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48

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篇1

   

洪水灾害引发的常见传染性疾病有:

 

一、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传染病

 

1、痢疾:是痢疾杆菌感染引发的一种以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肠道传染病,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通过食物及水进行传播。

 

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如三代头孢菌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复方磺胺甲恶唑、阿奇霉素等,注意“沙星”类药物(喹诺酮类)儿童及未成年人禁用。

 

2、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及黄色稀水样便,严重的可出现脱水。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传播,可经水、食物、苍蝇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但水型传播是其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治疗:霍乱属甲型传染病,发现后应立即上报,进行严格隔离,及时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给予抗生素治疗,如三代头孢菌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出现肠道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传播途径:主要为消化道传播。

 

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尤其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其抗菌谱广,活性强,口服吸收好,价格便宜,成为伤寒治疗中的首选。

 

4、甲型肝炎:为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表现为起病急,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乏、肝脏肿大以及肝功能异常等。初期消化道症状不明显时有可能误认为感冒,易被忽视,延误病情。

 

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食入被HaV污染的水和食物是甲肝爆发流行的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治疗:甲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无需特殊药物治疗,只要及时进行隔离,对症支持治疗,绝大多数可完全治愈,不会转为慢性。

 

5、戊型肝炎:为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起病急,黄疸多见,半数有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痛,约1/3有关节痛。常见胆汁淤积症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多数有肝脏肿大,但脾肿大较少见。

 

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水型流行最常见。

 

治疗: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

 

二、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后出现高烧,并伴有肌肉酸痛、头痛、咽痛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病毒性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眼睛粘膜接触传播。

 

治疗:早期可给予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可给予头孢类、氟喹诺酮类等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口服退热药物;有咳嗽、咳痰者给予盐酸氨溴索等药物止咳祛痰对症治疗;合并有呕吐、腹泻的可给予补液,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者给予吸氧治疗,个别严重的需要机械通气等进一步处理。

 

2、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柯氏斑)、全身斑丘疹及疹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临床特征。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眼结合膜侵入感染。

 

治疗:以加强护理为主,注意室内适当的温、湿度,避免强光刺激。体温过高可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轻型患者可口服抗病毒口服液等对症治疗;重型麻疹患者可视病情予以静滴抗病毒治疗及加强支持治疗;并发肝损害者予以甘草酸二铵等保肝治疗;并发心肌损害可以给予1,6二磷酸果糖、atp、辅酶Q10等治疗;并发细菌性肺炎者行抗生素治疗。

 

3、流脑:全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发的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瘀斑瘀点,以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主要是通过咳嗽、打喷嚏、面对面说话等飞沫直接经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

 

治疗:青霉素类药物对脑膜炎双球菌是一种高度敏感的杀菌药物。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对脑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强,易透过血脑屏障,且毒性低。出现颅内高压的可选择静脉输注20%甘露醇降颅压,伴有酸中毒者可输注5%碳酸氢钠注射液;

 

三、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

 

1、乙脑:全称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主要为起病急骤、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病理反射以及脑膜刺激征等。

 

传播途径:经蚊虫叮咬传播。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对高热患者给予氯丙嗪注射液、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等,并辅助物理降温;对于抽搐患者给予苯巴比妥、地西泮等;出现脑水肿的患者要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进行治疗。

 

2、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以畏寒、发热、出汗、头痛、贫血等为主,并易引发、脑、肝、肾、肺等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

 

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传播

 

治疗:以抗疟原虫治疗为基础,并辅以对症治疗。抗疟药物可选择双氢青蒿素片、复方双氢青蒿素片、蒿甲醚胶囊、蒿甲醚注射剂、青蒿琥酯片等。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积极防治,疟疾在我国已基本被消灭。

 

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重症者可有出血、休克。

 

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传播。

 

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休息、退热、出血部位明确者给予止血处理。

 

四、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血吸虫病

 

1、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在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血管里,在血管里吸血、产卵、排出毒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记忆力减低、共济失调、发作性癫痫等。

 

传播途径:接触疫水传播

 

治疗:主要对患者进行脱水处理,可选择利尿剂如醛固酮拮抗剂、呋塞米、甘露醇、泼尼松等。急性期持续高热病人,可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解热剂缓解中毒症状和降温处理,但皮质激素不良反应较多,使用应谨慎。待症状缓解后给予吡喹酮进行驱虫治疗,亦可选用青蒿素类衍生物蒿甲醚和青蒿琥酯进行治疗。对慢性和晚期患者,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并注意对贫血的治疗,肝硬变有门脉高压时,应加强肝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

 

2、钩端螺旋体病:由多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结膜出血、腓肠肌压痛;中期可伴有肺弥漫性出血,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晚期多数病人可恢复,少数病人仍有发热、眼葡萄膜炎等。

 

传播途径:钩端螺旋体直接接触传播。

 

治疗:青霉素是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的最有效药物。可在使用青霉素前5~10分钟肌注安定10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mg,可以避免赫氏反应,并能协助退热,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篇2

关键词: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传染源控制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97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85-01

呼吸道传染病会对患者造成严重身心健康影响,基于此,本文针对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对策展开了探讨,现陈述如下。

