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才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49

技术人才培养篇1

目前,专科和高职院校主要是针对免疫技术相关教学,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药学、护理专业,如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专业、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四川、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部、辽东学院医学院免疫微生物教研室、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动物医学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药学专业等都有关于提高免疫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相关研究。而关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免疫学相关课程的研究只有几所本科院校有研究,如江南大学、新疆大学等。上述提及的单位只是对如何提高某些课程如《免疫学基础》的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研究,仅是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如任务引领式教学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小组学习法等,而没有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在专业教学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挑战。

2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免疫方向人才培养短板分析

该院生物技术专业在免疫技术方向主要针对抗体的生产,在相关课程的教学、开发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使得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胜任对抗体生产有较高要求的岗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限制了该专业在当前发展契机下的快速发展。该院在免疫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开发的欠缺有如下原因:①该院生物技术级应用专业于2012年由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更名而得。而此前的人才培养还主要偏向于微生物技术应用,对免疫技术的要求不高,相关的免疫技术课程开设力度不大,只有《分子生物学》、《免疫技术》两门课程。基础课程的薄弱,造成该院在免疫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欠缺。②此前该专业在已有的免疫技术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完整,与当前的免疫技术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导致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免疫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差。免疫技术相关企业招聘该校的学生后,仍要花费人力物力培训基础技术。因此,为了提升该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免疫领域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具备免疫技术相关技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毕业生,该专业应积极采取措施,走出人才培养困境。

3该院在免疫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改革的应对措施

笔者自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深入武汉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习一年。该公司主要进行抗体的生产,是利用免疫技术进行生产的企业。该公司已经连续三年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招聘毕业生,是该院的深入合作企业。笔者在长达一年的实习过程中,了解了目前免疫技术领域的最新技术,掌握目前免疫技术领域发展的动态。更关键的是可以深入了解免疫技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点,并把这些重要信息反馈到学院,学院借鉴这些重要信息,使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免疫技术领域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教学等方面与现阶段的需求相结合并得到提升,从而培养出具备免疫技术相关技能的合格人才。

4重构该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免疫方向课程群

笔者通过一年的企业实习,对抗体行业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对抗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认识深刻。并对抗体行业所需要的技术进行归类,然后重构目前免疫技术方向课程群,以期培养出抗体行业所需的人才。

4.1抗体市场的发展亟需高职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掌握免疫相关技能的人才不考虑多克隆抗体在科研应用市场的营销额,仅就单克隆抗体药物在医药市场的销售来看,2000-2013年,全球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的复合增长率高达32%。抗体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将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这个行列。高职生物技术专业应抓住行业发展的机遇,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以迎合市场人才需求。

4.2积极适应行业需求,采取措施,力求改进人才培养现状该院目前具有培养抗体行业所需人才的课程群及技能培养基础。通过以上的企业实习及行业调查,不难看出,抗体生产企业需要掌握更多技能的人才。该院生物技术应用专业免疫方向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出改进,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4.3重新建构免疫方向课程群抗体行业所需的技能点必须通过拓宽免疫技术理论基础并强化技能点培养才能达到。因此,需要增设相关课程。

技术人才培养篇2

关键词:四有新人;教学实践;理论知识;思想意识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职业教育办学中的质与量、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专业性与适应性等诸多矛盾也越发显得突出。因此,在职业教育整个过程的实施和管理中,有很多问题还亟待我们明确、解决和探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实践和设想。

一、坚持科学育人,明确办学思想

列宁曾经指出,职业教育不能变成培养“手艺匠”的学校。职业教育教学任务,既要培养学生完全精通本行业成为匠师,又要使他们具有广泛的普通知识,应该成为共产主义者。也就是说,职业学校的教学除了传授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外,还是进行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同样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职业学校是直接培养社会劳动者的场所,我们的办学思想和施教效果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后备力量的整体素质。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树立和明确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既要使学生具有一门或几门专业技术的熟练操作技能,又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社会主义建设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只有明确办学思想,才能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既是生产技术的骨干,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二、把握教学环节,摆正各种关系

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有其特殊性。为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几年来,我们始终在施教和管理的全部过程中,着重摆正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1.教师素质与培养对象素质的关系

职业教育为教师提供了更高的标准,它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我们不必重谈“一桶水和一碗水”的道理,也不必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奥妙,因为教师既要“言传”,还要“身教”。要想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劳动者,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在这三个方面加强自身修养,付出巨大的努力,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2.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课程,都要通过教学来完成,教学是对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发展智力能力的基本途径,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各专业都渗透着思想的、政治的、道德的因素。专业技术的传授形式是有限的,而道德教育却无处不在,包罗

万象。

3.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帮助他们克服“学会车钳铣,其余不用理”的错误观点,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基础课是学好一切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的基础。曾经指出:“有了文化,不仅掌握了已有技术,增加生产,而且将来能够运用更新的技术。”的确,一个人文化程度起点高,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速度就快。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力图把文化基础打好,克服急功近利观念,来完成专业教学任务。

4.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

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知识主要为指导操作实践,同时又受文化基础条件的制约,决定了理论的应用性。学生参加生产实习,不仅为了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单靠学习的课程教学是远远满足不了要求的。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主要解决了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生产实习之间的递进关系;另一方面还尽量解决课堂教学实践和生产实习时间过分集中的弊端。就现状而言,还主要与本地有关企业搞好横向联合,赢得支持与配合,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完成整体教学任务。

以上四个方面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在教学管理实践中着重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把教学工作管理上去。

三、站在时代高度,树立超前意识

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就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这些潜在的危机,促使我们教育者必须具有办学的战略眼光,要站在时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一些教学管理和施教问题,也就是要具有“超前意识”。

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出现,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的说,普通教育到一定阶段即告结束,而职业教育则是一个可以延续终身的教育,其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我们目前还不能把新的思想意识及高科技成果相联系的有关知识比较充分地传授给学生,还根本不能“一步到位”,但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对我们所培养的社会劳动者进行渗透和教育,使他们打下适应未来社会生产需要的必要基础,使之有较为充分的思想和基本技能素质的准备。

当然,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整体教育的一个分支,有很多问题还有待研究、完善,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探求、摸索职业教育的规律,为祖国的经济振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继飞.从“一桶水”与“一碗水”说起[J].教师博览:原创版,2009(01).

