端尤其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而强调广博性、共同性,重在培养受教育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学者巴赞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艺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豪瑟尔与另一位著名艺术家贡布里希不约而同地认为:“伟大的艺术对生活所做的解释,竟然能使我们更为成功地应对混乱的事态,能让我们从生活中汲取一种更令人信服的现实意义。”①技术时代的后果就是:生活世界的文化贫困化和自由丧失。在这种状态下,如何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即注重潜能的开发、人性的丰满、人格的完善与人生意义的充盈,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时代,艺术教育可以让人重温人类的可能性与成就,让人重新确立自信与希望。

中国近代大教育家蔡元培认为:艺术是使一个民族素质得以提高和振兴的关键。爱因斯坦指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②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载体,所以在通识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艺术教育的首要价值是培养人的情感

艺术作品是自我价值观的主观反映,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而艺术情感又是自然情感的提升与超越。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席勒指出,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在于培养感情和精神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和谐,使审美教育具有独立的地位,这种认识强调了审美教育的核心就是艺术教育。

艺术是最接近生活的,读懂艺术就懂得生活,艺术的秘密也是生活的秘密。在生活中的情感真挚诚恳,人们的人格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才会有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嵇康这样中国艺术史上一流的艺术家。达·芬奇是一位具有丰富情感的举世瞩目的艺术家,除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之外,在科学上也有着巨大的贡献。他的成功告诉人们,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一种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去洞察人生及人的行为模式,用这种艺术的眼光去观照人生,才能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真正体味生命所赋予人生的特殊含义。

三、艺术教育强调人生教育

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对待世界与人生的态度以及人格的力量是其人生实践中凝聚的精神实体。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命是短促的,只有美德能将它流传到遥远的后世。所以,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决定了他的一生是否会有大的发展,正所谓“人品即画品”。19世纪后期英国艺术和美学的代表人物罗斯金,在他的著作《现代画家》中,评价了威尼斯的艺术与其道德倾向的关系。他认为艺术能够帮助道德改变人,通过想象形成同情心,从而改善道德。所以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优秀、高雅的艺术作品有利于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

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和艺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儒家注重的理性精神,以道德节制欲望,以理智统帅情感。受这一基本观点的影响,中国的艺术和审美也高扬理性精神,很少单纯地追求享乐或纵欲。儒家非常强调艺术的文化意义。在儒家看来,人性以及人的一切后天的品质、行为,都是通过文化培养得来的,而艺术的欣赏、熏染则是文化培养最普遍、最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孔子把人的道德修养的完成放在“乐”即“成于乐”,典型地说明了艺术审美是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艺术。儒家推崇独立的人格和阳刚之美,一贯强调人格独立。《论语·子罕》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浩然正气对中华民族的人生态度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儒家精神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即真、善、美,这才是完满的人生。

总之,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艺术教育犹如一种净化剂和催化剂,它可以促进人的性格的全面发展,使人变得更加高尚。针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际现状,必须规范通识课程教育体系,加大艺术教育课程的普及力度,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最后要强调的是,艺术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人性的完善。

注释:

①arnoldhauser.philosophyofarthistory[m].newyork:alfreda.knopf,1959:5.

②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3.

参考文献:

[1]聂振斌.儒学与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教育的艺术性篇4

关键词:高校教育;艺术教育;美育;教学措施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改变,科学技术发展飞快,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已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转变教育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当今大部分的普通高等院校往往忽视音乐艺术教育,没有很好的贯彻党的教育宗旨———即“有效的促进国民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音乐艺术教育在音乐院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在普通的高等院校中,音乐艺术教育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在提倡综合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除了能够帮助学生修身养性,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之外,同时对青少年的其他方面也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美育的出现既拓展了现有的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又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人在良性环境中全面成长。因此,笔者认为必须让人们意识到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转变观念,加大推进力度,使高校教育事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素质教育是指:以社会发展为需求,科学的安排教学课程与内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美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艺术教育则是将美育观念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的学科之一。就当前的高校教育现状而言,教师数量总体不足、教师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这些问题都极大的限制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此外,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对音乐艺术教育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家长都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走音乐艺术这条路,音乐艺术只是课外学习的音乐爱好,以至于只重视学习,而忽视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培养。这些问题都加大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难度。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加大,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特别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推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当前需要加速我国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美育的普及力度,建立一个系统的科学的音乐艺术教育体系。

三、发展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一)开设相关音乐艺术类课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这为美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音乐艺术教育一方面能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能够为国家输送专业的音乐人才,积极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向前发展。随着教育部门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各大普通高等院校根据现状,加大开设音乐艺术类课程的幅度,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教育目标。例如:开设音乐欣赏选修课程,音乐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很多学生喜欢听音乐,但又苦恼于叫不上名字,只能干着急。看到美的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喜欢但又不知道其中的含义,导致于离音乐越走越远。开设音乐欣赏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听觉上视觉上得到享受,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音乐文化、音乐知识,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的音乐修养,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开设合唱排练选修课程,现在高校每年都会举行全校的合唱比赛,这最苦的就是学生和老师了,学生对音高的概念参差不齐,对自己的音域没有概念,所以老师常常不知该如何分声部,手忙脚乱。这样在排练的前期过程中,分声部就是很大一个工程,等再到后期的排练,加熟悉、背谱,学生和老师已经筋疲力尽,比赛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所以在平时的课程中开设合唱排练课程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教学生练声、模唱,使学生对音高有概念,知道自己所能驾驭的音域宽度,分清楚自己所在的声部,在合唱课程中学唱多个作品,加强学生之间声部的合作,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有助于老师能很好的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升演唱空间。在今后的合唱比赛中也能得心应手,准备充分。这样有步骤有目的的实施美育教育,才能响应国家政策,将教育改革落到实处。

