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5:58

国际工程研究篇1

【论文关键词】国际工程咨询国际化过程与模式

一、前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工程建设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工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国际工程咨询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更为我国工程咨询企业走出国门、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市场大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我国入世后,一些国际知名的工程咨询企业正在进入国内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00多家外资工程咨询企业在国内设立了机构或正在开展工程咨询业务。相对而言,我国的工程咨询起步比较晚,力量较为薄弱。直到1987年,国家主管部门首次明确了工程咨询是“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经验,遵循独立、科学、公正的原则和投资者对经济建设和工程项目投资决策与实施提供咨询服务的智力型服务行业”。

而且我国工程咨询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不强。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杂志统计,在全球200家最大工程顾问公司中,我国只有4家勘察设计单位入围,市场份额不足1%,仅有5.69%。而据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对全国170多家综合性工程咨询机构的调查结果,平均每家职工人数只有25人,业务总收入约300万元人民币,人均业务收入只有10万元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相去甚远。目前我国仅有200多家设计院拥有对外经营权,在国际工程咨询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如何提高我国工程咨询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增强这些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国际工程咨询和国际化的概念和内容,然后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两家国际知名工程咨询公司国际化的过程和模式,从而提出我国工程咨询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和模式的建议,为我国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二、国际工程咨询及国际化战略

国际工程咨询是随着国际工程建筑、承包等行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是我国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咨询是指运用工程技术、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为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和管理提供的咨询活动。包括前期立项阶段咨询、勘察设计阶段咨询、施工阶段咨询、投产或交付使用后的评价等工作。工程咨询是投资和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国际上,工程咨询是指为工程项目从决策到实施全过程提供智力支持的一个专业服务行业,包括设计、招投标、监理和投产后的维护等。

“国际工程咨询”的特定含义是指我国“走出去”的工程咨询企业,在境外从事工程咨询设计及相关的各种方式的工程承包、项目管理等业务。它促进了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使我国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国际化是指企业将其具有价值的产品与技能转移到国外的市场,以创造价值的举措。国际化包括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技术国际化、生产国际化、人力资源流动的国际化等内容。而企业的国际化,则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跨越国界向更大、更广的范围拓展的过程。只有成为国际化的公司,才是我国工程咨询企业成熟和具备实力的标志。

近年来,随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国际建筑工程的发包方越来越重视承包商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发展已经将项目的重点转移到咨询、设计方面来,总承包施工企业不再独立地扮演中心角色。同时,国外工程市场上的业主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要求的是创新,更希望的是建设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工程,而创新和独特需要由设计人员做先锋。因此,设计人员的独特创意是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工程市场上获胜的关键。国际承包方式的这种新变化,要求承包商必须实现设计和施工结合,设计和前期的研究结合,后期的设施管理和物业管理结合,这就要求工程咨询企业为国际工程项目的综合服务能力比较高。

三、国际工程咨询企业国际化案例研究

发达国家的国际化大型工程公司,都是以设计为主体的工程公司。它们功能全、设计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在国际工程建设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它们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创建、发展到形成当今的模式,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而成长起来的。它们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下面通过分析两家国际知名的工程咨询公司国际化的案例——英国艾铭(ameCpLC)集团公司和美国福陆(Fluor)公司,总结出国际工程咨询企业国际化的一般模式。1.公司背景英国艾铭(ameCpLC)集团公司是世界一流的集项目管理、工程设计和工程服务为一身的综合性公司,也是英国最大的工程公司,是连续4年排名世界第一的国际工程设计公司,在以海外营业额为评比标准的2011年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的世界设计商排名中,该公司名列第三位。艾铭公司为世界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和加工工业提供各种服务和方案。该公司在世界40多个国家拥有5万余名员工,年营业额超过80亿美元。美国福陆公司(Fluor)始创于1912年,是世界最大的主要从事咨询、工程、建筑等其他多种服务的公有公司之一。2011年以17.94亿美元的国际收益名列《enR》海外工程咨询设计商榜首,其国内外工程咨询设计总收益则达到22.596亿美元,在enR工程咨询设计商中名列第二位。

2.国际化过程和模式艾铭集团公司的国际化过程起始于它所承接的一些国际化项目,主要集中在地铁和机场建设领域,其承揽的国际化项目有:香港九广铁路东铁和西铁,新加坡地铁樟宜线、东北线,法国巴黎、里昂、马赛及图卢兹地铁,加拿大蒙特利尔地铁,埃及开罗地铁,委内瑞拉拉加斯地铁,香港赤腊角国际机场客运大楼施工技术咨询服务、美国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一号、七号客运大楼施工管理等。该公司承揽的国外地铁和机场建设项目使之一跃成为国际化的工程咨询公司。而艾铭集团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拓展走的是另外一种模式,它不仅参与中国的重大项目建设,如中石化洛阳pX项目、三峡、小浪底工程等,还在中国投资设立公司,该集团于1930年建造了上海燃气厂,并于1991年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2002年艾铭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注册。福陆公司的国际化道路是从二次大战之后开始的,二战后福陆公司在加拿大、委内瑞拉承揽炼油厂、天然气厂的工程建筑项目。由于在炼油厂工程建筑业有良好的声誉,使它赢得了第一个中东地区国家——沙特阿拉伯的工程项目合同。此后,开始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苏格兰、南非建立设计和建筑公司,五十年代末,福陆公司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办事处。

1977年,福陆公司收购了建筑设计业的领先企业丹尼尔国际建筑公司(DanielinternationalCorporation)。由此可见,国际上知名的工程咨询公司的国际化模式一般采用承接国际项目,从而进入国际市场,然后再在当地寻找投资、并购的机会,从而不断壮大公司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四、我国工程咨询企业国际化过程和模式目前我国工程咨询企业服务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服务的主要范围是投资机会研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评估等,服务的层次基本是建议或评审。而且,目前我国的工程咨询业基本是实行分段管理模式,前期咨询业务归口国家计委,成立了中国工程咨询协会;设计、监理、招投标归口建设部,设有勘察设计协会、建设监理协会;涉外工程咨询单位归口外经贸部,设有国际工程咨询协会。这种体制上的分离使得工程咨询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较弱,国际化水平较低。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是一个以合作和态度转变为标志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被动国际行为;技术或设计引进;以合作为主的半被动的借助外力的国际化;较主动的依靠自身力量的国际行为。中国企业国际化也有两种代表模式,一种是自我发展模式,就是企业依据自身力量、不借助外力实施国际市场开发,此模式代表企业是海尔。另一种是国际并购模式,就是通过与国际资本联姻加速国际化进程,以国际品牌带动本企业发展,此模式代表企业是tCL、联想等。自我发展模式的优点是:企业独立行使决策管理权,不受外来因素干扰,可以最充分地行使企业意志,一般来说不会导致企业出现大的起伏和动荡。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开发周期长,进度慢,成效不明显,而且企业必须在国内具有较强的赢利能力,否则难以承受一定时期内国际化带来的亏损。

国际工程研究篇2

[关键词]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基于问题的学习;奥尔堡大学;pBL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4-0100-06

在知识经济时代。包括人口特征、全球化及技术革新等方面的强大力量,驱使工程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恰如英国政府2008年的《创新国家白皮书》(innovationnationwhitepaper)所言:“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是英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人力资源。对需求与供给方而言,需要坚实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技能”。无独有偶,2007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councilonCompetitiveness)的报告“竞争力指数:美国的地位何在”(theCompetitivenessindex:whereamencaStands)发现,“中国年轻的职业工程师总数达158.9万人,但适合在跨国公司工作的人数只有15.9万人,约10%:而美国年轻的职业工程师总数为66.7万人,比中国的一半还少,但适合在跨国公司工作的人数却有53.8万人。约占81%;该比例英国为80%,德国为80%”。可见,工程人才对工业企业的重要性不在数量,而在质量。反观我国工程教育现状,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依然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不强,这些问题迫使教育工作者思考:学生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要素,课程改革应当设定什么样的预期学习结果?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高质量的深度学习来培养工程师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如何评价课程改革和教学效果?

基于此,本文以丹麦奥尔堡大学的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案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多种证据来源,深入剖析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课程开发与结构设计、学习方式与学习评价,总结该模式的特点、价值取向和课程改革经验,以期为我国大学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北欧国家的实践启迪。

一、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

(一)背景

丹麦奥尔堡大学(aaU:aalborgUniversity)成立于1974年,其学校形象品牌“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BasedLearning)享誉世界。自建校起,该校工程学院就采用pBL模式,3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工科毕业生能更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工程专业知识,受到企业雇主的一致好评。pBL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法。20世纪60年代后期,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inCanada)和荷兰的玛斯曲奇特大学(maastrichtUniversityinthenetherlands),最早采用pBL教学法。随后,pBL教学法在化学和医学课程中应用。1970年伊始,以项目为组织载体的问题导向式学习法,在丹麦的两所新建大学——罗斯柯德大学(RoskildeUniversity)和奥尔堡大学而发展起来。

在21世纪,奥尔堡大学正在深化pBL课程改革。以回应知识经济社会对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诉求。奥尔堡大学认为,在知识经济的市场背景下,知识的复杂性和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对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需要工程师具备新的技能。传统上,工程师在“黑箱”(BlackBoxes)内进行设计,如今工程师需在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团队中协同工作。pBL因其具有哲学层面的理念,简易操作、成效显著,因而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创新方法。

(二)愿景

pBL课程改革具有“三脚架”式的愿景:专业愿景、教与学愿景、人与社会愿景。这就意味着,pBL课程改革应同时关注专业与职业的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关注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专业愿景指帮助学生奠定灵活的专业知识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能力,为毕业生进入专业实践领域从事职业工作做好准备:教与学愿景指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人与社会愿景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