技术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应用技术人才;就业;职业素养;培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1],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其中,前四项是内在素养,而职业技能是外在素养。内在素养和外在素养共同作用于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哈佛大学一项关于劳动者能否成功的调查显示,85%取决于内在素养,15%取决于外在素养[2],而香港某市场调研机构成功访问了372家企业,其中97%雇主表示在甄选应聘者时最关注其“工作态度”,在美国进行全国性雇主调查中,雇主最看重的特质同样是“工作态度”,这里的“工作态度”就是对内在职业素养的概括,因此,企业在衡量一个人所具备职业素养时,通常内在素养所占比例较大。

二、应用技术人才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培养边缘化。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持消极态度。按照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标准,毕业生应该具备知识能力、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三方面的能力,并且由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培养三维课程体系支撑。但目前大部分院校重技术技能传授,轻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素养的内容无法渗透到专业教学中,以传授理论知识和训练技术技能为主的教学很难找到职业素养的落脚点。

(二)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不健全。部分院校对职业素养培养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课程架构缺乏系统性、课程体系不健全仍是普遍现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关于职业素养课程的课是少之又少,往往只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内容,无法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全面提升要求。

(三)职业素养培养低效化。学生对职业素养认识不清、不能客观认识自我、职业目标模糊、知识面不宽等问题,究其原因,都是职业素养培养低效化所致。一方面院校大多以一些抽象化、理想化的道德原则来要求学生,缺乏具体的职业活动平台,多数理论性强实践性差,缺乏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需求的调查。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技术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一)围绕社会需求,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要逐渐意识到社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更新教育理念,在充分认识和认同“本科职业教育”这一观念的基础上建立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定由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培养三维课程体系支撑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围绕企业需求,制定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制定和完善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求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计,更新教学内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与将来实际工作相结合,让学生接受职业训练,取得工作经历,在模拟工作和实际工作环境中,做好从学生向职业人的积累和转变,切实提高职业素养。在课程建设上,一方面通过原有思想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结合自身情况,初步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和理性的从业观念;另一方面,建立相对完善的职业素养专有课程,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礼仪、团队合作、职业沟通、创新创业、心理训练等课程,大一学生做好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学生做好职业探索,大三学生结合专业实习,做好学生职业沟通和职业合作等相关培训,大四学生做好职业道德和各种就业培训。形成本科四年职业素养教育不断线,综合素质持续提高的态势。

(三)围绕学生需求,“思教融合”打造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平台。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礼仪、团队合作、职业沟通、创新创业、心理训练等课程为“思教融合”提供了广阔平台;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公益服务、勤工助学、体育文化活动、科技创新等方式,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提高学生自身道德素养,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提高职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进而体现自身价值,实现人生梦想。

参考文献:

[1]杨琳.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及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79

技术人才培养篇4

关键词:技工学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素养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工业仍然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伴随城镇化建设发展战略目标的深化,焊接技术人才需求也将不断攀升,对于焊接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进行专业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技工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保证,针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策略进行探讨,对于促进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1]。

一、技工院校焊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适龄学生是技工院校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凸显的问题制约着技工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在技工学校进行技术学习的适龄学生多为’90后的青少年,很多家庭的家长对于学生的成长过于放纵和溺爱,学生面对辛苦和困难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而进行焊接技术的学习又需要学生能够具备吃苦耐劳、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学生内在品质的欠缺使其难以长时间坚持进行技术的学习和钻研,也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很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没有良好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无法跟随教师的教学要求进行学习活动,对于枯燥的技术学习过程存在抵触情绪。也有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理念引导,对于就业及职业发展的期望值过高,严重脱离岗位实际情况。在专业实践或者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术,自信心受挫,进而无法坚持进行专业技术的学习和钻研,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方面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也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严峻挑战,学校需要结合专业的实际工作需求,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促进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技工院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提升职业素养

很多学生对于焊接专业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焊接只是进行两种材料的拼接工作,没有过高的技术含量,同时也不具备高层次的职业发展空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焊接专业,以促进其树立符合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职业素养的提升提高其进行学科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现代焊接技术的应用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应用层次较高的焊接技术要求专业人员对于材料、力学、工程结构及电子信息等方面的技术都要有所掌握,同时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和发展空间。学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用焊接技术实现工作领域和工作层次的提升。理想是引导学生不断向上的驱动力,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职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便是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引用马云先生的一句话:“梦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学生要正确看待焊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空间,积极完善自身,为自身的职业发展付出努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我国在过去的西气东输、载人航天,现在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建设项目、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项目等世界瞩目的发展成果中都应用到了焊接技术,并且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无数的焊接技术工人和其他领域技术工人不断进取的过程。进行技术学习必然面对苦和累,但是如果在能够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将是技术工人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通过职业发展理念的强化,使学生能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开展技术学习,提升职业素养[2]。

(二)重视实训教学环节,完善实训教学形式

焊接专业的学习重点是对焊接技术的掌握,技术应用更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而学校需要重视焊接专业的实训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专业技能的提高。比如,学校可以扩大实训教学的范围,根据社会实际的技术应用情况引进先进的实训设备,使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先进设备,并能够自主开展技术应用;学校还可以将自身的专业教育资源与社会实践资源相结合,实行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满足社会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为学生建立针对性的实训内容,使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拓展自身的技术应用范围,使学生能够将自身掌握的技术应用到不同的工作领域。比如,教师可以针对氩弧焊的应用特点对学生进行技术实训教学。传统的氩弧焊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范围较广,现在很多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管道焊接关节,也采用氩弧焊进行打底处理,进而再应用其他焊接技术进行表面处理。这种复合式的应用方法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焊接方式的综合应用实训,能够使学生更娴熟地运用焊接技能,也能够为学生的就业拓展更多的空间。同时,在这种操作环节训练中,学生的主观思维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调动,促进学生实现动手和动脑的结合训练,有助于其对焊接技术不断进行应用探索,在日后的工作环节中,进行多种焊接技术的灵活应用。技术操作应用的可行性都是在实践工作中摸索进行的,只有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才能够实现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