(二)加强各类艺术实践活动

音乐艺术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在实行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将理论知识有机的与实践相结合是最为重要的,因此除了课堂实践之外,课外实践也不容忽视。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例如开设各种类型的艺术讲座,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音乐。其次可以建立大学生艺术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文娱演出,现在高校的各类文娱演出都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像健美操、歌伴舞等,现在很多这类演出已经不再是舞蹈音乐主修的天下了。很多热爱舞蹈热爱音乐的学生也会参与进来,加入健美操社团,帮助学生肢体语言得到锻炼提升,跟随音乐的节奏把握音乐的动感,使音乐与肢体结合的完美,既帮助学生得到了身体锻炼,又提升了学生的乐感节奏,使学生走上舞台,得到展示的机会。通俗歌曲唱得好的或是喜欢摇滚音乐的同学可以加入电声乐队社团或流行音乐社团,学生可以加入社团学习到电声乐队里的吉他、电贝司、电子合成器、架子鼓等乐器,电声乐队给人感觉是磁性的音乐,学生在感觉到压抑的时候,电声音乐可以帮助学生陶醉自我,释放天性。我们所知道的超级女声出来的张靓颖就并非是音乐专业科班出生,她毕业于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一切都源于热爱音乐,热爱歌唱,所以走上音乐这条道路,音乐无界限,这是公认的事实。加入大学生艺术社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艺术实践还应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设施,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创建健康的良性的校园环境。

(三)完善音乐艺术教育体系

第一,音乐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科学化的、人文化的,从启蒙教育到大学教育阶段都不可忽视音乐艺术教育。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开设与之相适应的艺术鉴赏类、音乐赏析类的课程,帮助他们塑造科学的、积极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第二,转变教育观念,要改变音乐艺术教育当前的现状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出发。根据学生的水平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与吸收所学知识,使课堂教学能够到达预期的效果。第三,音乐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应该注重多数人的培养,使其变成普及教育,而不是面向特类群体的精英式教育。因此,在招生方面可以适当的放宽条件,或是加大音乐教育的普及力度,使音乐艺术教育变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摇篮。第四,推进音乐艺术课程的改革,发展音乐艺术教育的关键在于推进课程的改革,同时加强学科建设。近些年来,通过我国教育部和专家们的努力,音乐艺术类课程的教材质量不断提高,对现有的教材进行补充和修订,并将学科相通之处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接触各类音乐艺术,为其提供多元化的艺术知识。第五,转变教学方法,我国传统的授课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仅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力,而且课堂氛围过于严肃,这些因素使得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所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倡引导式教学,力求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理解音乐、学习音乐,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第六,高校各分院开设一个音乐教室,放置一架钢琴,用于学生排练,学习音乐课程。这样便于学生与老师,无论在教学还是在排练中减免了空间的局限性。第七,还要加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管理与研究,使其逐渐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总之我们应利用现有的资源大幅度提高我国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四、结语

社会发展至今,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人才,笔者认为,只有彻底的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创造一个良好发展环境,音乐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中才能获得应有的重视。大学不仅是授业解惑之地,更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全方位进行塑造的地方。优秀的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无论是行为举止、思维方式、专业技能,还是艺术修养,都应在培养范围之列,这样的人才才符合21世纪发展需求,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并且坚持下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廖乃雄.关于音乐教育观念革新的断想[J].中国音乐教育,1993,(05).

[2]李良炎.论美育中艺术教育的地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04).

[3]曾繁仁.我国新时期审美教育的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3,(01).

[4]李范.美育的现代使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戴汝潜.素质教育课程简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陆俊超.加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思路及对策[J].学理论,2009,(16):212-213.

教育的艺术性篇5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艺术理论、鉴赏艺术作品、参加实践活动等,树立正确向上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美感观念以及创新精神。总之,在大学阶段接受艺术教育十分有利于提高受教育人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艺术教育一般分为专业艺术教育和国民艺术教育两种类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大学专业艺术教育得以全面发展,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已经设立了不少培育相关艺术专业人才的院系和教学教育机构;完整的学科构架、专业的师资队伍已经初具规模,这一切就对各艺术门类的独立形成、发展以及专业性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相较之下,国民艺术教育作为以美术、书法和音乐为主要教学手段和内容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大学生接近美的基本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艺术知识水平的提高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目前在大学教育中的发展相对滞后。

二、国民性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大学教育中强调国民性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就是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让全体受教育者获得艺术的熏陶和文化的洗礼,使得心灵更美好健康,感情更加丰富充实。

1、普及性

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着重强调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普及性的艺术教育,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关于美的理论知识并掌握艺术的创造、欣赏的基本要求,从这种程度上来说,国民性艺术教育就是一种极具普及性和普及要求的教育模式。

2、综合性

众所周知,艺术的学科的分类很多,而且每一门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在具体的学科下又包括相对独立的课程。大学阶段是专业人才培育的阶段,大学生除了自己的专业课学习任务之外,除非个别有某种艺术特长的之外,大部分学生无法也不可能深入相对独立的艺术学科的门类之中去。因此,国民性艺术教育的综合性是大学艺术教育所需要强调的特性之一。在进行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过程中,对艺术门类、艺术知识的综合性认识、了解和学习,在微观上了解和掌握艺术的技能、技巧和基本特征,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艺术的特征与规律,从而具备对美的欣赏能力。

3、艺术性

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艺术理论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使之转移到自身人格的优化上来。其本质在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所以,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必须强调其艺术性,这是相对于其他非艺术专业来说的理性认知。

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加强国民性艺术教育力度的建议

要改变艺术教育的现状,使国民性艺术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就应当统筹兼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方面的突出矛盾、使国民性艺术教育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充分利用民族艺术形式的优厚资源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我们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根基,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要发展国民性艺术教育,就应该鼓励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资源,如民间相声、坊间戏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精品补充到教材中去,并鼓励课堂上的学生走出校园开阔学习视野,不断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达到真正实现艺术的实用性的目的。从无限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可能性中创造灵感。

2、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提倡国民性艺术教育

艺术的表现形式产生于劳动,艺术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其成果也必将服务于大众。通过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国民性艺术教育环境,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和谐化的必然需求。例如,城市中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基础文化设施,都可以作为艺术教育的场所和教材。在网络上,各类网站更是要注意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精心策划选题和传播网络资讯,编纂、出版并推荐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强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文化艺术读物。总之,要积极传播先进文化艺术、倡导文明的健康的艺术观念。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文化气氛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民性艺术素质,必须注重大学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受教育群体是文化层次高,知识丰富的青年大学生。这就决定了生活在大学校园的他们,对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有一定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校园艺术节、成立艺术社团以及组织学生欣赏艺术演出等形式达到这个目的。

教育的艺术性篇6

论文摘要:的核心问题不是简单地增加一点艺术修养的问题,而是艺术观教育的问题。目前,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艺术观念的混乱达到了惊人的地步。艺术在西方某些现代主义者或后现代主义者那里,成为与真善美相敌对的东西。如果艺术教育背弃了人类追求真善美想统一的伟大审美理想,如果艺术创作只是个人游戏不再提供普遍的审美价值,那么,艺术教育就很可能走向自设目的的反面。艺术教育在艺术观的教育中心上,应当通过历史意识、自审意识、超越意识培育而获得。