(三)目标

在全球化背景下,pBL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从学习层面看,pBL旨在促进深度学习(DeepLearning),而非浅层学习(surfaceLearning);促进活动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发展批判思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增加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管理、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专业意识和责任心。其二,从院校层面看,pBL能减少辍学率,增加按时完成学业率;支持教师和学生发展能力;激发学习动机,营造友好的学习环境;提升院校的形象,创建院校品牌。

二、课程开发与结构设计

根据“泰勒(Ralphw.tyler)原理”,本研究将课程开发分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3个步骤。课程开发重点关注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型(processmodel),而课程设计重点关注课程目标、内容和组织等要素与组织结构。

(一)过程模型

pBL课程开发过程不仅涉及到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还涉及到价值观、组织文化、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的转变。其课程开发过程分为7个步骤,构成完整的序列,某一个步骤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整体序列的改变。pBL开发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

pBL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因不同的应用模式而异。pBL课程有5类目标:获取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多学科理解、跨学科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每类目标中课程关注的内容有所侧重,表现在知识、学习、问题情境、学生、教师与评价等课程要素中。pBL课程目标与内容和课程要素之间的关系,见表1。

(三)课程组织

pBL课程改革可以在单门课程、多门跨学科课程和学校课程体系3个层面进行。不同层面的课程组织结构也有所不同。

1.单门课程的组织结构

pBL单门课程的组织特点,体现在以学生团队工作为核心。讲授只是配合项目实施的支撑和补充,评价的形式和内容也与传统课程不同。传统课程与pBL课程要素的组织方式比较,如图2所示。

2.多门课程的组织结构

传统的多门课程以具体课程的平行并列为组织结构,而pBL跨学科多门课程的组织采取交叉融合的结构,在两者之间比较,如图3所示。

3.学校层面的课程组织结构

在学校层面采用pBL课程,有5种常见的类型。第一,单一型(singlemodule),课程体系全部由基于问题和(或)基于项目的课程组成;第二,拼接型(patchworkorShoestrings),每一学年中基于讲授的课程和基于问题的课程交替进行:第三,漏斗型(FunnelorFoundational),第一学年以讲授打基础,后续逐渐增加pBL的元素;第四,双股型(twoStrand),每一学年中pBL和其它混合模式交替进行;第五,集成复杂型(integratedandComplexapproach),每一学年中由不同形式的pBL组合而成,并且这里的pBL指基于问题和基于项目的综合课程。后4种类型的课程结构,如图4所示。

三、学习方式与学习评价

pBL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学习为组织形式,穿插于理论讲授、文献阅读等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分析问题、实验、现场实践、产品汇报等,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关于课程实施与评价,本研究侧重于从教学方式、学习评价和课程效果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学习内容的选择

奥尔堡大学的专业课程计划分为10个学期(semesters)。其中本科阶段6个学期,硕士阶段4个学期。每学期划分为时间跨度相等以6周为间隔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学习主题,配有相应的项目工作,并与总体教育目标相一致。每学期的课程和项目必须与主题相关联,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并将知识应用到项目实践中。在每个学期的最后阶段以汇报的形式参加考核,由考核小组对每位学生单独打分。每个学期总学分30,项目工作占到学期总学分的80%,达24学分:其余6个学分包含基础课程或其它必修课程。实习是大多数专业的必修内容,总计需要1学期的时间在私人或公共的企业完成。实习的学生和企业员工一样,参与真实的工作事务。现以奥尔堡大学工程与科学学院能源工程专业的课程计划为例,说明其学习内容中的主题、问题和项目,见表1所示。

(二)学习方式的运用

1.讲授与研究性教学法

在奥尔堡大学,传统以讲授为主的理论课程仍占有一定比例。学生每学期需上一定数量的理论课程,以概论课程并拓宽视野,同时还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理论课程的数量根据专业培养计划而定,通常每学期2-6门。

研究性教学法是奥尔堡大学的基本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开展本领域的科学研究。这意味着,学生在学期间,有机会学习跨学科的前沿知识,接触工程界的专家,聆听专业领域权威人士的发言,参加学校的会议和研讨会,从而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

2.基于问题的项目学习法

基于问题的项目学习是pBL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确定问题是pBL教学的首要内容。问题来自工业界或公共部门的建议、学生的兴趣和教师的兴趣等。pBL优质问题的标准有:面向真实世界;定义不良的复杂问题;能产生多种假设;需要团队合作;与学习目标对应;基于先修的知识或经验;促进高级认知技能形成。

基于问题的项目学习分小组进行,这为学生处理大型、复杂的问题提供了机会。因此,学生与校外单位或人员进行合作已是司空见惯的。通过合作,学生对不断变化的当代商务劳动力市场有最直接的理解。这种理解仅靠在学校内部的学术学习,学生不可能完全获取。来自实践的真实问题通常比学术问题更为复杂,需要跨学科的方法才能完成。其结果是,学生在项目工作中需掌握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这正是当代企业雇主对大学毕业生特别需要的能力。

3.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

pBL课程可让学生自行决定项目的内容和进程,但在项目正式开始之前,需得到指导老师的批准。自行决定项目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奥尔堡大学因此具有丹麦最高的学业完成率。

pBL课程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或指导团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以咨询和建议的方式帮助推动项目的发展。教师可以是教授、副教授、讲师,或者是研究生。指导教师通过4种方式推动项目的进展。第一,参与,教师直接参与项目,作为某一小组的成员,近距离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表现:第二,激励,教师参与会议、阅读文献,为学生项目输入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指导教师自身也受鼓舞;第三,提供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开展项目提供必要的理论和适切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第四,监控,项目成功是学生和团队的追求和责任,但指导教师需监控项目发展的总体方向,确保方向正确、安全。

奥尔堡大学基于问题的学习(pBL)过程如图5所示。

(三)学习评价的设计

科学的学习评价是pBL成功实施的关键。学习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终极性评价和课程评估3种类型。形成性评价方法有:诊断性测验、个人反馈、同伴反馈;终极性评价方法有:撰写的论文、项目验收、口试;课程评估方法有:考试数据分析,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兴趣小组及教授主持的反思研讨会。

pBL学习评价涉及3类课程:基础课程,占所有课程的25%;项目支持课程,占25%;项目工作,占50%。pBL项目评价包括6个要素:问题和过程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团队工作与冲突协调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时间和资源计划与管理能力。通常,pBL课程考核成绩由两部分组成:项目汇报成绩,占总成绩的75%;口试或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5%。

公平性是pBL评价的首要原则。公平性评价的特点是:根据表现而不是评价者的喜好:根据证据,而不是评价者的感觉;目的明确并有条件规定;按照书面目标和测量标准,使用贴切的、达成一致的形式开展评价;多途径收集证据。与传统的基于学科的教师主导的学习评价相比,pBL课程模式的学习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方法。

(四)学习质量的反馈

pBL学习模式是奥尔堡大学的教学特点。在丹麦,许多实证研究证明了奥尔堡大学的毕业生更受雇主欢迎。“在过去30年中,大量研究结果从不同视角证实了pBL学习方法的成效,主要体现在管理层面的学生流失率和学业率,学习过程的学习动机和反思能力,能力培养效果,知识巩固更长效等方面”。2004年丹麦工业部对125家工程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其它传统大学相比,奥尔堡大学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其毕业生在项目设计和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创新、商务和生活知识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秀表现”。

奥尔堡大学电子能源与动力专业的毕业生、来自罗马尼亚的泰姆巴斯(adriantimbus)对pBL课程实施效果的看法是:“奥尔堡大学所采用基于问题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法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挑战:分组的学习方式给了我们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学会了倾听他人观点;为了项目的最优化决策,我们必须学会协调和妥协:我们的项目最终都能实现自己设计的产品:来自工业界的工程师担当项目的指导教师。这为奥尔堡大学的学生非常近距离地接触工业界人士提供了条件:‘做中学’的实践能力是毕业后从事工业工作所必须的”。

四、pBL学习模式的特点与价值取向

从上述课程案例分析可看出,pBL学习模式的特点是:通过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交融,培养学生独立、创新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所蕴含的具体问题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相应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学会如何应用知识。同时也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除了发展常规的专业能力。还能发展批判性思维、独立自主和团队合作等社会技能。这些特点隐含的价值观是:学习是在分享知识时受到激励的行为:以团队组织的学生有能力主导自我学习进程:批判性思维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结果。具体而言,pBL学习模式体现了以下5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一)体现了“回归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

pBL模式秉承了“回归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并追求理论与实践的平衡。恰如奥尔堡大学工程教育专家所言:“奥尔堡大学的pBL模式早已沿着回归工程实践、理论与实践平衡的道路前进,在过去20多年,pBL模式得以发展,面貌焕然一新”:“pBL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回到工程实践,培养学生未来工程实践所需的能力”:“pBL方法就是将学科理论知识和工程能力有机地结合,通过问题和项目的学习融合两类内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跨学科工作能力,以及工程问题界定、解决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的能力,这些正是当代工程实践对工程师的要求所需”。

(二)以工业实践为实施情境。追求“知行统一”

工业实践既包含技术要素,又包含政策、过程、伦理等社会要素。pBL课程实施使学生完全浸润在真实的工业实践情境之中,达到了“知行统一”的目的。《荀子·儒效》认为:“不闻不如闻之,闻之不如见之,见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从pBL的视域,可以理解为:“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你放手。我来做(Stepbackandiwillact)”。这段话较好地体现了pBL课程“知行统一”的特点。