(三)丰富专业技术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专业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实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兴趣的提高,教师应当丰富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实现技术知识与实践技巧的结合,进而转化为个人技术能力。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技术操作竞赛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等过程。学生在参与技术竞赛的过程中,可以对优秀学生的技术技巧进行学习,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积极进行自我完善。掌握过硬技术的学生能够利用竞赛教学活动满足自我表现欲,提升学习成就感,进而提升专业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专业能力的提升[3]。教师还可以利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设立完整的教学操作项目,让学生自主完成整个项目的操作。教师则对学生的技术操作流程、规范程度、学习展示成果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观察和总结,并给予学生积极且客观的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要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技术进行纠正引导,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扎实的技术操作基础,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够实现能力的高层次发展。

三、结语

技工院校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学校在进行焊接技术的专业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提升职业素养、重视实训教学环节完善实训教学形式以及丰富专业技术教学模式等途径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迎合社会岗位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帮助学生走向理想的工作岗位,同时促进自身综合办学实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石南辉,杨德云,吴奔,等.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焊接人才[J].国网技术学院报,2016,19(1):62-65.

[2]石南辉,杨德云,郝亮,等.“产教融合”创新型焊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国网技术学院学报,2017,20(1):77-80.

技术人才培养篇5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努力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引入国际先进的“常春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与教学工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该模式已经在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落地生根,并结出累累硕果。

实施“常春藤”教育;学生发展之必然

当前高职院校招生门槛相对较低,大部分专业文理兼收,高职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偏科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在于当代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小学阶段总是忽视学生主体生命成长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片面应试的消极影响造成智育一枝独秀,形成知识褊狭的弊病和学业成绩至上的功利心态,扭曲了教育的目标与理想。然而,应试教育改革是一个庞大的话题,需兼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全局的视野来探讨,不存在十全十美或两全其美的办法,只能在全面研究和长远规划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行。

实施“常春藤”生命教育,给学生提供使其能获取一定生活水准的知识和技能之生活能力,更提供给其生命之能力(树立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观,明白人生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企盼什么、拒斥什么的人生观),既是对中小学应试教育中素质教育缺位的最好补位,更是高职学生成长发展之实然。

以“DoRemi”平台全方位培养学生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来按照“常春藤”人才教育培养理念,积极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成果。

实践中,学院按照“常春藤”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要求,积极实践“DoRemi”平台。所谓“DoRemi”平台,指的就是构成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三部分内容,分别是“1”个目标、“2”个层面、“3”条途径。

这一平台是对和谐社会视阈下,如何在“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指引下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探索。同时,也是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主题中“三个坚持”在高职高专教育层面所进行的具体实践尝试,还是“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践。

“1”个目标,指的就是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要坚持德育培养优先,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这一教育目标突出体现为和谐健全人格的培养,亦即在培养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个体的自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2”个层面,指的是从自然生命和人文生命两个层面来做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自然层面也可称为技术层面,就是要在培养中着重体现出学生个体的自然属性,也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懂得生活的意识与技能。人文生命层面也可称为道德层面,就是要更多地从学生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特别是注重从道德和思想方面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条途径,指的就是从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创新模式塑造人、以繁荣校园文化熏陶人来做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

事实证明,学院依托“DoRemi”实践平台,从全方位进行高职人才培养,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技能和水平,更从社会层面实现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质的飞跃。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常春藤”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统领教育教学

“常春藤”人才培养模式最初形成于美国,突出强调生命教育。通过此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追求和谐的能力,同时赋予其顽强的奋斗精神。

具体到高职高专教育,“常春藤”教育模式就是希望通过这一教育模式的构建,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过程中寻求学校、社会以及家庭间的最佳结合点,并且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高职高专教育、和谐社会构建三者之间联系的准确把握,找出其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同时按照这一规律,勾画出高职高专教育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从而为在和谐社会视阈下进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实践材料,最终为推动高职高专教育质量提升创造条件。

多年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来进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本校特色的“抓住一根藤,凝聚一班人,培养一个人”的工作机制。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进行各项制度创新,并且对各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营造出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氛围,为学生学习创造所需的各种条件;学院还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密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科研优势与企业的生产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与品格。

所有这一切都是“常春藤”生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构成,一起支撑着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发展。

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做好德育工作

按照“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的要求,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优秀公民。然而,优秀公民的培养并不是学校可以单独承担起的任务,而是少不了家庭和社会作用的发挥。

基于此种考虑,学院从学生一入校,就通过其家庭,对个人的性格等情况做一个摸底调查,并且形成相关的资料,以备以后研究分析。同时,学院还建立起学生成长服务机制,通过班主任与学生的定期谈话,对学生的思想以及学习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常春藤”生命教育体系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探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点,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三者的合力,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技术人才培养篇6

关键词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几年,开办教育技术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各个院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的培养方案虽然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但所有院校的愿景和目标是一致的:培养出合格的教育技术人才。作为新兴发展起来的专业,教育技术在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上,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不断改革和调整,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培养出优秀的新型人才。

1我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方式存在问题

虽然各个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培养方案做出了详细的调整,以最大程度发挥各自学校的潜力,并充分展现各院校的设置特色,但从整体看来,大部分院校的培养方案还是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1培养目标不明确

虽然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学校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适宜于到各类教育技术中心、电视台从事技术工作,到各类大专院校从事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到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和技术开发工作,到和计算机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开发、网页设计、计算机维护等工作。