艺术教育的问题,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大家几乎有一种一致的看法:离开艺术教育就无法谈素质教育。离开艺术教育,人的丰富的想象力从何而来?人的敏锐感受力如何培养?人生的境界如何塑造?即使是在工科高等院校中,人们为了不使自己学校中的学生变成“技术产品”,也在试图通过艺术的学习,培育他们对于美的热爱、美的追求和信仰。那么艺术教育的裨是什么呢?毫无疑问,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但是,艺术教育就是学学五线谱、听几首名曲、欣赏几幅画、观摩几种名剧吗?即使是那引进学艺术的同学,熟悉了艺术史,也常常陷人迷茫。尤其是当代西方艺术史,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颠倒了美与丑的关系,拒绝在艺术中沟通真和善,让艺术成为一种“快餐式”的精神消费……等等,“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怎样的艺术才有现代性?”这些问题,不仅困惑着一般的艺术欣赏者,也同时困扰着艺术类的学生和艺术工作者、甚至当代艺术家。

这就是艺术观教育的问题。艺术观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因为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增加一些趣闻逸事的了解,艺术教育不是学会画两笔画,不是懂得五线谱……艺术教育的任务比此更深人和很难,那就是提高到精神境界培育高度,塑造大学生追求美的心灵。

什么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呢?艺术的现代性是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吗?艺术观在当代的混乱是空前的。有些艺术家将真与善从艺术中抽走,使艺术成为纯粹形式美的对象或形式的游戏,这样虽然也有美的存在,却没有美的意识的传达;有些艺术家更是站在挑战人类一切传统价值的立场上,肆无忌惮地将艺术变成丑恶的表演;有些艺术家将自己前卫化,将艺术创作变成宣泄个人情绪的产物,艺术失去了沟通人类情感和心灵的作用。这种局面的出现严重干扰了艺术教育的顺利进行,甚至以此为范例的艺术教育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宗旨。因此,先于艺术教育的问题是艺术观的教育问题。

一、艺术观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的艺术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艺术观变革。人们对于美的信仰让位于小丑,对于丑的表现逐渐成为艺术的主要对象。有必要指出的是,十九世纪的艺术家对丑——人性之丑、之丑、生活之丑的表现是有区别的。巴尔扎克等对于丑的表现是建立在美的信仰基础上的,将丑看成是特殊社会形态下的特殊产物。《高老关》就是如此,高老关的几个女儿丑陋不堪,毫无传统品质,这在巴尔扎克看来,是法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的产物。这和后来波德莱尔的观点是不同的,和后来的现代主义艺术家也是不同的。现代艺术家认为丑是世界的本质,也是人生的本质,它与生俱来,有始无终。将丑本体化、终极化,产生了像萨特《恶心》那样的创作,主人公对于世界的绝望来自于莫名其妙的恶心体验,由于他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自我意志的障碍,所以恶心也就与生相伴始终。像萨特这样的现代主义者,将世界进行道德的负面评价,其本体论色彩使其作品更有揭露的力量,同时也带来了丑的信仰。

为什么世界的面目如此愚蠢,用萨特的话来说,世界带有愚蠢性。原因在于世界是非理性的,当人用理性去对待它的时候,人类就会受到惩罚。萨特的小说《墙》就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当地下抵抗组织战士试图戏弄一下侵略者的时候,他随意的编造竟确实为敌人提供了抓捕自己同志的线索,使得自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世界让人痛不欲生,无所适从,来自于世界本质与人的敌对。我们知道,如何理解世界的问题,是艺术观念的基础。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卢卡奇曾经和布罗赫、而莱希特之间爆发过一次关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论争。我认为,这次论争的实质不在于要不要表现主义或现代派的问题,不在于重新找回古典现实主义的问题,而在于卢卡奇对于传统现实主义所坚守的理性主义的立场的捍卫,至今仍具有相当深刻的意义。如果不承认艺术作为人的精神活动可以观照到世界与生活本质,那么艺术就可以放弃探索人生真理的使命,艺术就可以成为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

这样一种非理性主义和意志论的世界观在现代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那里,是一种普遍存在。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梦境成为艺术对象,梦境的虚幻性表征着人生的不可理喻。生活和世界被他们意志化和表象化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迷幻的体验代替了思想的传达和意义的领悟。在他们的戏剧作品中,无意义的对话、散漫的剧情成为人生虚无和无意义的象征与隐喻。正像桑塔耶拿所说的那样,“我有一个本能的感觉,觉得生活是一场梦。景象随时都可以完全消失或完全改变”。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一个振振有辞的理由拒绝理性主我,那就是将艺术限制在理性主义的视野里,必然带来艺术的因循守旧和停滞不前,将艺术归宗于美的信仰必然带来艺术的古典化,进而不能传达当代的人生体验。我们有两点理由反驳这种看法,一,艺术与理性的结合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伟大艺术家,他们无不是创新的楷模,他们总是在对世界、人生有所新发现的同时传达了对于人生的体验,或者更新了艺术传达的经验。不管是西方艺术史还是中国艺术史,都反复地讲述着这样一个事实。达·芬奇是科学的信徒,这不妨碍他同时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卢梭是个探索社会趔的启蒙学者,这也不妨碍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对于人生和世界趔的探索,往往不是限制了艺术,而是使艺术获得了真的支撑。诚如卡西尔所说的那样:“审美经验则是无可比拟地丰富。他孕育着普通感觉经验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无限的可能性。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这些可能性成了现实性:它们被显露出来并且有了明确的形态。展示事物各个方面的这种不可穷尽性就是艺术的最大特权之一和最强魅力之一。”马克思也说过:“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全身心发出微笑。”人们说美离不开真,除了艺术需要艺术家的真诚外,主要指的就是艺术家同时还是趔的信仰者、追求者和表达者。真和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恒的目标和不可穷尽的过程,所以归宗于真的旗帜下的艺术也可能因此失去开放性和发展性。二,艺术与美的结合,不是美为艺术设置了种种教条,甚至是不能表现丑的清规戒很,而是艺术家应当将美作为一种信仰渗透于作品的因此中、关系中,使之成为一种形而上的境界,影响读者和观众。对于艺术审美性的要求,不等于悦耳悦目,同时还包括着认知满足和境界提升。