(三)以问题为首要组织原则,以项目为实施载体

pBL的问题来自真实的工业实践或生活实践,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特点,学生需完成界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释汇报等步骤。项目是实现pBL课程设计的有效载体。项目分阶段进行,完全按照工业界真实项目的步骤实施。真实的工程实践项目较为系统、复杂,需要学生利用跨学科的方法和团队合作等才能解决。

(四)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和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pBL的学习内容,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技能;既包括技术要素,也包括非技术的社会要素;既包括本学科或专业的内容。也包括整合后跨学科的内容,还包含案例内容。pBL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自主学习、经验学习、基于活动学习、跨学科学习、团队学习和案例学习等。pBL模式还要求有独立的团队工作场所,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进程、获取理论知识与方法,以培养学习兴趣、动机、团队负责精神和交流沟通等多种能力。

(五)“教练员”的教师角色和过程性的学习评价

pBL课程配有教师指导团队,教师“教练员”角色表现在:教师是课程内容和资源的提供者,团队工作进程的推动者,学生学习激情和成功喜悦的分享者,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进程,而不是领导进程的发展;是监控质量,而不是干涉过程:是激励学习动机并提出建议和评价。pBL的学习评价以公平性作为首要原则,采取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中的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此促进学生的反思和学习的改进。

在上述特点的背后隐藏着pBL课程模式的学习观:认知学习(CognitiveLearning)和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认知学习指“通过推论、直觉和感知进行学习,这种通常能改变人的行为、激发人的动机;强调结果的反馈、观察和表征”。合作学习由来已久,类型多样,但必须具备5个要素,分别为积极参与、相互促进、个人负责、社会技能和团队过程。pBL课程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强调学习经验的积累,较好地体现了认知学习的原理;pBL还强调团队参与、自主管理学习进程、发展社会与人际技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高,也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要。

五、pBL课程改革的经验

(一)课程改革需要树立“学生学习为本”的价值观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pBL课程改革的关键。这就要求课程设计体现出:所有学习活动均须有明确的目标;对学生沟通技能给予足够关注;给予系统的、持续的评价和反馈;遇到困难或障碍及时寻求教育专家的帮助。因此,教师要把自己当成pBL团队中学生的一员;管理者要掌控全局,而非关注部分。这些态度的转变都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需要价值和组织层面的协同推进

在价值和组织层面,涉及的因素有:价值和概念转换,组织机构和文化。学习场所和资源:在课程层面,涉及的因素有:学生、教师、目标、内容、教与学的方式和评价。只有协同推进这些因素,才能获得良好的改革效果。

(三)课程改革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转换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专家,直接控制学习过程。pBL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它建立在发现式学习、游戏式学习、案例学习等理念的基础上。pBL更关注学习过程,如小组中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更关注按主题或问题为组织原则的课程结构,而不是按学科知识为组织原则的课程结构。

(四)课程改革需要教学形式创新和课程功能转变

pBL强调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内容中学习到从活动中学习过程的转变。这种转变创生了新的教学形式:学生积极参加合作团队,经历不安全感并承担责任;进行基于实践的项目工作和问题导向的理论分析:对自我表现进行批判性反思。新的形式产生了新的课程功能:领会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培养批判性反思的科学态度:培养责任心和独立自主的意识:同时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等。

(五)课程改革意味着教师面临更多挑战

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要会设计学习环境,考虑动机、激励和挑战等因素;第二,学会管理学习过程,考虑学科主题整合、参与团队学习等;第三,学会推进学习进程,考虑引导而非主导进程,监控质量而非干扰进程。归根结底是要求教师角色从“控制者”转变为“推动者”。

(六)课程改革需要“和谐交响”的境界

pBL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成功的课程改革受愿景(vision)、协定(Consensus)、能力(Skills)、动机(incentives)、资源(Resources)、行动(action)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愿景,就会产生迷惑;没有协定,就会导致破坏;没有能力,就会感到焦虑;没有动机,就会产生抵触;没有资源,就会遭受挫折:没有行动,就毫无意义。只有万事具备,课程改革才会成功。

(七)课程改革需要经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决策过程

在进行pBL课程改革之前,需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和观念更新;对教师的教学发展能力,尤其是开展pBL教学的能力进行培训:学院院长或系主任要精心计划。认真落实,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主管教学的校长或教务长要进行课程领导:观念引领,统筹全局,把握进程,协调矛盾,保障资源。

总之,pBL课程模式由于其“回归工程实践”的理念深刻、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因而受到国际工程教育界的关注。在我国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已有部分学校在尝试应用pBL模式。然而,推行pBL模式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提出真正的“问题”。真实工程问题的提出,仅靠大学专业教师难以胜任,还需工业界、研究界、教育界的通力合作。这就涉及到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从这个角度看,pBL虽然是教学方式的创新,但实质上是课程文化的创新。

[作者简介]

国际工程研究篇3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训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1957年美国杜邦公司把这种方法首次应用于设备维修,使维修停工时间由12小时锐减为7小时;1958年美国人在北极星导弹设计中,应用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使设计阶段的完工期缩短了两年,此后工程项目管理的理念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

1.国外工程项目管理概况

1.1目前国外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形式

国外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有项目管理承包(projectmanagementContractor缩写为pmC)、项目管理组(projectmanagementteam缩写为pmt)和施工管理(Constrictionmanagement缩写为Cm)等形式。

(1)项目管理承包(pmC)

pmC是指项目管理承包商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包括进行工程的整体规划、项目定义、工程招标、选择epC(epC是英文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的缩写,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承包商,并对设计、采购、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管理,一般不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等阶段的具体工作。pmC的费用一般按“工时费用+利润+奖励”的方式计取。

对大型项目而言,由于项目组织比较复杂,技术、管理难度比较大,需要整体协调的工作比较多,业主往往都选择pmC承包商进行项目管理承包。作为pmC承包商,一般更注重根据自身经验,以系统与组织运作的手段,即:业主首先委托一家有相当实力的国际工程公司对项目进行全面的管理承包;其次,把项目分成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叫做定义阶段,第二阶段叫做执行阶段。在项目定义阶段,pmC的任务是代表业主对项目的前期阶段进行管理,即对项目进行多方面的计划管理(programmanagement),比如,有效地完成项目前期(FeL)阶段的准备工作;协助业主获得项目融资;对技术来源方进行管理,对各装置间的技术进行整合;对参与项目的众多承包商和供应商进行管理(尤其是界面协调和管理),确保各工程承包之间的一致性和互动性。在执行阶段由总承包商负责执行详细设计、采购和建设工作,pmC在此阶段里,代表业主负责全部项目的管理协调和监理作用,直到项目完成。在两个阶段中,pmC都及时向业主报告工作,业主则派出少量人员对pmC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力求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成本最低。

(2)项目管理组(pmt)

pmt是指工程公司或其他项目管理公司的项目管理人员与业主共同组成一个项目管理组,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在这种方式下,项目管理服务方更多的是作为业主的顾问,工程的进度、费用和质量控制的风险较小。

1.2国外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职能及手段

为了使公司组织机构更有效地为项目服务,大多数工程公司都是采用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矩阵型的项目管理机制。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即以永久的专业机构设置为依托,按项目设立临时的、综合严密的项目管理组织,具体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公司常设专业职能部门负责向项目组派出合格的人员,并对其派往项目组的人员给予业务上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干预项目组的工作,项目组人员应同时向项目经理和各自部门汇报工作。采用矩阵型的项目管理模式,不仅便于专业人员的培养和调配,有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将多专业人员调配到某一项目上,便于协同工作和对专业人员业绩和能力的全面考核。

2.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

目前,我国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距:

(1)多数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没有建立与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相对应的组织机构和项目管理体系。除极少数设计单位改造为国际型工程公司外,多数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的设计单位没有设立项目控制部、采购部、施工管理部、试运行(开车)部等组织机构,只是设立了一个二级机构――工程总承包部,在服务功能、组织体系、技术管理体系、人才结构等方面不能满足工程总承包的要求。监理企业一般把服务领域局限在专业工程的施工阶段监理上,组织结构、技术标准体系和人才结构都不能满足全过程、全方位项目管理服务的要求。

(2)多数设计、施工、监理没有建立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手册和工作程序,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较落后,缺乏先进的工程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设计体制、程序、方法等也与国际通行模式不接轨。而国外一般都具有高水平的信息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有强大的基础数据库作支撑,高水平的CaD辅助设计系统和集成化的项目管理系统得到普遍采用。

(3)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不注重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应用。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独立进行工艺设计和基础设计的能力也有待加强。而国外却非常重视技术开发,尤其善于与研究机构合作,将专利技术转化为工艺设计和基础设计,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3.探讨与建议

3.1促进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建立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

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业过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快速处理大量的数据,及时显示当前工程项目实施效果(进度、费用、质量等)有无偏差,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和指导下一步工作,这样庞大的工作量只有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才能完成。因此,管理软件的应用是实施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实现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的重要手段和标志之一。推广应用管理软件,必将使我国项目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3.2要重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如何进行风险分析是目前国内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在这方面正处于起步阶段,对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研究领域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大部分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还处于定性阶段,缺乏系统性定量的分析方法。风险管理仍然是个新鲜事物。

美国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态度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风险管理已渗透到企业中,所有的大型公司中都任命了一名负责风险管理的副总载和一名资深的风险管理人员。形成和接受了一种“风险文化”,并被视为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一部分很重要的成本。这种做法及其运作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