1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呼吸道传染病指的是从人体咽喉、鼻腔、支气管与气道等呼吸道感染而侵入造成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本病致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及衣原体等;其传染源主要有患者本身、隐性感染者、动物传染及病原携带者等;其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近距离传播,包括猩红热、流感等)、飞沫核传播(可远距离传播,比如白喉与结核等)、经尘土传播(传染源飞沫落到平面干燥后进入空气传播,比如说炭疽杆菌芽孢与结核所致疾病等)及气溶胶传播(病毒与细菌通过空气传播,比如禽流感、SaRS等)等;其易感人群十分广泛,基本上所有人都易感;其流行的特征具体包括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及周期性[1]。

2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策略

2.1原则。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应有序、科学且合理,并且应按照以下的原则进行:第一,应统一指挥。当分级部分在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后,各个部门则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安排、领导及指挥下有条不紊的展开各项本职工作。第二,迅速确定传染源。为了尽快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迅速蔓延,就应在第一时间确定病因及传染源,尽快将患者及病原携带者隔离并治疗,从而将传染源的传播状态消除。此外,还应对潜伏期进行估计,提出相关的人群隔离标准,并对隔离人群展开试验(取得病人同意),进行相关医学观察与监测等。第三,进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确定后,就应迅速进行流行病学研究与分析,针对疫情划分区域,比如说疫点与疫区,然后对疫源进行彻底的消毒,尽量将传播途径完全切断。第四,易感人群保护。利用生物制品与预防性用品,对易感人群进行保护,并且加强民众相关健康知识宣教,督促群众保护好环境及做好个人卫生,尽量提高整个人群抗病的能力。

2.2基本程序。一旦发生疫情后,首先要将疫情报告通过相关报告程序告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报告后则应迅速组织人力与物物力,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源尽快奔赴现场,展开相关的研究与调查及处理。

2.3基本方法与对策。

2.3.1详细记录报告内容:各级疾病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在接到相关的疫情报告后应详细记录报告的内容,然后报告给本部门责任人,具体而言记录的内容应包括:①报告者的详细资料,比如说姓名、单位、性别、联系方式及报告时间等。②事件的基本概况,比如说疫情发生时间、类型、地点、性质,以及发生经过、发病人数、死亡人数、患者主要症状、当地检验结果、采取的措施等等。③询问报告者是否已经报告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同等部门,若没有则要求报告者尽快告知。④询问报告者患者是否被送入就近医院就诊,以及是否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同时要报告是否需要相关技术支持等。⑤初步处理情况应告知责任部门与领导,同时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⑥记录者的姓名与接报时间等。

2.3.2流行病学调查前准备:现场的流行病学调查前准备工作包括:第一,现场调查的措施组织、疫情的分级调查与处理及协调等工作。第二,做好物品准备,比如说个案调查、采样登记及暴发调查等所需的调查表格,采样所需要的器材与设备、消毒药品及车辆等,调查物品的准备完备与否是调查的保障。第三,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和应用,卫生防护措施主要有事先接种相关传染病疫苗、执行工作时穿防护服装、建立操作隔离制度与安全操作制度、污染物消毒制度与定期体格检查等。基于本病为呼吸道传染疾病,现场调查人员就应加强呼吸道、鼻腔黏膜及口腔等的卫生与保护,避免感染。

2.3.3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主要步骤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初步调查。核实临床的诊断与判断暴发,比如说询问接诊医生详细情况及查阅相应临床检查结果等。第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结合患病个体的职业及所在的环境与接触人群等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第三,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暴发后进一步进行调查,包括暴发日期、发病人数、地区、单位等,同时查清并将暴发人群与疑似患者或者亲密接触者登记在册。第四,病例对照调查。采取该措施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将危险因素筛查出来,不过在具体的操作中应先参照个案调查同卷,然后根据调查的方案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及统计分析,最终确定危险因素。第五,追踪调查。对接触暴发疫情的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密切观察他们的生活、工作及学习,尤其是同室人员及密闭舱与室2米中的人员等,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则应及时督促其来院就诊。第六,现场采样与运送。主要针对患者早期咽拭子、鼻咽拭子、漱口液及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采样,而死亡患者则应采集其肺部组织等样本,然后送往相关部门检验。第七,资料分析。将相关资料全部录入数据库并保存好,整理完整上报,并归档在同类调查卷中存档便于日后查阅。

2.4控制措施。疫情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传染源控制。及时隔离患者与疑似患者,要求他们戴上口罩,同时接受相应治疗,临床加强治疗的观察与监测;暴发疫情期,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中可能有隐性感染者或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2],此时应加强他们的追踪调查;染病动物应及时采样分析,并采取杀灭的策略与妥善处理尸体,避免病原微生物扩散。第二,传播途径的切断。疫源分成疫点与疫区,其中前者范围较小,而后者范围较广,但都必须及时做好隔离策略。第三,加强易感人群保护。追踪随访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发现病例要及时隔离与治疗;普通人群要做好宣教,或者采取监测的方式,若疫情过于严重,可以考虑接种疫苗的方式,尽量减少易感人群染病,达到控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隆平,张晓均,张余等.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控制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6):540-542

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篇3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22-01

传染病是公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大敌,是一类病原体种类繁多,不同传播途径,感染方式复杂,变化多端,个别病种还可跨国、跨洲传播,没有一个国家能躲避传染病[1],它关系到人民的健康。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被发现,如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o139霍乱、非典、o157:H7出血性肠炎、禽流感、新型克雅氏病等。新发传染病指新出现在人群中或已存在在人群中发病率突然增多或区域突然扩大,其具有传染病的一般规律,即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3个基本环节。但是,由于人类对新发传染病认识不足,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找到特异性的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治疗方法;另外,环境恶化、全球化和都市化进程的加速,为新发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创造了条件。各种复杂因素使新发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和科学应对新发传染病。现对当前新发传染病的特点作一综述。