[1]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观对于我国艺术家和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综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有些人认为他们是最先进艺术的代表,是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有些人认为要与世界艺术接轨,就是要引进西方现代艺术。关于艺术现代性的问题,我认为,不简单地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在艺术的观上,也不应该有生物学上的进化论思想。起控就越先进的思想,是不符合艺术发展的实际的。越前卫越现代的思想,也是一种虚张声势的聒噪。古希腊的艺术高峰,中国唐代诗歌的伟大艺术成就以及古典《红楼梦》所标志的艺术高度,对于后的艺术家而言,是永远学习的艺术典范如果创作还不能像古典艺术那样,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达到完美的融合,达到意义领恬与美的感受的统一,那么,我们就必须指出他们的不足。艺术的现代性的中心概念应该是它在什么意义上、什么层次上超越了传统艺术,成为满足当代人精神需要的食粮,并成为又一个高不可及的艺术范本和永恒魅力的艺术典范。、二,在接受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过程中,一些人也接受了命运无常、人生痛苦、世界荒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世界意志化进而又非理性化,将人性丑陋化进而永恒化,必然带来颓废而消极的人生态度。像这样的艺术,应当说是不符合我们的艺术教育的目的的。三,由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不相信理性和崇高,所以他们认为所有的英雄都是编造的。既然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崇高和英雄,那么对于物质利益和本能欲望的蛰伏、顺从、崇拜就无可避免了。现代主义者看到的是人性的自我分裂,而后现代主义者看到的是这种分裂在肉欲和身体上的重新统一。后现代主义者嘲笑一般读者对于他们作品“诲淫诲盗”的指责是一种浅薄,而他们在人的身体上、肉欲上也没有新的大陆发现,这样的艺术又何尝不是一种浅薄。

二“私人化”创作所带来的艺术作品普遍价值的丧失

现代主义给人们带来的一个重要的影响是,追求艺术的普遍价值是一种虚伪的幻想。尼采曾说,“我们和所有柏拉图学派和莱布尼茨学派在思想方式上最大的不同点是:我们不相信有所谓永恒的概念,永恒的价值,永恒的型式,永恒的灵魂。”

在对于艺术现代性的理解中,有一种关于艺术的虚假理解,就是在所谓的多元化时代里,人人都是艺术法则的制定者,艺术的标准业已丧失,所谓“趣味无争辩”。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视野里,不仅世界失去可以理解的统一的基础,而且艺术也丧失了普遍的意义。在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那里,他不仅认为现代知识失去了统一性,而且还认为应该反对关于世界内部具有内在普遍联系的观点,世界是破碎的,零散的,任何整体性的描绘都是一种欺骗。在这种艺术的下,艺术就变成了纯粹的个人行为。只要行为者抒写了的个人“性灵”,就是艺术。个人主义在艺术上的恶性发展,就是将艺术创作看作是纯粹的主观精神活动。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杜桑将“现成品”通过自己的观念命名,似乎小便池就成了艺术品——泉。他写道:“‘现代画家’发现,如果追随……透视法则,他们就必须描绘那无法证明存在。于是他们对那些过去假定的视觉事实进行变革,以便揭示视觉领域同时是被遮蔽和无法瞥见的,这些视觉领域不仅和眼睛有关,而且和精神有关。”艺术活动向来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同时是包含着技巧运用的实践活动,现代主义者将艺术活动纯粹精神化、主观化、观念化,带来了艺术的深刻危机。在我国,文学上有“个人化”,绘画艺术变成了艺术家的自言自语,艺术变成了自然发声……。这种局面下,在艺术上貌似越来越“民主”了,可是艺术的共鸣效果却没有了。

每一个人都有权力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生命的体验,但是任何一个人又没有权力强迫别人承认他的“艺术”是艺术。人们认为什么是艺术,来自于他们对于人类历史传统的理解,来自于他们由认识艺术作品而形成的一种抽象,来自于这样的作品能不能传达他们的愿望、信仰和生活体验。在现实中,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人们去参观一个画展,看作者在“序”或“前言”中连篇累牍地宣扬自己的艺术主张,可是观众在作品中无论如何看不到这些内容。作者的不诚实宣言往往令观众一头雾水,画作本身更是难以接通传统和现代,失去了可供理解的审美经验基础。

艺术的晦涩不等于现代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晦涩来自于:一,不研究表现主观心灵的客观对应物,对“外师造化”表现出惊人的蔑视,由于在艺术中形不成体现心灵的完美意象,从而使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活动脱离了与客观世界的对应性,脱离了可供理解的经验基础。二,直接将心灵活动、生命活动看成是不可理解的,作为心灵的直接文本,艺术作品也成为分裂的心灵碎片。三,将艺术活动从艺术传统中脱离出来,将艺术创作从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使艺术的假定性变顾了随意性。

[2]

那么,普遍的价值的来源是什么呢?英者梅内尔认为,“审美判断与幸福和满足的经验有关。”所以,他在《审美价值的本性》中重点讨论了美与善的关系问题。l8世纪英国批评家约翰逊说:“一个作家的职责历来是使世界就得更美好,而公正则是一种不依附于时间与地点的美德。”我们记得,早在中国的二、三十年代,鲁迅就曾和纯派进行过论争,艺术不应该成为帮闲的消遣品,而应该有疥于人生,有益于的进步。当瞿秋白主张与革命相结合的时候,鲁迅也看到,文学艺术关注社会的基本矛盾条件下的普通人生,就不能不和时代的有关——或直接或间接,就不能不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在当代西方社会中,人们生活“社会性”日益丧失,人被分割在各自的“岗位”和“领地”上,本来这种情况更需要通过艺术来沟通情感,但是,艺术的这种超越性滑表现出来,反而变成了一种被决定的产物,变成个人孤芳自赏的产物。于是,艺术再也无关乎社会进步、历史进展、共同利益、人类幸福。这些协利性的善在现代艺术中的丧失,导致了艺术审美价值的严重缺失。

艺术家对于自我世界的孜孜以求,导致了对于公众目光的冷漠。而艺术对于生活中普遍矛盾的回避,又导致艺术轰动效应的丧失。这是马克思在给拉萨尔信中所反对过的“恶劣的个性化”。

三、在清醒的历史意识、自审意识、超越意识中确产科学的现代艺术观

那么,科学的、现代的艺术观是从何而来的呢?