这样的培养目标不仅偏离了教育技术专业设立的初衷,而且造成了课程设置庞杂,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而不精。教育技术交叉学科的性质表面上看,学生毕业后适应面广,但实际表明培养的学生是广而不精,无一专长。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往往表现出在计算机能力上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在教育研究和教学设计上不如教育专业的,在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上不如影视专业的,结果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失去了竞争能力,造成就业困难。

1.2课程设置方面:实习效率低

据调查目前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教育实习时间短且集中。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为三个月至半年不等,而且教育实习都集中在第七学期。短期的实习难以获得足够的教学经验。而且实习内容基本上是每人轮流一至两次的信息技术讲课或校园网维护等。这显然不能达到教育实习的真正目的。教育技术服务于其它学科教学的功能在教育实习中没有能够很好地体现。实习内容的单一和相关性低、还有实习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完备都阻碍了学生技能的发挥。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信息技术的熟练化运用是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因此,要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能力的培养,还要强调理论到实践的迁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我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创新

不断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动力,各个学者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为培养方案找新的出路,引进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不断改善培养方案,跟上时代的潮流和步伐,为培养出先进的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努力。

2.1e-learning

目前的企业培训领域中,e-Learning已是大势所趋,而这也为教育技术广大毕业生发挥自身才干提供了广阔天地。首先,教育技术要树立产业理念,一定要走出学校的范围,将触角延伸到企业教育与培训的领域。其次课程设置要以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为中心,非师范生培养要着眼于提高企业任职能力,教育技术课程设置要突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改变长期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人才“广而不专”的问题并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最后毕业生要关注名企招聘信息,积极参加校园招聘活动。

2.2绩效技术

无论是理论发展还是实践应用的需求,绩效技术都应该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教育技术的专业培养领域多元化。教育技术应该从传统的面向学校的教育转向企业、政府及社会各个部门,从教师到学生进行整体改革,使教育技术专业的师生重视绩效技术的发展,由过去的以教学为主向教育多元化发展。在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中增加绩效技术。在教育技术开设课程中增加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等管理学内容。我们在培养教育技术人才时,应该把绩效评价作为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这有力于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培养既优秀又实用的教育技术人才不仅需要对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和创新,还需要所有制定者实施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为教育技术领域注入更多新生力量,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赖永凯,谭建生.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8.

[2]饶军.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5.

技术人才培养篇7

【关键词】技术人才,改任,管理能力,培养思路

1引言

技术研发和创新是各大高校、研究所等技术型单位工作的重点,各项管理工作必须围绕这个“重点”展开,因此技术型单位的管理层必须懂技术会管理。由于在人才结构上,技术型单位以技术人才为主,管理型人才则相对缺乏,因而由技术人才改任管理职务成为解决管理人才空缺的最佳捷径。拟改任行政职务的技术人才,大多数未经受相关管理技能培训,真正会管理的人才相对匮乏,这必然制约着各项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影响单位效益。因此,研究拟改任行政职务的技术人才管理能力培养问题是缓解各单位“技”“管”矛盾,促进单位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

2技术型人才特点

技术型人才指的是通过学习接受某方面技术知识,具备该专业技术能力的技术人员中较为突出的,熟悉相关技术,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员。他们大多经过地方大学技术知识系统学习和培训,学习能力较强,头脑敏锐灵活,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能够紧盯知识前言,掌握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由于长期从事技术研发岗位,对行政管理工作了解不深,缺乏行政管理相关培训和从事经验,管理能力还相对较弱,还不能处理好抓全面发展与中心工作之间的矛盾,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有待提高。

3管理职务要求

管理工作是一个单位进步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它影响着一个单位的发展方向。作为技术研发单位的行政管理者应当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沟通协调能力要强。管理者特别是中层管理者处在一个上下协调的纽带位置,做好上下级的沟通和协调是处理好各项工作的关键。二是管理水平要高。管理的目的是效益,作为管理者其首要工作就是怎么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来指导和实施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单位的竞争力和生产力。三是技术指标要掌握。技术研发单位的输出产品就是科技成果,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应对技术研发的指标、研发进度、成果评估评价标准等内容了解和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在无形中驱使技术人员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技术任务。四是思路要开阔。当前,各国角逐的就是科技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才有市场。管理者也是技术的顶层谋划者,思路影响着创新,因此思路开阔对于管理者来说非同寻常,过时的技术带不来成就和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4管理技能培养方法

由于技术型人才改任行政管理岗位后普遍存在岗位适应期较长,进而影响工作。笔者通过与技术研发单位行政管理者进行多次座谈讨论后,结合当前技术人员自身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压缩技术人才改任行政管理岗位适应期的培养方法,即确立培养路径、重点弥补弱项和搭建实践平台。

4.1确立培养路径。规划设计拟改任行政管理岗位技术人才培养路径的最终目的是要为拟改任者制定一个“路线图”,明确这一岗位的学习内容、培训和任职的经历,以及每一阶段的时限。依据技术人才的不同特点,按照解决急需、固强补弱的原则,区分层次规范培养模式。着眼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实行“213”(岗前培训2个月,岗位见学2个月,岗位任职3个月)的培养模式。着眼解决“思想不活”的问题,实行“222”(岗前培训2个月,岗位见学2个月,岗位任职2个月)的培养模式。着力解决“后劲不足”的问题,实行“321”(岗前培训3个月,岗位见学2个月,岗位任职1个月)的培养模式。若在问题上有交叉,相同岗位培训时间在相对较长者基础上增加一个月。值得注意的是岗位见学这里所指的是任职管理职务助手之职。

4.2重点弥补弱项。针对弱项重点施训。培训是提升管理素质的基本途径,要针对技术人才存在的薄弱环节,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抓好岗前培训,切实把适应岗位最急需的,管理岗位最缺少的,完成任务最薄弱的作为培训的重点突出出来,做到针对问题集中训,结合任务专题训,融入工作随时训。通过领导登台授课、典型管理事例剖析、体会交流讨论等方式解决好工作统筹不起来,管理抓不到位的问题。