1病原学特点新发传染病多为病毒引起,原在动物之间传播,但发生基因变异使其具备了在人之间进行传播的能力,如疯牛病、禽流感、艾滋病等;某些新发传染病传染性较强,如SaRS、埃博拉出血热等。

2流行病学特点

2.1主要是动物作为传染源共患病超过新发传染病的3/4[2]。

2.2传播方式多样各种传染病在人间的传播途径不同,从单因素的传播途径到多种因素的复杂传播途径都可以发生,且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但也有一定的同一性和普遍性。动物源性新发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一般仍以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接触传播以及虫媒传播等4种方式为主[3]。其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方式最为多见。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和接触传播,有些也可通过血液、虫媒、动物抓咬传播[4],如SaRS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方式传播,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5]。

2.3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不易控制随着人口的增加及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先进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使多种新发传染病迅速的传播流行[6]。

2.4病原体的进化近年来,新发传染病如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在短期内发生大片段基因获得或缺失突变,使之获得耐药性及产毒素的能力。

2.5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亚热带传染病向北移,出现新疫情,野生动物乱捕乱杀,使病原体从动物传播到人群。

3临床表现特点新发传染病由于病原体不明,故往往病情发展迅速。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复杂多变。

4新发传染病的应对措施强调主动预防,其核心措施是早期隔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好易感人群。

4.1完善疾病监测以便及早发现新传染病传染源,及时采取有效隔离措施,控制新传染病的扩散和蔓延。

4.2培训专业人员加强专业人士的培训,从而有条不紊针对新发传染病采取合理措施控制其发展。

4.3加强预防执行标准性三级防护原则,实施个人防护以便降低因暴露而发生的交叉感染。

4.4消毒执行消毒技术规范,控制新发传染病流行以便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

4.5建章立制加强新发传染病相应法律法规的实施的同时,还应深入加强新发传染病护理工作的科学领导。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以深入开展流行病学研究能力,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依据。

4.6加强传染病的科研促进传染病防护的发展。积极探索识别新发传染病的手段,了解危险因素,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采取有效措施,准确预测。

4.7开展公众教育加强信息沟通适时适当地公布疾病信息及流行控制策略,以便减少传染病爆发引起的社会恐慌。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信息.中国至少已有十余种新发传染病[J].中国卫生,2006,(5):52.

[2]向浩,雷正龙,聂绍发.新发传染病应对策略与措施[J].疾病控制杂志,20o6,(2):183-185.

[3]王宇明,胡仕琦.新发感染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43-45.

[4]易滨.呼吸道传染病的隔离与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5,(3):238.

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篇4

一、概述

猪的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养猪生产的主要问题,发病率在30%~80%,死亡率5%~30%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也是养猪疫病防治中十分突出、棘手的问题,在猪的各个日龄段,从母猪、哺乳仔猪、保育仔猪、育肥猪都存在呼吸道疾病的危险。

二、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分类

1.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支原体肺炎(猪喘气病)、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链球菌、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肺疫、副猪嗜血杆菌等;

2.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系统障碍综合症、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瘟等;

3.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

4.寄生虫性呼吸系统疾病。如由蛔虫、后圆线虫、肺丝虫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三、症状

各个猪只因病原菌不同,所以症状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体温升高、眼鼻分泌物增多,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咳嗽、呼吸次数增加,甚至喘气、呼吸困难,重症呈犬坐姿势;猪只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消瘦、死亡率增高。不少急性病猪在打针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没有完全康复,生长明显受阻,逐渐成僵猪。剖检症状主要是肺脏病变,呈胰样变、肉样变,间质水肿,纤维素性肺炎。严重者肺脏与胸壁粘连,甚至出现纤维性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

四、呼吸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

1.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在不同的猪群中可通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空气向不同猪群中传播。引起蓝耳病的病毒可通过精液传播。有些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原体和猪呼吸系统冠状病毒等经空气传播。许多气候因素,如风向、风速,可以促进猪群间疾病的传播扩散。

2.环境及发病的季节。周边地区有屠宰场及肉食品加工厂,存在呼吸道疾病疫情,对猪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猪舍小环境控制不良,如粉尘大、氨气浓度大于50ppm,二氧化碳含量大于0.2%等,可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和血液中有害成分增加,导致肺充血、淤血、炎症。饲养密度大、转群等应激因素都会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引起呼吸道炎症。

3.饲养管理水平。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猪群的饲养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外引猪种有时会引起整个猪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猪舍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转群或混群应激、非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等,都可能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

五、猪呼吸道疾病的危害

1.仔猪成活率降低。严重时保育猪死亡率可达60%以上。

2.育肥猪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下降,出栏时间延长20~50天。

3、母猪流产、死胎,不正常发情,配种率降低。

六、猪呼吸道疾病难以控制的原因

猪肺炎支原体是定居在猪呼吸道中的一种病原体,可以破坏猪气管黏膜上的纤毛,从而影响了有效免疫清除机制,使猪的抵抗力降低,从而促进续发行感染,导致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发生。支原体无细胞壁,易变形,这一特性决定了该病原容易产生耐药性和疫苗的防疫效果不确切。一些猪场对这一特性不了解,乱用抗生素,用药程序不对,只有控制继发感染,而忽视它的原发性疾病,所以控制效果不理想。

七、综合防控措施

1.杜绝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坚持自繁自养,谢绝外来人员入内,严禁从发病猪场、地区购进仔猪。

2.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常规消毒每周1次,疾病流行期每周2~3次;消毒池每周更换2次,密封环境可以熏蒸消毒。

3.注意防寒保暖、防贼风,协调通风保暖之间的关系。

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篇5

秋冬季节来临,早晚温差日益加大,面对温度的上上下下频繁“跳水”,爸爸妈妈们还要注意些什么?要知道,初生至两岁间的宝宝由于免疫功能发育不全,宝宝们娇嫩的身体很容易受到上呼吸道疾病的侵蚀。流感是宝宝爸妈们在这个季节特别要当心的疾病,可是流感的危害是什么?除了流感以外,肺炎球菌疾病又是怎么躲在流感背后趁虚而入的呢?