国际工程研究篇4

本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面临能源紧缺及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将面临人才的国际化竞争,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并依靠人才,而研究生教育是高端人才培养的行业基础和保证。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是将国内优秀的研究生送往国外接受先进教育培养,当前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经济、科技实力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回归到人才的竞争方面,我国在近些年开始接受国外的留学生,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的理念和文化。国内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能缩短高端人才培养的时间周期,通过引进国际知名教授进行短期讲学,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知识的研究生学位获得者,这些高端人才将为我国的创新型大学及国家建设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现今,我校开展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实践可以为研究生教育搭建具有实践性的国际平台,将我校机械专业学科研究生为石油石化行业国际化人才,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国际上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美国,其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居世界前列,2005年共有4.4万人被授予博士学位,1901~1999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学位授予者共获得164个诺贝尔奖(约占同期诺贝尔奖获得者总数的1/4)。因此,世界各地的优秀生源纷纷前往美国攻读学位,2005年,在美留学研究生规模达26.4万人,约占全美在校研究生的17%,在工程和自然科学领域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留学生规模占4%以上,这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核心科技人力资源储备,成为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保持其竞争力优势的重要原因。2007年,在加拿大班芙,第一次召开了研究生教育相关的国际会议,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和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导达成一项班芙共识,班芙共识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创造知识型经济的关键。研究生教育正在向国际化转型,班芙峰会是各国建立包容、开展国际合作分享研究生教育中最佳实践的重要一步。

就我校机械学科而言,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教育刚刚开始,针对机械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相关机械学科的课程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将成为成功培养出具备实践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关键。

二、学校的师资条件和学生条件情况分析

机械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工程领域。随着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及软件技术、材料科学的发展与渗透,充实并丰富了本领域的基础,拓宽和发展了本领域的研究范畴,同时促进机械产品和生产过程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我校机械工程涉及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安全技术及工程、供热供燃气暖通及空调等基础和应用学科,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有石油机械工程、石油安全技术、供热供燃气等工程问题。针对石油、石化行业培养机械工程领域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完成了数百项科研项目,其中多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先后出版了多部专著、译著和研究生教材。本学科建有相应的校级重点开放实验室,装备有激光测速系统、粒子成像系统、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振动信号测试和分析系统等多台百万元级重大设备,为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此外,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一些专业基础课已经采用英文教材,双语授课。对于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学生是通过选拔而参加这项国际化培养项目中。在选拔中英文的听说读写作为重要的一环来考核研究生,所以录取上来的学生都英文基础较好。

在师资的培训和选拔方面,我院专业外语教学师资总体上基础比较好,有一批老教授和能力较强的中年教师,完全具有承担全英语教学的能力,但师资分布不均衡,少数课程的师资力量较薄弱。为了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外语教学能力的培训,我校师资办举办了多期英语培训班,使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外语水平明显提高,同时我院还选拔了多名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教学。现在,研究生基础各门课程的师资基本能满足全英语教学试点班的教学需要。

三、机械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目标

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培养从事机械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研究方向中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规划与管理的复合型硕士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鉴于机械学科硕士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还未展开,采取对国内外高校进行广泛的资料调研,然后综合分析,再结合机械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论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另外,对部分国内高校及我校其他专业国际化研究生培养进行现场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我校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进行具有石油特色的机械工程研究生课程,在多年的教学积累和探索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了国内高校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本专业形成了“坚持机电结合,突出石油特色”的鲜明专业特色,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和控制工程三个学科领域的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很强的适应性和综合素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就业前景。本专业还结合机电领域专业人才的特点,在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实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专业办学条件和水平的提高,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今,我校提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探索项目,国际化全英文研究生教学中机械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也随之而来。在国际上具有石油特色的机械工程专业的学校并不是很多,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高校都开设了具有石油特色的机械工程研究生课程。他们的课程设置和我校的研究生课程有一些区别。例如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主课设置为:控制及机电系统、结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工程、有限元方法、计算和实验流体动力学、高等控制工程等课程,与我校专业基础课相差较大。我校公共必修课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英语,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法等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弹塑性力学、高等流体力学、机械工程控制理论等课程。如何顺应国际研究生教育并保持我国及我校的特色是研究生国际化课程设置的首要问题。从国际教育背景来看,推行国际化势在必行。所以必须树立正确的国际化教育理解观念,既要坚持民族优秀教育传统及本专业特色,又要研究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和新动态,积极融入世界教育系统,把本专业教育国际化课程设置好,加强与世界其它国家在教育制度、标准等方面的沟通和协调,并从中获取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需要的利益。

四、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完善基本要求

按照教育国际化要求的课程设置在机械专业教学中实施的难度要求是相当高的,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国家。教育国际化是一个科学概念,它的具体实施还需要在相当师资力量,生源条件及办学能力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行。目前我校已经在有条件的院系进行试点,并已经完成两个年级的研究生国际化的培养,机械专业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借鉴经验,逐步论证实施。教师使用英语授课的能力和学生的英语素质是开展教育国际化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是关键,教育国际化教学对师资的要求相当高,进行全英语教学的教师除应具备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外,还要能够将英语灵活自如、恰当准确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因此,我校进行教育国际化教学实践中,采用前几年聘请外籍教师的参与和辅导,按照要求制定教学方案,能较好地吸收国外先进知识又掌握国内情况,确保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学术水平和英语能力及教学效果。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是影响教育国际化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我校规定进入教育国际化教学班学习的学生,必须经过学校统一组织的遴选考核,以确保学生的基本素质。

总之,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发展过程,机械专业在推进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及趋势出现,按照每个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教育国际化进程发展趋势的不断探究和更新,采取慎重的态度,制定合适的课程方案设置体系及培养方法,促进我校机械专业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生毅,薛文鹏,杨春雷.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原春琳.清华大学培养国际意识的世界公民\[n\].中国青年报,2005-04-08.

国际工程研究篇5

【摘要】根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的统计资料,2011-2015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年均递增速度分别为10.23%和10.48%,到2015年度分别达到2100.70亿美元和1540.70亿美元。但中国承包商由于习惯了国内重视政治关系和“中国打法”,走出国门后忽略了对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管理,不能利用合同来规避风险并保护自己的权利,这使得项目合同管理不力成为制约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高速发展的主要瓶颈。基于此,本文对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的要点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承包商的项目合同管理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际工程合同管理要点

一、持续深入学习和研究FiDiC系列合同文件

FiDiC系列合同条件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是合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对其系统地、持续深入地学习,将会使每一位从事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的合同认识和管理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在工程项目管理的理念上和国际接轨。在学习和研究FiDiC系列合同条件时,应遵循以下方法和思路:除了要正确认识各版本的具体条款规定,还要全面了解其所积极倡导的公平合理的国际工程合同风险分担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与项目采购模式的研究相结合,例如新红皮书对应DBB模式,新黄皮书对应D&B模式,银皮书对应epC/交钥匙模式,金皮书对应DBo(设计-建造-运营)模式等,对比分析不同FiDiC版本的异同有助于提高对不同项目采购模式之间的差异的认识和理解;在应用FiDiC系列合同条件时,切忌对FiDiC合同条件的具体条款规定教条主义,而要从具体项目采用的具体采购模式出发,将FiDiC合同条件作为一把国际惯例的标尺来对照分析具体项目的具体情形。

二、提高国际工程合同变更和索赔管理水平

一方面,合同变更管理的加强。合同变更是索赔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合同变更的处理要迅速、全面且系统。合同变更指令应立即在工程实施中贯彻并体现出来,在合同变更中,量最大、最频繁的是工程变更,它在工程索赔中所占的份额也最大。对工程变更的责任分析是工程变更起因与工程变更问题处理、确定索赔与反索赔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索赔问题的解决。国际工程的风险大多数落在承包商,如果承包商不会利用承包合同和法律,对自己不得不完成超出合同规定的份外工作或者特别困难的施工条件所造成的额外开支索赔回来,那么肯定将蒙受损失,甚至导致项目亏损。进行索赔工作时,必须熟悉全部合同文件并能灵活运用,以便印证合同l款来建立和论证自己的索赔权,另外还应熟悉工程所在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和国际惯例。

三、国际工程合同全过程管理策划

第一,投标报价阶段。该阶段合同管理即应介入,主要工作包括:识别雇主确定的项目采购模式及合同计价和支付方式;全面审查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文件,包括合同协议书、通用合同条件、专用合同条件、合同附件以及图纸和技术规范,评估合同风险;提出合同风险处置意见;从合同管理角度,为投标报价策略提供咨询建议;参与项目的澄清答疑;全程参与并监控投标报价过程;做好本阶段文档管理和信息交流与传递。

第二,合同谈判与订立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依据项目采购模式对应的国际惯例,全面审查合同文件,检查合同文件的完整性和公正性;制定谈判策略;作为主谈判人之一参与谈判;起草、补充或修订合同文件;协调法律部门对合同文件进行法律层面的审查并提出意见,与法律部门共同对合同文件提出修正意见;见证合同签署;做好本阶段文档管理和信息交流与传递。

第三,项目实施前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全面分析合同文件并进行合同管理策划,搭建项目合同管理组织架构;对全体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合同交底;与分包商签订分包合同;与供应商签订供应合同;制定文档管理和信息系统详细操作规程;监督项目开工前置条件的满足,包括购买保险,办理履约保函等;审阅并递交初始进度计划、施工组织方案、HSe管理计划;参加项目开工前会议。

第四,项目实施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主持并确保合同管理组织架构的正常运转,做好本阶段文档管理和信息交流与传递工作;指导和监督内部施工管理遵守合同规定;负责与各参与方的合同关系及管理协调关系的维护和界面事务处理;监控各个合同方的履约状况,出现偏差时进行预警;负责处理变更和索赔;负责合同争议协调和处理。