第一,从清醒的历史意识中而来。历史意识的淡薄是当前艺术观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人们往往对一种艺术现象、艺术思潮的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原因、思潮不甚了了,就急于对它下评语,甚至人云亦云、追风跟班。在艺术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识别历史真假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看到,哪些艺术怎样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哪些只是作为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少走弯路的前车之鉴,哪些只是一些历史存在,哪些是彪炳史册煌煌巨著。学习艺术不能不学习艺术史,学习艺术史不单单是为了了解作品是如何产生的,而且还要从中艺术的创作规律,形成成熟而深刻的艺术观。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曾为人类留下过伟大的艺术,同时也有众多的艺术泡沫相伴随。何谓艺术精品,何谓艺术泡沫?这个问题通过历史是不难回答的。但是,对那些经常区分不清历史真假的人却很难。人类的历史也不是一场虚无的做戏,人们根本不可能凭借一种态度就能抹杀它、拆毁它。“国一被暗害于主显节之夜,客人们因此可以不必再争吵了,每个人者将是国王——因为它归根结底仅仅是一个在玩笑中被授予的王位。”如果历史上的那些典范、精品、杰作等真的在后现代主义的戏谑中消失了,伟大的艺术家真正地被后现代主义者谋杀了,那么,学习历史才成为多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第二,从严肃的自审意识中来。陷于一隅,孤芳自赏,拒绝他人,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是艺术家还是艺术鉴赏者,越来越像自封为王、不可一世的部落“酋长”,似乎只愿意在狭小的领地中称尊称大,这就严重地阴碍了个人进步、积极的艺术观的形成。现代艺术家自我否定的勇气越来越小,过多的是自辩护,更不愿意接受批评。没有自我否定是不会有巨大的进步的。艺术家有时候津津乐道于自己的一点小发现,而不不愿意将它放在一个更广大的范围中进行审视,于是盲目的乐观建立在了虚妄的基础上。影响所及,就形成了一种可怕的艺术观,以一种偏执反对另个一种偏执,或者用个人偏狭的爱好反对其他的艺术爱好。拿凡高来反对达芬奇是幼稚的,拿鲁迅来反对金庸也是没有理由的。我们在自己的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有自己的艺术偏好,这些艺术偏好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有关,也可能与自己的特殊的审美心境有关,此一时,彼一时,今天我们难以接受金庸,不等于明天我们不需要金庸。“犹如鱼儿不知道它游于水中一样,一个阶段最大的特征,在一个阶段最无所不在的东西,在那个阶段本身是不知晓的,只有到了一个阶段结束时,它才显露出来。一个阶段的芳香,只能在随后的阶段才能被闻到。突破自我狭隘经验的局限,突破时尚、扭转的迷幻,形成深邃的目光,建立开入的胸怀,将自我通过不断的肯定与否定的结合,走出自我,又回归自我。

教育的艺术性篇7

以诉诸人的视觉为主要特征的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认知、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发展至当下,视觉图像的意义与功能得到凸显。随着图像社会或视觉文化的日益发展,视觉艺术已经成为当今一种主导性的、全覆盖幽的文化景观。现代实验心理学证明,人们在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绝大多数来源于视觉图像:实验心理学家特瑞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由此可见,人类感知世界的首要方式是视觉反馈。人们在面对图像时,并不是对图像的机械复制,而是在把握其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这个认识、把握的过程,包括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等一系列相关的生理、心理活动。人们将视觉艺术创作过程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概括为视觉艺术智性模式,即透过视觉图像的形式、色彩、空间、光线、秩序、平衡及其表现、运动、张力、发展来整体把握图像。视觉艺术是人类最原初经验的符号化,与其他语言、文字等符号形式一样,是人们认知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基于对视觉艺术智性模式构架和迸发机制的研究,从智性模式的多层次内在结构、多维语义、由单义到多义解读的跃迁等特征与价值人手,在艺术教育视野下探讨视觉艺术智性模式对于实现跨学科艺术教育发展的价值,促使艺术教育成为人们认知方式多元化复兴的途径之一,为艺术教育评价标准的重构带来契机,并遵照智性模型结构,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实践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视觉艺术智性思维模式塑造机制

我们可将视觉图像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解构为三个由此及彼的过程——视觉表象、视觉处理和视觉思维,从而形成一个集感性、知性、智性于一体的立体多维思维结构(图1)。在这三个过程的反复循环中,不断促进具有智性特点的视觉思维模式发展趋于成熟,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

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的开端是视觉。视觉作为反映外界物象的一种方式,不仅依靠视感觉获取视觉表象,还通过神经中枢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活动,把分散的刺激加以组织,构成具有一定模式的整体,并与大脑存储的相关经验和本能性特征相联系,从而产生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果(如艺术作品中形式的秩序感、节奏感,合理的色彩关系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接收到视觉刺激后,会产生愉悦感。视觉系统在帮助我们获得信息的同时,也协助我们处理分析信息。艺术家就是依靠视觉系统,在对客体实在进行感性的辨识和认知的同时,加以知幽的处理、分析和存储的。

在视觉系统基础上形成的视觉表象,进入视觉处理阶段,该过程包含感性、理性和知性的思维体验状态,跨越了恒定的时空概念和物我的界限,并且不断积累创作素材,同时由于人的不同的心理境遇和所处客观环境相异等因素,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建立自身的优势性知觉域。优势性知觉域会体现在艺术家的作品风格中。

在前两阶段基础之上,视觉艺术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智性力量的视觉思维模式,该过程首先对客体的物化属性和视知觉的知性反馈进行消解,建立个人知觉领域与客体智慧闪现之间的关联。在这个过程中,知觉的内在图式发生了变化,主体消解了视知觉的知性结构和客体的物化属性,超越了常规性的日常感知层面,承载了主体精神情感的内容,凝聚着主体生命历程对终极价值的探索与领悟。

智性的视觉思维模式联动整个视觉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各区域的协调运作下进行艺术活动,并且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塑造人的神经元。神经元具有可塑性。人在使用一套感觉器官或者在肢体运动时,神经元就会产生更多的联络来改善该特定感官经验的处理过程,或是形成该运动神经机制。这就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阐释了艺术活动对人们视觉思维模式、创新能力培养等的作用机制:艺术家经过长时间的艺术创作训练,其神经系统以及大脑皮层中相关区域塑造了比普通人更丰富的神经元资源,控制艺术创作的相关脑区域不断扩张,各区域或神经之间的联络被不断强化,并且对特定色彩、空间或质地的感知所依赖的神经网络能制造新的联络,最终在神经元资源的丰富、活动脑区域的扩张、神经网联络的强化与创造等的共同作用下,结合认知心理机制,形成异于其他学科的视觉智性思维模式。该模式是在左右脑半球若干区域之间建立联动机制,通过对图像的认知与表达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属于高层次的认知活动。视觉智性思维模式主导下的认知活动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兼备具象与抽象、理性与感性、线性与发散性等若干对相对的特点,把艺术活动过程中接收并储存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再加工,使图像的认知和表达过程上升到理性认知和表达的层次。