秋季进入流感多发期不可小看肺炎球菌

首都儿科研究所的袁艺教授在知识课堂上说到:“即将到来的流感季,的确是上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婴幼儿因免疫功能发育不全,更需要父母和其他家人给予细致的照顾。流感是宝宝健康的敌人,一旦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后,破坏了感染者呼吸道的上皮细胞,使得广泛存在于健康儿童鼻咽腔中的肺炎球菌乘虚而入,肺炎球菌一旦潜入人体,不仅可以由鼻咽部直接入侵中耳、鼻窦、气管、支气管,肺部等,引起黏膜性疾病;还可能经过血流播散入侵原本无菌的、与外环境无直接相通的器官组织,引起菌血症、脓毒症、脑膜炎、菌血症性肺炎以及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腹膜炎、骨关节炎等所谓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

袁艺教授说:很多婴幼儿父母对于“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这个概念还非常陌生。

“可以说,流感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感所引发的各类并发症,如肺炎球菌肺炎等。流感病毒感染人后,对身体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可引起多种继发性感染。此外,流感还会造成被感染者免疫能力下降,使得致病菌有机可趁。”袁艺教授说到。

“肺炎球菌”和“肺炎球菌疾病”,对于很多初为人父母的新爸新妈来说,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肺炎球菌疾病被人们称为“婴幼儿身边的危险敌人”,其危险性体现在其致病的严重性以及初期症状的隐蔽性。肺炎球菌脑膜炎(脑膜或脊髓膜感染)其早期症状是发烧,无精打采或瞌睡、呕吐,以及颈项强直或四肢僵硬。而肺炎球菌败血症(血液感染)其早期症状是寒战、高热;肺炎球菌肺炎(肺部感染)其早期症状是咳嗽、发热、呼吸困难、呼吸加快等。而肺炎球菌中耳炎其早期症状是耳痛,发烧,以及经常抓耳朵。

专家支招:如何有效预防肺炎球菌疾病

肺炎球菌究竟是如何传播的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预防保健科刘兆秋主任特别向广大婴幼儿父母做了详细介绍:肺炎球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肺炎球菌携带者可以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时释放的飞沫传播给其他人,并可能在带菌者受凉、感冒等抵抗力降低时引起感染,造成肺炎球菌性疾病:它的传播途径十分广泛,空气不流通、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幼儿园、托儿所等都可能成为传播场所。因此,肺炎球菌是一种易被传播的细菌。

刘兆秋主任介绍说:“要预防肺炎球菌疾病,首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肺炎球菌通过飞沫或接触途径传播,室内空气不流通、经常开空调,人口密集的地方都可以成为该病菌传播的场所。2岁以下的婴幼儿应尽量避免在人口密集的地方长时间逗留。另外,从人口密集的公众场所回家后须及时洗手,平时注意个人卫生。”然而,刘兆秋主任强调指出,“肺炎球菌特别需要家长们重视的原因之一在于,通过勤洗手、多通风等一般卫生习惯的改善是无法彻底预防肺炎球菌疾病的,目前更有效和权威的预防手段就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医学界专家都认为,及早进行预防接种,使儿童获得抵抗肺炎球菌的免疫力,是对抗儿童肺炎球菌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为此,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全球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优先考虑把儿童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纳入国家免疫接种计划,使得全世界的儿童免受肺炎球菌的侵扰。

针对2岁以下宝宝的小儿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自2000年在美国上市以来,已被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并被40多个国家和地区纳入国家免疫计划,其中既有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也有如墨西哥、乌拉圭,斯洛伐克、秘鲁等发展中国家。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在2009年将其纳入可免费进行接种的免疫接种计划。

预防肺炎球菌疾病小问答

Q 健康的孩子也会携带肺炎球菌吗?

约1/4健康儿童的鼻咽部携带有肺炎球菌。一旦宝宝抵抗力下降,肺炎球菌就有可能会乘虚而入,引发各种严重的疾病。

Q 肺炎球菌疾病的早期症状如何识别?