明确要求分类指导。在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抓住共性问题,更要深入了解特性需求,如在设定培养指标,制定培养计划上,充分考虑个人差异、不同岗位的特点,加强培养针对性。个性差异要充分考虑技术人才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及受教育程度和思想觉悟等方面,搞好因人施教,分类指导。同时要注重整体和个别的集合,做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4.3搭建实践平台。人才的成功离不开平台的支撑,在管理人才培养上要想方设法给足他们平台,使他们的潜能发生“催化反应”。一要提供实践锻炼平台。在临时代职人员任用上,要破除因循守旧的保守观念,敢于放手使用,多鼓励,让其在一次次赢得认可中培养自信,在一次次挫折中积攒教训。二要压好“担子”。让管理者时刻能够感知自身的责任,时刻有履职的压力和动力,通过经常讲评他们履职尽责的情况,时刻提醒,让他们感知自身的担子,有效激发他们的主官能动性。

5结论

本文分析了技术研发单位在管理型人才选拔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介绍了技术人才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探究了管理职务对人才特性要求,并结合技术型管理职务岗位需求,提出了拟改任行政管理岗位技术人才的培养思路和方法即确立培养路径、重点弥补弱项和搭建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田恩,刘坤,王立爱.浅谈青年干部如何实现从专业技术型人才到管理型领导干部的角色转变[J].中国化工贸易,2013.

[2]汪利祥.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9(7):292-293.

技术人才培养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43-02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国家对人才尤其是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地方高校作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应高度重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培养一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力强、懂技术的创新型人才,走出一条专业特色鲜明、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好的办学之路,这不仅事关高校自身发展,更关乎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本文结合齐鲁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简称“材工”)教学改革实践,着重介绍该专业正积极实施的多平台人才培养实践工作,切实提高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国际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开创的,国内则由清华大学等高校率先推行的,因此国内工程技术人才创新培养受研究型高校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很大,使得地方高校在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上和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鸿沟,使得地方高校遇到了诸多难题,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1-3]

目前国内地方高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尚缺少成熟的模式,且还面临着众多历史难题,[4-6]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问题:(1)课堂教学理论化倾向严重。现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学术化导向明显,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弱化了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在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力方面明显偏弱。(2)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基础实验多,设计与探索性实验偏少,抑制了学生创新力与特长的发展。(3)办学经费不足。实践经费挤压严重,支持力度偏低,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培养工作。(4)交流渠道与平台建设不足。地方高校普遍缺少好的专业交流平台,交流渠道窄,产教对接不畅。总体上,尽管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及培养模式尚未有效建立,但当前我国正积极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大力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地方高校应抓住机遇,精准定位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大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加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下面以我校材工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为例,介绍该专业在高水平工程技术培养方面所做的一些积极探索性工作。

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我材工专业致力于培养陶瓷与玻璃行业领域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在省特色名校特色专业工程支持下,紧紧围绕“课堂―验室―工厂―交流平台”多个平台,推动教学改革,培养专业知识实、创新能力强和技术精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下面详细介绍该专业所开展的一些实践性探索工作。

1.课堂教学创新实践。课堂教学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该专业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改革措施,积极扭转课堂教学理论化学术化倾向。教学中强调理论实践的统一,倡导工程项目与案例示范教学,提倡互动式、研习式、探究式等教学新方法;部分课程中邀请专家讲座,引入产业生产一线知识;为便于推动课堂教学与产业的结合,实施了青年教师企业锻炼培养计划,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无企业工作经历的需参加企业脱产锻炼。加强教学监控体系建设,建立一套同行评议、专家评议、师生互评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确保课堂教学改革质量。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坚持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较强的创新力和开阔的专业视野,为学生工程技术创新力培养打下基础。

2.实验教学创新实践。实验教学属于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桥梁沟通作用。针对实验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理论性强的问题,该专业正积极推进探究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突出“强化知识、重在应用、关注探究、走向产业”实验改革思路,依托省实验教学中心与省重点实验室平台,积极调整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开放实验学时比例,加大开放实验的申报力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力和专业技能,现已形成创新创业、导师项目、自由申报等多类型的开放实验,涵盖了玻璃加工、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等多个特色教学研究方向。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桥梁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人才。

3.实习教学创新实践。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真正结合的第一站,是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实习走过场式的突出问题,该专业选择部分合作基础好的实习基地,推行实施“双导师制”实习模式,由专业教师负责专业知识指导,并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实习导师,指导评价实习工作。实践表明,模式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现代生产技术,还有利于其提高知识与能力转化的能力。通过“双导师制”实习教学改革,挖掘实习在知识应用与再生中的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效推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4.专业交流平台建设创新实践。专业交流平台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专业非常重视交流渠道的建设和利用,牵头与企业共建研发基地、实验室等平台,争取企业将项目放到校内合作平台上,鼓励教师学生参与企业研发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社会实践、夏令营、企业家论坛、社会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并申报获省市级奖项。通过加大专业交流平台的建设力度,拓宽学生专业交流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多层次与全方位化。

三、展望

m管地方高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但当前国家正加大对地方高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地方高校作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活动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和社会产业需求目标相一致。通过校内资源整合,积极推动工程技术教学培养改革,搞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工作,创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专业知识扎实、工程技术精湛的高水平工程人才,创建成国家一流工程技术人才的培育基地。

参考文献:

[1]黄梅芳.中美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29).

[2]巴素英.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教学及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3]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

[4]徐小洲.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制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5]陈忻,麦培苗.应用型学科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化学学科为例[J].广东化工,2013,(6).