第五,合同关闭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负责与各参与方的合同关系及管理协调关系的维护和界面事务处理至项目最终完工;监督项目竣工及最终完工前置条件的满足,包括竣工结算和履约保函的返还等;做好本阶段的文档管理和信息交流与传递工作;做好竣工资料的移交和归档工作;处理未完成的变更和索赔(如有);配合法律部门进行诉讼或仲裁(如有)。

四、人才保障措施

当前参与国际工程项目承包的中国承包商合同管理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缺乏高素质的合同商务人员已成为制约中国公司在国际工程市场取得良好效益的瓶颈。很多时候由于缺少合同经理和合同管理部门的设置,多由项目经理或总工代为行使合同管理的职能。但由于项目经理或总工习惯于且盲目复制国内施工管理经验,缺乏必要的合同及合同管理意识且精力有限,导致合同管理差强人意,甚至造成重大损失。

另一方面,合同管理是复合型、综合性、专业性极强的管理工作,需要同时具备工程技术、管理、经济、金融、语言、法律等知识和能力体系,并且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经过实践锻炼具备相应的阅历、经验和胆识。

因此,应注意合同管理专门人才的系统性培养,在相关高校设置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的教学和培训课程,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企业也要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两种方式相结合做好合同管理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合同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储备,是做好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的人才保障。

五、结语

合同管理是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国内学术界及从业者的共识。走出国门的中国承包商,在传统业务上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失去,以成本为主的竞争力难以持续,同时面临着外部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集中在亚非拉欠发达地区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通过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尤其是提高合同管理水平已经迫在眉睫了。

国际工程研究篇6

一、我国国际工程承包Swot分析

(一)我国国际工程承包的优势

1、劳动力优势。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传统的国际工程承包以价格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从而我国的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

2、行业优势。建筑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在产值和就业上都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2006年8月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公布2005年国际承包商225强,中国有46家建筑企业榜上有名,近四分之一,可见在国际建筑业市场上具备整体行业优势。

(二)我国国际工程承包的劣势

1、综合人才匮乏。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工程师往往精通专业,却很难进行跨专业的工作,因此缺乏复合型国际工程承包管理人才,如富有经验的国际工程项目经理、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的核心管理人员、国际工程合同管理人员、国际工程造价估算和报价人员等。

2、技术劣势。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已开始向技术密集型项目和知识密集型项目渗透,而我国的企业集团缺乏进行技术投入的工程设计和工程咨询的平台,技术投入不足,且设计理念落后,不符合现代建设项目的全生命期设计、与环境协调、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管理落后。在管理方法上,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较落后;在组织结构管理上,国内工程承包企业很少采用国际上通行的“矩阵式管理”,从而项目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

4、缺乏品牌。在大型的国际工程项目的竞标中,声誉是成功夺标的关键,一般都由外国公司中标,国内公司大多处于分包的地位,这样尽管我国公司承担专业工程的施工和配套设计,但最终的形象和业绩却是外国企业的,导致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缺乏自我品牌。

5、资金不足。国际工程承包周期长,占用资金多,但现在国际工程承包“带资承包”的方式在整个承包项目中所占比重超过65%,即要求承包方为业主提供信用支持,即采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或者优惠贷款,此业务的风险大,从而缺乏金融支持,导致资金不足。

6、企业实力薄弱,市场份额小。虽然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在世界上具有优势,但在enR2005排名中,我国企业的最好排名是位于第20位的中国建筑总公司,其营业额也仅为排名第一的霍克蒂夫公司(德)营业额的14.1%。

(三)我国国际工程承包的机遇

1、我国加入wto。我国加入wto以后,根据对等开放的原则和市场互换原则,在外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的同时,我国的工程承包公司也将更加容易地走向国际市场。

2、全球工程承包市场保持持续稳定发展态势。根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统计分析和预测,2010年世界主要的150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业投资规模将达到5.74万亿美元,但由于市场开放度的原因,投资规模不等于市场规模,若按照国际公开招标项目与建筑投资规模之比为30%的比例来计算,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实际规模2010年将达到1.8万亿美元左右。

(四)我国国际工程承包的威胁

1、人民币的升值。自2005年7月人民币实行管理浮动以来,人民币升幅逼近5%,这对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以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企业必然带来巨大压力。

2、国际工程承包方式的转变。目前传统的设计与施工分离的方式正在快速向总承包方式转变,epC(设计-采购-施工)、pmC(项目管理承包)等一揽子式的交钥匙工程模式以及带资承包方式已成为国际大型工程项目中广为采用的模式。

3、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低的一般工程市场有大量发展中国家承包商的竞争,发达国家承包商则集中于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的竞争;另一方面众多国际工程承包商相继实施业内资产重组,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使竞争变得更为激烈。

4、市场壁垒。主要包括市场准入壁垒,如美国规定外国公司不能担当分包商,而担当总承包商则必须在当地注册公司,注册资金需达到2000万美元以上;有技术、环保和卫生标准以及劳动许可等,如iSo14000ep系列标准认证、绿色建筑的概念等;政治壁垒,如民族利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

二、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战略研究

针对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目前的状况及Swot分析结果,本文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做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从我国的工程承包企业优劣势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大多数的工程承包企业具备的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工程,这就使降低劳动力成本成为关键,因此企业首先考虑自身优劣势,不应盲目跟随走出去,可以选择在国内与国外的企业进行竞争或是与其合作,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及在本国所具备的优势。对于进入国际市场的具有优势的大型工程承包企业,应构筑国际化发展战略,抓住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机遇。不过国际化发展不是一蹴而成的,应根据自身实力,选择正确的进入模式和市场模式。

2、构建战略联盟。针对国际工程承包的发展特点,企业之间不应是对立的,竞合更能适应国际市场发展。第一,形成国内行业的强强联手。首先,我国建筑行业与国内相关行业建立合作关系,将对外投资、对外贸易、设计咨询、劳务出口、技术和设备输出等行业企业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工程承包集团,谋求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其次,我国的建筑企业的规模大小不一,单独的发展与国际上大的工程承包企业相比具有劣势,大型企业集团通过与具有相关行业专业技术特长、能够承担集团项目下的专业分包业务的众多中小企业建立纵向战略联盟,既能进一步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同时也可以解决行业内的无序竞争;第二,建立跨国战略联盟。国际承包商以跨国战略联盟的方式联合已被广泛采用,其直接动因主要是为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进入新市场。我国企业也可与大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达到优势互补。

国际工程研究篇7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整合持续加速的背景下,随着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当下长期低油价的大环境下,能否培育一批可以同时开展国内和海外业务,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与一流公司同台竞技的国际化人才,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旨在分析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依据国际工程特点,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培养方法,培养出一批适合国有企业特征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石油;工程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

随着国内油气产量的逐年递减,各大油公司都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也都将目光瞄向国际市场,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形势下生存的选择。然而,这部分企业往往存在有项目,没人才的问题。所以,挖掘、选拔、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开拓型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为企业发展带来活力和经济效益。

一、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特点

(一)国际工程的特点

国际工程是指一个工程项目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阶段或全过程的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并且按照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管理的工程。国际工程项目比国内项目制约因素更多,工艺流程复杂,撬装化程度强,工程建设周期长,受不可预见的因素增多,尤其是材料的运输清关和资源国法律,受当地政府的管理和干预。主要特点体现在:1.国际工程是一个跨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2.国际工程是跨文化的国际经济活动。3.国际工程要求非常严格的合同管理。4.国际工程市场风险与利润并行。5.国际工程市场基本由发达国家垄断。6.国际工程市场总体上是一个持续稳定不断发展的市场。7.东道国对用工制度的限制越来越严格。

(二)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国际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元化环境,除了项目本身具有的一次性、独特性和唯一性之外,国际工程管理又是一门跨多个专业和多个学科的新学科,这些特性的综合要求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综合能力要求国际工程项目远离本土,施工可变因素多,往往具有语言障碍、文化风俗差异、技术标准差异、安全环保限制、资金紧张、材料短缺、劳务限制等国内难以想象的困难。工程中涉及到组织管理、技术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众多业务,这些都对项目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强烈的市场意识,敢于开拓市场应对市场风险并善于转化风险为收益;熟悉国际工程成本构成,善于策略编标报价中标获取项目;熟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能够运用FiDiC合同条件进行合同管理获取经营效益;有坚实的工程技术,会应用国际技术规范处理工程实施中难题;对市场及费用敏感,实施条件变化对经营收支影响能做到心中有数;善于沟通与谈判,能促使合同各方合作并维护本公司利益等能力素质。总之,对于企业来说,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应是基于爱岗敬业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创新型,能按国际标准创精品工程的高级管理人才。2.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国际化人才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工程基本知识和国际工程专业知识结构两个类别。(1)工程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工程技术理论基础。一般指在一个专业领域具有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基础,这个领域可以是土建,也可以是机械、石油(油气储运)、化工、水利、电力、通讯等。②管理学基础。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市场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工程估价以及有关法律知识等。③经济学基础。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工程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保险以及公司理财等。(2)国际工程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基础理论部分,即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法律、国际工程管理模式等基本理论知识。②项目管理理论部分,即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HSSe(健康、安保、安全、环境)管理、项目合同管理、设计管理、施工管理、开试车管理等。③专业技能部分,即国际工程专业英语听力、国际工程实用英语口语、国际工程专业英语阅读、国际工程信函写作等。

二、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途径

经过对所在企业实际情况分析,认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一般有:1.招聘知名高校“(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优秀毕业生;2.利用内外部师资资源进行国际工程管理方面的系统和专题培训;3.借助国外或中外“联合体”承包项目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4.利用现有国际工程项目,内部师资采取“技术服务+现场培训”的方式解决海外项目管理人员不易集中培训的问题;5.积极引进第三国和当地优秀的人才。