肺炎球菌脑膜炎(脑膜或脊髓膜感染)其早期症状是发烧、无精打采或瞌睡、呕吐,以及颈项强直或四肢僵硬。

肺炎球菌败血症(血液感染)其早期症状是寒战、高热。

肺炎球菌肺炎(肺部感染)其早期症状是咳嗽,发热,呼吸困难,呼吸加快等。

肺炎球菌中耳炎(中耳感染)其早期症状是耳痛、发烧,以及经常抓耳朵。

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篇6

【关键词】猪;养殖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传播途径;症状;防制

1引言

近年来,养猪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安全而稳定的猪只养殖、生产和供应在整个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许多高致病性疾病(如猪蓝耳病等)频发,从而严重影响到了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这些高致病性疾病的防制策略的研究。

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的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感染性高的传染病,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猪蓝耳病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现的一种新型病毒性猪疾病,首次发现于北美,后迅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开来。1996年,我国研究学家首次分离出了猪蓝耳病的致病性病毒,确定了我国也有此类病毒的存在,此后猪蓝耳病逐渐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发生,成为了我国广泛存在的猪流行疾病之一。由于该流行猪病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到了养猪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因而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传播途径

2.1流行病学特点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具有区域性强、传播快、发病急等流行特点,发病率不会受年龄、性别以及猪品种的影响,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病,一般在湿度和热度较高的季节发病率会显著升高。猪蓝耳病难进行治疗,因此导致死亡率也相对较高,通常母猪的流产率大于30%,严重的会出现死亡,仔猪的发病率最高可达到100%,死亡率也在50%以上。一般来说,杂交猪、本地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低于良种猪,鸡、鸭、牛等动物一般不会感染该疾病。若在染病后紧急免疫接种其他猪病疫苗,显著提高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若某一猪群中发现病,会持续地在猪群中传播,该病也会病毒在猪群体中存在并循环传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如流产等),以及各个年龄段猪(尤其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

2.2传播途径

猪蓝耳病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其要是传染源发病猪和带病毒猪,发病猪的病毒一般存在于猪的唾液、鼻腔分泌液、尿液以及母猪的乳分汁和公猪的中,可以通过相应的途径传播。养猪用具、猪的饮用水、饲料圈舍中的污泥等介质中病毒存在期较长,是病毒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此外,空气传播、与病猪的接触传播也是猪蓝耳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养猪规模越大、饲养密度越大,该病的传播率就越高、猪就越容易染病。

3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会因猪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发病症状,但就大部分猪来说,染病初期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一般会达到40℃以上,且死亡率高。母猪感染蓝耳病后,体温会高达41℃,食欲不振、嗜睡、呼吸困难、身体有些部位皮肤发紫;妊娠的母猪则会发生流产、早产以及胎死腹中等病症。仔猪则表现为体温升高、皮肤苍白、后肢瘫痪、肌肉震颤,同时生长缓慢,死亡率较高;刚出生的仔猪虽然外表健康,但不久后就会发病,呈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而且死亡率很高,仔猪死后会出现眼结膜水肿等症状。

4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制策略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接触性传播很强,发病率高,死亡率也很高,因此,要根据其流行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传播途径等来研究猪蓝耳病的防制策略。

4.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疫苗免疫防制措施

不同阶段猪注射猪蓝耳病疫苗的剂量使用是不同的。对于母猪,须在猪生产的1个月前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剂量为4ml/头;对于种公猪,每头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4ml,每6个月免疫1次;对于23~25日龄仔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的注射剂量为2ml/头,在4周后进行加强免疫会获得更好的预防效果。

4.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中药

猪群未发病时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急性期可以采用中药药剂进行治疗,目前研制出的中药方剂有清瘟败毒散、白虎汤和黄连解毒汤等。清瘟败毒散的主要包括生石膏生地、水牛角、黄连、栀子、丹皮、黄芩、赤芍、玄参、知母、连翘、桔梗、甘草、淡竹叶等中药材料,将这些中药材粉碎后搅拌喂服,或者煎水滤渣后制成饮用试剂,供猪自由饮服,每次的服用量根据猪的体重来计算,以每千克体重用1g的药为宜,对于体重100kg以上的猪用药量要酢减,连续使用2周。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用药量要减少到一半。

4.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制

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制中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与该病无关的疫苗进,减少抓猪和注射次数,尽量使其静养;保证猪舍的清洁无菌,及时进行打扫,可以经常性地进行蒸醋来对空气进行灭菌;注意通风,保证猪舍的温度适宜;在猪的饲料中添加一些有利于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正确处理死猪,密切关注猪的健康状况。

5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以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防制策略研究中,要根据疾病的临床特征和传染特点进行相关防制措施的制定,尽可能地降低猪传染病对养猪业的经济影响,从而保证我国养猪业的稳定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篇7

关键词: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染;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高发性公共卫生问题,其常见疾病类型主要有流行性感冒、水痘、麻疹、风疹、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等等。导致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细菌、病毒、衣原体以及支原体等[2]。由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感染性高以及交叉感染率高等特点,因此对社会公众的健康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已经成为当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急需重视和加强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着重就基层医院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更好的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率,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

1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的医院感染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提高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效果,尽量将其传播在源头切断。其主要的预防措施包括有:

1.1加强物理防护工作在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一定要做好相应的物理防护工作,以避免直接接触到传染源。例如,尽量避免同陌生人进行亲密的交谈;在公共场所一定要注意佩戴口罩;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等[3]。同时,医护人员也应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在接触传染患者的过程中注意加强隔离、消毒等防护措施,从而避免出现医护人员的感染。

1.2加强药物预防工作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多是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引起的,因此,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药物进行预防。例如,红霉素能够对百日咳、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进行有效的预防;磺胺能够有效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青霉素和四环素能够有效预防炭疽病;异烟肼能够有效预防结核病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有些药物属于抗生素,因此在对(疑似)患者的用药期间,必须严格、规范、合理的控制患者的用药量和用药时间,避免出现过敏、滥用药以及不良副作用等问题的发生。

1.3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目前,我国对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主要预防措施就是疫苗接种,它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人体免疫力,对人体对传染源具有抵御能力,从而在根本上减少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疫苗接种的主要应用对象是<15岁的儿童,且主要是病毒类的疫苗,例如流感疫苗、风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以及麻疹疫苗等[4]。