[6]赵明洲,汪华君.地方高校转型期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

技术人才培养篇9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人才培养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作为通信领域重要分支的无线通信技术,为企业构建无线网络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一家先进的、发展迅速的无线通信技术企业,如何结合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来实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人才战略协调起来,以适应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作为当前流行的热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上也需要通过一定的策略来实施。笔者将就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1在无线通信行业里,企业实施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家科技含量很高的无线通信企业,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来适应社会对无线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员工的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对无线通信行业所拥有的丰厚的技术性知识体系,还应该将员工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一项基本素养,为此,加大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让员工从实际工作中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为企业培育更多的、高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此,结合无线通信技术专业培育实际,从企业的各部门、各岗位进行全面分析,不断调整培育模式,以适应通信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现状,并将企业人才战略培育计划中,将规范的人才培养标准,建立在员工能力训练的基础之上,优化企业培训队伍建设,强化企业员工的教学管理能力,切实推进企业对高素质通信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

实施。

2无线通信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

2.1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随着社会化网络的形成,大规模的网络建设和业务也随之蓬勃发展,同时也使得无线通信领域的相关研究、开发、设计等环节也日趋复杂化与专业化,所以社会对于无线通信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加。市场的需求决定了人才的定位,人才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策略的具体构成。面对当前企业的具体实际,将无线通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结合当前与生产第一线的设备制造、应用开发、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师技术要求,以适应当前无线通信产业发展的人才需要,锻炼员工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方面的基础理论,学习信息传输、交换、处理的关键技术和系统知识,以达到具有现代无线通信领域的设计、开发、调试和工程应用基本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2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化,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将通信工程师分为九种类别,包括有线传输工程、无线通信公告称、数据通信工程等。企业培训部门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在进行分专业培养时,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需求情况,利用现有的培训队伍和实践能力训练条件,从员工的兴趣和基础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分专业方向的培养计划的实施,为此,开展分专业方向的无线通信专业培训计划,可以实现员工的自主选择,也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其更深入的参加专业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去。

2.3优化专业技能培训课程

应当结合市场和岗位的要求,归纳出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和对应的技能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课程培训计划和结构。比如在核心课程群中,应该将数据通信与网络课程群、通信理论课程群等作为重点来实施。

在课程教学中应当从知识与技能的整体培养着手,针对应用型符合人才培养的特点,密切关联企业人才岗位和职责能力的要求,突出无线通信专业必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进一步的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提升员工学习的效果与实践能力。

2.4实践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根据应用型无线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综合实训、综合设计与科技制作等实践环节,带领员工从实践中来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无线通信技术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过程中,比如对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学习和分析,对高频电路的实践和分析,对对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中,充分发挥员工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从实际工作中来加强其对具体设施、设备的综合性运用,以提高对工作岗位的胜任力。

2.5加强对通信工程职业化训练

作为通信工程和研究的工作人员,必须从各种通信业务和设备中了解和分析其在通信工程中的作用,从而结合相应的通信协议和接口参数,来改进和提高通信设备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比如了解所在行业的通信设备的安装和设计规范,国内与国际通信过程中所须遵循的技术要求和标准等,提升员工的职业化素养。

总之,无线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企业发展的规划上来,结合岗位对员工的实际需求,从应用型、综合型的人才战略上来调整培训课程和计划,使得员工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利用实践训练和工程应用,来建立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桥梁,从而实现对企业通信技术人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丽.高校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

技术人才培养篇10

动漫产业发展技术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为动漫产业人才成长造就了优良的人文环境。“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华夏文化为动漫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宝库和浓郁的人文氛围,传统的文化教育为动漫人才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自古拥有数不胜数的中国绘画艺术人才和汉语言人才。始于中国唐朝的“皮影戏”是动画的雏形产品,17世纪就被外国传教士引入到欧洲演出,曾经风靡整个欧洲。

(2)中国民族传统手绘水墨动画经典享誉世界。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美术电影厂率先创制了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之后相继推出《鹿铃》、《牧笛》、《山水情》等一系列经典水墨动画短片。中国在20世纪后期出品了250多部动画片,以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新世纪中国动画带来了契机。中国优秀杰出的国画家层出不穷,当时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跻身世界一流。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由万氏兄弟1941年出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日本动画大家手冡治虫看了《铁扇公主》之后,深受启发,走上动画创作之路,创出了世界精品动画《铁臂阿童木》。

(3)我国高等院校动漫人才培养发展迅猛,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层出不穷。伴随动漫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教育体系发展极为迅速。20世纪90年代全国只有北京电影学院开设动画专业。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我国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已有1200多所,近1900所高校开设了与动漫相关课程,每年毕业的动画人才数以万计。随着动漫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也增长迅速。随着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的规范,将进一步开发人才培训体系,有计划打造专业对口,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复合型动漫人才。

(4)良好的动漫产业发展环境,加速和强化了动漫技术人才培养。2004年我国政府颁发《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后,加大了动漫产业的发展,2008年中央财政投入700万元扶持资金,扶持中国原创动漫作品创作。迄今,我国在北京、湖南、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山东、河北、福建、江西、贵州、黑龙江、辽宁14个省设立了动漫产业基地;在广州、深圳、常州、无锡、南京等14个城市建立了动漫产业。我国已有百余个本土漫画、动漫演出、网络动漫、手机动漫等项目得到了扶持。据中国投资咨询网《2011—2012动漫产业分析》显示,中国动漫产业2011年总产值已达1000亿元。国产电视动画597部,22万分钟;动漫企业1万余家,动漫从业人员50余万人。中国动漫产业相比日、美等国起步要晚,但作为新兴的“创意”文化产业,极具爆发力和发展潜力。动漫产业7年来创造了58.25%的平均增速,发展迅猛,前景广阔。优良的动漫产业发展态势和政府政策扶持,加速和强化动漫产业人才的培养。

(5)京、津、中原地区及珠江三角区经济高速发展,有利于引进和培养动漫产业人才。我国京、津、中原、珠三角区经济高速发展,人文地理环境优越,诸多动漫企业的发展和动漫产业示范园的创立,极为有利于培养和引进动漫产业人才。

(二)劣势分析(weaknesss)