二、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的特性

从视觉思维形态的社会属性来看,它是社会全体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人类以视觉艺术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传统面对当下视觉图像迅猛扩张的新形势,思维方式向视觉迈进是必然的结果;从思维形态的自然属性来看,它是思维形态物质基础的结构与功能受社会文化形态影响而产生的共性形态,随着科技与艺术的紧密结合,视觉艺术表达的物质基础空间日益丰富,而且以“读图时代”为主要特征,在塑造当下文化形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一,视觉艺术智性模式具有多层次的内在结构。该模式首先从客体表象中把握对象的本质,把有限的观察及彼此孤立的客体统整为统一的表现对象;通过各种感性体验获得的情感与现实世界在智性思维中得到和解,智性创造活动则是赋予有限客体以无限表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摆脱一日常意识对于琐屑的偶然现象的顽强执着,还要把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单凭知解力的观察,提高到理性层次,把“畅游”“神思”“妙悟”过程的情感化体验,具体化为创作意识并付诸现实。这样,经过“视觉表象—视觉处理—视觉思维”这一套完整的循环过程,首先完成了对客体本质的知觉整·合,然后结合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状态,智性模式多维内在结构调动了创作主体的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逻辑思维等,以及意识阈下的灵感、顿悟等感性思维体验状态,实现形而下之“术”与形而上之“道”的统整,完成感性一知性—智性的层层跨越。

其二,相对于文字、语言等符号形式来说,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的最终载体——图像——具有丰富的语义性,其指涉涵盖广泛,实现了从单义到多义解读的跃迁。视觉艺术与生俱来的视觉直观性拉开了它与其他文化符号形式的差距,图像内所包含的意义能够通过观者的内部语义活动直接转化为对表现客体、主体思想、情感的解读。例如,我们能够从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盘中推想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生存氛围,感悟到鲜明的民族印记。而且视觉艺术的指涉巨意义并不完全遵循如文字等的单一对应性,文化的浸润与塑造使图像的意味完全超越了反射的一般规律——“刺激一反应”模式;视觉艺术所引发的智性思维模式远远异于单纯的理性概念活动,其中的视知觉就其反映客观实体的质量与维度来说,比语言、文字活动所形成的抽象概念、性质、规律要丰富得多。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评《北风诗》时所说的“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者,玄赏则不待喻”,正是对图像的智性多维语义特质的诠释,即它能透现出一般语言文字无法喻明的意义,实现超语言的语义。这种从单义到多义解读与传播的跃迁,确立了视觉艺术无可比拟的认知智性力量。

三、艺术教育视野下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研究瞻望

视觉艺术认知和把握世界的智性力量近年来逐渐得到正视,其认知与表达模式在创造力培养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艺术学在学科体系中得到正名——艺术学已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但是,在当下的艺术教育实践中,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的介入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正如阿恩海姆所批判过的——人们在面对艺术时关注的主要问题往往是“如何在画布上重现阳光的明媚,怎样的长方形比例是受大多数人喜爱的,等等”。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更是尖锐地指出:“心理学对于那些感兴趣于心灵的完整而有创造性的作用的人来说,似乎还是一种颇为遥远和枯燥的领域,……思维、灵感和欲望等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中是缺乏的,……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也有空泛之处,更为严重的是,它对思维和理智几乎不谈。”对于构成视觉艺术语言的智性知觉的发掘过程并未被艺术家、艺术教育家、艺术理论家所熟知。

在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的契机下,艺术教育获得了新的学科视野,一种与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研究和发展紧相呼应的协同意识的充分可能性。

首先,开展关于实现跨学科的艺术教育认知发展的探索。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的研究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集艺术学、社会学、生理学、符号学、认知心理学和视知觉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于一身,尤其是有关神经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现人的部分心理过程转译的脑电波探测技术,这两者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这一类研究的先行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零点计划”(projectZero)。该项目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哲学家、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nelsonGoodman)于1967年发起,研究团队汇集了艺术教育、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神经学等多领域的专家。该项目是对美国教育只重视科学思维、科学教育,对艺术教育、艺术思维的认识基本为零的反思,强调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是同等重要的认知方式;研究目的是弥补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研究之间的不平衡,故命名为“零点计划”。该项目持续至今,对美国的教育影响巨大。

当下的艺术教育应该对视觉艺术的智性模式有充分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艺术教育的结构,突破以往单一经验性总结与传授的藩篱。艺术教育在实现视觉艺术的基本审美功能的同时,其认知和把握世界的智性力量也应得到体现和重视。

其二,促成艺术教育成为人们认知方式多元化复兴的途径。以往,造成艺术学科边缘化的尴尬主要是由于对艺术智性力量的忽视;艺术学科被认为只是情感的宣泄或者精神层面的追求,缺乏现实指向意义。而智性模式视野下的视觉艺术,不仅仅是艺术理论教材中所描述的那样,是简单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思维过程也不单单是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思维的结果更是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形态。智性模式视野下的视觉艺术,是要经历从一般视觉表象到艺术认知与审美创造的转变,创造出充满智性力量的认知、改造世界的图像,是理性与非理性、情感与想象、感知与妙悟、认知与审美等多种思维方式复合混融的立体、辩证的智性形态;进而以艺术教育为途径,拓展人们认知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复兴图像在人类文化形态中的智性功能,突破文字、语言等文化符号形态的偏颇性主宰。