2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

除了要加强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预防工作,基层医院还要将患者的病情以及传染范围控制在一定程度,从而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其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有:

2.1加强全面性消毒工作经过研究调查显示,高效含氯消毒剂能够有效的杀死一般性呼吸道传染疾病中的致病病菌。因此,基层医院要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病房以及患者活动区的全面性消毒工作。在消毒过程中,要选择有质量保证、国家批准的含氯高效消毒剂,并严格根据医院的消毒规定定时(每天或每几小时)为院内的相应区域进行全面性的消毒杀菌。其消毒的范围主要包括:医用物资(被服、水杯、柜子等)、医疗器械(氧气湿化瓶、注射器具、雾化器等)、病房地面、走开水廊、房、卫生间以及其他环境等。

2.2加强对患者的隔离工作尽量避免同传染患者接触是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设立患者的隔离独立区域,以防止传染患者同其他疾病患者直接接触而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在患者入院时,对疑似症状患者应立即送至隔离区进行观察和确诊,并严禁不相关人员进入到隔离区。医护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一定要做好全面的防护措施(穿隔离衣、带外科口罩等),并严格按照隔离规定将患者污染物运送到指定区域,从而尽量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2.3对患者进行严格的分类管理由于呼吸道传染病的种类较多,因此,在进行患者管理时也应根据其症状的不同进行分类管理,从而避免交叉感染。据相关科学数据统计,一般性呼吸道传染病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即:发热患者、类流感型患者以及不明原因肺炎患者[5]。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医务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控制管理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3小结

近些年来,基层医院中呼吸道传染病的种类越来越复杂,给基层医院的传染病防控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压力。因此,基层医院必须要做好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加强对多种传染源的严格控制,注重医院生活环境卫生的清洁,提高对易感人群的保护力度,从而更好的降低和减少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率,确保院内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苏丁绪,周崇安,李明波.浅析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防控[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22):5510-5511.

[2]胡为海.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探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4(15):171-172

[3]李正兰,李东,罗鹏.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管理及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1(09):1854-1855.

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篇8

1病原

猪蓝耳病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不凝集哺乳动物或禽类红细胞,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对巨噬细胞有专嗜性。病毒的增殖具有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好在中和抗体水平存在的情况下,在细胞上的复制能力反而得到增强。

2流行病学特征

该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在自然流行中,该病仅见于猪,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能被感染。猪龄不同,易感程度也不同,母猪和仔猪较易感,一旦发病病情严重。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病毒的空气传播和带毒猪的流动运输传播。病毒经呼吸道感染,当易感猪与病猪直接接触或接触到病猪污染过的运输工具、饲养工具等极易导致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猪与猪之间的相互传播,包括母仔垂直和同一批猪群之间的平行传播。蓝耳病病毒在通常的情况下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但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和pH值条件下,病毒可长期保持感染性。

3临床症状

猪群发病快,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耳部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处皮肤呈紫红色斑块或丘疹样;便秘与腹泻交替多呈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出现抽搐、后躯无力,关节肿大、跛行、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3.1繁殖母猪母猪感染该病后出现食欲不振、体温高(40-41℃)、精神沉郁、呼吸急促,有的会出现呕吐和发生结膜炎症状。少数母猪的耳朵、腹部、、尾部和腿发绀。妊娠后期发生流产、早产、死胎、弱仔和产木乃伊胎。每胎产死胎的数量差异大,有的无死胎,有的死亡率达80%-100%。少数母猪皮下组织出现一过性血斑,有的母猪出现麻痹性神经症状。

3.2公猪临床表现为咳嗽、打喷嚏、精神抑郁、食欲不振、嗜睡、呼吸急促。强,但是成活率低且量少。少数病猪的耳朵变色,继发膀胱炎和白细胞数减少。

3.3仔猪仔猪感染后的症状明显,死亡率高达80%,临床症状与日龄有关。早产的仔猪出生后不久就会死亡。新生仔猪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肌肉震颤、共济失调、打喷嚏、精神抑郁、食欲不振、嗜睡,耳朵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哺乳仔猪发病率为11%,最高能达54%,断乳前死亡率可增加到30%-50%,甚至可达到100%。存活下来的仔猪体质衰弱、腹泻,容易再次感染。

3.4育肥猪感染初期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在之后病情加重,通常有高热、腹泻、肺炎、眼肿胀、结膜炎、血小板减少、血便等症状。

4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

5防治措施

5.1杜绝境外传入严禁从有猪蓝耳病的国家和地区进口种猪、猪的与胚胎和血液制品。

5.2控制引种

5.3建立健全各项防疫制度,做好消毒、驱虫等工作

5.3.1科学免疫

5.3.2严格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目前疫病的高发季节,要严格消毒。增加消毒次数和消毒药的浓度。

5.3.3定期驱虫减少疾病感染的机率

5.4加强场内饲养与管理工作(1)养猪场要采用“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2)各舍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窜舍;(3)加强猪舍保温工作;(4)保持猪舍清洁;(5)保证猪只饲养水平。

6药物治疗

此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主要采取综合性的对症疗法,控制继发感染。以下是几种简单的治疗方法:

6.1发病母猪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500~1000mL冲洗子宫,再用蒸馏水500mL冲洗后,向子宫内注入青霉素800万iU,来清理发病母猪的产道。也可使用脑垂体后叶素40iU皮下注射,将子宫内的带菌及带毒物质排出。