(1)盲目的动漫技术人才培养状态,造成人才结构明显失衡。目前,国内动漫技术人才培养属于无计划状态,动漫人才教育存在严重缺陷。动漫既是技术,又是文化,更是产业。因此,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注意技术、文化、经济三方面相结合的素质提升。众所周知,我国的动画产业起步较晚,因受客观存在的我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制约而发展缓慢。动画本身是具有多元艺术性和技术性集合的综合专业,急功近利培养人才的状态,导致我国动漫产业低端制作人才的畸形膨胀。人才结构十分单一,中、高端动漫人才缺乏已经开始制约企业发展,动漫原创能力很差。从目前国内动画作品看,人才培养导向基本是倾向现代计算机、多媒体设计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式基本是倒向重制作、轻艺术,丢失了复合型动画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现在,企业和社会职业培训资金大多是自己投入,缺乏长远眼光而囿于眼前利益,只求满足短期人力资源供需,有的社会培训机构由于不堪重负半途而废。所以我国动漫企业普遍缺乏成熟的人才继续培养机制,也使不少大学动漫专业毕业生失去了继续培养成才的条件和机会。

(2)院校动画教育观念偏颇,专业定向培养笼统,师资严重缺乏,偏离目标培养方向。源于全球动画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近10年间我国涌现出了众多的动画教育机构。许多工科院校在美术类、综合类院校开办动画专业之后,相继创办动画专业或者类似动画专业的多媒体本科专业,目前已经达到千余所,在校大学生数十万人。其实大多数工科院校开设的动画专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画概念,主要是偏重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是一种“数学技术”下网络、影视、广告等实用美术领域的多媒体技术专业。它严重缺失了绘画基础知识、物理运动规律,特别是未注重动画前期创作和创意的培养这一关键环节。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大多数毕业生虽具有一定电脑操作技能,但不能与动漫产业市场需求接轨,从业走向去了游戏、广告、艺术设计公司等。动画专业毕业的学生,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工作,最后不得不放弃专业改行。全国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由于专业划分笼统,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院校和人才就业的校企合作没有较好地结合,缺乏企业人才订单式培养的互动,需要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实践的深化来反思。在动漫发展中保持清醒和冷静,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动画教育的特殊性,建立严谨的专业定位教学体系,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术的动画人才,这才是亟待要解决的问题。动漫专业教育在短短几年时间迅速地膨胀,师资力量的短缺日趋明显。动漫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教育,更多的是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创意思路,这就要求动漫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复合型动漫人才的匮乏已经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化发展。遵循动漫教育规律,优化专业定位定向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各大院校近2000所学校设立的动漫专业90%以上仅仅是泛指动漫设计制作专业,以至于向动漫企业输出的人才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上岗就业即成为空谈。在我国动漫产业链上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需要“动画设计师”,更需要把“创意”变成产品的“动画编剧”、“创意人才”、“角色设计”、“影视剪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诸多定位定向的专业技术人才。

(3)动漫技术人才培训机构良莠不齐,难以解决动漫原创技术人才培养。当今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动漫市场长期曾被日、美所占领。我国动漫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但是主营业务大多还是为国际动漫企业代工,缺少创新的实力和动力。在近年政府的强力扶植下,我国动漫开始由代工走向原创,随之而来的是人才需求和教育培训行业需求严重脱节。但社会上大多动漫培训机构和各类短训班基本上是进行pS,Flash和3D软件的计算机操作培训,最终培训出来的都是企业后期低端操作工,没有实质解决动画原创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另外,社会培训机构在教师和硬件设施方面大多是不齐备或有缺陷的。目前,动漫培训两级分化严重,培养的人才以低端制作人员为主,复合型人才奇缺,人才结构严重失衡。因此,要想使本土公司形成规模化经营,必须因地制宜,迅速建立一种新的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4)大众动漫影视传播狭窄,助推民族动漫文化不力。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立项国产动画影片85部,完成制作并取得发行许可证的有16部,影院公映只有12部。2010年国内动画电影总票房约4.71亿元,而其中进口片为3.06亿元,达65%。不少动漫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动漫产业每年的市场空间在200亿元左右,由于市场追逐急功近利,无论是播出市场还是衍生品消费市场,根本没有产品培育期,民族品牌的打造也就无人问津。传统的精典民族水墨动画和国产动画片不是中国3亿儿童不愿看,而是电视台根本不播出。不是爱看穿洋装卷卷发的“喜羊羊”,而是无法看到“铁扇公主”、“哪咤”和“孙悟空”。广电总局在助推民族动漫文化方面应从战略高度,加大传播渠道(如定台定频)。20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中国的电视观众只要打开电视,无论何时何频道都在播放“阿童木”,可见日本的动漫产品的轰炸效应让人难以忘怀。近年我们在多个方面呼喊支柱产业经济的到来,却在全民助推动漫文化方面显得不力。

(5)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动漫专业法律维权服务薄弱。在动漫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各种侵权行为给动漫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培养动漫产业的专业法律人才,更好地为动漫的创作提供全面、专业、及时的维权服务已是迫在眉睫。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政府扶持和推动国内动漫产业力度不断提升。伴随我国动漫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推动动漫产业发展,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20世纪90年代后正式启动了振兴国产动漫的“5155”工程,促进了国产动漫产品的发行和消费。21世纪始,国家加快推动动漫产业发展步伐,相继出台《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2004—200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电总局鼓励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优秀国产动画片,并给予播放奖励、补贴。近7年,为发挥动漫基地的示范和集聚作用,国家广电总局已批准建立数十个动画生产基地和6个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为国产动画发展和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造就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

(2)中国动漫市场拥有亿元以上发展潜力,价值空间巨大,发展时机带来人才培育好时机。据信息产业部预测,未来2~3年,中国动漫市场容量可达1000亿元以上,动漫产业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良好。所以,为培养我国新一代的动漫专业人才已具有良好的战略时期。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动漫受众人数是5亿多人,国内2000家省、市电视频道,其中动画专业频道4个、少儿频道25个、少儿栏目289个,年需求量已达26万分钟。按目前工作量预测加上动漫衍生品,人才总需求量至少要15万人左右,而目前实际从业者只有万余人。