同时,视觉的思维模式无论是对视觉艺术,还是对其他学科都意义非凡,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阐述都是很好的例证。如尼古拉·特斯拉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根据他们的自述,他们都擅长运用图像思考,而非纯粹的抽象语言、文字等符号,这也是他们保持旺盛创造力的因素之一。而根据霍德华,力口德纳的观点,人们的各种智能都有其自然的生命历程,如逻辑一科学智能在生命的后期会减弱,身体—动觉智能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时处于危险状态;但是视觉与空间智能的某些特定部分一直是保持旺盛的。对此可以这样来理解:人们在婴幼儿时期没有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思考或表达经验的存储,主要依靠视觉图像的刺激、存储和反馈,直至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系统的逐渐掌握,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逐渐由语言、文字所主导,因此学前时期被普遍认为是创造力的黄金时期,该年龄阶段的儿童普遍闪耀着艺术的活力,毕加索曾说“我曾经模仿拉斐尔的风格作画,却花了一生的时间学习像孩子般绘画”;而此后,这种活力会慢慢退化,其发展会呈现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就是他们逐步了解并开始掌握其周围文化中的各种符号,摄取多种符号形式,并运用这些符号交流其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遵从社会常规,循规蹈矩的日常行为使得儿童逐渐掌握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主要载体的线性逻辑思维。我们可以将人们的视觉思维发展描述为“u”型曲线发展图式(图2)。“u”型曲线的前半部分指学龄前儿童活跃的视觉思维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他思维模式——介入,视觉思维在整个思维过程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是在生命后期,因其他思维方式,如逻辑一科学智能等思维方式的减弱,视觉思维又逐渐开始活跃。因此,当下艺术教育无论是对公众的美育,还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首要职责都是将视觉思维的训练贯穿始终,使其成为个体旺盛创造力的源泉。

其三,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的探究为艺术教育评价标准的重构带来了契机。人类天生具有多元智性思维模式,但认识领域的研究始终将实现科学思维以及从事相关科研事业作为人类认识能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顶峰,这是认识领域研究的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研究方式,其后果便是直接导致了长时间以来,艺术教育领域的评价无法摆脱专著、论文等文献计量指标的束缚;而事实是视觉艺术的智性模式仅仅依靠语言、逻辑等智能方式来检验和评价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无论是该模式特有的迸发养成机制,还是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等视角下的信息处理方法,均异于其他思维模式;而且思维模式并非道德,不存在优劣、等级之分,扬己抑彼必将导致人类思维模式的不平衡发展。

与文学、历史、科学等人类探知世界的其他方式相比,视觉艺术有着极富创造性思想的实践,因此具有同等的学术价值;并且因其赋予人类在各领域的认知和创新以鲜活的启迪,而彰显了艺术学学科的创造性、实践性和学术成果多样性的核心价值。因此,应明确地将学科发展价值的评估体系作为高等艺术教育学科教学、创作、研究、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专项认定和评价的核心标准,逐步走出文学或其他综合性学科共性的评价体系,构建符合艺术学科创造性、实践性和学术成果多样化等核心价值的评价体系,这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因为,构建符合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的艺术教育评价标准将是多元智能和谐相生的最佳策略之一。

教育的艺术性篇8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涵养,提高生命质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艺术理论、鉴赏艺术作品、参加实践活动等,树立正确向上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美感观念以及创新精神。总之,在大学阶段接受艺术教育十分有利于提高受教育人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艺术教育一般分为专业艺术教育和国民艺术教育两种类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大学专业艺术教育得全面发展,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已经设立了不少培育相关艺术专业人才的院系和教学教育机构;完整的学科构架、专业的师资队伍已经初具规模,这一切就对各艺术门类的独立形成、发展以及专业性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相较之下,国民艺术教育作为以美术、书法和音乐为主要教学手段和内容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大学生接近美的基本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艺术知识水平的提高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目前在大学教育中的发展相对滞后。

二、国民性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大学教育中强调国民性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就是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让全体受教育者获得艺术的熏陶和文化的洗礼,使得心灵更美好健康,感情更加丰富充实。

1、普及性

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着重强调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普及性的艺术教育,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关于美的理论知识并掌握艺术的创造、欣赏的基本要求,从这种程度上来说,国民性艺术教育就是一种极具普及性和普及要求的教育模式。

2、综合性

众所周知,艺术的学科的分类很多,而且每一门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在具体的学科下又包括相对独立的课程。大学阶段是专业人才培育的阶段,大学生除了自己的专业课学习任务之外,除非个别有某种艺术特长的之外,大部分学生无法也不可能深入相对独立的艺术学科的门类之中去。因此,国民性艺术教育的综合性是大学艺术教育所需要强调的特性之一。在进行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过程中,对艺术门类、艺术知识的综合性认识、了解和学习,在微观上了解和掌握艺术的技能、技巧和基本特征,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艺术的特征与规律,从而具备对美的欣赏能力。

3、艺术性

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艺术理论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使之转移到自身人格的优化上来。其本质在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所以,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必须强调其艺术性,这是相对于其他非艺术专业来说的理性认知。

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加强国民性艺术教育力度的建议

要改变艺术教育的现状,使国民性艺术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就应当统筹兼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方面的突出矛盾、使国民性艺术教育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充分利用民族艺术形式的优厚资源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我们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根基,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要发展国民性艺术教育,就应该鼓励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资源,如民间相声、坊间戏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精品补充到教材中去,并鼓励课堂上的学生走出校园开阔学习视野,不断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达到真正实现艺术的实用性的目的。从无限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可能性中创造灵感。

2、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提倡国民性艺术教育

艺术的表现形式产生于劳动,艺术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其成果也必将服务于大众。通过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国民性艺术教育环境,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和谐化的必然需求。例如,城市中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基础文化设施,都可以作为艺术教育的场所和教材。在网络上,各类网站更是要注意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精心策划选题和传播网络资讯,编纂、出版并推荐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强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文化艺术读物。总之,要积极传播先进文化艺术、倡导文明的健康的艺术观念。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文化气氛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民性艺术素质,必须注重大学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受教育群体是文化层次高,知识丰富的青年大学生。这就决定了生活在大学校园的他们,对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有一定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校园艺术节、成立艺术社团以及组织学生欣赏艺术演出等形式达到这个目的。

教育的艺术性篇9

新教材更容易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在物理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方法,那些概念定律都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对物理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的畏惧心理就很容易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再加上考试中的失利,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甚至会完全丧失。教师一定要起到教书育人的指导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们掌握具体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定理,也不仅仅是要他们依靠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两道题的计算,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会学习。要教给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让他们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物理有极强的探索求知欲望,能够在老师的指引下,细心严谨地通过科学实验进行自主探索,这才是真正的会学习物理。