6.2发病仔猪控制仔猪呼吸道疾病,可在断奶仔猪免疫蓝耳疫苗的同时,在饲料中按100mg/kg添加金泰妙或按80mg/kg添加冀中无敌,饲喂1周,可有效控制猪支原体肺炎和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继发感染。

6.3有高烧症状病猪每2d注射1次免疫核糖核酸,连用4~5d,同时在饮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和500mg/kg的VC,连用7~10d。

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篇9

【关键词】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防控对策

疫情监测是疾病控制中心的主要工作,其目的就是及时发现传染病的流行,评估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的效果,揭示传染病的长期变异,最大限度地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传染病监控监测的革命性进展,提高了疾控机构对本地区传染病数据了解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为了掌握同煤集团地区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找出其特点及内在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制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我们对2005~2007年的传染病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国家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已审核数据,运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同煤集团2005~2007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状况进行分析。

2结果

2.1同煤集团地区基本特征概述同煤集团所辖地区处于大同市西南方的城乡结合部,本部人口478656人,主要集中在同煤总部新平旺及云冈、口泉两道沟,地理环境复杂,外来务工人员及流动人口较多,疾控管理有一定难度。

2.2传染病概况2005~200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显示同煤集团辖区共报乙、丙类传染病种14~18种,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丙类总发病人数6655例,累计发病率1390.35/10万,年平均发病率463.45/10万。年总发病率在446.04/10万~497.86/10万之间。发病率从2005年的446.04/10万到2007年的446.46/10万,趋于平稳状态。大同市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发病率分别是384.51/10万、353.85/10万和342.35/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360.24/10万。同煤集团辖区发病率较大同市高28.65%。

其中乙类传染病10~13种6058例,累计发病率为

1265.63/10万;丙类传染病4~5种597例,累计发病率为124.72/10万。

2.3传染病发病的顺位状况及发展动态2005~2007年总体传染病报告发病居前8位的病种顺位排序及比较:病毒性肝炎2724例(χ2=54.73,p

从发展状况分析:呈上升趋势的有病毒性肝炎和梅毒,但上升趋势渐缓(定基比逐年上升,而环比却在下降);呈下降趋势的有肺结核、麻疹、伤寒+副伤寒,其中麻疹下降趋势渐缓(定基比逐年下降,而环比却在上升),肺结核、伤寒+副伤寒下降趋势渐强(定基比、环比均在下降)。

2.4.1血源及性传播疾病3年共报告发病294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5.09/10万,占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4.25%。其中梅毒的发病在后2年中上升趋势加剧,从2005年发病率10.24/10万到2006年为16.71/10万、2007年达19.43/10万,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中上升最快的病种。2006年报告新增艾滋病3例、HiV感染者1例。乙肝的发病在3年中均居榜首,报告发病2508例,占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85.16%。

2.4.2呼吸道传染病3年共报告发病286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99.38/10万,占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3.02%。肺结核在3年中发病2131例,仅次于乙肝,位居第二。

2.4.3各类别传染病发病构成情况2005年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其构成比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1.01%,2006年及2007年则以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为主,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5.23%、51.74%,呼吸道传染病2006年、2007年两年降至传染病发病的第2位。

3讨论

2005~2007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率从2005年的446.04/10万到2007年的446.46/10万,基本趋于平稳状态。说明近年传染病综合防治效果明显。但各病之间却有着较大区别,从2005~2007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前8位的病种发病趋势可看出,每一病种3年间的发病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前8位的传染病在2005~2007年间至少有两年之间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是有统计学意义的,说明波动明显。就病种而言,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以显著优势稳居前两位,麻疹位居第3,往后依次是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梅毒、伤寒+副伤寒、痢疾。从发展状况来看,病毒性肝炎和梅毒虽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趋缓,这可能与近几年的科普宣传及人为干预有关。肺结核、麻疹、伤寒+副伤寒呈下降趋势,其中麻疹下降速度趋缓有抬头迹象。前8位病种的发病数占总体发病数的95.91%,占有相当比重,其中病毒性肝炎及肺结核始终占据前两位占疾病构成的72.95%,仍为防治的重中之重。

从2005~2007年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情况看,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呼吸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及虫媒类传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上升,主要是因为病毒性肝炎和梅毒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所致。这可能与近年流动人口增加有关,所增人口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来自偏远地区,防病意识差,尤其对肝炎及性病知识匮乏。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下降的因素,主要是肺结核、麻疹报告病例数逐年下降,这与近几年政府高度重视肺结核防治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结核病防治力度,提高疑似病人就诊率和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有关[2]。麻疹发病率近年来下降明显,是由于加强宣传,增强防病意识,提高基础免疫接种率,同时成人麻疹发病近年来呈明显下降的结果。从3年总体来看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几乎以相同的构成比居前两位,但各类别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构成比却显示,比重有从呼吸道传染病向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转移的动向,无论从上升速度还是发病率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均已超越其他传播途径疾病跃升第一,提示乙肝、梅毒等已成为我辖区重点监测和防治对象[3,4];而且从2006年3月发现第1例艾滋病人,到2007年底共有4人发病,前景不容乐观。