(一)引进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

该方向的毕业生在学校已经完成了技术和管理相关基础知识以及专业课程学习,并且具备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是企业补充国际化人才的有效来源。该专业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便可上项目实习锻炼,辅以现场实践指导,会很快适应各专业管理岗位的需求,特别是对合同管理、索赔管理等商务方面有很大的补充效益。

(二)针对大项目组织国际工程管理培训班

国际大项目需求的人力资源往往很庞大,企业通常的做法都是集中优势力量组建项目经理部执行项目任务。此时,对拟派往项目经理部的人员进行6个月左右的专项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能够收到良好效果。培训内容通常包括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相关课程,还应注意外语强化训练和有关应用软件学习。这类学员需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和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所以要经过选拔,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方式的“产出/投入”比是非常高的。

(三)举办短期专项培训班

此类培训班主要是针对部分人员的特需需求进行的专项培训,这部分人员可以按照专业进行划分,比如合同管理、投标报价、风险管理、索赔管理、FiDiC合同条件等。培训班的特点就是时间短针对性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通过实践证明,聘请业内专家以咨询研讨的方式进行座谈式培训效果最佳,能够提升学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

(四)在中外“联营体”项目中培养人才

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和资源国公司或是国外公司组成联营体承揽项目是经常性做法,能够达到取长补短,获得双赢的效果。在以“联营体”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也是向国外公司学习提升的良好机会。企业可以在自身能力偏弱的方面选拔优秀人才参加联营体的工作,进入核心部门担当一定的职务,这样可以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决策,达到在工作中培养人的目的,切忌只是在联营体中充当劳务分包的角色。实践证明,在联营体中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学习先进,赶超国际领先的有效途径。

(五)在工程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

在实战中学习提升本身就是人才培养最好的方法和途径。每个人在现场都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因而不应该只要求他们只做好本职工作,更应要求他们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写成论文或报告,他们在撰写论文或报告的过程中必然要去学习有关理论、整理有关数据,才能总结出带有指导性的经验。一个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陆续出版一批论文或报告,供大家交流学习,在竣工后则应编印论文集或工程总结(包括技术、管理等方面)。

(六)利用国外资源开展“工作式”人才培养

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赴国际知名工程公司开展为期1-2年的工作式培训是国际化人才成长较为快速的通道。工作式培训可以在石油工程建设企业“走出去”初期大力推动企业国际化运营和管理体系的快速成熟。在工作式培训过程中,不仅学习技术知识和管理技巧,更为重要的学习处理各类问题的新理念和工作作风,并且可以快速提升外语水平。随着企业的发展,工作式培训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可以从初期的专业技术培训逐步扩展到项目管理、HSe专项管理、费用控制等;培训方式从跟着干,逐步延伸到现场学习和老师上门送教的“走出去、请进来”有机结合的新模式。通过有效实施工作式培训,可以为企业培养一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的国际化人才,实现国际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此外,应重视属地化管理和当地管理人才引进。一般国家都对本国承包商提供各种方便与支持,而对国外承包商设置一些障碍,这就要求承包商要属地化,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和政策法律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规避风险。这就警示企业要努力采用管理人才属地化策略,尽量利用当地管理人才,同时可以相互学习。既可以解决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不足的矛盾,也可以利用国外资源培养人才。

三、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1.战略层面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旨在推进国际化发展的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应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本”的理念,将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常抓不懈。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企业要建立、完善人才培训制度,形成整套体系,为国际化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人才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作为企业的领导,要充分解放思想,深入到人才市场中,挖掘、发现有能力的人才,为企业所用,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新活力,注入新生命、新血液。企业的领导者还应更加注重对职工和新人才的培训和使用,做到按能力分配岗位,这样才能为企业形成良好的工作结构,发挥每一个员工的优势。只有不断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投入,通过不断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培养方法、强化业务实践、打造特色文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取得了明显成效。

2.战术层面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

在使用人才之后,还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规划。人才的成长要经过“培训——使用——再培训——再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培训时做到因才施教、实事求是,分层次、分批次的培养。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特点,并能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训要做到制度化和多样化。制度化是指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在培训工作中,要有一套相应的培训制度来组织人才培训,这样才能做到有序、有效率的进行。对综合型人才的培训课按照这样的方案,一是岗位培训,针对不同的岗位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二是送出去培训。可让培训对象到对口的高校、大专院校或者是其他企业去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组织等优秀经验、好方法、好技术,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三是轮换培训。把要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划分,分层次、分批次的进行培训。

3.制度层面建立完善的成长机制。

一是要有评价机制。培训有无效果,人才培养是否见效,关键要有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企业员工的考核分成等级递进模式,由初级上升到中级再上升到高级。结合职工的自身情况和职业生涯,制定培训计划、考核目标,给予员工鼓励,激励员工的工作绩效再上新台阶。二是要有激励机制。要建立员工绩效与政治待遇、工资分配、职业生涯发展等挂钩的激励制度。在对员工考核时,根据员工不同的工作绩效给予不同的政治待遇。还可以根据员工在工作中努力与否,绩效好与否,在工资、酬劳分配时,可以相应地提高奖金,这样能够激励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三是要有共享平台。项目的管理水平是靠参建的每个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来体现的,优秀的项目管理思维、理念和经验是随着人才流动而传播的,企业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和共享平台,在企业内部、各个子公司之间、不同项目之间促进人才交流,并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经验座谈会,组织海外项目回派人员向国内人员传授海外工作经验。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只有在战略层面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才能在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执行好。同时,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要理论和实践并重,有实战经验的需要补充系统理论知识,有理论知识的必须参与实战锻炼,这样才能打造出既懂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综合性优秀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大量的实践和案例反复表明,知识型、创新型的国际化人才往往是新理念的创建者、新技术的创造者、新市场的开拓者和新途径的引领者,也是企业抓住市场竞争主动权,占领新业务发展制高点的必备利器。企业只有抢先取得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和制胜权。

作者:王振单位:大庆油田工程建设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焦莹莹.企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基于胜任力的学习与培训[J].大众科技,2008,(01).

[2]孙玉芝.浅谈企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完善[J].山东劳动保障,2007,(08).

国际工程研究篇8

2009年度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777亿美元,同比增长37.3%;新签合同额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7%。2010年度enR全球225家最大的国际承包商中有54家中国企业上榜,虽然营业额很大幅度的增长和排名有所上升,但目前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与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之间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利润率普遍不高,但总体盈利水平还不具有优势。

enR名单显示,中国入选企业大多集中在后半部分,并且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员数已经达到1200家,中国对外承包企业数量非常庞大,但是单个规模偏小,大多数企业还只是跟着感觉走,注重短期的业务拓展,缺乏长期战略意识。

目前中国中小国际承包商虽然还具有传统的劳动力优势及建筑方面的行业优势,但劣势问题非常突出,首先是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弱,国际工程的金额往往大则上亿美元或数十亿美元,中小承包商无力承接,小也上百万美元,往往还有部分需带资承包,国际上通行的项目融资对中国企业还相当陌生,国有商业银行一般不会对无抵押担保的对外承包商提供巨额贷款,政策性银行支持力度虽然逐渐加大,但总量仍较小,审批程序繁琐、时间过长,造成中小承包商融资成本较高,甚至达到20%,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部分国家支付能力下降,经常出现拖延支付工程款的情况,致使承包商资金周转不灵,无形中减低了资金周转率,增加了运营成本,再加上人民币对美元自汇改以来5年已经升值已经高达22%,而且升值压力依然较大,利润空间可能进一步被压缩,这对中小型国际承包商靠低成本为竞争手段必然带来巨大压力,即使工程做下来往往也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第二缺乏的复合型人才,由于企业规模偏小,工程师虽然精通专业,但缺乏语言沟通和管理方面的能力,不能跨专业工作,而管理人员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第三技术落后和创新能力落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项目有所增加,新的信息技术和新供应越发普遍,而且技术性壁垒成为各国保护本国企业的重要手段,市场准入难度加大。第四,行业内无序竞争,越来越多的中国工程承包商走向了国际市场,业务同质化严重,企业之间的竞相压价,恶意竞争屡见不鲜,有些中小型企业为了急于进入某个国家或某个领域不计成本和利润,报价大大低于合理的价格水平,即使如此,业主往往担心低价低质而不让中国公司中标,这对整个中国对外承包行业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第五,安全和风险问题犹存,恐怖主义依然威胁各国安全,特别是在中国中小型承包企业所在的第三世界国家,再加上政治动荡、种族斗争的风险及所在国政府的腐败因素,给企业可能带来巨大的人身安全及经济损失。

对中小型国际工程承包商来说,在不具备直接和欧美甚至中国大型承包企业竞争的强大实力的情况下,应该通过寻找和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将其转化成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应自觉运用差异化营销理论定位自己的目标市场,提升对外工程承包水平。必须要改变经营观念,把企业的发展方向从“做大”转向“做优”、“做专”、“做精”的方向来独辟蹊径形成自身独特的业务,寻求独特的细分市场,发挥同时还要加强与大型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建立多方位的融资体系及提高企业的科技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

国际工程研究篇9

关键词:长沙工程机械国际竞争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86-03

工程机械产业是长沙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2010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产值占全国的23%,全球的7.2%,规模稳居全国第一。长沙工程机械企业以、三一重工为代表,这两家企业都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佼佼者,以营业收入排名,两家企业分列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第二、第三位。为实现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目标,从2002年起,长沙工程机械两大企业便开始了国际化探索,历经10年的努力后,在市场拓展、服务体系、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果说在第一阶段两大企业更多的是依靠价格优势来获取国际市场份额的话,那么下一阶段,两大企业将只能更多依靠提升国际竞争力来谋求进一步发展。两大企业能否在这一阶段通过积极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国际化道路能否走得更快更稳。