有些同学基础不好,有时会出现成绩不理想的情况,有时会明显地低于其他学科的分数。这里面的问题往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种是很简单的计算错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但在计算的时候犹豫计算能力差或者是不细心造成出错,使学生会做的题目也没有得到全部分数,只是得一个理论上的分数而已。第二种就是真的有很多物理题不会做。这就是真正的没有学会,是知识方面的欠缺。这就是学生们没有真正地掌握物理概念物理定理和物理现象的原因。我们就要不厌其烦,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做一次简单的摸底检测,有必要的时候还要对他们的初中知识进行检测。我们要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给予一定的关注和鼓励,还要对他们的初中知识进行一部分补充,这样才是真正的帮助,不要以为那不是我们的管辖范围就不管不问,要知道他们的基础不好,我们在高中阶段盖起再高的楼房也可能会因为地基不稳而毁于一旦,那样的空中楼阁只是一个虚幻的景观不会实现,也不会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教师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了。我们要告诫学生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低处学起,绝不能好高骛远。我们最先要掌握的就是数学计算要精准,不能让自己会的题丢分。再有就是物理知识方面也是如此。我们首先要掌握的就是最基础的物理概念、物理定理,这些不像文科知识点一样只要把它背过记住就行,这些需要记忆,更需要真正理解,要做到知道它们的基本内容还要明确它们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要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点进行恰当的推理,从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相当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时最需要的还是教师的鼓励。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们心中那炽热的火焰,让他们带着激情带着无限的自信心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来,那将会是战无不胜的。

高中的物理知识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只要用心,一些看似深奥难以理解的抽象物理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可以找到。我们还可以把物理教学艺术化,比如在教学牛顿第三定律的时候我们先通过举例学习了主要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按说这已经是很全面了,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记得更简单一点,比如我给他们出了这样一条对联,你打墙,墙也打你,双方运动为何墙没动。你打我,我也打你,等值二力为何感觉疼。横批是:答对有奖。学生们立刻变得积极活跃起来,他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地记忆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F=-F(n=n′)。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出现,同时消失。②相互作用力一定是相同性质的力。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产生的作用不能相互抵消。④作用力也可以叫做反作用力,只是选择的参照物不同。⑤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因为作用点不在同一个物体上,所以不能求合力。

教育的艺术性篇10

 

渗透艺术教育感性思维理性思维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中起着助推作用。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陶冶和素质提升有着巨大的力量,它如同一把开启人类心智与情感大门的钥匙,在培养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功利、超越自然的崇高精神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孕育着人类向真、向善、向美的追求,所以有人把艺术教育称为“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回归生命本真的教育”。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而且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但由于当下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现阶段部分地区艺术教育的步伐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精神需求,成了素质教育推进中的一个瓶颈。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作用

 

所谓艺术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科知识或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造规律的探究,从而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想象力、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最早提出了“礼乐教化”:他认为礼乐的根源在于仁德的修养。他把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放在艺术审美境界,孔子的艺术教育主要强调礼乐教化,“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通过礼乐培养人的内在品格,以艺术审美活动推进道德伦理原则的内化,实现政治道德教化的功能。这种以“礼乐教化”为核心的传统艺术教育思想,在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可见古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同时也见证艺术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曾倡导美育主义”,疾呼“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1994年,美国政府甚至将“艺术规定为中学生的必修科目,认为在21世纪,一个不懂艺术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完人”,显示出艺术教育正成为现代教育的催化剂。近年来,由于国家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确立,艺术教育在初中学段教学中的重要性已逐渐凸显。

 

二、现阶段艺术教育实施不够全面,推进不够到位

 

现阶段部分地区由于缺乏对其教育模式的研究,导致艺术教育仍停滞在以欣赏为主的教学上,忽视了艺术教育对科学知识教育的引领和助推作用。从数据调查情况和走访况来看,许多学校因缺乏艺术类教师,所以艺术课的开课率较低,多数学校把艺术课排给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老师上,一方面应付上级检查,另一方面也好占用,便于抓应试教育。偶有学校开课也只是局限于唱歌和图画。少数学校,即使有了专业艺术教师,也存在艺术教育课程被严重挤占现象。初中段艺术教育总的来说:城镇不如农村、美术不如音乐、中学不如小学。大部分学校有画架、画夹、颜料、纸笔等美术教学用品,但还没有起封,有音乐教学设施但基本不用,更不用说舞蹈设备,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实施艺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三、要培养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必须渗透艺术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各学科知识结构相对简单,对知识的探究处在感性阶段,这个时期要使学生的感性思维得到发展,就必须实施艺术教育,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唤醒什么?就是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生命的创造和冲动、内在的自我发展,也就是在追寻和张扬中各种能力的发展。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缺一不可,它们是构成完整理想人格的要素,是一个整体,它们都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完善。感性思维来源于心灵内部,理性思维来源于大脑思考。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注重智力发展;感性思维注重整体感知后的自我认识。长时间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就会不懂审美,不懂欣赏生活。而艺术教育的渗透就是要让学生注重对生活的观察,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贝多芬的交响曲,独具匠心的“东方园林”、独出心裁的“西方工业美术”等,无一不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完美结合。放眼古今,许多大师都是科艺双修:如达·芬奇,不仅是画家,还是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李四光,不仅是地质学家,还谱写了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两弹元勋钱学森有句名言:“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可见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

 

四、要启迪学生的智慧必须渗透艺术教育

 

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学历不等同能力;在学术界,我们也知道:智力不等于智慧。智力可以从应试教育考试中得到评价结果;而智慧要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积淀。学生的智慧是不可以通过考试卷来测量的。有智力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据相关资料数据统计:1977年以来,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都没有一位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人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艺术教育蕴含着在实践中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很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的,智慧对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智力好智商就高,但智商很高并不代表他的智慧就很高,智慧有时比智力还重要,智慧的增加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提高并不代表智慧会增高,有时甚至会压制智慧的成长。所以,渗透艺术教育恰恰就可以助推智慧的增长。

 

五、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必须渗透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它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把学生往真、善、美方向引领,培养学生懂得感恩,懂得担当、懂得奉献、懂得发展进取等人格素养。艺术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使他们热爱生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明辨是非;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升;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灵感,提高创新能力。能在心理障碍的轨道上拨道岔,排除过度消极、过度压抑、过度自闭等情绪。通过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寓教于乐,在美感中动之以情,在愉悦中晓之以理,让学生在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陶冶情感,塑造个性,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总之,艺术教育的主旨是培养爱美之心、爱德之心、爱智之心,当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具有健全的人格时,他的各方面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和谐,学习氛围就会更加浓厚,学生的思想动态才会积极向上,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