4重点传染病及其防治对策

4.1病毒性肝炎该病是本次研究中流行最广、数量最多、且呈上升趋势的病种,其中以乙肝为主。发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的工人群体。究其原因除本地基础患者多外,外来流动人口亦占很大比重,同时有很强的聚集性。防控措施:①从新生儿、儿童的规划免疫到外延人群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要必须彻底落实。②杜绝血制品和医源性感染,并对职工浴室的理发厅、美容厅做好消毒的监管。③加强防病宣教工作,提高职工、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口预防肝炎的意识,降低在生活和工作中由于密切接触引发感染的危险性,同时做好预防、干预工作。④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大防治力度。

4.2肺结核虽然肺结核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仍占发病的第二位,不容轻视。防控措施:①做好卡介苗的普种工作是群体免疫屏障作用和控制肺结核的重要措施。②做好矽肺合并结核的普查工作,避免肺结核在工人及离退休人员中进一步扩散。③做好专科医院的集中管理工作,全程、足量、规范用药,提高治愈率。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员的防病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3艾滋病随着梅毒、淋病等性病增多,于2006年新出现了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而且死亡1例,预示着今后我区要把性病、艾滋病防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因此,需要各厂、矿医院、社区中心、防保科高度重视,把性病、艾滋病作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加大投入,综合治理,有效控制性病的传播[5]。针对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广泛、持久地开展健康教育,把艾滋病科普知识送到各矿区队,普及性知识和性病防治知识,提倡单一性伴和积极推广安全套的使用,规范性病的治疗。有效开展VCt咨询门诊,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四免一关怀”教育,鼓励其正常治疗,积极生活。同时在传播途径上要监管和杜绝血制品和医源性感染。

总之,2005~2007年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整体虽然呈平稳趋势,但由于艾滋病等新病种的出现,病毒性肝炎、梅毒等有加速上升之势,表明我区传染病控制不容乐观,形势严峻,任务艰巨,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应当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坚持预防为主,制定科学的传染病防治策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我区传染病。

参考文献

1Kimballam,thackSB,Levyme.Shigellasurveillanceina

largemetropolitanareaassessmentofapassivereportingsystem.

amJpublicHealth,1980,70:164

2陆伟,范本达,陈宗兰,等.江苏省CiDa结核病控制项目

实施效果的双向对照比较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

9(2):113-115

3黄利群,谭爱军,陈斌,等.1990~2001年珠海市传染病

流行趋势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3,10(4):536-537

4张冠群.流行病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缪梓萍,戴苡.杭州市西湖区1988~2001年性病流行病

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篇10

关键词: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52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27-01

近些年来,随着多种因素对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影响,其发病率也趋于多样化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甲型流感等,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其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及发病迅速、传染性高的特点,且已经成为突发公共卫生问题[2]。因此,做好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各个医院的工作的重点,本文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管理进行分析探讨,具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文选取选取2009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0日在我县医院治疗的480例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观察组为2010年-2012年发病的266例患者,其中男133例,占50%,女133例,占50%,年龄3-79岁,平均年龄(56.7±5.0)岁;对照组为2009年发医病的214例患者,其中男111例,占51.9%,女103例,占48.1%,年龄4-80岁,平均年龄(57.0±6.0)岁。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等进行分析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法。

1.2.1预防措施。①接种疫苗:目前控制与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为接种疫苗,接种对象为15岁以下的儿童,以此来提高儿童的免疫水平,从而达到某些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目前,我国计划内的疫苗种类很多如风疹、流感、麻疹等,接种后,可防止致病菌的侵入,以达到预防的目的。②药物预防:目前很多药物对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如磺胺能够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红霉素可以预防百日咳、衣原体、支原体肺炎等;异烟肼可以预防结核杆菌等。这类药物作为临床预防药物目前应用较少。若医护人员或家属,与传染病患者有过接触,应立即隔离,给予一定的预防性药物,以避免感染的发生。③做好消毒工作:各种呼吸道疾病的致病菌对含氯的消毒剂的耐受性不好,极易被杀死,因此,呼吸道感染的病房内,应严格做好消毒工作,选用国家标准的消毒剂,定时进行消毒,以达到预防的效果[3]。

1.2.2管理方法。①完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达到对感染病患者的管理,如《传染病的预检和分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及《医护人员防护制度》等,使各项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感染意识,使各项制度有效落实。②重者分类管理。患者的症状、发病原因存在很大差异,不能够统一管理,因此,应将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后,科学分类,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管理办法,如发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常见现象,诊断后,应立即分诊,注意后期的预防与治疗;对于不同原因的肺炎患者,应进行实时的监控,以了解病情的变化,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对于经骨干医生讨论后无法确诊的患者,应立即隔离,并向疾控中心报告,等待后期的处理;对于流感样的患者也应及时观察,注意病情的变化,以控制疾病的发展。③加强感染科室建设。对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患者应由感染科室主要负责,传染科室要明确的分区和专用通道,通风设施良好,同时要求传染病科室医护人员掌握足够的医学知识如流行病学、常见的传染病感染疾病治疗等,达到知识多元化的目的。

2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年份的发病情况具体见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较对照组的发病人数有所降低,如2010年肺结核的发病率较2009年下降45.88%,2011年较2009年下降49.26%,2012年较2009年下降52.27%;观察组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发病人数得到很好地额控制,猩红热的发病人数也逐年下降且趋于稳定,各年份间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

表1两组患者不同年份的发病情况

3结论

呼吸道感染疾病一旦发生,其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会波及很多人群,因此,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手段[1]。做好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是临床医生工作的重点,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如合理使用消毒剂、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等,能达到很好的预防疾病发生的效果。综上所述,对呼吸道感染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管理能后控制感染疾病的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凌晓芬.浅述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3):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