一、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1.国际市场不断扩大,但国际化程度仍然偏低。国际市场范围的大小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企业国际化程度的直接反映。作为长沙工程机械的代表,三一重工和对国际化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前瞻性的考虑,两家企业都把国际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曾表示,国际化是一场非打不可的硬仗,三一把它当成第三次创业。而董事长詹纯新也多次提到,将来谁在国际市场上做得好,谁就是老大,只守在中国市场就会憋死。正是这些认识的驱动下,两家企业一直积极推动国际化进程。至今,的国际业务已覆盖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东、南美、非洲、东南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以及欧美、澳大利亚、日本等高端市场。而三一重工的海外业务也基本覆盖全球主要市场,产品行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该说,这些成绩已是非常不错,但如果以海外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来衡量,两家企业的国际化成色还很不够,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两家企业的年报显示,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海外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0.43%、12.6%和5.72%,而三一重工的比例为25.2%、8.24%和4.58%,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连年下滑。而同期全球工程机械领导者卡特彼勒的海外市场销售比重分别为63%、67%和69%,远高于两家企业的比例。另外根据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2008年世界100强跨国公司海外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平均为62%,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100强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比例平均为45%。这一差距也反映出两大企业的国际业务量仍然偏小,国际化道路仍然较长。

2.国际营销网络逐步完善,但国际化人才仍较缺乏。国际营销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国际营销网络,完善的营销网络是企业实现营销目标的组织保障,而营销网络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各类专业人才,缺少了专业人才的支撑,再完善的营销网络也只是一具空壳,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长沙两大工程机械企业在10年国际化历程里,非常重视营销网络建设,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球主要市场的国际营销网络。至今,三一重工已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00多个办事处,建有30家海外公司,在主要市场建立了15个物流中心,400多个备件仓库,并在印度、美国、德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相继投入巨资建立了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而也在阿联酋、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越南等10余个国家成立了子公司,在阿尔及利亚、南非、沙特、智利、乌克兰等20余个国家设立了常驻机构,同时,以阿联酋、比利时等为中心,逐步建立起全球物流网络和零配件供应体系。两家企业不断扩大的营销网络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国际化人才非常缺乏,特别是某些重要岗位,长期难以找到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使企业制定的营销拓展计划无法正常开展,给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带来不小影响,人才缺乏已成为两大企业加速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瓶颈。

3.产品品质显著改善,但核心技术仍待攻克。稳定可靠的产品品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体现,特别是对于工程机械产品而言,由于投入成本较大、作业环境比较恶劣,客户对产品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更高。长沙两大工程机械企业自成立以来,对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极为重视,通过不懈努力,产品品质已得到很大提升,如环卫机械、履带起重机械、桩工机械、港口机械、煤炭机械等产品的品质在国内已处于领先水平,混凝土机械的品质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一点已在国外众多重点工程的施工中得到了充分证明。10年来,三一重工的产品通过竞标参与了全球众多标志性工程的建设,如世界第一高楼——阿联酋迪拜塔、印度最高建筑——孟买帝国大厦、日本第一高楼——阿倍野中心大厦等项目中都有三一重工产品的身影。而的产品也多次中标国际重大工程,参与了委内瑞拉最长的高铁——蒂纳科—阿纳科高速铁路、厄瓜多尔最大的水电站——卡科多·辛克雷水电站,非洲最大斜拉桥——摩洛哥布里格里格河谷斜拉桥等项目的建设,两大企业的产品在施工中的表现都非常出色,受到了国际客户的肯定和好评。2011年9月,还向日本出口了30台泵车,支援福岛震后重建工作,实现了中国工程机械向日本出口零的突破。然而,尽管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品质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跨国巨头相比,在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核心配套件的研发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两家企业的很多核心技术和核心配套件仍然依赖国外。以液压件和发动机为例,中高端液压件几乎全部来自日本川崎和德国博世力士乐两家公司,中高端挖掘机的发动机也几乎被美国康明斯、日本五十铃、洋马、久保田所垄断。虽然两大企业也一直在核心配套件上寻求技术突破,但进展仍然不大,与跨国巨头尚有很大差距。

4.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但品牌形象仍待提高。品牌影响力是企业品牌知名度、占有率、认可度等因素在竞争中的综合体现。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长沙工程机械两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一点从两大企业参加全球工程机械三大顶级展会的过程就可见一斑,三大顶级展会分别是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工程机械展,德国慕尼黑宝马展,法国巴黎国际工程机械展,这三大展会在业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行业内关注度最高的盛会,参展企业基本都是全球工程机械领域的优秀企业。长沙工程机械两大企业从2006年开始参加三大展会以来,关注度一年比一年高,影响一年比一年大。例如在2011年4月举行的德国慕尼黑宝马展上,携手并购的意大利企业联合参展,展出面积达3200平方米,展出设备25台,展出规模名列参展企业前茅,反响巨大。在2012年4月举行的法国巴黎国际工程机械展上,三一的展出面积更是达到4680平方米,展出设备21台,成为展会最大的参展企业之一,受到全球众多客户和媒体的极大关注。两大企业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也受到了权威媒体的肯定,在国际工程机械权威杂志《国际建设》2012年全球工程机械企业实力排行榜中,三一重工荣登第六名,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排名最靠前的企业,紧随三一重工之后,排名全球第7。而在2004年首次入选该榜单时,三一重工仅列第43位,位列第37位。然而,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仍然无法掩盖一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国际市场品牌形象仍不尽人意,尽管两家企业的产品品质已有巨大提高,但品牌形象与卡特彼勒、小松、沃尔沃、日立建机等工程机械巨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反映在国际市场的拓展上,那就是中高端产品的拓展十分艰难,国外客户总是充满疑虑,即便是两家企业的拳头产品,销售人员往往也要费很多口舌来向客户反复解释其品质的可靠。要改变这一状况,从企业自身来说,一方面需要在工艺设计与核心技术等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与突破,另一方面也特别需要加大传播力度,塑造品牌形象。

二、长沙工程机械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积极扩大国际市场,发展规模竞争力。规模竞争力是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市场竞争相对优势,一般来说,企业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但在不损害效率和增长质量的前提下,较大的规模却非常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它不仅让消费者感觉到实力更雄厚,更值得信赖,也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产品价格竞争力,更有利于企业在获取各项资源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因此,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应该积极拓展扩张方式,发展规模竞争力。企业扩张方式可有多种选择,第一,出口方式,这一方式尽管风险小,但却不利于企业掌控国际市场,适宜扩张初期使用。第二,投资设厂方式,这一方式投入较大,投产时间相对较长,但有利于企业直接掌控国际市场。第三,跨国并购,这一方式可有效利用被并购企业的产品和渠道快速进入当地市场,但整合风险也较大。第四,品牌特许,这是企业通过品牌授权来扩展市场的方式,对品牌声望提出了较高要求,是企业发展到较高阶段后的选择。长沙两大工程机械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及目标市场状况,对这几种方式进行组合运用。

2.不断充实国际营销队伍,夯实人才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一批懂管理、会技术、熟悉营销规则、擅长沟通的专业人才是企业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的关键,也是企业最大的竞争力所在。长沙工程机械企业近几年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国际营销组织规模越来越大,人才供求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企业多管齐下,兼收并蓄。一方面,重视国际化人才的自我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招募和培养机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有前瞻性,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及时做好各类人才的招募、培养和储备工作。例如,对于国际销售代表,可以通过外部招募和内部选拔,选出一批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语言能力的学员,由具备丰富海外经验的实战专家进行集中培训,通过竞争考核,把真正具有实力和潜力的人才挑选出来,再结合个人特点派往海外市场任职。其次,企业要以全球化的视野,充分利用好市场所在地的人才资源,实现国际人才为我所用。特别是设立了生产与研发基地的重点市场,企业应该用好本地智力资源,积极招募本地人才。第三,对于某些特别重要的管理职位和技术职位,可通过猎头公司面向全球招聘。第四,利用经济危机下某些企业经营困难或裁员的机会,引进一批急需的人才。三一重工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就从德国引进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Ceo,而在金融危机之前,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比较保守,不太愿意为其他国家的公司服务。通过这些方式的采用,有效缓解企业的国际化人才困局,推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3.加强核心技术开发应用,增强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的中心是产品,产品竞争力自然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高技术行业,长沙工程机械企业要提高产品竞争力,就必须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企业首先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尽量保持技术创新队伍的稳定及创新项目的延续。然后要积极拓宽技术创新途径,第一,自主创新。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以及研发能力,挑选一批对提升产品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技术,予以重点攻关。第二,协作开发。对于靠一己之力难以突破的技术,与高校、研究机构、零部件龙头企业等展开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智力资源,推动研发进程,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第三,购买引进。对于高校、科研单位等机构已获认可的专利成果,以及国际技术市场公开转让的技术成果,两大企业可根据自身技术需求,出资购买引进,避免重复开发。第四,并购吸收。两大企业在成功完成跨国并购后,应该积极促进并购整合,消化吸收一批实用技术。第五,政府资助。出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国家每年会选择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技术项目,予以特别支持,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应该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究项目的落户和扩大,借助政府支持,强力推动技术创新。