(3)民族水墨动漫品牌仍具发展空间,具备示范效应的动漫实验教育模式比较成熟。1978年已具有“中国民族风格之路”的中国动画响誉世界,制作技术的极大提高、艺术风格的独特创新带来了新世纪中国动画的繁荣。但是由于手绘水墨动画手工绘制技艺复杂、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几乎销声匿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数学技术的成功应用,我国众多动漫人才不断探索传统水墨动画数字化创新道路,已初步研究和创造出部分作品。打造民族水墨动画品牌,便成为一代新人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探索改革动漫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各方人士提出了许多较好的模式和思路。但是,具备示范效应的动漫实验性教育模式目前尚不具备,大多仍依赖各高等院校自主探索和摸索,这也成为人才培养的又一挑战。

(4)实施“五位一体”建设的科学发展大局,创建了又一动漫发展好时机。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多方面和全过程。国家的这种定位,提供了动漫产业又一崭新的发展机遇,是加紧培育新一代中国动漫人的好时机。

(5)中小学基础教育时期,及时抓好青少年的动漫文化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战略角度思考要从娃娃抓起。从15岁开始的年龄段是青少年对知识追求、对动漫渴望及感悟动画真谛的最佳时期。因此对我国约2.08亿人数的中、小学在校生大力推广和引导动漫创意、绘画教育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像2011年要求全国小学教育必须开设毛笔书法课一样,在中、小学生的美术和素质教育中纳入动漫文化教育。

(6)数字技术的长足发展,为动漫专业人才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末,艺术领域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门类———数字技术,它是以计算机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艺术形象,它的出现为动漫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表现形式和巨大的创意空间。CG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新更好的操作方式和手段。目前,我国动漫制作企业的生产流程大部分已经数字化,数字动画已经渗透各行各业,形成一个以卡通动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等为主要生产内容的产业。因此,坚定数字动漫发展方向便能获得更为广泛的人才市场。

(四)威胁分析(threats)

(1)动漫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制约了动漫产业人才的开发与成长。动漫企业运作资金绝大部分是由企业自己投入,众多的动漫企业只能依靠增加播放时间获取补贴和收益。大多动漫企业难以收回巨额投资成本,资金周转不畅,难以形成动漫产业链。而日本动画业建立了一套固定运作模式,经由“播出”、“相关产品”、“出口”三个环节而获取最大利润,已经在全球市场形成巨大的产业链。许多动画甚至在前期策划时(开播前)就由玩具开发商直接参与投资,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60%是日本制作。企业的资金运营困境难以为动漫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短期利益直接制约了今后动漫人才的培养。

(2)来自国外动漫企业的竞争威胁。规模庞大的美、日动漫产业在世界动漫市场占有霸主地位,如今美国动漫产业的产值达2000多亿元,而日本动漫产品占据了世界动漫市场65%的份额。日本动漫原创优势突出,不仅针对少年儿童,在青年及老年消费阶层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说,全日本的国民都参与了动漫的发展,而我们国家动漫被国人贴上“低幼”标签。另外,还有后来居上的韩国动漫产业异军突起,自1990年起步12年间跃居世界第三,卡通流氓兔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面对日、美、韩动漫大国的竞争,只有创出独立民族品牌,才有可能成为动漫强国。

(3)现有动漫人才培养机制单一,不能培养出高端复合型动漫技术人才。现有的动漫培训机构和多数高等院校只重视动漫产业制作环节的绘画和电脑制作等低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的院校只是学历教育,毕业生根本无法到动漫企业就业,缺乏创意、导演、营销、法律等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举措。由此,产生了学动漫的人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象。由于动漫企业效益差,不利于动漫专业人才的发展和提升,不利于留住和引进人才。(4)原创国产动漫作品能力不强,难以匹敌国外市场竞争。由于国内动漫行业过分追逐功利和规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逐渐淡忘,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更是无法形成市场,难以匹敌国外市场竞争。

动漫发展产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1)充分落实国家发展动漫政策,启动、完善系统的动漫人才培养工程。发展动漫产业,政府从国家高度统领、引导和扶植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政府应进一步从政策导向、制度完善、网络构建等多方面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助推力度。当前,充分抓好国家推动动漫发展的政策,有效形成动漫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发挥国内教育与培训资源优势,启动有计划、分层次进行的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社会培训等动漫人才培养工程,建立适宜当下和长远时期的动漫人才培养机制。

(2)促进动漫技术人才培养,应同时实施短期、中期和长期战略步骤。短期、中期和长期战略实施路径:第一,短期运作机制:从国家到各省市成立系统的行业动漫培训机构。采取政府扶植,各省行业定点,净化市场培养环境。谈具体点就是在行业定点机构进行集训,应对企业的动漫人才需求。这项工作的难点是行业牵头到位和各级政府的扶植。在行业统领下,增加动漫人才职业能力开发机会,明确各环节动漫人才培养技能标准,建立动漫职业能力评价认证体系,形成动漫人才职业化。每个省都应做出具体的实施目标和方案,规范现有动漫企业、学校培养思路,以取得预定效果。第二,中期运作机制:就是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按动画专业技术要求,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定向培养。要避免动画教育体系培养方向模糊,促进动漫教育规范、良性发展。动漫教育应明确教学目标,做好人才定位培养;加强院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自由学习的氛围。采取有效指导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成功教育,并且实施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订单式教育和培养策略。应借鉴国外优秀院校成熟的培养模式,让在校学生跟产业界的项目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成为一种趋势,浙江义乌某职业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网络销售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到义乌小商品去进行实践性学习。目前,我国已开设动漫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千余所。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优势,校正培养模式,定能为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造就强大的生力军。第三,长期战略运作机制:无论是高校的动漫学历教育还是短平快的社会培训,都应遵循动漫人才成长的规律,明确各自定位,决不能一蹴而就。从长期的战略发展眼光看,就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学前教育抓起,在中小学美术课中开设动漫美术基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即动漫教育要从中小学开始链接中等职业教育直至高等专业教育,形成中国动漫人才培养的教育链,这将会对今后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