4.拓展丰富传播手段,提升品牌竞争力。

(1)做好广告推广,提升品牌认知。在广告推广中,首先,要考虑各个国家的广告环境,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民族习惯的差异,各国公众对待广告的态度并不一样。在发达国家,消费者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公众对待广告的态度相对理性,广告的鉴赏水平一般也更高,有创意的广告或形象类广告更易受到关注和欢迎,而缺乏创意的广告或大规模的广告轰炸并不容易产生像发展中国家一样的效果。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程度的差异,消费者更易理解和接受围绕产品属性本身来进行宣传的广告,也更容易受到广告的诱导。而且,由于信息来源渠道的限制,消费者更易认为广告投放规模大的企业实力更雄厚,购买更放心。所以在国际市场广告投放中,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应该重视这种差异,对广告内容和表现方式进行针对性设计,以符合所在地区的消费心理和市场特点。其次,要注重广告策划。作为一项投资巨大的营销活动,任何企业都非常关注广告效果,而广告效果不佳,通常是因为三种原因:一是广告投放缺乏连续性,企业没有系统的广告投放规划,主要依据销售的好坏来投放广告,从而割裂了消费者的记忆周期,使品牌印象难以积累。第二是广告主题经常变换,导致消费者的品牌认知混乱,品牌联想难以建立。第三是广告表现过于简单,缺乏深创意深度,使品牌内涵无法丰富。要避免出现以上状况,企业就必须对广告进行精心策划,找准定位,优化创意,准确选择传播对象,整合传播途径,尽量以最少的费用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2)借助国际会展,扩大品牌影响。展览会是一种直接有效的传播活动,企业在展览会上可直接面对客户、竞争对手及媒体,精准展示企业实力和品牌形象。工程机械作为一种工业品,非常适合国际会展这种传播形式。长沙两大工程机械企业应该高度重视这一宣传平台,积极扩大品牌影响。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工程机械行业三大顶级展会,这三大展会在业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企业树立全球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的最佳平台,企业应该周密策划,积极参展。其次,是充分重视区域性重大展会,如中东国际工程机械展,南非国际工程机械展,印度国际工程机械展、俄罗斯国际工程机械展等。这些展会所在地本身就是工程机械销售的热点市场,同时展会对周边国家也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也是长沙工程机械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的较好机会。在展会组织上,企业应该精心安排,充分做好展前、展中、展后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如展前的客户联系、展台布置、人员培训,展中的客户接洽、产品展示、订单收集,展后的展会总结、订单跟进等。只有充分考虑并努力做好这些细节,才能使展会效果最大化,也才能充分扩大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3)利用事件营销,提升品牌美誉。事件营销是一种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的事件,吸引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的营销方式。事件营销具有突发性强、受众面广、成本低、传播效果好等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三一重工在国际营销中就成功的利用两次突发事件开展了事件营销,为品牌赢得了美誉。2010年8月,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塌方事故,33名矿工被埋在700米深的井下,一时间,全球关注,如何救援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在最终确定的救援方案中,由当地经销商选送的三一重工自主设计制造的SCC4000履带起重机被选中为救援设备,三一重工获此消息后,迅速启动营销预案,立即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和操作手赶到现场,做好检修和救援的准备,之后在全球媒体瞩目下,33名矿工成功获救,智利政府为此特地向三一重工发出感谢信,感谢三一重工对救援所做的贡献。2011年3月,全世界的目光再度被日本海啸引起的核辐射危机所吸引,相比智利铜矿塌方事件,这次事件由于其惨重的破坏性以及对环境带来的巨大威胁而受到全球媒体的更大关注。在救援的关键时刻,日本政府向三一重工发出救援信,选择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泵车来解决核反应堆的注水冷却问题,接到救援信后,三一重工高调宣布向日本无偿捐赠价值百万的高端泵车用于救援,并派专人一路护送到现场,马上开展注水冷却。事件解决后,日本媒体对三一重工的设备性能予以高度评价,日本政府还专门委托其驻华大使到三一集团表示感谢。这两起事件无疑都是突发事件,三一重工成功地抓住了这两次事件,利用全球媒体的高度关注以及之后企业精心策划的追踪报道,充分宣传了企业和品牌,有效提升了品牌形象,同时也为其他工程机械企业如何在国际营销中利用事件营销提升品牌美誉提供了借鉴或启示。

[基金项目:湖南省省情咨询与决策研究课题“提升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思考”(项目编号201011BZZ123);湖南省教育厅研究课题“湖南工程机械企业品牌国际化研究”(项目编号10C088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佘镜怀.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76-183

2.张建伟,王今.工程机械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J].工程机械,2004(10):31-33

3.赵少平,杨会全.试论湖南工程机械企业的国际化竞争与合作[J].工业技术经济,2010(12):39-43

4.张运泉,刘金霞.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国际竞争力变动及其决定因素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3):34-44

5.王硕.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J].企业研究,2011(4):69-71

6.杨辰.浅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81-82

7.唐炎钊,唐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民族文化整合研究[J].商业研究,2012(3):72-77

8.党鹏.三一重工:在替代进口中的进化[n].中国经营报,2010.11.6

9.刘小平,李箐箐.国际化战略:中国内陆企业走出国门的标杆[n].中国经济时报,2012.3.23

国际工程研究篇10

摘要:本文分析了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国际工程投标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风险,剖析了公司投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应该采取的对策,为企业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国际工程;风险管理;投标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从事国际工程、设备租赁等相关业务,拥有对外经营权,在多年的对外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的研究专注于二十二冶在国际工程承包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问题,以期巩固公司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1二十二冶国际工程承包投标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1.1招标制度差异造成的投标风险

不同的国家或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国际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招标制度,若不能深入了解这些招标制度差异,势必增加投标风险。

美国的招标制度比较完善,强制性要求信息公开化,工程招标制度和管理办法多元化,招标主体的多,对投标公司则没有无名额上的限制。法语地区招标主要推行的是询价式和拍卖式,评标以及定标的程序都非常简洁明快,可以有效约束投标中的不规范行为,提高公信力。英联邦地区的投标人可变更总标价,或在正式授标以前撤回其标书,发出授标函则提示承包商等加强密切联系。

1.2业主招标要求造成的风险

工程建设的带资承包风险,活跃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的大多数中国公司都是中小企业,所做的项目盈利不多,后备资金严重不足收不回承包款就可能会导致公司倒闭。理解招标文件所面临的风险,招标文件造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技术标部分评审标准和条件设立不具体明确,招标文件中可能没有详细的规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废标条件的规定凌乱、不系统、不清晰特别是关于技术部分“暗标”的编制和装订要求繁多,出错机率更大。

1.3企业本身存在的风险

我国的对外工程承包公司的战略指导文件通常缺少对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实际调查和深入分析,基本上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导致企业工程承包市场占有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和资金利润率低。国际投标人才严重匮乏,工程建设企业普遍缺乏招标投标经验,相关投标人才储备不足仅靠找翻译或找进行竞标,难以把握事态的发展,也远远不能适应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投标的需要。

2二十二冶国际工程承包投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战略管理思维

目前二十二冶参与国际工程所项目越来越多,但公司对这一变化适应较慢,特别是缺乏全球工程承包布局的战略眼光,在项目选择方面缺乏市场发展战略的长远考虑,导致选择的投标项目所处区域比较分散,各个投标项目之间没有互相借鉴的地方,导致投标过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2.2投标决策体制僵化

我公司的投标决策体制不够灵活,导致项目的投标决策风险较大。公司投标决策层过于重视项目投标的结果,而忽视甚至于完全不考虑所选择的项目及其报价是否合适,给项目实施造成的潜在风险。同时,公司在投标技巧和报价策略的使用上也不够成熟,降低了利润空间。

2.3企业信息化程度低

我公司目前虽然建立了企业内部网,但是不重视已投标项目的信息归档工作。企业报价资料、信息的整理、分析、存储到最终的计算机化还出于初级阶段,信息化程度低,缺少企业自己的定额数据库,这些都造成大量反复性和重复性的工作,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投标成本,间接提高了报价水平。

2.4投标报价体系不完善

报价是整个国际工程承包投标文件的核心。但是目前我公司缺乏科学的投标报价体系。一方面,在投标时常采用的还是套用国内定额计算工程成本,缺乏科学依据,它不能反映公司的真正成本,也不代表公司的真正实力,给投标报价决策带来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为了节省成本,一般投标工作都在国内完成,做标人员缺乏对现场实际情况的直观了解,导致报价考虑不周全,造成日后项目执行过程中亏损的风险。

3对策建议

3.1制定风险监控计划

风险监控计划的制定要协调好各方利益。由于国际工程投标涉及面广泛,受风险监控计划影响的人员和部门也较多,牵扯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具体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进行利益博弈,二十二冶项目投标小组需要全面协调各部门和个人的利益,特别是加强和项目经理、相关投标部门等的沟通,避免因为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损失,提高了风险监控计划的可行性。

3.2建立风险信息监测系统

完善的风险信息监测系统有利于全方位掌握对风险信息的动态变化。二十二冶必须建立风险信息监测系统,一方面,以识别出来的投标风险为基本构成要素,初步建立投标风险监测数据库。随着投标不同阶段情况的变化,二十二冶要及时补充新的投标信息和资料,不断更新风险信息。另一方面,建立投标风险信息内部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风险监控信息在二十二冶内部的流动性,在项目投标小组内迅速形成了对投标风险的共识。

3.3加速专家智囊库建设

国际工程承包投标风险管理必须通过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价,提高了国际工程投标命中率。二十二冶目前已经已经有了人才梯队,但依然难以满足国际工程投标风险管理的需要。只有加速推进专家智囊库的建设,才能避免为投标小组在阿尔及利亚奥兰体育场项目投标过程中的盲目性,为项目成功中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4强化审核与督导

审核检查提高风险监控效能的重要方法。二十二冶需要成立以主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以项目投标小组组长为主要执行人的的审核部门,对项目投标书进行审核,及时发现投标过程中的疏漏和前后矛盾之处,并快速进行意见反馈,立刻采取行动加以解决。